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15:46:59
序论:在您撰写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近期,根据凌河街道小队安排部署,围绕《关于组织开展第一期“社情民意直通车”专题征集的工作方案》相关要求,走村入户,开展专题调研,征集民情民意。现根据调研情况,对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积极探索发展模式,引领融合发展方向
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各村庄必须要发挥比较优势,找准适合本村的最佳发展方向。在融合模式上,要鼓励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农业优势资源为依托,将种植业、养殖业的某些环节甚至整个环节联接在一起,加快形成农业内部紧密协作、循环利用、一体化发展的经营方式,拓展农业增值空间;要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推动科技元素融入农业,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及农业信息共享,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要依托农业龙头企业,促进涉农企业集聚集群发展,实现一产“接二连三”、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打造融合生产加工、科技研发、物流储藏、商务会展、信息咨询、金融服务等于一体的复合型农业综合体。在推进方式上,要突出抓好项目这一载体,靠项目带动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与生态、文化、旅游等元素结合,拓展增效增收空间。要加强招商引资,围绕延伸产业链条,着力引进一批有品牌影响、有市场潜力的农业开发项目。在示范引领上,要注重典型培树,加快推进好项目延长拉宽产业链条,打造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样板。
二、培育多元发展主体,夯实融合发展基础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生力军,也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开路先锋”。一是协调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要强化家庭农场基础作用,鼓励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直销,延长经营链条。要强化农民合作社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要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各农业龙头企业要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加强产业链建设和供应链管理,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注重协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群众的关系。通过促进农产品本地化利用,发展相关的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旅游等产业,来提高农民收入,将本要流向外部的就业岗位和附加值内部化。要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好地发挥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带动更多的群众增强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更好地分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维护普通群众的利益。三是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教育培训和品牌营销作用,开展标准制订、商业模式推介等工作,助推产业融合发展。扶持发展产业联盟,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成立产业联盟,通过共同研发、科技成果产业化、融资拆借、共有品牌、统一营销等方式,实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
木兰围场是中国古代最传奇的皇帝――乾隆皇帝钦定的休闲胜地,乾隆皇帝占据了古代皇帝的十个之最:“福分最高、年纪最长、在位最久、足迹最远、花钱最多、身体最健康、知识最广泛、著作最丰富、本业最在行、身世最离奇”。总结乾隆的养生经验,从中汲取他养生中的有益和科学的经验,通过木兰围场的自然生态环境,弘扬乾隆皇帝的养生之道,继承优良传统,应对时尚发展,做到享受生活、享受养生、享受健康、享受生命,从而使旅游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关注人类的健康长寿,生活美好而惬意。而这些现在又都是以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为典型代表的自然生态环境为背景,进行徒步穿越、攀登、户外运动、拓展训练等等,由于山地特殊的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没有污染,气候凉爽,植被丰富,森林就是一个天然的氧吧,对人体具较多的益处,是人们特别是中老年朋友休身养性的理想场所。所以可以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满足当前大众的康体保健的诉求。
康体保健旅游在我国旅游产业尚属新兴旅游产品, 它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一部分, 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旅游文化娱乐市场适应市场经济客观发展规律的产物。虽然我国的康体保健旅游市场还不成熟, 但其已具备了发展的生机和潜在的优势。现代生活使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 除了保证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的良好和优质以外,也非常注重康体保健等活动的开展,当然这其中也包含旅游康体保健活动。与此同时,对一些孕妇、幼儿、老年人或残疾人家庭来说,康体保健理念的出现,康体保健旅游已成为人们出游主要考虑的一类旅游产品。康体保健旅游活动的出现必将在2l 世纪初成为我国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起到非常重要作用。
而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结合自身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自然环境可以很好地开展康体保健旅游活动。是广大旅游者特别是中老年朋友休身养性理想场所。所以可以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塞罕坝森林公园发展以森林资源为依托生态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当前大众康体保健的诉求。
2 在资源融合的基础上创造景观,让观光旅游继续发展
就世界范围而言, 观光旅游是旅游最基本的类型, 在旅游市场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就我国而言, 改革开放以来, 观光为主旅游模式一直没有改变。近年来, 休闲度假逐渐被业界推崇,但是观光旅游仍然是旅游业发展中的主题,所以,潜在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发展过程中,仍然不能放松观光旅游发展。
从产品的角度来看,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将旅游产品划分为基础层次、提高层次、发展层次以及完美层次四个方面。旅游者可以纵观自然资源与历史完美结合, 身临其境地与生态旅游从时空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特色旅游产品的研究。这样既能够增加旅游景观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同时又能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旅游产品从基础层次、提高层次、发展层次、完美层次四个层次之间的不断演进, 是旅游市场日益发生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旅游业的良性、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因此,统观光型旅游产品的不断更新与深化, 在整个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林业资源与旅游资源有着天然的重合性,林业中的森林资源本身就是旅游资源,所以在二者的融合发展过程中,顺应这种天然的重叠创造更多的以观光为主的景观,促进观光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3 以市场为导向,开展保健疗养旅游项目
首先,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可以开展的保健活动主要有滑雪、滑草、垂钓、骑马、漂流野营、狩猎、林木研习、采集(草药类、野果类、山野菜类)等。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海拔在1000―1900米之间,一年积雪时间长达7个月,独特的气候条件为这些旅游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同时,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距北京460公里,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国家森林公园。拥有很好的地缘优势。可以打造为京城的后花园,为京、津地区的旅游者提供休憩、休闲、保健的后花园。夏天垂钓、漂流、滑草,秋天狩猎、采集、骑马,冬天滑雪等一年四季都有活动项目的旅游目的地。
其次,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可以开展疗养项目。早在1988年墨西哥专家Ceballos lascuain提出了生态旅游的概念,而国内学者李永波也提出了生态旅游追求的目标是保健,实质是让人类有一个健康的地球。是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为目的。主要是通过旅游活动,缓解压力、调节心理,获得身心平衡的一种健康的旅游活动。同时,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是京津周围最好的后花园,不管是交通距离还是旅游资源的情况(位于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的交汇地带,地形结构和植被复杂。山地高原交相呼应;丘陵曼甸连绵起伏;河流湖泊星罗棋布;森林草原交错相连。尤其是浩瀚的林海与大面积天然草原浑然一体,优美壮观。与京津浓厚的历史底蕴形成了良性互补,也就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互补)。由于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及环境良好成都,可以充分开展疗养活动。
综上所述,利用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优势资源――森林资源开展保健疗养旅游项目。在利用并保护了林业的森林资源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发展,丰富了旅游业旅游活动项目,实现了林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拓展了林业与旅游业的产业链,进而促进了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煌庚. 旅游产业整合问题的思考[J]. 求索, 2003年第6期.
浙江省户均耕地不到4亩,低于全国户均7.5亩的水平,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致富、农村发展,必须突破传统、单一的发展路子。在发展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小城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上,从2011年开始,浙江提出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和农业服务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联动发展。当前,全省农村产业融合已进入速度不断加快、领域不断拓宽、程度不断深化、内涵不断丰富、方式不断创新的发展阶段。
(一)坚持纵横拓展,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一是在纵向上,着力延伸产业链。在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优势农产品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发展。如安吉的竹产业,已经形成从竹资源到竹地板、竹家具、竹纤维纺织品以及竹叶黄酮、竹醋液等系列产品。二是在横向上,着力打造产业群和产业园。在同一个空间区域,或者围绕一个主导产业,推动多领域的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间功能互补。如桐庐、德清的美丽乡村旅游,武义、开化的创意农业、义乌、遂昌的农村电子商务,嵊州的现代农业综合体,以及一批工厂化、科技型、外向型的农业园区。2015年农产品电商销售额突破300亿元。
(二)推进土地流转,创造产业融合发展条件
积极引导各地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站)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提供土地流转信息、合同签订、政策咨询、价格指导、纠纷协调等综合服务。2015年底,全省99.39%的村社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占承包耕地面积50.1%,其中10亩以上规模经营的占80%以上。
(三)培育新型主体,打造产业融合发展主力军
对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实行开放政策,将先进的管理经验、科技成果和市场机制、社会资金导入农业领域。实施农业龙头企业“百龙工程”、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培育工程。目前,全省已建立家庭农场2.1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6万家、合作社联合社151家、农业龙头企业7652家。
(四)创新公共服务,提业融合发展保障
采取政府引导、各方参与方式,共同推进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开发建立“农民信箱”,建成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农技服务于一体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目前,农民信箱拥有279万实名注册用户,其中农民209.5万户,各类涉农企业、合作社25.6万户,涉农科技、管理、服务人员33.2万户。杭州市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平台建设,实现农业生产环节智能化决策、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流通环节方便化订单、快捷式配送、质量可追溯管理。
(五)强化平台支撑,搭建产业融合发展载体
以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载体,通过政策重点扶持和要素集中配置,培育多元化的产业业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让农业增效、主体培育、科技投入、公共服务等在这些园区得到集中体现。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93号),为做好这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浙江将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在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的基础上,通过改善体制环境、优化发展条件、创新产业组织、激发内在动力,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一)继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围绕“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研究制定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以及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的具体办法,积极有序推进“三权”流转,为农村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创造制度环境。同时,研究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集体资产股权抵押贷款办法,将金融资本引向农业农村,破解长期困扰农业农村发展的资金障碍。
(二)积极支持“三位一体”农村合作经济发展
构建生产、销售、信用“三位一体”的农民合作经济体系,创新产业组织模式。强化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合作社吸纳更多农户参股入社,实行“租金保底+利润分红”的分配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使发展成果更大程度地惠及广大农民。发展合作金融,组建农村资金互助会和联合会,由下而上逐步形成县、市、省三级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体系。
(三)大力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
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发展。引导农产品加工业集聚集约发展,加快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鼓励农超对接、产品配送。在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
(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
一、引言
工业建筑遗产是指从建筑视角出发,因为失去原初生产功能而被闲置、废弃,具有历史、艺术、社会、技术等价值的工业建筑物及构筑物群落。工业建筑遗产的再利用是指对原有工业建筑的再次开发利用,它是在原有建筑非全部拆除的前提下,部分或全部利用原有建筑物质与历史文化内容,赋予其新的生命的一种开发方式。
城区老工业区是指依托“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重点工业项目形成的、工业企业较为集中的城市特定区域。随着城市用地和产业结构的相应调整,城市经济的高快速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城区老工业区中城市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成为我国老工业基地更新改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力争到2022年基本完成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任务,把城区老工业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区。这涉及了我国95个地级老工业城市、25个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的市辖区,其中沈阳大东区为25个计划省会城市的市辖区之一。
二、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
(一)“退二进三”的产业转型提供了融合发展的时代契机。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以创意成果和文化内容为核心价值,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如今,在“退二进三、退二优三”产业转型中,传统制造业正逐渐被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所取代。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带来全新思路。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对于大部分城市来说仍属于新兴产业。在发展的起步阶段常常受资金成本的制约。同时,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也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改造旧厂房、旧仓库不仅可以在低成本前提下将原本废弃的区域重新塑造为充满活力的文化创意新区,还可以保护和利用这些工业建筑遗产。
(三)文化创意意识与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延续相契合。城市从诞生之日起就烙上了地域文化印记。后工业化时代,人们更偏爱城市中心地区具有历史文脉的建筑环境。同时,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工业建筑遗产,更需要为新生的文化创意产业培育良好的创意文化氛围。
(四)工业建筑遗产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载体和资源。发展任何产业都要以资源开发和利用为基础。城市工业建筑遗产为创意和灵感提供了载体和资源,有大跨度、大空间等结构上特点的老厂房等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改造可塑性强,这样的艺术氛围易于灵感迸发。老工业厂房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也能得到充分的诠释和演绎。
三、沈阳大东工业区工业建筑遗产赋存及再利用现状
(一)大东工业区工业建筑遗产的历史形成及赋存。沈阳大东工业区位于沈阳市中心城区的东部,面积为51.18平方公里,是近代东北地区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清末民初,先后建有奉天机器局、饮和汽水公司、“义隆泉”酒厂、肇新窑业公司等大中型企业。1920至1931年,基本上形成了大东、沈海两个工业区。区内有大量可置换与需要盘活的工业用地,其中的水、煤气、电等工业基础设施均高于日常生活居住配置。大东区的工业遗存以东北大马路和大东路分布最多,有企业现存的厂房、工业设施和工业历史建筑,也有已经废弃的厂房及工业建筑,还有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和睦路工人村建筑群。工人村一直作为黎明厂职工住宅,是沈阳建国初期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工人住区的典型代表,也是极具中国本土特色的现代工业遗产和20世纪城市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大东工业区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现存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尚未纳入城市整体规划。目前,大东工业区工业建筑遗存再利用还处于初起步阶段,工业建筑遗产的开发和再利用并未纳入到地区全局性的发展规划中,对工业建筑遗产开发和管理主体缺乏清晰确认。
2、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滞后。大东区文化创意产业相对滞后。据调查显示,有80%的调查对象对“文化创意”概念并不清楚。大东区文化创意产业数量相对较少、发展比较缓慢,对文化创意缺乏清晰认识,创意意识相对滞后。如何通过文化创意与区域特色对接,并对现有历史、文化、建筑资源进行发掘等问题,仍停留在较低的认识层次上。
3、宣传营销力度薄弱。目前,政府在宣传营销力度和路径方面还存在问题:各级政府对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再利用以及政策法规的宣传较少;与古代历史博物馆相比,在博物场馆的宣传方面,近现代的工业博物馆宣传力度逊色许多。居民对近现代的工业博物馆的兴趣不多、了解程度不够,甚至不清楚大东区还有工业文化遗存,博物馆每日的参观人数也非常少;最后,在网络媒体以及新媒体宣传方面,大东区目前刚刚开通大东旅游微信公众号,但对于工业旅游、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推送信息还是一项空白,官微与用户之间缺乏交互和信息渗透。
四、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大东工业区工业建筑遗产的再利用模式
(一)主题博物馆模式。主题博物馆模式是利用工业建筑遗产旧址,以保护利用为前提,以现代博物馆理念为指导,修建专门的主题博物馆,利用工业建筑遗产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开发有休闲、观光、科普和教育功能的工业遗产旅游产品,从而实现传承历史文脉、保护工业遗产、提升地域文化氛围等目标。这种模式既因保留原有的地域背景而激发了人们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并可作为艺术创作基地开展艺术作品展览活动等,又能有效地体现工业建筑遗产的真实性和历史感,因而是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的重要模式。
国际上工业建筑遗产中主题博物馆模式较有代表性的有亨利钢铁厂博物馆、英国艾斯布里奇峡博物馆、“关税同盟”煤矿区博物馆等。在借鉴国内外工业遗产博物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大东区工业建筑遗产特点,设计展示形式多样、展示内容丰富的博物馆,并与其他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景点有效整合,形成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工业旅游线路。2015年3月20日,中国博物馆行业首个全国性法规文件《博物馆条例》正式实施,规定“博物馆在不违背其非营利属性、不脱离其宗旨使命的前提下,可以开展经营性活动。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
(二)创意产业园区模式。工业建筑遗产的创意产业园模式是利用周边高新科技资源,由政府政策加以引导,通过产业重组的形式和业态调整对原老工业遗址和建筑进行更新改造,植入如时尚产业、艺术展览、动漫娱乐产业、影视产业等新的服务产业形态,营造出浓厚的城市创意文化氛围,形成创意服务产业、多元文化生态集聚区及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从而完成空间功能转换的一种开发模式。依托创意园区和文化创意产业驱动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通过文化艺术增加工业建筑遗产的文化附加值,不仅保留了原有工业遗产的建筑、设施和空间结构,发挥工业建筑遗产的先锋意识力量。
大东区的近现代工业建筑遗产中也不乏大型的工矿企业厂区和厂房,例如一九贰I奉天纺纱厂和矿山机械厂旧址,目前厂房闲置,厂房的特色建筑,相对低廉的租金,宽敞灵活的建筑空间,便捷的交通区位条件,特别适合发展新的文化创意产业。
(三)创意旅游地产模式。旅游地产指借助旅游度假为目的的开发营销模式,依托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以求部分或全部实现度假休闲旅游功能而开发建设及经营运作的房地产项目。目前大东区和睦路工人村建筑群尚未进行开发,部分地区正在拆迁。在工人村建筑群基础上以艺术化、主题化设计为卖点,朝“创意酒店”、“创意公寓”等模式转轨,吸引年轻消费者入住,有助于工人村遗产的整体保护与传承。
五、结语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各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文化厅(局)、广播影视局、新闻出版局、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30号)精神,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对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金融业的大力支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金融引导资源配置、调节经济运行、服务经济社会,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央实施重要战略部署和政策措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正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大金融业支持文化产业的力度,推动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对接,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各金融部门要把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作为拓展业务范围、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的重要努力方向,大力创新和开发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努力改善和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积极开发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加大有效的信贷投放
(二)推动多元化、多层次的信贷产品开发和创新。对于处于成熟期、经营模式稳定、经济效益较好的文化企业,要优先给予信贷支持。积极开展对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支持企业开展并购融资,促进产业链整合。对于具有稳定物流和现金流的企业,可发放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贷款。对于租赁演艺、展览、动漫、游戏,出版内容的采集、加工、制作、存储和出版物物流、印刷复制,广播影视节目的制作、传输、集成和电影放映等相关设备的企业,可发放融资租赁贷款。建立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为金融机构处置文化类无形资产提供保障。对于具有优质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的企业,可通过权利质押贷款等方式,逐步扩大收益权质押贷款的适用范围。
(三)积极探索适合文化产业项目的多种贷款模式。对于融资规模较大、项目较多的文化企业,鼓励商业银行以银团贷款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探索和完善银团贷款的风险分担机制,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有效降低单个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对处于产业集群或产业链中的中小文化企业,鼓励商业银行探索联保联贷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
三、完善授信模式,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
(四)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利率。各金融机构应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文化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监管要求的灵活的差别化定价机制。针对部分文化产业项目周期特点和风险特征,金融机构可根据项目周期的资金需求和现金流分布状况,科学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对于列入国家规划重点支持的文化产业项目或企业,金融机构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可适当延长贷款期限。
(五)建立科学的信用评级制度和业务考评体系。各金融机构在确定内部评级要素,设计内部评级指标体系、评级模型和计分标准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文化企业的特点,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信用评级和信用评分制度。要充分借鉴外部评级报告,建立内外部评级相结合的评级体系。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业务考评程序和考核方法,建立专门针对文化产业金融服务的考评体系,将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和积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在落实工作责任和考核整体质量及综合回报的基础上,对中小文化企业的贷款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和有关规定追究或免除有关责任人的相应责任,做到尽职者免责,失职者问责。
(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服务。各金融机构要增强服务意识,设立专家团队和专门的服务部门,主动向文化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对于国家重点支持的文化企业和项目,要优化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在满足金融机构授信客户准入标准的前提下,可对举办培训的企业和接受培训的人员予以信贷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应积极加强合作,综合利用多种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推出信贷、债券、信托、基金、保险等多种工具相融合的一揽子金融服务,做好文化企业从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融资方式衔接。
(七)积极开发文化消费信贷产品,为文化消费提供便利的支付结算服务。各金融机构应积极培育文化产业消费信贷市场,通过消费信贷产品创新,不断满足文化产业多层次的消费信贷需求。可通过开发分期付款等消费信贷品种,扩大对演艺娱乐、会展旅游、艺术品和工艺品、动漫游戏、数字产品、创意设计,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数字出版等出版产品与服务、印刷、复制、发行,高清电视、付费广播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电影产品等综合消费信贷投放。加强网上银行业务推广,提高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设计服务和休闲娱乐等行业的网络支付应用水平。进一步发挥人民银行支付清算和征信系统的作用,加快完善银行卡刷卡环境,推动文化娱乐、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旅游广告、艺术品交易等行业的刷卡消费,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
(八)继续完善文化企业外汇管理,提高文化产业贸易投资便利程度。便利文化企业的跨境投资,满足文化企业对外贸易、跨境融资和投资等合理用汇需求,提高外汇管理效率,简化优化外汇管理业务流程,促进文化企业提高外汇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财务成本,提高我国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文化企业的直接融资规模
(九)推动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处于成熟期、经营较为稳定的文化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鼓励已上市的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探索建立宣传文化部门与证券监管部门的项目信息合作机制,加强适合于创业板市场的中小文化企业项目的筛选和储备,支持其中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
(十)支持文化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集合债和公司债等方式融资。积极发挥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专业机构的作用,为中小文化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等方式融资提供便利。对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中小文化企业发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鼓励中介机构适当降低收费,减轻文化企业的融资成本负担。对于运作比较成熟、未来现金流比较稳定的文化产业项目,可以以优质文化资产的未来现金流、收益权等为基础,探索开展文化产业项目的资产证券化试点。
(十一)鼓励多元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发挥保险公司机构投资者作用和保险资金融资功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保险公司投资文化企业的债权和股权,引导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参与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适当放宽准入条件,鼓励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风险偏好型投资者积极进入处于初创阶段、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文化业态。
五、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保险市场
(十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保险服务。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各保险机构应根据文化企业的特点,积极开发适合文化企业需要的保险产品,并按照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合理确定保险费率。对于宣传文化部门重点扶持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项目,应建立承保和理赔的便捷通道,对于信誉好、风险低的,可适当降低费率。加快培育和完善文化产业保险市场,提高保险在文化产业中的覆盖面和渗透度,有效分散文化产业的项目运作风险。
(十三)推动保险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各保险机构应在现有保险产品的基础上,探索开展知识产权侵权险,演艺、会展、动漫、游戏、各类出版物的印刷、复制、发行和广播影视产品完工险、损失险,团体意外伤害保险等适合文化企业特点和需要的新型险种和各种保险业务。鼓励保险公司探索开展信用保险业务,弥补现行信用担保体制在支持服务业融资方面的不足。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针对文化出口企业的保险服务,对于符合《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条件,特别是列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和《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的文化出口企业和项目,保险机构应积极提供出口信用保险服务,鼓励和促进文化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六、建立健全有利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机制
(十四)推进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原则,推动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入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和现代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规范会计和审计流程,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增强财务管理能力,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十五)中央和地方财政可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和保费补贴。支持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由财政注资引导,鼓励金融资本依法参与。
(十六)建立多层次的贷款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鼓励各类担保机构对文化产业提供融资担保,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以及担保与保险相结合等方式多渠道分散风险。研究建立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域性再担保机构,以参股、委托运作和提供风险补偿等方式支持担保机构的设立与发展,服务文化产业融资需求。探索设立文化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合理分散承贷银行的信贷风险。
(十七)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切实保障各方权益。抓紧制定和完善专利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评估、质押、登记、托管、流转和变现的管理办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修订有关质押登记规定。积极培育流转市场,充分发挥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等交易平台的作用,为文化企业的著作权交易、商标权交易和专利技术交易等文化产权交易提供专业化服务。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市场的有效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各类无形资产二级交易市场,切实保障投资者、债权人和消费者的权益。
七、加强政策协调和实施效果监测评估
(十八)加强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制定并定期完善《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更新文化产业发展的项目信息。加大对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对纳入《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鼓励类”的文化产业项目,金融机构优先予以信贷支持,对“限制类”的文化产业项目要从严审查和审批贷款。
(十九)建立多部门信息沟通机制,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建立文化企业投融资优质项目数据库,通过组织论坛、研讨会、洽谈会等形式,加强文化项目和金融产品的宣传、推介,促进银、政、企合作,对纳入数据库并获得宣传文化部门推荐的优质项目,金融机构应重点支持。
关键词 抚州市 中医药产业 中医药工业 中医药农业 中医药商业 金融
2016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水平要显著提高,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30%以上,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抚州是历史上著名的药都,我国三大中药帮派之一“建昌帮”的发祥地,素有“药不过建昌不灵”之誉。“十三五”期间,抚州将大力实施中医药产业振兴工程,全力打造中医药千亿级产业。强化金融支持抚州中医药产业发展,对发掘和弘扬抚州传统中医药文化,支持和帮助赣南苏区产业振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抚州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抚州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1.中医药工业发展情况。抚州中医药工业基础好、类型多,而且有独特的品牌和产品优势。截至2015年,抚州市拥有中成药生产企业32家,占全市49家医药类企业的65,其中规模以上13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 家,汇聚了珍视明药业、银涛药业、昌诺药业、桔王药业、桔都药业、山高制药、仁丰药业、百盛药业等一批知名中医药生产企业。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6亿元,其中仅银涛药业主营业务收入就超过6亿元。中药生产企业产值上亿企业有4家(珍视明药业、银涛药业、百神昌诺药业和科伦药业)。作为抚州的传统支柱产业,抚州的中医药工业发展主要呈现出四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企业基础好、类型多、剂型全,在江西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全市有中药批文近300个,基药中药品规34个,国内独家中药品种数8个,分别为珍视明药业四味珍层冰硼滴眼液,百神昌诺药业大黄总蒽醌、大黄总蒽醌胶囊,银涛药业右归胶囊,山高药业参芪十一味颗粒、肾康宁颗粒、宫瘤清颗粒,仁丰药业百癣夏塔热分散片。13家中成药制剂生产企业,涵盖了注射剂、滴眼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散剂、丸剂、口服溶液剂、糖浆剂、喷雾剂等10多个剂型。中药滴眼剂和口腔喷雾剂全省也仅1 ~ 2家。二是已形成一批有独特的品牌和产品优势的骨干中药企业。有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量的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如珍视明的四味珍层冰硼滴眼液、夏天无滴眼液,银涛的六味安消胶囊、右归胶囊、强力定眩胶囊,昌诺的活血止痛胶囊,山高的参芪十一味颗粒、肾康宁颗粒、宫瘤清颗粒,桔王药业的舒胸颗粒,红星药业的结石通胶囊,仁丰公司的六味木香胶囊等。这些中药品种(企业)已经成为抚州市中药产业加快发展的中坚力量。三是一批新药即将投放市场。近年来,各企业均加大了医药研发力度,如昌诺药业的国家二类新药大黄总蒽醌原料药及制剂已正式获得批准文号;其他企业还有十多个新药正在研发中,将陆续申报。目前我市各药品生产企业已累计获得新的药品注册批准文号45个,还有一个国家一类新药临床批件和十多个新药等待国家局审批。四是“建昌帮”具有独特的自成体系的药材加工炮制技术,“建昌帮”饮片拥有广阔的市场。“建昌帮”中药炮制技术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且一直得以继承和发扬。“建昌帮”中药饮片在国内各地、港澳台地区及日、韩、东南亚地区备受青睐,具有客观的经济效益。饮片销售价格每吨2万元,加工毛利达30%以上,纯利达15%左右。出口产品毛利达35%以上,纯利20%左右。
2.中医药农业发展情况。抚州在中药材种植方面具备传统优势,拥有16个中药材种植基地,其中已通过国家GAP认证的中药种植基地1个。全市中药材种植种类达四十余种,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其中黄栀子、泽泻、陈皮、四花青皮是闻名全国的地道药材,广昌县是全国泽泻三大主产区之一。目前全市共有中药材种植基地和企业29家,中药材种植面积17万亩,年产量近10万吨,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
一是种植品种多,有黄栀子、金银花、当归、泽泻、灵芝、紫株、杜仲、元胡、白术、薄荷、玄参、桔梗、白花蛇舌草、决明子、吴茱萸、厚朴、丹参、金毛耳草、黄柏、铁皮石斛、白芷等植物性中药材种植,还有梅花鹿、熊胆、石龙子等动物性中药材养殖。江西天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黄栀子种植、新品种培育、栀子产品研发、加工、销售的企业,已形成年加工6000吨黄栀子干果及附属产品生产能力,公司先后投资近6000多万元建设黄栀子基地,有黄栀子基地18个,面积达6万多亩。二是分布范围广,种植区域相对聚集。中药材种植遍布全市,但主要集中在临川区、南城县、黎川县、金溪县、东乡县和广昌县6个县(区),光临川区种植规模就达4.4万亩。全市种植面积超过千亩的中药材主要有黄栀子、山药、灯芯草、金银花、泽泻、水栀子、白花蛇舌草、铁皮石斛等品种。
3.中医药商业情况。一是在中医药流通方面,抚州市目前尚无大型中医药专业交易市场,无大中型药材购销企业,只有抚州医药公司及开心人大药房、江西黄庆仁栈华氏大药房、华民康大药房、抚州市春天平价药房连锁有限公司等连锁药店兼营中药材。市内中医药商品流通不畅,亟须引进现代物流体系,构建规模大、覆盖广、服务优的中药销售网络。二是在中医药医疗服务方面,目前全市已创建3个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工作单位,建有3所特色中医院,10个省级基层临床特色专科,2个名中医工作室。全市有国家名中医1人,江西省名中医9人,江西省主要学科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
4.抚州市对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支持情况。抚州市一直将生物医药作为全市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和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从资金扶持、培育上市、发展总部经济等多个方面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做大做强。“十三五”期间,抚州市将大力实施中医药产业振兴工程,制定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专项发展扶持基金,围绕“全产业链”模式,大力培育中药骨干企业,重点建设中医药产业基地,着力构建以现代生物制药和现代中药为主导的中医药研发、生产体系,全力打造中医药千亿级产业。
(二)强化中医药产业财政性金融支持
一是及时掌握国家中医药产业政策信息,积极争取各类政策性资金支持。二是积极参与政府通过财政拨款等方式建立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大项目建设、新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等,利用财政资金杠杆效应,推动中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三是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地方政府增加财政对中药材贷款贴息资金等,积极为中医药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注资设立或参股担保公司,参与医药企业贷款的抵押、发放和还贷工作。四是加大对中医药产业重大项目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吸引国内外具有爆发性增长的中医药产业龙头企业入驻。
(三)改进和创新对中医药产业的金融服务
一是加快面向中医药产业的信贷产品创新,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自身业务和信息优势,因地制宜推出各种信贷产品,完善差别化信贷服务机制,为企业融资及成长提供多种信息咨询服务,不断提升信贷资金使用效益。二是拓展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中药材龙头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方式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三是积极向上级行主动推荐本地的特色医药企业和项目,大力争取资金支持,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增加贷款授权方面的弹性,适当扩大基层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能力。
(作者单位为抚州农行)
参考文献
[1]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发〔2016〕15号)[DB/OL].人民网,2016-02-22.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11号)
[DB/OL].人民网,2016-03-04.
[3] 抚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抚州日报,2016-03-
22.
[4] 罗娜,帅筠.全力打造中医药产业振兴发展“江西样板”的“抚州模式”[DB/OL].人民网(江西频道),2016-05-24.
[5] 李保金.温建民:设立发展基金推动中医药产业化[N].经济参考报,2016-03-18.
[6] 郭鸿军.金融支持医药产业发展思考[N].金融时报,2009-11-30.
[7] 廖斌,谢文君,吴柏涛.补“短板”金融该如何定位?对樟树市中药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N].金融时报,2016-06-04.
[8] 刘克俊,王维林,姬红玉.金融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问题探析[N].金融时报,2012-12-31.
关键词:区校一体;产教融合;实践;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2C-0061-03
近年来,在淮安市委市政府主导和推动下,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淮安市高职校)借力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快速发展,主动融入、大胆创新,积极策应省职教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和区校一体化发展战略,逐步走出一条具有淮安职教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
一、紧贴经济社会发展,跟踪需求,催生“区校一体、产教融合”发展模式
(一)淮安经济转型发展推动产教深度对接
淮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苏北新兴的工业城市。近年来,淮安坚持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积极推动新型工业化、现代农业和服务业建设进程,着力打造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淮安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亟需大量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淮安市委市政府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出发,将淮安市高职校划入开发区管理,为实施“区校一体发展”提供了可能,从战略层面推动学校走“区校一体、产教融合”发展道路。
(二)园区经济提档升级推动产教联体发展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迫切需要区域内高水平职业学校提供人才支撑。近年来,开发区打造“台资聚集新高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富士康淮安科技城、明基达方电子、台玻集团、膳魔师等台资大项目纷纷落户,区域内形成了“4+2”工业体系和“4+3”现代服务体系,累计进区企业500余家,外资企业200多家,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区校一体、产教融合”发展模式必然能有效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产业经济能力的“双提升”。
(三)学校追求优质发展推动产教全面融合
淮安市高职校是一所中、高职教育融合,全日制和开放本、专科教育并举的市属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作为市级层面的职教中心,不仅应具有较强的办学实力和丰硕的内涵成果,还要在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为了实现学校优质发展,主动融入园区,深化校企合作,走产教深度融合之路已成为必然之举。
二、立足学校办学实际,积极实践,丰富“区校一体、产教融合”发展模式
(一)明确“市区共建”,推进区校一体化发展
经充分的调研论证,市政府明确,在保持学校市直事业单位建制不变的基础上,将市高职校划归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要求开发区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整体需求出发,加强对学校专业设置、招生、就业、校企合作等方面的统筹规划和指导安排,市、区共同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财政支持,由此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市、区共建的管理体制,为推进“区校一体、产教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础。
行政管理体制调整后,开发区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在实体建设方面,开发区为学校在工业园区投入4亿多元新建了占地面积340多亩、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新校区,实现了校区与园区零距离对接。在机制建设方面,开发区强化统筹力度,成立了校企合作理事会,建立了职业教育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每年举办职教区域合作(淮安)论坛,为学校办学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开发区支持学校牵头成立了“淮安市高职校职业教育集团”,形成了以学校为核心的办学联合体,建立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机制。在政策扶持方面,开发区出台了支持职业学校教师引进、校企合作、经费支持等系列文件,形成了良好的的职教发展保障机制,成为江苏省第二批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
(二)动态调整专业,实现专业与产业有机对接
根据园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学校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的有机对接。一是与现代制造业对接,打造装备制造类品牌专业。学校加强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等主干专业的建设,进一步发挥学校作为江苏省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的优势和作用,培养园区“4+2”工业体系需要的现代制造业技能型人才。二是与IT产业对接,建设信息技术类特色专业。学校与区内江苏微软技术中心等软件人才培养和软件外包等企业,建立了订单培养等多形式的合作关系,加强软件工程等专业的建设。三是与现代服务业对接,发展现代物流等新兴专业。学校瞄准物流业发展的广阔前景,扩大了物流专业的招生规模,从物流企业引进5名技术骨干充实师资,先后争取央财120万、省财300万元,总投入近1000万元建设现代物流实训基地,进一步完善配套的实验实训设备,为培养物流服务与管理人才提供良好条件。
(三)健全合作机制,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开展
学校把握产教融合发展方向,积极发挥政策和区位优势,通过建立内部契约型合作关系,努力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开展,主要的校企合作模式有这样几种:一是订单培养。学校围绕主干专业与企业共建了20个订单培养班,部分班级以企业冠名,如“淮钢班”“保安班”“软件人才特色班”等,连续举办六届“富士康建教合作专班”,建立了双主w、全过程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引企入校。引进江减传动、尹鑫公司等企业,在校内投资设备建设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与中诺思联合共建现代物流综合实训基地,与浙大博洋科技有限公司共建逆向造型研发中心,与北京洛捷斯特公司合作建设江苏第一个“长风网”学习中心。校企共建共享,共同育人。三是企业办校。学校与膳魔师、淮安富士康等企业合作开办“厂中校”,与淮安益恒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敏实集团淮安公司等企业共同探索现代学徒制试点,促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四是双元模式。在开发区加快推进“巩固台资、进军欧美”进程中,学校主动策应、支持服务开发区打造欧美日韩企业投资热土,引进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并积极推进本土化实践,为欧美企业进驻淮安提前储备高素质技能人才。
(四)推进协同育人,实现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
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推进校企利用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一体化育人,推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效对接,主要的实现形式有:一是校企互嵌式。数控专业与敏实集团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建立“校企双向嵌入”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专业建立“四嵌四化”人才培养模式,“四嵌”即在专业文化建设中嵌入IT企业文化,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嵌入企业职业培训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嵌入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在专业课程标准中嵌入IT行业标准;“四化”就是培养目标终身化,师生身份双重化,教学环境情境化,评价模式多元化。二是工学交替式。机电专业对接膳魔师、臻鼎科技等园区企业,有计划地安排教学见习、轮转实习、顶岗实习,形成校企一体、双元培养、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物流专业学生在百世科技集团等企业要参加3次以上渐进式顶岗,优秀的学生将进入“雪狼计划”等项目培训,从而成为企业未来的骨干。三是前校后厂式。学校保安、电子等专业与市保安公司、淮安富士康等企业开展订单招生,开办“厂中校”;数控、电子与江减传动、尹鑫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办“校中厂”,引进富士康、达方电子等数家企业生产线,建立“七合一”培养模式,实现校企互利共赢。
三、坚持科学发展方向,登高望远,深化“区校一体、产教融合”发展模式
(一)推动优化市区共建管理体制
市区共建的两级管理体制,为推行“区校一体、产教融合”的发展模式提供了必要条件,这是淮安职教发展的特有体制,具有政府统筹管理的前瞻性。下一步,学校将积极争取政府部门进一步优化两级共建机制,在经费投入、师资引进等方面予以重点保障,利用政策杠杆和市场机制,进一步整合资源,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二)着力推进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
策应淮安“4+2”工业体系(即盐化新材料、特钢、电子信息、食品4大主导产业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4+3”现代服务体系(即物流、金融、旅游、商贸4大基础服务业加电子商务、健康养生、文化创意3大新兴服务业),对接园区产业链和产业群的拓展,淮安市高职校要着力打造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财经商贸等3―4个与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相对接的省级现代化专业群。要开展专业群对接产业群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形成适应多元课程需要的“产教综合体”,为实践教学提供更多便利。
(三)不断深化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
学校要在校企合作中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根据学校自身优势、特色和企业需要进行合作,重点建立对合作企业的调研论证机制、培养对象的选拔和淘汰机制、教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服务合作的师资培养机制。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着力推进产学研用一体模式,即品牌和特色专业要与企业共同创立集科研、生产、应用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经济实体,利用经济杠杆把双方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师生共同参加合作企业的生产、设计、改造、研发等环节,既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又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四)扎实开展“双元制”、现代学徒制育人
利用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继续拓展“双元制”办学规模,推进“双元制”本土化实践。在“双元制”本土化实践上,学校将借鉴“行动导向”教学理念,重点在创新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根据企业需求、专业特点、招生方式的不同,与高新技术、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三类企业深度合作,从不同路途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实现学徒双重身份、校企双元育人、学徒成人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