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范文

时间:2023-07-03 15:50:14

序论:在您撰写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

第1篇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完善;工作加强;财务风险;成本核算

财务管理体制是指调节和反映财务关系的制度和方法,是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是为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建立的。它是组织财务活动、划分财权和处理财务关系的重要管理制度和组织形式。高校财务管理的前提是既要保证校级财务部门对全校财务和经济活动的统一领导, 又保证了全部经济活动置于学校财务的严格监督之下,维护学校在财经政策、收支计划、规章制度、资源调配和财会业务领导等方面的统一。目前作为非盈利事业单位的高校面临的财务管理风险是指在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而面临的风险。所以建立科学、合理、适应高校财务管理需要的财务管理体制,加快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1 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经费供需存在严重的矛盾

最近几年来,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教育经费也大幅度的提高,这也就导致了经费投入与需求之间矛盾的产生,这一矛盾也是制约高等教育学校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1.1.1 社会改革支出需求大

近年来,我国陆续推出的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离退休经费、临时工“三金”等一系列改革,面对这一政策的普及,高等教育学校的财政安排的经费远远满足不了实际的需要,需要高等教育学校自筹经费安排,如社会保障缴费、离退休人员经费、公费医疗经费等。即使高等教育学校在财政工作方面已经安排了一定得经费补助,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

1.1.2 日常运转成本增长快

水、电、暖、气等费用的持续增长是高校日常运行费用持续攀升的最直接原因。当下,各地政府都要求高校进行“煤改气”工程,一旦高等教育学校按照政府的规定进行改革后,供暖成本将提高了好几倍。这是因为“煤改气”后的燃料成本增加,高校却没有得不到国家及政府相应的经费补偿,使得学校的运行成本骤然猛增,经费负担日益沉重。另一方面,最近几年,中央及地方政府加大对高校的专项资金投入,高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科研装备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但是这也加大了学校的日常运行和维持费用,实验材料、配件、设备维修、维护等费用也提升了好几倍,这就造成了刚性支出。

1.1.3 基本建设任务重

当下,高等教育学校有很大一部分的水电气设施、道路、房屋等基础设施在进行增容、扩建和改造,基本建设任务中,需要很大的经费投入。而且,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公众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面临着双重压力的高等学校,必须不断地加强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从而使经费的供求矛盾显得更为突出。

1.1.4 人员经费持续增长

当下,我国财政陆续出台了许多人员福利待遇政策,为稳定教职工队伍,各高校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来筹集资金完成相应的要求,这无形当中大大加重了学校的经济负担。

1.2 财务管理体制无法满足财务管理的要求

近些年来,虽然高等教育学校在部门预算的编制日益完整和细化,但是高校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业务活动的复杂性使得编制的部门预算仍然满足不了高校财务管理和预算执行的需要。这就要求高校的预算编制还需进一步细化,要严格细化到每一级预算单位,只有将预算约束力强化到每一级预算单位,预算执行才能得到切实保证;与行政和其他事业单位相比,高校采购的物品种类较多,采购的数量相对较大,涉及到各二级单位时还要经过逐级申报和审核程序,由于目前还没有针对高校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政府采购实施细则,因此,许多高校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存在规定不明确、程序不清楚、手续不规范等问题;再者,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试点过程中,存在着现行政策规定与高校实际情况不符、难以执行的问题。如一些高校无法从零余额账户向基建账户、专用基金账户、后勤集团账户、二级单位账户划拨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此外,国库集中支付的每笔支出都要经过层层审批,手续繁琐,工作效率较低;第四,高校预算外资金全额上缴财政专户的规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部分学校因资金紧张而无法按规定全额上缴财政专户的问题。

2 高校财务管理体质改革

2.1 科学的进行财务管理

立足宏观,面向未来,全面认识财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以发展是第一要义为根本,按照统筹兼顾的方法,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大财务”的理念,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理财观,以开源为主体的筹资观,以激励为导向的管理观,在外延和内涵上进一步扩宽财务管理的内容,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工作的主动性,保证学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合理配置有限资源,开源节流,实现最佳资金使用效益高度重视资金安全和财务风险的预防工作,不断完善内控制度、规范设置管理岗位、加强银行账户管理等工作。规范基本建设行为,建立项目评审、论证制度。严格控制基建支出,精打细算,最大限度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对闲置的老校区土地推行置换、拍卖、出售等融资政策,收益用于新校区建设资金投入,从而减少银行信贷风险压力。对于重大投资要建立项目决策人、项目负责人责任制和投资绩效问责制,加强对项目招投标、工程施工、工程监理、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的管理,进一步规范高校建设行为,确保工程质量。

2.2 引入企业运行机制, 树立整体成本核算观念

对于大多数的高等教育学校,针对后勤的成本核算的管理体质是极不完整的, 无偿占用学校的大量资产, 经营成果严重不实。由此可见, 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必须树立成本核算的观念, 合理划分成本核算范围, 引入责任成本等现代财务管理方法, 管理的重心下移, 划分若干个利润重心, 实行严格的成本核算。由原有的拨款驱动的行动机制转变为靠市场驱动、经营服务、竞争收费、自我约束、自求发展的企业运行机制。

2.3 建立健全各项财务制度

完善高等教育学校的各项财务制度,把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财务制度的制定是构建财务管理体制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如果说财务机构的设置形成了管理体制的框架,那么财务制度的制订和完善则充实了管理体制的内容。财务运行机制的形成, 得益于各项制度的规范、约束和塑造。制度建设是一项基础管理工作, 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包括校内财务制度建设在内的财务基础管理工作做得是否扎实、完善。由于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 学校从事的经济活动纷繁复杂, 为了形成规范的校内经济秩序, 必须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及时制定或修订校内各种财务制度。

3 结语

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同时, 管理者应该正视高等院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可能产生的问题提早做好防范,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马俊涛. 论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J ] . 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 , 4.

第2篇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改革;问题;对策

1.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高校发展的内外部因素也越来越复杂,给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是构成高校财务管理的关键内容,能够对高校的发展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近年来很多学者以及决策者对于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重视度也不断提高。目前,我们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不少缺陷,我们必须深入进行挖掘,分析问题的诱因,并制定有效方案进行解决。

2.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2.1高校资产管理过程不严谨。现阶段,相当一部分高校存在资产管理过程不严谨的问题。资产能够为高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供基本物质支持,高校资产管理过程缺乏严谨性,通常是因为高校对于财务物资核算以及管理的不重视导致的。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因为资产管理过程不够规范和严谨,造成对账工作很难顺利进行,很容易出现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等现象,阻碍账务核对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因为在进行固定资产购置过程中,高校很容易出现盲目购置的问题,导致重复购置问题,造成公共成本的飙升,不利于设备利用率的提高[1]。

2.2高校财会人员专业素质较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新的会计准则以及制度等越来越多,陈旧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很难适应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为高校财务制度不断发展变化,财务人员的素质如果得不到提高,就很难满足财务管理岗位的工作要求。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专业技能相对较低,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无法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支持,不利于推进高校持续健康发展。

2.3高校财务组织结构不够科学。目前,很多高校仍然沿用的是“校(院)长负责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工作模式,财务部门以及财务机构的设置不够科学,很难适应发展变化中的高校财务管理要求,很多学校没有科学设置会计师职位,财务组织结构存在很大问题。其次,目前有些高校缺乏科学、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对于预算管理的重视度不足,部分高校依然根据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实施预算工作,这种预算模式相对比较落后,缺乏计划性,不利于促进中长期规划。最后,部分高校在核算管理上缺乏有效的制度支撑,筹资途径相对比较单一,对于政府部门有着极高的依赖性,很难满足筹资途径多元化的要求[2]。

3.加强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3.1不断提高高校财务人员素质。我们必须要在对高校财务管理体制革新过程中不断加强高校财务人员的素质培养,为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人才保障。首先,一定要不断强化高校财务管理,加强高校财务员工培训,提高全体高校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技能,提升其综合素质,普及法制教育,使其掌握法律、经济、政治、管理等多方面知识,引导其树立良好的法治观念,提高高校财务员工的纪律性,改变过去高校财务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的情况。其次,综合分析财务工作岗位的具体职责权限,针对不同岗位的财务人员,制定详细的工作目标,同时制定相应的科室考核实施细则,保证考核制度的可行性,以便对所有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业务技能等实施全面考核评价。此外,在人才引进方面,必须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改善财务岗位工作待遇水平,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顺利引进各种高级财务管理精英,从而壮大企业的财务管理人才队伍,提高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3.2强化高校的资产管理过程。不断加强高校资产管理工作,促进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不断走向完善。要想不断加强高校的资产管理工作,完善资产管理过程,促进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革新,就必须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委员会,为委员会配备适合的专业人才,加强内部常规审计工作,从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等方面强化会计内部控制力度,充分发挥其监督审查职能。此外,针对违规违章问题,一定要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或者经济处罚,达到良好的惩戒目的,同时,促进资产管理工作与职务晋升进行挂钩,促进压力以及动力的有效结合,刺激员工更加重视相关管理工作,做好各项内部控制工作。

3.3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不断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促进统一领导、集中管理以及分级管理的有效结合。所谓“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即要求相关部门及人员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综合分析高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对高校不同类型的经费项目以及资金项目进行合理安排,促进资金使用率的有效提高。同时,针对高校财经工作以及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坚持集中管理的原则,以便对学校的财经工作程序进行规范和优化,保证良好的财务工作秩序,避免出现严重的财务工作失误,确保高校各项财务活动的开展均能与相关法制化要求及标准相符[3]。“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指的是,学校应通过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相关制度,对学校内部不同级层不同单位的具体职责权限进行明确,保证学校的统一领导,遵循财权划分,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引导学校以及校内二级单位共同实施分级管理,构建集中管理和分权管理有效结合的管理制度,力求做到统而不死,放而不乱。

3.4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机构优化。对高校财务管理组织机构进行优化,从普遍适用的角度出发,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组织机构优化。不管高校通过何种途径构建财务管理体制,采用何种财务管理体制,都必须要保证财务结构的设置能够为节省教育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证办学质量等提供便利。另外,高校应该不断更新财务管理理念,综合分析学校具体实际情况,遵循使用精简的原则,尽可能保证设置的财务管理机构能够满足越来越严格的财务管理工作要求。针对组织人员,建议采用经济责任制进行管理,提高机构员工的工作责任感,确保高校财务管理人员有序推进相关财务工作[4]。

3.5注重预算管理,完善约束机制。首先,建立财务“大收支观念”。每一年都要编制综合财务预算,按照年度事业发展计划,综合考虑具体发展任务,结合本校财力状况,统筹控制年度收支主要影响因素,将财务收支活动上升到年度收支计划层面,实施全面的资金应用管理。进一步促进财务收支的统一性以及完整性,提高其计划性,推动高校整体财务资金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统一化,保持一定的平衡性。其次,遵循“量入为主,收支平衡”的预算管理原则。综合分析高校具体实际情况,学校内部经济活动一般由教学、科研工作以及后勤服务、基本建设等方面构成,不同工作内容在财务管理上存在一定差异,我们必须要具体分析其财务管理特点,安排好轻重缓急,保证各方面工作均能持续、有序、协调推进,确保工作重点得到重视,做到分类管理,全面进步。最后,重视预算管理,促进其约束力以及权威性的提高,保证预算工作能够充分发挥应有作用。高校必须要建立健全相关预算管理制度,保证预算制度的针对性,强化对预算管理过程的管控,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和控制,并给予有效监督,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建议,促进预算编制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健全预算执行监督管理机制[5]。

3.6 加强财务监督。针对财务监督,建议最大限度调动银行的参与积极性,加强其外部监督,并促进银行监督和高校内部监督的有效结合。可以借鉴美国一些高校,科学构建学校中央管理电脑系统,根据该系统针对不同财务管理部门相应的财务收支业务以及预算执行状况实施详细记录,开展有效的结算工作,提高管理有效性,同时,监督有效部门严格遵循学校相应财务管理制度及政策开展相关工作。(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戴美英.对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些思考[J].时代金融,2012,10(14):147-148.

[2]乔春华.高校会计机构设置与会计人员配置研究――三论高校财务管理体制[J].教育财会研究,2011,20(02):85-86.

[3]周琳.刍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缺失及其优化[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14(06):63-64.

第3篇

关键词:高校 财务管理体制 精细化管理

一、精细化财务管理内涵

精细化财务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包括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和服务质量的精细化,是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一种更加规范、更加科学的管理模式。精细化财务管理就是要使财务管理工作做到精密、细致,财务管理的每项内容、每个环节均达到精致程度,也就是落实财务管理责任,将财务管理责任具体化,对财务活动的每一内容、每一岗位、每一具体环节,建立相应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充分挖掘财务活动的潜在价值,最终达到提高效率、效益的目的。精细化财务管理不仅仅是一种管理的技术或方法,更是一种管理理念的体现。

二、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体制现状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在向财务精细化管理努力,但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高校财务离精细化管理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内部规章制度粗线条,不够具体

目前,我国高校在财务管理制度方面普遍执行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高等学校会计准则》。根据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省市教育、财政部门制定的有关规定,学校也制定了一些财务管理制度,但都比较粗放。财务管理办法、制度可操作性不强,比较笼统。如专项资金管理,由于没有明确各项费用之间的比例和资金使用范围,因此出现了费用失衡,该使用的方面投入少,不该或只应少投入的方面反而多。有些学校的科研经费、招生就业费,七八成用于招待的接待费和个人补贴,这显然是财务制度粗放所致。

2.预算编制不够细化,执行不坚决

高校根据发展计划编制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是为了更好地加强财务管理。然而,许多高校对预算编制认识不足,似乎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学校的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部门业务工作繁重,收支项目繁杂,而财务人员对学校这些业务活动又了解有限,上述部门也很少参与财务管理决策,或者不熟悉财务管理工作,致使资金使用计划编制粗放,很难细化到每一具体项目的每一具体时段和每一个小项目。

预算执行中批条过多,随意追加,预算控制效能低下,预算的约束力不强,这是目前高校预算执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些部门花钱大手大脚,刚过半年就将全年经费用完,然后巧立名目,打报告,找领导,要求追加专项经费,预算的严肃性大大降低。有时,预算追加频繁,学校财力无法承受,“寅吃卯粮”,造成实际执行数与预算数严重背离。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预算编制不细的问题,也有预算执行不力的问题。部分项目经费缺乏使用细则或细则得不到有效落实,致使已经制定好的预算成了一纸空文。

3.预算绩效评价表面化,不够细微

有的高校只重视预算收支,忽视预算绩效评价。重预算,轻实效,资金用完了就是成绩,致使资金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预算执行结果与原定目标相去甚远。同时,由于高校缺乏绩效管理的专门部门,缺乏一套资金运行、控制、评价的预算管理监督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预算绩效评估就很难做细,落到实处。

三、高校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1.精细化财务管理体制有助于高校财务改革

2011年是国家“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几乎各高校都提出了学校改革、建设、发展的宏伟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校财务工作必须顺应这一潮流,迎潮而动。当前财务工作的任务,就是要正确认识压力或挑战,捕捉机遇,推动学校改革与发展。这一矛盾在财务工作中的表现就是筹措与配置、开源与节流以及如何紧跟学校快速发展的步伐的问题。要适应高校新一轮改革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2.精细化财务管理体制有助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精细化要求财务管理从记账核算型职能向经营管理型职能转变;由事后的静态核算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核算的领域转变;由机关型的工作作风向服务型的工作作风转变。通过这“三个转变”可以使得高校会计人员更加认识到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努力奋斗的目标,从而最终实现高校财务管理能力的全面提高。

3.精细化财务管理体制有助于节约型、和谐型校园的建设

通过精细化财务管理,通过财务管理精细化,理顺每一对财务关系和每一笔资金,有助于使学校资金运作达到最优化,同时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学校的每一名教职员工都是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参与者和责任人,也都是或都会成为受益者,也就会成为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推动者,就会使精细化财务管理成为一种共识、一种文化,使精细化财务管理渗透到每一项工作中,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四、高校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体制的具体措施

实施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决定因素是人。因此,要让全校各个部门都行动起来,所有教职工都参与进来,全面、全程地参与学校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绩效评价,自觉、主动地参与学校财务制度的研究、制定和执行,这是实施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根本。

1.建立和健全更系统、可操作的内部财务制度

规范和完善地财务制度是实现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关键。要通过修订、补充完善各类财务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服务指南等,建立完整的财务基础工作规范。通过财务基础工作规范的学习,使任何一个财务工作人员,知道在自己的岗位上该做什么,怎样去做;使任何一个寻求财务服务的人员,知道自己该办理哪些手续、找哪些人、如何去办。

2.财务编制尽量细化,预算执行不打折扣

这是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基础。财务编制项目应该有大项目、子项目,甚至更细。每一个项目收入多少、支出多少、有多少工程量、多少人参加、需要多少时间、安排多少经费等等,要力求详细。预算执行中要严格按照预算实施。这样就可以减少预算执行中的随意性,防止资金的随意流失和浪费。要坚持预算编制的严肃性,一般情况下,任何人、任何单位都不能随意变更财务编制,这样财务精细化管理才有保证。

3. 建立精细化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

所谓成本就是指产品价值中物化劳动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创造价值的货币表现,或是企业为生产和销售产品所支出的费用总和。长期以来,高校财务管理的成本核算是极不完整的并和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思想是相抵触的,精细化管理的精髓是杜绝在生产过程的一切浪费,降低管理成本,使其获得最大的利润。高校财务管理必须确立成本核算的观念,合理划分成本核算的范围,执行成本核算制度,并保证这种成本核算制度以精细化管理的思想为指导,以此来建立起精细成本核算的管理体系,树立成本观念、成本意识。

4.建设好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平台

应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以财务部门为中心,上至学校决策层、下到各系、部的财务信息传递与反馈网络,是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技术保障。信息平台既对整个学校及下属各系、部的财务计划及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发现问题立刻预警或禁止,也可将整个学校和各系、部的财务信息传递给学校决策者和各责任单位,使他们能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做出相应决策。同时,通过信息化管理,将财务人员从繁琐的核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分析中,保证财务管理目标的顺利完成。

5.强化财务管理控制监督体系

借鉴标准过程管理的核心思想,对组织结构、资源配置、工作流程等管理现状进行摸底诊断,重点识别和评价制约精细化管理实现的工作流程的设置、工作环节接口安排、内部管理的缺陷,建立切实可行的决策督察、过程督察、问责督察和激励督察的联动机制,使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细节都必须有人检查、有人监督,并依据考核标准建立考核体系和关键点控制的修正体系。通过强化过程控制,进一步推进高校财务管理控制质量的提高;通过有效监督,保障责任主体工作质量,激发责任主体的责任意识和精品意识。

五、结语

精于细微才能真正提高管理水平。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使得管理精细化成为可能。财务管理部门作为高校管理的核心职能部门之一,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积极建设精细化的财务管理体制,以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手段为平台,拓宽财务管理领域, 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优化财务结构, 降低资金运作成本和融资成本,促进我国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春红.基于精细化的高校财务管理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68-71

第4篇

一、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及内容

建立和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对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其基本原则必须符合六个有利于:一要有利于增强学校的宏观调控能力;二要有利于学校财力集中,增强办学实力;三要有利于学校财权和事权的统一;四要有利于学校“大收大支”的财务管理;五要有利于加强学校的预算管理;六要有利于维护学校正常的经济秩序,更加适应学校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提高办学效益。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1 学院财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财力集中、财权下放”的管理体制。校党政群机构、教辅单位。教学单位原则上不设二级财务机构,其会计业务纳入学院财务处日常核算和管理。

2 成立学院会计服务中心。“中心”隶属学院财务处管理,下设综合部、记账部、结算部,按附属事业单位编制,实行事业编制工资总额包干与收取管理费。沉淀资金融通的净收益相结合的差额管理,经济上相对独立。

3 实行财务集中核算、会计记账制。独立核算、规模较小的校办企业,住房公积金,教学与教辅单位的创收会计业务,工会财务,各分院(系)基金,科研经费等,纳入“中心”统一管理。实行集中管理后,原单位的资产所有权、债权、债务关系和经费审批权仍归原单位。目前会计服务中心集中核算单位,共设立17套账。

4 独立设置会计机构的单位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企业和财务管理机构健全的单位,仍设置独立的会计机构,会计负责人实行委派制,由学院直接委派和管理。

5 实行财会人员竞聘上岗。按编制岗位,采取全体会计人员自愿申请。公平竞争、考核聘任的办法,以达到按岗聘任、优胜劣汰,不断提高财会队伍整体素质的目的。

二、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做法

凡是纳入“中心”管理的单位,其财务工作实行“一公开、二不变、三集中、四分离”。具体做法是:

1“一公开”。即:会计业务处理过程公开。在会计集中核算形式下,一项会计业务处理,至少要经过单位的经手人、领导审批、会计服务中心的审核会计、稽核会计、会计主管和出纳等六个环节,整个处理过程是在“一厅式办公、柜组式作业”的运作方式下进行。知情范围的扩大、运作过程的公开,在运作机制上形成了对舞弊行为的有效遏止。

2“二不变”。一是单位资金的所有权不变。各单位的资金,无论原有的还是以后形成的,其所有权均属原单位;二是单位资金使用权不变。即,属于单位的各项收支、审批使用,仍归该单位管理。

3“三集中”。一是资金集中。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形成合力,充分发挥“中心”合理使用、有效调控、弥补单位资金短缺的作用。二是账户集中。把各单位(含未纳入“中心”管理的单位)分别在多家银行开设的多个账户,集中到“中心”一个账户上来,有效地遏制了多头开户、资金分散的“弊端”。三是人员集中。会计人员集中在一个办公大厅办公,能够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确保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4“四分离”。一是会计业务的决策者与执行者分离。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使会计业务由各单位的内部处理变为会计服务中心集中处理,会计人员的隶属关系也与单位分离。这样较好地避免了会计人员实施监督时形成的“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的弊端,也为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是财务审批与会计监督分离。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审批职能由原单位行使,会计监督职能由会计服务中心行使,这样审批责任人与实际操作人形成分离,建立了双重制约机制,弥补了财务机构负责人既是财务审批人又是实际操作人、缺乏财务审批与会计监督而不能相互制约的缺陷。三是会计凭证的存放管理与形成单位分离。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凭证由会计服务中心管理并保存,有效地防止了因原单位的凭证自制自存,使会计作假行为发生后,外人很难得知,易于躲避监督检查的舞弊现象。四是会计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和职务、职称晋升与所管理的单位相分离,强化了会计监督,避免了财会人员因受制于单位而不能依法行使职权的弊端。

三、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体会

1 实现了会计秩序的规范化、科学化。通过改革,会计基础工作大大加强,各项凭证的填制。审核、稽核制度得到了完善;账簿的登记和管理工作得到了健全;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填报得到了统一。集中办公后,统一确定使用财务软件,较快地提高了财会电算化的进程。会计信息不再是“领导定调子、会计境数字”,而是会计事务的真实反映,真账假做、假账真做现象从根本上得到防止和杜绝。同时,由于严格执行票据管理和收费管理的有关规定,清退不规范票据,取缔违规收费项目,制止超标准的收费行为,全面规范各单位的执收执罚工作,真正实现了会计秩序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第5篇

【关键词】高校 财务管理体制 改革

财务管理体制是高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同时由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高校原有的财务管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因此,高校必须通过内部管理制度的创新,全面提升办学水平,才能促进学校做优做强。

一、当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现状与问题

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国家有关法规,结合高等学校特点,国家财政部制定了我国《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主要内容包括:

(一)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

规模较大的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高等学校必须单独设置财务处(室),作为学校的一级财务机构,在校(院)长和总会计师的领导下,统一管理学校的各项财务工作,不得在财务处(室)之外设置同级财务机构。高等学校校内后勤、科技开发、校办产业及基本建设等部门因工作需要设置的财务机构,只能作为学校的二级财务机构,其财会业务接受财务处(室)的统一领导。高等学校二级财务机构必须遵守和执行学校统一制定的财务规章制度,并接受财务处(室)的监督和检查。但是在实际中,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高等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但有一部分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制度还停留在学校“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管理模式,这样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用与现有高等学校的规模和发展。

1.在预算编制方面。高等学校预算由学校财务处(室)根据各单位收支计划,提出预算建议方案,经学校最高财务决策机构审议通过后,按照国家预算支出分类和管理权限分别上报各有关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财政部门核定预算控制数(一级预算单位直接报财政部门)。高等学校根据预算控制数编制预算,由各有关主管部门汇总报财政部门审核批复后执行。这样的财务预算的特点是年度内预算的计划性比较强,但对学校中长期规划考虑显得很单薄,这种预算编制原则和办法目前在我国高等学校具有普遍性。

2.在收入和支出管理方面。高等学校收入主要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这样的收入来源比较狭小,而在实际情况中,现今的高等学校已经是一个容量很大的经济实体,拥有相当规模的优质资源,仅有这几种收入形式是不够的,高等学校对政府财政的依赖程度太高,导致很多高校欠下巨额债务。高等学校支出主要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自筹基本建设支出和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高校预算支出的具体安排是按照“切块包干,归口管理。定额控制,超支不补”的原则来执行的。一般地,高等学校预算支出分为正常经费支出和人员经费支出两部分,在这种支出形式中,支出的投入有形,但是产出却无具体价值形态来评价,或者说效益无法得到具体价值的体现,单位的事业效果反映不全面。

(二)会计核算原则采用收付实现制

由于收付实现制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收入和支出的依据,在这种记账基础下,高等学校财务收支只包括以现金实际收支的部分,并不能反映当期已经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部分,这样就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这将对高等学校持续健康运行和发展带来隐患。这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权责发生制核算原则有根本的不同,这约束了高等学校预算支出的合理性,同时也是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存在的弊端。

1.在资产管理方面。高等学校的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但存在某些高校财务基础工作较差,会计账户设置不合理,会计核算不规范,固定资产管理薄弱,账实不符,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2.在财务监督方面。高等学校的财务监督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三种形式。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经济活动实行不同的监督方式。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大多数高校的财务监督制度都非常的不健全,有些学校甚至忽略掉财务监督体制,导致管理的各种漏洞,易产生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白条记账等违反财务纪律的现象。

二、结合现状,对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体制革新的一些思考

一个优良的财务管理制度,可以保证一个高等学校的正常有序发展,促进高等学校教育机制的运行,能够有力推进教育事业快速、平稳地发展。因此。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及时革新,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服务非常的重要。

(一)财务管理体制方面

高校应采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大体制,注意对资金的集中控制。在学校财务处的统一领导下,下设二级机构,注意正确处理好学校与二级单位的财务关系。既要保证学校财务部门的管理和调控作用,又要注意调动和发挥二级单位的积极性,防止“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状况。注意以下三点:一是二级单位的独立核算性质不变,由学校财务部门根据各二级单位资金的性质,按照有关会计制度,分别设置会计科目,建立不同账套,归口进行单独会计核算;二是资金的所有权不变,学校财务部门要对各二级单位分别核定经费指标,并由各二级单位具体管理,并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三是资金使用权不变,各项资金的审批和使用仍归原二级单位负责。学校财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依照有关财经法规、制度,对各二级单位所有的经济活动提供服务和进行监管。

(二)预算编制方面

高校应全面科学地编制预算,具体表现在:一是在我国高校可以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并根据资金收支的内容下设专门协调组,如收入预算协调组、教学科研支出预算协调组、后勤保障支出预算协调组、人力资源支出预算协调组、项目支出预算协调组等,负责高校预算的编制工作。各协调组根据学校确定的收支预算框架,提出具体预算,由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综合平衡,反复论证,最后报学校决策机构讨论通过。二是建立绩效预算管理的约束机制。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鉴于高校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各高校预算收支盘子有大幅度增长,单纯采用“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已不能适应学校的发展现状。为了实现对学校预算经费进行合理的分配,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应在“零基预算法”的基础上,在高校内部构建绩效预算管理体系。绩效预算管理引入了项目竞争和资源效益配置机制,有利于鼓励管理者创新与资金节约,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科研服务能力。其基本出发点是解决“高等教育资源匮乏与浪费并存”的问题,其基本收益是高等教育资源的节约。

(三)收入管理方面

我国高等学校是在政府的领导下,高校拥有相对自的办学模式,由于高校办学的这一特点形成了目前相对单一的收入形式类型,高等学校应该走和有实力的相结合的路子,将人才的培养和企业的内在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所培养的人才要和地方经济、文化、紧密结合。要在取得政府财政补助的同时寻求大企业的财力支持,使高校的科技成果优势顺利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形成良性互动、相辅相成的理想模式。一些高校成立了教育基金会,这是多方筹集资金、办好教育的努力与尝试,也是高校逐步形成多元化收入渠道的一个良好开端。但是这仅仅是个开端,需要高校做的工作还很多。要打开思路,办实办好,在培养人才方面走出新路子,扩大高等学校的经济容量,提高高等学校承受市场经济风险的能力。

(四)支出管理方面

编制预算支出的出发点应该更加贴近单位的实际情况,支出的类型和数量应真实体现二级单位和部门的事业效果,建立支出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按标准和定额管理来核定支出,实行规范化管理。减少人为因素对预算执行的影响,加大对预算支出的分析检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分清轻重缓急,提倡勤俭节约。

(五)固定资产管理方面

目前的固定资产核算有许多不合时宜的情况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个好的解决办法是:应当先查清高等学校所有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量,根据使用状况再确定适当的、符合实际的折旧率,来建立正常的固定资产进入、价值转移和退出机制,使得高等学校所执行的培养学生无成本核算的缺陷得以弥补,同时也解决了高等学校现有固定资产价值不实的问题。实行固定资产折旧可以明确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和价值的动态转移等情况,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进入、消耗和退出的整个过程。

(六)财务监督方面

在财务监督方面,应充分调动银行的外部监督与高校的内部监督体系的统一。也可效仿美国的高校,建立一个学校中央管理的电脑系统,依靠这个系统对各基层财务管理部门的财务收支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记录、结算和管理,并监督其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财务政策和财务制度运行。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外,涉及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其他方面也是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变革所必须考虑的。例如,如何细化预算管理级次,如何在教学资源共享方面多做一些工作,教学和科研设备的使用率如何提高等,以使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的革新取得实效。本文只是从简单的几个方面谈了对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一点思考,希望对我国高校未来的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有一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罗青.高校绩效预算体系浅析[J].财会通讯,2008,4(7):11-12.

[2]薛颖.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探究[J].财会通讯,2011,3(2):321-323.

[3]郭玉萍.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措施[J].财会探索,2011,11(5):1221-1222.

[4]郭银清.美国高校预算管理经验与借鉴[J].财会通讯,2011,12(3):381-383.

[5]岳凤霞.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探讨[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12(4):181-183.

第6篇

关键词:高校 财务管理 体制改革 路径选择

一、概述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现状

当前,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高校资产管理过程不严谨、高校固定资产的流失严重、高校财会人员的素质不高四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高校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

高校贷款具有期限长、金额大、利率低等特点,就目前而言,高校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是高校财务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高校融资方面来看,高校教育经费形成了多渠道筹措的基本格局,而高校融资渠道多元化使得财务管理尚未跟进。长期以来,国家拨款和学校自筹经费成为高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近年来,银行贷款成为各高校筹资的新渠道。采取银行贷款的方式解决高校教育经费问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校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但使高校外债规模逐年提升,如何偿还高额债务成为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新课题。

(二)高校资产管理过程不严谨

高校资产管理过程不严谨也是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之一。资产是一个单位完成任务的重要物质保障,高校资产管理过程不严谨,主要是由于高校忽视对财务物资的核算和管理造成的。具体说来,在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由于资产管理过程不严谨,使得固定资产账与各部门及校产管理部门很难进行账账、账实核对。此外,由于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往往盲目购置固定资产,造成重复购置,这样导致办公成本高、设备利用率低等问题。

(三)高校固定资产的流失严重

高校固定资产流失带有普遍性,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一直是高校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难度日益加剧,高校固定资产的流失严重也是高校财务管理的瓶颈。总的来说,高校固定资产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指在计价、核算方面的规定不合理,造成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账面数与实存数不符。

(四)高校财会人员的素质不高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浪潮下,新的会计准则、制度及税收政策、法规不断出现,传统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面对高校财务制度转型,财务人员的自身素质难以适应新的财务制度,不难看出,高校财会人员的素质不高使得高校财务管理陷入困境。因此,改革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二、改革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路径

为进一步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水平,针对上述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改革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资金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资金,是改革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有效途径。高校财务管理要注意对资金的集中控制,有助于高校账务的及时处理和监督管理。具体说来,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资金就是在学校财务处的统一领导下,下设二级机构管理高校财务。在进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资金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点,一是二级单位的独立核算性质不变。二是资金的所有权不变;三是资金使用权不变。

(二)强化高校的资产管理过程

强化高校的资产管理过程,是改革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重要环节。在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中,强化高校的资产管理过程,可以从成立内部审计委员会方面采取措施,通过内部常规审计、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等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除此之外,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降挂钩,使压力和动力结合,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三)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

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也是改革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路径之一。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固定资产的管理占有重要的地位,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应在固定资产预计可使用的年限中合理分摊固定资产费用,制定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率,这样不仅可以与国际惯例接轨,而且可以提高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有助于加强高校的资产管理和教育成本的核算。

(四)优化高校财务人员的素质

优化高校财务人员的素质,在改革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过程中也不容忽视。在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中,优化高校财务人员的素质,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对高校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会计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和财务管理水平。与此同时,根据财务工作和每个人的岗位职责,制定财务人员的工作目标,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室考核实施细则,对每个人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等进行考核。通过整改,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强化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结束语

总之,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进行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资金;强化高校的资产管理过程;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优化高校财务人员素质,不断探索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洪军,李响.高校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具体措施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3(07)

[2]曹新梅.浅谈创新高校财务管理的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6)

第7篇

关键词 高等学校 财务管理体制 两级管理

一、原有高度集权财务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高等院校内部体制改革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内部体制在如何使学校适应市场需要,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办学积极性,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作用,取得最大效益等方面尚存在着诸多不足。就原有高度集权财务管理体制来看,由学校制定总体办学思路,由各职能处室负责分块实施。校内人员工资、各种福利待遇、主要办学经费等均由学校统管,院(系)在人事、财务、教学、学科建设、学生工作等方面没有自,经费上仅负责管理学生经费及院(系)创收,这种管理体制存在许多制约学校发展的弊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人员编制统得过死,不利于人员的合理使用

高校内部体制改革大多是从人事制度改革入手的,如:定员定编、工资总额承包、工资总额动态承包等等,人员编制由学校编制委员会确定,院(系)没有用人自,于是各院(系)都拼命争编制,有了编制就能把工资总额做大,根本不考虑人员结构是否合理,能否人尽其用,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2、办学经费管理权高度集中,影响院(系)的办学积极性

高校的主要办学经费由学校统管,经费分配没有与院(系)招生规模、毕业生就业率、学科建设等挂钩,除少量包干经费外,人员工资、奖酬学校统筹,水、电、暖学校统包,各单位对学校支付的公共性费用漠不关心,做任何事情都向学校伸手要钱,哪个院(系)能要钱,日子就好过,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一样, 院系处于学校教学科研的第一线,直接面对学生和教育市场,更了解市场对教育的需求以及自身具备的竞争优势,更能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学校现有的管理体制对院系的限制很大,在集中管理的财务体制下,招生权集中,财权集中,院系开办培训班要经学校批准,培训班的创收收入大部分要上缴学校,院系只能支配其中一小部分,极大地挫伤了院(系)办学积极性。

3、权责分离造成管理混乱,资源浪费严重

学校要求院(系)所承担工作的范围与其在职责范围内支配的权力不对等,也就是说没有从体制上形成以院(系)为中心的公共管理、服务体系,没有用经济杠杆来约束管理,各院(系)购置设备、建图书资料室、建计算机房一味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同类设备重复购置,大型设备盲目购置,根本不考虑设备的利用率,造成资源浪费,使原本就不够充裕的教育经费更是捉襟见肘。

4、忽视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业绩考核和激励,不能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高校现行的财务管理普遍只重视事前和事中管理而不重视事后管理,预算管理一直都是停留于制订预算和执行预算的水平,并没有提升到加强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业绩考核并给予奖惩。没有相应的业绩考核和激励措施,这恰恰是高校现行预算管理的软肋。预算管理应该是全过程的管理,既要进行事前预测,又要进行事中控制,最主要的是要进行事后评价。目前高校预算管理大都有点本末倒置,工作重点主要是对预算的执行进行事中控制,将大部分的人力物力花费于审核哪些支出该开支以及哪些支出不该开支,为了审核而审核,而不是将精力放在对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评价,没有捉住工作的重点,事倍而功半。

二、高校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积极作用

整顿高校财务会计秩序,规范会计行为必须着眼于财务管理体制的创新,以期财务会计工作能够在有效的管理下提供客观、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使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从根本上解决高等院校办学效益问题首先要重视学校财务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高校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教学科研工作的中心地位

财务管理改革将教学科研工作与非教学工作区分开来,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学校的教学科研业务,一方面能够确保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能够保证教学科研投人和教师收人有明显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自主使用的经费呈上升趋势,各院系可以根据自己的财务状况和学科需要,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确定重点,有效分配资金投人,为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中心地位创造有利条件。此外,各院系全面出击、积极探索、努力寻找财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办学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其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将逐步形成。

2、增强各部门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改革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下放财权,在学校内部引人市场机制、划小核算单位、形成以会计核算为中心的核算体系,使高校财务管理重心下移,解决了高校内部原先存在的效益低、效率差、“大锅饭”问题。各院系、各部门由多要人、少招生转变为少要人、多招生,各单位普遍压缩了行政办公费用,节水、节电的意识也大大增强。

3、推动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高校财务管理改革的开展,有助于充分发挥资金的经济杠杆中心调控作用,能够对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人事制度的改革方面,各单位经费都是独立核算,这就从机制上促使各单位减员增效,严格控制人员的调人,并对管理人员、教辅人员的要求大大提高,为学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创造了条件;在资源使用制度改革方面,财权下移后“房屋有偿使用”、“设备有偿使用”等制度的推行为学校内部优化资源结构,提高资源使用率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后勤社会化改革和校办产业的市场化改革方面,学校逐渐取消对后勤的行政拨款,后勤部门只有靠优质的服务收费求得生存与发展,校办产业实行完全的市场化模式,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高校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模式选择的原则

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一方面要能够使高校财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能使财务制度适应飞速发展的高教事业的需要,从而做到财务管理中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学校的隶属关系不同、办学模式不同、规模效益不同,则财务的管理模式也必然不同。高等学校可以通过合理划分财权,建立权责分明,权、责、利相结合的规范的财务管理模式,建立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又符合高校实际的则经工作秩序,理顺校内经济关系,规范财务活动。但无论哪种类型、哪种规模的学校在选择财务管理模式时都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与市场经济大环境相适应的原则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是政府主管部门的附属机构,财务管理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的模式,资金来源单一,财务管理缺乏理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高等学校的资金来源打破了过去对政府或主管部门“等、靠、要”的收入模式,资金筹措渠道逐渐增多,资金需求额度逐渐加大。因此,财务管理模式必须适应这一变化了的新形势,必须将市场观念导入财务管理中,以价值规律和市场为导向,调节学校发展中人、财、物各方面的需求和供给,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2、坚持“宏观调控,微观搞活”的原则

为了克服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弊端,在确立财务管理模式时必须坚持“宏观调控,微观搞活”的原则。因为在分级管理模式下学校各单位不是独立于学校财务管理部门的分散自主的财务,而是在学校的宏观控制下的分权分级的财务管理模式。因此,在整个学校财务的运行过程中,宏观管理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对分级管理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宏观管理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学校对财务实行宏观管理首先要树立全校一盘棋的思想,这种思想必须成为校长治校的一贯的指导思想,要成为各级干部和师生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全校一盘棋的思想体现在财务上就是在收支上实行“大收大支”。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预算管理是实现高校财务管理目的的具体途径和措施,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学校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客观情况,高校的预算应该实行大口径的全面预算管理,形成高校全方位的收支计划管理,这有利于集中必要的资金,统筹安排支出,提高资金使用的综合效益。

3、责、权、利密结合的原则

建立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处理好学校集权与分权的关系,要把学校领导的统一性和基层单位的独立性有机结合起来,使资金既能从宏观上有效地得到利用,又能给基层单位一定的财权,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调动学校和基层两方面生财和理财的积极性。任何社会组织,不管规模大小,它们把分散的个人组织起来,结合在一起,都会有自己的工作任务和预期目标,这是由社会分工所决定的。责、权、利紧密结合的原则,主要内容体现在经济责任、经济权利和经济利益紧密结合上,这是我们设计新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基本前提和原则。责、权、利三者是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如果只讲“责”,不给一定的“权”,就会捆住有关单位的手脚,难以尽“责”,如果只给“责”,不给一定的“利”,就会因缺乏激励机制,难以充分调动积极性,“责”必然会流于形式。如果只讲“利”不尽“责”,由于缺乏约束机制,就会导致管理跟不上去,最后“利”也会落空。在责、权、利关系上,责任是核心,权利是条件,利益是动力。财务管理模式的确定,核心问题是处理好分权与集权的关系,因此,必须把学校领导的统一性和基层单位管理的独立性结合起来,妥善地处理统与放的关系、学校与二级单位的财务矛盾。

4、与高校本身的管理体系、发展模式相适应的原则

财务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因此,选择财务管理模式,必须与学校的管理体系相适应,必须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相适应,必须从本学校的办学规模、教学及管理模式、财力大小、甚至历史沿革等情况出发选择管理方式和管理办法,形成自己独特的、科学的、适应本校发展的财务管理模式,达到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支持、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的目的,这样才能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5、集中财力和下放财权相结合的原则

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学校的各个方面,需要诸多利益群体的互相配合。在财权划分、财力分配的问题上,应集中财力以利于统一调度学校资金促使学校整体目标的贯彻和实施,应下放财权以利于调动各单位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促使办学效益的提高。

6、为教学科研服务原则

高等学校是传承知识和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高级人才的基地,教学和科研应该是其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尽管高校财务管理的改革会对既定的财务资源分配格局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但是确保将有限的资源优先用于教学和科研应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田靖鹏,谈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创新 财会月刊 2006/21.

[2] 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变迁与高校财务管理职能的扩展 李永宁 事业财会 2006/03 .

[3] 浅议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创新――基于建立校、院(系)两级预算体系角度的研究 田靖鹏 教育财会研究 2006/02.

[4] 合并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陈慧 财会通讯(理财版)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