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15:46:59
序论:在您撰写课堂教学技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枫桥夜泊》是浙江特级教师王崧舟近年来的代表课例之一,用课堂教学技术的视角对这堂课进行分析,可以明了古诗教学的技术性规律,对一线教师改造以串讲串问为主要表征的古诗教学有实际的借鉴意义。“教学技术是教学科学和教学艺术的中端或中介、桥梁”[1],“教学技术即指教学科学理论的行为转化或由教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有程序要领的可操作性的教学行为或技能”[2]。在教学能力和教学技术概念的厘清上,教学能力大于教学技术,教学技术是在教学能力的范畴里更加落实、更接近于教学实际、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系列实践性能力的结合。教学技术是更强调指向于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落实的一系列教学行为的组合。教学技术具有显性化(可操作)、集约化(可学习)、高效化(可达成)的特点。
一、 前后呼应技术:课堂完整性的基本保障
本课从当代诗人陈小奇《涛声依旧》的两句“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入手,上溯清朝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明朝高启《泊枫桥》“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宋朝陆游《宿枫桥》“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绵延几百年的寒山寺钟声不绝于耳,已经让学生感受到张继的魅力、《枫桥夜泊》的影响、寒山寺钟声的厚重,由近及远意味悠长。结课部分先是齐诵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再依照时间顺序分别齐诵宋朝陆游《宿枫桥》“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明朝高启《泊枫桥》“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清朝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直至陈小奇“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由远而近,将寒山寺钟声植入到我们的当下生活中,实在是高妙。
总体看这几句不同时代的诗不光起到引发和总结作用,更加使课堂产生了整饬、回环、照应的审美效果,有了形式上的架构美感。教学技术在教学实施意义上是需要有这种对于形式美追求的,这也是新月诗派主张的“建筑美”的教学体现。有人认为课堂是有艺术性的,艺术的本质就在审美,而前后呼应的手段就是值得学习推广的教学技术。
运用前后呼应技术需要注意三点:一是进行结构化思考,也就是在教学预设的时候就要有意识进行前后呼应的设计,充分考虑与本课教学内容的匹配度以及与其他技术的协调性;二是进行艺术化实施,充分考虑学生情况和教学实施进程,语言铺成、情境铺设、情感铺垫等手段综合运用;三是进行动态化调适,对于预设的技术不机械刻板地推进,而是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有所损益,一切以学生和学情为标准。
二、 层次朗读技术:课堂梯度性的全面实现
初读阶段王老师实施了四个层次的教学,让初读变得整饬有序而又生动活泼。
第一层:读顺口。初读要求“请大家打开课文,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清爽了、顺口了为止”。
第二层:读出节奏。诗歌是可以吟唱的,所以它的节奏感是很强的,而且这样的节奏不是随便就能变化的,是有一定内在规定性的,用王老师的话说就是“有板有眼地读”。
第三层:读出味道。这个要求是在前面“清爽”“节奏”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中间当然有技术,就是教师和学生共读,排除了仅仅是跟教师读的传统做法,既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又不是完全牵着学生走,分为两个小步骤“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这叫完美合作。
第四层:教师隐退。教师在学生已经读得有韵味的前提下,如果还是一味地要求齐读,那就显得重复了。但是读又是必要的,王老师虚晃一枪,还是用合作朗读的方式,但是教师已经退到幕后,让学生成为主角:“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这样就实现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味道的初衷。
不管是古诗教学还是别的文章的教学,阅读教学的基础是“读”,这是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最大的目的之一。一般而言就低年级时要求朗读,高年级要求默读,一致的要求是“将课文读通读顺,字音准确,遇到难读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目的是为了疏通文本,为后面的理解建立更好基础。“反复读”是由一般的要求到达了程序性知识掌握的高度。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方法里面有一条十分管用的招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读才能读通、读顺、读熟。王老师有读的质量标准“一直读到清爽了、顺口了为止”。反复读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将外在的诗句与自己主观的音形相联系,并且为进一步的内化打下基础。这样的四步朗读层层递进,在反复中有提高,产生一种纵深的教学美感,更关键让学生有发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运用层次朗读技术需要注意三点:一是反复不重复,层次朗读呈现出来的教学面貌是学生反复在与文本接触,建立起文本和学生的紧密联系,特别强调朗读的层次性和发展性;二
是拾级不越级,层次朗读有不同要求的层级存在,一般情况下应该拾阶而上,渐次发展,让后一层次的朗读建立在前一层次的基础之上;三是贯标不惟标,层次朗读要贯彻朗读的标准,也就是每一个层次的朗读都应该有一个相对明确的要求,不做天马行空式的低效重复,同时又要兼顾学生发展的多样性,不机械生硬。
三、 情感聚焦技术:课堂发展性的完美激发
王老师从学生阅读的感觉入手:“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进而落实到情感基调的重点上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用这个词语来表述,就是将感觉具体化、聚焦化的一个技术。学生有了“愁绪满怀”“孤独”“静”等感觉,老师让他们写下来,用写的方式将思维成果固化。特别是对于“静”的引导很见功夫:学生说出这个字,是一种真实的感受,这个氛围是静谧的,但是局部偏离了核心问题那就是“情绪”,也就是学生没有聚焦到对于人的心理和心情的把握,而是转移到了外在环境上面――当然内境和外境是有一定联系的,但是说明学生的思维还是不清晰。在这样的情况下,王老师就显示出特级教师的导引、聚焦的技术:“静”?与众不同。什么“静”?先肯定最重要的优点,那就是独特性,加上了追问,力求让学生的思想变得清晰起来。在追问中有了“安静”“宁静”,王老师进一步聚焦:“我建议用‘寂静’,寂寞的‘寂’。行吗?好的,我们继续用词语捕捉自己的感觉。”这个字已经兼具了内外,在学生那儿其实还是理解成安静的近义词。最后学生的答案是“凄凉”。王老师着力培养学生多重思考能力,从“愁绪满怀”到“寂静”,再到“凄凉”,学生的理解不断加深,情感不断激发,达到了文本情感与学生情感的同频共振。
运用情感聚焦技术需要注意三点:一是尊重文本基调,文本基调有其内在规定性或者是相对封闭性,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首先清晰地认识这种客观存在,不“张冠李戴”“南辕北辙”;二是尊重学生体验,学生对于文本情感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加上学习主体阅读积累、认识方式、情感阅历的不同,呈现出非线性体验的特点,需要引导、碰撞、激发;三是尊重交融发展,情感聚焦不是完全聚焦到文本的规定性上,必须有一定的张力和空间存在,只要是在情感基调的弹力范围内都应该予以肯定,这样才能达成文本和人本的统一。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语文这个相对模糊的学科,在情感这个相对复杂的领域,应该让学生的情感相对集中地展示出来,如果不是很清晰,那么就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将不清晰的变清晰。
我们在强调古诗教学技术的同时一定不能滑进唯技术化的泥潭,而是要以课堂教学技术的显性化为手段,提升教学的质效。钟启泉教授指出“课堂评价基本以评价课堂教学的目标与技术为旨趣的”[3],从教学评价的角度为课堂教学技术进行了合理性辩护,也为研究古诗教学技术提供了理性支撑。
【参考文献】
[1] 赵伶俐.教学科学、教学技术、教学艺术三位一体中端论 [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7).
学习的最好效果,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天性好奇、爱动,注意力时间短、不能持久坚持学习,因此会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在信息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利用信息技术媒体为教学的手段制作数学教学课件,这样不仅把教学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呈现,而且还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为现代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为数学教学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从而调动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现代教育技术集信息于图、文、声、动、色为一体,以图文并茂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眼球,唤醒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以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多媒体制作课件,以形象、生动的画面,为学生展示有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追求数学知识与生活完美结合的美感,调动了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教授“四舍五入”这一课时,我利用flas,将舍去或进一的部分用动画播放,还可以将所学内容编成动画课件,教师一边播放课件,一边讲相关内容的故事,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不仅教会了所学的数学知识,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将数学生活化,在自然的谈话中复习了旧的内容,而且也水到渠成地导入了新课,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动静知识结合的形成过程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不仅是提高知识与能力,而且要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完美结合,更注重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目标。新课程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数学知识与生活能力为主导,课堂教学为主线,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师生情感、教学态度、学习价值观,注重体现过程与方法的有机结合。通过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动静结合的教学手段,有效地呈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动态的图片与静态的数学概念或公式相互转化,使单板、乏味的数学概念、公式的推导过程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将数学规律的解读和训练清晰而形象地突示出来,在动和静的互动下,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课堂更加生动,使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更能促进和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更高兴趣地探索数学的奥秘。如在教授“旋转与平移”这一节时,运用现代教育的媒体资源,先在屏幕上设置动态的物体,然后通过物置的转移,使静的物体产生动的概念,将静的物体通过动态的旋转和平移,用不同的颜色标志物体移动的路线和旋转点,使学生先观察后说出旋转和平移的概念,然后教师再以动态的图片呈现出正确的概念,这样给不仅给学生课堂学习数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能获得正确、清晰的数学概念,牢固掌握数学概念。利用信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创设情境,动静结合,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数学教学的内容要求必须具有真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数学课堂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进行细致的观察,大胆猜测、相互交流。在教学形式上以不同方式呈现出来,以满足教学多样化,学习生活化的教学需求。对媒体技术用运到数学教学中,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手法,以新颖的教学手段,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呈现给学生真实的学习情景和模拟出的现实的生活情景。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地呈示文字、图像等,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空间概念,模拟仿真,呈现过程,化抽象为形象,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认识难度,变难为易。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质的飞跃。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事实已经证明,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办学效益、改善教学方法、实施素质教育,乃至最终形成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新型教育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为了适应形势,相当多的学校花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购买了计算机,建造了微机室,实施了校园网等,而且每位老师都被要求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就国家而言,也在逐步实施“校校通”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但是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有相当多的学校和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根本就不清楚,从而导致了有的老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过于“注重”,在课堂教学中过多滥用,以致学生始终处于“电闪声鸣”之中;有的教师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等因素的束缚,“穿新鞋走老路”,把“人灌”变成了“机灌”,或是“人灌”加“机灌”,学生依然围着课本知识和教师的思维在转,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自主性和主体性仍然难以发挥;还有的老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可有可无,过去的粉笔加黑板不是照样出成果吗?这就带来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严重脱节,导致了广大教师和现代教育技术之间仍存在着难以跨越的鸿沟……
众所周知,我们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就在于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促进课堂教学的现代化。面对这些误区,我们切不可等闲视之。为使现代教育技术得到健康发展,必须对其加以纠正。
一、更新观念,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育观念是教育实践的灵魂,也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核心。“教师应该从运用信息技术的尝试中,从改变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中,从理解学生的换位思考中,从教育科研的实践中,从一切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的细小教育环节中,来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教育技术的发展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才能在更高境界和更深层次上探索教育规律和遵循教育规律,才能真正从思想上、观念上和行动上投身教育的改革,主动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为此,要做到更新观念,除了进行必要的培训外,还可以邀请专家作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教育的讲座,实施“洗脑工程”;组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中究竟有没有必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研讨,并要求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畅所欲言,从而促使教师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总结已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的应用经验,并请他们畅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好处……
二、完善机制,营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良好氛围
由于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过多“看重”,上级主管部门在对学校或教师的评价中都有意识地加入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指标因素,导致了相当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地滥用现代教育技术。这一点,在公开课、优秀课等类型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笔者曾参加过多次县级比赛,当时就把在课堂中是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评比的必备条件之一。
其实,评估教师的课堂教学,不是说一定要加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这一必备条件,应该全面评价,要看相应的课堂环节是否适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否有助于“减负提质”。在评课中加上“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条件,对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有一定作用,但负面效应也应引起重视。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学校应尽快完善好相关机制,切实对教师的课堂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从而有效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应用。
三、强化培训,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
面对迅速变化的新知识,面对对教师要求越来越高的学生,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必须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参加相关技术培训,才能使现代教育技术真正落到实处。
怎样才能将培训真正“落实”到位?除了创造条件让教师出去参加各类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外,更重要的则是要注重校本培训与自我培训相结合。所谓校本培训,就是说学校在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作用的基础上,积极采取措施,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本土培训”,藉以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所谓自我培训,顾名思义,就是说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我学习、自我钻研、自我加压、自我完善,从而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从技术特性上看,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大容量、高带宽等技术特征。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有: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和因特网等。当它与课堂教学相整合以后,呈现出教学资源的浩瀚性和形式多样性、信息组织的高效灵活性、多媒体的智能交互性、信息的双向交流性、网络的互联性与开放性等特性。
2.信息技术在课堂整合中的实际运用
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在与课程整合中体现出的特性分析可知,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与个性的培养营造了理想的教学环境。接下来本文将围绕现代教学目标的实现,结合教学的不同阶段,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一些探讨。
2.1课堂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的出发点。教学具有多目标性、多阶段性,是现代教育的一项突出特点。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中的能力。有了这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就可以促使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束缚,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2.2课堂教学系统分析与设计
课堂教学系统分析设计主要是通过对教学输入(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师情况)、输出(教学效果、教学效率)、约束条件(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教具、信息手段)的分析,探索如何设计课堂教学,从而最大化的实现教学目标。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必须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与设计:
2.2.1首先要摆正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的位置。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是教学实现的手段之一,而非教学实现的目的。现代信息技术必须为完成教学目标而服务。
2.2.2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部分,因为知识的特点不同,难易程度不同,信息技术采用的程度与方式也就有所差别。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选择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手段。
2.2.3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信息教学手段,科学设计信息技术的系统功能,如电子提纲型,综合演示型,实验操作型,考试测验型,资料工具型,网络教学型,充分发挥各种功能的优长,做到信息技术优势与效益的有机结合。
2.2.4根据学生认知的不同阶段,选择信息技术应用的切入点与使用方式。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可分为接受知识、理解知识、体验知识、经验总结四个阶段。
2.2.4.1在接受知识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接受理论知识的能力。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有关知识并进行演示和讲解,这是信息技术目前运用得最多的方面;也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成立一个项目专题,以项目组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各种信息媒介进行资料收集,并给予相应的指导与帮助,从而培养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协作意识。
2.2.4.2理解知识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创新意识,同时支撑学生的个性发展。信息技术由于具有智能交互性与信息组织的高度灵活性,因此可以通过情景模拟、实际案例、随机提问解答、及时调出资源库等信息技术帮助学生通过虚拟的或现实的环境,对知识的作用范围、作用方式、作用效果、约束条件等有自己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实现学生的知识建构。
2.2.4.3体验知识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信息技术在这阶段的作用,是通过课题实验、虚拟游戏、案例讨论、自动生成题库等交互性手段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本人在讲库存控制方法后,设计了一个教学案例,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运用EXCEL表格进行计算,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2.2.4.4经验总结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升华,使学生的经验与技能得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可通过BBS、EMAIL、聊天室、教学网络平台等信息技术充分支持学生的经验积累与相互交流,使学生通过相互之间协作交流,加深对学习的内容的理解,拓宽学习思路,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2.3课堂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与信息化教案的编写
在完成教学系统分析与设计之后,接下来就应进行课堂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与信息化教案的编写工作。
2.4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为支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
2.5课程效果与效率的评价
教学效果与效率的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具备交互性和智能化的特性,教师可建立学生与计算机的人机对话系统,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智能分析,使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即时反馈成为现实。为此要做到以下两点:
2.5.1建立自动题库生成系统与自动评价系统。自动评价系统对各项数据如平均分、方差、知识点的掌握度、频数分布图、学生反应曲线等进行统计分析,提供给教师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
小学科学技术教学信息化一、前言
小学科学技术作为基础性的科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科学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应该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带着科学的眼镜看待事物,并学会用科学手段解决困难。如何将小学科学技术课堂营造成为一个具有趣味性、感染力的课堂,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传授更多的知识给学生是本文将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二、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创造有效课堂的基础
小学科学技术课程是一门相对较新颖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创造有效的课堂,教师必须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以确保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最大限度的传授知识和技能给学生,让学生有所收获。
1.课堂教学方案设计
课堂教学方式是关于科学技术教学的整体框架,教师必须做好教学方案设计,才能呈现给学生一个高效率的课堂。优秀的教学方案需要教师吃透教材,明确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划分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并针对重点、难点进行着重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掌握到对应的知识点。同时,教学设计又不能完全依靠教学内容,由于小学生在知识理解和吸收方面存在困难,同时小学生的想象力较为丰富,教师必须要考虑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突况,并据此制定应对方案。
2.充足的课堂结构性材料
科学技术课程不单是一门理论性课程,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实际探究活动,能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有好米才能做好饭,因此课堂的结构性材料很重要,教师必须要做好准备。课堂教学材料的数量和质量都是教师需要靠考虑的问题,首先,数量要充足,尤其是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课堂教学内容,如果材料不足,那么可能有的学生只能观摩,教学效果必然不理想;其次,课堂教学材料必须要具备典型性和结构性,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性,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
三、营造探究性的科学技术课堂氛围
小学科学技术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小学生仍然处于智力成长时期,他们好奇心很重,探究性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手段严重阻碍了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科学技术教学活动中才是信息化时代的正确选择。
1.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教师在科学技术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他们以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和演示,通过切身的体验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例如,在进行“浮力”章节相关教学时,将准备好的结构性材料分配给学生,让学生先进行猜测哪些材料会沉入水里,哪些材料又会浮在水面,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并最终按照小组给出最终的结果。这整个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引导作用,重点操作全部都交给学生,学生们享有充分自由和开放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挥他们的个性、创造力和想象力,这对于提高科学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实现教学目标具有积极的意义。
此外,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不能一味的老师讲学生听,不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例如,在关于四季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表达他们眼中的四季有什么不同,每个学生看待四季的角度都有可能不同。
2.室外科学技术教学
科学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或许是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科学技术与生活密不可分,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可以将课堂阵地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在实践中发展,教师只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例如带领学生到公园中去观察和记录他们见到的植物、动物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学生们会兴致盎然的投入到课外学习的过程中。
四、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1.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重难点教学
科学技术课程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抽象性,很多知识点需要从生活、实验中探究,然而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课程内容没办法通过实验演示。例如,课程中关于植物如何吸收水分一章节中,在课堂上基本上无法通过画图、实验展示,不利于小学生理解和吸收该知识点。反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动画、声音等工具将植物根、叶、茎中水分的流动情况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们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一些。
2.增强课堂趣味性
传统的板书式、挂图、模型室教学方法相比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来讲较为死板,而多媒体技术能够呈现动画、声音、视频等给学生,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昆虫识别”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计出游戏,让学生根据昆虫的定义去辨别哪些是昆虫,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享受趣味性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点的吸收。
3.丰富课堂结构性材料
小学科学技术课程蕴含的知识点很丰富但是教材内容很有限,学生们也不能仅仅依赖教师来传递新的科学知识给他们。而信息技术的存在能够很好的弥补教材的局限性。网络是一个大的信息平台,只要善于利用,其中千千万万的信息、实验案例都可以成为课堂结构性材料的来源。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按照小组分工合作从科学技术相关网站上搜寻、整理、筛选、归纳信息,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自学能力、知识搜寻能力,强化课堂学习。
五、结论
小学科学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功,必须要意识到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性的改善课堂教学模式,做好课前备课工作,准备充足的结构性课堂材料,做到充分利用课堂的每一分钟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教师还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信息化时代,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非常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娈.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策略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必须和传统的教学方法融为一体,多种教学媒体互相补充、协调统一,按教材的需要进行优化组合,才能发挥其优势,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视听结合,图文并茂”是优化组合的原则。
一、多种电教媒体巧妙地组合,创造优化的教学情境
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中“等灵车”时,先播放录影,渲染气氛,引导学生看北京长安街上男女老少盼总理灵车时的气势恢弘地悲壮场面,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入“十里长街送总理”等灵车的真实情境中,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了感染,同时使课堂教学效果及其教育功能达到了最佳状态
二、灵活运用幻灯片,使语文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
在小学阶段学生抽象思维正开始发展,而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但如果单靠语言文字提供的形象思维,无疑会受到知识、阅历、经历的限制,借助幻灯片,便能化静为动。
如《詹天佑》一课,有关工程学知识的设计“人”字形线路,由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而对课文中文字叙述理解不够深刻,通过利用移动幻灯片演示,使学生对“人”字形线路有了具体的形象,同时通过演示,使学生了解了火车行使的原理,从而也进一步体会到詹天佑的确不简单,确实是了不起的工程家。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促进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突破
《落花生》一课,理解父亲谈花生的两段话的意思是重点,特别是借花生说道理是难点,在教学中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组合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
利用活动灯片:右上方是“落花生”图,形象地演映出落花生“矮矮地生长在地里,果实埋在泥土里,一定要挖出来才知道的特点;右上方是“高挂枝头、鲜红嫩绿,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苹果、石榴”;下面是活动文字片。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录音,一边品味文字意思,使声形结合、声画并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从图画形象上观察感知到同类植物的不同之处,从语言文字中品味出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对比的写出两种事物本质的不同,从图文创设的意境中,从视听创设的感知中,学生自然品味出父亲将花生和苹果等作比较是为了突出花生“藏而不露”的特点,从而反映花生“谦逊朴实,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同时让学生读读议议,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自然的悟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哲理,文章借物喻理的难点迎刃而解。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074-01
“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懂英语、会电脑。”“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从以上的话语中,可见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已成为小学生必不可少的课程组成部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作为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科学地运用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会学、愿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一、备课环节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要想上好一节课,备课很关键。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我们现在用的信息技术教材呈现多样性,且没有教参,而教材中的很多教学内容并不适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对教材进行再加工的能力。我们的学生,由于家庭及个人爱好等因素,造成学生信息素养差异较大,上课前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信息素养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备课。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即使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意外情况,教师也能“临危不乱”,圆满地完成教学。
二、放手让学生自主学
信息技术课中有许多教学内容就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比如计算机的认识、开机与关机、等等,这些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自学。在学生自学产生问题的时候,还可以利用小组来进行讨论,然后归纳出问题解决的方法,最后用掌握的方法未完成新的任务。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不可忽视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每次上信息技术课时总会有个别的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定了解。碰到这样的学生,可以抓住时机请这些“高手”上来给大家当“小老师”介绍自己的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这些“高手”悟性高、学习快的特点让他们去帮助教师指导哪些悟性差的同学进行学习。可根据学生的素质情况对学生分组,每一组中安排一、二名“高手”做老师的小助手,指导小组同学学习,帮助同学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协作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助的品质。如:在学生刚刚接触计算机的时候,关机总是个问题,不知道怎么关而往往直接去按开机的按钮。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高手”的作用,让这些“高手”去一对一或者一对二、三地帮助这部分同学,这样几次下来所有的同学都学会了。
四、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
问题学习,就是学生能带着问题学习,并不断寻找信息,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的问题是很多的,教师要善于抓住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计算机病毒知识一课中,就可以采用问题学习来解决。教师首先让学生针对这一课题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学生可能会问: 计算机病毒会伤害人吗?计算机病毒是如何产生的?计算机感染病毒后会有什么症状呢……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明确后,归纳出关键问题,让学生通过看书,上网,讨论等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五、让学生大胆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