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41:47
序论:在您撰写股市资金走向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外盘;内盘;资金净流入;股价变动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3-0105-02
1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根据目前中国沪深交易所提供的成交数据,将主动性买盘视为资金流入,在任何一个股票软件的分笔成交数据中,用红色来表示。主动性买盘代表有场外资金愿意以比当时成交价更高的价格来买入股票,即外盘,用B表示,反映的是买方的意愿。将主动性卖盘视为资金流出,用绿色来表示。主动性卖盘代表有场内资金愿意以比当时成交价更低的价格来卖出股票,即内盘,用S表示,反映的是买方的意愿。
资金流向是指股市中的资金主动选择的方向。从量的角度去分析资金的流向,即观察成交量和成交金额,成交量和成交金额在实际操作中是有方向性的,买入或卖出。资金流向的判断是分析股市大盘走势及个股操作的关键,但资金流向的判断过程非常复杂,我们一般通过计算资金流入流出指标来判断资金流向的方向性,并据此进一步预判股票价格走势。
资金流入流出指标的计算主要是根据该股票内盘、外盘计算。公式如下:资金净流量=(外盘成交手数-内盘成交手数)×成交均价。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当外盘手数大于内盘手数时,为资金净流入,反之就是资金净流出。一般认为主动性的抛盘为内盘,其越大,说明大多投资者不看好后市,股票继续下跌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大量抛售手中的股票,收回投资;主动性的买盘为外盘,外盘的积累数越大,说明主动性买盘越多,大多投资者看好后市,股票继续上升的可能性越大,大量买入该股票,以获取丰厚的风险收益。通过内盘,外盘,我们可以判断买方、卖方力量的强弱。若外盘成交数量大于内盘,则表现买方力量较强,股票被投资者普遍看好;若内盘成交数量大于外盘则,则说明卖方力量较强,股票不被投资者看好。资金净流入代表着该股票买方力量较强,股票有上升的动力。资金净流出代表股票的卖方力量较强,股票有下降的趋势。
针对股票交易市场资金净流入对股价变动的影响,做出以下四个假设:
假设一:超大单资金净流入量与股价变动有正相关关系;
假设二:大单资金净流入量与股价变动有正相关关系;
假设三:小单资金净流入量与股价变动有正相关关系;
假设四:散单资金净流入量与股价变动有正相关关系。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上证A股中按照市值排名前15位的全流通股股票和深证A股中按照市值排名前15的全流通股股票,选取数据样本时间是从2012年5月23日至2013年5月20日,共240个交易日的单个股票收益率、超大单资金净流入量、大单资金净流入量、小单资金净流入量和散单资金净流入量,共6941个样本。所有数据均取自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中证网、新浪财经等开放式网站。
2.2 变量定义与指标选取
(1)被解释变量。
股票的单日涨跌幅:股票的当前价格与昨日收盘价格之差与昨日收盘价格之比,用Y表示。
(2)解释变量:单日的资金净流入量。
超大单资金净流入量:单笔成交在100万元以上的资金净流入量,用X1表示;
大单资金净流入量:单笔成交在20万~100万元的资金净流入量,用X2表示;
小单资金净流入量:单笔成交在5万~20万元的资金净流入量,用X3表示;
散单资金净流入量:单笔成交小于5万元的资金净流入量,用X4表示。
2.3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1对实证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由表中的基本统计数据可知,股票单日涨幅的最大值为0.100400,均值为0.000140,最小值为-0.100140;超大单资金单日的净流入量最大值为83398.22,均值为23.47682,最小值为-85431.63;大单资金单日的净流入量的最大值为15560.49,均值为-18.68910,最小值为-13925.35;小单资金单日的净流入量的最大值为7249.160,均值为29.84256,最小值为-11125.47;散单资金单日净流入量的最大值为3297.360,均值为32.79930,最小值为-3670.780。
3 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资金净流入量对股票单日涨跌幅的回归分析
为了检验假设一、二、三、四,本文建立以下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来考察资金净流入量对股价走势的影响:
Y=a+bX1+cX2+dX3+eX4+f
其中,Y是股价走势的指标, 用单日股票涨跌幅衡量;a 是待估截距项;b、c、d、e是待估回归系数, 代表了其对应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边际贡献;f是随机项。
同时,R-squared为0.362628;Adjusted R-squared为0.36226;F-statistic为986.5447;Prob(F-statistic)为0.00000;Durbin-Watson stat为2.014295。
回归方程为:Y=0.000453+2.40E-06×X1+4.65E-06×X2-1.68E-06×X3-7.10E-06×X4
回归结果表明,截距项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X1,X2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而且系数为正,说明超大单、大单资金净流入量对股价走势有正相关性,接受假设一、二。
X3, X4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但是系数为负,说明小单、散单资金净流入量对股价有负的相关性,拒绝假设三、四。
根据上述实证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超大单资金净流入量,大单资金净流入量和股价变动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即当单日有超大单,大单资金净流入量时,这只股票看涨,股票价格有上涨的趋势,再结合其他指标,如K线走势,5日均线,20日均线,投资者可以考虑买进该股票;小单资金净流入量,散单资金净流入量和股价变动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即当有小单,散单资金净流入量时,股票价格有可能下跌的趋势。
4 政策建议
投资者股票研判的过程中采用资金流入、流出指标时,并据此做出股票投资选择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1)不能仅仅关注股价的变动,资金流入,资金流出,应该综合考虑资金流入,流出,即资金净流入量对股价变动的影响,尤其是超大单,大单的资金净流入量,二者对股价变动的影响显著,通过对这两个指标的研究,我们可以对股票未来价格走势做出一定的预判;我们在投资时,可以不去关注小单,散单资金净流入量,这两个指标对股价变动的影响很小,可以不去考虑,把注意力集中在超大单,大单的资金净流入量,并据此做出判断。
(2)注意结合股价在低位、中位和高位情况下该股的成交量。成交量变化是股价变动的基础,市场交易越活跃,成交量也就越大;进行成交量变化与股价变动相互关系的分析时,一定要把握大势,结合K线图及其技术指标进行综合研究判断。
(3)综合考虑影响股票价格变动的其他相关因素,比如股票市场内部因素,公司内部因素,宏观经济因素,政策因素等,作出最终的股票投资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投资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李向科.证券投资技术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美]戈登.投资学基础[M].赵锡军,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4]王岩.股票市场资金流入流出指标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1(4).
我早就从书上读到过有关秭归的传说。因屈原的姐姐听说屈原流放而特地回来看望弟弟,因此这地方称为“秭归”。但我查过《辞海》,秭是数目字。《诗 周颂 丰年》中有句:“丰年……万亿及秭。”说的是谷数多、丰收。我想,可能“姊”与“秭”在古文中是相通的两个字,也可能先是“姊归”,后来才改成“秭归”,这样可以预祝丰收?
离秭归县城约一公里处,有个屈原沱,岸上有屈原庙。传说屈原投汩罗江死后,他的姐姐梦见屈原驾龙舟而归,第二天便在江边等候弟弟。只见一条头似艨艟、背鳍如帆的大红鱼溯江而上,游到这个沱湾里,向姐姐点头三下,巨口一张,将屈原的尸体吐出浮在江面上,容貌如生。屈原的姐姐就和乡亲们一起把屈原埋在沱湾岸边,筑坟建庙,以供祭祀,并把这个沱湾取名“屈原沱”。
传说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江,人们闻讯后争相驾舟飞驰去救,并用糯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让蛟龙虾吃了粽子不去吃屈原的身体。此习俗流传至今,就有了五月初五龙舟竞渡及包粽子的风俗习惯。
当下,有许多专业人士热衷于通过研究经济形势来预测和判断股市的发展方向,在这种看似科学的研究方法已经上升为指导诸多机构投资者的主流方法论之时,我们依然会不合时宜的提出疑问,这种宏观经济方法论是否真的能够有效的指导实际投资?
传统证券分析理论认为,宏观经济的走向对行业及证券价格的影响较大,通过分析及预测宏观经济走向可以找到各行业未来发展的动向及公司股价变动的规律,这样的分析逻辑由于来自于西方纯理论学派的多年积累和总结,其在认识上对广泛的投资群体造成了日久弥深的影响力。但由于宏观经济的有效性仍基于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宏观经济的运行结果会通过上市公司的业绩来反映,从而迟早会体现在上市公司的股价上。然而,由于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变化往往并非一个短期经济数据所能预测,因此,研究周期往往较长,在对短期市场走势的判断上,宏观分析指导作用并不强。或者可以这样说,过于依赖或关注短期经济指标的变动,往往让投资者在判断市场短期波动方向中误入歧途。
通过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来验证宏观经济走势是否能对股市的波动构成参考指标,这是一件颇有价值的事情。一方面,如果我们得出了宏观经济并非影响市场走势、尤其是短期市场走势的主要因素的结论,那么可以就此判断,“通过分析宏观经济可以预测股票市场走向”这一结论是伪命题。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无法通过宏观经济分析来判断市场走势的话,那么是否有更好的研究方法能够有助于对中短期股市的走向做出合理的判断。要回答以上两个问题,首先要从对“宏观经济分析可以预测股市”这一命题的真假检验开始。
通过对中国、美国乃至西方各国证券市场历史与宏观经济增长的历史数据的回归分析,我们可以证明宏观经济走向与股市走势之间是否存在强相关性。
首先,如果将宏观经济形势以GDP的增长规模来替代,恐怕没有多大的分歧。借鉴美国股市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图一),在美国1962年创下1001.10最高点,而在随后的20年里,道琼斯平均工业指数基本在1000点之下运行,直到1982年11月份才突破前期高点,上升到了1200点。而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在1962年到1982期间实现了高速增长,名义GDP规模从1962年的5933亿美元增加到1982年的33144亿美元,年平均增长达到9%。可以这样说,尽管美国经济在1962年至1982年期间保持了高速增长,但美国股市却丝毫没有受到经济增长的刺激而带来的股市上升。尽管其中原因我们并没有细究,但通过定量分析已证明股市与宏观经济在20年的过程中没有正相关关系(如果将时间段放在1959至1989年的30年之中,GDP与股市的相关性很强)。
其次,我们可以同样对中国股市与GDP的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及假设检验,看看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正相关关系。
通过实证分析A股与GDP之间在1990年至2006年17年的运行特征来看,我国GDP增长均在7%以上,宏观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但上证指数与GDP增长曾经出现2次背离(图二)。一次是在1993年至1995年期间,另一次是在2001年至2005年期间,很明显,A股与GDP增长之间在上述两个时间段并不存在正相关性(当然,从10年以上的长周期比较来看,两者存在强相关性)。另外,考察德国及日本的历史经验,我们得到的结论也是一样。
那么应该如何理解股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背离走势呢?我们认为,由于影响市场走势的因素太多,而且经济增长因素又并非影响短期市场的主导因素,因此,尽管从长期来看,经济运行与股市上升趋势之间存在强相关性。但就阶段性而言,分析宏观经济的走向对把握短期市场运行,其参考意义不大。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与其从宏观经济分析出发,不如从市场短期供求乃至市场参与各方的预期等多方面关系对股市的中短期走向做前瞻式分析。
格雷厄姆和巴菲特都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从短期来看,市场是投票机,而长期来看,市场是称重机”。罗杰斯也认为,供求就是价格,投资的铁律就是正确认识供求关系。安德烈・科斯托拉尼也认为影响股价的因素,短期而言是看资金的供求关系,中期而言是资金和信心,而长期而言是基本面。对于大师们留下的投资精髓,当然也可以这样理解,股票价格上涨,长期来看由公司内在价值及基本面决定;而从短期看,股票的价格由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决定,购买股票的人数越多,资金累计效应越大,股票价格短期上涨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此,短期股价的涨跌与否与投资者的认同度非常有关,而股价能否获得投资者追捧主要由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及对市场的信心乃至可调动的资金规模决定。
一方面,资金供给的多少既需要从投资者行为乃至心理变化来考虑,也需要考虑整个市场资金供给的状况。简单的看,影响股市波动的直接因素是投资者买卖行为造成的。而影响投资者行为的主要是投资者心理预期,而影响投资者心理预期的因素颇多,包括上市公司基本面、宏观经济因素及政策因素等等。
市场资金的整体状况主要围绕货币供应量考察。首先,从市场基准利率来看,利率代表市场的资金成本与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状况。当基准利率开始下行,意味着市场资金供过于求,导致资金成本下降;其次,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也会影响市场整体资金的供求关系;而贷款余额增速的大小也将影响货币乘数,从而影响整个市场的货币供应量规模。
但货币供应量只能看作是股票市场资金供给的外生性变量,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市场资金内生性的增加流动性的可能,这也属于资金供给的主要方面。市场内生性流动性的增加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对实体经济走向的看淡,导致投资需求的下降,从而将手头囤积的大量货币资金转向虚拟经济的投资,包括投向股票、债券乃至房地产等泛金融类资产。二是受经济下滑的影响,投资者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下降,从而降低了消费,因此,在个人账户上的存款上,投向证券市场的资金比例必然增加。但上述情况恰恰与经济走强导致股市走好的逻辑相反。
另一方面,股票供给方主要来自于上市公司的融资需求,一旦宏观层面好转,反而激发更多的企业投资扩张,融资需求必然增加,股票增发及新股上市的机会也更多,从而导致股票供给放大。因此,从短期市场走势而言,宏观经济的走好反而会增加市场供给压力,导致股票价格出现调整可能。
苑德军,经济学博导,中国银河证券公司高级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金融与投资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特华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指导教师,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学动态》、《金融研究》、《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经济金融论文几百篇,撰写专著并主编高校教材22部。代表作有《金融创新论》、《中国证券市场问题报告》等。
截至6月1日,今年上市的139只新股有111只破发,新股大面积破发使投资者损失惨重,但一些市场人士和专家学者却将其视为股市走向成熟的标志。
新股“三高”的发行人和承销商赚得盆满钵满,“打新”的投资者却不得不默默地吞咽着“破发”的苦果。
这恰恰是股市不成熟的表现;投资者利益能否得到有效保护,才是衡量股市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今年上半年中国股市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新股破发成为一种常态。截至6月1日,今年上市的139只新股有111只破发,占上市新股总量的79.86%。其中主板公司13家破发,中小板公司41家破发,创业板公司57家破发,破发率分别为72.2%、82%和80.3%。新股大面积破发使投资者损失惨重,但一些市场人士和专家学者却将其视为股市走向成熟的标志。新股如此破发表明股市在走向成熟吗?笔者的回答是否定的。
新股定价是整个股市定价机制的重要环节,直接涉及到股市定价效率。而股市定价效率又直接影响到股市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是衡量股市规范化和成熟程度的重要尺度。中国股市问世20年来,规模显著扩大,结构日渐丰富,但新股定价机制不合理的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成为股市的“软肋”,为投资者广泛诟病。在过去额度管理的股票发行制度下,新股发行采用行政定价机制,即新股发行价格按事先规定的市盈率倍数计算。这种由行政力量决定的新股定价机制,不能反映不同发行公司基本质地和内在价值的差异,无法体现市场竞争和市场供求关系对新股发行价格的影响。新股发行实行市场化改革后,新股溢价程度明显下降,新股定价的回旋空间显著扩大,但新股的“三高”发行(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资金)并没有从质上改变新股定价机制不合理的状况,使新股定价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科学合理的新股定价机制,应该是新股发行过程中各类市场主体能够遵循“信息对称、互相制约、充分博弈、利益均衡”的原则平等参与定价,应该客观反映发行公司的经营业绩与成长性。但在现行新股发行制度下,发行人和承销商利益高度一致,两者皆可以从高发行价中获得巨大利益,而承销商在新股询价过程中又处于优势地位,其他市场主体很难和承销商公平博弈,个人投资者更是被排除在询价过程之外,对新股定价没有任何话语权,只能成为高价新股的被动接受者。这种以追求“三高”为内在激励机制的新股发行,背离了新股定价的“公平竞争”和“利益均衡”原则,超越了发行企业股票应有的估值水平,导致了股市定价的低效率。这种情况,恰恰是股市不成熟的表现。
投资者利益能否得到有效保护,是衡量股市是否成熟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新股的“三高”发行使发行人和承销商赚得盆满钵满,利益实现了最大化,而“打新”的投资者却不得不默默地吞咽着“破发”的苦果,欲哭无泪。由于新股定价过高,上市后节节下滑,在二级市场“买新”的投资者也被高位套牢,由此还加剧了股市波动,损害了股市运行的稳定性。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个股如安居宝、华锐风电、天瑞仪器等,如今股价较之发行价已经跌去六至七成。在投资者经济利益受到严重侵害的同时,发行人和承销商尽情享受着“三高”发行带来的利益盛宴,且按着“新股破发表明股市走向成熟”论者的逻辑,其还成为打造成熟市场的“功臣”,这样的道理如何说得通?
股市是配置金融资源的场所。股市对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程度,直接关系到股市的成熟程度。而新股的“三高”发行,阻碍了股市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2010年上市的353只新股,超募资金达3080.3亿元,占同期股市IPO融资规模的六成。规模巨大的超募资金没有进入企业再生产过程,被存到银行吃利息,而且监管部门还不得不对这部分资金加强监管,加大了监管成本。金融资源是最为宝贵的稀缺资源。在当前信贷紧缩的背景下,大量具备高成长潜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中小企业嗷嗷待哺,借贷无门,有的甚至因此破产倒闭,而巨额超募资金却处于闲置状态。这样一种金融资源配置状况和配置效率,能说是走向成熟的股市作为吗?
股市是否成熟,新股是否破发并非有效的衡量标准,关键要看新股定价机制合理与否,要看市场各方是否在公平竞争基础上实现了利益均衡。新股破发和股市成熟之间不能画等号。只要新股定价机制合理,破发与不破发都是正常的,都不因此影响对成熟市场的判断与界定。实际上,即使在股市发展历史较长、股市发育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为保证股票的成功发行,好多股票也通常有15%左右的溢价。仅以美国为例。从2009年1月1日至今年5月20日近两年半的时间里,在美国股票市场新上市的所有股票中,上涨(即上市首日收盘价高于发行价)比例为46.7%,持平比例为37.6%,下跌比例仅为15.7%,而上涨的平均幅度为17.4%,下跌的平均幅度仅为5.4%。
对此,华夏基金旗下华夏大中华企业精选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拟任基金经理阳琨认为,资本市场全球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A股市场和港股市场、欧美市场将逐渐走向融合。长期而言,随着资本流动的开放,海外中资股的定价权必将属于中资投资机构。
人民币国际化将提升中资机构定价权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加速崛起,国内创新企业如腾讯、阿里巴巴、京东、携程等逐渐成为全球商业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而由于投资者门槛和投资地域壁垒的限制,多数境内投资者无法分享这类优质公司的成长收益。
阳琨认为资本市场全球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A股市场和港股市场、欧美市场将逐渐走向融合。随着A股市场资金的进入,这些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会逐渐发生变化,进而带来市场风格的变化,并伴随着一系列资产的重新定价以及估值模式和估值体系的变化。长期而言,随着资本流动的开放,人民币的国际化将引领全球范围内大中华资产“定价权”的转移,融合是必然趋势,中资金融机构必然是全球大中华资产“定价”的核心力量。
“中资金融机构对中资本土企业有着深入的研究,对中资企业的文化和业务模式的了解更为深入,具有外资机构难以比拟的优势。”阳琨说,借助一些好的QDII产品,投资者可以顺应市场融合趋势,做前瞻性布局,把握定价权变化过程中的投资机会。
本土思维全球视野 寻找更好投资机会
谈及为何做跨境投资,阳琨分析,一方面由于A股、港股和美股三个市场经济周期、金融政策不同步,三个市场也呈现出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为我们在不同市场间进行资产配置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会让国内资金走向海外,并影响三个证券市场的估值体系和投资者结构,拓展境外投资也是公募行业国际化的大势所趋。
关键词:股市;平准基金;市场稳定
中图分类号:F76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0-0065-02
正常情况下,股票市场的整体走势是有章可循的,其中存在着一个价值中枢,股票价格应当围绕着该价值中枢呈现小幅度的上下振荡,除非宏观经济基本面发生根本变化,或是有突发性事件出现,股市的波动性一般不会太剧烈。 “平准基金”成为曝光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不仅仅因为推出平准基金将深刻影响中国股市,另一方面,各方对中国是否该出平准基金莫衷一是,互相辩论,而平准基金一词在媒体的曝光率随之也升高。
一、股市平准基金的内涵
所谓平准基金,又称干预基金,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以法定的方式建立的基金。这种基金可以通过对股票市场的逆向操作,比如在股市非理性暴跌、股票投资价值凸显时买进;在股市泡沫泛滥、市场投机气氛狂热时卖出的方式,熨平股市非理性波动,达到稳定证券市场的目的。平准基金是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证监会、财政部、交易所等)以法定的方式建立的基金,通过对股票市场的逆向操作,熨平市场的剧烈波动,以达到稳定证券市场的目的。一般情况下,平准基金的来源有法定的渠道或其基本组成是强制性的,如国家财政拨款、向参与证券市场的相关单位征收等,也不排除向自愿购买的投资者配售。
从平准基金作用的市场来分,目前主要有外汇平准基金、国债平准基金、粮食平准基金、股市平准基金等几类。股市平准基金不同于其他股票投资基金。它是一种政策性基金,主要目的是服务于股票市场稳定这个目标,因此它有其自身的特点。
目前国际市场上设立了股市平准基金的国家和地区并不多,主要有中国香港、日本和中国台湾。从运作的情况看,香港特区政府在1998年就利用平准基金成功地阻击国际热钱的袭击,韩国政府1990年设立的4兆亿韩元股市安定基金和中国台湾省的5 000亿新台币安定基金,在当时也不同程度地发挥了功效。应该说上述平准基金在维持投资者信心和稳定股市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当前设立股市平准基金的好处
股票市场是为企业发展提供资本,促进企业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场所。经过多年的发展,股票市场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股票市场发展的好坏将极大地影响整体经济发展的状况。因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搞好股票市场,使之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然而,从多年状况来看,由各种原因造成的股票市场的非理性的大起大落,在股票市场对外开放,融入全球经济的今天,已经严重地抑制着股票市场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本来股市的起起落落自有其内在的规律,正常的涨跌是符合市场运行的需要的。但是,超过正常范围的大起大落不仅不会促进市场的发展,反而会给市场带来极大的危害。各方面原因造成的暴涨暴跌给投资者带来重大的损失,社会财富被无情地吞噬,投资者信心消失殆尽。没有投资者的参与,国家的税收受影响,股票行业萧条,企业融资更加困难,社会消费受到抑制等一系列不利后果将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市场的非理性暴跌已经带来一系列问题。在未来的几年内,各种因素将继续给市场带来压力,股票市场的发展将面临严重的危机。因此,就当前中国股票市场来说,设立平准基金至少有以下好处:
1.丰富政府平抑股市波动性的手段,提高政府针对股票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当前设立股市平准基金,能增强中国股市的稳定程度,促进中国股市健康、稳定发展。众所周知,A股目前仍然存在如国企股权重大、大小非解禁规模巨大、金融衍生工具单一、市场封闭性较强等制度缺陷,同时,也存在着只能做多,无法做空、T+1制度、涨跌停制度、扭曲的新股发行制度等交易规则硬伤。这些缺陷的存在,特别容易助推A股疯涨爆跌!具体来说,2007年大牛市时,大盘涨疯了却无人顾及市场风险,而2008年的大熊市,股指跌去70%多,很多基金却不敢贸然入场。尽管市场管理层一再表示同时也在行动旨在健全法制,加强监管,逐步解决市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些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以前,市场的大起大落将仍然伴随着市场的发展。所以,设立平准基金就显得很有必要。
2.推出平准基金,实际上是股票市场建设的一部分。从成熟市场的经验来看,平准基金的存在对于维护股市的稳定,有其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股票市场瞬息万变,为了股市的长期稳定发展,现在应该抓紧推进平准基金的构建。与成熟市场相比,中国的股票仍是新生儿,市场充满缺陷,充满问题。如果我们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将无法走向成熟,无法面向世界。只有不断完善股票市场的建设,中国的证券市场才能走向成熟,走向规范,才能摆脱苦难,重获新生。比如股权分置改革中,各类利益集团为了保全自身利益,置投资者利益于不顾,纷纷抛出大小非,投资者损失惨重,对市场带来灾难性冲击。
3.夯实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性基础,增强中国股市整体抗御系统和非系统风险的能力。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及中国加入WTO的影响,中国的股票市场已逐步向国外投资者开放,即股票市场逐步走向国际化。众所周知,国际资本对一国股票市场的影响正日益加大,国际资本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活跃股票市场,另一方面也潜伏着巨大的风险,可能导致股票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衡,导致股市的异常波动。在此情况下,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要自觉地以WTO的基本原则为参照体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恰当地组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对股市进行监管。在美国次贷危机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严重灾难的国际化背景下,拥有一个强大的平准基金无疑对中国股市的稳定发展有重大的意义。1998年8月香港政府为狙击国际游资的恶意进攻,毅然动用巨大的外汇基金入市干预,从8月14日至8月28日,共动用了千亿元资金,将恒指推高了1 100多点,上演了一场“世纪大战”,极大地打击了对冲基金,扭转了股市单边下挫的危险局面,确保了香港的金融稳定,使香港经济快速地摆脱亚洲金融风暴的阴影得以稳定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成功案例。综合以上分析,未来市场可能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市场的运行仍将出现非理性的局面。所以尽快建立平准基金,控制股市风险,减少或缓冲市场冲击,已成为目前股票市场的当务之急。
4.通过股市平准基金的运作,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调整市场资金的流向,促进重点产业的发展。虽然近期政府出台的许多措施,比如说大型国企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增持上市公司股票,它与平准基金入市操作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一方面不是所有股票都具备大股东增持的条件。因此它不可能完全取代平准基金的作用。而“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它所直接针对的是经济而非股市,事实上股市存在的很多问题也不是“四万亿”可以解决的。因此,虽然现在的市场条件与前一时期是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对平准基金的需求并没有因此而减少。中国股市设立平准基金,通过股市平准基金的投资流向,进一步引导投资者的投资方向,实现国家的产业政策的有效推行。所以,中国股市,需要平准基金。
三、当前设立股市平准基金的弊端
1.设立股市平准基金,需要耗费巨额资金。现在,中国股市已经发展,具有较大市值规模,若入市干预资金规模太小,将不足以影响股市,干预政策必然无功而返。据有关估计,要将上证指数上托200点预计要耗费资金2 000亿元人民币。然而,要达到足够入市规模就面临资金筹集问题。如一次性筹集巨额资金,若临时筹集,恐难满足时效性,若预先筹集好,则将承担高额的资金成本。如分阶段筹集则不能保证后续资金及时到位,难以达到预期调控目的。
2.股市平准基金入市时机选择不当,将适得其反。入市时机是一个很难把握的问题。近来股指不断创新低,这究竟是股市向投资价值的回归,还是股市的不合理崩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正确判断中国股市真实客观的股指水平是平准基金入市的关键问题,而我们对这个关键问题却没有定论,存在着平准基金入市时机的决策风险。
3.设立股市平准基金会滋生寻租行为。股市平淮基金入市必然影响股价走向,引起股市波动,相关决策人员所拥有的事前信息具有极高含金量,这种信息优势为寻租腐败提供了可能性。
4.设立股市平立准基金会造成市场扭曲。不恰当地、过于频繁的入市干预可能对资本市场正常价格形成功能、资源配置功能等造成人为扭曲。而我们很难判断什么是恰当的干预,如何实现恰当干预。这是许多学者反对设立平准基金的根本原因。
5.设立股市平准基金,可能面临亏损。股市平准基金存在着投资亏损的可能,有关资料显示,台湾“国安基金”到2004年底按12个月的月均价计算,2004年持有股票价值为543亿元新台币,当年亏损约138亿元新台币,2003年度的跌价损失为221亿元新台币。中国运作平准基金也很难避免被套牢而造成亏损的风险。
6.设立股市平准基金,会背“违反自由经济原则”的骂名。1998年香港政府干预金融市场的做法在经济学界引起了激烈的辩论,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和默顿米勒在内的反对者对香港政府的行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这种政府干预违反了自由经济原则,破坏了游戏的基本规则,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造成了严重损害。从当前关于设立股市平准基金的“争斗”来看,这也是管理层不得不慎重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兵.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周正庆.抓紧建立平准基金[J].中国科技财富,2008,(10).
关键词:股市;平准基金;市场稳定
正常情况下,股票市场的整体走势是有章可循的,其中存在着一个价值中枢,股票价格应当围绕着该价值中枢呈现小幅度的上下振荡,除非宏观经济基本面发生根本变化,或是有突发性事件出现,股市的波动性一般不会太剧烈。“平准基金”成为曝光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不仅仅因为推出平准基金将深刻影响中国股市,另一方面,各方对中国是否该出平准基金莫衷一是,互相辩论,而平准基金一词在媒体的曝光率随之也升高。
一、股市平准基金的内涵
所谓平准基金,又称干预基金,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以法定的方式建立的基金。这种基金可以通过对股票市场的逆向操作,比如在股市非理性暴跌、股票投资价值凸显时买进;在股市泡沫泛滥、市场投机气氛狂热时卖出的方式,熨平股市非理性波动,达到稳定证券市场的目的。平准基金是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证监会、财政部、交易所等)以法定的方式建立的基金,通过对股票市场的逆向操作,熨平市场的剧烈波动,以达到稳定证券市场的目的。一般情况下,平准基金的来源有法定的渠道或其基本组成是强制性的,如国家财政拨款、向参与证券市场的相关单位征收等,也不排除向自愿购买的投资者配售。
从平准基金作用的市场来分,目前主要有外汇平准基金、国债平准基金、粮食平准基金、股市平准基金等几类。股市平准基金不同于其他股票投资基金。它是一种政策性基金,主要目的是服务于股票市场稳定这个目标,因此它有其自身的特点。
目前国际市场上设立了股市平准基金的国家和地区并不多,主要有中国香港、日本和中国台湾。从运作的情况看,香港特区政府在1998年就利用平准基金成功地阻击国际热钱的袭击,韩国政府1990年设立的4兆亿韩元股市安定基金和中国台湾省的5000亿新台币安定基金,在当时也不同程度地发挥了功效。应该说上述平准基金在维持投资者信心和稳定股市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当前设立股市平准基金的好处
股票市场是为企业发展提供资本,促进企业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场所。经过多年的发展,股票市场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股票市场发展的好坏将极大地影响整体经济发展的状况。因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搞好股票市场,使之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然而,从多年状况来看,由各种原因造成的股票市场的非理性的大起大落,在股票市场对外开放,融入全球经济的今天,已经严重地抑制着股票市场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本来股市的起起落落自有其内在的规律,正常的涨跌是符合市场运行的需要的。但是,超过正常范围的大起大落不仅不会促进市场的发展,反而会给市场带来极大的危害。各方面原因造成的暴涨暴跌给投资者带来重大的损失,社会财富被无情地吞噬,投资者信心消失殆尽。没有投资者的参与,国家的税收受影响,股票行业萧条,企业融资更加困难,社会消费受到抑制等一系列不利后果将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市场的非理性暴跌已经带来一系列问题。在未来的几年内,各种因素将继续给市场带来压力,股票市场的发展将面临严重的危机。因此,就当前中国股票市场来说,设立平准基金至少有以下好处:
1.丰富政府平抑股市波动性的手段,提高政府针对股票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当前设立股市平准基金,能增强中国股市的稳定程度,促进中国股市健康、稳定发展。众所周知,A股目前仍然存在如国企股权重大、大小非解禁规模巨大、金融衍生工具单一、市场封闭性较强等制度缺陷,同时,也存在着只能做多,无法做空、T+1制度、涨跌停制度、扭曲的新股发行制度等交易规则硬伤。这些缺陷的存在,特别容易助推A股疯涨爆跌!具体来说,2007年大牛市时,大盘涨疯了却无人顾及市场风险,而2008年的大熊市,股指跌去70%多,很多基金却不敢贸然入场。尽管市场管理层一再表示同时也在行动旨在健全法制,加强监管,逐步解决市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些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以前,市场的大起大落将仍然伴随着市场的发展。所以,设立平准基金就显得很有必要。
2.推出平准基金,实际上是股票市场建设的一部分。从成熟市场的经验来看,平准基金的存在对于维护股市的稳定,有其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股票市场瞬息万变,为了股市的长期稳定发展,现在应该抓紧推进平准基金的构建。与成熟市场相比,中国的股票仍是新生儿,市场充满缺陷,充满问题。如果我们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将无法走向成熟,无法面向世界。只有不断完善股票市场的建设,中国的证券市场才能走向成熟,走向规范,才能摆脱苦难,重获新生。比如股权分置改革中,各类利益集团为了保全自身利益,置投资者利益于不顾,纷纷抛出大小非,投资者损失惨重,对市场带来灾难性冲击。
3.夯实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性基础,增强中国股市整体抗御系统和非系统风险的能力。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及中国加入WTO的影响,中国的股票市场已逐步向国外投资者开放,即股票市场逐步走向国际化。众所周知,国际资本对一国股票市场的影响正日益加大,国际资本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活跃股票市场,另一方面也潜伏着巨大的风险,可能导致股票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衡,导致股市的异常波动。在此情况下,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要自觉地以WTO的基本原则为参照体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恰当地组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对股市进行监管。在美国次贷危机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严重灾难的国际化背景下,拥有一个强大的平准基金无疑对中国股市的稳定发展有重大的意义。1998年8月香港政府为狙击国际游资的恶意进攻,毅然动用巨大的外汇基金入市干预,从8月14日至8月28日,共动用了千亿元资金,将恒指推高了1100多点,上演了一场“世纪大战”,极大地打击了对冲基金,扭转了股市单边下挫的危险局面,确保了香港的金融稳定,使香港经济快速地摆脱亚洲金融风暴的阴影得以稳定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成功案例。综合以上分析,未来市场可能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市场的运行仍将出现非理性的局面。所以尽快建立平准基金,控制股市风险,减少或缓冲市场冲击,已成为目前股票市场的当务之急。
4.通过股市平准基金的运作,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调整市场资金的流向,促进重点产业的发展。虽然近期政府出台的许多措施,比如说大型国企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增持上市公司股票,它与平准基金入市操作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一方面不是所有股票都具备大股东增持的条件。因此它不可能完全取代平准基金的作用。而“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它所直接针对的是经济而非股市,事实上股市存在的很多问题也不是“四万亿”可以解决的。因此,虽然现在的市场条件与前一时期是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对平准基金的需求并没有因此而减少。中国股市设立平准基金,通过股市平准基金的投资流向,进一步引导投资者的投资方向,实现国家的产业政策的有效推行。所以,中国股市,需要平准基金。三、当前设立股市平准基金的弊端
1.设立股市平准基金,需要耗费巨额资金。现在,中国股市已经发展,具有较大市值规模,若入市干预资金规模太小,将不足以影响股市,干预政策必然无功而返。据有关估计,要将上证指数上托200点预计要耗费资金2000亿元人民币。然而,要达到足够入市规模就面临资金筹集问题。如一次性筹集巨额资金,若临时筹集,恐难满足时效性,若预先筹集好,则将承担高额的资金成本。如分阶段筹集则不能保证后续资金及时到位,难以达到预期调控目的。
2.股市平准基金入市时机选择不当,将适得其反。入市时机是一个很难把握的问题。近来股指不断创新低,这究竟是股市向投资价值的回归,还是股市的不合理崩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正确判断中国股市真实客观的股指水平是平准基金入市的关键问题,而我们对这个关键问题却没有定论,存在着平准基金入市时机的决策风险。
3.设立股市平准基金会滋生寻租行为。股市平淮基金入市必然影响股价走向,引起股市波动,相关决策人员所拥有的事前信息具有极高含金量,这种信息优势为寻租腐败提供了可能性。
4.设立股市平立准基金会造成市场扭曲。不恰当地、过于频繁的入市干预可能对资本市场正常价格形成功能、资源配置功能等造成人为扭曲。而我们很难判断什么是恰当的干预,如何实现恰当干预。这是许多学者反对设立平准基金的根本原因。
5.设立股市平准基金,可能面临亏损。股市平准基金存在着投资亏损的可能,有关资料显示,台湾“国安基金”到2004年底按12个月的月均价计算,2004年持有股票价值为543亿元新台币,当年亏损约138亿元新台币,2003年度的跌价损失为221亿元新台币。中国运作平准基金也很难避免被套牢而造成亏损的风险。
6.设立股市平准基金,会背“违反自由经济原则”的骂名。1998年香港政府干预金融市场的做法在经济学界引起了激烈的辩论,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和默顿米勒在内的反对者对香港政府的行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这种政府干预违反了自由经济原则,破坏了游戏的基本规则,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造成了严重损害。从当前关于设立股市平准基金的“争斗”来看,这也是管理层不得不慎重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兵.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周正庆.抓紧建立平准基金[J].中国科技财富,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