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食品经济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3-06-29 16:41:49

序论:在您撰写食品经济与管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食品经济与管理

第1篇

一、食品安全市场信息不对称

由于食品安全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而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已愈发严峻与尖锐,严重影响到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导致食品安全市场失灵的外部性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公共物品问题三个要素之间关系表现为由于食品安全信息为公共物品,因公共物品的特性无法由市场机制产足,导致食品交易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而引发外部性问题,即食品安全市场失灵主要源于食品安全信息的不对称。食品市场中的生产者、经营者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天然地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不可能或者充分提供其所掌握的关于食品成分、品质的信息。因此,交易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或者失衡,必然导致外部性的问题。充足、真实的食品信息对于预防、防止食品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二、经济法理念

经济法理念是经济法的灵魂,是统摄经济法理论与实践的核心和关键,只有明确了经济法的理念方能保证经济立法以及经济法学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①经济法理念的基本内容包括:适度干预理念是相对于全面干预、任意干预而提出的,实际是国家在经济自主和国家统治的边界条件或者临界点上所作的一种介入状态,有助于厘清市场与政府的边界。实质正义理念,表现为对具体人格的而非抽象主体进行的价值关怀,包括对弱者权利的倾斜性配置,即经济法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利益直接予以保护,以及对平等主体之间的不平衡的经济利益关系予以矫正。可持续发展理念即要求经济法公平同等地关注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维护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可持续性,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的全方位发展的整体性。适度干预理念,是指要求国家对市场的干预要以不破坏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为限度。

三、经济法理念下食品安全市场食品信息完善的思考

一定程度而言,食品安全市场中的市场失灵因其特性为必然,而政府失灵则就现实与主观情况而言具有或然性。但不能因此否定市场的无形之手对资源有效配置功能,更不能否定政府有形之手的干预功能。对食品安全市场规整、食品安全的保障以及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关键仍在于国家以经济法的形式对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进行双重矫正,以经济法理念统摄政府建立并完善食品安全信息机制。以经济法理念为视角,政府如何提供食品信息,包括政府自身角色的正确定位,以及如何通过与公众、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互动与合作生产信息。具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适度干预理念下的政府与政府

食品安全信息不能依靠市场自发调节,必须有政府的干预。政府应在适度干预理念下介入食品安全市场,首先,应对政府的角色进行定位,以准确把握干预食品安全市场的能力边界。政府为食品安全信息生产者,其所具有的公共管理职能、在信息获取上的优势与充足的财政保障为政府对食品信息的生产提供了可能。政府各部门之间应加强协调配合,据科学合理的质量检验规范以及质量标准,建立充分交流和共建共享的信息收集、整理、传输和利用机制,确保食品安全信息有效传递,实现各部门间在风险评估、重大决策以及事故处理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其次,政府应当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干预,依法对食品安全信息失灵的食品行业进行监管,不能缺位、逾位、错位。国家运用公权力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而国家干预的广度和深度要取决于市场的需要。

(二)实质正义理念下的政府与消费者

食品安全市场消费者与生产者、经营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并不平衡,未达实质正义的状态。因此,为对弱势一方的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存利益进行直接保护,政府应当开通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渠道。即政府应当加强舆论监督,保障公众充分的参与平台。公众作为食品安全市场的参与者之一,积极维权能有效遏制假冒、伪劣产品的横行,其对食品安全的事后监督也更为积极,也能及时地对不平衡的经济利益关系予以矫正。政府可通过举报电话、举报奖励、监督热线等平台,及时受理并对受害者进行积极的救治,保障公民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组织对食品的安全检验,实现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政府与企业

第2篇

关键词:食品 食品安全 信息不对称 政府职能

一、基于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食品安全管理背景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十分严重,如2010有媒体报道不法分子加工“地沟油”。“地沟 油”流入餐饮服务环节,威胁消费者饮食安全。2011年3 15特别行动中,央视曝光了双汇“瘦肉精”养猪一事。2012年,食品安全依然无法回避,假鸡蛋、甲醛鸭血事件、圣元奶粉、可可可乐、金龙鱼等知名企业问题不断,牵动着消费者的神经,能否破解食品安全顽疾,关系到公众健康,关乎到社会诚信。

信息都具有客观性、无限性、普遍性、动态性、依附性、实效性、系统性、传递性、共享性以及可度量性等基本特征。当前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信息化时代,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食品安全问题管理不善,极有可能造成舆论的形成机制出现了聚合化、实时化、跨地域的趋势,大规模、全国性的舆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成为公共事件,使舆情更加困难。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信息化时代,质监部门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实现食品安全管理的技术革新与观念更新,如可以建立企业质量信息网站,建立企业质量信息共享平台以及企业质量安全监控系统等。这都为信息化时代食品安全管理提供了新的模式与路径。而对食品安全进行质量技术监督有利于提升产品质量、促进企业销售、提升品牌形象、促进新产品开发、确保民生利益等好处。

食品安全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理论界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决对策,各国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但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无法从根源上阻止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实际上,食品安全的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市场失灵和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信息不对称的产生不仅与食品生产者、消费者、相关政府部门有关,而且与买卖双方的互动行为有关。食品安全信息不仅是政府制定食品安全法规,对食品市场进行安全管理的政策依据,也是消费者安全消费的有力保障。鉴于此,本文从食品安全中信息不对称的视角研究食品安全问题。

二、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主要表现

一是食品自身的特性存在信息不对称。由于知识水平和时间的限制,消费者很难对食品的各种特性做出准确判断,更难辨识出食品的安全特性。对于食品的物理属性,消费者通过感官可以获得;食品内在的营养健康特性,消费者通过以往的消费体验来逐步了解;然而,食品的安全特性,通过感官是无法获得的,尤其是农药残留和有害物质含量,即使通过消费体验也无法在短期内做出判断。况且,消费者面对的是最终食品,对于食品生产加工中的各种技术应用,食品供应过程中的安全控制状况都一无所知。食品安全信息的难辨识性直接导致了食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二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假设,生产者和经营者拥有完全的市场信息及信息处理能力,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其行为是理性的。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生产经营者的行为具有“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特征,并非完全遵循理论假设。由于食品交易频率高、市场流动性大、中间环节多,使得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和难追溯性。但是,只有生产经营者知道食品质量安全情况,而消费者在购买前最多只能了解某一类食品的总体质量安全水平,不能确切判断所购买食品的具体质量安全水平。

三是食品流通各环节间的信息不对称。食品从生产到最终被食用要经过多个环节,随着食品产业链条的不断延长,各个环节都会出现食品的安全信息不对称现象,在整个食品的产业链条中安全信息在各个环节都有出现失真的可能性,各种自然、人为等干扰因素使食品安全信息难以准确传递。

四是政府各管理部门之间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的不对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片面追求食品的数量,食品生产加工业分散,缺乏健全有效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与手段。各级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虽然能够检测出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但是检测的成本高昂、速度较慢,加上食品的产业链条冗长、缺乏标识、食品安全责任的可追溯性差,导致监管者与生产经营者之间的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此外,监管者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不能被迅速、有效地传递到消费者,导致政府与消费者之间的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

三、解决食品安全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措施

一是要提高消费者信息获取的能力。在国家财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为提高资源配置利用效率,有必要重点地、有针对性地在特定人群中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广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根据各地消费者的特点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活动,提升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改善信息传播途径,方便消费者获取。电视是消费者接受和获取认证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利用电视媒介对消费者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对有效改善消费者利用质量认证信息有重要作用。

二是要加强生产上的组织化建设。加强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自律,强化责任意识,要站在为群众健康负责的角度上从事生产,自觉按照行业标准进行生产。建立自查制度,做到自查表所列的内容要求,生产符合核准内容的产品,建立原料与产品进出库记录台帐,并且具备完整的批次生产以及检验留样记录,从业人员均具备有效健康证明上岗操作。

三是要规范流通环节中经济主体的行为。食品质量信息传递和生产者声誉机制建立还需要中介组织的介入。调动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国际标准组织、新闻机构和其他信息服务组织的积极性,发挥其监督评价和信息传播作用。国际标准组织的认证体系、消费者协会的监督与宣传、食品工业协会对成员厂商的自律要求、信息服务组织对国内外最新食品安全问题的跟踪与研究,都有助于食品质量信息及时、有效传递,提高消费者辨别产品质量的能力,提高消费者对食品质量的认知,有助于抑制食品市场上出现低质产品。

四是要加强政府监管职能。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应尽快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体系、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等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政府的监管职能。

参考文献:

[1] 闫炳辰,我国电子政务中的“信息孤岛”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5;

[2] 葛忠海,政务管理信息系统效率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

[3] 桑雪欣,我国质量技术监督打假治劣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4] 王丽娟:浅析质量管理信息化的误区[J],焦作大学学报, 2003年04期;

[5] 范春光:国外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及其借鉴——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信息披露制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8年03期;

[6] 袁俊: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若干问题分析[J],标准化报道, 2000年06期;

第3篇

关键词:产品市场;竞争度;激励;企业效益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3-0049-05

一、文献回顾

学术界和企业界一直关注企业高管人员的激励问题,随着公司治理机制的研究深人,众多学者认为产品市场竞争是解决所有者与经理之间问题的有力手段,因为产品市场竞争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司外部监控机制,它能以最经济的方式提供信息,减少所有者与经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减少了企业的成本。

经济学家普遍相信产品市场竞争对管理者激励能够产生有效影响(Nalebuff,1983;Hart,1983)[1][2]。他们认为,市场中竞争企业越多,增加了相对业绩比较的可能,而相对业绩比较作为一个充足统计量大大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从而调动其努力工作的积极性,使CEO报酬与其个人关系更密切。Cunat & Guadalupe(2004)以1992―2002年的美国金融业经理薪酬为样本研究了产品市场竞争对高管薪酬效应的影响。他们的研究发现,随着竞争加剧,经理的总报酬增加了,薪酬绩效敏感性也增加了。这些结果表明,随着竞争加剧,银行等金融公司加大了对经理的薪酬激励强度,从而改善公司业绩[3]。

而Klaus M. Schmidt(1997)则提出经理人面临的竞争环境对经理人激励有两种效应:一是市场竞争强度越大,越增加企业破产的可能性,为避免企业破产,人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从而可以得到更多的激励,故对经理人努力是正向的促进效应;但同时因为竞争会降低企业利润,使得委托人对经理人努力缺乏必要的吸引力,于是总效应可能并不确定[4]。

Santalo(2002)的研究发现,即使给予经理较少的激励,竞争带来的清算威胁也会促使经理更加努力地工作[5]。

从上我们发现国外关于产品市场竞争对经理人激励影响的研究还是存在分歧,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理论和实践也存在着冲突。

在国内,谭云清等(2006)利用2003―2005年上市公司年度数据检验中国产品市场竞争、经理报酬与公司效益之间的经验关系,研究发现:产品市场竞争与经理报酬之间呈显著的互补关系[6]。刘金岩等(2008)研究发现,只有当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超过一定水平后,产品市场竞争才会对经理层激励效果存在显著的正面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民营控股企业中比在国有控股企业中更强烈[7]。

为了进一步验证特殊市场环境中中国上市公司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强度对高管激励的影响,本文选取沪深两市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同时根据上市公司效益好坏进行分组,分析产品市场竞争与其高管激励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假设

Hart(1983)认为市场竞争强度越大,委托人可能会给予人更多的激励,因为市场竞争强度越大委托人可以更好地了解人努力程度,减少了信息不对称性,使人更加努力工作。但是市场竞争强度过大,企业管理者一旦经营不善,将会使企业利润降低,甚至出现利润负增长的窘境,此时,正如Klaus M. Schmidt(1997)所说,企业所有者对经理人的努力会缺乏吸引力,同时为降低企业成本,企业所有者不会考虑增大对其经理层的激励,甚至会减少对其经理层的激励。为了检验上述现象是否在中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据此笔者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1:效益良好的企业,面临更高的市场竞争时,会对其高管进行更多的激励。

假设2:效益低下的企业,在面临更高的市场竞争时,会减少对其高管的激励。

三、数据样本、变量选择、模型、描述性统计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样本

本文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将上市公司分为13个门类,又将制造业分成10个次类,剔除了金融保险业、木材家具制造业、传播与文化产业、综合类和其他制造业5个企业数量少或产品同质性不高的行业,最后保留了17个行业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上述17个行业2002―2006年在沪深两市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并进行了如下筛选:剔除中间退市的公司;剔除数据缺失和异常的公司;剔除经营状况异常的ST、PT公司;剔除2002―2006年这5年期间行业变更的上市公司。最终的研究样本包括沪深两市共739家上市公司5年平行数据,所有样本观测数据均来源于CCER数据库。

(二)主要变量选择

1. 企业高管激励变量

通常对于管理者的激励主要采取底薪、奖金和股权激励三种方式,由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持股比例仍然较少,股权激励作用极为有限,故本文选取前三名高管年薪的自然对数作为企业高管激励指标的变量,用INCENTIVE表示。

2. 产品市场竞争强度变量

关于产品市场竞争强度指标,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在国内刘志彪和姜付秀(2003)利用企业数目、赫芬因德指数(HHI)和企业销售额对竞争对手竞争行为的敏感度三个指标来衡量产品市场竞争强度[8];施东辉(2003)使用主营业务利润率来表示制造业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经过权衡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赫芬因德指数和主营业务利润率两个变量作为产品市场竞争度的变量[9]。

(1)赫芬因德指数(HHI):定义为HHI=■■2,其中xij为第j个行业中第i个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用主营业务收人替代,而Xj=■xij,表示第j个行业的销售总额。赫芬因德指数越小,市场竞争强度越大;反之,说明市场竞争强度越小。为了尽可能地使赫芬因德指数反映市场竞争强度,本文选取17个行业的所有沪深A股上市公司(只剔除数据缺失和异常的公司)的数据,对每个行业的赫芬因德指数来进行计算。

(2)主营业务利润率(Profit Margin of Main Operations,用PMO表示)

Nickell(1996)指出,主营利润率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企业的“垄断租金”,垄断租金越高,意味着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越低,反之,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越高[10]。故而主营业务利润率能够反映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强度,我们将此变量作为产品市场竞争的辅助变量。

3. 控制变量

我们将企业的经营效益和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企业的经营效益,采用净资产收益率(ROE)来表示,一般情况下,企业的效益越好,其高管会得到更多激励。公司规模,用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SIZE)来表示。魏刚(2000)[11]、陈志广(2002)[12]等研究都表明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水平与企业规模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三)模型选取

我们根据表示市场竞争强度的赫芬因德指数(HHI)和主营业务利润率(PMO)两个指标,设定两个面板数据回归模型:

INCENTIVEit=?琢+?姿i+?茁1×HHIit+?茁2×SIZEit+?茁3×ROEit+μit(1)

INCENTIVEit=?琢+?姿i+?茁1×PMOt+?茁2×SIZEit+?茁3×ROEit+μit(2)

其中INCENTIVEit表示第i公司第t年的高管前三名年薪自然对数;λi表示各上市公司不可观测的固定效应,用来控制不随时间变化但随样本企业不同而变化的因素的影响;HHIit表示第i公司第t年的赫芬因德指数;PMOit表示第i公司第t年的主营业务利润率;SIZEit表示第i公司第t年的总资产对数;ROEit表示第i公司第t年的净资产收益率;μit为误差项。

(四)工具变量的选择

Michael Raith(2003)指出,经理人的行为会影响市场竞争[13],比如经理人对产品采取降价策略,其他同质性较高的同行业企业也会采取相应策略,无形中增加了市场竞争。我们利用工具变量法来解决模型的内生性问题。

1. 由于一个行业的平均资产往往决定这个行业的进出难易程度,如果一个行业平均资产越大,进出门槛就越高,其进出就越困难,那么产品市场竞争度就会越低,反之就大;同时行业平均资产与高管年薪相关度不大,故而我们选取行业的平均资产的自然对数作为赫芬因德指数(HHI)的工具变量。

2. 刘志彪等(2003)研究发现,企业的资本结构与其所在的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强度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吴晓求等(2003)研究发现,在中国资本市场中,特殊的市场环境决定高管激励机制没有成为能够显著影响资本结构的制度性因素[14],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我们选取能够反映企业资本结构的资产负债率指标作为主营业务利润率(PMO)的工具变量。

(五)描述性统计

上述各基本数据的统计属性如表1所示:

(六)研究方法

本文将739家上市公司样本分成3个组,分别为全样本组(包括所有739家公司)、企业效益良好组和企业效益低下组。其中根据2002-2006这5年期间公司是否出现过营业利润的净资产收益率(即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所有者权益合计)为负值,若5年期间该公司的营业利润的净资产收益率一直为正,我们就将此公司归入效益良好组,否则归入效益低下组,以此得到效益良好样本组共计482家公司,效益低下样本组共计257家公司。

同时本文以高管年薪(INCENTIVE)作为因变量,以赫芬因德指数(HHI)、主营业务利润率(PMO,产品市场竞争的辅助变量)、净资产收益率(ROE)、和公司规模(SIZE)作为自变量分别对上述3组样本进行面板数据的多元回归分析。

四、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我们用模型(1)对全样本组进行回归分析;用模型(1)和(2)对企业效益良好组和企业效益低下组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对固定效应估计和随机效应估计的豪斯曼检验(Hausman Test):

1. 全样本组和效益良好样本组的豪斯曼检验结果显示可以在1%的统计水平上拒绝随机效应估计和固定效应估计的系数没有系统性差异的零假设,从而支持固定效应估计,故而我们利用面板数据的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并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TSLS)对上述两组进行多变量的Panal Data回归估计(用行业的平均资产的自然对数作为赫芬因德指数HHI的工具变量,资产负债率作为主营业务利润率PMO的工具变量)。

2. 效益低下样本组豪斯曼检验结果显示不能拒绝原假设,故而选择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并用最小二乘法(LS)对该组进行回归估计,由于效益低下组中,其高管激励与产品市场竞争不存在明显的互补关系,故而不用工具变量法TSLS进行估计。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所有估计都采用加权最小二乘估计)。

(1)三个样本组的5个回归结果中SIZE和ROE的系数都为正,并且都在99%的置信水平上通过检验,这样的结论与魏刚(2000)、陈志广(2002)等研究一致,都表明高管薪酬与公司规模和净资产收益率显著正相关。

(2)企业全样本组中模型(1)回归结果我们看到HHI的回归系数为(-0.023),但未通过检验。

(3)企业效益良好样本组中:模型(1)回归结果表明,HHI的回归系数为(-0.828),并且在99%的置信水平上通过检验,故而我们认为效益良好的企业其高管激励与HHI显著负相关,即效益良好的企业其高管激励与市场竞争强度显著正相关,假设1成立;同时从模型(2)回归结果我们看到作为市场竞争强度辅助变量的主营业务利润率(PMO)其回归系数为(-0.551),也在99%的置信水平上通过检验,我们认为效益良好的企业其高管激励与PMO显著负相关,即效益良好的企业其高管激励与市场竞争强度显著正相关,这进一步验证了我们的假设1。

(4)在企业效益低下样本组中:模型(1)回归结果表明,HHI的回归系数为(1.318),并且在95%的置信水平上通过检验,故我们认为效益低下的企业其高管激励与HHI显著正相关,即效益差的企业其高管激励与市场竞争强度显著负相关,假设2成立;同时从模型(2)回归结果我们看到主营业务利润率(PMO)其回归系数为(0.589),在95%的置信水平上通过检验,即效益差的企业其高管激励与PMO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效益良好的企业其高管激励与市场竞争强度显著负相关,也进一步验证了我们的假设2。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得出了如下结论:企业在面临高产品市场竞争度时会给予其高管更多的报酬激励,这说明在产品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提升竞争力,在高竞争环境下能够生存,通过激励机制激励其管理层是必须的;而对于效益差的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会降低对其高管的报酬激励,这种现象在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困局,其主要原因是效益差的企业其竞争能力低下,而当其面临的竞争强度越大时,企业利润会大幅度降低,甚至出现利润负增长,企业所有者对其高管的努力也会因此缺乏必要的吸引力,可能还会因此惩罚其高管,降低对其高管的激励,而与此同时其高管并没有减少其努力程度。故而对于效益低下的企业,我们应该摆脱传统思维的限制,不能仅仅因为利润而忽视对其管理层的激励,此时更应该通过经理人市场引进合适的人才并给予其适度的激励,诱使其能投入更多的精力为企业摆脱困境,同时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但是通过上面的实证分析可以很遗憾地看到我们的企业所有者往往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参考文献:

[1]Barry J. Nalebuff and JosephE. Stiglitz. Prizes and Incentives: 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Compensation and Competition,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J],Vol.14,No.1(Spring,1983),pp.21-43.

[2]Hart: The Market Mechanism as an Incentive Scheme,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J],1983,14:366-382.

[3]Cunat V and Guadalupe M. Executive Compens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the Banking and Financial Sectors[Z],IZA Discussion papers,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Labor,2004.

[4]Klaus M. Schmidt. Managerial Incentives and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J],Vol.64,No 2(Apr.,1997),pp.191-213.

[5]Santalo J. Substitution between Product Market Competiton and Financial Managerial Incentives[R],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Chicago,2002.

[6]谭云清,朱荣林,等.产品市场竞争经理报酬与公司效益: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管理评论,2008,(2).

[7]刘金岩,牛建波.产品市场竞争对经理层激励效果的影响研究[J].财贸研究,2008,(3).

[8]刘志彪,姜付秀等.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强度[J].经济研究,2003,(7).

[9]施东辉.转轨经济中的所有权与竞争: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3,(8).

[10]Nickell.S: Competition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J],vol.104,No.4(Aug.,1996),pp.724―746.

[11]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效益[J].经济研究,2000,(3).

[12]陈志广.高级管理人员报酬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2,(5).

[13]Michael Raith: Competition,Risk,and Managerial Incentive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Vol.93,No.4,(Nov.,2003),pp.1425-1436.

[14]吴晓求,应展宇.激励机制与资本结构:理论与中国实证[J].管理世界,2003,(6).

[15]David Scharfstein: Product-Market Competition and Managerial Slack,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J].Vol.19,No.1,(Spring,1988),pp.147-155.

The Study of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and Top Managers Incentives

Wang Yanjie,Tu J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 610031, China)

第4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B/S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高校信息化历经20余年的艰苦建设,各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各大高校都进入了数字信息化的时代,目前针对高校教务管理系统都已比较常见,但是学校针对精品课程管理系统还并不完善。可以通过精品课程管理系统来管理高校的所有精品课程,它是一个辅助教学型的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方便教师、学生及其他相关人员查看各精品课程的教学信息,实现教学的资源共享;同时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好的促进同学们的学习优秀的精品课程。

1 系统设计目标

精品课程管理系统主要是为了让教师、学生及其他相关人员更好的了解学校当前的精品课程,也能够进一步去促进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并要求系统达到以下功能。

1、可以实现教学过程中老师教的支持和对学生学的支持,以及对教学活动的管理与实现,实现教师学生的互动。

2、教师可以登录系统进行精品课程的申报和建设。

3、教务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对教师申报的精品课程进行审批。

4、学生可以通过系统查看每一门精品课程的详细信息。

5、学校领导、院系领导可以异地查询学校所有精品课程信息。

6、规范了高校管理流程,使管理有章可循。

2 系统设计分析

基于WEB的精品课程管理系统使用visual studio 2005+sql server 2005平台进行开发,操作直观。由数据库直接配置用户账号和初始密码,安全程度高,防止学生和教师信息的泄露。本系统使用当前流行的.net平台,开发出B/S架构的精品课程管理系统。实现了系统管理、精品课程管理、用户管理、公告管理等模块。针对精品课程管理的需求,本系统实现了在精品课程管理中的一些典型模板,实现了精品课程管理的大致需求,能够很好应用于普通高校、中小学等事业单位的精品课程管理中,能够比较好的管理精品课程。

2.1 总体框架

本系统,主要有四大权限设计,包括学生、教师、教务管理人员、系统管理员。如表1所示:

表1 用户权限设计表

2.2数据库设计

根据系统的需要,本系统选用了SQL 2005来进行数据库的逻辑设计。在完成该系统的需求分析及概念结构设计之后,创建系统的数据库。以下是本系统所用部分表。

1. 用户表。该表以员工ID为主键,包括用户名,密码,角色ID等字段。

表2 用户表

2. 精品课程表。该表以课程ID为主键,包括课程ID,课程名称等字段。

表3 精品课程表

3 系统实现

3.1用户信息模块

3.1.1 用户个人信息显示:显示用户自己基本信息、修改自己基本信息、修改自己密码。

3.1.2 显示所有用户信息:显示所有用户基本信息、查询用户基本信息、删除用户、用户工作部门的调动、增加用户。

3.2精品课程管理模块

3.2.1 精品课程申请。教师成功登陆本系统后,可以根据自己所授课程进行精品课程申请,申请的内容包括课程名称,课程复杂度。点击提交后,信息进入数据库,供教务管理人员进行查询审批。

3.2.2 审批精品课程。教务管理人员登陆系统,可以对所有的教师的精品课程申请进行审批,点击待审批的精品课程申请,出现具体的申请条目,。

3.2.3 查看精品课程信息。教师成功登陆系统后,可以查看精品课程申请历史进行查询,系统根据教职工ID进行查询,将结果返回到本页面。教师点击后面的选择按钮,就可以详细查看审批未通过的原因等信息。

4 系统测试

系统测试目的是通过和系统的需求相比较,查看开发的系统与预期的要求是否相符,从而提出更加完善的方案。系统测试的任务是尽可能的查出系统程序中的错误。

5 结束语

本系统使用的是当前流行的+SQL 2005的开发技术,实现了B/S结构的精品课程管理系统。使用B/S结构有许多的优点,它支持异地申请,方便学校、学院信息的快速共享管理。同时,它安全性好,界面友好,能够让用户更好的使用。

参考文献

[1] Hersh Bahasin ,高健,英宇译专业项目实例开发[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2] 范德明.精品课程教学网站建设研究[R].山东:山东工商学院,2007-12.3-6.

[3] 梁好翠. 高校精品课程网站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C].广西:广西计算机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153-154.

[4] 梁亚雄. 对精品课程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思考[J].北京:教育理论与改革实践,2008.2-3.

[5] 唐景莉.精品课程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共享[J].北京:中国教育报, 2007-9-30.2-3.

作者简介:

第5篇

关键词:;SQL Server 2000;B/S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8007803

作者简介:黄逸凡(1982-),女,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信息技术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与多媒体技术。

0引言

建设“精品课程”是我国推出的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为了更方便对精品课程申报、评审进行管理,有必要建设符合自己学校需要的精品课程管理系统,它是按照精品课程的建设标准来建设的课程管理系统。该系统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满足一线教师精品课程建设、申报、信息、远程教学和系统维护升级等要求。下面探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

1系统分析

1.1系统目标

精品课程管理系统应具有管理和教学两大功能,包括精品课程管理、在线教学、在线学习、在线讨论及其他网络系统功能。一方面可以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精品课程的申请、建设和管理提供便利;另一方面为实现个性化教学,加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协同和交流,拓展教学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广度提供有力的支持。

1. 2系统模式的选择

基于网络的软件系统的开发,应该先制定系统的工作模型。根据各种Web系统工作模式的优缺点,可以选择出适合的网络类型。现在运用非常广泛的工作模型是: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和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模式。

1.2.1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

Client/Server工作模式(C/S结构),采用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的系统,包括一台或多台服务器以及大量的客户机。它分两个部分来解决应用程序的任务,服务器配备大容量硬盘并装有数据库系统,用于数据的存偖和查询;客户端安装专用的软件,负责数据的录入、计算和输出。

1.2.2Browser/Server(B/S模式)

Browser/Server工作模式(B/S结构)是以Web技术发展起来的。在这种模式下,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浏览器来实现,一小部分功能在用户端(Browser)实现,但是主要运算服务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B/S模式具有系统开发和维护简单,对用户端几乎没有要求,界面友好,操作简单,适于网络信息等特点。

结合高校教学管理实际需要,在本精品课程管理系统中,一般用户需要采用网络处理功能,可以采用Browser/Server工作模式,这样的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如学校教务教学管理人员通过浏览器对精品课程进行评审管理。如教师可以通过浏览器申报精品课程,查询课程计划、学生作业;学生可通过浏览器查询相关的课程计划、课程作业通知、课程作业成绩等课程资源;对于系统管理者使用的功能则采用Client/Server工作模式,比如数据库清理、系统密码设置、权限设置等。使用B/S与C/S相结合的架构,使它们最大程度发挥各自优点,Client/Server工作模式安全性好,Browser/Server工作模式操控容易的特点都得以体现。

2系统设计

2.1操作系统与开发工具

精品课程管理系统所运行的操作系统选定主要依据下面几点,对硬件要求,网络速度,以及系统稳定等。因为精品课程管理系统平台运行网络环境中,所以可以选定Windows2008、SQLServer2005、IIS7.0作为操作系统的平台。

2.1.1Windows2008操作系统

Windows Server 2008 是专为强化下一代网络、应用程序和 Web 服务的功能而设计,是有史以来最先进的 Windows Server 操作系统。它能接入数以万计的用户,可兼容多种CPU,为放大使用者提供文件共享、网络通信、网络连接和打印等各种服务。

2.1.2IIS 网站服务器

IIS(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互联网信息服务)是一种Web(网页)服务组件,它包含SMTP服务器、NNTP服务器、FTP服务器和Web服务器,分别用于浏览网页、发送接收文件、新闻组和邮件服务等方面,它使得在网络(包括互联网和局域网)上很轻松地各种数据, 而且IIS还有一个特点是支持ASP。

2.1.3SOL Server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SQL Server 是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一种适合大中型客户的数据管理和分析平台。包括企业数据管理、智能电子商务等功能,具有高可用性、高安全性、可伸缩性等特点,是需要进行各种数据处理的大中型用户的第一选择。

2.1.4系统开发工具

程序是通过通用语言的编译运行的,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可以在各种平台(如Windows 2000/2008 Server/VISTA/7/XP上)上运行。由于同时也是languageindependent(语言独立化),程序员可以选择一种最适合的语言来编写程序,比如采用C#、VB、Jscript等语言编写。

综合考虑,采用Windows Server 2008系统与工具来建立精品课程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使用SQL Server 2005,而编程语言则使用流行的C#。

2.2各功能模块的设计

功能结构图如图1所示,精品课程管理系统一共为4个模块:分别为功能管理、课程申请、课程审核、网上教学。进入每个模块后还分别有若干子模块。

2.2.1功能管理

功能管理模块是系统的主体模块。它的功用是管理作业、论坛、测试、课程及公告。

第6篇

内容摘要: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实施准入制度和实时监控与动态跟踪管理,构建具有可追溯性的农产品供应链系统,是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加工、交易、物流配送等高效运营的基础,是北京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并就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连锁超市配送中心为主导等三种具体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的构建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封闭供应链管理 农产品物流模式 核心企业

自2006年首次提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概念以来,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管理一直是管理学界研究的重要领域。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是以农产品安全为目的,利用封闭性的生产经营渠道,整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并通过管理制度规范和管理模式创新,确保农产品从原材料生产到销售终端处于多层次的监督管理和检测之中,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最终实现农产品消费安全的供应链系统。

北京市是一个特大型的农产品消费城市,农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如何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多样化、个性化、新鲜化、无害化、及时化的要求,一直是北京市农产品流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从北京市农产品物流来看,近年来,北京市初步形成了以新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超市、专卖店等为主的农产品物流网络,出现了自营、中介主导型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公司主导型等农产品物流模式,但目前仍存在着物流环节多、物流效率低、物流信息流通不畅、供应链缺乏整合等问题。现阶段解决北京市农产品物流问题,关键是创新农产品物流模式,构建起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发展专业化物流配送。因此,北京市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对提升农产品质量和价值、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农产品的物流效率与效益、提高北京市农产品物流的集约化和现代化水平、提升北京市世界城市的形象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的提出

模式是人们对事物的基本认识,并以此为基础演生出一种新知识。按照中国《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模式是某一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可使人照着样子去做的一种标准样式”。农产品物流模式是对农产品从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之间物流进行系统设计和规划的组织方式,是农产品物流渠道结构特征与存在形式,它包括渠道结构、物流形式、物流各个参与主体的相互关系、合作组织方式以及各主体间相互协调的手段,等等。科学的农产品物流模式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促进物流资源整合、优化供应链库存管理、提高企业响应市场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是在封闭供应链上对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进行系统设计和规划的组织方式,是农产品物流模式的高级形式。国外先进的农产品物流模式都具有物流市场化、信息化、一体化、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并且每种模式的发展都与其所依托的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在北京市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时,应遵循农产品物流模式演绎规律,适应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发生活方式变革的要求,符合农产品物流特性,做到物流环节精简、物流信息传递顺畅、物流环节衔接无缝、物流专业化运作。

农产品封闭供应链运行,需要通过一系列运行策略来实现维护农产品物流及安全的目标,它需要核心企业发挥重要的组织协调作用并承担相应的安全责任。因此,封闭供应链是围绕着核心企业建立起来的,是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一切向前的关系,以及核心企业与分销商、分销商的分销商及一切向后的关系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作为整个链条的管理者,其协调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供应链运作的好坏以及整个供应链竞争力的大小。核心企业除了充当本链条的管理者之外,还要能够保持链上企业之间的信任和交易关系的稳定。任何一条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增强整条供应链的价值、提高整体效率都会认真考虑本链上其它成员的利益,并通过突出核心企业的管理地位,使封闭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由传统竞争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组成供应链联合体,与其他供应链相竞争,最终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综上所述,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运行的关键是核心企业。封闭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是封闭供应链的“信息交换中心”,是封闭供应链上农产品物流集散的“调度中心”,是封闭供应链上农产品质量的“保证中心”。

北京市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的总体思路

面对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以及消费需求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北京市应从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高度重视农产品供应链物流问题。在现有农产品物流的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核心企业为链主构筑农产品供应链,将农产品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经济活动纳入到封闭供应链的体系之中。在封闭供应链内部形成围绕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科学的运行机制,在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中,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构建有效的质量安全体系,搭建现代化的信息平台,逐步形成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竞争的、良性的、现代化的运营机制;对整个封闭供应链中各参与组织、部门之间的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等,通过优化提高所有相关过程的速度和可靠性,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和效益。在封闭供应链外部,通过着力于服务体系的培育,推动北京市农产品物流的良性发展,构建起柔性好、响应快、过程简洁、信息共享、运行效率高、用户满意度高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新模式。

(一) 建立封闭供应链成员的准入制度

为了提高农产品的安全质量,保证整条封闭供应链的健康运行,核心企业要对封闭供应链成员实行一定的准入制度。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应依据现有政府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供应链运行的标准体系,包括信用标准、技术标准、质量标准和流程标准等。企业要想加入这条封闭供应链,必须达到相应的标准。封闭供应链的每个环节出现质量安全问题,都会影响整条链的利益。在封闭供应链建立之初,就要按照规定标准对加入供应链的成员设立准入制度,并应依据现有国家标准及其他标准,进一步完善企业标准体系,从而对供应链成员进行有效的检验和监督管理。

(二)加强农产品检测和实施质量安全责任追溯制度

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是以产品质量控制和产品安全为首要目标的供应链。参照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要求,在多级供应链物流节点上设立严格、可靠的流程监督和检测模式,是确保产品质量和产品安全的重要手段。这个多级检测节点体系中应包括至少一个第三方权威监管机构,这个权威监管机构可以由政府部门或行业权威组织出面担当,并与封闭供应链成员企业保持利益关系上的独立。同时还应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溯机制。实行农产品追溯制度,可以强化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的责任,通过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不断优化整个封闭供应链,提高供应链的市场竞争力。

(三)建立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机制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化管理模式,是一种管理哲学,其精髓主要体现为:以顾客的需求为大前提,通过供应链内各企业紧密合作,有效地为顾客创造更多附加价值;强调供应链整体,以及核心企业与相关成员的协调运作;强调速度及集成,并提高供应链中各个企业的即时信息可见度,以提高效率。

在农产品物流中导入封闭供应链管理,并非只是渠道成员的简单合作,而是通过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最优。要实现供应链总体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供应链管理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合作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自律机制等。

(四)实施农产品物流组织创新机制

在构建基于封闭供应链管理农产品物流模式时,必须重视农产品物流组织创新,加强整合,提升农产品物流组织的经营能力,努力寻求合理的规模,实现规模经济,并通过转换机制,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组织运行效率。

北京市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的具体形式

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关键是充分发挥核心企业的作用。核心企业是整条供应链得以维持的中坚力量,具有提升供应链的能力。作为供应链的领航者,核心企业应具有一定的规模、良好的商业信誉、较强战略整合力。考虑到北京市不同农产品物流主体的发展情况,从封闭供应链对核心企业的要求出发,研究者认为有可能发展成为核心企业的是: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连锁超市配送中心。因此,以上述三种主体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将是北京市未来一定时期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的三种具体形式。

(一)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为主导的模式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随着企业化批发市场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一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建立起了现代化的经营组织管理机构,对市场内部进行规范化管理。并通过建立自己的信息管理平台,与供应链上其他节点企业相连接,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价格、供求等方面的信息服务。这些成熟、规范的批发市场运营商在农产品物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能承担封闭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角色。

在该模式中,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核心企业由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来担任,通过将前一体化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批发环节连接起来,通过将后一体化将农产品的分销和零售环节连接起来,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存储保鲜、配送以及提供市场信息等一体化的物流模式。在这条封闭供应链中,担任核心企业的大型批发市场运营商负责组织协调整个封闭供应链,制定供应链成员的准入标准和封闭供应链流程规范,并依据第三方监测部门的行业产品质量标准订制更加严格的企业产品质量标准,并定期与合作伙伴探讨供应链合作问题,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条码、射频等)记录农产品的相关信息,以备追溯查询,负责整条供应链质量安全。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为主导的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如图1所示。

整个封闭供应链运行过程中,农产品及其相关的加工品都在供应链内部封闭流动,并通过封闭供应链上供应商、批发市场运营商、零售商三级节点的三级检测,有效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不会采购非签约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经销商和专业合作社的产品,也不会销售给非签约的零售企业。

该模式供需、质量、价格等信息在链条上交流畅通,能有效提升物流功能,使得供应链整体绩效得到提高,能确保交易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以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导的模式

为满足北京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农产品高档化、多元化、营养化、快捷化的消费需求,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良好商业信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它们具有组织协调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运作的能力,有一定的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加工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它们的生产经营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所在的农产品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因此,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作为封闭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

在该模式中,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根据自身的资源通过自建或联合建立社区专卖店或直接进入超市,控制销售终端,组织协调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运作。以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如图2所示。

该模式流通环节少,信息反馈及时,市场灵敏度高,具有良好的冷藏、保温物流运输条件,提供及时、快速的配送服务,真正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可加快物流速度,有助于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和技术含量。

(三)以连锁超市配送中心为主导的模式

伴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消费水平的提升,以及对农产品安全的关注程度的上升,消费者越来越多地通过超市购买各类农产品。超市以其商品标准化、加工化和包装化经营所具有的优势在生鲜农产品流通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在北京等大城市,生鲜农产品日益广泛地进入大型超市的生鲜区,从而促进了以超市为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的产生。实践证明,连锁超市为主导的农产品流通供应链是最短的,在以超市为核心企业的农产品供应链中,超市直接与消费者相连,对市场反应最灵活,农产品消费成为核心,以农业产业链的下游或末端的产后加工、流通和消费为主要关注对象,以消费者需要为出发点,协调农产品供应链的相关环节,建立互惠机制,有效组织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同时通过自建的物流配送中心可以实现供应链物流功能,创造和满足顾客的消费需求。

在该模式中,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连锁超市配送中心,超市配送中心向上游延伸和发展,形成生鲜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采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辅助生鲜农产品交易,配备完善的物流体系和信息平台,使其成为连结生产、零售的核心环节。以连锁超市配送中心为主导的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如图3所示。该模式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有利于实现产品标准化。

总之,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推进。为此,应明确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的思路,充分发挥政府和核心企业的作用,积极采用现代化物流技术,建立有效农产品封闭供应链运行机制,全面推进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魏国辰,肖为群.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

2.焦志伦.基于食品安全的封闭供应链设计初探[J].物流技术,2009(4)

3.崔彬.优化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的探讨[J].现代商业,2008(2)

第7篇

[摘要]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与开发已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理论应用到高职药学药事管理与法规精品课程建设中,具体研究本课程的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课程特点和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资源、教学评价。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使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教学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要求。

[关键词] 高职药学专业;药事管理与法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过程导向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1(b)-0151-04

Fin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pharmacy administration and statute in higher vocational pharmacy major based on working process-orientation

QI Xiuling LI Peng YU Na WANG Lei CHEN Junrong LIN Zhongtao ZHANG Yuanyuan

Cangzhou Medical College, Hebei Province, Cangzhou 061000,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working process-orientation has become a hotspot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The working process-oriented theory will be applied to the fin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pharmacy administration and statute in higher vocational pharmacy major. Careful study will be carried out on several aspects, including course-orientation, course-oberjective, curriculum design concepts and ideas, course characteristics and situation analysis, teaching methods and approaches, curriculum resource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Fine course construction reforms stimulate the interest of the students to study,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make the teaching of pharmacy administration and statute meet the needs of personal training.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pharmacy major; Pharmacy administration and statute; Fine course construction; Working process-orientation

[基金项目]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10030004)。

[作者简介] 祁秀玲(1966.12-),女,汉族,河北东光人,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副教授;研究方向:药物制剂技术、药事管理与法规。

精品课程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与实施,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已成为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主要方向[2]。所谓基于工作过程模式,即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学习内容,以培养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全新职业教育模式[3]。因此,在高职药学专业药事管理与法规精品课程建设中,针对药学专业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将完成任务所需知识和技能渗透和融合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所需知识和技能,避免了逐条解释法律条文的枯燥与乏味,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现将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1 课程定位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药学专业培养的是技能型药学专门人才,能在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使用单位从事药品生产、检验、经营、调剂等工作[4]。

药事管理与法规是药学专业的主要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是:通过学习药事组织体制、药品法制管理、药品注册、生产、经营、使用、价格、广告等方面的监督管理,以及药学技术人员的管理等内容,使学生具备从事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等工作所必需的药事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药学实践中常用的药事法规,了解药事活动的基本规律,具备自觉执行药事法规的能力,并能综合运用药事管理的知识和药事法规的规定,指导药学实践工作,分析解决实际问题[5]326。

根据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办学特点,按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本课程属于药学人员从事实际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核心技能,支撑了从事药物研发、药品生产、药品经营和处方调配工作的规范从业能力培养,同时也是药学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

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以基础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前导课程,同步课程有药理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鉴定技术、临床疾病概要等,共同为后续课程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与检验技术、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药学综合技能实训及顶岗实习奠定基础。

2 课程目标[5]326~327

2.1技能目标

①运用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从事药品注册申报等工作。②能运用药品生产管理的相关规定,规范从事药品生产、检验、管理等工作。③能运用药品经营管理相关规定规范处理药品进、存、销、运中的质量管理。④能运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相关规定,规范从事药品调剂及管理等工作。⑤具备自觉执行药事法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解决药学实践中的问题。

2.2 知识目标

①掌握药事管理的基础知识。②掌握药品监管的原则和主要内容。③掌握药学实践中各环节的管理办法及规定。④熟悉我国药品监管组织体系及内容。⑤熟悉药品标识物、广告、价格的管理规定。⑥熟悉中药材(饮片)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管理规定。⑦了解药品知识产权保护、药品专利(商标)保护知识。

2.3 素质目标

①明确依法从业的观念。②树立保障用药安全为首要任务的理念,养成踏实勤奋、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③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④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3.1 设计理念

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任务为驱动,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校企合作。

3.2 设计思路

为了使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更好的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近年来我们对药学专业主要岗位进行了调研分析,归纳了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了岗位能力需求,确定了学习情境,在此基础上按照药品的形成和流通过程将学习情境进行序化(表1)。根据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等过程管理规范要求,进行教学内容设计。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6],包括药品注册管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处方调配等内容,力求与医药行业药事管理各方面实现一致性。本课程依据药学岗位的实际工作需求,以药学岗位工作流程为主线,兼顾职业资格考试和职业升迁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形成了34个学习任务(54学时):认识药事管理;药事管理体制;药品、药学、药师;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特殊药品管理;分类管理、基本药物、医疗保险用药管理;中药管理;药品标识物与价格、广告管理;新药注册;仿药、进口药、补充申请与再注册;药品生产企业开办申请;GMP认证;原辅料、包材采购、验收与检验;药品生产管理;药品入库、储存、运输;药品销售及售后服务;药品批发企业申办过程;GSP认证;药品购进;药品验收、储存、养护与出库、运输;药品销售及售后服务;药品零售企业申办过程;GSP认证;药品购进;药品验收检验;药品储存、养护、出库与运输;药品销售及售后服务;药房处方调配;仓库验收、养护与药品发放;临床药学工作;医疗机构制剂配置申请;原辅料采购、验收与检验;制剂生产;制剂入库、保管、使用。

3.3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安排

以药品注册、生产、经营、使用对药事法规的需求为逻辑起点,以工作任务为切入点,序化教学内容,即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选取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序化内容,例如药品经营过程监督管理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安排见表2。

4 课程特点和学情分析

4.1 课程特点

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的特点表现为专业性、政策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法律法规更新速度很快。

4.2 学情分析

正确的学情分析是增加教学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7],本专业面对的是高中起点的专科学生,智能类型多属于形象思维为主,不善于学习陈述性知识,学习情绪化强,对感兴趣的内容学习积极性高,对枯燥的内容则学习效率很低。但他们思维活跃,活泼好动,乐于实践。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经过一年的大学学习,学生习惯了启发式教学;通过先导课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药学基础,但知识仍然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后续课程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服务于实践。因此,本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注重高职高专学生的能力培养。

5 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

基于上述课程特点和学情分析,我们在教学中针对性地采用了以下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

5.1 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药物研究、药品生产、药品经营和药品调配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课程教学单元项目,以学生为主体驱动课程教学过程,将理论实践融为一体,教学做一体化。利用校内的企业资源和校外实习企业的资源,在课程教学中开展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如在药品注册时引入企业真实的报批资料。在教学习药品调剂过程的监督管理时,在学生完成必备理论和处方调配技能后,在老师的引导下,以沧州市人民医院药房为平台,在药房人员的指导下开展顶岗实践,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就业环境,感悟企业的职业道德,该种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2 教学方法

5.2.1 案例教学[8] 案例教学法的一般程序是:布置案例、指导学生初步分析案例、学生提出观点、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全面分析案例、得出结论并总结。如在讲述药品管理法时,首先介绍一个相关案例,某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板蓝根颗粒经某省级药检所抽检后,鉴别项目不合格,启发学生回答按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该批药品如果检验结论无误应该属于假药还是劣药的范畴?从而引出假、劣药的概念;接着提问学生如果你是该公司的质量部门负责人,在接到该不合格报告单后应如何处理该质量事故?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提示学生应该首先对留样产品进行检验,如果检验结果符合规定,可以申请复验。然后提问学生根据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公司应该在自收到药品检验报告单后多长时间内提出复验申请?向何部门提出复验申请?复验时尚需提供哪些资料?对复验样品的来源是如何规定的?一系列问题均涵盖在一个案例内,紧扣学生思路,逐步导入本次新课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学习。

5.2.2 PBL教学[9]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学中通过问题的设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该方法特别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在讲解特殊药品时,首先给出几个问题:①品与麻醉剂的区别是什么?②品、与的区别是什么?③品和流失有哪些危害?④如何加强对品和的监管?使学习一直以问题为中心,为解决药学实践问题而学习,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学生思维得到启发,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5.2.3 情景模拟[10] 通过情景模拟,使学生进入职业情景,能更快地掌握学习要点。如在药品注册管理中学生模拟药品注册人员,教师模拟注册管理人员;在药品生产管理中学生模拟药品生产操作人员、质量检验人员、物料管理人员等不同角色,教师模拟GMP跟踪检查人员;在药品经营管理中,学生模拟销售人员、质量管理人员等,教师模拟GSP跟踪检查人员。通过模拟实践、情景再线,加深学生印象,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5.2.4 学法指导 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内容更新很快,我们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卫生部网址告诉学生,介绍在网站上下载法律法规文件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岗位生时时关注两个网站新的法律法规文件。

5.3 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主要采取多媒体教学、见习、知识竞赛。我们制作了全程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大量的图片和视频。教师带领学生到药品的使用单位见习,边参观边讲解,非常直观,不仅易懂,而且记忆也深刻。通过知识竞赛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综合运用药事法规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该活动举办两届,学生均踊跃参与。

6 课程资源

6.1 师资队伍状况

本专业从事药事管理与法规教学工作的专兼职老师12名,接受由行业一线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在7名专职教师中,有6名教师有行业工作经历,具备丰富的药学实践经验,其中2名教师参加了药剂专业国家资源库建设项目《药事管理与法规》建设任务。

6.2 教材资源

我们选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规划教材《药事管理与法规》,该教材优点是与行业紧密接轨,但是与资格考试联系不够。因此,我们将题量丰富的执业药师考试用书推荐给学生参考使用。

6.3 案例资源

在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资源建设中注重搜集和整理各种药事管理与法规的案例,包括文本案例库、视频案例库。案例内容一方面来源于教师在以往的药学实践中实际遇到的案例,这些案例往往是最好的教学案例;另一方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兼职教师每年也提供了大量新的案例,案例库得以逐年更新。

7 教学评价

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学生考核成绩由理论成绩(90%)和实训成绩(10%)构成,均包括过程性评价成绩和终结性评价成绩两部分。过程性评价成绩包括阶段性考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参与学习情况、学习态度、实践表现、实践报告完成情况等。期末理论考试采用笔试(闭卷)的方式,考试题型与执业药师资格考试接轨。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评价包括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和行业专家评价,其中,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和同行评价是通过听课反馈的方式,给任课教师给与评价,而行业专家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各岗位学生见习、实习以及就业学生的表现给予课程的评价。

总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建设建设,即以药事管理工作过程为根本,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典型任务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与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托,按照岗位行动领域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本课程建设实施几年来,效果良好,2012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 高文敏.精品课程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中药手段[J].黑龙江教育:高教教育与评估,2009,(1-2):112-114.

[2] 宫晓梅.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通信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开发[J].大学教育,2012,12(1):83-86.

[3] 周巧英.“工作过程导向”的内涵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1, (2):136-137.

[4] 邓红华,黄秋霞.《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1):142-143.

[5] 杨世民.药事管理与法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12.

[6] 张丽娟,黄志艳,李建东.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的研究综述和评价[J].中国成人教育, 2011,(23):152-153.

[7] 邵燕楠,黄燕宁.学情分析: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J].中国教育学刊,2013,(2):60-63.

[8] 祁秀玲,陈俊荣,,等.案例教学法在药事管理与法规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9):150-151.

[9] 祁秀玲,陈俊荣,于永军,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药物制剂技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2):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