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9:22:31
序论:在您撰写社区安全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质量问题频发,三聚氰胺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塑化剂及“毒酸奶”“毒胶囊”等的新闻引发了国民的食品安全危机,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1.食品安全教育能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
食品安全涉及到从“农场到餐桌”中整条食品链的各个环节,任何一个普通消费者对其的认知都是有限的:消费者往往不了解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制作、运输、储存等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关于如何正确挑选、储存、烹饪和食用食品等方面的知识也较缺乏,对于每一类食品的卫生标准更是知之甚少。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安全评价研究中心2007年对5000多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大中小学生、普通消费者等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KAP)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深圳市社会成员食品安全意识较强,89.4%的深圳市居民对食品安全现状很关注,但深圳居民的食品安全知识非常缺乏。获得食品安全知识满分的仅占1.9%;居民食品安全知识平均得分仅为(6.112.02)分(该调查卷的食品安全知识总分值设为20.0分),87.1%的深圳社区居民非常希望获得有关食品安全的知识。深圳属于经济、信息较发达的城市,推而可见其他广大地区居民的食品安全知识状况更不容乐观。这样会导致消费者存在消费误区,对某些食品安全问题过度恐慌。通过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认知水平,能够帮助消费者有选择地购买到质量合格的食品,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
2.食品安全教育可以加大政府管理部门的效用。
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解决,最有力的应是政府管理,即健全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的质量管理等。但我国食品产业基础薄弱、量大面广,存在食品生产经营者素质总体不高、生产经营管理不规范、安全隐患多等问题。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法规标准等仍不够完善,监管执法力量不足,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水平还不高,需要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构建群防群控的工作格局。通过食品安全教育,普及食品安全标准及法律法规知识,可以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在身边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能够及时报告给有关部门,弥补政府管理过程中遗漏或疏忽的角落,加大政府管理部门的效用。因此,食品安全教育是食品安全防御措施的重要环节,许多国家都通过食品安全教育来引导消费者在食品消费中的理性行为。1997年,美国总统宣布了“国家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在此计划中,食品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预防战略措施,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监督管理、食品产业界自律行动以及公众自我保护的基础。
二、食品安全教育是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教育”一词是从国外引进的,论文格式各国及相关学者对其的界定不尽相同,如百度百科对社区教育的定义是运用本社区教育、文化等资源以促进本社区人的发展与邻里和睦为目标的一项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学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厉以贤教授指出,社区教育是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过程。因此,社区教育的目的是提高社区成员素质和社区成员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发展和社会和谐。
目前,在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表上,找不到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课程,大学关于食品安全的相关课程也只能在食品、营养等专业的专业课程中才能找到。近几年,在一些学校就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教育虽有开展,但没有统一标准。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开展消费者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及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大众传播媒体有助于扩大消费者的参与面和学习热情,但媒体因新闻效应的需要,通常更乐于报道负面的、具有轰动效果的食品安全事件,容易造成信息的不全面、不准确,从而使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更加疑惑。如随着“染色馒头”、“毒果冻”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出现和一些生产者的滥用、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加深了民众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对食品添加剂产生了恐慌。因此,加强对民众食品安全知识的消费教育和引导,是相关各界的当务之急。除要求媒体要客观、科学、准确地报道食品安全信息,还需要其他公众教育手段的参与。在目前正规的学校食品安全教育缺乏的情况下,社区的经常性食品安全宣传教育、集中培训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渠道。
社区教育把教育延伸、拓展到社会基层,拓展适应社区居民工作、生活需要的新的教育服务领域,在满足社区居民,特别是大批离开了学校、离开了单位的社区成员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明智地作出决策等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学习需要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社区食品安全教育活动,一方面,提高消费者对食品科学技术发展情况和不断更新的食品安全问题的认知水平,促进消费者的食品品质甄别能力,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食品安全教育,广大消费者提高了食品安全意识,可担当食品安全的检查员和管理员,能够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发生在身边的食品安全事件,弥补政府管理过程中遗漏或疏忽的角落,加大政府管理部门的效用。[ LunWenData.Com]
三、开展社区食品安全教育的途径和内容
1.整合教育资源,构建社区食品安全教育网络。
以社区学校为依托,充分利用各类场地、设备、师资等教育资源,尤其是高校教育资源,形成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将高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提供现代教育技术,搭建信息网络平台,构建社区教育网络体系,供社区成员共享,满足社区居民学习食品安全知识的需求。
2.丰富社区食品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关键词:务工人员子女;社区安全教育;教育模式
当今社会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有自然因素,更有人为因素。事实上,我国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外来务工子女的安全教育,王秀明先生在《外来务工子女安全教育的问题研究》中指出,对外来务工子女的安全教育必然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重视,同时指出了国内目前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安全教育不完善、不系统。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安全教育问题,国内学者也在不断探索和深入。与此同时,国外很多国家也意识到了安全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安全教育现状
安全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领域高度重视的问题。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安全教育模式进行研究已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亟需解决的问题。对于此研究,我们科研小组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在“关于以社区为单位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暑期安全教育模式的构建”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以下几点问题:
1.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自我安全意识有待提高、安全知识比较缺乏。例如:暑假期间乘车时,不会系安全带的人数所占比例为16%;未经父母同意去游泳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比例为27%。
2.家长的防护意识有待提高。暑假期间家长对孩子的安置方法主要有三种:40%的家长让孩子上暑期班,27%的家长让孩子独自在家,23%的被调查家长选择将孩子放在亲戚家中照看。
3.社区安全教育形式分析。目前,安全教育的开展模式以演练和观看安全教育视频为主,安全讲座与安全书籍在社区的普及率不高。在安全模式的构建方面,首先要保持演练和安全视频的频率,其次要做好安全讲座和安全书籍的普及工作;由于各阶段孩子心理、性格各异,要做好开展形式的多样化,开展形式的多样化能保证受众在接受宣传教育时更好地适应,以达到安全教育的效果。
4.其他隐藏问题。学校安全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实际应用;家长和教师重保护,轻教育;安全教育缺乏安全习惯的培养;社区安全教育存在只有口头宣传、缺乏演练的问题;社区内部信息交流机制有待完善等。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暑期社区安全教育模式的构建
这一系列问题也就给我们一个疑问,安全教育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安全教育是不是真正做到位了呢?安全教育的形式确实有其所无法触碰到的角落,我们亟待一个更完备的安全模式。针对上述调查中的问题,我们科研调查小组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暑期社区安全教育模式的建议如下:
1.建立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安全保障机构。关于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安全保障机构(以下简称“机构”)的建立是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安全保障问题的核心问题,旨在全方位、专业化地解决社区内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安全及各方面问题,确保社区内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安全障。机构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专门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安全保障工作及各方面有关问题进行处理。
2.构建社区安全馆,明确其功能定位。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来自我国不发达地区的农村,这就决定了其子女对城市及社区知识的缺乏,也就意味着初入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对社区安全知识的缺乏。同时,这也是造成他们安全问题的源头。社区安全馆的建立,旨在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熟悉及掌握正确的安全知识,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在功能定位方面,利用高科技及各种手段让孩子了解及熟识各种交通标志、日常生活标志等,正确引导孩子对网络、社区内部安全、城市安全、社会常识等的认识,从而指导孩子的日常行为。
3.关于第三方机制的建设。资源共享,支持各方志愿组织的投入。同时,建立各社区间激励联动机制,促进各社区对“小候鸟”安保机制及机构的发展。
4.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暑期社区安全教育新模式结构图
一、目前社区交通安全宣传工作现状
1、社区交通安全宣传工作机构。目前,在本区各街道的组织体制中,因受到人员编制的限制,几乎没有专门的社区交通安全宣传工作机构,负责社区交通安全宣传管理工作。有的虽然也建立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但不少是“有其框架而无其实体”,名副其实的不多。
2、社区居民对交通法律法规的了解情况。为比较深入地了解这个问题,为此,支队车管宣传科在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中,专门对本区交通干道周边几个社区的各100名企事业单位员工、老年居民、中小学生进行了询问调查。得到的回答表明,50%的企事业单位员工对本市有关走路骑车的规定不太清楚;300人中竟无一人能正确回答本市走路骑车行为规范内容;70%的学生不知道助动车禁止载客规定;85%的老年居民不了解"5.25交通安全宣传日"中的"5.25"所代表的意思。
3、认识上的偏差成为工作障碍。近年来,社区交通安全宣传活动也陆续开展了不少,但在宣传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交通安全宣传工作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一家事”的观点,已成为相当一部分社会团体及单位领导的偏差认识。由此,大部分社会团体及单位对社区交通安全宣传工作缺乏积极性,“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境遇成了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家常便饭”,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独“撑”社区搞宣传的例子不在少数。次数不多的“积极”配合开展社区交通安全宣传活动,也是卖交警的面子所采取的不得已而为之的行动。
二、社区交通安全宣传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1、社区交通安全宣传工作的地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条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经常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公民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这对作为区级政府的组成部分和派出办事机构的街道办事处来讲,组织开展以“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公民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为内容的交通安全宣传工作有其法定义务。换句话讲,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在社区工作中有着法定地位;而街道办事处是维护、凸现、保障交通安全宣传工作法定地位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2、社区交通安全宣传工作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道路交通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以及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大力宣传,全民交通安全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但诸如乱穿马路、乱闯红灯、骑车违章载人等交通陋习仍然存在。俗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纠正交通陋习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数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进行这项工作。社区既是连接千家万户地方,又是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地方,也是开展交通安全宣传的好场所。社区居民对信息的传播,迅速、广泛,如果社区内有一户居民发生交通伤亡事故,片刻间就会在社区中传得沸沸扬扬。同样,社区内开展交通安全宣传,耳闻目睹的居民也会将交通安全宣传内容一传十、十传百的广泛传播。如此循环,交通安全宣传便会逐步深入人心,宣传效果也会得以体现。
因此,社区交通安全宣传工作是确保道路交通安全和畅通的必要手段,是促进社区居民自觉文明、规范骑车走路和驾车良好习惯养成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广大人民群众交通文明程度、增强广大人民群众交通法制意识的重要载体,它对推动社会进步和城市文明进程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
三、社区交通安全工作的几点刍议
1、应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社区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各街道办事处可在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框架下,设立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小组。由一名主管领导挂帅,负责牵头、并主持工作,承担该街道社区交通安全宣传工作责任。成员可由该街道的文明办、综治办、宣传科、市政科、所在地交警中队等派员参加,由此形成社区交通安全宣传工作网络。各社区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小组受交警支队车管宣传科的工作指导,根据宣传主题和要求,组织实施该社区的日常交通安全宣传工作,以及阶段通安全宣传活动。由此可形成有规格特性的社区交通安全宣传工作体系,保障社区日常交通安全宣传工作有序性、社区阶段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及时性、社区整体交通安全宣传工作有效性。
交通安全宣传工作要落到实处,离不开社区内方方面面单位配合、支持这一基础。社区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小组可管理社区内的居委、企业、商店、学校等单位的交通安全宣传工作。每年应与这些单位签订交通安全责任书
,明确各单位的交通安全责任制和行政领导责任,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社区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小组平时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指导、检查社区内的单位交通安全宣传工作。为了有利于开展工作,工作小组可在社区内的单位设立交通安全联络员,联络员起着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桥梁作用。由此形成有社会特性的社区交通安全宣传工作链,保障社区交通安全宣传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广泛性、渗透性和实效性。
2、应对社区交通安全宣传工作进行考核。为确保社区交通安全宣传工作有序、有效,有关方面应给予政策上的支撑。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可代表区政府将交通安全宣传列入各街道工作的一个内容加以考核,从制度上明确各街道对社区交通安全宣传工作的职责。各街道每年应有社区交通安全宣传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报送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审核。而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对各街道的社区交通安全宣传工作进行检查和考核,做到奖优罚劣,奖罚分明。
同时,还应将交通安全工作列入评选“文明小区”的评选条件和内容,并实行“交通安全否决票”制,凡社区交通安全工作较差的,就不能评上“文明小区”。
3、社区交通安全宣传的三种重点群体。本区常驻人口有60.4611万之众,其中外来人员9.2万、占总数15.2%;70岁老年人8.2884万、占总数13.7%;中小学生4.0652万、占总数6.7%。从统计的数据来看,外来人员、老年人、学生这三种群体总数只占本区常驻人口的35.6%。但从执勤民警在日常纠正和处罚交通违法行为情况看,外来人员列第一位、学生列第二位、老年人列第三位;近三年来,有5位老年人因行走违法而在道路交通事故中丧身,占总数16.2%。因此说,外来人员、老年人、中小学生是社区交通安全宣传的三种重点群体。
一、《消防管理学》课程教学服务社区安全建设的意义
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高技能的技术型人才的任务,如何在高等院校教学模式上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突出高等人才的实用性,突出高等技术人才的实践能力是高等院校老师一直在研究的问题。同国外成熟的社区学院相比,我国高职院校服务社区的功能还有很大的差距[1]。因此,高职院校的老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进行知识能力和知识结构的教育,还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服务社区安全的能力[2]。社区安全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是消防安全,“消防安全,人人有责”是消防工作的方针,消防安全是跟每个社区群众息息相关的部分,加强社区消防安全工作是预防和减少火灾的有效措施,是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部分[3]。
由于社区群众的文化层次、年龄层次、职业层次等各个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消防管理一直是保障社区消防安全的重要措施。高校的《消防管理学》课程一般是从消防设备和消防相关规范两个方面进行教学,课程内容偏向于理论,教学方式也偏向于理论化教学,不能很好的体现授课对象的实践能力和课程的服务社区功能。因此,本文在进行《消防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对《消防管理学》课程服务社区安全建设的功能进行研究,以求合理的展开该课程,使其最大限度的服务社区安全。
二、《消防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服务社区安全建设的措施
一般院校消防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燃烧的原理、火灾的特点、灭火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灭火剂的原理和灭火范围、常见的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火灾自动报警联动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防法规、火灾调查等内容,理论性非常强,有些院校由于实训材料等原因,教学方法全是课堂讲授,不能体现消防管理的实践性,在服务社区消防安全中的实际应用性不高。
针对以上方面,《消防管理学》课程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做了改进。
1.课程内容方面。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火场中人员逃生和疏散、灭火器扑救火灾的范围和操作方法、火灾自动报警联动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主要构件和动作原理、防排烟系统的主要构件、消防安全检查、危化品管理的内容,重点在于消防器材、消防设施的操作、维护和管理,以及日常消防巡查和消防检查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消防设施设备、消防检查的内容,并能够将这些内容应用到实际社区安全检查、社区初期火灾扑救、社区宣传教育中。能够及时发现并消除社区中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能够对社区的消防系统进行检测和维护,保障消防系统的正常运行,能够及时发现初期火灾并正确报告火警,能够正确使用灭火器、消火栓等社区常备消防设备扑救初期火灾,能够有效组织消防宣传教育,提高社区群众的消防意识和防火警惕性,达到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去服务社区安全的目的。
2.教学方法方面,为了增强教学效果,丰富课堂形式,除了传统的讲授法之外,还采用案例法、模拟训练法、实训法、实验法、兴趣小组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2.1案例法,比如,利用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件,讲解以硝化棉为例的易自燃物质的火灾特点以及扑救此类火灾宜采用的灭火物质,并说明此类危化品储存、运输时的注意事项;利用蓝极速网吧案件讲解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规范,并说明放火罪具有主观故意、直接实施放火行为、危害公共安全等特点,此外,案件中有一防火人由于未满14周岁未受到刑事处罚,这是由于放火罪对年龄的界定条件是年满14周岁的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行为人。案例法可以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2模拟训练法,比如,在消防宣传教育中,宣传对象不同时,宣传教育的方式和内容肯定会有所不同,据此,把学生分为四组,一组进行宣传教育,其他三组扮演宣传对象,通过模拟真实的宣传教育场景,分别模拟对象为小学生、大学生、老社区居民、企业员工四种情况下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效果良好。另外,通过释放烟雾弹和打响火警铃声,模拟真实的火灾场景,组织学生在火场中快速疏散逃生,使学生熟悉火场环境,克服人在火场经常出现的从众心理、归巢心理、向明心理、恐慌心理等影响疏散逃生的心理活动,理智的进行疏散逃生。模拟训练法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增强了学生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3实训法,带领学生进入郭溪街道,对社区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并提出改进措施,包括二氧化碳灭火器压力不足应该重新重装、消火栓水压不够应该维修、感烟探头不灵敏为误报禁止在附近抽烟或使用明火、楼道内乱拉电线违反相关规定有引发电气火灾的危险应该立即拆除等内容,这些整改措施大多被社区采纳。实训法增强了学生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
2.4实验法,组织学生使用手提式干粉灭火器和手提式二氧化碳灭火器对铁桶内燃烧的汽油进行火灾扑救,并要求学生在使用灭火器之前检查灭火器的铭牌和压力,确保灭火器处于可有效工作范围,加强了学生对灭火器检查内容的掌握,锻炼了学生操作灭火器的能力。
2.5视频演示法,通过flash动画和视频演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的动作原理,讲解其中主要的构件及其作用,带领学生到实训室观摩实际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防排烟系统,要求学生画出其动作顺序图,并注明主要构件的作用和动作机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6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形成一个兴趣小组,在节假日之前进入郭溪街道的社区,采用海报、灭火器演示、防火小贴士等多种形式对社区群众进行消防宣传教育,在11月9日全国消防日,组织开展消防展览,包括常见消防标识展示、危化品标识展示、灭火器使用展示、火灾自动报警联动系统展示等内容,参观群众还可以参与到灭火器的使用、消防知识问答等活动。
三、《消防管理学》课程服务社区安全建设的困难和展望
根据省市关于加快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步伐提出的新要求,为进一步推进我区校舍安全工程的实施,特制定本意见。
一、工程实施的范围、目标和任务
工程范围: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覆盖全区城市和农村、公立和民办、教育系统和非教育系统的所有中小学。
工程目标:对全区中小学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进行抗震加固或重建,使其达到当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并符合防御其他地质灾害和防洪、防台风、防火、防雷击等安全要求。
主要任务:从年至年,用4年时间,按抗震加固和综合防灾要求,集中重建出现严重险情的D级危房,改造加固局部出现险情的C级和达不到抗震要求的校舍。全区新建校舍11.6万平方米,加固校舍5.72万平方米,规划投资1.8亿元。其中,2010-2012年规划加固校舍5.61万平方米,新建校舍5.81万平方米,投资1.13亿元。未列入规划的需加固的C级校舍以后逐步实施。同时完善全区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监控校舍安全状况,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安全管理提供服务。
二、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根据中小学校舍排查鉴定情况,本着“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工程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校安工程要努力做到使用年限长的老旧校舍优先安排、农村项目优先安排、近期计划撤并的校舍优先安排,优先解决最危险的校舍,拆除D级危房,并与中小学布局调整相结合、与旧城旧村改造相结合、与标准化学校建设相结合、与校舍维修改造相结合。
2、分级负责,区镇共抓。区直学校的校安工程由区政府负责实施,各街镇学校由街镇负责实施,民办学校由举办者负责,区直部门密切配合。
3、坚持标准,确保质量。工程建设要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严格落实抗震设防要求。依据校园具体规划,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做到“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确保工程既符合标准、又保证质量,确保每栋校舍的加固和改造质量,使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成为“精品工程”。
三、工作责任
区政府负责全区校舍安全工程的组织实施,对校舍安全负总责,主要领导负直接责任。各街镇负责本辖区内的校安工程的具体实施,对本辖区的校安工程负总责。区直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工程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工作。
教育部门应切实把工程实施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会同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建设、公安消防、国土资源、水务、地震等有关部门做好工程规划工作;加强组织协调,负责工程实施、监管和督促检查。
发改部门应把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订和完善相关政策,为工程提供政策支持。
财政部门应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加大投入力度,调整支出结构,落实工程资金;加强资金监管,提高使用效益。
住房建设部门应在工程勘察、设计、校舍鉴定、改造方案制订和工程质量等方面加强指导,对新建扩建项目及时审批,对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对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行为进行监督检查,督促各方责任主体执行相关标准。
国土资源部门应发挥专业指导、监督作用,对校舍场址安全排查提出灾害危险性评估意见和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对校舍遭受滑坡、崩塌、地面沉陷、地裂等的威胁情况进行安全性评估。
水务部门应对校舍场址安全排查提出灾害危险性评估意见和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对校舍遭受洪涝、病险库、淤地坝、堰塞湖、蓄水池等的威胁情况进行安全性评估。
地震部门应对校舍场址进行地震安全评估,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公安消防部门应依法审核工程项目的消防设计并进行消防验收,对项目学校周边环境治安隐患以及中小学消防知识普及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城管执法部门应根据区政府意见和有关规定,对校舍安全工程实施监督,为加快校舍安全工程进度提供方便。
环保部门负责新建、拆建校舍项目的环评指导和审批。
区委区政府督查室负责对校舍安全工程进度情况进行督查、调度和通报工作。监察、审计、安监、法制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对工程实施工作进行监督。监察部门负责监督检查政府、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工程实施中的问题,受理违反行政纪律问题线索,调查处理违反行政纪律案件。审计部门要将工程资金作为审计重点,加强监督检查。安监部门负责组织对工程安全生产实施综合监管,落实安全生产考核方案,对出现的重大安全隐患督促有关部门和建设单位进行整改;对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工程项目,依法组织调查处理。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区学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组织协调全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区校舍安全工程办公室,区委区政府督查室、发展改革、财政、教育、公安、监察、国土、住建等部门参加。办公室设在区教育局,由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明确分管领导,并派人员组成,集中办公。各街镇、区直各单位要成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
2、建章立制。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突出校安工程的责任主体和行动主体。建立校安工程资金监管制度,工程资金不能顶替原有投入,不得用于偿还拖欠债务,杜绝克扣、挪用、挤占、套取工程资金行为,财政、审计、监察、法制部门对工程资金进行跟踪监督,确保工程资金专款专用;校安项目必须报审计部门审计,并按照《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规定(试行)》报相关部门审核;建立校安工程质量监管制度,校安项目必须报区建筑质量监督站,质监站全程介入质量管理;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质量、资料双验收制,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都必须具备规定资质;建立校安工程考核制度,校舍安全工作办公室对各街镇和区直学校校安工程的进度、质量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区政府对街镇和学校教育工作的考核;建立工程进度月报制度,每个工程项目进展情况每月报区校舍安全工作办公室;建立例会制度,校舍安全工程办公室成员单位每月召开一次会议,通报工程进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建立工程资料档案制度,每个项目均要建立完整档案。
3、加大投入。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投资巨大,各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校安工程投入主体的责任。要加大财政支出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工程资金列入预算。要盘活闲置校舍,争取社会捐助,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并防止学校出现新的债务。区直学校校安工程资金以区财政为主承担,街镇学校校安工程资金由区财政和街镇共担,民办学校校安工程资金由举办者承担。
4、建立“绿色通道”。要简化办事程序,发展改革、财政、住建、国土、环保、消防等部门要按办字号文件的要求,在项目审批、报建、资金下达等方面特事特办,同批次项目工程的报建手续集中打包办理,尽可能简化审批手续和办事程序,减少中间环节,压缩办理手续时间;对无国有土地手续的校安项目,能借校安工程完善土地手续的一并办理,不能办理的由街镇或区教育部门提出申请报告,发展改革部门准予立项,相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并予以认可,免予处罚。
关键词:水运 交通 安全 示范区
近年来,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水路客、货运输需求日益旺盛,船舶流量和港口吞吐量迅速攀升,沿海沿江涉水工程项目增多,船舶碰撞、翻沉、撞桥、碍航断航、水域污染等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群死群伤事故屡禁不止,水上交通安全保障压力日益增大。为了改善我国水上交通安全形势,减少水上交通安全事故发生,优化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服务水平,我国部分省市先后开展了水上交通安全示范区建设,初步取得了成效。
我国水上交通安全示范区建设特点
分析各地在建设水上交通安全示范区及开展各类水上交通安全专项活动的组织模式、建设内容等,总结其主要特点如下:
1、创建名称不同,活动本质相同
通过现场调研与书面调研,各地区开展示范区建设名称各不相同,如:舟山开展“海上运输安全管理示范区”建设,湖南开展“水上交通安全示范区”建设,河南开展“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示范库区”辽宁开展“陆岛运输管理示范区建设”。虽然各地示范区建设名称不同,但是其内涵本质是一致的,均是通过示范区建设,带动整个辖区的水上交通安全形势好转,提升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水平,降低水路运输事故发生率,保障交通安全。
2、牵头单位不同,组织模式多样
由于各地建设活动的背景不同,牵头单位和组织模式亦不相同,主要包括地方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以及海事部门等牵头的组织模式。如:舟山市海上运输安全管理示范区以地方政府牵头、辽宁陆岛运输示范区以海事部门作为牵头单位开展。从实施效果分析,各种组织模式各有优势,属地政府牵头的模式,能够有效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便于建立各方衔接顺畅的沟通协作机制;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牵头的模式,能够有效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优势,有效协调港航、海事、船舶检验等部门,形成水上监管合力;海事部门牵头的模式,凸显行业安全监管专业优势,有利于强化海上安全监管。其中,省部共建的模式,具备前几种模式的综合优势,既能够充分发挥部行业指导作用,又能依托属地政府调动各方积极参与,确保创建活动的贯彻落实。
3、建设内容各异,目标趋于一致
由于各个地区地理位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水域环境、通航条件、船舶状况、人民群众出行需求等存在较大差异,需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整改的安全隐患各异,因此水上交通安全示范区建设内容及相关专项活动各不相同。舟山市海上运输安全管理示范区针对辖区内“四客一危”船舶众多的情况,以客运企业和危险货物运输企业为出发点开展示范区建设;河南省考虑到省内库区多,渡口渡船数量的、分布广等特点,将渡口渡船安全为重心开展示范库区、示范渡口建设,辽宁则以提升陆岛运输安全为主要任务,目前各省市开展示范区建设的内容多种多样,但其目标均统一于完善安全管理机制法制,夯实安全监管基础,促进水上运输安全发展这一中心目标。
4、建设成效初现,形势有所好转
通过水上交通安全示范区建设,各地水上交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得到了完善、水上交通安全基础设施得以改善、安全监管能力不断加强,安全发展的基础逐步夯实,水上交通事故件数和死亡人数均呈下降态势,水上交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例如 2012年舟山市水上交通事故件数和死亡人数两项指标同比分别下降23.1%和80.8%;2013年湖南省重大以上水上交通安全事故较2012年明显下降,群死群伤等重特大水上交通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我国水上交通安全示范区建设的启示
浙江、山东、湖南等省市都结合各自实际,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水上交通安全示范区创建活动,在示范区建设的组织模式、重点建设内容、方法步骤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积累了经验并发现了问题,可为深入开展水上交通安全示范区建设提供经验和启示。
1、结合各地实际,系统制定建设方案是前提
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航运发展形势、水路运输特点、人员安全素质以及水域通航条件等各不相同,水上交通安全形势、重点对象以及管理措施具有显著差异。各地在水上交通安全示范区相关创建活动中,充分结合各自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特点,因地制宜,制定了各具特色、符合实际的创建活动方案。舟山市水上交通安全示范区从完善管理制度、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以及建立应急救援体系三个方面开展建设。湖南省则以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监管水平提升为出发点开展示范区建设,河南省针对辖区内拥有45个重点库区及众多的渡口渡船的实际实际情况,从加强全省库区、渡口水上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到提升、规范库区、渡口海事现场执法监督管理水平,创建了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示范库区”活动。各地通过制定符合实际的创建方案,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得当,提高了示范区创建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2、强化部门协调联动,营造齐抓共管的安全格局是基础
水上交通安全生产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多个环节,影响因素复杂,协调难度大。各地在示范区创建中,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构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各司其责、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安全格局,为提高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浙江省舟山市将水上安全监管责任层层细化到相关单位,构建了多部门协调机制与安全管理责任网。
3、健全责任体系,全面落实安全责任是根本
实现安全发展的根本是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确保监管与生产两个责任落实到位,要将安全责任落实到基层、落实到现场一线。各地在示范区创建活动中,积极探索通过制定地方法规、细化职责分工方案等措施,加快完善制定责任落实制度。湖南省积极推动《湖南省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的地方立法进程,以法规的形式进一步明确各级管理部门,特别是市、县、乡等属地政府的水上交通安全监管责任。浙江省舟山市坚持“政府统一领导、企业全面负责、部门依法监管”的责任体系,通过试点及推广全面落实企业安全责任。各地通过狠抓安全责任落实,推动了安全生产各项工作,提升安全生产效率和水平。
4、创新安全管理举措,解决突出问题是关键
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水平,关键在突破传统安全管理手段的局限,勇于创新安全管理新手段、新方法、新措施,加快安全监管方式转变,提升安全监管能力。浙江省舟山市以水上客运和港口危险货物装储安全作为其安全管理的重点,通过重点中选典型,以点带面的形式推进全市行业安全水平的提升。湖南省针对辖区渡口渡船面广量大、监管难度大的特点,通过建立客渡船舶制度与落实客渡签单员两手抓的方式,显著提高了渡口渡船安全防范能力。
5、分阶段推进建设,稳步开展是方策
水上交通安全示范区在全国尚无成熟的经验和措施,各地区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浙江省舟山市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方法,通过对试点建设的总结,继而在全市海上客运企业、港口经营单位和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全面推广试点经验成果,从而带动行业的安全水平。
6、改善安全基础设施,提升安全装备设施水平是保障
开展示范区建设的省市均高度重视提升设施装备安全水平,加快港口、码头、船舶等更新改造,有效减少了事故隐患,积极推进安全信息系统建设,强化科技兴安,大幅提升了监管效率。湖南省制定并认真实施了《湖南省渡口改造规划》、《湖南省锚地总体布局规划》等规划,为安全保障提供了硬件支撑。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附近社区2013年1月~2014年12月慢性病患者120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其中男78例,女4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0例,其中男45例,女15例,年龄61~88岁,平均年龄(70.6±8.4)岁,慢性病类型:高血压20例,糖尿病18例,冠心病12例,同时患2种疾病以上10例,病程1~27年,平均病程(12.8±6.9)年,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公费医疗22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30例,自费医疗8例。研究组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62~89岁,平均年龄(73.9±7.2)岁,慢性病类型:高血压22例,糖尿病19例,冠心病19例,同时患2种疾病以上6例,病程2~26年,平均病程(12.5±7.8)年,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公费医疗24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31例,自费医疗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针对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工作、疾病诊断结果、病情进展、基本的治疗措施及长期服药物名称、剂量、服药时间、地址和联系电话等。对照组给予常规的社区慢性疾病管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安全用药的健康教育措施:①向患者介绍服用药物的基本知识,药物服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患者用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口服药物时的食物及药物之间的禁忌;学习阅读药物说明书;理解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与副作用;学习记录用药后身体反应。②向老年患者发放安全用药的手册:为老年慢性病患者提供安全用药的知识,增加对药物的基本认知,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可能引起的并发症。③强调不规律服药或者不按照剂量服药的危害:自觉症状改善不能代表治愈;服用药物存在个体差异,别人的经验不能作为参照;保健品只能辅助治疗而不能代替药物。④对于记忆力较差的老年患者可以采用三色口服药杯和闹钟结合的方式进行服药,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老年慢性病患者安全用药行为评分情况针对两组老年慢性病患者购买药物、研读说明书、服药依从、药效自我监测、贮存药物几个方面进行评价,每一项满分为100分,安全用药行为评分越高,安全用药行为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老年慢性病患者安全用药行为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