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企业投资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29 16:41:32

序论:在您撰写企业投资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企业投资分析

第1篇

正文:

笔者曾经做了一次简单的调查,就是提起跨国投资,然后观察人们的反映,大多数人自然而然的想到国际上著名的跨国公司,什么可口可乐,麦当劳的;提到外资,更多的人关心的是如何引进和利用外资,很少有人将这些同中国的企业联系到一起。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资金缺乏的确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但殊不知,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加强和中国加入WTO,赢得了国际化的资源配置环境,大多的中国企业都应该走出国门,为自己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

国际跨国投资是公司为了获取预期未来收益而将资本投放到国外的活动,是国际货币资本和国际产业资本实现跨国流动的一种形式,以资本增殖,生产力提高为目的的国际跨国投资活动是科学进步,国际分工细化及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跨国公司已成为国际投资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国际投资活动的主体。国际跨国投资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大踏步发展,十多年来跨国投资金额超过了10000美元的大观。在过去的9年中,全球的跨国投资保持了极高的增长速度,投资金额从1995年的3311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10750亿美元,2000年更是超越了12700亿美元。统计资料显示,到1999年底,全世界的跨国公司总数超过了60000家,拥有30万个海外子公司和附属企业,这些跨国公司占全世界对外国投资的70%以上,占全世界总产出的1/4。世界上最大的100个经济体中有51个是跨国公司,其余49个是国家,也就是说,有些跨国公司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中等发展中国家。时隔五年,以跨国公司的发展势头,不难想象其规模和力量。大量的事实证明,跨国投资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对中国企业而言,尽早地加入国际竞争当中,显得尤为迫切。

按照国际资本输出的规律,各国吸收国外投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发达国家是1:1.44,即每吸收1美元外资,对外投资可达到1.44美元。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例为1;0.43,而我国目前的比例为1;0.26左右,尚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多一点。随着我过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工业门类的齐全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经验的大量积累,我国对外投资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潜力。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认为,目前中国应该并且已经达到快速对外输出资本的阶段。他指出,按照国际经验,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一旦达到2000美元,产业结构就应进行调整,把一些生产能力过剩的企业移至海外,以更低的成本来获得更多的利润。目前中国人均收入虽只有1000美元多一点,但是由于地区差异,上海人均收入已经达到5000美元以上了,而江苏、浙江、广州等沿海地区人均收入都远在2000美元以上。因此,到国外投资是万事俱备,只差行动了。

近几年来,中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紧缩,很多领域存在过剩的生产能力,这就很容易让人想起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的边际产业理论,即产业升级后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和技术的转移,一是沿海到中部、内陆欠发达地区,再就是向国外此产业仍然处于比较优势的地区,尤其是了解国外市场的企业,向资本缺乏而劳动力密集的地方转移。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教授徐滇庆指出:中国对外投资应该选择那些市场程度比中国慢半拍的国家和地区。中国企业一方面有着充足的经验,一方面对这种转型中的市场有超强的适应能力。他将之成为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的“早半拍”准则。早半拍准则可以在国际贸易的需求偏好相似说中找到影子。需求偏好相似理论(ThoeryofDemandPreferenceSimilarity)是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B.Linder)提出的,用国家之间需求结构相似来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发展的理论,这对跨国投资同样适用。林德认为,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主要因素是人均收入,一国的需求结构和人均收入是直接相关的,人均收入越相似的国家,其消费偏好和需求结构越相似,产品的相互适应性就越强,贸易交往也就越密。人均收入较低的国家其选择消费品的质量要求也就较低,因为他们要让有限的收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掌握生产技术,也只能选择通用的技术,简单的资本设备,而人均收入较高的国家刚好相反。这就给人一种感觉,中国过剩的生产能力最好走这条路。徐滇庆教授根据他的早半拍准则得出结论:中国资本输出最佳的地区是东欧地区,并切举了丰佳集团的例子加以说明。其依据是这些地区国内市场化程度,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都远不如中国,而其收入水平和需求结构和中国类似。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一、这种理论只能解释水平上的跨国投资问题,却忽视了垂直跨国投资问题。二、这种理论只丛经济发展程度角度入手,而忽视了政治等其他的条件。以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为例,其投资环境存在以下的问题:1、法律烦琐,透明度低,且优惠政策没有明确的法律保障;2、经济困难,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期望值较高,反过来受其限制也高;3、政局尚未完全稳定;4、处于美俄争夺激烈,经济不稳定,麻烦事多的灰色地区;5、腐败、、行贿受贿严重,投资风险大,成本高,等等。丰佳在那里的成功不能把这些一下都抹去。三、这种理论引导的资本流向的产业基本上是一些低级产业,不利也企业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因此我要指出,“早半拍”准则倒不如归结为一种跨国投资战略,即打发展程度的时间差,利用这种时间差取得良好的走出去效果。但是并不足以指导资本的主要流向。我国企业跨国投资应树立多元化的发展观念,不应该过分依赖一些国家、地区和产业,更不能一哄而上。应该在深入分析和考察的基础上,对投资市场和产业有所取舍,以发挥资本的最大效用。

实际上,中国企业跨国投资,欧美发达国家及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才是优先考虑的对象。原因如下:1、这些国家市场化程度较高,社会政治环境稳定,虽然竞争激烈,但也为投资者提供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2、这些国家有着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和丰富的营销经验,是我国企业“练兵”和“取经”的最佳场所,能对我国国内企业的质量和水平有所推动和提高;3、这些国家的技术开发和产品较新,可以是企业对前沿技术和管理有较快的反应能力,有利于我国企业发挥后起者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4、欧元美元作为硬通货,币值坚挺,汇率风险小而增殖能力强;5、目前欧美国家都实行鼓励外来投资政策,提供各种低息贷款。另外已有的工业基础能为企业提供相关的产业支持,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中国资本投向正是这些地区。

解决了区位选择问题,那么下一步就是怎样走出去了。一个模糊而又完美的建议无外乎考虑企业自身状况和国外的投资环境。在此问题上,也没有完全适用的法则,中国企业完全可以深练太极之道,将中华武功的精髓思想运用到走出去的战略中来。

对付强者,避实就虚,攻敌弱点。我国企业与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对比相差悬殊,所以不能硬来,应该采取迂回的策略,发挥灵活的优势,攻击敌人薄弱的环节。从大型相关产业的公司涉足不深的地方,推广自己的国际化品牌。

以己之强攻敌之弱,发挥比较优势。我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依托的跨国经营可以物美价廉的产品占领国外市场,中国的很多产品(劳密型)占据世界大量的市场分额,甚至引起一些国家的恐慌,通过建立海外子公司进行内部化的交易,可以有效的减少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反倾销。进而发挥劳动成本低廉的威力。

以静制动,发挥后起者优势。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比较优势的战略适用的是贸易领域,虽然能使发展中国家获得贸易利益,但容易使我国低水平的产业结构固化。在现有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与高新技术的结合来提升产业结构是我国必须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发挥后起者优势,敌未动我不动,敌动,我动在先。具有选择的使用国外在付出巨大代价才获得的支持经济增长的一系列科技成果,这样就可以跳国许多技术发展阶段,直接采用新技术甚至在其基础上进行研发实现企业质的飞跃。如首钢集团收购美国MastaEngineer公司70%的股份,获得了650套设计图纸,46个设计软件包,从而增强了首钢集团设计和制造重型冶金设备能力,扩大了中国钢铁工业作为整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2002年9月TCL集团控股的TCL国际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与德国施耐德达成收购协议,利用巧劲,达到了利用其已有的融资和销售渠道。

集中力量,各个击破。由于实力不足,我国企业采取全线出击可能隐含过大的风险,但如果采取各个突破就不会力不从心。海尔在美国纽约曼哈顿矗立起海尔大厦使美国人开始把HAIER和HIGHER联系到一起后,与三洋机电成立三洋海尔株式会社,把冰箱打入了很难进入的日本市场。

第2篇

【关键词】企业社会资本 企业社会资本投资 公共物品企业社会资本供给

社会资本是当今最具潜质的概念之一,它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还是管理学,人们都在试图用社会资本的角度去解释社会和谐、民主政治、经济发展、企业成长等一系列问题。和其他新的概念一样,社会资本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这也是它成为最具争议概念的原因。

一、企业社会资本的外部性

企业社会资本与其他领域内的社会资本是不完全相同的。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经济行为者;同时,企业也是在各种各样的联系中运行的。提出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就是强调企业不是孤立的行动个体,而是与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发生种种联系的网络节点。

企业社会资本可以分为企业外部社会资本和企业内部社会资本。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是指企业内员工之间和部门间的信任和行为规范,它有利于加强企业成员的信任与合作,促进企业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进而减少企业内的信息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以社会网络为中介,不断融合社会金融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等因素,达到提高企业成长效率的目的,这种从外部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就是企业外部社会资本。本文所指的企业社会资本主要是企业的外部社会资本。

企业社会资本不是私有财产,不被任何个体企业独占,而是存在于企业之间,存在于企业群体网络之中。它同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一样,是一种生产要素,可以不断增值,创造价值,实现企业的目标。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社会资本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不同的是,特定的社会网络结构不仅使积极参与的人获益,也使处于这个网络中的其他人受益。

虽然企业社会资本具有很强外部性,但实际上,企业社会资本只能算得上是准公共物品,只有网络内部的企业可以使用网络中的资源,即只对网络内的成员有正的外部效应,网络外部的企业是得不到这种好处的。同时,企业社会资本依赖于企业社会网络,一旦有成员离开这个特定的网络,它的社会资本就会减少。同时,物质资本属于私人物品,财产权保证了物质资本的投资获得资本利润。因此,人们投资于物质资本的积极性始终没有降低,人力资本也是这样,作为公共物品,社会资本会出现“搭便车”的现象,造成人们对社会资本的投资有可能不足,从而影响到它自身功效的发挥。

另一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认为,社会资本的形成是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投资策略的产物。企业首先确定在短期或长期内直接用得着的、象征着利益的社会关系,把这些本来看起来是偶然现象的关系,如初次交易的供应商或客户,转变成为双方在主观上愿意长期保持关联的、稳定的关系。这种转变是通过各种物质或非物质的交换和投资实现的,并且需要连续的、长期的维持才能确立企业间的社会资本,并不断自我再生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企业的一种投资。用博弈论的观点来看,企业社会资本是一个重复的信誉博弈过程。企业间的初次合作因为囚徒悖论而不会产生合作解,但是,博弈重复进行,博弈双方逐渐磨合,就会产生合作解。从非博弈理论的角度来看,如果企业之间反复地进行互动,他们就会对“诚实可靠”之类的声誉进行投资(Fukuyama, 2001)。所以,社会资本的获得是需要不断进行追加投资来维持的,不然,社会资本就会枯竭。正如科尔曼(1990)提出的,社会资本的价值是随时间的推移而降低的。

二、企业社会资本的投资模型和供给模型

作为公共物品存在的企业社会资本是由网络中的个体企业供给的。在市场中,每个企业都是以自我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力图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回报,但社会资本的供给和需求是相互的,一个企业既是社会资本的需求者,又是社会资本的供给者。企业是否需要进行社会资本的投资,在企业网络中该如何确定自己的供给水平、供给模式呢?

1、企业社会资本投资模型

对于一个企业,假设有两种行动,一种是平时不注重投资,构建社会资本收入流为gt,另一种是投入成本于企业网络,创造社会资本收入流为ft。这两种行动产生的社会资本收入流是不相等的。参考顾慈阳博士建立的访友投资模型,建立如图1的模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种行动的的收入流会有不同的变化趋势。进行投资的企业在初期,需要花费大量的物质资本去创造社会资本,其获取的收入流会小于不投资的情况,它牺牲当前的利益,进行社会资本的投资,在投资期[0-t?鄢],投资大于收益,其差为:

这是社会资本的投资成本。

这是社会资本的投资回报。

从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出,从个体企业出发,长期投资社会资本可以获得投资回报。

2、社会资本供给模型

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企业如何确定社会资本的投资水平。每个企业都是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样,在投资社会资本的过程中,企业会考虑社会网络中其他企业的决策,因为在这个社会网络中,企业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最终企业的投资收益取决于企业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企业的社会资本投资就成为对社会网络资本的供给。我们采用博弈的方法来模拟社会资本投资过程中的企业行动。模型技术参考张维迎(1995)和Fudenberg & Tirole(1991,2002)。

献。而且,非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本之间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令p1为非社会资本要素的价格,p2为网络社会资本的价格(可以看做是企业i获得社会资本付出的代价),Mi为企业i的预算收入。那么,每个企业面临的问题是在给定其他企业的行为情况下,确定自己的最优策略(xi,Si),以最大化下列函数: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把上述优化问题转化为下面的无约束的优化问题:

这里,?姿是拉格朗日乘数。最优化的一阶条件为:

由上面两式可得:

这就是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均衡条件,也是微观经济学的消费理论中最常见的均衡条件,这样一个纳什均衡解告诉我们,当给定其他企业的选择后,每个企业在获得社会资本和获得非社会资本时,都会像消费理论中的消费者那样遵循(3)的选择原则。

假定其他企业的选择给定,n个均衡条件决定了社会资本自愿供给的纳什均衡。

因为非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本之间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所以(3)式是逐步递减的,这说明P2对P1的比率是在不断下降的,也就是说,在社会资本供给的纳什均衡中,对企业i来说,随着S规模的增长和企业的逐步投入,它将用越来越少的非社会资本要素代价获得社会资本资源,通俗地讲,企业将越来越容易获得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本。从(4)式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资本的总供给水平是由各个企业根据纳什均衡规模作出的供给水平决定的。

三、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得出,对单个企业而言投资社会资本是一项长期有益的行动。在提供社会资本策略选择的过程中,企业都是根据其他企业的选择来确定的,在这样的博弈循环中,提高企业的投资意识,增强企业间的合作互惠,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共赢。不容忽视的是,企业社会资本的提供是与企业非社会资本息息相关的,企业在投资社会资本的过程中,一方面不要忽视了对非社会资本的投资,如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另一方面,要量力而行,综合考虑企业的总体情况进行决策。

(注:本文受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09-JKGHAG-0699。)

【参考文献】

[1] 周小虎:企业社会资本与战略管理――基于网络结构观点的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6.

[2] 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 石军伟:社会资本与企业行为选择――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在中国情境中的实证检验[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第3篇

关键词:海外矿产资源、投资、风险防控

近几年,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不断实施,我国企业海外矿产资源领域的投资逐年增长。在海外矿产资源投资开发取得进展的同时,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不断加大,在新的形势下,我国企业在进行海外矿产资源投资开发时,建议从公司内部管理、尽职调查、交易架构、整合重组等方面进行加强和完善,以完成投资目的、降低投资成本、有效风险防控。

一、公司内部成立项目组

矿业并购涉及面广、耗时长,风险控制应当从项目选定甚至是日常管理工作开始做起。因此必须成立项目组,并由公司副总经理级别以上领导当任组长,下设综合组、地质组、技术组、法律组、财务组、商务组等,明确各自责任,形成对外与内部工作流程。如与目标公司对接,项目资料接收,由综合组负责,同时开设资料服务器,建立资料库,资料共享。

二、尽职调查

尽职调查是一项复杂而有艰巨的工作,应与有经验、合格的中介机构密切配合,事先制定出有针对性方案、列出调查提纲和问题,要全过程参与其中,通过尽职调查来研究并确定项目问题的大小、性质,上报给公司决策层。

首先,对目标公司的目的、实力、资信等状况必须有适当的了解,然后开展财务、法律、资源等尽职调查工作,尽职调查做的彻底、全面、客观、准确,就会给正确决策打下坚实的基础,海外矿业并购尽职调查需要注意的重点问题如下:

2.1 资源调查

2.1.1 验证资源量、储量、品位、回收率等指标

通常国外公司有意识的增大储量、提高品位、回收率、减少有害杂质等指标,因为这些指标和项目估值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需通过专业矿业公司派出有经验的地质、采矿、选矿等专业的专家到现场实地查看目标公司做的地质工作、岩心库,通过打一定数量的验证孔取样化验等手段,验证上述指标。

2.1.2 考察和项目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条件等硬件设施

开发矿业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和建设条件,缺一不可,如道路、电、水、通讯、车站、码头等设施。在进行可研及对项目估值时要把这些不利因素考虑进去,综合评价。

2.2 目标企业资产及资格调查

目标企业的资产、尤其是资产中的矿业权部分必须严格审查。目标企业各项资产的真实性、是否设定质押抵押、是否涉及诉讼仲裁,以及企业的税费缴纳状况、对外负债状况等,需进行审查。

目标企业矿业权的“合法有效性”无疑处于核心地位,但必须同时给予重视的是目标矿业权的矿产种类、地域范围、期限、延期和审批等事项;以及目标企业在其他与生产相关的安全、环保、土地等方面是否符合有关要求、拥有相关证照和权利等。

除了目标企业的生产资格,交易资格也必须足够重视。交易是否已经履行了必需的内部决策程序、是否获得了有权部门的批准、甚至是否履行了应当的披露程序,是并购双方都必须关注的、关系到交易有效性的问题。

2.3 所在国法律法规、政策调查

必须尊重和遵守目标所在国《矿业法》、《土地法》、《环境法》、《劳工法》及相关税收等法律法规,它们对交易条件(包括交易主体资格、交易模式、交易场所以及交易程序等)的规定、对生产营运条件(包括企业资金规模、技术水平、安全生产监督、环境保护以及劳工福利水平等)的规定,和对在矿业领域影响甚大的税收标准的规定、对资源进出口的限制性规定等都是不可违背的。

各国《矿业法》对探矿权、采矿权的设立、取得、流转、有效期、股份限制都有不同规定。有的国家对矿权实行许可证管理,有的国家是许可证加合同管理,规定每年需要投入的工作量和投资额,如果不能按规定投入轻者是罚款、重者吊销矿权,因此,尽职调查必须对目标国矿业法律的相关问题进行准确把握。

《土地法》,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制,土地作为私有财产被写入宪法,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在尽职调查过程中,对于土地的性质、取得、使用和转让等问题必须高度重视。矿业用地涉及到原住民问题时,应尤须重视。

另外,国外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特殊政策和地方惯例等事项必须足够重视,必须与相关政府部门进行良好的接洽、没有很好的把握当地的需求并采取适当的行动或进行相应的规划,并购可能很难获得实质的推进。

2.4 “环境”调查

“环境风险”,是并购中的一项综合性较强的风险,主要指软件环境:如项目所在地的宗教及文化、风俗习惯、劳工状况、社区关系等。这些可能不是一场并购中的核心要素,但其对并购完成后项目的推进,对并购目的的实现,却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企业必须进行PR(公关关系)与当地政府、媒体、居民等良好沟通,融为一体。

2.5 税收与外汇管制

与开发海外矿业项目有关的税费、费主要有:增值税、所得税、资源税、权利金等。有的国家对矿产品销售有一定的限制,有的国家对外汇汇出有限制、有的国家对红利返回母国征收较高的红利税,目的国的税、费对矿业项目的并购、开发、运营、效益有很大的影响,尽职调查时都要搞清楚,设计合理的交易架构。

三、交易方案的设计

交易方案的设计是并购中最核心的一环。根据尽职调查的结果,要做出一系列的选择:

资产并购还是股权并购,不论是资产并购还是股权并购,投资的目的在于保障资源,建议不要过分追求绝对控股权,一是投资大,二是导致被并购方所在国家产生政治猜忌,而应该以取得矿产资源的销售权为主,获得资源保障。

项目定价:在项目质量、软硬件环境状况、税费标准等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合理“项目定价”以及后期项目推进的建设方案和资金投入方案;

决定要采取的融资方案和项目价款的支付方式;决定是否要先行协调当地的劳工关系;决定是否要将未来可能发生的法规、政策变化会造成的利益变动写入协议,从而约定届时另行分配的利益格局;以及决定是否把尽职调查材料清单作为协议的附件等;最终确定的交易方案将会是双方在各自所掌握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博弈的结果。

四、并购后的整合重组

1、思维与文化

海外的资本投入和经营管理是我们首先关注的重点,但在一个陌生的国家如何以当地人能够接受的思维和处事方式处理劳资关系,搞好政府公关,是真正的难点所在。以国际化的思维去审视矿业并购,尊重对方、平等互利,以双方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交往、谈判及并购整合,才能使企业的海外并购行动避免因思维的差异而失败。

2、营运风险

矿业并购时双方经过紧张激烈的谈判,达成交易协议,却忽视了并购后矿产项目的实施和企业运营的开展,没有考虑合作后的项目开发费用。取得股权或者资产权益只是第一步,实现矿产资源的生产、利用和贸易才是并购的最终目的,所以并购后运作资金的保证,企业财务、人员、甚至文化的整合都是至关重要的。

五、海外矿业并购新趋势

资源国家主义,即政府宣布对国家资源拥有更大控制权,公司被要求或有义务披露其在资源项目上对政府支付的金额。资源国家主义的实现形式:

1、冲突,使用军事干预来保证或保护自然资源的安全;

2、征用,通过资产国有化有偿或无偿的征用私人投资者的股份;

3、许可证,使用许可证和管制规则来控制勘探资源的权力从而最大化政府的利益;

4、税收及特权使用费,使用税收系统以及特权使用费来占用采掘和销售的中更多的利润;

5、参与股权,通过入股公司成为小股东的方式来分享利润,并使双方利益统一;

第4篇

关键词:并购、投资、筹资

一、企业并购的投资分析

并购实质上是企业的投资活动,但是并购和一般的投资活动又有很大的差异,并购主要是通过并购后企业产生的协同效应来增加股东的价值。投资战略的核心简单地说就是“低买高卖”,对于并购战略而言一样,就是期望所买的企业能“物超所值”。但是,被收购企业的所有者为什么会以低于其实际价值的价格将其卖出,主要原因是:交易双方对该企业的价值估计不一致。

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下,这种估价上的不一致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所有的投资者对未来有同样的预期,对风险有同样的偏好。然而现实中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及交易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对企业未来增长的前景有不同的看法,或者对基本风险水应不一及企业面临的机会成本不同。从而影响对企业价值的判断。所以竞争的不充分性是产生并购的基础。

并购投资主要出现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发展与成熟阶段,因为在此阶段,鉴于企业未来良好的成长预期,企业通过权益性融资和自身产品销售产生巨大的现金流为其投资活动提供了可能和资金保障。同时,由于此阶段企业急需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规模效应及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来维持其在同行业的竞争优势,以上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来实现,因而企业的投资需求旺盛。但是,市场瞬息万变,如何节省投资过程的时间成为关键,而并购为实现上述要求提供了一条捷径。

(一)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伴随着产品销售的高速增长,虽然企业的经营风险有所降低,但企业的总体风险依然较高。此时如果企业的财务战略安排不当,即用负债融资进行规模扩张,结果会导致企业的总体风险加大,相应地投资人要求提高其未来的收益预期。如果风险加大所带来的收益不能抵消投资人提高的收益预期,企业的市场价值随之降低。此时,该企业可能成为被收购的目标,收购后,通过对该企业的财务战略进行适当的调整,降低其总体风险,就能获得由此产生的增加值。

此阶段,如果采用收购目标企业股权的方式,那么对于目标企业本身来说,收购资金并没有进入企业内部,目标企业的总体风险依然没有变化。为了降低其总体风险,收购企业不得不重新注入新的权益资本或向其他投资者募集权益资本,使其财务风险下降,进而降低其总体风险。这样做的结果不但加大了并购企业的并购成本,而且可能破坏了并购企业本身的风险结构,从而降低并购企业的价值。因此,此阶段对目标企业的并购主要采取增资扩股的方式增加被并购企业的权益资本,降低被并购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率,以此达到降低其总体风险。尽管对目标企业增资扩股会稀释其每股的权益,但鉴于在企业的发展阶段对未来良好的成长预期,企业业绩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被稀释的权益,因此,企业的每股权益不会随之下降。

(二)在企业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企业的净现金流量比较充裕,企业的经营风险进一步降低,如果不及时调整企业的财务战略,用负债杠杆来平衡降低的经营风险,结果会使企业的整体价值降低,导致企业股价被低估,从而成为被收购的目标。收购该企业后,通过剥离多余的现金,利用负债杠杆强化核心业务的创现能力。由于利用负债使企业的总体风险得到平衡,企业的价值随之上升。

与处于发展期的企业并购相反,如果对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并购采用增资扩股的方式,不但不能提高被并购企业的价值,反而进一步降低其价值。因为在成熟期,经营风险明显较企业发展阶段低,企业内部积累了大量的现金,加之此阶段利用负债融资获取的资金已经基本满足了其投资的需求。随着企业未来成长的进一步降低,增资扩股流入目标企业的权益资金很难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在企业未来的收益预期降低的情况下,必然稀释其每股权益,进而降低企业的价值。因此,对处于成熟期企业的并购主要采取收购目标企业股权的方式进入,然后调整其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结构,将多余的现金通过现金分红或股份回购的方式分配给投资者,利用适度的负债来解决短缺的投资资金需求。此种并购方式,一方面减少了并购企业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通过调整目标企业的总体风险,提升目标企业的市场价值。

二、企业并购的筹资规划

筹资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筹资结构是企业财务战略的核心,在企业并购中,并购资金的安排是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而资金筹措的结构安排直接影响企业并购的效果。企业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由于其面临的经营风险和并购的目的不同,并购资金筹措的结构有很大差异。

(一)在企业的发展期,经营风险较大,并购的目的主要是形成规模效应,降低成本,进而形成行业竞争优势,以降低经营风险。如果企业的并购资金使用负债融资,必然会使并购企业的总体风险加大,负债杠杆带来的收益难以抵消风险加大带来的投资人未来收益预期的上升,结果导致企业整体价值的下降。因此,在这一阶段并购资金的来源主要采取权益资金和利润留存。权益资金的筹集通过以下方式获得:(1)向资本市场增发股份筹集收购资金;(2)发行可转换债券;(3)和被收购企业的投资者用股权交换的方式进行并购。

(二)在企业的成熟阶段,由于市场对该企业的产品需求已经趋于饱和,企业的增长速度变缓甚至停止,经营风险进一步降低。此阶段,并购的主要目的是保持和扩大现有的市场份额及提高效率。

鉴于企业的未来市场前景不被看好,如果在并购中继续使用权益融资势必会稀释现有投资人的收益,从而降低企业的市场价值。因为此阶段企业的所有投资活动主要是保持目前的收益不下降。同时,此阶段企业的经营风险已处于较低的水平,为企业采用负债杠杆融资提供了可能。因此,这一阶段并购资金的主要来源是通过适度的留存收益和长期负债。企业长期负债的取得主要通过以下方式:(1)发行企业债券;(2)向金融机构借取。

三、企业并购支付方式的选择

企业并购可采用现金支付、债券支付和股票支付的方式。选择何种支付方式,需要结合并购双方的成本和并购方的企业风险综合考虑。

(一)税负因素

并购公司并购目标公司既可以用现金支付,也可以用证券(普通股、债券)支付,但不同的支付方式税负不同。如果并购方用现金或债券支付,那么目标公司的股东收到现金时要立即纳税,但如果用普通股支付,则目标公司的股东在收到股票时可以免税,直到股票出售后才计算资本收益或损失,按相应的资本收益税率纳税,因此可以获得延迟纳税和减轻税负的好处。

对于并购方而言,税负考虑的是并购时所取得的资产的摊销基础,如果用现金或债券支付,则并购取得的资产将按其支付价格作为资产的摊销基础。反之,如果并购企业用普通股支付,则并购获得的资产将按资产的原价值进行摊销。资产摊销额的大小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应纳税所得和企业未来的现金净流量。

由此可见,如果税负是考虑并购支付方式的唯一因素,那么目标企业将喜欢并购企业用股票支付,以达到延迟纳税和减轻税负的目的;而并购企业则更愿意用现金和债券的方式支付,以扩大其并购资产的摊销额,降低未来的税负。然而,出税负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并购的支付方式。

(二)并购企业的所处的生命周期

并购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对并购资金的支付方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其发展期,如果用现金或债券的支付方式,则势必导致其风险的增大,从而降低其本身的市场价值,因此,并购企业更愿意用股票支付的方式。尽管股票支付方式可能稀释并购企业的每股权益,但在此阶段,并购企业由于其良好的成长前景,会很快弥补被稀释的权益。而在其成熟期,如果用股票方式支付并购资金,则由于其未来成长的放缓,结果导致并购企业每股权益被稀释,从而降低企业的价值,因此并购企业喜欢用现金或债券的方式支付。同时在此阶段,企业本身业务产生大量的现金流入量和负债杠杆的运用为其用现金或债券支付并购资金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

1、Sudarsanam,P.S.MergersandAcquisitions,PrenticeHallEurope,1998

2、张云亭著:顶级财务总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第5篇

一、职业安全卫生模型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人们应该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合理地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的作用,产生最大的投资效益。职业安全卫生模型反映了安全投资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图1所示)

预防费用与事故费用之和为职业安全卫生总费用,其中预防费用即为安全投资。事故费用是预防费用的减函数。对于不同安全等级,预防费用和事故费用孰大孰小及相差的程度不同。职业安全卫生费用模型反映了预防费用(投资)、事故费用、总费用与企业安全水平之间的关系。点M相当于最小费用,为最佳投资点。曲线P(S)、C(S)、和T(S)分别代表预防费用、事故费用和总费用是关于安全度S的函数。其中:T(S)=P(S)+C(S)

当әT/әS=0时,T(S)取最小值,即对应于S点,费用最小。

二、安全投资各利益主体利益分析

由于安全投资的特殊性,其主要涉及的利益主体有:政府(社会)、企业和从业人员(劳动者)。

1.从企业的角度出发

企业作为一个以赢利为目的的组织,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壮大,它必须考虑利润。即使决策者能够认识到安全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长期的不合理的投资而导致得不偿失的情况下,也会大大挫伤决策者的投资意愿。由图1可知,职业安全卫生总费用由事故费用C(S)和预防费用P(S)决定。单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企业可以通过降低事故费用C(S)或预防费用P(S)来实现总费用T(S)的降低。

(1)设P(S)一定,令C’(S)<C(S),T’(S)=P(S)+C’(S)。

则当әT’/әS=0时,T’(S)取最小值,对应于S’点,总费用最小。由数学推导可知S’<S

说明:当生产力一定时,企业安全投资能力一定,即可认为P(S)一定,则最佳投资点将由事故费用C(S)决定。如果仅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的话,企业决策者的理性投资行为将导致随着C(S)的降低企业安全度将降低。(图2所示)

事实上,企业通过事故费用转移和拒不承担事故费用的方式来算实现事故费用C(S)的降低,从而实现其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企业事故费用的转移表现为,企业通过提高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把事故费用转移给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企业拒不承担事故费用表现为企业凭借资本优势在与政府和劳动者的利益博弈中降低事故赔偿费用或通过各种手段拒不赔偿等,即企业把事故损失转移给社会或劳动者及其家庭。

(2)设C(S)一定,令P(S)>P’(S),T’(S)=P’(S)+C(S)。

则当әT’/әS=0时,T’(S)取最小值,对应于S’点,总费用最小。由数学推导可知S<S’

说明:当事故费用C(S)一定,则最佳投资点将由事故费用P(S)决定。企业决策者的理性投资行为将导致随着P(S)的降低而企业安全度将提高。(图3所示)

事实上,由于安全投资能力受限于科技水平的制约,所以通常只有当企业在无法通过费用转移等手段降低事故费用C(S)的时候才会乐忠于通过提高安全投资能力、优化安全投资来实现利益最大化。

2.从政府的角度出发

从政府的角度出发,考虑的应该是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最大化问题。事实表明,事故对整个社会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社会整体承担的事故费用应该是指事故造成的社会上所有资源损失,包括物质财富、人力资源以及声誉等无形资源。笔者认为,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水平下,事故对整个社会造成的损失是客观存在的,是一定的。因而,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只能在保证安全投资总量不低于最佳投资点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安全科技水平、提高安全投资能力、降低预防费用P(S)曲线来实现社会总体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一方面,政府从宏观调控角度,为保证社会经济的协调、健康和长远发展,必须实现全社会总体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强调的是对全局的调控力度。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工作更多地体现在制定安全生产政策和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涉及安全生产的事项审查批准、验收或者依法对企业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通过行政管理、法律约束等各种手段保证安全投资的到位;另一方面,加大安全科学技术研究的投入,通过提高安全科技水平、提高安全投资能力、降低预防费用P(S)曲线来实现社会总体利益的最大化。

3.从劳动者的角度考虑

从业人员最关心的是与生活质量有关的切身利益,即工资、福利待遇的高低。对于从业人员来说,安全投资越多越好。

三、利益博弈分析

1.企业与劳动者间的利益博弈

与原先计划经济体制下相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转变,企业权利不断膨胀。长期处于国家和政府“关怀”之下的普通劳动者一时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与政府和企业间的利益博弈中完全处于弱势地位。在劳动安全卫生方面表现为劳动者的劳动安全卫生权益受到侵害,有的甚至威胁到劳动者生命安全。其原因表现为:

(1)劳动力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导致劳动力供求严重失衡。在存在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市场里,资本是稀缺资源。在劳资利益博弈中,劳动者明显处于弱势地位。用“比较优势原理”解释就是:在资本稀缺情况下,企业业主或管理者凭借所拥有的资本“比较优势”,在劳动力交易活动中谋求决定地位。从业人员为了求得一份工作,面对企业的种种(其中包括在安全生产方面)违法违纪行为,往往委曲求全,敢怒不敢言。

(2)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导致企业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另外,企业领导利用其权力优势和信息优势,为了政绩置国家与工人的利益于不顾。我们看到的是,某些企业领导升官发财与国家、工人利益受损形成鲜明对比。

(3)劳动者素质低下。由于我国从业人员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应有的安全意识,知法、懂法者不多,在这三方博弈中完全处于弱势。由于各利益主体发育的不均衡,弱势群体的力量过弱,他们缺乏利益表达的基本权利和有效的表达手段,无法或不能充分地在政府的利益决策中得到体现,结果就是利益格局的严重失衡,弱者变得更弱,自身利益愈发受损。

(4)政府监督管理不到位。政府监督管理不到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贯彻不力,致使侵害劳动者的劳动安全卫生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一些地方政府为吸引外资,对公然侵犯劳动者权利的事情也视而不见。另外,腐败诱发和加剧了劳动安全问题。事实表明,许多重大安全事故中都伴随着严重的腐败现象。

由此可见,在企业与从业人员之间利益博弈过程中,企业处于主导地位,占绝对优势的资本方显然缺乏提高劳动者待遇的原动力,甚至会不余余力的降低劳动力成本。企业为获得经济利益最大化将会忽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企业有动机、有条件采用各种手段降低事故赔偿费用,甚至是不赔偿,从而降低事故费用C(S),事故费用C(S)处于扭曲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尽管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劳动法》然而却长期存在劳工保护困境的根源。

2.政府与企业间的利益博弈分析

由于劳资双方的利益博弈中企业已占据了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滥用市场权力,在追求高利润的时候以牺牲劳动者的劳动安全卫生及其他权益为代价,无视企业自身的社会职能(营利性与公共性失衡),最终导致企业赚钱而劳动者和社会为事故买单的局面。此时应该发挥政府的管制职能,以纠正市场失灵。政府与企业间的利益博弈就决定了整个利益博弈局势最终状态。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博弈,如果非理性、非效率、非公正、非公平、以牺牲第三方的利益为代价,则从业人员的利益将受到极大侵害,这在博弈一方属于绝对弱势群体时很容易受到损害。相反,如果政府、企业、从业人员采取合作博弈,且建立在理性、效率、公正、公平的基础上,则将会是另外一番情形,毕竟他们的共同利益使三方处在一个相互依存、紧密相连的统一体中,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发展目标将三方连结在一起。

然而,某些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政府经济职能的非理性膨胀和社会职能的相对弱化,导致了政府在安全生产方面的监管不力。甚至,有些时候地方政府基于政绩和GDP增长的原因与企业采取非公正、非公平、以牺牲第三方的利益为代价的合作博弈,尤其出现腐败现象的时候,最终导致安全生产状况始终无法扭转的严峻局面。

四、结语

第6篇

学校除培养学生外,还要承担科研的重任,职业学校也不例外。从现状看,职业学校即便得到国家和当地政府的经费资助,科研也会面临经费短缺的问题。此时,企业的投入就成为职业学校科研经费来源的重要渠道。企业参与职业学校的科研活动,对企业和学校是一种双赢的措施。这种投资形式最终取得的研发成果,对企业来说将是笔巨大的财富。从某种程度上说,企业对于职业学校的科研投入实际上是对自身的研发进行投入,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企业按给予职业学校的财政援助比例来分享最后的成果。这种按贡献获取研究成果的方式,可以刺激企业为自身的发展而更多的投资。

二、企业投资职业教育的机遇

1.企业的机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投资职业教育得到的回报将会越来越大,企业会得到更多的机遇。(1)为企业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在国际社会激烈竞争的现实环境下,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与生存必须关心教育、参与教育,通过教育培养它所需要的人才[4]。企业给职业教育投资,职业学校会为企业培养人才。如德国的“教育职业”就是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设定职业学校,这些职业学校所开设的专业以职业为基础,根据校企合作中企业所需进行设定[5]。在这种情况下,职业学校培养的技术人才是企业发展所缺乏的,能够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2)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在职业学校设置奖学金能够为企业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既能提高企业的声誉又能吸引更多的人才,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参与职业学校的科研,共享其成果,会使企业的生产技术得到提高,也会使其竞争力增强。总之,企业投资职业教育对企业发展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6]。

2.职业学校的机遇

随着企业对职业教育投资的扩大,职业学校也会得到快速的发展。(1)完善职业学校的基础设施。职业学校有了企业的资金投入就会有充足的经费来完善学校的教学设施、招收更多的学生、进行更多的科研活动。企业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实习场所、专业师资和实习指导,并为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全方位解决了职业教育面临的很多问题。(2)扩大师资力量。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使职业学校有足够的资金聘请高质量的师资,职业学校的教师也有机会到企业参与实践,职业学校教师的理论知识资源和企业的物质资源结合在一起,拓展了教师活动空间,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从而提高了职业学校的师资水准[7]。

三、企业投资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1.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不协调

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不协调,主要表现在当企业不能提供职业教育经费时,职业学校可能就会因为资金不足而不能培养现代化的职业人才。反之,如果职业学校不能培养出足够的职业人才,也会导致企业人才的短缺,特别是专门技术人才的短缺。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面临着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其重要原因在于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不能做到互相协调。有一些企业基于自身利益考虑,认为职业教育投资并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一定会回报企业,因而放弃对职业教育的投资。

2.企业投资职业教育的体制不完善

当前企业对职业教育投资面临的挑战并不完全来自于企业或者职业学校,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体制问题。尽管我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要建立企业参与的经费来源模式,但在企业对职业教育投资方面,仍缺乏明确、详细的规定,这使很多企业在校企合作问题上徘徊不定[8]。造成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流于形式,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没有真正的发挥作用。

四、改善企业投资职业教育的措施

1.加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

加强企业与学校的联系,使企业和职业学校都意识到企业投资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德国企业之所以积极投入职业教育是因为职业教育与企业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通过职业教育培训的员工,比直接招聘的雇员更优秀,且成本更低。此外,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是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原因,为了鼓励企业投资职业教育,德国政府为企业提供一定的培训补助、税收优惠政策和人力物力等支持[9]。为了保证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将来为投资企业所用,企业还会与职业学校签订协议,使企业有了投资安全的保障。所以德国的企业会非常关注职业教育,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投入。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情形看,首先应该让企业意识到职业教育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让企业深入职业学校,了解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类型。认识到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会使企业找到他们需要的雇员;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应该向德国学习,鼓励企业投资职业教育,为企业投资职业教育提供更多的便利,尽管当前我国可能无法提供德国那样多的优惠政策,可以根据国情,为企业投资职业教育提供一个和谐平等的环境,使企业看到投资职业教育带来的利益。职业学校也应该从双方签订的协议出发,为企业培养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从各个方面加强企业与职业学校之间的联系,为两者之间的合作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

2.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第7篇

【关键词】 小微企业电子商务投资分析

1 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2011年制订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从业人员20人以上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被纳入微型企业范畴[1]。有些城市小微企业年产值年增长接近20%,占GDP比重超过40%[2],已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商务运作模式,日渐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主要贸易形式,2011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接近6万亿元,在GDP所占的比重攀升至13%,而且还在持续高速增长。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2011年中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调查报告》,100人及以上中小企业拥有网站和网店比例超过70%,而大多数微型企业比例只有40%,7人以下企业为22.1%[3],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参与力度远远不如大中型企业,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2 小微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SWOT(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分析

2.1 外部机遇

(1)政策支持。2008年下半年至今,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先后出台了多个针对性较强的政策措施,例如《关于小型微型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关于免征小型微型企业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措施十分全面,针对性也非常强[4]。

(2)市场机遇。目前我国市场大部分商品供过于求,竞争空前激烈,市场可再挖的潜力有限。但在网上市场,小商品的销售却方兴未艾,价格和服务很有竞争力。

(3)税收优惠。网上网下差价较大,除了商品中间环节费用和店面租金等远低于实体店外,网店的费税也远远低于实体店。

2.2 外部威胁

(1)市场竞争加剧。虽然网上市场带来更多商机,但网上市场同实体市场一样,竞争不可避免的,而且越来越激烈。

(2)产品同质化严重。在淘宝上输入一种商品名称,你会找到成千上万种功能类似价格各异的商品,给消费者更多选择的同时,也会严重降低客户的品牌忠诚度。

2.3 自身优势

(1)投资少。小微企业一般投资规模比较小,资产较少,经营规模比较小,投资者一般为个人,行业涉及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但专注的领域一般是大中企业没有关注到或不屑于从事的,有一定的生存空间。

(2)经营灵活。俗话说:船小好掉头,小微企业容易转换经营方向,灵活地适应市场的变化。例如从生产山寨手机到上网本,再到智能手机软硬件开发。

(3)产品服务多样化、差异化。小微企业老板可能既是生产者,又是经销商,还可能是广告商,更能敏锐地察觉到市场的变化,从而更能贴近客户的需求,推出客户更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2.4 自身劣势

(1)缺少电子商务人才。很多企业主是本行业专家,但对电子商务缺乏了解,企业内部也缺少电商人才,于是离电子商务越来越远,失去了很多商机。

(2)对网络经营不熟悉。小企业主虽然熟悉传统业务,但对网络营销、网上交易缺乏了解,对如何结合业务开展电子商务更是知之不多。

3 小微企业电子商务投资策略

3.1 电子商务平台策略

目前可以选择的平台有两种:一是自建平台,二是第三方平台。自建平台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管理维护,未必适合小微企业;对于初次涉网的小微企业,第三方平台可能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小微企业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应用,不仅可以避免一次性投入太多而影响生产,也不会因没有人才而搁浅。而且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最大的意义,还在于聚集行业内大部分企业而形成集群将效应。这类平台知名的有,阿里巴巴,慧聪网、全球制造网,腾讯拍拍等[5]。

3.2 产品线策略

产品线策略,可以考虑“中端为主,兼顾高低”。从统计分析的结果来看,网购商品大部分处于5000元以下,50元以上。太低的网购金额相对快递费用并不合算,太高档的商品则可能存在物流风险,一旦货物丢失或损坏,很容易导致商家、客户和物流公司三者之间的纠纷,不仅对客户不利,而且对商家信誉会造成巨大的损害。

3.3 采购和选址策略

采购渠道,尽可能采用第一手货源,这样不仅质量有保证,还有较大价格折扣,销售时更有价格优势。公司地点尽可能选择网络、物流、交通和生活方便的地方,降低成本的同时,方便管理和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3.4 网络营销策略

对于小微企业来说,一方面可以利用百度推广等搜索引擎推广方式,花费相对较少,但对企业来说效果明显。另一方面是口碑营销,通过信用积累,让老客户更加信赖,并推荐和带来新客户。

3.5 电商人才战略

好战略还需要人来实施,除了管理者和业务骨干要努力学习电子商务外,企业还可以外聘经验丰富的电商人才,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尝试,耐心坚持,相信企业迟早会从中受益。

4 小微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前后成本及利润分析

笔者曾调研过多家零售业和IT业的小微企业,下面以武汉某微型企业为例,用简化后主要财务数据,做一个电子商务前后的经营成本以及赢利变化分析。武汉路路通公司是一个注册公司资本10万元的小公司,近7年一直从事车用导航仪的销售,成本费用见下表。

4.1 成本变化分析

开展电子商务后,在增加了员工一人后,固定成本在原来的基础上还降低了约1/3,主要是店面租金大幅降低的结果(如表1)。

4.2 赢利变化分析

(1)赢亏平衡点变化。销售的导航仪按配置高低,最低价格为199元,最高价格为1999元,我们以公司的主打产品,销量最大的中档GPS导航仪(正品征途T70 内置8G 7寸汽车车载GPS 导航仪测速一体机,市场价约520元,成本价约410元)为例,来说明电子商务前后的赢亏平衡点的变化。计算公式如下:

固定成本=店面费用+人员费用

赢亏平衡销售数量=固定成本/(销售价格-成本价)

电子商务前,赢亏平衡销售数量=230520/(520-410)=2096(个)

电子商务后,赢亏平衡销售数量=168120/(520-410)=1528(个)

开设网店后,由于费用的大幅下降,每年要达到赢亏平衡需要销售数量更少了,生存压力有较大程度的下降。

(2)赢利状况变化。开设网店后,第一年由于经验不足,生意并不好,有亏损;第二年开始实现盈亏平衡,还略有盈利;第三年销售量有了爆发性的增长,盈利也随之大幅增长,在有较好的信誉度同时,也有稳定的客户群。下面以主要产品―征途T70GPS导航仪为例来说明赢利的变化。

(3)赢利分析。开展电子商务三年来,虽然年平均销售数量只相当于未开展电子商务时的1.31倍,但年平均利润却是以前的2.35倍,主要是销量突增及销售成本大幅度降低的结果。

5 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