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16:01:08
序论:在您撰写会议保障措施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视频会议系统作为一种实时的通信系统,在省级政务部门电子政务外网上已经频繁使用。为实现视频会议在电子政务外网上的稳定运行,确保视频业务正常开展,本文将针对影响视频会议效果的关键因素做进一步讨论,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政务外网 视频会议 关键因素
由于政务外网建设的历史原因,各地政务外网采取分级建设,网络建设模式、水平和接入方式等存在许多差异,导致政务外网视频会议系统在使用过程中总会出现图像不流畅、画面不清晰、声音不连续、唇音不同步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视频业务顺利开展。
1 影响视频效果的关键因素
1.1 网络因素
网络设备、安全设备和网络链路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都会对视频会议效果造成影响。其中,部门内部接入网、横向骨干传输网和纵向传输网影响因素居多。
从部门内部接入网看,视频业务与其他办公业务均通过路由器接入政务外网,若部门内部没有对各类业务做QOS策略,视频业务必然与其他业务抢夺有限的网络资源,造成视频会议效果的下降。
1.2 网络指标
网络故障引起的视频效果不佳表现为:声音、图像不连续、活动图像出现马赛克等。针对故障,提出改进措施如表1所示。
2 影响因素的排查思路和方法
2.1 排查思路
整理思路,首先对引起的故障进行分则,判断是网络还是设备导致的原因;在对故障定界,确定是哪一段网络导致的原因;最后定点到引起故障的节点上,如表2所示。
2.2 排查方法
排查方法参见表3所示。
3 保障措施
视频业务要运行稳定和流畅,需要一定保障措施,主要有设备保障、网络保障和会议保障等,见表4所示。
4 结束语
影响视频会议效果的因素不仅仅是网络传输的问题,视频会议从数据采集开始到用户收到音视频信号,视频业务数据流所进过的路径,都有可能对音视频信号造成影响。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和会场设备,理顺思路,制定保障机制,从人员和技术等多角度去管理,分则、分界去定位问题,保障会议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沈刘平,于江,秦爱祥.视频会议系统[J].四川兵工学报,2011(04).
[2]蒋慧琴,秦荣茂.业务视频会商及会议系统的设计与构建[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0).
一、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差异
1、社会保障制度规定的范围存在差异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涉及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工伤以及低保等各类社保项目,这些基本包含了所有社会保障项目。但是大部分农村地区目前只是试行养老保险制度,至于其它城乡已经制定的福利项目,并没有积极推行。[1]
2、社会保障支出费用存在较大差异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针对各项福利项目的支出费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以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养老保险为例,在2006年由我国相关部门统计得出,城市居民年人均享受的养老保险费用已经高达10000元,而在很多农村地区年人均享受到的养老保险费用只有700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支出明显存在差距。
3、城乡社会保障筹资存在差异
在养老保险方面,城市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一般都会由个人以及企业采取共同承担原则,其中大多数费用由企业缴费承担,国家政府部门也会给予财政支持。但是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大部分费用都是由农民自己承担,当地政府给予的支持非常小,进而造成筹资环节存在较大差距。医疗保险方面,城市企业职员的医疗保险所缴纳的费用,一般都是企业承担百分之八十,然后由职员个人来承担百分之二十。但是在农村因为推行新型合作医疗,所以现阶段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所缴纳的费用,基本上都是当地政府与个人筹资,而实际上这种保障水平还是会与城市存在很大差异。
4、社会保障制度管理体系存在差异
我国城市现阶段已经拥有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拥有较为专业的社会保障机构,并且引进了大量专业人才,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较为健全的社会保障数据库,为保障制度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在农村相应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过程中,成立时间不仅比城市晚,成熟度也远远不如城市,除此之外,还存在相关多个部门共同管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工作的情况。例如,新农合医疗一般是由卫生部门管理,农村养老保险则是由劳动部门进行管理,至于农村低保更是直接由民政部门进行管理,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农村保障管理体系的运作效率。[2]
二、统筹规划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1、统一社会保障制度规则
我国至今为止还未建立健全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规则。由于各个地区市场经济发展不同,以至于部分区域内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较大差异,这致使很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在进行跨地区转移时,他们参与的农村社会保障不能任意调动,这也就是当前很多农民工没有办法享有部分社会保障的主要原因。如果我国政府不建立起一个较为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规则,在开展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时,就会花费更多资金成本。为此,国家相关部门需要尽快制定统一的法律法规,对农村保障制度规则做出科学的规定,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以及统一规则时,应当结合地区实际情况,认识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重点,进而更快统一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规划。
2、构建社会保障管理体系
构建完善的城乡社会保障管理体系是当前政府部门考虑的重点。现阶段我国的城乡社会保障管理体系虽然已经建成,但是其中还存在过多管理不够规范的情况。为了有效改善当前这种缺失现象,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监督委员会需要加大管理、监督力度,以此来避免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中出现过多违法、违纪以及其他不规范行为。政府可以先提升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再按照区域范围缴纳标准、养老金发放、保障措施、收缴技术、账户管理、基金运营等进行统筹规划。首先,应当提升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层次,这样能够更好的进行统筹安排,帮助社会保障基金,对行业间、地区间作出合理协调;其次,提升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层次,还能够更快适应农民工数量大、流动性强的特点,做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连接与流动。由此可以看出,做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高层次统筹非常重要。[3]
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对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加强优化。政府需要对当前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涉及的各类项目做出优化,将过于复杂的保障项目合并起来,交叉重复的项目直接取消,部分保障项目不够完善还需对其进行补充,促使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更加规范,容易管理与控制;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给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更多财政支持。农村低保是农村居民最基本的保障项目,因此,政府必须要对其加大财政支援,特别是较为贫困的农村地区,更要加强关注与支持。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基础上,提高最低保障水平,强化保障制度管理,完善农村各项基础保险制度建设。对于经济水平较低,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政府需要加大对该地区的财政支持,给予更多补贴帮助。
4、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信息系统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相应管理机构,应当结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我国当前的城乡社会保障信息系统进行不断完善,建立起较为统一、具体的城乡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相关工作人员能在数据库中对参保人员的保险基本情况以及服务信息查询,对缴纳、支付等进行存储,然后利用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对全国社会保障城乡数据库(MIS)加强运用,以此来实现各个区域内信息的沟通、交流。针对农民工数量多、流动性强等原因,通过信息系统能够较快的完成各类工作的交接与转移。
一、成立领导机构
为确保疫情防控期间,扶贫工作扎实有效推进,经研究,决定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 长:*** 党组书记、局长
副组长:*** 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 党组成员、副局长
*** 党组成员、副局长
*** 党组成员、副局长
成 员:各股室负责人及局下属事业单位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负责扶贫工作日常事务及综合协调工作。
二、扎实做好“一帮一联”工作
自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以来,局领导班子认真抓好疫情防控及脱贫攻坚一帮一联工作。局主要领导到帮扶联系村指导疫情防控工作和脱贫攻坚工作共6次,听取第一书记工作汇报4次,较好的了解了帮扶联系村的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局其他领导分别带领4名干部组成工作组进驻**村开展疫情防控及协助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共计指导项目建设4个,指导复产复工2次。
积极组织各帮扶联系人认真开展扶贫帮扶工作,利用单位微信群,QQ群等方式方法组织好帮扶干部做好本年度帮扶工作计划,按要求做好受疫情影响产业统计工作。积极宣传防疫知识和就业政策,积极推动各帮扶对象利用疫情防控期间发展农业生产,截止3月2日,***村共计发展养鱼10亩,创新发展产业15亩,新种经济林木65亩;创新发展产业 亩,新种经济林木 亩。较好的做到了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两不误。
疫情较轻的村委,有序组织驻村工作队员、帮扶干部在协助贫困村、贫困户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指导制定脱贫发展计划,落实扶贫政策和项目,保证脱贫攻坚工作有序开展。疫情形势严峻的村委,要积极创新帮扶方式,采取电话、微信等方式开展帮扶和疫情指导。
三、抢抓时效恢复生产
利用抓项目建设的优势,在疫情防控期间超前谋划指导**村做好2020年项目建设各项前期准备,指导**村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做好项目建设及复工复产各项准备工作。2月24日,***建设项目顺利复工;3月3日***建设项目正式开工。***工程项目前期各项工作进展顺利。项目的复工开工建设,为顺利完成今年脱贫攻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各驻村干部、帮扶联系人要积极与贫困户通过电话、微信等信息化方式。了解贫困户生产需求,指导选好产业,技术咨询等服务,抓好春耕备耕工作。
一、概述
ITC调查报告于2001年12月作出。ITC6名委员全部参加了调查。具体进行调查的人员共29人,其中,负责人(director of operations)1人,调查员(investigators)3人,产业分析师(industry analysts)7人,经济师(economists)5人,财务分析师(financial analysts)4人,律师(attorneys)7人,高级统计师(senior statistician)1人,调查监督员( supervisory investigator)1人。
调查报告共1150页,分三卷。
第一卷是“决定和委员的观点”(determinations and views of commissioners)。首先是委员会就调查结果所作的共同决定,以及对国内产业进行救济所提出的建议。这个部分的附件对有关产品的物理特点作了描述,列出了其相应的海关税号。随后,就损害和建议,分产品进行了的分析,即具体说明是否存在损害,以及应当采取什么相应的措施。应当说,这是整个报告的核心部分。但值得提及的是,根据ITC的惯例,有些委员对是否存在损害和应当采取何种救济的不同观点,也列在报告的相应部分。
第二、三卷是大量以图表表示的调查中获得的信息。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总体情况(overview),包括背景情况,例如过去有关钢铁保障措施的调查;有关产品的生产工序和用途的描述;全球钢铁产业状况,例如产量、生产能力和就业趋势,进出口状况,亚洲金融危机,苏联解体后的情况,技术发展,外国政府的计划等;美国钢铁产业的情况,例如生产能力、库存、原材料成本,就业和相关成本,金融和投资趋势,销售趋势,定价,汇率等。二、有关产品的情况,包括产品的描述和用途,美国生产商情况,对实施救济的立场,以及进口增加情况等。三、其他信息,包括“联邦公报”(Federal Register)上有关开始调查的通知,听证会情况(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及其在有关问题上的立场等),以及所有图表概览。
二、关于调查的情况
ITC对钢铁的调查,是依据2001年6月22日美国贸易代表致ITC主席的一封信而发起的。[ii]在这封信中,贸易代表称,布什总统已经宣布了一项应对美国钢铁行业所面临挑战的全面计划,其中之一,就是指示贸易代表要求ITC根据美国1974年贸易法“201条款”,就钢铁进口对美国钢铁行业的影响发起调查。(此外还包括与其他钢铁生产国就全球钢铁限产进行谈判,并制定纪律约束补贴和其他扰乱市场的做法)。
信中称,美国钢铁行业及其二十万工人在美国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向制造、建筑和能源行业提供高质量的产品,钢厂给相关行业提供了就业机会。但美国钢铁行业受到了外国政府50年来对市场一贯干预和对其钢铁业直接财政支持的影响,其结果是产量严重过剩,无效生产,世界市场供大于求。现在,美国钢铁行业财务困难,利润大幅下降,投资和市场份额收缩,许多企业已经寻求破产保护。这些困难导致钢厂关闭,工人失业,地方经济受到破坏,其中以钢铁业为生的地方尤为严重。因此,需要立即进行调查,以确定某些钢铁产品进口的增加是否为生产相似或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产业受到严重损害或者严重损害威胁的实质性原因。这封信的后面还附了一份要求调查的进口产品的目录。[iii]
ITC随即于2001年7月3日在“联邦公报”上公告,宣布开始调查。
7月26日,ITC又收到美国参议院财政委员会的一份决定,要求进行同样的调查。ITC依职权决定,将两项调查合并。
ITC向生产一种或多种有关产品的大约825个公司发放了生产商问卷(这些公司的情况来自以前对钢铁产品的调查和其他公开行业信息),共收到281份回复。进口商问卷除随附在生产商问卷中外,ITC还选择了大约220个公司,共收到326份回复。购买商问卷随附在上述825个和220个公司的问卷中。此外,ITC还要求美国生产商提供他们各自产品前三位的购买商,随后向1100个公司发放了问卷。ITC共收到1180份可用的购买商问卷回复。对于外国生产商,ITC在网站上了空白问卷,供下载回复。ITC共收到475份回复。
随后,ITC职员对这些回复中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审查,例如将每个公司的价格、销售价值和成本等单位数据于公开数据和所有公司的数据进行对照。对美国生产商的数据还进行了特殊的审查,使其报告的销售、经营收入和生产能力等情况,尽量与每个公司的财务报表保持一致。此外,对其中最大的一家公司进行了有限的核查,使其问卷中的数据与公司记录相一致。
ITC调查报告中使用的大部分数据,都是从调查问卷中获得的。此外,也使用了一些其他来源的信息,例如对美国进口的官方统计。
发放、分析问卷,只是ITC调查的一部分。ITC就损害举行了8次听证会,就救济举行了3次听证会。在ITC委员就损害和救济分别进行表决后,最终于2001年12月19日将决定和建议提交美国总统。
三、ITC关于损害的观点:法律标准
在进行保障措施调查时,ITC依据的是美国1974年贸易法“201条款”。ITC传统上将该法所规定的标准分为三个方面。即如果要作出肯定的决定,ITC必须认定:有关产品进口的数量增加(不论是实际数量,还是相对于美国国内生产的数量);美国国内生产相似或直接竞争产品的产业正在受到严重损害或者严重损害的威胁;进口是国内产业受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的实质性原因(substantial cause)。要作出肯定决定,这三个条件必须都得到满足。
如上所述,ITC调查是应美国贸易代表和参议院财政委员会的要求而发起的。调查的产品共4大类:普通碳素和合金板材(carbon and alloy flat products)、普通碳素和合金长材(carbon and alloy long products)、普通碳素和合金管道产品(carbon and alloy pipe and tube products)、不锈钢和合金工具(stainless steel and alloy tool steel products)。为了数据收集的需要,ITC将这4大类产品又细分为33种。
ITC从以下5个方面对有关产品进行调查。
虽然政府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长效机制问题已经引起高度重视,尽管也施行了一系列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措施,但农民工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与所得保障相比仍不成比例,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依然严峻。具体表现在:
一、农民工面临的风险更大
1.健康风险。农民工普遍劳动强度大,职业危害比较严重。他们大多集中在建筑、餐饮、矿山、加工等行业从事着苦、脏、累、险的工作,并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粉尘和其他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因为工资标准起点较低(一些甚至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农民工要想维持生计并有所结余,必须靠加班加点,很少有休息日,这使他们不得不面临更大的健康危险。
2.意外风险。一些用人单位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利润增长指标,忽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产生大量事故隐患和不安全因素。农民工自身也缺乏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使有关工伤事故和职业伤害不断发生。农民工因为意外人身伤害影响到劳动能力时,如果利益得不到补偿,这将使其家庭经济状况严重恶化,一些人因此导致家庭重返贫困。
3.失业风险。传统理论认为,农民不存在失业问题,他们“养老靠家庭,就业靠土地”。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的农民工将越来越多,农民向农民工身份转变步伐的加快,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的农民工面临的就业压力和失业风险与日俱增。并且,对农民工的培训机制又严重缺失,这就更容易造成失业。失业时间过长,失业率偏高,还将成为未来中国社会的重要风险。
4.养老风险。虽然目前农民工年轻力壮者居多,但未来的养老问题却不容忽视。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与计划生育导致的家庭小型化,将使传统农村的家庭养老模式不堪重负。可以说,单纯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以及土地保障都将使农民工养老面临着严峻挑战,甚至已是一种不切实际的选择。
二、做好农民工保障管理的困难很多
1.农民工流动性大,频率高。农民工不仅往返流动于城乡之间,并在单位之间、城镇之间频繁地变动工作岗位,使农民工在异地治疗费用结算和保险关系转接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
2.农民工数量大且保持不断扩大的趋势。农民工人群的数量每年都在不断变动。据有关专家推测,未来一段时期,如果政策不发生大的变化,农民离乡外出就业的数量仍将以平均每年500万人左右的规模持续增加。
3.农民工个人收入偏低,财力有限。这使得农民工常常不得不首先顾及眼前的生存,而不愿支付各种保险的费用。对于多数农民工来说,社会保险缴费数额超出农民工承受能力。
4.农民工群体存在异质性,有多层次的保障需求。由于农民工个体的素质、能力、年龄、体力,技能、经验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别,农民工在进城后收入状况不断分化,他们要求提供多元化的保障供给以满足差异化的需求,这也增加丁提供相关服务和管理的难度。
由于上述条件限制,多数农民工游离于制度保障之外。为此,针对农民工特点进行制度创新,尽快为他们建立起广泛覆盖、保障完善、运行高效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是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具体思路如下
1.实行不同于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目前,城镇劳动者社会保险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为适应农民工流动性较大的特点和出于迅速扩大覆盖面的考虑,可以将现行城镇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大统筹小账户”模式改成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小统筹大账户”模式。为鼓励建立个人账户,除个人缴费外,应允许从单位所缴费用中划入一部分。要真正实现不同人群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无障碍转换,必须统一基本模式,提高统筹层次直至实现全国统筹。当农民工流动时,有个人账户的转移个人账户,无个人账户的,转移参加社会统筹的养老保险权益。让农民工可以凭借身份证在工作的城市建立个人永久性基本社会保险账户。可随时转移其保险关系,尽管工作地点不定,变化工作时可能出现暂时的失业,但仍可以延续保险关系,而不影响其保险待遇的享受。
2.建立协调工作机制,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涉及到政府、企业、保险公司以及其他方面的关系,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政府、保险公司、企业主管部门等相关单位应积极沟通协调,形成合力。政府要从有利于提高农民工保险社会化程度出发,组织相关单位,共同研究、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简化参保程序、降低费率、制止政出多门、各行其是的做法。
【关键词】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建设,问题,对策
1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现状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是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政策落实的基层基础性工作。各县(市)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要加强领导,认真谋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基层平台建设推进方案。就目前发展而言,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难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应有的效用,其内容相对繁杂,服务难度较大,建设质量与服务水平都难以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2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工作职责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从宏观角度来讲其工作职责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主要指乡镇事务所的工作职责,其中主要包含: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体系政策的法律、法规宣传活动;针对某地开展组织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体系的调研数据;促进就业发展、提供就业指导、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服务等;协调相关部门及职业技能培训对人才的需要,充分发挥人才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中的重要作用等。
另一方面指社区与村居协理员的工作职责,其中主要包含:建立完善社区与村居劳动力平台保障体系并有效加以管理落实;针对社区及村居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信息的搜集与审查,建立完善的信息库;掌握社区与村居参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人员的信息,为其提供全面的求职信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档案;协调有关部门完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活动的开展,积极调解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作与其他相关工作之间的矛盾;按照有关规定加强宣传指导工作,针对重要信息进行整理、数据分类,提供可靠的工作意见;完成上级有关部门对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作的布置。以上两个方面的充分发挥将对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的创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存在问题
3.1人员管理方面。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作人员大多数身兼多个岗位与职责,很多问题的发生并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与解决。大多数工作人员在处理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问题上,还要处理部分当地政府官员所应该承担的工作任务,进而导致一人兼多个岗位任务,这样不仅仅使其工作任务繁重,难以专职进行处理问题,更会导致在处理问题上不能准确地加以解决,不利于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3.2工作经费方面。经费问题作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创建的基础,对其公共服务平台的开展与实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很多乡镇企业工作的开展不仅仅需要上级的支持与赞同,更需要资金来开展项目,进行预算,从而有效的保障社会民生事业的大力发展。但实际上,在某些地区甚至存在着工作人员没有编制,工资难以保障等现象,资金的严重缺乏降低了工作人员对公共服务平台的创建与开展,打消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严重滞后。
3.3人员素质方面。人员素质的高低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创建开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的创建涉及面比较广泛,且政策性比较强,内容复杂丰富,并与人们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4 加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4.1把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摆上重要位置。随着城乡建设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体系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下,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对农村就业及社会保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从某种角度而言,必须将农业就业及社会保障放在重中之重,从而建立与城镇相统一的公共社会服务体系,加快农村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对实现城乡统筹协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4.2规范完善基层平台工作机构,配置人员。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离不开人的管理与发展,人作为主体,对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平台的有效运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完善,建立基层管理人员责任负责制,同时结合实际情况,配备专业的人才对基层平台服务进行管理与维护,此外,还要确保人员的收入状况,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有助于基层服务平台的持续发展。
4.3加大对基层平台建设资金投入,提供经费保障。基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首先要进一步提高乡镇党委、政府对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在落实惠民政策和维护社会稳定上的认识,在政策、资金、物质上给予支持。要配备工作所需要的设备设施,逐步现代化,确保信息安全。其次要增加工作经费,保证工作正常运转、有效运行。建议各级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资金投入,落实工作经费,保证及时到位。
关键词 湿地保护;恢复;技术措施;综合效益;江苏金坛;长荡湖
中图分类号 X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248-02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Measures of Changdang Lake Wetland and Its Comprehensive Benefit Analysis
XU Zhi-jian 1 MA Xiang 2 JIANG Hui-nan 3
(1 Xuebu Town Forestry Station of Jintan City in Jiangsu Province,Jintan Jiangsu 213200; 2 Jintan Forestry Station; 3 Xueyan Town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tation of Wujin District in Jintan City)
Abstract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Changdang Lake wetland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were described. The two original technologies to develop Changdang Lake wetland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were introduced,so as to provide application demonstration and practice experience for the same lake wetland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in the province.
Key words wetland protection;restoration;technical measures;comprehensive benefit;Jintan Jiangsu;Changdang Lake
长荡湖是江苏太湖流域第三大淡水湖泊,是一个集饮用水源、农业灌溉、洪涝调节和渔业生产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浅水、草型湖泊。长荡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及湿地整体功能的执行对于环太湖流域水环境安全、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1 长荡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前生态环境状况
由于人类活动加剧,入湖外源污染(工业污染、农村生活污水污染)不断加剧(表1),加上长荡湖湖区围网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天然湿地面积由110 km2缩小至85.3 km2,湿地植被急剧萎缩,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功能日益衰退。
2 湿地恢复技术措施
基于长荡湖湿地自然条件、天然湿地面积减少、湿地植被急剧萎缩、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功能日益衰退、相关污染肇因等综合分析,2010年金坛市农林局组织申报了166.67 hm2的长荡湖湿地保护与恢复一期工程项目,2011年申报了120 hm2的二期工程项目。通过湿地保护与恢复相关技术的开展和工程项目的建设,有效恢复了长荡湖的湿地植被,再现了具太湖流域湿地特色的湿地生态系统,湿地功能得到加强,长荡湖水质得到了净化。几年来,金坛市在湿地恢复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技术措施。
2.1 湖滨带栖息地营造与生境改善工程技术
长荡湖湖滨带湿地由于历史原因和近年大量无序围垦、围堰与围网而被破坏,原有的湖滨浅滩沼泽多已被围垦改造为农田或鱼塘,湖堤内侧即为浅水或深水湖泊,并多数被围网养殖所侵占,湿地水生植被匮乏,种类极为单调。通过长荡湖湿地保护与恢复一期、二期工程项目的建设,对白石港至方洛港现有湖滨浅滩(距湖岸300 m)湖滨带101.13 hm2湿地进行地形重塑,种植芦苇、香蒲、野茭白等水生植物,恢复以芦苇为主体的大型挺水植被,构建可稳定更新与演替的、结构完整的湖滨浅滩沼泽生态系统。针对保护区内现状调查与分析,在开展防洪大堤硬质驳岸(基底构造)生态软化的同时,营造生境多样性。首先,在风浪较大、堤角基底冲刷严重的局部湖滨堤顶构筑悬挂式匍匐生藤本植物的生长基底,种植迎春、蔷薇等藤本植物,增加湖滨景观异质性与植被构成的多样性,以及湖滨、堤顶的微生境异质性;其次,基于防浪桩构建堤角植被生长床,种植杞柳、芦苇等湿生灌木,修复湿生灌木类植被,为后续飞禽类与涉禽类回迁、定居营造适宜生境。再次,在受损的防洪大坝内侧(堤内)用生态袋构筑生态护坡,不仅加固了防洪大坝的水利安全(无需再修筑水泥石质驳岸),又作为湖滨浅滩沼泽形成的基底,为游禽类及其他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
2.2 入湖河口区多级表面流湿地工艺系统及植被恢复技术
入湖河口是长荡湖外源污染的最主要通道,因此该区域植被将是保障长荡湖水质安全的重要生态屏障,其控污截污作用最为重要。由于入湖河口具有水流量大、流速快、水位变化大以及沉积作用强烈,在保障主航道畅通和不影响泄洪的基础上,在入湖河口区构建以主航道(泄洪道)为主干的树形分支水流体系,主干开挖宽度20~30 m,深度1.8~2.0 m;支道开挖宽度10~15 m,深度1.2~1.5 m,以最大限度地分散入湖污染水体,并在各分支节点处构建生态缓冲岛、生态滞留塘等“末梢”,形成以树形分支、导水围堰(隐坝)、生态缓冲岛、生态滞留塘等构成的入湖河口区多级表面流湿地工艺系统,并利用树形分支挖出的河泥,在支道两侧堆积高度为河床向上1.0~1.2 m,宽度不小于10 m的水生植物栽植区,种植芦苇、香蒲、茭白等挺水植物,扩大湿地净化作用面,使其达到缓流、截污、净化的目的,彻底改善、增强长荡湖入湖河口区的生态整体功能,减轻入湖污染负荷[1-2]。长荡湖入湖河口区植被恢复主要是在基底改造、地形重塑的基础上,大片种植了具有较强抗冲击能力、抗掩埋能力以及较强耐污控污能力的挺水植物――芦苇。芦苇的最佳栽植时间为:清明后至4月底前,最佳高度1.0 m左右,过高容易枯死,成活率不高,过矮芦苇嫩,经不起风浪。
笔者探索出了在入湖河口区构建多级表面流湿地处理工艺系统,不仅解决了水流过快、截污净污效果不明显或不充分的难题,而且还丰富了湿地单元的空间布置格局,便于湿地生态系统内能量、物质流动过程的健康运行[3-4]。同时,多级表面流湿地处理工艺系统内的生态滞留塘及生态缓冲岛也为河口区的植被结构、群落组成多样性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地形基础。该项技术已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可以为全省同类型湿地保护与恢复提供技术示范。
3 湿地保护与恢复的综合效益
3.1 生态效益
通过长荡湖湿地保护与恢复一、二期工程的建设,在已建成的区域内,湿地生态系统恢复较好,通过地形整理与水生态管理以及栖息地营造等工程的建设,有效拦截入湖污染物。目前长荡湖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物多样性恢复较快,通过监测,COD下降10%、氨氮下降20%,水质明显改良。经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监测,各项指标监测结果见表2。
3.2 社会经济效益
通过湿地植物选择、湖滨带植被试验、外来植物种引进培育,使金坛市湿地景观显著改善,湿地生态旅游有了发展的基础,每年给金坛市带来旅游、餐饮、住宿等收入逾4 400万元(按年平均长荡湖区游客量22万人次,每人平均消费200元计算),项目实施5年,总计产生经济效益2.2亿元。湿地区域内发展湿地经济作物,芦苇、香蒲及引进的芦竹、茭白等经济效益显著,5年内收入760万元以上,使儒林镇、金城镇湖区居民人均收入明显提高。综合累计产生社会经济效益超过2.276亿元。
4 参考文献
[1] 马昭玺.加强湿地公园建设管理 构建生态文明教育平台[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9(4):33-35.
[2] 田葆华.保护“地球之肾”――张掖倾力打造黑河国家湿地公园[J].甘肃林业,2009(6):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