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团队建设重点范文

时间:2023-07-04 16:01:13

序论:在您撰写团队建设重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团队建设重点

第1篇

关键词:重点高校;教学团队;团队特点;团队任务,实施措施

引言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对高校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许多学者对教学团队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涉及到教学团队概念[1-3]、建设原则和目标[4-6]、建设的内容和问题的分析[7,8],策略与措施等方面[9]。过去对于教学团队的作用与工作机制也进行了研究 [10],认为组建教学团队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以往研究还认识到,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是教学团队的重要任务[11,12]。关于团队成员的组成,多认为选择成员时要注意各人所具备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性格特征和个人偏好的搭配[13]。关于团队带头人,一般认为应该是某一个学科领域的学术权威,还要具备较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团结同志,具有宽广胸怀[14,15]。虽然过去对教学团队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针对重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还少,对教学团队应该涉及的学科范围、重点高校教学团队的任务是否包括科学研究、是否包括硕士生与博士生的教学以及教学团队与教研室的关系涉及很少,对教学团队特点的认识多停留于早期企业团队的认识水平,缺少一定的新思想。本文将主要探讨上述过去研究很少的问题,以便为重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提供参考。

一、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包括的学科范围

对于教学团队,教育部教高[2007]136号文《关于组织2007 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中规定:“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应该包括几级学科范围,这在上述教育部的文件中基本已经提出,只是不够详细而已。教育部文件中指出以系列课程或专业建设为平台,也就是按照系列课程或专业即你想那个建设。系列课程和专业是不同的,究竟是按照系列课程建设还是按照专业进行建设,这是非常值得弄清的问题。根据我们的调研和分析得知,按照本科招生专业组建教学团队比按照系列课程组建有更多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针对本科专业建设教学团队有利于加强本科专业的教师力量:本科专业开设的课程很多,但要根据主要专业课程和骨干专业课程配备教师队伍,有针对性地加强主要专业课和骨干专业课的教师力量,使这部分教师达到较高的水平,为培养高质量本科人才提供重要师资保障。(2)针对本

科专业建设教学团队有利于协调专业师资力量和发挥集体优势:团队是集体,要使团队力量都得到充分加强,对团队内各三级学科的教师队伍都要尽可能建设好,只有这样,团队整体才能达到高水平。团队几个方向的教师所从事的三级学科的任务不同,但只要把各三级学科建设好,这样就能够集中全体教师的力量,加快该专业的发展。(3)针对二级学科建设教学团队有利于专业(学科)建设:专业是由一系列的课程构成的,学科建设要通盘考虑,既要突出重点课程与重点方向,又要考虑专业建设所需要的其他课程,特别是要引导其他课程应当结合专业建设需要加强相关的教学内容和主要研究方向,做到与专业有关的课程能够结合专业的需要开展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这样有利于培养高质量的本科专业人才。按照二级学科建设教学团队也有不利之处,主要是二级学科的包括的内容较广,涉及的三级学科较多,各三级学科之间的课程内容差别较大,团队带头人难以确切指导各方向的教学工作,更难指导科研工作,很难带动其他三级学科的发展。因此,从三级学科的发展考虑,按照二级学科建设的教学团队规模是有些大了。为了克服按照二级学科建设的教学团队的不足,需要配备能力强和水平高的各三级学科带头人,这样的学科带头人的研究工作处在学科前沿,能够带动三级学科的发展。虽然一般可以按照二级学科的专业设置建设教学团队,但是根据各学校招生规模的不同,也可以灵活变化。对于基础课类的教学团队,由于一门课程的教师队伍数量较大,可以按照二是根据课程建设教学团队,这种情况主要适用于基础课程。一门基础课的教师人数较多,可以按照每门课程的教师可以组建一个教学团队,也可以按照系列课程组建教学团队。在实际的教学团队建设中,按本科专业建设的教学团队较多,基础课按一门课程建设的较多[3,19]。

二、教学团队的人员构成与结构

我们通过调研分析认识到,专业教学团队不是基层行政教学组织,而是学术组织,所以教学团队一般不需要配备专门管理人员和专门文秘人员。专业教学团队应该是由专业教师和个别实验人员组成的精干教学队伍。但也有人认为教学团队是基层行政教学组织,所以团队应该有管理人员,辅助人员等。实际上教学团队与企业的团队不同,配备专门管理人员是不必要也是不现实的,配备管理人员不但增加了非专业人员的岗位,也不利于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开展工作。绝大多数教学团队不是完全新建的,而是在现有教师队伍基础上组建或选配的。团队质量的关键是作为团队成员的教师。因此,教学团队建设的最重要的第一任务是提高教师的水平和能力。为了加快教师成长和提高教师的水平及能力,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现有教师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国内进修,国外访学,团队带头人指导培养等措施来解决。二是引进优秀人才来学校工作,增强团队的实力。因专业教学团队涉及多个三级学科,需要按照三级学科选定各方向的带头人,以利于开展教学工作和组织申请各类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项目,推进该方向的发展。#p#分页标题#e#

选拔出色的团队带头人和三级学科带头人非常关键。教学团队带头人需要具备一流教学与研究水平,应当是某一个学科领域的学术权威专家,还要具备较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具有团结人、凝聚人的品行修养。高水平教学团队带头人一般为高校中高水平且负有创新能力的教授。我们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三级学科带头人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日常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是以三级学科小组进行的。只有各三级学科的力量都强了,教学团队的力量才会强,而团队负责人一般也只是三级学科专业范围具有优势。为了发挥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为了使团队成员高效率、创造性的工作,教学团队的管理应当科学化,应当采取良好的利于团队快速发展的团队带头人选聘措施。如团队带头人可采取竞争上岗的机制,只要符合团队带头人条件的成员业绩突出,具有将团队建设的更好的条件和能力,就可以通过竞争应聘成为团队的带头人。这样就不会出现拔尖人才受压抑的问题,利于团队的健康发展。如果几位团队成员都较优秀,都能够胜任团队带头人的岗位,可以采取轮换作为带头人的制度,每人任期2年,这样利于发挥各优秀成员的聪明才智,有利与团队的持续发展。

一般说来,团队带头人同时要兼任教研室主任,这种教学团队与教研室的一致也利于教学团队管理与开展工作。如果教研室主任不具有教授职务或不是本专业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这时就要另选教学团队带头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赋予教学团队带头人行使学科建设和人员选定的权利,以利于开展教学团队的工作。为了使教学团队的工作顺利开展,最好的做法是团队带头人兼任教研室主任或选定的教研室主任就也是教学团队带头人的最佳人选。

关于团队成员的结构,通常认为需要成员组成能够知识与技能互补、年龄、职称、个性互补,要老、中、青相结合[16,17]。我们通过调研和实例分析以及团队优势对比分析得知,团队成员的年龄构成不一定是老、中、青相结合,在目前竞争激烈的条件下,以中年教师为主体的中青年教师组成的团队更有优势。当然,在具能够胜任团队带头人的老教师的情况下,组成老、中、青教师相结合的团队也是非常好的。总之,教学团队的构成要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教师情况确定,应当以建设实力强、优势明显、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团队为标准选配团队成员。对于将要新组建的团队,要尽可能选择出色的中青年教师作为主体,而不是强调老、中、青相结合,这有利于建成实力强、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充满活力的强势团队。对于相近能力和水平的情况下,还是要考虑教学团队的年青化。对于已经具备较完备教师队伍的情况,一般还是应当根据现有教师作为团队的成员。

三、教学团队建设中注意的问题

一般认为,优秀、高效教学团队的特点是具有共同的目标,知识技能互补,分工协作,良好的沟通,有效的领导[1,16-18]。我们下面将对这些特点或需要注意的问题作简要分析。

应该说团队成员之间有效的沟通对于团队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与发挥团队优势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我们的调研获取的信息得知,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对团队形成合力是是必要的,然而要真正做到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保持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最关键的还在于团队带头人和方向带头人,带头人也是负责人。团队成员之间存在的矛盾或不和谐的问题大多来自分工不合理、工作条件不满意、待遇不公平或成果的分享不公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团队负责人要有宽广的胸怀,要有奉献精神,要公正、公平地行使权利和处理问题,要帮助团队成员解决困难,积极帮助解决成员之间存在的矛盾。

共同目标是团队对完成某件事情要达到的目标。对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来说,确定共同目标不是难题。难题是如何实现共同目标。教学团队的目标有许多,根据教学与相关研究任务不同而不同,对于团队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目标。有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有最高目标和阶段目标。如建设校级、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精品课程和重点专业就是不同的目标。对于开展不同项目的教学研究也会有不同的目标。对于不同院校的团队来讲,最高目标也是不相同的,有些大学的教学团队、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目标可能是国家级目标,有些大学的教学团队、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目标可能是省级。由于不可能都建成国家级团队、国家级的重点专业和重点课程,所以教学团队的最高目标是不同的。对于教学研究项目和科学研究项目,研究目标是预先确定的,而且通常是可以达到的,研究项目的目标通常是1个或2个,有时更多,且不分等级。

团队成员的互补性也是在在团队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对于教学团队来说,由于教师的教学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独立性,互补性并不是很重要的。虽然各方向与各课程之间有一定联系,但各门课程自成体系,教师之间的互补性较小,这与企业、公司的团队不同。但在某些方面的互补是很重要的。如讲授理论课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之间的互补性就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教学团队的学术研究来讲,互补性就特别重要。科学研究涉及的学科较广,需要多个学科共同协作才能完成任务,才能取得高水平成果。

有效的领导对团队的发展是很关键的。因为教学团队并不是象有人认为的是高校的基层组织,实际上是学术组织,行政领导一般是学院领导。因此,重点大学教学团队带头人或负责人的领导作用主要是学术方面的指导、带动作用。团队负责人的领导还在于组织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负责组织安排教学与科研项目的申报,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任务的立项和实施,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大力推进建设计划的实施是其领导工作的主要任务。

四、重点高校教学团队的任务

虽然一些研究者对教学团队的任务进行了讨论,但还有一些不清楚的重要问题。如教学团队的任务是否包括研究生教育、是否包括科学研究任务,这些都是有待研究的关发展的重要问题。通常认为,教学团队除了承担本科生的教学任务之外,还包括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研究,课程建设、实习基地建设与教材建设[8,18]。对重点高校来说,学科建设的目标通常是建设省级和国家级重点学科,而要达到这样的高目标仅建设本科专业是很不够的,这就需要相应地进行硕士和博士专业授权点的建设,所以重点大学教学团队的任务应该包括硕士与博士点建设和自然而然地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特别是对于已经具有了本科、硕士与博士授权点的同一专业来说,硕士生与博士生的教学工作是其非常重要的任务,并且常常是教学团队骨干成员的主要教学任务。普通高校学科建设不断发展的结果就是由本科专业逐渐发展到硕士与博士专业,进行硕士与博士专业的建设也是对本科专业的提升,对本科专业建设、教学水平提高和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另外,虽然也可以分别建设本科与研究生教学团队,但这是不科学的,不利于培养创新性本科人才。当然对于高职学校、专科学校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教学团队的教学任务与重点大学会有较大不同。#p#分页标题#e#

教学团队的任务是否包括科学研究是讨论较少的问题。有的研究者虽然没有明确讨论这一问题,但根据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可知他们认为应该包括科研任务。因为教学团队一般是按照本科专业或二级学科建设的,而科学研究通常在个人最熟悉的三级学科或更小范围内选题,所以除非重大项目之外,一般不宜组织团队整体力量开展同一项目的科学研究。重点高校肩负有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团队成员如不开展科学研究,要建设成为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学团队也要肩负这两大任务,可以要求各三级学科的成员或两个或多个三级学科的成员组成研究小组申请科研项目和开展研究。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可以按照教学团队内的三级学科组成科学研究研究队伍,也可以根据需要吸收团队内其他三级学科成员联合开展研究,但实际上一般还是三级学科带头人的个人行为或三级学科内其他成员的个人行为,通常是项目申请人根据需要组织力量,这是各类基金要求个人申报的基本要求决定的。为了提高教学团队的科学研究水平和为培养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创造条件,团队负责人应该明确要求团队内每个三级学科的成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并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量化考核指标。

五、团队建设的持续性

教学团队是长期的教学与研究组织还是短期的组织,值得讨论。虽然有人认为教学团队随着一定任务的完成而随之解散,但应该说一般认为教学团队是长期存在的组织。因为教学团队的主要任务从事专业教学和与教学相关的建设,而专业教学是长期任务,所以教学团队是长期存在的,并需要不断建设和发展。高校内因研究项目需要而临时组合的团队常常是短期的,项目完成后,团队通常就解散了。因项目需要而组合的团队一般不是学校组织建设的,而是项目带头人的个人行为,这与教学团队是学校或学院组建是由学校批准是完全不同的。即使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团队的名称可能有变化,但作为专业教学而建设的类似组织是不会消失的。高校内也常设有专门研究机构,如研究院,研究所和研究室等,这些专门的研究组织虽然主要从事研究任务,一般也是长期存在的1个或多个研究团队。

六、高校教学团队与教研室的关系

教学团队和教研室有何关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很不明确。对于不同的教研室,和教学团队的关系不同。教研室与教学团队之间的关系有以下3种。第一种是两者基本相同。对于针对某一本科专业设立的教研室,教研室与教学团队的关系属于这一情况。通常认为,一个教学团队由8-12人组成[3],对于符合团队成员条件的同一教研室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将他们吸收为教学团队成员。教学团队有强有弱,要尽可能以高的标准建设教学团队。当然教学团队对成员的要求标准应该高一些,对于教研室内的个别非专业人员,一般不应作为团队的成员。由于多数专业教学团队是按照本科专业建设的,所以多数专业教学团队与教研室是同一个整体。二是专业教研室规模大于教学团队,如由几个二级学科或几个本科专业组成的教研室。对于这样的教研室,应该根据二级学科的数量分别组建专业教学团队。这样的教研室在重点但学一般不存在,但在非重点大学有时存在,如有的学校设立的离石与地理教研室。三是基础课教研室规模常大于教学团队,如数学、物理学与化学构成的基础教研室。对于这样的教研室,应该据课程构建教学团队,目前根据一门基础可构建教学团队的也较常见[19]。对于包括两个二级学科或两个以上二级学科的教研室,则不能以教研室为单位组建教学团队,仍然应当以二级学科为单位进行建设,即1个教研室要建设两个或更多教学团队。当然,教研室不等同于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标准要比教研室的标准高,也不是所有教研室都是教学团队,只有达到了团队的不同等级教学团队的条件才能评为相应等级的教学团队(校级、省级和国家级)。而教研室是为了专业教学工作的需要而由院系设立的,不需要评审和审批。另外,教学团队不一定都在教研室组建,还可以在研究所、研究室、研究中心等组建

参考文献:

[1] 顾昊.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探析.中国电力教育,2010,(12): 41-43.

[2] 林萍.高校科研团队的现状与构建措施探析.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15-16.

[3] 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中国高等教育,2007,(6): 75-77.

[4] 钟岩.高等院校教研室工作水平提升的有效探索.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8): 32-34.

[5] 田恩舜.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初探[J].理工高教研究,2007,(4): 14-15.

[6] 史密斯.团队的智慧:创建绩优组织.侯玲,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43-46.

[7] 王乾.我国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师资建设与管理,2009,(142): 26-27.

[8] 徐涌金,高秋艳.试析高校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0(2): 62-64.

[9] 刘昌安,温勤能.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策略探析.中国成人教育,2009,(4): 31-33.

[10] 朱旬萍.谈高等学校教研团队的建设.教育探索,2009,(11): 109-111.

[11] 刁叔钧.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 教育探索, 2010,(3):92-93.

[12] 张锋.高校师资队伍的团队建设.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4): 11-13.

[13] 黄兴帅.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皖西学院学报,2008,24(1): 39-41.

[14] 王志蔚,张彩云,王红玫,赵中见,李红梅.近年来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述略.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1): 32-36.

[15] 曾勇,隋旺华.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中国地质教育,2007,(4): 24-26.

[16] 王乾.我国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09,(142):26-27

[17] 姜艳萍.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问题研究.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14(6): 184-186

第2篇

关键词:重大重点项目;学术团队建设;探索与思考

高校科研人员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创新知识、推动社会进步是这一群体的重要使命,正因为从事创造性的活动,这要求他们具有自由之思想和独立之精神。一直以来,人文社科研究由于其自身特点,大多为独立进行的科研活动。然而,随着人文社科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复杂性和广泛关联性以及研究方法的多元性,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问题日益显现,客观上要求科研工作者改变传统“单干”的科研方式,积极寻求团队式的合作研究。

一、学术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及学术团队建设路径

(一)学术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1.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有效完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面临着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复杂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承载创新知识、推动社会进步使命的一个重要群体,人文社科研究工作者必须关注并承担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而重大理论或现实问题涉及的内容广,研究工作量大,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和积累,单靠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因而需要群体、需要团队协作。

2.新兴交叉学科问题的研究更需要不同学科研究人员的共同参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学科领域进一步细分,新兴交叉学科不断出现。这些新兴交叉学科涉及多方面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任何个人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都不足以承担并完成这类问题的研究。通过组建学术团队,汇聚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研究力量进行学术合作和协同攻关,是新兴交叉学科问题研究的必由之路。

3.学术团队有利于产生更高的学术绩效和重大研究成果。斯蒂芬・罗宾斯(Stephen P.Robins)指出,团队通过其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协同作用,而这种结果使团队的绩效水平远高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1]。这说明学术研究的协同效应可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结果。不仅如此,团队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和智慧碰撞,可以大大拓展问题的研究广度和强化问题的研究深度,从而有利于产生重大学术成果或对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

4.学术团队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繁荣科学研究。学术团队为各类科研人员开展研究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学术互动的圈子,成员间通过内部交流、合作,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并不断增进感情,培养集体荣誉,带动科研积极性,为科研工作培养更多的新生后备力量,将不断推动科学研究的繁荣和发展。

总之,科研团队在现代学术研究中具有个人或项目小组不可比拟的优势和作用(见表1)。

(二)学术团队的主要类型

何为团队?乔恩・R・卡曾巴赫(Jon R.Katzenbach)认为,团队是指有一定的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2]。从我国高校目前的情况看,常见的团队合作模式大致有导师与研究生间的“师徒合伙”型、小圈子式的“夫妻家庭作坊”型和学术带头人牵头下的“强强联合”型等,这些团队均是以学术为纽带进行合作。

学术团队的类型识别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而以项目为纽带的团队建设,是当前我国高校最普遍的一种学术团队建设类型。这类团队也有学者将之理解为“项目公司”式团队。我们认为,高校的科学研究普遍都是实行课题负责人制,而承担重大课题是一所高校科研实力的重要标志,在这种方式下,往往会促成“雁行模式”的团队,即由项目负责人牵头带领下,整合队伍进行项目攻关式的团队。从广义上说,项目攻关式团队不应单纯理解为为课题而组建的松散组织,虽然它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但也有别于一般的计划团队。项目攻关式团队中的核心成员在合作过程中所建立的默契,即使在项目结束后仍可继续,在规模效应、学习效应、协调效应等影响下,成员可能会产生路径依赖,从而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选择团队的合作模式,并在此过程中,成员间凝聚力不断强化,人员的流动开始减少,团队趋于固定。

(三)以重大重点项目为纽带推进团队建设的路径演化

作为项目研究类型的一种,重大重点项目由于更严格的学术要求,在推进团队建设中更具有鲜明的特色。自重大重点项目获批到项目的结项的过程,实际上是团队的自我强化、内部完善的过程,在下一轮的科研任务中仍然可能以该团队的力量持续进行,重大重点项目的纽带作用最终发展成为路径依赖,继而使团队可持续发展下去。

1.确立目标。学术带头人依据重大重点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计划、预期目标进行衡量评估,初步确立项目的核心小组,制定相应的运作模式与制度,包括各子课题分工等。

2.整合团队。有了明确的研究目标后,接着核心小组便对项目成员进行搜集,发掘潜在资源或进行院校间的横向合作。收集有关成员信息的时候,或借助科研等行政部门的资料数据,通过他们牵桥引线,或利用自有的关系网,向潜在成员发出邀请,最终核心小组对所有的潜在的成员进行评价,选择最佳组合的团队。此过程中核心小组向潜在成员介绍团队的目标以及任务分配、利益分配等机制,通过协商形成团队。

3.运作与监督,团队的磨合。在团队的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实践,逐步完善的机制,保证团队的交流畅通,知识共享,同时通过对工作进度及质量监督的过程,成员间的了解将进一步加深,促进更紧密的合作,使得团队的内部凝聚力得以加强。

4.达到预期目标。研究的最后阶段,由核心成员整合成员的研究内容,达到预期目标。

5.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即使是完成了重大重点项目目标,团队活动仍未结束,成员会对整个活动进行相互评估,这些评估不单是核心成员对其他成员的评估,成员间也会作相互的评估,进行优胜劣汰的选择,有实质性贡献的成员予以高的评价并希望在以后的合作中紧密联系,对人浮于事的成员予以疏远和剔除。这是系统内部的自我完善过程,通过这种团队成员队伍的优化后,团队的稳定性进一步加强,此团队继续进行新一轮的研究任务,如此反复,使得团队逐步巩固,持续发展下去。

以重大重点项目为纽带的团队建设路径见图1所示。

图1重大重点项目推进团队建设的路径

二、暨南大学文科重大重点项目及其团队状况

(一)近年来暨南大学文科重大重点项目概况

为全面提升科研质量,增强科研实力,近年来,暨南学校提出了“以质量为生命,以创新为灵魂”和“搭大平台,组大团队,拿大项目,出大成果”的科研理念。在该理念的指导下,暨南大学人文社科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取得显著突破,2007年以来先后获批重大重点项目4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6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3项。这些项目涵盖了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统计学、社会学、文学、新闻与传播学、语言学等学科。这些项目获批经费总额为2045万元。

(二)围绕重大重点项目的团队建设状况

一系列重大重点项目的获批,推动了暨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团队的建设,逐步形成了学术团队建设的良好氛围。

1.团队带头人年富力强,具有扎实的科研功底和前瞻性的学术视野。暨南大学重大重点项目团队带头人年龄分布跨度较大,但绝大多数集中在46-60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科研人员学术视野开阔,知识积累丰富,精力相对旺盛,正处于科学研究高效、多产的黄金期。同时,部分中青年学者开始崭露头角,45岁以下的重大重点项目团队带头人就有4个(见表2)。

图2暨南大学重大重点项目团队带头人年龄分布情况

同时,绝大多数团队带头人前期研究经历丰富,科研基础扎实。例如,“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团队带头人,长期从事知识产权的研究与教学,在科学发展观、知识产权原理、知识产权战略方面具有很高科研声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国法学》等权威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前瞻性的学术论文,并出版相关著作多部。“应对国际资源环境变化挑战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团队带头人在产业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出版了多部专著,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数篇高质量论文,而且主持或参与多项与该课题相关的研究项目。丰富的前期成果充分体现了团队带头人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前瞻性的学术视野。

2.围绕重大重点项目,集聚了一批不同学术背景的团队成员。重大重点项目的申报和获批后的研究,必须是一种团队行为。暨南大学的重大重点项目从申报到获批后的研究,同样集聚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员,有些项目的团队成员甚至是跨学校组成的。例如,“Encarta英汉双解大辞典”研究团队,参与该项目的共有暨南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等国内8所高校及科研单位,参加人员前后共有70余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21人。有的项目则与实际工作部门联合组成团队,如有三个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分别是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发改委以及国务院侨办联合申报并共同开展研究的。在这些项目的研究团队中,不同年龄、不同研究经验、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研究水平的人,通过充分交流、相互学习和优势互补,使团队的协同效应得以充分体现。

3.学校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重大重点项目从申报到研究的整个流程及项目的团队建设。重大重点项目的获批和研究,是高校科研实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暨南大学近年来高度重视重大重点项目的申报和获批后的研究,采取一系列措施支持项目的申报和获批后的研究,力争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并使项目获批后能高质量完成。(1)广泛动员优势学科的优势力量参与重大项目选题的征集活动;(2)整合相关力量,精心组织项目申报;(3)对获批的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给予经费配套;(4)社科研究管理部门加强对获批项目整个研究过程的服务和管理,如经常保持与项目负责人的联系与沟通,近两年来每年组织召开一次所有重大重点项目座谈会,督促和检查项目研究的进展情况,促进重大重点项目之间的交流和经验借鉴,协助解决相关问题。

三、以重大重点项目推进团队建设的成效

暨南大学重大重点项目的开展与学术团队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以重大重点项目为纽带,形成并强化了一批学术团队;另一方面,一个稳定、有信誉的学术团队为重大重点项目的高质量完成提供了保障。

1.围绕重大重点项目的申报和研究带动了一批团队建设。重大重点项目从申报开始就必须是一种团队行为,项目获批后的研究更离不开团队的协同。尽管学术团队的建设有多种路径和方式,但以重大重点项目为纽带和平台推动团队建设,无疑是最有效的路径之一。近年来暨南大学获批各级各类重大重点项目42项,由此带动并基本上形成了相应数量的学术研究团队。

2.重大重点项目对培养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重大重点项目的研究不仅为年轻学者积累研究经验和展示学术才华提供了宽广的平台,同时,各项目通过吸收研究生的参与,培养了一批优秀研究生,使得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后继有人。如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应对国际资源环境变化挑战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的六个子课题中,有一半的子课题负责人为青年学者;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中美日印在东南亚的软实力比较及中国的对策”中的两个子课题均由35岁以下的年轻学者承担;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后危机时代全球分工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几乎全部由40岁以下的年轻学者直接或间接参与,并有三篇博士论文和四篇硕士论文由此项目衍生。

3.重大重点项目依靠团队力量显著提升了学术成果的产出数量和质量。暨南大学2007年以来获批的42项各级各类重大重点项目,除了2015年新获批的一批项目外,大多数项目已产生较丰硕的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围绕这些项目研究发表的学术论文达260多篇,其中发表在国内外重要期刊的论文有数十篇;由这些项目出版的学术著作30部;通过这些项目研究延伸申报并获批的各级各类项目22项;提交政府有关部门的研究报告50多篇,其中有多个项目的对策性成果为全国社科规划办的《成果要报》和《广东省内参》以及有关政府部门采用;此外,还有多项项目研究成果获学术奖励。

4.通过项目研究拓宽了团队的学术思维和视野。借助重大重点项目的海内外交流机会,团队更容易接触和吸收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以更广的思维、国际化的视野进行科学研究。如“海外华人社区汉语方言与文化研究”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通过开题报告会与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以及台湾高雄中山大学等知名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讨论,在学术上获得很大启发。又如“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研究”项目,通过对国外的学术访问和举办研讨会,获取了大量富有积极意义的观点与建议,等等。

四、若干问题及其思考

从暨南大学人文社科学术团队建设的情况看,虽然近几年以重大重点项目为纽带推进团队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许多需要探索和完善的问题。

1.团队中相近水平的学者之间的合作问题。重大重点项目研究通常汇聚一批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者参与,这些学者分别负责一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有若干个梯队成员,通常是年轻老师或在读研究生。子项目负责人与年轻老师或在读研究生一般比较容易合作,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子项目之间的交流和协调不够,子项目负责人之间的学术合作比较困难,由此导致高水平的学术合作不够,并因此难以产生重大学术成果。因此,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和深化相近水平的学者之间的合作,提升学术合作的层次。

2.团队的运作机制优化问题。斯蒂芬・罗宾斯(Stephen P.Robins)指出,团队的高效运作必须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一是相关的技能,包括技术技能、决策技能、人际关系技能;二是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团队成员都清楚其目标和意义;三是合适的领导;四是完善的体制,以保障团队成员间的信任[3]。概括言之,就是要有一个好的团队的运作机制。

以项目为纽带可以迅速形成研究团队,但一种较常见的情况是,有些项目的团队成员完全是因为项目而汇聚成团队的,之前他们可能有相同或相近的研究领域,但并未发生过真正的学术合作,彼此之间对各自的学术背景、研究禀赋、学术素养、研究风格以及个人的品行秉性等,可能并不完全了解。因此,如何构建有效的团队运作机制,尽快进行团队成员之间的学术磨合,是以项目为纽带的学术团队建设普遍面临的问题。这方面涉及很多具体问题,包括团队成员之间如何尽快熟悉、协调、适应彼此的研究特点和风格,充分发挥各自的优长以实现优势互补;对项目涉及的主要问题和基本观点达成共识,以保证项目研究成果具有整体性和逻辑一贯性;团队力量如何在各子项目之间进行合理配置,避免研究力量在各子项目之间的畸轻畸重及各子项目研究成果的过分不均衡,以实现子项目对整个项目的全方位支撑;项目研究经费如何分配及如何构建团队的内部激励与约束机制,以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研究成果的署名问题;项目研究的日常工作机制,等等。

3.项目研究成果的关联性和集中度问题。一般而言,重大重点项目研究的都是大主题大问题,许多问题可能具有无限的发散性和可延伸性,常常难以比较合理和清晰界定研究边界;与此同时,这类项目都采取子项目制,将整个项目内容分解成若干模块,每个模块即为一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由若干个团队成员负责具体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子项目设计得很合理很逻辑,并且每个子项目能够充分贯彻总项目的意图和要求,则可避免很多问题。但是,现实中往往很难做到这两点。一方面,对于一个内容涉及面很广的大项目来说,子项目要设计得很理想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另一方面,子项目的研究者基于自己的学术背景及对项目相关内容的理解,常常会在项目的具体研究和成果中将自己的学术偏好加以充分发挥。于是,许多重大重点项目虽然成果数量很多,但这些成果之间的关联性不够、集中度不高,因此影响项目的研究深度和质量,也难以产生具有较高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因此,重大重点项目研究一定要精心凝炼问题,集中优势力量攻克核心问题,同时要有产出重大成果的强烈意识。

4.团队的可持续性问题。以重大重点项目为纽带汇聚学术团队,可以迅速建立团队成员之间的学术联系和学术合作;而且,经过一个项目周期的合作和磨合,团队成员之间更容易协调和彼此适应;此外,在项目研究和不断交流的过程中,有可能衍生出新的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课题。这些都有利于团队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也有一种常见的情况是,项目团队类似一个项目公司,项目完成即行终止并解散。于是,团队不具有可持续性。导致团队不可持续的因素可能很多,如缺乏凝聚力或合作不愉快、团队成员之间的学术磨合不够、未能建立起稳定的学术联系或学术信任、未能在项目研究中衍生出新的研究课题、原项目团队成员因种种原因发生了较大变动,等等。要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要维持团队的学术灵魂和核心成员,同时团队成员既要相对稳定又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吐故的同时要不断纳新,此外要不断衍生新的研究项目。

5.团队带头人的作用问题。一般而言,团队带头人(项目负责人)就是团队的灵魂,也是团队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优秀的团队带头人不仅要有良好的学术素养、学术品德和高尚的人格,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宣勇等对我国15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的调查发现,94.9%的学者认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梯队是构成学科组织最主要的因素;76.6%的学者认为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志向与感召力对学科组织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57%的学者认为学科带头人的社会活动能力是影响学科组织资源获取的最主要的因素[4]。因此,要建设好的学术团队,首先要培育和塑造好的团队带头人。

参考文献:

[1][3]美・斯蒂芬・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精要[M].郑晓明,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63,182-183.

第3篇

我们的班级是小树苗中队。对班级的建设我有自己的想法。班级最大的特点就是游戏奖励机制。可以说各种有趣健康的游戏就是我们小树苗中队成长的“阳光雨露”。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一直采用全班参与的游戏奖励法,当班级达成某个小目标或者班级大部分孩子需要放松时,我们都会到户外进行游戏。我们会沿用传统游戏,同时也在不断发明游戏。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在团队游戏中也得到了认可。愤怒的小鸟,是大家追捧的游戏。在苹果各种装备满大街飞的时代,孩子们或多或少会有点了解。在这样的背景下,到了三年级,我们班级推出了“小鸟飞飞”团队评价机制。

一、“优势互补”,双向选择

1.优势互补

建立良好的团队很重要。一般情况下,每个小组都应同时具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组合,我们将其称之为“优势互补”。依循这个原则,团队最终会形成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资源共享、互学互补、共生共长的健康状态。我们依据每个孩子的优势和不足,再进行比较、排列,实现团队组合最优化。比如我们班级有43名孩子,其中男生25人、女生18人。其中有一部分因为家庭原因或者自身原因造成的行为或心理特殊的孩子。对我而言,这些都是我想要保护和帮助的孩子。所以我将班级里的各个团队的人数定为7—8人左右,为每个行为特殊的孩子寻找最有安全感的团队,为普通的孩子打造最适合学习发展的团队,让孩子在团队生活中取长补短、互帮互助。

2.双向选择

首先确立六位团队初期队长,由上届的三好学生推选而产生,组建六支团队。初期,队长和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团队内部的双向选择。为了避免出现团队间的巨大差异(包括人数、特长、兴趣、行为等),在充分尊重孩子意愿的基础上,由教师进行微调,保证每组的实力基本均衡。

二、明确职责,人人有岗

1.将班级岗位细化

班级设立三个部,分别是学习部、纪律部和卫生部。学习部设有一名学习部长、两名副部长。该部门旗下包括各门学科的课代表。纪律部则主要由纪律部长和干事组成。卫生部是班级的最大部门,旗下有餐厅分部和教室分部,分部中的岗位更是细化,包括了抹布管理员、水杯管理员、讲台管理员等等。

2.让孩子“人人有岗”

确定岗位后,明确岗位职责,实行竞选上岗。通过班队活动,孩子走上讲台,参与岗位的竞选。每个孩子都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或自己适合的岗位。没有参加竞选的由教师进行调配,这样班级的孩子人人都有岗位,个个都有职责,人人都参与班级管理。

三、重在过程,促进发展

常规评价实行量化统计。根据班级孩子的工作岗位情况,将评价模块分为学习、纪律和卫生三个方面。学习模块分为课堂与作业。课堂根据课堂评分表的情况进行加减分。课堂评分表上被提醒的则扣一分,被特别表扬的则加一分。作业则侧重回家作业,因为一二年级没有书面回家作业,所以中段有必要加大力度对孩子各科的书面回家作业情况进行评分。纪律模块侧重评价孩子课间游戏以及上学放学情况。每天,纪律部的成员会在课间进行巡视,遇到不文明游戏的,先提醒,后警告,三次不改扣一分。卫生模块主要是以检查放学后椅子摆放情况和抽屉清理情况以及就餐情况进行评分。

每周开展一次团队综合评价,从本周团队学习、纪律、卫生的状况以及各成员的态度进行横向、纵向团体间、团队内的评价,将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实行多元评价。

为了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借助孩子喜闻乐见的网络游戏“愤怒的小鸟”平台,依据不同小鸟的战斗力,设立不同的评价等级。在班级开展了“小鸟飞飞”团队评价。每周五就是“小鸟飞飞起飞”的日子。一周下来,团队总分大于等于0则成为综合明星团队,奖励一只黑色的炸弹小鸟,一次性飞两格。回家作业、课堂表现和纪律方面的团队分值大于等于0则获得学习明星团队,奖励一只红色的小鸟,一次性飞一格。在“比比谁飞得高”竞技场中,完成10格飞翔的团队,就获取资格去“比比谁飞得远”的升级版竞技场参加比赛。一周下来将“小鸟飞飞”成绩单以“快乐分享”和“温馨提醒”两种形式发给家长,在分享孩子进步的同时,也为孩子指明努力的方向,调动家长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新颖有趣的评价等级一开始就吸引了孩子的目光,让他们有参与竞争、参与评价的兴趣。逐渐地,在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进步的快乐,体会到团队的力量,逐渐提升孩子自主学习的动力,使表面兴趣转化为内在的驱动力,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使整个班级得到了全面发展和进步。同时,每周,教师将对“小鸟飞飞”成绩统计细化,全面记录每个孩子的情况,形成成长档案。

第4篇

惠州供电局客户服务中心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电力资源作为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能源产业,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现阶段,电力企业首要的任务是在保障电力资源的正常供应的基础上提高服务的质量。本文主要通过对电力企业客服工作的现状进行阐述,浅析客服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从而提高电力企业的整体服务质量。

[

关键词 ]电力企业;客服工作;团队建设

客户服务工作是指一种以客户为导向的综合服务体系,任何能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内容都属于客户服务的范围之内。客户服务工作是电力企业与用户之间的纽带,它不仅代表着企业的形象,还是双方相互了解的重要手段。但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电力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客户服务团队和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使得企业与用户之间发生了脱节,从而限制了电力企业的发展。

一、电力企业客户服务工作现状

电力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产业,也是人们的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资源,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基础能源的建设。迄今为止,我国的电力行业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我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和行业体系,但是在电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电力企业只是一味的追求供电系统的创新和发展,却忽视了客户服务质量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导致了电力企业与用户之间发生脱节,不能快速的将用户反馈的信息上报到企业相关管理部门,从而影响了电力企业在用户中的形象。

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的客户服务工作发展时间尚短,没有形成有效的服务体系。大部分电力企业的客户服务工作还处于被动的服务状态,往往是当供电设施发生损坏,或者是在用户用电出现问题时,由用户向供电机构的客服进行反馈,然后供电机构的工作人员再到故障地点进行故障排除。一个问题的上报往往需要经过许多部门和环节,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使工作效率大大的降低,还影响了用户的用电质量,使用户的满意度下降。而且被动的服务状态,只是解决用户所上报的问题,并没有对整个电力系统进行检查和维修,用户上报的问题大部分只是小范围的故障,在进行故障维修时,工作人员往往只是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却忽视了故障产生的原因和其他的安全隐患,这样整个电力系统中还是存在着许多不稳定性。

二、客户服务团队的建设

客户服务部门不是企业的营利部门,因此,很多企业并不会在客服部门的运营和管理上投入过多的成本和精力。甚至在很多企业客服部门都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而且客户服务部门与其它部门的协调与合作上也有所欠缺,但是眼前的利益和企业的长远利益是需要企业的决策者进行深入考量的,要想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加强客户服务团队的建设。

1.加强内部管理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服务观念的更新,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已成为电力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客户服务作为电力企业的服务窗口,更要严格的执行内部管理制度,规范服务行为。内部管理工作是企业规范自身行为的重要手段,在制定内部管理体系时,要按照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有关规定,并根据客户服务工作的运行情况,在原有的工作规范、工作标准和岗位职责上进行修改和重新制定,从而客户服务工作的运行水平和服务质量,建立起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

2.提高服务营销意识

首先是建立全员的服务营销意识,转变服务营销观念,以适应形势的变化。所谓观念的转变是指传统经营观念向现代经营观念转变。企业经营观念是其经营环境的反映,并且只有与环境相适应,才能引导企业不断发展,电力企业经营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客观上就要求树立起服务求市场,质量求效益和改革创新的观念,必须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优质服务为手段,以最大限度满足客户的需求为核心的营销观念,而所有这些观念必须是全员的,仅靠电力营销岗位的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全员意识都改变了,整个服务的流程在执行期间才不会遇到阻碍。其次是进一步规范服务流程,把服务快捷、方便客户置于制定流程的首要位置,不但要建立起一套与服务过程相适应的流程体系,而且在规范的服务流程基础上,通过计算机参与到流程的过程管理中,提高流程运行的规范性。再次,要明确各部门在服务中的角色与职责,提高他们在营销服务中的主人翁意识,在进行故障检修时,确定第一负责人,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推诿、塞责情况的发生。真正形成以电力客户服务团队为龙头的服务体系。

3.构建学习型团队

无论是面向智能电网中的数据展开分析和工作,还是进一步提升主动客服的思想意识,都需要客户服务工作团队中的所有成员不断深入学习,提升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专业素养,只有客户服务人员具有很高的专业素养才能真正提升电力组织的客户服务工作质量。学习型团队的建设,除了相关部门应当关注的团队自身专业素质,并且据此为整个团队提供的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培训等以外,更为重要的在于为团队建设起开放的知识系统。从数据的角度看,知识系统的建立能够帮助相关工作人员学习到不同状况下应当做出的正常反应和处理方式,而从实际工作的角度看,如果能够为客服团队建立起一个内部的,实现自由和舒适沟通的环境,帮助其分享和发现存在于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对于进一步提升团队内部工作水平必然有着积极的意义。与此同时,人力资源部门应当充分鼓励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养成,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团队学习精神的塑造,并且进一步实现提升客户服务工作质量的最终目的。

4.构建闭环绩效管理

客户服务团队管理的根本是对于团队中每一个客服人员的管理,因此,在电力企业中,要想提高客服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实行绩效管理制度。所谓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相对成熟,绩效考核系统的发展也趋于完善。但是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电力企业客户服务团队的绩效管理工作,还是依赖于被动的客户服务工作展开的,而对于主动客户服务,由于数据的引入一直未能真正深入到客服工作中去,因此给予主动客服的绩效环节也有所缺失。对于这一方面,可以适当加重主动客服工作的绩效权重,切实促进客服工作人员主动分析数据和发现问题的行为产生。应当关注的不仅仅包括客户服务工作人员是否在面对数据的时候实现了主动的分析,更在于客户服务人员是否能够主动分析出电力需求环境中的特征,甚至提出相应的关于电力供给网络发展趋势的建议。

三、结论

客户服务工作是一个企业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的代表,也是企业与用户相互了解的重要平台,因此,电力企业要对客户服务工作足够的重视,加快客户服务团队的建设,提高电力企业的整体服务质量,使电力行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福成.浅谈供电企业优质服务[J].供电企业管理,2003(02)

第5篇

高校通过实施重点团队,组织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服务活动,引导青年学生服务经济建设,一般以“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为原则,以扩大活动覆盖面、提升活动实效性为目标,积极探索总结实践育人的新机制。重点团队运行模式大多表现为:前期动员阶段—申报阶段—评审阶段—活动开展阶段—总结评比阶段。学校高度重视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的选拔工作,以学院、学生组织、社团为单位,鼓励学生联系指导老师,积极申报实践项目,并将是否有重点团队作为基层团委评先奖优的必要条件之一,动员工作具体深入;在申报阶段,指导老师与学生群策群力,组建重点团队,积极参与立项,设计实践主题,选择实践路径;校团委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匿名评审重点团队,根据可行性和实效性分析,确定重点团队的级别与经费支持力度;出征仪式举办后,重点团队成员奔赴目的地开展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活动开展过程中,重点团队可利用新媒体微博、微信,在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等主流网站上即时发表实践见闻和彰显正能量的评论,以增强宣传效果;活动结束后,按要求整理上报活动资料、调研报告等,由学校统一安排,表彰优秀个人,树立先进典型,巩固育人成果,进而扩大实践活动在师生中的影响力。

二、高校重点团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重点团队凭借自身优势,成长为高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育人活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并取得一定的育人成效,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保障机制不到位、考评办法欠完善是诸多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学校在建立优质的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方面,缺少社会优势资源和相对稳定资金的支持,困难较大。

重点团队的实践单位大多依靠指导老师和学生来联系落实,由于人生地不熟、双方合作关系建立的时间较短等现实原因,在实践活动推进的过程中,局限性和制约性较大,部分队员存在畏难情绪,难以长期扎根在基地,使重点团队的实践容易流于形式,走马观花,育人效果大打折扣,无法保证社会实践的长效性。

(二)此外,在重点团队组建的初期,往往出现专业老师对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参与度不够的现象。

受经费有限等条件的限制,指导工作一般都是义务付出,没有报酬。暑假是高校老师们集中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学术研讨会的充电期,难免与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时间相冲突,加上缺乏相关鼓励机制的保障,使重点团队指导老师这一重要角色大都落在了缺乏专业知识背景的团委老师或辅导员身上,降低了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在重点团队的实践内容上应与时俱进,坚持多元化原则,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辨能力。

在缺少完善有效的考评办法背景下,有些重点团队多年来坚持在基地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实践育人活动固然很好,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同时,与基地建立了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但也容易出现思想松懈,安于现状,不愿意开辟新实践项目的情况。

三、高校重点团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组织与管理措施

(一)进一步提升高校和社会对重点团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视程度

高校要加大对重点团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视与指导,建立活动体系,健全职能部门,提高经费支持力度,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要将对重点团队的扶持纳入到与大学生创业、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重点团队的数量和质量代表着高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执行力,校团委要加强对重点团队的顶层设计,以提升暑期育人活动的整体层次,确保育人成效。社会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要大力支持重点团队的实践活动,不要为短期的经济效益马首是瞻,要将支持高校重点团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上升到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上,特别要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创业团队、科研团队找到合适的实践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使育人工作形成合力。

(二)扎实推进各级重点团队的组建工作,提高师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以学校、学院、社团、班级为单位,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宣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在明确实践主题与活动要求的前提下,鼓励师生申报、组建各级重点团队,将专业素质好、思想觉悟高、有创意有干劲的优秀教师和学生选,明确其在团队中的角色与分工。要想办法调动专业教师的参与热情,要引导学生具有广阔的视角,立足专业,关注民生国情,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设计实践内容。加强理论学习,要认真学习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并将其作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提高重点团队成员的思想认识水平,在向人民群众学习的实践中锤炼意志、砥砺品格、增长才干,以实际行动传播科技知识,倡导文明新风,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

(三)扎实做好重点团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的组织实施工作

1.明确重点团队自身的优越性

重点团队的活动效果是其它形式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效果所不能比拟的。首先,重点团队拥有带队教师,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得到现场指导。师生交流及时、沟通畅达,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相长,教师也更容易发现问题,反思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其次,重点团队可得到相关部门在经费上的支持,可创造条件,依托学校、学院等力量联系实践地点,借助团队力量对活动进行内外宣传、有效分工,形成合力,发挥出团队的最大优势。多支重点团队可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同时推进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会受到社会的持续关注和强烈反响。

2.着力加强重点团队的师资力量建设

学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但教师的具体指导是保证社会实践效果的重要保障。教师的参与意识、社会实践综合能力,决定了教师在指导重点团队开展活动的水平与效果。因此,学校要尽快制定、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自觉提升社会实践参与度,积极发挥其在暑期社会实践中的积极作用。

3.加强重点团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化建设

社会实践基地是重点团队开展暑期实践活动的根据地,它为活动开展的稳定性和长期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高校要通过校企合作、与地方共建等方式加大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为重点团队顺利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提供优质平台。高校可以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为契机,发挥重点团队项目的桥梁作用,将学校的科研力量与社会需要相结合,逐步提高基地的层次和转化能力,助基地建设实现双赢。

4.加强重点团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化建设

在项目设计上要与时代主题相结合,以发挥专业优势为立足点,突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重点团队要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学生在具体的项目中运用专业知识解决技术问题,开展社会调研等活动,以锻炼提升各种实践能力。

5.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

要检验重点团队社会实践育人效果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通过这种标准客观量化评价学生的社会实践效果。高校的重点团队实践成果多以社会实践报告来体现,但如何凭实践报告来判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度确实不易。在考评机制制定过程中,要多听取采纳重点团队实践基地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使评价体系更为全面,接地气。

四、以重点团队为抓手,可实现高校暑期社会实践育人活动的良性循环

第6篇

[关键词]社会实践;重点团队;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4-0050-03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大学生了解社会、锻炼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及增强社会责任感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校级重点团队进行研究,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改进的对策与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点团队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验不足导致效率不高

由于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在校时间一般只有三到四年,前一年参加过实践的同学,第二年可能就面临着毕业,所以团队人员几乎年年是新手,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再加上当今的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普遍较少,对于如何在校外组织活动、开展活动,如何与人打交道等,几乎都处于空白期,他们虽然对实践活动充满热情但对活动本身知之甚少,从而导致整个实践活动从策划到人员培训到活动过程中的灵活调整都面临诸多问题,给带队老师增加了负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活动的效率。

(二)人员结构复杂导致专业程度不高

校级重点团队的成员的来源一般是从全校范围内征集或是二级学院(系部)从本学院征集而来,人员的年龄结构、年级分布、专业背景、社会经历等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在短期内让团队形成战斗力,开展既能体现专业特色,又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实践活动,是个充满挑战的问题。活动能否成功开展,队员的素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考虑到活动便于开展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性专业所学能否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让学生在奉献社会的同时,能够锻炼自我,而团队成员的复杂性影响了这一目标的达成。

(三)时间短导致活动开展不充分

由于暑假的时间只有两个月左右,加之活动的策划、人员的培训和考虑的学生的休息,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一般都控制在半个月到一个月左右,在学生经验普遍缺乏的情况下,除去学生在活动中适应的时间和最后总结的时间,整个实践活动的有效时间非常有限,再加上暑期天气变化等不确定因素影响,整个实践活动能否按照既定计划有效开展,是个很大问题,甚至出现“轰轰烈烈出门,寥寥草草结束”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活动既定目标。

(四)人员数量有限导致影响力不够

由于经费的限制和指导老师不足等问题,各高校的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数量普遍不多,一般一个系部(学院)组建一到两支队伍,学校层面组件一到两支队伍,考虑到经费开支和安全等现实情况,每支队伍的人员规模也基本控制在10-15人左右。因此,一所学校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的队员的总人数,只占到在校生人数很少的一部分,这样的人数规模,使得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到重点团队的实践活动中去接受锻炼,同时也削弱了整个实践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和校园影响力。

二、加强重点团队过程管理的意义

破解重点团队存在的诸多问题,加强团队的过程管理,提升团队的运行效能,是个重要的突破口,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进一步增强重点团队的影响力

一所学校的暑期社会实践的影响力如何,主要体现在它的重点团队在活动组织和宣传工作等方面做得如何。重点团队是学校重点投入的团队,是师生广泛关注的团队,是活动目标高度凝练,目标高度明确的团队。加强对活动团队过程的充分管理,提高活动效能,把活动做实做好,在此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可以带动提高学校各个层面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师生、社会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关注度,进而提升整个学校的社会知名度。

(二)有助于进一步发挥重点团队的示范作用

重点团队是一般团队和其他团队学习的榜样,加强对重点团队活动过程的管理,科学、有效、充分的开展实践活动,可以及时总结出一些有效的活动方法,提高活动的效能。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新媒体沟通平台,组织各实践团队在群中定期交流,可以推动其他团队的工作开展。同时,实践活动结束后,对重点团队的工作进行总结,可以为来年的实践工作提供重要的经验参照。重点团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标杆、是发动机、是经验播种机、是领头羊,也是宣传典型。

(三)有助于进一步增强重点团队的工作效能

如何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实践目标,较好的完成实践任务并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提高工作效能是重中之重。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效能,管理出成绩,唯有加强对整个队伍的活动过程管理,根据活动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调整工作思路,调整活动的组织与安排,及时做好与各方面的沟通,才能提升效率。反之,一味地按照活动计划开展活动,遇到新问题不能及时调整,将使活动成效大打折扣。

(四)有助于进一步锻炼大学生综合素质

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锻炼,不仅是活动内容本身对学生的锻炼,更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对活动组织能力、协调能力、遇到新情况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与人沟通等能力的综合锻炼。加强对活动过程的管理,提醒、引导学生提前发现问题,自主有效解决问题,及时反思问题,学习运用集体智慧推动活动有效开展,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目的。

三、加强重点团队有效管理的对策

(一)优化顶层设计,凝练实践活动主题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尊重规律、统筹推进、注重实效。对活动主题、实践内容、具体形式、方案优化、成果呈现等均需从源头上科学谋划、系统设计。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从团中央到各地团省委、团市委都会下发专门的活动通知,对活动的指导思想、活动的内容安排及活动要求作出相应的指导,各高校也会根据文件精神下发符合本校实际的活动通知方案。如何既科学充分的领会上级文件精神,又能合理的结合学校特点拟定活动主题,做好顶层设计是重中之重。设计者一要吃透上级文件精神,深刻领会文件精神的内涵实质,把握好当前社会大背景下,国家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整体要求和期待,真正做到党有号召团有响应,不走过场不做表面文章;二是把握好本校的实际,既要有一般性的文化类活动,又要体现学生的专业特点,同时要体现服务社会,真正做到在服务社会中锻炼专业所学,实现互利双赢。

(二)严格成员选拔,优化团队成员素质

重点实践团队承担着比普通团队更高的目标任务,对成员的选拔就变得至关重要。首先,在选拔方式上要拟定科学的选拔方案,既能够选拔出适合的队员,又能够紧密契合“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活动宗旨,不能只选择活动经验相对丰富的学生干部、社团干部,还要兼顾普通同学,把渴望实践、追求进步、乐于奉献的同学要选拔进来。要让团队既包含活动经验丰富的学生干部,又包含追求进步的普通同学,人员构成既有利于增强团队整体素质,又能起到锻炼队伍的目的,同时还要针对活动场所的特征、活动本身的特点等,考虑好男女生的性别比例。要草拟好选拔方案,制定科学的选拔标准,组建专门的选拔队伍,做到学校层面的重点团队面向全校征集选拔、各系部的团队向所在系部全面选拔,做好充分的宣传工作,把能力强、乐于奉献、可以塑造的优秀队员选。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实践技能

拟定了具体的实践方案之后,要按照总的任务量和时间安排,拟定具体的活动日程表,把活动安排具体到每一天或者每一个可以预料的时间段,按照活动设想对队员进行培训。在培训师资的安排上,既要有理论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授课,又要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同学现身说法,在培训内容上,既要有具体的活动操作培训又要有工作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在培训人员的针对性上,成员既要有各自的工作分工,又要有集体的密切合作;在活动拟定上,既要有正常的活动方案,又要有应急预案;在培训安排上,既要有教师讲课,又要有交流讨论和提问。一般来说,短时间的培训在技能提升上的作用是有限的,但是在提升学生安全意识、纪律意识、团队意识和工作思维方式和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上,作用明显。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确保实践过程中的人生安全。强化责任意识、实化安全措施,做好安全预案,同时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教师指导作用,校院分层多措并举推进安全培训和思政指导,确保实践活动安全有序开展,一旦安全出现问题,活动将功亏一篑。

(四)及时总结调整,提高活动效率

活动进行过程中,会出现与计划变化很大的情况,甚至完全不能按计划进行,队员的情绪和信心也会产生波动,受到影响,因此指导老师要及时发现苗头,随时进行修正。由于队员是从全校或系部选拔过来的,无论师生之间还是队员之间都有一个磨合的过程,在队伍建立之后,指导老师要引导队员从队伍中推选出一位工作积极、责任心强、能够服众的学生负责人,尽量避免教师指定,要引导学生自己推选,活动开始后,教师只负责活动整体思路的确定和活动规范的管理,学生之间的协作、分工包括日常用餐、起居安全纪律等,都可以有学生负责人进行协调,指导教师只负责听取汇报,判断是否可行,是否进行修正等。在活动开始的前几天,要每天晚上定时召开工作总结会,每位队员都要对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发言,指出所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和学生们一起商议对策,提出第二天的工作方案,并连夜准备。同时要求每个队员在工作开始的前几天,每天发送书面的工作总结给指导老师。活动逐渐进入正轨之后,总结会等就可以在用餐时进行解决,无须专门开会、天天写总结。随着活动的推进,师生关系、队员关系更加熟悉,队员的纪律意识可能会出现波动,对活动的准备可能会出现松懈,这个时候指导老师要及时发现苗头,巧妙制止,防止活动中出现人员矛盾,防止活动虎头蛇尾。

(五)充分利用资源,挖掘活动潜能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既是一种自我锻炼活动,也是一种志愿服务活动。由于重点团队的人员少、服务时间短等系列客观问题,如何在较短实践能让实践活动起到的作用最大化,如何让活动的影响最大化,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是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资源。要建立团队的“qq群”或“微信群”,就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随时交流讨论,同时要建立兄弟团队指导老师和团队学生负责人的交流群,互通有无;二是要加强所在地工作人员的沟通交流,在实践和服务的工程中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做听取对方的想法,双方共同协商推进工作,当团队工作有新的想法时,要主动提前和当地人员及时沟通想法,争取支持,争取对方提供帮助;三是发挥好队员的朋友圈优势,在活动中,特别是扶贫、支教、捐赠类的活动中,在服务队自身经费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借助自身的人脉资源优势,在自己的朋友圈、学校的工作群中做适当的实际的宣传发动,引起关注进而获得人力和财力的帮助,但是涉及到财和物的时候,要在活动进行工程中向捐赠人呈现开支清单和物品去向,避免产生误会和纠纷。这样在借助外力的同时,既增强了活动的宣传力度,又推动了活动开展,可谓一举两得。

第7篇

[关键词]社会实践;重点团队;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4-0050-03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大学生了解社会、锻炼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及增强社会责任感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校级重点团队进行研究,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改进的对策与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点团队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验不足导致效率不高

由于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在校时间一般只有三到四年,前一年参加过实践的同学,第二年可能就面临着毕业,所以团队人员几乎年年是新手,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再加上当今的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普遍较少,对于如何在校外组织活动、开展活动,如何与人打交道等,几乎都处于空白期,他们虽然对实践活动充满热情但对活动本身知之甚少,从而导致整个实践活动从策划到人员培训到活动过程中的灵活调整都面临诸多问题,给带队老师增加了负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活动的效率。

(二)人员结构复杂导致专业程度不高

校级重点团队的成员的来源一般是从全校范围内征集或是二级学院(系部)从本学院征集而来,人员的年龄结构、年级分布、专业背景、社会经历等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在短期内让团队形成战斗力,开展既能体现专业特色,又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实践活动,是个充满挑战的问题。活动能否成功开展,队员的素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考虑到活动便于开展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性专业所学能否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让学生在奉献社会的同时,能够锻炼自我,而团队成员的复杂性影响了这一目标的达成。

(三)时间短导致活动开展不充分

由于暑假的时间只有两个月左右,加之活动的策划、人员的培训和考虑的学生的休息,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一般都控制在半个月到一个月左右,在学生经验普遍缺乏的情况下,除去学生在活动中适应的时间和最后总结的时间,整个实践活动的有效时间非常有限,再加上暑期天气变化等不确定因素影响,整个实践活动能否按照既定计划有效开展,是个很大问题,甚至出现“轰轰烈烈出门,寥寥草草结束”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活动既定目标。

(四)人员数量有限导致影响力不够

由于经费的限制和指导老师不足等问题,各高校的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数量普遍不多,一般一个系部(学院)组建一到两支队伍,学校层面组件一到两支队伍,考虑到经费开支和安全等现实情况,每支队伍的人员规模也基本控制在10-15人左右。因此,一所学校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的队员的总人数,只占到在校生人数很少的一部分,这样的人数规模,使得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到重点团队的实践活动中去接受锻炼,同时也削弱了整个实践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和校园影响力。

二、加强重点团队过程管理的意义

破解重点团队存在的诸多问题,加强团队的过程管理,提升团队的运行效能,是个重要的突破口,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进一步增强重点团队的影响力

一所学校的暑期社会实践的影响力如何,主要体现在它的重点团队在活动组织和宣传工作等方面做得如何。重点团队是学校重点投入的团队,是师生广泛关注的团队,是活动目标高度凝练,目标高度明确的团队。加强对活动团队过程的充分管理,提高活动效能,把活动做实做好,在此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可以带动提高学校各个层面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师生、社会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关注度,进而提升整个学校的社会知名度。

(二)有助于进一步发挥重点团队的示范作用

重点团队是一般团队和其他团队学习的榜样,加强对重点团队活动过程的管理,科学、有效、充分的开展实践活动,可以及时总结出一些有效的活动方法,提高活动的效能。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新媒体沟通平台,组织各实践团队在群中定期交流,可以推动其他团队的工作开展。同时,实践活动结束后,对重点团队的工作进行总结,可以为来年的实践工作提供重要的经验参照。重点团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标杆、是发动机、是经验播种机、是领头羊,也是宣传典型。

(三)有助于进一步增强重点团队的工作效能

如何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实践目标,较好的完成实践任务并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提高工作效能是重中之重。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效能,管理出成绩,唯有加强对整个队伍的活动过程管理,根据活动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调整工作思路,调整活动的组织与安排,及时做好与各方面的沟通,才能提升效率。反之,一味地按照活动计划开展活动,遇到新问题不能及时调整,将使活动成效大打折扣。

(四)有助于进一步锻炼大学生综合素质

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锻炼,不仅是活动内容本身对学生的锻炼,更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对活动组织能力、协调能力、遇到新情况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与人沟通等能力的综合锻炼。加强对活动过程的管理,提醒、引导学生提前发现问题,自主有效解决问题,及时反思问题,学习运用集体智慧推动活动有效开展,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目的。

三、加强重点团队有效管理的对策

(一)优化顶层设计,凝练实践活动主题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尊重规律、统筹推进、注重实效。对活动主题、实践内容、具体形式、方案优化、成果呈现等均需从源头上科学谋划、系统设计。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从团中央到各地团省委、团市委都会下发专门的活动通知,对活动的指导思想、活动的内容安排及活动要求作出相应的指导,各高校也会根据文件精神下发符合本校实际的活动通知方案。如何既科学充分的领会上级文件精神,又能合理的结合学校特点拟定活动主题,做好顶层设计是重中之重。设计者一要吃透上级文件精神,深刻领会文件精神的内涵实质,把握好当前社会大背景下,国家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整体要求和期待,真正做到党有号召团有响应,不走过场不做表面文章;二是把握好本校的实际,既要有一般性的文化类活动,又要体现学生的专业特点,同时要体现服务社会,真正做到在服务社会中锻炼专业所学,实现互利双赢。

(二)严格成员选拔,优化团队成员素质

重点实践团队承担着比普通团队更高的目标任务,对成员的选拔就变得至关重要。首先,在选拔方式上要拟定科学的选拔方案,既能够选拔出适合的队员,又能够紧密契合“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活动宗旨,不能只选择活动经验相对丰富的学生干部、社团干部,还要兼顾普通同学,把渴望实践、追求进步、乐于奉献的同学要选拔进来。要让团队既包含活动经验丰富的学生干部,又包含追求进步的普通同学,人员构成既有利于增强团队整体素质,又能起到锻炼队伍的目的,同时还要针对活动场所的特征、活动本身的特点等,考虑好男女生的性别比例。要草拟好选拔方案,制定科学的选拔标准,组建专门的选拔队伍,做到学校层面的重点团队面向全校征集选拔、各系部的团队向所在系部全面选拔,做好充分的宣传工作,把能力强、乐于奉献、可以塑造的优秀队员选。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实践技能

拟定了具体的实践方案之后,要按照总的任务量和时间安排,拟定具体的活动日程表,把活动安排具体到每一天或者每一个可以预料的时间段,按照活动设想对队员进行培训。在培训师资的安排上,既要有理论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授课,又要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同学现身说法,在培训内容上,既要有具体的活动操作培训又要有工作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在培训人员的针对性上,成员既要有各自的工作分工,又要有集体的密切合作;在活动拟定上,既要有正常的活动方案,又要有应急预案;在培训安排上,既要有教师讲课,又要有交流讨论和提问。一般来说,短时间的培训在技能提升上的作用是有限的,但是在提升学生安全意识、纪律意识、团队意识和工作思维方式和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上,作用明显。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确保实践过程中的人生安全。强化责任意识、实化安全措施,做好安全预案,同时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教师指导作用,校院分层多措并举推进安全培训和思政指导,确保实践活动安全有序开展,一旦安全出现问题,活动将功亏一篑。

(四)及时总结调整,提高活动效率

活动进行过程中,会出现与计划变化很大的情况,甚至完全不能按计划进行,队员的情绪和信心也会产生波动,受到影响,因此指导老师要及时发现苗头,随时进行修正。由于队员是从全校或系部选拔过来的,无论师生之间还是队员之间都有一个磨合的过程,在队伍建立之后,指导老师要引导队员从队伍中推选出一位工作积极、责任心强、能够服众的学生负责人,尽量避免教师指定,要引导学生自己推选,活动开始后,教师只负责活动整体思路的确定和活动规范的管理,学生之间的协作、分工包括日常用餐、起居安全纪律等,都可以有学生负责人进行协调,指导教师只负责听取汇报,判断是否可行,是否进行修正等。在活动开始的前几天,要每天晚上定时召开工作总结会,每位队员都要对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发言,指出所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和学生们一起商议对策,提出第二天的工作方案,并连夜准备。同时要求每个队员在工作开始的前几天,每天发送书面的工作总结给指导老师。活动逐渐进入正轨之后,总结会等就可以在用餐时进行解决,无须专门开会、天天写总结。随着活动的推进,师生关系、队员关系更加熟悉,队员的纪律意识可能会出现波动,对活动的准备可能会出现松懈,这个时候指导老师要及时发现苗头,巧妙制止,防止活动中出现人员矛盾,防止活动虎头蛇尾。

(五)充分利用资源,挖掘活动潜能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既是一种自我锻炼活动,也是一种志愿服务活动。由于重点团队的人员少、服务时间短等系列客观问题,如何在较短实践能让实践活动起到的作用最大化,如何让活动的影响最大化,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是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资源。要建立团队的“qq群”或“微信群”,就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随时交流讨论,同时要建立兄弟团队指导老师和团队学生负责人的交流群,互通有无;二是要加强所在地工作人员的沟通交流,在实践和服务的工程中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做听取对方的想法,双方共同协商推进工作,当团队工作有新的想法时,要主动提前和当地人员及时沟通想法,争取支持,争取对方提供帮助;三是发挥好队员的朋友圈优势,在活动中,特别是扶贫、支教、捐赠类的活动中,在服务队自身经费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借助自身的人脉资源优势,在自己的朋友圈、学校的工作群中做适当的实际的宣传发动,引起关注进而获得人力和财力的帮助,但是涉及到财和物的时候,要在活动进行工程中向捐赠人呈现开支清单和物品去向,避免产生误会和纠纷。这样在借助外力的同时,既增强了活动的宣传力度,又推动了活动开展,可谓一举两得。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