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7-04 16:01:00

序论:在您撰写民族音乐教学反思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

第1篇

【关键词】民族音乐 传承 高中音乐教学 作用

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关系

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文化里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

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因此,学校教育应该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近几年来,经过积极探索和实践,不仅将学校开展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实践研究落到实处,也使得学校特色文化逐渐形成。学校创设校园文化,营造民族传统文化氛围,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人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并在这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所以,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分不开的。

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新课改以来,我们学校在改革中进行整合、拓展与探究,在完成教材中教学任务的同时,加入了少数民族音乐的探究及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和热爱祖国音乐文化的同时,加深了同学们对民族音乐的认知,感知及鉴赏能力,并扩大音乐视野,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价值、创造性价值及道德观念,体会音乐所带来的美感。

民族音乐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它以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很多优秀作品是通过音乐来感染和教育学生,把思想与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们的道德品质和爱国精神。在教育中要将反映我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在上欣赏课时借助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各种图片,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视听享受,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乐曲的不同变化。与此同时,又将各民族的风格通过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弘扬民族音乐所采取的措施

(一)培养教师多元文化知识,组织学校教师和学生学习民间舞蹈。教师不仅在学习中了解了民族音乐,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业余生活,使民族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有计划安排教师走出校门,参加省市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同时进行系统学习,这一方法可使教师多听多看多比较。

(二)运用多元文化开展民族音乐教育,发挥艺术特有的共性。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音乐教育,强调音乐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在以往,我们的音乐教育忽视了音乐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过于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高中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很多学生对于民族民间音乐在平时的电视或一些媒体中稍有了解,但由于日常生活中缺少能正确引导学生欣赏民族民间音乐的方法,反而学生对于一些流行音乐较为认同。

所以,在高中民族音乐教学中,首先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书籍,网络查找有关少数民族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语言及民歌风格的相关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各种图片及视频,将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体验到不同的视听享受,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学生赏析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更好的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和体验快乐。故而,在音乐教学中更新以往音乐教育理念,以树立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为基本观念,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贯穿其中,灵活运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把音乐当成一种文化来传授,通过音乐来理解和尊重民族文化。

第2篇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

1、学校领导不重视民族音乐教学

首先各中小学校领导虽然重视音乐教学,但是却忽略了民族音乐教学,没有意识到民族音乐的重要性。这主要表现在学校领导对多元音乐文化理解不深刻,不清楚民族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特征,同时没有做到各民族音乐的平等教学,导致各音乐文化之间无法平等交流和发展。此外是各中小学没有专门的民族音乐教学设备和教具,尤其是服装。在音乐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音乐舞蹈和音乐服装,通过舞蹈和服装等设备,学生能够进一步走入民族音乐,感受民族文化,无疑这是民族音乐在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缺失。

2、学生潜意识里抵触民族音乐教学

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总体表现为喜欢新鲜和好玩的东西,而对于民族音乐这种传承性较强的文化,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而且很难提起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此外是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不足,这主要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有关,随着我国流行音乐的不断发展,学生更加喜欢哼唱一些最新的音乐,而且相互之间也比较喜欢推荐张杰、周杰伦等现代歌手的最新歌曲,很少会有学生去讨论一些传统的民族音乐。当然这也与学生的生活背景有关,尤其是一些比较喜欢流行音乐的家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己的孩子。

3、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

首先是各中小学在进行音乐教学时,主要以教材为主,但是目前教材中涉及到的民族音乐较少,尤其是小学音乐课本上。这样学校难免会缺乏对地方音乐文化资源的挖掘,使学校教师很难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较难实现民族音乐教学与本地区文化的融合。其次是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过多的把数学、语文等主科放在了教学的首要地位,而忽视了音乐教学的课程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民族音乐教学的低效率。例如目前很多中学把音乐课程缩短到了每周二到三节,甚至更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时间较少,同时得不到巩固,难免会使得教学效果不好,还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最后是各中小学没有安排相应的民族音乐课程实践,导致音乐课程教学的实用性不强,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清楚学习民族音乐具体可以做什么,学习时就会消极怠工、注意力不集中。

4、教师的民族音乐知识水平不足

首先是学校在招聘音乐教师时,门槛较低,而且很多学校只要求教师会演奏一种民族乐器,会跳几段民族舞蹈就可以,甚至没有对教师的学历进行相应的要求,这样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都不强,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就可想而知。其次是学校在师资力量方面投入较少,尤其是一些中小学不重视音乐课程,连带音乐教师的福利待遇偏低,招不到优秀的人才。此外是学校没有提供给音乐教师外出学习和参加各种民族音乐讲座的机会,教师再学习能力很低,长此以往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出的学生也很难有突破。最后是教师自身没有学习的意识,尤其是一些小学音乐教师。例如在小学音乐课上学习京剧时,教师的京剧水平不高,只能教给学生西皮二黄唱腔和反二黄唱腔,小学生正处于性格活泼和喜欢流行音乐的阶段,咿咿呀呀的西皮二黄和节奏慢吞吞的反二黄唱法根本无法激发他们的兴趣,使教学过程难以满足学生的音乐需求。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具体策略

1、学校重视民族音乐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很多中小学领导已经认识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逐步开展起了民族音乐教学,但是重视水平依然不够,不明确民族音乐的最新发展和民族传承性。为此,首先学校领导应该作为民族音乐的带头人,积极转变自身的观念,大力支持民族音乐教学。这主要表现在与音乐教师合作,开发和研究较好的民族音乐教材,以及一些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开展民族音乐教学等。此外是学校积极购进一些教学器材和道具,这样学校就可以开展选修课,鼓励中小学生选择自身感兴趣的民族音乐课题,根据他们的兴趣购买相应的服装和设备,形成多样化的民族音乐教学文化。在营造民族音乐文化教学环境的过程中,中小学应该重视视听环境的影响。这样学校可以从广播站、宣传栏和图书馆等入手,每天通过广播站播放几首经典民族音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每天在走廊上的宣传栏里张贴民族乐器和民族服饰等,刺激学生的视觉。

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民族音乐学习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激发中小学生民族音乐学习的兴趣,首先教师可以成立专门的音乐表演团队。现阶段常用的音乐表演团队主要有合唱队、民乐队、舞蹈队和戏曲小组等。合唱队的形式比较多样化,可以在全班、全年级和全校等范围内开展,也可以采取女生合唱、男生合唱和男女生小合唱及大合唱等,可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民乐队可通过古筝、二胡、琵琶和唢呐等民族乐器开展,通过学生对乐器的兴趣,进而激发起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舞蹈队应该从各民族的象征性舞蹈入手,如典型的蒙古舞、傣族舞、朝鲜舞和藏族舞等,使中小学生通过肢体运动形成民族音乐学习的兴趣;戏曲小组是针对我国戏剧种类繁多的提点提出的,尤其是我国的京剧、吕剧、豫剧和越剧等,都是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瑰宝,虽说绝大多数学生不喜欢接触,但是学习和传承的价值很高。此外是各中小学组织学生去民间艺术团采风,通过上网和实际考察的方式,了解较多的民间艺术素材,形成学生完整的民间音乐学习体系。这样教师可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使他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采风;同时学生在采风的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引导的作用,对他们多一些评价和鼓励,以提高学生民族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学校合理安排民族音乐课程,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实践

首先各中小学应该积极开发民族音乐教学的教材,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从中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拉近师生关系的同时,促进学生民族音乐文化素养的发展。其次是学校合理安排民族音乐课程,虽说民族音乐课程不参与学生的升学考试,但是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样学校可实施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中小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提高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效率。此外学校还可以安排学生参加一些社会上的民族音乐活动,给予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最后是学校可与社会上的民族音乐兴趣小组建立合作,随着社会和我国文化的不断发展,社会人士对民族 音乐的兴趣也不断衰减,真正懂传统艺术的人越来越少。这样学校在与社会合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提高社会各界对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视,使学校的民族音乐教学活动获得社会各界的关注,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民族音乐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学生能进一步明确自身学习的目的,更能找到民族音乐学习的动力,学习的过程会更加积极和主动。

4、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民族性

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除了把好招聘关以外,各中小学还应该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是学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供给教师更多进修的机会,使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例如组织教师外出学习民族音乐文化,去各地了解民风和习俗等,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其次是学校积极组织各民族音乐教师进行教材的挖掘,开发本土教材。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教材为主线,适当地延伸和拓展,使学生有兴趣了解更多的民族音乐知识。最后是教师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注重将民族乐器引入课堂。教师在引入乐器时,可根据本校的特点进行选择,不仅利于学生学习,还有利于养成学生长期的兴趣。例如教师将葫芦丝作为本校的乐器,就可鼓励学生用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葫芦丝的演奏技巧,更好地接受民族熏陶,逐步养成自身的民族文化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并逐步积累起来的,因此我们每一个中华人民大家庭中的人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弘扬、传承民族音乐,接受民族音乐的熏陶,以使民族音乐更好地绽放光彩。这样在多元化音乐背景的前提下,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民族音乐素养的养成,注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使中小学生对民族音乐有自身独特的见解和感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塑造出爱国、爱家乡和爱自己等的良好品质,实现我国民族音乐教学和发展的最终目的。当然中小学生自身也应该树立积极学习民族音乐的意识,以掌握更多的基本技能。

作者:刘然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莹.谈民族音乐教育的当展[J].中国教育学刊,2012,04:64-66.

[2]博雅杰,张海彬,尹爱青.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疆中小学音乐师资现状及反思[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122-125.

[3]张应华,谢嘉幸.我国当代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目标、功能探析[J].中国音乐,2012,03:25-31.

第3篇

一、民族音乐在初中音乐教育中的发展现状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加强个人音乐素质,培养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初中生正处于十几岁的青春期,矛盾、叛逆、有自己的强烈个性,正是可塑性极强的年纪,此时加强对青少年的民族音乐的教学,也是在使用良好的方式引导青少年培养起正确的三观,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的同时提高整体素质。我们不仅需要加强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育,更需要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提高民族音乐素养的熏陶。我国的民族音乐涵盖的范畴十分广阔,有器乐音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歌、民间舞蹈音乐等等。初中音乐教材中,七年级主要体现在上册的《茉莉芬芳》和下册的《江南丝竹》、《梨园漫步》、《弦管和鸣》;八年级上册都围绕着中国民歌展开,下册则有《乐鸣江河》、《曲坛音韵》;还有九年级的《悠远古风》等。如今网络化的现实生活对中小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网络的普及促使了流行音乐的传播和普及,与此同时也造成了青少年对于民族的音乐的关注度和喜爱程度的下降。再加上“应试教育”造成对音乐课的忽视等弊端,加强民族音乐的有效教学探索,弘扬民族文化已是势在必行。

二、对民族音乐教学的总结反思和完善

第4篇

关键词:文化传承;音乐教学;策略研究;民族音乐

一、民族音乐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诗书礼乐,笔墨丹青,无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风韵。而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音乐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独特的功能。基于音乐的这种属性,了解民族音乐文化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音乐性质有这样一段陈述:“无论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音乐本身就是文化和艺术的结晶,是一种文化产品,是对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因此,音乐教育因基于文化的传承与表达,成为文化滋养丰富心灵的渠道。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音乐自产生以来,就深植于文化中,换言之,它也是文化的一种。音乐与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音乐源于文化又高于文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不仅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生活浓缩的结晶,它既能印证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痕迹,还可引导人类走向辉煌的明天。因此,只有在音乐教学活动策略中充分考虑到文化传承这一要素,才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二、音乐教学活动中文化传承出现的问题

在现今教学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文化传承仍面临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

(一)受“西方音乐中心论”的影响,教师缺乏文化传承意识

西方历来重视音乐家的培养及音乐理论的完善,欧洲音乐界发明的记谱法和作曲程式得到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受此影响,现今教师以教授西洋乐器、大小调为主,而较少关注民族音乐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潜移默化地运用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来教授歌曲,导致音乐课程既缺少西方音乐语境,又欠缺民族音乐知识,陷入进退维谷的教学困境。”甚至有些教师不认可民族音乐,认为民族音乐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落后于时代大潮。文化传承意识的缺失,导致教师在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忽略了民族音乐之美,更忽略了对学生爱国情操的培养,导致学生的音乐视野狭隘,音乐审美单一,民族音乐知识匮乏。长此以往,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就会淡化,民族自豪感就会减弱。因此,教师应增强文化传承意识,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传承民族文化、培养素质人才的桥梁作用。

(二)受社会文化氛围影响,学生对传统音乐兴趣寡然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社会日新月异,时代飞速前进,光怪陆离、旋律动感的流行音乐充斥着孩子们的耳膜。相比之下,传统音乐则距今久远,高于生活,且旋律多轻柔、缓慢,因而不符合青春期孩子活泼好动、渴望刺激的审美理念。孩子们对传统音乐学习兴趣寡然,学习传统音乐的意愿较差,他们普遍更喜欢哼唱节奏轻快、旋律动感的摇滚音乐、朋克音乐。而且传统音乐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像东北二人转、越剧、豫剧、黄梅戏、陕甘秦腔、昆曲等,囿于方言差异和地域阻隔,孩子们对家乡民歌、地方戏曲还有所了解,而对于其他地区的传统音乐则一无所知。因此,对基于文化传承激活音乐活动策略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

三、提升音乐教育文化内涵的策略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上述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文化传承观念,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意识;深入挖掘课程资源,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吸取民族音乐元素的养料,打通学生兴趣通道;丰富民族音乐体验,积累民族音乐感受。使学生爱上民族传统音乐,了解民族音乐知识,感受民族音乐魅力,从而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具体做法如下:

(一)引导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构筑民族音乐的体验通道

根据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教师应深入挖掘课程资源,结合具体音乐教材,设计师生互动环节或课堂赏析环节,分析作品时要将作品中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作品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而成的,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本身和作品的内涵。

中学音乐教材中有非常丰富的民族音乐素材,其基本范畴有三:凝结古代人民智慧的古代音乐元素,如《飞天仙子》;反映革命先烈的顽强斗志和不屈精神的近现代民族音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等;展现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的地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如《嘎达梅林》等。

1.古代音乐文化

《飞天仙子》(人音版16册第六单元)是古代音乐文化中最为典型的案例,它由敦煌壁画中“飞天神女”的形象而来,代表了古代人民高超的音乐智慧和艺术水准。

例一:对《飞天仙子》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

为了让学生感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教授《飞天仙子》时,并不局限于音乐知识和舞蹈知识的讲解,而是采用情景体验教学法,先播放“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敦煌壁画图片,让学生感受壁画中衣袂飘飘,清丽出尘的“神女”形象,同时播放《飞天仙子》音乐,带领学生聆听乐曲,并引导学生辨认其中的各种演奏乐器,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乐器的清丽音色和醉人魅力。

一堂课下来,发现学生完全被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魅力深深地感染了,虽然他们对古代音乐文化知之甚少,但显示出浓厚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让学生了解敦煌莫高窟精妙绝伦的艺术成就,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

2.近现代民族音乐文化

在教材中,近现代民族音乐作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颂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战斗豪情及中华民族的顽强斗志和不屈精神。“近现代民族音乐能帮助学生了解那段历史,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热爱。”

例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中学生耳熟能详的革命歌曲,如何在演唱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让他们体会到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豪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因此,笔者搜集了大量聂耳和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时的素材,再现了那段炮火纷飞的风云往事。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近现代中国由屈辱到崛起的艰苦历程,更培养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热爱和对革命先烈们的感激之情。

3.地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与地理环境、人文风俗密不可分,五十六个民族,百花荟萃,五十六种音乐,精彩纷呈。”学生通过学习地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可以了解祖国各地的风情及各少数民族的智慧,从而加深对民族音乐的了解,产生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例三:对《嘎达梅林》(人音版15册第四单元)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

在教授地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时,笔者选取了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它歌颂了嘎达梅林带领牧民们反抗亲王达尔罕和东北军阀的英勇事迹。考虑到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的差异,在教授时,笔者着重讲解旋律、节奏、调式等音乐知识。《嘎达梅林》的旋律采用蒙古民歌中的五声羽调式做基础,采用上下句单乐段结构,上句旋律起伏宽广,情绪激昂,下句旋律低沉,飘远悠扬,歌曲节奏稳健有力,旋律庄严肃穆。歌词运用比兴手法,既表现出对嘎达梅林的崇敬,又突出他英勇顽强的伟岸形象。一堂课下来,笔者发现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调式调性并不感兴趣,反而对少数民族的英雄传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经过教学反思后,笔者认识到在今后的少数民族音乐教学中,应以介绍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为引子,进而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

(二)多形式感知民族音乐的文化意蕴,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考虑到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有距离感,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借助具有民族元素的流行音乐,拉近学生与民族音乐的距离,让他们产生探索民族音乐的愿望,从而打通学生欣赏民族音乐的兴趣通道。

例四:《欢乐歌》(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实录

老师:江南丝竹多由二胡、扬琴、琵琶、笛子、箫等乐器组成,是流行于江苏、浙江一带的器乐曲。大家对江南丝竹还有什么了解呢?

学生:旋律轻快、声音清越,一堆人吹拉弹唱。

老师:是的。看来大家都欣赏过《欢乐歌》,那同学们喜欢听《欢乐歌》吗?

学生:不喜欢。婚丧嫁娶才吹的。

老师:江南丝竹的确常在婚丧嫁娶等场合演出。但它的风格优雅华丽,旋律典雅流畅。管弦丝竹等乐器在现代歌曲中也有所运用,大家都知道歌手后弦吗?

学生:知道。

老师:让我们来欣赏后弦的歌曲《桥段》,仔细听,看看里面都运用了什么民族乐器。

这段教学实录中,在导入课程时,笔者选择了融合民族曲风与流行元素于一体的《桥段》做引子,激发了学生学习民族歌曲的兴趣,为《欢乐歌》的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许多家喻户晓的流行音乐都蕴含着浓厚的民族元素,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符号、意象,如凤凰传奇的《最炫民族风》《荷塘月色》等,歌词典雅,意境优美,旋律轻快,易于上口;玖月奇迹的《中国范儿》《中国味道》等,歌唱祖国,歌唱人民,融动感十足的曲风与炽热的爱国热情为一体,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再如,周杰伦的许多歌曲,《东风破》《青花瓷》《发如雪》等化用古典诗词,蕴含传统风韵。正是通过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歌曲,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情。

(三)丰富民族音乐教育的路径,培养学生民族音乐的欣赏力

“音乐精髓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有丰富学生的民族音乐体验,才能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获得淋漓尽致的音乐感受。”若教师一味地讲解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对民族音乐毫无切身体会,自然无法理解民族音乐,更体会不到民族音乐的无穷魅力。教师在丰富学生民族音乐体验时,应以情感体验为教学导引,以民族音乐为内容主线,以民俗文化为学习拓展。

1.以情感体验为导学导引

在课堂教学模式中,让学生多演、多练、多唱,以情感体验为导学导引,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艺术的迷人魅力,直接感受民间音乐的独特风貌。

例五:对《船工号子》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

号子是长江水路运输史上的文化瑰宝,是船工们与险滩恶水搏斗时用热血和汗水凝注而成的生命之歌,曲调高亢激越,历史传承悠久。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先带领学生大声朗读号子,诵读的时候注意声调起伏、抑扬顿挫。然后,带领学生演唱《船工号子》,“乘风破浪奔大海哪,齐心协力把船扳罗。涛声不断歌不断,回声荡漾白云间罗。高峡风光看不尽哪,轻舟飞过万重山哟。”通过朗读和演唱体验,让学生直接感受《船工号子》那刚劲有力的情感和船工们辛酸凄苦的命运。

2.以民族(民间)音乐为内容主线

“音乐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血脉。在教学过程中,民歌应贴近教学实践,贴近每一个孩子,让学生从小产生对家乡、对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因此,在引导学生体验民间艺术时,必须以民族音乐为内容主线,艺术实践围绕民族音乐开展。教师可带领学生演唱民间小调,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花儿与少年》等。除教材上选编的民歌外,笔者还结合杭州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和民俗文化传统,在教研员杨老师的带领下,开发区校本课程《杭州滩簧调》,教学生学说杭州话,学唱杭州滩簧,让学生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中,养成爱国爱家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反思

(一)教师应提高自身音乐素养

新课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教师的努力,民族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也离不开教师的辛劳,教师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作用。教师能否正确地理解民族音乐教学课程,热情饱满地投入文化传统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决定了音乐教学活动的成败。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音乐文化素养,既要具备相关民族音乐知识,又要掌握民族乐器的演奏技能;既要流畅准确地演奏民族歌曲,又要拥有广阔的民族音乐视野。

(二)对各地音乐文化兼容并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以兼容并包、为我所用的心态学习异国文化,对传统音乐文化在继承、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升华、扬弃。民族音乐固然博大精深,西方音乐也有可取之处。在学习民族音乐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优秀音乐文化,多元并包,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应将“文化传承”融入教学设计中,以弘扬我国民族文化为主,吸收外国文化为辅,吐故纳新,在充满活力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把文化传承下去。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实现音乐文化的传承教育,更要实现音乐传承的育人价值,在音乐教育中实现学生情操与品格的培养,以音乐教育为手段,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为国家储人才,为天下铸栋梁。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合,同时又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音乐文化里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

参考文献:

[1]樊祖荫,谢嘉幸.中国(大陆)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A].中国音乐,2008(04).

[2]李欢.中小学音乐教材与高师中国音乐史课程的对接[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樊祖荫.音乐与人:中国现当代音乐研究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第5篇

1 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就是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由此可见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对于我国青少年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2 在民族音乐教学中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2.1 促进思辨能力的培养

可以培养青少年的人文思辨能力,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所谓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人文的思辨能力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首先,人文性问题的思考通常都具有很大的争议性。其次,在进行人文性问题的思考和辨析过程中时,要维护之一观点主要是进行辩护性解释和说服性论证。最后,人文性思考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或确证一个科学的定理,而是为了鉴别和选择一个最佳的价值理念或行动准则。民族音乐的教学是我们培育青少年思辨能力的一个契机,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地域广阔,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俗都是不同的,正是由于这种差距使得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是风格迥异的,这些多种多样的音乐构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在这种文化环境下对于培养青少年的人文思辨能力是极为有利的,不同文化在不断的碰撞中给青少年形成一种文化震撼,让他们开始反思人类文化之间的巨大差距,认识到文化是有局限性的,不能只局限于自己所认可的文化而忽视其他文化,减少这种会偏见对青少年的认识能力的影响,从而看到自身的缺失,利用音乐带来的冲击反思自身,有利于人文思辨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发展创新能力养精神。

2.2 促进民族精神的培养

学生可以从丰富的民族音乐中了解民族音乐中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以及其中凝聚的民族精神,由于民族音乐都是基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创作出来的,因此它反映了我国不同民族的日常生活,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国共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的音乐都涉及到的题材非常广泛,而且风格很鲜明,比如新疆的木卡姆和汉族音乐相比在律制上的差别很大,而且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用途,比如唢呐曲百年朝就是用来娱神和超度的,不同的地域会形成不同的音乐风格,用汉族音乐来说,北方的音乐风格豪迈,旋律起伏大,较为高亢,而南方的音乐风格则偏阴柔,感情细腻委婉,旋律平缓,由于音乐和地域环境的紧密相连,所以音乐可以创造出一个情感空间,用来加强地域群体之间的联系,形成归属感,在这个空间内,同属一个地域的群体一起高歌热舞形成了空间规范。有些音乐还寄托了千百年来中国儒家思想,比如古筝曲渔舟唱晚表达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归隐田园,寄情于山水之间之间的追求,我们在这些极为丰富的民族音乐宝库中发现丰厚的文化内涵可以成为师生进行交流时的谈资,我们可以通过民族教学来加强师生间的对话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促进人文思辨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学生可以在对多元文化的审视过程中反思自身,树立起自己的人文理想和精神追求。

2.3 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

民族音乐的交流和传播能促进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拥有56个民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每个民族各自的音乐文化中也会将他们独具特色的生活习俗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反映出来。可是,尽管文化间的差异会造成文化误读,导致民族冲突的发生,但是不可否认音乐同时也是加强各个民族之间沟通理解的纽带,不同民族可以通过音乐了解尊重彼此之间的文化,有效地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加强彼此的民族间、人际间的了解和沟通。

许多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契机都蕴含在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真正领会民族音乐的的文化内涵,把握住这种契机,但是遗憾的是,还是有很多的音乐教师并未认识到这一点,使得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偏差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出现, 导致当前的民族音乐教学陷入困境,是青少年人文精神缺失危机的客观原因。

3 当前民族音乐教学中遇见的问题

就目前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来说,由于工具理性及西方音乐学科的长期影响,在民族音乐教学中嫁接了很多西方音乐体系,形成了轻文化重音乐的现状。

3.1 缺乏对文化内涵的了解

导致学生缺乏对民族音乐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的了解,是由于现在的音乐教学活动热衷于分析音乐作品的形态,忽视了音乐存在的意义。比如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我们在进行该曲的音乐教学时都只是笼统的介绍下曲目的来源和年代,然后就开始分析曲式,学生浑浑噩噩的听完了分析,却没有体会到这个曲子真正的美丽之处在于中国古典音乐的神韵,而对该曲所具有的特定的地域环境,特有的音乐传承方式,特定的历史因素则完全没有概念,更不用说思考与我国儒家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深厚渊源了。被忽视的这些因素正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点所在,可是却被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所忽视。

3.2 太注重于培养技术

在民族音乐的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使得学生被技术所牵绊,成为单向度的人。当前我国的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迷恋于训练演奏技能,唯一的目的就是掌握一定演奏技能,学习过程枯燥乏味,情绪被对演奏技能的掌握程度所掌控,演奏技能本来是为人类服务的工具却成为了人情绪的主宰,在技能技巧的规训下,学生机械的演奏音乐,经常担心在某个动作或是某个乐段演奏失误,演奏的过程不再是享受的过程而是成为了一种精神负担。但是,在我国的民间艺人中,这种情形却非常罕见,由于民间艺人并不受演奏技巧的束缚,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演奏,将至性至情抒发出来。

4 改进我国民族音乐教学的措施

4.1 加强优秀民族音乐的推介

将我国悠久的民族音乐历史和文化介绍给学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民族音乐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一个民族的精神、性格、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时代风貌,在7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中,我们的祖先就创造出了音乐,出土于河南舞阳的骨笛已经有八千多年的历史了,被称为“世界第一笛”,这充分说明当时的原始人已经可以使用乐器演奏出美妙的音乐了,当时的音乐功能不像现在供人们欣赏,而是服务与生产和生活,具有很实用的功能,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水平很高,世界上最早的根据数学制定的十二平均律是我国明朝的律学家朱载在制定的,不仅仅本国的百姓钟情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姿的艺术体系,也大为邻邦景仰,比如至今日本的雅乐中还保留着唐朝音乐的成分,四五千年中,我国的音乐涉及77种体制、机构乐律、乐种、乐器、音乐人物、著作、曲种、美学,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极为瑰丽的一颗明珠,因此,在教师进行民族音乐教学时,不仅要将音乐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还要向学生传播民族文化知识,让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精神。

4.2 使欣赏优秀民族音乐成为一种常规

让学生收到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的感染,培养高尚的情操,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中往往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将人类高尚的情感、思想都凝聚在一起,经常欣赏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领略到其中蕴含的精神文化,提高艺术修养。

4.3 把民族音乐教学溶入音乐各科教学中

在音乐各科教学中融入民乐,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欣赏素养,教师有意识的在进行声乐、钢琴、乐理的教学时加重民族音乐的教学,比如,在声乐课上,教师可以将各民族的歌唱技巧和各种戏曲、曲艺的唱腔传授给学生,而不是仅限于传授西洋的唱法,进行钢琴教学时可以将我国脍炙人口的名曲用作练习曲目,学生在弹奏时不仅可以欣赏我国民族音乐的优美还能了解和学习我国民族音乐独特的作曲技术理论和曲式理论,让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掌握我国民族音乐。

4.4 合理开设民族音乐第二课堂

第6篇

关键词:实践;审美;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144-01

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是世界上非常独具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文化形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中,创造了大量内涵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民族审美内涵的民族音乐文化体系。民族音乐就是指各民族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表达其情感生活的音乐。它包括民族民间音乐和具有民族风格的创作音乐两部分。由此也 可以把它的内涵表述为:以中华民族音乐为根本, 融合一切有利于我们的世界优秀音乐文化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鲜明时代特征的音乐文化。民族音乐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音乐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民族音乐教育是国民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全面素质教育得以实施的基础内容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感民族音乐文化审美观念、民族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音乐教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一般过于重视音乐技能和理论忽视音乐实践在民族音乐中的重要作用。综合性全面的培养学生的思想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代教育与社会实践、工作岗位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建立相对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现阶段培养我国学生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实践反思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音乐实践的必要性

音乐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需要来自多学科理论的支持,其专业特点决定了研究主体的多元化、实践内容的多层面化。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表演性很强的艺术文化活动性课程,是我们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民族音乐形象和意境产生的过程就是民族音乐实践、音乐学习和音乐再创造的一个过程。可以这么说,没有了对音乐艺术的实践,就没有了音乐意象的再现;没有对民族音乐的实践,学生对民族音乐美的感知和理解就会出现偏差。这一点尤其在基础音乐教学中体现的最为突出,中小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论和器乐通常了解的比较少,只有通过音乐实践教学,让他们参与到生动的、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参与、积极参与具有直接的音乐经历,在学生主动参与听、唱、学、看的实践活动中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去发现、知音乐的内涵和意境中既欣赏了音乐,又学到中国音乐知识的愉快体验,让艺术的熏陶真正变成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一部分,才能提高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学生们对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及创造能力。

二、加强音乐实践,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审美素质

民族音乐教育的目的性不仅仅在于会唱几首民歌、弹奏几首曲子,最终目的在于对民族音乐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创新。要想达到这一要求,单靠课堂内的音乐教学实践是不够的,必须在课外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领悟音乐的内涵。反思我们传统的课外音乐活动,大多是为了应付音乐竞赛而进行,为了培养特长生而进行,从而忽略了其在育人方面的巨大功效。因此,从音乐教育的现状发展研究与趋势来看,课外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一个值得重视、探索的重要问题。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音乐实践。所有的音乐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这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音乐实践活动,多角度的对民族音乐进行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音乐实践的多种途径

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要以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把知识、技能与素质融为一个整体;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线,将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设计,从而建立与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音乐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分为校内实训、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专业实习设计与创新能力训练等。校内实训是通过学校提供现有的音乐场地给学生一边学习理论,一边从事音乐艺术实践,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实际运用能力。可以运用舞台实际教学、微格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学生实践能力。音乐实践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在音乐电台、电视台、文化馆、艺术馆、音乐出版社、音乐媒体(网络娱乐公司)、娱乐公司等专业实习场所的艺术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民族音乐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民族音乐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举办作品展览、专场音乐会、广场文艺晚会、科普宣传演出等,从而推进当地的民族音乐文化建设,扩大影响,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应用能力。

四、音乐实践有助于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

加强音乐实践对于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和科学化有重要作用。在进行音乐实践的同时,逐步修订音乐实践教学计划,整合音乐实践课程,音乐院系根据音乐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应开设的课程和课时分配,完善实践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指导任务,掌握实践教学的目的、性质、实习内容和要求,从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整合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强化技能训练。为此,学校为确保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应坚持“优化基础,注重素质;强化应用,突出能力”的思想,根据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要求,修订民族音乐指导性培养计划,整合民族音乐实践项目和实践内容,逐步建立民族音乐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

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论文,项目编号:HB10UYS091。

参考文献:

[1]张艳.加强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J].黄山学院学报,2005(8).

[2]毛娟.关于音乐实践教学的模式探讨[J].四川戏剧,2008(2).

[3]尹绯.试论音乐实践对于高校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性[J].艺术教育,2007(6).

[4]冯玉国.加强课外音乐实践 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中学课程资源[J].2008(5).

[5]兰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3.

[6]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5-66.

第7篇

论文摘要:音乐实践不仅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创新意识的方法,而且还能够完善民族音乐教学方法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在民族音乐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是世界上非常独具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文化形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中,创造了大量内涵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民族审美内涵的民族音乐文化体系。民族音乐就是指各民族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表达其情感生活的音乐。它包括民族民间音乐和具有民族风格的创作音乐两部分。由此也 可以把它的内涵表述为:以中华民族音乐为根本, 融合一切有利于我们的世界优秀音乐文化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鲜明时代特征的音乐文化。民族音乐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音乐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民族音乐教育是国民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全面素质教育得以实施的基础内容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感民族音乐文化审美观念、民族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音乐教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一般过于重视音乐技能和理论忽视音乐实践在民族音乐中的重要作用。综合性全面的培养学生的思想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代教育与社会实践、工作岗位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建立相对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现阶段培养我国学生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实践反思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音乐实践的必要性

音乐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需要来自多学科理论的支持,其专业特点决定了研究主体的多元化、实践内容的多层面化。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表演性很强的艺术文化活动性课程,是我们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民族音乐形象和意境产生的过程就是民族音乐实践、音乐学习和音乐再创造的一个过程。可以这么说,没有了对音乐艺术的实践,就没有了音乐意象的再现;没有对民族音乐的实践,学生对民族音乐美的感知和理解就会出现偏差。这一点尤其在基础音乐教学中体现的最为突出,中小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论和器乐通常了解的比较少,只有通过音乐实践教学,让他们参与到生动的、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参与、积极参与具有直接的音乐经历,在学生主动参与听、唱、学、看的实践活动中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去发现、知音乐的内涵和意境中既欣赏了音乐,又学到中国音乐知识的愉快体验,让艺术的熏陶真正变成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一部分,才能提高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学生们对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及创造能力。

二、加强音乐实践,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审美素质

民族音乐教育的目的性不仅仅在于会唱几首民歌、弹奏几首曲子,最终目的在于对民族音乐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创新。要想达到这一要求,单靠课堂内的音乐教学实践是不够的,必须在课外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领悟音乐的内涵。反思我们传统的课外音乐活动,大多是为了应付音乐竞赛而进行,为了培养特长生而进行,从而忽略了其在育人方面的巨大功效。因此,从音乐教育的现状发展研究与趋势来看,课外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一个值得重视、探索的重要问题。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音乐实践。所有的音乐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这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音乐实践活动,多角度的对民族音乐进行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音乐实践的多种途径

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要以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把知识、技能与素质融为一个整体;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线,将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设计,从而建立与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音乐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分为校内实训、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专业实习设计与创新能力训练等。校内实训是通过学校提供现有的音乐场地给学生一边学习理论,一边从事音乐艺术实践,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实际运用能力。可以运用舞台实际教学、微格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学生实践能力。音乐实践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在音乐电台、电视台、文化馆、艺术馆、音乐出版社、音乐媒体(网络娱乐公司)、娱乐公司等专业实习场所的艺术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民族音乐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民族音乐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举办作品展览、专场音乐会、广场文艺晚会、科普宣传演出等,从而推进当地的民族音乐文化建设,扩大影响,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应用能力。

四、音乐实践有助于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

加强音乐实践对于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和科学化有重要作用。在进行音乐实践的同时,逐步修订音乐实践教学计划,整合音乐实践课程,音乐院系根据音乐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应开设的课程和课时分配,完善实践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指导任务,掌握实践教学的目的、性质、实习内容和要求,从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整合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强化技能训练。为此,学校为确保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应坚持“优化基础,注重素质;强化应用,突出能力”的思想,根据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要求,修订民族音乐指导性培养计划,整合民族音乐实践项目和实践内容,逐步建立民族音乐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

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论文,项目编号:hb10uys091。

参考文献:

[1]张艳.加强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j].黄山学院学报,2005(8).

[2]毛娟.关于音乐实践教学的模式探讨[j].四川戏剧,2008(2).

[3]尹绯.试论音乐实践对于高校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性[j].艺术教育,2007(6).

[4]冯玉国.加强课外音乐实践 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中学课程资源[j].2008(5).

[5]兰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3.

[6]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