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食品化学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07-03 15:50:29

序论:在您撰写食品化学的概念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食品化学的概念

第1篇

 

绿色和环保自联系到一起后,社会大众对于绿色的认识就不断进步,绿色食品、绿色化学等概念也被提出并广泛应用。在高校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中,绿色化学概念被引入,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教师在课堂中将化学知识与环保意识结合起来,宣扬绿色化学的新成果,提倡绿色化学的新思想。教师的大力推广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绿色化学的意义,他们从绿色化学的角度出发,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但提高了教课的效率,还增强了学生对于环保的意识。

 

1 绿色化学的概念

 

经济进步虽然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但是也将环境破坏严重。为了留给子孙后代更好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并被世界人民所接受。在我国的基本国策中,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被视为发展我国经济与保护环境平衡的双重举措。绿色化学这一概念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被提出,自1990年美国环境保护总署Anastas及其合作者首先提出,随着经济状况的变化和人们思想的转变,绿色化学深入人心。它所提倡的以化学方法减少或去除对于人体或者是对于环境有危害的材料、溶剂等等有毒害的物质,已经被社会大众广泛接受,它更好地保证了我们处理毒害物质的能力。

 

2 绿色化学理念的原则

 

常规性的化学实验中,污染的产生一般是由四个因素影响,即材料性质、实验过程及操作准确性、实验条件及装置、最终实验产物。绿色化学针对这四个因素,提出了相关的准则:第一是在化学实验最初采取手段去除可能产生废物的物质,避免后期的操作;第二是确定化学实验方法时将有毒物质进行充分的化学反应,中和掉它的毒性;第三是尽量使用那些无毒的或者毒性比较小的物质进行实验;第四是一些辅质的分离剂或者是合剂应该尽量不使用,实在需要的就选择那些毒性低的物质;第五是实验原料应该从质量和价格双重方面进行考虑,避免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第六是催化剂的挑选也要严格,选择毒副作用小的;第七是化学实验产物必须严格处理,能分解的分解,不能分解的要按标准进行销毁或者掩埋;第八是要保证实验的安全,避免火灾、爆炸、中毒等危险的发生。

 

3 绿色化学在初中化学实验课程中的运用

 

3.1 注重学生绿色化学意识的培养

 

化学中广泛应用的实验教程中,以往经常是教师讲解化学的概念和原理,让学生按照程序操作,自绿色化学引入以来,教师还适当性地增加关于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污水改造等方面的问题,让学生意识到污染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环保的意识。一些绿色化学的思想讲解可以让学生增强关于绿色化学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兴趣。

 

3.2 改革传统实验内容和方法

 

在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课程中,一些实验的素材是带有危险性的物质,很多都会发出有毒的气体,或者是实验的结果很难处理,极大的困扰着实验的师生。绿色化学概念的引入,让一些无毒的素材代替了传统的有毒物质,减少或者是避免了许多危险性的实验过程。比如说在对碘的升华试验中,传统的实验就是在试管中直接加热促使碘的挥发,这是一种浪费,并且碘的挥发气体带有毒性,危害着师生的健康。绿色化学采用的是另外一种实验模式,它预先将碘晶体密封在玻璃试管中,当对试管的一端进行加热时,另一端就会产生碘的紫色气体,气体上升到试管顶端因为温度降低重新凝结成碘。这种操作模式无污染,可循环利用,是绿色化学的体现。

 

3.3 采用微型实验方法

 

微型化学实验是当前使用较多的一种实验方式,它通常是利用微型化的化学仪器,采用更少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一般情况下,它所消耗的资源是常规性实验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所以产生的毒害物质也随之减少。微型化要求操作的技巧要更高,也要有很高的耐心。比如在添置小型酸碱滴定管、锥形瓶和移液管等教学中,常规采用的是50ml常规滴定管,而微型化的化学实验采用的是5ml双管式微型滴定管,数量的减少并没有改变实验的结果,相应的学生的操作技巧得到了锻炼,对于实验用量也能更好地把握。实验的废料毒性也减少了,更加符合绿色化学的概念。

 

3.4 增强对绿色化学知识的考核

 

通过实验可以对比绿色化学和传统化学的操作模式和影响,也可以让学生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出优劣,增强学生对于绿色化学的意识。日常考核中也可以将绿色化学作为考核的一部分,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化学知识,扩大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

 

3.5 加强化学实验中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的广泛应用让绿色化学的概念更好地表现出来。一些化学实验是危险的,化学实验过程中需要的材料是昂贵的,所以一次实验可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也可能带来这样那样的危险。多媒体的大面积应用让绿色化学的概念贯彻其中,它对于实验过程完美地展现,通过文字或者视频进行的讲解让学生身临其境,不亚于在实验现场的感受。这种仿真性的多媒体应用让绿色化学变得切实可行,让学校节省了资源,让学生增强了绿色化学的感受,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结束语

 

要想彻底隔绝污染源,就应该从细小处着手,进行深刻分析对比,解析和研究绿色化学反应。另外还应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进行强化绿色化学教育。化学教学者应该多多引入较先进的试验技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实验内容更要不断更新,在微型化实验规模等方面进行努力开拓,把绿色化学完美地融合到日常的教学中。

第2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 绿色化学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8)12-0147-02

化学与人类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人们的衣、 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近年来,随着全球性环境污染的加剧、 能源的匮乏和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 注,人们开始对造成环境与生态恶化的主要元凶――化学和化学 工业的重要性提出质疑。绿色化学的出现,为人类最终从化学的 角度解决环境和能源问题带来了新希望。依据化学课程改革的趋 势,参考中学化学新课改实施标准,在中学的化学教学中,我们 确立了一个重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重视科学、技 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法。

目前,我国绿色化学研究刚刚起步,绿色化学具有何种现代 内涵,对人类社会发展有何意义,仍不完全为广大化学工作者所 了解。很显然,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如何面对绿色化学新概念、 新思想、新要求,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当前素质教育,把绿色化 学教育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一、正确把握绿色化学的概念

绿色化学又叫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顾 名思义,绿色化学就是应用化学的技术和工艺去减少或消灭那些 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和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和 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绿色化学的理想和目标在 于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再产生废物。“绿色”是环境 意识的革命,“绿色化学”则是化学学科的又一次飞跃。绿色化 学的应用覆盖范围很广,有食品、化工、农业等。绿色食品特指 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而绿色农业则是以促进农 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 统一为目标。

化学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绿色化学有利于 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化学教 育必须体现绿色化学的新内容,要在课程教材中体现绿色化学的 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实验等方面,要始终贯穿绿色化学的思 想;要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树立起绿色意识,培养学生从事绿 色化学研究与开发的能力。化学教育工作者只有树立起这种可持 续发展、绿色化学教育的观念,才能在教学、生活中自觉的实施 绿色教育。

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贯穿绿色化学的教育理念的方法。

1.从教材中系统提炼绿色化学的相关知识

(1)环境方面:中学化学教材从不同角度建立了与绿色化学 内涵相一致的基本概念。从环境保护角度介绍了环境污染、三废、 大气污染物、酸雨、温室效应(选学)等概念,在介绍概念的同 时还分析了有关污染的成因和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及危害。

(2)农业方面:中学化学教材介绍了在农业生产中高效低毒 低残留农药的使用,一些剧毒、高毒和稳定性农药(如,DDT) 正在被淘汰;推广使用低毒杀菌剂,某些铜、汞制剂对人、畜、 植物有毒害作用,因此,近十多年来大力发展有机杀菌剂新品种, 已部分取代铜,汞制剂。另外,与生物知识结合,高速发展除草 剂,以及使用激素防治虫害。还有化肥新品种的使用,高浓度肥 料取代低浓度肥料,进一步加快了绿色农业的发展。

(3)食品安全(可在学习重金属和有机物等内容时补充一些 相关材料):据食品专家介绍,食品污染途径主要有重金属污染、 有机物质的污染、非金属物质的污染。

食品的重金属污染:上世纪 50 年代中期,在日本曾经因为 人吃了受重金属汞(Hg)污染的鱼而出现了震惊世界的水俣病。 从 1956~1960 年间,日本水俣湾地区妇女生下的婴儿多数患先 天性麻痹痴呆症。食品的有机物质的污染:有机污染物以化学 农药污染为代表,已有报道表明,癌症发病率的逐年提高与农 药使用量成正比,农村儿童白血病的 40~50%诱因之一是农药。 另一种有机污染物为人工合成色素。人工合成色素是以煤焦油 为原料制成的,常被人们称为煤焦油色素或苯胺色素。人工合 成色素并不像天然色素那样是一种安全系数很高的物质,它们 本身的化学性质决定其有剧毒性。煤焦油和苯胺不仅可引起神 经性的中毒,而且具有明显的致癌性。食品的非金属物质的污 染:非金属物质以硝酸盐(NO3)污染与人体关系最为密切。 硝酸盐本身毒性不大,但它在人体胃肠中可转化为危害很大的 致病、致癌物质――亚硝酸盐,可造成人体尤其是婴幼儿的血 液失去携氧功能,出现中毒症状,它还可与胃肠中的胺类物质 合成极强的致癌物质――亚硝胺,导致胃癌和食道癌。从毒韭 菜到炸鸡翅、从速溶茶到儿童奶粉,关于食品质量的报道中不 断有“致癌农药”、“苏丹红”、“氟化物”、“碘元素”、“亚硝酸 盐”等化学名词出现。业内人士指出,化学性污染正成为危及 食品安全的一大“杀手”。那么,如何在食品生产中注重安全, 如何创建绿色农业,生产绿色食品,这都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加 强讨论的问题。

(4)实验内容充分体现了绿色化学原理。在中学化学课本的 编制和修订过程中,有关实验内容安排也充分体现了绿色化学原 理:①对常见实验的固液试剂的取用给出了限量要求;②介绍了 闻气体的方法;③强调了实验中常见的事故避免、应急处理等;

④介绍了特殊试剂的保存和使用原则及方法;⑤NO、NO2 等有 危害的制备实验只安排在实验室中进行;⑥在氯化氢、氯气等制 备实验中强调了尾气的处理方法。

2、在化学教学中突出绿色化学的教育

(1)密切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化学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因此,首先要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科

学文化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强调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动手 能力。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培养学 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谈到氢气时可向学生介 绍,用于未来的新型无毒的理想燃料――氢气来代替现在的煤 气。学到《铁》这一章时,便可结合人体内铁与血红蛋白的关系 谈谈补血器皿――铁锅的妙用。当学生接触到 pH 试纸后,教师 可指导学生利用 pH 试纸测量本地区的雨水的 pH 值,讨论酸雨 的形成和危害。

(2)关注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认识科技发展给社会带来的正、负面效应,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意识。 例如,讲到二氧化碳时,我们使学生了解到:全球使用矿物燃料 每年向大气中排放 50 亿吨二氧化碳;又由于砍伐和烧毁热带森 林以开辟农牧场,每年要向大气排放 16 亿吨二氧化碳。近百年 来,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工业废气的剧增,就象给地球加了 个玻璃罩,这就是“温室效应”。因此,我们说全球气候变暖主 要是因为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递增引起的。因此,可结合生物知 识:绿色植物具有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供人 类呼吸的用途,倡导学生“种下一棵树,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抹 新绿”,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当讲到《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一节时,我们向学生介绍工业“三 废”等污染物的任意排放的结果是造成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 壤污染和食物链污染(以上总称环境污染)。近年来,在海运和开发中由于原油泄漏,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约有 500 万吨,使浮游生物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而在大气圈中,约有五分之一的氧气 是由这些生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汽车和化工厂排出的废气中含有 大量的碳氢化合物,经太阳紫外线照射发生光化反应,产生蓝色 “光化学烟雾”。此外,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也给人类造成 很大的危机。

(3)在课堂教学中,突出绿色化学知识。 在有关物质的内容编排中,考虑到了绿色化学因素,课本在

有关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内容编排中,从绿色化学角度有重 点地介绍了有毒物质的性质、使用、保存等:①介绍了氯气、硫化 氢、氟气、氟化氢、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硝基苯、白 磷、偏磷酸等有毒、剧毒物质的毒性及使用方法;②在选学内容中, 安排了臭氧空洞的形成、合成洗涤剂的功与的过介绍等。

3.举行化学课外活动,深化绿色化学理念的培养。

第3篇

    如室内环境污染、食品污染等。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环境问题,学会保护自己和他人。让学生了解化学发展的动向。用新的化学方法解决传统化学工业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当今化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生产出对环境无害的化学品,开发出不产生废物的工艺。绿色化学将使化学工业改变面貌,为子孙后代造福。化学的问题还必须要化学来解决。作为一门课程,在选取教学内容时还要充分考虑到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等方面。为此,本课程在中学化学的基础上,对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只作简单、形象的介绍和描述,重点介绍常见的化学污染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经过多年的实践与调整,本课程形成了以下教学内容体系:一、绪论:介绍化学的发展、化学的贡献以及化学污染与环境问题。二、化学与能源:能源的分类和能量的转化,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核能等的使用与相关环境问题,化学能源,绿色新能源。许多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都与能源的使用直接相关,三、化学基本原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键与分子结构,有机化合物结构。四、化学污染物:概述常见的化学污染物,无机金属、非金属污染物,有机污染物,微生物有毒污染物。五、大气环境与化学:大气的组成及大气层,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大气环境问题(煤烟型污染、光化学烟雾、酸沉降、臭氧层耗损、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大气污染的防治。六、水环境与化学:水溶液中的化学平衡,天然水的组成、性质,水中污染物及其迁移转化,水环境污染与治理,包括水体富营养化、水体需氧物质污染、水体中有毒元素污染、有机有毒物污染,水质标准。七、土壤环境与化学、固体废弃物: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土壤污染过程,重金属、农药、化肥、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防治。八、室内空气污染:室内空气质量,常见室内空气污染,室内空气监测。九、生命现象与化学:生命的元素,生命有机化合物,环境激素,核辐射与基因突变。十、食品化学与食品安全:食品主体成份,食品霉变污染,食品添加剂污染,食品加工污染,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措施。十一、绿色化学:绿色化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发展趋势。

    2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文理科学生同班上课,除了教学内容上要兼顾外,还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中,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讲授。(1)采用研究型教学方法,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如环保类系列丛书;或让学生联系家乡或自己亲历亲见的环境污染问题,与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再查阅相关资料,写调研报告。(2)借助多媒体、影像资料等,图文并茂,介绍历史和当前的重大污染事件。如在学习化学与能源专题时,给学生介绍《石油与战争》及相关视频资料,以更加突出能源的战略地位,同时在能源的争夺中,又造成了能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学习水环境与化学时引用央视的新闻调查《河流与村庄》,以事实讲述水污染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科学的数据、直观的画面和视觉效果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环境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3)采用案例教学,鼓励课堂讨论。如引入新闻事件,关注新闻热点。新闻媒体几乎每天都在报道与环境相关的新闻事件,如近年的紫金矿业含铜废水污染汀江、墨西哥湾原油泄漏、浏阳的镉污染事件、日本大地震引起的核泄漏、2012年中国大范围的雾霾天气等,都可以是课堂上的讨论话题。(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上有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资料,如中国环境教育网(hjjyzz.com)、环境教育网(zhbjy.org.cn/)以及各大网站的环保专题等,学生可以从上面获得很多相关知识和环境方面的信息。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作业的形式让学生针对相应的专题进行调查、分析、总结,扩大学生的视野。

    3教学效果

    《化学与环境》课程在我校已经开设四年,每期有学100多名学生选修。这些学生的构成包括理科、文科、体育、艺术等各专业学生。通过几年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目前学生已能适应本课程的学习,许多学生愿意选该课程。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部分,理科学生一般很容易理解,而对文科学生来说,往往很基本的理论和概念,也需要多遍讲解。学生普遍欣赏与现实结合的研讨式的教学模式,少理论,多直观画面。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综合评价,平时每一章都给学生布置作业,作业形式可以是围绕本章主要概念和术语来命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选题,撰写专题论文,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问题讨论、作业、期末考查等给出综合成绩。经过几年的实践,该课程已经形成相对合理实用的教学内容体系,但在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上课,基础相差太大,影响教学进度;一些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不认真,上课就是为了挣学分;由于课程都是安排在晚上,无法给学生开设实践课。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标;教材;教学角度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编写,重视对“化学”和“化学教育”的理解,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更明确。依据新课标修订的新教材,立足于以学科发展为出发点,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关注教师教学的感受,使学生在三维目标方面都得到发展。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从化学知识角度考虑,新教材更注重化学概念的形成

新教材在化学概念的呈现上更加符合知识发展的逻辑关系。新教材将旧版教材的三、四单元进行了整合,将分子、原子(离子)、元素列在同一单元,内容呈现顺序由浅入深,知识的逻辑性强,思路清晰,便于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从宏观角度看物质及其变化,符合教学实际中的教学呈现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从化学教育角度考虑,新教材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新教材集科学性、趣味性和发展性于一身,使这一阶段的教育在学生认识化学、理解化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1)去掉了氢氧化钠有腐蚀性的不雅图片;(2)将“几种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的表格增加了使用方法一列,注重了化学的实用性;(3)用“浓度”一词替代了旧版教材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减少了学生因概念多、易混淆造成的学习障碍;(4)将家庭小实验由“制取明矾晶体”改为课外实验“自制白糖晶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三、从可持续发展观念考虑,新教材更关注知识更新

化学的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研制出的一些新仪器为化学的研究提供了便利。如,用pH计替代了pH试纸,既简便又准确,使化学知识更具有时代性。

四、从教师教学角度考虑,新教材为教师留有足够的教学空间

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食品添加剂、白色污染等对化学产生的负面影响,教师可选择真实有意义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化学”,合理使用化学物质,消除学生对化学的误解。

第5篇

关键词:知识;内容;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0-0165-01

一、中学阶段绿色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中学阶段的化学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而贯穿这些知识和内容一条重要的线索就是绿色教育。绿色化学、绿色食品、绿色环保、绿色能源等无不渗透到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之中。绿色教育有助于学生对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境、化学与材料、化学与能源等知识更理性的认识,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化学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发展。中学阶段的化学课程具有启蒙性、基础性,而可持续发展观的预见性和全民参与性也要求:绿色意识要从小培养起,培养要向全人类。所以在中学阶段加强绿色化学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使学生毕业后无论奔赴何种工作岗位,都能具备节能降耗、防止污染等绿色意识,象绿色的种子一样播撒在全国各地,为改善中国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打下基础。

二、绿色教育的内容

应以绿色化学为树干,以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建材等绿色意识为枝叶。

首先,要理解绿色化学的含义及其作用: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是指从污染预防的基本思想出发,在化学品生产的始端就采用预防的科学手段。它的核心内涵是在反应过程和化工生产中,尽量减少或彻底消除使用和产生有害物质。绿色化学的目标是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不生产废物,不处理废物。它和“末端治理”不同,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防止污染总比治理污染更显主动,所以实施绿色化学才能从根本上保护环境。可见,绿色化学是对环境更友善的化学,是人类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更完美的一种高级表现。其次,要理解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建材等绿色概念的含义,以充实和丰富绿色教育的内容。

当然绿色教育远不能局限于以上内容,只要是对环境友好,无公害,能使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的都属于绿色教育范畴,包括其做法和思维等。

三、实施绿色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在教材中渗透绿色意识,中学化学教材的内容中本身就包涵着许多绿色化学的知识。对这些知识进行挖掘并结合教材、生产、生活实际地讲解,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好的理解和运用知识。如在讲化学反应中指出化合反应(A+BAB)最符合绿色化学理念,在讲生命必须元素时引入绿色食品,在讲能源时引入绿色能源,讲材料时引入绿色建材等等。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授课时可以采用作专题讲座、专题讨论、网上查询、课外活动、参观调查、亲身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如开展《化肥、农药污染与人体健康》讲座,讨论“生活污染点滴及其危害有哪些?”,收集绿色奥运相关资料,调查当地的污染状况和取得的成果,入住绿色生态园等。实践证明,实施绿色化学教育更贴近生产和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要注意,中学阶段绿色教育在知识上不能过高追求深度,主要是灌输绿色思想、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绿色意识。

(三)以绿色化学实验促使学生绿色意识具体化发展

第6篇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食品类专业;普通化学;现行高考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4-0132-04

The Teaching Research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General Chemistry for Food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Chemistry in High School

Kong Lingyan et al.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Nanjing 210023,China)

Abstract:As a required basis course for food specialty of colleges,General Chemistry was the first chemical course for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So i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aper,the connection of chemistry teaching between food professional university and senior high school was introduced from the high school chemistry structure and the main points of the various modules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curren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odel to the general chemistry study was analyzed. And suggestions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progress and teaching methods for college teachers.

Key words:New curriculum standard high school chemistry;Food specialty;General chemistry;Curren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odel

普通化学作为高等院校食品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是学生进入大学阶段首先学习到的化学课程,因此处于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的衔接点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普通化学作为整个化学学科的导论性课程,所讲授内容一方面可以为其他课程如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等课程提供必备的理论基础,同时为学生的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多年普通化学教学实践表明许多大一新生在刚进入大学时因学习习惯还停留在高中阶段的“灌输式”被动学习模式,不能很快的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较为欠缺。另外,2003年开始进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使高中化学课程结构和高中实际教学情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高等院系食品类专业招收进来的大一新生,其化学知识贮备情况,高中阶段化学知识的覆盖范围,可否为大学化学学习提供必要基础,以及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是否能够成为大学化学课程体系的支撑,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大学普通化学教学中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由中学化学到大学化学的过渡,激发学生学学化学的兴趣,提高普通化学的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而在大学普通化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对目前高中新课标知识体系与普通化学知识框架的衔接以及不断改革的高考模式下,学生的高中化学基础并不是很了解,在此,笔者将针对两者之间的衔接方式,及现行高考模式对大一新生化学知识起点水平的影响展开讨论,希望能够引起相关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

1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知识体系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仍处在新一轮的改革中。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开始于2003年,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到2010年,这一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这一改革对大学的化学教学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因此,作为高等院校化学教师,了解高中新教材的知识体系,了解大一新生所具有的化学基础对于提高普通化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1 高中化学课程设置及学习要求 2003年4月,教育部制订颁布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简称新课标),目前新课程已实行了13a,称之为现行高中课程。依据新课标要求,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以必修《化学》1和必修《化学》2两本教材呈现;选修包括6个模块,以6本选修教材呈现,分别是《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和选修《实验化学》。必修课程为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并且体现新课标的选择性,可以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保障。

高中生要达到高中毕业的要求,需学习2个必修模块内容加一个选修模块内容。选修课程基本上是由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统一为高中生进行了模块选择。必修模块内容一般安排在高一年级,所有高中生共同学习。到了高二文理分科,文科的学生一般选修《化学与社会》模块内容,理科的学生一般选修《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内容,并完成学业水平考试并达到合格以上,可以达到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各省市规定基本一致。

高考化学科目的考试内容包括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内容涉及必修模块中的“化学1”“化学2”及选修模块中的“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选考内容涵盖了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在试卷中匹配了各选修模块的试题内容,分值相当,考生从中任选一个模块内容考试。因此如果考生参加化学科目的考试还要继续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等模块中的1~2个,以达到高考的要求,即总共需要学习4~5个模块的内容。

1.2 高中化学课程各模块主要内容 高中化学教材选取的是宋心琦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化学系列教材[1]。

必修1: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并介绍了相关定性和定量计算的知识,如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实验室安全知识和基本的分离、提纯操作方法以及溶液配制;物质分类的概念;离子反应、酸碱电离理物质,给出了传统酸碱盐的概念和水溶液中酸碱反应的实质;化合价概念,从电子转移角度介绍氧化还原反应。

必修2:主要包括“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有机化合物”和“化学与可持续发展”4个一级内容。通过这一模块,学生学习了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认识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学习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初步、化学键的概念;从化学反应基本原理出发,了解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的本质,知道化学键、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定性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和化学平衡概念;还学习了有机化学的入门知识。

以上内容充分体现高中化学内容的基础性,与大学阶段的普通化学中化学知识的基本框架性基本相符,基本能够反映大学阶段化学知识的风貌和基本轮廓。

化学与生活:注重化学与人类的关系,主要以日常生活为线索组织素材,贴近学生现实,极具亲切感和科普性,体现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化学的作用和应用。文科学生主要选修此模块以达到毕业要求。

化学反应原理:包括“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溶液中的离子平衡”3个一级内容。内容上涵盖了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如焓变、熵变的概念及相关计算,化学平衡的概念及计算,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还包括了溶液中的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以及原来大学化学的知识沉淀-溶解平衡。这些内容是必修2的延伸和扩展,与大学普通化学内容中的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基本原理、水溶液化学关系密切。目前各省市高中为理科学生指定选修此模块,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

物质结构与性质:主要内容包括原子结构与性质、化学键与物质性质、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较为详细、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初步知识和化学键以及分子间力等基本理论。还涉及了金属晶体堆积类型的内容。有机化学基础模块在大学普通化学内容中未涉及,因此不作介绍。高考中考化学科目的学生一般会从这两个模块中选择1个或2个模块继续学习。

化学与技术和实验化学选修模块,在目前大部分省市的高中很少会有学生选修,因此此处略去。必修模块为学生打下了化学学科的共同基础,是面向全体高中生的,具有基础性和启蒙性的价值选修模块内容是必修模块内容的延伸和扩展,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均有所加深[2]。

1.3 普通化学知识体系与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 普通化学教材参考《普通化学》(第6版)(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3]。主要内容包括化学热力学初步、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物质结构基础、水溶液化学、电化学基础、元素化学等。新课标下高中课程设置基本上为大学化学做好了铺垫,有些知识点是重复的,但是有些知识点之间仍然存在一些衔接问题。需要普通化学教学工作者根据具体的情况区别对待。

有待进一步深入学习的知识点:酸碱理论部分,高中化学只讲了酸碱电离理论,给出了传统酸碱盐的概念;大学普通化学则是在酸碱电离理论基础上着重介绍酸碱质子理论,重新定义酸、碱、两性物质,扩大了酸、碱的范围和酸碱反应的范围。大学普通化学在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引入更科学的氧化数概念取代高中化学中的化合价概念。化学反应原理中反应速率部分,高中化学采用平均速率来表示,而普通化学是以瞬时速率来表示,并考虑了反应进度。化学反应焓变的计算,高中化学采用Hess定律通过方程式的叠加间接计算,普标化学相关计算中引入标准摩尔生成焓的概念,并运用Hess定律直接计算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关于电子云的概念,高中化学只给出s、p轨道电子云轮廓图(界面图),未给出d轨道的图;而普通化学通过引入波函数概念,根据波函数对电子云定量分析,得到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电子云的空间分布图等3种图。大学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应该以高中化学中的知识点为切入点,通过设置引导性、讨论性问题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由高中化学到大学化学的过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普通化学独有的内容(高中化学不涉及的内容):在大学普通化学内容中,有一部分是高中化学不曾涉及的,如系统和环境;相;化学反应的自发性;吉布斯函数变与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反应级数、反应速率理论和活化能;稀溶液的依数性;缓冲溶液;溶度积的概念和定量计算;配位平衡;配位化合物的定义和命名;电极电势及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原电池电动势与吉布斯函数变的关系;分解电压;电解的产物;三种分子间作用力的产生和特征;离子极化理论和键型的过渡。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是陌生的,没有任何知识基础。大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作为难点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

2 高考模式对大学普通化学学习的影响

2.1 现行高考模式 自从2003年开始课程改革后,全国高考模式也随之变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各省市可以自主命题,自己确定高考模式。改革到现在,各省市的高考模式一般为“3+X”或“3+文综/理综”模式。两种模式中,“3”都指的是语文、数学、英语科目,为必考科目。在“3+X”模式中,X是指文科学生在政治、历史、地理中任选1门或2门考试科目,理科学生在物理、化学、生物中任选1门或2门考试科目。例如目前上海市施行的是“3+1”模式,江苏省施行的是“3+2模式”。“3+文综/理综”模式中,文综考试科目是将政治、历史、地理3门科目,综合在一张卷子上,分成三个模块出现;相应的理综指的是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3门科目综合在一张卷子上,分3个模块出现。自2013年开始,理综总分为300分(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例如北京市,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等地区采用的是“3+文综/理综”模式。

施行“3+X”高考模式地区的理科考生来讲,除了必考科目,任选科目中可以不选择化学科目。在学完高中阶段要求的化学内容后就不再接触化学。这就导致目前高等院校化学专业或非化学专业大一新生化学基础、化学知识储备有很大的差异。

2.2 现行高考模式对大学普通化学课程学习的影响 “3+X”模式的文科考生及“3+文综”模式的考生,在高一和高二阶段完成了“化学1”“化学2”“化学与社会”3个模块内容的学习,“3+X”模式中不考化学科目的理科考生,完成了“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3个模块内容的学习,均达到高中毕业要求,可以不再继续学习化学课程。因此具备了3个模块的化学知识储备,能够为普通化学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因为只在高中低年级学习,升入大学后再学习化学相关课程,可能将面临“从零开始”的困境[4]。

因高考化学科目的考试内容中包括必考和选考内容,所以“3+X”模式中参加化学科目考试的理科考生及“3+理综”模式的考生,除了完成高中毕业要求的“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3个模块内容,一般还需要在高二及高三阶段继续学习化学课程中的选修模块内容。有的选择学习了“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有的选择了“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有的两个模块均选择。这部分学生经历了高一到高三持续的化学课程学习、训练,学习内容上更加深入,因此具有较好的化学基础,将对大学阶段的化学课程学习提供较大的帮助。但因为所选修模块的差异,学生的基础不尽相同,仅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学生,对后续学习有机化学课程有一定帮助,但物质结构知识方面欠缺;仅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学生,学习普通化学课程得心应手,但对学习有机化学课程帮助不大。

2.3 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类专业学生的化学基础情况调查 为了解现行高考模式下高等院校入学阶段学生的化学知识起点情况,选择南京财经大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2个专业的13、14、15级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采用调查访谈的方法,主要从生源地、高考模式两个角度对学生进行了访谈。所得数据结果如下表所示。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近3a来,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每年所录取的新生中,“3+理综”模式及“3+X”模式参加化学科目考试的学生人数较多,在每一级所访谈的学生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3级71.25%,14级72.61%,15级为71.60%。并且近3a来的比例变化不大,说明我院生源比较稳定。同时也说明7成多的学生高中起点的化学知识基础较好。“3+X”模式中未选考化学科目及“3+文综”模式的学生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其中13级为28.75%,14级为27.38%,15级为28.39%。说明每一级都有近30%的学生仅高中低年级阶段学习了化学课程,所学内容较浅显、不系统,同时因为间隔时间较长,因此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可能已经遗忘殆尽。

3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现行高中化学课程内容的设置,对于参加化学科目高考的学生而言,高中阶段所学习的化学知识基本与大学普通化学知识框架基本符合。而对于不参加化学科目高考的学生而言,其在高中阶段只需学习必修2个模块和选修1个模块的学习即可达到高中毕业的要求,因此所学化学知识只是具有启蒙性加基础性的意义。另外从现行高中化学各模块知识点与大学普通化学衔接的角度,有些知识点是重复的,有些知识点介绍方式及深度与大学普通化学有所不同,所涉及的范围也远不及普通化学广泛,知识的系统性,也有待学生在大学化学学习中进一步完善、提高。大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普通化学知识点与高中化学知识点的衔接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对于重复的知识点可以不讲或少讲,将宝贵的时间放在需要加深和未曾学习过的知识点上。另外,现行的高考模式决定了食品类专业大一新生的化学知识起点参差不齐,有的学生选考了化学科目,有的考生没有选考化学科目,有的是文科生源。因此我们应关注学生的知识差异和个性差异,依据“因材施教” 的教育原则,在细致、透彻讲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宋心琦.高中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罗群兴,廖婉莹,纪敏.谈新课标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的相关性[J].化学教育,2011,32(7):20-22.

第7篇

一、结合生活实际,建立元素观的基础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刚刚进入化学课程学习的学生对于元素的理解都是非常困难的,究其根源就是与其生活实际严重脱节。而从广义上讲元素这一概念并非化学课程中的专有名词,在学习化学之前,学生们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已经熟悉掌握了元素的运用。

在课堂上可以以我们日常生活所赖以生存的各种食品来举例,纵使其有面包、面条、蛋糕等多种表现形式,但其实际上就是单纯的以小麦作为构成的主要元素。在语文课程的中汉字的学习上,不管字的结构有多复杂,变化有多么丰富,但一切的汉字都无非是点、横、竖、撇、捺这些基本元素构成的。所以,这些生活和学习的实际经验就可以很好的运用到化学教学中的元素观的构成上来,在教学上,可以通过情景创建,让学生将日常所接触的各种事物与化学的元素观进行联系,最后通过老师进行解释说明,让学生理解我们所生存的世界其实也是由一个个基本的元素相互结合而构成的,帮助学生建立起元素观的基础。

二、结合化学发展,深化元素观的概念

随着化学这一学科的不断发展,元素的概念也经历着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随着人类认识世界的程度不断的加深,对于世界本源的探求也不断加快。在初中化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孩子们感悟化学的发展历程,通过化学学科的几次大发展和大变革帮助孩子们了解元素观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使他们能够对元素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首先可以从远古时期讲起,从最早的开天辟地到春秋时期的水生万物和气成乾坤的物质单元素概念,直到后来人们发现这一说法不足以解释世界和自然,于是渐渐的发展出多元素的概念,从水、土、气的三元素概念到水、土、火、气的四元素概念再到在我国沿用近千年的五行观念,即世界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类基本元素构成的。随着西方文化启蒙运动的发展,化学学科也不断的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于是就有了19世纪初的道尔顿创立的原子学说,并准确的测定了原子量,至此元素才开始与原子量相结合起来,确定了不同元素即是原子量不同的原子。再到1923年,国际上在有了对于元素的基本共识,即根据不同原子的原子和带电荷数的不同对原子进行细致的分类,从而解释了目前物质世界的大多数问题。教师通过对化学发展简史的讲述,间接帮助学生们深化了元素观的概念,加深了元素观的理解。

三、层层递进,实现元素观的构建

其实在初中化学的课本当中,各部分知识都是层层递进的,而在学生的元素观的构建上也要使用这一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关于元素的概念应该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的进行教学,将整体内容进行分散,从一个个简单的概念不断进行深化,从生活周围各种物质入手,然后引入分子、原子和核外电子的概念,再深入到分子间的化学反应,再又回到我们所熟悉的物质世界,循序渐进,最终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元素观。

例如在“水的构成”这一章节,水是学生们日常接触最为密切的物质,从水的构成讲起也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们没有进行化学的深入学习时,一般都认为水就是元素之一,是构成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于是,老师可以在此时进行讲解,通过将水电解,剥离出构成水的两种物质氢和氧,再通过氢气燃烧试验制成水,从而使学们认识到水不是单质,而是由氢气和氧气构成的,而氢和氧就是元素之一,使学生能够从日常接触的物质中体验到元素观的神奇。在“原子的构成”和“元素概念”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原子内部构成的学习,形成不同的原子由于其质子数(核电荷数)不同而导致其性质不同的认识,为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化学元素概念奠定基础,即把质子数(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再次,在学生初步建立了元素的概念之后,通过化学变化实质和质量守恒定律等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元素守恒的观念,即化学变化过程中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元素的种类不发生变化,并且在物质的制备(实验室制氧气、二氧化碳,工业制纯碱、冶炼金属等)的原料选择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这一观念来选择合适的反应物。另外,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饮料、食品、药品和化肥等的标签上蕴含着丰富的化学元素知识,引导仔细阅读标签,可以帮助学生从元素的角度认识生活中的物质,从而更好地应用和改造物质,并在知识的运用中加深学生对元素构成物质的理解。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