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15:46:53
序论:在您撰写内部监管机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图分类号:F224.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4-0080-07
一、 监管机制的比较
中美监管机制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监管规范形成机制和监管规范框架。所谓形成机制,是指规范在形成过程中,参与的各种社会力量及其发挥作用的方式和程度,主要反映在参与规范制定的组织的作用方式和制定程序两个方面。所谓监管规范框架,是指内部控制监管所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体系。
1.监管规范制定组织的作用方式比较
在美国具有权威性的COSO报告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财务经理协会(FEI)、美国会计学会(AAA)和管理会计学会(IMA)等多个专业团体发起组织的COSO委员会(COSO,即“发起组织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的缩写)提出的。美国COSO委员会是非官方的职业自律组织,所形成的内部控制规范是职业界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规范,是一种自律性的标准。尽管安然事件后由SEC依据SOX法案〔《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 and Investor Protection Act of 2002),该法案又称为《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 2002)〕成立的PCAOB,开始在监管中体现官方的作用,但仍然是自律为主。
我国2006年以前,参与内部控制规范制定的主要是财政部、证监会和中注协以及银监会、保监会等,以官方为主;2006年7月我国财政部以财会[2006]11号了《财政部关于成立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的通知》,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成立,委员会委员组成包括了财政部、证监会、国资委、银监会、中注协、保监会、审计署以及证券交易所、企业和学校的人员,为建立健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提供政策指导和咨询服务。但仍然是自律和他律双重作用,以他律(官方)为主。
2.监管规范制定程序比较
美国监管规范的制定程序具有很高的透明度,由相关委员会委员们通过充分讨论后以民主投票方式最终定稿,充分贯彻了民主决策的原则,立法透明与公众参与是美国立法的基本特点。我国内部控制规范的形成机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1)主要是政府经济管理职能部门参与制定过程;(2)专家和教授的影响较大;(3)以征求意见方式,而非民主投票方式最终定稿[1]。中[2]美[3]内部控制规范制定程序的区别通过流程图1加以比较。
与美国相比,我国在立法程序的公开化和透明度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一,尽管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制定程序中规定应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但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缺少对公众立法建议权的保障。公众对未来立法的需求、现行法律的优劣有切身的体会,但很少对立法工作提出实质性的建议。其二,法律规定了公民对制定法规的表达权,在收到公众提出的意见后,政府是否负有反馈意见的义务?对此,我国没有成文的规定,我国的习惯是不反馈意见的。美国的立法要求是,每修改一稿必须在规定的网站和指定的刊物上再刊登15天,同时向提出意见的人反馈意见采纳情况,否则会引讼方面的麻烦。
3.监管规范框架比较
美国涉及内部控制的监管规范框架包括三个层次:联邦层次的法律、行政法层次的规范及行业自律层次的制度[4]。我国涉及内部控制的监管规范框架涉及内部控制的法律、内部控制的法规、内部控制的部门规章以及其他涉及到内部控制的部门或行业规章。二者比较如表1所示。
二、监管主体的不同
20世纪90年代以前,美国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分散于不同的组织机构,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师协会、财务经理协会等。从1991年开始,由一个独立的机构COSO委员会专门进行内部控制方面的研究。2002年开始,PCAOB成立专门负责内部控制规范的制订以及对内部控制建立和评价执行状况的监管与处罚。PCAOB由SEC监管,增强了监管主体的权威性。例如,美国SEC由国会授权,拥有较大的处罚权力。只要有足够的理由,SEC可以通过法庭程序,从法院获得禁止令,终止注册表的效力,公司因此不得发行股票[4]。
我国有关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指引、规范出自不同的政府部门,这是由企业的管理体制造成的[5]。国资委管国有大中型企业;证监会管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财政部管全国所有企业的财务与会计工作,并负责会计准则与制度的制定;审计署管全国的审计工作,并负责审计准则的制定;银监会和保监会负责其行业内企业的内部控制建立和评价的监管。许多企业分属多个监管部门管理,一方面加大了监管部门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多头监管,削弱了监管的权威性,令企业无所适从[6]。
三、监管内容的比较
美国内部控制的监管着眼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监管重点在于内部控制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作用的发挥,主要关注管理层和审计师职责的履行情况。PCAOB是民间非营利组织,由2002年颁布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法案)创立的,其职责是在公开、公正和独立的审计报告编制过程中对公众公司审计师进行监管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并进一步保护公众利益。而SEC对证券市场中的关键参与者进行监管,主要关注促进与市场相关的重要信息的披露、保证公平交易并保护投资者免遭欺诈。SEC发挥效力的关键是其实施机制的权威性。尽管SEC是美国证券市场的主要监管者,但它仍与其它许多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共同进行监管,包括国会、其他政府部门和机构、自律组织(如证券交易所)、各州证券监管机构以及私营部门。
我国相关监管主体加强监管,重点是管制欺诈行为,即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防止和消除信息虚假披露行为和欺诈行为。2008年6月28日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开始着眼于社会公众利益,即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7]。但真正将监管重点落实到保护投资者利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目前,证监会的监管主要集中于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外部约束和内部管理;而有关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评价职责的执行情况的监管,目前主要依靠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检查监督。
四、监管方式的比较
美国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管,主要依靠严刑峻法的强制作用、实施风险导向的审查程序以及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管。而我国由于监管主体的分散,统一的内部控制规范正在制定之中,对于内部控制的监管,目前主要表现为中国证监会对信息披露的监管,与美国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1.立法监管效果比较
1997年美国通过了《反国外贿赂法》,其中有关会计及内部控制的条款,规定每个企业应建立内控制度以防止发生贿赂行为,如果达不到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内控目标,可被罚款1万美元,建立和强化内部控制成为企业的一种法律责任。2002年依据SOX法案成立了PCAOB,明确规定,“PCAOB 有权调查、处罚和制裁违反该法案、相关证券法规以及专业准则的会计师事务所和个人。不过,PCAOB 的处罚程序要受SEC 监督,SEC 可以加重、减轻其做出的处罚,也可以修改或取消其处罚决定。PCAOB 对会计师事务所和个人进行处罚和制裁的形式包括:临时或永久吊销注册;临时或永久禁止个人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临时或永久限制事务所或个人的执业活动、职能等;对于故意、明知故犯、不计后果的行为或者屡犯的过失行为,可对自然人处以75 万美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以1 500 万美元以下的罚款;对于过失行为,自然人罚款不超过10万美元,单位不超过200 万美元;谴责;强制要求参加附加的专业培训和教育;其它处罚形式”[8]。可见,美国将内部控制上升到立法层次,明确了违规责任,并且违规处罚的力度很重。强制执行和定额罚款是美国法院最经常使用的两种执法形式,强制执行不仅包括强制要求违法个体迅速有效地纠正违法行为,同时也包括严厉的刑事处罚,如果该案件涉及刑事犯罪,违法者将被送入监狱;在缴纳罚款方面,大笔的罚金往往令受罚者苦不堪言。当然,美国SEC或相关政府部门对个人或企业处罚不当,造成被处罚者利益受到损害时,美国个人、团体和公司在合适的情况下提起法律诉讼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法院将会根据法律作出公正的裁决。而我国目前的内部控制规范仅仅是部门或行业规章,对执行主体的威慑力度远远不够;而相关文件中规定的违规处罚,更不足以引起执行主体的重视。如中国证监会起草的《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规定,如果上市公司未按规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应由中国证监会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单处或者并处三十万元以上六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这些处罚只能算是“隔靴搔痒”,在遭受公开谴责后,上市公司往往只需致歉以及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的公告,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一单牵涉几亿资产损失的违法事件不了了之,违法者很少有受到司法追究的,其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质性的作用。我国的立法监管效率和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从执法效率看,张宗新对中国证券市场的执法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9]。其研究重点主要是根据市场的违规行为来检验中国市场监管的效率,以1994―2006年的统计数据为样本。从其研究的结果看,在监管的公告日前后,上市公司的股价出现了大概10%左右的下滑,这就是说市场对这个反映比较明显,处罚了以后整个股价也出现了下降。但是警告和批评的效果则明显不同,上市公司得到了监管部门的警告或者批评以后,其股价不但没有下跌,反而出现了上涨(相对于市场大盘指数而言)。这就说明了在中国上市公司的声誉价格是非常低的,也就是说处罚给上市公司并没有带来负的价格影响。同时,我国长期以来的执法形式比较单一,现金罚款和警告是最主要的执法形式,且罚款金额往往过低,违规成本过低,无法起到警示违法者的作用。这一点从证监会统计数据中可得到验证,2006年全年做出35项行政处罚决定,累计处罚154人,市场禁入56人;2006年10月依据“查审分离”的经验成立了证监会行政处罚委员会,2007年11月成立了中国证监会稽查总队。到2008年10月底,证监会共做出43项行政处罚决定和23项市场禁入决定。对34家机构进行了行政处罚,其中17家是上市公司、7家会计师事务所、4家期货公司和6家证券公司。对机构没收违法所得15 317.06万元,罚款14 665.96万元;对202人给予警告处罚,对198人给予罚款13 567.76万元,没收违法所得12 879.42万元,吊销13人的证券从业资格证书,取消2人基金从业资格,对45人实施了市场禁入,其中16人被实施终身市场禁入。这些统计数据比2007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注:证券日报记者侯捷宁,证监会严惩证券违法案件,今年已处罚66起,.)除此之外,为了提高违规责任界定的权威性,应在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界定内部控制评价的违规责任,如在公司法、会计法或证券法中规定,对于不履行内部控制评价责任或披露虚假内部控制评价信息的企业管理当局,做出几年或终生证券市场禁入规定或者不得担任企业管理层职务的规定。对于提供有失公允的内部控制评价信息的注册会计师,也应规定具有威慑力的处罚措施。
2.监管部门配合,形成监管联动机制
美国PCAOB和SEC联手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管,监管权力比较集中,监管效果相对较好。而我国内部控制的监管部门众多,政出多门,职能重叠,产生诸多矛盾;在协同性上,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有机有效的体系。单个部门的监管力量是有限。目前,证监会也只有600多人的监管队伍,而上市公司就有1 624家,(注:数据来源自: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08年1―11月份证券市场概况统计表11月份数据.)如果这些监管部门能相互配合,则会形成巨大的监管力量。但前提是对监管资源进行整合并予以优化分配,由各方协同作用。在内部控制规范制定方面,现有的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能够体现各监管部门的意向。我国目前以官方为主的监管机制适合我国实际,但为了国际趋同,在内部控制规范制定中,应进一步广泛吸收一些社会研究机构的观点;在监管执行方面,应该由财政部负责业务监管,主要监管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执行和评价状况。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对证监会监管范围之外的企业进行信息披露监管;国资委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执行出资人监管,主要关注资产安全完整的内部控制;保监会和银监会加强其行业内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证监会重点关注信息披露监管和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的监管;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仍然应关注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执业的监管。在各司其职的同时,各部门应建立综合监管机制。2003年6月初,中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成立了专门工作小组,联合起草了金融监管分工合作的备忘录,构建联动执法机制。而加强内部控制监管,除了证监会、保监会和银监会之外,财政部、国资委、审计署、中注协等监管部门也应加动机制,例如,建立诚信信息共享机制,努力营造“一处失信,处处制约”的监管合作机制;建立监管信息共享机制,让监管信息及时在各部门之间流动,从而既提高监管效率,又节约监管成本。
3.立足风险导向,从保护投资者角度出发明确监管重点
美国监管部门在内部控制监管中始终将保护投资者权益放在第一位,注重对股东的实质性保护。我国应在内部控制的监管中借鉴这一思想,监管部门应从保护投资者的角度出发,立足于风险导向,除了加强对某些内部控制执行主体的执行情况进行直接评价外,还应加强内部控制相关评价主体的管理和规范,如对企业管理层的培训和管理;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质量的监管。除此之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也是内部控制监管的重点,除了强制要求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外,对于披露状况应及时通报,通过社会声誉机制加强监管,并以立法对违反信息披露的行为予以严厉惩治。
参考文献:
[1] 贾国军,李阳,杨秀玲.从美国COSO报告的发展看我国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J].财会研究,2006,(11):67-68.
[2] 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制定程序[OL]..
[9] 张宗新,朱伟骅.证券监管、执法效率与投资者保护――基于国际经验的一种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7,(11):3-8.
[10] 刘君.美《萨班斯法案》如雷贯耳 中国企业与股市须双重思考[J].IT时代周刊,2006,8(20):48-49.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hina and US Inter Control and Supervision
DONG Mei-xia1,CHEN Yan2
(1.Accounting College of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DalianLiaoning116025,China;
2.Research Centre for Internal Control and Risk Management of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DalianLiaoning116025,China)
摘 要 医疗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加快了我国医院管理规范化进程。本文中就公立医院财务监管的现状进行了简要论述,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完善新形势下的公立医院内部会计制度的监管,促进医院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关键词 公立医院 内部财务管理 监管 对策
一、公立医院内部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失真
现行医院会计制度的缺陷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如未规定设置“累计折旧”科目核算固定资产价值变化导致医院资产虚盈,医院未计提减值准备造成资产不实。但主要是医院自身原因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如人为扰乱会计秩序、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会计核算不规范,造成资产、收支、结余及债权债务不实,导致决策失误,甚至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二)投资决策盲目
如今公立医院医疗设备投资采购一般由领导或使用部门提出,投资决策过程中出具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大多由使用设备的业务部门完成,很少有财务部门参与。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经济效益分析缺乏专业性,可信度低,容易盲目投资,导致医院固定资产有效配置率不高,且利用程度低,造成资金浪费。此外,由于很多医院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方法落后,资产管理不善,账实不符,医院财务管理存在较大风险。
(三)违法违纪现象频发
由于未建立或未落实科学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行全面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导致公立医院违法违纪现象频发。如有的医院印单(票)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及会计人员分工中“内部牵制”原则等未得到真正的落实,一人经办经济业务的全过程,私设账外账和“小金库”,不法分子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贪污公款、挪用资金。
二、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混乱的成因
当前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混乱有诸多原因,本文主要讲述以下三个重要成因:
(一)内部会计控制薄弱
公立医院内控环境薄弱,管理者认识不足,管理人才匮乏,内控制度缺乏有效执行力,财务失控,内部管理混乱。主要表现为:医院内部无严格的审计监督机制,不相容岗位相互
分离制度、制衡机制不健全,会计岗位设置缺乏相互监督,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相互制衡形同虚设,对决策层的约束、监督不力,致使“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形成大量呆
坏账,致使投资决策失误,国有资产流失。虽然卫生部颁发了《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但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医院更是流于形式,致使检查监督和评价效果不理想,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二)绩效考评机制落后
公立医院出现的效率低下、患者不满、决策失误、资源浪费、管理混乱等共性问题,主要是由于公立医院绩效考评机制落后,未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不能根据医院的绩效进行赏罚,缺乏变革医院行为的有效措施,导致医院缺乏改善绩效、强化管理的动力和手段,医院负责人和员工积极性不高。
(三)财审人员素质不高
内控制度系统的运行需要人来实现,因而内审人员的水平以及执行人员职业素质的高低都会影响实施效果。有相当一部分医院的内审人员没有会计专业职称,不懂必备的会计理论知识,综合素质不高,严重影响内控制度的实行和评价。部分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低下,职业道德意识不强,不坚持原则,不依照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办事,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和国有资产流失。更有甚者无视财经纪律,配合部门或领导私设“小金库”和私分国有资产。
三、健全公立医院财务监督机制措施
通过分析医院财务管理的现状和成因,我们必须对症下药,从根本上去建立健全医院财务监督管理机制。
(一)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严格的预算编制制度,医院的一切收支均纳入预算管理。编制收支预算应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医院要按照批准的年度预算组织收入、安排支出,严格控制无预算支出。年度预算一经批复,一般不予调整。财务部门应结合医院实际和会计明细科目设置情况,确定预算明细指标,并将年度预算分解至月度预算。定期进行经费收支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查找预算差异产生的原因,向医院负责人或院党委报告未完成预算的不良后果以及改进措施和建议,确保各项预算的严格执行。
(二)建立健全内控制度
公立医院应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建立科学、严密的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这是财务管理安全、有效的基础。建立健全货币资金及相关业务的控制制度、支出分级授权审批制度、资产管理和处置的控制制度、重大支出和投资集体决策制度,实行不相容职务和岗位相互分离,对关键岗位进行轮换,降低财务风险。根据健全性、适应性、一致性、成本效益性原则,定期对医院内控制度进行自我评价和风险测定,对不符合风险测试和有缺陷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修正,做到全方位、全过程监控,防范国有资产流失。
(三)提高财审人员素质
充实内审人员队伍,加大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培训力度,增强法制观念以及使命感和紧迫感,提高责任心和自觉性,保证“执行力”。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促使会计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传统型向现代型、单一型向全面型转变,确保素质过硬、坚持原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切实担当起领导决策参谋角色,自觉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多数医院内审人员来自财会队伍,专业比较单一、审计手段落后,无法适应公立医院的发展需要,所以应充实内审人员队伍,加大对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培训。
四、结语
总之,通过不断地建立健全公立医院财务监管机制,才能真正的发挥其在医院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有效地控制和防范经营风险,才能使公立医院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项目管理;成本控制的特点;内部监管机制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6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作了明确的阐述:“运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专业化活动”。施工方是受业主委托承担工程建设任务,其项目管理的目标应符合合同的要求外,还包括施工的安全管理、成本、进度、质量目标。其任务包括:施工安全管理、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以及与施工有关的组织与协调,简称“三管三控一协调”。
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主要包括人力、物资、机械设备、技术和资金等各种资源要素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逐步实施。对资源要素进行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资源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即适时、适量、适当配备或投入资源,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各尽所能,满足施工需要;二是对资源要素进行动态管理,即按照项目的内在规律,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各种资源要素,使之在项目中合理流动,在动态中寻求平衡;三是合理、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实现项目管理综合效益。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特点
施工项目管理与成本控制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按事先、事中、事后所发生的过程进行动态控制。项目成本控制就是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物质和费用进行监督、指导、协调、控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即将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之内,应满足:材料、设备进场数量和质量的检查、验收与保管;材料领用、消耗;任务完成结算单及验收合格记录;质量、安全、文明施工完成情况;财务支付状况。这一过程是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反复循环的过程,对施工项目过程的监控,必须建立内部监管机制。
公司内部监管机制建立
公司内部监管机制流程主要包括:
成本管理总流程见下图:
目标成本管理流程见下图:
劳务分包管理流程见下图:
材料管理流程见下图:
施工现场材料管理流程见下图:
专业分包管理流程见下图:
机械费用核算管理流程见下图:
其他直接费和间接费核算流程见下图:
必须树立新的成本管理理念。施工企业从工程信息跟踪、投标中标开始,经过组织施工生产到全部工程完工,项目解体为止,整个运行过程都将影响成本的变化。从传统管理模式向成本的事前预测决策、事中控制调节、事后分析考核兑现转变。成本管理范围的变化,决定着成本管理质的变化,而这种范围和质的变化则是成本管理创新上的一次飞跃。因此,成本管理由生产经营决定成本,逐渐向成本干预生产经营的开拓型成本管理方向发展;向企业的预测决策领域渗透;向技术质量管理等方面扩展。成本管理对象除生产成本外,已逐步扩展到预测决策成本、技术成本、质量成本、安全生产成本、方案设计成本、体制机制成本、人才培养成本等;既有事前事中的成本管理,又有事后的成本管理;既有对已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又有对未发生的成本或可能发生的成本进行预测;既有以财务收支数据为依据的成本报告,又有以方案、工期、质量、安全、技术、无形资产等数据为依据的成本报告。这些新的成本管理理念,必将从生产成本扩展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并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因此,树立新的成本管理理念将是搞好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
加强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几点思考
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管理理念树立“高质量,低污染、高安全、高效益”的市场竞争观念。
首先要树立以优取胜,以精品工程占领市场的观念。要把建筑产品的工程规模、科技含量、内在质量、外在观感度作为创造精品工程的基础,变为全体员工的一种自觉行动,建造始终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精品工程,获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其次要树立效益至尊的观念。确实把企业的各项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上来,用效益第一的观点来统领企业的各项工作,形成人人讲效益,环环抓效益,事事增效益的良好气氛。严格执行公司《主任会计师委派制管理办法》、《预结算工程师委托制管理办法》、《安全工程师委托制管理办法》。
三、正确处理好成本与质量、安全、环境卫生、职业健康及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实现最佳结合,追求成本管理的极限效应。
四、树立科学决策,化解市场风险的责任意识。把风险降低在可控
范围之内。
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成本管理思想。成本管理的主体--―人,是
决定成本高低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重视挖掘人力资源,极大地调动人在成本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要鼓励和保护员工展开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更有效地利用和节约能源,降低消耗,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精打细算,精耕细作,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做出贡献。
六、必须搞好工程项目成本的测算评估,推行目标责任成本管理。建立工程项目成本预测评估制度,科学合理地确定各项目标成本指标、是现代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又一特征。因此,工程项目一开工,必须由法人、
项目经理部按照下管一级、谁管谁测评、评干谁测评的原则,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对工程项目成本客观公正地进行测评。测评的主要内容:
测评投标报价的科学性。通过广泛深入的市场调查、论证和详细
的现场核算,来检验投标报价是否合理,有无错编错列,漏算漏项现象,将报价成本与现场测算成本进行对比,测算评估出经营效益,对指标项目目标成本进行分解。
合理测定目标成本。通过施工方案的优化,科学设定项目成本管
理体系,按作业层直接成本费用(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现场独立费);项目部间接管理费;上级机关管理费等进行分层测评。按单位工程、分项工程和施工工序所耗用的实物量,测算出市场能够接受的成本单价,科学确定各项成本指标。
建立目标责任制管理。根据项目测算评估指标,对项目工期、质
量、安全、利润、上交款、现场及队伍管理等按项目工期、年度进行分解,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位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签订纵向到企业法人――项目经理部――各作业层班组、个人;横向到企业法人――各分管领导――各业务部门―--个人的目标责任合同,按照奖罚对等的原则,实施重奖
重罚。将优胜劣汰的市场竟争机制引入企业成本管理之中,真正形成全员、
全方位、全过程的立体式动态成本管理体系。
七、必须建立以“成本否决”为核心的成本管理制度
模拟市场,实行“成本一票否决”。上至企业的第一责任人,下
至各责任成员,都必须树立成本第一的责任意识,必须从思想上确立不懂成本管理的项目经理不是合格的经理;不会成本管理的项目班子不是好班子;不搞成本核算的项目经理不能担任项目经理。
强化成本的预测控制。不深入市场调查,不通过科学的成本预测
所确定的成本目标就是一个盲目的、脱离现场实际的目标。因此,必须建立生产经营过程中与成本相适应的预测监控和即时信息反馈系统,实施对生产经营全过程各环节的成本控制调节,及时分析预测企业成本管理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机遇,不断发现问题,采取调整措施,保证“成本一票否决”的科学性、权威性。
(3)做好成本管理与其它各项工作的最佳结合。凡是影响成本的一切因素,不论是技术、行政、对外承揽,还是党群管理等方面,都应纳入成本管理的范畴,都要进行成本和功能、成本与方案、成本与资源、成本与工艺、成本与质量、成本与规模、成本与体制机制、成本与市场竞争等可行性论证、客观上要求成本管理必须与生产经营的动态因素相结合,把企业管理集中在成本管理上,用成本效益作为检验企业其它各项工作的标尺。
八、完善内部成本管理体系,走科技创新增效之路。
首先,要建立法人――项目经理部――作业层三级成本管理体系,正确处理三级之间的关系。法人为经营决策、成本利润、资金控制中心;项目经理部为工期保证、质量创优、成本核算、资金回笼中心;作业层为施工生产、现场管理、队伍管理中心。建立以企业法人为核心,项目管理为重心,作业层管理为基础的成本管理体系。一个项目只允许设一本财务预算总帐,一本成本物资总帐,作业层建立规范的成本核算台帐。实行日清月结,能核算出当日成本收支,及时调整估算出当日成本盈亏的的管理机制。
其次,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成本管理运行机制,努力形成责、权、利相统一,决策、运行、控制机制相配套的成本制衡机制,完善内部的成本激励机制。按岗位责任、工作目标、成本内容与每个人的工资挂钩,上下浮动,促使全体员工在实现各自成本责任目标的同时,实现整个企业的成本利润目标。法人机关实行岗位责任与目标管理绩效挂构工资制管理,项目部按每个人的岗位职责、完成进度、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成本效益、实际出勤等确定合理基数,进行分配;作业层实行工效挂钩分配制,即按成本超节、完成劳动定额、安全质量等确定工资收入,按计件分配。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促使企业各级管理者主动参与成本管理,关心企业效益。完善内部的成本控制机制、利用项目不同承包模式鼓励职工试行模拟股份制按比例配股、通过不同形式参股等,实现股权多元化,让职工能够而且愿意以某种方式参与企业的监督控制,在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对每项成本支出都建立严密的内控制度,能提供真实准确的成本数据报告及偏离目标成本的信息,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三是依靠科技创新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本管理正在从经验型走向精密管理,降低成本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信息化时代下的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必将与施工生产、技术工艺、企业信誉等交融在一起,在改进技术,提高工艺,降低成本消耗的同时,又通过强化成本控制,提高经济效益来促进科技进步。这就需要把科技创新增效的重点放在高、精、难、险的工程上、放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应用上;放在制度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上;放在提高现代化管理手段上;从而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2012年以来,国家烟草专卖局部署推广实施专卖内管委派制的新任务,同时各级内管委派机构相继成立,提出了“眼睛向内、强化内管”的工作思路。内管委派制度,就是对省市县三级内管机构职能进行调整,要求以省为单位对专卖内管人员统一管理,突出上级内管机构对下级内管机构的垂直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专卖内管派驻机构的独立性。通过机构和机制创新,达到进一步整合内管资源、统一监管标准、突出重点环节监管、提升监管效能的目的。
二、当前专卖内管委派制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级烟草专卖机构按照“垂直管理、双重领导、相对独立”的原则,相继成立了内管委派机构,但是在工作模式上仍然沿袭过去的做法,没有真正体现内管委派制下“机构独立、垂直管理、职责调整、构建体现”的特点和要求。
1.各级内部监管机构协作能力亟待增强。县级烟草专卖内部监管机构多受县级烟草专卖局在内部安设,虽受上级内管机构的垂直领导,但是其监督行为受到县级管理层的限制。且在县级局内部监管上,其需要有本级卷烟销售部门、专卖稽查部门以及上级内部监管部门等相关业务部门的配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内管部门往往是单兵作战,从而造成监管效果不佳。
2.内部监管水平有待提高。在监管手段上,虽然国家、省市局出台了相关的规范经营、专卖同级监管的相关制度和要求,但存在着制度执行不到位等现象。在具体监管过程中,内部监管部门除了对卷烟经营过程中信息系统的预警进行处理外,缺乏更为有效的手段进行监管。在监管方法上,县级烟草专卖内部监管部门一般只负责卷烟经营活动中的事中、事前监管,从而导致县级局的监管工作步伐滞后,不能及时觉察和纠正违法违规现象发生。
3.内管人员素质有待加强。在县级局内管委派机构成立以后,均配备了专、兼职人员,在学历上、职业技能鉴定等级均有所提高,但是部分内管人员工作经验不足,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大,对新常态下卷烟营销、专卖管理等工作流程不尽熟悉,对运用内管系统、分析数据报表、查找不规范问题线索的能力较弱,仅仅将工作停留在处理预警、开展定期检查、收集相关部门报表等浅层次上,发挥不了内部监管职能,难以适应专卖内管工作的现实需要。
三、专卖内管委派制下,提升监管效能的具体措施
1.建立健全规范经营内控制度。规范经营是烟草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制度建设是内部监管的保障,也是建立内部监管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县级局要以2011年2月国家烟草专卖局修订的《烟草行业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规范》为载体,结合县级局工作实际,从内管岗位职责、制度规范、工作检查、考核评价等方面,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内部监管工作实际的专卖内管工作标准,做到有章可循。
2.适应形势变化,抓住监管关键环节。当前,随着卷烟营销市场化取向改革工作的逐步推进以及客户需求的变化,卷烟经营在货源供应、货源投放、客户分类、卷烟配送等环节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作为县级内部监管部门,应该及时适应营销模式变化,及时梳理、完善、调整营销模式变化后出现的监管盲点,调整监管内容和监管环节,确保内部监管取得实效。
3.突出监管内容,提升内管工作效能。内部监管的内容覆盖了卷烟经营的全过程。在新形势下,县级局首先应该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对卷烟经营部门的客户订货、电子结算、卷烟配送、价格执行、高价位卷烟销售管理、大客户管理等业务流程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监管程序,明确监管内容,严格监管标准,对卷烟经营行为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有效监管。其次,应该定期召开内管联席会议,营销、专卖、内管等部门及时反馈市场外部环境,如客户订货异常、违规经营、投诉举报、客户需求等信息,并针对信息类型及时进行处置,将不规范行为消除在萌芽之中。再其次,应该以内管信息化系统建设为支撑,根据市级卷烟营销部门的营销策略,合理设置内管信息系统的预警阀值,实现精准监管,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加大真品卷烟非法流通治理力度。在2015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国家烟草专卖局凌成兴局长提出了“下更大力气治理真烟非法流通,严肃查处重点案件,严格责任追究”的工作要求。作为内部监管部门,应该以治理真烟非法流通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认真分析真烟非法流通的原因,突出对元旦、春节、“五一”、“十一”等节日期间卷烟销售旺季的监管,突出对投放量大的品牌和易外流卷烟品牌(规格)的监管,同时加强与营销、专卖、物流等部门的协作力度,从货源投放、明码实价、零售户宣传教育、真烟案件查处及责任追究等方面入手,确保真烟非法流通取得实效。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涉及的风险问题
(一)企业内部控制监督体系不够健全
为了保证企业稳定发展,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就要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但是,这对我国大多数的企业来说,都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第一,一些企业只是根据运营状况制定了一部分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但是在实施方面存在一定难度,由于缺少相应的管理和监管,导致内部控制制度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第二,有一部分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机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没有建立专业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部门,进而使得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风险问题。
(二)企业风险控制意识较弱
在我国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的大背景下,进出易越越多,国内企业面对的市场竞争更加的剧烈,压力也剧增,伴随而来的风险因素也更加的多而且复杂。但部分企业对风险的关注仍只在财务风险上,而忽略了对风险的管理,风险的控制意识十分的淡薄。也有一些企业开始使用金融的衍生工具来进行套期保值以及规避风险,来避开汇率的大幅波动或采购原材料的价格不稳定等问题。但是他们没有正确的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进行认识,而可能出现更大的亏损。因为金融衍生工具既可以抵御风险,也可能无限地扩大风险。
(三)企业缺乏合理的现代化治理机构
在经济全球化中,我国经济虽然发展迅速,但是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许多国内企业的治理机构还是沿袭传统的模式,发展停滞不前。其体现在许多企业的经营管理机构是以经营管理者的主观意识为主导,这不仅使得企业内部的风险管控机制得不到有效运作,还抑制了企业的科学高效发展。如果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控制机制不完善,将直接导致企业面临亏损。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监管机制,可以保证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具备独立性。总的来说,就要对内部治理结构以及企业风险管理部门进行全面的优化,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运营效率,进而将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风险管理中。此外,还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法律环境,给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二)提高和加强企业对内部风险管理控制的意识
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有利于企业高效的进行内部风险管理控制工作,企业的风险与收益相伴而行,企业的风险管理不仅仅直接影响着企业的风险和文化,还直接作用于企业的整体收益。从理论上来说,企业的风险管理理念主要包含对风险的预测、评估、识别以及应对措施等。总的来说,企业的管理人员协同全体员工要具有忧患意识,树立企业风险管理的理念,充分认识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即将面临的风险,进而对风险做出及时的防范,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中得以生存和?l展。这点可以从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中获得相关提示,在该项指引内容中着重提出了企业文化的建设,而将对企业内部风险管控的意识融入企业文化中,能更好地保证全体人员的参与,才能将整个企业置于内部风险管控之中。
(三)建立严格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
要想加大企业内部风险监管力度,提升企业风险管理质量。首先,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完善性和权威性,将部审计管理制度落实到企业管理工作中。此外,还要将审计制度和风险管理进行紧密融合,以风险为基础,构建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让审计人员全程参与到企业的风险诊断、风险管理以及风险控制等工作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审计工作和实际工作的配合度,同时也能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质量。
(四)建立健全的全面预算体系
该点可以参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其中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考核。预算编制有四条内容,其中第五条明确提出要建立与完善预算编制工作制度,明确编制依据、编制程序、编制方法等内容,确保预算编制依据合理、程序适当、方法科学,避免预算指标过高或过低。预算执行中有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管理,明确预算指标分解方式、预算执行审批权限和要求、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等,落实预算执行责任制,确保预算刚性,严格预算执行的要求。而最后预算考核的主要内容就是建立严格的预算执行考核制度,对各项预算执行单位和个人进行考核,切实做到有奖有惩、惩罚分明。
(五)培养良好的风险管理理念
风险管理观念是企业对风险的一个整体的认识,需要得到企业内部的员工的共同认同,才能够从整体上及时的发现风险的存在,并作出准确的评估,给出应对的合理方案。这就要求企业的所有员工要正确地认识风险管理,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对员工的风险意识进行刺激和提醒,同时告诉员工企业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和后果,迫使员工出现危机和风险的意识,进而在平时工作中发现经营中的风险,并及时上报。
四、结语
内控经历了“坐而言”,如今当“起而行”。近五年来川投集团的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是对照国家颁布的内部控制建设框架体系,应该说还有很多进一步要完善的工作。
一、起点和契机
企业进行大规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或变革,往往不外乎两类原因:一是外部原因,即为满足监管机构的法规要求或上级主管部门管理的要求;二是内部原因,即出于企业经营的内在自发性的要求,有时是两类原因兼而有之,川投集团亦不例外。
川投集团自1988年成立以来到2010年末,资产规模从最初的3亿元发展到近400亿元,净资产从最初的5000万元增长到约126亿元,拥有下属全资、控股、参股企业三十余家,形成了以能源电力为主、包括工业、房地产开发、酒店经营、物业管理、城市然气、供排水、国际贸易等多个领域的投资集团。公司的管理领域多,管理半径长,同时还承受着来自燃煤、燃油、运输成本不断上涨及工业原材料匮乏、资金短缺的压力。如何厘清、评估这些不利因素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影响并采用有效的手段对这些不利因素进行管理,成为摆在集团管理层面前的一道难题。另外,2003年成立的国资委对集团公司的监管逐年加强,对盈利能力和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逐年提高,成为集团公司注重投资成效,加强内部管理的外在动力。在客观分析了集团的内在发展压力和外部监管要求后,川投集团有意识的开始了内部控制建设,使内部控制成为维护集团正常生产经营、规避和化解风险、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措施和保障。
二、川投集团在内控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及核心
关于内部控制的内涵,目前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解释是美国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内涵的阐述,即内部控制是组织设计并实施的、为组织营运的效率与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与程序,它要求组织内的全体人员共同参与实施。
内部控制机制的内核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执行-监督-反馈”体系,维护企业治理顺畅,决策和管理规范科学。
(二)川投集团的实践
如果把内控建设分成合规内控、管理内控和价值内控三个阶段,川投集团的内控建设目前处在第一个阶段跨入第二阶段的过程中。从2005年开始,川投集团开始迈出以合规内控为侧重点和落脚点的内部控制建设的第一步。主要是进行了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的完善,并在控制活动方面加强了预算控制和财务控制。
2006年集团修订了公司章程,并拟定出台了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以及党委会三大议事规则,细化了董事会、党委会和经营班子的职责分工及议事决策方式。通过建立“权责明确,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了集团公司与出资人、决策层与经营层、集团公司与子公司三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集团本部是战略决策中心、财务控制中心、人力资源配置中心,子公司是决策实施中心、生产经营中心和成本利润中心的母子公司定位,使集团各层级关系明晰,权责明确,公司的决策机制更加规范、科学,集团的管控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在制度建设方面,集团以强化经营管理和深化配套改革为目标,对1999年以来颁发的共计115项制度进行了全面清理,重新完善并制定了包括“决策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在内的8大类共计近100项制度,构建了“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长效机制。如今,这套制度已在集团全面推行,成为集团做事的指南。同时,在实施执行过程中,川投集团还不间断的对流程进行优化,对效果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的对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
在控制活动方面,川投集团从2005年起开始推行全面预算管理,集团以销售预算为起点,将预算管理进而延伸到诸如生产、成本和资金收支等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并在生产运营过程中进行了预算执行情况的检查和分析,使预算对生产活动的指导作用在逐年加强。
在财务控制方面,川投集团从资金管理、会计系统控制和财务人员委派三方面进行了内控建设。集团2005年开始将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子公司全部纳入集团“资金结算中心”,实现了资金的集中统一调配、统一理财。2009年集团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契机统一集团的会计制度、财务与会计政策,统一了全集团会计核算科目,提出了会计信息报告内容及质量要求,提高了所属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在财务人员管理方面, 集团组织实施了委派财务管理人员的竞聘。通过竞聘,一批道德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财务人员被选派到所属公司担任总会计师和副总会计师。集团先后出台了委派人员考核管理办法和薪酬待遇实施细则等制度来配合对委派人员的管理。通过近五年的实践,财务委派制对规范所属公司的财务活动,确保所属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几点思考和建议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企业已有的企业文化、工作习惯及利益格局都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内部控制建设势必会涉及到很多变革,因此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场持久战。川投集团经过五年多的努力,虽然在内控制度建设和管理内控的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离全面风险管理和价值内控还有很长的距离。
目前集团在内控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一是内控建设还是零星的,不全面的,还没有发展到有体系和完整的内控;二是风险评估机制缺失,在制度上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制度,在组织架构上没有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或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来推动内控的建设;三是信息沟通渠道还是不够畅通,集团与各所属公司以及各所属公司部门之间都存在信息“孤岛”;四是预算控制还有待加强。
针对这些问题,完善集团公司的内部控制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以集团管理层牵头的项目团队
集团可在目前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以集团管理层牵头的项目团队,系统、全面的开展内控体系的建设,基于集团自身的风险偏好,确立公司的内部控制目标和制定集团内部控制全面解决方案。
(二)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和防范机制
首先是强化风险意识,只有意识到风险的存在,才会主动加强内部控制,采取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识别、预警和控制风险。其次是对集团面临的各项风险进行梳理,并对不利事件及主要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类、评估和控制。不断完善集团重要业务流程的风险数据库。第三,应在集团内部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及时捕捉各种信息,察觉企业潜在的风险,确保风险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第四,建立风险应对措施,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三) 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
一是以集团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建立并完善集团内部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机制。以集团OA系统为平台,把各项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集成,把业务流程与内部控制真正融为一体,实现集团内管理信息的畅通;二是建立有效外部信息沟通渠道:针对客户建立原材料、产品和公司信息的交流渠道,及时反馈各项业务活动的有关情况;针对竞争对手建立合作的信息交流渠道,共享公司允许范围内的信息;针对监管者建立定期报告制度,上报公司信息,并收集监管者关于公司的意见和建议。
(四)强化预算管理
增强预算约束力,变更绩效考核方式,使预算真正与考核挂钩。
(五) 拓宽内部审计职能,加强对内部控制的检查和评价
首先是转变内部审计职能,拓宽内审领域,从传统的查错防弊型转向现代的评价、服务和监控型,加强决策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和风险审计等。其次是努力改进内审方式,切实加强对集团所属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加强后续审计,督促审计结果的贯彻落实。第三是增加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检查和评价的功能,使内部审计人员通过独立的检查和评价活动,针对内部控制缺陷、管理漏洞,提出确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促使管理层进一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综合实力。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内部控制
1引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险意识的增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承载的业务量越来越大、服务的人群越来越广、经办业务的复杂性越来越高,社保经办机构面临的风险环节越来越多,这就对社保基金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所谓社保基金管理,就是依据我国社会保险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各项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各项社保保险待遇的及时足额拨付,实现各项社保结余资金的保值增值。要保证社保基金的安全健康运行,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使社保经办机构向更加专业化、信息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全面提升社保经办机构服务水平。2017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青岛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是青岛市社保经办内部控制工作的首个纲领性文件。《办法》规定,社保内控制度由组织机构控制、业务运行控制、基金财务控制、信息系统控制四大核心内容组成,对指导各区市建立一套运作规范、管理科学、监控有效的社保内控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完善社保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2.1社保经办机构咨询投诉数量一直居高不下
仅以城阳区12333远程平台2017年度5~8月的受理转办件数量为例(见表1),涉及社保中心的转办件包括社保征缴类、个人投保类、社保待遇类、医疗保险类四大类共714件,占比76.77%。咨询投诉热点主要涉及个人投保的续费、转移、补缴、社保转移进度、社保卡派生业务、社保缴费、生育保险政策、办事人员服务态度等。完善内控机制、提高经办服务水平,才能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树立社保工作队伍的良好形象。
2.2社保基金收支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
对城阳区2014~2016年社保基金收支规模分析可以看出,除去城阳区2013~2014年度进行大规模的农保转社保业务,一部分农村养老保险纳入社保基金管理的因素之外,“五险”收支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社保基金运行总量不断扩大,对内控制度建设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2.3加强基金监管,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重大社保基金违规案件频发,2002年至2006年,山东宁阳约1160万元社保基金被贪污,最终只追回340余万元;2006年上海约32亿元社保基金违规投资于高速公路,此案震惊全国;在2016年国家审计署对青岛市社保基金审计过程中,发现黄岛区有12名人员多领社保待遇12.4万余元,黄岛区社保中心立即依法依规开展社保基金追缴工作,目前已成功追回大部分多领待遇。只有完善社保基金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促进内部管理和监督,才能规避和化解基金运行风险,确保基金安全。
3社保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3.1内控制度建设不完善
《办法》正式实施三个月来,各区市尚未制定适合本区市特点的内控管理制度,之前的内控制度已与现行政策及业务运作方式不相适应,可操作性低。在征缴及支付等业务环节中,部分操作流程不规范,未严格按照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进行业务流程操作,可能埋下隐患或产生新的风险点,甚至导致岗位之间相互脱节,影响了经办效率。
3.2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还需改造升级
一方面,现在运行的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信息系统在设置之初就拥有基础管理平台、核心业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基层信息管理平台、移动业务平台、机关政务和档案管理平台、基金监管平台、决策支持平台、信息安全平台等九大平台,为全面实现青岛市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但目前一体化系统尚未建立系统外部数据库,无法将一体化信息系统数据与外部数据进行对接、比对;另一方面,社保经办机构的业务档案、会计档案数量逐年增多,经办人员查阅档案时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办事群众需要查阅档案也会遇到重重阻力,稽核人员进行抽样调查时效率低下。
3.3监管力量相对薄弱
由于社保经办机构业务量大和经办人员相对偏少之间的矛盾普遍存在,经办机构的业务精英首先满足日常业务办理的需要。目前监管部门工作人员一般是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担任,工作经验丰富易发现问题,但部分人员年龄较大工作热情不高;有些监管人员缺乏社保基础工作经历,不能很好地胜任社保监督检查工作。专门从事基金监管的人员严重匮乏,加之监管机构和设施不足,导致监管力量相对薄弱。
4完善社保内部控制制度的举措
4.1内部控制流程“标准化”
(1)要构建标准化工作网络。各科室负责人为本部门标准化工作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科室内部控制标准的制订、实施、评价、修订等工作,科室各工作人员要按照具体标准办理相关业务。全局形成以标准化工作小组为领导、以基金监管部门为职能单位、以社保中心所有科室为一线组织的“三级”标准化内部控制制度网络体系。(2)制定标准化内部控制制度。研究制定本区市《内部控制标准化管理办法》,建立标准化审批授权、基金结算、财务预算、资金安全控制、不相容岗位相分离、业务培训、考核奖惩、持续改进等工作机制,理顺社保基金管理各个环节,加强对社保基金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推进内部控制标准化工作长期有效运转。内部控制制度只有实现“标准化”,才能使经办机构在组织结构调整、人员轮岗等变动中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4.2进一步加强社保基金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是建立系统外部数据库。如精算分析数据库、监管法律法规信息库、公安局死亡人数数据库、殡仪馆数据库、税务部门个税申报数据库等,将一体化信息系统业务数据与外部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数据,从而有针对性的稽核,提升社保基金监管的效率和效果。二是实现社保档案“信息化”“影像化”。在新增社保业务受理的事前或事中,适时将业务表格和凭证资料通过扫描或拍摄的方法收集到信息系统之中,将当月会计凭证及时存储为电子档案;积极探索对往年的社保档案实行业务外包,采取招投标的方式选择优质可靠的外包商,双方明确服务标准、保密事项、费用结算标准和违约责任等事项。社保机构指派专人负责外包过程中的安全监管工作,明确安全保密要求,对社保档案信息化工作进行专门检查验收。社保档案全面实现“信息化”后,能有效降低原始资料和凭证被恶意篡改和替换的风险,为内控稽核监督提供完整的影像支持。
4.3建立问责机制,定期测评,责任到人
问责机制是提高内控制度在社保基金管理中的普及范围和效率效果的必要制度支持。(1)建立一套权责清晰、奖惩分明的问责管理制度。对失职渎职、不作为和乱作为的行为,严肃追究责任。只有层层工作人员感到压力,才能层层产生效能,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得到有效落实。(2)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考核和鉴定。由基金监管部门或专门的考评小组按照问责管理制度对社保经办的各个流程进行考核评分,严格执行责任认定和奖罚措施,做到有责必究、责任到人,形成良性的责任导向,更好地发挥内部控制的整体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