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3 15:50:32
序论:在您撰写民办高校的管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82-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办高校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不仅办学规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而且人们对于民办高校的认知度越来也高,民办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政策和管理的不规范,我国的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着“五高”,即办学高投入、招生高规模、管理高压力、政策上高风险、社会高期望,民办高校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鉴于此,民办高校要创新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实现民办高校管理层的“改变”,不断加强行政管理建设水平,打造一个特色鲜明、有针对性、高效率的管理层,是促进民办高校良性发展的迫切要求。
1 民办高校管理层的特殊性
简言之,民办高校就是指除国家机构外的组织或者个人,用非国家财政性的资金,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创办的高等院校。我国民办高校的办学历史已经快30年了,办学规模已不再是以前的“三无”(无资金、无师资、无校舍)状态,而是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逐渐涌现出了一批资金实力雄厚、办学质量高的院校,它们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与公办高校相比,更加注重自身的办学特色,倡导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民办高校管理层是民办院校的行政决策层,关系到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等方方面面。比起企业组织的管理层,民办高校的管理层具有以下特点:其一,管理层既涉及行政管理,又设计学术管理,两者相辅相成,统一于学校的发展战略。其二,管理所涉及的对象及其广泛,不仅涉及到广大师生,还涉及到职工、后勤人员等三大群体。其三,管理层队伍专业性强,因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往往会涉及到大量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其四,管理层所从事的管理既包括行政管理,又包括教学管理,两者缺一不可。可见,民办高校的管理层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行政执法能力以及相应的专业水准,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 “改变”管理层民办高校的必要性
在每个企业中,如果没有管理者的领导,“生产资源”始终只是资源,永远不会转化为产品。同样的,对于民办高校,管理层的素质与绩效是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但是,目前我国的民办高校管理层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其一,行政管理理念落后,对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以及民主建设缺乏必要的认识,同时服务意识淡薄;其二,机构臃肿,人事管理体制僵化,导致人浮于事,管理混乱;其三,管理层兑取整体素质不高,且存在“终身制”的弊端,打击了年轻行政人员的积极性。
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改变”民办高校管理层对于整个高校建设的益处:
(1)“改变”后的管理层办事效率将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直接提升民办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如果现在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管理层能够得到改变,那么民办高校行政管理建设将不断加强。精简管理层,无疑将提高管理层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同时他们的民主意识和服务意识将有一个很好的改观,从而使得管理层的行政效率、办学水平和质量得到改善,自然而然地将提高民办高校的竞争力和知名度。
(2)“改变”后的管理层将对学校的教学和学术建设起到推动作用。由于高校行政管理的特殊性,管理层不仅需要进行行政管理,还需要进行教学和学术管理,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一个良好的行政管理体制,是高校进行学术建设,提高办学质量的保证,也必然将对高校和谐校园环境的建设起到促进作用,使得广大师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科研和学习上来。
不难看出,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地“改变”民办高校管理层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对于提升民办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非常重要。
3 实现民办高校管理层“改变”的对策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就民办高校管理层的“改变”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转变过去“管理者”的角色,更加强调管理层的服务意识
在国家行政机构转变职能的大背景下,民办高校也应转变以往落后的管理理念,突出服务意识。这就要求董事长、校长和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善待教师与学生,树立“为高校的发展服务,为师生服务”的意识,民主决策,做一个真正的“教育家”。此外,高校应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避免公办高校同质化发展的路径,而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差异化竞争,找准市场需求、找准自己的特色,突出技能培养。
3.2加强管理层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能力和专业水平
一方面,对董事长、校长以及各级行政人员加强教育培训。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所有能够进入高校管理层队伍的人员都应该是依法进行了专业知识培训的;另一方面,提高管理人员的准入门槛,也就是说,要完善聘用制度,严把入口关,对于政治素质不高、管理经验不足、专业能力不强的人员一律挡在门外。同时,还应当完善管理层人员绩效评估机制,竞争上岗,对工作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人员给予奖励,对于工作作风不正、服务意识不强的人员给予通报批评,以此来提高管理人员服务的积极性。
3.3健全管理层人事管理体制
对此,就要取消行政人员“终身制”体制,吸引和招录一批年轻的优秀人才,使管理队伍年龄结构逐渐年轻化,为管理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还要在管理层队伍中树立民主意识,体现出师生在高校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高校的发展真正为师生服务、为学术研究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财务预算;管理现状;编制预算;管理体系
我国近年来民办高校发展较为迅速,与公办学校的差距越来越小,但却因一味地只顾发展导致相应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
一、我国民办高校财务预算概述
财务预算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做好预测以及具体方案的基础之上,为了能够对企业所拥有的活动进行一个有效的整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来保证工作效率,将企业的销售、成本等方面用具体的图表来进行表现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们可以说财务预算是整个企业绩效管理的重中之重。一个企业要想能够稳定发展必需要做好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与企业开支预算及绩效管理的配合工作。
在我国现有的民办高校中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是改进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财务预算主要是通过记录民办高校日常的资金流动以及业务安排,来对民办高校的未来应该如何进行资金流动以及如何安排业务,才能够实现在保证教学目的的情况下效率最高、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方式,而这一般需要通过较为合理的规划以及测算过程,才能够形成一套拿得出手,较为完善的计划方案来为民办高校今后的各项活动和资金流动进行监督管理工作。众所周知民办高校是为数不多的一类非盈利企业,因此对于民办高校的财务预算与一些市场上的企业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具体来讲,民办高校在进行财务预算工作时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是坚持节俭原则,因为大部分民办高校的资金相对公办学校来讲毕竟是有限的,因此要学会将钱花在刀刃上,也就是相关财务部门的主管部门应该将资金预算放在学校的重点项目上面,即优先满足那些教育科研工作。另外就是进行预算的工作人员要注意即使是这些项目也应该秉承节俭,从而保证资金安排的合理性。第二点就是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具有较为敏锐的眼光能够及时的发现执行过程中所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从而将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这点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较高,但往往它也是辨别一个财务管理人员优劣的一个重要的判定条件。
二、财务预算管理的功能与重要性
在民办高校当中财务管理工作是整个学校的中心所在,而在财务管理工作当中最为重要的便是财务预算工作。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是通过对财和物这两个方面的运行方式进行事先的规划,并将其分别安排到不同的具体工作人员当中,从而努力使得学校内部的财、物、人这三个方面能够结合为一个整体,进而实现对整个学校的规划以及控制。就我国目前的民办学校来讲,因为其所有的费用都是由创建者自筹经费,因此民办学校的发展方向是由财务预算来进行引导的,引导其能够运用最科学合理的办法来达到各种促进学校发展的目的,并且财务预算工作人员还需要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特殊问题做好应对的把握,最终达到民办高校的资金和政府相关制度以及实行计划目的的完美结合这一最终目的,所以做好民办学校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对学校的长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三、民k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预算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全局把控力度
要完成一个大目标,不可避免的需要在它下面设立一系列的小目标来对每一个工作者进行约束以及指明发展方向,民办高校也如此。要想做好民办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就一定要对学校发展的整体战略、经营目标和年度预算进行整合,而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的民办高校都达不到这三项的完美整合,因此这就会经常性的导致一些小目标与指定的愿望有些偏差,长久以往就很有可能会整体偏离学校的发展计划。我国民办高校在创建初期很不容易,曾经出现过许多的问题,如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都是由创办者想办法弄来,这就导致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后劲多少会有些跟不上,再比如我国许多的民办高校都为了能够招纳更多的学员而大费苦心,想方设法的扩大投资来进行对学校的宣传以及美化工作从而导致学校的师资力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还有因为是私营企业,一定会有政府对一部分学校的支持态度要比对公办学校的态度差一大截,而这也就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情况出现,社会对其认可度不高。另外那些刚开始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们,以及初次接受民办学校管理工作的人员在工作开始时一般都不会有现成的师傅去进行相关的工作教学指导,一切的工作只能靠自己的想法去做,而这也就导致了我国现在的民办高校管理水平相比公办学校来讲较为低下。因此在对预算管理目标进行考量的时候一定要将目光放长远一些,绝不可以只考虑一时的利益而失去了对全局的把控力度。
(二)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管理者对财务预算的编制缺乏必要的重视
要想令财务预算管理在整个民办高校的发展当中起到重要作用,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科学的编制我国的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这对于学校今后的发展以及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都可以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就我国目前的民办高校来讲,大部分的学校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都会使用增量预算这一方法,这一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对于发展的需求,并且确保资金的正常流转,但其弊端也是相当明显的,比如这种算法较为粗略,因此对于一些对精细度要求较高的项目就难以做到细致化分析,即在对使用资金的量化分析方面还较为欠缺,举例来讲,假如今年某家民办高校购买了一些学习设备,设备购置费的本年预算支出与去年的发生额之间并不存在对应的增减关系,应该根据今年的发展计划编制。民办高校受自身办学条件的限制生源很不稳定,收入无法可靠估计,这就是估算的消费指标过于简单,细致计算下来总是会与实际的需求产生较大的差异。
我国的民办高校领导者往往对其获得的财富重视度较高,他们总是想费尽心思来得到更多的财富以及利益,总是对学校的财务预算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度,为减少开支,领导者总是会将预算管理当中的编制、执行以及一系列的监督任务全部交给财务部门来进行管理,这就导致了学校当中的权利分配严重不均匀,财务部门的权利过于集中,而这也就非常容易导致预算管理工作不能够做到人们需要的公开公正,从而进一步导致整个民办学校的各个部门经费分配的不合理从而给学校的长久发展带来巨大的阻力。更有甚者我国一些民办高校的管理者目光较短浅,对财务部门的预算管理根本没有设定相应的制度,这样的民办学校是很难长久发展下去的。
(三)预算流于形式,目标责任难以落实
上文对财务预算工作在民办学校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简要概述,有些民办学校当中虽然领导者对财务预算工作有着足够的重视度,也为其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但由于时间等原因,原本的流程本该是提出项目,进行预算,然后对预算进行审核工作,最后就是对项目的监督过程,即各项经费的收支必须按照预算来进行,过程本是这样,但有些民办高校由于监督体制的不到位,监督不够严格的时候就会发生对预算的各种调整,然后在对执行过程中的追踪评价也并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体制。另外就是在对资金的使用过程中,有些领导者经常自以为是,一意孤行,不按照相关的财务预算来安排使用资金。综上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预算工作要求不到位导致的预算不够准确的现象。二是财务预算设计完成之后,各实施人员对预算的执行力度不够,不能够严格按照要求来进行工程项目。
四、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相关对策
(一)成立财务预算的组织机构,确立民办高校的长期发展
保证财务预算管理过程的正常进行是非常重要的,做到这一点才能增强民办高校在市场的生存能力,学校的相关管理者应在校内建立一个组织来对财务预算过程做全面的监督,保证财务预算的执行,执行预算的人员还应对民办学校内部以及外部的资源进行深入的调研工作,保证全面公开公正的进行财务预算工作的编制。
(二)科学编制财务预算,明确编制要求
在进行财务预算的过程中,财务预算的具体编制工作应引起广大领导者注意。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最能够体现出一所民办高校的创建思维以及领导者的全局意识,因此各相关人员一定要难校的角度出发去强化对需要执行项目的论证观点,另外在进行项目预算上报工作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工作,即要根据当地的预测投入与回收比率,预测学校的投入成本与办学效益,这对于资金节省以及提高民办高校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财务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注意的是预算的编制时间和上报给领导者的时间务必要及时,即保证编制效率,另外财务部门一定要及时与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做好沟通交流工作,要及时将对各个部门的财务预算方案进行公开以及送达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工作,因为财务工作只是单纯的通过一系列的计算和估计是不能够准确计算好自己学校各部门的花销情况的,因为不同部门有着不同的消费需求,因此与其他部门增进关系,了解各部门的需求也是准确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必要前提工作。
(三)建立和加强预算激励约束机制,强化预算执行
我国民办高校的管理层要为学校的财务预算制定一个长期行之有效的目标,使其有方向供其去努力发展,在当今我国对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正是民办高校的飞速发展时期,当然在这之中不仅要做好对学生生源的吸引,还要做好财务预算工作,做好长期发展的准备工作。因此绩效考核就成为了民办高校发展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发展方面。首先绩效考核能够给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流程提供具体的管理信息安排,实行的绩效考核要服从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调度,促进信息收集的规范合理化。其次要想做好民办学校的绩效考核工作,就一定要令学校内部各个单位的负责人认真分析在任员工的工作职能,了解其能力限度进行具体岗位的调配安排,以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进行整体性评价,带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发展安排,进行人才的优化。定期进行工作总结,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做出努力,认真评定员工的工作状况,在定期的例会中进行汇报,反馈给各部门的负责人,并要求其对员工的工作流程进行调整,在合理的范围内将员工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优化管理办法,提升人才素质。学校可以根据实际要求进行定期培训,了解员工的实际素质,进行针对性培训。此后,还要根据实际的培训工作对员工进行考察,要满足一定的培训要求。对符合要求的员工进行奖励,没有达到要求的员工进行处罚,以此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努力提升自身素质,这对于我国民办高校的长期发展来讲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五、结束语
在我国当今这个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民办高校要想在众多学校当中令自身的旗号被广大人民所了解,就一定要将工作做细做实,即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就做好对财务预算工作。当然要想实现长期发展计划,相关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应该着重在普通员工心中建立预算管理理念,细致安排好各项建设工程的预算管理以及资金的使用,充分做好对学校内部财务预算编制以及相关监管力度的提升,为更好的提高我国民办学校的管理工作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罗小兰.基于控制论的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研究[J].价值工程,2016(22):258-259.
[2]刘万琼.新高校会计制度下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探讨[J].企业导报,2016(10):39+41.
[3]张晓敏.全面预算管理体制在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经济市场,2015(07):48.
[4]罗小兰.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11):76-77.
[5]张军.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J].价值工程,2013(08):181-182.
[6]蒋方瑾.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22):79.
【关键词】 民办高校; 财务管理; 问题及改进建议
《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使我国民办高校在逐渐宽松的政策与社会环境中,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正在迅速兴起和发展。很多民办高校已经有资格进行统招,尤其是被教育部批准为民办本科招生的院校。许多民办高校已经利用政策优势,通过办学者艰辛的努力,由无校舍、无资金、无教师的“三无”学校起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坚持规模和效益并举的发展理念,为学校办学积累了难得的资金,初步实现了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完善。可以说,目前少数民办高校的办学条件与公办高校相比已不逊色,甚至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过公办院校。
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民办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但是其规模的急剧扩大与管理的脱节,严重影响了我国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比如:有的民办高校以营利为目的,乱打广告、乱招生、乱收费;有的民办高校投资者任意抽逃资金;还有的存在产权关系不清、“家族式”或“企业化”管理、经营不透明、校务不公开、财务管理混乱、资金“体外循环”问题严重。所以加强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已经刻不容缓。
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是民办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高校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基础工作。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工作混乱,势必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影响学校的大局。搞好财务管理工作,维护学校经济秩序,搞好财务经济活动分析,是保证推进教学工作、维护学校发展的前提。所以,认真研究财务管理工作,探索民办高校财务活动的最佳方式,是民办高校财务部门的责任。
一、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
(一)基本思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
财务管理体制是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的先决内容,是组织财务活动、划分财权和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根本制度。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作为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首先必须与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相一致。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及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现状,建议民办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采用董事会或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模式,校长为学校的法定代表人。
规模较大的学校可以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但是,从我国现阶段民办高校实际情况来看,“分级管理”的条件并不具备,包括规模较大的民办高校在内,所以应以建立“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为宜。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运行体制,有利于民办高校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有利于确立学校独立的法人财产权;有利于学校在自主理财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集中财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也有利于避免因管理层次过多造成的决策迟滞,增强民办高校适应市场的能力。
(二)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组织体系
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组织体系是指学校内部财务各项工作分工与协作的层次与框架。从国外情况来看,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机构的设置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超脱型,即由董事会委派财务总监主管学校财务工作。其特点是既能体现董事会的授权,又有利于充分体现财务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校长“超脱”于学校财务工作之外,不利于激励校长的办学积极性。二是专家型,就是在校长统一领导下,授权由与副校长职位平行的总会计师负责具体分管学校的财务工作。这种体系框架充分体现了学校财务管理的专业性和财务决策中专家意见的权威性。三是分权型,即专门配置分管财务的副校长,代表校长对学校财务工作实施统一领导。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财务副校长与财务机构负责人都需对校长的授权负责,有时会形成冲突。笔者认为,我国民办高校以采取第二种类型较好。因为设置总会计师,有利于“规范高等学校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民办教育事业发展”。相对于公办学校而言,民办高校的法人治理结构独特,财务管理也相对复杂,设置“精于理财”的总会计师,更为必要、迫切。
二、民办高校收入与结余的分配
民办高校的利益相关者广泛而复杂,出资人、办学者、管理专家、教学科研人员、学生及其家长、国家政府和社会公众,共同组成了学校的交互式财务关系。妥善处理各方财务关系,合理安排各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关系,是民办高校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的核心内容。
(一)民办高校的“收入”与“结余”
民办高校的基本财务特征是社会资源的教育化和教育资源的社会化,这是社会资本营利性与教育事业公益性的一种结合方式。社会资本的营利特征要求我们不能漠视社会资源提供者获取适当的、合情合理的回报。
教育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并不排斥教育有可能甚至需要赢利。这不仅是因为教育的运作需要有一定的经济作为支撑,而且也因为教育本身需要不断发展,需要不断地投入。民办高校的持续发展,需要“收入”“结余”来积累资金,更需要用“收入”“结余”给予资源提供者适当的回报来激励其对教育不断投入的热情和积极性。
民办高校的活力与生机也主要体现为财务的活力与生机。民办高校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机制优势产生效率优势,效率优势必然反映出更好的成本效益比。社会化的教育资源配置,完全有理由产生“盈利”和“结余”。
(二)收入与结余的分配原则
民办高校收入与结余的分配不能等同于企业,一方面是因为教育事业的公益性;另一方面也因为教育资源的多样性。教育事业的公益性要求学校分配必须有利于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资源的多样性,又要求学校分配不能采取单纯的投资者剩余权政策。为此,民办高校的收入与结余分配应遵循以下原则。
1.风险防范原则。民办高校的“市场性”使学校面临多种风险。如:生源风险、财务风险、政策风险、责任风险、事故风险等。为了防范风险,避免学校发展的不稳定性,民办高校就有必要从学费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保证金。风险保证金计入学校教育成本,主要用于弥补各种风险导致的亏损或收支不平衡。
2.发展优先原则。民办高校在安排与调节各方面利益关系时,应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要有利于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3.分享原则。民办高校的资源形态具有“资、智并重”“财、才共生”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货币资源、实物资源、智力资源、机制资源、品牌资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民办高校的收入与结余就应该让各种资源的提供者共同分享,惟此才能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4.出资人合理回报原则。《民办教育促进法》第51条明确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
(三)民办高校结余分配的基本模式
结合《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有关规定,建议民办高校结余分配在不违反国家有关法规制度规定的前提下,按下列要点进行。结余是指民办高校年度总收入与总支出相抵后的余额。民办高校的结余(除国家拨的专项款以外)可以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还可以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剩余的部分为事业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的收支差额,形成滚动发展的态势。民办高校的收入大部分为自筹资金,来自于学生,来自于社会。学校要做好预算,要统筹安排,在保证收支平衡的基础上,做到有结余,使学校的财务运行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以维护学校工作稳定和发展的需要。学校越要发展越应考虑到这一点,对民办大学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在没有国家经费支持的情况下,在财政上保持发展后劲,对于学校立于不败之地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民办高校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第一,我国《会计法》规定: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也就是说一个自然年度为一个会计年度。但是对于教育部门尤其对民办大学用一学年度为一个会计年度更为适宜,更能反映学校的实际情况,更能合理地安排资金。一般对学校来说每年的9月是学校新一年的开始,次年的8月是一学年的结束,学校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学活动而展开的。按学年度编制财务预算,报送会计报表,进行财务管理,更有利于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
第二,民办高校应注重加强财务管理,按《会计法》的规定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业务素质相适应的会计人员,建立健全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民办高校的会计人员要加强对预算管理、经济法规、财务制度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为民办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 瞿延东.民办教育的投资主体与校产属性.中国教育报,2001-5-29.
[2] 纯收入分享制的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于1984年提出.参见《分享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1986,(6).
[3] 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1章第1条,1997.
[4]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教财[2000]14号,2000-6-13.
关键词: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改革
在社会变革转型的今天,依附市场经济发展的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推动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时代课题。民办高校在走内涵建设发展道路上,要重视自身行政管理的定位,敢于正视存在的不适应新发展的行政管理问题,从问题中找出路,从创新中谋发展,强化制度建设来推动行政管理朝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一、民办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性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的出发点是基于保障学校各项工作正常运作的开展,其行政管理通过控制、协调、指挥、组织及计划的措施,构建良好的生活、工作及教学秩序。与公办高校不同,民办高校行政体制有自身特点,不能一概而论而照办某个高校的做法,必须在结合自己学校校情基础上改革和创新,使民办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更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民办高校行政管理的现状
1.管理人员待遇菲薄。民办高校因办学经费属于自收自支,现阶段“以学养学”还是大多数民办高校能够持续办学的重要保障,为此招生行政部门在民办高校中放在比较突出位置,会招生的教职员工待遇优厚,但是不会招生的行政人员大有人在,在校期间只能拿不到两千元的工资,甚至有的高校五险一金都没有或不齐全,无法保障其基本生存需求,造成行政人员离职率较高,民办高校行政部门职能工作开展的连贯性受阻,行政管理工作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开展。2.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从我国民办高校(统招)的发展史来看,办学历程大都不过十几年光景,学校从办学成本角度出发,对行政管理部门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民办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大都从本校毕业生中留校任用,加上没有根据各行政部门职能要求进行有关专业培训,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3.管理方式缺乏一定创新。从以上两点分析可以看出,很多行政管理人员并未把自己从事的行政管理工作当事业发展来做,没有主人翁意识,而是当做将来再择业的过渡期,这样管理人员的心不放在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上,就不能把自己所在的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创新性开展。
三、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对策
1.提高行政人员待遇。可以参照国务院转发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工作任务来进行工资(待遇)改革方向,提高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待遇,完善职务和职级并行的薪酬制度,需要在“升官”的狭窄路径之外,拓宽“职级”这条路。只有待遇提高了,行政人员无后顾之忧,方能安心踏实工作,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中来。2.提高行政人员素质。行政管理人员是行政管理的主体,他们的思想、观念、能力以及修养等方面的素质直接影响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因此,要全面加强民办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行政人员的综合素质。如采用规范岗位培训制度,有针对性地对各级各类管理人员进行知识化、专业化、技术化和职业化的教育培训,促进其知识理论和管理素质的提高;有计划地选派一些具有潜力的管理干部外出学习深造。3.加强行政人员考核环节。行政组织机构设置的合理化是提高行政效率的组织保证。因此,必须从民办高校的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的发展观,根据各部门实际所承担的责任与任务来合理地划分并精简机构,使之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同时也要清楚界定各个部门和各个人员之间的权力与责任,防止职能的重叠与交叉。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家彼此合作,互相配合,从而有效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同时也要运用一些奖励、惩罚的机制,提高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到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目标。
四、结语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原有模式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且复杂的网络关系,要稳健推进行政管理改革,是个系统且相对漫长的过程,因此,民办高校高层要根据其自身实际制定出合理改革方法,找准切入点,逐步影响与渗透,以改革创新为长远目标,将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好。
作者:陆 玮 兰东东 单位: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管宁.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界,200(83).
[2]费琛.浅析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现状与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5).
[3]哈罗德,孔茨等.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陈想平,刘绍平.论高校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02).
摘要:用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观点论述了民办高校的战略管理的意义、战略制定(理念、定位、目标和规划)和战略实施(实施的要素和职能)。
关键词:战略管理;公益性事业;组织结构;人力资源
与企业管理相比,大学管理更具有其特殊复杂性,所以在我国,企业管理模式已经逐步建立,而大学管理,却是“先进的知识传授与落后的管理模式的不匹配”,尤其是民办高校。我国民办高校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的战略发展阶段,作者试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论述民办高校的管理问题,以求与同仁探讨。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条“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其中第五条 “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同等的法律地位”是说民办与公办可以平起平坐; “公益性事业”,是给民办高校一个准确的性质的定位。但是民办高校与国有大学又有截然的不同,国有大学是由政府出资;而民办高校是由投资人出资,资金的注入需要时间。也就是说,民办高校要自收自支、自负盈亏。这里就提出一个民办高校“可持续成长的问题”。可持续成长,是民办高校发展壮大、生死存亡的问题。实现“可持续成长”的指标的关键是管理问题,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民办高校的战略管理问题。因为民办高校战略管理涵盖了教务、学生、招生、人事、后勤等所有内容,但又不是取代这些管理的具体内容,而是从战略的高度把握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定位、发展方向和目标、教育教学活动。
战略具有策划之意。策划,自古有之,称为“策画”,《晋记》载:“魏武帝(曹操)为丞相,命高祖司马懿为文字掾,每与谋策画,多善”。策划为谋略、计谋、对策。钱德勒(Alfred Chandier)在《战略与结构》(1962)一书给战略管理下了一个定义:“战略确定企业基本长期目标,选择行动和为实现这些目标进行资源分配”。“诸葛亮的隆中对”:在只有二将(关羽、张飞)而无一兵情况下,利用刘备“皇叔”招牌,出台“隆中对”——“取刘表占荆州;夺刘璋,居天府,与曹孙三足鼎立,三分天下,可图中原”。传为策划史的千古佳话的战略管理。战略管理包括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这里主要阐述前两点。
民办高校的战略制定包括确立战略理念、确定战略定位、设定战略目标和制定战略规划。
战略理念 战略理念就是民办高校存在的意义?办学目的是什么?办学的主要模式怎样?战略理念是一所民办高校价值观、办学目标和办学意义的内涵。Intel的战略理念是“成为全球互联网主要集成块供应商”;北京某民办高校理念是“成为中国最受尊敬的私立大学”;西安某民办高校则以“创造东方哈佛”最为办学理念;战略理念的构成可以是学校的使命,也可以是学校的办学宗旨。
战略定位 按战略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的说法,就是“是什么和干什么”的问题。当战略理念确立之后就必须确定战略定位,一个学校的定位如何是其成败的关键。如定位本科学历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还是助学机构,如何定位将决定民办高校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是联系战略理念和战略实施的纽带,是指一定的时期内应当达到的预期目的。如,学院在五年内达到多少人规模,为国家积累多少资产等。民办高校也要树立“建立百年名校”的目标,不能像办企业一样将目光短暂的停留在办学初期的资金收益上。
战略规划 一所民办高校确定了理念、定位和目标后,就要着手制定战略规划。战略规划是指一个学校的5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目标和规划。规划的制定要考虑社会、经济、政治、政策等因素,在未来如何影响社会、生源的需求、竞争对手、人才的需求和塑造,由此找出学校的发展机会和面临的危机。
战略实施是将战略规划付诸于战略行动,使战略目标得以实现。战略实施不仅要将战略内容分解为每个学年、每个学期和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任务,更主要的是在整个教学管理过程中融入实施战略所要求的各项任务。这里仅就战略实施要素和职能战略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战略实施要素主要是根据战略要求进行组织调整、资源配置和文化建设。
组织调整 在人事管理方面,民办高校相比国有大学灵活的多。民办高校可以完全按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来搭建组织机构,进行人才招聘、甄选、考核、晋升、奖惩以及解聘。战略决定结构,结构服从战略。由于战略定位和目标的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如,民办高校在招生、学生管理、人事、公关等部门方面比国有大学更应加强。因为生源是民办高校的生命力,尤其在打造品牌和扩大认知度时期,加强招生力度是必须的;民办高校按自己的特色要与市场(社会)需求保持零距离,就应当加强调查和研究,以时刻调整定位和专业。
资源配置 一些国有大学职称评聘不是看水平而是等编制,有了名额没有水平和实绩也行;讲资历不讲才能,很多的老师在讲台上误人子弟。如此很难利用和整合学术性资源和人力资源。民办高校必须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塑造独立不依的品格。二战后的日本企业资源极度匮乏,完善的战略管理使他们超过实力大大强于自己的欧美竞争对手,就是最好的例证。资源的配置包括积蓄(人才、资本、硬件等)、联合办学等方式。可以与企业联合办学,可以高薪聘用最好的师资。战略决定资源流向和使用效率,所以民办高校一定要走出有利于社会性资源的整合共享、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和发挥人才创造力的路子来。
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是战略实施的软环境和舆论氛围。文化建设最主要的就是学院的文化内涵。民办高校更需要打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它是关系校风、学风的基础。人的价值远高于物的价值,学校本来就是塑造人才的。如,举止端庄、言行文明,以良好的德行、人格的魅力影响和感化学生,这是对辅导员的要求。先进工作者、优秀者评选为什么是少数(3%、5%),能不能改为多数(80%、90%),未被评上者自然是一种批评和督促。文化建设应当具备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规范功能、整合功能和导向功能。
民办高校的职能战略包括人事战略、招生战略、公共关系战略、教学管理战略、学生管理战略、师资战略、融资战略、财务管理战略等等。
学生管理战略 某名牌大学定位“三高”学生,一是将来成为国家元首,二是成为世界500强企业的CEO,三是成为科学家;北京某民办学校教育学生要“怀中国心,做世界人”。以上说明学生管理战略是在校期间要打好坚实的基础。所有的家长担心两件事:一是能不能学到本事,成为自食其力或有成就之人;二是能不能学会做人,成为社会认可和受尊重的人。怎样规划学生管理战略,每个民办高校都应有自己的定位。
招生管理战略 民办高校的招生是各出高招、各有上策。招生管理战略是根据招生对象定位,在生源市场调研、分析及竞争分析基础上,对生源目标、专业设置、就业定位、招生策略总体谋划。内容包括学校品牌形象优势、师资优势、校园环境及实验设备优势、教室宿舍设施优势、专业优势、培养目标定位、就业优势等进行渠道、网络、定向促销等方式招生,对招生人员可以实行激励管理、量化管理、绩效管理。
参考文献:
[1] 李占祥主编,《矛盾管理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4月版
[2] 李福海主编,《战略管理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
[3] 罗杰 ·法米萨诺(Roger Formisano)著,《战略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2月版。
[4] 吴松,“我们离现代大学制度有多远?”,《中国大学教育》杂志2005年第1期
[5] 潘懋元,“民办高等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定位与政策选择”,在“北京市先进民办学校表彰大会”的讲话,2004年2月
关键词:民办高校;预算管理;优化
目前,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也随这种发展产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民办高校的涌现,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教育部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政策,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法律的保障,但是在现有的市场机制下,我国的民办高校需要进一步优化预算管理制度,才能实现进一步发展,符合现代化社会对于民办教育的要求。
一、民办高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民办高校的主要经费来源于学校独自筹措,以及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拨款,但是相对于公立学校来说,民办高校的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较少。因此,民办高校的预算管理对于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民办高校预算管理的目标就是将现有的经费,包括来源于学生的学费及相关费用,以及学校对于教学科研的投入和维持学校正常运行的一系列开支进行合理的调配,实现对现有资金的控制和规划。由于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因此就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对于预算管理的优化。
另外,民办高校对预算进行管理是学校正常进行经济活动的前提,预算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校的财务工作的发展,在民办高校中的预算管理活动能够对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等方面产生促进作用,还能够实现一定的社会效益,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在实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还能够有效的对民办高校的校产和资源进行监控,由于现有地民办高校在办学的过程中最大的风险就是资源和财务,实行预算管理后,能够在预算的分析、编制以及评价过程中,对于学校的资源、财产进行有效的监控,降低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的财务和资源风险。
最后,民办高校实行预算管理还能有效的在学校内部实现经济责任的落实,因为在预算的过程中,需要对于学校的资源进行划分,当资源划归学校的各个负责人之后,意味着各个分部的领导和学术一同对于共享的资源承担相应的责任。尤其是通过预算管理,将资源划分之后,在落实责任的基础上,还能够有效的调动学校师生以及学校领导的积极性,实现民办高校内的经济活动有序进行。
二、民办高校预算管理的现状
对于民办高校来说,预算管理是其工作的重点内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较多的民办高校对于预算的管理效果并不好,尤其是在实行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一)预算分析缺乏战略指导
对于预算的分析需要根据学校的未来发展战略制定,但现有的部分民办高校在预算分析的过程中,与学校整发展战略相关度不高,这样的预算分析,不仅是无法满足学校预算管理的目的,同样在发展的过程中经不起市场机制的考验。民办高校的发展战略是与学校现有的资源整体相关的,在此基础上制定学校的预算安排,能够保证学校的资源的合理利用。但是现有的部分民办高校忽视战略发展的需要,制定的预算计划仅仅是短期的预算,不能保证学校的未来发展战略预算之间的衔接,导致现有的预算缺乏发展的弹性,在市场发生变化时,难以实现预算工作的有效推进。
(二)预算编制方法随意
对于预算的编制有一系列相关的规章,但是在民办高校的预算编制过程中,对于其中的环节不够重视,导致编制出的预算计划具有随意性。在对现有的民办高校财务审查的过程中,发现民办高校存在“小金库”的现象,并且几乎不同程度的存在这种问题。尤其是对于公办学校的二级学院,在资源分配的过程中,其中的部分利益团体在分配资源的过程中截留收入,导致整个民办高校的资金流动中出现外流的现象。尤其是一些民办高校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对于“零基预算法”的重视程度不够,编制方法老旧,很难实现预算的嗜沸浴S绕涫鞘褂蒙弦荒甓鹊谋嘀票曜甲魑本年度的预算编制的依据,容易出现预算过高的现象,并且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
(三)缺乏预算监控体系
预算管理过程中,预算的监控和评价具有重要的作用。现有较多的民办高校在预算管理上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来自于监控体系的缺陷。预算监控的关键在于在民办高校内部建立起一整套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并在预算实行的过程中逐级展开,从上之下层次监督,并且对于民办高校的经营活动、教育科研活动以及投资活动等都要进行预算的监控,才能保证预算的正确使用,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预算浪费的情况。
三、民办高校预算管理的优化
(一)树立新的预算管理观念
在民办高校预算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保证预算是在学校未来发展战略的基础之上制定,由于预算管理是对于学校发展战略的实行,是数字化放映学校的发展计划,因此,在学校编制预算计划之前,需要对于学校内部的资源和外部的环境变化进行调研,明确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制定学校发展的目标,这样才能实现学校的预算与学校的发展一致,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预算编制的盲目性。尤其是能够保证学校的预算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战略一致,前后有效衔接,不会出现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错位现象,并能够在市场发展中,经受住考验,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在树立预算管理理念的过程中,还需要将预算管理落到“地上”,也就是确保预算管理能够落实到各个部分,实现权力和义务的结合,并能够对拥有的资源负责,合理利用资源。
(二)坚持全面整合预算内容
对于高校的预算,无论是民办高校还是公办学校,大体内容一致,包括学校的教育经费预算、科研预算以及基础建设投资预算等几个方面。民办高校在对学校内部预算管理制度进行优化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大预算”的原则,对于学校的每一个部门、活动以及项目都要有明确的依据,对于不同学科和不同时期的预算,也要遵循客观的规律,全面考虑学校的发展,不只是着眼于部分,这样才能实现民办高校预算内容的一体化,实现预算管理的系统性。
(三)提高预算执行能力
民办高校能否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实现预算计划,主要的影响因素就在于学校的预算执行能力。对于民办高校来讲,学校的预算制定之后,在实行的过程中不允许调整,因此,一旦民办高校的预算经过审核,财务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学校的发展会随着时间的变化产生调整的时候,需要在学校的理事会或者董事会同意批准才可以进行。所以,民办高校的预算执行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实现学校的发展计划,并能够保证学校的战略逐步实现。
四、结论
预算管理对于民办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学校的财务管理能力的方法,对于预算的管理需要在学校发展战略指导下,依据科学合理的规律制定。但是我国的民办高校事业还处于起始阶段,对于民办高校的预算管理还是在探索的过程,可以在对预算管理时借鉴相关的经验,不断发现其中的规律,制定科学有效的预算计划,合理的控制调整民办高校的资源,控制民办高校的办学成本,实现民办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阎彦斌.加强民办学校资产与财务监督的动因及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2(5):31-33.
1 民办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现状
1.1 制度不健全:国家对于民办高校开展科研活动不重视,主要体现在申报省部级以上课题方面有种种限制,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高校教师申请省部级、国家级等课题处于劣势。因为职称的限制,青年教师根本就没有申报资格,只能依附于从高校退居二线的老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科研潜能。民办高校的教师中级职称以上的很少,科研队伍不健全。
1.2 科研兴趣淡薄,缺少积极性。为了做好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基本无暇顾及科研,更谈不上开展科研。虽然一些教师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但不知从何入手,或是由于科研经费等问题中途放弃,或是认为最后发表几篇论文,就取得了科研成果。再者,有些教师在科研上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对参与的科研项目积极性不高。有的青年教师存在偷懒心理,考博以后或者等到晋升职称需要的时候再做科研,眼前还没有把科研提到日程上来。高校中论资排辈的现象和观点普遍存在,与公办学校相比,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申请省部级、国家级等课题处于劣势。
1.3 科研档案意识不强。从政府和学校层面上说,由于历史和成长过程的原因,民办高校大多只重视招生人数、校园建设、规模扩大等硬件建设,普遍没有开展足够的科研活动。另外,和公办高校相比,政府对于民办高校科研工作不重视,没有提出硬性要求。很多申报的科研信息均将民办高校排除在外。在高层次的课题申报和方面,对于民办高校教师均有限制,导致了民办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经验缺乏、较为落后的局面。近几年,许多民办高校开始重视科研工作,鼓励教职员工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但也没有充分认识到搞好科研档案建设与搞好科学研究工作的必然关系。再者,大部分教师认为参加科研目的是就是为了晋升职称,不注意资料的积累,甚至担心科研课题文件资料特别是技术成果泄密对自己造成损失,不愿上交或不主动上交给档案部门。
1.4 科研人才缺乏,科研档案无连续性。相对于公办高校来说,民办高校一般只能吸引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和年龄普遍在55岁之上的离退休老教师,以及从公办高校聘请的兼职教师。这就使得民办高校从一开始就在科研建设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滞后:一方面离退休教师大多数都以授课为主,且在本专业的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和当前前沿问题脱节,无法对年轻教师在科研方面进行“传、帮、带”;另一方面,兼职教师还要兼顾本单位的任务,在教学方面未能全身心投入到民办高校的教学工作中,科研方面更是贡献甚微。近几年,绝大多数民办高校已经大批引进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以及少数博士生。但由于民办高校待遇相对较低,以及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的担忧,导致高学历者心理失衡,一旦有机会找到更理想的工作,就会辞职。这就导致本应成为民办高校科研队伍的中坚阶层的人才流失,缺乏有层次的科研梯队,仅有一些校级厅级等级别较低的项目,省部级以上的项目少之又少,更有甚者,很多课题刚立项,主要参与人员就已离职,导致科研成果没有连续性。科研档案的不完整、不系统,影响其开发利用价值,反过来也影响了原本薄弱的民办高校科学研究工作的继续发展。
1.5 科研工作缺乏组织和制度保证,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一方面,机构设置不完善。专门科研机构及科研管理机构是科研工作的组织保障。目前设有独立科研管理机构的民办高校很少,大都依附于教务处或者信息中心等一些校级的行政部门。学校的科研制度也不规范,比如,关于科研课题和经费的申请、科研考核制度、科研奖惩制度和科研档案管理等方面,基本缺乏明确的规定和管理。这些都制约了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另一方面,科研管理人员配备极少,大多数民办高校的科研干事都是兼职,主要工作还是教学,没有太多精力收集、整理归档材料。与档案工作相关内容的培训更是没有参与过,对档案工作管理意识不强,许多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认为,科研档案管理就是把科研活动的资料收集起来,递交给学校综合档案室就行。无视法律规定,常常以复印件应付归档。我国《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归档的科研材料必须是原件,根据需要可复印若干份。但是有些科研人员却将原件据为己有,以复印件交档案管理部门应付了事,容易给一些人造成舞弊的可乘之机。
1.6 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民办高校科研经费普遍不足。其主要原因:一是民办高校的科研工作没有纳入主管部门的统一管理,不像普通高校那样每年都有数量可观的科研经费下拨,实行专款专用,为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较多的经费支持。二是民办高校经费来源主要靠收取学生学费,科研投入相对不足。三是自身对科研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
1.7 科研材料收集不齐全,科研档案难以集中管理。由于民办高校师资较为紧张、教学任务繁重,有能力的教师即使挤出时间来从事科学研究,但缺少时间对科研过程形成的原始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有序上交。有人认为科研档案的收集、归档是档案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因此,档案部门收集到的常是项目申请、立项表格、鉴定材料等一般性资料,而真正的科研原始记录材料很匮乏。由于学校知名度和科研水平不高,承接不到重要的科研项目,不少教师常会以个人身份参与强校、外单位的科研工作,这就构成本校科研项目的“流失”,导致本校科研档案的收集困难。
1.8 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和规章制度。由于民办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一般起步较晚,再加上档案管理意识不强,管理手段和规章制度不健全,因此,档案部门经常难以收集到建档所必需的完整的原始资料,这就造成科研档案中一般性技术资料多、关键性技术资料少。由于科研档案的不完整、不系统,影响了它的开发利用价值,反过来也影响了原本薄弱的民办高校科学研究工作的继续发展。
2 民办高校科研档案建设的对策
增强师生员工的科研档案意识,提高对科研档案价值的认识。
2.1 学校方面。首先,重视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提高对科研档案管理的意识。民办高校要改变只重视课题项目立项数量和论文的数量,而忽视科研档案整理的局面。要对校领导到全校师生加强对科研档案的重要性的宣传。科研档案不仅是申请立项、研究课题、调研、总结研究成果、、结项等具体工作,也包括了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总结、积累的过程。科研档案的整理也并不是单纯的某个部门或某个人的行为,而是所有做科研的师生在研究的同时,要有意识地积累科学研究的过程稿,包括调研材料、研究报告、应用证明等资料。这样才能使得科研档案起到应有的知识传承的作用。其次,要健全科研机构,制定完善的科研制度,加大对科研工作的奖惩力度。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例,从2008年本科评估开始,就专门设置科研处,并在二级学院设立科研干事,以方便科研工作的展开和科研档案的收集整理。2010年成立经济研究所、纳米研究所等九个研究所,由主管教学校长主抓。在制度方面,先后制定《黄河科技学院科研项目经费资助管理办法(试行)》和《黄河科技学院科研奖励办法(试行)》。最后,给予必要的设施支撑。科研档案的整理,并不是单纯地收集资料就行了。需要配备计算机、扫描仪、网站网络环境、储存载体等,才能够保证科研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师生层面。首先,要转变思想,重视科研工作,正确认识科研和教学的关系。一方面,教学可以促进科研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能发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科研活动可以围绕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活动;另一方面,科研活动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在科研活动中能接触到更多的新思想、新知识和新信息,并在教学活动中传播给学生,这有助于改进和丰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其次,在做科研的同时,要注意资料的收集。完善的科研档案为其他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成为本领域前期的研究成果。其他科研工作者可以在不违反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利用和借鉴这些成果,能够避免重复劳动,减少各方面的浪费。
2.3 业务层面。民办高校要配备与业务工作相适应的专兼职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同时要加强对全校师生宣传科研档案业务的培训和指导。要明确各类人员对科研档案收集的范围,以及其归档范围。
2.3.1 学校科研档案管理要综合管理的是科研的准备阶段、研究阶段、结项阶段、成果推广利用阶段的各类材料资料,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资料都要归档。主要包括上级科研部门关于科学研究课题的题目征集、课题的批准立项的文件、任务书、委托书、项目结项证书、获奖证书等,学校内部的科研规划、各类科研成果的统计报表、总结材料,学校组织承办或师生个人参加科研交流、学术会议的会议材料等。
2.3.2 科学研究的课题组或者要收集整理的包括:科研课题审批文件、任务书、委托书,开题报告,课题研究计划,经费预算,方案论证和协议书、合同等文件。另外,重要的是研究阶段中,各种载体的重要原始记录,实验报告,计算材料,专利申请的有关文件材料,设计文件、图纸,关键工艺文件,重要的来往技术文件,研究工作年度进展报告等。总结鉴定验收阶段、成果和奖励申报阶段中的工作总结,科研报告,论文,专著,技术鉴定材料,科研投资情况,经费决算材料、成果和奖励申报材料及审批材料,推广应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证明材料等。最后是项目的推广应用阶段,包括推广应用方案、总结,扩大生产的设计文件、工艺文件,转让合同,用户反馈意见以及专利证明等。对于这些较详细的资料要求装订成册,制成统一形式交给科研部门或档案部门存档,需特别注意的是归档材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原始性,要以原件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