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金融类学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2-11-11 20:29:12

序论:在您撰写金融类学术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金融类学术论文

第1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Jiangxi Finance College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江西金融职工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西省南昌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5557

国内刊号:36-1232/F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第2篇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课程;教学实践

20世纪末以来,茶文化逐渐形成一个专门的学科分支,开始进入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目前已经有一些高等院校将其设为一门专业,本人尝试在我们这样的金融类院校开设一门中国茶文化选修课,从师资知识结构层面来讲,必然先天不足。但可以扬长避短,侧重茶文化的人文性,有选择讲授茶的自然科学知识。试图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通过茶了解中国文化,同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浮躁中得到安宁。

一、在金融类院校开设茶文化选修课的目的与意义

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具体手段,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传承中华文化是值得探索的课题。根据本人近几年来在全校开设选修课课程的经验来看,选择什么样内容的课程,与能否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能否传承中华文化有密切的关系。《中国茶文化》是一门科普性、操作性、艺术性、思想性(这一点特性主要体现在茶道中)很强的公共选修课,在我院尝试开这门选修课有如下几个目的与意义:一则为不懂茶叶的学生普及茶叶科学知识,为爱好茶叶的学生丰富茶叶科学知识。二则让学生了解茶和茶文化的发展史,开阔视野,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三则侧重让学生了解茶文化中所蕴含的重德、尚和、崇俭、贵真的茶文化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四则希望学生们能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领会茶道这一核心精神,学会从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品味美,少一份焦虑和浮躁,多一份趣味和涵养。五则利用茶这一文化载体,让学生通过茶文化的学习,树立艰苦朴素的文化理念,厉行节约,不盲目攀比。

二、《中国茶文化》选修课的课程内容体系设置

(一)教材的筛选

选用了王玲的《中国茶文化》(九州出版社)这本非教材系列的、学术性比较强的著作。这本书不仅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从哲学层面论述了其由技而艺,由艺而道的核心精神,以及儒、道、佛各家的茶文化特点和思想。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读者欢迎,连印数版,被读者称为“茶道、茶艺、茶文化入门的基本读物”和“中国茶文化的理论性著作”。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

本人以王玲的《中国茶文化》为底本,设计教学内容时偏重于茶文化的人文科学一面,设计以下教学内容:第一章,茶及茶文化的发展历史;第二章,茶艺;第三章,茶道;这两章是中国茶文化的两大核心,讲茶艺不仅仅是讲点茶技法,更侧重在选茗、蓄水、备具、烹煮、品饮,整个过程中包含的艺术精神。而茶道因其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与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高度契合,成为我们学习的重点。第四章,茶礼茶仪茶俗;第五章,与茶相关的众多文化现象;第六章,茶文化与各族人民生活;第七章,茶叶的分类、加工原理、贮藏保鲜方法;第八章,茶叶品质评定与各种茶的鉴别方法;第九章,茶叶的营养成分与保健功能。前六章内容基本以王玲的《中国茶文化》为主线,后三章属于自然学科方面且是独立自成体系的内容,参考了茶学方面的专业教材,以周巨根、朱永兴主编的《茶学概论》为主要参照。

(三)教学手段的利用

在教学思想上,本课程强调趣味性、文化性、互动性、研究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本人主要采用的教学手段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课堂讲授。在讲授过程中努力反映茶学学科的特色与精华,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在深度和广度上体现茶叶(尤其是名茶)在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中的适用性,使我们这样的金融类院校的非茶学专业的学生以及茶叶兴趣爱好者对茶叶知识有科学、全面的了解,提升其茶文化素养。对于茶道部分主要是讲授,介绍各门派的分类标准和类别,同时将自己比较认同的派别做细化讲解,其他只抛砖引玉,启发学生自己多做研究性探讨。二是充分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本课程的内容与特点十分适合运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授课,在教学过程播放一些茶音乐或展示一些与茶有关的电子图片、茶画、纪录片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茶文化资料展示,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更好地把茶文化的内容展示出来,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喜欢茶文化,接受茶文化的熏陶,大大增强了学生对茶文化的学习研究兴趣,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三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参与教学过程,布置展示主题,分组、限时进行课堂展示。学生在备讲过程中,从收集文字、音频、视频等资料到制作PPT、课堂展示,都分工合作,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可谓一箭双雕。

(四)考核方式的设计

本课程采用的考核方法分两部分,一是平时考核。这一部分由三块组成,即在学习本课程期间要求学生写课程学习心得、课堂展示、考勤,以此综合作为平时成绩。这部分的重点放在写学习心得的考核上。二是期末考核。期末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以论文的形式考核。为确保论文的质量,提前四周布置论题范围,本人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学生简要讲授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及规范要求,规定完成的论文不能少于五个参考文献。这两项作业要求学生必须以手写的形式完成。

三、茶文化课在金融类院校开设所面临的困境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为人类文明留下绚丽光辉的一页。因而其相关方面的创造内容可谓浩繁卷帙,令人目不暇接。如何精挑细选,如何做到讲解时声情并茂,又能紧密联系实际,又能说出相关的经验和感受,笔者认为难度比较大。在十几个周的教学实践中,本人深切体会到茶文化课对授课者的语言、文字和指导实践的示范传授能力要求极高,甚至在艺术素养和个人品味上也有极高的要求。

先天的不足靠勤奋努力可以弥补,但教学资源匮乏非本人一己之力可以改善。茶文化内容的许多方面表现为实物展示和现场即兴方式。如茶的自然科学性和茶的文化艺术的结晶,以及茶与民俗方面的创作等,还有如茶艺展示以现场即兴较合适。教学中唯有以实物和现场展示的形式,才容易被学生了解、记忆,也便于学生引起有关方面的共鸣。所以,只能调整自己,定位要准,开这样的课势必只能浮光猎影,不可深海探宝。既然是只企鹅就永远别想成为热带鱼,美梦醒后,初步设想率先在财经传媒系成立大学生的茶文化社团,为真正喜欢茶的学生搭建一个交流提高的平台,帮助学生对茶文化在广度和深度上提高认识。

最后高校应该加大对公选课的资金投入,对于优秀的公选课要给予适当的奖励,打造精品课程。除了教师主动提出开课申请外,学校还应合理调配教师资源,还应该积极邀请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做兼职教授或讲座教授,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四、结语

茶在中国已经超越了自身固有的物质属性,迈入精神领域,成为一种修养。作为一门与专业无关的文化素质类选修课,有那么多学生选课,并不是课讲得有多么好,而是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心灵需要。但是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我们短短的36学时,只能是论其皮毛,如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但笔者将不断研究学习新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尽心尽力把中华茶文化的种子传播到每一个真诚的心灵中。

参考文献

[1]胡付照.略谈中华茶道与茶艺[J].贵州茶叶,2011(1).

[2]刘桂华,高旭辉.金哲.茶文化与大学和谐校园的建设[J].中国茶叶加工,2010(3).

第3篇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不断发展和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我国越来越需要知识面广、数理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金融人才,这对金融学专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相对于财经类院校来讲,工科院校的重点学科是工科,金融学专业起步较晚,教学设施投入相对不足。尤其是地方工科院校,很多还是新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多参照发展比较成熟的财经类院校,没形成自己的特色。另外工科院校的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尤其是本科毕业生在金融领域的社会工作中的覆盖率较低,学校知名度也远不如财经类院校,这使得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环节上相对处于劣势。但现代金融学越来越注重数理模型和数量分析,很多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方法被应用于金融学领域,这也使得工科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具备了很多资源优势,如数理基础雄厚、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资源丰富、与实体经济联系密切、工作作风务实严谨等等。目前工科院校中的老牌名校,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金融学科已经跻身国内先进水平,其他的理工科大学,如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金融学也都具备了一定实力。随着社会对金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尤其是对能够使用数理知识和信息技术开发金融产品的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为地方工科类院校培养具有理工特色的、知识多元化的应用型金融人才提供了契机。

二、工科院校本科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现状分析

(一)工科院校本科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概述

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金融与保险学科组在《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分析》中指出,高校应依据自身优势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理工类大学可发展数理金融和方法论特色。经过几年改革,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突出工科特色,强调金融学与数理方法、工程思维相结合,强调定量分析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加微观金融课程开设的比例,不断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目前一些理工类大学的金融学课程体系已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优化,主要表现为强调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调金融学与工程思维、数理方法的密切结合,以及强调金融实践课程的教学。

(二)辽宁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现状

从辽宁省来看,开设本科金融学专业的9所理工类高校也在进行着课程体系的优化。其中走在前沿的如大连理工大学,依靠学校深厚的理工背景,使金融学和数学密切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数量分析能力,同时注重双语教学,培养国际化金融人才。目前大连理工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已经形成逐层推进的包括数理基础、国际化(英语能力)、金融专业知识、金融专业实践和金融专业拓展的五大模块。辽宁工业大学本科金融学专业是新设专业,也在不断地进行课程设置体系的改革和优化。为了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迫切需求,我校金融学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成长创新型、国际视野型和综合应用型金融人才。本科教育是一种专业基础教育,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我校金融学本科专业将培养重点放在具备优良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专业复合人才。知识结构实现“经济理论+金融理论+金融投资实务”三位一体,能力结构实现“获取+应用+创新”层次递进,以保证优良的综合业务素质。在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下,我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目前优化为四个模块:综合素质培养教学模块;专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块。综合素质培养教学模块包括外语必修、计算机、数理分析方法、管理学科基础、法律基础五个子模块,共80学分,约占总体课程设置的41%,充分符合了本科阶段通识教育的要求,知识结构全面合理。子模块课程依托学校公共基础课平台,逐渐从基础教育必修课程过渡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和专业课程。外语必修模块课程包括大学英语、金融英语、经济预测与决策(双语)等;计算机模块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技术及应用、金融电子化等;数理分析方法模块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管理学科基础模块课程包括管理学、会计学、信用管理概论、企业信用管理等;法律基础模块课程包括经济法、国际商法、金融监管学等。此外,学校其他院系和其他专业教师还未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公共选修课,目的是拓展学生视野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专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共75学分,由专业必修课模块和专业选修课模块组成,约占总体课程设置的39%,约占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的66%。由宏观金融课程和微观金融课程组成。宏观金融类课程以宏观经济学、金融学等为核心展开,包括中央银行学、财政学、保险学、国际金融学等,注重金融理论的夯实,微观金融类课程以金融市场学为核心展开,包括金融投资学、投资银行学、金融衍生工具、金融工程、国际结算、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信用风险管理、财务管理、公司金融、资本运营、基金管理、财产保险、人寿保险等。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将根据实际需求,在规定的学分内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专业能力培养模块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投资、风险管理、金融产品等各类业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广泛的专业基础知识,形成适应性较强的、灵活的专业能力,为后续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共36学分,由金融基础技能和实务技能模块组成,约占总体课程设置的19%,占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的32%。专业基础技能模块包括统计软件实训、会计模拟实训、社会调查、商务礼仪等,金融实务技能模块包括国际结算实训、保险业务模拟实训、财务管理综合实训、金融投资综合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主要培养学生的金融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共2学分,重点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这个模块约占总体课程设置的1%,约占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的2%。具体包括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如挑战杯大学生学术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参加研究性学习项目;参加专业能力竞赛;进行社会调研及学术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参加开放性实验;创业实训等。这一模块为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培养创新精神提供了有效的平台。经过几年的研讨与改革,辽宁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不断地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优化,然而,就目前改革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比改革效果好的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程体系中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突出,外语必修模块和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投资、国际信贷、国际税收、国际经济学等课程脱节,双语课程开设不足。其次,数理分析方法模块与计算机模块突出了工科院校特色,但与金融学专业的融合度还不足。第三,专业选修课程虽在更新,但课程种类不够丰富。第四,实践和创新模块比例有增加的空间。结合我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情况,并借鉴老牌名校的建设经验,提出优化工科院校金融学本科课程体的具体建议。

三、进一步优化工科院校金融学本科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总体思想

工科院校优化金融学本科课程体系应立足于本科阶段培养通识人才的大目标,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及专业基础知识的夯实。同时充分利用工科院校的数理、计算机等资源优势,努力培养具有扎实数理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后续可塑性强、适合不同层次需要的成长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二)具体建议

1.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强调知识结构体系的全面性。在金融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传统金融正在演化为以电子信息化、系统工程化为特点的现代金融。金融学科的发展特点要求金融人才的培养要强化外语、数学、法律和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学习,尤其是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更要突出自身的数理优势。同时,本科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阶段,仅仅通过四年的学习不可能掌握金融专业全部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很重要。建设金融学本科课程体系时注重专业知识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提高知识综合化程度,有利于增强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再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辽宁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块体现了金融专业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进一步优化时可以考虑在高年级开设一些与数理、计算机知识融合度更高的选修课程,如金融计量学等。同时提高英语与专业融合度,如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投资、国际经济学等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增强学生国际化程度。

2.注重宏观金融课程和微观金融课程的平衡,突出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灵活性。金融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就是以宏观金融课程为基础,如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保险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等,培养学生宏观思维和分析能力,夯实专业基础理论;以微观金融类课程为核心,丰富如商业银行经营、金融市场运作、公司金融、金融工程、风险管理等方向的课程,培养学生专业学习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设计、开发、经营、评估等实际工作做好铺垫。

3.注重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程的调整,体现课程体系的灵活性。金融学科涉及领域广,发展迅速,因此金融学课程体系设计应具有灵活性,课程种类门数应具有可调性。金融学专业课程相对其他专业多,进一步优化时可以考虑压缩专业必修课程门数,做到少而精,减少学生考试负担。同时大大增加专业选修课门数,配合科学的考核办法,让专业选修课程成为学生提高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专业选修课程随时更新,以增加学科的前瞻性。如果工作量大,师资有限,可以考虑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与其他院校合作,跨校选修,或者使用国内外的慕课平台。

第4篇

关键词:金融英语;课程定位;需求;课程改革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脚步加快,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和地区在科技、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联系日益加深。在看来不景气的就业市场上,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广受青睐。这对于高等教育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课程定位

要确定金融英语课程的性质,首先要弄明白ESP的分类。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Hutchinson和Waters(1987)将ESP分为EAP(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学术英语)和EOP/EVP(EnglishforOccupational/VocationalPurposes,行业英语)。Jordan(1997)又将EAP细分为EGAP(EnglishforGeneralAcademicPurposes)和ESAP(EnglishforSpecificAcademicPurposes)[1]。前者强调学术口头交流、撰写实验报告、学术论文等技能;后者偏向于用英语讲授专业知识。那么是选择专业英语还是行业英语呢?笔者认为,学生将来从事的基本都是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的基层工作,在校的ESP课程要为他们的就业铺平道路,应以行业英语为主,结合难度不大的专业英语,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处理实际金融业务和对外交流的能力,体现高校教学“实用为主”的特点。高校在设置教学大纲时,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周全考虑学生的职业目标和社会需求。

2课程改革思路

2.1完善课程体系

有些院校还没有对金融英语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只是盲目的顺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潮流,就急于开设此课程,却没有在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教学计划等方面做好相应的配合。目前普遍做法是,金融相关专业学生在大一修完基础英语之后,大二用一学期学习金融英语。课时数少容易造成学生对课程不重视,也会使学生在第三学年准备就业时已经把英语这个加分砝码忘到九霄云外。建议增加金融英语的课时,将专门用途英语提到和普通英语同样重要的地位[3]。

2.2提高教材质量

要提高金融英语教材编写的质量,首先要制定较为完善的教材大纲,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注重它的实用性,“通过教材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真实的语言素材,设计各种模拟真实场景的教学活动”(周平,陈葵阳,谷志忠,2010)[5]。在选择材料时既要注重真实性,又要警惕难度太大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的焦虑,因此对原版素材进行适当的修改是必要的。同时还要注意任务设置合理,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素材的掌握。例如在信用卡这一模块中,可以先以听说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让他们了解作为银行职员如何帮助客户开立或注销信用卡;再选择国外报刊或新闻中关于信用卡使用情况的原版文章加以改编,通过文章学习专业知识;最后辅以有针对性的兼顾封闭性和开放性的练习。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在每个模块的课本内容结束后,还添加了一些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内容,如名片、简历和求职信的制作。在笔者接触过的几本《金融英语》中,还没有教材囊括了这些内容。笔者结合个人经验和学生将来的需求,认为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总体英语应用能力会有所提升,因而会通过学生分析素材样本、查阅互联网资料和职业憧憬几个环节,让他们了解格式要求和注意事项,并布置他们制作自己的名片、求职信和简历。

2.3改进教学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教学革命已经席卷全中国从小学到高等学府的教育机构,应该说大多数教师都能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教学内容,以增强课程的生动性,有区别的只是制作水平的高低。为了充分展现信息技术带给教学的新活力,教师可以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结合任务教学法和抛锚式教学法。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他们在真实情境中的体验和意义构建,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对于知识意义的建构至关重要(丰玉芳,2006)[2]。笔者在教学环节做出了以下尝试:第一堂课上学生分组,之后轮流在每个模块结束后运用所学句型,录制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视频,如一学生模仿客户,到银行进行存取款业务,与其他学生扮演的银行职员间发生的交际场景。要求学生利用软件对视频进行相应编辑,如制作片头片尾,添加字幕,必要时添加背景音乐等。每次视频展示完毕后,班级其他同学对这一组的表现加以点评,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通过这个任务,既提高了学生上课时的积极性和课后复习的主动性,也增强了他们的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2.4综合评价方式

教师在制定金融英语课程考核方式时,若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一学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就过多的注重了认知领域中简单的知识技能,而对于诸如交际、听说、辩论等工作环境中经常使用的高级语言技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种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不符合ESP教学的特点,不能正确认定学生利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前者综合考虑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堂表现、课后个人及小组作业完成情况等,后者主要以期末考试(开卷或闭卷,形式也可多元化)来确定成绩。

2.5提升师资质量

目前高校开设金融英语课程的教师主要包括了解一些金融学知识的专业英语教师和英语基础较好的金融类专业教师。这两类人中通过了全国金融英语证书考试(FECT)的人寥寥无几,也很少有人有实际在金融企业工作或实践的经验。而金融英语这类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教师如果不具备学科知识和职场经验,就教不好学生。这就好像不会游泳的教练培养不出优秀的运动员一样(杨枫,孙凌,2013)[4]。金融英语教师必须做好角色转变和知识技能上的储备,可以以通过FECT为契机,提高自身的金融英语水平。教师之间经常交流,协商制定适合于自己院校的金融英语教学大纲。不管是英语教师还是专业教师,都应努力做到扬长避短。相关院校要注重对教师的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双师素质培训或到涉外金融企业参观甚至挂职锻炼。

3结束语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要根据学生和专业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教材质量、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一一改进。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廖雷朝.学术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我国大学ESP教学重新定位思考[J].外语教学,2010(11):47-50,73.

[2]丰玉芳.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33-36.

[3]莫莉莉.专业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4]杨枫,孙凌.关于大学英语教学ESP论的一点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3):1-5.

第5篇

高校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分析和思考

基于熵的高校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法

基于CDIO理论的工程教育模式探讨——以车辆工程专业为例

基于产业发展的高校学科结构优化设计

高校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技术站能力查定数据处理与计算的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本科生班导师工作探索与实践

道路运输组织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高校教学评价的内容构成与评价方法探讨

无机化学教学改革初探

基于自制远程测控实验系统的“智能仪器”课程实验教学探索

如何有效发挥汉语言文学在理工类大学人文通识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测试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大学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建筑系馆设计课程为例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的教学改革探讨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体现区域特色

竞技啦啦队教学与训练中的运动损伤调查及预防研究

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理论拓展及其进一步发展

属性识别理论在高校贫困生困难等级评价认定中的应用

国际科技学术论文与国内硕博论文英文摘要主位结构的对比研究

浅谈虚拟学习环境及其在当代教育中的应用

分享资源共赢发展——麻省理工学院“公开课程材料”计划对我国英语教育资源共享的启示

大学生就业能力解析及就业能力提升策略——基于SWOT理论的视角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实证调查与法律分析

中介组织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的必要性及相关问题探讨

对高校辅导员兼职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思考

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中美法学教育教学方法比较

提高经管类本科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应用化学专业化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关于强化高校金融类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基于西华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外汇交易模拟实习”课程教学经验

基于日语新闻广播语体特点谈日语新闻听力教学策略

关于在机械类专业课程中实施有效教学的若干探讨

比较教学法在“给水工程”教学中的应用

从Sturm-Liouville问题谈分离变量法的教学改进

法理学本科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四川民办高等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论四川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成就及主要问题

民办高校产权归属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联邦政府大学生资助理念探究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文化解读

高校校园网应成为校风学风建设的前沿阵地

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的德育机制分析

财经类专业型高层次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探索

“3+1”:一种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保障机制优化

本科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我校与东汽合作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近代文化史公选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市场调研课程教学改革初探:面向实践导向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探讨

基于MATLAB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实验设计

第6篇

关键词:金融英语;课程定位;需求;课程改革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脚步加快,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和地区在科技、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联系日益加深。在看来不景气的就业市场上,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广受青睐。这对于高等教育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课程定位

要确定金融英语课程的性质,首先要弄明白ESP的分类。前者强调学术口头交流、撰写实验报告、学术论文等技能;后者偏向于用英语讲授专业知识。那么是选择专业英语还是行业英语呢?笔者认为,学生将来从事的基本都是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的基层工作,在校的ESP课程要为他们的就业铺平道路,应以行业英语为主,结合难度不大的专业英语,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处理实际金融业务和对外交流的能力,体现高校教学“实用为主”的特点。高校在设置教学大纲时,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周全考虑学生的职业目标和社会需求。

2课程改革思路

2.1完善课程体系

有些院校还没有对金融英语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只是盲目的顺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潮流,就急于开设此课程,却没有在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教学计划等方面做好相应的配合。目前普遍做法是,金融相关专业学生在大一修完基础英语之后,大二用一学期学习金融英语。课时数少容易造成学生对课程不重视,也会使学生在第三学年准备就业时已经把英语这个加分砝码忘到九霄云外。建议增加金融英语的课时,将专门用途英语提到和普通英语同样重要的地位[3]。

2.2提高教材质量

要提高金融英语教材编写的质量,首先要制定较为完善的教材大纲,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注重它的实用性,“通过教材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真实的语言素材,设计各种模拟真实场景的教学活动”(周平,陈葵阳,谷志忠,2010)[5]。在选择材料时既要注重真实性,又要警惕难度太大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的焦虑,因此对原版素材进行适当的修改是必要的。同时还要注意任务设置合理,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素材的掌握。例如在信用卡这一模块中,可以先以听说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让他们了解作为银行职员如何帮助客户开立或注销信用卡;再选择国外报刊或新闻中关于信用卡使用情况的原版文章加以改编,通过文章学习专业知识;最后辅以有针对性的兼顾封闭性和开放性的练习。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在每个模块的课本内容结束后,还添加了一些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内容,如名片、简历和求职信的制作。在笔者接触过的几本《金融英语》中,还没有教材囊括了这些内容。笔者结合个人经验和学生将来的需求,认为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总体英语应用能力会有所提升,因而会通过学生分析素材样本、查阅互联网资料和职业憧憬几个环节,让他们了解格式要求和注意事项,并布置他们制作自己的名片、求职信和简历。

2.3改进教学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教学革命已经席卷全中国从小学到高等学府的教育机构,应该说大多数教师都能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教学内容,以增强课程的生动性,有区别的只是制作水平的高低。为了充分展现信息技术带给教学的新活力,教师可以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结合任务教学法和抛锚式教学法。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他们在真实情境中的体验和意义构建,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对于知识意义的建构至关重要(丰玉芳,2006)[2]。笔者在教学环节做出了以下尝试:第一堂课上学生分组,之后轮流在每个模块结束后运用所学句型,录制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视频,如一学生模仿客户,到银行进行存取款业务,与其他学生扮演的银行职员间发生的交际场景。要求学生利用软件对视频进行相应编辑,如制作片头片尾,添加字幕,必要时添加背景音乐等。每次视频展示完毕后,班级其他同学对这一组的表现加以点评,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通过这个任务,既提高了学生上课时的积极性和课后复习的主动性,也增强了他们的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2.4综合评价方式

教师在制定金融英语课程考核方式时,若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一学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就过多的注重了认知领域中简单的知识技能,而对于诸如交际、听说、辩论等工作环境中经常使用的高级语言技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种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不符合ESP教学的特点,不能正确认定学生利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前者综合考虑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堂表现、课后个人及小组作业完成情况等,后者主要以期末考试(开卷或闭卷,形式也可多元化)来确定成绩。

2.5提升师资质量

目前高校开设金融英语课程的教师主要包括了解一些金融学知识的专业英语教师和英语基础较好的金融类专业教师。这两类人中通过了全国金融英语证书考试(FECT)的人寥寥无几,也很少有人有实际在金融企业工作或实践的经验。而金融英语这类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教师如果不具备学科知识和职场经验,就教不好学生。这就好像不会游泳的教练培养不出优秀的运动员一样(杨枫,孙凌,2013)[4]。金融英语教师必须做好角色转变和知识技能上的储备,可以以通过FECT为契机,提高自身的金融英语水平。教师之间经常交流,协商制定适合于自己院校的金融英语教学大纲。不管是英语教师还是专业教师,都应努力做到扬长避短。相关院校要注重对教师的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双师素质培训或到涉外金融企业参观甚至挂职锻炼。

3结束语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要根据学生和专业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教材质量、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一一改进。

作者:喻凤 单位: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廖雷朝.学术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我国大学ESP教学重新定位思考[J].外语教学,2010(11):47-50,73.

[2]丰玉芳.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33-36.

[3]莫莉莉.专业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第7篇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优化

金融学的专业性质和内容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随着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金融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不仅要有较深厚的社会经济科技理论功底和金融专业知识,还要有较熟练的操作能力,以及掌握金融信息并进行分析的能力。实践教学是大学生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但这一环节长期以来未受到重视,也是目前国内高校扩招后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如何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金融学专业发展之快,招生规模之大,如何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如何开设适应市场需要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性课程,是各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安徽理工大学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已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高素质”的育人特色。目前学校理工专业优势明显,而经管、社科专业相对较弱。以金融学专业为例,其人才培养需与其他优势工科专业相结合,面向社会对金融人才的变化需求,建立适合行业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金融学在矿业、环境、土木等优势领域中的实践与应用,与其他金融类院校进行错位培养,突出我校特色,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一、凝练实践教学方向

针对学校在煤炭行业具有较强优势的特点,我们在反复比较、分析其他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根据我校实际,扬长避短,确立了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我校在金融学专业下设置了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专业方向,其中银行方向主要面向商业银行,当地煤矿企业较多的特点,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煤矿企业信贷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证券方向主要面向证券企业及工矿上市企业的需求;保险方向主要面向商业保险领域,同时结合煤矿、土木工程、地质环境、化工爆破等方面的行业需求,培养有一定行业知识的保险业人才。结合工矿企业对金融学人才的需求,设置了具有特色的实践课程体系,所培养的学生得到社会的认可。

二、优化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针对互联网金融、微金融等金融新业态的快速发展,我们对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课程实验的比例。如证券投资学课程实验由原来的8学时增加到12学时;保险学课程实验由原来的8学时增加到12学时;会计学课程实验由原来的12学时增加到16学时;互联网金融课程实验由0学时增加到8学时。通过调整与优化,课程实验总学时增加了20%。二是优化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以前的课程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做个小论文的形式来完成,由于时间短,学生普遍是找找资料,总结下就完成了,很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现在针对不同的课程设计,由教研室教师统一研讨需完成的内容,与具体的任务结合,如保险学就直接让学生完成某一具体的保险理赔任务。另外,还调整了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原来课程设计和相关课程在同一学期进行,经常会出现课程未结束或刚结束就要开展课程设计,学生还没消化理论内容,立即开展课程设计效果较差,现在把课程设计放在课程结束后的下一学期开展,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消化吸收理论知识,然后带着问题去进行,学生反映效果好。通过改革,学生在指导的带领下完成了真实的任务,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兴趣。三是毕业实习走到企业中,延长了毕业实习时间。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分别联系多家单位组织学生实习,部分学生进行暑期一个月实习,实习后要进行实习答辩,避免以往的走过场。四是毕业设计实行真题真做,题目大部分来自企业或导师项目。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紧密结合,实行双导师制,企业导师负责任务完成,校内导师负责论文的撰写及理论分析等。这四部分内容构成了实践教学的核心,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效果显著。

三、探索实践和创新学分改革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对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实践和创新活动给予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需完成4个实践和创新学分,主要获得方式包括:参加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国家专利或其它知识产权;参与暑期企业集中实训;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开展创业实践;主持创新创业项目等。通过实践和创新学分改革,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各类实践和创新活动,学生从活动中学到了课堂无法学习的内容和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出台政策鼓励学生从事实践和创新活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各类奖学金评选上,把实践和创新学分体现在评审方案中,通过加分等政策引导学生各级参与实践和创新。二是对实践和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实行研究生保送鼓励政策。出台相关的研究生保送评审细则,把实践和创新能力作为考核的标准之一,这为那些课程成绩排在中等偏上,但实践和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提供了好机会,这也引导学生不能只管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如果只搞理论学习,可能也不会获得奖学金或保送研究的机会。

四、构建实践育人平台

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校针对金融学专业学生建立了系列实践育人平台,包括校内平台和校外平台两部分。校内平台主要有证券投资实验室、银行业务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保险业务实验室、经管综合实验室、金融创新实验室,承担学生各类学科竞赛任务,电子商务创客实验室主要承担学生进行创业实践,进行创业前期培育等。校外平台主要是各类校外实践实训平台,包括在银行、证券、保险等公司设置的实习基地,在金融实训机构设置的学生实训平台,在电子商务公司设置的微金融或微商平台等。实践育人平台分类明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通过几年的建设实践,目前学校已基本建成了一套系统的实践教学方案,构建了较好的实践育人平台,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1]何宏庆.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基于应用能力的培养[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83-84.

[2]裴东慧.浅谈新形势下金融学专业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改革[J].企业导报,2016(16):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