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诗歌的起源范文

时间:2023-07-04 16:00:56

序论:在您撰写诗歌的起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诗歌的起源

第1篇

一、歌谣起源研究的现代意识

通常,我们在回答歌谣的起源时或歌谣的来源时,总是从歌谣的功能或作用及对歌谣产生场面的描绘性记载中去推测歌谣的来源。这是探究歌谣起源的一种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我们还可以从歌谣的创作机制的角度去研究歌谣的起源,即利用已有的歌谣资料从人的角度或创作者的角度去推测歌谣的起源。西方的现代文明告诉我们:自从与动物界彻底分离后,人类就不断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以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从而得以生存、繁衍后代。这引发了当时刚触及西方现代文学的学者的思考,他们从传统的客体研究角度转向对主体的研究。而对于歌谣研究起源研究而言,将歌谣主体的人的作用作为研究视角不得不承认是当时学术研究的一种突破。在他们看来,究竟是什么人,运用什么方式,出于什么目的,采取什么手段,才使得歌谣得以产生、传播和发展?在现代歌谣学建立之初,这种研究思路曾得到一些人的认可,更有诸多学者就此展开对歌谣起源的探讨。其中,傅振伦的歌谣起源研究最具有现代学术意义,他是从现代学科体系发展的角度对歌谣起源问题进行研究的。

傅振伦在《歌谚的起源》一文中论述了歌谣的起源问题。“歌谣是一种无一定记载的民众所作的押韵诗歌,所以大多数歌谣的起源,除了从他的内容,有点痕迹可考外,可说是无处可考,至于谚语的起源,更难找了。”[1]他认为:“我们也只能从形式、内容去考求他们的起源,加以推定罢了。”[1]他强调了歌谣内容和形式在研究歌谣起源中的作用,他的论述却以歌谣主体的人为中心,歌谣的一切内容和形式都是为人的需要而不断地转变。因此,傅振伦从三个方面对歌谣起源问题进行研究:

首先就是歌谣的创作者。歌谣的创作者是人,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创作歌谣的人;只有那些特殊身份、特殊职业和特殊经历的人才能够成为创作歌谣的人。他说:“据我个人看歌谣谚语的经过,创作歌谣的人,可说是”六种人:小学生、儿童、乞丐、说书的、杂耍游戏的人和妇女。

其次,创作歌谣的动机。人类与动物界的区别之一在于人类的每一次创造、每一项发明都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在于满足人类某方面的需求。就歌谣而已,无论是较早的生活歌还是晚期的滑稽歌都是源于人类的需要。他认为,人类创作歌谣出现五种原因:“有些歌谣,是一般劳动界的人造的,用意不过,减少他们的劳苦,歌咏忘苦而已”,“有些歌谣是当无聊之时,信口吟咏,用以,用以消遣,或用以写自己已受的痛苦和冤屈”,“有些歌谣是助兴的,这类歌谚多半是,与乐器相伴”,“有的歌谣是为穷人赖以谋生而作的”[1]和毫无修饰、不加润色、自然质朴的童谣。

再次,创作歌谣的方法或方式。歌谣是民众的作品,是一定地区多数人说熟知和歌唱的。但歌谣通行于某一地区必有一个过程、一种经历。“这种经历可以说就是歌谣的所由成,也就是新歌谣的方法。”他认为新歌谣产生的方法或手段大概可以分为:抄袭或仿效、改变、仿效及联合、格式之仿效、扩大歌谚之范围之仿效、缩小古歌谚之内容和无意义歌谣的仿效。用他的话来说:

歌谣之所成,抄袭及仿效,仿效之法不同,可分――

(1)仿古谚语形式(如对偶式及句构造外表之形式)

(2)仿古意以造歌谚

(3)仿其他歌谚,而改变其形式而造者

(4)扩大歌谚范围或缩小其内容者

(5)无意义之仿古[1]

尽管傅振伦从创作者、成因和创作者用的方法三个方面回答了歌谣的起源问题,但是他论述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歌谣起源问题,而是现代歌谣的起源。这从他的论述依据、参考对象及解决方法等方面就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在列举歌谣创作者时曾说:“据我个人看歌谣的经验”,这就说明他的参考对象是当时的歌谣研究现状,即现代歌谣运动以来的歌谣研究及他本身对歌谣的理解。他所认为的歌谣创作者如小学生、说书者、乞丐等下层民众是社会发展都一定时期的产物,而在歌谣产生的原始社会时不会存在的。至于后面所谈的“歌谣之所以成”和“歌谣之所由成”同样是社会发展后的表现。因此,傅振伦的歌谣起源研究是现代意义的起源研究,而不是传统的追根溯源的研究;但他的这种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对于现代歌谣研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立足当下,关注传统问题。

第2篇

苏格兰境内有不少石阵,石头形状各异,常常呈环形排列。其中位于奥克尼和刘易斯岛上的两个石圈――斯丹尼斯和卡兰尼什――被认为是英国最古老的石圈,距今约有5000年的历史。此外,还有众多的石圈散布在苏格兰的乡村间。

这些石圈的立石有的单块重达10吨以上,搬运它们是一项相当大的工程。开凿这些石头的真正原因,以及为什么把它们放置在这些地方,一直是一个谜。最近,一组研究人员声称他们已经找到了答案。 卡m尼什

观察星星的最佳观测台?

学者亚历山大・托姆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研究英国立石,前后花费了几十年时间。尽管石头形状各异,但托姆根据其几何精度判断,立石起着观测台的作用:它们都处在观测星星的最佳位置。1955年,也就是他开始研究约30年后,托姆发表了自己的研究结果。

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有研究人员在一项新的研究中重新提出了上述观点,并于2016年8月将在《考古学杂志:报告》上。该论文进一步发展了托姆提出的天文关联观点,对苏格兰立石是如何立起的、干什么用的进行了重新评估。

斯丹尼斯石圈和卡兰尼什石圈建成于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时,人类已开始形成农耕生活方式。研究者首先观察立石与天文事件的对应关系,然后将其与地形和地面做高度结合分析。

论文的第一作者,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盖尔・希金博特姆说:“我们发现,这些石圈处在不同的地貌上,但摆放的位置关系惊人地一致――它们都和太阳、月亮的运行处于特定的对应关系中。”

希金博特姆认为,即使地形平坦,人们仍然要寻找山岳或丘陵,以便能观看到太阳和月亮最有趣的运动――石圈所处的位置恰好是观看太阳和月亮升起和降落的最佳位置。

希金博特姆团队观察研究了100多个苏格兰石圈,发现每一个石圈与太阳的位置关系都是类似的:“类似上述两个石圈的太阳朝向的传统延续了2000年。”

虽然没法确定建立这些石圈的真正原因,但希金博特姆坚持认为建立这些石圈至少能使人们知道这些地方是保留了“代表史前人对宇宙理解之永久性象征”的地方。

也就是说,他们理解了太阳和月亮的特定周期,这个周期又将他们与自然相连。希金博特姆说:“这表明,他们对宇宙的理解是:宇宙是循环的、由对立体构成的,如黑暗与光明、北与南、白天与晚上。”

然而,这一观点也遭到许多批评。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的肯尼斯・布罗菲认为,天文活动的某个因素可能会对一些石圈的建立产生了影响,但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科学和数学应用方法去理解当时人们的动机。

布罗菲说:“那是一个非常现代化的看待世界的方法。我们不得不通过社会权力结构去理解它们,而不是强调神秘的数学测量。在史前的其他行业中,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表明史前人有如此高超的数学观。”

它们本质上是逝者和神灵的大房子?

布罗菲认为,石圈代表着宗教仪式和权力。选定的地点都有一段吸引人们的特殊故事。譬如,研究表明卡兰尼什石圈就是通过“精心设计策划”建立的,以便使人们能从一个石圈上看到另一个石圈。

石头本身也透露着信息。卡兰尼什石圈就是用带有美丽纹理和图案的石头建立的,显示着地球的醒目属性。布罗菲说:“人们不是在观测天空,而是在试图征服大地。”

他由此推测,石圈可能是举办社会仪式的地方,尤其是纪念死者的仪式。在一些地方有土葬和火葬痕迹,在巨石阵更加明显。

亚伯丁大学的戈登・诺布尔专门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他说,许多苏格兰石圈的地面平面图类似于人们建设日常住房的建筑结构。石圈不是为活着的人建造的,而是为了纪念逝者。他说:“它们本质上是逝者和神灵的特大房子。”

死亡似乎对这些新石器时代的人有着强烈的影响。诺布尔说:“死者或许继续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他说,或许人们为自己建造住所的时间甚至不如为死者建造纪念物的时间多。虽然一些石圈确实貌似有天文现象,如苏格兰东北部的俯卧石圈,但诺布尔赞同布罗菲的观点,即:天文学本身并不能解释石圈是如何建立的。他说:“如果人们要建立一个标记特殊太阴周的东西,我认为他们没有必要用那么大的石头,完全没有必要。”

第3篇

李姓由来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气割的原理:气割是指利用气体火焰将被切割的金属预热到燃点,使其在纯氧气流中剧烈燃烧,形成熔渣并放出大量的热,在高压氧的吹力作用下,将氧化熔渣吹掉,所放出的热量又进一步预热下一层金属,使其达到熔点。金属的气割过程,就是预热、燃烧、吹渣的连续过程,其实质是金属在纯氧中燃烧的过程,而不是熔化过程。

气割解释:气割时,火焰在起割点将材料预热到燃点,然后喷射氧气流,使金属材料剧烈氧化燃烧,生成的氧化物熔渣被气流吹除,形成切口。气割用的氧纯度应大于百分之九十九;可燃气体一般用乙炔气,也可用石油气、天然气或煤气。用乙炔气的切割效率最高,质量较好,但成本较高。气割设备主要是割炬和气源。割炬是产生气体火焰、传递和调节切割热能的工具,其结构影响气割速度和质量。采用快速割嘴可提高切割速度,使切口平直,表面光洁。手工操作的气割割炬,用氧和可燃气体的气瓶或发生器作为气源。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有一年,他到希腊参加学术会议,发现两千年前的希腊人在社会学领域就发现了这一现象。他们用圆代表城郭,用几个相交的圆来表示城郭间的融合和独立。在他们的理念中,城郭间既不能隔绝,也不能绝对地融合。只有处于既融合又独立的状态时,城郭才是最有生机的,希腊半岛才是最安定的,因此他们把交叉的圆作为图腾刻在神庙上进行祭拜。

交叉的圆真具有神性吗?这位动物学家发现,这种图形确实具有神性。他发现群体动物的活动圈一旦处于交叉状态,它们的繁衍能力最强,它们之间的厮杀最少。因为相交部分为它们提供了杂交的可能性,不相交部分又使它们保存了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如果活动圈重合或相离,则绝对不会有这种情况,要么因重合而不断厮杀,要么因相离而种族退化。

后来他把圆的交叉理论公布于世,立即在生物学和社会学界引起震动。有人认为他为解决国际边界争端提供了依据,但是更多的人认为,交叉圆理论,向世人暗示了一种夫妻相处的艺术。

第6篇

蒋捷字胜欲,阳羡人。南宋度宗咸淳十年进士,后入深山隐居不仕,有《竹山词》。早期的蒋词词工句丽,善摹自然风物别有情致。刘熙载说他“洗炼缜密,语多创获。”如《一剪梅》中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至今读来仍觉闲适从客,而无半点杂色,可称他早期的范本。蒋捷的这些词颇似北宋的晏殊,往往都从自然景物中着眼入手而写人世苍凉,无论草木山川,风雨雪月都是他移情寄意的所在,大体上讲,他是一位不喜雕琢而尚自然本色的一位词手。宋亡后,蒋捷的词风大变,尽管没有移情别物,但词的内涵大大加深了,一种沉痛的恨爱始终沉于卷底、浮于笔端,使人读了既感苍然、也欲潸然。《虞美人》是怨歌的曲子,李后主曾有“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绝唱,堪说写尽了亡国的愁山恨海。而蒋捷的《虞美人》则更增添的是个人的忧怨,忧怨痛楚中看出“国破山河在”的愤懑来。先让我们看看词: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的这首词与他前期的作品比较,从风格上讲凝重厚实的词风加剧了。词工句丽的精致小品被代之以深沉含蓄的短章。做此词时,蒋捷已是垂暮之人,纵想少年,中年的岁月,感叹身世的浮沉,他自然要说好些个不畅。即使是个没什么涉阅的人,垂暮思春、多得也是怅然与愁思,何况蒋捷。而今身处空寂的古寺禅房,听晨钟暮鼓,鸟鸣虫唱,更便是欲静而不能。一夜的秋风凄雨自然触发了情思,一下子想起了少年、壮年。那也是在雨天夜里,可心境却又那么的不同。灯红酒绿的歌楼沉湎都化作灯花一梦而杳无踪迹,只有当年侠气还隐隐在胸中欲出,但“鬓已星星也”又能何为呢?蒋捷的壮年也和辛弃疾一样怀“闻鸡起舞”的壮志,但南宋的暗弱使得他成了一个有怨的歌者而一无建树。“断雁叫西风”正是他壮年处境的写照,茫茫江天空阔间,一支孤雁在伸颈哀鸣,这不正是南宋危局的江天空阔间绝望无援、身单影支的蒋捷吗?他什么也不能说,惟然对天长叹。剑已蒙尘,心已灰封,故国不堪回首,一股怨气从卷中喷出。眼前的古寺青灯,身后的烟云旧事,廊前的淅淅沥沥滴雨都已做了不眠之根,搅扰着他。只有归去而已,家园已丧,心在淌血,和着那雨滴流淌而却不知怎寄他方,一任风雨飘摇,而甘愿做那水草逐波,遗恨与怅然绵绵无绝,一个永远都在内心哭泣的亡国弱民。

第7篇

第一方面:打嗝俗称“嗳气”,成因很多。胃肠道积气、积液过多,通过胃肠道的蠕动,便可引起打嗝。打嗝是无害的,就是让人感觉到不舒服而已。

第二方面:如果排除胃、食道的器质性改变,常打嗝则很有可能是得了吞气症,这种病症属于功能消化不良。长期打嗝不止的话,可以选择去医院看看自己的病情。

第三方面:打嗝是因为分隔胸腔和腹腔的横隔膜或呼吸辅助肌肉受到刺激产生痉挛所发生的一种反射运动。吃饭的时候不要暴饮暴食,一般过一会都是能够解决掉。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