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数字能量学教学范文

时间:2023-06-29 16:41:45

序论:在您撰写数字能量学教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数字能量学教学

第1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 教学 应用

随着现代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学工作中,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工作内容。现代教育的任务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的讲授,更要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使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学习,为学生日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帮助学生树立主动参与的意识

相关科学研究表明:一种行为、能力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必须有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而且应该是在一个有意识的状态下,不断反复训练而逐步形成的。因此,帮助学生树立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

要使学生树立自主参与的意识,教师首先要在教学活动中给自己定好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即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而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正确的认识,在教学活动中更多地让学生自己想,、自己做。之后,教师在教学法中要加强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只有通过自主探究、自己的实践才能真正成为有用的东西,所学得的技能也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以巩固和加强。

二、通过对教学问题的设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对问题的解决,获取知识,并且形成科学的价值观,进而形成良好的性格和情感。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需要依靠教师提出适当的问题,并且对学生进行解题方面的引导与鼓励,允许学生以多种方式解题。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主动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且自主地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从而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自主思考的良好品质。传统的教学工作,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限制,教师忽视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学习方法方面的关注,过于重视教师的教学,造成学生在学习中过于被动,与素质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选择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充分考虑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通过数学实践提高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要与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将课堂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提高素质的层面进行教学工作。教师应该将教学目标放长远,着眼当下,把握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观念,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避免盲目地进行学习,要保证教学工作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教师通过安排实践,可以积极地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促进,并且结合实践课程实现对自主学习法的渗透。小学数学课教学是学生日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形成理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通过安排学生预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预习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另一个良好的手段,在教学之前进行预习工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预习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一个相对层次较浅的分析,是学习新知识之前的准备过程。通过预习工作,可以加强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巩固,并且对新知识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从而达到知识由旧到新,从简单到复杂的转换。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以往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掌握和分析,从而形成良好的自主思考能力,并且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例如,“观察物体”一课,学生在教学前进行预习,可以按照物体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对正方体进行分析,通过亲自动手摆放,实现对新知识的预习。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认识到数学对于实际生活的意义。

教学工作需要充分地体现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并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自交给学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远远胜过为学生讲解单一的知识点。学生利用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身的学习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目的。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是进行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让学生主动地实践和预习,才能提高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教师在教学课程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合理地安排教学计划,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田杭君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J].成功(教育),2008年,07期。

第2篇

1 问卷调查的目的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对全校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情况作进一步了解,对调查结果进行研究分析,为今后开展教研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

2 问卷基本情况: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

3 问卷数据汇总与基本分析

3.1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可以看出,80%以上的学生喜欢上多媒体、电子白板课,只有10%的学生不喜欢,这类学生大都是学困生,总觉上课无聊,不管采用什么教法,都没有兴趣。由于地处偏远山区,家中具有上网条件的人数较少,不过大部分家长购买了磁带等设备,为学生有效学习奠定了基础。

可以看出,很感兴趣的学生较多,这部分学生中有的学生也是学困生,据了解,他们喜欢多媒体的声音、动画、图像等,不感兴趣的学生大多是学习差,性格内向,家庭条件差、留守儿童等,今后我们要研究如何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分析: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能主动预习复习的学生只占20%,教师布置就进行预习复习的学生占45%,可见学生在自主预习复习方面几乎一半是被动的。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总体上是好的,30%的学生能够自己独立认真完成;45%的学生能与同学讨论完成。但不容乐观的是仍有25%的学生存在抄袭作业现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上课后,由于出现“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特点,学生课前预习扎实,当堂检测过关率高,致使抄袭的学生大幅减少。

数据显示:利用多媒体技术后,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高了,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学生主体的理念,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由此可见,近一半的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甜头,并愿意坚持,没有感觉的学生属于学困生,不愿意学习,亟待培养学习激情。

3.2 利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及疑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举行同课异构活动,教学《切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利用FLASH动画,让静的圆动起来,使其与直线有1个交点、2个交点、无交点,让学生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另一个教师传统教法,最后课题组经过集体讨论对两个班的当堂作业情况进行了一项综合检测,结果如下实验结果表明,运用电子白板教学的九1班学生的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判断能力、应用能力明显优于九2班,差异分别是3%、19.34%、5.9%、11.1%,特别是空间想象能力的差异最高,达19.34%。原因是利用计算机可将几何教学中所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觉察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

3.3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经2年长期运用电子白板等教育技术后,对平行班教学成绩进行比较(以语文为例)。由统计表可以看出:运用多媒体技术上课的教学成绩较好,尤以优秀率更为明显,基本上都要高出15个百分点。极差生(36分以下)降为0,进步明显,学困人数36~72分学生数有所增加,均分直线上升,净增8.92分,而平行班(偶尔用电教设备)只增3分,按照如此进步速度,预测下次考试合格率能达到70%。

4 研究反思

第3篇

[关键词]教师教育技术化作用

一、数字化引领教育技术化

当今社会已逐步进入数字化时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领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从而使得学习者能够充分挖掘出自己的独特潜能与创造性。相应的,教师的教学模式也需要从传统的集体授课改变为能依据学习者的个性化特点进行定制,教师的授课习惯需要实现从关注教材的呈现到重点分析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需求的转变,让学习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成为合作学习者。

教育是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而技术也是人类发展的产物,是使人成为人的一个基本条件,必然先天地以人的价值判断、以人的需求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教育技术的存在基础是教育与技术之“和”———使学习者不断“文化”和“人化”,从使得教育与技术相互交叉融合。例如美国新版NETS•T中十分注重数字化环境中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完备。数字化的学习教育环境使得教育逐步呈现技术化的特征。

顾名思义,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某种目的或者满足某种需要而人为规定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变换方式及其对象化的结果。技术规定了如何将一种物质(形态)变换为另一种物质(形态),将一种能量变换为另一种能量,将一种结构、形态的信息变换为另一种结构和形态。教育技术化是指在教育与技术“之间”的,特征式微妙转化,“教育技术”不在教育中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技术中。同时,“教育技术”是教育与技术的相遇,“教育”是实质内容,原本作为载体的“技术”也日益呈现教育的特征。在此前提下,教育与技术相济相合,育生教育技术,并促使其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对技术的要求是不同的,因为技术是多维的,人的价值和需要也是多层次的。

二、教师在教育技术化过程中的作用

有学者指出,作为教育功能的技术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解决学习者学习效率的问题,二是解决技术应该怎样为学习者人文化服务的问题。而教师恰恰在这两者的兼具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如前所述,进入新世纪,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此中教师运用其学科知识教和学,并运用数字化技术更新教学理念和模式,以便获得促进学习者学习、激发学习者创造力与创新性的经验。可以说,新时代的优秀教师必然应成为数字化时代工作和学习的表率,教师应展现出全球化和数字化社会中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与工作方法。

通过展示与推动有效运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树立终身学习的典范,在学校和专业共同体中表现出领导力。如果说20世纪末还可以成为传统学习方式和数字化(E-learning)学习方式的混合。如今后者已明显在挑战前者的管有地位。例如我们说教师最常用的技术是PPT,而PPT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代替粉笔黑板来呈现课堂讲授内容。但如果教师固步自封,就会造成教师改革理念的滞后,并由此引发对其他先进技术的降格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技术的深层影响。

在当今教育技术化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拥有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以培养学习者具有高度创造力为目标,能够决定何时选择何种技术,从变革需求出发,创建有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架设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平台,改变学习方式、学习文化以及相应的组织方式与学习关系。

这一点在语料库语言学领域体现比较明显,数据驱动语言学习是语料库应用于语言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可以建立在语料库的研究基础上,同时吸纳语言习得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在语料库语言学的授课教师看来,教学研究所依赖的真实语言数据只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这种可观察、可量化和可描述的数据是探索社会文化语境中语言的意义与功能时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数据,教育在这里已经体现出明显的技术化特征。

三、有效利用教育技术化的价值特征

柯利认为,技术本身不负载价值,而是在技术的使用中,人的思想意识和经济利益导致了技术的价值负载。教师作为数字信息化社会教育技术的使用者,教育技术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掌握好各项技能的使用。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替代了教师的部分教学活动,但不管技术怎样发展,在教育这样的人文学科,更注重的是人本主义的发展,信息技术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利用教育技术化的价值特征,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是信息时代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挑战。此外,学校的管理人员也要正确地对待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技术推动教育的发展,发挥其价值的正向导向作用,而不能过分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须知技术是手段,达到教育的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

有学者成技术化是人类存在的方式。只要人存在,他就要追求自由,而人类追求自由离不开技术化。教育的技术化必然使得教育技术学成为显学,而教育技术的出现不仅仅改变了教育实践的面貌,而且也会带来理解教育的新方式———一种基于复杂性理论和开发取向的理解方式。

参考文献:

[1]安涛,谢英军.关系思维视野中的教育技术图景.电化教育研究,2009,(10):10-14.

[2]程桂芳,徐恩芹.新版NETS•T对我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启示.继续教育研究,2009,(11):59-60.

[3]王勇,杨晶.数据驱动的研究路径在英美文化教学中的应用.外语学刊,2009,(5):183-185.

第4篇

[关键词]教师 教育技术化 作用

一、数字化引领教育技术化

当今社会已逐步进入数字化时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领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从而使得学习者能够充分挖掘出自己的独特潜能与创造性。相应的,教师的教学模式也需要从传统的集体授课改变为能依据学习者的个性化特点进行定制,教师的授课习惯需要实现从关注教材的呈现到重点分析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需求的转变,让学习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成为合作学习者。

教育是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而技术也是人类发展的产物,是使人成为人的一个基本条件,必然先天地以人的价值判断、以人的需求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教育技术的存在基础是教育与技术之“和”―――使学习者不断“文化”和“人化”,从使得教育与技术相互交叉融合。例如美国新版NETS•T中十分注重数字化环境中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完备。数字化的学习教育环境使得教育逐步呈现技术化的特征。

顾名思义,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某种目的或者满足某种需要而人为规定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变换方式及其对象化的结果。技术规定了如何将一种物质(形态)变换为另一种物质(形态),将一种能量变换为另一种能量,将一种结构、形态的信息变换为另一种结构和形态。教育技术化是指在教育与技术“之间”的,特征式微妙转化,“教育技术”不在教育中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技术中。同时,“教育技术”是教育与技术的相遇,“教育”是实质内容,原本作为载体的“技术”也日益呈现教育的特征。在此前提下,教育与技术相济相合,育生教育技术,并促使其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对技术的要求是不同的,因为技术是多维的,人的价值和需要也是多层次的。

二、教师在教育技术化过程中的作用

有学者指出,作为教育功能的技术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解决学习者学习效率的问题,二是解决技术应该怎样为学习者人文化服务的问题。而教师恰恰在这两者的兼具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如前所述,进入新世纪,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此中教师运用其学科知识教和学,并运用数字化技术更新教学理念和模式,以便获得促进学习者学习、激发学习者创造力与创新性的经验。可以说,新时代的优秀教师必然应成为数字化时代工作和学习的表率,教师应展现出全球化和数字化社会中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与工作方法。

通过展示与推动有效运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树立终身学习的典范,在学校和专业共同体中表现出领导力。如果说20世纪末还可以成为传统学习方式和数字化( E - learning)学习方式的混合。如今后者已明显在挑战前者的管有地位。例如我们说教师最常用的技术是PPT,而PPT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代替粉笔黑板来呈现课堂讲授内容。但如果教师固步自封,就会造成教师改革理念的滞后,并由此引发对其他先进技术的降格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技术的深层影响。

在当今教育技术化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拥有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以培养学习者具有高度创造力为目标,能够决定何时选择何种技术,从变革需求出发,创建有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架设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平台,改变学习方式、学习文化以及相应的组织方式与学习关系。

这一点在语料库语言学领域体现比较明显,数据驱动语言学习是语料库应用于语言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可以建立在语料库的研究基础上,同时吸纳语言习得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在语料库语言学的授课教师看来,教学研究所依赖的真实语言数据只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这种可观察、可量化和可描述的数据是探索社会文化语境中语言的意义与功能时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数据,教育在这里已经体现出明显的技术化特征。

三、有效利用教育技术化的价值特征

柯利认为,技术本身不负载价值,而是在技术的使用中,人的思想意识和经济利益导致了技术的价值负载。教师作为数字信息化社会教育技术的使用者,教育技术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掌握好各项技能的使用。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替代了教师的部分教学活动,但不管技术怎样发展,在教育这样的人文学科,更注重的是人本主义的发展,信息技术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利用教育技术化的价值特征,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是信息时代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挑战。此外,学校的管理人员也要正确地对待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技术推动教育的发展,发挥其价值的正向导向作用,而不能过分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须知技术是手段,达到教育的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

有学者成技术化是人类存在的方式。只要人存在,他就要追求自由,而人类追求自由离不开技术化。教育的技术化必然使得教育技术学成为显学,而教育技术的出现不仅仅改变了教育实践的面貌,而且也会带来理解教育的新方式―――一种基于复杂性理论和开发取向的理解方式。

参考文献:

[1]安涛,谢英军.关系思维视野中的教育技术图景.电化教育研究,2009,(10):10-14.

[2]程桂芳,徐恩芹.新版NETS•T对我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启示.继续教育研究,2009,(11):59-60.

[3]王勇,杨晶.数据驱动的研究路径在英美文化教学中的应用.外语学刊,2009,(5):183-185.

第5篇

[关键词]教师教育技术化作用

一、数字化引领教育技术化

当今社会已逐步进入数字化时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领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从而使得学习者能够充分挖掘出自己的独特潜能与创造性。相应的,教师的教学模式也需要从传统的集体授课改变为能依据学习者的个性化特点进行定制,教师的授课习惯需要实现从关注教材的呈现到重点分析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需求的转变,让学习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成为合作学习者。

教育是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而技术也是人类发展的产物,是使人成为人的一个基本条件,必然先天地以人的价值判断、以人的需求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教育技术的存在基础是教育与技术之“和”———使学习者不断“文化”和“人化”,从使得教育与技术相互交叉融合。例如美国新版NETS•T中十分注重数字化环境中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完备。数字化的学习教育环境使得教育逐步呈现技术化的特征。

顾名思义,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某种目的或者满足某种需要而人为规定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变换方式及其对象化的结果。技术规定了如何将一种物质(形态)变换为另一种物质(形态),将一种能量变换为另一种能量,将一种结构、形态的信息变换为另一种结构和形态。教育技术化是指在教育与技术“之间”的,特征式微妙转化,“教育技术”不在教育中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技术中。同时,“教育技术”是教育与技术的相遇,“教育”是实质内容,原本作为载体的“技术”也日益呈现教育的特征。在此前提下,教育与技术相济相合,育生教育技术,并促使其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对技术的要求是不同的,因为技术是多维的,人的价值和需要也是多层次的。

二、教师在教育技术化过程中的作用

有学者指出,作为教育功能的技术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解决学习者学习效率的问题,二是解决技术应该怎样为学习者人文化服务的问题。而教师恰恰在这两者的兼具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如前所述,进入新世纪,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此中教师运用其学科知识教和学,并运用数字化技术更新教学理念和模式,以便获得促进学习者学习、激发学习者创造力与创新性的经验。可以说,新时代的优秀教师必然应成为数字化时代工作和学习的表率,教师应展现出全球化和数字化社会中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与工作方法。

通过展示与推动有效运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树立终身学习的典范,在学校和专业共同体中表现出领导力。如果说20世纪末还可以成为传统学习方式和数字化(E-learning)学习方式的混合。如今后者已明显在挑战前者的管有地位。例如我们说教师最常用的技术是PPT,而PPT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代替粉笔黑板来呈现课堂讲授内容。但如果教师固步自封,就会造成教师改革理念的滞后,并由此引发对其他先进技术的降格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技术的深层影响。

在当今教育技术化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拥有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以培养学习者具有高度创造力为目标,能够决定何时选择何种技术,从变革需求出发,创建有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架设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平台,改变学习方式、学习文化以及相应的组织方式与学习关系。

这一点在语料库语言学领域体现比较明显,数据驱动语言学习是语料库应用于语言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可以建立在语料库的研究基础上,同时吸纳语言习得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在语料库语言学的授课教师看来,教学研究所依赖的真实语言数据只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这种可观察、可量化和可描述的数据是探索社会文化语境中语言的意义与功能时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数据,教育在这里已经体现出明显的技术化特征。

三、有效利用教育技术化的价值特征

柯利认为,技术本身不负载价值,而是在技术的使用中,人的思想意识和经济利益导致了技术的价值负载。教师作为数字信息化社会教育技术的使用者,教育技术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掌握好各项技能的使用。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替代了教师的部分教学活动,但不管技术怎样发展,在教育这样的人文学科,更注重的是人本主义的发展,信息技术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利用教育技术化的价值特征,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是信息时代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挑战。此外,学校的管理人员也要正确地对待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技术推动教育的发展,发挥其价值的正向导向作用,而不能过分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须知技术是手段,达到教育的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

有学者成技术化是人类存在的方式。只要人存在,他就要追求自由,而人类追求自由离不开技术化。教育的技术化必然使得教育技术学成为显学,而教育技术的出现不仅仅改变了教育实践的面貌,而且也会带来理解教育的新方式———一种基于复杂性理论和开发取向的理解方式。

参考文献:

[1]安涛,谢英军.关系思维视野中的教育技术图景.电化教育研究,2009,(10):10-14.

[2]程桂芳,徐恩芹.新版NETS•T对我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启示.继续教育研究,2009,(11):59-60.

[3]王勇,杨晶.数据驱动的研究路径在英美文化教学中的应用.外语学刊,2009,(5):183-185.

第6篇

[关键词]教师教育技术化作用

一、数字化引领教育技术化

当今社会已逐步进入数字化时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领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从而使得学习者能够充分挖掘出自己的独特潜能与创造性。相应的,教师的教学模式也需要从传统的集体授课改变为能依据学习者的个性化特点进行定制,教师的授课习惯需要实现从关注教材的呈现到重点分析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需求的转变,让学习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成为合作学习者。

教育是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而技术也是人类发展的产物,是使人成为人的一个基本条件,必然先天地以人的价值判断、以人的需求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教育技术的存在基础是教育与技术之“和”———使学习者不断“文化”和“人化”,从使得教育与技术相互交叉融合。例如美国新版NETS•T中十分注重数字化环境中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完备。数字化的学习教育环境使得教育逐步呈现技术化的特征。

顾名思义,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某种目的或者满足某种需要而人为规定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变换方式及其对象化的结果。技术规定了如何将一种物质(形态)变换为另一种物质(形态),将一种能量变换为另一种能量,将一种结构、形态的信息变换为另一种结构和形态。教育技术化是指在教育与技术“之间”的,特征式微妙转化,“教育技术”不在教育中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技术中。同时,“教育技术”是教育与技术的相遇,“教育”是实质内容,原本作为载体的“技术”也日益呈现教育的特征。在此前提下,教育与技术相济相合,育生教育技术,并促使其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对技术的要求是不同的,因为技术是多维的,人的价值和需要也是多层次的。

二、教师在教育技术化过程中的作用

有学者指出,作为教育功能的技术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解决学习者学习效率的问题,二是解决技术应该怎样为学习者人文化服务的问题。而教师恰恰在这两者的兼具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如前所述,进入新世纪,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此中教师运用其学科知识教和学,并运用数字化技术更新教学理念和模式,以便获得促进学习者学习、激发学习者创造力与创新性的经验。可以说,新时代的优秀教师必然应成为数字化时代工作和学习的表率,教师应展现出全球化和数字化社会中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与工作方法。

通过展示与推动有效运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树立终身学习的典范,在学校和专业共同体中表现出领导力。如果说20世纪末还可以成为传统学习方式和数字化(E-learning)学习方式的混合。如今后者已明显在挑战前者的管有地位。例如我们说教师最常用的技术是PPT,而PPT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代替粉笔黑板来呈现课堂讲授内容。但如果教师固步自封,就会造成教师改革理念的滞后,并由此引发对其他先进技术的降格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技术的深层影响。

在当今教育技术化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拥有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以培养学习者具有高度创造力为目标,能够决定何时选择何种技术,从变革需求出发,创建有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架设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平台,改变学习方式、学习文化以及相应的组织方式与学习关系。

这一点在语料库语言学领域体现比较明显,数据驱动语言学习是语料库应用于语言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可以建立在语料库的研究基础上,同时吸纳语言习得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在语料库语言学的授课教师看来,教学研究所依赖的真实语言数据只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这种可观察、可量化和可描述的数据是探索社会文化语境中语言的意义与功能时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数据,教育在这里已经体现出明显的技术化特征。

三、有效利用教育技术化的价值特征

柯利认为,技术本身不负载价值,而是在技术的使用中,人的思想意识和经济利益导致了技术的价值负载。教师作为数字信息化社会教育技术的使用者,教育技术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掌握好各项技能的使用。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替代了教师的部分教学活动,但不管技术怎样发展,在教育这样的人文学科,更注重的是人本主义的发展,信息技术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利用教育技术化的价值特征,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是信息时代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挑战。此外,学校的管理人员也要正确地对待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技术推动教育的发展,发挥其价值的正向导向作用,而不能过分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须知技术是手段,达到教育的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

有学者成技术化是人类存在的方式。只要人存在,他就要追求自由,而人类追求自由离不开技术化。教育的技术化必然使得教育技术学成为显学,而教育技术的出现不仅仅改变了教育实践的面貌,而且也会带来理解教育的新方式———一种基于复杂性理论和开发取向的理解方式。

参考文献:

[1]安涛,谢英军.关系思维视野中的教育技术图景.电化教育研究,2009,(10):10-14.

[2]程桂芳,徐恩芹.新版NETS•T对我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启示.继续教育研究,2009,(11):59-60.

[3]王勇,杨晶.数据驱动的研究路径在英美文化教学中的应用.外语学刊,2009,(5):183-185.

第7篇

【关键词】新课标 数字故事 课程安排 精彩课堂

一、提出背景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教材内容不断在更新改变,旧教材中注重理论知识但缺乏实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B版新教材里选用生活的实例来开展教学,既实用又好学,但章节间的缺乏互动,学生在学习新知后就忘记旧知,记忆无法牢固,无法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新课标理念[1]下信息技术课堂通过充实的教学内容培养有发展的学生,发掘符合教学又有趣的教学内容让信息技术课堂既高效又有趣,研究高效的教学方式成为一线信息技术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

二、数字故事的教育意义

一段优美的旋律,一个影视片段,几行文字,几张陈旧的照片......我们常常被网络上的一些故事性内容所吸引,并为之感动,这就是"数字故事"。

2010年,我在全国信息技术课例比赛中认识到数字故事的案例,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2012第6期数字故事专题上对它有了充分的认识,了解数字故事带来的各种深层的教育意义。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当人脑的记忆镶嵌在丰富的故事背景中时,记忆的效果最好,故事是世界永恒的主题。当历史进入到21世纪的数字化时代,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数字故事(DigitalStorytelling)很自然地受到师生的欢迎,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将数字故事引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利于改进教育方法,增强吸引力,促进师生思想深度互动,将知识技能教育与情感态度教育融合,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造力、媒体素养,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2]

三、数字故事走进信息技术课堂

数字故事是编写文本故事并加入声音、图像、音乐等多媒体元素所创造的可视化故事,它是多媒体多元素的集合用故事展示出来。它的创作流程主要包括:第一步:选择主题,编写故事脚本;第二步,故事素材收集创作与处理,素材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动画等元素;第三步,综合各种素材编辑合成,主要通过PPT软件设计合成;第四步,作品展示与共享。

数字故事创作作为一个新型的教学内容进入课堂,强调不再是"教操作"而是"学创作",其课程教学是围绕"提出创作主题-范例研习-模仿设计-自由创作-分享交流"的过程模式而展开的"为创作而教"的教学模式,我分别在PPT演示文稿教学和第二册多媒体元素软件教学做了教学尝试,根据不同的内容来对教材进行重新设计和编排。

(一) 小牛试刀初尝试--数字故事走进PPT软件教学

创作数字故事最常用的软件是PPT演示文稿,我以数字故事创作为主题开展PPT软件的教学,课时安排及教学内容如图1。

数字故事的引入,主题是我的班级,学生的兴趣高,素材取之于丰富多彩的生活,学习新知的过程又是创作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被启发,对于信息处理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由于限制了主题,教学安排只有7个课时,数字故事与教材内容无法合理整合,效果不明显,师生的共同感受发挥空间不足,要把数字故事正能量完全发挥出来,还值得再深入研究。

(二) 完美结合--数字故事与多媒体软件教学深度融合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B版中第二册(上)这一册教材内容为图像处理软件PS、音视频处理软件、演示文稿PPT,与数字故事的创作流程非常吻合,如何和教材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度的融合,结合初尝试的经验,我对教材内容经过再次组合,以数字故事创作为载体,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软件学习,激发高级思维,在开学的第一课时就开始学习《走进数字故事》,把这学期的所学的新知全部融入到数字故事创作中。

《我的故事--数字故事创作》主题教学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主线,以任务为驱动。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带领学生在认知规律中实践探究。既能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又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教学专题网站有以数字故事创作流程的导航提供了数字故事简介、优秀范例、制作流程、技术仓库、评价标准等栏目,同时也设计课时导航,让学生清楚知道每个课时的知识要点,清晰的导航让学生的学习提供导向,也能顺着老师的教学设计去完成整学期的知识学习。通过多平台的分享展示,让学生享受更多成功的乐趣,通过欣赏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四、数字故事让信息技术课堂变得精彩

数字故事的教学内容加入,让信息技术课堂变得精彩起来;一个个故事成品的出炉,让信息技术课堂也变成一个美丽的展台;作品成为师生间、学生间谈论的热点,信息技术课堂真正走入学生的心里。

精彩一:充分调动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天生就是实践家,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将自主学习和讨论学习发挥得淋漓尽致。优美的旋律,影视片段,文字,陈旧的照片......数字故事的自由创作过程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更为学生的提供了自我展现和创新空间,在自由发挥的创意空间里自觉学习新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各种素材的融合、不同工具的使用、旧知的知识迁移等等,学生在潜移默化改变着学习方法,学习的能力大大增强,促进多元化全面发展。故事的创作、素材的加工处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这是精彩的信息技术课堂最好体现。

精彩二:故事综合创作有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知识体系

这不仅是一个主题活动,而是一个综合性主题活动,"我的故事--数字故事创作"从选择主题编写脚本--素材创作与处理--编辑合成--修改与完善--展示与共享五大模块构成多媒体作品制作的完整知识体系,由局部到整体循序渐进了解一个电子作品结构、制作流程、评价标准,知识点依据一条线索串联在一起,引导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后领悟信息技术中蕴藏的科学思想和文化内涵。边创作边学习,边创作边积累,完整的知识体系就在学习中架构起来。

精彩三:创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师生思想深度互动

新课标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在数字故事创作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专题网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资助,学生通过需求选取合适的教学资源去自主探究,需求的差异,任务不是模仿性任务,迫使教师脱离讲演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要脱离模仿老师的学习方式,师生双方积极去思考,发掘思维的深度,培养高级思维能力。课堂上学生沉思、小组间热烈讨论、踊跃的提问......师生的思想在交流中提高,在互动中深入,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近。

精彩四:有力的德育渗透,给学生成长正能量

信息技术课堂易成为纯技术课,重视操作的讲授,而忽略情感教育的渗透,三维目标无法实现。数字故事的加入,通过观摩别人作品,被动人的故事情节而感动,尤其是八年级的孩子,心理叛逆,此时最需要更多的德育渗透,记得在观看《老师,我可以不爱吗?》时,学生心理被深深震撼,通过他们热爱的电脑作品来传递爱的教育。在每一个孩子在创作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故事中很多学生反映自己的梦想,让孩子找回梦想,记录自己成长的点滴,为自己自豪,就是一句"加油",都能给予他们成长的正能量。

精彩五:多平台展示充分展现学生风采

学生把作品上传要校园论坛里,论坛中交流的语言越来越丰富,在互评与自评的过程中,学生在快速成长,而且成长的过程也被好好记录下来。借助校园科技节的大平台,优秀的学生作品通过大投影和图片展示出来,在展览区中,数字故事展厅是最多学生浏览的地方,这就是数字故事精彩的最好体现。

总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新理念下,数字故事作为一个新型的教学内容进入信息技术课堂,将原本单调枯燥的技术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演绎精彩的信息技术课堂。但数字故事创作的教学实践才刚刚起步,它的应用推广需要广大教师的大胆尝试和运用,期待数字故事带来更多的精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