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效课堂概念范文

时间:2023-07-03 15:50:29

序论:在您撰写高效课堂概念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效课堂概念

第1篇

一、概念认知要明确

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包括: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这些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只有明确牢固地掌握数的概念,才能理解运算概念,而运算概念的掌握,又能促进数的整除性概念的形成。

二、概念引入要恰当

1.要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

借助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引出概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但情境一定要与概念的本质属性相关联,否则会因为远离教学内容而影响教学效果,有时甚至产生误导作用。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从“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典故引入,带来了奇特的效果。教师讲完典故后,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教师问学生为什么可笑,学生说猴子太愚蠢了,其实一天吃到的桃子是一样多的。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列出“3+4”和“4+3”这两个加法算式来说明道理,进而通过比较感知到两个加数没变,和也没变,只是加数位置变了。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感知了加法交换律。

2.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的阶段,因而理解和掌握概念有一定困难。教学时,应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实例,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采用直观操作等实践活动的形式,自然地引出概念。

例如教学“小数的意义”,教师先通过学生熟悉的元、角、分,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接着引导学生根据米尺上的刻度,进一步认识一位小数、二位小数……通过对实例的观察、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使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地理解小数的概念。

3.要体现概念产生的背景

教师要根据概念产生的不同背景,因“材”施教,选定最佳的引入路径,尽力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让学生尽快触及概念的本质特点,体现概念建立过程的高效化。

三、概念感知要到位

1.要全面感知

首先,提供的感性材料要注意形式上的充足性。如教学“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几组对比鲜明的长方体实物:大小悬殊的两个长方体――药箱和粉笔盒;空心和实心的两个长方体――木块和玻璃缸;质地不同的两个长方体;颜色不同的两个长方体,等等。通过观察,然后进行抽象概括,撇开材料、大小、颜色等非本质属性,而只注意它仃寸的形状,从而明确了这些物体都是长方体。

其次,提供的感性材料要注意内容上的完整性。如教学“认识角”时,既要让学生感知直角、锐角、钝角等不同种类的角,又要注意变化角的大小和角的开口方向,这样才能获得对角的清晰认识。

2.要递进感知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由表及里、由浅人深递进式发展的。因而教学中要十分重视概念的感知过程,引导学生渐渐“逼近”对概念本质特征的认识。

如教学“认识角”时,先出示学生熟悉的五角星、三角板,让学生指出其中的角,凭借日常概念一般学生都以为尖的地方就是角,这时教师有意识地把三角板放在黑板上,按照学生所指的地方画下来。当拿去三角板,看到黑板上画的是一个点时,学生才恍然大悟。经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再次指的时候不仅指出了角的顶点,还指出了角的两条边。这时,学生看着黑板上留下的图形,就对角形成了初步的表象。在进一步丰富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求同思维,很容易获得“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认识。学生的感知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递进过程。

3.要深刻感知

感知活动不能浮于表面,而应真正触及并涵盖概念的全部意义,引领学生进入对概念透彻理解的层面,使概念的建立既深刻又牢固。

四、概念抽象要适时

学生由直观感知所获得的对于概念的认识是粗略的、肤浅的,而且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若能及时唤起他们头脑中的有关表象,发挥表象的中介作用,就可以使学生逐步摆脱对于具体感知材料的依赖,克服直观感知中的局限性。

五、注重概念的运用和巩固

运用概念,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灵活地运用概念组成判断,进行推理、计算、作图等,并能运用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概念的目的在于运用,例如自举实例、运用于计算、作图、运用于生活实践等。

第2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概念教学,高效课堂

高中数学新课标中指出,数学课程并不仅仅是为了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体会数学理性精神,认识数学的价值。而数学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无疑新课标的实现都必须要建立在学生掌握了数学概念的基础上。

一、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现状分析

(一)传统概念教学所取得的效果

虽然传统教学没有对概念教学进行重视,但是其仍然具有一定的成功性。在传统的概念教学中主要是基于文本,从三个方面对数学概念进行了讲解与分析:(1)对数学概念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即是对数学概念的内容和可能的实际意义进行了分析;(2)对数学概念的外延进行了强调,即是数学概念的适用条件和范围;(3)对有关概念进行了联系和相近概念进行了区别。这样的教学显得较为严谨扎实,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学量的知识,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进而对知识进行运用。

(二)当前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不足

忽视了对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当前,有很多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总是在有意无意的强调数学概念的知识本位,这就对概念的形成过程的教学进行了极大的压缩。现在的教学都十分“重结果”,在对概念进行引入时,没有能够让学生对其必要性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而是直接给出数学概念,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概念时,只能够对概念进行死记,而没有对数学概念的实质进行真正的理解,数学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成为空中楼阁,题海战术则成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唯一捷径。这种学习方法是比较机械的,学生没有对数学概念形成自己的感悟,理解不深。

二、加强概念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一)有效的概念导入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有很多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在对概念进行导入时,一般情况下是对概念进行引进,然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地方,接下来就是各种例题和练习,这样对于学生的积极性是一种巨大的考验,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失去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时,特别是在概念教学这一个环节中,不能够给简单的给出定义,然后让学生去背诵、记忆,而应该重视对概念的导入,通过合理的导入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建立概念。”数学教材一般对于新知识点的引出都是按照知识的发展系统性来安排的,所以,如何从旧知识点过渡到新的知识点,让学生以一种系统性的概念去掌握和理解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充分的理解和把握知识的发展规律,然后再设计知识点的过度。

例如在教学高一数学的“三角函数”时,在学生学习了“两角和的正弦”之后,开始要进人对“两角差的正弦”的学习,在此之前,可以给学生一个思考题,例如让学生求出sin15°的值,并在开始教学“两角差的正弦”前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就引入了对“两角差的正弦”的学习,也激发了学生对“两角差的正弦”公式的探索,这样的方式一是可以不让学生对枯燥的公式失去兴趣,二是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新知识点和公式有一个认识,体会到“特殊到一般”的数学规律,从而让学生掌握对数学方法的运用,也加深了对于概念的理解。

(二)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为高效课堂打下基础

对概念的形成过程的教学是概念教学的基础和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教师都会忽略了这个重要的环节。但是如果这个环节能够把握好,那么不仅仅是对学生理解概念有更好的作用,同时还能够让他们明白应该在什么情况下才能使用这个概念。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应该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出问题串,帮助学生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同时还应该为学生留下充足的空间和时间来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来对概念的形成过程有一个自己的认识。

例如,在讲授“二次函数图像”时,为了强化学生的概念思维,通过设置对话框,教师可以自如地控制二次函数的图像,并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上机操作,自己变化地输入a,b,c的值,并仔细观察a,b,c变化时图像所发生的相应变化,进而探索出a,b,c对图像产生的影响,总结出规律。通过仔细的观察以及自主的讨论,加上教师的指导、点拨,学生就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而能够重新建构知识,这样就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

三、结语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了对数学概念的教学,只有让学生对数学概念有了一个完整、正确、清晰的认识,他们才能够在学习其他的数学知识时更加的轻松。我们一定要走出轻视概念教学的误区,精心设计,大胆尝试,和学生一起参与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达到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第3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高中数学;学习效率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非常严谨、逻辑性要求很强的科目。数学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就是教师反复讲,学生被动听,教师讲得口干舌燥,但是学生却难于消化吸收,思维没有得到提升,能力也没有得到加强,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参与性和积极性普遍不高,使课堂教学效率非常低。为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挖掘学生学习潜力,真正落实新课改,结合各地实践教学经验,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精心备课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前提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高中数学教师,不但要理解教材,还要深入钻研教材,学会紧紧围绕课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高效数学课堂的“精讲多练”,为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即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效果。我们采用导学案模式,由多名老师多次备课,提倡先听后上,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这可以从教材中挖掘很多东西。在进行新方法教学尝试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一本教材即便以前教过,再教一遍也可以挖掘出不同的内涵,得到不同的体会,获得新的收获。因此,教师要想打造高效课堂,就必须精心备课。

二、促进预习是实施高效课堂的法宝

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教师只做到精心备课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必须把学生也带动起来,这要求教师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导学案教学就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在预习过程中,针对学生预习的内容,第一,自己能看得懂、能理解的,要独立解决;第二,理解有困难的、有疑惑的知识点,自己做上标记,以备课堂上讨论;最后,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迸出来的灵感,产生的新方法,也记下来。通过这样的预习,每个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都有一个充分的知识与心理准备,对于新知识中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使学习过程做到有的放矢,不仅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同时还使优秀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落后生有弥补的时间和机会,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学生为本是实施高效课堂的根基

有句话说得好,“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教师表演的地方”。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设计再好,教师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实现不了真正参与,还是称不上高效课堂。要使数学课堂更高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坚持以学生为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关注;不回避学生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积极为学生作出肯定的评价,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差异,通过分层提问、分层布置作业等,让每位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只有坚持学生为本的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

四、兴趣引入是实施高效课堂的保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利用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数学是比较深奥的知识,容易使得学生疲劳,所以如果在课堂上,提出极具诱惑力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排列组合中两个原理的时候,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猜想:有五封不同的信,随意放进3个不同的邮箱,问可以有多少不同的投递方法?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等待学生讨论完毕,教师公布最终答案。然后引导学生将10个不同的信封,放入3个邮箱。这样通过循序渐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活跃性,增加了学习的效率。

五、引用多媒体技术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策略

随着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新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建立高效课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数学的难度性,在数学教学中,如果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其图形、文字、声音、图像并茂的特点,创设可视形象的情境,可以使抽象的学习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从而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教学空间几何的时候,对学生的立体想象能力要求比较高,通过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个问题,使空间几何立体呈现在学生眼前,更加容易理解学习内容。所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等手段是建立高效课堂的重要策略。

总之,打造数学高效课堂,要研究的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建立真正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对概念课的教学目标定位

通过各种形式、手段,揭示和研究概念的本质属性,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把握概念的外延;做好概念的内化与同化;通过概念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于让学生自主探究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从形的角度去理解概念。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概念的生成过程,增强情感体验,培养数学能力。

二、重点难点

有概念的形成过程、概念内涵的理解与外延的把握、概念的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正确表述、概念的巩固与应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由于曲线和方程的概念没有学,学生对用二元一次方程或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从数到形的认识是个难点;再次是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建模意识尚未成熟。因此,我们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确定不等式Ax+By+C>0(或

教学过程中旨在放手让学生体验由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尝试更深层次的意义识记与理解。

三、突破措施

由于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时要研究引入概念的途径和方法。一定要坚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通过一定数量的日常生活或生产实际的感性材料来引入,或由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引入,力求做到从感知到理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设计一系列问题或提供相关资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认知概念,通过小组讨论理解概念。再由学生应用概念去尝试练习,变式训练,强化巩固,小组内同学互批互查,进一步巩固概念,教师适时给予点拨、提炼、升华。

四、教学流程

1.概念引读阶段,创设情境感受概念。

数学概念的形成,要从实际出发创设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教师应设计好一系列的问题或为学生准备好生成概念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分析解答,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概念,形成感性认识,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进而转化为数学模型。这一环节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与认知。抓住情境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迫切要求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鉴于含两个决策变量的函数问题学生没有接触过,情境设计时我们做了铺垫,先设计一元变量引入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学生会把一元不等式的解集与数轴上的点结合起来,然后继续运用刚才的引例,大胆引入两个决策变量来建构新知,通过类比、与自我尝试,建立二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本节课通过层层递进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体会概念。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原则,用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感悟和体验。

在得到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这些概念后,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体会概念中对于二元一次不等式特征的描绘,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意义,从数到形去理解其本质。对于概念的高度的概括性与抽象性,要让学生去体会,从本质上理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缺乏阅读概念的习惯。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概念,可以从字里行间挖掘更丰富的内容,正确理解知识,还可以发挥概念使用文字符号的规范作用,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说写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2.概念构想阶段,自主学习理解概念。

本节课在对概念形成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找到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问题的提出基于“需要是数学发展的动力”,(1)学生通过初中所学二元一次方程知道方程的解的形式,对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做了构想。(2)学生把二元不等式的解从数的认识迁移到形。(3)学生有完备地表达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愿望(4)学生有从理论上证明自己的猜想的兴趣。学生的这些思考,符合认知心理学中概念形成的心里规律,在对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优化了自己的认知结构。对存在的疑惑先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然后在课堂上表述自己对概念的理解、认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必要的点拨提问,让学生去补充升。教师的提问有思维方向和思考价值,学生们参与度高了,经历不断地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概念,得到一般性结论:一般地,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Ax+By+C=0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我们把直线画成虚线以表示区域不包含边界直线;不等式Ax+By+C≥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包括边界直线,应把边界直线画成实线。

这一环节通过数学实验,学生们从一般到特殊的探究,给证明思路以启发,使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3.概念尝试阶段,例题示范应用概念。

第5篇

关键词:核心概念 高效课堂 初中物理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只有对物理概念进行很好地掌握,才能灵活运用知识,才能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对知识点概念进行掌握,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知识点全面进行理解,为物理学的学习 打好基础。物理概念教学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充分熟悉,在分清主次的情况下,进行教学。

一、物理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学生学习效率高、对知识的理解充分、师生交流较好,这也就是所谓的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是教师教学的较高追求,也是学生渴望的教学效果。高效课堂可以提高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效率,并实现师生良好交流,教师能够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课堂效率。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知识量最大,同学间、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较好。教师通过良好对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究,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熟练掌握物理知识,初步形成相应的物理素养。

二、中学物理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理念认识模糊

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没有清楚的认识,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以教师为中心,造成教学单方进行,学生听课效果不好。新n改明确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把握不足

一些教师对教材内容把握不够,对教材的深度没把握好,对一些知识点理解不够准确。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内容,对新旧教材进行充分把握,对教学内容吃透,从课程整体出发安排课时和教学进度,保证教学的质量。

(三)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足

由于学生升学压力大,学校教学模式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初中物理作为考试课,不仅要进行会考,也是高考的重要考试科目。物理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不能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概念,缺少探究和引导使学生无法充分理解教材内容。学生在进行学习过程中,由于知识枯燥而产生了厌恶情绪,从而造成积极性不高,不愿意自主学习。

三、中学物理概念教学问题解决策略

(一)仔细钻研教材概念内容

教师应充分理解新课标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时不能以教师为中心,应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

中学物理学教材中有着大量的概念,概念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内容。学生要想学好物理学,必须对物理的相关概念进行充分理解。为了能够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进行深层次理解,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把握,对感念相关内容进行评估,了解概念的目的。对于物理学中的概念,应要求学生进行以下掌握:

1.掌握核心物理概念的价值和含义;2.掌握核心物理概念的表示方法;3.掌握物理中相关概念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在进行教学前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多方面研读,明确一下问题:

1.对物理概念相关的物理现象和实验现象有哪些,对物理概念进的相关理论和依据;2.对现有物理事实情况下,有哪些问题需要继续进行探究和验证;3.在物理教学中应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教学;4.教师对概念的相关物理意义和适用条件进行思考;5.对物理概念相关的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概念进行分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便。

(二)生动引入概念内容

进行物理概念教学时不能照本宣科,由于物理的一些概念常常比较枯燥,因此要求教师采取生动直观的教学方式。在中学物理多年教学经验看来,通过生动直观的教学方式开展概念教学,能够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通过生动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路,能够让学生快速掌握学习的要领。物理学科的概念常常是建立在大量实验基础上,对概念的理解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为了提高学生对概念的充分理解,需要按照感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步骤进行概念把握。譬如,在进行浮力部分讲解时,让学生对大容器中漂浮木块进行按压,让学生分析用力的大小同木块浸入水中体积的关系,所处感受,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归纳,浮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最后教师对浮力知识进行归纳概括,从而加深学生对浮力的认识。

中学物理在进行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点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引入模式,可以通过案例引入物理概念,也可以通过形象的实验引入,还可以通过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引入,最重要实现学生积极参与物理学习,对物理概念有充分的认识。

(三)充分理解概念本质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基础概念理解和掌握的重要性,只有学好基础知识才能开展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中学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的最本质、最抽象的知识,只有对概念的原理和作用进行充分理解,才能应用物理概念解决其他问题。教师在对物理感念进行讲解时,应帮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概念的本质和内涵。物理学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大量材料进行抽象概括得到的,学生在对简单直观的材料进行观察后还应通过思考,将对现象的认识转化为对知识的理性认识,这是引导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基本过程。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手段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模式,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物理概念的本质。譬如,在进行相关核心概念学习时,可以通过对比加强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功和功率、电功和电功率、压力和压强、电阻和电阻器等,通过对比分析解释事物的本质特征。

参考文献:

[1]戴海峰,韩松.加强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2).

[2]吴晓杰.改革物理课堂教学 拓展多媒体技术应用――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5).

第6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概念教学;高效课堂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在近十年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广大生物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但由于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无法消除,这就使得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学生、家长都难免产生种种急功近利的认识和行为。例如,不愿在概念教学上多花时间,而是以“直接告知定义,提出几项注意”的方式进行;对于生物学核心概念的运用也是以“题海战术”来强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导致概念内涵难于理解,概念外延不能正确把握,学生缺乏扎实的生物学根基,后续学习效果难以让人满意。因此,要实现生物课堂的有效、高效、长效教学,就必须从核心概念教学做起。

一、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内涵及种类

关于生物学核心概念,北师大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概念是基于整个课程标准某个主题的知识框架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强调概念之间的关联与概念体系的结构。”例如,光合作用就是高中生物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这一概念高度精准地对绿色植物所特有的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代谢过程进行了概括。通过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探究和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及创新运用能力,切实提高生物教学效率。

生物学核心概念非常丰富,从宏观上可分为构成型、组成型、过程型以及结果型4类。构成型概念用来概括生物体的构成层次特点及构成单位的特征。例如,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及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组成型概念是构成型概念的具体化描述,即从生物体的位置、结构、功能等多个层面进行细化描述。过程型概念则偏重于对生物体的整体生理过程的表述,包括起始与结果这两个状态。结果型的概念主要强调某一过程或诱因所产生的结果。生物学的4类概念划分是相对的,很多概念常交错结合在一起形成相互关联的概念体系。所以,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加强生物核心概念的教学。

二、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现状的分析

1.传统概念教学的长处

虽然传统教学有种种弊端,但其对基本概念教学的重视值得借鉴。传统教学常常紧扣文本,从三个方面对生物基本概念进行讲解与分析:分析生物概念的内涵,即对生物概念的内容及其实际意义进行分析;强调生物概念的外延,即突出生物概念的适用条件和范围;联系相关概念,区别相近概念。这样的概念教学显得较为严谨扎实,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学量的知识,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并对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

2.现代概念教学的不足

虽然现代教学有种种长处,但其对概念教学的忽视值得反思。很多教师仅强调生物概念的知识本位,而忽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具体体现在:重结果,轻过程。在引入概念时,没能让学生对其必要性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而是直接给出概念,造成学生对概念的死记硬背,没有对概念的实质进行彻底的理解,没有形成自己的感悟。重解题,轻概念。题海战术成为学习生物概念的捷径,很多教师不愿意在核心概念教学上多化时间,认为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就能很自然地对概念进行理解和掌握。重眼前,轻长远。师生、家长都达成共识,高考是最大的眼前利益,所以考什么就学什么,怎么考就怎么练,生物概念的建立和理解上时间只占20%,80%的时间都花在习题训练上。

三、加强核心概念教学,打造生物高效课堂

1.注重概念的情境导入,为高效课堂营造氛围

生物课的导入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之一就是注重设计相关概念的导入情境,为后续学习内容做一铺垫。

通过概念导入时,不能只给出定义,让学生自己去背诵、记忆,而是要精心设计导入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生物概念有一个准确的、深刻的认识。

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导入概念教学。高中生不管是生活经验还是知识储备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事物也会有自己独特的认识。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可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来设计概念导入情。例如,在学习碳水化合物的概念时,学生基本都知道,但又都难以表述,并将其与糖类划等号。这时教师可先介绍碳水化合物的定义,接着让学生列出他们在化学中所学的各种物质以及相应的俗称,然后进行连线,在此基础上,将碳水化合物与糖类写出,并画上等号,此时学生就会明白碳水化合物仅是一种俗称。在这一过程中调动了化学学科的知识,不仅让学生感觉到生物与化学的联系,还能对碳水化合物的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

利用生物实验来引入概念教学。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所以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实验教学。例如,在学习酶的概念时,学生对酶的认识有限,但对无机催化剂的作用较熟悉,这就可让学生通过比较酶和无机催化剂的实验结果来认识酶的催化作用及其高效性特点。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酶的概念,落实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重视生物学实验的理念,又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重视概念的自主建构,为高效课堂夯实基础

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是概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可见,要突破这一难点,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主建构来实现。这就要留下充足的空间和时间来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充分体验概念形成的过程。例如,对于“种群”这个概念,就需要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正例可以是:一块草地上所有的蚱蜢,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等。而反例可以是:太湖中所有的鱼,惠山上所有的松树等。还可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例子,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建构正确的“种群”概念:种群是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同种生物的个体总和。有了这一基础,学生应能与后续学习的“群落”“生态系统”等概念相区分。

注重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对概念的本质特征有个明确的认识。例如,上述“种群”的概念,如果只是举“一个池塘中所有青鱼,一片稻田中所有黑斑蛙”这样的例子,学生容易误认为种群就是一群相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因此,还要再加上“一片森林中两群狼、世界上所有的人、太平洋里所有小黄鱼也是种群”等例子,以帮助学生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

同时,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还要加强比较,通过比较既能加强学生对概念的鉴别,又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建立辩证思维的学习态度。正例间的比较能让学生归纳发现共同的本质特征,而正、反例间的比较则能让学生加深对概念本质特征的认识,排除非本质特征的干扰。例如,森林、草原、农田、海洋、湖泊等生态系统,各有各的独特特征,但同为生态系统,它们又有共同的特点: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3.关注概念的有效迁移,让高效课堂结出硕果

虽然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对抽象概念的巩固记忆和迁移运用仍非易事。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可以运用拟人、比喻等方法,让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从而提高生物知识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对于“光合作用”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将绿叶比作“工厂”,叶片的表皮细胞相当于“围墙”,其上的气孔比作“大门”,保卫细胞比作“门卫”,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比作“车间”,其内的酶相当于“工人”,太阳能相当于“动力”,二氧化碳和水相当于“原料”,葡萄糖和氧气相当于“产品”。此类例子很多,只要教师认真构思,因势利导,巧妙设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迁移运用,学生就能有效建构核心概念。

总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高度重视核心概念教学,这对于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三维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打造高效生物课堂,必须重视核心概念教学。

参考文献:

[1]樊庆义.核心概念教学是构建生物高效课堂的策略之一[J].山东教育,

2010,(08).

第7篇

关键词:重要概念;教学效益;关注;提高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认为:“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或概括。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的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教学中怎样传递生物学重要概念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想方设法挖掘学生已有的资源,通过观察、实验、体验、感悟、分析、归纳、概括、运用等促成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下面以“动物的运动”教学为例: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是八年级生物学第五卧第二章,是在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知识上的提升,又是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内容铺垫。动物的行为体现在运动上,“动物的运动”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

二、重要概念的分析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动物因逃避敌害、争夺食物和栖息地、完成繁殖所进行的运动,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由骨骼和肌肉共同完成的。笔者对此重要概念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排列成以下四个概念:运动方式和原因;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肌肉的协调配合;运动系统不能独立完成运动。

三、教学活动的开展

1.运动方式和原因

本节课是“动物的运动和行为”这一章的开始,因此本节课一开始就给同学们播放了一段动物运动的视频,看完后,首先让学生列举视频中动物的运动方式,然后提问:动物为什么要运动?在此教师引出凡是有利于动物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动物的运动。既回顾了前面学过的内容,又凸显出重要概念。

2.运动系统的组成

利用课件给出身体不同部位受伤的图片:骨折、关节受伤、肌肉拉伤,然后提问:图片中任何一种情况,动物能运动吗?这样先了解到动物的运动离不开骨、关节和肌肉。

(1)骨

对照家兔的骨骼图,观察家兔的骨骼标本,让学生摸一摸,并说出它们分别是由哪些骨组成的。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新知识的生成。同时引出人的上肢骨和下肢骨的组成和名称与家兔的比较。让学生感悟观察事物要仔细认真,对待科学知识要一丝不苟,要养成理性思维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探索态度,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2)关节

对照关节模式图,解剖并观察鸡足的关节,识别关节的结构。然后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①关节头和关节窝的表面覆盖着什么?这个结构有什么作用?②关节腔中有什么?起到什么作用?③说出关节头和关节窝形态上的特点?这样的特点有什么好处?④说出关节囊所在的位置,这一结构起什么作用?⑤概述关节对骨的运动有什么意义。⑥举例说出,人体都有哪些部位有关节?⑦进行体育运动时,如果准备活动不充分或用力过猛,哪些关节容易受伤?甚至严重时会造成关节头从关节窝里滑脱出来,叫脱臼,这时还能活动吗?应该怎么办?

学生通过观察关节模式图,解剖和观察鸡足的关节,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和回答,能准确描述关节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作用。通过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或情景来解释抽象的生物学名词,使知识形象化、生活化,更易于接受与理解。这样处理教材给学生直观感受,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强化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益和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及迁移应用。

(3)骨骼肌

利用课件演示骨骼肌的结构,观察肌肉与骨和关节的关系。组织学生利用准备好的硬纸板、图钉、橡皮筋制作模型。学生通过制作模型、牵拉橡皮筋并进行讨论得出关节对于骨运动的意义:一组肌肉两端的肌腱附着在相邻的两块骨上,才能够牵动骨运动。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激发兴趣,揭示内部的结构,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3.骨、关节、肌肉的协调配合

通过学生亲自尝试以及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学习骨、关节、肌肉的协调配合。学生进行屈肘和伸肘运动,感觉运动时骨、关节和肌肉的变化,体会分别是哪块肌肉在用力?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反复演示屈肘和伸肘的动画,让学生仔细观察:屈肘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变化,伸肘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变化。

4.运动系统不能独立完成运动

这个概念可以利用学生亲身经历进行理解。屈肘、伸肘以及其他各种运动是只靠运动系统就能完成吗?让学生回顾并说出进行长跑时的切身体验。通过实例,学生推断出:运动的完成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以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配合。使学生加深理解生命活动是一个协调统一的过程。

四、反思和收获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进行反思,有以下收获:第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非常重要。第二,挖掘学生已有资源,教师很受益。第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现抽象概念的建立和理解。第四,围绕重要概念展开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框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2.刘恩山.在教学中实现主动探究学习与凸显重要概念传递的对接[J].生物学通报,2012,47(3):33-36.

3.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概念的表述与传递[J].中学生物学教学,201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