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国内医药市场范文

时间:2023-07-03 15:50:26

序论:在您撰写国内医药市场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国内医药市场

第1篇

医药物流系统的建设难点与对策

1.商品编码无规律。由于医药商品品种繁多,加之药品的编码没有规律可循,在手工管理条件下,要想从几万种商品中查找某一种产品,需要花费极大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完善医药物流中心的仓储管理系统极其重要。

2.商品有效期必须受到严格控制。药品和化学试剂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需要严格控制其有效期,因此对批次号的管理要求十分严格。在设计物流中心时,要考虑药品的周转期,布局规划及储位管理一定要做到先进先出。

3.一些药品对于储存环境有特殊要求。与普通商品不同,药品对于储存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如有些药品对于储存环境的温度、湿度有特殊要求;有些药品挥发性较强,在存放时要避免与其他药品串味。在医药物流中心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4.医药流通企业业务量大,更注重物流的高效性。由于药品品种多,医药流通企业面向的客户数量也多,一般业务量很大,而且医药流通企业的配送订单大部分是多品种、小批量,每天的出库量尤其是拆零出库量很高,在物流中心建设时要关注物流中心的高效运转。必须充分考虑成本和效率的关系,例如条形码的使用,在保证物流中心运转效率的同时,最好能设计成可循环使用的。

我国医药流通市场发展状况

长期以来,中国医药流通领域强调的是药品的特殊性、专营性以及国有主渠道作用,因此这一领域一直由国有企业垄断。在医药流通实行市场准入资质放开以后,新的药品经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增加,目前全国具有药品批发资质的企业多达1.6万家。但总的来看,中国的医药流通企业呈现零散而缺乏规模的状态。在1.6万家医药批发企业中,资金规模1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为10家,5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仅3到6家。医药零售企业12万家,连锁店最大资金规模仅为5亿元。

目前,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医药商业市场已完成了自由竞争阶段,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产业格局。如,美国医药分销的前三家企业占到整个医药市场份额的95%以上,而排名第一和第二的麦卡森公司和卡迪诺健康有限公司,分别占据全美市场30%以上,排进世界财富50强,其中麦卡森公司一年销售额就达368亿美元;日本最大的75家药品批发企业的业务量也占到全国医药销售量的95%以上,最大的药品批发企业三星堂2002年3月销售额达到12222亿日元(合95.5亿美元),相当于美国最大的药品批发企业1/4的业务量,在日本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5以上。

为了增强我国医药流通企业的竞争力,《十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在未来几年内培育5至10个面向国内外市场、多元化经营,年销售额达到5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建立40个左右面向国内市场或国内区域性市场、年销售额达到2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这些企业的销售额达到医药行业销售额的70%以上。建立10个在国内外知名的医药零售连锁企业,每个企业拥有分店达到1000个以上;建立一批区域性医药零售连锁企业,每个企业拥有分店达到100个左右。

中国的医药流通企业不仅规模小,效率低、费用高、效益差、秩序乱等问题也比较突出。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统计显示,中国医药流通的平均费用率为19.63%,平均利润率为20.63%,净利润率仅有1%,其中平均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达10%以上。而国外一般费用率在3%左右(美国该项指标仅为2.6%),利润率却在1.5%以上。于是医药流通企业纷纷将降费增效的目光聚焦到了物流成本这一环节。

据了解,少数小型医药经营企业已经意识到,把企业内的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大幅度降低本企业的流通费用。实际上,医药流通的物流综合成本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两部分,显性成本包括运输、储存等环节的成本,约占50%~60%;隐性成本包括库存控制、信息处理等环节的成本,约占40%~50%。库存量过大与流动资金周转慢不仅成了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而且成为影响医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美国,许多中小型医药流通企业出于成本考虑,更倾向于把自己的物流业务完全分离出来,交给第三方物流公司。目前,美国处方药的60%~65%由批发企业配送,而几年前,这一比例还只有40%。

目前,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已成为医药流通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手段,因此近年来医药流通企业的物流中心建设进入。同时,医药物流的投资热潮与政策激励密不可分。据了解,原国家经贸委争取到10个国债贴息的医药物流中心建设项目,北药股份、国药物流、重庆和平药房、广州医药公司、上海医药公司、新疆新特药公司等物流中心建设项目都位列其中,目前十大项目都已开工建设或陆续建成。很多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鼓励医药物流行业的发展。

第2篇

   胰岛素以生物药的身份进入第六批国采,标志着国家集采范围从化药拓展到了生物药。据3.2万家医疗机构提出的需求量计算,胰岛素集采需求量约2亿支,涉及金额约170亿元。本次采购周期为2年,采购协议每年一签,原则上不少于各中选产品上年度协议采购量。

   本次带量采购纳入了二代、三代胰岛素,分速效、基础、预混各三组,共六组产品,平均价格降幅48%,其中礼来的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25R)、甘李药业的门冬氨酸胰岛素降幅均超过70%。此次甘李药业高顺位中标6个产品,所有产品价格平均降幅超60%,其中有4个产品以最低报价获得第一顺位。有业内分析认为甘李药业的报价标准,给跨国药企增加了价格压力,中标结果也扭转了国民对于“进口药更好”的刻板印象,为后续其他品种生物药集采开展铺设良好基础。

   此次三代胰岛素降价幅度普遍大于二代胰岛素。参照美国经验,二代胰岛素占比由2005年的50%以上,降低到现在的不足20%,最近3年二代胰岛素占比略有稳定。据IMS数据,2016年我国三代胰岛素因为经济效益因素,在胰岛素内部占比仍未满50%,距离美国80%的占比仍有很大替代空间。业内分析认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集采后三代胰岛素和二代胰岛素的价差缩减,产品迭代将进一步提速。

   此前,我国胰岛素市场的竞争为“3+3”格局,跨国企业有诺和诺德、礼来、赛诺菲,国内药企由甘李药业、通化东宝、联邦制药组成,进口产品仍占据市场主要份额。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跨国企业因较早掌握先进的产品和合成工艺,形成了市场领先优势,占据市场份额超70%。

   从此次中标结果来看,国内药企中,甘李药业与联邦制药均有6个产品中标,通化东宝、合肥天麦、东阳光药、江苏万邦、海正药业的中标产品分别有5个、3个、2个、2个、1个,主要为A类或B类中标,这意味着企业获得的约定采购量将更大。跨国药企中,诺和诺德7个产品中标,礼来、波兰佰通(亿帆医药)、赛诺菲分别为5个、3个、2个。

   多家证券机构的研报分析认为,胰岛素集采后国内药企所占市场份额将有一定提升。甘李药业、通化东宝、联邦制药等上市药企也公告称,集采中标将有助于拓展相关产品的销售,提高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

   但国融证券研报指出,由于胰岛素销售具有较强的品牌壁垒,对企业销售能力有很强要求,患者更换药物的动力比较弱,因此过往一线城市基本只认外资品牌。此次集采后,国产品牌具备一定的价格优势,后续销售能力强、产品认可度高的国产企业有望受益。

   按业内测算,整个胰岛素市场仍有近50%份额未纳入本次集采报量。甘李药业11月28日在其官方微信发文中提及,公司针对这部分未被集采覆盖的市场,计划在目前营销千人团队的规模上,再扩招一倍人员,充分做好三代胰岛素类似物替代二代胰岛素类似物,加快提高各产品下沉基层市场的渗透率。

   糖尿病患者有哪些饮食禁忌?

   第一、避免吃一些精制的食品

   糖尿病患者应避免平时常制食品,应多吃一些丰富的膳食纤维,这可改善脂肪酸和胆固醇,更有利于减肥,可降低血糖对糖尿病的影响。因此,糖尿病人在平时应该少吃一些精制的食物,多吃一些粗粮和膳食纤维。

   第二、避免吃一些含糖量高的食物

   糖尿病患者也应严格控制糖的摄入量。在正常情况下,严禁吃高糖食物,如果白糖和红糖,以及高糖食物,如巧克力和蜂蜜。不能吃含糖量高的饮料和甜点等,因为这些食物会导致血糖迅速飙升,严重影响糖尿病的治疗。

   第三、避免吃一些辛辣的食物

   一般糖尿病人都会出现口渴、饮酒过量、干热等不适症状,但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会加重这些症状,会导致身体上火,不利于血糖的控制。糖尿病患者应避免吃辣椒、生姜等调味品,以及火锅和麻辣烫等食品。

   第四、避免吃一些太咸的食物

   长期食用高盐食物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并进一步容易发生各种心血管并发症,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雪上加霜,因此糖尿病患者应每天控制食盐摄入量。

   第五、避免吃一些高淀粉的食物

   我们生活中有许多食物含有较高的淀粉,如白面粉、大米和土豆等,这些淀粉在食用时会分解成碳水化合物,并直接转化为糖,多吃会导致血糖升高,并使病情恶化。因此,糖尿病人平时应严格控制高淀粉摄入量,可食用少量淀粉。

   第六、避免吃高脂肪的食物

第3篇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会长朱长浩说,目前医药流通业已经告别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进入全面竞争阶段,2004年加快了整合步伐,全行业呈现出积极迎接挑战的态势。

并购、重组分抢优势资源

2004年医药行业的并购、重组呈现出抢占市场优势资源的特点,无论是年初的国药控股有限公司控股深圳一致药业还是中国医药工业有限公司入主云药集团、华源入主北京医药集团,其目的都是大集团、大企业已经不满足于作为区域霸主的地位,而想把更多的市场资源收入囊中.从统计数据来看,目前医药流通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医药流通排名前10家的企业占全国医药市场的比重已经从2000年的18.76%上升到2003年的26.14%,2004年预计达到30%。与此同时,随着医药企业规模扩大,其所占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大。2003年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企业有6家,超过20亿元的有17家,在个别区域商业垄断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朱长浩说,在抢占医药市场优势资源的过程中,进入的资本既有国有资本,也有业外和国外资本,还有民营资本,其中民营资本是医药商业购并、重组的亮点。

政策、市场环境因素加速医药商业进入全面竞争阶段--去年12月11日医药分销市场的全面放开;GMP、GSP大限的到来;"限售令"、"限价令"、"打击带金销售"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扩大等市场、政策因素迫使医药企业整合医药市场资源,用好渠道,发展医药供应链,完善供应链管理,建立新型的医药工、商、卫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随着微利时代的到来,降费增效成为企业的重要工作,而降低物流费用是降成本的重中之重。顺应这一市场环境,国内医药流通领域涌现出了九州通"快批"、配送、零售连锁、现代物流配送等新型的商业模式,并成为现代物流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些新型商业模式非常引人注目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

农村医药市场的开发成为医药销售新的增长点--开发农村用药市场成为医药流通企业新的工作重点,延伸农村供应网点成为医药零售连锁企业新的发展方向,虽然目前农村市场投资大效益不明显,但是农村人均医疗费只有25元,远远低于全国135元的平均水平,农村市场潜力巨大。

零售终端的争夺战愈演愈烈--2004年进一步印证了"谁掌握了终端,谁就掌握了市场",零售终端的争夺战日趋激烈,贴牌是零售终端发展的最高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购并、重组同样是医药零售领域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医药流通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距离现代医药流通仍然有差距--朱长浩认为,从2000年开始医药流通领域的改革力度很大,收效明显,尤其是GSP的实施加快了医药流通业改革进程,但是医药现代物流模式仍需摸索。

医药市场平稳增长是主旋律--据统计,2004年1-9月,全国医药商业总销售达到1709.6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19%,全年预计超过2100亿元。朱长浩说,2004年医药行业整体经济效益虽然有所下降,但整体仍是平稳上升的态势,预计工业的销售利润率在8%左右,医药商业的销售利润率在0.7%左右。

2005年整合资源是重头戏

第4篇

关键词:生物药;市场分析;产业集中;平衡市场

为了进一步挖掘中国生物药市场的商机,第三届BIO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将于2013年11月11日至13日在北京召开。借此机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生物药的市场情况,并针对这些现在深入思考了相关的解决对策。

一、生物药市场情况

1.高额投入,开发周期长

生物药市场有着高额的投入,因为生物医药属于高科技的研发项目,如果没有高额的资金投入就不会有新产品的产生与发明。当然高额的投入也有高额的回报,就研发角度来讲,跨国药企会更加注重早期产品,这与国内的许多风投不同。因为药企对风险承受能力更强,以药品营销盈利,而不是靠风险投资赚钱。但是,生物药市场的回报明显需要较长的周期,这主要是因为生物药品发明后要经过长期的药品临床应用尝试,临床调查研究后还需要进行市场营销处理,最终实现药品的全面推广,实现市场认同。因此,目前医药行业属性特殊,投资医药企业需要专业的投资管理机构。目前,专业医药投资VC数量和金额都较小,五年平均医药投资占PE投资金额的比例也低于2%。基于生物药市场高额投入,开发周期长的情况,企业开发要考虑到中间可能会存在的风险,提升融资能力,更好地拓展市场空间。

2.产业集中,过度竞争

目前,生物药市场发展迅速,2000年全球生物技术药品市场约为870亿美元,且每年将保持12%甚至更高的增长速度,2010年其市场额达750亿美元,到2012年则可达1000亿美元,估计占同期世界药品市场总销售额的10%以上。在发展如此迅速的情况下,生物药产业发展出现高度集中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同类的生物药产品间的竞争,如:EPO、干扰素、G-CSF等,这些都属于获批较早的传统生物药,因为竞争激烈所有市场占有率较高,EPO占20%;干扰素占17%;G-CSF占21%。从最新公布的2010年全国28家主要医药批发公司畅销药品统计数据表明,干扰素排名第60位,销售额为1.19亿元,占12种免疫调节药物的8%。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新型的生物药市场占有率较低,使得国内生物药制药产业发展缓慢,而原有的生物药又因为竞争激烈而不断降价。数量多的产业结构势必造成资源浪费、竞相压价、市场混乱的局面。价格战反过来造成产品质量下降,假劣产品充斥市场。消费者对国产生物技术产品信任度低,而宁愿使用昂贵的国外进口制品。另外,国内仿制药企业依靠先发优势,或通过制定竞争性跟随价格,灵活利用医院终端资源开发新市场,或瓜分已有原研药市场份额。外企则依靠临床研究、资金实力和推广队伍优势,来抬高仿制药进入市场的门槛。双方竞争激烈。在激烈的竞争过程中,国内生物药市场迟迟不能与国际接轨,药物研发资金投入普遍不足,将会逐步出现竞争力下降的趋势。

二、生物药市场情况的思考

1.缩短周期,技术引领

为了转变当前生物药市场高额投入,开发周期长的情况,必须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尽可能缩短周期,利用先进的药物技术来引领市场营销,为企业获得高额回报。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必须要依靠技术力量,因此,要实现生物药的平台建设,除了要设立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外,要与各大高校、国家级医院等进行合作,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为中坚,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平台体系。目前,国内的生物医药在内的整个医药技术研发还普遍停留在仿制阶段,仿制的生物药虽然周期缩短了,资金投入也较少,但是,对于长久的生物药发展而言则是无益处的,因为缺乏新药就意味着国内药业市场没有市场竞争力,必然会在仿制药物的发展道路上被市场淘汰,基于此必须开发新技术,开展生物技术药物、化学药品和天然产物单体的药代动力学、生物利用度、组织分布、排泄、蛋白质结合和代谢转化等研究。

2.平衡市场,控制竞争

为了转变产业集中,过度竞争的情况,生物药研发与营销企业,还有政府部门要重视平衡市场,控制不良的市场竞争。

首先,要借助政府力量建立市场发展的共赢模式。如:搭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基金联盟,形成了政府基金引导、地方园区配套、专业基金和社会资本构成的生物产业项目的国内外多元化资本对接,为未来的生物医药产业聚群发展、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利用药品监管制度控制竞争。国内生物仿制药发展迅速,因而产生的不良竞争也较为明显,例如:20世纪90年代COX-2抑制剂成为非甾体抗炎药研发的热点,国内相关的仿制药也不断地发展,但是,很快发现这类药物存在不良效应,而这些仿制药也受到了药品市场的无情淘汰。仿制药也需要有一定的市场临床调研,这就会较好地控制市场,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而且政府的监管行为也会使得假冒伪劣的生物药从市场消失,保护国内生物药的发展。

综上所述,目前生物药市场的问题虽然严重,但是,在面对问题的同时要考虑到缩短周期、技术引领,平衡市场、控制竞争的方式,以此进行全面的市场竞争控制,促进生物药的市场发展更为有效。

参考文献:

第5篇

2006年是医药市场的整顿年。政府表示,这次整顿是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举措。

我国的医药市场正处于持续扩大之中,众多百姓的需求造就了这个庞大的市场容量。但往往是,需求大了,企业就难以处处精益求精,造假仿制更是猖獗泛滥。好在我们的政府已经看到了这平静海水另一边的丛丛火焰,扑灭它也不过是早晚。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总量的增长、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全球医药市场持续快速扩大,而我国的医药市场也正处于持续扩大之中。伴随我国不断进行的体制改革和开放,医药市场通过大力推进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已步入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的上升阶段,医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也在不断的增强。

2006医药市场整体情况

2006年中国医药市场依然延续了平稳较快增长的发展趋势。2006年全年医药行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017.21亿元,比上年增加近800亿元,同比增长18.91%,累计产品销售收入达到了4753.69亿元,资产总计达到了6031.41亿元,利润总额最高的达到了362.65亿元。医药工业增速趋于平缓,但仍高于我国2006的GDP增长幅度,并且远远高于国际平均的7%的增幅。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的提高(如图1)。

图1 医药工业总产值占全国GDP比重的变化

2006医药市场特征

2006年我国的医药市场,整体而言表现为稳步增长,并且伴随以下特征:

1、医药市场更加活跃,竞争趋于激烈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医药市场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竞争市场已勿庸质疑。按照入世承诺行进的时间表,2006年已经是我国入世过渡期的最后一年,随着国外银行的进入,外来资本表现得异常活跃。目前80%的500强制药企业纷纷在中国设立了机构,以不同方式参与到中国市场的浪潮中。

现阶段就医药市场而言,竞争还只是刚刚开始,因为外资准入仍有诸多限制和壁垒。外商投资中国市场只能以合资、合作方式进行,并有投资比例限制,而国外同类药品进入中国市场也因关税高导致价格偏高而丧失一定竞争力。而几年后,庞大的中国医药市场将吸引外国大公司巨资的不断投入,中国将成为全球主要的原料药及制剂生产基地,药品进出口贸易将急剧增长,药品价格悬殊的现象将荡然无存,医药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化。

2、新型消费将成为主题

由于受新医改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植的影响,技术含量高、拥有一类新药的生物药、中成药和化学药将面临较好的成长环境,而中西普药、基础医疗器械市场等将面临第三终端市场较快的需求增长,所以说,以自主创新和以第三终端市场为主的新型消费成为2006年的主题趋势。

3、央行加息影响医药企业

2006年8月19日央行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27个基点,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由现行的5.85%提高到6.12%,五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6.39%调整为6.84%;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同时调升存贷款利率,明显说明紧缩是未来金融政策的主轴。近几年来,虽然医药企业融资渠道有所拓宽,但其向银行借款融资的根本格局并没有改变。从国内非金融企业外部资金来源的结构看,银行贷款仍占80%以上。

对医药市场的整体利润而言,加息作为一种调控的信号,其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间接层面。加息直接影响的是增加高负债市场企业的资金成本,并对其盈利预期形成压力。作为非周期性偏保守的成长性市场,医药市场的前期投入较大,如GMP/GSP认证等对资金需求较大,而加息将会加重部分资金困难企业的负担。此外,加息等紧缩政策还可能导致流通环节资金紧张,从而使医药企业的应收账款金额扩大,存货周转率降低。当然,加息还将对医药市场产生间接和长远的影响。

本次总体来说央行升息根本上是影响投资的收益预期,进而给近几年来医药市场的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降温。

2007年医药市场发展总体预测

2007年全年医药工业总产值(现价)会突破6000亿元,同比增长15%~16%;药品销售收入达27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8%~9%;

图2 人口老年化倾向

2007年医药市场将呈现以下特点:

1、OTC市场保持快速发展,药用消费品未来增速惊人。预计未来OTC市场将保持14%到15%的增速,在OTC市场经过长期市场积淀的优势企业将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如同仁堂、云南白药等品牌企业。OTC中我们特别关注药用消费品,药用消费品目前市场容量仅20亿人民币,预计在终端网络成倍增长和医药企业按消费品模式运作带动下,未来5年增长幅度超过10倍,市场规模超过200亿元。

2、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

数据显示,老年人的平均医药卫生费用支出是其他人口平均数的6-7倍。2007年我国的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8.1%。这势必会对我国整体医药市场的发展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

3、全市场的并购重组继续进行,将产生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

外资和民营资本对国有医药企业的并购重组比重将明显上升,其中,外资重组医药市场的重点是医药流通业和原料药。控制营销网络和销售终端资源被许多企业作为应对激烈竞争的主要砝码。药品流通和零售企业将成为医药市场重组的焦点。经过并购重组之后,将有一批大型医药企业出现。

4、我国宏观经济还将继续快速发展,带动医药市场的需求继续增长。

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不断扩大。2006年2月,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05年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37亿人,比2005同期增加10.52%。

6、城镇化进程会进一步影响农村医药消费市场的发展。

城镇人口平均医疗卫生费用支出是农村人口的4倍。2006年情况基本于2005年持平,但略有上升。

图3 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当期值

2007年医药市场分市场发展趋势

药品市场发展趋势

第一,2007年处方药市场泡沫逐步挤压。今后反商业贿赂将成为长效政策,居间人的空间越来越窄,产业链利益分配格局重新划分,过去具有优势品种、走学术推广之路的制药企业将在处方药市场强者恒强。A股的处方药强势企业是恒瑞医药、益佰制药、天士力、华东医药等,通化东宝胰岛素用药正在崛起。

第二,有价疫苗前景诱人。疫苗作为疾病防控重要有效的手段,随着疫苗生产企业积极介入有价疫苗研发和生产,并从终端拉动市场消费,未来有价疫苗前景诱人,产品创新将决定有价疫苗的盈利能力,天坛生物和华兰生物未来都会有所收获。

第三,化学原料药仍是化学制药增长的主要部分。预计2007年,我国一批大宗原料药的关键生产技术将会有所突破,化学原料药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会有大幅度提高,我国化学原料药生产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中药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中药国际化程度不断深化。

第四,中药国际化程度将有所深化。“十一五”期间将有一定数量的中成药正式进入国际药品市场。生物制药和国际水平差距将进一步缩小。预计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药物开发将取得显著成果,将有15种至20种新的生物工程药物投放市场,其中部分进入国际市场,和国际生物制药的先进水平将进一步缩小。

保健品市场发展趋势

从时间上看,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在过去5年里一直以9%以上速度高速增长,2006年其增长率接近7%,预计2007年将继续以7%和6%以上速度持续增长。医药保健品消费水平与居民可支配收入具有很强相关性,按GDP和可支配收入的发展趋势,可以估计,保健品在未来10年内会有持续增长,达到目前的2―3倍。

2007年保健品市场将呈现出的态势:

第一,保健食品产品科技含量高,产品功效更加确凿的产品是2007年的消费主流。

保健食品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同样也吸引了科研工作者积极研究保健食品,对保健食品产品的开发更注重功效性、科学性,使保健食品功效成分明确,功效更加确凿,工艺更加先进,第三代保健食品必将在我国占据主流。

第二,农村市场潜力巨大。目前,我国保健品的主要市场在城市,而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将是巨大的保健品潜在市场。据悉,近几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的产品基本上都是以农村市场为销售重点的。专家指出,企业在开拓农村市场时,应充分考虑到市场特点,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市场推广方法。

图4 城镇与农村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变化

第三,2007年中药保健品看好。我国5000多年的中医药养生保健传统在国际上正日益受到重视,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我国中药资源丰富,炮制技术为我国商业秘密,其除杂、降毒、适用、储存等功能为中国所独有,开发中药保健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保健品进入品牌时代,个性化传播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国内的4000多家保健品生产企业普遍规模偏小,2/3以上属于中小企业。投资超过1亿元的企业只占1.45%,投资小于10万元的作坊就有12.6%。在4000多种保健品中,90%以上属于第一、二代产品,2/3的产品功能集中在免疫调节、抗疲劳和调节血脂上,低水平重复和恶性竞争严重。与此同时,洋品牌则早已大兵压境。现在已经有400多种洋保健品登陆我国,还有上百个品种正在申报。资料显示,近5年洋品牌保健品在我国市场的销量呈12%递增。

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趋势

医疗器械产业是关系到人类生命健康的新兴产业,其产品聚集和融入了大量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许多现代化产品是医学与多种学科相结合的高新技术产物。截止到2006年的数据显示,发达国家人均医药卫生消费药品和器械的比例已达到1∶1。医疗器械工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贸易往来最为活跃的工业门类之一。与此同时,医疗器械产品的国际贸易额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长,销售利润达40%~50%,产品附加值相当高。

第6篇

作为一个重要行业,医药产业自然也是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即将举办的第四届国际原料药展一项最新报名数据表明,此次医药界最大的盛会中,国外参展商超过30%,赶来参加此次展览的国外医药企业已经超过1000家,而这个在国际医药行业重量级的展览的国外主办方就来自欧洲。

欧洲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今年5月1日,原中东欧的10个国家将加入欧盟,到时,欧盟国家总数达到25个,面积随之扩大至397.2566万平方公里。欧盟的扩张将对中国的对欧贸易产生何种影响?欧盟驻华代表团副团长(公使衔参赞)弗兰斯・叶森(FRANZ JESSEN)给中国企业一种积极的声音,“中国将是最大受益国” 。弗兰斯・叶森(FRANZ JESSEN)强调,欧盟东扩,虽然将使中国此前和这些准入国签订的双边贸易协定变成“一纸空文”,随之而来的是面临欧盟的技术和贸易规则,而欧盟素以“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著称。中国医药产品进入欧盟一向比较困难,要面临十分严厉的技术壁垒,生化产品、植物药甚至要追溯30年历史,因此,欧盟东扩之后,中国医药企业进军欧盟市场可能面临更加“苛刻”的市场游戏规则。但是,欧盟东扩,对中国来讲是一个绝好的机遇。因为欧盟国家将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机制,贸易壁垒也将大幅降低。以关税水平来讲,目前10个准入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是9%,而欧盟现有成员国的关税水平是4%。

欧盟市场的新变化将为中国医药企业带来哪些新机遇?最重要的是市场容量的增长,以通用名药市场为例,据Urch Publishing一份关于欧洲通用名药市场概况的报告预测,这部分市场的规模到2007年将超过210亿美元。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原料药生产国,面向欧盟的出口居于第二位,欧盟市场的扩大,必然为原料药的出口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对于传统中草药,随着欧盟社会回归自然的总体趋势,传统草药在欧洲的需求还会不断地增加,若以全世界草药市场600亿美元的销售总额而论,欧洲市场将占全世界44.5%。

面对如此诱人的市场机会,中国的医药企业在做什么,他们是如何看待欧盟市场,他们正在为此做哪些准备?一项关于“中国医药企业对欧盟市场的认知状况研究”于近期完成,研究报告让我们清晰的看到了中国医药企业对欧盟市场的认知状况,既让人欣慰,也让人担忧。

研究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大型医药企业中,有42%的企业曾经向欧盟出口过药品(见图1),虽然被调查企业有出口欧盟经验的只有40%左右,但关注欧盟市场的超过70%(见图2),表现出比较积极的态度,并有75%的企业表示有进军欧盟的打算(见图3)。

那些曾经出口欧盟企业的药品类别中,原料药和中成药占的比重最大,分别为44%和46%(说明:在统计时,将生物制药和西药合并计算)(见图4)。

对于曾经有出口欧盟经验的医药企业,最困扰他们的问题中,对欧盟医药市场现状和趋势的茫然居于第一位,占诸多问题的32.7%,其次是欧盟国家的技术壁垒,占30.8%,居于第三位的是欧盟国家对医药企业的贸易壁垒,占28.9%(见图5)。很显然,这些特征在其他行业进入欧盟市场中也比较明显,具有较强的共性。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医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中,出口欧盟所面临的技术壁垒最为突出,占所有问题的50%,其次是欧盟对中国医药产品的贸易壁垒、我国对中药中成药出口欧盟的技术要求、我国政府对医药产品出口欧盟的政策,均超过40%(见图6),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医药企业已经开始关注一些非常具体的、操作层面的问题,这一点与他们对欧盟医药市场的关注程度比较一致,同时这个结果也反应出我国相关机构对医药企业在出口欧盟市场技术和市场政策知道方面的不足。

在问及为了帮助医药企业解决进军欧盟市场的障碍,是不是愿意参加相关的研讨与培训时,医药企业表现的比较积极,并对涉及到研讨和培训的一些细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调查显示,医药企业最欢迎国内具有成功出口欧盟医药市场经验的人士和他们分享经验(占76%以上),其次也非常渴盼和欧盟国家的专业人士交流(占75%)。在研讨和培训的地址选择、交流形式上,医药企业也显得比较务实,更注重效果。在为此投入的成本上,医药企业显得比较大方,有近20%的企业表示,只要能解决问题,上万元的投入都不是问题。

这些数据表明,国内医药企业对欧盟市场总体是比较关注的,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同时一些具体的问题也困扰着他们,这些问题既包括政策层面的,也包括技术层面的,除了医药企业自身要积极应对外,国家管理机关和行业机构也要发挥积极作用,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服务,尽量减少或消除政策上的障碍,增强信息公开度,调查结果显示,在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医药企业对我国政府相关政策的迷惑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7月份将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医药市场营销高峰论坛”也许会给关注欧盟的医药企业带来福音,因为本次国际医药市场营销高峰论坛的主题就是“聚焦欧盟”,届时来自欧洲主要医药大国的使馆人员、国内具有出口欧盟市场经验的专业人士、国家医药行业管理机构、行业协会的专家将和医药企业的同仁们共同探讨进军欧盟医药市场的热点话题。

第7篇

【摘要】:近些年来,中国制药企业在开发越南市场上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本文对开发越南市场过程中,根据越南医药及中药市场现状,以促进越南药品市场的开发。

【关键词】:越南医药市场,中药产品,中国制药企业。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Vietnamese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medicine market

Chen De Ying, Qiu Jia Xue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JiangSu NanJing)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ietnamese market effect is not ideal.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the Vietnamese market, according to the Vietnamese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market situ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ietnamese market.

【Key words】: the Vietnamese medicine market, Traditional medicine products, Chinese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1 。 越南医药市场

虽然医药行业在两年内受到全球经济放缓,越南的制药工业还可以增长12%- 15%,在2009至2011年期间.

越南的医药行业,发展在中 - 低之间,刚刚超过52%企业有资格生产药品。国内生产药物大多是通用的,没有价值,只能满足50%国内医药需求。原料进口主要来自中国,印度,使得国内制药企业面临的汇率困境。技术水平不高而人力资源水平偏低,阻碍提高国内制药业生产的规模。

近些年来,经济 - 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费用高,消费逐年增加。随着人口和儿童的优势,越南对药品生产企业在国内的潜在市场,以及跨国公司。因此,这些公司面临从国外的激烈竞争对手,尤其当国内医药企业的保护期后加盟世贸组织已经不多(在入世后5年)。

1.1 影响国内医药行业的宏观因素

1. 经济:制药行业遭受最小金融危机的影响。

越南的经济在多年持续增长,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但全球金融危机对越南经济有强大影响力,尤其是进出口加工工业,银行,房地产等。高通胀,更多的投资和消费者持谨慎态度。这使得该行业的发展更加困难。因此,与其他行业相比,医药行业是最少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因为这是其中之一为人民的必要品。

2. 文化 - 社会:越南人民生活水平一天比一天得到改善,创造有利条件对药物的开发。

在越南大多数人民都集中在农村,生活水平往往低下,高需求的便宜药品,这条件是越南制药企业开放市场有利的条件。此外,越南的消费者生活越来越改善,健康状况越来越有关注,因为药品具有高度的需要,以确保健康。

3. 国家政策:医药行业须受严格政府控制

医药行业受到强烈的管理状态。政府已颁布许多法律文献对医药行业的管理,包括有关的文献,无论国家对药品的广告政策,国家药品价格的管理层,药品经营状况,药物管理名单上有特殊的控制,药物的质量标准,药物检测设备... ...

商业生产不符合GMP标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 GMP)的建议,出口业务药品与存储系统不符合GSP将不得不停止生产和进口。还有,如GLP法规“好练习室实验疫苗和生物制品,“GDP”良好的分配药物,“GPP”良好的管理做法药店。只符合新标准的企业才能经营与发展。这些规则将助于越南零售药店合并或收购,促进当地企业所提高,重点在深度开发,对跨国公司竞争。

1.2 制药行业在越南的位置

越南的制药业在新的发展中 - 低。支出的医疗标准占GDP的1.6%(2010年)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越南制药业在发展中世界。越南已经取得国内医药行业,但进口原料居多,所以可以说,客观地来看越南的医药行业发展以中- 低。像周边国家,越南医药行业属贫困状态。健康保险是不够的,所以患者应支付的药物比他们的需求量多,这已经阻碍了市场的增长。因此,直到2010年,越南卫生支出仅占1.6%国内生产总值。近几年,出现越来越多的新医药产品,说明药品行业的投资大幅上升。大部分制药企业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金从销售产量增加和部分从发行股票筹集资金,从而使国内企业有能力继续投资与改善生产能力。

1.3 企业标准数量

根据WTO的承诺,在2010年结束越南的制药业必须符合世贸组织的质量标准(GMP - WHO),期限到后不合格的企业将被强制停止生产。截至2009年年底期间,有52%的制药公司(包括西药和传统医药)来实现GMP- WHO标准,包括实现GLP和GSP标准的企业,分别为51%和63%。事实上,近三年来越南企业才刚开始关注这些标准的重要性,但他们也正在加强竞争力为生存与发展。

传统医药是越南的优势之一。由越南国家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药品材料获得人们的欢迎。卫生部已发出2000种药品制剂的注册号码在市场上流通。

但现在传统医药不受监督,与安全食品问题密切有差距。种植药材容易滥用农药。因此,应有监督管理机制,特别是药材种植和加工期间。

2 。 越南中药市场

从上边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从2002年-2010年期间,中国中药企业出口越南市场不断增长。主要原因为以下几点:

2.1 越南民众具有厚重的中药需求,市场基础厚实

经过中越两国医生的长期不断努力,中医药在传入越南的同时,在传统中医药基础上,结合越南当地的病情特点和环境条件,吸取当地民间的用药经验,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越南传统医药――中医药体系(从中国进口的中药材称为北药,有别于西医、西药及传统中医药, 越南地产药材)。越南传统中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中越两国交往和相互学习的历史,伴随越南民族的兴旺发展走过数千年。时至今日,用中药治病,仍然是不少越南民众的首选。

2.2 越南政府为中医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法,越南传统中药被排斥于官方组织之外,传统医药学校被迫关闭,严重阻碍了中药的发展。越南独立后,政府结合越南的具体实际,提出“医学必须建立在科学、民族、大众3个原则的基础上,中医和西医结合起来”。在越南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先后建立了各级中医药研究机构和协会,比较著名的有河内民族医药研究院。越南的中医药教育主要集中在全国6所医学院校中进行,还有部分国立和省立机构开设长期的中医药课程,至目前为止,越南已培养并取得国家卫生部承认的各级传统医药技术人员(包括研究生、医师、医助、药剂师)2万余名,加上经过短期培训进修的医务人员及医士,超过3万人。在越南的医院中, 大都设有中医部,使用中药治病,特别是近些年来,越南政府进一步开放越南医疗市场,在城乡出现了大量中医诊所和药店,推动了中药市场快速向前发展。

3. 结论:

本文主要介绍越南医药市场的基本情况,在此特别关注越南中药市场。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增强,中国制药企业对越南的投资将越来越多,双边贸易关系也将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参考文献

[1] 言实:中医药开拓越南市场,医药导报,中药报, 2009(08期):25-26

[2] 严冰:越南医药市场值得关注,医药经济报,2008-07-01:37-38

[3] 刘寿永:越南,中药打入东南亚的桥头堡,中国医药报,2006-09-08: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