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商业银行如何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04 16:01:00

序论:在您撰写商业银行如何发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商业银行如何发展

第1篇

在刚结束的G20杭州峰会上,数字普惠金融成为峰会讨论的热点议题之一。G20各成员国深入探讨,形成了金融领域首个国际性共同纲领《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

数字普惠金融旨在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借助数字化手段提升金融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范围,通过移动互联、移动支付、网络和通信服务、移动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手段降低投融资成本、提高投融资效率、拓宽投融资渠道,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控的风险程度和可负担的成本,让更多人享受金融发展的成果。

2016年1月,国务院公布《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普惠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而数字化技术则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插上翅膀。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浪潮中,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中流砥柱,银行业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理念,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充分借助数字化手段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并在这个过程实现自身的转型与变革。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坚持将普惠金融作为重要的努力方向,在渠道、产品和服务等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和创新。如增设社区支行、小微支行、自助银行等机构网点,方便市民、村民的存取款;以银行卡为主的零售支付体系,为在外地打工的人汇钱回家打通了电子汇款通道;推行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在乡村小卖店、卫生服务站等安装POS机,村民在当地就可提现、消费;创新抵押担保方式,为小微企业、“三农”量身定做信贷产品,切实帮助其突破“抵押难”的瓶颈;探索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还款方式、提供上门服务等,有效提高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服务效率。

此外,商业银行还通过移动互联网等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从技术上实现普惠金融的新突破。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的推出和发展,充分运用了网络金融门槛低、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等特点,弥补了传统金融服务的欠缺和不足,提升了对以往传统金融业难以服务好的中小微企业和中低收入者的金融服务。

特别是近年来,商业银行将普惠金融上升到战略层面进行部署和实施,努力探索普惠金融的政策性、社会性与商业银行盈利性的有机结合。从实践看,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等在数字普惠金融方面初步形成了特色与优势。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着力推进“互联网+普惠金融”的服务模式。现有融e联、融e购、融e行3大平台,加上网络融资中心构成了e-ICBC 2.0的发展战略。其网络融资中心推出的“网贷通”,近2015年就向近3万家小微企业发放网络融资3400亿元,是国内单一产品规模最大的网络融资产品,工行也成为国内最大的网络融资银行。

招商银行则依托零售业务的传统优势,进一步加强互联网技术研发、大数据管理与客群基础管理,致力于打造老百姓身边的普惠金融银行。例如,“闪电贷”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风控应用,通过数据整合和应用,对零售客户进行精准定位,为客户实现全线上全自助贷款。浦发银行倾力打造“SPDB+”(浦银在线)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围绕“打造一个平台、服务3类客群、构建3种服务模式、形成3个产品特色”,将自身服务模式与“互联网+”时代进步的要求相契合,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

而近年来迅速崛起的恒丰银行,则以做知识和科技的传播者、渠道和平台的建设者、金融综合解决方案的提供者为目标,制订了数字化银行发展战略和金融云建设项目规划,基于金融云技术,构建金融云数据中心智能运维平台和金融行业云。目前,该行已推出包括金融云、大数据、流程银行、智慧网点、信贷工厂等一批颇具特色的金融科技创新产品。

作为唯一的总部在浙江的全国性银行,浙商银行继公司业务“池化”融资模式创新之后,在个人财富管理业务方面推出了增金财富池、理财产品转让平台等互联网与普惠金融相结合的一系列的创新产品和服务。如“增金财富池”将客户持有的资产构建成为“资产池”,通过池化质押,为客户提供兼具高收益与流动性的产品和服务。

与传统的金融业务相比,商业银行数字普惠金融在业务模式方面更加注重轻型化发展,无论是人力、网点,还是资本、风控等方面,数字普惠金融更加重视客户体验,强调金融服务的安全、高效、协同和低成本,并坚持支持“小微”、服务“三农”、支持“双创”的导向,以金融云、大数据为重要的战略资产,通过资源整合,控风险、增效益,努力为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

当然,在发展普惠金融方面,商业银行还需要面对商业可持续等问题。普惠金融如何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普惠金融具有较强的政策性、社会性,但如果盈利与成本和风险不匹配,财务上不可持续,最终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第2篇

一、农业银行支持现代服务业现状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一环 金融业,农行淮安新区支行着力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自身的金融服务能力,二是提高对现代服务企业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近年来,该行不断提升自身整体实力,培育核心竞争力,积极向上寻求政策支持,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展电子服务渠道,优化业务流程,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手段和金融产品,以提高自身的金融服务能力;加快开发面向服务业企业的多元化、多层次信贷产品,在实际操作中,为现代服务业企业提供融资咨询、项目评估、财务辅导、融资设计等特色服务,以期更好的为现代服务业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撑和服务。针对现代服务业各子行业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融资支持,根据不同环节、不同企业的经营特点和需求特征量定制解决方案,探索推出适应各类现代现代服务业客户特点的金融服务模式和金融产品,形成了特色产品体系。比如除积极支持现代服务业中区域龙头企业的项目建设及日常经营周转以外,还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上下游贸易融资、满足了龙头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和客户综合化的金融需求。该行还努力为现代服务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外的投资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结算与现金管理、对公存款、企业年金和资产托管以及个人金融业务等全产品服务。

该行积极为在淮台籍人员提供生活业的金融支持,解决台商、台干购买住房、投资商业用房的资金需求,先后对近20位台籍人员发放按揭贷款800多万元;同时对富士康、达方电子、膳魔师等台商企业的本、外地籍职工购房全力支持,优先受理、优先发放,并提供优惠利率,满足其安居的需求,以达到乐业的目的,2007年以来,己先后发放上千户台资企业员工的按揭贷款数亿元。罗马假日、华安新城、红豆国际商务城、天生赢家等楼盘,都是台企员工比较集聚的住宅小区,也多是该行的客户。

对台在淮的现代服务企业,该行也积极予以全力支持,如台商房地产企业――淮安首裕置业有限公司,从成立之处,该行就与其合作,对该公司所开发的楼盘“天生赢家”,该行安排专职客户经理为该楼盘服务,提供“绿色通道”,优先受理、优先上报,尤其是在信贷计划紧张的时期,优先满足信贷计划供应,提高楼盘的回款速度,对这一个楼盘,就先后发放的按揭贷款近3000万元。

二、存在问题

现代服务业具有高附加值、高成长、高知识密集的特征,在产业结构调整及消费升级过程中蕴含巨大的发展潜力。商业银行应紧抓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把握重点发展领域,针对产业特点积极创新,持续完善服务体制,提升服务能力。但是目前商业银行支持现代服务业存在诸如对现代服务业外生支持作用总体偏弱、资源型城市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现代服务业的信贷支持较弱、 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展滞后对现代服务业的外生支持效应较弱等不可忽视问题。

(一)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融资的要求。抵押和担保是商业银行对信息不透明的企业提供贷款时保护自身利益的重要工具,而许多现代服务业企业具有重知识和技术含量、轻固定资产的特点,自身资产较少,普遍缺乏可用于抵押担保的土地或房产等资产,使得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融资的要求。

(二)商业银行支持现代服务业的信用状况不佳。现代服务业大多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民营性质中小企业,许多财务制度不规范、不透明,申请贷款时难以向商业银行提供证明其信用水平的信息,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用状况调查和评价的困难,因此商业银行对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贷款持慎重态度。

(三)商业银行支持现代服务业的内在动力不足。大多是点多面广的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一般贷款额度较小、频率较高,商业银行为其服务需要增加更多的机构网点资源,增加更多的运营设备,配置更多的人员,无疑增加了经营成本,导致商业银行缺乏支持现代服务业的内在动力。

(四)商业银行支持现代服务业的间接融资渠道不畅。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在经营战略上偏重于传统工业、房地产业及基础建设,而对现代服务业的认知度偏低,面对现代服务业旺盛的市场需求,由于传统的观念认识,缺乏相应创新支持现代服务业的金融产品,导致现代服务企业从间接融资渠道获得资金难度较大。

三、几点思考

当前,商业银行如何促进区域服务业快速发展已成为产业经济领域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政府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应把握机遇、顺应趋势,积极从拓展策略、业务创新、系统建设、营销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进而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机遇中拓展客户、赢得市场、树立品牌。这不但关系到商业银行自身可持续发展,更决定了未来在现代服务业市场上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就该行而言,下一步,该行也将进一步完善服务体制、机制,打造专业化营销团队,通过细分市场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实行差别化业务绩效考核,努力把这一块业务做大做强,为该行健康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一来自农业银行江苏淮安新区支行的报道

(一)高度重视,着力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面对未来开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相关业务,有利于其拓展客户、带动业务发展、改善业务结构,是商业银行自身转型发展的内在需要。

首先,商业银行拓展现代服务业金融市场能够有效拓展客户群、扩大业务量。由于现代服务业为生产型企业和居民消费提供广泛深入的服务,因此现代服务业客户和商业银行以制造业为主的战略客户、广大的零售客户联系紧密,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服务,加强和现代服务业客户的合作,将有力带动商业银行在其他产业领域和零售领域的业务发展,为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市场机会。

其次,商业银行拓展现代服务业金融市场有利于自身转型发展。随着市场变化,商业银行以利差为主的传统盈利模式难以为继。在如此“紧环境”中,商业银行亟需找到一条更有质量、更有内涵、更具可持续性的转型发展之路,而广阔的现代服务业金融市场提供了此种机遇。客观而言,现代服务业客户的金融需求和传统银行业务有较大差异,客户业务需求类型多样。现代服务业市场不仅为商业银行传统融资服务发展提供了机会,更为投资银行、电子银行、结算与现金管理、投资理财、企业年金和资产托管等全产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机会。紧跟我国产业结构转型趋势,大力拓展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现代服务业客户,将是商业银行优化业务结构,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实现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开拓思路,创新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

面对现代服务业企业难以符合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标准的状况,商业银行要不断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流程创新,探索推出适应各类现代服务业客户特点的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形成能覆盖大多数优质现代服务业客户需求的特色产品体系,得到广大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认可和接受,实现银企双赢的局面。

l、创新拓宽现代服务业融资渠道。商业银行应根据服务业企业不同的生产周期、市场特征和金融需求,积极开展产品、服务创新,实现金融服务的专业化、特色化和多样化。例如,在信贷业务方面,对信誉度高、资产质量良好的成长型服务业企业,可采取公开统一授信的方式,适度扩大授权授信额度,积极推行仓单质押、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质押等业务;对信誉良好、收益稳定的服务业主,可适度发放创业贷款或提供具有一定透支额度的贷记卡等金融服务;对市场波动较大的服务业企业,可以法定代表人或自然人财产抵押质押的方式提供可循环使用的信贷资金额度扶持;对中小型服务业企业和业主,适应其短、少、频的资金需求特点,可在适当增加动产、不动产抵押质押及财产权利质押等信贷业务的同时,积极探索开发中小企业或业主联户联保贷款业务。在提供服务渠道方面,商业银行应根据现代服务业网络化、信息化的趋势,大力发展网络银行等业务,推广自助设备以及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在服务模式方面,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中间业务优势,为服务业企业提供投融资政策咨询、项目评估、财务辅导、融资设计等特色服务,协助其筹措和有效利用资金。 引导现代服务业企业完善会计制度,强化公司治理,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集合票据、联合债券、应收账款支持债券等新型直接融资工具提高债务融资比例,让更多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分享金融服务的阳光雨露。

2、扩大消费信贷增加现代服务业有效需求。引导商业银行适当简化房地产信贷审批手续,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浮幅度等有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研发、推广科技、教育、旅游等领域的消费信贷产品,推动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不断增加现代服务业有效需求,促进健康发展。

3、有效介入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建设。商业银行进入现代服务业金融市场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即是介入与之相关的基础建设。为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近年来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支持政策,大力推进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各类产业园区层出不穷,促成了对商业银行项目融资、结构融资产品的强烈需求。商业银行应紧跟国家、省市战略规划,立足于资源基础、市场潜力和发展条件,灵活运用项目贷款、流动资金贷款、融资租赁、债券承销等业务模式,为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和基地、仓储、景区、医疗场所及设施、文化场馆和有线电视网络建设等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

4、大力推动产业链和集群营销。商业银行开发和挖掘现代服务业客户需要把握其产业链上下游关联度较强以及产业集群化特色明显的特征。一方面,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结合紧密,互动性强,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其产业链开展营销。可依托现有的大型制造企业客户,将外包和衍生出的现代服务企业作为重点营销目标,在业务拓展上拓宽广度、挖掘深度、加大力度,充分发挥银行内部资源优势,强化公司、零售、国际、结算、资产管理、银行卡、网络银行等业务联动,通过产业链辐射实现对现代服务业客户及其上下游企业的整体营销。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特色凸显,商业银行可按照其产业分布集群推进营销。以功能特色鲜明、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园区等聚集区,以龙头企业为切入点,以点带面,营销培育核心客户群,进而辐射整个聚集区。

第3篇

关键词:中间业务 制约因素 相应措施

上个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迅速。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从1980年的22%上升到1993年的51%;欧洲银行业1990年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26%,到2000年已达39%; 日本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也从20世纪80年代占总收入的24%上升到如今的39.9%。而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比重1995年为3.5%-17%,2000年平均水平为6.3%,加上股份制商业银行也仅为15.23%,仅比西方商业银行20世纪50-60年代稍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分业经营的限制、国有银行产权制度不合理、监管不到位、业务收费不规范等方面。

制约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

分业经营体制的限制

我国金融业目前实行分业经营体制。银行、证券、保险并驾齐驱,互不参与。这种严格的管制一方面促进了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却造成了银行业缺乏竞争压力的局面。分业经营下银行、保险、证券各司其职,银行从事存贷款业务,银行业传统业务领域的利润非银行莫属,其他非银行机构无权涉足,银行感受不到来自其他非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激烈市场竞争的缺乏,导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动力不足。

另外,分业经营限制银行涉足证券、保险、基金等非金融机构的业务领域,制约了中间业务开拓的空间。就基金托管业来讲,2001年8月底,证监会下发了《关于申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若干问题的通知》,允许商业银行发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但限于分业经营银行发行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不能直接投资股票,只能投资债券。分业经营对中间业务发展的制约依然存在。这种制约明显表现在理财业务中,我国商业银行为迎接外资银行的挑战,对理财业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其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只是如何搭配储蓄类型,提高利息收益的传统银行业务组合,若涉及证券、保险等其他方面的投资,只能提供一些原则性建议。正如一家个人理财中心的工作人员坦言:并不是我们不想做好个人理财服务,而是受政策的条条框框限制做不好。而在实施混业经营的国家,商业银行融证券、保险等各种金融机构于一体,商业银行可以承销证券、基金和保险业务,直接销售自己的产品,美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中比重最大的就是投资业务、保险业务。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不合理

在我国的银行业中,国有银行处于垄断地位,其产权特征为国有独资,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缺位,其内部员工“国有”思想根深蒂固,缺乏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竞争观念,缺少应有的创新积极性与提高经营效益的自主性。加之我国利率波动性低,存贷款利差足以维持银行的运营需要,即使中央银行调整利率导致银行遭受利差收益损失,政府也会从国有独资的产权特征出发,采取其他措施加以弥补,从而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固守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忽视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就目前开展的几类中间业务,也基本是在经济发展对新的金融业务产生需求以后,在中央银行的统一指导下按部就班地开展的。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行与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我国商业银行将遭受巨大的利差损失,中间业务将成为新的增长点,而现存的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严重桎梏。

对中间业务的监管不到位

目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考核是把中间业务量作为考核指标,而不是将开展中间业务的收入作为考核目标,造成实际工作当中盲目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仅注重业务量与业务种类的增长,忽视成本与收益的关系,致使中间业务品种多规模小,收益微薄甚至亏本。例如建设银行开展的中间业务就有45种之多,但多数规模很小,有的甚至是零星服务。

另外,有关机构缺少对中间业务收费的监督。在中间业务收费问题上,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间缺乏信任和沟通,制定收费标准时各自为政,有的商业银行甚至绕开政策法规,不是通过增加业务品种、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来吸引客户,而是采取随意确定收费标准等不正当手段来抢夺客户,造成了中间业务收费市场的混乱,中间业务竞争无序。更为严重的是,不少商业银行在某种程度上将中间业务作为争夺银行传统业务存款份额的辅助手段,在中间业务经营中不仅牺牲手续费收入,甚至连一些起码的工本费也主动放弃。有的商业银行为了达到抢夺大客户的目的,不惜血本,采取相互压价、提供免费服务等不正当竞争手段吸引客户,在银行之间形成了一种盲目的恶性竞争态势。

中间业务发展缺乏长远规划

一是对中间业务认识上缺乏战略性远见。我国的商业银行把中间业务的开展当作吸引存贷款的手段,没有把中间业务当作新的利润增长点,当作商业银行的支柱业务来抓。加入WTO的五年过渡期一旦过去,中间业务将成为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争夺的关键领域。如果中资银行不及时转变观念,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将经营战略和经营重心转到中间业务上来,必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是对中间业务的管理未设立专门的机构。现在我国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管理分散。这项业务这个部门管,那项业务那个部门管,把管理中间业务当作权和利的化身,相互争抢,致使各部门都有管理人员,却均没有专门的中间业务管理人才。管理多头化、不系统、不科学,难以形成一个通盘考虑的长远规划,不利于中间业务的开展。

三是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趋同,特色产品少。现存的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主要都集中在结算、工资、代收水电费、电信费和信用卡等筹资功能较强的业务上,担保类、咨询顾问类、基金托管类业务相对薄弱,业务品种相同,没有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自身优势和具备的专业人才推出特色产品。

中间业务快速发展措施

创造条件逐步实现混业经营

从西方金融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来看,混业经营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混业经营可以促进银行资产多样化,为增加银行利润创造条件。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和利率的不断下调,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正在下降,如果商业银行能参与到证券、保险、基金等领域经营中间业务,必定会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抵消净利息收入的下降,扩大利润来源渠道。同时,混业经营可以为专门中间业务人才的培养提供宏观环境。中间业务种类繁多,不只局限于,而且包含委托投资、咨询等业务。这些业务要求银行具备不仅在储蓄组合上能提供实质建议,而且对于证券投资、保险投资、实业投资等也非常精通的人才。分业经营下,银行中间业务操作人员被限制在其他非金融机构业务领域之外,混业经营则可为此类人才的实战提供机会。限于实际国情,我国实现混业经营的道路漫长。目前可以创造条件先实现业务层次的混业经营,而资金核算、监管的实施依然分开进行,以后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监管体制的完善,逐步扩大混业范围推进混业经营的进程,最终达到全面的混业经营。

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

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快我国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步伐,对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形成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建立市场竞争体制与激励机制,从根本上把国有银行改造为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打破国有银行的绝对垄断地位,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为中间业务的开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加大股份制银行中间业务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扩散渗透力度;实行员工持股制,实现股东利益与员工利益相一致,促进银行竞争意识的增强与创新自主性的提高。

建立中间业务的监督机制

在理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的同时,必须建立完整、统一的中间业务监管机制。加强对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政策法规的“免费服务”、“低价服务”收费行为进行严肃查处,防止商业银行之间在中间业务收费上大搞价格战。禁止商业银行利用中间业务收费进行无序竞争和不正当竞争,为中间业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确保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

建立科学的考核奖励制度。在中间业务的考核上应废弃业务量等规模性考核指标,将开展中间业务所得收入,特别是直接的收益作为目标考核重要内容列入银行年度责任目标;调动从业人员有选择地开发中间业务种类,提高中间业务的收益率。把中间业务的市场调查、营销推广、收入效益纳入行长经营责任目标考核之中。

制定中间业务发展的长远规划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循序渐进。首先,商业银行要转变观念,从战略角度认识发展中间业务对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把经营重心转移到中间业务上来。改变免费服务,亏本开展中间业务的状态,使中间业务真正成为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点。

其次,要成立专门的中间业务管理机构,对全行的中间业务进行全面的管理,提出开办中间业务的总体构想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分层次、积极稳妥地推进中间业务的进行,确保中间业务长足发展。

另外,各商业银行要依托自身优势,在进行充分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客户需求、市场潜力,有选择地确定自身中间业务的发展重点,推出特色产品。例如,江浙一带民间资本巨大,地下金融借贷活跃,由于借贷双方责任和义务不明,风险较大,他们希望委托银行以委托贷款或委托投资的方式把资金投放到有关项目或企业中去。这些地方的商业银行则可根据市场需求与自身控制风险的能力,适当开展个人委托贷款。再如有的银行擅长现金管理和信用卡管理,则可重点发展这两类业务,提升服务水平,提高银行声誉和竞争力。

总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是一项重要而紧迫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其稳健发展必须具备宽松的金融环境、完善的法律政策、高度的监管水平以及长远的战略规划。相信在我国政府和银行的共同努力下,中间业务必将逐步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名副其实的利润增长点。

参考资料:

1.鲁向东、张立洲,金融业走向混业经营的战略构想,财经问题研究,2002

2.林凤萍,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思路,财经问题研究,2002

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国际业务 客户 创新 效益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193-02

2011年无论从外部形势还是内部因素看,都使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外部形势看,伴随着人民币的缓慢升值,劳动力成本的节节攀升。全球需求的进一步萎缩,贸易保护势力的抬头,今年的出口业务增幅势必会呈现下降态势。从影响进口的两个因素来讲,一为人民币升值,二为境内投资需求。人民币升值对进口产生的带动效应并不明显,去年6月重启汇改之后,进口增速没有提高,反而呈下降态势。而境内投资增长的回落对进口需求的下降也造成了大宗商品进口增速放缓,因此,进口仍不容乐观。在监管政策上,外管局去年底重新界定了短债口径,收紧了短债规模,致使原本就十分短缺的外债规模进一步吃紧,限制了海外代付业务的发展。从内部因素看,各个银行风险资产和信贷规模的压缩,极大地约束了贸易融资业务的顺利开展,也对中间业务收入产生极大的影响。不少授信客户因为风险资产规模的原因非主观层面地停止了部分业务。而外币资金头寸瓶颈问题的凸显也使中小商业银行相对工、农、中、建等资源相对宽松的大行进一步处于劣势地位。

一、多种措施并举,坚持进、出口业务齐头并进

1、通过资金产品和贸易融资提升出口业务。准确地把握市场机会,通过远期结汇、掉期业务和各类理财业务可以有效地绑定客户在银行的出口收汇业务,带来稳定的业务量。为客户提供各类出口融资业务,特别是商票融资业务也是实现提升出口业务的一个有效突破口。中小企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中小企业融资难也是目前市场上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针对这类企业的融资需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要寻求各种措施,采取各种创新手段尽量予以满足和解决。

2、正确认识转口贸易,积极关注大宗商品机遇,鼓励做大进口业务。近几年以中间业务为背景的转口贸易发展异常的迅速。进口企业做转口贸易基于各种不同的出发点,如拓展利润的获得渠道,规避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或是出于合理避税、降低运作成本的角度,也有部分企业是为了获得多头贸易融资。转口贸易作为一种特殊的贸易形式,其典型的特点是货物流和资金流脱节。对于转口业务,应具备高度的市场敏感性。关注每笔业务的运作模式,加深与客户的沟通和了解。对于传统形式,即两头在外的转口业务、保税区内客户能提供正本进境货物备案清单的一手业务,或是银行能掌握货权的业务要鼓励发展,对于其他形态的转口业务则要特别关注企业的货物流和业务运作模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度介入。要关注大宗商品的进口机遇,把握当前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扬的形势,抓住年初大宗商品进口机会,积极营销进口开证业务。

二、狠抓客户工程,建立优质、稳定的客户群

做大业务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做大客户群,客户群的建设是商业银行始终要抓的一项重点工作。在客户建设方面,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客户的分层营销。在培育和开发客户方面。要抓好市场调研和目标客户的细分工作,强调客户的分层管理。对于大客户,特别是存量大户,要做好一户一策的服务模式,落实责任人制度。采取高层营销和跟踪营销方式,密切掌握企业的合作动态和开发进度,及时调整拓展计划,借助具有优势的业务营销渠道和平台,强化本外币整体营销机制。找准切入点,强化专业技术部门的技术支持,整体营销,上下联动,将国际业务的优势发挥到实处,争取切实提高大客户的外汇业务归行率。对于中型客户,要做好维护工作,稳定客户资源,为客户提供安全、快捷的服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的业务情况,在保证现有各类业务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开发引导企业尝试各种新产品,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以确保此类客户不流失,并进一步提高其在银行的业务贡献度,带动国际业务的全面发展。对于小客户,要做好基础性的服务工作,这类企业对银行产品的需求往往在于传统的结算产品和简单的融资产品,对于增长潜力看好的客户要积极介入。争取与企业共成长,加大企业对银行的依赖度和忠诚度。

2、找准定位,有的放矢地推进客户工程。国际业务不仅能带来相应的外币收付汇业务,同时也能带动各项业务的全面发展,如稳定的资金流,中间业务收入及利差收入的提升等。在新客户的开发和介入过程中要优先考虑和选择能带来国际业务的客户,并在授信方案的设计中配套相应的贸易融资额度。

在客户的选择上要做到有保有压。要充分了解和认识你的客户,包括客户从事的行业特征、现金流是否稳定、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上下游企业的实力、货物流与资金流的匹配情况、客户的发展潜力、高管人员的素养等,这些都是需要去关注的。对于投入产出率高的,能给银行带来长期合作效益的优质客户要积极介入、持续跟进,对于合作效益尚不明朗的客户要适度介入、跟踪调查,对于风险较大、发展前景不看好的客户则要坚决退出。

在生产型企业和专业外贸公司的结构上,要有明确的思路和方向。生产型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业务增长趋势稳定。能给银行带来长期的合作效益。专业外贸公司则依托其平台优势,业务总量比较高,出于银行自身业务发展的需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介入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业务的大幅提升。因此要合理和正确地认识这两种类型的企业对于银行业务发展的意义,不能只用一只眼睛看问题,要综合全面地分析企业的合作价值。

三、加强创新能力,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创新是推动业务发展的原动力,创新意味着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近几年各家银行的国际业务创新层出不穷,国际业务不断向纵深发展。思则变,变则通,只有不断地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更新思路,坚持不断的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开拓出业务发展的新局面,走出一条特色化发展的道路。

1、营销创新。要依托政府平台,借助人民银行、外管局、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监管部门和政策性机构,借助其政策上的导向和扶持有针对性地介入,定期策划和举办银企联谊会、产品推介会等,主动搭建与客户的交流平台,同时还可以与政府联手,与企业召开座谈会,了解企业的具体业务需求,找准切入点进行营销并安排政策、资源的投向。

2、产品创新。要发挥商业银行决策灵活的特点和优势,始终以客户为中心,研究客户群体以及客户需求,量体裁衣,并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高产品创新能力,重点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特色化的产品组合,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金融需求,拉动业务的快速发展。只有这样,产品的创新机制才会步入一个良性循环的态势。

在对客户市场细分的基础上,要推进产品向“组合化、结构化、个性化”方向发展。要根据客户需求,注重对汇率、利率进行风险控制的结构化产品的营销,如贸易融资和外汇理财产品组合的结构化产品、贸易融资业务与国际结算的结构化产品、融合国际和国内贸易的个性化供应链融资产品等。要加强国际业务产品的宣传,突出产品特色。通过产品推介等手段进一步提升国际业务的市场影响力和客户认知度,扩大国际业务产品的知名度。

3、服务创新。产品创新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服务创新。要借助科技手段,如帮助客户实现网上提交该注申请,网银提交结汇申请等提升服务水平。同时要借助行优势和海外机构网络,把对客户的服务延伸到境外,为客户提供境内、外一体的综合服务。

四、坚持以效益为中心,提高中间业务收入

一是广开中间业务增收渠道;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要抓住利率上升、资金紧张的有利时机,提高议价能力;三是通过考核加强引导,突出国际业务中间业务收入的贡献价值。在对每个客户综合成本测算的基础上,可通过提高考核比重引导对国际业务中间业务收入适度予以倾斜。

五、严把风险操作关,坚持合规经营

国际业务除了传统的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三大风险以外,还包括近几年显现的各种其他风险。如法律风险、汇率风险,甚至政治风险等。在开展贸易融资业务的同时,要时刻不放松风险的控制,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密切关注客户经营活动和交易进展情况,加强对客户的物流、资金流和单据流的跟踪监控。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使国际业务保持健康、稳健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合规管理;内涵;途径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迅速,商业银行作为其中重要的分支,在金融行业中占有主导地位。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具有高效益性和高风险性。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必须要保持必要的安全性,在经营中注重流动,以增强效益为中心思想。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较短,在运行的过程中,借鉴了很多国外银行的先进经验。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发现了很多存在的问题。商业银行合规管理就是要积极规避运行中的风险,让商业银行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下去,为经济和社会做出贡献。合规管理是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重要途径,合规守法可以有效减少商业银行的不良案件发生,同样,合规管理对于商业银行提高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合规管理是促进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必要手段。

二、合规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对商业银行经营的意义

(1)合规管理的主要内容。合规管理是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金融行业管理中,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独到的管理模式。合规管理是保障商业银行合法健康发展的途径。合规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技术要求。合规风险是银行在经营中,没有按照规定进行经营活动,出现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违法行为。合规管理主要就是对你合规风险进行管理。它包括市场准则,法律法规,内部规则,政策动向,市场惯例等多方面内容。合规管理需要建立具体的措施和制度,用以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

(2)合规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重要意义。商业银行要想长期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建立符合法律规定的制度体系。合规管理是实现商业银行全面监管的重要手段。合规管理是控制商业银行风险的必要方法。合规管理可以有效保证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合规管理在创造商业银行效益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要求。合规管理在最大程度上规避了银行经营中的风险,合理处理风险是合规管理的主要任务。在我国积极推进现代银行制度的关键时期,合规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活动提供必要的依据。

三、现阶段商业银行合规制度存在的弊端

(1)合规制度体系尚未完善。我国目前的合规管理中,主要的缺点就是合规制度体系的合理性要求不足。商业银行的工作流程是具体的和细化的。因此,在制度体系方面,要把细致性当成制度制定的标准。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具有各自的特点,在制度上,我们必须要遵循商业银行各自的业务特点,不能盲目地建立制度。在管理形式上,要符合银行的年度计划和目标要求。制度建立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目前合规制度体系的不完善,是阻碍商业自身发展的主要障碍。

(2)合规文化建设意识较弱。合规文化是保证商业银行的所有成员能够做到自觉依法合规,在经营活动中倡导合规理念,强化养成合规的风气。但是,现阶段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中,合规文化建设的意识较弱,在合规管理中,不能形成良好的合规氛围,商业银行不具备合规文化的软环境。

(3)合规管理的执行存在环节上的弊端。商业银行的业务具有复杂性和完整性。在有些商业银行的经营中,企业领导者和组织者,在具体制度执行上,停留在表面,这就造成员工在执行上,也停留在表面,无法实现合规管理的细致性和全面性。合规管理的优势就是处理细节问题。执行力度不够必然造成环节上的疏松,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发展节奏要求。

四、规范合规制度管理,促进商业银行经营发展

(1)在意识上增强合规制度管理的认知。在任何一项制度的建立和改革上,意识层面都是所有活动的前提。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尤其更要重视意识理念的树立和培养。在改革中,我们要加大对合规管理和合规文化的建设,在建设中,注重提高管理水平的方法培训。要将合规管理的意识渗透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在细节中展开合规管理的优势。商业银行的制度建设中,对制度的认知和理解,是员工自我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倡导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道德标准,在实际工作中,遵守法律、积极完善业务水准,让企业员工实现自我和企业提升的统一性和一致性。

(2)完善合规制度管理的体系。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中,没有现成的经验照搬。我国的经济制度与发达国家不同,金融发展模式必然与他们有明显的区别。但是,经济活动目标都是促进社会发展。因此,应该建立属于我们本国实际、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银行管理体系。合规制度管理体系的建立要在识别、量化、评估等方面,建立规章制度和操作办法。一个完善的合规制度管理体系,需要有制度政策,有方法理论,有操作规则,有处罚办法。完善合规管理体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精神层面的支持,也需要基础设施方面的保证。(3)强化人力资源管理。银行的管理是银行经营发展的保证,其中人力资源管理是银行管理的重中之重。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人员的素质决定了业务开展的效果。在基层经营的管理中,要对银行全体员工实行合规文化的培训活动。在培训中,要让银行职员学习到法律常识、法律规定、职业操守等内容。在日常业务办理中,要注意按照行为规范进行操作。开展合规文化培训,是保证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的公正客观,让银行人员具有专业的金融知识素养,在应对业务和处理复杂问题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

(4)科学规范商业银行合规管理体系。合规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商业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受到相应的限制,这就造成在运行过程中,制度没有发挥必要的作用。银行制度多数存在模糊状态和粗放的管理状态。科学的合规管理可以有效避免这样的发展局面。在运营中,要强化规章制度的力度,明确责任,明确任务,在制定规章制度和实际操作中,要把经营和管理统一起来,实现科学的管理方式。

(5)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银行的业务性和功能性决定了银行在经营中会遇到很多管理上的漏洞。每年商业银行的案件都是由于管理的疏漏。因此,在合规管理中,要让社会对银行实行透明的监督,让职能管理部门加强对重点业务的管理。例如房贷的管理、车贷的管理、票据业务、理财管理等。在检查中,要对票据凭证进行全面的检查,对具体环节进行细致整理。监督约束机制就是要对商业银行的运营实现全程的监控,让商业银行的日常操作有法可依。

五、结论

合规管理是证券公司制定和执行的合规管理制度。提高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核心动力就是增强企业内部管理,内部管理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据。合规制度的建立就是要从根本解决商业银行的运行风险。规避风险是提高利润的必要途径。我们建立和完善合规风险管理,可以把商业的经营活动,统一到一个整体目标上来,实现商业银行资本方面、控制方面、服务方面的现代经营理念,让商业银行成为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刘燕.加强合规管理,促进稳健经营[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9(03).

[2] 刘春辉.浅谈商业银行合规经营的必要性[J].经营管理者,2010(05).

第6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创新发展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推进,互联网金融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金融服务由以往的线下载体迅速转战到互联网这一线上载体。网络金融是传统金融在运作方式、流程等方面的巨大创新,从一开始便展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对传统金融产生了较大的挑战。过去很多年里,商业银行为适应信息科技革命带来的巨大变化,在金融电子化方面做出了力所能及的努力,推出了电子银行、电话银行等战略性新兴产品,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现阶段。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其高效率、便捷的特点迅速占领了网络金融的制高点。余额宝的推出使得支付宝平台成为既能支付又能储蓄盈利的虚拟银行,更是创造了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奇迹。新生事物总是以摧枯拉朽之势改造着整个金融行业。在业已形成既成事实的客观情况下,商业银行要么闭关自守,不闻不问,要么冷静分析,应对挑战,参与到互联网金融的大形势中去。这里,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如何创新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概况

如前所述,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推进,互联网金融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金融服务由以往的线下载体迅速转战到互联网这一线上载体。网络金融是传统金融在运作方式、流程等方面的巨大创新。互联网金融主要是借助网络平台,充分发挥其信息对称的巨大优势,吸引人们通过支付宝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网上支付,通过余额宝等增值平台进行网络存款,通过P2P 网络信贷进行网上贷款,通过大数据金融进行金融服务等等。其中,第三方支付平台主要包括支付宝、财付通、易宝支付、汇付天下、快钱、拉卡拉等支付模式,在此基础上的增值平台主要包括余额宝、理财通、百度百赚、苏宁零钱宝、网易现金宝等增值模式。大数据金融主要包括以京东商城、苏宁电器为代表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和以阿里小贷为代表的平台自营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影响信用风险管理方式、挑战支付结算和运营渠道以及冲击融资格局与市场格局等等。

1、影响信用风险管理方式

影响信用风险管理方式是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带来的第一大挑战。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国有大中型企业受理、监督成本低,收益率高,因而比较乐于接受。而中小企业和个人融资贷款由于受理、监督成本较高,收益率较低,所以他们不太愿意接受。而互联网金融以其信息对称、受理监督成本极低的优势,通过以快捷方便的网络贷款和网络支付快速占领中小企业和个人融资贷款。长此以往,这就迫使商业银行降低逐步失去了中小企业和个人融资市场,影响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2、挑战支付结算和运营渠道

挑战支付结算和运营渠道是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带来的第二大挑战。从支付结算的角度讲,随着支付宝、微信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异军崛起,商业银行传统的柜台结算方式将被第三方支付平台所蚕食。同时,第三方支付平台借助二维码进行线下扫描的方式,亦将逐渐占领线下购物支付渠道,对银联卡支付造成严重的威胁。这必将导致商业银行的功能由柜台结算服务转化到其他方面上来。从渠道运营的角度来讲,在第三方线上线下协同支付的基础上,支付宝等平台又与天弘基金等货币基金合作,推出余额宝等货币增值服务,并以其高效便捷的优势迅速赢得人们的喜爱。这必将会对商业银行的理财增值服务等运营渠道造成严重的威胁。

3、冲击融资格局和金融中介

冲击融资格局和金融中介是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带来的第三大挑战。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主要以专业技术、密集知识和风险解决方案向大中企业客户和高端零售客户提供安全、稳定、低风险和低成本的金融产品与服务。而互联网金融模式恰恰弥补了其忽略小微金融的短板,使得市场受众面囊括到所有中小微企业和大众,产品更加多样化,形式更加灵活、效率也更高。与此同时,利用信息不对称这一特点进行营利的传统金融中介,也会逐渐被以信息对称为重大优势的互联网金融所蚕食,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也将越来越小。

三、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的对策

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必须不断开拓网络运营渠道、创新大数据产品组合、加大个人财务管理力度、探究信用获取新方法。

1、不断开拓网络运营渠道

不断开拓网络运营渠道是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的第一大对策。如前所述,挑战支付结算和运营渠道是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带来的巨大挑战。所以,下一步,商业银行要摆脱以往那种只从事线下金融的怪圈,大力学习互联网金融的多种优势,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大力开拓互联网运营渠道。对于大型国有银行来说,可以开辟自己的网上商城和P2P融资平台,以此来聚拢客户,收集客户的海量数据,为长远发展奠定坚持基础。对于小型银行来说,可以通过合并、控股等方式联合起来,共同构建互联网金融平台。

2、创新大数据产品组合

创新大数据产品组合是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的第二大对策。大数据与供应链金融结合的核心优势在于重构信息和数据传递机制。所以,下一步,商业银行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者,商业银行应该和阿里巴巴等大型公司合作,取其所长,补己之短,充分利用其在大数据、物流等方面的优势,获取各环节供应链信息和数据,不断减小其操作成本。二者,银行可创新“订单+应收账款转化融资”等产品组合,提升供应链过程中核心环节要素的风险管控能力。

3、加大个人财务管理力度

加大个人财务管理力度是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的第三大对策。互联网与金融的有机结合使得个人的财富门槛得以降低。余额宝、理财通、百度百赚、苏宁零钱宝、网易现金宝等增值模式在互联网理财方面正大放异彩。作为线下金融主力的商业银行也必须大力研究互联网理财的各种优势,具体而言,可以与互联网金融巨头合作,通过银行卡与理财工具的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特点,实现优势互补。

4、探究信用获取新方法

探究信用获取新方法是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的第四大对策。现阶段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和个人贷款等信用获取方面,坚持“重现金流、轻抵押物”的硬性原则和户户联保的担保原则,这使得中小企业和个人贷款的成本逐步降低,风险大力减小,但与此同时,过于谨慎也使得商业银行正在逐步失去小微贷款这块阵地。下一步,商业银行应该学习互联网支付平台的做法,在如何利用互联网非资金信息方面不断增大信用获取力度,逐渐扩大小微贷款这块阵地。

综上,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其高效率、便捷的特点迅速占领了网络金融的制高点。余额宝的推出使得支付宝平台成为既能支付又能储蓄盈利的虚拟银行,更是创造了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奇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影响信用风险管理方式、挑战支付结算和运营渠道以及冲击融资格局与市场格局等等。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必须不断开拓网络运营渠道、创新大数据产品组合、加大个人财务管理力度、探究信用获取新方法。(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婷;网络借贷的模式比较及发展与监管[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年07期

[2]蒋奕;浅析商业银行如何应对第三方支付的迅速崛起[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年Z1期

第7篇

一、引言

作为金融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金融始于信息革命和大数据时代,自2013年以来发展非常迅速。凭借信息技术的优势,互联网金融显示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它的特殊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整个金融行业的创新。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的影响更加严重和直接。互联网金融甚至改变了商业银行的市场格局和发展模式。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将直接影响到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营销被认为是互联网金融实践的主要内容。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营销成为经济管理,科学技术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指导商业银行提高市场效率。有了金融科技的帮助,借助大数据挖掘技术,商业银行可以分析大量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精确地定位客户的需求,并实现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的目的。所以说,精准营销为商业银行在市场环境下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 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分析和精确营销

(一)互联网金融

强调数据驱动的操作的互联网金融通常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融资的行为。它主要依靠数据挖掘,云计算,移动支付和其他互联网工具来实现融资,支付和信息中介。它的核心价值观是“开放,平等,合作和共享”;它还强调了“以客户为中心”和“客户体验”的经营理念。通过逐步重建市场,客户,产品和价值链,互联网金融正在全面改变传统银行业产业链的面貌。

(二)大数据分析

银行业务特征注定拥有大量数据。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进步,数据收集和使用已被上升到战略高度。如何收集、保存、维护、管理、分析和共享数据,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挑战。大数据的意义在于:人类可以大量增加对数据的分析和使用,通过交换,集成和分析这些数据,进而发现新知识并创造新价值。更重要的是,随着大数据的快速增长,人们正在尝试使用数据进行决策,使用数据进行管理以及使用数据进行创新。通过数据挖掘实现商业银行创新发展是大数据的意义之一。通过特定的算法自动分析大量数据,该算法可以揭示数据的隐藏历史规律和未来趋势,并为决策者提供政策参考。

(三)精准营销

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了精确的营销概念。精准营销是建立在个性化客户定位基础上,依托数据分析信息系统的个性化客户沟通服务系统。精确营销的核心思想在于精确,即针对目标客户,采用更精确的营销方法以获得可衡量的营销结果。精准营销建立个性化营销通过精确评估营销链上的一系列因素以及精确定位和数据分析来制定计划。通过可以操纵和评估的精确度量,它努力准确反映营销过程并实现精确的客户营销。与传统营销相比,精确营销更加关注业务活动的有效成功率。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营销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受到了系统性和持续性的影响,其盈利能力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商业银行不仅需要面对科技进步带来的挑战,而且还需要分析自身情况,同时抓住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契机。商业银行应该引导客户更多地关注效率和成本,因为它具有独特的优势。最重要的是,商业银行应该更加重视客户体验,并为客户提供各种金融产品,服务和个性化服务。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营销业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客户为中心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以客户为中心,其产品设计和业务实践均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处理。在同一时间,它可以关注单个消费者群体。互联网金融使市场结构升级到买方市场。商业银行作为卖方,需要在日常业务活动中进一步关注个人消费者。

(二)金融服务中介化

“脱中介”通常是指直接在供需双方之间发生的交易并跳过所有中介。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中,支付和结算必须通过商业银行来实现。但是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发展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金融服务中介化,这使得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商业银行必须改变传统的业务模式,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以最低的成本争取最大的价值。

(三)业务环境虚拟化

商业银行的传统营销主要是通过客户经理的线下宣传和促销以及媒体广告。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全面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打破了商业银行进入的壁垒,无需任何物理网络就可以完成网络营销。客户可以选择互联网金融企业平台提供的银行产品,并通过支付宝,微信支付,快速支付等便捷方式在家中完成支付,这有助于客户在体验过程中逐渐养成新的金融消费习惯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关注传统营销渠道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虚拟营销渠道的建设。

(四)基于数据的营销决策

科学决策需要一定数量的信息来支持,并且大多数信息来自数据或隐藏在数据中。整个营销过程无法与数据分开,正确使用数据通常会决定营销的实际效果。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银行资金中的中介功能将大大削弱,信息中介功能将继续增强,数据已成为银行的核心资产,数据利用能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之一。商业银行应具有依靠数据决策的意识,通过直观的感受,经验判断来改变传统的实施管理方式,并通过数据分析来辅助管理决策。

四、 商业银行的精确营销策略

营销在商业银行业务流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不断变化的营销环境中,深入了解消费者的行为并制定精确的营销策略已成为商业银行在营销过程中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对于商业银行,首先,应该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其次,应该对用户的需求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并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行为。最后,通过实施精确的营销策略来提高商业银行的营销效率和竞争能力。

(一)精确的客户需求分析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有可能收集和存储大量数据。充分利用数据信息,建设能够满足数据存储,分析和检索要求的信息系统,是商业银行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可以从数据中恢复所有客户的信息,借助大数据,商业银行甚至可以比自己更好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商业银行产品的研究应从构思之初就考虑到客户的需求。只有金融产品有效地满足个性化客户的需求并迅速创新并推出产品服务,商业银行才能在长期竞争中保持优势。商业银行应建立大客户数据信息平台中心,以供各分支机构共享,每个分支机构还应从基层收集客户信息,并将其收集到大数据平台中心。大数据信息平台应该对客户数据信息和从各种渠道获取的主数据库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统计分析。商业银行应探索在互联网上捕获和过滤信息的有效方法,通过第三方数据服务提供商获得有效信息,并提高处理损坏数据的技术水平。基于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资源的集成,商业银行可以完整地描绘出客户的肖像,计算出客户的风险偏好,消费习惯,嗜好和其他个人信息,找到营销点,发现客户需求。如此,商业银行就有可能根据分析结果将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向客户,从而实现差异化营销。

(二)精确的市场细分和定位

精确的市场细分和定位是要使商业银行的产品或服务形象在客户心中占据重要位置。当客户有相关需求时,他们可以立即考虑产品和服务,并做出购买决定。在金融科技的背景下,精确营销要求商业银行使用大数据来完善市场细分。商业银行应通过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关联规则、对应关系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决策树和协作过滤进行市场细分。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的使用是为了实现客户细分,从而为客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通过使用这些技术,商业银行可以了解目标客户的特征,将目标客户群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判断消费者行为模型和目标群体的价值并进一步细分,并区分忠实客户和普通客户。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分析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并指导其随后的市场定位活动。商业银行应为客户建立服务档案,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客户提供适当的服务和产品组合方案。商业银行应根据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和服务满意度来了解客户的需求。同时,还应收集消费习惯,投资理念和偏好行为,挖掘消费者需求。通过准确定位用户,商业银行业务将变得更有针对性,这有助于大大降低商业银行成本。

(三)精细的营销组合

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客户群的特点和喜好,建立精确的营销组合,综合运用个性化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组合策略,促销策略,实现精确的营销。

1、产品策略

基于各种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以及与客户相关的数据分析,商业银行可以找出规律和潜在模型,结合客户的特征,专注于提高客户价值。客户细分后,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不同的客户标签设计属于客户群的不同产品。在对目标客户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后,使产品的属性尽可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客户组成最佳的产品搭配,并有效地刺激客户的购买欲望。一方面,客户可以体验个性化产品;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还可以有效地组合各种金融产品。

2、价格策略

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不是盲目定价,它们需要充分收集消费者需求数据,衡量竞争对手的定价因素,然后根据对商业银行目标利润和成本的分析来进行差异定价。

3、渠道策略

科技的进步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通过网络渠道满足他们的需求,人们倾向于在互联网上购买需要的产品,而只把商店当作展览平台。银行的主要竞争策略是创造和转移客户价值。商业银行只有接近客户的价值需求时,才具有市场竞争力。建立实体渠道,成为客户咨询的平台,沟通与客户体验互动站点,加强自助智能渠道建设,促进业务联动处理,实现线上线下渠道的深度整合,形成良性互动。在大数据时代,客户越来越多地参与创造价值的过程,他们已成为核心价值创造。商业银行应根据客户的行为特点和个性偏好与客户进行沟通,通过客户的行为打动那些具有明显消费特征的客户。收集数据,分析消费者的个人需求。商业银行借助电子邮件,SNS,网络帐户和DSP的帮助,采用个性化推送技术,该技术基于方法、平台、内容以个性化推荐产品或服务,帮助客户避免浏览大量无用的信息,商业银行允许客户亲自参与产品的生产和指定,从而实现客户的全面定制需求。用户体验是客户购买或使用产品过程中所构建的主观感觉,它决定了客户是否将继续购买产品并成为商业银行的忠实客户。商业银行应找出客户最关注和关心的因素,为这些因素提供相应的改善和服务,并改善用户体验和客户满意度。

(四)准确的控制和评估

商业银行应建立精确的业务营销控制和评估系统,采用有效的监控手段和客户信息反馈机制,并及时调整策略。在客户购买产品或服务之前,商业银行应举行各种用户体验活动。在体验过程中,他们为选定的精确客户提供一对一的体验服务,并培养客户的消费习惯和依赖路径。当客户选择商业银行的产品时,商业银行应帮助客户感受增值过程,从而使他们能够找到服务水平和所付价格之间的平衡点;商业银行为客户完成服务后,应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通过完善的售后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商业银行应及时回应客户的评价,通过实时互动对话,引导客户发送有关产品或服务的正面信息,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应利用声誉影响客户来引导公众舆论,不仅有助于改善商业银行的品牌形象,同时也增强了客户的存在感以及对品牌和服务的感知,从而成为了忠实的客户;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客户生命周期评估系统,分析相关客户信息,测试信息质量,整合系统数据,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并预测客户行为。

五,总结

本文以金融科技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创新发展战略为研究对象,着眼于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营销发展策略,主要结果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