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职业素养表述范文

时间:2023-06-30 15:47:11

序论:在您撰写职业素养表述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职业素养表述

第1篇

【关键词】 蓝莓叶黄素;大鼠;生化指标

蓝莓[1]果实中除了常规的糖、酸和VC外, 富含VE、VA、VB、SOD、熊果苷、蛋白质、花青苷、食用纤维以及丰富的K、Fe、Zn、Ca等矿物质元素。经常食用蓝莓制品, 可明显地增强视力, 消除眼睛疲劳;营养皮肤;延缓脑神经衰老;还具有强心、抗癌、软化血管、增强人机体免疫等作用。蓝莓叶黄素是以蓝莓、叶黄素为主要成份的保健食品, 为了解其对人体食用后血液及肝、肾功能的影响, 依照《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2]对其进行大鼠30 d喂养试验, 本文是短期喂饲蓝莓叶黄素对大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 1 受试物 蓝莓叶黄素, 大兴安岭林格贝有机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人体日摄入量为0.0167 g/kgBW。

1. 2 实验动物 清洁级Wistar大鼠, 由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 使用许可证号SCXK-(吉)-2007-0003。本清洁级实验动物环境设施合格证号, 吉动设字10-1005。

1. 3 仪器与试剂 日本东芝TB-120FR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生化学指标; 生化试剂盒由深圳迈瑞生物有限公司提供。

1. 4 试验方法 设1.67 g/kgBW、1.25 g/kgBW、0.84 g/kgBW三个剂量组及对照组, 每组20只, 雌雄各半。将三个剂量组受试物用植物油配制, 对照组也给予植物油, 各剂量组及对照组均按1.0 ml/100 g体重的量灌胃。单笼喂养, 自由饮食, 实验第31天, 下腔静脉采血(采血前16 h禁食), 进行生化学指标测定。结果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各剂量组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BUN)、肌酐(CR)、血糖(GLU)、总蛋白(TP)、胆固醇(CHO)、甘油三脂(TG)、白蛋白(AL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蓝莓中主要有效成分就是花青素。花青素主要有抗生素作用、抗自由基作用、抗视力退化及抗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的作用。花青素能够减轻眼的疲劳及提高夜间视力, 可防止皮肤皱纹的提早生成, 还可以起到预防癌症、老年痴呆症、心脏病等疾病的作用。蓝莓叶黄素中蓝莓提取物占26%, 其中花青素占6.5%。试验结果说明蓝莓叶黄素对动物的肝肾功能均无损害作用, 蓝莓叶黄素对大鼠未观察到的有害作用剂量为1.67 g/kg BW。在本研究剂量范围内, 短期喂养蓝莓叶黄素对生化指标未见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技术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国际资格框架;专业认证;技术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1-0021-06

一、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逻辑

如何认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即如何认识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和逻辑终点?如果从德国的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理论[1],以及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实践看,已被普遍认为应该遵循工作(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工作(行动)领域的逻辑路线。这一人才培养逻辑在本质上是工作逻辑,对于中等技术与职业教育来说,符合职业教育的基本原理和要义。然而,高等技术(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逻辑是什么呢,有学者认为是“科学知识与技术”[2]。按照应用型人才概念辨析,“应用”的关键在“应”和“用”,“应”即技术工作的实际,是逻辑起点,“用”是技术工作的目标(问题解决),是逻辑终点。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高等技术(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逻辑是工作领域――技术领域――学习领域――实践领域,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出发点是技术工作领域,而逻辑终点是与工作相关的实践领域。与中等技术与职业教育不同的是工作领域与学习领域之间需要技术领域的过渡,这是在进入学习领域之前,需要对工作领域所涉及的技术领域进行分析,这是与中等技术与职业教育(培训)的最大区别,因为高等技术(职业)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不仅仅是劳动过程(工作过程),更是一个与技术领域相关的“技术过程”[3]。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逻辑也应该是相同的。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出发点毫无疑问是技术工作的实际,但其学习领域并不能直接由工作领域转换而来,必须对技术工作所依存的技术领域(技术系统)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并在其中区分关于技能的技术和关于知识的技术,这是技术应用型人才与一般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的根本区别。首先,关于技能的技术和关于知识的技g符合米切姆关于技术的哲学认识,技能的技术表现为对“技术客体”的“做”和“意志”,知识的技术包括所有技术原理知识、必要的科学知识、经验知识。其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能力是解决问题能力,即技术思维能力,这一能力将取决于技术系统中技术单元、技术关系,以及技术原理、技术价值观与技术思想。由于产品生产取决于技术流程及流程中的所有技术要素,任何生产岗位的技术工作都需要在技术流程中得到技术描述和解读,每一个岗位上的技术工作都要与诸技术要素发生各种关联。技术应用型人才面对的不只是工作岗位,而是岗位工作背后的整个技术系统。所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习领域确定并不能仅仅用岗位的工作描述,而是需要通过岗位技术工作,描述出所有相关的技术要素,及其背后的技术知识,而关键在于对技术核心概念(包括系统、资源、制约条件、优化和权衡、过程、控制等)的理解和认识[4]。

从认识逻辑学看,上述人才培养认识逻辑包含了两个认识论的重要概念――“知识与信念”,其中,逻辑起点的工作(行动)领域以及逻辑路线中的技术领域对人才培养的知识做出了规定,而逻辑终点的实践领域则表明了对高等技术(职业)教育的“信念”。按照认识逻辑的理论,“当知识是完全时,信念就转换为知识,此时知识和信念是等价的”[5],显然上面对高等技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认识逻辑描述中,关于工作领域和技术领域,事实上组成了学习领域的全部知识基础,而实践不仅作为教育的信念,同时也通过实践让实践本身转化为学习者的经验知识。这样的人才培养认识逻辑梳理是必要的,由此可以将高等技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认识过程中的感性、知性和理性连接起来[6]。

这里还需要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上述讨论的人才培养认识逻辑及其路线问题,不等于人才培养逻辑,即不等于人才培养的实践路线,在实践层面,人才培养必然需要通过课程来具体实现,而人才培养的认识逻辑将有助于我们在课程实践层面讨论相应的课程逻辑[7]。二是关于教育的认识逻辑问题。由于在教育的实践层面会涉及更多、更复杂的非学术问题,包括文化、历史传统、国家政策等,很难有一个被大家普遍接受的逻辑解读。但是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当以人才培养的认识逻辑看待技术与职业教育时,应该更加容易理解我国关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政策。

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工作――基于IET的认识

(一)工作领域――工程技术活动范围

我国目前中等、高等职业院校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从职业岗位(群)的职业技术活动出发,对其主要的职业技术工作进行表述,其特点是直观、直接、易表达、易理解。但是这样的表述对于相应的技术领域和学习领域缺乏定性的认识和描述,相应地对技术能力的特征和本质,缺乏理性的认识,对技术实践训练的设计,缺乏技术思维能力和技术文化能力要求的指引。引用国际工程联盟IET对工程技术教育毕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一般性和通用性标准的相关描述,将有助于我们对技术应用型人才工作领域和能力要求的理解和认识。IET是按照工作的难度来区分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工程师、技术师、技术员)所对应的工作领域(活动范围):复杂的工程技术活动领域、广义的工程技术活动领域、定义清晰的技术活动领域。具体地,不同层次的工程或技术活动领域(范围)的描述,是通过对工程技术活动领域的技术或非技术特征来描述的,见表1[8]。这些特征属性分别是:工作所涉及到的资源(人员、资金、设备、材料、信息和技术);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所涉及的诸因素之间的作用水平;工作对创新的要求;工作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水平;工作所涉及的经验范围。正是上述特征的技术或非技术属性,对不同活动领域的工程技术工作者所需的能力、知识、态度,需要提出相应的特别要求。另外,上述特征的属性描述与《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所界定的技术核心概念一致,即对技术活动的认识应该是基于技术核心概念的认识:系统、资源、制约条件、优化与权衡、过程、控制。

作为国际普遍认同的工程技术教育标准,IET关于工程技术工作领域(范围)的属性特征描述是定性的,具有普遍意义和指导作用。对于我国高等技术(职业)教育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教学标准制定来说,除了应该有工作岗位(群)的描述以外,还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的层次要求,透过职业技术工作的表象,对工程技术活动涉及的技术或非技术要素(因素)有一个基本的属性特征认识,进而对相应工作领域的技术领域和学习领域有质性的认识及描述。

(二)技术应用能力

到目前为止,我们要对技术应用能力作出定义似乎是困难的,原因是我国并没有对高等技术(职业)教育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给出确定的定义,学术界也没有对技术应用本身作出过普遍认可的界定。为此,我们在这里仍然要引用IET对专业工程师(Professional Engineer)、技术师(Engineering Technologist)和技术员(Engineering Technician)专业技术能力的相关描述,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技术应用能力。IET对技术师的专业能力界定包括以下13条[9]:理解和运用体现在广泛接受并且被运用的程序、流程、系统或方法知识;理解和运用他(她)特定工作范围内的程序、流程、系统或方法知识;识别、明确和分析广义的问题;对广泛定义的问题设计和开发解决方案;评估广泛定义的技术活动的成果和影响;确认广泛定义的技术活动对社会、文化和环境产生的合理并可预见的一般性影响,并考虑到可持续发展,承担参加这些技术活动的责任,以避免对公众产生危险;在技术活动的过程中,应能够符合所有法律和法规要求,保护公众健康和安全;从事遵循道德的活动;在一种或多种广泛定义的技术活动中,能够承担一部分或全部的管理;与他人的活动过程中能够清楚地沟通;有足够的维护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以确保自身的职业持续发展;选择合适的技术来处理宽泛定义的问题,并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判断力;能够在一种或多种被广泛定义的活动中作出决定,并承担一部分或全部责任。

在上述专业能力的描述中,可以看到专业能力包括技术应用能力(知识理解与运用、问题分析、技术判断、设计和解决问题、技术评价、技术管理)、文化能力(社会责任、伦理责任、法律责任)、通用职业能力(^续学习、沟通)等。上述IET的专业能力标准是原则性的基本表述,对于具体的能力要素内涵,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更为细致的说明,对于不同的专业还需要给出特别的要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IET关于知识能力的表述是理解与运用,所有能力的表述体现了个体的素养要求。

三、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基于国际资格框架和专业认证的认识

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对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学习者的学习结果认定,包括学历、学位、证书等有着严格规定,同时对高职教育还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则制定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由此构成了国家教育和职业资格体系。但是由于两种体系只是在纵向各自形成,在横向却没有相互对比和依照,而且各自在纵向是分别按照学术标准和职业标准所建立,缺乏一种能够反映教育的学术标准和职业的资格标准相互对应的规格要求。另一方面,即使是在统一的教育体系下,对于不同层次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没有可以比较培养规格的基本毕业要求(学业标准)体系。而国际上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不仅有许多成熟的国家高等教育标准、职业资格标准,还有近几年来形成的国际资格框架和高等教育认证协议,对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统一性要求。我们可以通过对上述国际上通行的资格框架和专业认证标准的深入了解,更加清晰地认识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

(一)英国的资格与学分框架(QCF)[10]

英国的资格与学分框架(QCF)是为推进全民终身学习,以有利于学习者的学分转换及对先前学习的认可,而将原有国家资格框架(National Qualification Framework,NQF)和高等教育资格框架(Framework for Higher Education Qualifications,FHEQ)进行对比后,所作出的学业比对性测量框架。这里我们只就相应于我国应用型本科和高职教育(专科)的层级,来认识QCF的相关等级描述,进而形成对我国高等技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认识。表2是英国资格与学分框架中4~6级的资格(规格)标准描述,其中4级相当于我国的专科(高职),6级相当于我国的大学本科,5级在专科与本科之间。从该表对不同等级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描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人才规格的差异性,这样的差异性可以是范围或程度性的。例如:在认知和理解力维度上,4级的知识表述是“实用性、程序性”,5级的表述是“实用性、技术性”,解决问题表述分别是“明确又较复杂非日常的问题”和“较复杂环境”,理解力的表述分别是“解释和评价”和“分析、解释、评价”;在应用和实践维度上,4级需解决的问题的表述是“明确又较复杂”,5级的表述是“明确但复杂”,6级的表述是“有限解释但涉及因素复杂”,而相应的问题解决要求分别是“运用适当的调查”“运用相关的研究”“运用和设计研究”。

(二)欧洲资格框架(EQF)[11]

欧洲资格框架(EQF)通过涵盖各教育阶段8个级别的资格标准,用以认证各种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的学习结果,该资格标准是用知识、技能、能力来表述的,按照对能力与技能概念的理解,欧洲资格框架中的“技能”一词应该是专业技术能力,而“能力”一词属于通用职业能力。表3列出了欧洲资格框架4~6级的资格(规格)表述,同样相当于我国的专科(高职)到本科教育。该标准在知识维度对4~6级的描述分别是:“广泛背景的事实和理论知识”;“全面的、专业化、事实性的理论知识,以及某些跨学科的认识”;“高级知识,包括对理论和原则进行批判性理解”;对专业技术能力的描述分别是解决“具体问题”、“抽象问题”、“复杂和不可预测问题”,等等。

(三)美国ABET工程技术教育专业认证标准[12]

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 and Technology,ABET),是美国著名的高等工程技术教育专业认证机构,对全美高等教育的工程类专业(EAC)和技术类专业(ETAC)进行评估认证工作。ABET也是《华盛顿协议》和《悉尼协议》的正式签约会员。ABET认证的技术类专业并不是按照学科分类,而是按照技术领域分类,比如空调/制冷/采暖/通风工程技术、汽车工程技术、化工/工艺/设备工程技术、土木工程技术、制图/设计工程技术、机电工程技术等专业类。专业认证标准包括一般性标准和具体专业的专门性标准,其中一般性标准是所有专业都必须遵照的基本标准,包括:学生、专业教育目标(教育机构向社会公布的)、学业标准(副学士、学士学习成果)、持续改进、课程、教师、设备、学校支持等共八项。表4是技术类专业本、专科学业标准的一般性规格要求。从表4中可以看出,本、专科学业规格的主要差异在于:职业技术工作领域的一般性和广泛性;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一般性或广泛性;技术原理应用要求,专科更多依赖于经验性知识,本科更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流程和系统性;本科还要求社会和全球视野下的知识。

(四)认识与启示

1.培养目标的素养导向和技术应用性

从英国资格与学分框架、欧洲资格框架和美国ABET专业认证标准来看,高等技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技术应用型,例如在标准中使用了以下表述:“选用相关的方法、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运用调查、研究、设计方法”;“在某个工作和学习领域内解决具体问题,或抽象问题,或复杂、不可预测问题”;“应用知识、技术、技能和使用现代工具”,“应用数学、科学、工程的知识和技术”。特别是ABET要求课程体系的技术内容“着眼于科学和工程必须的应用方面”。另外,从英国资格学分框架、欧洲资格框架和美国ABET专业认证标准的内涵,以及《华盛顿协议》对毕业素养与专业能力的表述看[13],与技术素养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是一致的。例如:

技术文化――“了解、理解工作或学习领域的各种观点、方法和学派思想”,“知晓工程技术解决方案对社会和全球性范围内的影响”;“在复杂工程问题解决的实践中,应能够合理分析评价其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技术思维――“能够识别、分析、解决广义(广泛性)的工程技术问题”,“分析、解释和评价相关的信息、概念和理念”,“用包括实验的方法分析、解释问题,……对复杂问题的预测、建模,并理解其局限性”。

技术行为――“能够进行标准测试和测量、实验分析和解释,并应用试验结果改进流程”,“评述方法、行动和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技术态度――“在可能发生不可预知变化的工作和学习情境下,进行自我管理”,“理解和承诺职业(专业工作)道德的责任,包括对多样性的尊重”。

从上述具体并可理解的表述中可以看到,技术素养并不是不可具化和不可测量的概念目标,而是可以表达为可具体实践的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关于态度目标表述为“理解”“承诺”与“责任”,这是与我们现行的专业标准和培养方案中素质(态度)表述的最大差异,尽管这是专业教育目标的一般性要求,但在具体的教学目标达成评价中,“理解”与“责任”是可以被测量的。

2.学业要求的规格差异性

从上述英国资格学分框架、欧盟的国家资格框架和美国ABET专业认证标准可以看出,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是通过知识、能力的规格性要求来予以区别,这样的规格区别仍然是定性、原则性和框架性的,但却是带有根本性的核心描述,对于我们在制定高等技术(职业)教育的本科与专科层次的规格性要求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从上述资格和学业标准的表述看,高等技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本、专科规格差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区别。

知识领域:广泛的、事实性的/全面的、专门化、跨学科/特定的、高级的;实用性、程序性、理论性/实用性、技术性、概念性、原创性。

认识、认知水平:了解/理解/批判性理解;解释、评价/分析、解释、评价/批判性分析、解释、评价。

问题解决领域:狭义的(有限性)/广义的(广泛性);熟悉的问题/不常发生的问题;技术规范之内/技术规范之外。

题解决难度:具体问题/抽象问题/复杂而不可预测问题;明确但较复杂/明确但复杂/有限解释并复杂;基于经验的分析/需要抽象、独创的分析。

应用性:技术应用/原理应用;经验的程序和方法/理论出发超越经验的。

3.课程体系

美国ABET技术教育认证标准除了对技术类专业的副学士、学士课程提出应用性原则外,还要求:技术课程的学分应该在总学分的1/3至2/3之间,包括一门为以后逐渐复杂的技术课程学习做准备的技术核心课,技术训练课程应该能够发展学生使用技术设备和工具的能力;专业课程的基础科学内容应该包括物理和自然科学实验训练的课程;本科还需要提供综合性或一体化经验课程,以便能够让学生具有在解决问题中运用技术和非技术的能力;需要通过企业实习和校企合作的形式提供学生的经验性课程学习;课程设置及学习目标设计须由来自企业的专家和毕业生代表共同参与[14]。上述ABET对课程体系要求的描述,可以归纳为以下原则:一是技术教育的课程应该以技术课程为主;二是技术设备、工具的使用、维护能力训练课程是重要的技术实践;三是技术教育应该有实践性的科学训练课程(如实验课),这样的训练是观察、分析、研究的思维训练;四是解决问题(技术或非技术)的综合性训练课程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其中非技术性能力应该包括文化能力、管理能力等。显然这样的课程原则与我们提出的技术素养导向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认识是一致的,并且可以成为高等技术(职业)教育课程决策和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或依据。

四、结语

提出高等技术(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逻辑问题,对于正确定位专科和本科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是必要的,其关键是对于技术领域和工作领域的认识。对此,欧美工程技术教育资格框架和专业认证体系所描述的工程技术教育标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认识视角,并且对于我国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完善与实践探索具有借鉴意义,对于实现高等技术(职业)教育的素养转向,建立我国不同层次工程技术教育标准,以及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对应的统一资格w系,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姜大源. 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2-33.

[2]孙善学. 高校转型的语境整合与路径选择[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8):5-11.

[3]徐国庆. 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1.

[4]国际技术教育协会. 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M].黄军英,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刘瑞胜, 等.认识逻辑(1)关于知识和信念的逻辑框架[J].计算机学报,1998(7):627-637.

[6]陈运贵.关于认识逻辑学的几个问题――兼评张盛彬教授的《认识逻辑学》[J].皖西学院学报,2009(4):40-42.

[7]程宜康.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逻辑简论[J]. 职业技术教育,2012(33):43-48.

[8][9][13]IEA. Graduate Attributes and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Version 3: 21 June 2013)[EB/OL].[2016-06-07].http:///IEA-Grad-Attr-Prof-Competencies.pdf.

[10]董显辉. 英国资格与学分框架研究与汲取[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9):59-63.

[11]谷峪, 李玉静. 国际资格框架体系比较研究――基于对英国、欧盟、澳大利亚的分析[J]. 职业技术教育, 2013(25):84-89.

[12][14]ABET. Criteria for Accredit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Programs 2016-2017[EB/OL].[2016-06-03].http:///accreditation/accreditation-criteria/criteria-for-accrediting-engineering-technology-programs-2016-2017.

Several Understandings on Nurturing and Training Talents with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 Skills

Cheng Yikang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Higher technologic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not just about labor process (overall process of work), but also about technological process. Therefore, the overall process of cultivating and training talents with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 skills shall be presented in the following sequence: work-technology-learning-practice. As descriptions of knowledge, ability and literacy requirements stated in the international qualification framework and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education, training goals of talents with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 skills at different levels are technological-literacy-oriented and the training standard shall depend on what fields of technology are concerned and what levels of technology are required.

第3篇

【关键词】高职干部教师 企业文化素质 现状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010-03

企业文化素质是高职学生文化素质中最重要的核心素质,致力提升学生企业文化素质,势必依赖一支“文化自觉,文化立业,文化育人,文化创新”的高素质干部教师队伍。为了解现今高职院校干部教师企业文化素质现状,寻求高职院校提升干部教师企业文化素质的路径,本课题组以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座谈会等形式组织了数次调研,以下为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课题组调研自2012年10月开始,调研对象主要面向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建筑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等数所高职院校干部教师。第一次调查,时间为2012年10月。第二次调查,时间为2013年4月,主要面向高职院校各层干部各专业系部教师,共发放问卷70份,收回有效问卷55份。第三次调查,时间为2014年9月,主要对象为部分新合并的高职院校新建系部专任教师(如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贵港职业学院2014年合并新建教育与艺术设计系等系部),共发放问卷30份,收回有效问卷27份。三次调查问卷回收率为82%。调查者中,专任教师共52人,占63%;校级领导为3人,占4%;中层干部为10人,占12%;一般行政人员17人,占21%。接受调查的高职干部教师抽选比例恰切,结构合理,层次均衡,反映出的高职院校干部教师企业文化素质的层面状况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二、调查分析

(一)高职干部教师企业文化素养的状况

第一、二次调查,55份有效问卷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者16人,占27%;具有企业实践经历者37人,占67%,其中大多数企业实践时间仅为1至两周或1至3个月,仅11人企业实践时间较长,为2~3年。第三次调查,27份有效问卷中,从事高职教学工作10年以上者18人,占67%;5至10年为7人,占27%;5年以下者4人,占8%。

问及“你认为高职教师的企业文化素养内涵是什么”,27位专任教师中空题未答1份,回答“不知道”、“不清楚”者15份。两位教师表述为“企业安全文化,环保节能减排文化”等,其余卷面词语为“与时俱进”、“博学”、“团结协作”、“热爱学校”、“将企业精神、企业品格渗透教学”、“学习实践,反省提高”等内容。

问及“参加学校组织的企业顶岗实践后,您所授课程有否进行改革”,55份问卷空题未答或填写“没有”、“无”的16份,回答“有”、“较浅,很简单”者8人,认为“教改效果好”的仅为7人,部分教师细化表述的改革内容如下“教学中注重结合企业实际岗位所需”、“理论够用为度,实操合用为纲”、“注重开展项目化教学、模块化教学”、“毕业设计内容为企业真实生产过程”、“注重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引进企业管理文化”,等等。

问及“您认为学校完整的文化建设体系包含哪些方面”,55份问卷15份为卷面空题,2份回答“没想过”、“不了解”。简要表述中多数回答“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人文建设”等,部分表述有“行为文化”、“环境文化”、“专业文化”、“实训文化”、“就业文化”等,也有“历史雕塑、长廊、网站宣传”、“创新创业能力”、“思想道德、法制建设”、“知识、技能、素养”等内容。

问及“请用简要的核心词语(3~5个),表述您所理解的企业文化特质的高职课堂教育文化内涵”,55份问卷中19份卷空题未答或表述为“无”、“没想过”,占35%。非空题所选表述词语中,高频率出现的词语依次为“团结、协作、合作”,占33%,“责任、职责”占25%,“高效、效率”占20%,有16%的卷面选写“创新”、“诚信”、“忠诚”、“勤劳”等,14%卷面则表述“安全”、“实践”、“积极”、“激情”,部分卷面为“灵活”、“精心”、“虚心”、“集体”、“目标”、“效果”,等等。

对于“在课程教学内容之外的课堂教学形式方面,您有否有意识地突出与实践过企业文化特色的高职课堂教育文化体现”一问,55份问卷空题未答或表述为“无考虑”者为24份,而从课堂教学内容渗透角度表述(答未切题)者9份,只写“有”而无具体表述者15份。仅7份占13%的卷面有较明确表述。如一位建筑系教师“建筑工程识图”、“工程量清单计价上机实训”课程所采用的“师结模式、小班制、工程制、手把手教式”。其他卷面表述有“团队合作”、“心理承受”、“文明礼仪”、“班级文化”、“团队文化”、“结合专业课程纪律教育”、“以企业模式组织教学活动”、“以6S管理理念和方法管理班级”,等等。

对于“您认为您所在岗执教的专业院系,其工程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应是什么”一问,55份问卷11份空题未答,表述“没考虑”者10份,回答未切题3份。答卷中多数表述词为“安全意识”、“质量”、“高效”、“节能环保”等。对于自身所在专业院系的工程文化建设内涵认识,教师们的表述各有特点,如汽车工程系的“汽车现代化”、“新能源新科技”、“汽车时尚”、“汽车创新”等,食品系的 “绿色食品”、“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等,管理系的“会计能手、企业管家”、“以人为本,有效管理”,机械系的“安全、可持续”、“成本、安全、质量”、“提高效率,自动生产”,建筑系的“自然和谐”、“更高效更节能”,化工系的“绿色化工”,等等。

调查显示,整体层面而言,现今高职院校干部教师的企业文化素质较低,这亦成为目前高职院校干部教师职岗职业生涯升位与发展的突出短板。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因素在于,现今高职教育仍大多沿用传统模式,教学体制相对封闭,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差距,高职干部教师与企业文化明显疏离。而大多高职院校现行所实行的“下企业”制度,或受制于企业的开放配合程度,或欠缺于教师自身的诚恳热情,抑或高职院校自身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与评价机制,终使教师与企业的接触始终停留于表面,亲密不显,效果失佳。各种因素均使高职院校干部教师企业文化素质差薄凸显,不尽如人意,更难言在其教育教学中有效渗透与加强学生企业文化素质的教育。

(二)如何认识高职干部教师企业文化素质提升的意义

在“对于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融通体现,即‘企业文化进学校,企业文化进教室、实验室,企业文化进教材’,您的感受心声怎样”一问,55位调查者中30位高职干部教师回答“很强烈”,19人选择“一般感受”,而有6人认为“无所谓”。

对于“您认为高职院校提升教师企业文化素质意义何在”一问,多数教师表达了心声:“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将企业文化精神贯穿教学始终,培养合格企业人”,等等。也有占40%的教师表述为“不懂”、“没思考”或空题未答。

就调查结果而言,之所以相当数量高职教师视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可有可无,无关紧要,视教师自身企业文化素质或高或低无关大雅,这与部分高职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滑坡与其企业价值观的缺失息息相关。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难免使部分高职教师心生浮躁,浅薄短视,急功近利,唯利是图,或缺乏责任感与敬业精神,或缺乏终身学习进取提升的雄心和毅力,渐以产生职业倦怠,继而对于与高职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企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不甚了解,无心从学,更难言认同,终使这些教师自身境界与素养难以与现代高职教育文化发展相谐。在面临各种新现象、新问题、新矛盾之时而心生困惑,茫然无措。企业文化素养差的高职教师必难以造就高素质的高职学生,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终难以实现。

(三)如何认识提升高职干部教师企业文化素质之途径

1.高职干部教师自我层面的思考。问及“您认为为激发高职学生强烈的职业认同与归属感,作为课堂教育文化的主体,高职教师应注重哪些方面的修炼与打造”,55份卷有8份空题未答,2份表述“没思考”,答未切题者3人,其余42份卷面,强调“教师应更多到企业实践交流,了解企业文化”有21人,表述“教师要着重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有14人,强调“应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责任心、敬业感等职业道德”有9人,也有教师表述为“要宽松课堂氛围”、“要了解企业需求”、“要多采用体验式教育方法”,等等。

第三次调查所问及的“您认为高职教师的课堂教学如何渗透企业文化教育”问题,27份卷有8份表述“不知道”,5份仅简单填写“要结合”,其余卷面集中表述内容为“注重理论实践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更多与企业交流,将校企合作项目纳入教学”、“企业文化元素纳入课堂,有机结合”、“以企业模式管理”、“以MBA、EMBA实践案例植入课堂,融入企业文化教育”,等等,也有表述为“学生更多参加社会实践”、“更多聘请兼课老师”等。

2.高职干部教师于学校层面的思考。对于“您认为职业院校育人特色除应体现学校本身育人功能之外,还应注重什么”一问,55份卷有10份为空题未答,9份表述“没考虑”、“不清楚”,25%的表述答卷强调“注重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加强职业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竞争能力”、“岗位精神培育”等内涵,21%答卷表述“以社会用人需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关注国家宏观发展,关注行业产业”等理解,8%答卷表明“注重与企业对接融合”、“培养学生适应企业直接为企业工作”等重要性,其余16份卷面则通泛表述为“为人处世”、“责任意识”、“文化修养”、“人文素养”,等等。

对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更深层次内涵是什么”问题,55份卷16份空题未答,7份语不切题。表述中有从学校层面思考的,如“校企合作,互利双赢”、“文化融合,文化认同”、“双向参与,培养人才”等;也有从教学层面表述的,如“学做一体,理论联系实际”、“校企一家,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办校中厂,厂中校”、“创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创品牌专业”、“教学现代化”等,两位教师细化表述了“建立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以专业对接产业,以课程对接岗位,以教材对接技能的专业动态机制”、“共建实训中心,共培优秀教学团队,共订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共选培养对象,共核教学成果”为内涵的新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等等。

问及“您所在岗执教的职业院校,您认为其专业类工程文化建设主要欠缺在哪些方面”,55份卷27份空题,答未切题2份。表述中有涉及“文化定位不准确,脱离企业”,“职业文化不突出”、“人文精神、哲学思想欠缺”、“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引导欠佳”、“人文类选修课薄弱”,等等。也有表述为“专业文化活动中职业因素缺失”、“职业氛围营造欠缺”、“专业建设的专、精、强不够,核心专业打造、专业文化提升不够”等。还有教师认为“教学理念与内容关注工程技术少,技术应用少”、“教师专业素养不够,整体有机联系欠缺”、“课堂类型单一”、“难以模拟企业现场”、“教师不了解企业生产实际,不了解企业文化,与工程实践结合的教学内容太少”,等等。

问及“为提高学校教师企业文化素质,您对学校有何建议”,27份卷表述“不清楚”的3份,18人占70%的教师认为“学校应完善教师企业顶岗制度”,部分教师表述“加大宣传教育”、“建立激励机制”、“更多请企业家入校讲座”、“鼓励进修培训和自我研修”、“教师晋升参考企业意见”,等等。

调查分析表明,仍有相当数量高职干部教师对于高职院校如何提升其企业文化素质及促进校企深度缺乏思考,认识肤浅。须知,高职教师仅仅具备专业学历和教师证是远远不够的。于外,没有从业经历或实践不足,行业背景前景不清,企业工作流程不明,企业文化认知有限;于内,不能充分认知“文化软实力”强师强校之意义,不能以高起点与新视野去充分研究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高职课堂内涵,高职教师就会心缺目标,心缺职业标范而不能积极自塑,修炼自我,就不能以企业的思维视角与价值观来引导学生,就不能以职业的能力与精神从事教育教学与管理。境界不高,思路不明,措施不举,必使教学内容空洞,教学手段与方式方法单一,教学设计停留于传统的单向传递层面,其课程教学终会游离于整个校企文化对接的理念框架之外,如此,高职院校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将难以深透扎实,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也终将难以实现。

三、建议

(一)深入企业,自我提高

高职干部教师应积极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近距离掌握最新技术工艺,提升现场工作能力,掌握岗位工作实际规程及对知识技能的具体要求,丰富教师自身工程实践经验。更为重要的是,文化是一种感悟,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心悟认同。企业实践带给教师的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提升,更多的是企业文化的冲击与学习。亲身感受企业氛围,体验企业文化,领悟企业精神,能使教师不断丰富自我,汲取养分,为教师更新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夯实根基。

(二)贴近企业,设计教学

高职教师应注重校企文化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依据企业管理模式,融入企业管理要求。在教学内容与方法要素中挖掘渗透教育因素,既保持课程原有专业特色,又注重与企业文化教育设计的融合,找准渗透点,适时适当适量渗透。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应注重自身内隐的企业文化观对学生的影响,充分挖掘教学过程文化价值因素,显性或隐性向学生表达教师对文化的识别与选择,传递价值,率先垂范,彰显企业文化特色的教学设计实践,使企业文化知识、观念、能力真正内化为高职教师内在素质,转变为高职教师所需的内在职业素养。

(三)以企业为范,高质践行

高职干部教师应以企业领导者标范管理,将职业性贯穿实训实习过程,时刻注重渗透企业文化内蕴之价值观念、创业精神、经营理念、人际要求等,以标准化教学风格,标准化授课模式规范实训,高质践行,诸如统一职装,列队考勤,挂牌上岗,加大岗位检查力度奖惩力度,学生必展示出企业准员工精神风貌,产生更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归属感。教学相长,教师亦能更明确职业操守,知晓职业礼仪,感悟企业文化,教师心目中准员工职业特色亦更为鲜明。

(四)宽泛平台,机制激励

高职院校应健全制度文化,更多关注教师心理状态、生活情况,建立学校激励机制,积极支持教师深造、培训,鼓励教师定期参加职岗培训,到企业获取实践经验,选派教师挂职锻炼,接受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使高职干部教师自主自觉而不断提升自我企业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戴维海,等. 高职教育文化引进融合企业文化简析[J]. 中国职业教育,2011(12)

[2]里勇. 高职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之融合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0(11)

[3]祁小波.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探究[J].贺州学院学报,2012(12)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A372);2012年度广西高等学校资助科研项目(201203YB212)

第4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幼儿园中老师是同儿童及家长打交道的工作。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乐观开朗的态度,同儿童及家长交流的水平,良好的团队观念及服务精神,积极沟通的方法,情绪控制能力等综合素养比相关的专业知识及技巧更为关键。所以,学校应重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工作,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

一、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的职业素养

(一)观念

职业观念是一名从业人员对自身行为的认知、评定及情感等心理的综合反应。雪橇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职业观念,具体包含以下内容:其一,爱岗、敬业的精神。敬业、爱岗就是需要学生喜爱自己的专业及工作,用严谨、恭敬的态度从事教学活动,喜爱幼教职业,喜爱孩子,具备良好的使命感及责任感;其二,无私、奉献的态度。无私是忘却自身利益,奉献是不求回报的付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从事工作时应不计个人利益,用一颗真心对待每一名儿童;其三,执着、创新的观念。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还应具备一份执着,勇于创新,敢于挑战,不畏惧困难。这样在未来的教学中,才可以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帮助学前儿童奠定未来成长的基石。

(二)道德

职业道德指的是从业人员在行为活动中应该遵守的标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其一,喜爱工作,喜爱儿童。如果缺少对儿童的喜爱,也就无法真正喜爱上幼教这份工作,从而更不可能在将来做好学前教育职业。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及喜爱感,对自己的职业产生浓浓的自豪感,情愿将一生投入教育事业中,为儿童做贡献;其二,以自身为榜样的意识。常言道:身教甚于言传。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应关注这一情况。在从业过程中,应以自身为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的成长,培养品行高尚、价值观正确的未来人才;其三,集体荣誉感。学前教育不是一个人的工作,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所以,需要每一名教师具备良好的合作能力及集体荣誉感。在进行教学活动时相互合作,共同配合,取长补短,从而更好的进行幼教工作。

(三)能力

职业能力是一名从业人员在行为活动中所体现的才能。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的能力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一,专业才能。指的是在从业过程中应用的专业知识及方法。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所具备的专业才能主要体现为:对儿童的日常生活进行指导及帮助,掌握儿童的心理变化,执行教学的能力,同家长沟通的能力等;其二,一般才能。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从业时不仅应具备专业才能,同时还应具备个人一般的才能,例如计算机的使用才能,写作才能,表述才能,组织才能,社交才能等;其三,创新才能。创新才能指的是应用学习过的知识及能力在工作中创建更多的方法、业绩或产品等,创新才能主要包含思维的创新才能、设计的创新才能、管理的创新才能等。创新才能同一般才能和专业才能三者需要相互辅助,相互作用,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

二、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

(一)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熏陶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入学前,教师应利用多种方法、多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教育,使学生明确了解学前教育职业的意义及特点,掌握从事学前教育职业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及相关能力及素养,增强学生们对学前教育职业的认识。可以利用设置讲座、实地参观等方法初步树立学生的职业使命感。

(二)开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在应聘过程中,同专业知识的成绩对比,招聘企业更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述才能、对事物的看法、对突况的应变、学习能力及成长潜力。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大型的校园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本领,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例如:教师可以举办征文、演讲等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文学内涵及表述能力;举办专业知识比赛,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等。

(三)邀请专家、领导举办座谈会,增强学生职业素养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学前教育工作对老师的需求,掌握学前教育老师的文化涵养,提高学生的自身水平,教师可以定期邀请一些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专家及领导举办座谈会,让学生可以零距离的接触相关人士,对将来需要从业的工作细致分析,让学生清楚认识自身,找寻差距,定制学习规划,更自主的开展相关技能的学习。

三、为学生搭建更多平台,促进学生增强职业素质及才能

(一)增强师资教育力量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来讲,应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具体包含:能够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良,具备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优秀的社交才能,同时在创新方面也十分突出。教师应以学生作为主体,有针对性的设置课程内容,选取相应的教学模式,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完善自身成长,从而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二)重视实践教学的内容

在学前教育专业进行实践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们专业及非专业素质的培养。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教学的内容只要包含:专项实习、实验教学、毕业试岗等。

(三)利用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除了学校组织的教学活动以外,教师还应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在实际生活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及本领。例如:可以让城市的同学深入农村进行短期实习,从而感受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的情况,激发对自身职业的热爱,培养勤劳、不怕吃苦的精神。

总结: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其职业素养及能力同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增强职业素养,更好的完善自身成长,同时也为相关教育单位选拔人才提供良好的保障。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进行讨论是值得相关教学工作者深入思考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庞文渌.高职生职业素质现状及培养模式的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08).

第5篇

关键词:高职文秘;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218-03

职业素养鼻祖San Francisco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中这样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具体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品性、职业知识、职业能力等要素。职业素养影响着高职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以及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情况,将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与专业教学紧密融合,是有效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有益尝试和必要措施。笔者拟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文秘专业的职业素养养成教育实践为例,探寻高职文秘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新型模式。

一、秘书职业素养的内涵界定

关于秘书职业素养内涵的说法很多,但大都表述不够严谨、不够全面。张代平在《论商务秘书职业素养的“岗位主导式”培养模式》一文中提到,秘书的职业素养包括思想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以及身心素养,表述笼统。陈颖在《浅谈秘书的职业素养》一文中将秘书职业素养表述为“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全面优良的综合素质,高效的工作能力,而且更需具有健康向上、乐观的精神风貌和淳朴、真挚的情感”,表述不够严谨。

笔者认为,秘书应具有这样的职业素养:具有爱岗敬业、忠诚领导、乐于奉献、善于合作、勇于创新、严守机密的职业道德;举止得体;文明礼貌;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秘书学专业知识以及相关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档案管理、文书工作、信息工作、办公自动化等基本技能;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调研能力、办事能力、交际能力、管理能力;有较好的自学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一定的创造能力;具有乐观、谦虚、隐忍、宽容的心理品质。

高职文秘专业面向中小企业培养秘书人才,如何使文秘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成为一个“准秘书”,能够顺利走上秘书岗位,并有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是专业教学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高职文秘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发现,当前文秘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养状况令人堪忧。如言谈举止不得体、不善于为领导主动服务、责任意识不强、秘书角色意识不明确、承受挫折的能力不高、专业技能不娴熟、知识迁移水平低、特别容易心理失衡且不善于调节等现象。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除了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外,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不得利是重要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秘书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边缘化

职业素养培养的边缘化表现在高职文秘专业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持消极态度,职业素养在文秘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边缘化地位。普遍的现象是,大部分高职文秘专业的职业素养教育与其他专业一样,仅仅作为高职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全面、深入地参透到专业教学中,更没有开设专门的秘书职业素养课程。没有专业针对性的职业素养教育往往浅尝则辄,不能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秘书职业素养,而单纯的专业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课程对职业素养的培养也帮助不大。

(二)秘书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低效性

低效性表现在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收效低,对文秘专业学生职业心理、行为方面的影响甚微。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形成较为有效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目的性、指向性不强,没有很好地满足企业对秘书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

一是职业素养的内容问题。由于职业素养教育没有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只是选取职业人共性的职业素养内容,体现秘书职业特点的职业素养往往被排除在外。以秘书职业道德内容为例,相比其他职业,秘书职业更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乐于奉献、严守机密的品质,而这些显然在现有的职业素养教育内容之外。

二是职业素养的培养方法问题。职业素养因其自身的独特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践行的知识,是一种如同杜威所讲的通过“职业进行教育”的东西。然而文秘专业不像计算机专业、艺术设计专业,其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不明显,实训有较大困难,导致“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在实践中很多流于形式。然而把秘书职业素养的养成置于现实的秘书职业活动之外,通过纯粹的知性方式——秘书职业素养内容的传授来进行,这种脱离职业素养生成本源的培养行为必然会导致职业素养培养的低效性。这种“传授”实际上就是“灌输”,“灌输应被看作是任何一套信念的二番五次的重述,而在这么做的时候,这些信念的根据或证据却没有受到充分地公开检查。”

三、“模拟公司为平台、五个载体共联动”的秘书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构建

(一)应遵循的两个原则

1.“三全”实施原则。“三全”即要对文秘专业学生全范围、全过程、全员地进行职业素养培养。全范围培养要旨是要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包括:学生生活和自我管理、学生活动、专业课程学习、实训实习等。全过程培养是指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贯穿于从文秘专业学生入学开始至毕业的各个环节。全员培养指从教师、学生、教学辅助人员到教学管理人员以及其他所有为教学服务的人员都参与到文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中来。

2.有效考核原则。考核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甄别高低。应该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评价的发展。因此,要改变过去那种评价指标由校方制定、评价者是教师、学生完全被动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评价由本人(学生)自评、考核小组他评、专业审核、学院认定等几个环节构成。另外,由于考核的项目较多,切实把好每一项目的考核环节也是保证较为准确地反映文秘学生职业素养状况的关键。

(二)“模拟公司为平台、五个载体共联动”的秘书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实施

我校的文秘专业在笔者的主持下,自2009年9月份开始实施秘书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计划,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文秘专业是我校第一个开设结合专业特点的职业素养课程的专业。据笔者了解,这在全国高职高专文秘专业中也是属于全新尝试的一种做法。

1.实施的基本思路。秘书职业素养纳入文秘专业课程体系,以课程的形式进行培养,设置相应学分。以模拟公司为平台,所有的文秘专业学生进入模拟公司“工作”,强化公司员工和秘书的角色,淡化“学生”、“班级”的概念。公司明确学生的角色要求与岗位职责,通过学生在日常行为规范、学习规范、公司工作业绩、技能比赛成绩以及专题讲座参与情况等五个方面的综合表现全面培养学生的秘书职业素养,并采用星级秘书的形式进行考核(见图1)。

2.实施的内容与形式。(1)实施内容。就业指导和专业课程教学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只有结合专业特点,选取体现秘书职业特点的内容进行全范围的培养才能真正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适岗能力和良好的职业发展。为此,我校的文秘专业选取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也即五个载体,包括:日常行为规范、学习规范、工作业绩、技能比赛、专题讲座。课程内容并没有把顶岗实习纳入其中,原因是顶岗实习重在检验文秘学生的职业素养,更多的培养是在顶岗实习之前的诸多教育环节当中。①日常行为规范。高职学生共性的行为规范对文秘专业学生要有更高的标准,同时突显文秘专业学生特有的规范,包括穿着、仪态、化妆等。我校文秘专业为此还编写了顺口溜式的文本,将文秘学生应恪守的言行规范纳入其中,学生易记易背。②学习规范的培养除了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任务外,要对学生的课程书面作业设定标准,将规范的文书工作相关要求转换为书面作业的形式要求。每一次严格审核,让学生在平时作业的过程当中,养成良好的文书工作规范。另外,在相应的专业课程课堂上规定着装和礼仪要求,特别是礼仪训练、接待等课程教学。③公司工作业绩是秘书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文秘专业实训难、实训基地少是困扰许多同行的一个问题,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是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设立模拟公司,以学校各部门、教师或学生个人为服务对象,并进而延伸至校外,以提供各种秘书服务和进行高仿真任务训练为途径,解决学生在模拟公司“工作”的问题。我校文秘专业于2008年设立了“校园秘书服务公司”这一模拟公司形式,参照公司法,学习企业经营与管理经验,创建企业文化,采取制度化管理,进行仿真运营。公司的组织机构如图2所示。模拟公司“工作”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公司化的运作让学生提早体验了职场生活,并在完成一次次的秘书服务当中反复修正和检验自己的职业素养,诸如隐忍、谦虚、严守机密等这些品质只有在公司“工作”中才能切实得到培养。④技能比赛。公司每个学年组织一次技能比赛,学生通过电子公文、文字录入、档案整理等诸多项目的参赛,对自己的职业素养可以进行阶段性的检验。⑤专题讲座。邀请企业老板、高级秘书、劳动模范等进校园,做讲座,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生动的职业素养教育。日常行为规范、学习规范、工作业绩、技能比赛和专题讲座是培养文秘专业学生的有效载体,日常行为规范与学习规范是基础,工作业绩是关键,技能比赛是检验,专题讲座是辅助。这五个载体则依托模拟公司这一大平台,校企融合,学生与秘书角色共通,有效培养文秘学生的职业素养。

(2)实施形式。①教学形式。职业素养培养只有在职业活动中才能实现高效性。为此,根据实施内容,秘书职业素养课程的教学方式不再是讲授与简单的操练,综合了讲授教学、案例教学、实训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现场教学、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教师更多时候是进行监督、辅导与指导。教学地点也不再是课堂,而是整个校园,甚至是校外企事业单位。教学时间变得灵活,教学时长宜为两个学年(按三年学制论)。②考核办法。我校文秘专业职业素养课程的考核目前采取的办法是:采用星级秘书的考核形式,从三星级到五星级设定具体条件,通过量化考核与质化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考核。考核程序则是学生自评(《校园秘书手册》的填写和个人总结)—模拟公司人事部主持他评—全体专业教师审核—学院认定相应学分。

3.秘书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1)日常行为规范考核是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考核的难点,要落到实务。我校文秘专业目前采取定期随机检查的形式监督文秘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检查结果会受检查覆盖面与检查次数的影响。由于文秘学生的身份标识不明,往往造成检查的困难。目前正在寻找更为有效的考核办法。(2)模拟公司运营状况是关涉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效果的关键,要着力经营。职业素养培养要在职业活动中才能更好的培养,所以为学生创设高仿真甚至真实的工作情境就变得异常重要。为此,要花大力气指导模拟公司的常规化、规范化运营,要在设备上、资金上提供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证学生在模拟公司里正常“工作”。

高职文秘专业已经从过去学科型教学模式中得到解放,但过分偏重技能训练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有全方位、立体式地对学生进行秘书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秘书人才。我校文秘专业在秘书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上的尝试,期望对兄弟院校的文秘专业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高虹,彭海学.高职生职业素养内涵及培养途径[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4).

[2]张代平.论商务秘书职业素养的“岗位主导式”培养模式[J].教育探索,2008,(10).

[3]陈颖.浅谈秘书的职业素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5).

[4]张寿三.职业素养——管好自己的饭碗[M].广东:海天出版社,2009.

第6篇

关键词: 职业素养 商务英语 课程改革

高职教育发展至今已几十余载,从课程建设到人才培养再到如今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养成。高职教师也从课程教学的改革开始关注更隐形的教育,即在课程中如何实现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SanFrancisc曾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①,体现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及智慧。职业素养所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不仅包括劳动者的道德品质素养与科学文化素养,还包括劳动者的专业技术素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②。随着人才培养和毕业调查的推进和积累,高职教师发现在学生的职业生涯中,技能和知识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因素。学生能否顺利地完成人生的重大转变取得较大的成就,能否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能否实现人生价值,与他们的职业素养有着重要的关系。有些学者把这些素养描述为隐性的,也就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近年来,人才培养方案对于职业素养培养的描述越来越清晰,教师开始尝试将这些隐性的职业素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培养效果。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职业素养的内容

1.商务英语专业就业岗位分析

针对毕业生岗位群的调查分析结果,在课程开发专家指导下,企业相关管理人员、业务骨干和资深教师共同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确定本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是商务助理、商务翻译、外贸类岗位群。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能胜任涉外行业一线工作岗位,会商务翻译、国际贸易,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下表所示为本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及能力要求:

由上表可见,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最终还是要与相关课程相结合,主要还是落实到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最多的课程学习中。

2.商务英语专业职业素养的内容

鉴于以上就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和素质要求分析,商务英语专业职业素养构成体系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职业知识(包括英语知识、商务知识和商务礼仪);

职业意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和积极主动学习意识等);

职业行为习惯(文明整洁、守规守时和务实高效);

职业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网络应用能力和可持续学习能力)。

由此可见,职业素养重在“养成”。要让学生在接受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就要将职业素养养成与专业能力培养统一到人才培养目标中。学生在校的三年中,时间大多用于对课程的学习,所以职业素养的养成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是可行之道。

二、职业素养在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培养

1.商务英语课程目标

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已经明确了职业素养的内容,专业各课程首先要做的便是将可以结合的职业素养表述到课程培养目标中。根据以上所述之职业素养,商务英语的课程目标中有明确的表述,培养“熟悉并掌握当代商务理念和国际商务惯例,提高商务工作的基本素质,为以后从事商务工作打下基础”。“教学效果评价采取学习历程的学习成果评价,注重学生过程性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国际化的视野和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

2.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职业素养的培养

在本课程目标的指导下,教学过程中职业素养的培养主要尝试在教学评价中实施。本课程对终结性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实施学习历程成果为本的形成性评价方式,以实现更好的职业素养的养成。该形成性考核过程贯穿学习的始终,包括学习成果预设、学习成果实施和学习成果评价三个阶段。对应的专业职业素养的养成过程将伴随教学评价的整个过程,即对应为职业素养的提出、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素养的养成评估。

首先,预设学习成果。这个阶段是教师在学习成果预设时明确提出哪些职业素养是学生应该养成的,即给定目标,有的放矢。

根据商务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师将教学内容任务化,让学生明确地知道在整个学习阶段需要实现能完成哪些任务的学习目标。在教学开始前对这些任务成果进行设计,提炼出学生完成这些任务应该掌握的知识能力、技能和对应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在学习成果设计过程中,学习成果的内容体现了商务知识和语言在任务中的应用能力,例如:学习任务“公司年会的活动安排”,教师可以预设成果是学生以小团体为单位完成一次真实接待客户经理的年会安排的策划和汇报。这个预设的学习成果就是学生在学习完这个部分的学习任务后要完成的“记分作业”。要完成这个学习成果任务,需要学生主动学习、团队合作,讨论做出决策,再用英语在课堂上PPT汇报。这些内容教师都将写进任务单,在教学初发放下去,让学生明确地知道学习目标和哪些职业素养能够在这个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养成。下面所示是任务单对于任务目标的详细表述:

知识目标:酒店设施词汇;活动安排的要素;商务文化差异;休闲场所的词汇;基本菜式。

能力目标:能用流利的英语、得体地礼仪和正确的商务态度完成酒店介绍;能向外商介绍商务活动安排;能写邀请函;能介绍基本菜式;能在休闲场所与外商交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体会到合作的快乐;通过接待工作的完成体会与人交流的成就感。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职业素养:培养能自主完成任务且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

其次,学习成果的完成。这个过程即学生在完成预设任务的过程中养成一定的职业素养。

由于预设了任务单,明确了学习的各种目标,成果为本的评价和详细的评价标准就好像让学生“戴着脚镣跳舞”。学生要在课堂学习之余完成相对应的任务,这就让课程教学中职业素养的养成延伸到了课外,让职业素养的养成通过学生的体验完成而不是简单的说教。学生利用教室、寝室、图书馆、教学楼等创设不同情境,学习英语,体验任务,解决问题。特别是团队合作的任务,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学生遇到的更多问题都是需要职业素质去解决的。在不断的任务体验过程中,职业素养的培养逐步深化最后达到效果。同时,学生通过任务单上的总结,可以不断自主总结学习情况并互相督促。这个过程是职业素养养成的关键。例如:上述的“年会的安排”的学习成果的完成过程中,非常多的学生都会总结出团队合作的难处,讨论决策过程的能力缺乏等问题。因为都参与了学习成果的体验学习,大家都会看到自己缺失的其实不是英语知识或是商务知识,因为这些知识的或是技能的东西是可以通过百度解决的。学生感觉最缺的是合作的能力或是决策的能力或是主动性等,而这些便是职业素养的体现。只有在完成了这个任务后,学生才能得到职业素养的提高,但是要真正完成培养或是养成,还需要一个过程,在完成若干个学习成果的过程后。

最后,学习成果的评估。这个过程即是检验学生职业素养是否养成的阶段。

学习历程成果为本的形成性考核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评估不是在学期末进行,避免了评估的时效性差的特点。因为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在学习一个阶段后上交的,于是教学评估就分成了阶段性的。评估阶段根据评分标准,教师和学生将会共同承担评估者的角色。教师的评估往往是在学生在任务单上的自评和所上交的成果的基础上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进行评价。例如:上述的任务的PPT汇报,学生得到的不仅是个分数,还有语言模块的得分、商务技能模块的得分和职业素养达到与否的建议。下一步则是反馈,在及时反馈阶段,仍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呈现部分学生的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评价;学生也进行共同讨论。通过这种师生、生生的讨论总结,达到评估的基本目的。通过一个一个的阶段性的评估意见,学生才能明确自己的那些素养需要提高,及时修正;也正是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高职学生才明确地知道要完成工作需要的不仅有知识和技能还有职业素养,要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则需要较全面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而评估的过程让教师也能转变观念,不仅传道授业还要“授之于渔”。

三、结语

“一带一路”给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带来了更多的职业发展的机遇,这些机遇让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对于核心职业素质的培养更重视。这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必须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来全面提高学生就业所需的核心职业素养。商务英语课程通过改革课程评价方式达到了更好地贯彻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的目标,为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这些探索能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其他课程的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有借鉴价值的参考。

注释:

①王志娟.寓高职商英专业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教育于精读课堂教学之中.

②杜芳林.浅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杜芳林.浅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学术研究,2016(12).

[2]冉晓莉.ESP需求分析视角下的高职商务英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成都示范学院学报,2013(5).

[3]王志娟.寓高职商英专业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教育于精读课堂教学之中[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8).

第7篇

关键词:职业能力;职业岗位;二维四步五解;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杜怡萍(1969-),女,江西樟树人,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编号:201401003),主持人:杜怡萍。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9-0008-07

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必备的本领,以及在工作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科学思维和为人处事的态度,又称为“综合职业能力”。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其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确定和表达专业所对应的职业能力,是职业院校进行专业设置、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以及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基础和关键。因而,运用科学的职业能力分析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借鉴国内外各种职业能力分析法,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出了一套较为规范的、操作性强的、行之有效的职业能力分析方法,即“二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法。

一、国外职业能力分析法的比较与借鉴

众所周知,美国确定了高度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国家职业标准,英国有著名的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德国形成了以工商会IHK证书为代表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澳大利亚有基于能力标准、国家资格和鉴定指南的培训包,等等,这些发达国家的职业标准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职业标准是以能力分析为基础的,由此,这些国家也产生了相应的职业能力分析方法,如北美的DACUM分析法(Develop A Curriculum)[1]、德国的BAG分析法(BeruflicheArbeitsaufgaben)[1]、英国的功能分析(Functional Analysis)[2]、澳大利亚的技术领域分析法[1]。DACUM分析法最初是一种课程开发方法,后来被运用于企业、政府和军事部门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如:美国联合航空公司、供应建筑中心,等等。英国行业技能委员会运用功能分析法开发国家职业标准。德国的BAG分析法重在获取企业实践专家不同发展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这些职业能力分析方法在我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运用,比较国内外各种职业能力分析法,有三点启示。

其一,谁是职业能力分析的主体[3]?不同的职业能力分析方法对分析主体有不同的称谓,如:行业企业专家、企业实践专家、优秀的工作人员、雇主、技术人员等。可见,尽管称谓不同,但其共同点是职业能力必须源自于行业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客观反映,而不是职业教育教师自我的主观臆断。

其二,如何描述职业能力?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和使活动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它虽然是一种内化了的个体品质,但能够在相关的职业活动中得到外化,是在现实的职业工作中体现出来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各种职业能力分析法都是通过职业活动这一能力外化的载体来描述职业能力,并运用职业能力图表反映。各种职业能力分析法的图表结构略有所不同,如:DACUM分析法的职业能力图表包括岗位名称、能力领域、单项能力和能力评定等级四项内容构成;功能分析法的职业能力图表由主要目标、主要功能、可能的标准组成;BAG分析法的职业能力图表由发展阶段、代表性工作任务及其对象、工具、方法、组织、要求组成;技术领域分析的职业能力图表由技术领域、能力领域、能力单元、能力要素、行为标准。

其三,如何获得职业能力?一般有头脑风暴法、查阅资料、咨询专家和参观企业等方法途径获取职业能力,其中召开职业能力分析会是重要的途径。通过职业能力分析会确定职业能力的基本结构框架,再通过文献法、咨询法等途径不断丰富职业能力,这样获得的职业能力更为准确、完整。

二、“三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法的内涵

(一)开展职业能力分析的目的

开展职业能力分析的目的是为实现职业教育的“五对接”。职业能力既是行业企业用人的要求和标准,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有机联系的重要纽带。以产教深度融合为重要特征的现代职业教育,其专业设置要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要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要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要与职业证书对接、职业教育要与终身教育对接,实现与体现这“五对接”的关键因素就是职业能力。发达国家的国家职业标准很健全,对职业能力描述非常具体,职业院校就可以依据职业标准建立课程标准、开发课程内容,等等。我国在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开发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职业分类的合理性、职业标准的覆盖率、权威性、实时性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一源头性的资源缺失,使得职业能力分析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必不可少的工作。只有系统、清晰、准确地描述职业能力,才能真正建构起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开展职业能力分析的具体目标如下:

1.确定专业应培养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是明确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依据。通过职业能力分析,有层次地、清晰地表达职业能力,而且这些能力是可评可测的。既提高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导向性,也使得目标成为了专业评估评价的重要依据。

2.确定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课程不仅要关注让学生获得哪些职业知识,而且要关注学生以什么结构来获得这些知识,毋庸置疑,课程结构是影响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变量。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要与工作的结构有机地对应起来,由此,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孕育而生。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必须确定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因为职业活动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是形成职业能力,使能力构成的知识、技能、态度三要素结构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职业能力分析,找寻典型工作项目、任务,获得胜任工作的职业能力,可以明确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为课程体系建构和课程内容开发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二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法的基本内容

“二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是通过头脑风暴、文献查询、个案分析等多种途径,从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两个维度,通过专业对接职业岗位、职业岗位细化为工作项目、工作项目细化为工作任务、工作任务细化为职业能力四个步骤,再从完成工作任务应具备的技能、工具、方法、要求、知识五个方面分解分析职业能力的一种分析方法。“二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法的内容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二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法内容结构

1.“二维”是指从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两个维度表述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包括能力构成中的技能和知识要素,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能力,如一名会计人员“能够做账”,就是指专业能力。职业素养是能力构成中的态度要素,其与纯粹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关系的能力,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或者当职业发生变更的时候,这种能力依然存在,而且能够促进人们能重新获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如“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不仅是一名会计人员的素养要求,而且这一素养也促进会计人员不断发展,以及很好地适应新的岗位要求。在职业能力分析过程中,先分析专业能力,最后分析各岗位共同的职业素养。

2.“四步”是指职业能力分析的四个步骤。第一步,确定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一般一个专业对应4-6个职业岗位;第二步,每个职业岗位的工作领域分解成若干个工作项目,一般每个岗位有5个左右工作项目;第三步,将每个工作项目按其工作步骤或内容事项细化成若干工作任务,一般每个工作项目分为5个左右工作任务;第四步,确定完成某一任务需具备的具体能力要求。专业能力的分析需要以上四个步骤,由于职业素养是各岗位通用的能力,职业素养的分析只需两个步骤:一是,借鉴各国对职业素养的不同表述,如德国所指的关键能力,英国所指的核心技能或软技能,本方法从沟通交流、数字应用、革新创新、自主学习、团队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责任(安全)意识、外语应用、其他十个方面细化职业素养;二是,对每个职业素养在具体工作中的表现、要求进一步细化为职业能力点。

3.“五解”是指从五个方面解析完成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在上述第四步骤以及职业素养第二步分析中,根据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或要达到的素质要求,从需具备的技能、需使用的工具、能运用的方法、注意的工作要求、具备的理论知识五个方面分解分析成职业能力。由于能力的内隐性特征,在分析时,必须尽可能外显化表述。一般采取动宾结构的简短用语来表达职业能力,如“能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使用高压水枪清洗全车外部大块泥沙”、“知道一般打蜡器材功用及操作守则”、“能及时准确传达客户要求到相关部门”,等等。

三、职业能力分析会的组织

“二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法首先要运用头脑风暴法召开职业分析会,确定岗位职业能力的模型;然后再通过比较分析法,丰富职业能力;最后形成正式的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表。

(一)职业能力分析会的准备

1.确定专业对应的岗位。确定专业对应的岗位,可以通过企业的个案分析、问卷调查、访谈或座谈,以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多种途径,能够比较完整地获得专业职业岗位群信息。由于多种原因,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是多种多样的,如图2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去向和图3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毕业生去向所示。要确定专业对应的目标岗位,需要依据三个原则:关联性、就业比重、适量性[4],即与专业有关的岗位,就业比重比较高的岗位,一般一个专业对应4-6个岗位。据此,中职会计专业的目标岗位群为会计、出纳员、财经文员、收银员、业务员、仓管员,其岗位覆盖率达74%。高职汽车运用专业的目标岗位为:机电工、钣金工、美容喷漆工、服务顾问、保险理赔员、备件管理员,其岗位覆盖率达94%。

图2 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去向[5]

图3 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毕业生去向[5]

2.邀请行业企业专家[6]。参与职业能力分析会的专家必须是来自行业企业相应岗位的优秀员工代表。应注意:(1)邀请具有该岗位具有丰富的、直接工作经验(至少有3年工作经历)的实践专家;(2)专家应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好是主管这一级的人员;(3)每一岗位至少有2位来自不同类型企业的实践专家,这样分析结果才更具有代表性;(4)一场职业能力分析会最好邀请10-14位专家参加,这样更有利于营造较热烈的会议氛围。例如中职会计专业的6个岗位邀请14位专家召开一次职业能力分析会,高职汽车应用技术专业的6个岗位分两次,每次3个岗位邀请10位专家召开职业能力分析会。

3.职业能力分析工具。首先,按岗位分析职业能力,使用的分析工具如表1,该表体现了“二维四步五解”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两个维度,体现了岗位、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四个步骤,还体现了职业能力的技能、工具、方法、要求、知识五个解析方面。通过EXCEL软件将该表用于分析会的现场记录。其次,当将专业对应的所有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完毕时,将所有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表合为一张表,表格结构与表1相同,表的名称为“XXX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表”。

4.布置会场。职业能力分析会一般采取U字型的会场布置形式,如图4所示,会场必须配备电脑、投影、打印机等设备,便于现场及时记录和修改。值得一提的是,职业能力分析会尽管行业企业专家是主角,但职业能力分析会也是师资培训的最好途径,作为该专业的教师必须列席会议,教师们才能充分了解、理解行业企业专家所述,才能够为后续开展整理工作,乃至课程开发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当然,列席人员不参与会议讨论,并能保持良好的会场秩序。

(二)职业能力分析会的召开

职业能力分析会采取头脑风暴法,即,主持人以明确的方式向所有参与者阐明问题,采用没有拘束的规则,尽力创造融洽轻松的会议气氛,专家们“自由”提出尽可能多的意见和见解。分析会的基本步骤就是“二维四步五解”的内容,包括以下步骤:(1)列出各岗位的主要工作项目,即分割岗位工作的领域或划分岗位工作职责;(2)将每项工作项目细化为5个左右的工作任务,即完成每个工作项目的步骤或事项内容;(3)从技能、工具、方法、要求、知识五个方面,分解分析完成每一步骤或事项应具备的职业能力;(4)从沟通交流、数字应用等10个方面分析岗位的通用能力,即职业素养的具体表现;(5)对每项工作项目和每项职业能力的完成(达到)程度进行评定。

“二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法的有效运用,必须注意以下问题:(1)必须要有一个精干的主持人。主持人必须具备四个特质:一是专业,主持人不仅要非常熟悉职业能力分析法,而且要有深厚的课程开发功底;二是热情,能够创造轻松而紧张的研讨氛围,激发每一个参与者积极发言;三是灵活,具备非常强的引导、归纳和调控能力[7];四是耐劳,主持人几乎要同步地将行业专家对工作的描述转述为动宾结构的精炼语句,一天超过8小时几乎不停的讲,是非常辛苦的工作。(2)必须要有技艺娴熟的电脑记录员。电脑记录员除了具备与主持人相同的“专业”和“耐劳”的特质外,尤其是要非常熟悉EXCEL软件的使用和快速的打字速度,能够将主持人的表述按要求迅速地记录下来,并能做出必要的修正,还要配合主持做好打印等其他工作。

四、职业能力分析表的形成

职业能力分析会是获得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主要优势在于通过确定工作的典型项目和任务来呈现完成这些项目和任务的能力表现,对专业所对应的特定岗位群职业能力进行条目化分析。但毕竟一两场职业能力分析会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为了获得系统化、精确化的职业能力,还必须进一步对职业能力进行整理和丰富。包括:(1)对表述不当的用语进行修改;(2)对没有分析完整的工作内容请行业专家补充;(3)参照国内外的相关职业能力资料,修正、补充、完善,常采取的方法包括:文献查询法、个案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如图5所示,利用多种渠道获得职业能力信息,吸收有更高质量要求或更能体现人才培养水平的职业能力描述;(4)形成正式的职业能力分析表,将所有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合并在一张表中,对于不同岗位相同的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进行归并,选择更为准确、科学、详细的描述,将表头改为“XXX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表”。最后对专业职业能力分析的工作项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转为正式的职业能力分析表格,并进行编码。如表2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节选)和表3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节选1),所表述的主要是专业能力,表4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节选2)是对职业素养的描述。

图5 获得职业能力途径

“二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法吸收了国内外职业能力分析法的思路,形成于广东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实践。在广东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的研制,以及中职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修正,历经了20多个专业30多场次的职业分析实践,该分析方法的思想、内容、步骤、要领才逐步清晰,得以定型。同时,这一方法也对广东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专业建设打下了扎实基础。如中职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表包括39个工作项目、123个工作任务、526个职业能力点和69个职业素养点;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有74个工作项目、314项工作任务、1716个职业能力点、58个职业素养点;等等。这些专业的职业能力分析表,成为了课程体系建构、课程内容开发、组织教学、质量评价、师资培训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郑予捷.现代职业分析手册[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3-8,207-215,221-230.

[2]刘育锋.中高职课程衔接理论与实践――英国的经验与我国的借鉴[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87-89.

[3]鲍洁,高林,赵楠.高职课程开发中职业分析方法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0(27):5.

[4]杜怡萍.财经商贸专业项目课程开发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7(35):13.

[5]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研制:调查与分析[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5):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