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41:49
序论:在您撰写素质教育能力培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表达能力;创新思维;想象力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口号,然而,我们却没有看到与这口号一样响亮的成效。学生仍然是应试教育流水线上一个个劣多优少的产品。每天的时间,或埋头于学校课堂,或奔波于校外的各种补课,让原本天真的一张张小脸,被倦怠黯淡了双眸。很显然,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毫无趣致的课堂已经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之间,缺乏互相理解,独守自己的小方圆,自私自利,想法单一而偏激。很显然,教条的“死”的知识点的累积,并不能使一个人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那么,如何暂时解开枯燥乏味的单纯性知识传授的绳子,真正把“素质”和“能力”培养放到更前位,已经成为一个崭新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做了深入的思考,并尝试性地做了很多实践,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下面我就把这些经验和教训分享给大家。在这里,我暂且将思想教育放在一边,主要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谈。
无论是一个社会,还是一个小集体,甚至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交流,都离不开一个人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强的人,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融洽于环境,令自己与他人都产生愉快的感觉。所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至关重要。针对很多小学生羞于在众人面前表达这一现象,我们做了很多尝试。羞于表达,一是能够表达好,只是不够自信,所以很纠结地放弃或错失了表达机会;二是心里很空,没有什么可表达两种情况。那么,首先,要突破学生的心理界碑,让阳光照射进来,就是第一步。我们利用音乐课开展了一堂特别的课,就叫做“你会模仿么?”模仿,是人类的天性,亦是学生喜欢去做的事情,所以,我们以此做突破口,让无论多么内向的孩子,也跃跃欲试了。这一堂课,学生从最简单的模仿身边的老师和同学说话、动作、走路姿势,来了个“我来模仿你来猜”,挑起了整个欢快的气氛,因为掌声和笑声,大家的情绪完全被鼓动起来了,争先恐后的局面开始出现了,又跨越到了“明星模仿秀”,虽然有的模仿只是有那么一点点“像”,但这一点点成功就是一个分量十足的鼓励了。通过这样的一堂课,我们发现,学生活跃起来了,课间的气氛也融洽了,他们发现原来每个人都是可爱的。只是平时他没有在你面前打开自己。很多学生因此不再总觉得自己是被人嫌弃的,开始有了与人沟通的欲望。
敢于表达了,那么接下来,就是表达得好与坏的能力问题了。这就需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想深度。而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倚仗大量的阅读和写作训练。平时,有的学生有阅读的好习惯,有的没有,有阅读习惯的同学也有阅读内容不适当的弊端。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阅读,并主动阅读优秀的书籍呢?我们还是从学生的天性入手,因为,每个人生来都具有或多或少的表演欲,只是有的被压制了而已。于是,我们又在语文第二课堂设计了这样的内容,“名篇佳作表演”。也就是学生可以独自进行表演,让其他学生猜自己表演的人物和台词是出自哪篇名作。我记得有个学生仅做了三分钟的表演,居然令自己流了眼泪,而台下的学生,也红了眼圈。他表演的是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中的一段对白。表演时,他化身为三个角色,简・爱、罗切斯特和画外音。若想表演得顺畅和入戏,必须要极度熟悉表演内容。这就需要他们对作品充分理解和熟悉,甚至整段的内容都背诵了下来,再加上反复揣摩,记忆也变得非常深刻了。还有的学生,三个两个组成了一个小组,表演了一出小话剧,把老舍的《茶馆》表演得惟妙惟肖。他们为了表演成功一个小角色,主动而认真地阅读了很多资料,最后敲定了一个。借此,学生发现了好的作品恒久迷人的美丽,更启发了自己的创作思维。他们发现,对生活的观察入微就是一种了不起的素材的积累。
创造性思维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甚大。一个人具有多少潜力,取决于他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低。从一幅画入手,一个简单的人物造型,让学生去添加背景,每个学生几乎都不一样,大家放到一起,就成了别开生面的创造性思维启发课。在一堂美术课里,每个学生手里都分到了一个小小的纸巾包,上面是一个仰头向天的小女孩形象,通过老师的启发后,学生最后完成了一批令他们自己都欣喜若狂的优秀创意的作品。有的画的是在够树上的苹果,有的画的是在接空中飘着的一百分试卷,有的画的是脚踩书籍的阶梯,上面展开给她的是一片旖旎的风光,有的画的是被巨大的书本环绕透不过气来而将手伸向了天空……
我们还在语文课堂上做这样的尝试,改编作品。把原本的结局通过自己合理的想象将之改变,最后同学们一起来评,谁改得最动人,谁的文笔模仿得最像。这样,孩子的想象力得以拓宽,同时写作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升。
关键词:探究能力 素质教育 能力目录
一、科学探究的概念及特点
1.“科学探究”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用以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规律所用的方法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2.探究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问题”研究,是人们对科学本质认识不断深化的产物。可以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开展探究和得出结论的过程中不断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体系、价值体验,从而全面发展学生探究科学本质的能力。
3.探究性实验是努力改变学生“接受学习”的传统方式,建立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探究实验,有效地促使学生关注和联系实际问题,体验科学发展和知识形成的思想和方法,掌握知识的本意和正确的结论,使学生的意志、毅力、能力等素质都得到相应的提升。
二、在物理教育教学中进行科学探究培养素质教育的依据和必要性
1.要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就必须加强基础文化教育,也就是说要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要求高中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能力为目的。当然,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教学特点,有不同的教育(素质教育)规律和目的。高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时展的要求。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在向我们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向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重视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学习的性质由单一接受性逐渐转变为研究性、创造性;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猜想、开展探究和得出结论的过程中不断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体系、价值体验,从而全面发展学生探究科学本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一轮课改的教学主旨。而物理教学的改革更应注重物理问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为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物理知识的学习,不是学生的唯一目标,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三、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认识“问题”的价值是培养探究能力的重要前提
曾经对北大毕业生说:“问题是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实践证明,人们的思维受先入为主的影响,使思维容易陷入滞涩与休眠状态;而问题的出现,往往会造成某种不确定性,使思维活跃起来,从而打破思维定势。当学生碰到令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时,他就会受到刺激。布鲁纳研究表明,难易适中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足以激励学生向下一阶段发展,促进学生进行“反省性”探究,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在这种状态转变过程中,智力活动总是尝试性、探究性的,始于问题的提出,从而终于问题的解决。
2.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达到教学的能力目标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若是老师把刻意追求的问题提供给学生进行探究,就会造成学生缺乏积极性、主动性,问题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效果欠佳。研究性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的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引导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发现和确定问题,学会搜集、分析、鉴别和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相关知识探究、解决问题以及在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问题进行研究,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教学模式。
3.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这就决定了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物理实验的教学,不但能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物理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养成科学作风,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学生以后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探究性的实验教学,激励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已有经验得到充分的发挥,改变了过去由教师包揽教学的局面,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探索、实践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可见,物理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目标,在物理教学中应强调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特别倡导探究学习方式是在物理教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及时转换角色,成为探究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为学生终身学习、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为在物理教学中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而不断探索,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地提升。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2010.
【关键词】认知能力 意识能力 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96-01
一、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是历史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立足点
1.突出基本要素,奠定能力基础
要想学好历史学科,首先必须从构成历史的基本要素――历史事件入手。在指导学生学习历史教材时,有目的、有意识的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学习、思考,引导学生总结出构成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背景、原因、目的、过程、结果、影响、特点、性质等。这些基本要素就构成了历史知识结构体系中最基本的结构――微观知识结构,以这种结构指导学生学习每一个历史事件,叫做“基本要素法”。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基本要素法进行预习和复习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这些要素的主次轻重。其中时间、地点、人物类要素为识记知识点;背景、原因、影响、特点等为综合能力的运用,这是重点,要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理解。掌握了学习历史的这个基本方法,就摸到了学好历史的入门钥匙,也为进一步培养能力奠定了基础。
2.调动思维因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提高学生整体的素质有重要作用。在四十五分钟课堂教学中,我注意突出了以下几个环节:(1)输出信息。例如,在讲完“一战”的背景、过程和结果后,我即提出探究性问题:“一战”的性质是什么?一改教师向学生直接灌输结论的传统方法,而把问题交给学生思考。(2)适时引导。当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注意力和求知欲达到最佳状态时,我即以参与者的身份从战争的起因,交战双方目标、战争的全局等方向,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拨,引导学生从“正义”、“非正义”两方面进行分析。(3)准确结论。从激发思维到引导思维方面,再到通过提问或讨论等方式要求学生展示思维成果,完成这一个思维过程后,教师必须明确观点,交给学生正确答案或结论。(4)热情鼓励。对于提出不同观点的学生, 言之有理,就应该肯定和赞同。
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揭示出历史发展的全貌和进程,加强对历史规律性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意志能力是新形势下历史教学的新课题,也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点
历史的车轮已经步入二十一世纪初,人们在学习、生活、事业中的竞争更加激烈。今天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他们的意志能力十分脆弱。这就决定了培养学生的意志能力是一个新课题。
1.利用历史人物的成长道路,正面激励
历史教师通过具体的有说服力的历史史实,利用历史人物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学生因势利导,敦敦教诲,不失为培养学生意志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我还组织学生阅读名人传记、观看历史影片、参观革命圣地等,激励他们以革命前辈为榜样,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
2.学好历史知识,在学习中品尝劳动艰辛
学习历史学科的过程,就是一个艰难的攀登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历史,这本身就是培养意志能力一个重要环节。遵循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分层教学。我的具体做法是:(1)分层要求。即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研究教材、大纲,又要研究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作不同标准的要求,不能搞“一刀切”。(2)分层施教。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要面向全体,以中层次学生为基点,适当增加对高层次学生的提高要求以及对低层次学生的补差补缺要求,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以避免“吃不饱”或“吃不了”的现象(3)分层训练。即课内训练要依据学生的程度,既要适量又要有梯度。例如,可根据大纲设计A、B、C三挡练习题,供学生分类有选择的完成。这样,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在学习这个劳动过程中都会学有所获,学有所乐,品尝到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愉悦,同时还有利于增强他们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
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历史教材美学功能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闪光点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应从再现再造美的历史形象(包括物品类、场景美、人物美、思想品德美等)入手,让学生在感受和欣赏美的过程中获得美得享受,得到美得陶冶,提高审美能力。
1.加强描述,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历史知识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感情因素,无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还是文物古迹,都能通过教师用生动语言的描述来影响感染学生,使他们在语言美的氛围中感受到熏陶。例如,在讲“文天祥抗元”时,我首先请全班同学齐声朗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然后我再用悲壮激昂的语调,绘声绘色地讲述诗人变卖家财充作军费,组织军队救援临安,转战江西、福建、广东,直至五坡岭被俘的战斗经历。这样,同学们在教师的语言描述中感悟到了诗人坚贞不屈、临危不惧的崇高气节。
2.对比评价,培养审美鉴别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把真善美、假丑恶等历史因素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对比评价。例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历史上的正反人物(如岳飞和秦桧)、历史事件的是与非(如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等等)进行对比学习,教会学生分析、判断,从而提高学生对审美对象的鉴别能力,学会在学习、生活中寻找正确的人生坐标。
3.“手脑并用”,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生活中时时也能创造美。在讲述“唐朝文化”诗歌一目时,我首先让学生朗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然后请同学们根据诗意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祖国壮丽山河为主题的的图画。既表达了同学们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也培养了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同学们立志成材、报效祖国的热情。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能力;素质教育;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关键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4-0013-03
职业能力
本文将综合职业能力简称为职业能力。对职业能力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理解,英语国家看重通过考核鉴定可确定的具体的技能和绩效;德国则强调人的能力发展过程;我国教育部门对能力的理解是“综合职业能力”。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与培训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尤其是关键能力。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可以对职业能力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分类:从能力的组成元素上讲,职业能力包括有关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职业经验等;从能力所涉及的内容范围上,可分为专业能力、非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关键能力)。如图1所示。本文按照能力所涉及的内容范围进行讨论。
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人们主要是通过学习某个职业(或专业)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为方式而获得专业能力。通常,专业能力是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主要有工作方式方法、对劳动生产工具的认识及使用和对劳动材料的认识等等。专业能力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合理的知识结构及专业的应用性、针对性是对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
现代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要求愈来愈高。其中,独立进行计划、实施和检查的能力成为对现代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但这种能力的培养仅仅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很难实现的。
非专业能力概念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主要集中地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劳动力市场上,不断加速的技术进步使得知识技能的半衰期急剧缩短,加速了具体职业知识技能的老化。一方面,这造成了在劳动力市场上各行业间劳动力流动和适应性问题;另一方面,造成了经济界对劳动力需求和教育界对劳动力培养之间的协调问题,即对就业能力结构发展的预测变得越来越困难,因而,教育对劳动力培养的针对性也变得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相对来说不易淘汰的能力需求,例如通过自觉的独立的继续学习来更新知识、适应变化的能力。
非专业能力对人生历程的各个方面如职业生涯、个性发展和社会存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那些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它更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作出判断选择的能力,应对人生生涯中不可预见的各种变化的能力。非专业能力由于其普遍适用性而不易因科学技术进步而过时或被淘汰。非专业能力一般认为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关键能力。
方法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拥有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如制定工作计划,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独立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方法,对工作学习结果的评估方式等。方法能力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职业劳动者自身不断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重要手段。强调方法的逻辑性、合理性及科学的思维模式是对方法能力的基本要求。
社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具备的社会能力。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环境意识、职业道德都是它包涵的内容。社会能力不但是生存能力,还是从业者的发展能力,是现代社会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和对社会的规范是对社会能力的基本要求。
关键能力是对那些与具体工作任务和专门技能或知识无关的,但对现代生产和社会顺利运转起着关键作用的能力的总称,它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梅滕斯(D.Mertens)于1974年首先提出的。我国学者姜大源对关键能力的描述是: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或者当职业发生变更的时候,这种能力依然存在并能重新获得新的知识和形成新的技能。如果从业者具备了这样一种能力,并成为自身的基本素质,那么,当职业发生变更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他就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取新的职业技能与知识。这种能力在从业者未来的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能力与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关系
关键能力源于基本职业能力而高于基本职业能力,是基本职业能力的纵向延伸,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关键能力范畴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范畴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专业能力范畴:职业适应能力、新技术接受能力、质量意识、时间意识、安全意识、经济意识、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等。
方法能力范畴:分析与综合能力、逻辑与抽象思维能力、联想与创造力、决策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全局与系统思维、时间意识等,是方法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能力范畴:社会责任感、心理承受力、参与意识、积极性、主动性、成功欲、自信心、宽容度、团体工作协调能力、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等,是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笔者对关键能力进行了简单的归类和细化,具体如表1所示。
现代职业教育根据职业从业者能力和关键能力的精神实质,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技能与知识教育的同时,具备独立制定计划、独立实施计划、独立评估计划的能力。
独立制定计划可使受教育者获取对任务诊断性、预测性的能力,独立实施计划可使受教育者获取完成计划的能力,独立评估计划可使受教育者获取对计划任务总结、反馈、自我修正的能力。通过这样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使受教育者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什么是素质教育
关于素质教育的涵义,原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许多人都有一种误解,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多掌握几种专业技能,就是素质教育。真是这样吗?古人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学生的“才艺”学习很好,但是“才艺”的学习一定要建立在道德仁义的基础上。现在企业寻找人才的时候,很多企业家无奈地感叹,不是找不到专业人才,而是找不到有素质的人才。这个素质其实就是肯尽责、肯付出、肯负责。
素质教育,绝对不是学生仅仅掌握专业知识和能力,也不仅仅是多掌握几种技能。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德行,在于一个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为人处事态度等,面对社会上的各种问题,会用正确的道德标准去判断和应对。
职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的一致性
素质与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素质是潜在的能力,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人们在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从事职业话动,必备的主观条件是素质与能力。
素质是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基本品质,而能力是这种基本品质的外化。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尤其是关键能力,与我国国民素质教育是一致的。
人的成功要素中,智力因素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素质教育特别注重情商(EQ)的培养,而情商只能在后天的人际交往中养成。现代职业教育培训在广阔的社会环境(学校、企业和社会)中对学习者进行面向职业实际和社会的教育,注重人际交流能力(交流方式、利益冲突的处理)、群体意识、社会责任心、与人合作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力的培养。这些社会能力的培养,是养成情商的重要手段。
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以发展职业行动能力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教学策略上进行改革,即在自我控制和合作式的学习环境中,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案(包括形式和途径等)。其核心表现在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化。在职业教育活动过程中构建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形式。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有意识地将潜存于个体身上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创新潜能发掘出来,以自己的实践活动实现创新,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创新行为,实现社会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强调方法的逻辑性、合理性及科学的思维模式,培养有利于创新思维和活动的情感、意志等。这些正是创新精神培养的具体表现。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素质教育强调“做人”和“做事”教育的结合,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职业能力培养除传授职业知识和技能外,注重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关键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主动参与工作的意识,勇于承担工作责任,能够尽快适应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
职业能力是劳动者可持续发展的必备基础,是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网络交流与信息普及,国内企业面临产业升级、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在这种环境条件下,企业对员工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职业院校尽快满足市场和社会的这种需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
[2]PD.Dr.habil.Frank buenning,Alexande Schnarr M.Sc.,Sun Yang M.Sc.,Kai Gleissner M.A.,Dr.Hans-Joachim Bar.课程开发、课堂设计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M].德国InWEnt公司,2009:8.
[3]邵雅忠.德行教学之路[EB/OL].[2010-03-06].http:///gb/chengjing/yyjz/dxjy/jy-06.htm.
[4]蒋乃平.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10).
【关键词】素质教育;英语交际;能力培养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英语交际能力是指人们运用语言工具进行思想的交流,达到相互之间的了解、往来和接触的能力,其最基础的部分就是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综合而形成的英语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其实质就是要培养他们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四种能力间相互融合,彼此渗透,密不可分。因此,英语教学只有通过运用语言知识进行语言交际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也是英语学科推行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之一。近几年来高考和各地中考以及各类竞赛命题中都注重加大了语言思维能力、交际功能测试题的比重,更加强化了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导向功能,如何有效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成为英语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
一、合理创设情景,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
英语学习不能脱离现实和语言氛围而孤立地存在。在最接近真实的语言交流情景中学习英语,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轻松地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犹如导演或乐队指挥,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情景,调配学生充当情景演员角色,鼓励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尽快地融入情景角色,在class work、pair work、group work、team work、中得到充分锻炼。教师的导入和情景的设置应生动活泼,形式丰富多样。
1、实物演示
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实物或特征动作,边演示边示范口语,学生也相应模拟并练习表述,所用道具教师可以提前备齐也可直接从教室或学生手中随机获得。
2、挂图或简笔画
简笔画简洁明快,生动逼真,能够直观体现所授内容,将具体物体形象化,复杂形象简单化,且设置情景亲切可感,同时简笔画也是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功。通过简笔画有利于将抽象的知识思维形象为妙趣横生的图画,立体地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根据画面情节展开合理想象和描述,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表达能力。
3、趣味故事
教师根据课文材料内容选择与内容情节密切相关的趣味故事,开始新课前向学生讲述,以达到巧妙入题的目的。也可以串联故事,让一位同学起头,其它同学补充,滚雪球式接龙,大胆推理演绎。也可以将主干词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编出合乎逻辑的故事情节。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持续热情,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很有裨益。
4、游戏活动
教学游戏内容形式多样,能够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为学生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英语兴趣,寓教于乐,乐中有得,学生们在争先恐后的游戏活动中发挥和锻炼了自己的语言思维能力和口语快速反应技巧,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口语机智能力。
二、坚持听说训练,掌握正确语感
许多学生由于受到母语影响,英语口语土洋结合,似是而非,别说直接与外国人交谈,就连周围同学也难以听懂,语言交际能力薄弱,这也是中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笔者认为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教师可利用听力教材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让学生大胆地张口说英语。还可让学生口头复述听力材料,说出其主要原因。用英语复述语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初步交际能力,训练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指导教育学生多感受和模仿电视、广播、磁带中英语节目的标准语音语调,对于央视电影频道每周播出的带中文字幕的原声电影和国际频道的英语新闻节目要求学生尽可能地观赏,在轻松活泼的语言环境中自然地提高语言交际质量,并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口语训练活动,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敢于开口,主动开口,善于开口,努力减弱母语的干扰,掌握正确的语感,这对于听力训练弥足珍贵。
三、灵活驾驭教材,活跃英语教学
教材是联系教与学的纽带,合理处理教材内容非常重要。现代外语教学要重视课本,但如果完全被课本所束缚,不仅教法会凝滞、教学受到限制,更重要的是达不到交际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增加语言材料的输入。在利用课本的同时使用电化教学手段,逐渐增加与课本水平相近的语言材料。这就要求教师做到教学过程交际化,让学生用中学,学中用,学以致用,对教师备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注意钻研教材,分析编者思路,把握知识脉络,选择难度适当的阅读材料,并在阅读前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帮助其理解所要阅读的内容;然后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阅读策略和技巧。在采用新的阅读策略时,教师应给予讲解和示范;带领学生反复进行跳读和览读的阅读技能训练,在捕捉必要信息的同时提高阅读速度,体现交际教学的真实性、实用性和整体感。
素质教育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强化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不懈的过程,既需要教师具有灵活多变的成熟的教学方法,还需要教师具有对学生博大的爱心和无私的投入,需要更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和深入研究。随着全社会对素质教育的共识,相信英语交际教学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将会得到迅速、明显的提高。
致谢:本文在完成过程中,得到河南师范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210476087)和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22400450294)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春宁,崔美凌.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简析[J].教学与管理,2013,(18):140-142.
[2]王静.英语阅读技巧及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0,(17):118-119.
[3]王莉莉.重视文化背景差异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J].当代教育科学,2011,(16):60-61.
[4]张艳君.浅谈原声电影与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电影文学,2012,(12):162-163.
关键词:语文能力;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027-01
当前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工程,语文这门学科又是进行素质教育最有效的一门学科。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立足素质教育,牢固树立“育人”观念,把“教书”纳入“育人”的大目标中来,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的审美等多方面素质的培养,重视学生思考力、想像力、观察力、创造力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最重大的课题和责任。
一、 授课文道并蓄,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作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的语文,正是实际和交流思想的艺术。能够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文情并茂,既蕴涵着丰富、深刻的哲理,又呈现出字句优美、文采斐然的文学底蕴。所以,我们在给学生分析文章、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道德、情操的渗透,真正做到文道统一,教书育人。
例如,在教授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朴实的语言,更要让学生懂得体会亲情,珍惜亲情,思考生活与做人的道理。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收集平日里与父母家人相处的点点滴滴,进而挖掘出平凡生活中被我们忽视了的挚爱深情,作为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我发现同学们在思想上有了深深地触动,需要一个交流内心感受的平台,因此我适时的开展了题为《感悟挚爱深情 发现生活之美》的主题班会,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乐观快乐的看待生活,从而发现生活之美并享受生活之美。此课受到了听课领导及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我想只要我们利用好语文课堂,授课时能文道并蓄,一定能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和洞察事物的能力,让语文教学推进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二、 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力的重要性已在法国画家莫奈将伦敦之雾画成紫色中证明过了,然而在有限的语言课堂里,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我想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我们可以运用实物投影、电脑课件等手段引人注目展示有关的图片或播放录像片段,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如:在讲《范进中举》一文时,教师必然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范进为何会发疯?对他的发疯应如何理解?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也能回答一二,但理解并不深刻。而如果改用电脑课件,让学生一起看一下“范进进学直到发疯”这一片段的录像,让学生细致、深入直观地观察一下范进在中举之前凄苦无奈的神情,胡屠户全然不顾女婿已是须发花白的老者,而将其骂个狗血喷头的理直气壮,直到中举后众人又如众星捧月一般对他的百般献媚……学生通过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自然而然地悟出了正是封建科举制度使世人颠狂,人性扭曲,以至于考了35年的范进在中了秀才又连中举人后,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一时悲喜交加竟受了极大刺激而疯了。科举制度的腐朽,文章的主题思想,此时已是不言而喻,昭然若揭了。
三、 合理安排课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很多教师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方法上采用“填鸭式”的满堂灌,认为教师讲得清楚、透彻,就是好课;学生听得懂、记得牢就是好课。事实上,一堂课的好坏应该从是否能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来衡量。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革新对当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我们传统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一般理念和教学法)已无法适应当今教育的潮流,因此,当代教师要加强教育管理策略、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方法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教科研方法等知识的学习,用教育教学活动的新趋势来改造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新颖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维持和集中。
2、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学习”,而不是接受知识。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实现“民主化”,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变“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为“学生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学生去主动探索,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创设协作化的学习环境,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度,以指导者的身份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单独交流、指导;对大多数学生的共性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通过学生的集体讨论、交流以及教师的从旁指导来共同解决问题。
这样,学生不但从自己的独立思考中获得知识,还从其它学生的观点中获取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主体地位,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自主学习中,重要的不只是对目标课题的学习,而是学习者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同时,自主学习还可以使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方法自定步调,进行个别化学习,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一刀切”的弊端。
信息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定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教师不能简单地包办代替,要尽量给学生思考和活动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多思善问,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参与学习,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育学生继承知识是基础,创新是目的,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知识并能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造能力不是自发地产生的,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培养、发现与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否则学生许多可喜的创见就会被扼杀、被埋没,学生也终生只会模仿而已。教学中要积极活跃学生的思维情绪,鼓励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别出心裁”、敢于“独树一帜”,这样就能培养出独具见地的新苗。独立思考要反复多想,所谓“多想出智慧”。多想将导致人们走向创造性的道路,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因为只有多想,才能超越常规,不为前人的结论所局限;只有多想,才能深入事物的精髓,得出新的结论。因此,一个经常动脑、勤于思考的人,就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创造性的成果。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要重视他们的创见,这样学生才有勇气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和“别出心裁”的念头。有时候学生提出一种新的见解或方法,但是与教师原来想的不一样,教师不是认真研究、积极给予鼓励,而是横加批驳、冷嘲热讽,这必然严重挫伤学生的独创精神。只有彻底解放思想,破除种种清规戒律,学生的独创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培养。
三、活动课程多样化,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学校十分重视学科课程,而活动课程则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使得众多学生理论知识较丰富,而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擅长模仿,但缺乏创造性。
在课程构建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实践出真知”确是一句真理。因此,要积极开设活动课,教学中要将课堂学习与社会生产、生活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实践,从实践中培养观察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它要求学生和教师,课前做好活动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课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大胆进行试验和革新,不断产生新见解、新方法、新工艺、小发明;课后,把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成果运用到学科课程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中去。
四、教给学生一些创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