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学数学质数范文

时间:2023-06-29 16:41:42

序论:在您撰写小学数学质数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小学数学质数

第1篇

小学数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描述如下:

1、质数又称素数,有无限个。质数定义为在大于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不再有其他因数。

2、合数指自然数中除了能被1和本身整除外,还能被其他数(0除外)整除的数。与之相对的是质数,而1既不属于质数也不属于合数。最小的合数是4。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1.课时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质数和合数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了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之后学习的又一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学习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在本章教学内容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①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②知道自然数还可以分成质数、合数与1三类。

(2)过程和方法:通过100以内的质数表的制作,使学生学会合理选取学习材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说学情

《数的整除》这一单元,概念多,理解难,易混淆。学生通过对约数和倍数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约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三、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本节知识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遵照课标精神,我采取了动手操作,引导探索,发现规律,培养分类归纳的数学意识和品质的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因此,我在设计这个教学内容时分了这样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首先让学生从1到20中随意挑选5个数写出这5个数的约数,然后通过汇总整理归纳,使学生发现自然数还可以按约数的个数分成质数、合数与1。

第二层次:接着通过判断一些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概念以及掌握质数与合数的判断方法。

第三层次: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来制作一张质数表。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就设计了4张数表,让学生通过对数表的选择,来感悟学习材料的选择对方法的应用是有影响的。从而使学生领悟到今后在研究问题时,要注意选择最方便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找2到50中的质数这一环节,我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互相交换意见,这样学习方式就变得多样化了,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从而自发地掌握了学习方法。整个过程,从思维的形式上说,是有联系的,有序的,处于“做数学”的水平。促使学生学习和反思“动脑”的方法,真正学会学习。

第四层次:在制作完质数表后,我安排学生用质数表来判断质数和合数,使学生体会到质数表的优越性。

第五层次:最后安排了一个小游戏,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和以前学到的知识来介绍自己的学号。游戏练习、符合小学生的兴趣,学生都乐于积极参与,在收到巩固的最佳效果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一、说教材:

质数和合数是在约数和倍数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质数和合数是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以及约分、通分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而且能记较快地看出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这一节内容中抽象概念较多,而且有些概念容易混淆,如: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能初步弄清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水平。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4.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区别与联系。

二、说教法、学法:

首先,在学习准备中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对小组号码数字进行分类(按奇数、偶数分,按位数分等等)。对学生不同的分法老师都给予肯定,同时引导学生对非零自然数的另一种分法,即按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来分,从而引入新课。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小组号码数的约数,并绘制成表,让学生观察表“按约数的个数来分”该怎样来分。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三类数的特点,归纳、概括出质数、合数的概念。然后教学例2:质数和合数的判断。教师指出还可以通过查质数表来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并引导学生制作质数表。从而使学生初步发现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

再次是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最后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三、说教学过程:

(一)学习准备:让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对自己的小组号码数进行分类(按奇数、偶数分,按位数分等等),同时引导学生对非零自然数的另一种分法,即按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来分,从而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建立质数、合数概念:

找约数进行分类、观察归纳出质数、合数概念。

2.教学例2: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你认为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告诉学生还可以通过查质数表来判断,并指导学生制作质数表,引导学生发现,初步弄清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

(三)巩固拓展应用:

1.填空2.判断3.思维训练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法指导;预习;质疑;应用;求异

小学生尚未完全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学无章法既影响当前的学习效率,又不利于更高阶段的深入学习,以致于成为“学困生”。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加强学法指导比掌握有限的知识更重要,学生由学会转为会学后,就会自主地从无限的知识海洋中汲取“能量”,全面提高数学能力。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着力加强小学数学学法指导教学谈一些粗浅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加强预习新知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对于预习新知识,小学生多数不知或不会。预习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开端和步骤,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强预习指导应做好家庭预习和上课后前十分钟的预习指导,引导学生感知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教学中,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内容,指导学生开展有序预习。因此,预习指导不能给孩子们提过高的要求,更不能完全放手任其独立预习,要遵循小学生的心理规律,由浅到深、由少到多逐步加强预习,促进学生吸收、内化教师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经过创新后成为自己的学习方法,助力大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家庭预习指导。课堂上,引导学生掌握家庭预习的要求和方法。同时,与家长进行充分沟通,指导家长陪孩子进行预习,概念、定义等理论性的知识,可以经过反复阅读进行理解,而对于例题等需要解答的问题,应防止学生一边读题,一边看答案进行预习。读题后看答案,到头来也是似懂非懂,影响预习效果。可以提前将答案部分用纸遮盖,等独立完成解题后,再与答案进行对照纠正,这样可以极大地加深记忆和理解。2.课前预习指导。上课后前十至十五分钟,应指导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进行快速预习。对于需要计算解答的例题,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着自己进行求解,然后对照答案进行模仿,通过模仿理解,进而迁移创新,达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效果。例如,在开展“循环小数计算”教学时,因为需要冗长的演算,若课堂教学中进行演算,必然耽搁有效的课堂时间,又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时,可以设计如下预习作业:(1)计算:5.75÷520÷33.9÷11(2)你在以上计算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又发现了什么规律?(3)请试着计算13÷11,得出结果后,与你的发现一致吗?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发现上述计算题没有最后的结果。于是,有的学生算了十多位后,竟然用省略号来代替计算;有的用自己的话注明“永远也算不完”;有的主动对课本进行了阅读,计算到循环位后,就点上了“循环点”。经过课前预习,既提前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心中有数”,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加强质疑交流指导,促进知识内化

学生在预习阶段会产生很多问题,课堂上引导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交流学习,把个别学生的问题变为全班同学讨论学习的“典型”问题,通过学生间密切的交流和启发,促使学生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学习和解答同类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同样,鼓励学生对正在学习或已学习的知识进行质疑交流,达到深化和强化的作用,对全面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指导学生对“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一课进行预习,然后让学生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认为没问题,再通过课堂上的讲解,更加强化了学生的自信。这时,提出判断题“两个质数是否一定是互为质数?”,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概念开展小组交流讨论,有的说对,因为质数概念指出只有1和本身两个约数的数是质数,两个质数,只有1一个约数,所以互质。有的说不对,3和3能说是互为质数吗?应该是“不同”的两个质数一定互为质数。通过小组内互相讨论,再开展自主学习,起立发表本组意见,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教学效率。加强实践验证,获得学习方法的启示,有效促进学习的效率和实践能力。例如:教学“平行线”一课时,引导学生结合概念,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举例说明“平行线”的特点和作用。课堂氛围立刻活跃起来,“我们的课桌两个对边是平行线”“黑板的两个对边也是”“还有道路上的斑马线”……孩子们争着回答。“平行线”的作用学生说得不是很明确,大部分回答“好看”和“保持一样”,教师可以深入地引导学生加强认识,如建筑物都是借助“平行线”达到平衡支撑的,同样,工程施工、农民种地、汽车高速路直行等都要依靠“平行线”提供帮助。当然了,就像同学们所说,“平行线”的最大好处就是“美观”和“协调一致”。通过及时地应用指导,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学习,也找到了新的学习方法,即“到生活中去验证数学、实践应用数学”。

三、加强求异发散指导,发展思维品质

第4篇

【关键词】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一、有效提问,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教师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激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一“石”激“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石子有长度,有的说因为有宽度,还有的说因为有厚度、有面积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教师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其二要巧“问”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方形面积公式吗?”学生回答:“长×宽”。“如果把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行不行?”学生陷入深思。我又问:“我们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一个长方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图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什么?这时有学生急着回答: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巧问出巧思,这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很棒!

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中,教师甘当“配角”,确立学生“主角”意识,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这样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状态出发,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讨论、观察,思考的机会,经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

例如,在“质数与合数”的教学中,在教学中我除了给学生动手拼摆的机会,还让学生把几个数(如2、3、4、5、6、7、8、9、10、11、12等)进行分类。尽管学生可能分类标准不一样,但他们都能把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分在一类,把含有2个以上的因数的数放在一起。这样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说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合数与质数。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们感受到,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枯燥乏味。

例如教“观察物体”一课,我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课桌、电线杆、地球仪引出长方体、圆柱体、椭圆体、球体。先让学生了解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柱体和球体,再让学生通过通过观察物体,从正面、上面和左侧面看到的形状,加深记忆,让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

四、课堂教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起来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确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学设计问题的提出,还是已有数据处理、数学结论的获得等环节,都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突出过程性,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例如,“相遇应用题”以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我作为导演,学生表演,设计了从“相距――缩短――交叉――相背”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情况,感受相向运动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路程逐渐缩短的规律。得出两物体相向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一段小小的表演,犹如吃了一盆八宝菜,各种营养成分都有了。使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信念水融,心理得到满足,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亦有获得感。

五、科学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的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我在学生的评价方面做了一些做法是日评、周评、月评;老师评、学生评、小组评;这样评价机制让学差生感到学习数学有兴趣,学优生感到有“劲头”,学生们都为自己树立一个新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又转化为每天的学习行为,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好地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

总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讲求教学策略,精心设计、灵活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成冲.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做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1.28

第5篇

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 课堂练习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320-02

教学艺术是教师熟练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科学的规律和美的规律而进行的一种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话——“你将在自己整个的教育生活中当一名教育者,而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这句话道出了社会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那就是教师不仅要知识渊博,还应具有娴熟的教学技巧和方法,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课堂导入体现“趣”字

导人是一堂课的开始。良好的导人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动,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不好的导入则窒息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一种消极的心理定势,成为教学成功的障碍。

一堂课的导人是教师对教学过程全程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它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闪烁着教师教学风格的光华,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因此,教师应十分重视一堂课的导人。其导入方式有设置悬念,创设情境,或直观操作、强化感知,或基础训练,以旧带新,或开展竞赛、激发热情,或生动表演、寓教于乐……无不殚思竭虑,追求卓越。

例如:用“刘翔跨栏夺冠”来导入“速度”,用“姚明的身高”来导入“高度”,用“奶奶和孙子生日”的故事来导人“年、月、日”,用音乐课的“节奏练习”来导入“循环小数”,用“猴王分饼”的故事来导入“分数的基本性质”,都较好地创设了问题情境,产生了“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显示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中的“趣”字。

2课堂新授体现“实”字

新授是一节课的中心环节,提高新授的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要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这个核心,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的主源作用、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师生之间的情意互动作用。

首先,新授教学要充分运用迁移规律。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同新知识互相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作用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同化,即把新知识直接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二是顺应,即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以接纳新知识。这两种作用方式都以新知识与原认知结构建立联系为前提。因此,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充分利用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

其次,新授教学要充分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知识发生过程蕴含着极丰富的推理方法,思维方法和思想方法,它们是知识结构中最活跃的元素,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素材。例如,用“刘翔跨栏夺冠”来导入“速度”,用“姚明的身高”来导入“高度”就体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一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知识发生的过程。先让学生通过调查搜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速度或高度,获得其相关的感性体验,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相关的共性,再通过抽象概括得出速度或高度的概念。这样的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紧扣、一气呵成,起、承、转、合圆润自然,通达顺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再次,新授教学要充分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现代数学教学思想。教学活动是学生数学思维的思维场。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思维场”而不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善于通过数学活动来激发学生思维。例如,在“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例中,在基本讲完新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活动:让学生书写10个百分号,要求一个比一个写得好并且尽可能地快。在学生书写的过程中,我突然叫停笔,让学生默默地数一数,自己写了几个。接着,我提问:“你能告诉老师写了几个吗?”学生纷纷举手。老师没有让学生回答,而是接着问:“你能用百分数来告诉老师完成的情况吗?”学生顿觉有趣,积极思维后和回答:“我已经写好的个数占要写个数的30%。”;“我完成了任务的40%。”;“我还剩任务的60%没有完成。”;“我再写任务的10%,就完成一半了。”我又问:“你们是如何想出这些百分数的呢?”同学们都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这个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练习了写百分号,更重要的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用到了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3课堂练习要求“精”字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它既是促进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在练习设计中,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注意应用题组练习,加强各种练习的联系和配合,提高练习的整体效率;在设计练习时要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练习结果的处理上,做到了及时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弄清区别,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联系,在评价中受到激励。

4课堂结束要求“活”字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认知规律;优化

小学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本单位,是反映现实空间形式的数量关系及其特有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判断和推理的基础。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主要是不断地建立各类数学概念体系的过程”。因此,对于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小学生来说,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呢?根据课改十余年的教学工作实践,下面谈谈我几点做法。

一、认真钻研小学数学教材,了解概念引入的特点,是优化概念教学的前提

九年义务教材小学数学中概念的引入,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容易理解和接受进观的具体的感性知识,而不容易理解和接受抽象的理性知识,他们的认识水平正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因此,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往往不能一次完成。因此,教材在引入数学概念时,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未知到已知的原则,并通过大量学生熟悉的事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观察和操作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所以,九年义务教材小学数学中概念的引入体现了以下的特点:

1、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例如,数的概念的按:100以内万以内多位数小数分数正数、负数逐渐引入的。让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概念,建立数感。

2、逐步渗透。例如:乘法的意义,教材首先在二年级上册中出现:"使学生理解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方法",接着规定了“任何数乘以1都等于原数”;三年级上册又补充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到四年级下册进一步给出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用乘法”,由于数的扩展,乘法的意义在小数、分数中又有了新的发展。

3、不精确定义。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材关没有给出精确的定义,只是让学生通过图形认识,明确它们的特征。如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有四条边,且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从而具体形象地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二、遵循认知规律,优化概念教学

优化概念教学,是在把握教材编排的意图,了解概念引入特点的基础上,必须使概念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便于他们理解掌握。因此,在概念教学中,应切实抓好以下教学环节:

1、操作观察――感知。

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时,首先是通过感知来认识所要学的教学内容,他们的思维活动往往离不开具体事物的形象。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进行操作观察,以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为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作基础。例如: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可让学生利用“米”做单位,分别去度量黑板和课桌的长,如学生量出黑板的长是3米,是整米数。课桌长1米多一点,课桌高不足1米,这时教师指出不改变用“米”做单位的情况下,怎样用一个恰当的数来表示课桌的长度和高度呢?这就需要引入一种新数--小数,从而让学生初步感知到小数的意义。又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观察和触摸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使学生初步感知了“长方体”的一些特征。

2.借助表象一一理解。

“表象”是大脑对曾经感觉和知觉的对象的回忆和再现,是感性认识通往理性认识的桥梁。借助学生头脑中概念的表象,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例如: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后,让他们想一想三角形每一条边上的高,并且用手“空书”出来,不仅可以帮助理解三角形某一边上的高是过这条边所对的角的顶点,向这条边所引的垂线段的本质特征: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边和这条边上的高的“一一对应关系”。又如: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的长、宽、高”概念后,根据长方体摆放的不同情况,要求学生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3.抽象概括――形成。

建立了概念的表象,不等于形成了概念。而概念的形成,必须在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后,才可以给概念下定义。例如:教学“质数与合数”时,首先写出“1--12”十二个自然数,让学生分别说出每个数的因数,然后比较每个数的因数个数(有1个的、有2个的、有2个以上的),并根据它的个数进行分类,同时把分类结果写成三行,在此基础上进行提问,除自然数“1”以外,每行里的数有大有小,但因数的个数有什么共同特点?通过分析、比较,从而抽象概括出:4、6、8、9、10、12这些数有两个以上的因数,2、3、5、6、11这些数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从而形成合数与质数的概念,接着说明“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又如:教学“互质数”时,首先通过练习:要求学生找出5和7、7和9、8和9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然后分析,比较几组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特点,抽象概括出:这几组数的公因数只有1,从而形成“互质数”的概念。

4,分析比较――区分。

学生学习新概念后,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应让他们进行分析、比较,加以区分,以防止相似、相近或相关概念的混淆与割裂,有助于加深新概念的理解。例如:学生学习了“整除”与“除尽”的概念后,可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让他们明白“整除”是“除尽”的特殊情况。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就一定能被另一个数除尽;但反之却不成立。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整除概念的理解。又如教学“比化简”和“求比值”时,儿童容易混淆,可以从它们的“实质、方法、结果”等几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把两个概念严格区分开来2可用下面的例子进行分析、比较:6:8=,(1)等号右边,如果读成“三比四”,这是干什么?(2)如果读成“四分之三”,这又是干什么?如果都说对了,概念也就分清了。

5.实际运用――巩固。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效果 知识的特殊性

世界一切事物都有各自的特点,这才使人们能能区别事物,认识事物。知识也是一样,各门各类知识,均各有它们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抓住各类知识的特点(特殊性)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抓住各种各类知识的特殊性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各种各类知识。目前,我们小学各年级的数学连举例都有各自特点的。我们抓住各自的特点进行教学,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如“通分”这一节,可以这样讲:引入课题后,指导学生深入研究课本的例课。例2,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1)2/3和5/7;(2)1/6和7/12.看看这两条小题有什么特点。通过讨论,同学们就能指出(1)题的两个分母是互质的;(2)题的两个分母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在这基础上,再启发学生回顾求最小公倍数时,互质的两个数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时,怎样求?同学们很快就说出:两个互质的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时,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这样,几分钟同学们对分数通分这两种不同情况就掌握了,数的整除更为突出,我们只要抓住各种数的整除特征教学,同学们就能很快地掌握。

抓住各种各样知识的特殊性教学,有利于学生辨认易混的概念。在小学教学中,有一些概念在某种意义上是相似的,稍不注意就会把这些概念混淆起来。如:比、分数和除法,学生往往会把它们混为一谈。比号、分数线虽说可以看作除号,但它们确有本质上的不同。复习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先指导学生从表示形式上认识它们不同的地方,再从实质上去认识它们。表示形式上认识它们不同的地方,再从实质上去认识它们。表示形式上它们已有各自的特点,读法更是不同。如:2:3、2/3和2÷3,在某种意义上是表示2、3这两个数量的关系;2/3是一个数;而2÷3是一种运算。比虽然可以看作除法,但它只有包含除法的意义,而没有等分除法的意义。另外,比的前项,后项可以同是名数或同是不名数。而除法中除有比值相同的特征外,同时被除数可以是名数除数是不名数;分数的分子、分母只能同是不名数。抓住了它们的特点教学,学生就很容易把它们区别认识。又如包含除法和等分除法,运算、结果可以是一样,但在意义上有本质上不同。只要抓住它们意义上的特殊性,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就不会混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