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41:45
序论:在您撰写科研课题的经济效益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Abstract: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college comprehens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vel and technology strength. At present, the college pays not enough attention to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 management. We must strengthen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 management in order to bring into full play the ro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problem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 manage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resolutions.
关键词: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cientific research fund;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231—02
0 引言
高校科研经费是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科研活动所消耗的物力、人力和财力等。高校综合科技水平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是科研项目。为了提高学校声誉,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高校学科建设,必须在重视高校科研项目立项的基础上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目前高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重视不够,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考核不到位,直接影响到科研水平的高效发挥和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同时也影响了高等院校科研人员的学术风气及申报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因此,必须按项目的进度及项目的完成质量进行费用控制,最大限度的发挥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益。
1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
1.1.1 一些高等院校的领导管理层不大重视科研经费的管理,只重视教育事业费的收支管理,对科研经费甚至不实行统一管理。有的学校通常在科研经费到账后按规定提取一定的管理费用后,剩余经费由科研项目负责人自己支配;还有的高校连一定的比例都不提取,全部由项目负责人自由支配。从而导致经费管理与项目管理相互脱节。
1.1.2 不规范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导致科研经费执行乏力。有的高等院校也制定有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其中包括科研经费支出标准和支出范围。但由于科研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多层次,并且经费种类繁多,特别是在基本的横向管理方面,学校无法控制,难于进行监督。从而是以科研项目的名义取得有关方面的资金,但却支出超范围,甚至虚报冒领,套取国家资金,影响恶略。
1.2 不科学的科研评价机制,导致科研工作人员轻管理、重立项
1.2.1 因为有些高校由于把科研项目同教师的职称评定、教师的竞争上岗紧密相连。以及申请科研项目的多少、经费多少等作为考核教师和科研管理的重要指标之一,导致科研人员想尽一切办法去争取科研项目。我是一名高校财务工作者,曾经为了评定高级职称、申请科研项目、编制项目经费预算等。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一般的科研工作人员对财务知识了解的少之又少,编制出来的项目预算即不能真实地、全面的反映该项目科研所需的实际成本,而且造成结题结算与预算编制根本不相配,差距甚至又甚。预算编制只是走过程,目的仅仅是为了争取得到科研经费。
1.2.2 高等院校科研工作人员缺乏团队协作精神,难于做强做大 高等院校在对科研工作人员考评时,科研论文只重视第一作者,即使有课题组,在考评时也是对该项目的第一负责人加以重视。从而导致申报项目数量多,规模小;科研人员比较孤立、松散、科技含量比较低;这不仅是学科方向杂乱纷繁,当然也不可能有大团队甚至跨学科的联合公关项目,而且造成我们在会计核算、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方面的诸多困难。同时也影响了科技成果的竞争优势。
1.3 无法控制科研项目经费的流失现象 纵向的科研经费、横向的科研经费以及学校自筹资金三部分是组成高校科研项目资金的主要来源。无偿性的纵向科研资金及学校自筹的专项科研资金按财务制度规定已纳入教育事业费管理,而横向科研经费因为其来源的特殊性及多样性,如有校企合作项目、科研收入、单位投资等等,这些横向科研资金是要以科研成果或科技服务来进行投资回报的,因而在管理上学校无法控制。如:利用学校的仪器设备、实验室等资源进行合作项目研究,而课题组的科研收入却不入学校财务收入,甚至有的科研收入直接转在校外设立的公司账户上,造成科研资金的隐性流失。
关键词:高校 科研经费 管理
高校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科学研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依托,科研经费短缺是影响科研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十一五”期间,政府投入高校的科研经费从2006年的133.1亿元增长至2010年262.2亿元,呈现稳步攀升的态势,是高校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但高校科研经费在全国科研经费的份额比例基本维持在9%以下,远低于企业和研究机构(见下表)。高校要增加直接和竞争性科研项目经费的份额,硬条件靠有学科支撑的科学研究能力,软条件离不开规范高效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2011年以来,国家有关部委针对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大了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力度,《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的若干意见》(国科发计〔2012〕86号)等规范性文件陆续出台。行政事业单位包括高校采用权责发生制的新会计制度也即将颁布实施。高校要以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调整和会计制度改革为契机,改进和完善科研经费会计核算方法,创新服务方式和健全监督职能。
1.政府主导国家科研项目改革先行,健全完善高校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与补偿机制
随着高校科研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科研项目的技术复杂程度和组织协调难度加大,高校科研工作的组织方式发生了变化。依靠一个人、解决一个课题的“单干模式”下的项目负责人制已经不能适应科技创新和财政管理的发展和改革的新要求。高校努力推进学研产一体化进程,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培育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培养创新人才。高校教师承担的主要是基础理论研究型科研项目,限于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的技术、市场等条件,科研活动在经济上不能给高校带来较大收益,反而科研条件的建设和维护、科研人员工作津贴和奖励等经费都需要占用教育经费和资源。科研工作比较活跃高校的科研条件建设和科研奖励占用教育经费和资源的规模越来越大。这种情况既降低了教育经费的直接投入,又虚化了科研活动的真实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报虚账、假账现象的发生。科研机构或企业中有专职科研人员,科研人员的薪酬编入了经费或成本预算,高校由财政供给的人员经费一般是按编制和标准核定,编制内专门从事科研相关工作的职员当然也有,但目前从事科研工作的主要是教师,经费预算主要保障的是教育事业支出,没有科研经费日常预算,国家科研项目经费不能列支人员工资的制度规定不合理。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建立专业化的科研队伍,制定专门的人事考评和薪酬待遇等制度。
此次国家科技计划课题和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的调整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将项目预算支出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初步建立了间接成本补偿机制。直接费用是按项目研究任务编列的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等直接费用,可视同企业成本核算的变动成本。间接费用主要包括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课题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按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按照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核定,类似企业成本核算中的固定成本。二是相比以往核定的管理费,间接费用提取比例大幅度提高,尤其是新增绩效支出。绩效支出是指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提高科研工作绩效安排的相关支出,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5%,具体考评和发放工作由项目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统筹安排。但这个支出项目的定义比较模糊,大概是套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概念,可以理解为科研项目组中正式在职人员的薪酬性的支出。这一规定在重视和尊重教师的智力劳动,体现按劳取酬原则,开展科研成本全额核算等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存在间接费用按比例“一刀切”、人员支出分类不到位、实务指导作用弱等问题。政府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高校科研工作的特殊性和发展趋势,为高校打破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业务固定成本混算的局面制定准则和规范,在资源分配、条件建设和成本补偿等方面实行分类管理和绩效管理,建立配套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
高校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与补偿机制相互关联。合理的补偿机制将促进成本核算制度臻于完善,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将使成本补偿依据更加充分,补偿合理可以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项目承担单位管理的主动性。高校应当借国家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改革之势,开展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完善科研经费财务预算、会计核算、资产管理和财务监管等基本管理制度[2],重点开展科研项目人员支出标准测算、固定资产折旧等间接成本的细化核算等项工作,建立比较可行的固定成本补偿制度,为国家科研项目进一步完善间接费用预算的编制提供实务依据,为高校争取更加合理的科研经费拨款额提供会计数据支持,探索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校内核算中心。
2.以完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和会计核算为重点,加强项目过程管理,落实经费管理责任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与成本核算和科研院所、企业不同。现在高校的财务预算和决算报告中几乎没有科研经费的会计信息。项目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核算和补偿缺乏统一规范的方法,需要设计一个相对独立的、符合高校科学研究特性和规律的科研会计核算制度。
科学的经费预算是政府评价考核项目单位法人责任履行情况的基本依据。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提高经费分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根本上解决科研经费效益不高的使用不规范的“痼疾”。科学研究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因素,预算“可使我们对变化做出系统的而不是混乱的反应” [3] ,科研项目更要注重发挥预算的控制、规范和评价作用。高校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一般是教师,他对项目的理论技术路线方案比较在行,但对预测和计量完成技术方案的经济成本比较外行,一般是凭感觉靠经验来完成经费支出科目预算的编制。高校从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来解决科研和生产实践脱节的问题,但预算科学性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在科研项目结题财务验收时,经常会出现预算的支出事项没有发生,没有列入预算的支出项目却实际需要,而且此类情况一般并不是由于技术方案变化造成,而是财务预算和技术方案相脱节,项目条件的研究和准备不充分所致;也有预算过于细化又不及时调整的因素,比如国际交流支出预算受出访限制不能成行等。这里有项目承担单位财务监管不到的原因,但根源在于经费预算的科学性不够。“十二五”期间国家科研项目的任务书和预算书进行合并,注重研究任务和经费预算的结合、技术验收和财务验收的对照,经费分配和绩效评价更加遵循经济管理的原则。提高经费预算科学性根本在于提高项目承担单位科研工作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的若干意见》提出,项目承担单位对科研项目有服务支撑与管理监督两大责任,包括申报立项的组织和指导、预算编制的咨询和服务、组织实施的协调和支撑、经费使用的审核和监督、结题验收的检验和凝练、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等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和服务。高校法人责任能否履行到位将关系到国家项目的考评和后续项目的申报工作。高校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要改过去粗放型管理方式为精细化管理方式,才能将法人责任落到实处。为此,高校要发挥学术委员会的咨询和指导作用,重视学科和科研团队的建设,凝练科研方向、发扬学科优势,“恰当地对科学研究究竟应在什么范围内进行、科研经费预算应在什么范围内支出、如何规范各科目的比例等做出评价” [4]。这是科研项目管理宏观层次的工作范畴。同时科技、财务部门要着力培养复合型科研项目管理人才。科技部门项目管理人员除了履行上传下达的办公职能,还要具有一定的科技知识和财务常识,了解科研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组织程序。科研经费核算会计要了解科研项目研究的内容,分析经费预算和项目任务的内在关系,核查各项经费支出和研究工作是否相关,提供项目收支和成本会计信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预算执行偏差,帮助项目负责人完成预算调整工作,为项目财务决算和验收做好准备。这是科研项目管理微观层次的工作内容。高校加强科研项目的宏观指导和微观服务的根本目的是增强科研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经费预算的科学性,不断提高科研工作的质量水平和经费预算的保障能力,规范有效地管理和使用科研经费。做到如此,单位法人责任的履行会自然到位。
3.以开展科研成本核算为契机,重视和加强科研资产管理
科研资产是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物质条件,至少应包括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两种形态。实物资产是通过高校的教育经费购置和项目研究经费配置的符合固定资产标准的资产,主要包括科研专用仪器设备和科研机构专属的房屋建筑物等。高校需要按照固定资产主要的服务对象和功能用途,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经济社会大项分类配置资产,建立固定资产分类管理制度,将科研资产作为一种特殊资产,参照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整合科研固定资产来源渠道,加强科研项目结题后配置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建设国家、省部和校企三级共享的学科综合科研实验中心,为科研项目的申报、研究提供工作室型的平台服务。高校资产、财务等管理部门应当预先掌握科研项目获得批准的购置设备预算,为此类实验设备提供适用的运行环境,计划项目结题后设备的配置管理,切实将科研经费购置的资产纳入高校资产统一管理,减少项目结束后设备流失或闲置、以后项目重复申请购置等现象的发生,把有限的科研预算额度尽量安排在科研业务支出项目上,提高科研经费的配置和使用效益。即将实行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高校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高校固定资产折旧制度的意义和作用是建立固定资产退出补偿机制。科研固定资产折旧是加强资产管理的有效制度,使得高校科研、资产、财务等管理部门形成科研资产管理合力有了实在的依托。
科研无形资产是科研活动获得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等。由于高校科技成果大部分还处于理论阶段,要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还要经历中试、开发、应用和推广等环节。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无形资产确认条件: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和该资产的成本可以可靠计量,高校科研成果无论直接或间接转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要对科技成果经济价值的评估和确定,因此要重视和加强科研成果转化为无形资产的工作。
科研无形资产是高校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的主要对象,也是科研能力的重要体现和科技智慧的重要积累。目前由于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不完全,无形资产的维持和继续开发等成本支出做不到系统归集,无形资产维持费负担沉重,缺乏专业管理人才等原因,一般高校科研无形资产的计量还基本是空白,无形资产价值失真和流失的现象非常突出,无形资产的投资行为不规范而存在市场风险。高校应当在开展科研项目全额成本核算和成本补偿的工作的同时,着手加强科研无形资产的计量和管理工作,扎实推进学研产一体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孙平生.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年05期12页
[2]赵善庆 高校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2月第11卷第1期 33页
[3]【美】查尔斯・亨格伦、格里・桑顿、威廉・斯特尔顿.《管理会计教程(第十版)》127页,华夏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4]冯彦妍,张建新.我国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现状分析与治理对策《经济论坛》2010年2 月第02 期 182页
关键词 企业科研经费 企业经济效益 方法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在某种程度上,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各个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此作为企业的科研部门,尤其是生产加工企业的科研部门的发展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为此,笔者对提高科研经费在此方面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分析。
一、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的必要性
在当前各种高新技术突起,市场对于技术人才各种求贤若渴的现状上看,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因此,企业的科研部门已经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关键部门。在此基础上,要确保企业技术创新的步伐持续有力,就必须要求企业的科研部门对市场进行深度的调查分析,聘请具备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同时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如此才能保证企业有不断的科研成果诞生。所以说,科研成果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而要实现技术创新就必须加大科研单位的投资力度。
根据对某市30多家工业企业的调查了解发现,这些企业2011年的科研技术研发经费投入占其销售额的4.8%,仅为6502万元。值得一提的是,这30几家企业中13.8%的企业在科研专项资金的设立上尚属空白。而相对的,在相对投入较少的科研经费上,该年度这些企业实现新产品项目70余个,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60.3%。通过技术创新,这些企业中八成以上增加了新产品,六成以上针对新产品开拓了新的市场,企业产品质量明显提升、成本显著降低、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实现了企业效益的高增长。
二、企业科研经费投入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增强企业科研经费投入的重要性已经显而易见,创新技术及科研成果取得的巨大价值也更加突出。但是,当前我国各企业在科研经费的投入上仍显“吝啬”,其收入和支出明显不对等,投入明显不足,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受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影响。
1.政府及企业认识不够
就目前来看,导致企业在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根据销售比例与科研经费投入数额上的对比,除了源于企业自身的经济因素外,主要是企业及政府对科研成果、技术创新的巨大价值认识程度不够,这就导致了企业对科研部门的任务重,奖励轻,而政府虽然制定了一些对研发投入的优惠的政策,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扶植措施上显得生硬、死板,与企业无法达成一定的默契。
因此,企业应提高技术创新对企业重要性的认识,研究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也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而政府的相关部门也应极力宣传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进一步放宽享受研发投入优惠的条件,并从各方面给予技术创新成果显著的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
2.创新技术人才缺乏
创新技术人才的缺失是导致企业科研部门经费得不到补充或者扩充的又一重要因素。有些企业虽然认识到了科研部门的重要性,认识到其关乎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重要使命,因此不惜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科研技术人才的缺失,导致收效甚微。这种状况往往叫企业对科研部门心灰意冷,不愿意或是不敢再将巨额资金进行投入,而对于充分认识到技术创新及科研部门重要性的企业则是万分焦急,采取各种手段网络人才,力图打开这种尴尬的局面,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制造企业这种情况显然一时间难以改变。
所以,各企业应抓住这个关键点,在招聘专业的技术科研人才上下足功夫。比如通过制定成功引进科技人才的奖励制度、对科研人员形成的科技成果以股份或现金等多种形式予以激励。
3.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单一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单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科研部门企业经费的投入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一方面,企业过分地倾向于国际上同行业的创新技术,尤其是对于中外合资企业,更多的依赖或者相信于外国的创新技术,进而忽视了对自身相关部门的技术研发,这直接导致企业的科研部门名存实亡。以盛大网络公司为例,作为以网游为主要营业模式高新技术产业公司,其最初是以国外网游公司的产品而出名,结果却遭遇了技术的桎梏,蒙受了巨大损失,一段时期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事实证明了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和技术部门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成了了自我研发团队,结果收获颇丰。这正是技术改变命运的真实案例。由此可见,技术创新就是枪,只有枪杆子才可以出政权。
体现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单一的另一方面即固步自封。企业没有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尤其是对社会上的可利用资源不屑一顾。比如,企业对于自身相关的科研问题没有和当地的高校和社会组织,或是同行业的大公司建立良好的关系,让本就薄弱的科研队伍更加孱弱,这种技术交流的缺失注定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局限性,这就造成企业科研部门在短时间很难得到瞩目的成绩。
所以,各企业应建立科研经费的专项资金,有计划有目标的将技术创新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将科研部门的经费列入企业的头等拨款项目,如此才能让企业科研部门厚积薄发,不断创新,进而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总结: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是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步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是关乎企业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利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也是现代企业体现自身价值,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及基业长青的必要投入,因此各企业应给予足够的认识,积极地投入。
参考文献:
[1]张晓红,陈昌意.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探讨.工业审计与会计.2010(2).
论文摘要:根据高校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引入了情境体验教学法,探讨了情景体验教学法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方法。提出了人文情境与科学情境的结合,教育与美的结合等理念,丰富和发展了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堂教学方法。
引言
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传承知识,但如果将知识的传承绝对化和简单化,并漠视了人的情感和体验,那么知识的传承过程就是冰冷和僵化的。尽管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已提出了“寓教于乐”的情感式教育,但在教育功利化的驱使下,形成了崇尚“知识至上”的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人为地断裂了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使学生成为对知识缺乏情感的容器,丧失了对知识主动学习、内化与应用的能力。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必须在反思中前进,当时代的发展不断继承和超越着传统的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要寻求新的方法和思路。高校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有着更高层次的情感需求,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情境体验教学法的意蕴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指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这里的“情境”指具有情感色彩的教学场景。情境的功能是唤醒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也是课堂教学的前提。“体验”,是指人对情绪或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这种心理活动是由感受、理解、联想、情感、领陪等诸多心理因素构成的。用心的学习就是体验学习,它是实现学生生命感悟的过程,也是实现生命审美的过程,是对学习对象的一种情感的赋予和心灵的呼应。“情境体验教学法”和以往的“情境教学法”是有区别的。“情境体验教学法”对情境的理解更为宽泛,它将情境界定为人文情境与科学情境的结合;并且,“情境体验教学法”更加关注学生的体验式学习活动,即更加关注学生生命感悟和生命审美的过程。
2、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目的
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使用计算机这一工具对图形或图像进行润饰、美化、创作,使图像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生命力和价值。笔者始终认为,汁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既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这门课程进一步挖掘和提升了高校学生的生命感悟和生命审美能力,并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平台,学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来展示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表达独特的审美个性,实现并体验独特的审美价值。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堂为情境体验教学法提供了很好的实施场所,情境体验教学法也为汁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的教学点亮了一盏明灯。
3、情景体验教学法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3.1 教师角色的构建
3.1.1 适应变化,做学生引领者
课堂总是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所讲的“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一个教师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个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心态在变化,知识及操作经验的积累状况在变化。这一切的变化要求教师根据当前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并且要求教师是引领学生走向知识、唤醒学生的情感的导师。我校的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教学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如:新闻、事业、广告、经贸等),教学内容、案例选择、技巧设置、作业难度等需根据不同专业进行调整。即使是对于同一个班的学生,也不能使用一成不变的方法。善于发现变化、适应变化,才能成为—个成功的引领者。
3.1.2 随专业成长,做幸福的体验者
教师应将自我发展和教学成果结合起来。首先他要热爱自己的专业,并且倾情投入教学过程,在“教学相长”中收获成功和体验幸福。对于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软件而言,它本身就是一个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工具,享受美的过程及美的结果,既是幸福的,也是充满成就感的。
3.2 学生角色的构建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以生命体验来参与教学活动时,学习的主动性便能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把学习看成认识自我、掌控自我、发展自我的途径,且有主动学习的需求,学习便能成为一种幸福。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教学中,要发掘学生“爱美”的主体意识,培育学生的“审美”的主体能力,刺激学生“创造美”的主动需求,并且和自身发展及专业能力培养相联系,能够进行主动学习。
3.3 情境的创建
3.3.1 教学情境的设计
首先引入教学情境,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与发展的教学情境,构建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阶段。简单来说,就是引起学生的关注,使学生的认知或情感有所“发现”。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教学中,我们常采用的方法有:①欣赏法。让学生欣赏漂亮的作品,并指出它的精彩之处,使学生产生想要实现其效果的强烈渴望。②提问法。提出一个问题,如:“要表现某一效果应该怎样处理?”引发学生思考后,用适当的方式引出新的学习内容。需要强调的是,教学情境的引入应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中,它的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其次,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多媒体计算机房进行教学,对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进行多方位的刺激,这对于教学情境的创建是非常有利的。但是,这绝对不是“情境”的全部,在先进硬件技术的支持下,教师仍然需要丰富生动的教学语言、巧妙的教学环节设计、饱满的热情、爱心、耐心和机智,才能成为成功的“情境”设计者。
3.3.2 人文情境与科学情境
“情境”作为课堂教学中富有情感色彩的场景和氛围,从生态学的视角,可以将其分为人文情境与科学情境。人文情境是感性的,强调对象与迁移、审美与思辨,具有动态和开放的特征;科学情境是理性的,强调理智与逻辑,具有严谨、求实的特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强调营造科学情境,崇尚统一性和整体性,课堂气氛是严肃、严厉甚至是严酷的。当前,人文情境受到了普遍关注,它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出课堂教学的个体性、变化性,倡导营造课堂和谐、温暖的氛围。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教学是强调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和创意性设计的,所以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堂应该重视人文情境的创建,使人文情境与科学情境协调、相融,这样才能创建和谐、灵性的课堂。
3.4 体验的创建
3.4.1 主体参与
主体参与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的一切活动均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学习活动以学生的全面参与及全身心的投入为原则。主体参与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也是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技能体系、价值体系,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层次、情感、兴趣、特长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精心设计操作项目,把学生引入操作实践活动中;学生则通过构思—联想—创意一实现的过程,完成作业或作品设计,在主体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融会知识、提升技能、培养创新能力。
3.4.2 体验与感悟
当学生从教学情境进入到学习状态后,便开始了体验学习的过程。体验包括对问题的理解、对自身的期望、学习兴趣的提升、学习动机的增强、知识与技巧的应用等。感悟是从大量的表象中通过亲身的理解与领会得出典型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含有理性归纳的过程,也含有情感升华的过程。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完成操作项目的过程中,理解教师的期待、明确自己的责任、应用知识与技能,完成思维抽象,同时感受成功的幸福。
3.5 教育与美的结合
3.5.1 审美沟通
情境体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学生的感受来组织教学的。学生的感受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审美与感觉、想象、情感、兴趣、态度是紧密联系的。审美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对美的观察与体验。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的对象一图像,它的美包括形式美和意境美。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的有规律的组合。形式美的主要法则有:单纯齐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多样统一;意境美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是隋与境、意与境的统一,意境中的含蓄能唤起欣赏者的无限想象。把美学基本原理融入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堂中,让学生具有发现美的眼睛、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愿望,生成师生间对美的共鸣,是达成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堂的审美沟通的一个条件。其二,是生命体对于外界事物的亲生体验和沟通。教育美学观认为,“要以教育美的建立去提升教育及其对象的精神境界,使教育活动成为一种人生境界的达成过程,使教育活动的主体或对象都在人生上实现超越。”情境体验教学追求教育美的达成,它是一种教学智慧的美、生命的美,目的在于求得学生精神与教学环境间的沟通、学生与教育世界的心灵沟通。
3.5.2 精神审美与升华
所谓精神审美,是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为主要目的,让学生以审美的情绪关注学习内容,完成学习过程,获得精神的满足,并且获得自身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和智慧。升华是指对认知的升华、对感悟的升华、对责任的升华。升华是教学向课外的延伸、向社会的延伸。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平台,学生可在此平台上获得美的体验和满足,从而丰富其内心世界,获得生命美的更深
感悟。要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但任何的美都必须以社会道德和法律为基础,我们的任何行为都必须对社会负责,否则,它制造的将是丑恶。
4、结束语
高校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对学生生命个体发展的关注。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堂中应用情境体验教学法,倡导人文情境与科学情境相结合,目的是唤起学生生命个体对美的体验、感悟和升华。教学研究是没有止境的,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的教学要在传统的启迪下、时代的引领下、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前进。
参考文献:
[1]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郑全洲.课改新课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李秀伟.唤醒情感——情境体验教学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4]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5]马斯洛著,林方译.人性能达的境界[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6]钟启泉.现代谋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关键词:竞技体育 学校体育 必要性 可行性 竞技素养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2-0046-04
前言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旧的模式已经禁锢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继续固步自封下去必将会引发更多社会负面问题。如何把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为我国的体育事业找寻新的发展模式,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体育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新课题。
1 研究对象
我国竞技体育回归学校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课题研究需要,收集和阅读了大量国内外有关竞技体育发展和学校体育发展方面的文献资料,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E-mail和走访的方式与国内在该领域有较为深入研究的专家、教练员、体育教师等进行交流,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2.3 问卷调查法
通过搜集、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并结合本文的研究过程以及访谈的相关意见,制定了专家调查问卷和学生调查问卷,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见表1)。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说明问卷能够较为全面、准确地反映所要调查的问题,并且具备足够的可靠性,符合问卷调查对效度和信度的要求。
2.4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访问所获的有效数据,运用计算机通过Spssl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与处理。
2.5 逻辑分析法
对整理的资料进行归纳、演绎、综合等方法,结合社会学、体育学等多学科理论进行分析与探讨。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竞技体育培养模式分析
我国竞技体育的体制现状基本上是体委系统一家独办,形成竞技体育的单轨制,在这种单轨制模式下走出了一条“举国体制”的独特道路即“金字塔”式的三级训练体制(塔底是的体育运动项目传统校、体育俱乐部、体育运动学校;中间层是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及体协代表队;塔尖是国家队)。在这种机制运行下,实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总数位居世界第一位和2004、2012年奥运会金牌总数位居世界第二位的优异成绩,证明它是我国竞技体育得以快速发展的致胜法宝。但是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单一的举国体制培养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资金短缺、体育后备人才减少、运动员学生文化课成绩差、成年运动员就业困难、社会保障等问题的出现使得我们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使我国的体育事业走可持续发展之道路。
3.1.1 资金投入
在举国体制下,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所需的费用全部来自于国家的财政拨款。有调查数据证明:在培养成本上,我国一块金牌投入是以亿元为单位,也就说国家负担了奥运冠军从中小学校队、各级体校直至国家优秀运动队平均10年训练的一切费用(即竞技体育的发展完全依靠外源性的力量,自身缺乏造血功能)。随着竞技体育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政府没有能力满足多层次的竞技体育发展需求。一方面政府财政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各级竞技体育组织要求财政拨款的呼声越来越高,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单纯依靠政府力量办竞技体育,已不符合当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国情,因此,有必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革。
3.1.2 体育人才培养效益
现代竞技体育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对竞技体育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竞技体育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体力上的较量,而是运动员体能、技能、智力、心理等全面素质的综合竞争。同时竞技体育需要仪器设备、科研团队、组织管理等多方面力量的大力支持。据资料表明,我国目前三线队伍向二线队伍的人才输送率为6.10%,二线队伍向一线队伍的输送率为1.96%(见表2)。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运动训练科技含量的不足,导致成绩的提高不得不依靠大量低科技含量资源的投入,呈现出鲜明的粗放型运作方式。在经济学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保持竞技水平需要的资源投入越来越多。因此,我国运动员训练时间之长、教练、运动员比率之低、支持辅助人员之多都是世界罕见的。
3.1.3 文化课学习
各级体育运动学校虽然都有对运动员进行文化课教学的课程安排,但都不重视。从文化课教师师资方面看:由于工资、福利待遇以及编制的问题,很少有专业的文化课教师到体育运动学校进行教学,这使体育运动学校的教学质量普遍较差;另一方面从学生本身的文化素质来看:大多数都是小学、初中的文化水平,基础差,再加上训练任务重,上课时间有限,经常外出比赛等因素的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无法保障。另外,笔者对竞技体校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态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见图1)。
根据图1可知:喜欢学习的学生占8%,较喜欢学习的学生占11%,感觉无所谓的占54%,另有27%选择不喜欢学习。学生在刚人体校时还能坚持学习,但是随着时间的延续,看到大部分的同学不学习,也就放任自流了,形成恶性循环。而对教练员对体校学生的学习和训练态度的调查中结果显示;73%的教练员认为进行“体育训练”更重要,24%的认为“体育训练与文化课学习”同等重要。在这种出体育运动成绩至上,拿奖牌争荣誉的思想主导下,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和综合素质必然很难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1.4 就业保障
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2002年《全国体育人事工作调研报告》显示,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在河南、山东等8个省区,需安排的退役运动员占全部在队运动员人数的29%,其中宁夏回族自治区待就业的退役运动员比例最高,占78%,是在训运动员的3倍多。我国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运动员一旦离开运动队,就面临失业,特别是体育强省,积压待分配的各级退役冠军都是几百人。目前,我国有许多世界冠军、洲冠军、全国冠军,他们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在各自的运动项目上创造了辉煌的成绩,只因不是奥运冠军,就得不到安置,拿不到就业保险,面对已走到尽头的分配政策和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为了生存,不得不在非常底层的岗位干苦力活。竞技后备人才的受教育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一直困扰着体育管理部门和运动员及家庭,并越来越成为新时期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3.2 竞技体育向学校转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3.2.1 竞技体育回归学校的必要性
3.2.1.1 竞技体育回归学校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高素质体育人才战略的需求,竞技体育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体能和技能,更需要较高的智力水平和优良的心理品质。而当下使得竞技体育回归教育,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就显得非常必要,而通过体教结合,小学是基础,中学是纽带,大学生负责出成绩这种培养途径,为具有运动天赋的后备体育竞技人才建立一套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体系,让具有天赋的体育竞技人才被充分挖掘出来进行科学培养,提高竞技水平和文化素质,从而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3.2.1.2 竞技体育回归学校的目的
根据调查数据可知(见表3),100%的专家都认为使竞技体育回归学校的目的是提高竞技人才综合能力,位居选项的第一位;有65%的专家认为整合资源,优势互补,从而减少资源浪费;另外还有30%的专家认为可以带动校园体育锻炼的积极性,20%专家认为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综合这些专家的意见,笔者认为竞技体育回归学校教育,对体育运动学校和普通学校是双赢,可以互利互惠。
3.2.1.3 社会政治条件
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2001-2010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业余训练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业余训练工作,改善业余训练条件,坚持走体教结合的道路……积极推动各地体育运动学校与各地高等院校结合,提高办学规格,增强办学效益。”实行体教结合也就是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要回归学校教育,使教学、训练、科研一体化。体教结合既能遵循体育训练规律,保证运动员系统的业余训练,又遵循学校教育规律,保证运动员系统的文化教育。这种做法一是有利于两种文化的互补和优势的发挥,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上,教育部门有文化教育、学校管理、生源、思想教育和普及体育的优势;体育部门有教练、运动技术、组织训练和竞赛的优势,通过优势互补、发挥最大效益,实现义务共尽,成果共享。所以,实现竞技体育向学校教育的转移,将是我国在新形势下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最优选择。
3.2.1.4 社会经济条件
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制约着竞技体育的发展,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的规模及速度。面对当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而赞助商想到的是投入的效益和利益,在传统的金字塔式的体育体制下,处于塔身和塔基的体系中,赞助商的投资比较少,只有在塔尖上的优秀运动员才会参与很多赞助商之类的经济活动。如奥运冠军林丹、孙阳、张继科等能够得到很多赞助商投资。也有很多赞助商认为学校校园,尤其是大学校园,是一个信息量传播相当快的平台,可以依托学校的名声,校园的文化环境进行适当的商业活动来为其提升品牌的知名度。正是这样的优势才吸引了较多商家的关注,目前国内体育商品361°、李宁、安踏以及飞利浦赞助大学生足球联赛,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等等,把越来越多的商业赞助投向学校,这就为学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基础。同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把体教结合引入到校园是我国体育事业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3.2.2 竞技体育回归学校的可行性
3.2.2.1 学校具有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
竞技体育回归学校教育与新形势下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学校具备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先进理念,对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认识到位,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注重全面发展的大环境下,学校领导已经认识到办好校运动队,可以展示自身实力,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声誉,可以培养激励全校师生的道德情操和拼搏精神,丰富校园文化。加大对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投入,给招收的学生运动员在学习、训练、生活及毕业等方面给予较为优惠的政策,为学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成才环境。
3.2.2.2 学校具有先进的师资科研力量
学校体育教师及教练员都是正规大学毕业,拥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训练经验,特别是部分经过大学正规培养的专业队退役运动员,担任学校运动队教练,具有实践和理论的双重优势,训练效果明显,有发展潜力。同时,学校本身就是以教学和科研为主,尤其是大学,不仅有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先进齐全的专业试验室,而且拥有大批的教授、研究生等科研人才,尤其是综合大学还拥有多学科的专家。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优秀运动队能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能在经费不足的条件下,提高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科学训练水平。
3.2.2.3 学校具有先进的运动场馆设施
大多数专家认为学校的体育事业发展建设要从体育场馆、设备建设着手。这就为我们在新形势下竞技体育向学校转移做好坚实的硬件基础,而且现在无论从政府还是投资者也看到了学校建设的重要性,目前学校大幅度的投入体育场馆建设就为我们竞技体育走进校园搭建了可以利用的平台。通过全国体育场地的普查可知(见表4):我国各大系统现有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有5580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5.5%;而体育系统有18481个,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2.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339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0.4%;系统有717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0.8%;武警系统有12850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1.5%;铁路系统有145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1.7%;其他系统有235593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27.7%。从这一结果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出,目前我国现有场地大部分还是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如果能够合理有效的利用好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体育场馆设施,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资源的浪费,而学校场地优势无疑对学校体育的顺利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学校开展竞技体育项目的训练提供了硬件保障。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比赛场馆一部分来自各大高校,说明我国的高等院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
【关键词】民办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206-01
本文从课程设置的整体结构出发,主要从公共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三方面入手,对如何构建新时期民办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做了一些探讨研究。
一、公共课程体系建设
(一)公共必修课程模块:包括政治理论、形式与政策、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大学体育、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基础及应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读书活动。该模块对实现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创造性的能力和专业发展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公共选修课程模块: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教育、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该模块培养学生要具有宽阔的视野、积极乐观的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品质。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一)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包括设计素描、专业透视、建筑速写、数字图像、设计色彩、立体构成、专业制图、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人体工程学、设计概论、建筑概论、室内设计原理、建筑外立面设计、CAD制图、MAX建模基础、渲染技法、效果图表现技法。该模块是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素养、基本的造型技能以及基本的专业设计技能,为创新设计奠定基础。
(二)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包括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工程预算与报价、陈设设计、家具设计、家居设计、别墅设计、办公空间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娱乐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规划设计。该模块是让学生认识行业发展特点,掌握设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引导和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因材施教,培养应用型的设计人才,为学生就业指引方向。
(三)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包括摄影基础、装饰画、民间美术、广场景观设计、小区景观设计、植物景观设计、城市环境景观雕塑、快题设计、模型制作。该模块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拓宽专业层面,丰富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
三、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一)课程设计模块:计算辅助设计与核心设计课程相结合的课程设计。例如,在办公空间设计课程中,将课程分为两部分进行,一部分理论基础课程;一部分设计课程,并使用设计软件完成最终作品,题目应来源于实际工程,使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工程实践。同时,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并指导学生参与设计竞赛活动。该模块是使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并像真正的设计师一样独立完成整套设计方案,为更早的进入工作角色,奠定坚实基础。
(二)社会实践模块: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学习,学有所用的同时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然后再学习再实践,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自我完善。该模块是使学生考察市场,认识社会,在此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沟通与合作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三)专业考察模块:此课程为外出考察课程,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考察线路,考察前要做好外出准备工作,合理安排出行计划,并指导学生学会有效考察以及如何完成考察报告。该模块是让学生尽可能接触更多的事物,使学生学会收集专业信息,加强对专业的理解,开拓眼界,并亲身感受专业与设计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正确审视自己的前途。
(四)毕业设计模块:该模块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及应用的考察和全面总结,结合专业特色,其内容包含设计作品和设计说明两部分,并强调其设计的创新性。实行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答辩、毕业展览制度。该模块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做好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大课程设置的分析与评价,是构建合理化的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基础,是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教育模式的核心。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将不断结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我院的教育特色,对课程体系建设作出调整并加以改进,使民办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的设置更加科学、更加完整。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知识转移;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体系
[基金项目]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系统改革与知识转移研究》(2011GG379)。
【中图分类号】 F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1-098-6
一、研究背景
(一)选题意义
民办高校发展至今,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一方面充实了我国目前的教育市场,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在运作机制、教育规模、办学格局和管理教学等方面对现有的教育体制做了一定的改革,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冲击和促进。但是,民办高校同样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学校教学管理不规范,教学质量不够高,教学特色不明显等。在教学及其质量成为民办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的背景下,探讨民办高校教学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1.知识转移。知识转移概念来自于创新研究领域,美国技术和创新管理学家TeeCe于1977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通过技术的国际转移能够帮助企业积累有价值的知识并促进技术扩散,从而缩小地区之间的技术差距。Jensen和Meekling解释知识转移时认为,知识转移包括存储知识、处理知识的能力和知识输入/输出大脑的途径。Holtham指出知识转移是一种沟通的过程,知识不像商品可以自由传递,学习知识的时候,即知识转移时,必须有重建的行为,而且要具备应有知识,才能完成转移。
本文中的知识转移是指教师头脑中的知识通过讲授、演示等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并能够进行应用的过程。知识转移包括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吸收和知识的应用等阶段。
2.民办高校。在本文中,民办高校是民办普通高等学校的简称,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本文中涉及了烟台南山学院、青岛黄海学院、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青岛工学院、山东英才学院、山东协和学院、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山东产业文化学院、济南大学泉城学院(蓬莱校区)9所山东省内的民办院校。
3.经济管理类课程。经济管理是培养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从事综合及部门经济管理的高级管理。本文中的经济管理则是指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和财会,而经济管理类课程即指这三个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如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旅游学管理、酒店管理等。
(三)调查研究
1.量表设计及数据收集情况。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不是单因素、单方面引起的,而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参照目前学校教学的实施情况,分别设计了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和财会三个专业的“基于知识转移的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系统改革教学评价体系”的调查 问卷。此次调查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发送问卷的方式进行,我们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52份,有效问卷515份,其中旅游管理专业有效问卷177份,工商管理专业有效问卷120份,财会专业有效问卷218份。样本学校来自济南、青岛和烟台三地,涉及山东英才学院、山东协和学院、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山东产业文化学院、青岛黄海学院、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青岛工学院、济南大学泉城学院(蓬莱校区)、烟台南山学院、南山集团下属企业等学校和企业,接受问卷调查的学校和企业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学校师生和企业员工的个人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调研问卷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研学校和企业及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学校和企业信息包括学校或企业规模、所属领域、所处发展阶段等,个人信息主要由年龄、性别、工龄、最高学历、职位等构成。第二部分是各专业教学评价问题,选项借鉴了Schuler(1989)累计型、效用型和协助型划分方法,采用5分制记分,均为正向记分。从影响教学的九至十个层面,共计50多个问项。
(表1)填表人所在企业(学校)基本情况统计表
(表2)填表人个人基本情况表
2.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在本研究中,我们把问项共分为教学和学生素质两大类,利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这两大因素的数据进行效度、信度分析。对影响因素的各部分问项进行的KMO适当性检验结果显示:旅游管理专业KMO值(教学)为0.661、KMO值(学生素质)为0.87,工商管理专业KMO值(教学)为0.663、KMO值(学生素质)为0.708,财会专业KMO值(教学)为0.855、KMO值(学生素质)为0.863。根据统计学家Kaiser给出的标准,本次问卷统计可以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值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均适合于因子分析。
采用Cronbach α系数对整份问卷以及各个子部分做信度检验。本研究中各维度影响因素指标Cronbach α最小值为0.659(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因素Cronbach α信度系数),最大值为0.89(财会专业教学因素Cronbach α信度系数),三个专业的信度Cronbach α值都超过0.5。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二、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中因子分析采用的是主成分算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和斜交旋转法(promax),选择荷重大于0.5且其特征值大于1(Eigen values over 1)的因子作为主要解释因子,实现变量的归类。同时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重新对三个专业教学评价指标进行二级分类,构建出包含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以及三级指标的分层递阶的课程教学指标体系。
(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本研究对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37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3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10个因素和2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61.944%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59.615%的变异。
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2个项目组成,反映了专业课的主要构成情况,即本专业的应用知识所占比重情况,因此命名为专业课应用知识比例因子;F2由3个项目组成,与课程教学的内容与准备情况相关,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准备因子;F3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课程教学所用的方法、手段和课程考试改革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手段与课程改革因子;F4由2个项目组成,与课程考核方式及平时作业设计相关,因此命名为课程与作业常规考核因子;F5由2个项目组成,涉及到教师工作量及其引起的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职业资格测试通过率,反映了教师工作效率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因此命名为教师工作量与工作应用效果因子;F6由2个项目组成,与教师的基本构成情况相关,因此命名为教师基本结构因子;F7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课程教学内容的规划设计,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规划因子;F8由4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了是否利于教学应用,因此命名为教学应用状况因子;F9由1个项目组成,涉及课程教学中作业布置的多少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作业布置频率因子;F10由2个项目组成,涉及教学所使用的教材的质量,以及学生教学班级人数方面,属于教学质量保障的条件,因此命名为教学质量基本保障条件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专业课应用知识比例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7.75),能解释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比率最大,F10教学质量基本保障条件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4.85),对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学生素质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10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学生参加各种演讲、讲座、交流会等、学生情况,是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应用,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与技能应用因子;F2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学生工作、就业之间关系的基本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
2.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构建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
(表3)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对影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35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3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9个因素和4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63.524%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59.898%的变异。
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6个项目组成,与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及教学效果评价有直接关系,因此命名为课程与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因子;F2由4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上课之前需要准备的内容,因此命名为课程与实践教学准备因子;F3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课程教学所采用的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手段因子;F4由2个项目组成,反映了教师队伍流动性和知识掌握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因此命名为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F5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用与考核的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知识应用与常规考核因子;F6由3个项目组成,包括教师职称、年龄结构、学历等,基本反映了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因此命名为教师素质结构因子;F7由3个项目组成,反映了教学规划方面的内容,因此命名为教学规划因子;F8反映了期末考试课程改革的内容,因此命名为课程考试改革因子;F9反映了教学所需的教材与设备方面的内容,属于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命名为教学质量保障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课程与实践教学集效果评价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10.753),能解释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比率最大,F9教学质量保障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5.319),对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学生素质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学生情况,是所学知识的应用,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F2由2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考研情况,是对知识运用的提升,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提升因子;F3由2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学生工作就业结果之间关系的基本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工作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F4由2个项目组成,反映了学生工作就业与所学专业的一致性和工作中所需的计算机水平,因此命名为学生工作专业性与技能因子。
2.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指标体系构建。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构建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4所示。
(表4)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三)财会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财会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对影响财会专业教学的38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3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9个因素和3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68.434%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66.802%的变异。
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课程教学规划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规划因子;F2由5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及结果,因此命名为课程与实验教学及结果评价因子;F3由5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课程教学实施前、实施过程中和实施后的相关内容,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实施因子;F4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课程考核相关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改革与课程常规考核因子;F5反映了教学应具备的硬件条件,因此命名为教学硬件因子;F6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课程教学内容及相关职业资格测试,因此命名为课程考核与知识应用因子;F7由2个项目组成,反映了教师队伍流动性和知识掌握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因此命名为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F8反映了课程实践教学的模式,因此命名为实践教学模式因子;F9反映了一个教学单位适当的人数构成,因此命名为教学单位人数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课程教学规划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12.547),能解释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比率最大,F9教学单位人数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4.342),对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学生素质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学生情况,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 F2由6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学生工作就业之间关系的基本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工作就业条件与工作效果因子;F3由2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学生科研、计算机操作等知识运用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高低情况,是知识的提升,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提升因子。
2.财会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指标体系构建。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构建出财会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5所示。
(表5)财会专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以上指标体系是基于样本学校和企业教学实施的基础所建立,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部分。定量指标部分比较容易把握,指定特定部门定期进行收集相关数据即可保证及时性和准确性。定性的指标相对棘手一点,因为具有主观的评价尺度多、不容易把握统一标准的特点。定性指标的设置要尽量做到合理和有效,评价方法要科学、简单、易操作,评价过程要严肃、认真,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对被测评人不能带有任何个人的偏见和好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评价过程和结果要公开,每一项评价指标都要详细说明,做到评价有据。要把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学生和学校,在评价反馈的沟通过程中帮助教师和学生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和解决途径,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知识转移的目的。
三、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
(一)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三个专业教学因子排序比较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因子分别为专业课应用知识比例因子、课程教学准备因子、课程教学手段与课程改革因子、课程与作业常规考核因子、教师工作量与工作应用效果因子、教师基本结构因子、课程教学规划因子、教学应用状况因子、课程作业布置频率因子、教学质量基本保障条件因子。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因子分别为课程与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因子、课程与实践教学准备因子、课程教学手段因子、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课程知识应用与常规考核因子、教师素质结构因子、教学规划因子、课程考试改革因子、教学质量保障因子。财会专业教学因子分别为课程教学规划因子、课程与实验教学及结果评价因子、课程教学实施因子、课程改革与课程常规考核因子、教学硬件因子、课程考核与知识应用因子、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实践教学模式因子、教学单位人数因子。
(二)三个专业教学因子中相同或相似因子的比较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第一个因子专业课应用知识比例因子和教学应用状况因子,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第五个因子课程知识应用与常规考核因子和财会专业第六个因子课程考核与知识应用因子相近,但从整个指标体系所处位置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最为注重课程知识的应用。旅游管理专业中课程教学准备因子和课程教学手段与课程改革因子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也存在,并且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和第八位,但财会专业没有这一指标,仅课程教学手段与课程改革因子与财会专业课程改革与课程常规考核因子相近,这两个因子在三个专业教学中排位较靠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工作量与工作应用效果因子,是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工商管理专业第一个因子课程与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因子和财会专业第二个因子课程与实验教学及结果评价因子所表达的含义基本一致,但工商和财会还重视实践课程的教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基本结构因子与工商管理教师素质结构因子相类似,同是对教师素质的重视。课程教学规划因子也是三个专业教学的注重方面。旅游管理专业中教学质量基本保障条件因子与工商管理专业和财会专业中的教学质量保障因子、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教学应关注的重要内容。
(三)三个专业教学因子中不同的因子比较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因子中课程与作业常规考核因子、课程作业布置频率因子和财会专业教学因子中课程教学实施因子、教学硬件因子、实践教学模式因子、教学单位人数因子不是三个专业共同拥有的指标,这些指标的不同是与专业特色有着密切的关系,旅游管理专业和财会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两者对实践的表现又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如旅游管理专业通过作业的形式练习,财会专业则通过采取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式并配合教学设施设备来进行。而工商管理专业则与其他专业的指标都较接近,无差异性较大的指标,这也间接说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缺乏明显的特色。
(四)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三个专业学生素质因子排序比较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因子分别为学生知识与技能应用因子和学生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因子分别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学生知识提升因子、学生工作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学生工作专业性与技能因子。财会专业学生素质因子分别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学生工作就业条件与工作效果因子、学生知识提升因子。在以上因子中,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和学生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是三个专业一致体现的,是学生知识转移和素质提高的重要表现。此外,工商管理专业和财会专业还十分重视学生知识的提升。这些因子是我们教师教学实施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梁镇,李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创新成长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166-171.
[2]梁镇. 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成长评价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5).
[3]梁镇,陈立文,丁雷. 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成长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Zhao Jing. Design of Reusable User-Oriented Onlin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C].Proceedings of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Part Ⅳ),2012,6:765-768.
[5]Wang parative Study on Onlin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of Chinese and Foreign Universities[C].Proceedings of 2009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T in Medicine & Education(ITME2009),2009,8:190-194.
[6]Chaczko, Zenon.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based on data driven evaluation methods[C].7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ed Hig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ITHET,2006:931-946.
[7]刘艳彬,周耀烈. 大学本科教师课堂教学评估指标研究[J].科研管理,2010,31(5):40-43.
[8]钱雪亚,钱晓倩. 教学质量评估的标志设计和有效性检验[J].统计研究,2003,(2):51- 53.
[9]万海桦.国内外教学质量评估的实践与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4):148- 150.
[10]波.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维度结构及测量[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69:111-115.
[11]孟少英,孙诚,田志宏. 构建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4,(3):9-10.
[12]侯彦利. 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财经类课程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3:138-141.
[13]王忠君.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10,(3)3:33-35.
[14]李静,孙昌盛. 美国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