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3 15:50:33
序论:在您撰写精神疾病预防知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预警;社区防治康复;精神疾病
[中图分类号] R74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1(a)-0156-03
[Key words] Early warning; 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 Mental disorders据WHO估计,目前全球约有4.5亿精神疾病患者,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数达到了5 000多万,各类精神疾病负担约占全球疾病总负担的11%[1]。1993年全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精神疾病总患病率达13.47‰,全国约有各类精神疾病患者1 600多万名,其中精神分裂症约占900万[2]。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精神疾病已排名首位,约占20%,超过了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上升至25%。显然,以精神分裂症为代表的重性精神疾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医疗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然而,我国精神卫生的服务资源和服务能力严重不足,供需之间存在很大的缺口,全国注册精神科医师仅16 383人,平均每10万人仅有1.26名精神科医师,造成大量患者未能得到适宜的治疗和管理[3-4]。所以,利用有限的资源,加强社区防治康复是精神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国际上公认的精神疾病治疗管理的主要趋势,倡导以社区为基础,动员家庭和社会力量,对精神病患者进行社会、心理和生理康复。而在社区中,要有效地预防精神疾病复发,降低精神疾病所致的残疾和负担,预防和减少精神患者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早期监测、早期预警报告和早期干预。然而,国内鲜有针对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专门建立预警模式的报道和研究。本文拟就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预警模式在上海徐汇的运行情况,结合实践经验,不断进行改进,做简要介绍。
1 基本含义
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预警模式是由精防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居委会等机构的工作人员及志愿者所组成的集预警监测、预警报告、信息核实和预警处置于一体的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一支预警队伍,工作重心在社区,对疑似病例、存在复发先兆症状的病例、复发病例和有危险行为等级的病例等潜在隐患或可能发生的突发精神卫生事件进行快速、准确、全面地监测、预警、处置的全程化和综合性的干预模式[5]。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预警模式由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建立和领导,精防机构(如: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承担预警报告、治疗和康复的技术指导,街道办事处(镇政府)组织信息监测、报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信息核实和处置。
2 建立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预警模式的目的
在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中开展预警信息监测,早期发现疑似病例、复发先兆症状、复发病例或潜在危险行为的病例,早期提出预报警告,并结合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实际需求,实施预警信息核实、报告和处置等综合干预措施,以提高检出率,使社区精神疾病能够早发现、早治疗;降低复发率、住院率、再住院率、轻度滋事率和肇事肇祸率,尽可能地控制各类精神卫生突发事件在萌芽状态,并将其影响降到最低。
3 基本模式
3.1 预警对象
根据建立预警模式的目的,将社区中有精神卫生服务需求的居民、有明显精神症状但未明确诊断的疑似病例、存在复发先兆症状的病例、复发病例和潜在危险行为的病例做为预警对象。
3.2 基本流程
社区信息员社区责任医生社区精防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区卫生局。
3.3 职责分工
预警报告体系主要依托“社区基层―街道(镇)―区”精神疾病三级防治康复网络体系,预警队伍分别由社区信息报告员(居委干部、社区志愿者)、社区医务人员(社区责任医生、社区精防医生)和区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人员组成。
街道办事处:组织人员组建社区信息报告员队伍,信息报告员经专业培训后,在社区搜集精神疾病相关信息作为预警信息来源,并及时报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落实社区责任医生(每个居委安排一名医务人员),收集信息、核实信息、报告信息,并协同社区精神卫生条线医生对预警对象进行预警处置和后续管理。区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对信息监测、预警报告和预警处置等环节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收集社区上报的预警信息,定期统计、分析、评估和报告相关数据和信息。区卫生局:总体负责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预警队伍的运行和信息;协调街道(镇)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等部门,推动预警模式的建立和日常运作,并对预警工作进行质量控制和督导评估。
3.4 社区防治康复预警分类及其处置
3.4.1 疑似预警 主要指在社区发现疑似病例,进行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主要采用卫生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中专门用于精神疾病线索调查的《行为异常人员线索调查问题清单》,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或经过培训的信息报告员按照调查问卷提供的线索内容对社区人群进行排查,只要符合一条中任何一点症状时即可将其定为疑似病例,发出疑似预警,由社区精防医生建议其到精神卫生或心理咨询专业机构咨询、就诊。同时,对于有精神卫生服务需求的普通居民也发出疑似预警,由社区医生进行早期干预。
3.4.2 复发先兆预警 指在社区监测患者的复发先兆症状,对存在先兆症状或病情有波动的患者进行早报告、早干预。复发先兆症状监测主要围绕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情绪异常、行为异常、既往精神病症状出现和注意力、适应性等六方面进行[6]。对存在复发先兆症状的患者,由社区精防医生向患者家属提出预警信息,提供随访服务和健康教育,督促其积极就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按时按量服药,平时有针对性地提供家庭干预、技能训练、个案管理等适宜康复技术服务,有效控制复发先兆症状,以提高病情稳定率、降低复发率和(再)住院率。
3.4.3 复发预警报告 是对社区中监测到的复发患者进行报告,及时采取措施。复发标准:以精神分裂症为例,如患者满足下列任何一条,判定患者复发。①因病情加重需要住院或已住院治疗;②PANSS量表中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思维散漫、幻觉行为、猜疑或被害、装相和作态和不寻常思维内容),其中以任意1项超过5分或任意2项超过4分为界限[7-8];③精神症状影响生活、工作,或出现暴力行为,如自伤、伤人、毁物等;④临床上出现明显的自杀观念或企图者。对上述标准的患者,由社区信息员向社区精防医生报告,社区精防医生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随访教育,或者提供应急处置服务,协助送门急诊或住院治疗,使患者及早得到规范治疗,以控制再住院率或降低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
3.4.4 危险行为预警 指早期评估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危险行为等级,对存在危险等级、有肇事肇祸倾向、滋事、肇事或肇祸的患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和早干预。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社区随访中进行危险行为登记评估(有需要随时评估),危险行为等级共分0~5级,采用卫生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2版)》统一的评估标准[9]。对存在危险等级或肇事肇祸倾向的,由社区精防医生、社区民警和社区居委干部组成的社区监护小组向其家属发出预警信息,督促及时就医;必要时,启动应急预案,出动应急处置小组,协助入院治疗,并签订监护责任书;若已发生肇事肇祸事件,由公安部门依法对其进行强制治疗。
4 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预警模式的现状与建议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0]。SARS事件敲响了人类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警钟,同时提醒我们必须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警处理体系,才能有序、有效地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类公共卫生问题[11]。精神卫生作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又是社区卫生服务重要内容之一,建立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的预警机制,对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确保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证明,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预警模式建立以来,在精神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控制复发率、住院率、再住院率及肇事肇祸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在将疑似病例、复发先兆症状、复发病例和有危险行为等级的病例等各类异常事件控制在早期萌芽阶段,对疾病管理和社会安定带来了巨大效应。在2010年世博期间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中,通过预警机制及时处置了各类预警和异常事件226件,其中滋事1件,易肇事肇祸11件,复发先兆预警处置85件,疑似预警处置34件,走失失踪处理13件,拒绝患者恢复9件,空挂找回22件,其他个案处理49件,有效地确保了该地区无肇事肇祸事件发生。
目前,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预警模式是由社区信息员、社区责任医生、精防医生和区精神卫生专业防治机构人员组成的预警队伍进行逐级报告、处置和反馈。笔者的调查表明,大多数的预警成员认为开展社区预警干预是合理可行的,但预警队伍对精神卫生事件的报告能力仍有待提高;同时,预警队伍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和队伍年龄、文化结构有待改进,这些也是我们在基层精神卫生防治工作中进行预警报告和处置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5]。
公共卫生应急预警是一门系统科学,包括指挥体系、监测体系、疾控体系、医疗应急体系[12],更是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建立健全精神疾病的监测、报告、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更加有助于尽早发现疾病、治疗疾病和管理疾病。为做好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的预警工作,有效应对和防范精神卫生突发事件,特提出以下建议:完善和强化专业机构和队伍建设,深入社区开展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建立社区异常病例或事件报告机制,进行常态化管理;建立基于精神卫生专科医院信息系统(HIS)的疾病自动采集和预警监测试点,加强复发预警监测;完善网络直报预警信息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和完善精神卫生突发事件的监测与调查处置能力;为巩固预警处置远期效果,加强社区精神康复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当然,预警机制的建立离不开政府财政的支持,同时要有健全的社区信息直报系统和指挥协调系统,才能对信息进行准确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估,并及时作出正确反应。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Z].2002.
[2] 张熙维,沈渔,李淑然,等.中国七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8,3(2):69-71.
[3] 张明园.我国精神卫生服务面临的挑战:世界精神卫生调查引发的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6(4):329-330.
[4] 肖水源.我国精神卫生服务面临的重要挑战[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12):844-847.
[5] 张国芳,张伟波,沈文龙,等.徐汇区精神疾病控制预警系统队伍建设现状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3):2808-2810.
[6] 何鸣.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实用手册[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315-316.
[7] 项玉涛,李文咏,翁永振,等.“重返社区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康复的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l6(10):707-710.
[8] 周建初,邱继红,汪波,等.精神分裂症综合治疗效果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3):261-262.
[9] 卫生部.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2年版)[Z].2012.
[10] 曹康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3.
[11] 曹广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暴发后对我国公共卫生防病应急系统的反思[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3,24(6):591-594.
【关键词】 外科围手术期;术前;术后;预防
外科围手术期病人因术中、术后以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或由于静脉壁的直接损伤等原因易形成深静脉血栓(DVT)。因此,对围手术期病人有意识地进行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及危害非常重要。
1 预防措施
1.1 环境 尽量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环境,保持适宜的温、湿度,以利于静脉回流。
1.2 饮食和活动 多食新鲜蔬菜、瓜果,多食含纤维素食物,以降低血液粘稠度。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适量活动,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逐日增加活动量。术前、术后禁食、禁水的患者,注意补充液体,防止血液浓缩。
1.3 术前预防措施 入院后,详细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发生DVT的高危因素[1]。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等资料,采用Wells评分法对患者进行评估。术前对高危、中危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相关知识的宣教,指导患者术后卧床期间如何在床上活动及大小便等,教会家属给患者做四肢的被动运动,做好四肢肌肉的功能锻炼。
1.4 术后预防措施 术后应进食低脂、低盐、多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忌食高脂肪、辛辣刺激性食品,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病情许可情况下,术后24 h应督促病人在床上进行下肢的主动或被动活动,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术后指导并督促病人做深呼吸,促进血液回流。协助患者多翻身、拍背。对于高危病人,应尽量减少下肢静脉输液,避免损伤静脉;尽管外科手术后常规使用止血药物,但应根据病情需要适量使用,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2 护理措施
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严密监测患肢皮肤温度、颜色、患肢末梢血液循环、足部动脉搏动情况。注意有无下肢肿胀和胀痛,必要时每日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至少2次,患健侧比较,若发现两侧下肢的周径相差在0.7cm以上的应及时通知医生。[2]
2.2 患肢的护理 患肢早期应抬高避免过度活动,切忌按摩挤压肿胀的下肢,以免栓子脱落而引起其他部位的栓塞。密切观察肢体皮温、色泽、水肿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抬高患肢20~30cm,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包扎。患肢供血障碍,局部压迫易引起缺血、缺氧,要注意保持床单的平整、清洁,及时更换已污染的床单,防止褥疮。同时注意患肢保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组织缺血、缺氧、皮温变冷、以肢端为重,皮肤可出现青紫花斑,应注意保暖。可用50%硫酸镁热敷,温度38℃~40℃,以缓解血管痉挛,有利于侧支循环建立,起到减轻疼痛、促进炎症吸收的效果[3]。
2.3 肺栓塞的护理 肺栓塞是下肢静脉血栓最严重的并发症。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恐惧感等症状时,需警惕肺栓塞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并给予支持性护理。如生命体征的监护,高流量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道等。同时安慰患者,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搬动和翻身,避免剧烈咳嗽。
2.4 溶栓治疗的护理 按医嘱应用溶栓和抗凝药物,每天在固定时间服用抗凝药。在此期间应严密观察有无临床出血倾向和出血发生。注意有无牙龈、皮肤、黏膜的自发出血。观察尿液、大便、痰液的颜色等,定期进行凝血时间检测。
2.5 心理护理 患者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恐惧、忧郁或烦躁、易怒等情绪。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护理措施,主动真诚地与患者交流,告之其疾病的相关知识,介绍治疗过程,耐心开展安慰,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更好地配合治疗。
3 健康宣教和出院指导
做好出院后药物服用指导及注意事项的宣教,告之患者持续应用抗凝药对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意义,但过量可增加皮下出血、脑出血等危险,嘱患者严格按医嘱剂量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
4 讨论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于外伤、手术后及长期卧床者。其形成早期,血栓与静脉壁粘附不紧,易于脱落阻塞肺动脉造成肺栓塞。因此,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积极治疗,同时嘱其避免突然用力使腹压升高,造成栓子脱落。对于手术后患者应鼓励其早期下床活动,适当应用肠溶阿司匹林可以预防血栓形成。若出现突发性呼吸困难、胸痛、胸闷、窒息感、咳嗽、咳血等症状应考虑肺栓塞的可能。一旦确诊,应及早行抗凝溶栓治疗。溶栓后安置股静脉滤网可防止血栓再次脱落后造成肺栓塞。护理人员要有强烈的同情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做到精心护理,密切观察病情,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肺栓塞的病死率。
综上所述,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多种因素所致,认真评估患者发生DVT的风险率,严密观察早期症状,并采取积极预防护理措施,可降低术后DVT的发生,缩短患者的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余富杰,蒋小娟。外科围手术期病人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0年10月19卷5期
【关键词】妇科肿瘤;深静脉血栓;诊治及预防
妇科肿瘤在进行手术之后,很容易有深静脉血栓并发症产生,尤其是恶性肿瘤经手术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1]。据调查,在进行过恶性肿瘤或其他妇科病的手术之后,DVT并发症产生的概率大概在7%到45%之间。手术之后并发症的产生容易引发肺栓塞而导致死亡。本院针对于DVT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于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进行妇科肿瘤手术之后患有DVT的女性患者,其中患DVT的有12例,有DVT倾向的患者有16例。患DVT组的患者年龄为38岁到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2岁;有9例患有恶性肿瘤,其中有4例患有子宫内膜癌,有3例患有卵巢癌,有1例患有葡萄胎,有4例是患有良性肿瘤。其主要临床症状为:下肢出现疼痛、肿胀等现象;无动脉搏动;表皮温度较低等。有DVT倾向组的患者年龄为31岁到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5岁;有16例患恶性肿瘤,其中有8例患子宫内膜癌,有7例患卵巢癌,只有1例患良性肿瘤;两组患者都没有患DVT的临床症状。
1.2方法
1.2.1诊断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有临床症状的DVT倾向患者,若有难以确诊的患者可对其进行同位素Tc扫描或是利用静脉管造影的方式来诊断[2]。诊断标准:B超显示静脉管腔内有实性低回声现象;彩超显示静脉管腔内既没有彩色的血流信号,也没有频谱信号;在对静脉施加压力以后管腔不会塌陷;血管里无血流,管腔内也没有实体;静脉血管造影:在阻塞的位置能看到充盈缺损的阴影,周围有增生的侧支循环的血管阴影。
1.2.2治疗方法在对患者进行确认后可开始实施抗凝治疗。利用4000IU的低分子肝素(LMWH)[3]进行抗凝治疗,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每天进行2次,治疗周期为1周,同时给予患者口服华法令,一天1次,1次的量为5mg,一个疗程时间为3个月。治疗期间要对患者出现凝血酶的原时间进行监测。
1.2.3预防并发症方法在手术完成后的头一天要用4000IU低分子肝素对患者进行抗凝治疗,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每天进行1次,一个疗程时间为7天。
1.2.4观察指标患者的侧下肢周径、表皮温度、色泽等进行观察,采用多普勒定期对患者的血流变化进行观察,看其是否有新血栓产生;在进行治疗前和治疗开始后的第7天以及治疗后的第15天,要对患者的抗凝血因子Xa(抗-FXa)、APTT和凝血酶的原时间进行观察。
1.2.5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17.0对方差及X2进行检验及分析。
2结果
2.1容易引发DVT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在进行肿瘤手术后有DVT并发症产生的妇科疾病患者 其平均年龄是55.8岁,其中体重高于65kg患者的占有率为68.5%;引发并发症产生的病因为盆腔恶性肿瘤患者的占有率为82.5%。由此可见,DVT并发症容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年龄过高、体重超标及患者患有盆腔恶性肿瘤。
2.2对DVT进行诊断及治疗用彩超对DVT进行诊断的患者有8例,其有95.6%的准确率。进行手术之后,有1例将栓子取出,进行抗凝治疗的有20例,无患者产生新血栓及肺栓塞,临床效果显著,超声显示已建立侧支循环,治疗周期在2到3个月之间。
3讨论
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在术后更易并发DVT。DVT的产生主要是在手术进行后,患者的活动量减少导致血流缓慢形成血栓,手术部位的静脉血管管壁受到损伤,恶性肿瘤处的血液高度凝滞。DVT并发症多表现为子宫内膜癌[4]。
观察患者临床表现是诊断DVT的主要方法,其临床症状为:下肢出现疼痛、肿胀等现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是用于辅助诊断的最好方法,有需要的话还可利用造影及核素显像等方式。若患者有血栓则前期要用彩超血流显像进行筛选。
治疗DVT的主要方式是采用抗凝治疗,患者要卧床休息,并抬高病患部位。若患者有恶性肿瘤则在手术前后都要给予相应预防措施,尤其是针对肥胖的老年人,要加强其下肢的运动量,让下肢静脉的血液能尽快回流,为避免产生静脉炎,不能给患者的下肢进行静脉输液。用于预防DVT并发症产生的抗凝治疗方式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高庚辰.探讨防治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治疗后并发静脉血栓的相关方法[J].中国医药指南,2012(22).
[2]王守军.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附33例报告)[J].山东医药,2009(18).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44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43-02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引领着当代护理发展的方向。根据卫生部要求,为了更好的规范临床护理工作,为病人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1],我院2009年12月认真组织学习了《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2],《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3],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际运行中也遇到不少问题,同时也找到了一些处理问题的对策,使精神科的优质护理模式卓有成效,得到了病人及家属的赞同。现将做法报告如下:
1 问 题
1.1 护患交流沟通困难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按照护理程序首先是搜集病人资料,了解病人情况。而搜集资料的最主要方法是与病人交谈。精神病人大部分无自知力或缺乏自知力,在这一特殊的群体中症状变化多端,有的整天喋喋不休、纠缠不清;有的受幻觉支配冲动、伤人、毁物,不愿与人接触;有的沉默不语、情绪低落;还有的敌视工作人员。这样就造成了沟通交流的困难,再加上精神科护理人员每天面对这样的病人,重复这种工作,逐渐失去每天交流的信心,又造成新的沟通困难。
1.2 护士缺乏实施优质护理的知识和技能 在贯彻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护士理论知识跟不上实际需要是个问题。优质护理需要从人的心理、生理、社会、文化等方面来考虑病人的需要。要求护士具有多学科广泛知识。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行为科学等基本理论知识。而我院多数护士系中专毕业,或社会招聘的刚毕业的护生。由于知识水平岑差不齐,再加上在职学习的机会少,影响知识的更新,不能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一些疾病的病理过程,有的工作还不十分到位。因此给优质护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1.3 护理人员数量少,达不到优质护理工作要求 精神科护士人员少工作量大是我们医院存在多年的问题,实行优质护理服务以后更显得人员紧张,抽不出专职责任护士,不能优质的完成各项服务工作。
1.4 优质护理服务品质检查评定存在的问题 品质保证是指对精神病人服务水平的检测。检测实施护理过程中病人接受的服务质量,在监督检查评价过程中,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病人的满意度调查、征求意见表等不能正确的反应护士的实际护理品质,存在实际问题。
2 对 策
2.1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能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鼓励护士与病人沟通时要有耐心,要考虑病人当时的情况。当病人愤怒时,要接受病人的愤怒,然后帮助病人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病人思维紊乱,不宜交流沟通时,我们换个时间或采取其他方式与病人交谈。也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眼神流露等方式与病人进行交流,从关心爱护病人做起:帮助病人喂水喂饭、穿衣盖被、协助料理个人卫生等方面。让病人感觉我们在关心她,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病人的信任,让病人向护理人员吐露心声。
2.2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针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把提高在职护士的业务素质作为实行优质护理的重点任务之一。除推荐个别护士外出进修学习外,院内综合科轮转学习提高。护理部每月组织护理新知识的讲座,在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坚持晨会提问,每天一个题目,督促护士业务学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除此之外,我们还采取床边教学的方式来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以做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方法作为学习内容,以达到学用结合的目的。另外,护理部不定期组织全院各科护士长对全院的护理工作进行检查交流,以促使优质护理工作切实到位。
2.3 弹性排班,科学利用护理人员 根据病人数及病情轻重,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数量、班次。根据护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临床经验不同,对护士分层管理,使用与能力对应、分级对应,排班排出主班次班,包床管理病人,明确责任,每人既是责任护士又是辅助护士,兼上中午班、夜班。护士不管值什么班都要负责自己分管的病人,提出并及时解决病人出现的护理问题,完成护理病例的书写。如果包床护士值夜班,白天来了病人安排在她的床位上或她分管的病人白天病情有变化时,有白班的主班护士负责处理或报告医生处理。通过实践,此种安排不但能坚持优质护理,还能使病房管理更有条理。
2.4 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满意度 为了确保精神科的优质护理服务,除加强精神科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整体素质外,检查工作中对病人询问的满意问题改为提问责任护士,让护士叙述对自己分管的病人的病情、用药、心理动态、行为表现、饮食睡眠等的了解程度,对照医疗病历记录、护理交班报告、辅助护士及护士长提供的病人情况,实地查看病人等方法评定护理品质,解决了精神科特殊性的问题。
3 小 结
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过程中,虽然我们克服了一些困难,但还有很多问题未得到解决。护理模式转变了,而与优质护理服务相匹配的管理制度没有完善。如:护理人员的合理配置,良好的知识结构、职业道德教育、健全的质量考核机制、健全的支持系统,合理的收费标准,护士的合理报酬等等。我们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模式一定会得到深化。
参考文献
[1] 邱瑞娟,张广清,刘玉珍.开展优质服务提升护理品牌[J].护理管理杂志,2005,5(1):58.
中图分类号:R473.6/R6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5)10-0031-02
Preventive value of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complication of the tube insertion in the patients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scopic in the treatment of renal calculi
CHU Weilin
(Hubei Province Zhongshan Hospital, Wuhan Hubei 43003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entive value of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complication related to the tube insertion after the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MPCNL) in the treatment of renal calculi.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sixteen cases with MPCNL in the treatment of renal calculi were selected from Oct. 2010 to Oct. 2013 and divided into an observation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with 58 cases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with drainage tube routine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the preven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complication about the tube insertion. Results: The proportion of the postoperative hospitalization (7~10 d) was obviously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one, however the proportion (13~15 d)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one. The incidence of the complication about the tube insertion was 1.72%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10.34% in the control one (P
KEY WORDS renal calculi; nursing intervention; MPCNL; complication of the tube insertion
微创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后多放置引流管,引流管是人为建立的体内外通道,如护理不当,外界细菌可进入体内[1],而采取有效的护理,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我院对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患者进行引流管相关并发症护理,效果满意。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患者11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观察组男性26例,女性32例,年龄29~65岁,平均(45.27±2.57)岁,左肾结石16例,右肾结石14例,双侧结石19例,输尿管上段结石9例。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33例,年龄27~65岁,平均(45.86±2.47)岁,左肾结石15例,右肾结石16例,双侧结石17例,输尿管上段结石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
对照组术后给予引流管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引流管预见性护理干预:①肾造瘘管的护理。肾造瘘管的作用是观察手术区的出血情况和压迫止血,也是二期取石通道[2]。因此要妥善固定,防止脱出、受压和扭曲,保持引流通畅。搬动患者时注意动作轻柔,防止挤压肾脏造成出血;同时要加强引流管的保护,患者搬动时要有专人维护,防止引流管牵拉甚至拔出。患者返回病房后,注意妥善固定引流管,保证通畅。注意将引流袋保持在低位水平,以免造成引流不畅。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色、质、量。定时挤压引流管,以保持引流管通畅。如果造瘘管发生堵塞,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引流管,冲洗时动作要轻柔,以免损伤肾脏,引起出血。一旦发生出血,应夹闭肾造瘘管止血[3]。术后3 d复查腹部平片,如无残余结石,可拔管。②导尿管护理。术后常规留置导尿管,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和家属解释留置导尿管的意义、注意事项等,以免患者对留置的导尿管不适应出现烦躁等不良情绪,影响术后恢复。若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应给予镇静药物。注意保持导尿管通畅,定时护理尿道口,防止泌尿系感染。术后1~3 d可拔除导尿管。③双J管护理。双J管是手术中放置在肾脏、输尿管、膀胱的一根内引流管,患者在改变或下床活动后有时会引起出血,一旦发生血尿,应给予止血药并卧床。由于该引流管一般在术后1个月拔除[4],所以患者出院时应告知其注意事项、护理方法和拔管时间,患者要定时排尿,不要剧烈运动,防止双J管移位或滑脱[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结果
观察组术后住院7~10 d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13~15 d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观察组中,发生引流管并发症1例,发生率为1.72%,为气囊漏气引起脱管。对照组中,发生引流管并发症6例,发生率为10.34%,其中出血1例,感染2例,气囊漏气、患者改变、管道固定不牢引起脱管各1例。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P
讨论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237-01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生活中更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在压力的影响下,人们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生活问题并最终发展成为精神疾病[1]。帮助人们摆脱精神疾病的困扰是社会各成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为探讨开放式病房患者的有效干预方法,展开本组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精神科开放式病房患者为观察对象,均为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就诊,随即平均分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如下:对照组50例患者,29例男性,21例女性,25例精神分裂症,14例抑郁症,11例狂躁?Y,平均年龄333±111岁,平均病程24±21年,文化程度不等;观察组50例患者,26例男性,24例女性,26例精神分裂症,13例抑郁症,11例狂躁症,平均年龄334±109岁,平均病程23±21年,文化程度不等;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征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
患者陪床家属一般资料如下:59名男性,41名女性,平均年龄43±131岁,父母54例,配偶42例,亲朋或好友4例,文化程度均在高中学历及以上。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病诊断标准。2)患者未出现严重的认知障碍,具备接受健康教育的基础条件。3)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并在知情通知书上签字。
12方法对照组50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观察组50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对患者陪床家属展开同步健康教育,具体来说可分为3步实行:1)第一个阶段,患者入院就诊早期,需将精神疾病常识告知患者及其陪床家属,使患者及其陪床家属对精神病有个初步了解,包括早期症状、主要治疗手段及注意事项等。2)第二个阶段,患者病情基本得到控制,此阶段稳定患者情绪,调控患者精神状态是治疗和护理的重点,因此此阶段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以情绪调控方法、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常识为主。3)第三个阶段,患者精神并症状基本消失,无需继续住院治疗,患者可办理出院手续,因此此阶段帮助患者恢复社会能力是关键,健康教育的重心应以社会能力的提高、角色功能的恢复为主。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患者及其陪床家属展开同步健康教育的同时做好沟通和心理辅导工作,预防患者家属病情的加重与患者陪床家属心理压力的积累,临床中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这是精神并患者康复和重返社会的重要助力。
13评价标准主要从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和生活质量两方面进行评价。抑郁焦虑情况评价采用自评量表进行自评,量表为我科自制,共计18个条目,每项1-4分,18-36分为轻度焦虑、抑郁,37-54分为重度焦虑、抑郁,55-64分为重度焦虑、抑郁;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社会功能、角色功能、认知能力、情绪状态等四方面进行评价,百分制计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经x2检验,计数资料使用%表示,经t检验,当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抑郁焦虑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抑郁焦虑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价对比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价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腹部手术患者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40-82岁,平均61岁,其中经腹直肠癌根治术18例,结肠癌根治术18例,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9例;并存糖尿病6例,高血压8例、心脏病4例。
1.2 方法 ①将间歇式充气压力系统(FLOWTRON EX-ECL)泵的电源插头插入一个合适的插座中,这时不要将泵的开关打开。将压力充气管与泵连接,并确保在连插扣住处听到一声“咔嚓”。②将型号选择好的压力护套扣致于病人合适肢置,充气囊致于病人的肢体下方。轻柔的将病人的肢体包裹,并安全扣好尼龙搭扣。③将与压力泵相连的压力管的另一端连接到压力护套上,并确保在连接片听到一声“咔嚓”。证明护套和气泵是连接紧密的。打开气泵开关,绿色指示灯亮起,此时气泵开始进行短暂的自检运行。即气泵和护套的充气和放气交换情况。④将压力旋钮调到5.33KPa(40mmHg),除非病人的主管病生提出新的要求,并且这个要求是在气囊膨胀所允许的压力范围内。⑤单侧肢体使用只需连接气泵上的其中一条压力管,另外一条自由放置,这时需按下单侧肢体使用按钮,并确保指示灯闪烁。6.使用时间每日至少两次,每次为60min,有条件可延长使用时间或连续使用。停用时关掉气泵开关,将压力充气管从护套连接处分开即可。
2 护理
①向病人解释该治疗的目的,操作方法,以取得配合。②安置患者于舒适。③应于术后6h内使用第一次,以增强预防效果。④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为患者进行治疗。⑤治疗期间应观察压力泵的使用情况:①当报警显示LO时可能是护套软管连接不良、护套漏气、压力低,要及时检查软管系统和护套,如有损坏更换护套即可。②当报警显示HL按时可能是软管打结,软管没有连接气泵,单肢体使用没有按下单肢体使用按钮,及时检查软管扭曲打结处,将软管与气泵连接,关掉气泵开关,重新启动,假如是单肢使用,按下单肢体使用按钮。③当报警显示F时停止使用,立即报送维修。⑥要及时询问患者使用时下肢的感觉,护套包裹是否过紧或过松。⑦停用时先关掉气泵开关,将护套从病人下肢取下,将压力充气管从护套连接处分开,妥善放置。⑧取下护套后应检查皮肤的一般情况。⑨一般使用为每日二次,每次60min,术后三天即可,同时应指导患者适当下床活动,如有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使用时间。
3 结果
通过实施间歇式充气压力泵治疗。本组45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无一例发生DV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