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师德礼仪总结范文

时间:2022-11-23 20:33:10

序论:在您撰写师德礼仪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师德礼仪总结

第1篇

教师礼仪指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如何表现教师应有的气质与风度。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仪表是教师整体风范之一,他们的音容笑貌、举止文明、作风正派、知识渊博、风度儒雅,衣着发式无形中都成为学生和社会学习的楷模。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是教师礼仪总结心得体会,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假期间,我有幸倾听了唐雁凌教授主讲的教师文明礼仪教育,使我对教师文明礼仪有了新的认识。教师礼仪是教师在工作、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等方面的规范化的做法。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使者,承载着推动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责任,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的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都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语言是教师用来传授知识和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工具,是教师对学生“言传身教”的一种手段。唐教授的讲座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当用一颗平等的心,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放下教师的架子,对学生真诚相待,去做学生的朋友,去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欣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推动孩子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类有许多方面的品格是人生的顶峰,这就是一个人的自尊心。”要想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尊敬,首先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并且要让学生从心底里接受你的这份情感,只在口头上说说肯定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要做到润物细无声。俗话说: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只要我们付出真爱,就一定会获得丰厚的回报。如果我们动不动就对他们讽刺、挖苦,使他们丧失上进心,破罐子破碎,这样反而起了相反的作用。我们应该采取表扬这个张扬个性,功效力大的尚方宝剑。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看到了前途和希望。

我们的国家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唐教授的讲座还让我意识到:作为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一名教师,更要注意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不虚假。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注重形象礼仪,做到仪表衣着文明。教师的衣着整洁、典雅、美观,则具有导向和潜移默化的久远影响。如果衣着不修边幅,衣冠不整,蓬头垢面,显然不雅。而女老师超时髦,超前卫的着装也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为我们是小学教师,面对的是模仿能力很强的学生,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在注重外在的衣着打扮之外,更要注重内在德行的修炼,做到自然适度,外在仪表与内在素质相一致。

总之,从事了教师职业,就意味着我们的整个人生航程将面临着一种人格上的挑战。我们必须鼓足勇气,义无返顾的朝着人格发展的新高度不断攀登.每一位人民教师都应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平时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师德形象为学生树立一个表率,为创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第2篇

一、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一心扑在农业技术培训教育事业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程度。*县是农业大县,同时也是国家级贫困县,农村经济能否得到快速发展,全县农民能否脱贫致富,关键在于农业科学技术能否得到普及推广应用。农业技术培训中心是培养农业科学技术人员的重要阵地,在“科技兴农”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培训中心的重要工作,根据中央、省、市的要求,我们面向农村,认真开展实用技术培训。20*-20*年冬春农民素质大培训4万人次,以集中办班为主,采用多种形式,其中集中办班80多期,培训农民8000多人次,科技下乡320人次,科技赶集120多场,种植大户现身说法百余次,编印技术资料2万多份。发放明白纸4万多*,使农民素质有了普遍提高。在两年多的培训过程中,我中心通过实施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养进村方案,把培训班办到了最基层,让农民不离乡、不离土学到科技知识,获取致富信息。发放录音、光盘资料千余盘,通过培训,每户农民掌握了1-2项实用技术,80%农户的生产效益较培训前提高10-15%。为我县的农业发展和产业化服务提供了保障。

由于工作踏实,成绩突出,组织上给予我很高荣誉,受到领导好评,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二、学以致用,心系农民,积极参加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实践。

1、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和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

99年以来我重点抓了春谷包衣技术和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普及工作。99年全县推广春谷包衣技术面积5万亩,在这项技术中主要采取了集中包衣,统一供种,现场指导,分户播种指导措施,通过播前包衣一次用药,将地下害虫、苗期害虫控制在最低限度,将白发病控制在1%以下。实现全县谷子平均亩产达250公斤以上,较常规谷子亩增产50公斤。同年还在全县东万口、茨营子、龙门所、样田、*镇、龙关、刁鄂、镇宁堡8个乡镇推广玉米地膜覆盖及增产技术4万亩。平均亩产达610公斤,实现总产玉米1640万公斤。在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上,主要是在2000-20*年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示范1000亩,选用优质良种“9409”、“3138”,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和坑田种植栽培技术,玉米平均亩产达768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150公斤。增产幅度达12.8%。

二是水稻施用锌肥技术示范200亩。重点是在水稻抛秧后3-4天,每亩稻田施入硫酸锌2公斤,该项目技术要领简单,效果明显,平均亩产达300公斤以上,比对照亩增产35-40公斤。

三是杂交谷子新品种示范200亩。品种为“*杂一号”。该品种从长势看较当地普通品种粗壮,根系发达,抗病虫,抗倒伏,抗旱能力强。平均亩产300公斤。比对照品种亩增产达50公斤。

2、认真做好全县种植结构调查工作。

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我县是一个农业县,生产条件较为落后,为了促进全县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加大力度调整种植业经济结构,是顺应市场经济、摆脱贫困落后面貌的主要途径。进入2002年,我县开始对全县种植业结构进行全面合理的调整。我在主抓农民培训同时,肩负着全县种植调整的规划和落实工作,在全县各级领导对种植结构调整的高度重视下,我局认真学习贯彻了省、市农业结构调整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按照“适当压缩粮播面积,稳定油料面积,扩大蔬菜种植。”这一主导思想,认真规划设计了2002年度种植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方案,全县安排农作物总播面积72.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55.97万亩,经济作物20.25万亩。粮经比例由上年的78:22调整为73:27。在粮食作物中重点发展了玉米、马铃薯、优质谷子、豆类等作物。在经济作物中着重发展了蔬菜,并把其列为种植业中的一个支柱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来抓,特别是在蔬菜产业的品种结构上加大了力度,全县安排蔬菜基地面积11.5万亩,其中名优特菜达2.2万亩,细菜达2.2万亩;在其它经济作物中发展了油料,蓖麻和药材种植。一年来,在各级涉农部门的配合下,切实保障了全县实现结构调整计划的顺利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全县实现了产量5915万公斤。较去年产4320万公斤增加1595万公斤,油料产量269万公斤。较去年166万公斤增加1*万公斤。蔬菜总产2.18亿公斤,较去年1.48亿公斤增加7000万公斤。为了能让各级领导对全县结构调整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我通过深入农村,得到大量一手资料,深刻撰写了《我县种植业经济结构怎样调整》长篇报告。县领导并对农业局的种植结构调整中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很高评价。

3、积极参加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20*年-20*年,在*县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中按照“高效绿色农业”科技示范园总体规划。我积极参加了园区各项工作建设,建立主培室200平方米,大棚100个,并配有滴灌设备100套,主要栽培西红柿、彩椒等名优特菜以及珍稀食用菌,建沼气池60个,养羊500只,以日光温室为基础,利用园区养殖场的粪肥,通过沼气池发酵,利用沼气升温,沼液施肥,应用最新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使园区生产纳入绿色、高效轨道,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我们不仅能建设高质量的科技示范园区,来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优化投资方向,强化科技意识,逐步走上科技兴农之路。

4、主抓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

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以农户为依托,以沼气建设为核心,上联生态养殖业下带绿色种植业,使整个农业生产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方面效果显著。

20*年-20*年,我县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项目县,我负责技术总指导工作,共建三位一体沼气池5000个。其中我自己亲自指导建池达2400个,遍及我县18个乡(镇)110个行政村,户均产沼气300-400立方米,可供4口之家生活使用,户每年减少开支300余元,促进养殖、种植业发展共增收2100元。通过该项目实施,从而解决了农民群众日常生活燃料问题,有效地控制草场、林地的采割,更好地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减少了人为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应用沼气,可以与养殖业和种植业相结合,充公利用秸秆、牲畜粪便,即改善了农户卫生条件,又可生产无污染的可用燃气,同时生产优质有机肥,促进种植业无公害生产。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我工作扎实,成绩突出,20*年受到*家口市人民政府表彰。

5、负责我县20*-20*两年优质专用玉米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工作。

第3篇

这学期,我们班开展了关于社会礼仪的综合实践活动,在班主任徐老师和家委会家长的带领和指导下,经过社会调查和网上查找资料,大家对礼仪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下面我就说说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一些收获:首先,通过这次活动,我知道了,礼仪指的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行为准则规范的总和。说简单点,其实礼仪就是文明。对我们学生来说,在学校能尊敬师长,认真听讲,和同学之间和睦相处。回到家能孝敬父母,懂得感恩。

在一些公共场所讲秩序、举止文明、轻声细语。爱护花草树木,热爱大自然,热爱一切生命。这些都是文明礼仪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经常使用礼貌用语,比如说:请、对不起、谢谢、您好等。经过这次的实践活动,我发觉班级里大家的的日常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猛跑的、打闹的少了,地上的废纸少了、大家的学习习惯也越来越好、几个调皮的同学知道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了。

我觉得要做到文明不是要我们去作很大的贡献,只要我们稍微留意一下,其实文明就在我们身边:公共汽车上让座的,马路上遵守交通规则的,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闹的,还有在学校我们每天上下楼梯,如果都能靠右走,特别是早上出操的时候,那就不会出现拥挤的现象了,等等。当然,文明礼仪不是靠一个人遵守的,它靠的是我们大家,一个集体,只要人人都遵守礼仪,讲道德,那么世界才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所以,让我们行动起来吧,把文明礼仪深深地刻在心中,争做一个合格的新时代的小学生,成为一个新世纪的好公民。用自己的力量和大家一起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第4篇

关键词:电视综艺节目;节目主持人;礼仪;传播;我爱记歌词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35-01

一、电视综艺节目中的礼仪表现

所谓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在电视综艺节目中,礼仪主要是体现在主持人的表情、动作、语言上。主持人的语言特点体现了节目的风格特色,主持人的着装体现了节目的性质类型,主持人在现场的所作所为体现了节目的开放程度。

二、《我爱记歌词》节目中的礼仪传达

(一)《我爱记歌词》节目简介

《我爱记歌词》是浙江卫视打造的一档歌唱类电视娱乐节目,于每周五晚间九点二十一分播出,兼具娱乐性和益智性,结合了中国老百姓最喜爱的娱乐方式——卡拉OK和风靡欧美的歌词记忆游戏,节目选取中国各个年代脍炙人口的流行经典歌曲,通过设计唱歌游戏,让参赛者现场回忆歌词,唱对歌词最多的参赛者,就是当场比赛的冠军。

(二)《我爱记歌词》节目主持人的礼仪传达

1、主持人的着装礼仪

(1)服饰穿着应当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不宜打破常规,违反季节。穿衣要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而且男女主持人的服饰应该搭配合理,不能让人看了很不协调;(2)服饰着装要合乎自己所主持的电视节目的性质特点。新闻类的节目当然就要穿的正式一些,要显得严肃、庄重。而综艺节目主持人,则随意很多。可以穿休闲装,也可以穿的民族风,甚至可以穿的很时尚;(3)主持人作为公众人物,服饰要与社会通常穿着习惯保持大体一致,一定要符合社会的传统道德和审美价值。现在很多的电视节目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就让主持人穿很露很短甚至很透的衣服,这种媚俗的策略也许会在短时间内起到良好的聚拢观众的效果,但长期来看,它肯定会被社会传统道德所摒弃。

《我爱记歌词》节目中,相比服饰风格多变,颜色绚丽的女主持人朱丹(伊一),笔者认为男主持人华少的服饰相对单一了一些,在很多期的节目中,都是穿着大V领的西装上衣,西裤还有皮鞋,而且颜色基本上都是黑色。只有近几期,才看到有些变化。例如20111007这一期,华少穿了黑色的衬衣,外面套了灰色的马甲,裤腿也挽了起来,黑色皮鞋也换成了绿色的休闲鞋。只有这样多变的服饰风格才能达到综艺节目所要的目的。

2、主持人的言谈礼仪

(1)用语文明:是指在语言的选择、使用之中,应当既表现出使用者良好的文化素养,待人处事的实际态度,又能够令人产生高雅、脱俗之感。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努力做到用词文雅;(2)尊重他人:包括尊重节目中的嘉宾、现场观众、还有电视机前的观众。主持人跟嘉宾、观众是平等的,主持人在同嘉宾或观众对话时要平等交流,相互尊重。这一方面是指主持人不能宣兵夺主,另一方面是指对观众要心平气和,不能居高临下;(3)掌控场面:主持人不仅要同嘉宾、观众交谈,还要适时转换话题以及调动现场气氛,让尽可能多的观众参与到现场节目中来。一个知识丰富、应变能力强,有高超的语言技巧的主持人,肯定会把现场规划的井井有条;相反一个知识匮乏,应变差,说话不讲技巧的主持人,其现场一定是混乱不堪的。

20111007期《我爱记歌词》中主持人华少和伊一的服饰

《我爱记歌词》主持人朱丹华少在言谈礼仪方面还是比较让人满意的。例如20110812期《我爱记歌词》请到了非常著名的作词人林夕作为节目的嘉宾,在林夕老师写过的浩如烟海的歌词中,有很多连他本人都不记得歌词具体是什么,当林夕老师摆出一副很无辜的表情说“我也不记得歌词”时,主持人朱丹就说“你看看他目前的状态,他自己都不记得了”,引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和爽朗的欢笑声。这种“调侃”既是对嘉宾反应的回应,不至于把嘉宾晾在一边,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3、主持人的魅力

(1)从人格魅力来看,电视节目主持人应该兼具自然人格和媒介人格。自然人格即作为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首先应该是一个真诚、善良、有爱心的人。媒介人格即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要把自己完全融入到节目中去。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应该把自然人格和媒介人格完全统一起来;(2)语言魅力在前面讲到语言礼仪方面已经有过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3)形体魅力是电视节目主持人魅力的直接体现。形体包括主持人的一笑一颦的神态,一举手一投足的动作,以及高矮胖瘦等整体形象。形体应该展示给人一种气质、一种风度、一种美丽。

第5篇

关键词:综艺节目;公共利益;结构性因素

1我国公共利益的概念界定

公共利益是社会科学领域一个非常复杂和多义的概念,迄今仍无一个公认的定义。现代国家的传媒规制中多以公共利益作为价值取向,西方传媒规制中,公共利益的主要含义是保护观点的多样性和市场的良性竞争。而我国的传媒规制中,公共利益的解释不是非常清晰,一般指在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下,媒介作为事业单位、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发挥着公共服务的功能,以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可见,我国媒体的控制和传播秩序规范的基本原则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简称“两为方针”。本文主要讨论我国综艺节目中公共利益的缺失,主要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层面,分析我国综艺节目中公共利益的缺失以及探索其结构性因素。

2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现状

与西方和日韩等国家相比,我国综艺节目真正得以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从最初的《综艺大观》到当前铺天盖地的选秀节目,视角从寓教育于娱乐的高端视角到当前“全民娱乐”的商业化视角。虽然我国的综艺节目表面上呈现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综艺节目的感官刺激效应和娱乐功能被无限扩大,但文化认知功能、审美功能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贬抑,综艺节目的生产和制造过程中严重缺乏公共利益的观念和原则。本文借用学者赵月枝对媒介公共利益所包含内容的理解——全面反映受众需求、表达多元观点、实现受众需求的平等、独立生产、提高受众的文化品位等几个方面,阐释我国综艺节目缺乏公共利益的指导原则的体现。2.1商业逻辑的干预,综艺节目未能全面反映受众需求。电视综艺节目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其传播内容和形式应满足公众对节目的需求和期待。但从市场的运作模式来说,由于生产者在产品和广告两个市场中同时活动,难免会陷入两难的境地——当广告商和受众的需求发生矛盾时,生产者会陷入满足商业利益还是公众需求的困境中。有研究者论述过在依赖广告收入的产业经济结构下,生产者会倾向于在刻板的类型的界限内生产节目,迎合广告商所青睐的观众,综艺节目的生产和制作会不可避免地倾向于吸引规模小众但是高价值的观众群体来获取较多的利益。2.2创新意识的缺乏,未能表达多元观点。从我国综艺节目的兴起到现在,生产和制作基本遵循一个规律,即欧美首创—港台复制—国内星火—国内燎原。一档模仿《美国之声》的《中国好声音》,红遍全国,继而带动了国内唱歌选秀的浪潮,形式大同小异的歌唱选秀节目纷纷涌现。不可否认,在综艺节目的起步阶段,借鉴和学习海外优秀节目的形式无可厚非,但是在发展中应该形成自身特色而不是一味模仿。综艺节目如此发展,无疑会使得中国综艺节目形式和内容同质化严重,限制多元观点的表达,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公共利益。2.3“全民娱乐”时代,很难提高受众的文化品位。目前,中国综艺节目已经进入“全民娱乐”的阶段,尤其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年轻受众本身的主体意识史无前例的解放,新奇、颠覆和自我娱乐等感官消费急剧膨胀。为了吸引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眼球,当前我国综艺节目采取泛娱乐化、低俗化等各种搞怪噱头加入节目的元素中以达到吸睛的效果,造成很多综艺节目过于娱乐化、低俗化。此类综艺节目的汇集将受众集体带入“娱乐至死”的境地。此外,我国的综艺节目表面上呈现出“全民娱乐”的景象,但实际上每个节目的制作和播出生产者都进行了预设。可以说,我们看到的内容都是生产者为了吸引电视观众设定的,并非节目本身所宣称的真正的“全民参与”。

3我国电视综艺节目中公共利益缺失的结构性因素

我国综艺节目的生产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受到某些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包括国家政策、商业影响和公众需求等。综艺节目的生产者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行动者,不断与这些结构性因素所构筑起来的社会系统互动。在综艺节目的生产中,公共利益的缺失存在多方面的原因,下面将从学界、政府政策以及生产者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3.1公共利益的价值属性未被重视。公共利益的价值属性在传媒规制的构建中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这从国内学术界发表的关于传媒规制的文献可以得到启发,国内学者的成果中绝大多数的主题都是围绕着传媒产业和产业融合等主题展开探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媒规制的改革多是围绕市场化取向开展,核心就是提高传媒产业的经济实力和效益。既适应了全球化发展对传媒产业的要求,又符合党的工作要求,注重了协调产业发展与传媒政治属性的平衡。所以,有关公共利益的考量无暇顾及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3.2政府规制的无序和失控。我国公共利益的原则在制度上受到了高度的强调和重视,但是公共媒体在实践的过程中总是被有意无意的忽视。出现此类问题在政策方面有以下几个因素:首先,政府管理机构对媒体的公益性语焉不详,缺乏指导性意见,尤其缺乏可操作的标准和环境。其次,从现存的传媒规制来看,政府有关传媒的各类政策有很多,但其效果却受多方诟病,公众和媒体对传媒规制的失控多有不满。在这样的传媒政策环境中,很多媒体按照自己对公共利益的理解来解读政策和制作节目。这种状态不利于媒体充分体现公共利益,也不利于媒体管理者明确何谓公共利益。3.3生产者与公众兴趣建立的“媒体-受众兴趣场域”。在分析我国综艺节目公共利益缺失的条件之前,我们需要首先分辨公共利益与公众兴趣之间的关系。综艺节目要实现公共利益,首先应当满足受众的需求,但公共利益的实现不能局限于满足受众的兴趣。另外,在媒体间日渐白热化的竞争环境中,注意力经济被学界、业界所重视,甚至成为他们的指导思想。节目生产者把公众的趣味偏好作为媒体的基本出发点,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制造更多的可以激发受众兴趣的内容,而受众则在媒体的刺激下强化自己的兴趣,其结果是在媒体与受众互相激发下形成了双方共享的“媒体-受众兴趣场域”,媒体在不知不觉中淡忘了真正的公共利益,受众也在享受节目提供娱乐产品的过程中认同自己兴趣的正当性,久而久之对公共利益的认识也就更加模棱两可。

4结语

在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背景下,我国的综艺节目制作面临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挑战。特别是综艺节目作为一种市场化程度很高而进入门槛又很低的节目形态,由于政策规制、职业道德和专业性的失调,很容易出现公共利益缺失的现象。只有政府和媒体生产者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真正“为人民服务”的目的。

作者:孔凡静 李奕欣 单位:上海大学

参考文献:

[1]喻国明.中国媒介规制的发展: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J].现代传播,2010(2).

[2]李忠昌.公共利益:传媒规制的应然与实然[J].新闻界,2015(1).

[3]周亭.规则与行动:电视娱乐节目生产与公共利益实现[J].现代传播,2010(6).

第6篇

关键词:;辩证法;总体性;述评

《历史与阶级意识》作为西方哲学的开山之作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学界许多关注和争议,了解青年卢卡奇的思想也主要是从此著作入手。通过《历史与阶级意识》,我们可以了解到青年卢卡奇逐渐转向立场的基本脉络,从而更深一步地了解到在西方者那里的本质所在。

青年卢卡奇的思想是从反对第二国际将机会主义化和教条主义化而开始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也基本体现了这一特征。这个进程是采取黑格尔主义的进路的,选取了黑格尔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总体性范畴来阐释,因而从《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总体性范畴可以看出青年卢卡奇思想中的黑格尔主义色彩。

在真正本质的问题上,卢卡奇坚决反对第二国际对于教条主义式的理解,认为“的正统就是辩证法”,认为我们理解并不能将其单纯地当作一个可以解决一切问题、适用于一切场合的公式来对待,而应该将其作为一种方法,不仅着眼于解释世界,而应该将其作为一个方法论来改造世界。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的那样:“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在正统的问题上,卢卡奇认为,“正统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只是一种方法,是辩证的,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唯物主义辩证法是一种革命的辩证法”,而辩证法的本质就是具体的总体的范畴。“卢卡奇力图通过复活为第二国际理论家打入冷宫的历史‘总体’范畴来重构马克思的真精神”。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恩格斯对马克思哲学辩证法做了不恰当地阐释,尤其是《自然辩证法》的问世,使得许多马克思以后的学者将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理解为自然辩证法,从而忽略了实践的色彩,忽略了主客体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忽略了总体性的思想,因此,应该把马克思哲学辩证法更多地理解为历史辩证法,而总体性思想则是这个辩证法的核心原则。

“卢卡奇是最注重总体性研究的思想家”。总体范畴来源于黑格尔哲学,表示真理就是整体。总体实际上就是一种绝对,思维的最完善的形式是高度系统的,绝对理念是一个高度系统的体系,“现实世界中一切具体存在的运动都不过是这一绝对主体的有限定在”。青年卢卡奇认为,黑格尔通过总体性思想解决了历史问题,“即从内容生成的角度把历史理解为主体的行为,从而消解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二律背反”。马克思将黑格尔的这个概念拿来并做了唯物主义的改造,使得的辩证法不仅来源于黑格尔,而且还超越了黑格尔。“辩证法不顾所有这些孤立的和导致孤立的事实以及局部的体系,坚持整体的具体统一性”。不仅如此,卢卡奇还认为,在历史领域中对事实的认识并不是直接对现实的认识,那样就等同于唯心主义的直观了,“要从对事实的认识前进到对现实的认识,决定性的前提是辩证法的历史的和总体的观点”。只有在历史的总体中,对事实的认识才能真正成为对现实的认识,“只有在这种把社会生活中的孤立事实作为历史发展的环节并把它们归结为一个总体的情况下,对事实的认识才能成为对现实的认识”。在考察历史现象时,我们要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整体全面的理解,不能单纯以自然因素来解释历史,而是要将主体与客体的全部社会运动作为历史的基础,突出人类物质存在活动的实践性、社会性。

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提出:“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努力。纺纱机是纺棉花的及其。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砂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一定的关系”在这里就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就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交往关系。因此,我们在理解某一特定的历史事件时,就必须把它当作一个具体的整体的一个方面、一个部分来看待。“一切社会现象的对象性形式在它们不断的辩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始终在变”。比如,劳动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才被异化为人的活动,人也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才发生了异化,只有用总体性的方法才可能明了这些内在的原理。“只有辩证的总体观能够是我们把现实理解为社会过程”。

这样,在卢卡奇看来,总体性范畴就成为了的核心本质,从而也就成为了西方哲学整个思想理论运动的基本原则,对西方的发展影响深远。这样,卢卡奇就从哲学的层面反对了第二国际坚持的经济决定论和宿命论,反对了新康德主义和实证主义把世界分割成部分进行研究的机械决定论方法,从而树立了系统的方法论,在他看来,这才是辩证法的本质要求和所在。

青年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涉及的范围很广,目前学界基本上一致认为总体性既作为本体论原则,又作为认识论上的方法论原则,同时又作为辩证法原则。总的来说,主要含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规定性。

第一,总体性着眼于总体,消除了现象中以部分来窥视总体的片面性,使孤立的事物之间获得了普遍的联系,是一种非线性的哲学方法论。“辩证法的本质在于:全部的总体都包含在每一个被辩证地、正确地把握的环节之中,整个方法可以从每一个环节发展而来”。的科学性在于将孤立的人或事物看作是历史进程或全局中的一部分来分析,并且并不是将事实简单相加来等同于现实,是一种在具体的历史进程中的非同一性的统一,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将总体性作为自己的方法论核心的,否则就成为了简单的感性直观方法,是一种倒退。

第二,总体性只在社会历史领域有效,总体指的是唯一的社会总体或历史总体。“辩证法不管讨论什么主题,始终是围绕着同一个问题转,即认识历史过程的总体”。总体性的规定有其自身的有限性和规定性,“是历时性视角中相对有限历史存在的过程总体,这使社会生活的具体发展显示出特殊的规定性”。总体性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围绕这儿社会实践展开,是一种社会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论、方法论,这也是哲学作为实践哲学中的应有之义。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这几个概念都指的辩证法,因此,辩证法等于。由于历史本身是在社会存在层面上发生的,因此,辩证法只能与一个向度发生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卢卡奇看来,辩证法不是科学,不是规律、范畴,而是对现实的批判,是革命的、批判的学说。卢卡奇对马克思辩证法的研究,旨在批评第二国际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历史在此是社会本体论意义上的历史。但卢卡奇在走进辩证法实质的过程中由于过分地依赖于黑格尔主义,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又使产生倒退,逐渐背离了的本质。可以说是一个很矛盾的过程。再如,正如前面所言,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总体性范畴非常接近黑格尔的“绝对”。“卢卡奇由此反对市场的孤立原子性,反对经济的自发总体,强调自觉的主体性的总体性。他也由此反对主客体分裂的二元论,强调内在的总体性,即作为本体存在的总体性。也由于总体性等于绝对,所以现实的一切不过是总体的因素,任何社会历史现象和定在只有与整体相联系才有意义。因此,卢卡奇指认当代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历史性的东西。总体性这一规定集中反映出黑格尔(经过马克思)对卢卡奇哲学话语的深层控制与影响”。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目前学界对于《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所阐明的总体性范畴的研究基本上是一致的,分歧很少,这也恰恰说明了西方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特殊和重要阶段,是对传统西方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扬弃,从而也为其在危机后找到了一个出路,那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出路,在方法论上则是综合考察主客体关系的总体性辩证法出路。笔者认为,西方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有助于我们从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关系的角度反观哲学、的发展,从而更加深入和真是地把握的本质,以便将其更好地作为我们的根本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张亮等 编著:《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卢卡奇 著,杜章智 任立 燕宏远 译:《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版1999年版.

[4]许恒兵:《论卢卡奇对马克思哲学历史观的走进与背离》,《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5]孙承叔:《是自然辩证法还是历史辩证法——西方的辩证法观论析》,《学习与探索》,2012(1).

[6]张一兵 胡大平:《西方哲学的历史逻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发展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8]张一兵:《深度解读:西方与卢卡奇》,《哲学动态》,1999(8).

注 释:

张亮等 编著:《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页.

卢卡奇 著,杜章智 任立 燕宏远 译:《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版1999年版,第47—48页.

许恒兵:《论卢卡奇对马克思哲学历史观的走进与背离》,《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孙承叔:《是自然辩证法还是历史辩证法——西方的辩证法观论析》,《学习与探索》,2012(1).

张一兵 胡大平:《西方哲学的历史逻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0页.

卢卡奇 著,杜章智 任立 燕宏远 译:《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版1999年版,第54页.

《发展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3页.

卢卡奇 著,杜章智 任立 燕宏远 译:《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版1999年版,第56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张一兵 胡大平:《西方哲学的历史逻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2页.

第7篇

近年来,关于人的行为的片面功能的自觉,对自然界向人类发起报复的忧虑, 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短期效应”、 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不同步等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开始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哲学的总体性范畴。因而, 介绍卢卡奇的总体观念的文章不断增多,但这种介绍总是试图按照某种哲学模式对卢卡奇进行剪裁, 使人很难搞清楚卢卡奇究竟是一个者还是一个反者。 本文对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的总体思想作以客观叙述,笔者力求摒除自己已有的哲学知识的干扰, 目的在于以这种形式引出真正对卢卡奇的总体思想作出认真研究的文章, 并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对于思考“全球问题”、 “人类的困境”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问题都有启发意义的因素。

一. 总体范畴的提出

历史研究是指向未来的, 人们希望通过研究历史去找到解决那些人们将要遇到的问题的方法。然而,研究历史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透过历史的表层抓住其本质,然后, 基于对这种本质的认识,展开对社会历史总体的把握; 另一条是经验主义的或实证主义的对历史表象的热恋。卢卡奇主张走第一条道路,他说, 马克思的名言:“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历史地了解社会关系的方法论的出发点和钥匙。

在卢卡奇看来,从整体出发,还是从单独孤立的部分出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不同的出发点完全可以形成不同的、甚至对立的结论。从单独的孤立的部分出发, 其结论必然是抽象的;而从整体出发才是认识具体性的保证。

一切以追求真理为宗旨的科学, 都必须清楚地和准确地掌握对象的实际存在同它们的内部核心之间、它们的表象和关于它们的概念之间的区别。 这种区别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因为只有认识到了这种区别才能去把握其联系。但是,资产阶级科学, 特别是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并不知道这种区别,他们把现象和本质混同了起来, 误以为那些实际上只是对象的表象的现象就是对象的本质。其实,这些现象只是一些假象, 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中产生出来的假象。而资产阶级科学却恰恰是建立在这些假象的基础上的,所以,资产阶级科学的真理性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科学的这种状况有自身的原因,即局限于现象的范围, 以获得对现象的认识而沾沾自喜;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本质与现象的分离, 用社会的繁荣掩盖了深存于内部的矛盾和危机。生产者同生产总过程的资本主义分离, 劳动过程被肢解为不考虑工人的人的特性的一部分,社会被分裂为无计划和无联系盲目生产的个人等等, 这一切也必定深刻地影响资本主义的思想、科学和哲学。”[1]所以,科学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看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的、暂时的性质。

总之,资本主义社会在两个方面决定了资产阶级科学的抽象性:一方面, 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和专门化,使资产阶级科学把对一些特定科学和方法上是必要的、 有用的抽象概念作为本原。进而,又把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存的各种关系,或者对这些关系的规范,看作是来源于这些抽象概念的;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把人变成了抽象的、 孤立的个人,而资产阶级科学又恰恰是从个人的观点出发来考察社会现象。

资本主义社会把全部人与人的关系都变成了物的关系, 物化遍及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成了整个社会唯一的表现形式。资产阶级的政治、 法律和官僚机构都成了物化的合理保障,即使在人的精神世界和伦理领域中, “占有”和“出卖”也表现为一种普遍现象。总之,整个社会都服从于一种“永恒的”、“铁的”规律, 其它一切都成了偶然的、不合理的假象。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本质的方面都被物化的形式所遮蔽, 片面性就成了这个社会最明显的特征。

卢卡奇通过对资产阶级科学的抽象性和资本主义社会片面性的批判, 提出了总体范畴,期望在总体范畴的基础上获得对辩证法的理解, 建立起无产阶级意识,从而超越资产阶级科学和资本主义物化。

二. 总体范畴是辩证法的支柱

卢卡奇把总体的观点看作是与资产阶级科学之间决定性的区别所在。 他认为,辩证法的本质是具体的总体范畴,“总体范畴, 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 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2]

在黑格尔那里,总体范畴是绝对精神的别称,绝对精神是普遍的、统一的、 完整的总体,世界统一于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既是世界万物的本质,又是其本质的表现, 绝对精神之外无物存在,它就是世界的总体本身。因而总体就是实体, 是作为万事万物本质的精神实体。卢卡奇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总体观作了“独创性地改造”。也就是说,马克思接受了黑格尔的总体观,但不是把总体理解为精神实体。 马克思的总体范畴是根源于经济分析的对人与人关系的总体把握。 就把历史看作统一的辩证过程这一点而言,马克思和黑格尔是一致的。再进一步,人们就会发现, 马克思从经济范畴出发去把握人与人的关系的总体,这是完全不同于黑格尔独断论的绝对精神总体的。所以, 的总体观抛弃了黑格尔关于历史发展的神秘主义成分,正确地指出了, 历史无非是人与人的关系发展的历史,社会发展的根源都只有到人的实践中去寻找, 一切社会关系都象麻布、亚麻一样,是人们生产出来的。

哲学就是要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整体的全面的理解, 这种理解应根据人与人的关系,把主体和客体的全部社会运动作为历史的基础, 突出人的物质存在活动的实践性、社会性。如果我们需要理解某一特别的历史事件或过程, 我们就必须把它看作一个具体的整体的一个方面。比如,生产、分配、 交换和消费都是人的关系的具体体现,它们都可以归结到人的关系的总体中。作为总体的环节和不同要素, 它们之间的不同是统一体内部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又是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基础。

卢卡奇认为,辩证的总体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真实状况, 在认识社会历史的现实中赋予总体观以现实性。他说唯物辩证法是最现实的科学, 它所反映的是:事实及其相互联系的内部结构的真正本质。 马克思的辩证总体观是能够在思维中再现和把握现实的唯一方法。比如,在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中,马克思的辩证总体观不停留在表面的批判, 而是深入到这个社会的深层,揭示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对抗性, 并在此基础上把握资本主义社会总体的矛盾性质。 马克思的辩证总体观所追求的是对世界的完整的把握,即通过总体范畴赋予一切各别的认识以现实性。

辩证总体观的现实性也表现在自身的理论总体上。 辩证法的一切概念都不可能被明确严格地界定,任何对辩证法的概念作出界定的努力都将失败。因为, 辩证法的本质就在于扬弃,辩证法的一切概念都只有作为在总体中被扬弃 的环节才有意义。所以, 必须从总体上来理解辩证法,任何一个单独的概念都不可能成为直接走向理解辩证法的通路,它只有在总体中,作为在总体中被扬弃的环节才能成为理解辩证法的工具。

辩证的总体观是具体的。也就是说,总体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为许多所共有, 为一切所共有,是最丰富的具体。卢卡奇特别强调总体的具体性, 有时干脆把总体范畴规定为“具体的总体范畴”。卢卡奇认为,在中, 总体范畴就是要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整体性的全面的理解, 即在全部的社会历史运动的基础上来把握人的物质存在的实践性、社会性。总体的具体性还表现在, “孤立的事实”必须在总体中才能得到理解,如果我们要把握某一个别的历史事件或某一特定阶段的历史过程, 就必须把它看作是具体的总体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环节。 只有总体观才是具体地把握各种社会现实的科学方法。

从一般的意义上看,辩证的总体范畴的具体性是由社会现象变动不居的性质决定的。卢卡奇说:“一切社会现象的对象性形式在它们不断的辩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始终在变。”这就决定了对作为对象性的社会现象进行抽象的、孤立的研究是不可能的, 因为离开总体也就等于使这些社会现象离开了它赖以变化的坐标系, 而不在这个坐标系中,作为对象的社会现象的变化状况以及它的性质就根本无从把握。所以, 卢卡奇说:“客体的可知性随着我们对客体在其所属总体中的作用的掌握而逐渐增加。 这就是为什么只有辩证的总体观能够使我们把现实理解为社会过程的原因。”[3]

卢卡奇认为:“具体的总体决不是思维的直接素材”, 辩证认识也必须从简单的、纯粹的、直接的、自发的规定出发。但是, 它通过综合“前进到对具体的总体的认识,也就是前进到在观念中再现现实。”[4]因此,辩证的认识正是关于现实整体的思维反映,是完整的总体。在思维的行程中, 一切抽象的规定都经过综合的过程而成为总体的环节和部分,都在具体的总体中扬弃其抽象性。

从简单的规定出发并不等于在前提中放弃总体观。 辩证的总体观作为“能够在思维中再现和把握现实的唯一方法”[5],是在认识的开始阶段就已经把所谓“孤立的事实”看作总体的构成部分和历史发展的环节,即把“孤立的事实”归结到总体中, 从总的联系的运动发展中去认识它们的。历史被理解为一个统一的过程, 历史中的此一事件和彼一事件都只有在总的有机统一中才具有确切的位置和展示出自己的性质和作用。 所以,卢卡奇指出:“如果摈弃或者抹杀辩证法,历史就变得无法了解。 这并不是说没有辩证法的帮助,就无法对特定的人或时代做出比较确切的说明。但是, 这的确使得不可能把历史了解为一个统一的过程。”[6]

三. 根据总体范畴来把握历史

卢卡奇这部著作的名称叫《历史与阶级意识》, “历史”无疑是该书的一个重要主题。但是打开这本书,我们看到通篇都是对“总体”问题的强调, 可见卢卡奇是用总体的观点来研究和理解历史的。同时,在对总体的规定中,历史又是最基本的方面。 历史范畴与总体范畴是互为规定的,历史是具有总体性的历史,总体也是历史性的总体。

历史辩证法的主旨是理解统一的历史过程。历史是由无数个历史事件构成的, 然而在流动的历史长河中,历史事件只不过是浮在表面的泡沫, 主流隐伏在这些历史事件之下。历史研究如果仅仅看到这些历史事件,就不可能把握历史的真实本质。相反, 如果没有对历史本质的揭示,也就不可能对历史事件有正确的理解。 辩证法把整个历史过程理解为一个总体,它在研究历史事件时, 是为了通过这些历史事件达到对历史的本质的把握。同样,它又把历史事件看作历史总体的一部分, 运用总体的观点对其加以探究,以求把握历史事件的本质。

卢卡奇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及其发生、发展的总过程, 是理解历史的真正基础和全部根据。然而,资产阶级人本主义历来都是从人出发来理解历史的, 但为什么他们陷入人与历史事件的直接性而失去对历史本质的把握呢?卢卡奇认为, 关键在于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对人自身的理解与马克思不同,由于资产阶级思想把一切有意义、 有目标的东西从历史过程中排除出去; 人们就不得不停留在历史时期的及其社会的和人的载体的纯粹“个别性”上。

历史的总体是不可能建立在人的个别性或个别的人的基础上的, 根据人的个别性或个别的人是无法把握历史总体的。因为根据人的个别性来理解历史, 历史就会“表现为不变的、永恒的自然规律的对象。历史被按照形式主义僵化了, 这种形式主义不可能按照社会历史结构的真正本质把它们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被推离了历史理解的真正起源,并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被隔绝起来了。”[7]卢卡奇认为,把握历史总体的第一步就应当是把握人的总体或总体的人, 正是人与人的关系的总体才构成了历史运动的发展根源,使历史表现为一个总的、流动着的统一过程。

人与人的关系、 人的意志和思想等作为历史总体的现实要素必然体现为人的活动。“历史一方面主要是人自身活动的产物(当然迄今为止还是不自觉的), 另一方面是一连串的过程,人的活动形式,人对自我的关系就在这一串过程中发生着彻底的变化。”[8] 马克思认为,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人创造自己的历史, 人的全部现实都是历史的,反过来说全部历史都是人的活动,我们考察历史, 那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历史事件,都离不开人的活动。对于人的活动来说, 总体性是一个无需证明的问题。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以一个阶级和集团的形式而进行的大规模社会变革的活动, 还是以一个个体的身份进行的日常活动都具有不可怀疑的总体性。 人作为剧作者和剧中人的统一,其一切活动都是具体历史环境中的活动, 人的活动赖以发展的物质资料和作为人的自觉活动的思想因素都是来自于社会历史的总体和作为这个总体的一部分而出现的,人的活动本身就在创造着历史的总体。同时, 人的活动在对人自身和人与人的关系的改变中又使人的总体性质愈益加强。

历史总体既不是一个已经实现了的总体,也不是一个在社会运动中日益趋近的目标。也就是说,历史总体并不固定在某一社会整体的形式上, 人类社会以往的发展打破了对总体的形式化理解,而人类社会的未来任何形态也不可能是总体最终完成了的形式。 历史总体永远都是历史本质的总体化,是历史地生成着的。 它一方面是人的活动的目标和结果,另一方面又是人的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历史总体是贯穿于一切社会之中的人的本质联系的总和, 每一社会都会以特定的方式或媒体来表现这种联系、利用这种联系或压抑这种联系。 私有制社会就明显地使这种联系物化和异化了。但另一方面,人的本质联系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丰富、 越来越具体和越来越展现出一切社会假象都无法掩盖的总体性质, 一些原先看来不具有总体性质的领域也具有了总体的性质。历史总体是社会历史的内在统一体。 透过社会历史支离破碎的形式,我们可以发现事物和事物之间包含着具体的、物质的必然性。

四. 总体范畴与无产阶级意识

卢卡奇说:“作为总体的历史(一般历史)既不只是个别历史事件的机械总和, 也不是一个对立于个别历史事件的先验的观察原则”。 历史总体性问题是一个方法论问题,把握任何历史事件在历史过程中的真正作用,都离不开历史的总体性问题, “这个问题在对极短的一段历史的描述,或对历史片断的描述时,都是必然要出现的。”[9]

之所以研究个别历史事件时离不开总体问题,是因为历史总体蕴含于历史事件之中,而又不断地冲破个别的历史事件。因此,历史总体是对历史事件的扬弃, 一切蕴含着总体的个别事件都是历史总体借以实现自己的中介。 每一历史事件都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找到自己作为历史总体的特定环节的位置,但这些环节却不会叠加组成历史的总体, 也就是说个别历史事件不能够被理解成历史总体的机械的部件。 这就是的总体观。

虽然历史的总体性存在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始终, 但“只是随着无产阶级的出现才完成了对社会现实的认识。 ”“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为看到社会的整体提供了有用的出发点。”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本性决定它认识历史总体就是阶级的自我意识, 即无产阶级的觉醒。“因为对无产阶级说来彻底认识它的阶级地位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因为只有认识整个社会,才能认识它的阶级地位;因为这 种认识是它的行动的必要前提, 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才同时产生了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和把现实理解为社会进化的总过程的学说。”[10]

无产阶级的自我认识是和对总体的认识一致的。因此, 对历史总体的认识并形成总体范畴也是历史的产物。也就是说,一方面, 由于历史的发展把历史的总体性呈现于人们的面前了;另一方面,历史的发展创造出了无产阶级。 而无产阶级又提出了建立本阶级的认识和实践的方法,这种方法正是辩证的总体范畴。 卢卡奇说:“历史唯物主义来自无产阶级的‘直接的、自然的’生活原则,对现实的总体认识来自无产阶级立场。 ”不过, 卢卡奇接着指出:“这决不是说这种认识或方法论观点是无产阶级作为阶级所天然固有的”[11]。总体范畴的产生,也需要从无产阶级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来理解。当无产阶级还是一个自在的阶级时,尽管它有着冲破资产阶级罗网的愿望, 但却无法成为现实,即使在这个阶段中会产生出某些思想体系, 也只能是在方法论上依然属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空想主义。只有当无产阶级在阶级斗争中成长为一个自觉的阶级, 即成为“认识社会总体现实的自觉主体”时,才能够提出科学的历史总体范畴。

历史总体范畴的提出,打破了概念僵硬的自我封闭性。 历史的总体范畴在概念的历史生成中来理解概念,认为造成概念独立性的一切因素都在历史生成中被消除了, 任何概念的结构都由于建立在具体内容上而不断获得新的性质, 从而迫使概念的结构不得不时常通过变化来适应内容,达致与内容的统一。

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是总体的主观方面。

无产阶级作为“认识社会总体现实的自觉主体”与一切个人主义的立场格格不入。个人主义往往立足于个人的观点来看待周围的世界和社会环境,因此, 个人是站在这个世界的对立面的,而这个世界则是肆意凌虐个人的无情的命运。也就是说, 这个世界在本质上是一种相异于人的、难以捉摸的和完全不受人的行为能力影响的人的环境, 对于它,人们在理论上往往称作“规律”,即看作是不可理解的合理性存在; 而在现实中则是以宿命论的方式接受了它。这样一来, 就把人变成了历史过程中的一种完全消极的存在物。

从阶级的立场出发看待周围世界和社会环境, 它把无产阶级自身与这个世界视为一体,视作总体中相互规定的总体因素。作为阶级的人是总体的主体, 它把周围世界和社会环境都看作是属人的而加以改造, 而人自身的改造又有赖于周围世界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因此,阶级的观点是历史总体观的基础, 正是由于无产阶级有了自觉的阶级意识,总体范畴在科学-方法上的优越性才表现了出来。

总之,根据卢卡奇的观点,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切形式的哲学实在论都可以彻底的寿终正寝了,任何关于世界的实体性规定都只能导致无谓的纷争, 只有的总体观念才是科学的世界观。不仅无产阶级革命, 而且整个人类问题的解决都将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进行,唯有这一科学的观念可以引导人走向全面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