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16:00:59
序论:在您撰写课题基本研究方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如何对清水江文书进行抢救、整理和研究,必须从清水江文书自身的特点说起。清水江文书不是一般的历史文书资料,与“徽州文书”等其他一些著名的历史文书有所不同,它是清水江流域苗族侗族人民创造并流传至今的一宗具有活态性、民族性、区域性、系统性的民族民间文献遗产。所谓活态性,是指清水江文书还活在苗侗人民的现实生活中,至今仍具有物权法律证据的功能,在苗村侗寨的山林物权纠纷调解中具有一定的作用,而不像一些历史文献学者所说那样已成为“逝去的历史记忆”。民族性和区域性是指清水江文书不仅具有地理环境造就的超越民族边界的区域性特征,而且蕴含着浓厚的苗侗民族文化内涵,体现了苗侗民族文化系统和黔湘边区地域文化系统的耦合;所谓系统性则是指清水江文书在分布上、载体形态和内容上都自成体系,并与整个区域乃至国家的社会历史过程连为一体。因此,清水江文书的抢救、整理和研究工作切忌简单套用汉族地区历史文献抢救整理和研究上的既有模式,不仅必须达成民族性与地域性的辩证统一,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其固有的活态性和系统性等不可忽视的特征。
首先,在抢救方面,作为一宗仍然具有一定活态性的宝贵民族文献遗产,清水江文书的抢救保护绝不能视为普通的档案文献征集收藏,而应遵照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规范来进行。整体性、原真性和多方参与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同时,清水江文书的多重价值和复杂性,档案征集模式已遭遇的困境,目前文书所处的濒危状态等客观因素决定了清水江文书的抢救保护必须有一个以文书传承社区的参与为基础的多重形态机制,在技术上必须有一整套符合国内外规范的技术措施。因此,针对清水江文书的抢救保护,本课题从理论建构、技术规范、抢救保护实践行动示范点建设三个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层面上来做出解答。在理论层面上,深入研究探讨政府与社会共谋架构下的清水江文书抢救模式与多重保护机制建构。在实践层面上,开展清水江文书分布形态的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典型村寨开展民间分布式抢救保护示范点建设的行动研究,为今后大规模的就地抢救保护树立样板。在技术层面上,根据联合国“世界记忆工程”文献遗产抢救保护规范中的信息载体和所载信息并重的整理性保护原则,本课题将针对清水江文书物质载体的理化特性开展原件抢救保护技术措施及典藏技术规范的研究,以规避抢救保护过程中因不谙技术规范而造成的对珍贵文献遗产的破坏。
其次,在整理方面,清水江文书的整理也必须充分考虑到清水江文书所具的民族性、区域性和系统性特征。整理工作必须将国内外通行的文献分类著录和整理规范与清水江文书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本课题将通过对国内敦煌文书、吐鲁番文书、徽州文书、台湾原住民文书等著名历史文书的分类著录整理规范标准的比较分析,以及与大英图书馆、法国远东研究院、俄国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图书馆、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库等国际著名的历史文书保藏中心所持整理规范进行参比对照研究。为清水江文书的整理确立国内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一旦选择和确立了整理出版的体例和规范,我们就立即与黔东南州县各档案馆合作开展对各县馆藏契约文书的示范性精品选辑整理,为今后州县各地开展大规模的馆藏文书整理出版树立典范。同时,本课题还将对其他古碑刻和民间家谱,也开启系统的整理和辑注。在整理出版的样板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能够全面覆盖清水江文书集中分布的锦屏、天柱、黎平、剑河、三穗、岑巩、台江等县,而且也要求能够体现出清水江文书内涵中不同的文献类型。
最后,在研究方面,本课题在子课题的取向选择上的思路和策略,一方面要致力于清水江文书所含文化历史信息本体内涵的解析,另一方面也重视阐释其与更大范围、更高层面(国家和世界层面)的社会历史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清水江文书的各种价值及其实现渠道。我们认为,清水江文书中浩瀚的文字信息不是简单的历史事实堆积,而是一系列社会文化制度及其系统演化的历史轨迹的反映。譬如,苗侗民族的契约型社会管理模式、混农林经营和木商贸易的经济制度、民事法律制度等等,都在清水江文书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清水江文书中所见的这些社会文化制度的历史变迁,则又集中地反映了明清以来民族区域多样性与国家一体化之间的互动,即一个区域和多个民族如何因着林木生产和流通而与国家体系和世界体系连为一体。因此,我们的研究不仅要努力挖掘清水江文书所蕴藏的民族文化深层内涵,而且要揭示这个区域民族文化系统对于中国国家建设和世界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启示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属于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将不拘泥于任何一门学科或一种方法,而是博采各相关学科有效的方法,将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理论探讨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区域特征归纳与民族文化特质分析相结合、实地踏勘观察与访谈相结合、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分析相结合、参与观察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现将本课题最主要的一些研究方法及其具体应用范围简要介绍如下。
(一)田野调查方法。清水江文书的抢救、整理,离不开田野调查方法。清水江文书民间保藏量的摸底,地毯式普查,主要依靠田野调查方法。清水江文书研究板块的子课题研究,必须对契约文书、碑刻、家谱进行准确解读。进行田野调查,可以避免因“闭门造车”“盲人摸象”“望文生义”而造成的对清水江文书的偏见和误读。田野调查不仅针对社区乡民,而且还要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档案机构、科研机构等领导、专家、学者,进行访谈、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广泛的交流,集思广益。
(二)民族志深描法。只有深入苗族侗族村寨内部,回到清水江文书产生的历史场景,以一种局内人的视角来体会清水江文书的历史经验和现代命运,才能真正地理解清水江文书的内涵,才可能客观描述清水江流域苗族侗族人民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情境,同时也可以克服照搬现存西方理论范式或简单套用汉族地区的解释模式等弊端,避免随意移植现代学术话语,曲解和遮蔽历史真实。
(三)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是广泛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一是将清水江文书整理与徽州文书、敦煌吐鲁番文书及其他国内外文书整理进行比较研究,吸取文书分类著录整理方面的经验,确定规范与标准;二是将清水江文书中的民事习惯法和罗马法、日耳曼法进行比较法研究,揭示清水江文书的法治意义;三是进行现有清水江文书抢救保护模式的比较,以便选择和确立合适的抢救保护模式;四是对同类清水江文书的解读,需要历时性的、纵向比较,以全面把握清水江文书的演变。
(四)文献考据方法。对清水江文书的抢救、整理和研究,离不开文献考据方法。一是清水江契约文书的精确解读,需要对正史、方志、碑刻、家谱等资料的考据,去伪存真;二是对碑刻和家谱的辑注,需要各种文献的相互参证,需要进行大量的文献考据。
(五)统计分析方法。对清水江文书进行普查,摸清其民间分布形态,离不开统计分析方法。确立科学、有效的抢救保护模式,设计出配置优化、高效组合的多重保护机制,需要引进线性规划方法,建立数学模型,以便确定具有操作性的行动方案。对清水江文书物质载体理化性状各变量之间关系、民间分布模式和濒危状态等方面的深度研究,需要运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蒙特卡罗分析法、马尔克夫链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六)定性分析方法。由于“自然流失”和诸多不合理的人为因素的干扰,清水江文书保藏状态不够理想,大多处于濒危状态,许多信息是不完整、不连续的,无法进行定量的统计分析,因此需要定性分析方法,以便全面地揭示问题的实质,把握清水江文书抢救保护的动态过程和总体趋势。
(七)参与式评估。清水江文书抢救保护模式的多重机制中,最重要的机制之一就是多方参与的民间分布式抢救保护区和保护点的建设,因为民间保藏的清水江文书是我们抢救保护的重点。其实施的全过程,需要老百姓的参与体验并作出评估。必须让苗族、侗族人民对清水江文书抢救、整理工作有参与的热情,有被尊重的感受;持有契约文书的苗族、侗族农民,必须有参与评估权力,其评估意见,必须得到政府、学者和其他社会各界的尊重。
(八)利益相关方分析。清水江文书的价值日益显现,利益相关方在不断扩大范围,利益冲突不断显现,需要利益相关方分析方法。一是确立合适的抢救保护模式和多重保护机制,必须考量各方的利益预期,必须考量利益相关方的博弈;二是考察清水江流域的林木商品市场,必须运用利益相关方分析方法,对各类市场主体、地方政府的利益预期和博弈进行全面分析。
(九)符号学与认知分析法。清水江文书的特殊性,在于它是苗族、侗族人民在学习汉文化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无文字的苗族、侗族人民,在书写汉字文书时,不可能不把自己的民族认知模式和独特符号,带进清水江文书中去,出现了“汉字记苗音”或“汉字记侗音”等文化“混声”现象,构成了清水江文书中的诸多“谜团”,成为精确解读文书的主要障碍。因此,需要符号学与认知分析方法,为我们正确解读清水江文书提供方法论的保障。
三、本课题主要创新点
(一)整体性保护的策略选择。从地理区域上看,本课题的抢救保护方案,涵盖黔东南州的7个文书大县,几乎囊括了清水江文书民间分布保藏的核心地域,抢救保护范围具有全面性。从抢救保护的内容上看,本课题采取文书所含信息与文书物质载体并重的策略,对每份文书原件实施从内涵到外体的整体保护,与以往一些历史文献学那种注重信息而疏于载体保藏的抢救保护取向形成鲜明对比。从抢救保护的种类上看,不仅抢救保护纸质文书,而且抢救保护石质的碑刻;不仅抢救保护契约,也要抢救保护家谱等。
(二)民、官、学合作的紧密性。“民”主要是指民间的文书保藏者,“官”主要是政府相关部门(特别是档案部门),“学”则指的是学术机构与学者。本课题把村寨农户保藏清水江文书的“执着力”、凯里学院为主的学者团队的“智识力”,和州县政府的执行力,有机结合起来,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三)抢救保护措施的可操作性。本课题针对迁地集中收藏(公立博物馆/档案馆)模式,制定了典藏技术标准和规范;针对村寨生态博物馆原地典藏,制定了惠益共享、民主参与的民间保护模式,保证了村寨农户参与合作的持久积极性。黔东南州委、州政府与凯里学院联合成立了以州委书记廖少华为组长的竞标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州委发文给予该项目经费1:1匹配。还争取了分管清水江文书工作的副省长兼省“锦屏文书”抢救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谢庆生同志的支持,由他担任项目总顾问,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抢救保护行动的空间脉络化。本课题的抢救保护策略和措施,创新运用了文化空间保护和脉络化的理念。清水江文书在黔东南州,凯里学院是黔东南州的唯一本科院校。以凯里学院为主的申报团队,占有地利优势,与抢救保护和整理研究的对象最为贴近,正好处于清水江文书的文化空间脉络之中。课题所拟建立的民间分布式抢救保护模式,实际上是将具体的文书遗产置于其形成和传承的民族区域文化脉络体系中去,使之在空间上实现文化脉络化。迁地集中收藏模式,也正是因为将依然活态的文书抽离其文化空间脉络,才遇到了难以摆脱的困境。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 2015 13-0052-03
[作者简介]崔建峰 1978― ,男,河北邯郸人,博士,厦门理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软件测试与软件评价。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发展时期,地方本科院校在这种转型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步伐日益加快,如何完成学院内专业转型,培养具有技术性、应用型人才是所有从事地方高等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推动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将极大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推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1]本文结合教学和科研工作实践,分析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过程中,计算机相关专业转型发展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促进该专业领域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
一、存在问题
目前,应用技术型大学的高等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对于应用型转型的若干问题都无法很好地突破。[2]
一 人才培养目标有待进一步明确
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应该是服务地方主要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的定位应该是构建以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性、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3]目前,地方高校的学生知识面偏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弱;教师自主意识不足,对各自专业建设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对专业建设的具体内容缺乏长远规划;部分管理者仅专注于专业内部若干门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调研行业发展现状、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需求的积极性不高,仅仅停留在讲座、互访等形式层面的了解上,缺乏持续性的跟进,尚未形成良性循环反馈机制。
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专业课程的实验内容,特别是独立实践教学内容没有跟上其发展,导致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实际应用存在脱节。部分专业对于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也考虑甚少,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因人设课现象还比较突出,并未把行业需求放在首要位置,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 各专业间交叉融合有待提升
受单一专业培养模式的局限,专业之间的沟通存在一定障碍,专业间交叉融合有待提升。以厦门理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目前共有5个专业,10个专业方向。由于专业、方向数量较多,且专业间相互比较独立,每个专业都在打造“小而全”的模式,相互间缺乏交叉融合,力量分散,削弱了发展优势,特色不够鲜明。例如,目前学院各专业已经建成的实习实训基地,规模都比较小、比较封闭,适用专业单一,资源难以共享,造成了管理负担加大、重复性投入成本偏高、效果偏差等问题,其后果是难以形成大团队,不能承担大课题,不能解决大问题,不能做出大成果,不能实现大发展。人才培养也仅仅停留在知识结构单一、专业过窄、技能训练为主的阶段。
三 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力量有待加强
工程教育脱离工程实际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专业教师队伍中虽然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占据了很大的比例,然而现有的教师队伍知识结构较为单一,课程组建设出现“扎堆”现象,有的课程组只有一位教师,而有的课程组教师过多,以致出现“抢课”的现象,不利于课程的多样化发展。专业课程设置要求教师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然而现有师资中动手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比例较少。新进教师大多具有高学历,他们在理论研究方面有很好的基础,但绝大多数缺乏实践能力,无法很好地担负起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四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管理考核体制有待完善
实习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实习教学质量,学院已经建立的校外教学基地为学院各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提供了稳定的学习场所和必要的技术支持,为广大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经济利益与公益事业的矛盾日益突出,企业与学校原有的业务关系受到来自诸多方面的挑战。传统的校外实习基地,由于企业与学校间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管理难度加大,实习质量不尽如人意。学校和一些企业联合建立的校企合作基地比较松散,更多的是建立在临时的、现实的利益需求上。虽然采用校企指导教师共管共导,但是效果并不好。学生在企业实践随意性太大,实践目标模糊,考核没有统一标准。
二、发展对策
一 修订本科教育培养方案
制定明确的本科教育培养方案是地方高校转型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我校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根据院内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和闽合办学的经验,以2012级培养方案为基础,启动了2014级本科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培养方案修订强调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产业发展为目标,多方位、多渠道的调研海峡西岸经济区相关专业人才需求。各专业严格遵循“三三三制”,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院校的培养方案,并对这些院校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对比、统计分析;采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模式,成立了由企业专家参与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开展校企合作,进行专业调研、毕业生调查,与企业互聘专家,了解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定位进行广泛调研,并通过专家的论证。
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学校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专业特色进一步凸显。新培养方案综合考虑了课程设置问题,如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比例恰当,注重专业知识的拓展,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独立实践课程环节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适应就业要求;同时强调学生对于学科竞赛和创新训练项目的全员参与,将参与学科竞赛和创新训练项目作为创新学分的重要条件。
二 改善创新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需要继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创建“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兼顾自由实验教学、专业技能训练、专业实习、科研训练、综合练习等功能,构成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力度。急需建立面向本科生的开放实验室,使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保障学生实践技能提升,拓展渠道,为学生提供毕设优秀作品展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场地,并搭建软硬件平台。
其次,创建互惠互利型校外实习基地,努力探索毕业实习与学生就业结合之路。学院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大力度赴省内外大型企业宣传介绍学院各专业特色及学生培养规格;请企业领导到学校向学生全面介绍企业性质、发展现状及对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等。同时,坚持互惠互利原则,将毕业实习与学生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规模和效益突出的企业对学生所产生的强大吸引力,将有就业意向的学生选派到该企业进行毕业实习,提高学生搞好毕业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企业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力度,切实提高实习质量。
三 完善应用技术型师资结构
以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为契机,尽快推动师资队伍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加快深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断调整师资队伍结构,逐步形成了以高层次人才为引领、双师型教师为重点、中青年教师为后备的全方位、多层次高素质人才梯队,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推动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跨越发展。
首先,加大力量引进高层次人才,不断发挥引领辐射效应。高层次人才是教学科研的骨干和核心,是学院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和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在人才队伍中起着重要的导向、引领和辐射作用。其次,严格把关新进教师引进机制,多吸纳一些知识结构新颖、能够与时俱进的年轻教师,为现有教师队伍注入多样化的新鲜血液,保证教师队伍的先进性;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机制,实时关注国内外最新教育教学方法动态并派送相关教师进行学习;设置二级学院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和实验项目,为教师提供充足的资金资助,不断试验和修正最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在以上做法的基础上,着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夯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4-5]继续坚持“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致力建设一支“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团队,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从相关企事业单位引进一批既有学术水平、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改善应用技术型师资结构。
四 着力打造品牌课程和品牌专业
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学科建设的带动。学院将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专业建设理念,将课程和课程群的建设为重要载体,促进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的有机融合。同时,整合地方产业企业资源,在软件与信息服务等领域积累优势,进一步强化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环节教学。
学院将积极推动二级学院精品课程建设,邀请校内外教育教学专家开设专题讲座,完善并落实二级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的申报、经费划拨以及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与评估验收等具体办法,激励各系部自发开展具体建设工作。并积极筹备新一轮的校内专业评估以及为各专业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评估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陈琼英,曾波.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天中学刊,2014 6 :123-127.
[2] 赵帅,杨增俊,刘建华.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与发展的路径分析[J].管理观察,2014 19 :153-154.
[3] 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教育研究,2014 8 :67-74.
>> 基于DEA和AHP方法的高校科研人员绩效评价 石油企业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原则与方法 广东部分高校科研人员对开放获取认同度的调查分析 基于本体的知识检索模型及呈现技术研究 基于本体的文档知识图形化分析技术研究 基于领域本体的制造网格服务自动组合技术研究 科研人员的效用函数研究 论科研人员的信息素质与信息创新 科研人员收入纳税筹划方法 科研人员数据共享意愿研究 科研人员绩效管理研究 科研人员的心理契约管理 科研院所科研人员职业生涯管理研究与探索 基于概念树的本体生成技术研究 科研人员对OA知识库的认知程度和使用现状分析 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 基于术语部件的领域本体自动构建方法研究 麻省理工学院专职科研人员与专任教师的对比研究 面向科研第四范式的科研人员数据素养培养研究 齐让:保障科研人员的科研时间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8]FOAF[EB/OL].[2013-09-25].http:///.
[19]BIBO[EB/OL].[2013-09-25].http:///.
[20]FABIO[EB/OL].[2013-09-25].http://essepuntato.it/lode/http:///spar/Fabio.
[21]PRISM[EB/OL].[2013-09-20].http:///namespaces/1.2/basic/.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审计学;教学方法;体系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解决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的人才口径不一致的途径之一,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中占据重要的地位。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鼓励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在改革导向下,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如何优化现有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成为了高校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会计学科中,审计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理论部分特别抽象,而实务面临的问题又很复杂,对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知识应用能力要求颇高。从学习审计课程到具备审计职业素养、成为应用型审计人才之间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审计学基本理论,能够运用审计技术与方法处理实际问题,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思维,有必要在审计学教学方法方面寻求突破与创新。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审计学教学目标定位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概念的界定
应用型人才就是与精于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和擅长实际操作的技能型人才相对应的,既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人才。其中,与应用型高端人才相比,应用型本科人才更多地偏向知识和理论的基本应用。[1]可见,应用型本科人才既要求有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论知识结构,又要求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践,具备处理实际问题的职业技能,其培养特征是学术型与职业型的有机统一。
(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学教学目标
1.具有较强的综合知识与能力
审计学本身综合性较强,除了会计审计专业方面的知识,还涉及到财务管理、税法、计算机技术等;实务中审计人员需要有良好的交际能力,具备较强的分析、判断、整合能力。所以,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下,学生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才满足审计岗位对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要求[2]。
2.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务中审计人员会接触到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人员,需要及时做好应变处理,迅速对陌生环境进行判断、分析,以熟练的专业知识为重要依据,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工作内容,选用合适的工作方法,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实用的工作计划,这就需要对审计人员的应变创新能力进行锻炼,使其在审计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面对不同的工作环境,能够冷静分析、正确处理,创新审计方法,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做好审计工作。
3.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素养与法律意识
职业道德素养是每一个岗位人员都需要具备的基本社会道德素质,由于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经济鉴证、经济评价的职能,从业人员是否遵守相关职业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要求执业会对审计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实务界曝光的审计人员因不当执业而承担法律责任的例子更是敲响了警钟。因此,在审计教育中要注重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的教育,使学生意识到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性,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遵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以审计准则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抵制各种利益的诱惑,成为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与法律意识的人才。
二、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审计学教学方法体系探讨
(一)因“材”施“法”,考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辩证统一
审计作为一门技术学科,有其自身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这是学生发展各种能力的良好基础和宝贵源泉。[3]对于实践的重视并不意味着对理论的轻视,相反,只有当学生对审计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后,他们才能灵活运用有关知识处理实际问题,逐渐培养专业素养、提高专业能力。理论体系的构建能提供给学生“大局观”,与处理问题的“术”相得益彰。根据笔者有限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对于审计课程中的审计基本原理、审计准则体系、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等基础性理论知识适宜以讲授法为主,配合一定的案例分析和视频、新闻等联系实际的辅助教学材料。对于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等理论性、实践性均较强的内容,可以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通过一个较为完整的案例贯穿。对于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的审计,应当在讲授的基础上加大案例分析和实训的比重,着重审计实务操作能力与实践技能的培养。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形式、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
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讲解,启发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客观研究,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4]
案例教学可以化枯燥的理论为生动的事实,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思考,在审计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这种教学方法具体实施起来存在一定难度。一是需要较多的教学课时,案例教学的精髓是使学生自主思考,而在有限的审计教学课时中分出较多时间让学生自己分析案例、阐述观点与讨论并不现实。二是难以获得合适的案例,目前审计案例主要有国外案例、教师自编案例及国内证券市场上的实例等,国外案例与国内有水土不服的情况;教师自编案例往往针对性较强,但综合性不够;而国内案例时效性又较差。三是这种方法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即要求老师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与实践经验,又要求学生投入较多的精力。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可以查阅、比较国内外的审计案例教材,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或编写不同针对性的案例,同时关注资本市场上的财务舞弊实例。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案例教学的实施形式,做到形式与内容的有效配置。有研究者基于自身教学实践,将案例教学的实施形式归纳为课堂讲解、课堂讨论、案例情景模拟、案例实训等[5]。不同的实施形式其组织的时间成本、教学效果有一定区别,适用的教学内容也不一样。比如对于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其综合性较强,在有效的课时下适宜教师讲解案例,配合一定的讨论。对于各类交易与账户余额审计,其针对性较强,可以组织学生自己讨论。比如可将学生分组,每组代表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教师给出案例后可由各组讨论后抢答,各组表现最终计入学业成绩。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案例情景模拟花费时间较多,但学生的参与度也较高,可适当选用。比如可对内部控制设置一个综合案例,由一组学生扮演被审计单位经理人员及采购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等业务部门人员,其他各组作为注册会计师。各组可选择询问经理人员以了解内部控制环境情况,或询问业务部门人员以了解控制活动情况,最后由各事务所组就获取的信息对内部控制做出评价。案例实训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参与度也很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案例实训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甚至可以在理论课结束后开设专门的审计整体技能训练课程。
(三)改善传统的讲授法,使之焕发新的生命力
虽然案例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十分重要,但传统的讲授法在理论体系的构建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讲授不等于灌输,好的教学设计可以让抽象枯燥的理论变得易于接受。教师可针对具体内容,通过案例引入、教学任务布置、练习题巩固等方式改善单一的理论讲解。比如针对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可用安然与安达信的案例引入,让学生对财务舞弊、审计失败与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有一个感性认识,再讲解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认定与相关法律责任规定,最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追踪一个国内证券市场上的关于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诉讼案件作为课后作业上交。通过感性认识-理论学习-实践分析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使学生从对知识点产生兴趣,到严谨把握知识点,再到应用知识点,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对于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等比较抽象的内容,可用知识点讲解+练习题巩固这种模式,在重要知识点后面配合相应的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巩固知识。具体实施时可采取分组抢答的形式,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听讲,通过一定的竞争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利用信息技术,联系实际,丰富教学手段,拓展课堂
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需要,将信息技术与审计教学整合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教学内容更为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比如在介绍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时可播放关于南海事件的视频资料;在介绍安达信倒闭事件、巴林银行内部控制失效事件等时可播放有关财经评论,或推荐学生课后去看相关纪录片;在讲解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时登陆会计师事务所的官网查看其业务内容。这些做法不仅优化了传统的讲授法,使授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而且赋予学生较强的“现实感”,使他们感到所学的东西不只是书本知识,而且是经济生活中鲜活的事件。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在线答疑,开设审计教学交流区,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资料、信息及案例,相互交流讨论。
三、审计学教学方法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发挥老师的教育指导作用
案例教学法、信息技术的运用等对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审计学师资力量的建设。老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之外,还需要有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能够在学生的实践应用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做好拓展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积极了解审计实务动向;在完成阶段性教学任务后,老师要做好工作总结,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同时深入市场进行调研,把握审计实务动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二)完善教学模式,丰富实践应用教学环节
在课堂上实施案例教学的同时可聘请专业审计人员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进行详细的讲解,提高学生对审计实践应用的认识。学校应与企业沟通,为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审计实践机会,使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地体验审计流程和审计方法,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三)拓展学业考核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实施各种教学方法,需要拓展学业考核的内容,将学生的平时表现、案例成果等纳入考核范围。可采取分组方法,对各组课堂答题表现、课后作业情况、案例分析表现与成果进行评价,并制定考核组内成员成绩的标准。同时也可将直接审计作为考核手段,通过对真实场景的模拟,为学生提供审计场景,根据学生在模拟场景中的应变能力、处理方式、审计效率等情况,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定。
四、结束语
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导向。在审计教学中,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将讲授法、案例分析与实训、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等综合运用,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2]商思争,李学岚,周雯.我国高校审计学专业发展现状分析[J].财会月刊,2013,(2).
[3]马娟.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思考与实践探索[J].财会通讯,2011(2).
[4]林伟,陈菊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
关键词:新建本科;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9-0014-02
当前中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使高校直接面对市场竞争。高校通过“科研强校”和“服务地方”双重驱动,科学研究职能得到强化。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科技资源短缺的“瓶颈”约束和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倒逼”压力,要在竞争中谋支持、求发展,争取竞争优势,就必须找准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本文试就当前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M行初步研究。
一、师资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人才缺乏
1.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①师资总量不足,生师比偏大,队伍的结构不尽合理。一是青年教师比重偏大,教学经验欠缺,工作经历短,实践锻炼少。二是院(部)之间、新老专业之间存在生师比不均衡,尤其是新办专业和热门专业更为突出。三是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少。②高层次人才少,高水平学科专业带头人匮乏,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高水平领军型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专业带头人稀缺。③双师型人才较缺乏。专任教师中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教师不足,学校促进教师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措施还不够完善,办法不多,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双师型”师资要求存在差距。
2.应采取的对策。①加强师资引进。要争取政策支持,加大教师引进力度,特别要加大对新办专业和热门专业教师的引进力度,在新专业的申报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控制或压缩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尽快缩小生师比;②强化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一是要切实发挥教师发展中心在青年教师培训培养中的作用,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切实提高培训效果;二是继续实施“新教师岗前培训”和“青年教师传帮带制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三是继续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促使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③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鼓励教师到生产、管理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并将实践经历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二是通过设立企业特聘教授岗位,吸引具有丰富经验和从业经历的优秀人才来校任教,聘请在企(事)业、行业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践不到位
1.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①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撑不够。部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关联度不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还没有完全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②课程建设不能完全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还处在探索阶段,课程内容还不够先进,职业元素的融入也不够;学生所学课程选修空间不大,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发展需求,也难以适应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③部分课程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部分课程尚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考核方法简单等现象,不能很好体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还有待突破。
2.应采取的对策。①进一步转变办学观念,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不断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构建多元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②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与研究。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以课程建设为重点和抓手,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课程体系设计与社会需求的衔接,结合专业特点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③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使教学方法更具针对性。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广大教师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研究,探索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在教研立项、教学质量考评、中青年教师授课比赛、教学成果奖评选等活动中,优先考虑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研究成效显著的教师。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体系不健全
1.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①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没有形成长效机制。运行机制尚不健全,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缺乏制度保障。②合作形式单一。合作育人的实践相对滞后;产学研教育基础较薄弱,大部分都停留在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上,合作形式单一;合作育人的效果不明显。③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虽然每个学院都有学科专业建设委员会,但社会、行业、企业的参与度不够高,合作深度不够;校企、校地合作项目较少,与企事业单位共建的教学资源数量有限、层次不高、广度不够。
2.应采取的对策。①建立并逐步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体系和机制,形成学校全面统筹、职能处室指导协调、各院(部)具体实施的产学研合作运行体系,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深入开展。一是要密切联系地方政府,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优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外部环境,拓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二是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以“互惠互利、产学双赢、共同发展”为出发点,开展项目化合作、交替式培养、顶岗实习等多样化的合作教育。三是要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智力、人力、设备、房产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②重视应用性研究,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形成产学研合作的良性机制。倡导教师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应用研究,通过各种措施,引导老师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围绕企业的生产实践开展研究,切实把科研的重点放在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上,主动参与地方科技攻关项目,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力度,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以此激发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积极性。
四、整w科研实力不强
1.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①高层次、高水平科研项目数量少,到账科研资金总量少。一是学校教师总体科研能力不强,高水平纵向研究项目较少。二是教师开展应用性研究不够,和地方社会和行业结合深度不够,能产生实际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横向科研项目少。②高层次人才缺乏,没有形成高水平科研团队。一是学校缺乏高层次人才,没有形成高层次人才带动科研工作的良性机制,申请高水平科研项目难度大。二是学科(学术)带头人在科研方面的引领作用没能充分体现,科研协作意识不强,没有形成互助、互补的高水平研究团队。
2.应采取的对策。①健全制度,营造氛围,加强学术文化建设。要进一步优化评价激励机制,建设科学的成果评价体系,建立客观公正的学术考核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并在职称晋升、业绩考评、校内分配等方面优化政策导向,引导教师积极追求科学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②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科研条件。一是进一步加大投入,确保科研仪器设备购置经费逐年递增,为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二是合理整合学校仪器设备资源,组建并充实若干具有教学、科研双重功能的实验室,加强合作共享,提高利用率。三是加大学科建设经费投入力度,设立学科发展专项基金,向重点学科、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学科倾斜,向发展潜力大、后劲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倾斜。③加强管理创新,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科研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强管理创新,积极推进科技合作和对外交流,及时提供科技信息服务,扎实做好项目管理和成果推广应用工作,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营造良好氛围、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学校科研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总之,虽然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遍布大江南北,区域差别及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非常明显,不同新建本科面临的问题也不完全相同,但所面临的师资队伍数量不足、产学研合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却是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共同面临的问题。只有正视问题尽快解决问题,加快转型发展的步伐,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春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的特色问题[J].中国冶金教育,2010,(3).
[2]刘志英,试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特殊性[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8).
[关键词] 中医药院校;层次分析法;办学绩效;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4(b)-0167-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college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level, and to evaluate the college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y more scientific and more perfect index system,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level of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thods In this paper, firstly, it collects the views of 10 experts of university of TCM by questionnaire, after three rounds of consultation, design the schoo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is match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secondly, after two rounds of modification, it collects the data of judgment matrix of 17 experts by questionnaire and get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matrix data obtained in each index system; thirdly, it writes a solver (m function) used for integrating judgment matrix of all experts to get best weight by matlab, and input the matrix data of all experts into the matlab according to a corresponding format. Results Matlab program was run to obtain the index system weighting coefficients, weight of five first stage indicators: management ability and level was 0.1932, development capacity was 0.2030, talent development was 0.2078, scientific research was 0.1981, social services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was 0.1978. Conclusion Various indicators in the index system are complementary. In those five first stage indicators, management ability and level is the most important, followed by development capacity, talent development, scientific research, social services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University performance; Index system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迈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已有时日,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矛盾日益突出。伴随着对办学质量的持续关注,办学效益问题也成为政府、教育界和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焦点。如何用有限的办学资源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是各高校在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重要命题。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二级学院成为办学主体。高校二级学院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是一所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直接体现。因此,对二级学院进行绩效考评,判断其办学的效益与水平,不仅可以帮助各学院改进、优化办学工作,帮助学校发现二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还可以检测学校的资源配置合理性,推进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效益和治理水平。要发挥绩效管理的工具作用,首要的是出台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校内办学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在各院校不断的实践中日趋成熟,但仍需要一定的理论研究以进一步增强其科学性。本文以地方中医药院校办学实际为基础,构建有特色、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校内办学绩效考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确定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系数,供同类院校借鉴参考,务实推进中医药高等院校办学效益提升。
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课题组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采用背对背的问卷方式征询中医药院校10位专家小组成员的意见,经过三轮征询,使专家小组的意见趋于集中,最后设计出符合中医药院校特色的办学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见表1。
2 采用AHP确定指标体系权重
本研究采用AHP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AHP是由美国的运筹学家Saa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把复杂的决策系统层次化,是一种将决策过程的定性与定量因素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通过建立正互反矩阵、计算,得到因素之间重要性大小的权重,据以支撑决策,具体步骤如下:
2.1 判断矩阵的构建
设有n个因素α1,α2,……,αn,对目标层有影响,要比较它们对上一层某一准则或者目标的影响程度,确定在该层中相对于某一指标所占的比重,既是把n个因素对上层次某一目标的影响程度排序。
AHP中,未知的是整个指标体系的综合权重,但是两两因素的比较确是可以已知的,这是AHP的中心思想。通常比较时取1~9尺度(表2),用αij表示第i个因素相对于第j个因素的比较结果,则有:
A称为判断矩阵,表示评价指标,α表示评价元指标,αij即表格中的数值表示αi与αj相比对于上一层指标的重要程度。本文需要构建的判断矩阵有24个。
2.2 数据收集
使用“地方中医药本科院校校内办学绩效考评体系”指标相对权重专家调查问卷,经过两轮修改,共收集17位专家的判断矩阵,得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矩阵数据,其中某位专家的判断矩阵原始数据如下:一级指标间的相对权重判断见表3,二级指标的相对权重判断见表4~5,三级指标的相对权重判断见表6~7。
2.3 数据处理与相对权重求解
本文采用matlab软件处理数据,matlab用于算法开发、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的高级技术计算语言和交互式环境。它将数值分析、矩阵计算、科学数据可视化以及非线性动态系统的建模和仿真等诸多强大功能集成在一个易于使用的视窗环境中,为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以及必须进行有效数值计算的众多科学领域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解决方案,并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非交互式程序设计语言(如C、Fortran)的编辑模式。
使用matlab编写一段求解程序(m函数),用于整合所有专家判断矩阵得到最优权重,将所有专家判断矩阵按照相应格式录入,运行程序得到最终结果,见表8。
3 讨论
以上计算结果,5个一级指标中,人才培养的权重最高,为0.2078,之后依次为发展能力、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播、管理能力与水平,这与地方中医药院校办学实际相符。
首先,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的核心职能。地方中医药院校应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一主线进行不懈的探索与实践,不断丰富人才培养内涵。在该一级指标下,培养质量、育人环境建设以及教育理念权重相对较高。这说明:质量始终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要面向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需求,紧扣在校生质量、学生满意度、毕业生成就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关键环节。而育人环境建设是高校的重要软实力。中医药院校更应营造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育人环境,提高育人实效。同时教育理念更新是坚持办学正确方向的重要保证。中医药人才培养有其特殊规律,需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理念,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发展能力与科学研究指标权重居于第二层级。在高校办学历程中,各二级学院的发展能力,即师资队伍、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是大学发挥职能的基础,是办学的基石,是内涵发展的动力所在。只有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发挥重点学科与学位点建设、重点专业与特色专业建设的引领作用,才能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科学研究是大学强校之本,是培养优秀人才、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学科、学位点、专业建设的重要手段,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传播传承文化的重要方法,决定了其在高校办学绩效中必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目前不少省份已先后将发展中医药作为强省之策。地方中医药高等院校必须密切服务区域发展战略,各二级学院作为基层办学主体,要在完善科研机制、搭建一流的科研平台、争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促进成果转化等方面,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最后,管理能力与水平、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播两个一级指标虽然权重靠后,但不可否认的是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是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缺一不可的。一所大学整体的管理能力与水平是整个学校办学的保障,不断提高自身的治理能力,是各二级学院持续发展的前提。同时二级学院应鼓励师生“走出”校园,积极开展校企、校院合作交流,促进政、产、学、研融合,充分发挥学校对社会的技术与智力支持;积极推动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开展各种形式的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教师出国学习和交流,扩大双语教师队伍。
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帮助学校更清醒地自我认知、自我评估和自我修正,不断提高办学效益,提升办学水平和治理能力,从而提升大学的社会影响力和贡献力。
[参考文献]
[1] 宋健.高校办学绩效的构成及评价[J].当代教育理论于实践,2014,6(5):31-33.
[2] 林春树.高校院(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要素绩效投入模式研究[J].财务与会计,2015(8):61-64.
[3] 曲涛.“211工程”高校本科教育绩效实证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31(4):45-56.
[4] 苏伟洲,张勇,姚亚平,等.基于DEA的高校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价研究[J].价值工程,2015(19):159-162.
[5] 朱善国,杨昕,刘风玲.中美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J].人力资源,2013(8):106-108.
[6] 谢梅,李强.教育部直属高校绩效评价研究--基于产出滞后效应的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5(5):46-54.
[7] 姜彤彤,武德昆.基于因子分析的高校绩效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39-42.
[8] 黄丹凤,杨琼.英国高校内部绩效管理模式探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5,13(2):87-93.
[9] 赵银善,董海茵,马国泰.基于层次分析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分析[J].职业教育,2015(9):8-11.
[10] 岳辉.高校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5(26):37-38.
[11] 李诗琪.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模型及应用--基于平衡计分卡原理和层次分析法[J].教育学术月刊,2015(10):47-52.
[12] 李宣海,薛明扬,王奇,等.上海高校分类绩效评估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11(17):1-5.
[13] 吕世彦,郭德红.大学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7):60-63.
[14] 王平心,殷俊明.高等院校内部绩效评价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5] 张南星.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201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16] 樊秀娣.校内院系办学绩效评估的实践与思考[J].大学:学术版,2007(Z1):55-59.
[17] 章大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2.
[18] 余进,陈维进,王弘,等.层次分析法在确定评估体系指标权重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12):44-47.
[19] 金志龙,李端妹,金莹,等.地方科研机构绩效考核指标及其权重计算――基于专家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的对比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2):103-105.
[20] 王鹏,彭元伟,全美杰,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和谐校园评价指标权重确定[J].科技教育创新,2010(14):244-247.
[21] 章涤凡,段万春.基于审美教育理念的中医创新人才素质指标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10,8(4):108-113.
[22] 杜元伟,石方园,杨娜.基于证据理论/层次分析法的贝叶斯网络建模方法[J].计算机应用,2015,35(1):140-151.
[关键词]学科课程;研究性教学;交往;课题
大学学科课程研究性教学包括课程“基本结构”——基本知识与经典理论的教学和课题研究教学两个组成部分,前者是学科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基础,可采用交往教学法,后者分为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汇报和课题研讨三个阶段,相应可采用课题研究指导教学法、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法和课题研讨教学法。本文具体谈谈这些教学法的操作。
一、基本知识与经典理论教学法
基本知识与经典理论教学法主要是交往教学法。交往教学法是教师按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提炼出课程的“基本结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运用交往教学方式与学生共同生成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交往教学法要求:
1.树立课程的“基本结构”观
知识教学是学科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基础。但知识教学并不等于系统灌输。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经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也就是说,任何一门课程都有一个基本结构,掌握一门课程的关键就是掌握它的基本结构。我们认为,大学学科课程的基本结构就是构成该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只要掌握了该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就掌握了该门课程的精髓。因此,学科课程知识教学的基本任务不是系统地给学生传授课程知识,而是教学生如何掌握课程的“基本结构”。
2.树立“交往生成”的教学观
在知识教学方式上,传统的教学一直认为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间接经验,因此“传授”是最好的方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知识增长和废旧速度的加快,有限的教学已经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系统地传授知识”了。因此,“交往生成”教学应运而生。所谓“交往生成”教学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自由、民主和活力的“空间”里,以学科课程的基本结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为基础,通过平等的交往共同生成知识并发展能力的教学。“交往生成”教学不仅是社会发展对教学效率的基本要求,而且是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重要途径。
3.善于提炼课程的“基本结构”
课程的“基本结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是课程的“骨干”,教师把握课程的“基本结构”对于提高“交往生成”教学的质量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做好这一工作:一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包括学科理论的功底、教育理论的功底和科学研究理论的功底;二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包括对学科性质、教学要求和学生水平、学生需求的把握;三要有精湛的教学内容构建技术,包括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的识别技术、组合技术和表达技术等。
4.善于运用多样化的交往教学技术
交往教学实际上是一个由多种交往教学技术组合的群集概念。其目的是要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掌握课程的“基本结构”、生成新知识、养成善良的“人性”和培养创造能力等。当前教师必须掌握交往的传接技术、创新思维的激发技术、师生心灵感悟和观点共享技术以及表现评价与行为激励技术。
二、课题研究教学法
课题研究教学法主要包括课题研究指导教学法、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法和课题研讨教学法。
1.课题研究指导教学法
课题研究指导法是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内容和要求与学生研究团队共同确定研究课题并指导学生研究团队进行课题研究的方法。
(1)根据课程性质、内容和要求与学生研究团队共同确定研究课题。大学学科课程研究性课题的设置必须以课程的性质、内容和要求为依据。根据其性质,课题可分为学习性课题和科研性课题。学习性课题是帮助学生学好课程知识并养成相关能力的课题,如拓展性课题(拓宽知识面,培养获取知识能力的课题)、实证性课题(验证所学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课题)、案例性课题(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课题);科研性课题是引导学生跟踪学科发展进程并使学生学会研究和创造知识的课题,如理论研究性课题、实验研究性课题、调查研究性课题等。根据其研究方式课题可分为自研性课题(学生根据教学要求自主选题和研究的课题)、导研性课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题和研究的课题)和同研性课题(教师和学生共同选题和研究的课题)。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和要求、不同学生的特点以及不同的教学条件等,教师可以与学生研究团队共同商讨设置不同的课题。
(2)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是课题研究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大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研究能力还不足,这种指导尤为重要。根据笔者的经验,教师的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学生对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二是帮助学生形成合作的研究团队;三是对学生的研究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如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资料、构架论文结构和写作论文等。
(3)反馈学生研究过程中的基本情况。反馈对于控制研究过程和提高研究质量是十分重要的。大学生在课题研究中常常有“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如果教师不经常进行反馈控制,他们可能“随便交差”。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反馈、经常反馈和多形式地反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题研究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法
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法是学生研究团队就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全体同学和教师汇报的方法。
(1)课题研究成果汇报的准备。课题研究成果汇报对课题研究教学的意义,一是通过比较竞争压力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二是通过成果汇报“表演”达至成果的共享;三是通过课题汇报提高学生的表达、组织和合作能力。课题研究成果汇报的准备主要包括:做好汇报材料的准备工作,包括论文材料、参考材料和汇报过程中的安排材料;选好课题汇报的表现形式,如学术报告、新闻、案例模拟等;做好汇报过程的策划,包括角色分工、手段选择、氛围营造、互动安排等。
(2)课题研究成果汇报的组织。第一,教师要说明课题研究的意义,激发学生认真听取汇报和参与互动的积极性;第二,教师要提出听取汇报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课题汇报的质量和效果;第三,教师要维持好课堂纪律,确保课题汇报的顺利进行。
(3)课题汇报的总结和课题研讨。课题汇报结束后,教师一方面要根据课题小组的汇报就课题研究的质量、参与合作情况、课堂互动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进行商讨和激励式的总结和评价;另一方面要根据课程要求和课题特点,拟定研讨的题目并布置各课题小组做好研讨的准备。
3.课题研讨教学法
课题研讨教学法是教师组织学生就课题研究中的重点、难点或热点问题进行研讨以生成知识和共享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
(1)课题研讨的准备。课题研讨教学不单纯是加深学生对课题内容和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拓展思维、生成知识和共享成果。因此,做好课题研讨准备对于顺利开展课题研讨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课题研讨准备一是要求各研究团队对确定的研讨题目进行充分讨论并形成本团队的基本观点,二是要求各研究团队根据本团队的情况确定主发言人、主答辩人和主提问人,主发言人的任务是系统表述本团队的基本观点,主答辩人的任务是回答其他团队提出的问题,主提问人的任务是代表团队向其他团队提问。
(2)营造课题研讨的民主氛围。课题研讨应该在民主、平等和活力的氛围中进行。第一,各团队要充分尊重其他团队,认真听取其他团队的发言,但各团队的发言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第二,不能批驳其他团队的观点,只可提出不同看法,提问必须用咨询或商榷的语气;第三,不能重复其他团队的观点,只能进一步阐述或从不同角度阐述,如果本团队的观点与其他团队已表述的观点基本一致,应放弃重复表述;第四,教师一般只担负组织和鼓励角色,如有需要只能以平等身份发表见解,不可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