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3 15:50:28
序论:在您撰写中学生德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新课程 以德治国 生命 感恩 诚信
始于2004年秋季的新课程改革实验已经历了7个年头。新时期,我国的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变革期,其核心和宗旨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目标的设计最终落在人的培养上,突出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一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新课程概念是对传统课程的一次巨大挑战,不仅对课程内容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而且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的集合,我们应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探索出一条科学合理,符合学生实际,并能收到成效的德育之路。
我们的德育强调要关注生命,是因为学生是一个涌动着的生命体,德育与生命活动,尤其是与学生的精神生活有着特殊的亲缘关系,在课堂德育教学中关于生命教育强调以下内容:生命要有高度、宽度、厚度和深度。
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内化和生长,而且要关注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价值的提升,让我们的德育走进学生的生命。
二、中学生德育要有感恩教育
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快乐的生活,从而使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尊重他人劳动,尊重他人的付出。感恩是一种美德,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所以,我们的德育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中学生必须学会感恩,以促进自己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中学生德育重在诚信教育
什么是诚信?它是诚实和守信的有机统一,包含诚实、诚恳、宽容、善良、遵守道德原则,并尽力维护信用。诚信是有序、有效和成熟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作为一个社会的基础道德的重要内容与市场经济以及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稳定与发展密切相关。在德育中开展好对中学生的诚信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奠基性的,对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突出以下内容:
1.要向学生讲清楚我国社会总体诚信发展状况是健康的,存在的问题是发展中的、局部性的。要致力于帮助和推动学生用正确观点和方法认识诚信,增强信心,让学生学会把握主流和本质,增强信心应当成为开展学生诚信教育的首要任务。必须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放眼发展趋势,认识诚信,把握主流,增强中学生对诚信发展的信心,为提高教育效果打好理论和心理基础。
2.要向学生讲清楚诚信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从世界各国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诚信在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人把信用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础,认为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就在今天的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灵魂就是信用”、“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等理念深入人心,这不是个人好恶的问题,而是反映着一个重要的社会规律。我们正在建立规范的社会诚信体系和失信约束惩罚机制,从道德和法律上约束失信行为,为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诚实守信一定会成为多数人认同并遵循的行为准则,没有诚信者难以生存和发展。
3.要向学生讲清楚诚信是与人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准则,是自己的立身之本、成才之基。作为中学生首先要诚心尊重老师,认识到对方工作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其次,同学之间相互学习,没有诚信也是谈不上的,要有诚意把自己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同学,也要虚心学习同学的长处。只有做老实人,勤学苦练,才能成才,而不应投机取巧,不应考试舞弊,更不应该讲假话、空话、干损人利己的事。“做人贵老实,百巧输一诚”,让诚信深入学生的品质,成为其生命中的重要部分。
总之,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社会工程,我主要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作为学校,只有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构建起自主性教育的框架,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能力,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营造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德育教育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5(C)-0113-02
引言:高度重视思想品德教育,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制胜法宝[1]。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价值取向多样化交汇发展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及运行日益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社会交往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崭新的思想品德教育生态使传统思想品德教育模式的功能钝化,如何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已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所共同面对的亟需解答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走出当前学校德育误区
1、莫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
起点设置不当,脱离学生的年龄、心理实际,脱离学生的知识、思维和意识发展水平,将学生成人化,采取高调宣讲、单向灌输的手法,无法有效地为学生所认同,难以激发其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道德需要,收效甚微,有时甚至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负效应[2]。同时,这种急功近利,企图“一步到位、一劳永逸”的简单化的做法,又使德育的终极性目标没能有效地分解为着实的阶段目标,以至于德育的阶段目标缺乏内在的逻辑递升序列,高层次、高要求的终极目标找不到基础性的支撑点,无异于空中楼阁,难以达成。
2、注重中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
将复杂的德育过程简单等同于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的说理、讲解,片面重视道德知识的掌握,在“掌握”和“认同”之间随手划上等号,省略了外在的道德需求向学生个体道德需要转化的心理机制研究,把个体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看作是道德教育“外烁”的成果,因而对学生日常学校、家庭生活中多样化的道德实践关心不足,忽视了道德修养的巨大作用。学生掌握的道德规范、准则体系缺乏实践中介,不能有效地内化为道德信念,导致“知而不信”;道德信念也不足以外化,以支持和指导道德行为,表现为“言而不行”。
3、德育功能认识要全面
不少教育者错把德育当代国家、社会、学校对学生个人的管制,把德育方法当作“管制的手段”,突出表现一谈德育必是严字当头,把个人与社会对立。无视学生内心深处丰富多彩的需要,追求“整齐划一”的德育效果,将“听话”视为德育的成功,将“听话道德”视作德育的最高境界,缺乏慈爱与引导,更缺乏“发展”的眼光和意识。导致师生间的对立,人为地破坏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削弱了教师在育德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上谈及的德育误区,究其根源,主要是传统的德育缺乏一种发展的眼光,把学生单方面看成是社会规范的造物,德育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工具,所以视野局限于学生被动地接受和继承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掌握了这些规范就意味着达到了德育的目的。在这种“就范式教育”的指导下,学生循规蹈距、唯命是从,成了一个“被塑造”的客体。
二、德育对策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家庭是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环境[3]。家庭成员特别是家长的思想意识、文化修养、职业特点、经济状况、居住条件、生活作风、工作态度、睦邻关系、行为习惯等,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的个性品质。由于血缘与经济关系,其教育和影响具有早期、具体、长效、深刻的特点,而且不仅直接影响其子女本人,还会通过学生影响整个班级的思想品德风貌和德育工作效力。因此,要切实搞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与密切配合。
2、抓好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思想品德课程为德育的重要途径甚或主要途径。但目前中学生普遍对该课程兴趣不浓、评价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德育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形成理论与现实的脱节或错位,而且德育内容松散、死板、变化性大、教条性强、逻辑性差;另一方面是部分任课教师讲授水平不高、教学方法单一、时代观念欠缺,使学生难以体会德育课程对人生追求的导航作用,未能满足学生心态复杂化、多元化倾向的需求,从而导致学生对教师认同的减弱,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此外,社会上商业文化、经济大潮对学生思想的负面冲击,也使学生与严肃行教的教师拉开了一段距离。特别是有的中学,只把思想品德课视为“捞分课”,平时不是很好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只是在考前引导学生死记硬背、猜题押题[4]。这就丢掉了这门课的主旨和灵魂。我们说,德育即心育。思想品德课应针对学生的真实心态,捕捉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新、实、活地进行德育渗透。
3、重视团队组织的教育功能
本来,共青团之于中学生,应该是个很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自我教育群团组织,是学校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但中学生却将其排在了德育途径的最末一位,很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究其原因,一是有的学校只顾抓教学质量、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团队组织的教育功能和组织建设;二是团队组织名不副实、纪律松懈,活动不正常,没有真正成为学生可信赖、可依赖的群众组织;三是团队干部素质不高、能力较差,缺乏号召力和感染力,导致学生没有兴趣参加团队活动。这也是一个值得引起教育者高度重视的问题。
4、在德育环境上,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形象地说明了环境的重要作用。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即人为地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品学兼优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教育情境。它可以概括为“硬环境”与“软环境”两大方面。硬环境,是指人化了的自然环境,或称物质环境;软环境,是指学生的群体心理环境,或称精神环境。学校应注意育人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与教育。由于学校环境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可控性和导向性,因此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形成和发展,有着某种决定性的教育意义。
小结:思想品德教育永远都只具有一种“过程”特性,它是一个正在进行着的过程或旅程。思想品德教育还随着社会客观环境的变化和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需要的发展和中学生对社会需要、自我需要的认识与深化而深化。
作者单位:郑州市第四十九中
参考文献:
[1]吕会霖.新世纪思想政治工作[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陈秉公.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理论的再系统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8):43―48.
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中学生已经接受了多年的教育,懂得了一些道理。我们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讲授一些德育道理、道德行为准则,让学生明白一些做人的要求,纠正错误的道德观念,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谕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德育道理时,务必做到由浅入深,旁敲侧击,还要有耐心,花费一定的时间等待学生内化教师讲授的德育道理。只有理解和明白了德育道理,学生才能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做出有道德的行为,反对和抵制不道德的行为。
二、应用案例,触动心灵
德育工作是一项养育和净化心灵的工作,我们要应用一些真实感人的德育案例,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德育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道德情境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触动灵魂,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这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我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适时地向学生呈现在5.12汶川地震中、在抗洪抢险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涌现出来的具有较高道德风尚的人和事,应用那些感人的事例,感化学生封闭和冷酷的心灵。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是触动学生心灵的一个有效方法,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对于一个中学班主任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建设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健康的道德环境。我在建设班风的实践中发现优良的班风可以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强烈的积极的向上气氛,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在课室张贴一些道德名言,在板报栏里展示一些特别的好人好事和德育图片等,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受到德育的熏陶。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正面舆论对每个学生的具体行为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当某一个德育故事和案例能让学生产生共鸣时,这种德育教育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也就增强了德育效果。
三、加强实践,养成习惯
良好的道德行为要通过一定的道德实践才能最终形成和巩固,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要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形成,而且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社会实践中得到完善和提高。由于中学生生动活泼、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我在实践中大量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境,例如,在班会课上组织学生讲述道德故事,开展以“我助人,我快乐”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引导学生对“小悦悦事件”进行评价等,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情操。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认为的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进行集体讨论,最终作出合情合理的道德评价。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100-01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人首先要育德。学校工作必须实实在在地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要认真研究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大有文章可做,在此提出几个应予注意的问题。
1 目标切实 跳起来 可以摘到苹果
德育工作中最核心的是爱的教育。爱什么呢?对孩子来说,首先应是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朋友。教育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固然正确,但空旷高大的语句离孩子们太远。远,就显模糊,亲情和友情他们能够找得到。连父母都不爱的人能爱别人吗?从易处做起,培育爱心,培养习惯。由习惯而品德而人格。有爱心才会有人缘,有爱心才会平和,有爱心才会人格美善,有爱心才会被别人爱。在爱别人和感受别人爱的过程中学会接纳,学会宽容,学会尊重,学会合作,进而学会爱集体、爱祖国、爱人民。因此,德育目标设定要切实,要符合孩子们发育、成长、成熟的每一个阶段。这和培养孩子们要树立远大理想并不矛盾。
2 习惯养成 抓细节 培养责任意识
在点滴的习惯养成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如低碳生活就特别需要每一个人的责任意识,其意义小了为自己节约、为集体节约,大了为生态、为社会、为人类。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也应是从小到大,由近及远。就是说首先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责任意识(当然这里的首先旨在强调,不是产品加工做完上段做下段),然后是对家人、对朋友、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连对自己都不负责任的人怎么能企盼他将来对社会承担责任呢!责任意识培养是要告诉学生懂得并践行,要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允许做的事情,而且要做好。让学生在行为实践中懂得责任是主动和自觉。责任意识培养要让学生感悟到做事情能够把压力困难留给自己,而把轻松方便让给他人。尽责本身成为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从尽责中获得心灵的满足。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自我教育的意义、规律及方法。让学生成为能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要将学校的要求、老师的要求乃至家长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也只有这时,教育才会最有效。要让学生参与制定制度,参与管理过程,参与评定结果,在这些过程中产生责任心和使命感,从而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进而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3 注重体验 忌说教 强化内心感悟
体验指对情境的一种感受,是一种情感上的反应;感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通过情境诱导获得相应的心理感受。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就是要以情感为核心,以创设情境为起点,关注“体验”与“感悟”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对学生自我感受能力的培养。就是说德育工作光让学生懂道理还不够,必须行动起来,在体验中感悟,所谓知行统一。
现实的中学(包括职业中学)德育工作中,往往是大处着眼,讲道理和知识多,甚至把德育讲成一门知识课了,收效甚微。还有一些教师方法简单,不负责任,对学生批评多,责备多,总是在挑毛病,以为把毛病挑净剩下的都是优点了,结果越挑越多。
学生不满意的是那种盛气凌人,以圣者自居的教师,不满意的是那种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却拿来让学生信服的教师,更不满意那种教室里和教室外讲着两种声音的教师。教育不是说教,教育应该是一种情感的行为。所以,在教育方法上应选择在德育过程中加强体验和感悟的元素,通过体验感悟促成学生品德养成。德育只能是人理解人的教育,而这种理解必须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而实现,所以,它还要经由人的自我意识建构才能凝聚形成个体的德性。鉴于此,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搭建平台,通过教学活动(任何一门学科和技能都有德育的元素)和其他各种课外活动为学生创设情境,完成体验。这种体验可以是直接的,如做好人好事的善举。也可以是间接的,如某些故事的情景再现。好多同学看教育片痛哭流涕,那也是心灵的洗涤。做一件关心他人的事,体验关心他人的幸福;讲一个不幸人的故事,波动同情怜惜与关爱的情怀。道德观念从生活体验中形成,而不仅仅靠说教。
4 求本务实 避功利 防止教育异化
一、注重教师行为的影响,率先垂范
校园无中事,处处是教育,教师无中节,处处是楷模。教师的职业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学生不是靠“说教”,而是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要学生做的事,教师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师躬亲共守。中学生从家庭步入学校,他们的情感正处于发展期,因此教师的率先垂范作用不可缺少。陶行知先生讲过:“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并且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随着教育的改革,教师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多,联系越来越广,教师的思想、行为、品德、举止越来越多地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性格和品质,其影响不只局限学生在校期间,而能影响其终生,并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未来。教师应该以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教育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应该把真知、真学问传给学生,反对讲授“假知识”、“假学问”;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做真人,要让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就拿刚升学的新生来说,他们刚刚入学,学生的情感从依附于家长转为依附于老师,他们在道德知识的理解和道德概念的形成上是从直观、具体认识逐步过渡到比较抽象、比较本质的认识上来。最初他们的评价道德行为的标准还存留在小学时期的“老师说”状态中,对自身和他人的行为还缺少自我判断的能力。甚至当家长的要求与老师的要求发生矛盾时候,他们会按老师的话去做。同学们看到老师为摔伤的同学搬去座椅并扶他坐下,大家从老师的爱中感受到“爱”是关心,是对所爱的人主动帮助,因此,同学们也纷纷向这位同学伸出热情、关怀的手。这种爱直觉产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中产生的潜在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必须注意这一年龄情感的特点,创设收效最佳的教育方法,以感染新生的心灵。
由此看来,老师的教育要求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多么重要,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神圣的,是不可替代的!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比如,一个教师无意中说了一句不文明的话让学生听见了,他们可能会认为有时候不讲文明也可以。再如,某个学生是领导的孩子,虽表现一般,教师却让他当了三好学生,这可能会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健康的阴影,从而导致其道德信念的动摇和倾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有较高的师德修养,鼓励每个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这样,在正确的集体舆论力量影响下,学生会互相学习,互相竞争,集体中每个成员的道德行为获得积极评价而巩固发扬,良好的班风因而可以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二、充分发挥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增强实效
教��在德育中要体现尊重学生,首先要把主动权还给学习的主体――学生,让他们针对教师或课本中提出的德育问题去思考,寻求最佳答案,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如在学习“他们需要关爱”这课时,指导学生观察周围常见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从中会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助人为乐的好习惯。例如,在帮助别人与接受别人帮助的问题上,可以用具体事例激发学生换位思考,让学生逐步形成一种自觉意识――即我需要帮助,别人也需要帮助,这是自然而然的事,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如果教师上来就讲一大堆助人为乐的道理,学生恐怕也只是在云雾之中,收获甚少。
另外,教师在面对学生时,要时时刻刻意识到你所面对的是有自尊、有人格的人,他们需要你的维护、关心、珍惜,尤其是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老师更应以宽容的心态来处理问题,千万不要一见学生出了yulu.cc差错就夸大其词,痛斥一番,使学生如坠深渊,不得抬头。对于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应该提出表扬,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应该给予鼓励并启发引导说出准确答案,这样学生就自然感到了自己的热情被老师接受,被老师承认,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听课回答问题。
由此可见,要充分发挥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增强实效,教师就应结合身边的社会实践,以自身的爱憎情感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如身临其境,使教学过程情理交融,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道德选择权利,只有立足于教育主体的德育才能收到实效。
三、设境激情,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德育不仅局限于思想品德课,班队会,它还包括许多方面,环境的影响和社会的影响也很重要。因此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努力使校园至尊至善,使学校无处不教育,如布置优雅安静、独具特色的教室环境会使学生产生集体荣誉感,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校园,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每周一庄严的升旗仪式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契机,利用升旗仪式可以向学生系统介绍国旗、国歌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内容,以及庄严隆重的升旗氛围可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和对祖国的责任感,激起学生做捍卫共和国中主人的渴望。
【关键词】中学生 德育教育
随着时展,中学生德育教育越来越迫切,已成为现代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那么,如何在中学时代的人生黄金时期强化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康 完善的人格心理,笔者结合教育实际,从思想教育心理特征学生自身实践锻炼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抛砖引玉,对中学生德育教育有所借鉴和帮助,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掌握心理及思想特点
掌握中学生心理性格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寓德育教育于教学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中学生自身来讲,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争强好胜,这是优点 根据这些性格特征,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利用引导,讲课要考虑到生动 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 如: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扮演各种人物角色进行对话交流,既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在扮演角色中培养自己良好的品行,而思想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德育教育的教育资源无处不在,从我们中学生的现行教材的编写中也体现了这一点。中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思想教育性极强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着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 爱国爱人爱劳动 所以教师要注重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于 解惑的全过程,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不失时宜地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培养从我做起,从小做起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养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良好习惯,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二、德育教育重要性
中学生德教育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没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对社会没有爱心没有责任心,德育教育方法是提高学校德育教育实效的关键,德育教育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凸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弘扬人的主体性以人为本的实质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发展学生,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和合理需要,并采取灵活的教育方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服务和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乐于接受德育教育的内容,进而内化为他们的人生准则,学生以主体的资格主动参与德育活动接受价值观道德情感和秩序,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增强批判意识,形成一种主体性与独立自主的品格 教师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让学生被动服从,而要聆听学生的种种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善恶美丑是非等道德观念,产生好恶爱憎等道德情感,学生不再怕老师,师生关系融洽,既提升了教师,又改变了学生当下的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道德素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而德育教育是中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德育教育的实质是实现社会道德个体化,培养人关注学生是教育的根本,德育教育是中学生成人成才的必要条件。要使学生学会做一个有高尚道德的,对社会对他人有所贡献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德育过程就是人的成长的过程,是人性丰富,圆满的过程。
三、在社会实践中去感受教育
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大纲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例如,可以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德智两方面均得到发展 凡是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学习怎样做人的,都是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而且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 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得了知识 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塑造健康人格。
四、建立中学德育教育评价系统
其产生的原因,一是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育有关,一是与德育工作中的“假大空”有关。
由于知识经验的扩展和加深,中学生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他们不再满足老师简单的说教和书本现成的结论,喜欢索隐猎奇,喜欢从问题的反面思考。同时,中学生这种思维的批判性还是不成熟的,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这种不良倾向表现到一定程度,便产生了逆反心理。
德育工作中,存在着“假、大、空”的反科学现象,这种现象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不相信德育的心理,这样反复几次,使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对德育工作产生反感对抗的情绪。某校在进行“热爱党”的教育中,忽略了时代对中学生的影响,低估了中学生的知识水平。空泛的讲道理,举一些陈旧的事例。有一个出身领导干部家庭的学生却说,“给我爸行贿的都是当官的党员,他们有什么好?”此言一出,许多学生倒成了他的拥护者。
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违背客观的反常心理,它削弱乃至葬送了德育工作的效果,对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的养成有着极大的副作用,德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必须纠正有逆反心理者的这种不科学的心理。
首先,要向中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实质,耐心教育他们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学会冷静思考,科学分析,努力使自己的主观和客观一致,保持认识的正确性,某校组织过一次“逆反心理会诊”的专题,给中学生们提出这样一组问题: 5年前,父母在你的心目中怎样?现在你怎样看待父母?为什么在不同的年龄段对父母有不同的看法?我们的看法是否成熟?然后类推到德育工作中,有效地削弱了中学生在接受德育中的逆反心理。
其次,在德育工作中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和方式的运用,切忌空泛、虚假、唱高调。要将理溶于情中,使中学生对所接受的教育可感、可亲、可信,同样是“热爱党”的教育,我校请一位老党员做报告。这位老党员当了20多年中学校长,培养成才的人成千上万,可自己唯一的女儿至今还是农村户口,还在农村务农。
老校长的自述入情入理,真实可感,学生们服气,增强了对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