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生课堂教学范文

时间:2023-06-29 16:41:40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课堂教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大学生课堂教学

第1篇

1对幼师大学生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原因分析

过去的幼师大学生经济学课堂教学理念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上课只专注给学生传授经济学的主要范畴、基本理论和重要原理,教师的职责是讲解,学生的任务是接受。似乎只有教师才有发言权,学生没有发言权。与此相反,教育新形势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客观要求幼师大学生经济学课堂教学要实现教学的交流、反馈,师生要互动感想、互传信息、彼此启发、你我补充,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认识、体验和智慧,交流你我的经验、思想与情感,创生新的教学内容,寻求新的发现,进而实现共想、共疑、共究、共赢、共进,做到教学相长和共同提升。对幼师大学生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对其会产生深刻影响:一是可提高他们的经济学素养;二是对其教育教学理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来他们会将探究式教学方式运用到幼儿园教学中去。

2幼师大学生经济学课程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探索

笔者以两种类型的探究式教学活动为例,谈谈幼师大学生经济学课堂教学的探究式教学法,在此本人展示两种类型的探究式教学实践活动。

2.1环节型探究教学实践

按照以往的课堂模式,讲授《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这一内容时,教师先直接讲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然后分析价格上升和价格下降对消费需求的不同影响,再讲解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最后强调互补商品、替代商品价格的变动对相关商品需求的影响。学生要做的仅仅是识记这些理论,拿经济生活中的交易事实来验证理论,被动地接受教师给予他的结论。而探究式教学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探究探索和互动交流。因此,笔者在设计这次课堂教学时,就给了大学生一个广阔的舞台,以一个简短材料引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自由探究发现知识。材料与问题如下:暮春买毛衣,夏末买凉席,春秋买空调,在商品的使用期高峰过后再去购买,消费者能在价格上获得实惠。问题一:在你的消费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在旺季购买的,哪些是在淡季购买的?为什么?问题二:常言说“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现实中是不是真有“物美价廉”的商品?笔者先让学生阅读材料,回答“为什么在商品使用高峰期过后再买,购买者能在价格上得到实惠”;以这一探究活动为序幕,引领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列举有关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实例;在组织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时笔者做了简要点拨,使学生知道当市场充分竞争而且商品质量信息对称时,的确会有物美价廉的商品,而当商品质量信息不对称时,则会出现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的现象;引导学生对有关例子进行归纳,分析探讨互补商品、替代商品价格的变动对相关商品需求的影响,并得出商品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影响的一般规律。

2.2专题综合探究教学实践

大学经济学教学通常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综合探究活动。笔者在此以《提高效率促进公平》专题探究为例,谈谈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如何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和谐统一的。

2.2.1本探究设计意图

提高效率、促进公平,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讨论的永恒话题,坚持提高效率与促进公平相协调、兼顾效率与公平,既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又有利于经济发展。

2.2.2探究活动策略

分两组分别收集提高效率的表现与促进公平的表现;分两组分别讨论提高效率的意义与促进公平的意义;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分正反方展开辩论;学会剖析典型案例,并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分配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提出合理建议。

2.2.3探究路径实例展示

呈现实例一。有一家生产电气设备的国有企业,部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员工之间也不够团结,离职的情况时有发生。新上任的企业领导为了激励员工努力工作,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全体员工的报酬。但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消极怠工、不团结、离职等情况并没有明显减少。企业领导经过调查发现,导致部分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症结不是报酬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他们认为,与其他一些员工的投入和所得相比,自己的相对报酬太低了。第一问:结合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第二问:如果你是该企业领导,将采取什么措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展示实例二。吴某就任某国有企业的领导后,实行新的分配制度,向一线员工和创利多的车间倾斜。这种分配制度拉开了员工的收入差距,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高涨,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后来,吴某自定年薪50万元,懂技术的副总经理年薪30万元。一些技术人员认为自己的工资还停留在每月三四千元的水平上,分配不公,于是,有的到别的单位兼职,有的“跳槽”。一些员工认为,自己每月工资只有一千多元,自己的劳动贡献被低估了。企业内部矛盾日益加深,人心涣散,经济效益直线下滑。第一问:结合上述材料,探讨企业内部的初次分配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第二问:收集管理实践中常用的激励措施,与同学交流,并从兼顾效率与公平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些激励措施的看法。

3幼师大学生经济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思考

坚持不懈地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使幼师大学生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教学实效明显增强。

3.1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了学生自主探究素养

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经常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感悟经济理论的真理性和价值性,学生变得大胆大方,爱与老师交流探讨问题,爱与老师谈论人生和生活,学生将学习、做人和生活有机结合了起来。

3.2实施探究式教学后,课堂发生深刻变化

过去,为了完成经济学的教学任务,只强调学生思想与教师讲解内容相同或相似,不同认识都一概否决,这既限制了学生的思想,又削弱了学生的创造性,现在鼓励学生畅谈不同观点,指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经验来回答相关问题,答案往往不要求唯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3幼师大学生探究经济问题的能力提高

第2篇

关键词:教学;职业素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大批应用型本科院校、众多民办院校应运而生。各级各类高校年年扩招的同时,更应该重视人才培养定位及人才输出质量,社会也要面对因毕业生俱增带来的消化难问题。纵然社会、国家大力拓展渠道,专家、学者进言献策,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深在高校象牙塔中的莘莘学子如何发展自我,身兼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和教师如何增强学生职业素养应成为“就业”之问题链上的第一环节。而职业素养的培养绝非一日之功,课堂教学集思想交流,文化传播,应用功能等应该成为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载体。

一 职业素养内涵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在职业生涯过程中,不断学习、训练和实践的过程及所达到的实际职业素质和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有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四大要素。其中,前三项是内化素养,是职业素养中最根本的部分,包含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范畴。而职业技能则为外化素养,即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衡量一个人的时候,企业通常将二者以6.5∶3.5 的比例进行划分[1]。企业更认同的道理是如果一个人基本的职业素养不够,比如说忠诚度不够,那么技能越高的人,其隐含的危险性越大。所以职业素养的高低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

二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人的发展的需要

美国学者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五阶段中,高校教育贯穿第二阶段——探索阶段(15-24岁), 学子们通过学校教育、社团活动、兼职工作等, 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作一番探索。心理学家爱德加•薛恩的职业周期理论更详细地表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要历经成长期、幻想期、探索期、工作实践期和基础培训期。[2]因此,从人的发展需要来看,高校阶段的大学生不能只片面地吸收专业知识,而应通过必要的职业素养培训,了解职场的行为规范,开发工作中所需要的基本习惯和技能,为未来正式进入职场做好准备。

2、 社会需求

大学生在告别象牙塔走入职场成为完全独立的职业人时,应该具有完整的职业素养。但是事实反映,有些学生面对毕业求职茫然不知所措;有些在面试环节不能展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败北;有些学生在实习阶段表现出职业素养的不足,一方面自己对工作深感不适,力不从心,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该员工有限的职业潜力而遗憾;而员工的诚信,敬业,忠实度更直接影响着职场的稳定性和供需双方的互相信任及欣赏度[3]

三 课堂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关联性

1. 学习与创新能力

未来社会将是一个信息化、终身学习型社会,企业人才只有拥有自主学习能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才能使企业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杨福家教授曾说过,今天的大学生从大学毕业刚走出校门的那一天起,他四年来所学的知识已经有50%老化了。因此进入职场并不表示学习过程的结束,更意味着发挥展现自己学习力的开始。为满足新世纪对人才的需要,课堂教学从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都经历了一系列教学模式改革。新的教学模式更重视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使学生获得学习策略的指导,逐步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课堂学习不是短、平、快的技能获得过程,它考验一个人的持久毅力和灵活应用各种策略方法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者对学习所设立的近期的、长远的、大小细节的目标,及由此目标所指引付出的艰辛努力,各种学习策略的融会贯通,及各个阶段所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必会迁移到以后职业活动更广义的学习中,促进个人职业成长,从而更助于形成企业的学习力。

2. 沟通与交际能力

马克思曾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这一社会属性决定了在社会活动中人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只有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更好的融入集体,融入社会,才能有效的传情达意,高效的进行管理,解决问题。由团中央和北大联合的《2006 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国内外雇主在选拔人才时越来越重视非专业能力的考察,企业对大学生的基本能力要求中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排列前三位[4]。现在的学生由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长期高考压力等原因,在进入高校及进入职场表现出或孤芳自赏或不善交际沟通,严重影响其职业发展潜力。Hymes1972年提出的“交际能力”概念,不仅包括对语言形式的理解和掌握,还包括在对何时何地以什么方式对何人恰当使用语言形式进行交际的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现代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从教材话题出发,结合实际设计新颖、思考性强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各抒己见。请学生们集思广益献计献策,资料的搜集过程、课堂上的讨论交流、课后的整理写作等构成了完整的学习体系。在这些活动中不仅知识得到了训练,更是培养了学生们人际交往的勇气,信心及沟通技巧。

四 结语

优秀的职业素养绝非一个讲座,几节训练就可达到。西门子公司的“人才素质模式”知识、经验、能力三方面中,他们认为能力最为重要。因为提高知识水平、增长工作经验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培养能力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里“能力”就是本文中所指综合的职业素养。应用型大学及高职院校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而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平台,蕴涵人文精神的英语教学担当的不仅是语言的传播,更是人类思想精华的传承。职业素养涵义很广,本文仅从上述三大点阐释语言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诸多关联,以期教师挖掘教材内涵,设计丰富的语言活动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做好职业准备!

参考文献:

[1] 杨琳.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及评价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10 (24).

[2] 爱德加·薛恩, 仇海清. 职业的有效管理[M]. 北京:三联书店,1992.

第3篇

1.1形式上多为大班教学,未能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传统学科教学的特色

心理健康的标准不是个体掌握了多少“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而是是否拥有积极的情感体验、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完整与和谐的人格、恰当和清晰的自我认识、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因此,与重视学科逻辑结构和知识体系的传统学科教学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是集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尤其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分享以及在生活中的实践应用。但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采取的是大班教学的形式,每个教学班包括2~3个行政班级约100余名学生。伴随大班教学的一大问题是课堂互动受限,课堂上教师多以单向的知识讲授为主,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定位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课,难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式活动以及组织有效的分享讨论,使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1.2内容上丰富全面但针对性不足,未能就学生发展现状

进行深入指导从内容上看,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涉及的范围是很全面的,包括了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如心理困扰与异常心理的识别、心理咨询介绍等)、自我认识与发展(如自我意识培养、人格发展等)以及各类心理调适能力(如学习、恋爱、就业、压力应对、生命教育等)。这些内容基本涵盖了大学发展阶段个体心理健康的方方面面,提供了从预防、指导到矫正、治疗的多方面知识与技能。然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一般只有32~36个学时,平均到每个主题就2~3个学时,如果每个主题都从基础知识点到活动体验与讨论再到实践应用,各环节都只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很难真正给学生带来触动,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学生心理发展的短板和需求是各不相同的,比如有的学生可能在人际关系方面有更多困扰和需求,而有的学生则在学业或生涯发展方面需要更多的指导,这也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不能仅仅“全而泛”,应做到面与点相结合,在对重要主题领域进行概述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发展现状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指导。

1.3设置上课堂教学集中在大一完成,不符合大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

个体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心理也是随情境动态变化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学生遇到的典型问题可能存在不同。例如,一般大一新生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新环境适应困难,难以应对各类变化;大二阶段开始涌现各类人际关系问题、恋爱困扰;大三阶段最突出的问题表现为学业倦怠、迷茫、生涯规划困扰;大四学生则最需要压力与挫折应对、就业困扰方面的指导。可见,心理健康课不是一劳永逸的课程,应伴随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但就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来看,课程往往被安排在大一进行,只有极少学校还开设了全校范围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选修课,大一之后学生便很难再接触到心理健康相关的学习。这样一方面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内容与大一学生的发展特点不匹配,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主体缺乏共鸣,难以激发学生的体悟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当学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有相应的心理困扰和指导需求时,缺乏获得预防和发展性指导的途径,导致大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或疾病症状。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模式探索

基于上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独特作用和既有问题,本文提出发展“面与点相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一方面,压缩既有“面”的普及教育内容,即心理健康基本知识、自我认识与发展以及各类心理调适能力等重要领域的一般知识与技能学习;另一方面,增加“点”的针对性指导,即针对学生心理适应发展相对较弱的领域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在不同领域进行更深入、有针对性的学习。在现有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改进。

2.1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分班教学,对不同学生群体

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大一阶段除进行传统心理健康重要领域的普及教育外,还应增加基于学生发展现状的针对性指导。实践操作上可基于新生心理健康测评结果为分班教学提供依据。例如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制的《大学生心理适应量表》,从人际关系适应、学业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七个维度评估大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心理适应现状。基于测评结果可以将大一新生按照适应困扰最突出的领域进行分班,进而对具有相同适应问题和需求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2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阶段需求,在其他年级开设心理健

康延伸教育选修课程课堂教学途径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伴随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除大一以外,有必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需求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延伸教育课程,供有指导需求的学生选修。延伸课程亦属于“点”的指导,是围绕某一具体领域展开的深入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体验活动和讨论小组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通过培训有条件的辅导员、聘请专家讲座等多元途径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参与 课堂教学

一、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影响因素

1.言语激励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渴望被欣赏是人性的需要。教师在面对学生取得一点成绩时,要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当学生遇到困难或失败时,教师要懂得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给予鼓励帮助。同样,当教师满怀兴趣为学生传授知识时,学生应该积极配合,这样才能使教师感觉自己的付出得到支持,有了更高的自信与兴趣投入教学之中。

2.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学生在课堂的言行举止是一种无声的主导。如果学生在课上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就会给教师留下消极的影响,从而降低教师讲课的积极性。相反,如果学生精神焕发,情绪高涨,教师的情绪也会受到感染。当教师兴致高昂地讲授知识,学生以热情饱满的态度去回应,并积极加入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必然会受到学生影响,会以更加激昂的情绪去传授更多的知识。

3.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想法:“课本上的知识不能漏讲,不讲学生肯定学不好。”整个课堂老师能够不厌其烦,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地讲,但是效果好不好呢?可事实证明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过分冗长的讲解使学生昏昏欲睡,效率也微乎其微。作为一名老师应该认识到,课堂上自己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而不是照搬书本死记硬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与学生合作、沟通、引导,使学生自觉去练习、参与互动,对自我目标的达成有正确和全面的认识。

4.课后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大部分学生没有主动积极去解决课堂难点的想法,总是等待老师去主动讲解,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愿意在下课时间单独去问老师问题。一项调查表明,许多学生认为在课堂上提问会不好意思,并且担心占用其他同学的学习时间,会引起同学不满。遇到这样的情况,也是需要老师具有足够的亲和力和耐心去解决的,由于每个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不同,所以老师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消化课堂上的全部知识。当有的学生拿着在课堂上没有弄懂的问题来请教老师的时候,老师需要很耐心,并且认真的为学生解答。这就如同商品的售后部门一样,当商品质量出现问题,售后部门采取很好的服务态度,努力为顾客解决问题时,顾客才会满意,并且愿意下次继续来购买。学生也如同顾客一样,当他有问题来请教老师,教师不会指责他没有认真听课,反而认真讲述,那么无疑对学生也是一种鼓励。

5.师生关系存在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怎么样,直接影响学生是否愿意主动参与该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千万不能因为要树立自己的威信,而对学生保持一定距离,给自己和学生之间设置一道屏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但在课堂之外,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到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感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老师交朋友,并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去畅游知识的海洋,与学生一起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必要时出谋划策,而不是作为领导去指挥学生,命令学生。因此教师不必是绝对权威,学生完全可以与教师平起平坐。学生在课堂上无需毕恭毕敬、诚惶诚恐。对比中美课堂教学不难发现,中国课堂的特点是纪律严谨、整齐划一,老师高高在上,而学生必须唯命是从;而美国课堂的特点是自由交流,形散而神不散,老师融入学生之中,大家共同探讨问题。这两种教学的结果是在美国老师亦师亦友,而在中国老师就代表威严,学生在心里就对老师划分了界限,在一些问题上更是对老师产生抵触心理,这种心理的产生也会影响在课堂的参与效果。

二、提升大学生课堂参与率的建议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老师应该使用多渠道、多形式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学生个性,强化个人动手能力,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为祖国培养理想的人才,为社会输送优秀的“建设者”。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一种互动,从而形成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实现答疑解惑、教学相长的目的。但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成为教师的独角戏,只有教师单向地输出知识,缺乏学生的参与和师生间的交流。这样的课堂教学其实枯燥无味,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教师也感受不到教学的乐趣。只有从本质上抓住问题,并落实解决,才能彻底改变课堂教学面临的死角。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进而达到“乐学”、“善学”。

参考文献:

[1]朱红.高校学生参与度及其成长的影响机制——十年首都大学生发展数据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2

第5篇

一、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从地位上看,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它在培养大学生成才的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而社会实践教育则是课堂教育的延伸,起着补充和辅助作用。这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理解:1.学习间接知识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通过专门的学习,可以用最经济、最简捷的方法把人类几千年来积累起来的知识精华继承过来。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高峰阶段,是大学生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积累知识能量的关键阶段。因此,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书本理论知识。2.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育的两大任务,但能力的培养必须以知识的传授为基础,能力的大小与知识的多少成正比。从本质上讲,知识就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和继承,离开知识的能力是原始低下的能力。3.知识的积累是知识创新的前提。当代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知识创新型人才,而知识创新离不开知识的积累。科学的发展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对前人知识成果的继承是知识积累的主要途径。4.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对大学生成才起着长期作用。基础理论知识是核心知识,它涵盖了最基本的科学原理,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基础。尽管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但作为知识核心的基础理论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以长期起作用。5.学好书本知识是搞好社会实践的前提。社会实践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也是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检验。所以,社会实践必须以基础理论为指导。基础理论涵盖了最基本的科学原理和基本概念,它为社会实践提供理论先导和智力支持,如不掌握这些理论,就会失去最基本的思考、判断能力,难以指导社会实践。但是,强调系统的基础理论学习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社会实践。社会实践虽然在高校教育中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对课堂教育的补充和辅助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社会实践这一环,高等教育就会残缺不全。具体地讲,社会实践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辅助作用表现为以下几点:⑴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巩固基础知识。理论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为人们所理解和掌握。课堂理论虽然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但毕竟过于抽象,需要结合实际才能为学生所接受,这就需要社会实践的有机配合。社会实践具有直观性和现实感,它可以使学生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加深。所以,学生要真正理解和掌握书本理论知识,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强化、巩固、验证书本知识,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⑵检验、完善书本知识,优化知识结构。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同时,也受到实践的检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理论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得到检验和完善。由于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在事实上与社会现实存在一定距离,或超前或滞后,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是否与社会现实完全吻合,还需经受实践的检验。社会实践正好提供了这一机会。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获取直接经验,弥补所学理论的不足,完善所学的书本知识,同时,根据社会需要调整、优化知识结构,使知识结构更加完善,更加合理。⑶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知识只有转化为能力才有意义和价值。尽管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知识并不等于能力,知识转化为能力必须经过实践锻炼。所以,大学生要想成才,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向实践学习,并在实践中领会和掌握书本知识。社会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深化巩固了课堂知识,又培养了实践能力,从而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二、正确处理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关系

第6篇

【关键词】“90后”;大学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高等教育呈现出大众化、市场化、多样化的态势。“90后”学生走进大学校园,高等学校教育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90后”指的是出生于90年代以后的人。这些青少年,正处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经历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年代。作为高校教师,我通过在课上课下与“90后”学生进行的交流,感受到他们的个性特点,从而引发在对他们进行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一些思考。

一、“90后”大学生的特点

一是思想早熟。在信息爆炸网络互联的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接受的海量信息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对每样事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他们在讨论问题时的观点深刻、逻辑严密,善于表达,甚至有强迫自己用成年人的思维思考问题的倾向。互联网是学习的工具,网络更多的是一种获取知识的平台。

二是个性独立。在独立的思考与选择上,“90后”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大多数考生志愿是自己拿主意的,这反映了这一代思想上的独立。当然他们也很尊重父母的意见,现在父母也会放心地把选择权交给孩子。生活在网络时代,接受的信息量比较大,思想活跃,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而且思想富于变化,敢闯敢拼。

三是自信张扬。“90后”是最年轻的一代,他们自信,充满激情,能够充分肯定自己的价值。他们极少有对未来的失望和迷茫。他们不吝张扬自我,非常乐意组织活动,他们自信有能力搞好活动,不放过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四是责任意识强。“90后”注重实际、实用。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行事风格。而近年来国家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对这些学生高考志愿的选取和专业的选择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少的同学都认为自己在填写高考志愿的时候都考虑到了今年的一些重大事件。现在的“90后”一代在知识结构上的复杂和多样性远远超越了以前。

总之,“90后”大学生总体上不仅个性张扬、乐于表现,而且目标明确、意识客观。他们善于释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期待和需要,期待发展突破,职业发展目标明确。正是由于他们鲜明的个性特点,使得我们必须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能仅仅维持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90后”大学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1.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意识

“90后”学生个性独立,大多数学生能很快适应大学这个新的学习环境。有些学生适应了高中阶段的应试教育,习惯依赖老师,缺乏大学英语课程学习本身的正确认识,这些都会影响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一个充满活力和和谐气氛的教学氛围,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不断改进和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利用音乐、图片和影片等来介绍背景,导入课文,唤起学生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利用角色互换,情景模仿等进行听说写译等训练。这些做法都能增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意识,使学生自己成为英语学习的主要参与者并能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提高自主学习意识。

2.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实践课,学生的语言技能只有通过语言实践才能得以培养和提高,而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的发挥。“90后”学生参与意识强,乐于表现。教师应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从学生的各种实际需求出发,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选取语言材料,制定教学内容,设计大量参与性的情境和活动,使英语课堂成为学生语言实践的场所。这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通过课前和课后准备,个人努力或集体合作,以辩论、演讲、小组讨论、模拟对话、小短剧、作文等形式充分参与,积极主动地运用语言进行实践,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这当中,教师注意观察,对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结果进行适当点评、总结和归纳,展现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共同提高的机会。

3.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增强综合素质的培养

“90后”学生不仅具备思想活跃、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强、积极主动等特点,而且有智力需求和感情需求,这些需求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不仅涉及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而且还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选择语言材料,编排教学活动,由此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使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素质,而且应将实践、巩固、提高、检测溶为一体,重视语言知识运用的系统性和准确性,有利于满足学生诸如学业考试、水平测试等在内的各项需求,为其职业发展目标服务。并且由于大量的语言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协作和配合来完成,这种合作学习法促进了协作精神的培养,增强了沟通能力,为“90后”学生走向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做了必要准备。

“90后”学生走进大学校园,高校教育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但与此同时,也给高等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能催生一些新鲜事物的出现,不乏是件好事情。高校教师应针对“90后”学生的鲜明特点,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因材施教,有鉴别地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何莲珍.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刘润清.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第7篇

一、课堂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使师生互动产生积极的效果,可以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创造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以讲授为主的师生互动。虽然以教师讲授为主,但与学生的参与并不矛盾,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共鸣,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例如,笔者在讲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专业课程《国际商务谈判》中关于价格谈判内容时,经常设置日常生活中的小案例,让同学参与模拟,以体会价格谈判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之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评价学生的模拟实况,得出的结论学生会牢牢记住。这种方式必须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维空间,要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各种提问方法的应用关键在于问题提得好坏、提出的时机合不合适,这些均关系到互动的效果。因此,要求教师必须课前精心设计和准备,教师在问题提出后,有的需要当时解决,有的需要留给学生课下去解决,或者是为以后教学的需要而设。对于需要当堂解决的问题,比较简单的可以请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可参与讨论并进行恰当的点评。而更多的时候需要学生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才能完成作业。例如,在讲授《财政学》课程时,笔者一开始就给学生布置开放性的大作业,要求学生关注财税领域的热点问题并在以后课程中进行适当的讨论。当时正值“两会”期间,笔者便假定每一位学生现在就是与会代表,那么就本课程所涉及的研究领域设计并提出相关议案。该作业的布置,学生不仅要随着教师的讲解去学习课本知识,更要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以往单纯的讲解都有很大不同,做题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学生大量查阅相关资料,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不再刻板地就书言书,放开了学生手脚,与传统作业相比应该更有难度,但学生的热情却非常高,积极准备相关资料,大都选择该课程紧密相关的财政政策效果进行较为宏观的研究。随着课程内容的进一步学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进一步加强,并逐步筛选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笔者再根据学生提供的研究内容将他们具体分组,由单个材料准备进入集体讨论分析阶段,并形成个人的分析报告和小组分析总报告。之后抽专门时间展示各小组研究结果,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踊跃发言,因为准备充分,加上自身的兴趣,使得每一场讨论都精彩纷呈。随着更多同学加入讨论,问题也被逐渐展开,由此及彼,由现象及本质逐层剥开。最后主持讨论的教师一定要认真细致地就同学们的发言做总结性点评,既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问题、厘清问题的解决思路,同时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而需要教授的内容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

2、以研究探讨为主的师生互动形式。这主要针对本科高年级学生,在专题性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采用。这一阶段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已相当完善,但实践能力相对薄弱,高年级学生尤其是面临就业的大四学生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就非常急迫。该方式除了教师在教授过程中积极引发师生互动以外,还可以让学生担当课堂的“主角”,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创造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教师由课堂的主导者、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辅导者。探究式、开放式及创造式的教学方法对于设计的问题一般是学生不能马上回答出来的,要全面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必须在课下经过制定工作计划、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积极思考组织讨论、相互合作等过程,最后以书面报告和口头报告的形式来完成。为了帮助学生尽快高质量地完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总的任务分解成若干具体的阶段性任务,并有计划、分阶段的完成,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合作,共同撰写研究报告,必要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部分文献资料,引导学生正确快速检索资料。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学生是一种典型的将理论研究应用在实际问题当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一个抽象的问题变为简单,同时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国民经济是密切相关的,从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为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提交书面报告上,只有在学生完成任务后,让学生自己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展现在课堂上,并展开讨论,才能进一步体现探讨式教学的优越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志。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更为突出,学生担当的是“教师”的角色。学生的研究成果让学生自己讲授出来,学生讲授方法和讲授手段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也可以由教师指定,期间需要开展的讨论、交流也由学生自己来组织,教师只能是过程中的参与者或给予一定的指导。笔者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国际商务谈判》和《国际贸易地理》授课中,便尝试运用这种方法。其中,国际商务谈判课程内容是实务性、可操作性非常强的一门课,为锻炼学生组织、协调、表达能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设置案例情景,让学生亲自模拟商务谈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语言表述的严谨性、逻辑性,与同学、老师交流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解决问题的途径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此外,面临跨入社会的学生,一定要培养与人交流和合作的品格,通过这种途径考核学生,他们必须在同学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努力,才能获得课堂的成功,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感受合作共赢带来的快乐。只要学生认真参与,努力探索,教师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同时,更要鼓励学生用多媒体方式将成果全部展示出来,在给出的相关选题中形成若干个研究方向,学生也随之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由组长负责,从讨论到成果展示每个组员完成的工作量均有记录,这样可防止个别组员坐享其成,小组内部成员分工由自身进行,这样能更好地发挥个体能动性和组员各自的特长,也就可以激发参与的兴趣。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很多课程有自身特点,从书本内容看,似乎学生自己就能看懂,不需要教师逐章逐节讲解,所以有些同学拿到课本后,自然会产生随便看看的心理,这给授课教师会产生压力。如何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现有课本知识,同时注重开拓同学的视野也非常重要。一般现有的课本都是以前的知识总结,相对比较成熟系统,但随着技术不断快速进步,尤其是相关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求教师时刻给学生补充新知识。由于大学教育仍然没有摒弃应试教育的模式,有些学生还是用分数来作为评价,这同样会给教学改革带来阻力。

为了解决以上常见问题,一是要求教师在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要符合教学基本要求,又要重点突出,难易适度;二是要以基本的、困难的、前瞻性强的知识点为主,通过这些知识点的讲授,使学生能够掌握方法,从而能够举一反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三是基本内容要明确主线,易于掌握,难点内容要深入浅出,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联系起来;四是对于前瞻性的内容要有可持续性,能够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要做到以上几点,必须要求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与课本内容不应该完全一样,更不能照本宣科,而要将相关文献上的内容融合、归纳并加以提炼。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在课本内容的设置上,还要考虑到相关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拓展,避免过多地讲授已经过时的东西,而要引入新的科研成果和研究趋势。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科学设置,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科学的知识体系,还能够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心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新发展、新应用以及新趋势,形成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也为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