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规划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29 16:41:26

序论:在您撰写规划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规划分析

第1篇

关键词:通信网络技术 GSM网管 NCS MRR LTE 过覆盖 弱覆盖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9-0000-00

1 LTE精细化规划背景及技术可行性分析

截至2013年,广州共规划LTE站点约7000个,共址规划6395个,规划占比超过90%,与现G网站共址5104个,由此可见与GSM站点共址建设LTE全网占比高。因此MRR和NCS数据不仅真实反映了GSM小区的网络结构与覆盖情况,而且可利用这些测量数据推演LTE的覆盖效果并校正不合理的规划站。故利用NCS、MRR数据评估LTE共址规划效果是合理和必要的。

1.1 LTE共址规划过覆盖分析

NCS真实反映了现网小区间的相关性情况。若存在较强相关性的小区个数超出合理范围,则可认为该小区存在过覆盖风险。首先通过无线参考损耗模型[1]得出LTE与G网之间的路损差异值为6db~8db、G网BCCH与RS参考信号发射功率的差值28db、天馈损耗差值3db,然后利用链路预算公式得出ABSS,从而模拟出LTE的“NCS”。通过分析LTE小区间的相关性,得出LTE共址规划站的过覆盖情况。

1.2 LTE共址规划弱覆盖分析

MRR反映小区的无线网络性能,包括上下行信号强度与质量、上下行的路径衰耗,覆盖范围等。由于MRR采集终端上报服务小区的TCH的信号强度,而G网中TCH是开启下行功控的,而LTE暂不开启。故G网TCH信号强度并不能直接反映LTE RSRP的情况。现通过LTE与GSM的下行链路预算差得出LTE电平与路损的概率分布,再根据LTE弱覆盖小区定义(RSRP小于-110dbm的采样点数比例>5%)得出弱覆盖小区列表,从而分析LTE的弱覆盖情况。

1.3 小结

利用G网网管数据指导LTE规划是有效可行的。精细化规划方法可对LTE共址规划进行校正,从而节省建网成本,提高规划站的利用效率。

2 广州LTE精细化规划方案

精细化规划方案通过分析NCS、MRR数据来评估LTE共址站的覆盖效果。从NCS分析小区相关性评估过覆盖程度,从MRR分析电平与路损分布评估弱覆盖程度。最后结合过覆盖与弱覆盖的评估结果对现有LTE规划进行调整。

2.1 LTE规划小区过覆盖评估流程

通过NCS可分析现网GSM小区过覆盖以及干扰程度。首先将LTE终端接收灵敏度(RSRP=-125dbm)代入链路预算公式计算出最低采集门限ABSS。由于现LTE使用的F频与1800链路损耗近似,因此可以1800小区作为参照,计算后,900小区ABSS=-92dbm,1800小区ABSS=-100dbm。利用同频干扰门限C/I>=12db,得出邻区相对强度门限RELSS。

对于干扰小区,若产生同频干扰的小区对数超过过覆盖影响门限,则认为该小区存在过覆盖风险需进行调整。按集团公司规定此门限为20,由于本课题针对室外规划场景,需删除室外-室分邻区对。通过分析切换统计得出室外-室分邻区对比例后,确定在一般城区和郊区该门限为14。

同站内超过2个小区存在过覆盖且吸收话务较少,则建议删除该规划站;若小区存在过覆盖且吸收话务多,则通过DT扫频数据分析该LTE小区的场强分布,再结合各个小区的工参、话务、场强等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规划调整,如下倾调整。

2.2 LTE规划小区弱覆盖评估流程

MRR反映小区的无线网络性能,包括上下行信号强度与质量、上下行的路径衰耗,覆盖范围等,对评估LTE规划站的覆盖效果具有很大参考意义。首先获取忙时小区MRR数据(与NCS制定时间一致为佳)并分析小区DL Pathloss[2]。通过下行链路预算得出1800小区最大路损门限为141dbm,900小区最大路损门限149dbm。若小区内大于最大路损门限的采样点占比>5%,则认为该LTE规划小区存在弱覆盖。

结合仿真结果、DT小区扫频图确定弱覆盖区域和增加规划的位置见图1所示。

图1 通过软件仿真确认弱覆盖区域

3 结语

随着LTE建网规模进一步扩大, LTE站点会越来越密集,规划精确度不高将会引起过覆盖与系统内干扰增大,对现有网络质量产生影响。软件仿真规划的方法随着无线环境的变化精确度将不断下降。精细化规划方法能充分利用实时网管数据指导LTE规划,精确度较高,并尽可能地在规划阶段避免过覆盖问题,提高资源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移动信道与传播模型校正(书稿)[K].

[2]Radio Wave Propagation Guideline[K].

第2篇

[关键词]泵站 设计 方法

中图分类号:J81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363-01

泵站工程主要是通过机电提水设备及其配套建筑物,在消耗一定能量的基础上,实现水的提升或输送的水利工程。在泵站工程规划的过程中,规划人员需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水资源情况等各种综合因素,然后在确定工程目标和供水(或排水)范围等,最终能够实现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工程投资、提高设备利用率的目的。对于以农田灌溉或排水为目的的泵站工程,在其规划阶段中应达到相关标准。

一、灌溉泵站工程规划

(一)抽水灌区的划分及泵站布局

我们所说的抽水灌区的划分,其实就是确定抽水灌区的面积,在此范围内建几处水泵站,每一处是一级抽水还是分几级抽水。

影响抽水灌区划分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行政区划、地形、灌区的大小、水源、交通、能源、现有水利工程设施等。比如说,如果只考虑一处建站控制全灌区的面积,那的确是减少了单位面积或单位容量的投资,集中的工程也便于管理,但是也会造成渠道过长,水位落差大,用水管理不便等问题。所以,灌区划分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因地制宜地解决好影响工程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般来说,灌区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案:

1.一站一级抽水,一区灌溉

在水源岸边一处建泵站A,通过出水管道B将水抽送到出水池c,然后再由输水干渠D分水控制全部灌溉面积。在灌区面积不大、地形高差较小的情况下,这种方法使用广泛。

2.多站一级抽水,分区灌溉

按照地形、水系及行政区划,把全灌区分成若干小灌区,并在各地单独建站、分片控制。

这种方式在灌区内河网沟汊较密、行政区划较小、各分片区均临近水源的情况下,使用较为合适。其主要优势在于,工程分散、经营灵活, 众多低扬程、小流量的泵站组成大面积的抽水灌区。相比一处集中建站,其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渠系占地和输水损失,也能够有效的降低跨沟建筑物和扬程损失,而且还可以避免因渠线过长可能引起的上、下游用水矛盾,便于管理。

3.一站分级抽水,分区灌溉

如果灌区面积不大,但是地形坡度较陡,或者是呈现明显台阶状地势,那么为了防止抽高灌低的情况出现,往往需要在水源岸边一处建站,而在同一座泵站内安装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不同扬程的水泵,以便能够向不同高程的出水池供水,分别控制不同高程的灌溉面积,这样才能实现节省能源的目的。

如果区内只有少量局部高地或低地需要分别控制,那么可以考虑采用一台泵向高低不同的两个水池供水的方式。

(二)站址选择

站址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决定工程建设的成败。一般来说,站址选择主要考虑这几个方面:有利于全灌区面积的控制、有利于泵站枢纽的总体布置、便于渠站相互结合,而且工程量小,安全可靠,并且能够合理的取水。一般在站址的选择上,需要主要以下几个主要:

1.水源

发展抽水灌区是和可利用的水源关系密切。那些从河流、湖泊取水的泵站,在站址的选择上,需要考虑河床及堤岸的稳定性,而且要保证流量,保证水位变幅小,同时还对防洪、防沙、防冰及防污有积极的作用。

如果是距入海口较近的河段上取水的泵站,就必须要避开受潮汐影响的范围;而从水库取水的泵站,则必须要避开可能出现滑坍、湿陷和淤积的部位。

如果是从渠道取水的泵站,那就重点考虑把站址安置在灌区的上游,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渠系的布置。

2.地形

考虑到泵站建筑物的布置,站址的地形选择应该以开阔为核心,当然,同时还需要考虑是否具备与泵站扬程相适宜的地形高差和岸坡,这样才能便于出水管道的铺设,并能够更好的缩短管道的长度。此外,还需要保证泵站能够避开山洪威胁,并且具有较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3.地质

要保证泵站建筑物处在岩土坚实、承载力强、渗透性弱、地下水位深的地基上,避开有断层、破碎带及裂隙的地段。

4.电源、交通

在站址选择时,应视泵站规模大小兼顾动力电源的来源及输变电工程的造价,这样才能尽尽可能的减少输电线路的长度。而且,站址要有利于与外部公路交通的衔接,这样才能利于机电设备和施工物料的运送。

二、泵站建筑物的组成及布置

一般来说,泵站的主要建筑物包括:取水口、进水闸、拦污栅、前池、进水池、引渠、泵房、出水管道和出水池等。

辅助建筑物包括:变电站、修配厂和库房、进站道路及回车场、办公及生活用房等。

泵站主要建筑物的组成及布置形式,主要由建站的目的、水源的种类和特性,包括站址处的地形、地质等因素所决定的。因此,泵站设汁的过程中,首先要把主要建筑物布置在适当的位置,接着在根据辅助建筑物的作用进行合理的布置。

(一)灌溉泵站总体布置

如果水源与灌区控制高程相距远,同时二者之间的地形平缓,大那就考虑采用有引渠的布置形式。这种形式一方面能够让泵房尽可能的靠近出水池,从而缩短出水管道的长度;另一方面能够让泵房远离水源,进而尽可能的降低水源水位变化对泵房的影响。在引渠前,通常要设置进水闸,以便于控制水位和流量,保证泵房的安全;并在非用水季节关闭,避免泥沙入渠;在其他建筑物检修的过程中,可以考虑隔离水源。

(二)排水泵站总体布置

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外河水位高,许多排水区在汛期而不能自排,但是在洪水过后却能够自流排出。这就决定了,排水泵站一般由两套系统组织,即自流排水和泵站抽排两套排水系统。考虑到自排建筑物与抽排建筑物的相对关系,可分为分建式和合建式两种布置形式。

在泵站扬程较高,或内外水位变幅较大的情况下,这种形式是比较实用的,但会要求站址的地形比较开阔,这样才有利于站、闸、渠的布置。

而合建式,就是把两套系统组合在一起,共用一部分建筑物,实现集中管理。这种形式的优势在于,布置紧凑、占地较少,但也存在构建较复杂的问题。在泵扬程较低,或内外水位变幅较小的情况下,更为实用。

(三)排灌结合泵站的总体布置

事实上,由于地形和季节的原因,有些地区既需要抽排,也需要提灌。此时,就需要这一套机电提水设备,能够完成排涝和灌溉的任务,这也就出现了排灌相结合的泵站。

这类泵站的布置形式多种多样,从本质上可概括为分建式和合建式。前者的排灌,是由闸与站的组合运用来实现,后者的排灌,则是通过操作闸门改变流向来实现。如果需要排水,那就可关闭引水闸1,同时开启节制闸2,此外,还要关闭出水管道5上的闸阀,并及时的开启出水管道6上的闸阀,最后再开动水泵将排水干渠9的水排至外河。

如果需要灌溉,各闸门和闸阀的操作与上相反,这样就可把外河的水用水泵抽送到灌溉干渠8。荣誉感需要同时排涝和灌溉,就需要先满足排水要求,再把排出的水用于灌溉。

第3篇

城乡规划是保护和管理城乡空间资源、引导和调控城乡建设的法定文件,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部调整和完善了《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明确了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和编制要求。此后,各地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城乡规划编制,我国城乡规划体系日趋健全,城乡规划审批程序逐渐完善,城乡规划覆盖率迅速提高。然而,城乡规划实施情况却不理想,违反法定城乡规划进行建设的现象时有发生,引发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一些城市随意扩大建设规模,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屡禁不止。近年来,随着全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城市占地规模迅速扩张。利用卫星遥感监测进行检查发现,近几年新增建设用地中有相当一部分用地突破了城市总体规划划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城乡建设呈现出无序蔓延的趋势。如:有的城市违反法定规划,擅自批准开工建设;有的城市违反法定程序,随意调整规划,违规越权审批;有的城市未经科学论证和履行程序,违规进行重大建设项目的选址,损害公共利益,影响长远发展。

(二)一些历史文化名城重开发、轻保护,致使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有的历史文化名城为追求经济利益,拆真古迹、建假古董;有的历史文化名城穿城修路,严重破坏历史文化街区,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三)一些城市忽视风景名胜区保护,造成自然生态和景观资源迅速退化和消失。有的城市在风景名胜区内开山采石、乱搭乱建,严重破坏自然景观;有的城市将风景名胜区管理权、经营权出让给企业,进行超强度开发,致使景区环境恶化。

(四)一些城市变更规划、大拆大建,资源能源浪费严重。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中的资源能源浪费日益严重,因浪费造成的损失逐年上升。一些城市采取变更规划、拆建房屋的方式来盘活原有土地,城市房屋建筑寿命普遍较短,平均不到30年,仅为设计寿命的一半;个别城市甚至出现了拆除未满服役年限高层建筑的现象,加剧了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

上述问题反映出现行城乡规划监督机制存在着薄弱环节:一是缺乏层级的监督手段。在派驻督察员以前,各城市政府既是规划的执行者,又是监督者,等同于依靠城市政府自觉遵守规划,约束力较弱,给违法违规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二是缺乏事前事中监督机制。城乡空间布局一旦定格就很难改变,必须科学规划并严格实施;历史文化遗产、风景名胜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一旦破坏就很难复原,必须事先对破坏行为进行制止和纠正。但长期以来,上级对下级城市规划各个环节的监督以事后查处为主,事前和事中监督相对较为薄弱,待问题曝光并调查处理时,往往已经造成较大损失。

为强化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避免和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将会出现或已经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需要进行规划监督体制机制创新,建立一种快速反应、及时处置的监督机制。基于上述认识,我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开始了对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的探索。

二、城乡规划督察工作预警作用分析

(一)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是一种从源头上预防和制止违法违规行为的预警机制。

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是一项新的监督制度,其核心内容是通过上级向下级派出城乡规划督察员,依据国家有关城乡规划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相关政策,以及经批准的规划、国家强制性标准,对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管理工作进行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违规行为,保证城乡规划和有关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督察员长期驻在被督察城市,通过参加会议、调阅文件、现场踏勘等方式进行旁站式监督,可以实时掌握各地城乡规划执行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各项强制性指标的落实情况,是对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有益补充。

二是督察员可以不受派驻地行政机构制约,独立、公正地提出对规划执行的监督建议和意见。因此,督察员制度是制约违法违规行为的重要手段,强化规划权威性、严肃性的重要力量,是防止规划主管部门被动违规的有力措施。

三是督察员都是规划领域的专家,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类违规行为,还可以从专业角度提出建议和意见,从而推动地方规划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有利于促进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从制度设计方面来看,规划督察员制度将规划实施监督关口前移,建立了一种事前预防、事中制止的预警机制,从源头上防止违法违规行为,有效避免损失和浪费,是推进我国城乡规划实施与管理的重要抓手。

(二)实践证明城乡规划督察工作能够发挥防患于未然的预警作用。

20世纪初,西方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出现过城市无序蔓延、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都有国家规划师或国家规划督察员对城市的规划进行技术把关,将事前的监督和事中的监督结合起来,有效保护古建筑、历史街区、风景名胜资源这些不可再生的脆弱资源。近年来,我国四川等省市派出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的试点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我部从*年开展规划督察员试点工作,目前已向34个城市派出了50名城乡规划督察员。两年来,部派城乡规划督察员试点工作运作良好,已经与地方现行规划管理体制顺利对接,实现了对城乡规划实施的严格监督,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有效制约,对地方规划管理工作的有力推进。主要包括:

一是遏制违法违规苗头。督察员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及时发现并制止违法违规行为。自*年9月以来,城乡规划督察员约谈地方领导上百次,发出督察建议书和意见书几十份,对发现的问题苗头及时警示和提醒。督察员发现的问题大部分已经引起高度重视,许多问题开始被重新研究;多数违规行为被制止于萌芽状态,有效控制了重大违规案件的发生。如:督察员发现并纠正了某建设项目设计超过国家级风景区控制限高的问题,由此控制了另外多起超高建筑的建设,保护了风景名胜景观;督察员发现某房地产开发项目违反规划控制条件,占压用地红线外的山体和绿化带进行违规建设。督察员对此及时进行制止,避免了重大损失。督察员发现某建设项目设计严重突破沿江控高规定,一旦建成,将对沿江风光带等风景名胜资源造成较大损害,立即与分管市长协商暂停建设,促使该项目重新论证。

二是增强地方政府对规划严肃性权威性的认识。通过督察员的努力,地方政府主要领导普遍对执行好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表示一定要自觉树立规划的权威,做到“动土必有规划”、“一张蓝图管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他们高度重视督察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多次主动约见督察员,虚心征求意见、认真制订整改措施。

三是提高地方规划管理部门的执行力。通过两年的实践,地方规划主管部门认识到督察员制度能够进一步促进规划部门依法行政,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一些城市在督察员的帮助下,统一了市级规划管理权、收回了规划执法权,理顺了规划管理体制。一些城市虚心接受督察员的建议,加强内部监督机制建设,加快编制规划管理条例;一些城市强化“四线”和规划强制性条款的严格实施,落实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

实践证明,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符合我国现阶段快速城镇化的国情,可以对违法违规行为从源头上进行预防和制止,对建设活动各方主体从思想意识上进行提醒和警示,对规划主管部门从工作效能上进行提高和强化,能够发挥防患于未然的预警作用,是城乡建设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进一步发挥城乡规划督察工作预警作用

第4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也是城市政府指导调控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手段。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9%,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如何保证我国城市发展沿着健康的道路快速推进,这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城市政府必须认真研究和回答的重大课题。

1 城市规划必须注重统筹发展

城市规划是继承过去、创造今天、预测未来的一门科学。搞好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局部与全局、近期与远期、条条与块块的关系,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宽。

在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谋划城市发展。当前的城市竞争已经不是单一城市间的竞争,而是城市区域或城市集团的竞争。目前我国城镇体系规划中,仍然沿用传统的等级结构和职能结构划分标准,这与经济全球化、区域发展一体化的结构体系极不相称,导致区域内部发展不协调,发展战略和规划各自独立,造成区域内部产业结构低层次重复和区域资源的极大浪费。比如,长三角地区城市定位趋同,城市间缺乏应有的产业分工,16个中心城市中,选择汽车产业的有11个,选择石化产业的有8个,选择通信产业的有12个。因此城市规划必须跳出城市自身,将城市融入所处的城市群分工体系,培育一体化的消费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产权市场和旅游市场等。

从城市统筹发展的大战略上谋划城市发展。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城乡差距呈扩大趋势,延缓了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制约了城市发展的进程。因此,我们在城市规划中,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合理谋划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安排城乡的工业、交通、道路、商业、文化、医疗、卫生、体育以及各项设施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城乡生产要素布局的统筹发展,城乡互动、以城带乡、城乡一体,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三位一体,同步发展。

2 城市规划必须注重个性特征

城市个性是一个城市的特色,是独特的魅力所在,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千城一面、似曾相识的城市越来越多,城市的个性特色已湮没在程式化的钢筋混凝土之中,失去了城市的特色和魅力。当前,城市形象成为热门话题,城市发展呈现出由共性突出到突出个性的转变,城市个性化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特点。

打好“文化牌”,彰显文化特征。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许多建筑遮蔽着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兴衰,但如今却被大型商场和高耸的塔楼逐步代替,越来越多的城市“失去”了自己的“记忆”,“失去”了自己的历史。西方很多城市政府在处理旧城更新和古建筑保护上的成功做法非常值得借鉴。无论是历史文化名城罗马、威尼斯,还是现代国际大都市巴黎、纽约、芝加哥,座座堪称文化艺术宫殿、建筑博物馆,处处折射出城市的文化,走进这些城市,就仿佛走进了他们的历史。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必须处理好建设与继承的关系,在发展中传承历史文化。否则,城市一旦失去历史陈迹,犹如人失去鲜明的个性,得到的利益是暂时的,而遗憾却是永远的。

打好“环境牌”,彰显空间特征。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环境空间特性。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处于苏北平原的宿迁市,发挥华东净水、净土、净空的生态优势,大力实施“生态宿迁”的发展战略,以“西楚雄风、酒都花乡,河清湖秀、生态乐园”为区域生态定位,全力打造生态品牌,建设“烟波水世界,绿色梦家园”,城市环境特色十分突出。

打好“品位牌”,彰显艺术特征。城市应当成为开放式建筑工艺品博物馆,绝大多数城市建筑物都应当按照有艺术观赏价值的标准来打造。市政府、车站、学校、艺术馆等重要的公共建筑物,要按照建筑工艺品的标准来设计和建设;临街建筑物应当讲究优美的造型、漂亮的外观、柔和的色调。整个城市和每一条街道都要对建筑物的风格、造型、色调、高度等因素有明确的要求,反对出现建筑造型的克隆和雷同,赋予城市建筑物文化艺术生命,努力建造中西合壁、富于特色和个性的现代化城市。

3 城市规划必须注重生产力布局

城市发展的核心,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必须有强有力的产业作为支撑。城市规划应当深入研究城市发展定位,为城市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为提高城市竞争力提供根本保障。

合理布局专业园。园区经济是城市经济的重要载体。在城市化进程中,各种类型的工业园区正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一股强大力量。这些园区以一种制度化的安排为纽带,以创新型的政策为保证,能在较短时期内形成具有鲜明产业特色及企业、产品特色的园区经济。政府工作的着力点,要着眼于园区经济发展方向,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加快园区规模化、集约化开发与建设。在专业园区布点上,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框架内,与城市功能定位、资源环境、产业基础相协调;在园区企业布局上,要做到各具特色、适度集中、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第5篇

从城镇体系看,小城镇是属于城市范畴,是城市居民点中的最下一个层次,数量最多并与农村具有密切的联系。从农村地域体系来看,小城镇又是农村地域体系的最上层次。它作为农村之首,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作为城市之尾,同样接受大中城市的辐射。面向农村、城市两个领域,是城乡之间的联系纽带;小城镇是乡村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和大城市分离型企业的聚集地;是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城乡一体化的实验地;是乡村经济的突破口;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前沿阵地。

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积极推进小城镇规划建设是一个大战略。小城镇规划和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广泛领域。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小城镇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管理小城镇建设的重要依据。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市迅速发展,小城镇蓬勃兴起,农村面貌发生很大变化。规划在促进经济建设、调整城乡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合理利用土地、改善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协调各项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大规模进行城镇建设的今天,适时加强小城镇规划与管理落实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我县十分重视小城镇的规划,把小城镇规划作为促进城镇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规划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复杂的问题。如何提高小城镇规划设计水平,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小城镇,成为带动乡镇企业发展,加快城乡物资交流和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小区域经济中心,已成为关注的焦点,要达到这一目标,还有些问题值得探讨和思考。

2县域小城镇规划中面临的问题

2.1城镇发展规模的确定,导致城镇化水平预测不具备科学性

2.1.1人口规模的确定

对于小城镇人口规模的确定,一直沿用综合平衡法:

P=P0*(1+K)a+P

式中:P——规划期内总人口(人)

P0——规划基期总人口(人)

K——规划期内人口自然增长率(‰)

P——规划期内的人口机械增长数

N——规划年限

而其中P0就很难算清楚,其应该包括农业人口与非农人口之和,往往采集到的资料中有些指标如农业人口数,职工数,在外打工数等都交代不清,前后矛盾,这就造成了我们在计算基期总人口时出现重复计算的错误,而导致现状人口估计的不准确,公式中如剩余劳动力进镇数完全是一个估算值,而不同的规划者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都有可能算出不同的结果,从而影响了人口预测的不科学不合理性。这是一个比较难把握的问题,目前一些小城镇规划人口将剩余劳动力的转化比例定为80%,甚至90%,显然有些盲目偏差。一般认为小城镇镇区人口在5万人以上,才能达到集聚效应,为了一味追求规模效应,而盲目提高人口规模指标,实为不合理。

2.1.2用地规模的确定

在规划时不应根据硬性指标来盲目实施,不容许用地指标超出范围,指标超过规划用地面积应具有相应的弹性,要结合当地的情况,分析其土地利用状况,保证规划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如我县处于洞庭湖区,常年多雨会引起山洪爆发,因此在规划时设置必要的防护绿地,导致规划用地面积超标,因此为了保证用地面积在规定的范围内,要灵活运用,做到规划用地面积因地制宜,将防护绿地的面积不算入到镇区建设用地面积之中。

2.2城镇职能与性质的确定

目前,许多小城镇的性质都是根据现有的一点资料及现状产业发展状况来定的,多数是以商贸、第三产业的职能为主,过分着眼于现状,而没有从全省、全县的城市体系规划来论证本城镇的地位,职能,没有经过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如到当地作调查问卷),定性显得肤浅,缺乏长远性。因为当地的居民对自己生长的故乡最有发言权,我们往往可以从他们口中了解掌握很多书面上不能找到的问题和答案。而且要对当地发展条件分析,结合当地情况及发展适宜度做出规划。

2.3城镇规划编制的问题

2.3.1城镇规划的编制办法过于陈旧,很难适应新体制下经济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高度化的今天,规划主体已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不可测因素增多,总体规划只能是对城镇发展的宏观预测,是一个战略性的规划,落实到地域空间上也只能是粗线条的,而不可能是终极的模式。必须留有足够的弹性空间和发展余地,这样在规划主体突然变化时,才能得心应手地加以合理配置。

2.3.2编制规划的深度不够。

因为一个规划从编制到审批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由于编制工作组织不力,调查研究不充分,地方参与不够,加之其它客观方面的因素,导致规划编制内容不全,深度不够,难以发挥到其应有的指导作用,城镇规划中的许多问题不能解决或者应为缺乏规划实施办法难以使规划编制实施下去。而且有一些小城镇经济条件还很有限,技术力量薄弱,对于规划编制中的一些高技术问题是不能够实施。

2.3.3编制规划所依据的法规、标准不配套,难以适应小城镇经济实力、地域环境差异实际,而导致规划编制存在一定问题。

我们所用的小城镇编制规划是大众的,通用版,没有特殊点,因此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城镇可能并不适用,如经济落后,自然环境较差的地区,而要严格遵守其编制规划所依据的法规、标准,不但显得有些牵强,使一些规划做出后很难实施,而且各城镇很难发挥各自的特点,造成规划呆板,不具特色。

2.4城镇化水平预测简单沿用数学方法,没有具体分析。

城镇化水平的预测主要通过数学方法,应用公式:城镇化水平=镇区人口/镇域人口。其实,城镇化水平还要受其它很多因素的影响,要多角度来分析;如城镇的整体状况,包括城镇的构成,城镇规模,城镇密度,以及城镇发展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城镇基础设施水平等基本情况。其次,还必须对城镇现状水平,城镇化发展速度,城镇化所处的发展阶段各级城镇对现状城镇化水平的贡献程度以及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变化等进行分析。最后,对城镇包括镇域内的人口和经济流向进行分析。

2.5忽略城镇地域特色,规划布局呆板,千遍一律。

在我国有成千上万个小城镇,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各异、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不同,因而千姿百态,各具特色。但近10年来,许多小城镇的规划建设趋同一面,不管地形、地貌,道路多以棋盘式为主、布局模式也均死板教条,没有创新点,公建都以四方、条状格局,没有特点,失去了小城镇本身应有的特点,不能吸引人,也会丧失了发展中的机遇。

2.6规划脱离实际。可操作性、可实施性、弹性差

目前小城镇的发展依赖于规划,但是有些小城镇规划设计让人担忧。规划时完全忽略了小城镇的现状情况,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特色而盲目追求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未把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而不顾客观事实,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盲目扩大用地面积,盲目拆迁旧宅毫无考虑到居民的搬迁问题;将现有绿地,绿化带防护林破坏,这不仅破坏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也影响了人居生活环境。

此外,规划时为了刻意追求规划的漂亮、整体的美观,没有认真分析地形,往往在地形复杂,坡度大,难利用的土地上建设公用设施,加大了工程的实施难度。

2.7城镇规划滞后于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城市规划是城市未来若干年发展建设的指导性法规性文件,地方政府由于受经济影响和思想观念的束缚对城市规划在城市管理和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规划只能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认识似乎是大部分人的共识,所以直接导致出现规划未作而盲目建设的现象,没有规划约束的随意发挥,符合了领导的意愿,但这不光在财力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上造成极大浪费,也为以后的城市管理和改造埋下极大隐患。

2.8忽视生态环境建设,导致环境进一步恶化。

1)绿化体系不完整。公共绿地面积日益减少,不少城镇为了盲目扩大城镇建筑面积,不仅不开辟新的绿地,还将原有绿地挪作他用,城镇中缺乏防护绿地的建设,间接的影响了生态环境。

2)生活排污管道设置不当,布局混乱。许多规划者在规划排水管线时,只是考虑到当前利益,对排水、给水管道的设置考虑不周或不设置,造成洪水期来临时导致路基受损、路面积水,严重阻塞了交通和影响行人的正常流通。

3小城镇规划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从以上小城镇规划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出,问题的焦点在于没有很好解决小城镇发展中的问题,具体规划缺乏地域特色,或者规划措施没有落实到位等等,笔者认为,要解决目前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重视小城镇体系规划,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整体效益,体现个体特色

小城镇是一定镇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小城镇规划时,首先必须根据其在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各自的产业特点,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地的拟定城镇性质,确定城镇未来的发展方向,主导产业,把握好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此,研究各城镇之间的相对位置,相互关系,安排城镇的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区,协调解决各镇自身难以解决的资源共享,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重大问题,切实发挥小城镇对资源的集聚效应,以达到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3.2结合当地情况,根据规划的标准,园地制宜的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1)结合镇区实际确定建设目标,本着可适当超前的原则,合理确定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不盲目模仿大中城市的发展规模,脱离小城镇实际,把标准

定得过高,而使规划难以实现。

2)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符合当地实际,认真分析其城镇优势,城镇性质来建立配套的基础设施,其基础设施不应是小而全,由于有些镇与县之间的距离很近,仅几公里,有些基础设施可以考虑依托城市,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3道路建设要结合当地的地形,今后产业发展方向等因素,来确定道路的规划,采用数学方法,经过科学分析调查,计算现状道路的车流量、人流量来建设合理的路网体系。

34.4保护城镇生态环境,结合各镇区的优势,引入循环经济的思想,建立乡镇生态工业园区

在规划过程中,要确保整个规划,实施时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对镇区内的对环境有污染的产业要合理科学的规划,通过循环经济的原则,转城镇劣势为优势,建立生态型工业园区,既能解决环境问题,有能发挥本区特色优势,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生态型工业园是一个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两者保持高度和谐,园区发展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高效、稳定、协调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工业区是具有一定循环利用资源能力的工厂企业在一定空间范围的聚集区。

生态工业区的工业一是要发展无污染、少污染的工业项目,二是要将在资源及原材料使用上安排具有共性的企业集中布置,尽量形成合理的“工业食物链”,使上一级工厂排出的废料成为下一级或下几级工厂生产过程中的原料。既减少污染物,又降低产品的成本。同时,同类型工厂相对集中布置,也有利于污染治理设施的集中配备,三是要提高厂区的绿地率。只有建立乡镇生态工业园区才能有效保证乡镇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水平,服务全镇。

3.5提高绿地覆盖率

绿地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净化空气,随着小城镇的不断发展,逐步实现小康,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及工业将不断的得到发展,而使得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加大绿地的覆盖率,合理布局,将会使一些小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被生态系统自身净化,这是保护生态环境一个简便有效的途径。

3.6努力寻求适合于不同类型的小城镇的人口计算模式

以科学的态度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不能盲目的运用过去的公式而造成失误,给规划带来不便。目前我们所运用的最多的就是综合平衡法,而其中的各项指标存在矛盾,我们应该结合各地区不同的情况,找出较为准确、合理的计算方法。可以利用目前所用的多种方法,如主要用一种方法算,再用其他方法验证,以保证数据的准确度,不会造成太大偏差。

3.7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全民规划意识

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对信息具有选择性,规划实施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决定了规划的宣传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充分运用利用电视、报纸、广播、展示会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领导和广大群众都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从而保证规划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功能分区科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逐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增强对规划成果的认识同时,要加强规划法宣传,提高各部门及人民对规划的严谨性,科学性,权威性的认识,自觉遵守规划,理解和支持规划城建部门的工作。

4结语

综上所述,县域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与发展,要根据城镇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在“个性”上下功夫,培育发展主导产业,走以产业立镇之路,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所以,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正确分析和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问题,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于今.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协调城乡发展步伐[J].小城镇建设,2006(4).

[2]唐建兵,王玉琼,张薇.旅游业和小城镇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2007,1.

[3]伦海,徐敏.小城镇的生态建设,东北大学学报.2003,9.

第6篇

关键词: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前期规划分析;体系构建;开发强度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in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but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cceleration, th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exist a number of problem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process problems, in reference to the planning of other planning based on the content analysis, the planning analysis will be introduced into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rame system and development intensity formulated and discusses in detail the total amount its 4 main content thoroughly discussed, to promote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work development.

Keywords: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prepare; prophase planning analysis; system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intensity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事业呈现一片繁荣,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与发展中所处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谓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是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等做出的具体安排,是具体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各项战略部署、原则要求和规划内容的关键环节。但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控规也不断出现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

1控制性详规中存在问题的认识

1.1控制性详规编制中的问题总结

(1)对现状情况调查不够,不能准确地掌握人口、建筑、用地的现状情况,严重影响人口密度、建筑密度以及容积率等指标的合理确定。

(2)控规编制过程中常常忽略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对上一级层次规划以及相关规划中确定的强制性规定不够贯彻而导致相互冲突的现象时有存在。

(3)控规编制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详细调研和科学预测,凭经验“拍脑袋”定指标的现象普遍存在,极大的危害了控规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4)控规编制中缺少整体控制的观念和措施。控规编制中对整体控制观念的缺乏突出体现在城市的旧城改造中,由于历史积累的包袱,旧城内的危改按现有控规条件实施就地平衡,往往不能达到经济平衡,于是纷纷提高建筑高度或者容积率。

1.2控制性详规实施中的问题总结

(1)经济机制运行中的矛盾。我们的控规控制了地块性质、容积率、建筑限高、人口密度、建筑形式与色彩等等。可是人们往往会发现城市的开发和建设并没有严格按这些控制来进行,这种情况下的控规在市场机制面前显得极为脆弱。这是由于规划从城市的整体利益出发,从宏观的高度研究资源配置问题,而市场则从土地的用户出发,通过不同土地用途之间的利益比较,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控规调整”时有发生。在城市的开发建设中,由于投资主体不明确、市场分析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控规指标会经常变更,其法定地位屡屡受到挑战;在相对开发完备的地区也常常会因为调查研究的不准确,缺乏拆建比分析等原因,在用地性质及开发强度确定上存在不恰当的地方,从而使控规经常会处在频繁调整的尴尬局面。对此,无论是规划的编制者还是管理者都拿不出充分的理由来说明控规自身的合理性,这说明其中尚欠缺深入细致的工作。

2关于前期规划分析

2.1各种类型规划前期研究的综述

国内各类型的规划中都未明确界定前期规划分析的涵义,也未明确提出其内容构成,但或多或少都在研究规划编制中的突出问题或者重要问题,最突出的当属总体规划中的专题研究。专题研究是总规编制的一项重要前期研究工作,作为总规主体文本的技术支撑内容出现,是总规编制的基础,也是编制过程中的重要程序,其结论渗透在各个环节中,是规划的编制依据和支撑。

除了总体规划中的专题研究以外,其他各类型规划中也出现了众多有关前期研究的内容,但并未形成一种统一的固定模式,研究的程度、方法及内容各有不同。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后,本文对规划前期研究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概括为以下几类:前期现状调研与发展条件分析、前期目标实现途径研究、前期控制指标体系研究、保护规划中的前期历史研究以及景观规划中的景观特色研究等。

目前,国内各类型规划中关于前期研究的内容已经慢慢得到重视,进行的一定的研究也对深化规划编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摆样子、关联性不大等问题。前期规划的内容涉及现状条件、规划实现途径、历史等各方面,但是对控规的指标体系制定的需要的前期依据研究不足;对于物质环境的考虑较多,对社会经济的因素考虑较少。总的来说,目前国内控规编制中对于前期规划分析并未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缺乏整体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带有较大的主观因素。

2.2前期规划分析的涵义界定

本文中所指的前期规划分析主要具有以下的涵义:

(1)前期规划分析不是强调规划中的前期编制阶段,而是特指规划编制中应深化的内容和需要重点研究的规划技术支撑,是对社会、经济、现状情况以及相关规划等进行的有侧重点的研究,需在规划编制中的定性定量前进行,甚至伴随着规划编制的展开逐渐进行,因此为前期规划分析。其一方面是规划的基础,另一方面是规划的技术支撑,如开发强度总量、城市文脉、地域文化特色及设施配套内容等。

(2)前期规划分析旨在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避免控规编制流于形式。前期规划分析的内容范围十分广泛,在不同的规划层次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侧重的进行深入。

3前期规划分析在控规中的引入及体系构建

第7篇

【关键词】物项;仓储管理;物流管理

1福清核电现场某库房原管理模式及人员配备

1.1库房设施、设备配备情况1)该仓库按钢结构建设,共建核岛库、常规岛库和BOP库各一座,三座仓库相连;每库建筑面积252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560平方米。设计利用率约60%。2)核岛库设电动单梁行车1台;3)常规岛库设电动单梁行车1台;4)BOP库设电动单梁行车1台。1.2库存物项及人员配备情况2012年7月份之前此仓库储存的货物由仓储科15名保管分别保管,包括裸件、纸箱、木箱等约为2200件,盘点任务较重;同时该库房存储量大,日常入库、检验和出库频繁,特种作业人员和库工人员需求多,管理接口多,整理货位时间相对较少,造成库内货物码放等多项工作缺乏整体规划。

2现有管理模式及相关业务规划

结合仓储物流管理的特点,总结前期现场仓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现场采购部流程再造为依托,福清现场该库房仓储管理组对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进行了规划。2.1人力资源及岗位规划任何时候必须“以人为本”。人力资源的管理是所有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根据该库目前的工作量来看,维持工作正常运转需要的各岗位人员大体如下:1)库房管理组长1人。2)专职安全员1人。3)账务管理人员1人。4)分拣员2人。5)出库复核员1人。6)行车作业人员1人。7)叉车作业人员1人。8)库工6-8人。2.2储存空间规划根据ISO9000管理标准及现场工作的实际情况,库内划分为以下几区:卸货作业区、待检区、待处理区、不合格品区、合格区、出库作业区。2012年11月份完成对该仓库的内部改造,将仓库内悬臂式货架移至其它仓库,其它货架在西南角集中安装,据粗步测算,经过改造后,将提高有效使用面积800平方米左右,基本可提高15%的利用率。通过存储区域的合理规划,达到有效利用库存空间、设备,最大限度地减少物料搬运,缩短作业距离,为作业人员提供方便、舒适、安全和卫生的工作环境的目的。2.3货位规划货位管理是仓储物流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此工作开展的效果直接影响仓储工作的效率,也是提高仓储作业准确率的基础性工作。根据现场相关程序中的规定,对该库房的货位进行编码,实际出入库时严格按照货位管理的要求执行,未经仓储管理人员的同意禁止其他人员对货位进行调整。通过对货位的统一编码,规范了福清核电现场该库房内的货位管理,提高了货位管理水平。一定程序上提高了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效率、保证在发货量增大时可以正常有序运作;减少了货物入库、出库等实际工作中出现差错的机率,进而提升了现场仓储服务安装单位的水平,提高了其满意度。2.4储存策略管理物项储存时,基本可分为固定货位储存方式和随机货位储存方式。根据核电物项的特点,结合现场建造期的施工及安装特点,以及现场库容情况,确定物项到货后采用随机存储策略。2.5账务管理账务管理是仓储管理的重中之重,只有账务明晰、准确,其它相关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鉴于此,库内账务设置专人负责管理。主要管理内容有:建立库内整批到货管理台账,便于整体统计库内货物情况及进行批次管理。建立库内整箱物项管理台账,便于货位管理及出入库作业、盘点作业。月工作量统计工作:到货量、开箱检验数量、出库数量、库内调整作业量等。2.6作业单据管理作业单据作为业务开展的依据,做好其归档工作,是保证后续工作开展的有效手段。现场仓储作业目前主要涉及的作业单据有:到货信息通知单。接货检查任务单。物项出库单。未移交物项临时借用申请单。货位调整单。包装物借用回收单。此项工作由该仓库安排账务管理人员兼职管理以上作业单据。2.7维护保养工作针对核电行业物项管理的特点,以及核电行业物项储存级别的要求,加大库内温湿度的控制力度,加强库内清洁度管理的频度,尽可能使此库达到B级存储区的要求,降低现场B级库房的存储压力。具体工作安排方面如下:1)增设温湿度计,安排固定人员每个工作日至少进行一次温湿度记录。2)严格执行库房管理规定,每周至少对库房进行一次全面的卫生清理工作;作为此项工作的辅工作,每个作业点作业完成后,立即进行清理工作,以保持库内清洁度的常态性工作。3)加大库内通风除湿工作。4)按照维护保养相关程序的要求对库内需进行维护保养的物项及设施提出维护保养需求,避免设备出现故障后影响正常的作业活动。

3仓储业务流程管理

以现有的管理程序为依据,针对现场仓储作业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该仓库的仓储作业流程进行管理:1)设立流程控制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物项入库时以《到货信息通知单》为依据,根据实际接货数量录入整箱管理台账。控制点以本组实际接收货物的箱数为准、确认手续交接时箱数、箱号是否相符。物项出库时以出库单中确定的箱数为基准,重视出库复核人员的作用,做到出库一箱复核一箱,出库一件复核一件,避免物项多出库,漏出库、出错库情况的发生。控制点是确认是否整箱出库,出库实物与单据箱号、箱数(数量)是否相符。库内储存管理过程中,以账务管理为中心,以货位管理为基础,以充分利用库内有效空间为具体实施行为,以盘点管理为控制手段,将安全工作置于所有工作的首位,做好库内各项管理工作。2)流程边界界定。主要是各业务环节的手续交接问题,强化每个人的责任意识,完善业务办理过程中的手续交接,避免出现异常时无法确定双方责任情况的发生。3)流程定期回顾。建立业务流程的定期检查回顾机制,分析流程同实际现状是否有任何不适应的地方,进行相关流程的优化。4)员工流程培训。该仓库相关的人员必须进行相关流程的培训,熟练掌握业务操作的方法、方式等。

4结语

面对福清现场严峻的库存管理形势,现场采购部适时地进行管理创新,以库房为单位进行作业区域的划分,在此之前,国内没有此模式的管理经验,没有经验可循,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些许的偏差,在出现偏差时我们一定会查找原因,纠正偏差,使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向着协调、稳健的方向推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