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核酶的化学本质范文

时间:2023-07-04 16:01:14

序论:在您撰写核酶的化学本质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核酶的化学本质

第1篇

关键词:地方资源文化;美术素养;价值意义

一、立足教学生命的厚土,传承本土资源文化

连云港是全国最丰富的美术遗存圣地之一。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在这片热土上生息繁衍、辛勤劳作,以卓越的智慧和创造力,书写了一部辉煌灿烂的文明史,留下了丰富、厚重的美术文化资源。如藤花落龙山文化城址(古城市遗址)、大伊山(船刻、石棺)遗址文化、将军崖原始岩画(原始农业)文化、孔望山(佛教造像摩崖)石刻文化、花果山石刻与佛教塑像文化、市博物馆设有著名版画大家彦涵美术馆、市美术馆设有名家画廊并定期举办各类美术作品展览等,这些都是可以有效利用的地方美术文化资源。

通过有效地组织和利用地方美术文化资源,建立系列教材、配套数据库、网络资源平台引导学生学习、了解、研究连云港的地方美术文化艺术,进而理解地方传统文化,体会港城人民勤劳与智慧,引导学生珍惜、继承地方文化遗产,在学生时代造就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铺垫好民族和地方文化基因,让我们的青年学子全面健康、富有个性地发展。

二、开拓地方美术资源,培养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连云港地方美术文化资源是连云港地域内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劳作以及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长期积淀形成的富有特色的代表性的美术文化。每位教师和每位学生同时也都作为该地方的一分子,与其地方独特的传统、习俗、经济、社会以及和价值观念等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影响着地方每个成员的审美及行为模式。把以上连云港美术文化资源作为高中美术教学系列模块的选修内容,或作为连云港地方中小学特色课程进行开发与应用,丰富各个阶段审美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亲和力自然会增强。

三、助推校园特色文化的形成,形成独特的价值观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精神面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的总和。它不仅代表一个学校的特点,也反映了所在地方的文化特色。地方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背景和根基,地方美术文化作为地方文化的一部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汲取地方文化基因,丰富、助推、提升校园文化多样性,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四、增强文化遗产与环保意识,发展创新能力与个性

将地方美术文化融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以后,通过参观、采风、考察、鉴赏、体验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和地方美术文化融入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研究实践,激励学生提出适合他们学习和传承地方美术文化的建议和意见。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地方美术文化现象和遗产保护、民间美术的传承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求知欲,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健康情感的形成。

五、促进地方美术体系的形成,构建区域美术教育的发展

连云港地方美术文化资源始终以“美术遗址文化”“山海文化”“西游记文化”为主线,而它的内涵的是当地历史与神话,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连云港地方美术文化资源这种特定的地理、历史环境造就了连云港地方美术文化的久远性、神话性、兼容性、互补性、开放性等特征,而通过系统研究与开发可以丰富、深入挖掘其中内涵,为连云港地方美术体系的形成与应用做好铺垫,也为构建区域美术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六、促进教师素质的不断提升,加快新课程的改革进程

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即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教师不再仅仅利用教材、教学参考资料进行教学的教书匠,而是成长为研究学生、研究教学资源、研究教学成果、研究自身学识优势与劣势的研究者、探索者,成为帮助学生开发、利用美术文化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教师必须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的能力。较以往传统教学而言,教师要付出百倍的心血和努力,客观上促进了教师的不断发展。所以,通过对地方文化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实践和探索,可以达到培养一批研究型和实践型教师群体的目的,直接为当前的美术课程改革服务。

第2篇

大多数核酶通过催化转磷酸酯和磷酸二酯键水解反应参与RNA自身剪切、加工过程。

核酶一词用于描述具有催化活性的RNA, 即化学本质是核糖核酸(RNA), 却具有酶的催化功能。核酶的作用底物可以是不同的分子, 有些作用底物就是同一RNA分子中的某些部位。核酶的功能很多,有的能够切割RNA, 有的能够切割DNA, 有些还具有RNA 连接酶、磷酸酶等活性。与蛋白质酶相比,核酶的催化效率较低,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催化酶。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关键词】生物 课堂教学 “一定”的讲解 反例教学法

反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呈现少数精选的特例,引导学生进行批判的一种教学方法。因为反例教学法是从教学实际中来的,所以此种教学方法具有真实、生动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活跃学生的思维。反例教学法使用得当,一定能收到比正面切入更好的效果。

1. 光合作用一定需要叶绿体吗?

举个简单的反例吧,蓝藻是原核生物,并没有叶绿体这种细胞器,但它依然能够凭借体内的藻蓝素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所以光合作用必须要有光合色素,但并不一定需要叶绿体。

2.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一定进行光合作用吗?

反例是硝化细菌只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因此包括:

①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②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如硝化细菌、硫细菌等;③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例如光合细菌等。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都是自养的方式。主要不同点是:直接能源不同,光合作用的直接能源是光能,而硝化作用的直接能源是化学能,硝化细菌将氨气氧化,形成硝酸:

2NH3+3O22HNO2+2H2O 2HNO2+O22HNO3在这两步反应中都释放出化学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3. 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一定是消费者吗?

不一定。动物绝大多数是消费者,有少部分是分解者,如屎克螂、蚯蚓,甚至大型动物如秃鹫等。

4. 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一定有线粒体吗?

不一定。好氧细菌,专性好氧菌,兼性厌氧菌等细菌只有核糖体而无其它细胞器,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原因是含有跟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它们散布在细胞质基质内,有的也在细胞膜内膜上。效率是比拥有线粒体的细胞低的,而线粒体是真核生物主要提供能量的“动力车间”。

5. 单细胞的生物一定是原核生物吗?

不一定。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但是真核生物。原生动物都是真核生物,但也是单细胞的生物。例如:草履虫,变形虫。

6. 酶的化学本质一定是蛋白质吗?

不一定。酶的化学本质大多数是蛋白质,少部分是RNA。

化学本质是RNA的酶指核酶。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是生物催化剂。它的发现打破了酶是蛋白质的传统观念。核酶与蛋白质酶相比,核酶的催化效率较低,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催化酶。

7. 真核细胞中的DNA一定分布在细胞核中吗?

不一定。DNA主要在细胞核内,线粒体,叶绿体的基质也有。

8. 真核细胞中的RNA一定分布在细胞质中吗?

不一定。RNA主要在细胞质内,还有少数在细胞核和核糖体内。

9. 所有的植物在生态系统中一定是生产者吗?

不一定。 如: 菟丝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营寄生生活,所以不属于生产者。

10. 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吗?

不一定。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是分解者,而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属于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11. 基因一定存在于细胞核中吗?

第4篇

关键词:酶 蛋白质 必修 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100-01

(2010・广东汕头模拟Ⅰ改编)下列关于人体内蛋白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蛋白质具有多样性,是由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空间结构不同

B.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基因中的碱基有C、G、A、T、U

C.人体内的酶都是蛋白质,激素不一定是蛋白质

D.蛋白酶也是蛋白质,蛋白酶可以水解所有的肽键

答案给的是C选项。

1 酶的认识过程

1.1 催化作用

人类对酶的认识经历了很曲折的阶段。西方对酶的研究要从19世纪开始。1810年Jaseph Gaylussac发现酵母可将糖转化为酒精。1857年微生物学家Pasteur等人提出酒精发酵是酵母细胞活动的结果。1897年,Buchner兄弟用石英上磨碎酵母细胞,制备了不含酵母细胞的抽提液,并证明此不含细胞的酵母提取液也能是糖发酵,说明发酵与细胞活动无关。从而说明了发酵是酶作用的化学本质,为此Buchner获得了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1835年至1837年,Berzelius提出了催化作用的概念。

1.2 蛋白质

1926年美国科学家James Sumner从刀豆提取出了尿酶并获得结晶,证明尿酶具有蛋白质性质。可直到1930年至1936年Northrop和Kunitz得到了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结晶,并用相应方法证实酶是一种蛋白质后,酶是蛋白质的属性才普遍被人们所接受。为此,Sumner和Northrop与1949年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1.3 核酸

1981年至1982年Thomas R.Cech实验室在研究原生动物Tetrahymena thermophiea的rRNA前提加工成熟时发现了第一个有催化活性的天然RNA,取名为ribozyme(核酶)。由于此RNA进行的是自我催化,且反应后自身发生变化失去催化能力,故严格地讲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催化剂。随后S.Altman和N.R.Pace以及T.R.Cech几个实验室又陆续发现了真正的RNA催化剂。其中以L19 RNA具有核糖核酸酶活性和RNA聚合酶活性,1992年发现其还有RNA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催化的底物除了RNA外还有多糖、DNA以及氨基酸酯等。Cech和Altman与1989年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2 核酶的作用及分布

在生化第三版中指出,RNA有五大功能:控制蛋白质合成,作用于RNA的转录后加工与修饰;基因表达与调节功能的调节;生物催化和其他持家功能,遗传信息的加工与进化。现在发现的核酶大部分参加RNA的加工和成熟,也有可催化C-N键合成的RNA,其中,23SrRNA具有肽酰转移酶活性。1992年有研究证明RNA具有催化蛋白质合成的活性。1997年zhang和Cech得到了一组直接催化肽键生成的人造RNA分子,证明了RNA具有肽基转移酶的活性。表明了RNA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关。

2.1 rRNA前体的转录后加工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的rRNA都是从较长的前体生成的。1982年Cech在研究四膜虫的rRNA的剪接加工时,发现RNA分子具有酶的催化功能,在核酶作用下,四膜虫rRNA前体所含413个核苷酸碱基的插入序列(内含子)被自我切除。真核生物rRNA前体的甲基化、假尿苷酸化和切割是由核小RNA(snoRNA)指导的。真核细胞的核仁中存在种类甚多的snoRNA,从酵母和人类细胞中已经发现有上百种。他们与rRNA前体的加工有关,包括断裂、甲基化及尿嘧啶核苷的形成。

2.2 mRNA的转录后加工

真核生物的细胞核含有由许多极长的RNA分子构成的混合物,成为不均一核RNA(hnRNA),hnRNA是细胞质mRNA的前体。真核生物细胞核mRNA前体的剪接是在形成剪接体后才能进行的。在脊椎动物核细胞中snRNA有U1、U2、U3、U4、U5、U6等六种。已知U1、U2、U4、U5、U6等五种snRNA参与RNA剪接。

2.3 蛋白质的合成

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过去以为蛋白质肽键的合成是由核糖体的蛋白质所催化,称为转肽酶。1992年。H.F.Noller等证明23rRNA具有核酶活性,能够催化肽键的形成。rRNA是装配者并其催化作用。蛋白质知识维持rRNA构象,其辅助作用。2000年,耶鲁大学研究小组在核糖体结晶图谱中定位了肽酰转移酶的位点,发现组成该位点的成分全是rRNA,这些成分属于23s rRNA结构域V的中央环。

2.4 帮助分泌蛋白和膜蛋白跨膜运输

过去一直认为帮助分泌蛋白和膜蛋白跨膜运输的信号识别颗粒中(SRP)中,RNA只起简单的衣架作用。直到最近通过动力学分析才发现,细菌SRP中的4.5S RNA能够促进SPR蛋白和SPR受体间的可逆结合。籍助核磁共振和X射线晶体学研究,解释了4.5S RNA在于Ffh蛋白结合前后构象的变化。由于SPR RNA能稳定Ffh与Fts Y结合的过渡态,因而具有催化作用。

2.5 调节个体发育和组织分化

较早就发现RNA在个体发育和组织分化中起调节作用。如X染色体的失活和维持均由Xist RNA介导。1995年发现线虫中一些小RNA能够关闭有关基因的表达,由此认识到基因可因RNA干扰(RNAi)而受到调节。2001年在人和鼠细胞中也发现RNAi作用,将它看成是生物节广泛存在的基因调节方式。

3 人体内是否有核酶

关于这一问题,无论是从网上,还是大学的教科书上查了好久也没有找到准确的答案。不过我想上面划线的文字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所以,是否应该说人体内的酶绝大多是蛋白质更好一些呢?

本来只是一道题引来的争议,通过查阅资料才发现,关于酶竟然有这么多的故事。其中好多知识是我从未接触过的。这不仅让我有些汗颜:自己以往因为想当然和得过且过错过了多少次知识更新的机会!酶的化学本质、作用正在不断的被补充,以后也许将有更大的发现。我们的教材也在不断的改版、更新。那我们的知识是不是也应该不断的更新呢?一些拙见,供各位同仁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镜岩.生物化学[M].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5篇

一、 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对吗

从脲酶的发现,到较早发现的酶都是蛋白质,所以在以前人们一直以为酶的化学本质就是蛋白质。但是,1982年有人在研究原生动物四膜虫的时候,发现四膜虫核糖体RNA(rRNA)前体能在完全没有蛋白质的情况下进行自我剪切加工,催化本身成为成熟的rRNA。这说明在这个只有在酶催化下才能完成的核酸大分子的剪切处理过程中,RNA充当了酶的催化作用。这在科学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无独有偶,1983年又有两个实验室的合作研究表明RNA具有催化功能。当时已知催化tRNA前体分子趋向成熟的核糖核酸酶P(RNaseP)是由蛋白质和RNA两部分组成的,然而从RNaseP中分离出的蛋白质组分,在各种条件下均无独立的催化活性;相反,其中的RNA部分,在一定的镁离子浓度条件下,再加上亚精胺,可以具有与天然或重组RNaseP同样的催化活性。并且该RNA组分的前体,即该基因转录的初始产物,在上述条件下亦具有酶的催化活性。这样,这种RNA可被看作是酶。这一现象的发现者给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定名为ribozyme,即酶性核酸。新近又发现了特异切割RNA的DNA分子,称之为脱氧核酶(DNAzyme)。不难看出,随着对酶研究的深入,以往对酶的许多看法都有必要改变了。

二、酶是如何实现其催化功能的

作为生物催化剂,酶具有极为高效的催化能力。其催化效率大约为普通化学催化剂的107~1013倍。但是,需要注意,酶只能改变相关反应的速率,缩短反应时间,却不能改变其它的反应特点,如反应程度等。其对反应速率的提高,是通过与反应底物结合,降低反应底物的活化能来实现的。简单地说,就如同让一个小球从一个半圆形弧面自由下滑运动,显然,无论从弧面的哪一高度下滑,即无论其势能大小如何,最终都是稳定到最低点,使用了酶,就相当于把球的起始位置放得低一些,稳定下来(达到化学平衡)的就快一些。势能则相当于球(反应底物)的活化能。

三、所有的生化反应都需酶的催化吗

为了说明酶的重要性,许多老师在讲解酶的生物催化功能时,往往容易强调酶促反应,由于教材所涉及的生化反应大多为酶促反应,就使学生误以为细胞内所有的生化反应都是酶促反应。事实上,酶作为催化剂,与普通的化学无机催化剂一样,仅能催化符合热力学原理的相关反应。比如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水的光解(光化学反应)等则不需酶的催化,也不可能借助酶的催化作用来提高其反应速率。我们只能说:“一般的生化反应都需要酶的催化。”

四、诱导酶的合成有相关基因和诱导物就可以吗

第6篇

从曲线不难得出这样一些推论:1.每种酶的最适作用温度都是一个定值。2.此曲线显示酶的作用温度是以最适作用温度为对称轴呈左右对称的。3.曲线的两侧与横坐标轴没有交点。笔者教学研究中发现存在着明显的缺点,为此,笔者专门请教了有关专家并进行了研究,觉得有必要予以澄清。

首先,大多数的蛋白酶在高温下分子结构遭到破坏,并失去了活性,特别是大多数的蛋白酶,因为蛋白质的变性而失去活性,这种变性大多是不可逆的,而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这种变性更无恢复的可能,也就是说曲线的右侧的某一位置上应该与横坐标有一个交点,而课本上的插图没有。为此笔者完整地摘录了《生化简明教程》插图如下:

从图上可以明确看出右侧也没有交点。对于蛋白类的酶来说,高温时失去活性是肯定的,是不是对于核酶来说有例外呢?笔者专门请教了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得到的回答也是肯定的,RNA酶在高温下也会失去活性,也就是说即使是核酶也应该有一个交点。

其次,在低温下,酶的活性也会受到抑制,由于它的分子结构没有被破坏,所以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恢复,而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利用这一点来保存酶,而从《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的上述插图可以看出,左侧是从原点开始的,也就是说有一个交点。蛋白质类的酶在低温下一般不会发生变性,但活性极低,甚至可以低到难以检测的程度,RNA酶在低温下的活性也可能会很低,因此,给出这个交点倒是能够让人理解的。但酶在高温下会发生变性,变性以后酶的活性大部分将会完全丧失,最适作用温度高温一侧也必定存在一个交点,不给出这个交点无法让人理解。

第三,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其数值受到底物、种类、作用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例如,酶的作用时间长短不同,所求的最适作用温度亦不同,作用时间愈长,最适作用温度愈低,作用时间愈短,最适作用温度则愈高。其实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各种酶才有其一定的最适作用温度,通常动物体内酶的最适作用温度在37-50℃,植物体内的酶的最适作用温度在50-60℃。

第四,和一般化学反应相同,酶的反应在一定的温度范围0-40℃内,其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根据一般经验每升高10℃的反应速度增加一倍,高温下酶易失活,绝大多数酶在60℃即失去活性,故此,最适作用温度的右侧下降的幅度应该较大,左侧上升的幅度应该相对较慢,曲线的两侧也应该不会程明显的对称。

综上所述,酶在一定的条件下有一个最适温度,并且在最适温度两侧应该是不对称,左侧和横坐标无限接近,右侧和横轴在某一位置有一个交点。所以酶受温度的影响曲线应该大体上是这样一个趋势:

当然,蛋白酶和核酶在特性上有一定的差异,曲线也应该有所变动。

另外,从曲线上无法直接反映出来的是,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如不过于剧烈,是一种可逆反应。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也无法作出解释。例如,胃蛋白酶加热至80-90℃时,失去溶解性,也无消化的能力,如将温度再降低到点37℃则它又可恢复溶解性与消化蛋白的能力,但随着变性时间的增加、条件的加剧,变性程度也加深,如蛋白质的结絮作用和凝固作用就是变性程度深刻化,这样就达到不可逆的变性。这些也绝不是一个图就可以说明的。当然上述是笔者的一孔之见,错误在所难免,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必修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自然编著室编著

2.《生物化学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由罗纪盛等编著

顾问专家:南京师范大学许晓风教授

第7篇

发表于中学生物教学2005年7-8期;

生物学教学2005年8期

刘建峰 (广东澄海苏北中学 515829)

1. 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对吗?

不对。从新教材酶的定义来看,它是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有机物。那么,就不能简单地确定其化学本质属性。从脲酶的发现,到较早发现的酶都是蛋白质,所以在以前人们一直以为酶的化学本质就是蛋白质。但是,1982年有人在研究原生动物四膜虫的时候,发现四膜虫核糖体RNA(rRNA)前体能在完全没有蛋白质的情况下进行自我剪切加工,催化本身成为成熟的rRNA。这说明在这个只有在酶催化下才能完成的核酸大分子的剪切处理过程中,RNA充当了酶的催化作用。这在科学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无独有偶,1983年又有两个实验室的合作研究表明RNA具有催化功能。当时已知催化tRNA前体分子趋向成熟的核糖核酸酶P(RNaseP)是由蛋白质和RNA两部分组成的,然而从RNaseP中分离出的蛋白质组分,在各种条件下均无独立的催化活性;相反,其中的RNA部分,在一定的镁离子浓度条件下,再加上亚精胺,可以具有与天然或重组RNase P同样的催化活性。并且该RNA组分的前体,即该基因转录的初始产物,在上述条件下亦具有酶的催化活性。这样,这种RNA可被看作是酶。这一现象的发现者给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定名为ribozyme,即酶性核酸。新近又发现了特异切割RNA的DNA分子,称之为脱氧核酶(DNAzyme)。不难看出,随着对酶研究的深入,以往对酶的许多看法都有必要改变了。

2. 酶是如何实现其催化功能的?

作为生物催化剂,酶具有极为高效的催化能力。其催化效率大约为普通化学催化剂的104-108倍。但是,需要注意,酶只能改变相关反应的速率,缩短反应时间,却不能改变其它的反应特点,如反应程度等。其对反应速率的提高,是通过与反应底物结合,降低反应底物的活化能来实现的。简单地说,就如同让一个小球从一个半圆形弧面自由下滑运动,显然,无论从弧面的哪一高度下滑,即无论其势能大小如何,最终都是稳定到最低点,使用了酶,就相当于把球的起始位置放的低一些,稳定下来(达到化学平衡)的就快一些。势能则相当于球(反应底物)的活化能。

3. 所有的生化反应都需酶的催化吗?

为了说明酶的重要性,许多老师在讲解酶的生物催化功能时,往往容易强调酶促反应,由于生物课本及平常题目所涉及的生化反应大多为酶促反应,就使学生误以为细胞内所有的生化反应都是酶促反应。事实上,酶作为催化剂,与普通的化学无机催化剂一样,仅能催化符合热力学原理的相关反应。而象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水的光解(光化学反应)等则不需酶的催化,也不可能借助酶的催化作用来提高其反应速率。正如课本上的描述:“一般的生化反应都需要酶的催化”。

4. 固定化酶的特性是否有所变化?

通过对酶的各种固定化处理和研究,我们发现固定化酶有以下优点:不溶于水,易于与产物分离;可反复使用;可连续化生产;较游离酶的km值小,催化能力、热稳定性、PH稳定性都有所提高。当然,同时也有其缺点:固定化过程中往往会引起酶的失活。固定化酶酶的活性虽有所降低(与游离的酶相比),但由于稳定性大大地提高(对酸碱和温度的耐受性)易于保存能够连续使用,所以总的活力远远超过游离酶。

5. 诱导酶的合成有相关基因和诱导物就可以吗?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