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辩论的基本要求范文

时间:2023-06-30 15:46:52

序论:在您撰写辩论的基本要求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辩论的基本要求

第1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内化;外化;情境感受;活动体悟;价值辨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片面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或者片面强调实践教学忽视理论教学的倾向都是不可取的。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规范向行为实践的转化。其教学目标不仅要解决学生对社会道德基本要求和法律规范的知不知、懂不懂的问题,还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完全依靠理论教学是难以奏效的。要想取得这类课程的实效性,必须在教学方法和途径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与实验。

一、实践教学的功能和教学目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和有关知识点,通过开展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的实践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它包括课堂的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和有关德育活动等。

1.实践教学的功能和作用

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其功能和作用主要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形成与发展施加影响,使其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内在心理要素发生变化,通过内化和外化的动态过程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以便提高该课程的实效性。

大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过道德法律意识与行为实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反复内化和外化的运行、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受教育者主体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化,是指外在于受教育者主体的体现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社会舆论,加上学校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形成的合力,在主体知、情、信、意等内在心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心理机制的作用下,使外在的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被受教育者主体所接受和认同,并通过实践体验和感悟内化为其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即精神力量。外化过程是指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支配下,将受教育者主体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转化为行为实践,相对稳定地调节主体外显的行为。这一过程是道德法律意识和行为等要素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动态过程。

受教育者主体的道德法律行为作用于外部环境,往往会产生某种社会评价,即人们在实施道德法律行为的过程中依据社会道德法律的准则和基本要求,对其行为实践所作的价值判断。其功能是以善恶和法律规定为标准,形成道德和法律行为选择的正确价值观。它实质上是对受教育者主体道德和法律行为的动机、效果和价值的判断,是人们道德和法律行为选择和坚持正确行为习惯的外在力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善于运用正确社会评价的舆论引导受教育者主体,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对于顺利完成内化和外化的动态运行过程,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具有重要的强化、激励和促进功能。

2.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两大飞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激励、促进受教育者主体的社会道德和法律基本要求的内化和外化两大飞跃。受教育者主体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形成发展的内在心理要素,包括认知、情感、信念、意志等,属于意识或精神的范畴,在它没有客观化、外在化时,还不能构成完整意义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形成发展是内在心理要素和外在激励要素的统一,是观念、意识和行为实践的统一。它需要经过两个飞跃:一是受教育者主体通过学习和实践体验,将外在的社会道德法律原则、规范、基本要求等内化为道德和法律意识,从而实现从社会的外在力量到受教育者主体的内在力量,即精神力量的飞跃;二是实现从受教育者主体的内在力量到客观化、外在化的行为实践的飞跃。实现这两大飞跃离不开人们的行为实践。受教育者主体只有通过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化和外化的整合才能实现上述两大飞跃,从而形成其道德和法律行为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和倾向。

上述两大飞跃并不是一次实践教学或理论教学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反复多次,分层次、分阶段的实施才能够实现。其中,认同、信奉层次和阶段是重要阶段。认同,即受教育者主体通过后天学习和实践体验,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道德法律意识内化为个体的道德法律意识及其精神需要。它是行为主体在认知、情感上,对外在于主体的社会道德法律意识的实施价值、意义的认识趋同,并指导自身自觉行为的一种心理倾向。认同阶段的重要功能是受教育者主体将外在于自身的社会道德法律意识和社会需要内化为自身意识、自身需要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并转化为其自身内在的知、情等心理要素。该阶段是确定更深层次内化的基础,是完成内化和外化运行过程,实现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形成发展两大飞跃的动力源泉和心理基础。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是实施道德法律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自觉性即受教育者主体实施道德或法律行为的主观动机发自其个体的自我需要,并使这种自我需要与社会需要、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相趋同,它区别于特定情势下的盲从。主动性即受教育者主体实施的道德法律行为,是在内化和外化机制的作用下主动实施的,它区别于在特定外部压力下被动的服从。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认同层次和阶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应重视受教育者主体对道德和法律理论的接受、认知和情感体验,并在动情上下功夫,做到扣人心弦、激动人心,将学生引向正确的道德和法律行为实践。信奉,即个体人在认同外在于自身的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行为实践的情感体验,建立在道德和法律价值信念基础上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道德和法律价值信念是人们在内化和外化运行机制的作用下,对转化为内心信念的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价值及其真理性坚信不移,它是系统化的道德法律认知和相对稳定的情感体验的结晶,是外在于个体的社会道德法律意识内化为个体的道德法律意识的较高层次和阶段。信奉阶段除实施道德和法律行为的高度自觉性、主动性外,还具有实施道德和法律行为的坚定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征。信奉的关键是“信”,其特点是对道德和法律有关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通过道德和法律的实践感悟、情感体验,坚信其认识的正确性、科学性和真理性,并在实施道德法律行为的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烈的情感,它是激励人们实施道德和法律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和法律信念坚定,则认识必然深刻,情感必然强烈,意志也就愈坚定,行为则愈自觉。实施道德和法律行为的相对稳定性,是指受教育者主体通过后天学习和实践体验,将外在的社会道德法律意识和社会需要转化为其自身意识和自身需要后,不会因为外部条件的影响而动摇,相对稳定并持续地实施某种符合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行为。受教育者主体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进入信奉阶段,标志着两大飞跃的阶段性实现和完成。在信奉阶段,受教育者主体不仅能够依据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相对稳定的实施道德和法律行为,而且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 二、实践教学的课型探讨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的广大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努力探索实践教学的课型。这些课型内容广泛,大致可以概括为研讨型、辩论型、体验型等课堂实践的课型和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课型。

1.研讨型实践教学模式

研讨型实践教学模式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亮点之一。它主要是指受教育者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专题为载体,以研究和探讨为方式,以交流研讨为主要途径,指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达到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教学目标。例如,“职业与道德”理论阐述之后,引入“某些大学生就业后被辞退”、“失信的代价”、“用人单位在试用期间增设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测试”等典型案例和专题,引导学生围绕该案例或专题发表看法,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研讨。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每小组指定1名同学参与全班交流,围绕专题发表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性讲解。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明确提高以“敬业”和“诚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成功开创事业的一张必不可少的入场券。用人单位在试用期间增设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测试的现象告诉我们,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用人单位非常重视选用人才的职业道德素质,一个人的成功固然需要知识和智慧,然而,如果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没有极大的热情和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即使再聪明的人,也不可能取得事业的成功,从而加深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有关理论和知识点的理解。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确立研讨题目,制定研讨方案。研讨题目的确立应该立足于对该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和教材内容的认真分析,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学生思想实际,做好课前准备。选题要准,质量要高,既要有理论深度,又要有实践基础。最好是选择那些学生比较感兴趣,能够积极参与研讨的具有普遍性、代表性、针对性和典型性的专题。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受教育者主体之间可以相互启发、活跃思想,把教学过程的“一言堂”变为“群言堂”,营造一个畅想争鸣的求学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其学习热情,锻炼其研究问题的能力。

2.讲演辩论型实践教学模式

讲演辩论型实践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讲演或辩论等方法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和有关知识点围绕某一专题安排学生开展讲演或辩论活动。通过讲演或辩论活动促进学生加深对有关理论和知识点的理解。例如,“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理论阐述之后,安排“胸怀民族复兴,立志奋发成才”的讲演活动。其具体做法是:提前1周或2周把讲演题目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报名,拟定参与讲演人员的名单,做好讲演活动的准备。在讲演活动中,教师结合该专题涉及的有关理论和知识点做好总结和点评。通过讲演活动提高学生收集资料、语言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再如,“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理论阐述之后,安排“爱岗敬业辩论活动”。正方围绕要“干一行,爱一行”的论点进行辩论;反方围绕要“爱一行,干一行”的论点进行辩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部分学生分为2个组(正方与反方)展开辩论,用点评方式进行总结。组织“干一行,爱一行”和“爱一行,干一行”哪一个更重要的辩论活动,涉及到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如果所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一致,并符合自己理想职业的标准,一般情况下往往能够做到“爱一行,干一行”。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现实与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往往会发生矛盾。很多人不能按照自己理想的职业标准选到满意的职业,无法改变自己的工作岗位,但可以改变其对所从事职业岗位的情感和态度,在岗位工作中逐步培养职业兴趣和情感,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品质,从而拥有一份骄傲的人生。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理想与理想职业、国家需要与个人兴趣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所要求的职业理想,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原则的职业理想。即使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还不够理想,也应该热爱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当国家需要与个人爱好发生矛盾时,应服从国家需要。

3.体验型实践教学模式

体验型实践教学,即受教育者主体通过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安排学生走向企业、农村、部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体验生活。通过社会实践的感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有关基本理论和知识点的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理论阐述之后,安排学生“结合所学专业调查企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对企业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现状进行分析,并写出调查报告。通过对企业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现状,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职业道德状况的评价等进行分析,明确职业道德的内涵与基本特征,了解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正确认识遵守职业道德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从业者事业成功的保证。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积极主动走访用人单位,调查了解该单位的用人标准和对人才职业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并写出心得体会。通过调查,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对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质非常关注,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聘用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自觉性。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加强大学生道德和法律行为的实践导引,通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促进其良好道德法律行为的养成。

实践教学模式的关键是使大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和切身体验,激励、促进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内化和受教育者主体道德法律意识的外化两大飞跃。在实践教学中,应该重视情境感受、活动体悟和价值辨析等基本环节,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反应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感受,即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并强化其认知。情境可分为“人为模拟真实生活的情境”和“现实道德法律实践活动的情境”,通过情境化的实践教学使大学生加深情感体验。活动体悟,即通过设计或开展一定的实践活动,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并获得感受体悟。价值辨析,即以现实生活中人们关注的具有道德意义的典型事例为引导,启发学生进行道德分析、评价、论证,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价值判断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研究是个老话题,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认真探讨,有待于该课程的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摸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学生道德学习

《职业道德与法律》(以下简称《职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它在职业中学的德育教育体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不了解礼仪的基本要求和道德的基本规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学习积极性不高,社会实践少,缺少必要的职业道德体验。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改变了过去灌输式的“我讲你听”、老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以及调查等学习方法,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使学生乐学、好学,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

一、教师指导、让学生自学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学习教材,联系实际归纳问题,讨论交流,撰写学习体会,弄清疑难,练习巩固,达到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教学程序为:“学生课前预习—师生依据实例设疑—学生质疑再阅读—研究讨论—教师点拨答疑—练结—实践养成。”

二、参与讲课,让学生提高

在一些内容较浅的章节,可指导学生钻研教材,独立阅读,找出结构重点,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参考书目,开阔视野,编写提纲,然后选出两名有特色的学生讲述学习心得,再由老师讲评总结。如在学习第五课提升道德境界中的第二部分内容职业道德“在职业实践中锤炼”时,学生向榜样学习、从小处着手、身体力行做好每件事谈了自己的体会:作为一名中职学生来讲,应十分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在校学习生活中,要严格按照《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自己;要重视专业学习中的技能训练,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生活,加强自我修养,经常进行“内省”,努力做到“慎独”,争取学做结合,知行统一。努力将职业道德知识“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

三、课堂演讲,让学生锻炼

课堂“演讲”就是针对某一问题或观点,教师适当辅导,学生自备演讲材料,上课时学生演讲,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评奖鼓励,从而达到明确观点,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目的。例如:职业道德课依据就业形势,结合课本第二课展示职业风采,精心选定了演讲主题:“中职生,路就在脚下”,学生声情并茂,富于激情的演讲使同学们懂得职业礼仪有讲究,礼仪可为职业添彩,任何人只要遵从职场礼仪,努力拼搏,他的人生一样可以辉煌!

演讲需要精心准备,查阅详实资料,客观评分,讲评扼要,要有激励作用。

这种形式可以活跃气氛,有助于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进步,鼓励表彰先进,激励后进,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选题、收集资料、组材到定稿,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写作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口才和审美能力。

四、讨论辩论,让学生发展

青年学生思维活跃,爱思考,但不善于全面思考;有一定知识,但不善于运用,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讨论辩论可以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优良作风,如大方、勇敢、自信、以理服人、认真、团结协作、机智等等。

如:在讲授“违法无小事”时,教师给学生布置辩论题目:“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让学生查阅大量资料,并积极思考,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讨论与辩论,从而使思想受到了净化与洗礼,对如何做人、处世有了科学的看法。

五、采用电教,让学生表现

采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促进了教学活动的开展,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职法》的第一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以职业道德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如“自我介绍”一分钟活动;第一单元完后开展了“展礼仪风采,做文明学生”活动;第二单元完后开展了“学有标杆,行有示范”活动等。开展这些活动,要求学生结合本专业的知识,制作成幻灯片进行演示,提高了教学实效,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六、通过表演,让学生展示

展现生活情境,发挥个体创见。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巧妙设置问题,并把知识点层层落实到情境发展中,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而这一过程的展开,则是靠学生的表演来实现:一方面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留下深刻印象,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复习第一单元时,教师根据求职面试、职场礼仪,让学生进行“招聘情景模拟”。教学时,围绕面试简单编写了4组小品,把学生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推出2~3名同学参加一组小品表演,台词可根据主要内容临场发挥。每组表演完后,可由其他学生质疑、纠错。这样,使德育课成为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在体验中提高自我对问题的认识,提高应聘技巧。

七、收集资料,让学生自悟

利用课余时间和课外活动,让学生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有目的地从报纸、杂志、书籍中搜集与本节课紧密联系的典型的人和事。如在学习“见贤思齐,向职业道德榜样学习”内容时,学生们收集了雷锋、范玉茹、李四光、蒋筑英、李素丽、航天英雄和奥运冠军以及汶川地震中涌现出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并在课上交流,学生们印象深刻,易理解和接受,向劳模、标兵学习成了自觉的行动,这样,提高了学生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自觉性,也为将来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八、观摩现场,让学生体验

如学习了第三单元后,老师和学校有关领导到县法院取得了联系,让学生参加了一次法院开庭审理“关于村民宅基地纠纷案”的审判,使学生了解了审判程序,强化了学生的法制意识,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3篇

教育部在2000年《高校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应当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然而近几年来,根据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情况来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高校英语毕业生除了掌握一定的英语专业知识外,其他有关法律、外贸、旅游、金融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少,大多连岗位基本要求都不能满足。为此,在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及定位应及时调整,使之与当前国家教育政策、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相匹配。

英语基本技能的系统化训练,是转型发展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应用导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要求。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者最基础的四项技能,是英语学习者学习和运用英语的基础,是培养英语学习者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语言学习方法的需要,是英语学习者进一步运用语言和外界沟通交流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是英语学习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目前,听、说、读、写各项技能课的设置在内容上大多是各自为政、互不关联,词汇和句型等内容复现率低,不利于联想和记忆,更不利于语言的综合运用。事实上,听读、说写分属语言的输入和输出,相互相关,密切相连,应注重遵循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把听、说、读、写各项语言技能训练融为一体,进行整合,将输入型课程(听、读)与输出型课程(说、写)进行有机整合,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运用所获取的输入进行有效的输出,从而提高他们语言的应用能力及和外界的沟通交流能力。

英语文化内涵的系统化拓展,是转型发展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应用导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学习英语绝不能仅满足于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的学习,更要了解英语国家历史、语言、文化。只有真正理解目的语的历史文化背景,才能更加准确、恰当地运用语言,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包容性及正确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必须加强英美文学、英语语言学、英语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等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系统认知英语语言国家的历史、语言、文化,以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

第4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语文教学;综合能力

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是指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毕业后适应社会需要而具备的综合适应能力,它包括公共通用能力、专业岗位能力、自学转岗能力和创新能力等。2008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了中职语文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的应用性、工具性与人文性,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大力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围绕语文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本体现,也是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要从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的基本要求做起。

(1)字词句段训练。很大一部分中职学生词汇积累不多,许多人识字组词有困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训练。对字词的积累,笔者常用错别字改错竞赛、成语接龙比赛、填字组词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兴趣,让枯燥的训练成为轻松有益的体验。句段训练方面,笔者则加强开放式的句段仿写练习,很受学生欢迎。这种句段练习比起单纯地讲解句子逻辑、修辞等更吸引人,不仅让学生积累了词汇,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2)口语交际训练。首先是与学生做朋友,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千方百计开启所有学生的“金口”。其次笔者在选择说话内容上,由熟悉到陌生,由浅显到深刻;在选择说话场合上,由小到大,由轻松到严肃;在表现形式上,从自我介绍到情景对话,从美文朗读到课本剧表演,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说话的信心。再次是积极创设课堂交际情境,切实关注学生个体语言的展示。如采用讲故事、即兴演讲、朗诵、情境复述、讨论、辩论、答记者问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经过不断强化课堂教学双向互动,收效良好,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快提高。

(3)阅读训练。阅读能力为职业人的素质打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没有阅读能力的人,他几乎很难与他人沟通,他对外界信息的再加工能力也较弱。所以,中职语文课应分梯度,分层次地传授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使他们理解文章的字词句含义,理解文章句段的重要信息,并能筛选、提取、整合、输出各种相关的重要信息。 

(4)写作训练。在中职学生看来,写作是十分困难的事情,笔者采用分层写作的方法来缓解此困境。这种分层写作方法主要从分层写作要求入手,对不同专业,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梯度要求,比如对机电、电子、汽修、数控等专业班,注重作文的书写工整,遣词造句通顺合理,表情达意有一定中心,字数要求略有降低,对于写作特别有困难者,各方面指标均再降低,这样随着他们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作文要求逐渐提升。

二、在模拟职业情境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综合职业能力是社会和企业选用人才的第一标准。企业关注的是综合能力,而不是单纯的技巧、技术。中职学校作为中职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应保证学生从学校向职业人的顺利转变。中职语文教学由于其工具性特点,要注重培养学生适应复杂社会所需要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正确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进教学,以活动进课堂,更能体现与实现以素养带技能的目标。

(1)与专业相结合,创设模拟职业情景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在计算机专业讲授学写《求职信》一课时,笔者就直接把学生带进了微机室,在巧妙地讲解求职信的特点、格式和写作技巧后,就直接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和他们面前的电脑,下课铃声响了,每个人都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电子版求职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上《应聘》一课时,直接把教室的桌椅由面向讲台排放变成了四周围一圈的模式。按照提前布置的任务驱动项目,学生自己准备好材料,四个大组分为用人单位和应聘者两类角色,合作探究,集体讨论,最后得出最佳应聘方案。教师的角色巧妙地转移到了学生之中,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第5篇

一、逻辑思维能力及其基本要求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有以下基本要求:

(一)灵活使用。有逻辑思维能力不等于能解决较难的问题,仅就逻辑而言,有使用技巧问题,而使用技巧则来自于熟能生巧。

(二)参与辩论。思想在辩论中产生,包括自己和自己辩论。在迷雾中导致某种正确认识的原因是有该问题辩论,否则不会去想。

(三)坚守常识。坚守常识并逻辑地得到的结论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的是,归纳得到的结论不能固守,因归纳永远是归纳事物的一部分,不可能是全部,它违反部分怎样不等于全部怎样的常识。

(四)敢于质疑。包括权威结论和个人结论,如果逻辑上明显解释不通时。

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一般方法

(一)归纳法就是从一系列个别的、特殊的、具体的情景材料中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思维方法。它遵循的是“个别――一般”的思维方式。一般要对现象进行概括,再透过现象看本质。高一《经济常识》与现实经济生活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较强这个特点,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思维能力。

(二)演绎法是运用政治、经济、哲学的一般原理或观点分析具体的社会现象的一种思维方法。它遵循的是“一般――个别”的思维方式。一般是先阅读材料,抓住主旨,接着归纳观点,然后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即先摆观点,再用材料来论证观点。教学中,教师要反复带领学生由一般原理推导个别结论,或从许多特殊事物中概括出一般原则,或将关联事物进行类比。

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教法与学法结合。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根据新知识的特点,运用最佳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每一位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新旧知识的转化,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和辩证思维能力。

第6篇

关键词:分层;互助教学;高职数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270-02

一、高职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自1999年高等学校扩大招生以来,高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大,2012年招生达915万人,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职招生人数几乎占据了招生人数的半数(2011年招生高校675万其中高职招生326万人)。高职生来源复杂,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应届高考学生;(2)中职对口升高职学生;(3)高职2+3或3+2模式学生;这其中,应届高考学生是占据了绝大部分,但是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差生较多。由于生源的原因,在数学课堂上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较多新生数学基础知识较差,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第二认为数学学习枯燥无味、厌学思想严重;第三存在较强的自卑心理,学习上不主动,不愿意表露自己的想法,限制在比较小的生活圈子里,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因此,如何提高差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与能力,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关键。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手脑并用的应用型高级人才,由于《高等数学》教材面对的主要是精英教育模式下的学生,高职学生学习传统的教材内容也存在较大困难,难以与实际需要形成对接,与高职培养目标尚有差距。故传统的数学教材及教学方式已经不太适合现在的高职教育,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也强烈要求数学课堂教学与之相适应。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高职学生之现状,数学课堂采取分层教学与互助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可有效提高高职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及能力。

二、分层教学法融入高职数学课堂

所谓分层次教学法,即是指根据高职培养计划与学生实际数学基础情况,对课程内容模块化处理,适当取舍,难易分层,对学生分成不同群体进行不同要求的针对性教学。这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而又不至于互相影响,较好体现高职教育“必需、够用”的原则。分层教学具体可从分班教学与同班教学进行实施。

1.分班分层教学:根据整体生源情况把相关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班级,按照不同进度不同内容要求实施,一般按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生分成了A、B、C、D等班级、按不同内容进行教学。这样的分层的确为教学过程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既好教也好学,教师与学生都能感到相对轻松,这也是分层教学的经典模式。不过,这看上去很美的方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果不同层次的学生数量差距太大,则这样的分层也难以进行。比如优生与中等层次的学生数量不多,而差生较多时,分班则不太可行。并且现实情况往往都是以不同专业学生合班共同上课的方式进行。

2.同班分层教学:在同一个班级中也可实施分层教学,即是按内容要求分层次,分不同时间段对不同对象进行教学,对优生采用较高要求,要求掌握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注意相关知识点的密切联系以及内在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对差生采用基本要求,会简单应用。使得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例如,在不定积分内容的教学中,可以设定基本要求为,了解不定积分,会求基本的不定积分(凑微分);较高要求为:了解不定积分及其几何意义,熟练掌握第一、第二换元方法以及分部积分法求不定积分的方法。课堂教学开始的前部分着重按照基本要求来讲解和练习,完成基本要求后,对优生作特别要求,按照较高要求去加强练习,结束部分由教师再次重复强调基本要求与较高要求以及对应的作业要求。这样的处理方式,对差生来说,已经完成了教师所给出的要求,能胜任数学的学习,有成功的体验,开心是不言而喻的;对优生来说,既能掌握基本要求,也能对各个知识点有了更多的、更深入的了解,满足了其内在的优越感和成就感,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同样有极大的提高,主动学习将成为一种习惯。

三、互助式教学法走进数学课堂

所谓互助式教学法,即是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设定教学目标,对特定对象采取单对单、单对多、多对单或多对多对应的方式共同完成学习的帮教过程,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互助式教学方法,更多的是要依靠同学之间的帮教,依靠的是学习较好同学的带头作用,依靠的是同学之间的信任来完成整个学习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地弱化自己的影响,而要有意识地突出帮教团队的作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可适当采取如下五种互助方式实施帮扶教学。

1.单对单的互助式教学:通过对班上学生的深入了解,如果差生不算太多,可有目的地选择优生与差生组合结成帮扶学习对子,设定一个学习目标,由优生同学带着共同去完成学习的过程。为了让这样的学习组合有压力、有动力,可以采取对学习组合的平均成绩作跟踪观察,如果阶段平均成绩有提高,则注意表扬和鼓励,平均成绩有下降,则注意与同学习组合认真交流,引导同学之间去找出原因,以便于今后改进。这样就能使优生同学有压力,有责任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除了让优生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吃透各知识点及其联系,同时也需要经常考虑和合理组织自己的语言去帮助同学,有效地锻炼了优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差生来说,易于接受同学之间的交流,也易于理解同学的解释,同样也有一种责任感,鞭策自己努力学习,不至于因为自己的原因而影响到帮助自己的同学成绩,对于同学之间订立的要求,也会主动去完成,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整体的、互动的学习氛围,有效带动班上同学的整体提高。

2.单对多的互动式教学:如果班上优生人数较少,则可采取单对多的方式互动教学方式。即是把班上同学分成各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编入一名优生,由优生带头与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制订近期学习计划,对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以及相关习题,教师首先对优生进行适当点拨和提醒,再由优生组织小组成员之间共同研究,采取互相监督、提问、回答、书写的方式去理解,对未能完成(或回答不妥)的要有奖惩,促使组合内成员之间积极参与,形成一种团体的活动,也使得差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接受训练,获取帮助,不断提高。

3.多对单的互助教学:如果班上优生较多时,并且差生基础知识缺项较为明显时,可采取让多名优生与差生结成一个学习小组,根据差生的基础情况,制订好相应的学习计划,做好分工,作好交流,争取在一段的时间内尽量帮助差生补足相关的基础知识;同时根据教师近期给出的学习要求采取组内成员之间,互相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这样的学习方式较快地提高差生学习成绩,同时也让差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多人的优点,帮扶效果较为明显。同样,互相讨论交流的方式也让优生之间获取了较多的解题办法和各种观察问题的角度,结果是多赢的。

4.多对多的互助教学:班上人数较多时,如果优生与差生人数也较多时,可采取多对多的互助学习方式。一般60人的班级,采取学生自主组队与教师适当调配相结合的方式,分为10个小组,每组尽量按231的方式组合,即两名优生3名中等生一名差生;明确组长、副组长人选,明确责任,制定短期与中期学习任务及目标,如近期需要完成的的作业、预习、测验、回答问题等。组内成员之间采取经常性的互相抽查,抽查结果与奖惩条件对接(同学之间互相能认可的小的奖惩方式),适当调节学习气氛。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小组内的成员加强交流,让中等生与差生都能积极参与,并能融入集体团队中,感受到团队的力量,能激发出自己内在的学习动能,从对数学学习毫无兴趣,发展到主动去学习,敞开心扉与同学积极交流讨论。同时,教师也适时就各学习小组学习结果进行评述,对排名靠前的加以肯定和表扬,对排名靠后的也予以鼓励,有意识引导各小组之间形成横向对比,从而促使学习小组内部成员之间更加团结,并积极思考对策,突出了集体的力量。这不仅能使差生学习成绩得以提高,对差生的心理状况也是很好的改变,对社交能力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5.主题辩论会互助交流:根据班上各组数学学习完成的情况,教师适时以班上各组为对象安排主题辩论会,辩论主题紧扣相关数学内容。如“学好数学靠的是什么”、“数学知识在专业上有何作用”、“函数的最值在经济领域的应用”、“怎样求数值的近似值”、“求不定积分的方法”、“定积分的微元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求面积、体积)”、“面积问题对应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等等,这样的主题既能体现学好数学知识的相关要素,又能明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头脑意识清楚,定能主动改变自己不好的学习习惯,让大多数的学生从对数学学科的不了解,到明白其重要性与应用性,从“要我学”变化到“我要学”,从“枯燥无味”变化到“兴趣浓浓”,学习态度与习惯就会有较大改变,学习效果良好。

同时由于辩论会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参加,也会促使各小组在赛前有大量的准备工作,既要弄清辩论的主题,也要知道与主题有联系的知识点,知识网络结构要清楚,对学习小组内部的不同分工以及主动收集和整理资料,也会促使队员有一种参与感、责任感与使命感。各小组之间则存在着默默的竞争,通过教师的适时表扬与肯定,可以使得这样的竞争变得良性,你追我赶的学习环境就会形成,班上整体学习成绩就会有很大的改观,差生数学学习的障碍也将慢慢消除。由于经常性地在一起学习讨论,也使得同学之间能相互了解,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同学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和谐。既能快乐学习,又能享受学习的过程,这较好地克服了差生的自卑心理。笔者通过对所授班级的的多次类似教学处理,效果明显。

四、结束语

在高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以高职教育的“必需、够用”为原则,通过对数学教材内容的模块化适当处理,使得教材内容既符合高职教育的目标又能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入互助式的学习方式,通过抓两头(优生与差生)带中间(中等生),提高了差生学习兴趣,有效改变了差生存在的惰性与自卑的心理问题,并积极参与到团队活动中来,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使整个班集体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有效方法

小学生处于一个对一切学习刚开始接触的懵懂时期,语文课又是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识字,说话,造句,作文等都是日后学生学习其他知识的根基。小学语文老师就如同站在一条路的起点,与学生们一起进步和成长,在学生们慢慢求学路上,帮助他们一起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语文教学要实现创新,就要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广留时空的余地,用教师的“主动”带出学生的“五动”,即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和动手。使师生在互动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培育学生的目的。

一、小学语文创新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和基本要求

1.小学语文创新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方式仍旧停留在围绕着考试转的模式上,疏忽了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受到了限制,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受到了影响。在教学中,教学的两个主体在观念上的迥异导致小学语文教育似乎很难具有创造性。因此在实践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难以得到有效锻炼;体验性教学虽然一再被倡导,但是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缺乏课外的锻炼与实践,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不到锻炼,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2.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基本要求

小学语文教育创新就是以他们的思考方式去掌握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因此,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民主性原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给每位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时间和空间,形成教学相长的环境,扩大学生思维的自由度。

(2)多元化原则。教得“活”, 才能教得生动, 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学生接受知识才能快。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思维个性,并且在思维发展中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根据这种思维的个性和差异的特征,教师应尽量挖掘多种方法,并分析各种方法的合理性。

(3)质疑的原则。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特见解、设想,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作业。学生敢于亮出自己观点的做法,教师要进行积极性评价,或给予表扬,或加以鼓励,使之有一种成就感,弘扬这种探索精神。

(4)开放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并助于他们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

二、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有效方法

1.试教法

所谓的语文试教法就是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转换角色,让学生充当教师来给其他学生授课。可以是课文中的一个小场景或者是课后的一道练习题。小学语文试教法的优势如下。

(1)通过角色转换,使得学生由“被教”转变为“教人”,这种改进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热情。

(2)试教法能够增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由于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无形中促进了师生间的联系,而且在试教的过程中,教师同样享有“学生”的身份,这样平等的关系更贴近学生,更容易得到学生的信赖和认可。

(3)试教法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通过授课实践使他们能够克服胆怯的心理,增强他们的应变能力,从而体会到教师的苦与乐。

2.多维教学法

多维教学法是将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加以改进,使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从多角度、系统地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分析判断的能力。开展多维教学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鼓励性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鼓励性教学的方式积极地、正确地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适当的鼓励性评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 还能够增强学生对周围世界探索的欲望。对学生创新见解的肯定有助于活跃他们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辩论性教学。在实施辩论性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课堂小型辩论赛,也就是要求教师在课下给学生分组,将辩论的正反观点下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组织材料,然后在课堂辩论赛上,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当参赛选手辩论时遇到了困难,可以转向亲手团寻求帮助。通过以上的方式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 不但有助于开拓学生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更能够增强学生间的团结意识和竞争意识。

3.朗读性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法的应用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课文基本结构的认识,而且通过对课文意境的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下面介绍在朗读时要注意的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