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3 15:50:24
序论:在您撰写体育课堂的核心素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体育课;盲生;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特殊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盲生体育作为特殊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及它特有的社会化功能,使其在特殊教育中的地位更显重要。特校体育课对盲生的教育目的和任务就是补偿其缺陷,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潜能,促进盲生生理和心理上的功能恢复、培养盲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一、盲生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
1.盲生心理特点
由于视力障碍,盲生从小闭门少出,很少活动,思维缓慢,身体发育不良,身高、体重、活动能力都与同龄的正常人有较大差距。盲生的心理活动状态与健全学生有偏差,主要表现在性格上:孤僻自卑、自私消沉、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缺乏同情心等方面。
2.盲生生理特点
盲生的生理缺陷主要是视觉缺陷,由于看不见别人坐、立、行等正确姿势,造成很多盲生身体形态及其运动方面一些异常,如低头耸肩、弓腰缩颈、手脚运动不协调及抖手、抠眼睛等不良的姿势和习惯。与普通儿童存相比,盲生听觉分辨能力、触觉能力高,应变新环境的能力差、自身空间位置的判别准确性差,定向行走能力差、操作能力差等现象,平衡能力发展受到限制。在兴趣方面盲生常年以耳代目和以手代目,使得他们对听觉信息和触觉信息更加感兴趣。
二、体育课对盲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提升的作用
盲校体育课内容是结合盲生的身体特点、行为方式及个性心理特点而开展的,对盲生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提高盲生的机体灵活性、皮肤的灵敏度和机体运用等能力,而且能启发盲生进行空间思维和记忆,发展听觉,提高定向和平衡能力,培养盲生的正确姿势,从而使盲生各生理器官系统得到统一协调的发展,弥补视觉缺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体育课能够培养盲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自立自强意识,矫正心理偏差,克服孤僻自卑、自私消沉、感情脆弱、自暴自弃、提升其生活的自尊心、自信心。
三、如何通过体育课发展盲生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按照新课程标准,结合盲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我在盲生体育课教学中采用了以下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1.正确运用课堂语言和触摸法
盲生由于视力障碍,对周围环境、空间等,只能本能地用听觉、嗅觉来补偿失去的视觉,针对这一特点,我讲课时努力做到用词准确、通俗、简练、流畅、风趣、幽默和具体形象,让学生爱听、愿听,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盲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我做出正确的示范动作让学生来触摸,模仿、体会动作要领和整个动作过程,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营造和谐氛围的课堂
盲生视力损伤的程度不同,使他们在生理、心理发展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而导致盲生在运动能力、体育兴趣、年龄特征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他们绝大多数的心态是比较积极的,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非常渴望能与正常学生一样感受运动、感受快乐。根据这一特点,我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盲生乐学的和谐体育课堂,让全体盲生在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我采用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趣味性的分层教学方法,关注每一个盲生的运动表现、运动能力和运动爱好,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弥补盲生在基础上可变差异的不足,达到基本的发展目标,利用不变差异来促进盲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使每个盲生达到一个基本的身体发展。在教学手段和方法实施上,我以调动盲生学练技能的积极性为出发点,对学生采用分组练习,分层教学,让盲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在互动中得到快乐。在采取分组教学中,主要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一帮一、二帮一的带动,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等形式调动盲生练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各尽所能、各得所乐的教学效果。使每一个盲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3.采用多种教学形式,锤炼盲生心理素质
一是循序渐进。根据盲生具体情况,我将教学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的安排顺序,都采用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教学上采取循序渐进原则,有节奏地逐步提高、巩固。
二是教学内容多样化、教法多变。课堂教学上安排内容丰富、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的内容,如采用不同形式的走、跑、跳、投、球类等,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及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采用不同形式的教法,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听觉系统的补偿能力。
三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造盲生积极愉快参与的教学情境,形成盲生相互配合的互补性学习行为,促进同伴之间的相互提高、相互帮助、相互鼓励,达到共同进步。设计师生平等互动的平台,增强盲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使盲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体育精神的内涵。
四是体育教学中进行情景创设。在体育课堂创设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增强身心素质,例如:将障碍跑的教学过程设计成“寻找回家之路”游戏。将各个障碍物设置在特定的位置,做出颜色和声音的标识。在游戏进行之前,设计好盲文“回家路线图”,从规定的起点,如何经过走、爬、钻、跨、翻等动作以到达各个路标(路标可触摸或发声),最终回到家。在体育课堂创设有盲生亲身活动经历的体验情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课堂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协作能力。让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学会协作。
4.根据盲生特点,制定针对性体育教学
根据所带盲生的年龄、身体特点、行为方式及个性心理特点,我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根据盲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不同的评定标准指数,让能力强的盲生向高标准冲刺。这样既可激发盲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耐久跑的信心,又能挖掘盲生的运动潜能,提高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信心和决心,并以最大的热情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再如针对盲生平衡能力较差我课堂上做单腿独立、踩石块等能锻炼平衡能力的体育项目或者体育游戏;针对盲生的姿态发育不良,做能调整身体姿态的操类项目;针对盲生的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往,做一些两人跑步等合作性较强的游戏。
由于盲生年龄差异较大,他们的动作表现在力量、协调性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根据这一特点,我制定具体针对性的学习方案,帮助每一个盲生,使之按照不同的年龄,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进行学练。比如在投掷项目中,选用不同重量的实心球,弥补年龄差异所造成的不足,使年龄小的在重量不同的条件下,采用降低标准的方法,以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年龄小的、体质差的盲生,从心理上放下“包袱”消除畏难情绪,让他们在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积极参与。
总之,运用好盲生体育课堂,采用生动、有趣、活泼的教学方式,可使盲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运动能力的同时,形成体育与健康的意识,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增强盲生生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天苗(2003).特殊教育相关专业服务作业手册.台北市:特殊教育工作小组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职体育;高效课堂
在中职体育的课堂教学中,因为中职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所以教师就要基于核心素养教育来开展体育教学,以此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团队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等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中职体育教学的开展是符合素质教育最终目的的,也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因此,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谈,一是核心素养下中职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现状,二是核心素养下中职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核心素养下中职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现状
虽然素质教育在如今的教学中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化,但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是非常深重的。很多教师的教学带着功利性。核心素养下中职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缺乏合理的教学目标。对于中职体育的理论教学而言,明确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如此,教学目标的明确紧紧关系着高效课堂的构建。然而,如今很多教师的教学都存在弊端,其中最为普遍的问题就是体育理论课堂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其二,教学设计陈旧落后。中职教育本就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在体育教学中仍然有很多教师太过重视理论知识,对实践活动的开展非常少,以致于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主体作用无从体现。这非常不利于核心素养教育的渗透,也不能很好地构建高效课堂。
二、核心素养下中职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中职体育的课堂教学中,要有效渗透核心素养教育,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拥有学习的动力,以此真正展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运动认知能力。例如,在教学800米、1000米长跑理论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情境。因此长跑需要考察学生的耐力与肺活量,所以长跑是每个学生都非常害怕的一个体育项目。那么,为了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情境,其中可以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等,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消除阻碍,完成对高效课堂的构建。[1]
一、争鸣与批判:课堂提问艺术之叩问
1. 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入场券
启发式教学中相当部分内容是靠课堂提问而得以实现的,提问是获得最大教学效益的不二法门,而离开了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以及其他教学手段的选择配套,启发式教学就是一个空壳,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一句空话。启发式教学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是寄寓于正确选择的教学手段中,当然也包括寄寓于恰当的课堂提问中,是可以感知到、捉摸到的。但是并非必设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并非提问得越多越好。提问必须有个度,必须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教学需要紧密结合,必须讲求效果,必须注意提问的科学严谨性,这样才能产生提问的正效应。自始至终,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发展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是启发式教学的入场券。
2. 提问是课堂开展和实现的主渠道
在数学教学中,一般是以“设问―求解―反馈―拓展延伸”为思维训练主线的。学生的求知欲望总是从问题开始,当发现了疑难问题后,必然会引起学生提问。根据教材内容和时间安排,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提问以及由提问者去指定另一个学生作答、解难、阐释,由学生去评价,最后由教师收网点睛,也能收到良好效果。学生提问学生作答,这是课堂提问开展和实现的又一个渠道。后一渠道的开发利用,必须慎重,教师应能切实驾驭操纵课堂态势。否则流于形式,满堂哄闹,一发不可收拾,事与愿违。
总之,不管选择哪一条课堂提问开展和实现渠道,都是建立在精心设计、积极引导的基础上的,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课堂提问开展和实现渠道的利用,表现在教师问答中,贯穿于讲读、演示、练习、质疑等各个课堂教学环节中。每一个教学环节设计的提问形式,都要有个周密精巧的安排。
二、原则与规范:课堂提问艺术之导向
课堂提问,切忌为问而问,空泛无边,流于形式,徒凑热闹,学生却无甚得益。所谓精心设计提问,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 从利于目标达成出发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总纲,是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依据。离开教学目标达成的目的来空谈课堂提问,是不切实际的。教学内容是具体指向教学目标的,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和目标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和方法,合宜地分布教学时间。乱设提问,不分场合,只能空耗时间,于达成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内容无益。
2. 从利于核心素养培育出发
独立性、发散性和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三大支柱,“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也就是说,课堂提问要真正具有启发式教学的效力。反对提问随心所欲,信手拈来,信口开河,不着边际。这样只会浪费时间,冲淡气氛,降低效益,亵渎启发式教学的真谛。
3. 从利于知识巩固出发
复习和练习时,贯彻恰当和巧妙的提问,可以刺激学生迅速地回忆起已学内容,加深识记和理解,同时在复习和练习的过程中,架起一座跨越新知识彼岸的桥梁。若提问不科学不精巧,学生思维梗阻,达不到巩固旧知识和开启新的知识大门的目的,更加不必说培养能力和修造“桥梁”了。
4. 从利于探求激发出发
研究新知识的兴趣,是培育数学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课堂教学必须时时注意的工作。生动活泼的提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思维的自由王国。
5. 从利于全面照顾出发
提问的角度要合适,要求解答阐释的内容必须难易适中,所提问题必须切中肯綮、确切实际,注意使学生普遍都能领会,通过积极深入思考后能在不同程度作答。问得太深,绝大部分学生摸不着头脑,望而却步;问得太浅,无思考价值,根本用不着伸手,更加不用跳一跳,果子就在嘴边,激不起劳动收获的热情和兴奋。这些都会导致兴趣疲劳,导致课堂提问和作答低效,导致答问只是少数学生的“专利”,而大部分学生不关心。
三、技巧与实战:课堂提问艺术之灵魂
课堂教学提问是需要预先设计的,但也需视教学进程而随机应变的,即使是随机应变,临时创造提问,也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师还要充分地运用自己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恰当的问题做“节点”,提升即时问题情境的思维价值,使之成为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的课堂教学资源,推动教学进程,为完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认识、挖掘学生的潜能服务。
1. 激趣式提问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成为“好知者”,自觉投入学习。此处之石即教师之“问”,激起之浪即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先让学生想象一张白纸的厚度,并告诉他们:“一张纸只有0.083毫米,三次对折后的厚度是0.664毫米,还不到1毫米。假如对折50次,那么它的厚度是多少?会不会比桌子高,会不会比教学楼还高?”学生立刻活跃起来,争论激烈,当教师宣布结果:“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学生惊讶不已,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是如何列式计算的。这种形式的提问,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引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发动了学生思维之弦,激发了学生思考之情。
2. 启发式提问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每一位教师都会选择后一种答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确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在课堂上,笔者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数学的图形教学往往通过画草图帮助理解,化难为易。例如,在教学六年级圆环的面积时,简单的基础题型学生学起来得心应手。但当笔者抛出这道题时,学生难住了:“公园的一个圆形花坛半径是2米,在花坛的四周铺一条宽1米的小路,求这条小路的面积。”笔者引导学生弄清题意:“题目给了什么条件?还差什么条件?”学生回答:“小圆的半径,还有环宽。”笔者继续问道:“对,环宽,你们可以在本子上画出草D,标出环宽吗?”学生纷纷动手画草图,标出环宽,然后恍然大悟:“大圆的半径便是3+1米。”笔者再继续问道:“哪假如花坛给的是直径2米,哪大圆的直径又怎求?”启发式提问,加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画草图,就让学生融会贯通了。
3. 游戏式提问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而且对游戏有很大的兴趣, 一般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暂,大概在15---20分钟左右,如果是遇上概念教学,由于概念教学比较抽象干吧,学生兴趣更淡,更难理解。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懂得搞搞课堂气氛,增加学生活跃度。例如,五年级第十册的质数和合数这节内容,概念枯燥,学生容易混淆。而当学生理解了合数与质数的意义时已觉疲倦。于是笔者为活跃课堂气氛,请学号1―20 的学生站起来,让认为自己学号是合数的学生坐下,让认为自己学号是质数的学生也坐下,结果还有一个学生没坐下,问他为什么不坐下。他回答道:“我是1号。”笔者继续问道:“同学们,你能帮他找找理由,为什么他不能坐下吗?”学生交头接耳,纷纷翻书查找、互相讨论,最后得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所以不能坐下”的结论。
4. 驱导式提问
看似一堂简单的语文课,实质上是一种“人”的活动。因此要打造语文课堂的民主性,必须要从教师和学生双方做起。
一、教师要转换角色
从传统的教学中走出来,改变以往课堂活动由老师包办,学生为“看客”的做法,而应把课堂活动交给学生,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模式。也就是说,教师应放下课堂的权威性,躬身为学生解疑答惑,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的民主课堂气氛,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生来讲最好的老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老师,而把自己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承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与灵魂。民主性教学的原则其核心是把学生当“人”,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问题和进行训练,这样就可使好学生“吃个饱”,中等学生“吃个好”,学困生“吃得了”,在课堂提问中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如《夸父逐日》中夸父精神的评价,学生可根据个人的体验畅所欲言,这就是民主课堂的体现。李镇西老师把民主教育归结为充满爱心的教育,尊重个性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和精神世界的独特性。因此,没有个性的语文教育是不可思议的。
三、重视学生的质疑精神,发挥民主评价机制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处在平等的对话中,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权威的施教者,学生对老师讲述的内容也可以提出疑问,在课堂上讨论和评价,这便能营造出和谐、民主、平等的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教师也可能瞬间受到启发,得到意外的收获。新课程倡导实施评价的多元化,一旦形成师生民主参与、平等协商的过程,就会使结果更加真实、全面,同时更有利于学生自我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一语文 核心素养 提升价值
初中一年的语文是学生之后学习的基础课程,应当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保持热情,语文的核心素养对学生来讲至关重要,汉语本身就是我们的母语,应当能够善加利用,要让信息技术不断有效应用到语文课堂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信息技术运用对提高课堂语文核心素养的优势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成绩,学习的主要目标是锻炼学生取得高分,很多对课文的理解过程就成为非常机械化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很难找到乐趣,很多的文章都采用总分结构,学生学习时教师强调总的部分,对作者写作主旨的理解,学生也渐渐以获得高分为目标,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渐渐被消磨。但是信息技术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对课文的内容有更加生动的理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中,让语文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2.拓宽知识面。语文实际上是一门基础学科,因此在很多的课程内容上涉及面是非常广的,在课程当中可能有很多知识延伸的机会,但是在信息技术发展之前,这些知识面的拓展能力取决于教师的视野范围,教师本身对很多知识都感兴趣,就能做到更多的引导,让学生看见多的求知空间,但是如果教师本身的知识面不够宽广,那么可能也无法进行延伸,学生能收获的内容就很少了[1]。信息技术的一大特点就是将知识和信息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共享化,学生想要了解课堂中的相关知识和内容,不再拘泥于教师和课堂,完全可以自己用电脑和手机上网查询,对于自己好奇的地方进行探索,这无疑能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学习地更加顺利。
3.提高效率。语文课堂的内容比较多,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框架往往需要很多的板书,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件提前设置好,让学生在课堂上明确上课的重点和难点,还能进行习题练习的投放,让大家进行小组讨论等等,能够有效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2]。
二.信息技术运用对提高课堂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实践
1.网络课堂。目前很多学校都建立起了自己的校园网,而校园网中有很多尚未被开发的资源,比如网络课堂。语文老师可以在校园网上成立自己班级的网络课堂,在上面定时公布一些课程的预习内容,让学生自行学习,对于学生的预习情况再设立一些检测的小测试,并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测试,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基本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自主学习和了解,在课堂的资料中还应当做出一些指导性建议,都是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学习,学生在自己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还能提升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带着问题去上课,课上主要的内容也不再仅仅是针对知识点的罗列,而是让学生们自己消化和吸收重难点知识。还要在网络课堂上设立学生反馈的意见,收集学生的建议和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教师应当进行考量并积极改正,让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够进行有效地沟通。
2.专题讨论。爱默生曾说过:“一个人不能真正地拥有知识,除非他加以驳斥。”可以看出,ξ侍饨行自己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并为我所用,而初一语文的学习过程正是需要对学生进行启发的时候,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组织语言,对自己的论点收集论证的依据,并发表出出来,这个过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能有效提升。在每节课程之后,教师要让学生针对学过课文中的某一个论点,或是某种表达技巧进行深思和讨论,以及提出反对意见,也可以提出支持意见,让学生在网络课堂中完成自己的整个文章,整篇文章要求有理有据,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3.课外阅读。初一的学生正处于学业水平并不太繁重的阶段,学生应当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有益身心的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课外阅读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意义重大。教师建立班级电子图书馆,在里面设置一些推荐阅读的电子书,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时间阅读这些比较优秀的作品,然后写出自己的的读后感,对于大家的读后感,教师可以进行筛选,对于特别优秀的作品,要在班级里面进行推荐,鼓励大家多读书、读好书,积极利用课余时间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本文首先介绍了信息技术对提升课堂语文核心素养的优势,然后介绍了具体的实施内容,希望能够对初一的学生语文素养地提升有所帮助,信息技术功能强大,需要教师和学校的大力推进,并真正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小兰.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翻转课堂教学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主题探究式;地理教学;核心素养;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4-0083-01
地理课程标准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确定为地理核心素养。其中,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发展观等。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研究的两个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分析、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
一、区域地理主题探究教学模式
区域地理“主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运用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探讨某一区域中突出的地理现象分布与形成的学习活动。它以掌握一定的区域基本知识为前提,确定主题帮助学生分析、解剖案例,提取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维方法。文章以“荒漠化防治”为主题,探讨利用“主题探究式”教学将区域地理琐碎分散的知识有效地整合起来的方法,以达成对区域环境特点的把握,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二、思维导图的构建,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发展
本课以“荒漠化防治”为探究主题,以区域图为载体,利用图中经纬网定位,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结合图中信息,考察区域荒漠化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教师要根据新课标要求,整合教材,做到宏观上把握知识体系,微观上突破重、难点,通过设计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思维模板,寻求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整体把握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以问题为载体,从核心概念到核心素养
教师要利用思维导图解读荒漠化概念,引领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建立知识的因果关系,促进知识的内化,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围绕“荒漠化防治”这一主题,教师在授课中要重视讲练结合,抓住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建立知识的因果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区域问题。如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化、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南方低山丘陵的水土流失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如华北平原盐碱化产生的自然原因:年温差较大,降水集中,地势低平,旱涝灾害频发,东部近海则属于人为原因。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区域发展作出合理评价,并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
四、整合初高中地理探究主题,形成综合思维
通过展示荒漠化的思维导图,土地荒漠化的过程图,风沙的形成条件,教师可利用以下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一是分析天山北坡和南坡的自然带分布差异。二是对北疆以固定沙丘为主,南疆以流动沙丘为主的原因进行分析。三是简要分析伊犁河谷地成为“西域湿岛”的原因。四是过度发展绿洲农业会产生哪些生态问题?如何防治?五是分析北方地区沙尘暴频发的原因。教师要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知识结构的引领,信息的Ρ确治龊陀τ迷理的过程,选择相关的内容进行作答。这既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结构内在联系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形成解题思路,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典型案例:甘肃民勤是我国沙尘暴多发地区之一。读图分析:(篇幅所限,图略)制约区域农业生产的主要资源是什么?对该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容易导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简要分析其形成过程。答案:水资源,土地荒漠化与土地次生盐渍化。如果农业生产用水量超过水资源的承载力,耕地得不到足够的水分,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就会导致土地荒漠化。
教师通过呈现民勤多沙暴的典型案例,将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与系统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对土地荒漠化的认知向深度发展。题目设置突出春季特性:气温回升快,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多大风天气,多寒潮天气。将问题分析与风沙形成的条件相结合,将学生地理分析的思维引向深度和广度。
五、类比差异,迁移知识,深化主题
区域特征的差异性要通过对比分析的思维过程才能得出结论。类似地理事物要比较其差异性,不同地理事物要归纳其相似性,比较法是区域地理复习中常用的学习方法。如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西南地区沙漠化的成因比较;红漠化与新疆荒漠化的成因比较;西北干旱区与中亚、西亚、北非干旱区的比较。通过比较,学生既可以掌握区域地理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能力;既可以升华对区域特征的认知,又可以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六、结束语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能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地理知识。教师要通过区域地理主题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从而深化探究主题,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周挺.高中地理导学案教学模式实践研究[D].河南大学,2014.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核心素养除了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外,还体现在学生道德品质、学习意识和文化素养方面。英语教学作为教学上最重要的一部分,英语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加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以及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上具有重要意义。
一、核心素养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和问题
1.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主要体现在初中教师教学理念过于陈旧,在以往应试教育的观念中,初中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这种教学环境使得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感到疲劳,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受校内校外多方竞争的影响,英语教师为提高学生成绩,一味让学生做题目,而且任务量巨大,有时候还占用一大半课堂时间,这样一来,学生休息时间得不到保障,造成学生压力大,还容易让学生对英语课程产生厌恶情绪,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2.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问题
由于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得英语教师在教学上将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作为教学目的,对初中英语教材没有做深入的了解,因此在课前准备工作不细致,教师至始至终都是围绕考试题目的要求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很难被带入到英语学习的情景中去,在课后又过多关注学生对题目解答正确与否,使教师和学生疲于应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互动,教师知识将英语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处在一个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不能做出及的反馈,教师也不能针对知识点的要点和难点做到着重讲解,导致教与学脱节,英语学科本身对交流上的要求就比较高,课堂上积极有效的交流能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
1.开展情境教学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加强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可通过情境设置的方式加以实现。通过情境教学设置,能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在实际应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英语演讲比赛的形式,老师提出一个主题,让学生通过英语语言应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不仅对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加强,同时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也能得到有效提升,让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更加有信心。
例如:在对“如何介绍一个人”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介绍一个人时的思维框架序列一一这个人的名字、与我的关系以及社会形象等,让学生按照这一框架开展演讲。在实际教学中对思维框架的认知基础要充分重视,让学生在语言品质以及思维品质方面得到有效提升。
2.提高教师自身的英语水平
教师的职责在于教学,英语水平不仅仅体现在对英语词汇量的掌握和对语言语法的精通,更在于课堂教学方法上的体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尤其侧重于说和写的能力,具体来说,初中英语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组织能力,生动准确的语言,保证了英语课堂教学有趣不呆板,这需要英语教师长期实践,灵活运用语言组织教学。
同样,书写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上也很重要,教师的书写美观程度对学生学习英语也有促进作用,学生通过感受教师在黑板上优美飘逸的书写,能树立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好奇心,其次,初中学生模仿能力很强,学生在对教师英语书法的模仿时,增进了和英语的亲近感,再者学生英语书写的提高,对今后在答题以及工作上都有好处。
3.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多媒体的广泛运用,在关于核心素养体系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在引进多媒体教学后,能够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教学演示方式,多媒体信息量丰富,有图有声音,还包括动画和影视,这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课堂学习效率。
多媒体展示的方式非常便捷,针对重点难点,学生可以在老师反复的播放中彻底理解课堂上所学知识,另外多媒体在提高学生英语听力上效果显著,多媒体的声音更接近口语上需要达到的发音,这给初中英语教学提供了参考标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加以引导,初中英语学习重点强调学生主动探究主题意义,同时,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以英语语言为载体,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将知识和将实践技能相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卜连华.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两级分化的应对策略探析[J].好家长.2015(08)
[2]周勇燕.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J].文理导航(上旬).2015(02)
[3]贺倩倩.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课程整合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