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范文

时间:2023-06-29 16:41:35

序论:在您撰写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

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转变;零售银行

1.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一直是重对公业务轻零售业务。相比而言,国外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则发展得比较成熟,零售业务的比重一般占到业务比重的40%以上,而我国还不到10%。我国经济增长迅猛,人口基数庞大,因而零售业务在我国发展空间广阔。国际银行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趋势是零售业务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在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中,零售业务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将零售业务作为其经营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着重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的原因、模式和思路进行系统的阐述。

2.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概述

2.1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概念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定义存在的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服务对象不仅有个人和家庭,还包括小生产者、小经营者和小型企业。狭义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服务对象仅仅是个人和家庭,本文将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定义为商业银行对个人、家庭、个体经营户、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2.2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范围

零售业务的服务范围包括资产业务、负债业务、投资管理、保险和其他金融服务,具体项目如表1所示。国外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范围较广,而我国的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在境内不得从事信托业务和股票业务。在证券、保险、信托和商业银行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前提下,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零售业务品种主要有:居民储蓄、代收代付、转账汇兑、信用卡服务、个人消费贷款、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代客投资理财、信息咨询、代客买卖外汇、提供保管箱业务等。

3.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现状

3.1 资产负债类零售业务

3.1.1 个人贷款与居民储蓄

近年来,为适应市场需求,商业银行逐步对信贷投向进行了调整,增加了个人的贷款特别是消费信贷,但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还是较少。2012年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14.77万亿,仅占各项贷款余额62.99万亿的23.45%,同样2011年占比为13.65%,2010年为12.81%。尽管个人消费贷款占比有所升高,但这个比例依旧很小。

另一方面,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主要还是以住房贷款为主,占有绝对的比重。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品种单一,且零售业务发展极不平衡,其他相关的零售业务占有份额微乎其微。如2012年住房贷款占到总消费贷款的81.99%。

3.1.2 中小企业贷款增长迅速

2008年以来,各家银行纷纷提出服务中小的金融品牌,并在担保方式方面都有所创新。由于大型企业融资将会逐渐倚重直接融资,因此,大型银行将战略转移到发展迅速且急需资金的中小身上就成为必然。

相比中小企业60%以上的GDP贡献率和提供70%的就业机会,中小企业获得的贷款还是偏少,说明我国中小企业零售业务的不足。

3.2 中间业务类零售业务

3.2.1 个人理财产品

随着投资者理财意识和理财需求日益强烈,个人理财产品市场加速发展。各家银行纷纷推出自己的理财产品,并打造品牌,如工商银行的“工银财富”和“理财金账户”中国银行的“中银理财”、招商银行的“金葵花”、民生银行的“非凡财富”、中信银行的“中信理财”。理财基础资产的范围广泛,包括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券、企业短期融资券、股票、基金、房地产信托基金、资产证券化产品、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以及境外金融资产。针对高端的客户,各家银行均推出私人银行业务,吸引、抢占高端客户。

3.2.2 银行卡业务

银行卡是零售银行业务的重要载体,银行卡业务不仅可以给银行带来非利差收入,而且其还能带动存贷款的增长,增加利息收入,另外,银行卡业务是一项最具规模性经济特点的业务,只有发卡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才会给商业银行带来盈利。

近几年来,银行卡数量增长迅猛,从2002年的5亿张2009年末的20.7亿张,2007年增长最快,增长率为32.7%,之后增速有所放缓。虽然我国银行卡数量每年以平均22.8%的增长率增加,但是截至2012年年末,全国人均拥有银行卡2.20张、信用卡0.21张,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3.3 其他零售中间业务

除个人理财产品的零售中间业务产品外还包括:结算、外汇买卖、代销基金、黄金买卖、理财顾问等。代销基金业务和代销保险占据重要地位。总的来说,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占比仍然不高,相比国外,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收入近几年发展迅速。但相比于国外差距还很大,正因为存在差距,发展机会广阔,因此,我们要将零售业务作为商业银行转型的方向,使其成为实现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4.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方式转变实践的对策

4.1 全面转变经营管理理念

从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看,都将零售业务发展作为业务发展的战略和重点,在体制、人员、产品、渠道、服务等各方面不断地进行创新,形成零售业务成熟的经营理念,并以此作为政策和行动的前提。

4.2 拓宽产品服务品类,做好综合化发展准备

要提高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产品创新水平,一方面要改变目前单纯的产品服务为主转向有针对性的产品组合化、方案化服务,在银行产品中融入专业的知识和综合服务,实现产品的不可复制化。一方面要努力推进综合经营,特别是现行银行业务与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结合应成为探索的重点。另一方面,在做好基本服务品质的基础上,探讨个性化、差异化的增值服务,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消费习惯的目标客户的需求,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实现产品定制。

4.3 以客户为中心,全面整合销售、服务渠道

从国外商业银行分销渠道看,包括银行网点、自助设备、电话中心、网上银行、客户联盟等高效益、多渠道、虚实结合的系列化渠道体系。就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分销渠道看,一是渠道应用相对单一,网点和柜员占绝对主导地位,如,ATM机功能还需进一步开发。二是对渠道管理没有科学准确的成本核算体系,如自助设备、电子渠道在商户增值服务上明显不足。三是服务渠道互动性不强,各渠道基本是独立运作。四是渠道设计未能充分细分目标客户,通过渠道设计恰当引导和分流客户的能力不足。

5.研究结论

转型是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要求,无论从国际经验看,还是分析国内银行业的实际,都可得出零售银行是商业银行转型方向的结论。从我国实体经济看,企业融资出现了“脱媒”现象,对商业银行经营构成了挑战;社会财富向个人集中,个人业务需求急剧增长,市场客户需求要求商业银行转型,转到以零售业务为主的渠道。零售银行发展既要立足国内现实,又要借鉴国际商业银行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Beverly J.Hirtle,Kevin J.Stiroh.The return to retail and the performance of U.S.Banks[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Staff Reports,2005.

[2]梁枫.中国零售银行发展的系统分析与策略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06.

第2篇

关键词:资本约束;商业银行;管理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1-0062-02

一、商业银行资本管理面临的严峻挑战

资本金不足一直是制约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在监管部门的推动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虽然整体上有所提高。但是,贷款扩张快、资本耗费大一直是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方式中的一大特点。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中国商业银行在资本管理方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贷款扩张过快,资本耗费太大。特别是2009年,为支持“保增长”,中国商业银行又投放了天量贷款,全年新增贷款达到了创历史纪录的9.59万亿元,贷款增速达32.8%,直接导致中国银行业平均资本充足率从2008年底的12%下降到了2009年底的11.4%。不仅如此,还从以下两个方面制约了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一是过多、过快的贷款投放埋下了贷款质量下降的隐患,或将导致银行盈利能力下降,增加资本占用并影响资本补给;二是贷款投放的惯性作用将难以在短期内遏制。为防止存量贷款的质量恶化,商业银行很难迅速退出已投放的贷款项目,必须继续保持较快的贷款投放速度。根据有关研究,未来二至三年,中国商业银行的每年还将会新增贷款6万亿~8万亿元。即便是维持目前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也需要每年补充资本金5 000亿 元~6 000亿元,资本不足是商业银行不得不直面的严峻问题。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监管部门对资本的监管不断升级,资本监管的国际标准也将更加严格。可以说,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高标准、全方位、全天候的资本监管。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监管部门提高了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底线。2009年,银监会要求中小银行和大型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10%和11%。并且,巴塞尔委员会也在针对金融危机暴露的监管缺陷重新确立更高的资本监管标准。二是扩大了资本覆盖范围。为了亡羊补牢,巴塞尔委员会正在对资本监管国际规则进行根本性改革,这包括:把交易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都纳入覆盖范围,以期提高捕捉风险的能力;建立反周期超额资本监管框架,弱化银行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正反馈效应;对大型银行提出附加资本要求,防范“树大不易倒”的道德风险等等。三是更新了监管方式。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实行了动态资本和动态拨备的资本监管方式,2010年1月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指引》,进一步细化了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资本监管常态化。巴塞尔委员会也将提高资本监管工具的质量,强化资本的损失吸收能力。四是收窄了补充资本的渠道。2009年10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规定商业银行从2009年7月1日起持有的银行间次级债要全部从附属资本中扣除,促使次级债发行利率走高,加大了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压力。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

商业银行的资本不足,与历史原因、经济环境等有密切关系,也与其经营管理方式有直接关系,例如:资本耗费大的贷款业务增速迅猛,资产结构不够合理;盈利渠道单一,中间业务占比很低;金融创新的动力不足,同质化竞争的情况严重;风险控制手段薄弱;资本配置不合理等等。在资本约束趋紧的大背景下,“紧箍咒”是压力也是动力,商业银行应针对性的对上述情况进行改进,循环渐进地转变经营管理方式。

(一)合理调整资产结构,发展低资本消耗的业务

受社会资金需求旺盛、间接融资不发达、银行资金充裕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扩大贷款规模来提升盈利能力在未来一个时期仍会是商业银行的主流选择。但是,面对资本趋紧的现状,以及今后利率市场化后利差将大幅收缩的趋势,商业银行应加强资本管理,逐步压缩高资本消耗的资产业务,拓展低资本消耗的资产业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是积极压缩金额大、期限长、风险高的公司批发业务;尽力争取符合规定的质押或担保方式,增加风险缓释量。现有风险资产计算办法规定:“有质押、担保方式的贷款”可享有与质押物或保证人相同的优惠风险权重,风险缓释对降低风险资产比例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建议增加风险权重较低的贷款占比,比如:中央政府投资的公共企业贷款或其担保的贷款(风险权重50%)、存单质押贷款(风险权重0%)、银票贴现(风险权重20%)和中央政府投资的公共企业开出的商票贴现(风险权重50%)等,完善高风险贷款的退出机制,从而减少资本占用。

二是大力发展零售及中小企业业务。个人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具有风险权重低、资本占用少、风险分散、收益稳定的特点。目前中国居民财富日益增长,投资理财意识增强,国家拉动内需的措施频繁出台,对发展中小企业提供了相对优越的条件,为商业银行发展零售和中小企业业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商业银行应抓住机遇,变革组织架构,培育专门的人才,循序渐进地实现战略转型。

(二)加快发展中间业务,推动金融创新

中间业务占用资本很少,而发展前景广阔。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仅占总收入的15%~20%,有的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占比更低,而国外商业银行则在40%左右,两者的差距很大。中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具有很大的空间。一要挖掘传统中间业务的发展潜力,改进支付结算、国际结算、银行卡、委托贷款等业务的服务方式,优化业务流程,丰富业务品种,在网上银行、自助终端等方面实现突破,促进传统结算业务收入的增长。二要积极发展票据业务。根据资金余缺和市场脉搏开展的票据业务(特别是银行间的转贴现),属于中间业务的一个重要品种,它占用的资本少、灵活性强、可以获取较高的收益。三要抓住居民财富增长的契机,设计开发多元化的理财产品,比如承销债券融资工具等。四要推动金融创新,实行差异化经营。紧跟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的改革进程,结合自身特点进行金融创新,实现差异化、多元化经营,开展企业年金、离岸业务、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保险业务、证券业务等高附加值的业务。设立相关的子公司,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充分发挥母子公司之间的协同效应,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发展中间业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反对通过利息转化虚增中间业务收入的表象。国外中间业务占比的提高,也是历经了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商业银行应结合在做好资产负债业务的基础上,针对性的设计推出产品,实实在在地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三)强化风险控制,降低经营风险

资本监管和风险控制紧密相关。风险控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盈利能力和资本占用情况。这方面,商业银行应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内部风险评级。建立和优化各类信息系统和评级模型,制定数据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做好数据积累,确保数据的客观、准确;对各层面的数据进行有机整合,积累起符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风险损失数据,以信息系统支撑风险评估及决策,事前对贷款进行管理,提高贷款质量。

二是扩大风险控制的范围。正在修订过程中的巴塞尔协议,资本监管国际规则将扩大资本覆盖范围。针对这一情况,商业银行应未雨绸缪,加强除信用风险之外的表外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的风险评估;还要在服务于国民经济周期性增长的同时,避免因贷款过度增长而触犯反周期超额资本的红线。

三是防范综合化经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在综合化经营的业态模式中,除了信用风险外,市场、法律、信誉、交易对手、操作等风险也要特别关注,要一并纳入商业银行的风险防控范围。

(四)深化经济资本管理,优化财务资源配置

资本是商业银行的财务资源之一。推行经济资本管理,合理配置这一财务资源,是商业银行加强自律、应对资本硬约束的重要措施。

经济资本与账面资本和监管资本不同,它是商业银行内部资本配置管理的虚拟概念,它试图全面客观地反映银行预计承担的风险水平,并通过风险损失计量映射资本需求。深化经济资本的应用,对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制订战略计划、绩效考核、信用限额管理、贷款风险定价等具有重要作用。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完善经济资本绩效考核办法,通过经济资本配置和经济资本回报考核引导各条线、各分支机构转变经营模式,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

在贷款定价时,可以建立经济资本内部抵补机制。在放贷前充分考虑其占用的风险资本,通过设置单笔资产业务测算模型,测算该笔贷款的税后净收益和占用的经济资本,进而测算其经济资本收益率(RAROC=税后净收益/经济资本),将测算结果与最低资本回报率或者与目标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决定该业务定价是否合理,在量化的基础上作出决策,增强资金价格对风险的敏感度,推动资本节约型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胜邦.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挑战和对策[J].中国金融,2010,(10).

[2]张洁颖,陈剑锋.以经济资本管理推动银行资本节约型发展[J].中国金融,2010,(10).

[3]郭田勇,葛娟.商业银行资本金压力的解决之道[J].中国金融,2010,(10).

[4]连平.商业银行业务转型与融资管理[J].中国金融,2010,(10).

第3篇

 

关键词: 商业银行; 经营模式; 增长方式 

 

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开发行上市, 尤其是我国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在境内外公开发行上市, 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步入了市场化、国际化的经营轨道, 进入了一个新的竞争发展时期; 同时, 也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进入了一个转型期, 即要实现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能否实现这个根本转变, 关系到我国商业银行在新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环境下, 能否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 能否保持新的竞争优势; 也是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能力的考验。笔者就此问题作一粗浅的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现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尽管已经进行了一系列体制和机制的改革, 初步形成了现代商业银行的架构, 但仍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 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 1) 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体制初步建立, 但仍不健全, 存在着产品部门和客户部门并存的状况, 部分产品、尤其是新业务产品没有完全围绕客户服务进行整合, 对客户的综合服务程度不高。 

( 2) 业务和管理的集中度虽有所提高, 也有一定的集约化程度, 但从新的发展和管理要求来看, 集约化程度仍不高, 且不同业务的集约程度也不均衡, 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集约度以及集约的层次。 

( 3) 从一线基层行到总行, 一级经营、三级甚至四级管理的局面没有根本转变。尽管实现了部分二级分行的扁平化管理, 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扁平化, 管理层级仍然较多, 决策链较长, 因而对市场反应缓慢,对上级指令执行层层衰减。 

( 4) 通过扩大规模及外延方式实现发展仍是发展的主流, 传统的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 

( 5) 尽管风险管理得到重视和加强, 但全面风险管理的认识需要提高,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 不仅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仍不健全, 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也存在很多薄弱环节。 

 

二、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 

 

1. 经营模式的转变 

经营模式的转变主要体现为实现“三化”。 

( 1) 集约化 

商业银行的集约化是通过计算机及信息技术, 使同质、同类专业和业务实行大规模的整合, 使管理和经营更趋集中。集约化方式比较适合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要求, 可以说, 集约化是商业银行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随着改革的推进, 无论是机构还是体制, 都是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通过集约化来实现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如资金集中、信贷集中、财务集中、单证处理集中、人力资源管理集中等, 都是集约化的深化和发展。 

( 2) 扁平化 

扁平化是指机构管理的扁平化。集约化与扁平化是相互关联的; 集约化程度越高, 扁平化程度也越高。在实现集约化的同时可逐步实行机构的扁平化, 减少中间层次, 缩短决策链, 减少资源消耗, 使决策和管理更贴近市场、贴近客户, 提高决策和服务水平。在总行到支行的层级中, 逐步建立总行和一级分行( 或区域分行) 两级管理, 一级分行( 或区域分行) 、二级分行及支行三级经营的管理模式。 

( 3) 专业化 

专业化是指以客户为中心, 按照客户的类型分类,分别为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综合服务的专业化经营。这里所指的专业化, 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专业化, 而不是单纯业务上的专业化; 是经营模式的专业化, 而不是业务操作上的专业化。从银行服务的角度看, 根据客户的特点, 可以将客户分为三大类: 一是个人类客户; 二是公司类客户; 三是中小企业类客户。这三类客户都有各自不同的经营特点, 都有各自对金融业务的不同需求。专业化经营, 就是分别围绕这三类客户,实行专业化经营, 系统化管理。 

2. 增长方式的转变 

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为达到“三型”。 

( 1) 质量效益型 

效益是商业银行经营的目标。在过去一段时期内,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增长方式, 主要是通过扩大规模来提高效益, 属于规模效益型。客观地说, 通过扩大规模来提高效益并没有错, 因为没有规模就没有发展, 发展体现为规模的扩大; 但是, 商业银行要实现效益的增长, 不仅仅是通过扩大规模, 更重要的是通过提高运行质量, 比如通过资产质量、负债质量、结构优化、客户优化等途径来提高效益。从另一方面来看, 以资本约束和风险监管为核心的巴塞尔资本协议, 扭转了银行的风险意识和经营理念, 资本约束和监管强化将限制以扩大规模来实现增长的经营方式。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辩证地处理规模、质量、效益的相互关系, 追求质量效益型的增长方式。 

对应质量效益型的增长方式, 商业银行的主要考核指标有: 总资产回报率ROA、股本回报率ROE、成本收入比、经济增加值EVA 等。 

( 2) 多元经营型 

第4篇

关键词: 商业银行; 经营模式; 增长方式

中图分类号: F8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0892 (2007) 05- 0048- 04

收稿日期: 2007- 01- 28

作者简介: 初苏华, 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博士生, 中国工商银行江西省分行高级经济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银行管理。

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开发行上市, 尤其是我国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在境内外公开发行上市, 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步入了市场化、国际化的经营轨道, 进入了一个新的竞争发展时期; 同时, 也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进入了一个转型期, 即要实现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能否实现这个根本转变, 关系到我国商业银行在新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环境下, 能否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 能否保持新的竞争优势; 也是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能力的考验。笔者就此问题作一粗浅的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现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尽管已经进行了一系列体制和机制的改革, 初步形成了现代商业银行的架构, 但仍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 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 1) 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体制初步建立, 但仍不健全, 存在着产品部门和客户部门并存的状况, 部分产品、尤其是新业务产品没有完全围绕客户服务进行整合, 对客户的综合服务程度不高。

( 2) 业务和管理的集中度虽有所提高, 也有一定的集约化程度, 但从新的发展和管理要求来看, 集约化程度仍不高, 且不同业务的集约程度也不均衡, 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集约度以及集约的层次。

( 3) 从一线基层行到总行, 一级经营、三级甚至四级管理的局面没有根本转变。尽管实现了部分二级分行的扁平化管理, 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扁平化, 管理层级仍然较多, 决策链较长, 因而对市场反应缓慢,对上级指令执行层层衰减。

( 4) 通过扩大规模及外延方式实现发展仍是发展的主流, 传统的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

( 5) 尽管风险管理得到重视和加强, 但全面风险管理的认识需要提高,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 不仅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仍不健全, 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也存在很多薄弱环节。

二、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

1. 经营模式的转变

经营模式的转变主要体现为实现“三化”。

( 1) 集约化

商业银行的集约化是通过计算机及信息技术, 使同质、同类专业和业务实行大规模的整合, 使管理和经营更趋集中。集约化方式比较适合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要求, 可以说, 集约化是商业银行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随着改革的推进, 无论是机构还是体制, 都是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通过集约化来实现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如资金集中、信贷集中、财务集中、单证处理集中、人力资源管理集中等, 都是集约化的深化和发展。

( 2) 扁平化

扁平化是指机构管理的扁平化。集约化与扁平化是相互关联的; 集约化程度越高, 扁平化程度也越高。在实现集约化的同时可逐步实行机构的扁平化, 减少中间层次, 缩短决策链, 减少资源消耗, 使决策和管理更贴近市场、贴近客户, 提高决策和服务水平。在总行到支行的层级中, 逐步建立总行和一级分行( 或区域分行) 两级管理, 一级分行( 或区域分行) 、二级分行及支行三级经营的管理模式。

( 3) 专业化

专业化是指以客户为中心, 按照客户的类型分类,分别为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综合服务的专业化经营。这里所指的专业化, 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专业化, 而不是单纯业务上的专业化; 是经营模式的专业化, 而不是业务操作上的专业化。从银行服务的角度看, 根据客户的特点, 可以将客户分为三大类: 一是个人类客户; 二是公司类客户; 三是中小企业类客户。这三类客户都有各自不同的经营特点, 都有各自对金融业务的不同需求。专业化经营, 就是分别围绕这三类客户,实行专业化经营, 系统化管理。

2. 增长方式的转变

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为达到“三型”。

( 1) 质量效益型

效益是商业银行经营的目标。在过去一段时期内,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增长方式, 主要是通过扩大规模来提高效益, 属于规模效益型。客观地说, 通过扩大规模来提高效益并没有错, 因为没有规模就没有发展, 发展体现为规模的扩大; 但是, 商业银行要实现效益的增长, 不仅仅是通过扩大规模, 更重要的是通过提高运行质量, 比如通过资产质量、负债质量、结构优化、客户优化等途径来提高效益。从另一方面来看, 以资本约束和风险监管为核心的巴塞尔资本协议, 扭转了银行的风险意识和经营理念, 资本约束和监管强化将限制以扩大规模来实现增长的经营方式。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辩证地处理规模、质量、效益的相互关系, 追求质量效益型的增长方式。

对应质量效益型的增长方式, 商业银行的主要考核指标有: 总资产回报率ROA、股本回报率ROE、成本收入比、经济增加值EVA 等。

( 2) 多元经营型

多元经营型就是经营的多元化。经营的多元化,必然体现为客户服务的多元化, 以及效益增长的多元化。也就是说, 商业银行增加收入的途径不仅靠信贷资产业务经营, 还要扩大资金业务经营和中间业务经营; 不仅要有资产业务经营, 还要有负债业务经营;不仅要有银行业务的经营, 还要有非银行业务的经营。在经营发展中, 要逐步提高非信贷资产经营收入、中间业务收入的比例。需要说明的是, 商业银行虽然采取多元经营型的增长方式, 但各个分行却要有自己的发展定位, 要确定自己发展的业务重点, 在多元经营中确定适应本行市场定位的重点经营。

目前信贷资产还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一项主要业务,也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但是, 商业银行不可能长期主要靠贷款利息收入来增加盈利。现在的信贷资产经营收入取向, 实际上是人民银行利率政策造成的。我国现行的存贷款利差有3 个百分点, 这是非常诱人的,所以各商业银行都把着眼点用于发展信贷业务, 作为盈利的主要来源。而国外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一般为1个百分点或多一点, 如果计提1%的风险准备金, 也就

赚不到多少钱。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以及利率市场化的深入, 存贷利差将会逐步收窄, 接近于国际商业银行的利差水平。因此, 依靠利差收入推动收益增长的传统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如果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增长不能及时向多元化转型, 就会影响到今后的生存与发展。因此, 我国商业银行积极扩大优质信贷资产, 增加资金使用收益及盈利, 只是现实经营中的一种策略, 而不是长远的经营发展战略。

对应多元经营型的增长方式, 商业银行的主要考核指标有: 账面利润、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以及其他专项业务实现收入等。

( 3) 风险控制型

银行是最大的风险企业, 风险管理是银行经营的核心; 银行的所有业务都存在风险, 但银行不可能不做风险业务。银行盈利是通过控制风险来实现的, 商业银行经营的实质就是如何控制风险。因此, 银行的盈利能力取决于风险控制能力。银行增加收入并不难,而要把收入转化为盈利是要通过风险控制来实现的。比如, 发放一笔贷款后, 只有把贷款全部收回, 收取利息产生的盈利才算最终实现; 反之, 贷款没有按期收回, 不但没有实现盈利, 反而是亏损, 因为收取的利息永远不够抵偿损失的本金。

鉴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特征, 在业务经营中要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就是要对各种风险( 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实行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 其中信用风险是最主要的经营风险。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也主要针对信用风险提出了要求, 如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等。实行风险控制和管理要注意两点:首先, 要认识事物变化的规律, 才能了解和把握存在的主要风险, 按经济规律办事, 有针对性地采取风险管理的措施; 其次, 风险控制和防范是为业务发展服务的, 是为提高效益服务的, 而不是为防范风险而防范风险。什么都不做似乎没有风险, 但是, 如果什么都不做, 银行就要倒闭, 就要成为最大的风险。商业银行在经营中, 提出风险防范措施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益, 是为了业务发展, 而不是限制和阻碍业务发展。因此在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 商业银行必须考虑管理的有效性以及管理成本。

对应风险控制型的增长方式, 商业银行的主要考核指标有: 资本充足率、经济资本控制额( 包括操作风险经济资本控制额) 、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不良资产比例及贷款迁徙率等, 这些指标都反映了对风险控制的要求。

三、实现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

针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 实现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主要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 转变观念

观念的转变是根本的转变。转变观念最重要的是要树立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 主要体现在:

( 1) 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 不仅是围绕客户做业务, 而且要围绕客户管理业务, 包括我们的经营管理、组织架构、业务流程都要以客户为中心进行设置。

( 2) 稳健经营。银行经营的产品是货币; 经营货币是最大的风险经营, 因而银行也是最大的风险企业。因此, 坚持稳健经营, 不仅是由银行经营的特点所决定的, 也是银行从沉痛的教训和巨大的资金损失中总结出来的。稳健经营体现为以经济增加值的提高来衡量创造价值的增加, 实现风险调整后的利润最大化。

( 3) 创新发展。由于商业银行业务同质性比较强, 业务要领先发展就需要不断地创新, 以适应市场,适应客户不断发展的要求。

同时, 转变观念要树立五种意识:

一是责任意识。各级银行领导都要有保持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责任意识, 以及对银行利益和员工利益高度负责的意识, 这样才能正确地对待工作和处理问题, 才能认真地思考问题, 积极想办法做好工作。

二是客户意识。商业银行要围绕客户做业务, 无论是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 最终都要以客户为中心来开展业务经营, 这样才能最终赢得市场, 赢得客户, 实现业务发展和效益的提高。

三是风险意识。商业银行经营的实质就是控制风险, 这就要求我们在做每一项业务时, 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防范和控制风险; 其次要考虑的是如何赚钱。只想赚钱而不考虑风险, 最终只有赔钱而不是赚钱。

四是人才意识。要在全行上下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要创造为人才脱颖而出的机遇和条件, 要选贤任能, 不拘一格地选拔和使用人才。

五是合规意识。坚持依法合规经营, 既是经营的要求, 也是一种文化。在经营发展过程中, 要完善制度, 严明纪律, 在全员树立依法合规经营的意识, 通过制度机制约束员工的违规行为。

2. 理顺体制

理顺体制, 就是要在体制上实现经营集约化、管理扁平化, 建立距阵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具体来说:

( 1) 实行业务操作前、中、后台的分离, 合理设置内设机构; 按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的要求, 建立组织架构。

( 2) 实行业务流程化处理, 合理设计操作流程;根据不同客户、不同业务产品以及风险可控程度, 设置业务操作流程。

( 3) 以客户为中心, 按客户类型实行专业化经营、系统化管理; 整合业务资源, 综合经营服务。

3. 完善机制

完善机制, 就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通过完善机制来促进和协调各项业务的发展。包括:

( 1) 建立分机构、分部门、分个人、分产品的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机制, 做到核算精细化; 同时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 强调大局观念和奉献精神, 强调部门间、同志间的相互协作与配合。

( 2) 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选人用人机制。要在全行建立起岗位竞聘平台, 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让那些努力工作、勤于思考、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新人得到发展, 实现自身的价值。

( 3) 建立风险预警和调控机制。如建立信贷资产的风险预警机制, 及时发现和控制风险。

4. 重点业务发展

重点业务发展是指在实现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 当前要突出发展的业务。包括:

( 1) 个人金融业务, 包括牡丹卡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个人金融业务是一个最广阔、最活跃、最具潜力的市场。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要通过创新和服务,为客户提供分层服务、综合服务以及灵活便捷的服务。

( 2) 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电子银行业务, 扩大离柜业务, 不仅可以节约人力和费用, 最主要的是可以使银行金融服务得到延伸, 并提供24 小时服务; 同时, 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可以促进个人金融业务、银行卡业务、理财产品等业务的发展。

( 3) 投资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是银行利用金融服务的优势, 担任投融资顾问, 为客户出主意, 提供增值服务, 实现银行与客户的双赢。

( 4) 结算业务, 包括现金管理和结算服务。它既是传统业务( 结算服务) , 也是新兴业务( 现金管理) ,是银行基本的经营功能。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结算服务, 始终是银行不断追求的创新目标。

( 5) 票据业务。信贷资产业务票据化, 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比如流动资金贷款票据化。银行要适应市场的发展, 适应客户新的融资方式, 积极发展票据业务。

5. 队伍建设

第5篇

关键词:范围经济;商业银行;混业经营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051-01

范围经济,对传统经济来说,属于新经济;对新经济来说,又属于传统经济。小批量、多品种,固然是新的生产方式;但范围经济却是“古已有之”的,是钱德勒所说“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之一。

一、 范围经济的概念与经济学特征

ハ烈宓姆段Ь济,是钱德勒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中所给的定义,是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指“联合生产或联合经销的这些经济”。人们长期局限于钱德勒定义中“单一经营单位内”这一限制,把范围经济理解为企业内部的多角化经营或多元化经营。 广义的范围经济,是指“利用单一经营范围内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这一定义不在限于“单一经营单位内”,而扩大到生产方式(如对于规模化定制)、产业集群(如对于虚拟企业)、甚至整个经济(如对于中小企业)。

二、 从范围经济角度谈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一) 范围经济在银行业的延伸

ド桃狄行范围经济可被界定为银行业务领域的扩张或经营品种的增加,所引起的银行交易费用降低和效益提高的情况。如果银行业务范围扩大后,其交易费用下降引起边际收益增加或边际成本下降,就表明银行实现了范围经济。商业银行是决定维持其原有业务品种,还是决定开展其他业务品种向全能银行转化,取决于银行专业化经营的交易费用与综合化经营的交易费用的比较。如果专业化的交易费用大于综合化的交易费用,银行就会采取措施,开展其他业务,进行由专业化向综合化经营的转化。我们使用经济学中的产品转换曲线,得到在既定的投入水平下,合业经营的产出会高于单业经营的产出,换言之,银行的单位成本会由于合业而下降。现实经济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很难想象,一家银行只经营存款业务,而另一家银行只经营贷款业务,或一家银行只提供短期融资,而另一家银行专门提供长期融资这样的情况存在,因为显而易见的,这样经营的成本肯定要比将这些业务综合在一起的金融企业高很多。

ネü以上范围经济理论的说明,可以看出范围经济本质上是通过对企业剩余资源的充分利用,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从而就其经济属性而言,任何产业都存在的范围经济,金融业也不例外。对于微观金融效益来说,能最大限度地扩展经营范围,实现协同效应、管理效应,对商业银行肯定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对商业银行而言,范围经济效应指的是随着银行经营范围的多元化,即由传统存、贷款、结算、等业务逐步扩大业务范围和种类,最后进入到证券、保险等非银行业务,银行的单位经营成本呈下降趋势,且利润逐渐增高的现象

(二) 混业经营与范围经济

ザ杂谏桃狄行而言, 范围经济很大程度上是与多元化经营即混业经营联系在一起的。实行混业经营更容易出现范围经济。

1. 资产专用性低, 进入成本低

ハ喽杂诠ど唐笠道唇, 金融各行业相互进入的成本较低, 这主要是由于金融业的资产专用性低这一特征决定的。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 金融业的资产专用性低是造成其出现范围经济的重要原因。所谓资产专用性是指由于不同行业对生产要素的品质、要素特征、要素结构等都有不同的要求, 因此如果不降低生产率或付出极高的成本, 就难以实现资源在不同行业的转移。如果商业银行和其他的金融服务活动结合在一起, 就可以从为客户提供的存贷、证券投资、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中全面了解客户的状况, 从而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从另一方面讲, 一个客户只需要在银行建立一个资料档案就可以进行多种业务, 这样就避免了银行进行重复建档的费用。

2. 改善银行的内部资金结构, 拓展资金的运用渠道, 提高银行盈利

ピ诜忠稻营条件下, 银行的业务活动受到严格的限制, 其主要业务活动集中在贷款上。实行混业经营, 能够极大地扩展银行的投资渠道, 使得银行内部的资金结构的匹配更加合理, 银行的资金得到充分的运用, 从而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 并可以改善资产质量。

3. 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

ヒ滴竦亩嘣化可以使得银行的一部分亏损业务由其他部分的盈利来弥补, 从而大大提高国内银行抵御外部经济因素冲击的能力。研究表明,商业银行经营证券业务不会增大银行盈利的波动或降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而且, 经营证券业务的银行比不经营证券业务的银行更不容易倒闭。

ノ颐侨衔,银行业完全存在范围经济;扩大银行业务范围,允许银行适度混业经营,可以提高银行的收益率和绝对收益水平。范围经济形成的优势,是银行扩大规模难以办到的。尤其对我国来说,范围经济的存在是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动因之一。但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分业经营仍是我国银行业的基本原则,学者们也往往从降低银行经营风险角度或以我国不具备实行混业经营的条件来论证我国现阶段不宜实施混业经营而仍需坚持分业经营的必要性。但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我国金融行业对外开放速度和幅度加快加大,我国将面临适应金融全球化的诸多挑战,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我国金融机构参与世界性之竞争不可避免,若仍是固守传统的分业经营原则,势必难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混业经营下的银行进行竞争,不仅难以在海外金融业务竞争中取胜,甚至在本国业务竞争中也可能会落败。个人认为,在不违背现行法规的基础上,努力扩大中间业务和增加投资业务,寻求银证、银保合作可以形成范围经济的优势,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至少从范围经济角度来看,在我国推行混业经营未必是一件坏事。

おおげ慰嘉南祝

[1]杨大强.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研究_基于范围经济视角的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第6篇

    论文摘要:经济资本是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管理研究的热点课题。2009年以来,由于商业银行贷款扩张过快,资本耗费过大,监管部门对资本的监管不断升级,提高了资本充足率的底线,扩大了资本覆盖范围,更新了监管方式,收窄了补充资本的渠道。在这个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积极应对,循序渐进地转变经营管理方式,包括:合理调整资产结构,发展低资本消耗的业务;加决发展中间业务,推动金融创新;强化风险控制,降低经营风险;深化经济资本管理,优化财务资源配置,推动资本节约型发展

一、商业银行资本管理面临的严峻挑战

    资本金不足一直是制约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在监管部门的推动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虽然整体上有所提高。但是,贷款扩张快、资本耗费大一直是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方式中的一大特点。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中国商业银行在资本管理方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贷款扩张过快,资本耗费太大。特别是2009年,为支持“保增长”,中国商业银行又投放了天量贷款,全年新增贷款达到了创历史纪录的9.59万亿元,贷款增速达32.8% ,直接导致中国银行业平均资本充足率从2008年底的12%下降到了2009年底的11.4%。不仅如此,还从以下两个方面制约了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一是过多、过快的贷款投放埋下了贷款质量下降的隐患,或将导致银行盈利能力下降,增加资本占用并影响资本补给;二是贷款投放的惯性作用将难以在短期内遏制_为防止存量贷款的质量恶化,商业银行很难迅速退出已投放的贷款项目,必须继续保持较快的贷款投放速度。根据有关研究,未来二至三年,中国商业银行的每年还将会新增贷款6万亿一8万亿元。即便是维持目前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也需要每年补充资本金5 000亿元-6 000亿元,资本不足是商业银行不得不直面的严峻问题。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监管部门对资本的监管不断升级,资本监管的国际标准也将更加严格。可以说,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高标准、全方位、全天候的资本监管。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监管部门提高了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底线。2009年,银监会要求中小银行和大型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10%和11%。并且,巴塞尔委员会也在针对金融危机暴露的监管缺陷重新确立更高的资本监管标准。二是扩大了资本覆盖范围。为了亡羊补牢,巴塞尔委员会正在对资本监管国际规则进行根本性改革,这包括:把交易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都纳人覆盖范围,以期提高捕捉风险的能力;建立反周期超额资本监管框架,弱化银行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正反馈效应;对大型银行提出附加资本要求,防范“树大不易倒”的道德风险等等。三是更新了监管方式。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实行了动态资本和动态拨备的资本监管方式,2010年1月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指引》,进一步细化了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资本监管常态化。巴塞尔委员会也将提高资本监管工具的质量,强化资本的损失吸收能力。四是收窄了补充资本的渠道。2009年10月,银监会出台了哎关于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规定商业银行从2009年7月1日起持有的银行间次级债要全部从附属资本中扣除,促使次级债发行利率走高,加大了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压力。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

    商业银行的资本不足,与历史原因、经济环境等有密切关系,也与其经营管理方式有直接关系,例如:资本耗费大的贷款业务增速迅猛,资产结构不够合理;盖利渠道单一,中间业务占比很低;金融创新的动力不足,同质化竞争的情况严重;风险控制手段薄弱;资本配置不合理等等。在资本约束趋紧的大背景下,“紧箍咒”是压力也是动力,商业银行应针对性的对上述情况进行改进,循环渐进地转变经营管理方式。

    (一)合理调整资产结构,发展低资本消耗的业务

    受社会资金需求旺盛、间接融资不发达、银行资金充裕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扩大贷款规模来提升盈利能力在未来一个时期仍会是商业银行的主流选择。但是,面对资本趋紧的现状,以及今后利率市场化后利差将大幅收缩的趋势,商业银行应加强资本管理,逐步压缩高资本消耗的资产业务,拓展低资本消耗的资产业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是积极压缩金额大、期限长、风险高的公司批发业务;尽力争取符合规定的质押或担保方式,增加风险缓释量。现有风险资产计算办法规定:“有质押、担保方式的贷款”可享有与质押物或保证人相同的优惠风险权重,风险缓释对降低风险资产比例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建议增加风险权重较低的贷款占比,比如:中央政府投资的公共企业贷款或其担保的贷款(风险权重50% )、存单质押贷款(风险权重0%)、银票贴现(风险权重20%)和中央政府投资的公共企业开出的商票贴现(风险权重50%)等,完善高风险贷款的退出机制,从而减少资本占用。

    二是大力发展零售及中小企业业务。个人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具有风险权重低、资本占用少、风险分散、收益稳定的特点。目前中国居民财富日益增长,投资理财意识增强,国家拉动内需的措施频繁出台,对发展中小企业提供了相对优越的条件,为商业银行发展零售和中小企业业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商业银行应抓住机遇,变革组织架构,培育专门的人才,循序渐进地实现战略转型。

   (二)加快发展中间业务,推动金融创新

    中间业务占用资本很少,而发展前景广阔。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人仅占总收入的15%一20%,有的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占比更低,而国外商业银行则在40%左右,两者的差距很大。中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具有很大的空间。一要挖掘传统中间业务的发展潜力,改进支付结算、国际结算、银行卡、委托贷款等业务的服务方式,优化业务流程,丰富业务品种,在网上银行、自助终端等方面实现突破,促进传统结算业务收入的增长。二要积极发展票据业务。根据资金余缺和市场脉搏开展的票据业务(特别是银行间的转贴现),属于中间业务的一个重要品种,它占用的资本少、灵活性强、可以获取较高的收益。三要抓住居民财富增长的契机,设计开发多元化的理财产品,比如承销债券融资工具等。四要推动金融创新,实行差异化经营。紧跟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的改革进程,结合自身特点进行金融创新,实现差异化、多元化经营,开展企业年金、离岸业务、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保险业务、证券业务等高附加值的业务。设立相关的子公司,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充分发挥母子公司之间的协同效应,增加中间业务收人。

    发展中间业务不可能一减而就,要反对通过利息转化虚增中间业务收人的表象。国外中间业务占比的提高,也是历经了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商业银行应结合在做好资产负债业务的基础上,针对性的设计推出产品,实实在在地增加中间业务收人。

    (三)强化风险控制,降低经营风险

    资本监管和风险控制紧密相关。风险控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盈利能力和资本占用情况。这方面,商业银行应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内部风险评级。建立和优化各类信息系统和评级模型,制定数据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做好数据积累,确保数据的客观、准确;对各层面的数据进行有机整合,积累起符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风险损失数据,以信息系统支撑风险评估及决策,事前对贷款进行管理,提高贷款质量。

    二是扩大风险控制的范围。正在修订过程中的巴塞尔协议,资本监管国际规则将扩大资本覆盖范围。针对这一情况,商业银行应未雨绸缪,加强除信用风险之外的表外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的风险评估;还要在服务于国民经济周期性增长的同时,避免因贷款过度增长而触犯反周期超额资本的红线。

    三是防范综合化经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在综合化经营的业态模式中,除了信用风险外,市场、法律、信誉、交易对手、操作等风险也要特别关注,要一并纳人商业银行的风险防控范围。

    (四)深化经济资本管理,优化财务资源配置

    资本是商业银行的财务资源之一。推行经济资本管理,合理配置这一财务资源,是商业银行加强自律、应对资本硬约束的重要措施。

    经济资本与账面资本和监管资本不同,它是商业银行内部资本配置管理的虚拟概念,它试图全面客观地反映银行预计承担的风险水平,并通过风险损失计量映射资本需求。深化经济资本的应用,对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制订战略计划、绩效考核、信用限额管理、贷款风险定价等具有重要作用。

第7篇

论文摘要:经济资本是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管理研究的热点课题。2009年以来,由于商业银行贷款扩张过快,资本耗费过大,监管部门对资本的监管不断升级,提高了资本充足率的底线,扩大了资本覆盖范围,更新了监管方式,收窄了补充资本的渠道。在这个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积极应对,循序渐进地转变经营管理方式,包括:合理调整资产结构,发展低资本消耗的业务;加决发展中间业务,推动金融创新;强化风险控制,降低经营风险;深化经济资本管理,优化财务资源配置,推动资本节约型发展

一、商业银行资本管理面临的严峻挑战

资本金不足一直是制约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在监管部门的推动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虽然整体上有所提高。但是,贷款扩张快、资本耗费大一直是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方式中的一大特点。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中国商业银行在资本管理方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贷款扩张过快,资本耗费太大。特别是2009年,为支持“保增长”,中国商业银行又投放了天量贷款,全年新增贷款达到了创历史纪录的9.59万亿元,贷款增速达32.8% ,直接导致中国银行业平均资本充足率从2008年底的12%下降到了2009年底的11.4%。不仅如此,还从以下两个方面制约了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一是过多、过快的贷款投放埋下了贷款质量下降的隐患,或将导致银行盈利能力下降,增加资本占用并影响资本补给;二是贷款投放的惯性作用将难以在短期内遏制_为防止存量贷款的质量恶化,商业银行很难迅速退出已投放的贷款项目,必须继续保持较快的贷款投放速度。根据有关研究,未来二至三年,中国商业银行的每年还将会新增贷款6万亿一8万亿元。即便是维持目前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也需要每年补充资本金5 000亿元-6 000亿元,资本不足是商业银行不得不直面的严峻问题。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监管部门对资本的监管不断升级,资本监管的国际标准也将更加严格。可以说,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高标准、全方位、全天候的资本监管。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监管部门提高了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底线。2009年,银监会要求中小银行和大型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10%和11%。并且,巴塞尔委员会也在针对金融危机暴露的监管缺陷重新确立更高的资本监管标准。二是扩大了资本覆盖范围。为了亡羊补牢,巴塞尔委员会正在对资本监管国际规则进行根本性改革,这包括:把交易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都纳人覆盖范围,以期提高捕捉风险的能力;建立反周期超额资本监管框架,弱化银行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正反馈效应;对大型银行提出附加资本要求,防范“树大不易倒”的道德风险等等。三是更新了监管方式。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实行了动态资本和动态拨备的资本监管方式,2010年1月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指引》,进一步细化了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资本监管常态化。巴塞尔委员会也将提高资本监管工具的质量,强化资本的损失吸收能力。四是收窄了补充资本的渠道。2009年10月,银监会出台了哎关于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规定商业银行从2009年7月1日起持有的银行间次级债要全部从附属资本中扣除,促使次级债发行利率走高,加大了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压力。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

商业银行的资本不足,与历史原因、经济环境等有密切关系,也与其经营管理方式有直接关系,例如:资本耗费大的贷款业务增速迅猛,资产结构不够合理;盖利渠道单一,中间业务占比很低;金融创新的动力不足,同质化竞争的情况严重;风险控制手段薄弱;资本配置不合理等等。在资本约束趋紧的大背景下,“紧箍咒”是压力也是动力,商业银行应针对性的对上述情况进行改进,循环渐进地转变经营管理方式。

(一)合理调整资产结构,发展低资本消耗的业务

受社会资金需求旺盛、间接融资不发达、银行资金充裕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扩大贷款规模来提升盈利能力在未来一个时期仍会是商业银行的主流选择。但是,面对资本趋紧的现状,以及今后利率市场化后利差将大幅收缩的趋势,商业银行应加强资本管理,逐步压缩高资本消耗的资产业务,拓展低资本消耗的资产业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是积极压缩金额大、期限长、风险高的公司批发业务;尽力争取符合规定的质押或担保方式,增加风险缓释量。现有风险资产计算办法规定:“有质押、担保方式的贷款”可享有与质押物或保证人相同的优惠风险权重,风险缓释对降低风险资产比例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建议增加风险权重较低的贷款占比,比如:中央政府投资的公共企业贷款或其担保的贷款(风险权重50% )、存单质押贷款(风险权重0%)、银票贴现(风险权重20%)和中央政府投资的公共企业开出的商票贴现(风险权重50%)等,完善高风险贷款的退出机制,从而减少资本占用。

二是大力发展零售及中小企业业务。个人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具有风险权重低、资本占用少、风险分散、收益稳定的特点。目前中国居民财富日益增长,投资理财意识增强,国家拉动内需的措施频繁出台,对发展中小企业提供了相对优越的条件,为商业银行发展零售和中小企业业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商业银行应抓住机遇,变革组织架构,培育专门的人才,循序渐进地实现战略转型。 (二)加快发展中间业务,推动金融创新

中间业务占用资本很少,而发展前景广阔。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人仅占总收入的15%一20%,有的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占比更低,而国外商业银行则在40%左右,两者的差距很大。中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具有很大的空间。一要挖掘传统中间业务的发展潜力,改进支付结算、国际结算、银行卡、委托贷款等业务的服务方式,优化业务流程,丰富业务品种,在网上银行、自助终端等方面实现突破,促进传统结算业务收入的增长。二要积极发展票据业务。根据资金余缺和市场脉搏开展的票据业务(特别是银行间的转贴现),属于中间业务的一个重要品种,它占用的资本少、灵活性强、可以获取较高的收益。三要抓住居民财富增长的契机,设计开发多元化的理财产品,比如承销债券融资工具等。四要推动金融创新,实行差异化经营。紧跟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的改革进程,结合自身特点进行金融创新,实现差异化、多元化经营,开展企业年金、离岸业务、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保险业务、证券业务等高附加值的业务。设立相关的子公司,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充分发挥母子公司之间的协同效应,增加中间业务收人。

发展中间业务不可能一减而就,要反对通过利息转化虚增中间业务收人的表象。国外中间业务占比的提高,也是历经了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商业银行应结合在做好资产负债业务的基础上,针对性的设计推出产品,实实在在地增加中间业务收人。

(三)强化风险控制,降低经营风险

资本监管和风险控制紧密相关。风险控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盈利能力和资本占用情况。这方面,商业银行应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内部风险评级。建立和优化各类信息系统和评级模型,制定数据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做好数据积累,确保数据的客观、准确;对各层面的数据进行有机整合,积累起符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风险损失数据,以信息系统支撑风险评估及决策,事前对贷款进行管理,提高贷款质量。

二是扩大风险控制的范围。正在修订过程中的巴塞尔协议,资本监管国际规则将扩大资本覆盖范围。针对这一情况,商业银行应未雨绸缪,加强除信用风险之外的表外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的风险评估;还要在服务于国民经济周期性增长的同时,避免因贷款过度增长而触犯反周期超额资本的红线。

三是防范综合化经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在综合化经营的业态模式中,除了信用风险外,市场、法律、信誉、交易对手、操作等风险也要特别关注,要一并纳人商业银行的风险防控范围。

(四)深化经济资本管理,优化财务资源配置

资本是商业银行的财务资源之一。推行经济资本管理,合理配置这一财务资源,是商业银行加强自律、应对资本硬约束的重要措施。

经济资本与账面资本和监管资本不同,它是商业银行内部资本配置管理的虚拟概念,它试图全面客观地反映银行预计承担的风险水平,并通过风险损失计量映射资本需求。深化经济资本的应用,对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制订战略计划、绩效考核、信用限额管理、贷款风险定价等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