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范文

时间:2023-06-29 16:41:31

序论:在您撰写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第1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一、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

(一)企业技术创新概念的提出

1912年,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企业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所做的新的组合”。企业的生产要素大致可分为人力要素、财力要素和物力要素,它们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并不是所有的组合都是企业需要的创新,创新是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或提高质量或加快速度,或兼而有之,要素的组合方式并不是一种随意的行为,而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首先,要根据市场的需求,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要素占有情况,明确的基础创新的目标;其次,人力要素运用科学理论、数学模型、真实数据等,进行测算分析,估计项目的可行性;最后,在人的指导下,将需要的物力要素及财力要素投入到具体的技术创新过程中,进行创新实验。创新是不断尝试的结果,每一次的尝试的失败都是为了创新的成功做铺垫。

(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出

不同的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是不同的,一些学者从能力本身来界定技术创新能力。这一观点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由于企业的特性所决定的,是企业本身所具有的,不具有模仿性。由于不同企业拥有的要素资源、财力支持、企业文化、管理水平等硬件及软件不同,企业中的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采用新工艺、新方法的决策不同,所以在改善质量或提高速度的效率和效果上也会有所不同,这用差异就是体现了不同企业在运用资源整合时的技术创新能力。

另一些学者从过程的层面来定义技术创新能力。这种观点强调技术创新是一个多人参与、集体协作、集思广益的思考与实践的过程,它强调过程的重要性,认为由组织生产某种新式的、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的过程即为技术创新能力的体现,侧重对过程的把握与考核。有学者认为“组织通过不断学习,从而为企业革新带来新的思路与想法,为企业经营绩效产生催化作用”,这也是从过程这一角度阐述了技术创新能力。

有了从过程的角度定义技术创新能力,就会有从结果层面考量技术创新能力。顾名思义,从结果的角度则更注重产出效应,即在投入企业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同时,配以新思维、新想法创造出更先进的、不同于现有的产品或服务以体现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二、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

基于对上述技术创新能力的不同定义,其评价的指标也有所不同,下面将分别进行论述:

(一)基于从能力本身定义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自身所具有的,从其根源方面看,它是企业中各种要素能力的组合,所以要评价技术创新能力,就要从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要素资源入手,前面说过企业的资源大致可分为三类: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能力不仅包括是指企业中参与创新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而且包括管理人员的决策水平以及其他不直接参与创新的人员的间接支持;物力资源包投入的物质生产要素,如主要原材料、能源等;财力资源则主要是资金的支持。技术创新的能力,只有企业中各个要素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才有可能实现创新。近年来,通过不断的实践研究,事实证明,除了企业内部,企业外部的环境要素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部环境也可以从上述三方面提供能力支持,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增长,人力方面提供外部有专业知识的专家咨询,物力方面提供专利技术和专项设备,财力方面从国家和政府的角度提供专项资金,这些外部环境要素与内部能力要素本身的能力组合就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体现。

(二)从过程角度定义技术创新能力。如前所述,这一说法本身强调技术创新是一个由多个环节组成的、有序联系的动态发展过程,每一个子环节都会对最后的技术创新结果做出不同程度的贡献。因此,从这一方面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就要评价其各个运行过程,其评价指标可包涵要素投入过程、生产制造过程、改良更新过程、管理评价过程等,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既存在共性,也存在个性,因此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权重比例也不同,同时赋予各个组成过程以相应的权重,让后进行加权,得到的数值也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因为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各个要素并不是单纯的叠加,就能体现整体的效用,当然,这种方法对于粗略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三)从结果的角度定义技术创新能力。当技术创新实现成果转化时,其能力体现在具体的产品或服务上,我们就把能力这一无形的要素转变为有形的要素。那么对产品或服务的评价也就可以代替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对于评价产品和服务,这一领域的研究比较成熟,如对其质量、客户口碑、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程度等进行相应评价,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等将数据进行汇总,最后的出最产品或服务的综合评价,即刻粗略的出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水平。

三、对于现有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思考

上文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入手,介绍了三种主要的评价方法,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其本是都是对不同要素进行评价,只是三种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定义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其选取的要素指标也不同。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第一,要素的选取存在一定困难,不仅在选择本身,还在选择的数量上,要素的选取必须体现科学合理有针对性上,同时选择过多会增加评价的成本,而选择过少,不能准确评估技术创新能力;第二,选择评价要素后,运用哪种方法进行要素整合也是一个难题,这本身比要素的选择更重要,因为技术创新是一个由多方面因素共同配合的结果,因此选取的方法要考虑到各个因素之间的促进与抵消作用。

四、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外学者在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突出性问题,因此,在以今后的研究中,应重点关注上述所列举的问题,以期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更精确的评价,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80

[2]魏江,许庆瑞.企业新能力概念、结构、度量与评价.科学管理研究,1995(5):5055

[3]王立新,高长春,任荣明.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东华大学学报,2006(3):3437

作者简介:

第2篇

当前,培育中国技术创新的土壤仍以工业为主。工业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又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承担着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产业和国家竞争力的历史重任。《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划,为实现工业强基,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实现技术突破。现实需要为理论的发展提供动力,如何客观、科学、有效、定量地评价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于其在同行业竞争中科学的认识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采取适当的技术创新战略,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做了研究。宁连举和李萌构建了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并利用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2005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资料数据,评价了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后续研究中,又基于全面创新理论,从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属性和特点出发,构建了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朱霞,朱永跃基于小波神经网络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并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定量评价模型。朱承亮,岳宏志,李婷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西部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并给出了综合评价结果,认为我国西部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普遍不强。蒋玉洁,菅利荣运用熵权TOP-SIS方法和锡尔指数对我国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差异测度,研究表明区域之间差异突出,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樊小霞,牛冲槐,王秀义利用因子分析法研究得出我国各省份大中型工业企业在技术创新效率、技术创新扩散、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三个方面的发展呈现不均衡状态[6]。以上学者的研究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但针对不同所有制类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文献较少,多数是从区域性角度进行的。在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共存,各企业在规模和资金实力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应针对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分别评价其技术创新能力。本文构建了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建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对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工业企业进行评价和排序,对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有一定意义。

1研究思路与方法

1.1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本文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统计指标,考虑到工业企业自身的特点,选择代表性强、涵盖信息量大的指标,形成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1.2研究方法目前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BP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灰色综合评价方法等。其中一些方法(如AHP)具有如下弊端:各指标层的权重依赖于专家们的主观判断,人为给定的权数具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真实情况。为最大程度地消除主观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是将复杂的多个变量综合为少量的相互独立的因子,依据不同的因子对原始变量分类,以反映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该方法具有如下优点:从多个观测变量中找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来解释原始数据,有助于客观、有效地确定综合指标的权重;权重是基于数据分析而得出的,能体现指标间的内在结构关系,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好的客观性;由于各指标间的信息交叉少,因此各指标具有较强的可比性。通过因子分析法找出综合因子来解释原始数据,并得出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企业决策者通过指标内在关系,客观认识到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制定更加科学的技术创新决策,提高企业竞争力。

2过程分析

本文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采用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2012年国内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相关数据,对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2.1描述性统计首先对数据标准化处理,通过计算相关系数矩阵(见表2)查看原有变量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相关系数均超过0.3,大部分超过了0.7,可见指标之间有较强的相关关系,能够提取公共因子,适合做因子分析。

2.2方差分析和碎石图其次,计算特征值和累积方差贡献率(见表3)。方差贡献率反映的是公共因子所包含的原指标信息量的程度;累积方差贡献率反映的是几个公共因子累积包含的原指标信息量的程度。一般选取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0.85的特征值个数为因子个数,它们能较好的反映原指标的信息量。从表3可知,前两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1.429%,超过了85%,只损失了8.571%的指标信息,已取得不错的效果,因此可选取前两个因子进行分析。图1的碎石图反映的是2012年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特征值,横坐标表示成分数也即因子数,纵坐标表示特征值大小。由图可看出,从第二个因子开始特征值渐趋减缓并接近于零。这表明选取前两个因子是合适的。

2.3因子载荷通过因子旋转的方式可以使一个变量在尽可能少的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利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共因子时采用最大方差法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4,表中数据表明公共因子与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第一个公共因子F1与技术改造经费支出X4、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X5、科技机构活动经费支出X10、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X7、企业R&D活动经费X1、政府资金X11、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X6、R&D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X12、企业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X2、科技机构活动人员X9、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X13、企业办科技机构数X8这十二个指标的相关性较强,即在这些指标上的载荷较高。这些指标反映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能力,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与环境支撑均划到这个公共因子内,因此可将公共因子F1命名为技术创新投入因子。第二个主因子F2包括新产品产值X14、新产品销售收入X15、专利申请数X16、R&D项目数X3、有效发明专利X17五个指标,F2与这五个指标的相关性较强,在其上的载荷较高。其中R&D项目数X3在第一个因子上的载荷也较高,只是相对第二个因子较低,而初始设计时,R&D项目数X3是属于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指标的,因此本文将此项指标修整至产出能力指标。以上指标反映的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产出能力,因此将公共因子F2命名为技术创新产出因子。

2.4因子得分根据spss软件可直接得出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见表5),进而可列出因子得分公式。因子得分公式是原有变量线性组合的结果,因子得分是各变量值的加权综合,权数表示变量对因子的重要程度。根据各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可进行加权求和得到综合得分公式。

2.5综合评价通过上述因子得分公式可计算不同所有制类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子得分及排名和综合得分及排名(见表6)。从表6可以看到,在各类型的工业企业中,技术创新能力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

3结果分析

第3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279-01

一、引言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国内外许多学者探讨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但是大多数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没有将其与外部环境和创新网络结合起来。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原则

1.目的性原则。不仅仅是为了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发现薄弱环节,为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明方向和提供决策参考。

2.科学性原则。在建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要避免各指标间信息的重叠,采用的方法既能解决多指标综合评价中的相关问题,又要使各指标的设定以精确的内涵及外延相结合,做到科学合理、界定准确。

3.系统性原则。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可归结为:创新积累――研究开发――生产制造――新产品销售,最后实现经济效益。这一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在建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时必须结合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系统地、全面地反映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实际能力。

4.定性和定量结合原则。定量指标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具体方面,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往往用定量的指标衡量。定性指标使创新能力中无法用数字衡量的部分得到了体现。

5.可比性原则。建立的指标体系应能对多个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在选择指标时要充分考虑各企业创新能力统计指标的差异,指标的名称、含义、范围和统计口径尽量标准化,以保证指标的可比性。

6.可操作性原则。建构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要具有现实性,指标数值与企业内部财务、权威机构的统计指标相一致,做到资料易于收集,一些复杂的计算方法可以借助计算机计算,使其操作方便、快捷。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1.研发能力。这是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是创新资源投入积累的结果。它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2.技术创新的投入能力。这是指创新资源的投入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是由其投入直接决定的。在同样的条件下,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越大,其产出就会越大。该指标包括人力投入、经费投入与设备投入3个二级指标。这3个三级指标代表该产业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情况。

3.技术创新的产出能力。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出突出显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要素组合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现实、最重要的指标是创新产出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以科研产出和产品产出2个二级指标来体现:科研产出,由专利申请数与拥有发明专利数表示;产品产出,由新产品销售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占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表示。

4.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指企业从整体上、战略上安排和组织实施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具体可以细化为6个二级指标:创新战略与创新预测决策机制、企业内外部协调机制、创新激励机制的完善程度、企业与外界合作能力、产学研结合情况、组织结构的适应性。

5.外部环境。与其他大多数能力指标一样,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到该产业周边的环境影响,其所处的市场环境,乃至整个产业的大背景,成为其技术创新的平台和基础,是支撑技术创新的经济实力,也是技术来源。

6.创新网络。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就是企业和其它各不同层次的相关企业或组织,基于共同的技术创新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网络组织形式。目的是为了解决现代创新环境下,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资源稀缺性以及企业内部技术创新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突出矛盾,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外部资源强化核心技术,实现创新目标。

四、结论

总的来说,这些研究从创新能力的界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评价指标的提出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不能仅局限于企业内部的能力要素指标,还应当加入适当的外部环境指标和创新网络指标,这些指标可以通过不同地区的企业创新能力的比较来选择。

参考文献:

[1]魏江,许庆瑞.企业技术能力的概念,结构和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5,1.

[2]曹崇延,王淮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预测,1998,2.

第4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 评价 综述研究

当今,企业的市场环境变化更加不确定,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一种产品或者一项技术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技术创新所引领的竞争优势愈发明显。在这种形势下,企业若不采取有力的技术创新战略来持续地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将会很容易被市场边缘化、甚至淘汰。本文首先对技术创新能力理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分析,并进一步对企业如何系统地评价自身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这对于企业有针对性的选择技术创新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技术创新能力理论综述

目前国内外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并未形成一致性的理论,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看法也不一致。Larry从企业创新组织行为的角度出发,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与信息获取能力的总和;Bargeman和Maidigue从战略管理角度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内部一系列支持和促进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和实现的组织、技术、文化特征等的集合体;Barton提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包括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的人,企业技术系统和管理系统的能力,企业核心价值观等;Seven Muller指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包括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生产技术改造能力,技术储备能力和技术创新组织能力等方面;魏江等把技术创新能力要素分解为技术创新决策能力,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组织能力;傅家骥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指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

2.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综述

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维度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评价体系,还有不少学者选取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数据开展了相应的实证研究。其中,王国进和王其藩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价的主要文献进行了综述分析,归纳总结出三个主要的特点:一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方法更加多样化、更加科学性;二是更加重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三是开始关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自身发展阶段以及技术本身演化发展规律的关系。2006年,国家统计局从统计数据的角度提出评价我国典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四项指标,即技术创新资源指标,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和技术创新环境指标。宋凡等分别对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的整体创新水平进行了调查研究。国外学者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库珀和克雷恩 (Cooper and Klein Schmidt)提出了技术创新高标准定位模型,该模型指出企业技术创新主要依赖于五种要素,即产品开发过程、组织形式、技术战略、创新氛围、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同时他们认为其中三种要素具有显著作用,库珀和克雷恩称之为“新产品创新业绩三角”,该模型的提出使得对技术创新管理过程评价变得更加容易操作。

3.构建评价要素框架,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通过前述的综述研究,我们发现大多数学者都基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某个单一维度研究、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要素及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更加全面地度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本文认为应从技术创新能力静态评价要素、技术创新能力体系评价要素、技术创新能力体系效能要素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战略支撑要素四个方面系统地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要素框架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要素框架

依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要素框架,企业要实现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应积极加强对创新资源掌控和积累,另一方面应注重通过创新平台和创新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创新资源的组合效应。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高建.科技起飞和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成长[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2000(2)

第5篇

内容摘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可以分解为技术创新资源获得能力、技术创新管理能力和技术创新实现能力三个要素,而集群环境会对这三个要素产生影响。本文在分析集群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基础上,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关键词:集群企业 技术创新能力 集群环境 评价指标体系

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竞争状况和自身条件,利用内外部的技术创新相关资源,进行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和应用,以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能力。产业集群是指相同或相关行业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地理位置聚集而形成的紧密联系的集合体。产业集群增强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创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提供了创新所需的资源、降低了创新的成本、促进了创新成果的传播和应用(胡大立、张伟,2007)。但是,产业集群在促进技术创新的同时,也为技术创新带来了阻碍作用,如拥挤效应、“搭便车”现象、“柠檬市场”、技术锁定、转移成本过高等(龚荒、仓基武,2003)。因此,产业集群中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受到集群环境的深刻影响,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应该与非集群企业有所不同。本文尝试在分析集群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构成要素

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可以分解为技术创新资源获得能力、技术创新管理能力和技术创新实现能力三个组成要素。

技术创新资源包括资金、人才、设备设施和技术信息,占有技术创新资源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因此技术创新资源获得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创新管理能力是企业发现和评价创新机会,进行创新决策,组织管理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它是企业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对技术创新过程进行组织、协调、控制的能力,主要取决于管理层的创新意识、创新激励机制、组织沟通水平等;技术创新实现能力是企业进行研究开发,获得技术创新成果,并将技术创新的成果应用于企业的生产和服务,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技术进步的能力。它取决于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市场营销能力。

集群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一)对企业技术创新资源获得能力的影响

技术创新所需的资源包括资金、人才、创新设备设施和技术信息,集群内企业在这四个方面都有优势。集群内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地理位置邻近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集群内企业的高生产率降低了银行贷款的风险,使企业易于获得所需资金,以及与行业有关的设备、投入品等在集群内广泛存在,群内企业很容易获得。集群内有为企业提供人才的大学、科研机构和培训机构,产业聚集也吸引了大批专业化技术人才,同时集群中人才的频繁流动为人才提供了学习机会,提升了专业人才的素质,因此,在产业集群中聚集了大量的专业化技术人才,企业很容易获得创新所需人才。产业集群内还聚集着一批技术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它们通常承担了技术信息交流的平台,集群企业很容易从中获得所需信息。同时,集群内的知识溢出效应使得技术信息广泛流传于集群之中,集群企业能够比群外企业更容易获得这些技术信息。另外,由于产业集群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其中包括大量为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优惠和支持的政策,例如专项资金投入、提供技术创新融资和担保、人才引进优惠等。总之,与非集群企业相比,集群企业获得技术创新资源能力有很大提高。

(二)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能力的影响

产业集群对企业技术管理能力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企业的创新意识来实现。在产业集群中,企业的彼此邻近加剧了竞争的隐形压力,迫使企业必须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获取竞争优势。此外,集群企业之间基于产业链的紧密联系迫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适应自己的客户或供应商的创新。同时,集群内率先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所取得的超额垄断利润也给企业以很大的竞争压力和利益驱动,使企业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因此,集群企业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

(三)对企业技术创新实现能力的影响

技术创新的实现就是进行研究开发,并将成果应用于生产和服务中,将新产品推向市场获得经济收益。在这一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新产品生产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集群环境可以提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在研究开发能力方面,产业集群中企业在地理上的邻近使企业易于与其上下游的供应商、客户、商甚至竞争对手在生产、销售、产品开发、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共同解决技术难题、研制新产品,提升了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大学和研究机构与集群企业经常交流,快速将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同时为企业解决创新中的难题;集群中的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支撑、人员培训等服务,促进了知识的交流和扩散,增强了企业研究开发能力;产业集群中存在着“学习曲线”,企业可以吸收其他企业技术创新的经验,使自身学习新技术变得容易和低成本,因而提升了研究开发能力;企业的地理邻近和员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非正式交流以及劳动力在集群内企业间的流动使区内的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和新思想(特别是隐含经验类知识)快速扩散,增强了集群内所有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在市场营销能力方面,集群企业可以组织起来进行区域营销,增强了企业的市场能力。作为买方,集群内的主导产业一般都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可以实现大批量购买,特别在原材料的购买方面有强的议价能力;作为卖方,由于集群内产品具有区位品牌,差异化程度高,作为卖方的地位增强;同时集群内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占买方购买量的比重大,因而增强了企业的市场议价能力。

构建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文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给出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看出,指标体系由三个层次、23个指标构成,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各指标进行赋权。首先设计专家调查问卷,对每一组底层指标对其上一级指标的重要性两两比较,比较时采用1-9评分标度,然后根据专家的评分结果求出每一组底层指标对其上一级指标的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对单个指标的评价采用等级评分法,请多位专家对每一个底层指标确定5级评判等级(很好、好、一般、差、很差)的判断标准,并对评价等级很好、好、一般、差、很差分别赋予分值100、80、60、40、20,即可得出某一具体企业的各底层指标分值,将所有指标的分值进行加权平均,即得出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胡大立,张伟.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困境及突破[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5)

第6篇

[关键词] 民营科技企业 技术创新能力 综合评价

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创新”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发动机”,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经典的创新测度把创新与发展理解为一种线性关系,即科学研究是创新的起始点,增加科学研究的投入将导致下游的创新与新技术的增加。

一、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借鉴国家统计局国家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提出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温州民营科技企业实际情况,构建了温州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人力投入能力:科技活动人员尤其是研究与开发人员是技术创新活动的核心力量,是一个具有国际可比性的重要指标,从事技术开发的技术创新人员的数量、素质直接决定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高素质的技术创新人才。人力投入能力体现在企业技术职称人员比例、大专以上人员比例、科技活动团队强度和R&D团队强度几方面。

财力投入能力:技术创新经费的投入是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根本保障和前提,是决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从另一方面来说,创新经费的投入水平也反映了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由科技活动投入强度和R&D投入强度来衡量企业的财力投入能力。

创新产出能力:反映其各种要素组合产生的实际成效,是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包括百元总收入利税、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出口创汇率、技术性收入比率。

二、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因子分析从研究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人手,在尽量保持原有信息量完整的前提下,寻找少量能够控制所有变量的公因子,将每个变量表示成公因子的线性组合,再现原始变量与公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计算主要指标的合理权重,依照公因子得分对每个样本对象进行综合评价。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样本进行因子分析,得到这十二家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综合能力。

经KMO和Bartlett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不是一个单位阵,而且KMO(用于比较观测相关系数值与偏相关系数值的指标)的值为0.52>0.5,球形检验卡方统计量=72.925,P=0.005

设定主成分的特征值必须大于1,并且按照因子分析的原则,所选取的主因子对方差解释的累积达到85%以上。用SPSS求得特征根分别为2.72、2.107、1.931、1.81、……前4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对方差解释的累积百分比为85.675%,满足设定的条件,因此提取4个公因子。根据特征根求出的权重分别为27.196%、21.071%、19.305%、18.103%。

以“方差极大化”为准则进行因子正交旋转,从而得到方差极大化后的因子载荷矩阵,4个因子的总体方差累积贡献率还是85.675%。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得到明确经济意义的主公共因子。

第一公共因子F1主要由R&D投入强度、科技活动投入强度等指标决定,它们作用在第一公共因子上的载荷量分别为0.931、0.885。我们把其定义为企业创新财力投入能力因子,其方差贡献率达27.196%,成为决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最重要因子。第二公共因子F2中技术性收入比率载荷量领先于其他因子,达到了0.936,所以我们把其定义为技术产出能力因子,方差贡献率达21.071%。第三公共因子F3中产品出口创汇率载荷量领先于其他因子,达-0.807,所以我们将其定义为出口能力因子;R&D团队强度、科技活动团队强度载荷量亦较高,分别达0.770、0.676,我们把其定义为人力投入能力因子。出口创汇能力因子和人力投入能力因子方差贡献率达19.305%。第四公共因子F4主要由百元总收入利税和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决定,它们作用在第四公共因子上的载荷量分别为0.91、0.759。将其定义为社会贡献力因子,其方差贡献率达18.103%。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和原始变量的标准值可以计算每个因子的得分数,旋转后的各因子得分,进一步结合相应的方差贡献率,可以建立如下的综合线性评价函数:

(为第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

根据上面的综合线性评价函数及各样本企业各主因子得分,计算出样本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序:创力电子(0.777)、万谷科技(0.722)、东瓯生物(0.68)、华润电机(0.196)、正泰设备制造(0.124)、昌泰电力开关(-0.065)、强盛石化机械(-0.128)、银达印业(-0.235)、宝特仪表(-0.398)、吉尔达鞋业(-0.479)、奥特塑胶(-0.545)、硕颖数码科技(-0.648)。

结合各主因子得分进行分析,创力电子综合得分第一,主要由于该企业创新财力投入能力因子F1,技术产出能力因子F2,出口创汇能力因子和创新人力投入能力因子F3得分均位居前列,但是其社会贡献力因子F4为负,使得其综合得分低于1,因此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对于创力电子来说,可改进企业对社会贡献力以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从样本分析结果来看,十二家温州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高,需要加大创新人力和财力投入,提高出口能力、技术性收入能力,同时加大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力。

参考文献:

第7篇

Abstract: This paper applie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us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determine 7 primary indicators, 28 secondary indicators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capability, constructe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Combining with one group of Jinan City Changqing District in an actual survey, it evaluat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the target layer, obtained the results of the group’s innovation ability.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模糊综合评价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evaluation system;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006-02

0引言

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具有高的技术创新水平是寻求可持续发展和保持自身竞争力的优势的重要途径。企业技术创新是为企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1],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之源[2]。从这个层面上看,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水平。企业对于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认识,是企业规避风险,寻求企业可持续发展、获取企业竞争力的前提。因此,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就越来越重要。索罗(S.C.Solo,1951)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过程[3]。傅家骥(1998)认为技术创新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3]。许庆瑞(2001)也将技术创新看作是新思想的产生、解决问题和进行开发、实现和应用的过程[4]。通过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对技术创新的评价要从技术创新的整体出发,考虑整个过程。

1评价方法与模型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原则是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只有在科学原则的指导下才能设计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5]。评价的目的决定了一般评价方法的基本思路[6]。本文借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通过专家甄选企业技术创新指标,并由专家和职业经理人对指标重要性进行评价,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实现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在复杂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7]。由于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某些因素是模糊的[8],无法用通常的简单数字来衡量,所以借助模糊数学来处理。创新能力的评价靠主观判断时常存在偏差,将模糊数学应用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判定,使主观判定纳入定量计算的客观统一的判别轨道是比较理想的解决方式。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主要包含指标集U、评语集V、单因素评价矩阵R、权重分配向量A 四个要素。指标集是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各种指标为元素所组成的多层指标集合。根据建立的指标体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集可以记为:

U={U1,U2,……,Un},n∈(1,2,…)(1)

每个因素又有具体的评价指标子集,因此可以建立指标子集:

Ui={Ui1,Ui2,Ui3……},i∈(1,2,…n)(2)

权重集以各指标对于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为依据,赋予各个权重系数,用来衡量指标的重要程度。权重集根据指标集和子集来建立,即:

A={A1,A2,…,An},n∈(1,2,…),A=1(3)

子集权重为:

Wi={Wi1,Wi2,Wi3…Wij},i∈(1,2,…n),j∈(1,2,…)(4)

评语集是对技术创新能力可能做出的各种评价结果的集合。U的评语集合V建立为:V={v1,v2,…,vn},其中n为评价的等级数量。

对U的每一个指标进行评价可得到单因素评价矩阵:

R=RR…RRR…R…………RR…R,R=(R)(5)

Rij(i=1,2,…,n),表示第j个因素给予评语Vi的隶属度。

在确定模糊矩阵R和模糊向量A后,可做模糊变化来进行综合评判:将每个Ui作为一个元素,Bk作为它的单因素评判,构成评判矩阵。通过运算,得到对评价指标子集的综合评价结果B1,B2,…,Bk,构成了一个评价矩阵B,按照模糊综合多级评价模型,最后的综合评价结果为:

C=AB=(c1,c2,…,cn)(6)

由此可得到U所有指标的综合评判结果。按最大隶属度原则,Cj取得最大值时所对应的评价等级即为该项目的综合评价等级。

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实例

下文以济南市长清区某高新技术企业为例,对其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为了更好地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本文在山东济南选择了部分企业经理人,高校企业管理专家教授和咨询公司高管,首先对该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具体评价过程如下:

2.1 指标体系的建立首先建立主效率指标集:根据对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因素的分析,综合地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各项指标,从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研究与开发、创新组织管理能力、创新生产实施能力、创新营销能力、创新产出实施能力、创新倾向能力七个方面来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主效率指标集,构建各主效率指标的子效率指标。效率评价指标权重分为两个层次:各主效率指标权重和每个主效率指标中各子效率评价权重。两个层次的权重确定均采用专家评估法进行。主效率指标权重由技术创新方面专家、教授及有经验的经理人综合评定,以确定各主效率指标权重。子效率指标权重则分别由熟悉不同主效率指标的专家及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者和经理人综合评定,确定各子效率指标权重。其综合评级指标体系如表1。

2.2 三级指标单因素评价建立评判集:各创新因素创新程度采用专家评估法进行评判。首先,将创新程度设定为五个等级:高,较高,平均,较低和低,构成评价等级集合V={V1,V2,V3,V4,V5}={高,较高,平均,较低,低}。通过向集团人事部、企划部、研发部和车间等部门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96份。对指标集的各指标分别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我们确定七个子效率单因素评价矩阵,采用加权平均型M(•,+)算子计算可以得出:

B1=W1×R1={0.2727270.4545450.272727}×

0.0937500.2187500.3020830.3229170.0625000.3541670.2916670.2187500.1250000.0104170.1250000.125000 0.1979170.3541670.197917

=(0.220644,0.226326,0.235795,0.241477,0.075758)

同理可以得出:

B2=W2×R2=(0.104651,0.171753,0.404312,0.213905,0.105378)

B3=W3×R3=(0.136143,0.262112,0.327035,0.198159,0.076550)

B4=W4×R4=(0.275752,0.243345,0.239583,0.182581,0.058738)

B5=W5×R5=(0.200388,0.281250,0.268538,0.199506,0.050318)

B6=W6×R6=(0.183732,0.206117,0.248005,0.197473,0.164672)

B7=W7×R7=(0.141304,0.215127,0.221014,0.236413,0.186141)

2.3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用以上计算结果可以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C=A×R={0.104895,0.188811,0.1608392,0.132867,0.153846,

0.132867,0.125874}×(B1,B2,B3,B4,B5,B6,B7)T

=(0.174467,0.228394,0.287591,0.208537,0.101011)

由此可得,此集团技术创新能力模糊综合评判结果为:效率高17.45%,效率较高22.84%,效率平均水平28.76%,效率较低20.85%,效率低10.10%。按最大隶属度原则,Cj取得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效率水平是22.84%,即为此企业目前的效率水平,所以可以得到结论此集团的技术创新能力处于平均水平。

3结论

本文构建了一个能真实反映现阶段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二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技术创新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方案。通过实证分析,从中看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进一步验证了所采用效率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邵春燕.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03):273-275.

[2]赵金秀.提高济南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08):157-158.

[3]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4]许庆瑞.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唐炜,蒋日富,鹿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研究综述[J].科学进步与对策.2007,(05):195-200.

[6]王雪铭,吴瑞明.评价方法的发展与体系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02):35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