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

时间:2023-07-02 09:22:35

序论:在您撰写发热患儿的护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发热患儿的护理

第1篇

发热是各种疾病的常见症状,体温升高有利于发挥的防御功能,但持续高热会增加心脏负担和机体耗氧量,致脑缺氧、脑水肿和神经细胞的坏死。因此采取积极有效地降温措施,对于缓解病情、减少重要脏器的损伤及至挽救生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我院收治的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热的患儿60余例在不同发热时期进行合理化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大大减少了患儿的并发症,提高了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1.2 方法:体温开始期。即体温开始上升阶段,这是发热的第一期,体温上升有快有慢,快者可于几十分钟或几小时达到高峰,慢者于数日内体温才达到高峰。此期产热加强而散热减少,皮肤血流减少且汗腺不分泌。患儿皮肤干燥,面色苍白,四肢末梢厥冷,伴有抖动寒颤表现。此期应嘱患儿卧床休息,增添盖被,保持室内安静,避免各种刺激,足部放置热水袋保暖,待体温升高后再拿开,降温措施采取多喂开水,饮食以流食为主,如蛋汤、米汤、绿豆汤,多进蔬菜水果,以减少寒颤等不适。因此不宜用冷敷或酒精擦浴等护理降温措施,以免引起周围循环不良[2]。

高热持续期。当体温达到高峰时,就转入了高热持续期。此期皮肤血管开始扩张散热。体表血流量增加,呼吸及脉搏加速,患儿面色潮红,患儿体温超过38摄氏度,可适当给予退热剂,伴随体温升高,患儿可出现许多精神症状,头痛、嗜睡、不安,高热者可有瞻望、神志不清、幻觉、行为障碍等,有的患儿还可出现抽搐,多数病人虚弱无力、关节酸痛、食欲不振及呕吐恶心[3]。

尽量解除由于高热带来的痛苦,护士应遵医嘱给予病人适当处理,包括采取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冷敷头部、冰水灌肠等措施,以降低体温而保护脑、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人员对物理降温护理措施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指导家长及时处置高热患儿,以减少高热惊厥等并发症的发生。

体温下降期。患儿皮肤血管进一步扩张、出汗,皮肤表面温度增高,体温逐渐下降。由于患儿排汗,应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和被褥,防止受热受冷。此时可给予水果和蔬菜以及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已增加营养,提高抵抗力。同时给病人接触大自然的机会,病人在发热时,不得较长时间卧床,否则往往会有幽闭与沉闷的感觉。因此,在热退以后,如果病情允许的话,护士可伴随患儿外出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观赏花草树木,这对康复体力与舒畅胸怀是很有力的。

2 结果

经过一年多的临床实践,满足了不同发热患儿及其家属的需求,患者满意度上升,进一步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发热并发症,因此充实了发热护理常规,通过临床实践不断改进,形成动态循环。

3 讨论

长期发热会引起糖蛋白分解代谢增加,进而影响大脑功能,由于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引起体内蛋白质缺乏,进而影响损伤组织的修复、抗体的形成、酶的活性以及激素的合成,发热可使中枢神经兴奋性增高,使患儿表现出不安、睡眠障碍、头痛、幻觉和瞻妄等,有的还可出现惊厥。长期发热最终可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衰竭,意识丧失,呼吸与循环功能衰竭,危及病人生命,故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加强各期护理,寒颤期及时保暖及给热饮料;高热期应注意病情变化及临床表现,如患儿有躁动不安与惊厥时,按医嘱给予镇静药,防止坠床,退热期由于大量出汗,应防止患儿着凉,并要注意皮肤护理,发热患儿应保证充分的休息。室内空气要新鲜,温度要适宜,给患儿一个安静、舒适、优良的环境,以利身体早日康复[4]。

参考文献

[1] 陈梅,李海珠,周开江.发热过程的心理表现及护理策略[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3,26(6):88

[2] 刘艳萍,郝丽娜.患儿发热不同时期的护理[J].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382

第2篇

【关键词】小儿;发热;治疗;护理

在小儿时期,发热属于是较为常见的临床急症。由于诱发发热的病因有很多,进而使得发热出现不同类型和程度。另外,由于小儿时期患儿的免疫能力较弱,因而还可能引发一些并发症,因而需要对其采取及时的临床治疗与护理干预,进而及时、有效的缓解发热症状。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笔者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72例发热患儿行护理干预,均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均选自于笔者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72例临床发热患儿,其中男性41例,女性31例,年龄为30d~12岁(平均为4.5岁);其中高热惊厥患儿为8例,烫、烧伤患儿为3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为 47例,肺炎患儿14例。

1.2 治疗方法

药物降温。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退热药物:美林、泰诺林以及退热栓剂等。我们建议:患儿为1~3岁,则可使用泰诺林退热剂,患儿年龄≥2岁,可使用美林退热剂;物理降温。采取温盐水(28℃~32℃)灌肠,给患儿灌入100~300ml的0.9%生理盐水,在灌肠后30min后便可排便,进而可促进排除毒素及缓解发热;温水擦拭,可采用33℃的温水擦拭患儿的全身,以此来刺激其血管而促进其扩张,这样可起到散热的作用[1]。

2 护理及体会

2.1 环境与饮食护理

对于小儿发热病症,临床环境与饮食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发热患儿需要静卧休息,保证其充足的睡眠,以此来弥补耗损及消除疲劳;病房室温最好控制在19℃~23℃为宜,而湿度则控制在50℃~65℃为宜,病房内需保持空气的流通性。

小儿在发热时期,需给予饮用白开水,以此来稀释病菌所产生的毒素并将之排除;由于患儿发热时可能会减少消化道分泌液,导致食欲下降,因而需要给予患儿一些清淡、易于消化的流质性食物,同时可适量添加一些蔬菜(如:西红柿、豆芽、芹菜、南瓜等等),以此来补充维生素[2]。

2.3观察患儿病情

护理人员在治疗期间,需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定时测量患儿的体温(一般每间隔4h测量一次,若为高热或高热惊厥需每间隔2h测量一次)。若患儿出汗,则需立即更换衣服,目的是为了能够有效避免因捂汗而引发虚脱,而在更换衣服时需注意保暖;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及生命指征情况,若出现异常则需立即进行处理。

2.4药物发热反应护理

患儿在输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面色苍白、发冷、寒战以及肢端冰冷等现象;在确认属于是输液而引发的不良反应时,则需立即停止输原液,同时更换原液体和输液器再次进行输液,另外需时刻保持输液管道的通畅性[3]。对于在输液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护理人员需做好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要求并做到“三查七对”(三查:摆药前查、摆药中查、摆药后查;七对:时间、姓名、药名、床号、规格、剂量、用法),另外在药物配伍在时需注意药物禁忌及药物的浓度与剂量,配制药物需遵循“现配现用”原则。

2.5心理护理

若孩子出现发热症状,部分家长一日内去医院三四次, 迫切要求医生给孩子多次肌注退热针,甚至不合理的应用激素类药物进行解热,这些过度治疗都可造成严重后果,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发热恐惧症”,因而需要我们医护人员对家长及患儿讲解关于发热的基本知识以及常规护理方法,以此来有效缓解发热恐惧症,进而使得患儿能够获得合理的临床治疗。

3结果

本文72例临床发热患儿经过临床药物治疗及护理干预后,均治愈出院。通过对社区患儿家长进行随访,患儿及家长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达到83.33%(60/72)。

4讨论

对于发热患儿,由于其长时间发热可能会增加糖蛋白的分解代谢,这样将影响大脑的功能,另外还可导致患儿体内的蛋白质出现不足,这对患儿抗体形成、损伤组织修复、激素合成以及酶活性等等都会产生一定影响。除此之外,发热还可能增高患儿中枢神经的兴奋程度,进而导致患儿出现不安情绪、幻觉、睡眠质量差以及头痛等并发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出现惊厥现象。

为了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的发热症状,避免发生上述并发症状,我们需要对该病引起高度重视,积极的开展合理治疗与护理干预措施,尤其是需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体温、血压、呼吸、脉搏)变化情况,以防止因体温聚降而引起患儿虚脱,甚至是急性循环障碍症状[4]。在本文的临床研究中,通过对72例临床发热患儿经过临床药物治疗及护理干预后,其临床治愈达到100%,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状,均治愈出院。而通过对社区患儿家长进行随访,患儿及家长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达到83.33%(60/72)。由此可知,采取合理的社区治疗与护理干预对发热患儿的恢复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刘艳萍,郝丽娜.患儿发热不同时期的护理[J].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382.

[2] 刘爱玲. 发热患儿的护理体会[J]. 健康必读(下半月),2010,10:68.

第3篇

【关键词】小儿烧伤;高热;原因;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1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69-01

小儿烧伤是临床上常见的意外损伤,小儿烧伤后发热是常见并发症,伤势越重、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在治疗烧伤过程中如何观察、护理好患儿,避免因高热惊厥及加重创面损伤,直接影响烧伤患儿的预后,我们通过分析烧伤后发热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5例中度烧伤患儿,其中男性10例,女性15例,年龄3月-6岁,平均年龄21±12岁,创面深Ⅱ度烧伤,烧伤面积:10%-35%,平均175±26%。致伤原因:热液烫伤18例,火焰伤7例。伤后1h-24h入院,本组患儿中入院时无其他疾病。

12治疗方法烧伤患儿在住院早期给以补液、抗感染、营养支持、创面换药等治疗及实施有效的护理。

2结果

发热发生于伤后8-24h者2例,伤后24h-3d者8例,10-16d者15例;中等度热(381℃-39℃)13例,高热(391℃-41℃)4例(包括2例于伤后48-72发生惊厥),持续低热(371℃-38℃),上述患者经精心护理,25例患儿均治愈出院无并发症。

3发热原因

31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体温调节中枢调节能力差,受刺激易发生高热,由于髓鞘生成不全,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抑制性不平衡,发生高热时,兴奋泛化导致小儿出现惊厥[1]。

32电解质紊乱患儿烧伤面积越大,创面渗出越多,早期因补液不足患儿口渴饮入大量不含钠液体,至稀释性低钠血症,也可因补充高张液导致脑细胞脱水,而出现高热,甚至惊厥。于伤后10多个小时入院就出现高热。

33吸收热烧伤后72h进入回吸收期,大量毒素吸收,而产生吸收热。烧伤后肠道毒素、细菌毒素、细菌越过肠黏膜屏障迁居至肠外组织器官或播放至全身,从而引起高热或全身感染。

34换药热烧伤创面清创、浸浴、涂药时冷热刺激直接作用于皮肤神经末梢产生疼痛,创面大量坏死物质分解产生内源性致热源通过触摸入血产生高热,换药热一般在换药后几小时内发生,持续时间3-5小时,经对症处理后体温逐渐下降。

35感染烧伤后3-4周创面溶痂,大量细菌繁殖,引出创面脓毒血症,大量炎性介质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升高,从而引起发热。感染引起发热是烧伤患者发热最主要原因。

36创面包扎过多、环境温度高烧伤破坏了皮肤汗腺的散热功能,导致散热功能下降而致体温升高,创面包扎过多、过厚或采用暴露疗法室温过高(>30℃),可导致病儿高热。

37输液输血反应、烧伤后合并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胃肠感染均可引起发热,长期应用抗菌素,也可引起发热。

4护理

41基础护理减少人员流动,加强病房消毒,保持空气清新,室温维持恒定,防止寒冷刺激引起产热过多,勿长期灯烤,覆盖物过多。认真做好各项记录发现异常要立即向医生进行报告。加强饮食护理,给些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稀粥、果汁,菜汁,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等。要给患儿进食易消化,高热量、少油腻、同时富含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加强营养,增强身体抵抗力,促进创面早日愈合。

42早期及时补液纠正脱水,警惕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和脑水肿发生,通过早期肠道营养,饮食改善电解质紊乱。定期复查血离子,发现异常及时纠正。

43创面护理烧伤创面护理对烧伤患者来说非常重要,烧伤早期不要过度冷疗,待休克期平稳度过行清创术,清创前给予适量的止痛药物,动作要轻柔,尽量缩短时间,去除坏死组织、分泌物、剪开泡皮放出渗出液避免炎症介质刺激创面,保持创周皮肤清洁避免污染,有效控制感染。采用浸泡疗法时,水温适宜,勿过热或冷,增加局部刺激。换药时观察创面变化,进行创面培养。

44高热护理当体温上升到39℃时,应及时进行降温处理。发热首选物理降温,冷敷冰袋可放置前额、头顶降低并减少脑细胞耗氧量,或放置体表大血管处,持续时间15-20分钟;温水擦浴时水温在32-34℃之间选择远离烧伤的正常皮肤部位擦澡,禁擦前胸、腹部、后颈,因这些部位对冷刺激敏感,易引起不良反应。50%酒精擦澡方法同前。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在降温处理后30分钟必须再次测量体温,观察降温效果,并记录于体温单上。

45药物降温不同退热药的适应年龄、剂型、剂量、使用间隔时间和给药途径均不同,必须按规定给药。常选用对患儿副作用少且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的药物,如安瑞克、安痛定、精氨酸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或安乃近滴鼻。不主张用激素类药物,在使用退热药时应特别注意患儿出汗情况,出汗多可能引起虚脱。合理地安排输液时间与速度,保证血液中有效的药物浓度,补充血容量,排除体内毒素。

46惊厥发作护理2例惊厥发作均为大发作,患儿有意识丧失,两眼凝视或上翻,面部、四肢肌肉呈阵挛性或强直性抽动;由于喉肌痉挛致气道不畅,屏气及口唇青紫,也可见阵发性哭闹、尖叫。惊厥控制后立即给予氧气吸入,颜面、口唇及四肢末梢发绀明显时可给予面罩吸氧,不明显时可予鼻塞吸氧。及时进行小流量吸氧对改善脑细胞的低氧十分重要[2]。

高热是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而持续高热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同时,增加热能的消耗,损害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以致产生多种并发症,威胁病人的生命[3]。小儿烧伤后发热,原因多方面,发热时间、持续时间也不同,只有针对不同原因实行一系列有效的降温措施及细致的护理,才能及时、正确地降温,促进烧伤创面早日愈合,降低因高热引发的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张茂华小儿高热惊厥82例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10(31):1570-1571

第4篇

【关键词】循证护理;呼吸道感染;小儿;发热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在临床上是常见的疾病,患儿常伴有发热症状,若发热症状严重时,可使患儿出现抽搐、惊厥等情况,患儿家长极易对治疗效果产生怀疑。循证护理是护理人员运用科学、可信、有价值的研究结果作为证据,根据患儿具体的情况、愿望与需求,并结合临床护理的经验,给予患儿最佳、有效的护理[1]。本文选取2010年4月――2012年4月呼吸道感染患儿76例,将其按双盲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38例与对照组3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循证护理干预,两组患儿治疗结束后,将其治疗结果进行对比,观察组取得了颇为满意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们选取2010年4月――2012年4月呼吸道感染患儿76例,将其按双盲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38例与对照组38例,其中:男42例,女34例;年龄在2-12岁,平均年龄为4.6±1.7岁。患儿就诊的体温在38-39.8℃,平均温度为38.5±0.2℃。排除合并有其他疾病的患儿。两组患儿是在家长知情同意情况下将其按双盲随机法分组,所以年龄、性别、体温等方面相比较,没有显著差别(P>0.05),数据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

1.2.2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循证护理干预:①提出问题:第一,给予患儿退热药物30分钟后,仍没有较好的退热效果,家长心里会很焦灼,易引发护患矛盾。第二,当患儿熟睡时,仍采用肛温测量方法,易引发家长不满,也不利于患儿恢复。②需要解决问题:第一,肛温与腋温的差异。第二,对于病情不同的发热患儿,应采取的降温措施。第三,降温措施实施后起效时间应为多少。③循证支持:采用退热、体温、发热、小儿等关键词,从知网查询文献47篇,根据文献的科学性,同时结合临床经验与患儿具体情况,确定结论。④护理干预:第一,体温测量方法。有资料报道[2],对997例患儿进行不同的体温测量方法,其体温差异结果显示,当外界温度达25℃时,肛温比腋温高0.3℃,若外界温度低于25℃时,腋下温度与肛温相差较多且不固定。根据上述结果,我们将室温调整为25℃,并与患儿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让其了解肛温测量的准确性与重要性,取得家长的配合,另外在患儿熟睡时,采取腋温测量方法,结果酌情加上0.3-0.5℃做为患儿的体温测量值;在患儿清醒时,采用肛温的测量方法。第二,退热方法:首先,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向其讲解小儿发热相关知识以及体温骤降危害等,缓解其恐惧、焦虑的不良心理状态,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另外,对体温≤38.5℃的患儿,暂不给予退热药物,指导其多饮水及对症处理,严密观察患儿的体温变化情况。对患儿体温≥38.5℃的患儿,遵医嘱给予口服药物,同时给予全身温水擦浴与局部的酒精擦浴。对超高热且伴全身的中度症状患儿,给予温水擦浴降温,暂不给予退热药物。对四肢冰凉症状的患儿,采取药物降温治疗,给予保暖。对始终不能够退热的患儿,重复给予药物进行降温,并补充水分。第三,体温测量的时间:物理降温后30分钟给予患儿测量体温;药物降温1小时给予患儿测量体温[3]。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资料与数据进行分析,将χ±s为计量资料的表示方法,行t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的判定标准为P

3讨论

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发的急性炎症,常感染的部位为鼻腔、喉、咽等,其病发率较高且不受条件的约束[4]。若患儿高热处理不当,会造成脑部、肾脏等器官损害[5]。我们在采用循证护理过程中,对患儿发热因素给予综合性考虑,同时采取了较多预防性措施,提高了治疗的效果与家长的满意度。我们改变了传统的肛温测量方法,因其忽视了患儿与家长的感受,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测量方法,融洽了护患间的关系,也提高了患儿治疗的依从性。我们采用全身温水擦浴与局部酒精擦浴降温方法,提高了降温效果,同时也减轻了患儿身体大面积接触到酒精,而引起刺激性的反应,这样更有利于热散发。从本次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患儿体征与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说明了将循证护理应用于呼吸道感染的发热患儿治疗中,能够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减轻了患儿家长的精神与经济负担,提高了患儿家长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融洽了护患间的关系,有效降低了医疗纠纷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白雁荣,范国义.发热患儿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8(03):23-24.

[2]刘桂苹.浅谈儿科传染病发热时降温措施选择[J].中国实用医药,2011,11(02):157-158.

[3]许逢梅.例谈询证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2(01):109-110.

第5篇

【关键词】 磁热穴位贴;肠炎;儿科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55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266-01

非细菌性小儿肠炎是由于进食过量或食物成分不恰当时,消化过程发生障碍,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吸收,积滞于小肠上部,使局部酸度减低,肠道下部细菌上移和繁殖,造成消化功能絮乱,肠蠕动增加,引起腹泻。

小儿肠炎的轻度:

主要为胃肠道症状,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每日可达10余次,每次大便量不多,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或黄绿色,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块和泡沫,有酸味。大便镜检可见大量脂肪球和少量白细胞。无脱水和全身中毒症状。

小儿肠炎的中度:

主要为食欲低下,常有呕吐一天大便次数超过10次,大便呈黄绿色、黄色,成蛋花样或水样,有脱水现象,大便镜检可见大量脂肪球和少量白细胞。细菌性带有黏液、脓或血液。因细菌有毒素,常引起痉挛、昏睡、休克现象,严重者甚至死亡[1]。

我院儿科于2012年4月开始应用磁热穴位疗法辅助治疗非细菌性小儿肠炎[2],方法简单,无痛苦,收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2年04月――2012年12月本科共收治非细菌性小儿肠炎患儿270例,男170例,平均年龄9+月;女100例;平均年龄8+月,查大便常规无细菌感染。将270例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年龄、营养状况、病程、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执行常规补液治疗的基础上加予磁热穴位贴敷治疗。13 具体方法 采用武汉兴嘉业堂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所提供的磁热穴位贴敷,入院后第1天开始,每天早上治疗护士到床边实行双人核对确认身份后,摆好,用酒精清洁穴位皮肤,待干,揭开棕褐色的医用压敏胶,将4帖磁热穴位敷贴分别贴在神阙穴,天枢穴[4],每天贴1次,每次贴8-10小时,连续3天。对照组常规执行补液治疗。

14 结果 治疗前和治疗后均做大便常规检查,了解症状表现和排便次数、性质,与对照组对比,使用磁热穴位敷贴治疗第2天大便次数较前减少,由蛋花水样便变为糊状烂便,呕吐症状消失,病程为5天,对照组常规补液治疗,第3天仍间有呕吐,第5天大便性状开始改变,由蛋花水样便变为糊状烂便,第7天大便性状好转,病程为8天。

2 护 理

21 治疗前护理

211 护理评估 着重评估患儿的年龄、病情、局部皮肤情况,评估有无胶布、酒精过敏史。

21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士以温和、热情的态度耐心地与患儿及家长交谈,在宣传疾病相关知识的同时,介绍本治疗的目的、方法、疗程和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重点强调这是一种实用、经济、无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取得患儿家长的信任,积极配合治疗。

22 治疗中护理

221 敷贴部位准确 患儿取侧卧位或坐位,检查穴位处皮肤是否完整、有无破溃,皮肤是否清洁,如有污垢,先用温毛巾擦净、擦干,再用75%酒精涂擦穴位,目的是去除皮肤表面的油污和角质,保证敷贴与皮肤紧密接触[3]。将药物贴片的单面胶撕开,正确粘贴于神阙穴,天枢穴穴位。

222 加强巡视 由于患儿哭闹不安,出汗多等原因,很容易引起穴位敷贴的脱落,影响治疗效果。在护理中加强病人的巡视,注意观察,及时发现,保证治疗的完整。

23 治疗后护理

231 皮肤护理 8H后指导家长正确揭撕敷贴,忌硬撕、快撕,后用温毛巾轻擦洗敷贴处皮肤。

232 健康宣教 告知患儿家长治疗时不洗澡。注意保暖,尽量减少外出。合理安排起居时间,保证休息睡眠,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注意喂养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奶具、餐具定期消毒。合理调整和适当限制饮食,停喂不消化和脂肪类食物,可进食粥、面条等,并少量、多餐。

3 讨 论

婴幼儿的大便呈酸性,对局部皮肤有刺激,肠炎患儿大便次数增多,更加会引起臀部皮肤发红,甚至导致皮肤破溃。应用磁热穴位敷帖治疗操作简便、价廉、安全有效,无副作用,能大大地减少大便次数,减轻脱水,有效地防止臀红的发生,减轻患儿的痛苦,提高治愈率,缩短病情,减轻费用,促进护患关系,提高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 童秀珍儿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07-01

[2] 洪策穴位帖敷治疗婴幼儿腹泻研究新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1-12-15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0月共收治的120例患儿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3-13岁,平均5.7岁,其中上呼吸道感染69例,肺炎18例,肺结核2例,消化系统疾病17例,外伤感染发热10例,荨麻疹4例,见表1。对患儿发热进行评估,低热(37.2℃-38℃),中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高于41℃)。入选患儿均排除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衰竭、精神疾病及遗传性疾病。

1.3护理方法患儿发热主要分前驱期、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及体温下降期,对发热患儿发热各时期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具体为:

1.3.1发热前驱期护理在小儿发热的前驱期,患儿常出现全身不适症状,四肢疼痛、食欲差、烦躁不安,体温一般在38℃以下(即低热),在此阶段,必须通过与患儿家长的充分沟通,了解患儿发热的一般情况及诱因,并对患儿身体情况进行评估,配合临床医师针对性的使用药物或物理方法对患儿体温进行控制,并尽量取得患儿的理解,使其配合体温测量及治疗,如遇到特殊情况,应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

1.3.2发热体温上升期护理在体温上升期,患儿体温一般均超过38℃,严重时可出现惊厥,在此阶段,患儿多出现皮肤苍白、干燥等,同时,患儿家长多出现焦急、焦虑等心理变化,有些家长甚至出现大的情绪波动,若不积极与患儿家长沟通,常耽误患儿的治疗,因此,必须积极与患儿家长沟通,向患儿家长说明患儿病情及治疗方法,稳定患儿家长激动的情绪,并严禁患儿家长自行在院外购买退烧药物自行服用(部分患儿住院期间,发现有部分家长过于焦急,在未经医师同意的情况下,在院外药店自行购买儿童不宜使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以免对患儿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应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密切监测患儿体温变化),并实时与临床医师沟通。

1.3.3发热高温持续期护理在高温持续期,患儿高温持续,皮肤潮红,呼吸加快,出汗较多,即表现为机体散热的不断加强,在此期间,应继续安抚患儿家长激动的情绪,并配合临床医师针对性使用药物,并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对患儿进行体温控制,应注意对患儿及时、充分补充体液,以防患儿脱水。

1.3.4发热体温下降期护理在体温下降期,患儿体温逐渐下降,散热机制达到顶峰时期,部分患儿则出现体温骤降,此时应对患儿家长说明体温下降期的注意事项,告知患儿家长相关预防措施,同时告知患儿家长注意为患儿补充营养,尽量避免并发症的出现。

1.3.5基础性护理措施在患儿住院期间,保持病室温度在20℃左右,空气湿度保持在55%左右,定时开窗通风,鼓励患儿多饮水,尽量少吃或不吃难消化的食物,同时要保证患儿正常休息。

2结果

通过对患儿发热各时期的精心护理,所有患儿发热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住院期间仅有2例患儿出现超高热,4例患儿出现惊厥,有17例患儿出现轻度电解质紊乱,所有患儿均未出现严重的肝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较高,达96.67%,见表2。

3讨论

第7篇

关键词:小儿发热 健康教育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240-01

小儿发热是比较常见的小儿临床病症,也是儿科里比较重要的急诊[1]。目前的社会中往往都是独生子女,其非常爱护自己的孩子,在孩子出现发热时往往会因为恐惧、担心而束手无策,以为孩子患了什么非常严重的病症,要求医院及时进行救护处理[2]。但实际上,小儿发热并不能肯定小儿患有严重病症,并且病症的严重程度和体温没有直接的关系[3]。我院利用健康护理对小儿发热进行了试验性护理治疗,其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于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选取我院所收治的40例小儿发热的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小儿24例,女性小儿16例,年龄在5岁至1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8.2±1.2岁)。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理均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2.方法

常规组患儿给予常规的护理。主要护理内容为患儿病情的观察和记录,并在治疗完成后叮嘱患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事项。

实验组患儿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以健康教育。主要包括疾病知识教育、日常生活教育。疾病知识教育主要为:责任护士需要对患儿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其中包括入院、住院和出院的一对一帮助引导。患儿的发热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出汗,这是责任护士就需要及时的擦干,更换衣服,防止小儿受凉。患儿在发热时可能会出现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等,这时责任护士就需要帮助患儿利用温盐开水漱口或清洗口腔。除此之外引导内容还要包含患儿症状的处理措施、病症对身体的影响、患儿发热的起因和如何防治疾病等,并且利用多种渠道给予患儿家长相关内容的宣传;日常生活教育:小儿的发热起因和生活习惯、环境和方式都有密切关系。责任护士需要给予患儿家长讲解如何创造并控制良好的生活环境,需要让居住的环境保持良好的光线和通风。避免小儿接触过敏物品、事物,并且让小儿家长经常陪伴小儿进行身体锻炼。

3.观察指标

记录并分析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依从性好:患儿在护理过程中完全听从护士的安排和指导,患儿没有表现出不耐烦情绪;依从性一般:患儿在护理过程中情绪不佳,护士在安排时仍然会听从;依从性差:患儿有明显的焦躁情绪,在护士指导和安排时有明显的叛逆,拒绝配合护理。(依从性好+依从性一般)/20×100%=总依从率

4.统计学分析

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SPSS16.O软件实现。数据间的构成比较用卡方检验,临床疗效比较用等级资料的规范检验分析。P<0.05 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实验组患儿的总依从率(95.0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总依从率(75.00%),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在护理过程中的依从率对比(n,%)

三、讨论

发热是小儿容易出现的病症之一,并且许多的疾病最初的都体现于发热。在实际的生活中,许多的家长都认为利用手去触碰小儿的手心、额头,感觉到温度较高,就认为小儿已经出现发热,并且觉得这时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但是这样的做法并不完全正确,小儿的发热有许多的因素,例如饮食、哭闹、衣物的薄厚等等。并且小儿发热并不代表已经感染疾病。对此,就需要小儿家长在认为小儿发热的时候,利用体温计去测量小儿的体温,再加以观察小儿的实际情况,进而分析小儿是否感染疾病。对于医疗机构而言,需要及时的给予小儿家长一定程度的健康教育,给予小儿家长讲解小儿发热的可能性,帮助其正确的认识小儿发热的原因和应对策略。

通过本次试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的总依从率(95.0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总依从率(75.00%),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说明利用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能够让其完成的了解并掌握小儿发热的病因和应对方法,通过给小儿及小儿家长进行疾病知识教育、日常生活教育能够极大的提升小儿对护理工作的依从率,缩短小儿健康的恢复时间,尽快的消除小儿发热的针状,帮助小儿尽快的恢复健康,提升小儿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在小儿发热的护理过程中有显著的护理,能够极大的帮助患儿提高生存质量,缩短小儿发热的时间,降低并控制发热的发生率,帮助小二家长掌握小二发热时的应对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陶凤英.实用儿科急诊护理[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4,1(03)20-21.

[2]李晓飞,郭海燕等.小儿发热防治200问[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