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9:22:05
序论:在您撰写国防经济学专业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的基础。
一、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下所面临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不科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普遍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的模式。实际上,由于这种定位不够明确,导致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1)重理论、轻实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能力、技能方面的培养是一些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工作后不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2)重样本、轻操作。学生对单证的认识只局限于教材中的单证样本,而忽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不知从何下手。(3)重典型、轻变化。外贸单证种类繁多、用途各异,在不同贸易条件下所用的单证种类不尽相同,并且不同的外贸公司在某些单证的缮制格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单证之间存在差异等方面的引导,将会影响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二)学生英语水平低,获取外界信息能力较差。
英语是一门语言,更是一种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的工具,所以,在掌握相应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学生更应该具有英语应用能力,这样才可以自主地阅读各种国外资料,以便及时了解国际市场的行情和各个贸易国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是从事进出口贸易,特定的工作环境对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要求极高,学生在工作中既要熟练地用英语与客户进行沟通与谈判,又要准确及时地用英文来缮制进出口合同并处理各种单证和信函,因此,能够熟练掌握并应用英语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三)实训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实践经验不足,专业对口岗位就业难度大。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较高,很多企业需要那些业务能力强、工作上手快的毕业生。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实训主要局限于校内实训,以纸质资料和实训软件为主对相关贸易环节进行了解及操作。但是,单一的校内实训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国际贸易业务的整个流程,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熟悉并正确操作每个环节,这主要源于实训课时不足、相关实训设备老化及实训资料、软件更新及升级方面的滞后,因此,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对现行的国际贸易业务流程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了解,而实际上,对国际贸易业务的众多环节的学习是需要较长的实训周期的。因此,相当数量的考试成绩优秀的毕业生由于操作能力欠缺而无法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四)师资队伍建设落后,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目前,师资队伍建设还不能够满足新时代对外经贸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是从校门到校门的高校毕业生,或由其他专业教师改行而来,缺乏实际的国际贸易从业经验,在授课方面倾向于纸上谈兵,这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瓶颈。此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很难将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生动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因此,这种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是“理论扎实,技能低下”,即使走向了对口的工作岗位,也很难在短期内适应工作的需要。
二、高职高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
(一)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加强实训环节训练,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在设计新的课程体系时,应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一是按大类实施模块教学,在教学中加强案例教学,以增强学生的适应性;二是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校内的国际贸易实务实训室、商务谈判实训室及校外各实训基地,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并把各阶段实践性教学环节有机地衔接起来,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三是各门课程之间学科内容有机衔接,设置综合性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尽可能反映出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的内容,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二)积极推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好转,国际贸易的发展将会需要更多的既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专业人才。随着阿里巴巴等国际贸易平台影响力的扩大,大宗的国际贸易可以借助于该平台达成,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具备较强的英文商务谈判和英文书信的撰写能力,因此在师资力量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引进和采用国外原版教材,不仅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进而有助于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及时了解国际贸易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
(三)努力推行多证书制度,扩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由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构成的多证书制度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之一。在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高职高专院校应以国际贸易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基于国际贸易岗位职业能力的“岗证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实用英语A级证书,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还应鼓励学生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并积极考取由中国国际贸易协会组织的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证书以促进学生就业的国际化。
(四)以“双师型”为目标,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经济法;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经济法学是法学体系中一个新兴的独立学科,内容广泛而丰富。本文中所研究的经济法课程是指经教育部研究决定,针对经济管理专业(含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开设的经济法基础课程。课程安排顺序一般为法律基础、经济法和国际商法等。经济法课程内容包括经济法概论、企业法、合同法和市场管理法等几个部分。教学以学生知法、懂法、掌法和用法为教学目的,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在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掌握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学生毕业后就业领域除了国际贸易行业外,还可从事金融、市场营销、投资等方面的工作。
国际贸易专业的经济法教学,既有经济管理专业经济法教学的共性,也存在国际贸易专业本身的特殊性问题,如能否与学生的就业方向相一致,能否与学生的专业课程体系相协调等。因此,以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经济法教学方法为研究对象,设计更有针对性的经济法教学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还可为其他专业提供借鉴。
二、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模式
(一)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
经济法课程的主要特点是信息量大、案例多,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可提高教学效率,增加信息量。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板书加上讲解的方式,而写板书需要花费课堂时间,也有局限性,如无法向学生传递比较大的图表、比较长的案例信息。如果只凭口头讲解案例,学生又难以理解掌握。而多媒体教学就解决了以上问题。通过幻灯片可以传递更多的信息,增加教学的信息量。通过比较发现,通过ppt文件制作的幻灯片应用于课堂讲解,信息量至少可增加40%,效率显著提高,教学效果也更好。将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公开,也使学生复习更加方便。同时,多媒体教学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记忆学角度看,结合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方式内容,无疑让学生更容易提高学习记忆效果。
(二)采取互动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学,这种教学方式单方面地向学生灌输法律条文,往往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尤其不适合以介绍法律条文为主的经济法课程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课堂上采取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企业法》教学中,可先组织20分钟左右的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回答:“如果让你投资办企业,你将选择何行业,如何组织其运营?”学生在学习正式内容之前,在头脑中对于自己的企业运营先有了一个印象,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想法和学到的法律规范相结合,有利于掌握知识要点。在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前,组织学生搜集整理身边发生的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例,对于解决方案加以讨论。在课后作业教师都会留一二个案例,下一堂课予以解答,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课下预习自学的积极性,也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在课程后一部分的《外商投资企业法》教学时,根据学生已经掌握了企业法的基本内容,此部分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自己讲解,从而使学生掌握法律学科的学习方法。
(三)建立科学系统的考核制度
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制度,首先要明确课程考核的目的。经济法课程的考察是要通过运用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进行系统考核,了解各个专业学生对《经济法》课程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安排提供依据。
经济法课程的成绩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包括课堂讨论表现、提问表现和平时作业。平时作业以解决案例为主,还有针对实事问题撰写的小论文。如在新的《破产法》出台以后,布置学生对新旧破产法进行比较;在讲到《反不正当竞争法》部分时,布置学生讨论《反垄断法》的立法必要性等。另一部分是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在课程结束以后安排开卷考试,考试内容以案例为主,以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学校已建立了资源丰富的案例库和习题库,使学生在课下可以练习,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既需要有关经济法方面的知识储备,也需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面对今后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此,一方面肯定并坚持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学生知法、懂法、掌法、用法为教学目的,利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手段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扩展教学内容,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国际贸易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一)大班授课教师控制力不足
和一般的专业基础课一样,经济法教学通常采用大班授课模式。大班学生人数较多,一般同时听课的人数是120~150人。在授课时采用些互动式教学手段但一般只有少部分同学参与。由于时间所限,发言的人数每个班不过几个人。这样就很难考察到学生整体的学习状况。准备充分的学生不一定能得到发言的机会,导致积极性下降;有些本来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不参与讨论也不发言,甚至没有主动思考,对此又很难及时发现并进行调整。
(二)学生需求的多样性与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之间存在矛盾
学生学习基础往往参差不齐。这体现在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兴趣等方面,往往影响教学效果。如果教学方法使用不当,将引导变成了强迫,将兴趣变成了任务,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由于欠缺相关的知识,在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时会比较吃力。
此外,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存在着多样性的特点,而在一门课的教学中将学生未来面临的所有问题都讲到也是不现实的。
(三)学习任务划分不够详细,成绩考查机制不完善
传统的作业和考试方法不能很好地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而灵活性更强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则对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分组完成任务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中,学习任务只具体到每个组,至于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任务如何划分则没有细化的要求。这样可能会产生任务不均的情况,有的组员完成的工作量大,有的组员则坐享其成,以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对成绩优劣做出评测势必出现“搭便车”的情况,既不公平也不能使每个成员都得到应有的锻炼。
四、国际贸易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一)将学生从学习基础和风格等不同角度进行分类,灵活采用教学手段
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有所不同:有的学生对师生互动感兴趣,学习主动,爱动脑筋思考;有的则更喜欢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的方式,并不喜欢过多的互动环节,习惯于学习课本知识再有目的地做练习题。一种教学方式在一个班有很好的教学效果,换一个班可能就会受到冷遇,学生甚至认为这样会浪费时间,学不到有用的知识。
产生该区别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开始大学课程之前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传统学习,基本以应试为主要目的,很多学生对学习的认识还仅是停留在准备考试上,组织发言、调查、互动等方式往往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还会被认为是浪费时间。
在短时间内改变学生对学习的想法和习惯是不现实的,因此,针对不同层次和风格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对于思想活跃的学生只要教学方式丰富多彩,基本就会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教学变得简单。对于相对不太活跃的学生,可以在教学环节中适当增加对知识的总结环节,使其逐渐认识到自己在知识水平上的提高,在成就感中逐渐体会学以致用的道理。
(二)将小组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细分,并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查
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学习任务中,将教学任务进行细分,保证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工作任务。在布置任务之前,教室应该对班级的学生人数、每组学生人数、每个学生应该完成的任务进行系统设计。在任务布置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也要考虑每一个任务环节都要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对每组完成任务的优劣,需要设计相应的考查机制,将考查环节延伸到课堂之外。如要求学生将调查结果总结为调查报告的形式、将任务完成情况写成工作总结形式,都是比较有效的手段。
(三)教学环节表现要与成绩挂钩
首先,期末考试采用灵活题型,以考察和分析案例为主。案例选用更加贴近实际、更加有实用性的题材,并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重点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注重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考察,授课过程的任务完成情况也计入成绩之中。如何提高大班授课中课堂控制力始终是影响课堂质量的首要问题,如果将学生的平时表现计入成绩之中,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评价也更加客观。
(四)扩展课外与学生交流的手段,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要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学手段必然要延伸到课堂之外。而当今的信息化水平、教学环境已经具备了这一条件。邮箱、博客、短信等都可以作为展开课外指导的有效工具。应充分利用学生常用的交流手段,对学习热点问题积极讨论,一定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针对有更高目标学习要求的学生,可以组成课外学习小组,以课程单元为单位组织系统的理论学习。因为国际贸易专业较少涉及到较深层次的理论,对理论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课外学习小组、教师单独辅导、组织课外活动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学以致用的成就感中加深对知识的体会。
【参考文献】
[1] 方健,张求慧.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包装材料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林业教育, 2010(2).
关键词:环境工程;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118-02
教育部环境工程与科学教学指导分委会于2005年制定了《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要求,并着重强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先精神。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着重培养以下能力:实验技能、工艺操作能力、工艺设计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社会实验能力等,其中工艺设计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缺失,是由于目前“重科研、轻教学”的中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大和核心问题引起的。实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配合理论教学设置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为例,采用“参观+拆解+计算+绘图+应用”的课程设计模式,达到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形象客观掌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方法的目的。
一、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现状
在我国,虽然教育部专门设立了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指南,对其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基础课程、实践课程和实验课程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设置了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课程。然而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许多高校中,因人设课的现象比较常见,且课程间缺乏联系、重复现象比较突出,这种现象在实践教学中更为突出。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各个实践环节比较分散,自成体系,尤其是课程实验课,更是相互封闭,缺少配合,因而使得部分实践教学内容出现低水平简单重复,缺乏创新性;同时,由于扩招、校企联系不够紧密、学校和教师管理不到位、学生急于找工作和考研等原因,致使见习变成了参观,实习变成了见习,课程设计抄袭严重,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时间无法保证,因而实践教学已成为纸上谈兵,致使学生脱离了工程实践,找工作困难,而企业又觉得无人可用。因而在新的形势下,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对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为了改变上述局面,我国部分高校采取了许多措施,以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出高素质的工学工程技术人才。如成立了实验中心,加强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实践教学;设立了开放实验室,创造一个宽松、便利、能够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开放实验环境,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迅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能力和创新提供了重要保障等。虽然上述措施规范了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需要调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属于地方性大学,经费、场地十分匮乏,很难满足其需要,使上述措施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更难广泛推广。因此,探索一条低投入、高产出的适合于地方农业本科院校的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实践实验教学新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近五年来,许多教学科研专家针对具体学科,如生物学、化学、力学等的大实验构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特点是利用重点实验室或开放实验室的仪器、研究课题与本科生的实验相结合。实际上是将本科生的被动式学习提前转入研究生阶段的主动式研究。大实验的体系的改革可以让本科生接触到前沿性的知识与仪器,激发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由于实验室的课题往往是偏向基础理论,所以这种依托重点实验室的模式,有利于培养基础理论性人才。而利用这个模式来培养“工程”性人才尚需进一步探索。
本文结合“卓越工程师”与“大实验”两种培养模式的优点,克服了前者忽视理论基础以及后者的脱离实际生产,构建“参观+拆解+计算+绘图+应用”一体化的符合我校农业工科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设计任务及目的
课程设计的总体任务为某大型火电厂设计大气污染治理工艺及设备,其中包括分任务:(1)火电厂污染物产生量的确定;(2)火电厂烟囱高度的设计;(3)火电厂大气污染控制工艺的设计;(4)火电厂大气污染控制设备选型设计及管道系统设计。
通过课程设计全面总结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学习的成果,加深对课程理论内容的理解,掌握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完整过程。设计目的是让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掌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全过程,重点掌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方案、污染控制设备选型计算、系统布置、烟道阻力计算、风机选型、系统平面布置等。最终达到设计实际应用的目的。
三、设计依据
当地大气质量执行《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
四、设计指导过程
针对环境工程课程设计目前课时量少、实践时间短、实践过程过于理论化等目前存在的不足,本文新的大气污染课程设计方案采用全新的“参观+拆解+计算+绘图+应用”的课程设计模式,在给定宽泛的设计条件的情况下,如只给定火电厂的年收到基煤消耗量,煤的化学成分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现场与课堂相结合,设计计算与讲解答辩相结合,理论计算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方式,以班为单位将3周的课程设计时间分为5个具体的时间段进行指导和设计。
1.阶段一:参观。参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了解课程设计过程所针对的具体目标实物,以达到形象理解设计要求的目的。参观分为模型参观和实物参观两部分,第一部分在校仿真实验室中利用已有仿真软件对成熟火电厂全套工艺流程及环保流程进行学习,讲解的主要内容为产污节点判断和工艺选择;第二部分在某大型火电厂,讲解的主要内容为设备选择和厂区平面布置。这一部分教学时间为2个教学日。
2.阶段二:拆解。拆解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设计的具体的设备的目标实物,为绘图和计算做准备。拆解是利用实验工具、模型工具,进一步学尘设备、脱硫设备的设计,讲解的主要内容为除尘器的设备选型及设计、脱硫设备的设备选型及设计。这一部分的教学时间为2个教学日。
3.阶段三:计算。设计计算是课程设计最重要部分,计算的内容包括火电厂污染物产生量的计算;火电厂烟囱高度的设计计算;火电厂大气污染控制设备设计选型计算;火电厂大气污染控制管道系统设计计算。计算过程的讲解要点是设计手册的使用,管道系统的设计。计算的讲解重点是火电厂污染物产生量的计算;火电厂烟尘高度的计算,火电厂大气污染系统主要工艺及设备的设计计算及管道系统压力损失的平衡计算等。这一部分的教学时间为5个教学日。
4.阶段四:绘图。绘图部分主要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工艺过程及平面布置,另一部分是主要设备。绘图过程全程为计算机操作,集中计算机教室绘图。由于学时的限制,要求绘制管道平面系统1张、主要设备2张(除尘器和脱硫装置)。这一部分由学生操作为主,讲解要点为答疑。这一部分的教学时间为5个教学日。
5.阶段五:应用。结合参观工厂的设计实例,对比学生设计的工艺过程和设备选型进行模拟现场答辩,找到优缺点,进行系统点评和讲解。这一部分的教学时间为1个教学日。
五、设计主要参考资料
《环境工程设计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高等教育出版社)、《除尘工程设计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烟气脱硫脱硝净化工程技术与设备》(化学工业出版社)等。
六、课程设计成果提交
1.设计计算说明书。整理后的说明书要有章节目录,设计任务来源,原始资料和设计要求,计算和每人每份的设计条件。构筑物及设备的设计与计算应按照设计流程先后次序分章编写。对所采用的设计数据应做必要的说明并标出设计数据出处。
设计计算说明书要求手写或打印,要求有计算草图并按比例,构筑物、设备有主要计算或选型过程。
2.图纸。总平面布置图及系统管路设计图按照1∶200到1∶1000,设备图要求附有剖面图。
3.其他。要求设计过程独立完成,不能抄袭他人的计算过程及图纸。
七、结语
真实背景下的课程设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独立分组进行设计避免了抄袭;模拟现场答辩增强了真实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和表达能力,设计安排环环相扣,确保教学效果最高学生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孙曜,暨仲明.多模式开放型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
[2]吴娴,黄启辉,雷伟凤,罗美丽.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库系统”的开发[J].装备制造技术,2009,(11).
[3]冯伟,王华.利用开放性实验室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3).
[4]戴春皓,秦普丰,彭慧.建立环境工程专业新型课程设计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30).
[5]王辉,孙德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践环节教学改革探讨[J].读与写杂志,2010,(8).
[6]孙文彬.构建多层面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6,(3).
[7]殷进,纪荣平,陆建兵,张娅,阮菊俊.基于卓越计划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探讨[J].广东化工,2013,(16).
一、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下所面临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不科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普遍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的模式。实际上,由于这种定位不够明确,导致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1)重理论、轻实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能力、技能方面的培养是一些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工作后不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2)重样本、轻操作。学生对单证的认识只局限于教材中的单证样本,而忽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不知从何下手。(3)重典型、轻变化。外贸单证种类繁多、用途各异,在不同贸易条件下所用的单证种类不尽相同,并且不同的外贸公司在某些单证的缮制格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单证之间存在差异等方面的引导,将会影响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二)学生英语水平低,获取外界信息能力较差。
英语是一门语言,更是一种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的工具,所以,在掌握相应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学生更应该具有英语应用能力,这样才可以自主地阅读各种国外资料,以便及时了解国际市场的行情和各个贸易国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是从事进出口贸易,特定的工作环境对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要求极高,学生在工作中既要熟练地用英语与客户进行沟通与谈判,又要准确及时地用英文来缮制进出口合同并处理各种单证和信函,因此,能够熟练掌握并应用英语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三)实训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实践经验不足,专业对口岗位就业难度大。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较高,很多企业需要那些业务能力强、工作上手快的毕业生。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实训主要局限于校内实训,以纸质资料和实训软件为主对相关贸易环节进行了解及操作。但是,单一的校内实训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国际贸易业务的整个流程,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熟悉并正确操作每个环节,这主要源于实训课时不足、相关实训设备老化及实训资料、软件更新及升级方面的滞后,因此,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对现行的国际贸易业务流程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了解,而实际上,对国际贸易业务的众多环节的学习是需要较长的实训周期的。因此,相当数量的考试成绩优秀的毕业生由于操作能力欠缺而无法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四)师资队伍建设落后,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目前,师资队伍建设还不能够满足新时代对外经贸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是从校门到校门的高校毕业生,或由其他专业教师改行而来,缺乏实际的国际贸易从业经验,在授课方面倾向于纸上谈兵,这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瓶颈。此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很难将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生动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因此,这种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是“理论扎实,技能低下”,即使走向了对口的工作岗位,也很难在短期内适应工作的需要。
二、高职高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
(一)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加强实训环节训练,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在设计新的课程体系时,应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一是按大类实施模块教学,在教学中加强案例教学,以增强学生的适应性;二是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校内的国际贸易实务实训室、商务谈判实训室及校外各实训基地,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并把各阶段实践性教学环节有机地衔接起来,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三是各门课程之间学科内容有机衔接,设置综合性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尽可能反映出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的内容,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二)积极推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好转,国际贸易的发展将会需要更多的既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专业人才。随着阿里巴巴等国际贸易平台影响力的扩大,大宗的国际贸易可以借助于该平台达成,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具备较强的英文商务谈判和英文书信的撰写能力,因此在师资力量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引进和采用国外原版教材,不仅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进而有助于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及时了解国际贸易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
(三)努力推行多证书制度,扩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由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构成的多证书制度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之一。在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高职高专院校应以国际贸易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基于国际贸易岗位职业能力的“岗证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实用英语A级证书,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还应鼓励学生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并积极考取由中国国际贸易协会组织的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证书以促进学生就业的国际化。
(四)以“双师型”为目标,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一、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下所面临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不科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普遍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的模式。实际上,由于这种定位不够明确,导致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1)重理论、轻实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能力、技能方面的培养是一些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工作后不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2)重样本、轻操作。学生对单证的认识只局限于教材中的单证样本,而忽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不知从何下手。(3)重典型、轻变化。外贸单证种类繁多、用途各异,在不同贸易条件下所用的单证种类不尽相同,并且不同的外贸公司在某些单证的缮制格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单证之间存在差异等方面的引导,将会影响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二)学生英语水平低,获取外界信息能力较差。
英语是一门语言,更是一种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的工具,所以,在掌握相应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学生更应该具有英语应用能力,这样才可以自主地阅读各种国外资料,以便及时了解国际市场的行情和各个贸易国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是从事进出口贸易,特定的工作环境对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要求极高,学生在工作中既要熟练地用英语与客户进行沟通与谈判,又要准确及时地用英文来缮制进出口合同并处理各种单证和信函,因此,能够熟练掌握并应用英语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三)实训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实践经验不足,专业对口岗位就业难度大。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较高,很多企业需要那些业务能力强、工作上手快的毕业生。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实训主要局限于校内实训,以纸质资料和实训软件为主对相关贸易环节进行了解及操作。但是,单一的校内实训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国际贸易业务的整个流程,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熟悉并正确操作每个环节,这主要源于实训课时不足、相关实训设备老化及实训资料、软件更新及升级方面的滞后,因此,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对现行的国际贸易业务流程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了解,而实际上,对国际贸易业务的众多环节的学习是需要较长的实训周期的。因此,相当数量的考试成绩优秀的毕业生由于操作能力欠缺而无法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四)师资队伍建设落后,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目前,师资队伍建设还不能够满足新时代对外经贸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是从校门到校门的高校毕业生,或由其他专业教师改行而来,缺乏实际的国际贸易从业经验,在授课方面倾向于纸上谈兵,这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瓶颈。此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很难将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生动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因此,这种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是“理论扎实,技能低下”,即使走向了对口的工作岗位,也很难在短期内适应工作的需要。
二、高职高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
(一)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加强实训环节训练,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在设计新的课程体系时,应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一是按大类实施模块教学,在教学中加强案例教学,以增强学生的适应性;二是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校内的国际贸易实务实训室、商务谈判实训室及校外各实训基地,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并把各阶段实践性教学环节有机地衔接起来,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三是各门课程之间学科内容有机衔接,设置综合性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尽可能反映出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的内容,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二)积极推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好转,国际贸易的发展将会需要更多的既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专业人才。随着阿里巴巴等国际贸易平台影响力的扩大,大宗的国际贸易可以借助于该平台达成,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具备较强的英文商务谈判和英文书信的撰写能力,因此在师资力量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引进和采用国外原版教材,不仅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进而有助于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及时了解国际贸易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
(三)努力推行多证书制度,扩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由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构成的多证书制度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之一。在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高职高专院校应以国际贸易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基于国际贸易岗位职业能力的“岗证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实用英语A级证书,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还应鼓励学生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并积极考取由中国国际贸易协会组织的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证书以促进学生就业的国际化。
(四)以“双师型”为目标,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 美国经济学专业培养模式 我国地方院校 经济学教育 启示
随着经济日趋市场化和国际化,我国传统的大学经济学本科教育面临着愈来愈严重的挑战,从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来看,都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经济学人才的要求。尽快改变经济学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经济学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水平,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学教育的长期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的进度和质量。在全世界最好的大学中,70%―80%位于美国。美国的大学是精英汇聚的地方,是莘莘学子向往的地方,是思想开放的社区和社会发展的引擎,也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美国也代表了目前全世界现代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前沿,了解美国的经济学培养模式,对于我国地方院校经济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美国经济学专业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
(一)经济学科的设置
在我国,大学经济系一般设在经济学院、商学院或经济管理学院。而美国大学的经济系则设在文理学院内,少数设在管理学院。美国研究型大学经济系的研究生教育只设博士点,不设硕士点,颁发的硕士学位只是通向博士学位过程中的“过程学位”。因此,研究型大学里没有“考研”与“考博”之分,主要教学对象是本科生和博士生,本科是大学教育的主要对象,博士的培养主要与科研密切相关。只有教学型大学才有学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在美国研究型大学,经济学科内有多个分学科,但经济系内并不划分教研室,只是有一些组织比较松散的领域,比如宏观经济、计量经济、产业组织、劳动经济学、健康经济学、公共财政、发展经济学、国际贸易和金融等。通常每一个领域每周开一次研讨会,请校内和校外的教授来讲论文,比如宏观研讨会、发展经济学研讨会等。任何人都可以参加多个研讨会,同一人属于多个领域是正常现象。
(二)经济学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
美国本科生入学时没有报考专业之分,仅报考学校。学生入校一年以后,再去选择主修和辅修专业。主修专业只是在经济学、政治学、数学等大类中选,不具体到诸如国际贸易、财政学、国际金融这样的分学科。从课程设置来看,美国的经济学本科教育实行通才教育,即一年级学生入学后必修公共课,如各国文化、历史、生物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等。二年级主修专业课,主修中级宏观、中级微观、计量经济学(包括概率统计)、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完成后修两门领域课,如国际经济学(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公共财政、劳动经济学、健康经济学等,一般都是应用性的领域。高年级课程专门设有十几门甚至数十门经济学研习班、专题性的研究小组作为选修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其中的两到三门进行研修。以上形式研修主要是让学生阅读相关的学术期刊、参与课程讨论、撰写论文,相互交流、汇报学习情况和研究成果,促进学生在知识运用、技能训练、语言表达和归纳总结等方面得到充分的锻炼和表现。
(三)经济学的教学方式
首先,选课手段灵活多样。学生入学修完公共课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选修的课程,选课的流程可在网上完成。选课后,学生指导中心由具有富有经验的专业指导老师为学生提供指导与帮助。教师在网络上设有个人主页,向学生公布个人简介、所教课程的内容、教学进度、参考书目、学习要求、发表的论文及工作论文等材料。
其次,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美国大学公共课采取大班授课,其他课程都采取小班授课,授课形式灵活,气氛活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扮演重要的角色,善于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各层面理解该节课的内容。比如教师会根据所学内容布置主题(当前热点或本节课、本学科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和若干参考书让学生查阅,为下节课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以此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学生为了能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获得高分,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充分准备,他们必须积极、主动地翻阅教科书和有关资料。这样学生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既能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又能培养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
最后,强化学生课外训练。美国的大学生每周上课时数为8―12小时,似乎比较轻松,但课外学习任务较重。他们每上一个课时大致需要阅读10小时的各种文献,同时还要完成老师在校园网布置的课外复习、课程预习、模拟考试、综合训练等作业。学生可以在网络上通过电子邮件回答任课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则可以通过因特网安排考试、批改作业、回答学生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等。这样无形中磨练了学生消化、总结归纳、分析研究新事物的能力。
(四)经济学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
在美国大学,学生的课外活动非常丰富。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学校特意安排大学本科周学时数较少,鼓励和资助大学生成立各种各样的课外校外活动团体,只要你有能力,成立什么社团都可以,社区志愿服务队、校田径队、校足球协会和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协会组织在美国大学数不胜数。为搞好这些社团活动,学生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把这些活动办得富有科学性、趣味性和创造性。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在课堂上学的知识,拓宽知识面,丰富精神生活,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和乐于奉献精神,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美国经济学专业培养模式对我国地方院校的启示
(一)一流的师资条件和宽松的教育环境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一所著名的高等院校必须有“一流的大师、教材和课程设置”。一流的课程设置,要做到并不难,但是最缺的是一流的大师和教材。美国的高等院校拥有一流的教师,汇集众多杰出的大师,是美国对教育高度重视的结果。美国教授的工作收入和社会地位很高。美国的教育机构建立了同行对教师资质进行考评的严格评审制度。要获得一个终身制的教授职位必须经过美国的教育机构的严格评审。在授课安排上,美国大学经济学系通常安排一流的教授给一年级学生上经济学基础课。此外,美国高等院校不鼓励教师办企业、经商等影响教学质量的行为,使教师能倾心于自己的教学。同时在教材的选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安排、考试形式等方面教师享有充分的自由。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取决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因此,教师要有宽广的视野,能为学生指点思路;学生应该具有科学素养,能够依靠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发现,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是我们所缺乏的。我国一些院校繁重的教学任务和浮澡的学术气氛使得教师没有精力去研究教学方法,也不能从中得到更多的激励。由于从小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习惯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沉闷,难以活跃。美国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们从小教育环境与社会的氛围有关。因为美国教师不管小学、中学还是大学一般不会对学生进行大量知识的灌输,而会使用实验、案例、讨论、互动交流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学习时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教师与学生在直截了当的沟通中交流思想、学习知识。
(三)学生积极主动实践是教育成功的保证
“听过的我会忘记,看过的我能记得,做过的我才理解”。这是西方的一句名言。在美国学校学习,着重强调融会贯通,不能只是死背书本,一定要动手实践。不但要学习知识,而且要知道知识应该如何使用,做到融会贯通。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善于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去,确保教学效果得到实现,同时也为工作实践积累经验。美国学生80%―90%都有工作实践经验,通常是暑期或业余时间,研究生几乎都是兼职的。一般教授在讲授一门课程时,要求学生做的案例都必须参考学生在企业中获得第一手资料,否则难以通过,这样做无形中锻炼了学生主动实践的能力。此外学生丰富的课外活动也是学生积极主动实践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侯俊华,汤作华.美国的经济学本科教育对我国地方院校的启示[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60-163.
[2]叶文振.美国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的现状及其借鉴意义[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73-74.
[3]钱颖一.美国大学的经济学教育[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2):54-60.
鲁政委:之前,美国推出量化宽松政策的规模和持续时间都在非常高的水平,一旦突然踩刹车,可能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所以在正式停止量化宽松之前,需要进行足够长时间的吹风,美联储唱双簧的表现,是让市场逐渐削减头寸,降低杠杆水平,防止金融市场激烈反应。
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需要一定的时间,甚至是几年。从现在开始看,美元不一定就能够走出底部震荡区间,虽然美元的最低点已经确定,但是走入上升通道还需时日。不过在美国有计划地停止量化宽松的时候,欧洲、日本、英国三大经济体都在实行量化宽松,一定程度上有造成美元的升值压力。
钱经:美元升值,大宗商品价格承压下跌,对中国经济而言又有什么样的影响?
鲁政委:美元的上升对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有抑制作用,但是美国也是全球大宗商品和石油最大的消费国。如果美元走强是折射美国经济走强的信号,那么美国经济的复苏也会对大宗商品的价格有支撑的力量。
而且中国等众多新兴国家在经历之前的经济政策后,经济也在不同程度的复苏,所以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并不会减弱,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逻辑将不是简单地看美元,可能会呈现震荡的格局。这样来看,大宗商品的价格恐怕对中国国内降低通胀的效果就并不明显了。所以美元对国内通胀的影响并不是主要的,还是要看国内自身的经济状况。
钱经:在美元可能升值的大背景下,人民币汇率会出现怎样的波动?又怎样影响老百姓的投资?
鲁政委:目前国内出现的情况是人民币被高估,例如国人到香港、欧洲购买的产品比国内一样品牌的东西都要便宜,除了税费的问题外,如果大多数商品出现这样的情况,一定程度上,说明人民币被高估了。
从之前的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到目前的高估,都说明人民币缺乏弹性,升值和贬值得都不彻底,导致之后的一系列问题大家看不明白。而现在美元升值,如果人民币不对其贬值,可能会被迫拽着一起升值,就会被严重高估。
那么目前的老百姓简单地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也是不可取的,美元的外汇存款利率非常低,如果做理财,国内相关美元理财产品不多。所以简单来看,可以购买美国REITS和美国房地产相关金融产品。
钱经:你之前提到,房地产的杠杆作用,导致经济脱实向需,那是否意味着全民财富被房地产绑架?
鲁政委:由于人民币汇率持续的升值和企业利润成反向关系,当企业成本上升,防止人民币升值才能让企业有利润。所以,企业利润持续得不到改善,政府就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结果只有导致房价上涨。于是从过去来看,投资房地产真的起到升值的作用。
在现有有限的投资渠道下,我们不得不将一部分资产放在房子上,在各国居民的保值方式上主要有两种:房地产和股票。目前股市整体来看的确没有给投资者回报,所以不是全民财富被房地产绑架,而是我们心甘情愿被房地产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