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旅游资源调查研究范文

时间:2023-07-03 15:50:30

序论:在您撰写旅游资源调查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旅游资源调查研究

第1篇

人文旅游资源是指由各种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和物质生产构成的人文景观[1]。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足迹,生动地反映人类在不同时期的活动特征。按旅游资源分类国家标准(GB/T18972-2003),人文旅游资源大致可分以下4大主类:(1)遗址遗迹;(2)建筑与设施;(3)旅游商品;(4)人文活动等。

二、优越的人文资源禀赋

保亭县是海南土著民族——黎族最集中的地区,素有海南“黎族首府”之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有的民俗风情,其境内拥有种类繁多、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根据旅游资源分类国家标准(GB/T18972-2003),保亭县人文旅游资源可分3个主类、10个亚类、31个基本类型、67个资源单体(见表1),并已成功开发出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与经济价值的人文项目。

1.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

2012年2月7日,国家旅游局正式授予呀诺达旅游景区“5A级”称号,自此保亭拥有了“钻石”级别的热带雨林文化旅游区。呀诺达的发展最突出特点在于把“黎峒文化、南药文化、生肖文化”等黎苗族优秀文化理念融进天然的热带雨林风光,使景区焕发文化魅力,成为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人文旅游中心。它是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具有国际水准的综合性、复合型生态文化休闲度假主题景区。同时,也是海南省独特的热带雨林及绿色生态文化全面展示的综合性主题景区。

2.甘什岭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旅游区

槟榔谷被称为海南省最丰富、最权威、最灵动、最纯正的民族文化“活体”博物馆,是海南本土传统文化展示及演示场馆。“谷里”一切东西都是原汁原味的“海南味”。这里再现了黎族原始而淳朴的生活方式、娱乐项目以及织锦等手工技艺历史场景,洋溢着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人体艺术的敦煌壁画”活化石——黎族文身。它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汉代。这种文身作为文化现象,在世界民族中也是罕见的。文身是黎族母系社会遗存下来的传统文化,带有原始宗教的艺术气息,是黎族历史的见证与延续的标志。(2)谷仓群。海南省现存最大最完整的谷仓群,这些饱经沧桑的谷仓群至今已逾百年,更是黎人良好民风的见证。

3.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亭的民间工艺类别多且富有民族特色,如纺染织绣、雕刻、制作陶器等。其中,有三项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见表2)。黎人具有高超的纺织技艺,“黎锦”是黎族历史与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黎锦”中的龙被,非被,实为绣幅或挂幅,亦称“广幅布”、“崖州被”、“大被”,更是代表了黎族传统织锦技术最高成就的艺术珍品,亦是封建时代进贡皇家的贡品之一。

4.七仙温泉嬉水节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七仙温泉嬉水节”是保亭黎、苗族的共同节日,也是一种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节庆。这天是鹊桥相会的日子,也是中国的情人节,在这洋溢着浓浓的民俗风情南国聚居地保亭,人们以温泉泼洒自己的心上人,以这种特有的方式把甜美的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它在2010年荣获“中国十大著名节庆品牌”称号,在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组织等评为“中国最具人气的民间节会”,是保亭一张亮丽的黎苗文化名片。

三、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现实可能性

保亭优越的人文资源禀赋,可以说是具备了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先决条件。

1.“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为保亭旅游业发展提

供了有利机遇2010年1月4日,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正式步入正轨,国家出台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纲要中明确规定,把海南岛作为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与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海南省又一次面临重大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保亭作为海南岛旅游业重点开发地之一,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不容错过的良好机遇。

2.三亚对保亭起着带动与示范作用

三亚是一座国际知名的滨海度假旅游城市。保亭毗邻三亚,区位优势显著。根据海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三亚和保亭将构建“蓝色三亚、绿色保亭、浪漫天涯、蓝绿共赢”的“蓝绿”特色旅游格局,保亭将作为大三亚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互依互补的双赢局面。“大三亚”的战略必将带动保亭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保亭亦可依托三亚旅游宣传平台,结合自身特点,借鉴三亚旅游业的成功经验,展示与推广保亭人文旅游资源。

3.“黎学研究”正蓬勃发展

“黎学”是专门研究黎族的学问,“黎学研究”受到海南省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据了解,海南省社科组织领导部门、高等院校、科研以及出版单位等都在拟订“黎学研究”的规划与方案。黎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对此(旅游业)无疑将给予热情关注,将对该县(保亭县)和黎族地区各市县旅游产业的兴办,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2]。把“黎学”这种民族文化符号赋予保亭人文旅游开发,势必增强其人文旅游的独特性与发展的持续性。

四、保亭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探讨

保亭拥有丰富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同时具备了开发的有利条件,适时探讨保亭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有助于保亭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促进保亭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加大人文环境保护力度

人文资源的完整性是旅游价值开发的前提。一种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是长时间历史积淀的产物,破坏容易,恢复却异常困难。为此,做好保亭人文资源保育工作显得尤其重要。(1)以立法的形式,加强人文环境的保护工作。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暂行办法》、《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法》等政策法规。同时,尽快制定符合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际情况的保护办法和实施细则[3]。(2)以文化保育为核心,系统地保育祖先留下的文化传承[4]。第一,政府主导,并统一规划与管理[5]。适度扶持黎苗村寨人文建设,整合人文资源,维护本民族特色。第二,黎苗民俗“生活化”。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传承优秀文化遗产,认识自身文化的重要性,提升本民族文化优越感。第三,举办人文资源保护宣传活动,不断增强居民保护人文资源意识,进一步弘扬黎苗人文文化。

2.挖掘提升人文资源品味

(1)加强“黎学基础研究”。保亭人文资源的开发与挖掘,关键在于要加强“黎学基础研究”,为生态游附加人文价值。例如,七仙岭美丽传说的编撰,为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增加文化内涵;保亭“三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操作性与可参与性及实践的研究;黎苗族服饰、饮食、文身等民俗风情及特色节庆生活化的研究;温泉康体疗养融合本地“南药文化”的研究等。(2)举办文化节,旅游产业化。可寻求省外合作,推广黎苗文化。如打亲情牌,发挥海南保亭“黎族首府”优势,与贵州、广西等黎族聚集地定期举办“黎族文化交流游”,形成特色产业,打造旅游品牌。

3.实现保亭与三亚的对接

充分利用三亚宣传平台,加大保亭人文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为此,保亭应做好如下对接工作:(1)政府相关部门的对接。如保亭县旅游局、旅游协会与三亚市旅游局、旅游协会及新闻单位对接,建立合作机制,积极参加彼此举办的节庆活动、旅游博览会,互相推荐旅游路线等;(2)民间旅游企业的对接,特别是旅行社以及旅游人才培训、旅游宣传营销以及旅游信息网站对接等。

4.精心打造文化传播策略

第2篇

1、长兴岛地区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长兴岛地处北纬30o19′东经121o34′,东西长,南北窄,东临横沙,北望崇明,被誉为绿色的翡翠,镶嵌在长江入海口。长兴岛原属宝山区管辖,2005年3月18日由国务院批准,5月31日整建制划归崇明县。其属江口沙洲,咸丰年间已形成石头沙、瑞丰沙、鸭窝沙、潘家沙、圆圆沙、金带沙六个部分。20世纪60年代末,长兴人民担土填江,将六个小岛筑坝联成一体。岛上属海洋性气候,由于四周水体的调温作用,夏季湿润凉爽,冬季温和,雨水调匀,光照充足。这里有富饶的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占地4.5平方公里的长兴岛前卫农场,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柑橘生产基地,种有柑、橘、橙、柚4大类60多个品种的1万多株果树,有“长江第一园”的美称。每年享誉海内外的海洋节庆文化,将全岛挑染成一副五彩斑斓的绚丽画卷,形成多元、富有本地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2]

2、长兴岛内先进制造业企业的工业文化资源现状

先进的信息化闭环管理。以中船、中海、振华港机三大央企为核心的工业基地,均建立了与企业信息化需求相适应的信息基础配套设施。设计、生产、物流等重点环节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加强,内部OA系统、一卡通等软件系统普及应用,防火墙、入侵防护、网络准入等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加强,并具有数据备份中心。活跃的创新氛围。在岛重点企业积极承接国家工程,不断推挤技术和工艺创新,发现市场引领潮流。基地内拥有省级以上技术中心(研发机构)5个,研发投入占销售投入的比重达2.7%。取得科技创新成绩如:振华重工与上海船舶设计所联合突破了大型起重铺管船设计、制造、安装和测试的自主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中船先后交付的7.6万吨巴拿马型散货船、29.7万吨超级油轮(VLCC)、17.7万吨好望角型散货船等。最大型的海洋装备制造基地。目前上海长兴造船基地共有大型干船坞4座,大型门式起重机8台,舾装码头17座。中海有13个修船泊位,配套的15-60吨起重机21台,并有3座万吨级的浮船坞等。振华港机的主要设施包括卸货码头、发运码头、重件码头和修理码头7座,6艘大型浮吊以及10000多平方米的重型车间等。最励志的工业企业文化。在这片美丽的岛屿上,总有人挑灯夜战,无畏艰难。他们始终牢记着甘于吃苦无私奉献的“墨脱精神”、勇于创新领先世界的“振华精神”和善于协作团结奋进的“龙成精神”。从1865年清政府成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开始,“江南”就成了中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开拓者的摇篮。徐寿、华蘅芳、徐建寅等中国近代第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专家从这里走出,中国第一台车床、中国第一艘蒸汽推进的军舰“惠吉”号和第一艘铁甲军舰“金瓯”号、中国第一支步枪、第一门钢炮、第一磅无烟火药、中国第一炉钢在这里诞生,实业救国的故事在这里谱写,“爱国奉献、求实创新、自强不息、打造一流”的江南精神在这里传承。“以修为主,修造并举”是中海的战略,“爱我中海、勇创一流”是中海的精神,“诚信四海、追求卓越”是中海人始终践行的价值观,这里有为全体员工传颂的抗洪精神、改造船精神、“振奋5”轮抢险精神,这里还有陆金林、赖丕参等一批先进模范典型。[3-4]

二、上海市长兴岛工业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可能遇到的问题

1、工业文化资源的开发产品和模式缺乏创新

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一是工业旅游出现盲目跟风、产品同质问题。长兴岛工业文化旅游项目是中国先进制造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更需要深入挖掘企业和区域文化内涵,否则将会出现四不像问题,导致整体项目的失败。二是传统观念认为工业文化旅游开发主体是企事业单位和有关政府部门。这样就会导致整个项目的开发流于形式,员工和当地居民缺乏广泛的认同感。如果前期开发过程中没有明确项目开发主体,创新开发模式,就会造成动员不足或宣传力度减弱的情况,导致员工或当地居民对开发项目的不认同,使开发项目难以运作,从而导致项目夭折或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企业在开发工业文化旅游资源时需要创新开发模式,重视地方社区参与问题和内部信息传递问题。[5]

2、在工业文化资源开发中环保意识不足

旅游资源开发应秉持科学合理的开发思想,注重生态平衡。上海市长兴岛工业文化旅游要发展成世界先进的海洋装备制造岛,更应重视整个岛屿的平衡发展。开发过程的不平衡可能表现为整个项目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对重点工业文化资源投入过多,导致一些非重点海洋文化资源被忽略。例如在开发过程中可能重视高端制造业的开发,从而忽略前卫农场的橘文化和青草沙水库的生态系统。

3、工业文化资源开发主体间的协调问题

成功的开发项目必是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相互配合的结果。工业文化资源的开发项目涉及多个主体,这就要求整个项目在制定时,应统筹多方利益,系统划分有关主体的职责。一是政府层面。政府部门仅提出宏观的计划方针,而缺乏强有力的具体指导性意见。长兴岛工业文化旅游项目由政府牵头组织,因此其更应该发挥协调职能。二是长兴岛内的企业层面。一方面,作为工业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主体,企业可能过于关注自身的资源,从而忽视地方社区和教育系统的作用。将所有的责任自揽,虽然有助于项目的快速实施,但引起的效应有限,难以形成广泛的共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反而不利于整体项目的实施。另一方面,企业有机密信息泄露的顾虑,不愿意主动开发其工业文化资源。中介媒体层面。作为信息的传递者,如果中介媒体对整个长兴岛工业文化旅游品牌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导致宣传力度不够,可能会使整个项目无人问津。[6]

三、上海市长兴岛工业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1、走科技和海洋文化相结合的道路

上海市长兴岛工业文化旅游属于先进海洋制造业与海洋文化产业的结合物,具有科技含量高、产品多元化的特点,需要创新旅游产品。可以考虑将会展业、商务旅游、科普基地和高科技人才教育基地相结合。一方面,会展业、商务旅游、高科技人才教育作为是技术交流和高科技文化交流的主体形式,具有极强的高附加值。另一方面,上海振华重工、江南造船长兴基地和中海长兴岛分公司均属知识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企业,作为制造业的科技领先巨头,其产品具有极高的科技含量。在工业文明日趋鼎盛、环保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与文化相关产业的融合,找寻更高的附加值,已成为未来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坚持效益和生态兼顾的原则

长兴岛地处长江入海口,对整个上海市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生产、生活都有极其重大的影响。长兴岛工业文化资源旅游项目作为中国新兴高端制造业的探路者,应承担其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统筹好经济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保护两者的关系,既要实现自身价值,又能兼顾地方生态环境,从而实现整个岛屿的可持续发展。

3、引入“社区”作为项目开发的主体之一

一方面,作为长兴岛项目开发的利益相关者,当地社区居民有权利知悉整个项目的进展和实施情况。另一方面,将社区引入项目开发的主体之一,可以充分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整个项目的开发更具有活力,降低了项目失败的风险。就政府而言,当地政府应建立具有广泛共识的文化价值观,如成立相关工作小组专门负责该地工业文化旅游的文化宣传工作,做好群众动员活动,充分发挥社区效应。就企业而言,相关企业应做好职工文化培训工作,妥善处理好职工的食宿待遇、教育培训等问题。

4、建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通过引入风险管理的思想,解决企业对重要机密信息泄露的顾虑之忧。如成立由专家组成的评估领导小组和评估工作小组,专门负责整个项目信息泄露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加强与上海高校的科研合作,形成一套具有操作性的信息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并制定信息泄露风险应急预案,完善有关基础设施的建设,搭建一个完整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平台。

5、建立高效有序的协调机制

第3篇

一、重庆主城区调查概况

重庆是巴蜀文化的发源地,具有独特丰富的自然环境和民间民俗文化。在各族人民的劳动创造中孕育出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的长河里不断在自身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精髓。经过发展和传承,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形成了包涵内容广泛,艺术价值高,知名度高等特征。

(一)调查目的

重庆主城区拥有众多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样、资源丰富。该调查通过专家调查问卷、实地访问等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重庆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其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其目的是确定重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存量状况以及类型、分布、规模和开发程度,并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等相关研究提供基础的数据资料。

(二)调查对象

根据学术界对于旅游资源普遍认同的范畴,对重庆市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甄选,确定了重庆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调查的对象为木洞山歌、接龙吹打、小河锣鼓、车灯、四川评书、四川扬琴、四川清音、川剧、川江号子、蜀绣。

(三)调查方法

首先,通过实地考察法了解重庆主城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种类、特色以及分布情况,之后,采用专家问卷调查法,向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对调查对象有深刻认识和研究的专家进行调查,获得详细的资料,统计相关的数据,为之后的赋分评价提供参考。

(四)调查流程

本次的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采用统一的评价量表,然后进行评分,得出旅游资源单体的得分并评价其所处的等级。本次调查在充分收集和参考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后进行实地考察,专家问卷调查主要集中在2016年6月8日至2016年6月20日,对相关专家进行访问,并对记录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为评分打下基础。

二、重庆主城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基本类型

(一)旅游资源分类

我国学术界根据各级政府和单位申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划分了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重庆主城区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有两个大类和四个亚类,如下表1。

(二)旅游资源类型构成

重庆主城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类型、构成以及占重庆整个区域的比例,如表2所示:

由2表得出,重庆主城区国家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重庆直辖市范围内所占的比例较高。

(三)旅游资源类型特征分析

1、旅游资源数量种类较多

重庆主城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有10项,其中都较为著名且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强(表1)。重庆主城区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有2大主类,4个亚类,占全市标准数目的比例较大。由此得出,重庆主城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数量较多,种类繁多。

2、旅游资源历史悠久

重庆主城区的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众多项目都是发源于古代,传承至今。如木洞山歌,它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巴渝歌舞”,经过历史的演变,至明清时期演化形成木洞山歌。接龙吹打最迟在明代末年形成,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演变,至今形成自身独特的曲调和内容。四川评书、四川清音、四川扬琴经过明朝时期的发展和传承,在清代的时候盛极一时,拥有大量的听众。蜀绣在三国时期就已驰名天下、世人皆知,被视若珍宝,更有寸蜀寸金的说法。川剧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名声,清代年间吸收各家戏剧的精髓,揉百家之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至今受到人们的喜爱。

3、旅游资源根植于实践生活

重庆主城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多为传统音乐、民间音乐和曲艺类的项目,这些项目大多是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积累产生的,在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涵上与人民群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能与人民群众在情感和精神上产生共鸣。与人民群众的劳作有直接联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川江号子、木洞山歌、小河锣鼓等,它们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重庆多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都是来自民间的生产和生活,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4、旅游资源雅俗共赏

重庆主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内容丰富,知名度较高。部分项目长期活跃在舞台上供人们欣赏,根植于人民群众的非遗文化不仅传颂于百姓的口中,更在舞台上发挥其独特的魅力。川江号子扎根与底层人民的辛勤工作之中,是船工们的呐喊声。在“印象武隆”中川江号子气势雄厚、震撼人心,让观众陶醉其中。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的艺术形式在巴蜀大地上得到和谐的相处。四川清音、四川扬琴较之显得娴静温柔,扬琴的音色清丽婉转、悠扬动听,适合演奏活泼的乐曲。从古至今多少文人雅客、普通百姓在一杯清茶的陪伴下,惬意的聆听着,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放松和舒适。

三、重庆主城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

(一)主要旅游资源评分

采用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资源评价标准,旅游资源的评价共100分,主要分为 “资源要素价值”(总共85分。其中含观赏游憩使用价值30分;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25分;珍稀奇特程度15分;规模、丰度与几率10分;完整性5分)、“资源影响力”(总共15分。含知名度和影响力10分;适用期或使用范围5分)和“附加值”(分正分和负分,主要是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三个部分。

按照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表,对重庆主城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其评分结果见表3。

由表3得出,重庆主城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得分较高,其中观赏价值普遍得分高,但是知名度得分差异较大,完整性得分不高。

(二)旅游资源等级划分

采用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资源评价标准,对重庆主城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评价,评价等级如下表4所示。

由4表得出,重庆主城区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旅游等级较高,旅游资源的品质优良,可开发程度高。

(三)旅游资源总体分析评价

重庆主城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等级较高,2个五级旅游资源、4个四级旅游资源、3个三级旅游资源。重庆主城区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还未达到应有效果,形象不突出,不完整,没有合理和可持续的的旅游开发体系。整体上还严重缺乏重视和保护,需要各方面的保护。

四、重庆主城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议

(一)加强文化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随着新世纪现代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受到现代化的影响,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守护。巨大的社会变化使得重庆主城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岌岌可危,许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因此加强对重庆主城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显得尤为重要。重庆主城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较之其他自然资源显得较低。所以需要重庆市相关部门积极开展与非遗文化相关的文化活动,创造一个非遗文化与百姓生活和谐共处的社会环境。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媒体宣传,举办走近非遗文化的体验和观摩,向人民群众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演变和精神内涵。此外,还可以充分结合非遗文化与民族传统节日的关联,加深人民大众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度,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从而在重庆市内形成良好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氛围。

(二)突出巴渝特色,创建崭新形象

巴渝文化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但是在游客心中的印象却不突出,在打造重庆旅游形象和口号时,加入文化元素。例如重庆的朝天门和瓷器口的码头文化,与川江号子是密不可分的。在重庆码头文化的宣传时,可加入川江号子的发展历史。让游客在潜移默化中了解非遗文化。重庆的麻辣火锅闻名全国,在火锅店中加入文化宣传栏,让人民了解火锅的由来和背后所产生的文化。因此可以在各方面打造重庆文化名牌。因此在未来的重庆旅游形象建设工作中,可融入具有巴渝韵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接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用心体验到巴渝雅俗共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整合市场优势,创新旅游形式

重庆主城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要重视和认清市场需求,满足游客求新、求奇、求特的心理。 可打造新的旅游形式,让游客不仅游览和观赏景点,还可以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和表演中去,切身体验和感受非遗文化,如游客在游览瓷器口古镇时,可以去茶楼聆听评书,在抑扬顿挫的语调中,感受评书的嬉笑怒骂;另外游客可前往重庆市曲艺团里不仅可以欣赏四川扬琴、四川清音的表演,还可聆听国家级传承人对非遗文化的学习历程,感受文化的传承。此外,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时,应积极结合重庆周边的旅游资源,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线路。

(四)合理开发利用,发展文化产业

第4篇

一、前言

本研究通过对太原市万柏林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太原市万柏林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促进太原市万柏林区体育旅游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太原市万柏林区体育旅游者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的需要,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山西大同大学图书馆检索和查阅与本论文有关的文献,收集有关体育旅游资源的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

选取太原市万柏林区正在进行体育旅游的旅游者作为调查对象。根据论文的需要设计问卷,依据各年龄段随机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回收225份,回收率为93.75%。其中有效问卷205份,有效回收率为91.11%。

3.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与处理,得出相关数据。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太原市万柏林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体育旅游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与地理位置有一定的关系。万柏林区是山西省太原市所辖的一个市辖区,是太原的西大门。万柏林区地势西高东低,环境十分优美,旅游资源业特别丰富,有神堂沟度假村、汾河城西段绿化美化带等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观。

(二)太原市万柏林区体育旅游现状分析

1.旅游者参加体育旅游的目的分析

通过调查可知,在体育旅游者中,他们参加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和缓解压力、调节精神,所占比例分别为40.98%和36.59%。有20.00%的旅游者认为通过体育旅游可以提高生活质量。仅有2.43%的旅游者认为通过体育旅游可以增加经历,丰富生活。

2.旅游者对太原市万柏林区感兴趣的项目分析

通过调查得出,体育旅游者在选择体育旅游项目的时,排名第一的是参加景观,占总人数的85.36%。可见景观体育旅游能够吸引更多的的游客。其次是登山、景观体育旅游、远足等项目,说明随着体育旅游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喜欢参与度较高的项目。

3.旅游者经济收入状况及体育旅游消费状况

通过走访调查得知,旅游者月收入为2000-3000以及3000-4000的人数居多,分别占34.15%和43.41%,旅游者在参与体育旅游的过程中,消费金额大多在300-1000元之间,占70.25%,说明随着居民经济收入的提高,人们不仅进行观光旅游,更青睐于以健身、娱乐为主的体育旅游。

4.参与体育旅游的方式分析

由调查可知,旅游者参与自驾游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2.68%,由此看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驾游的比重逐年上涨,旅游者和家庭一起出游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8.29%。而经旅行社安排的只占总人数的9.76%,说明旅行社的宣传力度不够。

5.旅游者对万柏林区体育旅游服务质量的满意度

通过调查可知,在参加过太原市万柏林区体育旅游者中,对体育旅游服务质量感觉过得去的占50.24%,不满意的占21.95%,满意的占13.17%,很满意的占4.88%,很不满意的占9.76%,其中体育旅游服务质量感觉“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占绝大多数,这说明体育旅游的服务质量较差,各旅游地应加强人才的培养,加强人才素质的提高。

(三)太原市万柏林区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存在的问题

1.体育设施不完善

太原市万柏林区一些配套设施陈旧,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2.体育旅游资源缺乏宣传力度

太原市万柏林区由于政府部门、旅行社等相关机构对体育旅游项目重视不够,缺乏宣传。

3.体育旅游资源服务质量差

太原市万柏林区相当一部分景区交通路线较少、交通设施落后,景点内缺乏交通工具;有相当一部分景区的食、宿以及购物等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太原市万柏林区的体育旅游资源非常的丰富,开发的潜力也很大,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2.太原市万柏林区体育旅游项目结构单一,趣味性不高。体育旅游新产品,开发不够。

3.太原市万柏林区体育旅游资源整合度差,缺乏经营管理人才。

(二)建议

1.综合开发体育旅游资源

体育旅游的开发地应找在风景优美或有名胜古迹的地方,充分发挥太原市万柏林区体育旅游资源的环境及地理优势,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完善场馆设施,提高服务功能。

2.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形象

提高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消费观念,树立有特色的体育旅游品牌。

3.提升体育旅游服务质量

真正树立为消费者服务的理念,经营、管理配套服务,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同时制定相关规定,保障游客权益。

第5篇

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华阴市境内,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自古以来,华山就以其丰富的资源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重要的山地旅游景区。伴随着华山旅游开发的深入,如何做到山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共赢,做到山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就成为华山旅游发展中重要的难题。客源市场调查是帮助景区获得游客信息、掌握旅游者行为规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调查和研究游客在华山的旅游行为规律不仅能够揭示旅游者行为规律本身,而且对于华山山地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旅游接待设施选点布局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问卷分两次进行,第一次调查在2015年10月1日到7日之间进行,调查对象为到访过华山的旅游者和即将游览华山的潜在旅游者,本次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79份,回收有效问卷158份,有效率88.3%;第二次调查在2015年10月15-16日进行,面向游客随机发放调查问卷159份,回收问卷159份,有效率100%。前后两次共计发放问卷338份,有效问卷317份,其中男性游客两次合计162人,占总数的51%,女性游客155人,占总数的49%,应用Excel2003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相关分析。

二、华山旅游客源市场基本属性成分析

(一)年龄构成

总体上看,华山旅游景区游客的年龄构成偏向年轻型。45岁以下的游客总和为233人,占调查游客总数的73.5%;45-65岁之间的游客69人,占调查人数的21.8%;65岁以上的高龄游客15人,仅占4.7%。这一结果表明,作为名山旅游地,“奇险天下第一山”赋予华山的险峻,使得老年群体只能对华山望而却步。

(二)学历构成

在本次华山游客的学历调查中,学历越高,则旅游者所占的比例越大;大专以上的游客的比例为57.4%,中专及高中为34.4%,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8.2%,这说明旅游者的旅游需求表现出随接受教育年限的增加而增长的趋势。

(三)收入构成

根据本次调查,华山客源中家庭月均收入3000-6000者居多,占游客比重的39.1%,但是家庭月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游客占到了48.6%,超过6000元的高收入阶层也仅占12.3%;这反映出华山主要客源地陕西、河南、山西、四川、湖北等省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省份相比不高,人均收入水平较低。

三、华山旅游者行为分析

(一)华山旅游者需求行为

1、华山旅游需求的时间分布特征

华山旅游景区旅游者对于旅游时间的选择不仅表现出明显地随季节而变化的规律性,在一天之内旅游者选择进入景区的时间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根据调查得知,旅游者对华山景区的旅游需求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每年的4月份和5月份会形成华山旅游需求的第一次高峰;7-8月份形成华山景区第二个旅游需求高峰;华山旅游需求的第三个高峰期,也是旅游需求最旺盛、需求量最大的时期在每年的10月份。华山旅游的淡季集中在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3月期间,另外,6月和9月游客需求也相对较低。

根据2015年10月15-16日的连续观察统计,发现华山游客在一天之内都有人进山,甚至晚上8:30-9:00以后进山的游客还形成一个小高峰;下山人口多在第二天下午4:00以后,尤其在4:00-5:00之间下山的人数较集中。根据调查,大多数游客登华山的主要目的不光为了欣赏华山美景,多数人登上华山之后还想亲眼目睹华山日出,故晚上进山的游客会形成一个小高峰。

2、华山旅游需求的空间分布特征

华山旅游者来源比较广泛,但同时又表现出高度的地域集中性。华山游客主要来自陕西以及河南、山西、四川、湖北等与陕西省毗邻省区,占到了本次调查总游客数的85%,来自其他省区的游客仅占25%。这说明距离因素对旅游者目的地选择有重要的影响,地域的偏远性增加了旅游者与旅游景区之间的感知距离,从而使旅游者对目的地选择的可能性随着感知距离的增加而降低。

(二)华山旅游者群体行为

1、出游方式

旅游者出游的方式一般主要有自助游、单位组织和参加旅游团三种方式。在调查的317份有效问卷中,有71人跟着旅游团出游,占到了本调查总数的22.4%,246人采取的是自助旅游的方式,所占比重高达77.6%。

上述结果一方面表明华山旅游客源的主要市场集中在陕西省内地区,游客对省内环境相对熟悉,利用节假日自助结伴出游的散客居多;但另一方面,这个结果的出现也不能排除旅游团组织性较强,让参团游客填写问卷比较困难的原因。

2、是否过夜

根据调查,华山旅游者中利用当地住宿设施过夜者147人,占总数的46.4%;不过夜旅游者170人,占53.6%,过夜旅游者人数相对低于不过夜旅游人数。华山本身是一个享誉海内外的旅游胜地,但在这种情况下却似乎成为一类旅游过境地[3],再加上渭南市处于强势旅游地西安的影子区中发展,属于典型的弱势旅游地,西安到渭南的游客又主要是以一日游为主,因此即使游客总量规模很大,但如果是这种以过客为主的群体旅游行为占主导,则对于旅游景区所在地的经济拉动相对较弱。

(三)华山旅游者感知行为

1、旅游动机和偏好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以观光游览和休闲度假为动机的旅游者比重高达82.6%,其他几项加起来仅占到了17.4%(见表1)。在旅游者偏好调查中发现,旅游者最感兴趣的是华山的山水风光;然后依次是华山的文物古迹、文化艺术和民俗风情,而华山当地的饮食、购物、节庆活动等其他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大。结合前文对华山游客市场构成的分析,就会发现旅游者的旅游偏好与年龄、文化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表现出随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变化现象。

2、旅游者体验及评价

旅游者体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主观判断,可以用旅游者满意度进行衡量。本次调查中不仅调查了旅游者对华山景区的总体旅游印象,而且以打分的形式调查了旅游者对食、住、行、游(景区)、购、娱这六大旅游要素的评价。

在对华山旅游的总体印象调查中,认为“很好”、“好”和“一般”的旅游者分别为31人、217人和69人,占到总调查人数的9.8%、68.5%和21.7%;没有游客对华山的旅游印象“差”和“很差”。这说明华山旅游总体上令游客觉得“物有所值”,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游客来说,并不能令人觉得“十分满意”。

而在对华山的旅游构成要素(食、住、行、游、购、娱)调查中,为了能够得到定量的数值,也将评价分为6级并分别赋分,得“5分”表示很好,“4分”表示好,“3分”表示一般,“2分”表示尚可,“1分”表示较差,“0分”表示不曾使用。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游客对景区(游)的体验性评价最高,认为景区环境“很好”和“好”的旅游者较多;而对于景区的住宿(住)、娱乐设施(娱)的体验性评价较低,认为“一般”、“尚可”和“较差”者旅游者较多。这表明在华山这样一个5A级风景名胜区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较明显的基础设施不配套的情况,基础设施匮乏和落后也直接影响到了旅游者对景区的体验质量。

四、结论与对策

(一)华山景区客源市场过度集中于省内且重游率较低

虽然华山高度居“五岳之首”,自古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美誉,也有着华山论剑和华夏之根的华山文化,但其主要功能还是观光游览。针对这一现象,今后的开发应该重点从两方面突破:一是要加大对省外客源市场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省外游客了解和认识华山,以拓展华山客源市场,吸引更多的省外游客;二是要尽量提高省内游客的重游率,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开展山地体育旅游、登山运动、蹦极等一些参与性、娱乐性较强的项目,吸引回头游客,提高重游率。

(二)华山旅游者的年龄构成以中青年为主

这与华山作为名山旅游地的性质有关;从本次调查的数据来看,华山游客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大多数游客接受过高中及其以上的学历教育,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游客比例达到了57.4%,高于1997年47%的水平。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近年来教育投资增加、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年轻人受教育的年限和学历都普遍有所提高。

(三)华山过夜旅游者不足,游客对本地旅游接待设施的满意度较低

来华山的游客大多数是从西安跟团或自助游的方式直接到达华山景区,旅游结束后又原路返回到西安,这种节点式的旅游线路选择,致使游客一般不在景区及其周边留宿;另外,整个渭南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落后,资金的匮乏间接造成旅游设施投资的不足,使得华阴市甚至渭南市旅游食宿、娱乐、购物等配套设施相对落后,很难满足游客的需求,游客大多不愿意留宿华阴及渭南本地。重新设计旅游线路,加强与省内各旅行社之间的联系,让旅行社在旅游产品营销中和旅游活动组织中多推广华山及其周边景区,延长华山地区旅游产业链,使游客在渭南的旅游时间延长;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尤其要对在调查中发现的游客不满意的一些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设施进行改造或关闭,对于景区内部游客满意度较低的一些景点也要限期进行改造。

(四)华山旅游者旅游需求的时间分布很不平衡,重要节假日旅游需求旺盛,造成旅游超载现象

第6篇

一、引言

目前,我国森林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植物园、林场五大类型。森林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景观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森林旅游发展所面临的三大基本问题。喀斯特森林旅游是依赖喀斯特森林景观资源而进行的不同形式的旅游活动。喀斯特森林资源由于喀斯特地貌本身的脆弱性,相对其它类型的森林资源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困难。如何既科学开发喀斯特森林景观,同时又保护好喀斯特森林景观资源,是摆在喀斯特森林旅游资源开发面前的一道难题。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原始森林我国是发育最好、最有代表性的喀斯特森林。2007年成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对于喀斯特森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同样具有代表性。

二、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一)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资源分类

根据,地文、水域、生物、天象与气候等分类标准,可将茂兰喀斯特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按7大主类、16个亚类以及26个基本类型,可见茂兰喀斯特森林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二)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选取茂兰自然保护区森林旅游特色景点18个,采用如下指标对这些景点进行定量评价:A、资源价值是否具有独特性;B、在国内市场上,对同质的产品是否具有商业上的竞争力;C、交通进入性是否较好;D、配套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设施的状况如何;E、景点位置、景观类型是否便于配套组合,形成组合;F、对全市旅游业的影响。

根据以上标准对候选区的景区进行评分,1分为最低分,5分为最高分,评分结果如下表[18](表4-2)。

根据旅游资源单体评价名次的情况,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资源特品级景点2处,优良级旅游资源景点14处,普通级旅游资源景点2处。可见,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具有良好的品质。

(三)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根据卢云亭的旅游资源“三三六”评价法,即“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六大开发条件”,对茂兰保护区喀斯特森林旅游资源主要采用了其中的“三大价值”与“三大效益”对其进行定性评价。

1、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资源的三大价值

(1)景观观赏价值

茂兰自然保护区内峰峦叠嶂,溪流纵横,原生森林茂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山、水、林、洞、瀑、石融为一体。呈现出喀斯特森林生态环境的完美统一和神奇的特色。而且保存着十分珍惜的濒危的野生动物、植物,如诗如画,俊秀独特。

(2)科学考察价值

茂兰自然保护区作为国内发育最好、最有代表性的喀斯特森林,无疑是研究喀斯特森林动植物的天堂,具有极好的科学考察价值。

(3)民族文化价值

保护区境内分布着布依族、水族、瑶族等不同民族。在长期的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民族传统的饮食文化、与环境和谐的建筑文化。

2、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资源的三大效益

(1)生态效益分析

森林生态系统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的作用成为共识。茂兰国家级保护区主在喀斯特地貌发育理论、喀斯特森林群落学特征、森林的水文效应、特殊的物种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广大喀斯特地区森林植被恢复途径等方面均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为地表上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自然本底,是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和基地,又是特殊地貌上众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同时,由于喀斯特森林独特的水文地质二元结构所呈现出的水文效应,为茂兰周边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和重要的生态屏障。

(2)社会效益分析

茂兰自然保护区地处贫困山区,是瑶族、水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集中区域,喀斯特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社会效益十分显著。2007年荔波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成员后,对外联系和交流日益频繁,自然保护区先后接待过日本、美国、瑞典等多个国家的专家和国际友人来保护区访问考察、旅游。随着保护区保护和科研设施的进一步完善,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逐渐成为了我国对外科技、信经济交流的重要窗口。

(3)经济效益分析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多种经营和喀斯特森林生态旅游,可创造一定的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等社会效益,同时可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喀斯特森林生态旅游营业收入主要根据预测的游人规模和人均消费水平进行估算。参照同类项目及荔波樟江风景区的消费现状,结合茂兰森林旅游区的建设内容、规模、档次和时期其人均消费水平指标为2010年70元/人天;2015年80元/人天。经计算,2010年27.92万人,营业收入达1954.4万元;2015年预计总人数将达30万人,营业收入达2400万元。各时段的利润(按30%的利润率计算)预计为:2010年586万元,2015年720万元。

3、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客源市场调查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于2014年6-9月份发放问卷1500份,全部回收,其中有效样本1420份,有效问卷的比率为94.6%。整体上说,此次调查其市场细分及其特征具有代表性。

(1)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客源的人口学特征

从游客文化构成上看,(图3-1),大学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的比重高达52%,其他文化层次的排序依次为初高中(31%)、研究生以上(14%)、小学(3%)。即中高等文化层次居多,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学生、企业员工、公务员和学校研究人员,均有较高的学历。较高层次的客源市场意味着较高收入的市场,所以,茂兰在进行市场开发时要重视这一部分市场的开发效益。同时,研究人员也成为了茂兰的主要客源之一。因此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开发模式可采用研讨游的开发模式。在发展研讨游时,在三大分区中,严格保护核心区,允许研究者部分进入缓冲区。在开发当中,由于喀斯特地貌的脆弱性,一定要时时刻刻注意对环境的保护。

从游客年龄构成来看,(图3-2)21到40岁的青年游客占游客市场的主体地位,是总数的61.2%。其次是中年游客比例为27.9%、小于20岁的游客比例为8.3%、大于60岁的游客比例为2.6%。可见,青少年和中年游客相对来说经济负担较小,出游机会较多,成为茂兰旅游的主体构成。青少年天生好奇心重,接受性较强、爱探险,因此茂兰可以就其客源特点开发猎奇探险游和生态科普游,这也是开发喀斯特森林旅游的较好的开发模式。

(2)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客源的地域特征

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的游客主要是以贵州省省会贵阳市游客为主,(图3-3)占到总数的51.3%。省内其他游客的比例为11.3%;省外游客的比例为37.4%,主要来自重庆、四川、广西等临近省和直辖市。在茂兰周边有着相同景区的竞争,广西的桂林、云南的石林是应用喀斯特旅游资源的成功案例,因此通过其客源市场的分析,可以得出茂兰在开发喀斯特森林旅游一定要注意其资源的奇特性和原生性,以此吸引游客。

(3)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游客对景观偏好分析

选取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资源中的七个景点:螃蟹沟,青龙涧,旺牌山,金狮洞,野兰谷,瑶寨民族风情,梅林作为研究对象。从年龄、职业、文化程度这三个角度分析游客的偏好,为茂兰有针对性地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提供依据。

首先青龙涧瀑布群是各个年龄阶段的游客都最为青睐的旅游产品(图3-4),作为主体市场的21~40岁与41~60岁的游客的选择几乎完全一致,除了瀑布以外,其他旅游产品的偏好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螃蟹沟、旺牌山、金狮洞、野兰谷、瑶寨民族风情、梅林。另外由于少儿的天性,小于20岁的游客对于螃蟹沟的兴趣较大。60岁以上的游客对瑶寨民族风情这样人文景观的偏爱明显大于其他年龄阶段的游客。

从游客职业来分析,(见图3-5),最受欢迎的景点为青龙涧、旺牌山、野兰谷。在喀斯特地区日趋石漠化的今天,旺牌山这一片绿色喀斯特林海,让人深思,给人启迪,受到了学生、教师、企事业员工的喜欢。

不同文化层次的游客对旅游产品的偏好差异也比较大(图3-6),旺牌山、野兰谷等能凸显出喀斯特森林特色的景点受到有大学学历的游客的喜爱。

三、结语

第7篇

近年来,乡村旅游或者是乡村生态旅游业呈现高速发展的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人们周末游的重要场所之一。人们利用周末时间,去乡村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不一样的山山水水,从而带动了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快了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很多的名胜古迹、山川河流、古村落村貌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和利用,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对于水域这一块,目前开发较好的景点还为数不多,尤其是在乡村就更少。

1 研究理论及方法

1.1 旅游资源的概念 2002年,保继刚在《旅游地理学》一书中认为: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2]。肖星在《旅游资源与开发》一书中认为:旅游资源具有对旅游者的吸引向性、区域性、多样性和综合性、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3]。还有杨振之学者认为旅游资源包括旅游地资源、客源市场、旅游服务以及旅游设施[4]。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旅游资源是所有对旅游者构成吸引力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和事物;也有学者认为只要有足够的力量吸引游客前来并获得经济效益的各种要素的集合体[5]。

1.2 旅游?Y源的分类方法 旅游资源分类是旅游资源评价的前期主要工作,只有在分类准确科学且适用的基础上,才能作出更加合理的评价,从而有利于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然而关于旅游资源分类,旅游理论研究的初期工作已经开始,伴随着旅游开发开发与实践方面的研究,不同的学者和专家因各自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而我们在研究旅游资源时,选择一种合适的分类方法是一项必要工作。

1.3 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 对相关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是为了的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分类后就是要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实际的评价,这是分类的价值所在。旅游资源的评价是为了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提供理论依据来支撑,避免克服在旅游资源规划建设时的盲目性,是为了增强资源开发利用科学性,评价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直接影响着区域旅游开发程度和远景的发展,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位置 ????江景区位于六盘水市境内,距离六枝特区行政中心40km,六盘水市中心90km,301省道、水黄高速、六六高速、六镇高速、六毕高速,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景区的通达性和可入性。同时,景区的道路在不断扩建,改善了景区的交通位置,进而凸显景区的区位优势。景区源于司马迁史记“夜郎者,临????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江风景区包括:????江景区、回龙溪景区和溪耳景区,面积约259km2,总共112个景区。1995年,被评为贵州省风景名胜区,该区域平均海拔在600~2172m,这里有丰富的自然风光,民族民风淳朴,人文历史文化悠久,是考古、观光、度假的理想圣地。

2.1.2 自然优势 研究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在14.5℃,年均日照时间在1252h左右,降水量在1476mm左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矿物储备丰富,已经探明的煤炭量达33亿t,理论储量为180亿t左右,且水资源丰富,地表水量达51亿m3。

2.2 社会经济状况 2016年,全区着力做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生态文明持久战和转型升级突围战,经济形势稳重有进、稳中向好。2016年预计生产总值165.3亿元,同比增长13%。然而在固定资产投资已经完成195.98亿元,同比增长21.6%;社会消费品零售完成40.9亿元,同比增长13.1%;人均GDP完成33166元。2017年,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82.8亿元,同比增长13%,一、二、三产业同比增长7%、12.4%和16%。

3 ????江旅游资源基本情况

就目前来说,我国相关学者在对旅游资源调查研究时,无论是专项旅游资源调查,还是区域性旅游资源调查,主要依据是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本次六枝特区????将旅游资源调查的主要依据任然是按照这个标准进行(表1、表2)。

根据《旅游资源普查规范》的相关规定,????江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按照旅游资源属性分为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古迹和建筑、民族风情、水域风光、购物健身6大类、24种基本类型,种类多样,分布集中,兼具独特的观赏价值、科普价值和民俗文化价值,整体资源环境质量十分优越。????江景区的旅游资源极具特色,比如:浓郁的民族风情、神秘的夜郎文化以及优美的水域风光。

4 ????江景区旅游资源评价

4.1 资源总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按照旅游资源属性分为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古迹和建筑、民族风情、水域风光、购物健身6大类、24种基本类型,种类多样,分布集中,兼具独特的观赏价值、科普价值和民俗文化价值,整体资源环境质量十分优越。目前,????江景区已经开发的单体旅游项目有54项,在2016年,整个景区实现旅游收入90余万元,接待游客6000多人。还有在2017年的春节,整个景区到处充满节日的氛围,听山歌、品美食、看美景,为游客带来更多的欣赏点。

4.2 资源特色鲜明 六枝特区是贵州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先导区,贵州省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处于毕节和六盘水资源富集区和结合部,从而看出本地区的资源类型丰富多样。在整个????江景区,所呈现的54个单体旅游项目中,红色旅游资源占30个,占比例为55.56%。虽然????江景区给游客的直观感觉可能是生态旅游、观光旅游、乡村旅游这一类型,但是整个景区的主色调是红色旅游。相关的红色旅游景点,比如有:????古国、夜郎古国、梭戛长角苗风情、水落洞歪梳苗风情、????寨、祭王寨、大补王寨、小补王寨、阿女寨、木城村;子王坟、摩岩石刻、古驿道、石驿站、古城墙、郎岱古镇、茅口古镇。

4.3 丰富????江红色旅游资源的内涵 在开发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应大力倡导和逐步改善革命圣地、陈列馆和纪念展览馆的内涵,将单一、传统的图片展示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变为富有人性化、生动有趣的多媒体展示、活场景展示。景点场景的设计应利用声、光等现代多媒体技术拓展展示的信息,尽量再现当年的实际情境,适当考虑旅游者参与性的内容。提高展馆的趣味性,贴近旅游者的生活,激发旅游者的动手动脑热情,吸引旅游者参与,使旅游者更乐于接受红色旅游的革命精神和文化精髓,形成独具一格的????江红色旅游品牌。

4.4 突出生态资源,促进区域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化发展 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发展道路、可持续化发展道路以及原生态发展道路,是????江景区旅游发展战略自始至终需要遵循的原则和开发理念。??柯江景区旅游发展的特色颇多,既有自然特色,又有人文特色(包括红色旅游、古遗址、古建筑等),但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欣赏水平逐渐提高的背景下,必须坚定信念,集中打造鲜明的大特色。对于????江旅游来说,生态旅游是??柯江旅游的最大特色和景区开发的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