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创业风险的概念与特征范文

时间:2023-06-28 16:52:21

序论:在您撰写创业风险的概念与特征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创业风险的概念与特征

第1篇

[关键词]创业创业风险研究视角述评

一、概念界定

1.创业界定

创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也是解决一国就业问题的良好途径。当把创业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时,其是一个跨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多层面的动态复杂系统。由于创业学是一新兴学科,其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学者们在其概念上的研究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使得学者们难以在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限制了创业学科的发展。

有些学者从创新角度界定创业,认为创业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产品或新服务的机会被确认、被创造,最后被开发来产生新的财富创造的能力,任何人都可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创业者并具创业精神(Peter?Drucker,1985)。创业精神的实质就在于开拓创新。创业既可指新组织的创建过程(Gartner,1985),即个人或团体依法登记设立企业,以赢利为目的从事有偿经营的商业活动(朱炎,2000);又可指组织中新单位的成立,以及提供新产品或新服务(NicholasSiropolis,1986),这扩大了“创业”的内涵。因此可将创业分为两个层次:“创建新的企业”和“企业内创业”,前者可以理解为狭义的创业,而后者则代表了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二次创业”。

从生产要素和创造财富的角度对创业概念进行定义的也比比皆是,认为创业是创业者以确定的价格购买生产要素,并把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再以不确定的价格出卖其转换品(产品)的活动(RichardCantillon)。创业者在这个过程中充当协调者和领导者的角色,他们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JeanBaptisteSay)。组合生产要素的过程既是一条创业路径,又是一种创业方法,通过组合可以产生新的商业机会,形成新的组合力量,这对创业十分重要。RobertRonstadt从创造财富的角度出发,认为创业是一个创造增长财富的动态过程,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的《创业学教程》(2004)对创业的定义也反映了这种观点。

从创业机会和创业风险承担的角度来界定创业概念的观点更为常见,HowardStevenson认为创业是追踪和捕获机会的过程,可由发现机会、战略导向、致力于机会、资源配置过程、资源控制和回报政策等六个方面的企业经营活动来理解。郁义鸿等(2000)认为创业是一个发现机会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该定义强调了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捕捉和利用能力以及所创造的新事物必须是有价值的,其价值不仅对创业家而言,也对开发的目标对象而言。创业的意义在于创新和创造,创业者是创业的主体、创业构思的孕育者,他们通过奉献必要的时间和努力,开创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虽然他们可以借鉴、模仿和学习前人的经验和方法,但他们必须从头做起,将创业构思转化为实际行为,但这必然存在巨大风险,风险可能来源于技术、资金、管理、人力资源、政策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创业者必须承担相应的经济、心理和社会风险来获取货币报酬和个人满足(AmarBhide,1992)。

2.创业风险界定

对创业风险的界定,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观点,大多数国内外学者都只针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或角度来界定,而并没有将其一般的概念提炼出来。Timmons和Devinney将创业风险视为创业决策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包括处理进入新企业或新市场的决策环境以及新产品的引入。赵光辉主要从创业人才角度界定创业风险,认为创业风险就是指人才在创业中存在的风险,即由于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创业活动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及其后果。无独有偶,牟永红也从人员风险的角度对创业风险进行了阐述,认为创业过程是需要不断地吸收风险投资的过程,而风险投资家们在对新创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时,首先看重的就是创业的人员,而不是项目本身。人员风险具体表现在人员的能力、人员的流失和人员的道德三个方面。刘骅将创业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由于创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引发的风险;非系统风险是指非外部因素引发的风险,即与创业者、创业投资和创业企业有关的不确定因素引发的风险。

二、创业风险研究综述

目前,创业理论体系仍然是由国内外学者各自积累的学术碎片所组成,创业研究作为一个学术领域仍处于“青春期”(Low,2001)。由于存在理论和实践的真空地带,创业理论需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创业风险的研究问题。在有关研究中,创业风险的提及率很高,但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创业投资公司的创业投资风险的研究层面,站在创业企业角度对创业风险的研究还较少。

在对创业者风险倾向的研究中,Brockhaus(1980)和Bird(1997)认为创业者比一般管理者在决策中接受更高的风险水平,但这并不表示创业者的风险倾向高于一般管理者。此外,还有许多国外学者都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研究,试图证实创业者与一般管理者在风险倾向上的差异性,但都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目前所达成的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创业者在风险倾向上较一般管理者并无实质性差异(Low,2001),创业者只是中等程度的冒险者(McClelland,1961),[5]只是创业者抱着更为乐观的心态看待创业机会(Palich,1995)。在对创业风险分析和管理的研究中,Gerosa、Nasini(2001)以太空产业为分析对象,对其创业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将创业风险管理视为太空产业管理中的一项新挑战;Barker、Harrell和Todd(2002)提出了基于模拟现金流量分析创业风险的方法,Puing和Zedtwitz提出了孵化器风险管理方法以及Allen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创业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分析,此外还有学者从投资者角度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创业企业的风险治理理论。

国内学者对创业风险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从创业风险来源及构成的角度对创业风险进行研究,陈震红和董俊武(2003)认为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是创业风险的根本来源,创业过程中往往会存在融资缺口、研究缺口、信息和信任缺口、资金缺口、管理缺口等,这些缺口导致了创业风险的产生;李志能、郁义鸿和罗伯特·希斯瑞克(2000)认为创业风险产生的形式依赖于创业的领域,通常的创业风险不外乎由财务风险、精神方面的风险和社会领域的风险等几个方面构成。对创业风险的识别、评估模型和控制进行研究,李洪彦(2007)从高科技创业风险的特征出发,对高科技创业风险管理与传统企业风险管理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创业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方法以及创业风险控制的有效途径,并探讨了防范高科技创业风险的管理策略;赵观兵、万武(2006)建立了高新技术创业风险评判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高新技术创业风险进行评估;颜士梅、王重鸣(2007)以混合安排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并购式的创业人力资源整合风险控制策略的理论框架,将人力资源整合风险的控制策略分为基于规范、基于期望和基于契约的三大类控制策略,并通过深度访谈来获取数据和资料,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对不同人力资源整合风险控制策略及其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赵光辉(2005)从人才创业风险的角度对创业风险进行原因分析,并对创业的经营风险、财务与会计风险、投资风险、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等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一些学者还对创业风险的管理机制进行研究,如付玉秀、张洪石(2003)以委托-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创业风险中的创业企业家风险在创业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成因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包括项目筛选机制、投资工具选择、契约限制与条款约束、动态评估和分阶段投资、控制权激励、风险报酬激励、风险跟踪管理、退出投资等一系列相辅相成的创业企业家风险管理机制;陈晓健(2006)从创业企业成长风险入手,研究创业企业成长风险跟踪管理机制,认为创业投资家为了及时识别和控制创业风险,应参与创业公司的管理,并构建风险跟踪管理机制来加强对创业企业的风险监控,在确定风险跟踪管理的方式与参与程度时,创业投资家应考虑创业企业发展阶段、股权比例和投资行业等因素。

三、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关于创业的概念,虽然学者们存在着不尽统一的定义,但他们均围绕着创建新组织,开创新业务,利用创新思想创造资源的新组合;发现、捕捉与利用商业机会;价值创造与财富增长;风险承担等视角进行阐述。国内学者对创业概念的界定大多是借鉴和总结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较集中于从创业机会和创业风险承担的角度开展,认为创业是一个发现、捕捉和利用机会并获取收益的过程,这个过程创业者需要创新和承担相应的风险。创业机会是创业的必要条件,也是首要条件。因为一个理性的创业者不管他拥有多少资源、拥有多少新技术,如果没有机会,他是不会进行创业的。创业不一定要创造出新的产品或者新的服务,也不一定要有新的技术,但它一定要有创业的机会,创业者也是因为看到了创业的商机,捕捉住商机才利用商机进行创业的。关于创业风险的界定,目前研究只是从某个角度展开,且只是将创业概念与风险概念“相加”进行界定,并没有将创业风险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进行专门定义。

在创业风险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的问题是一样的,但研究角度存在着差异。国外学者更多的是从创业风险的承担者——创业者出发,研究创业者的风险倾向,寻找创业者愿意冒险创业的原因;在创业风险的分析和管理方面,国外学者更多的是关注创业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方法以及创业风险治理理论的研究。而国内学者更多的是研究创业风险产生的原因,并运用现有的方法对具体的创业风险进行评估以及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他们更多的是处于应用层面而不是理论层面对创业风险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Drucker,P.F..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M].NewYork:HarperRow,1985:16

[2]郁义鸿李志能罗伯特D·希斯瑞克:创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9

[3]刘骅:民营高科技企业创业风险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4]Low,M.B..TheAdolescenceofEntrepreneurshipResearch:SpecificationofPurpose[J].EntrepreneurshipTheoryandPractice,2001,25(4):17-25

第2篇

[关键词] 创业 创业风险 研究视角 述评

一、概念界定

1.创业界定

创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也是解决一国就业问题的良好途径。当把创业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时,其是一个跨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多层面的动态复杂系统。由于创业学是一新兴学科,其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学者们在其概念上的研究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使得学者们难以在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限制了创业学科的发展。

有些学者从创新角度界定创业,认为创业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产品或新服务的机会被确认、被创造,最后被开发来产生新的财富创造的能力,任何人都可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创业者并具创业精神(Peter?Drucker,1985)。创业精神的实质就在于开拓创新。创业既可指新组织的创建过程(Gartner,1985),即个人或团体依法登记设立企业,以赢利为目的从事有偿经营的商业活动(朱炎,2000);又可指组织中新单位的成立,以及提供新产品或新服务(Nicholas Siropolis,1986),这扩大了“创业”的内涵。因此可将创业分为两个层次:“创建新的企业”和“企业内创业”,前者可以理解为狭义的创业,而后者则代表了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二次创业”。

从生产要素和创造财富的角度对创业概念进行定义的也比比皆是,认为创业是创业者以确定的价格购买生产要素,并把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再以不确定的价格出卖其转换品(产品)的活动(Richard Cantillon)。创业者在这个过程中充当协调者和领导者的角色,他们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Jean Baptiste Say)。组合生产要素的过程既是一条创业路径,又是一种创业方法,通过组合可以产生新的商业机会,形成新的组合力量,这对创业十分重要。Robert Ronstadt从创造财富的角度出发,认为创业是一个创造增长财富的动态过程,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的《创业学教程》(2004)对创业的定义也反映了这种观点。

从创业机会和创业风险承担的角度来界定创业概念的观点更为常见,Howard Stevenson认为创业是追踪和捕获机会的过程,可由发现机会、战略导向、致力于机会、资源配置过程、资源控制和回报政策等六个方面的企业经营活动来理解。郁义鸿等(2000)认为创业是一个发现机会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该定义强调了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捕捉和利用能力以及所创造的新事物必须是有价值的,其价值不仅对创业家而言,也对开发的目标对象而言。创业的意义在于创新和创造,创业者是创业的主体、创业构思的孕育者,他们通过奉献必要的时间和努力,开创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虽然他们可以借鉴、模仿和学习前人的经验和方法,但他们必须从头做起,将创业构思转化为实际行为,但这必然存在巨大风险,风险可能来源于技术、资金、管理、人力资源、政策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创业者必须承担相应的经济、心理和社会风险来获取货币报酬和个人满足(Amar Bhide,1992)。

2.创业风险界定

对创业风险的界定,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观点,大多数国内外学者都只针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或角度来界定,而并没有将其一般的概念提炼出来。Timmons和Devinney将创业风险视为创业决策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包括处理进入新企业或新市场的决策环境以及新产品的引入。赵光辉主要从创业人才角度界定创业风险,认为创业风险就是指人才在创业中存在的风险,即由于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创业活动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及其后果。无独有偶,牟永红也从人员风险的角度对创业风险进行了阐述,认为创业过程是需要不断地吸收风险投资的过程,而风险投资家们在对新创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时,首先看重的就是创业的人员,而不是项目本身。人员风险具体表现在人员的能力、人员的流失和人员的道德三个方面。刘骅将创业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由于创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引发的风险;非系统风险是指非外部因素引发的风险,即与创业者、创业投资和创业企业有关的不确定因素引发的风险。

二、创业风险研究综述

目前,创业理论体系仍然是由国内外学者各自积累的学术碎片所组成,创业研究作为一个学术领域仍处于“青春期”(Low,2001)。由于存在理论和实践的真空地带,创业理论需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创业风险的研究问题。在有关研究中,创业风险的提及率很高,但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创业投资公司的创业投资风险的研究层面,站在创业企业角度对创业风险的研究还较少。

在对创业者风险倾向的研究中,Brockhaus(1980)和Bird(1997)认为创业者比一般管理者在决策中接受更高的风险水平,但这并不表示创业者的风险倾向高于一般管理者。此外,还有许多国外学者都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研究,试图证实创业者与一般管理者在风险倾向上的差异性,但都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目前所达成的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创业者在风险倾向上较一般管理者并无实质性差异(Low,2001),创业者只是中等程度的冒险者(McClelland,1961),[5]只是创业者抱着更为乐观的心态看待创业机会(Palich,1995)。在对创业风险分析和管理的研究中,Gerosa、Nasini(2001)以太空产业为分析对象,对其创业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将创业风险管理视为太空产业管理中的一项新挑战;Barker、Harrell和Todd(2002)提出了基于模拟现金流量分析创业风险的方法, Puing和Zedtwitz提出了孵化器风险管理方法以及Allen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创业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分析,此外还有学者从投资者角度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创业企业的风险治理理论。

国内学者对创业风险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从创业风险来源及构成的角度对创业风险进行研究,陈震红和董俊武(2003)认为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是创业风险的根本来源,创业过程中往往会存在融资缺口、研究缺口、信息和信任缺口、资金缺口、管理缺口等,这些缺口导致了创业风险的产生;李志能、郁义鸿和罗伯特・希斯瑞克(2000)认为创业风险产生的形式依赖于创业的领域,通常的创业风险不外乎由财务风险、精神方面的风险和社会领域的风险等几个方面构成。对创业风险的识别、评估模型和控制进行研究,李洪彦(2007)从高科技创业风险的特征出发,对高科技创业风险管理与传统企业风险管理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创业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方法以及创业风险控制的有效途径,并探讨了防范高科技创业风险的管理策略;赵观兵、万武(2006)建立了高新技术创业风险评判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高新技术创业风险进行评估;颜士梅、王重鸣(2007)以混合安排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并购式的创业人力资源整合风险控制策略的理论框架,将人力资源整合风险的控制策略分为基于规范、基于期望和基于契约的三大类控制策略,并通过深度访谈来获取数据和资料,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对不同人力资源整合风险控制策略及其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赵光辉(2005)从人才创业风险的角度对创业风险进行原因分析,并对创业的经营风险、财务与会计风险、投资风险、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等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一些学者还对创业风险的管理机制进行研究,如付玉秀、张洪石(2003)以委托-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创业风险中的创业企业家风险在创业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成因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包括项目筛选机制、投资工具选择、契约限制与条款约束、动态评估和分阶段投资、控制权激励、风险报酬激励、风险跟踪管理、退出投资等一系列相辅相成的创业企业家风险管理机制;陈晓健(2006)从创业企业成长风险入手,研究创业企业成长风险跟踪管理机制,认为创业投资家为了及时识别和控制创业风险, 应参与创业公司的管理,并构建风险跟踪管理机制来加强对创业企业的风险监控,在确定风险跟踪管理的方式与参与程度时, 创业投资家应考虑创业企业发展阶段、股权比例和投资行业等因素。

三、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关于创业的概念,虽然学者们存在着不尽统一的定义,但他们均围绕着创建新组织,开创新业务,利用创新思想创造资源的新组合;发现、捕捉与利用商业机会;价值创造与财富增长;风险承担等视角进行阐述。国内学者对创业概念的界定大多是借鉴和总结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较集中于从创业机会和创业风险承担的角度开展,认为创业是一个发现、捕捉和利用机会并获取收益的过程,这个过程创业者需要创新和承担相应的风险。创业机会是创业的必要条件,也是首要条件。因为一个理性的创业者不管他拥有多少资源、拥有多少新技术,如果没有机会,他是不会进行创业的。创业不一定要创造出新的产品或者新的服务,也不一定要有新的技术,但它一定要有创业的机会,创业者也是因为看到了创业的商机,捕捉住商机才利用商机进行创业的。关于创业风险的界定,目前研究只是从某个角度展开,且只是将创业概念与风险概念“相加”进行界定,并没有将创业风险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进行专门定义。

在创业风险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的问题是一样的,但研究角度存在着差异。国外学者更多的是从创业风险的承担者――创业者出发,研究创业者的风险倾向,寻找创业者愿意冒险创业的原因;在创业风险的分析和管理方面,国外学者更多的是关注创业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方法以及创业风险治理理论的研究。而国内学者更多的是研究创业风险产生的原因,并运用现有的方法对具体的创业风险进行评估以及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他们更多的是处于应用层面而不是理论层面对创业风险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Drucker,P.F.. 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M].New York: Harper Row,1985:16

[2]郁义鸿李志能罗伯特 D・希斯瑞克:创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9

[3]刘骅:民营高科技企业创业风险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4]Low, M.B.. The Adolescence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Specification of Purpose [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1, 25(4): 17-25

第3篇

关键词 框架效应,创业风险决策,决策任务结构,社会线索。

分类号 B849:C93

1 问题的提出

以亚洲疾病问题(Asian disease prblem)为代表的风险选择框架效应(risky-choice framingeffect)(往往被默认为框架效应)已成为行为决策中的经典“异像”(anomaly)。Kanneman和Tverskv把具有直觉特点,需意识或非意识(uncon-scious)参与的信息表征称之为Ⅱ型信息加工,而该加工过程被称之为“框定”(framing)过程。基于此,Tversky和Kahneman用框架效应(framing ef fect)来描述期望值相同而表述不同的风险选项的偏好反转,如对于亚洲疾病问题。在正面框架下,大部分人选A,而在负面框架下。大部分人选D,而实际上A与C、B与D是期望值等同的选项,这就是最早提出的框架效应。

亚洲疾病:美国正在对付一种罕见的亚洲疾病。预计该种疾病的发作将使得600人死亡。现有两种与疾病作斗争的方案可供选择。假定对各方案产生后果的精确科学估算如下所示:

正面框架(eain):

A方案,200人将生还。

B方案,有1/3的机会600人将生还。而有2/3的机会无人将生还。

负面框架(lose):

C方案,400人将死去。

D方案,有1/3的机会无人将死去,而有2/3的机会600人将死去。

框架效应违反了规范决策理论(normativethery)的不变性(invariance)原则,对传统经济理性思路提出了严重挑战。研究发现,专业人员也受框架效应的影响,群体情境中也存在框架效应且效果更明显,在完全假想的决策情境中框架效应也依然存在。然而,也有研究发现框架效应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普遍(如mandel)。

从表现形式来看,框架效应包括双向框架,即传统意义上的框架效应,和单向框架效应,即输框架只加重了原来已有的冒险倾向,赢框架只加重了原来的风险规避倾向。选择的百分比都在50%的同一端。从结构形式来看。框架效应可分为风险选择框架效应,属性框架(attribute framing)效应和目标框架(gool framing)效应。而亚洲疾病问题则属于风险选择框架效应,也是本文考察的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受损益值、概率水平和决策背景等其它社会线索任务结构特征的影响,作为风险决策表现形式之一的(风险选择)框架效应也存在着领域特异性。而以往研究大多以亚洲疾病问题为背景,本研究将突破此常规,以创业风险决策为背景,拟探讨任务结构特征(包括损益值、概率水平和创业倾向、抱负水平)对创业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的影响。创业过程充斥着风险。其风险体现在一次次两难决策中,可预见创业情境下的框架效应有其独特的不同于疾病问题等其它领域的特征。

决策任务结构由组成各展望的框架属性、损益值和概率水平,以及隐藏于决策情境背后、影响决策过程的社会线索如创业倾向和抱负水平等组成。框架效应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因此它并不出现在所有正负描述的情境中。

Ktihberger等元分析得出,风险偏好除受输赢框架影响外,还受损益值、概率水平和赌注类型即领域特性的影响:高损益值导致风险规避,高的概率水平导致“赢或得益框架”下的风险规避而导致“输或损失框架”下的风险寻求。该元分析包含了疾病、财产、金钱、工作和时间等多种情境。因此,在损益值大小、概率水平高低对框架效应的影响上,本研究预想创业风险决策情境会和其它情境一致。损益值低时人们敢于一试,高了就不敢冒险了。而概率水平则间接地通过损益值影响着人们的决策。因此,本研究假设:

H1:创业风险决策情境下。框架效应受风险决策结构特征的影响。并遵从以下假设:

H1a:高损益值导致风险规避,低损益值导致风险寻求:

H1b:高的概率水平导致“赢框架”下的风险规避而导致“输框架”下的风险寻求:相反,低的概率水平导致“赢框架”下的风险寻求和“输框架”下的风险规避。

框架效应的出现依赖于决策问题内在附有的任务、内容和背景,它们各自包含独特心理机制,这些因素构成决策的社会线索,它有强弱之分。面临决策问题时,人们优先受强线索的启发,当有强线索时弱线索(如语义线索、框架的情绪属性)的影响变得微弱,只有在缺乏强线索或强线索互相牵制抵消而成为模糊情境时。弱线索才成为主导,此时框架效应才会产生。

创业风险决策过程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特质(如抱负水平、成就动机、风险偏好、控制类型、功效感等)、个人背景(如创业经验、家庭经济状况等)、创业态度(如创业倾向)和创业环境(地区宏观经济状况)等,它们都可能构成创业风险决策的社会线索。鉴于创业环境和个人背景的难控制性,为了得出一般化结论,也为了适应实验室研究特点。本研究不关注它的影响。个人特质的类别很多,而且概念重叠,如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控制类型(locus of contol)和效能感(seif-efficacy)等,它们对创业决策的影响有着类似的机制。因此。本研究选择个人特征上的抱负水平、创业态度(创业倾向)两个代表性变量。考察其对创业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的影响,这也是特定于创业决策情境的社会线索。

抱负水平(aspiration level)代表了个体对未来取得成就或目标的一种期望,它受经验、能力和预期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表现出动态适应性;而创业倾向代表的是个体创业意愿的强烈程度,某种程度上反应了风险承担性。Steward和Roth元分析发现,创业者比管理者具有更明显的风险倾向。风险承担是创业精神的三大维度之一,创业者是创业倾向和抱负水平更高的群体。因此,本研究推测创业倾向和抱负水平高的个体更偏好风险。

H2:创业风险决策框架效应受决策者特征的影响,并遵从以下假设:

H2a:创业倾向对创业情境中框架效应有显著影响,高的创业倾向导致更强的风险偏好:

H2b:抱负水平对创业情境中框架效应有显著影响,高的抱负水平导致更强的风险偏好。

2 方法

2.1 样本

采用的都是正在接受再教育或培训的有工作经验的样本,以白领员工为主,他们熟悉企业的竞合和投资决策过程。考虑到框架效应的情景敏感性。为了减少被试背景的不同可能带来的变异,研究选择的都是工商管理类专业、且学历相近的学员。根据材料的填写完备情况和操作检验(manioulation chack)做

答正确与否的结果,删除了部分无效问卷。

参与损益值影响研究的总样本155人,有效人数为152(有效率98.06%),平均年龄26.64岁。平均工龄5.48年,其中男58人(38.20%),女94人(61.80%);当中有28人是中层(主管或副经理)及以上管理者,男12人(42.86%)、女16人(57.14%),平均年龄30.36岁,13人有大专及以上文凭、15人中学文凭;余下的124人都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凭。

参与概率水平研究的总人数220,有效213人(有效率96.82%),平均年龄24.71岁。平均工龄4.21年,男75人(35.21%)、4人(1.88%)未报性别:都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凭。

2.2 实验设计

创业风险决策情境的设计参照了Shane和Venkataraman的创业定义及Antoncic和Hisrich关于内创业的概念,以及参照了亚洲疾病问题及其它框架效应研究(如Wang 等)中的情境。设置了“市场竞合”和“创业选择”两个决策情境。设计两情境的目的一是充分体现创业活动概念的内涵:二是考察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提高研究的内部效度。考虑到决策情境之间可能存在的干扰。损益值影响和概率水平影响是分开做的。损益值影响研究原本是作为预研究(pilot study)来做的,因此创业倾向与抱负水平的影响也只放在概率水平研究部分。

“市场竞合”决策情境举例如下:

情境1 市场竞合

信海公司准备在H城市开发一种全新的服务市场,经市场分析得出这一市场总价值约¥800.000。与此同时,另一外资企业也准备把这种服务引入H城。现信海面临着与外资联合还是竞争的两难选择。选择联合,则有望得到价值¥240,000的市场;选择竞争。则可能得到更大或失去更大的市场。如果您是信海的创业者之一,对如下选项您将如何选择?

输(损失)框架:

A.选择联合,失去市场价值为¥560,000;

B.选择竞争,30%可能性失去市场价值为¥0:70%可能性失去市场价值为¥800,000。

赢(收益)框架:

A.选择联合。赢得价值¥240,000的市场:

B.选择竞争,30%可能性赢得价值¥800,000的市场;70%可能性赢得市场价值为¥0。

损益值影响研究采用的是2(框架:输、赢)×3(损益值大小:高、中、低)的被试者间设计,共6种处理。以市场总价值为例,市场竞合情境损益值从大到小分别是¥8,000,000.¥800,000和¥80,000:创业选择情境则分别是¥60,000,000.Y6000,000和¥600,000。每种处理人数在21-32之间,共152人。概率采用的都是赢框架下为30%,则输框架下为70%。

概率水平研究采用的是2(概率水平:10%、50%,与其对应的输框架时概率即为90%、50%)×2(框架:输vs.赢)的被试者间设计。把其它条件相同仅次序不同的处理合并统计,形成4种处理,每种人数在48-55之间,共213人。加上损益值影响研究中损益值大小相同,概率为赢框架时30%(输框架70%)的处理,构成概率水平影响研究,即共6种处理。

创业倾向问卷改编自范巍和王重鸣、贺丹的研究,4个项目Likert式4点量表。代表性项目如,是否有详细的创业设想和规划?从“没有”(O分)到“非常详细”

(3分)。本研究中其Cronbachα系数为0.80。用一项目,即“根据您现在的情况。期望未来3年后的薪水是¥,月”来衡量抱负水平。

2.3 实验程序

实验材料用空白封面覆盖,每一页只包含一种处理。在不同培训班上课开始后分发给被试,经主试宣读完指导语后开始。要求独立做答,完成后交给主试。为了避免阅读顺序的影响,两决策情境以先后次序分配给各一半被试。

2.4 操作检验

实验的最后部分专门对被试进行了操作检验,以了解被试是否真正理解和卷入决策情境。考查的问题包括:①各情景的选项包含有:a.全是确定项;b.全是风险项,c.两者都有;②确定项的数值大还是风险项的数字大:a.确定项;b.风险项;③以下在问题情境中出现过的数值有:a.¥560,000;b.¥240,000;c.¥140,000;d.¥60,000。

3 研究结果

3.1 损益值影响

比较了6类条件下被试选择A(确定项)和B(风险项)的频次、百分比和卡方(x2)值,见表1。

除低损益值的市场竞合情景下A、B项的比例基本接近外,其它5类情境都是赢框架下选A的比例高于输框架下选A的比例,表现出赢框架下保守、输框架下冒险的趋势。符合框架效应或单向框架效应的假设。其中,中等损益值的市场竞合情境下表现出明显框架效应(双向框架效应),即赢框架下大多数人(65.38%)选择确定项A。输框架下大多数人(65.22%)选择风险项B;创业选择情境下,在低损益值时表现出明显框架效应,赢框架下选A的人数比例为55.17%,输框架下选B的人数比例为71.88%。此外,总体上,市场竞合情景下选择确定项A的人次(88)高于选择风险项B的人次(64);而创业选择情景下选择确定项的人次(71)少于选项风险项的人次(81),可以看出,市场竞合情景下人们表现出风险规避倾向,而创业选择情景下却表现出风险寻求倾向。

市场竞合情境随损益值从低到高变化,选择确定项(A)的情况是:在“输”框架下先降后升、在“赢”框架下先升后略降;创业选择情境。在“输”框架下持续上升,表现出明显的近线性上升趋势,在“赢”框架下表现出先略降后大幅上升的趋势。总体上。两种情景及输赢框架下。选择确定项(A)表现出随损益值增大而上升的趋势,而选择风险项(B)则表现出下降趋势,这一结果与Ktihberger等的元分析一致。假设1a得到验证。

3.2 概率水平影响

统计了6种概率水平的输赢框架下两类风险决策情境的选择情况,见表2。

得益或赢框架下。随着概率的增大,选择确定项A的百分比随之降低,而选择B的比例增加,即得益框架下,随着概率的增大,人们更加冒险,市场竞合与创业选择两种情境下皆如此,这与研究假设1b是相反的;相反。输框架下。随着概率的增大,选择风险项B的百分比先快速上升其后有所回缓,整体上呈上升的态势,即输框架下。随着概率的增大,人们更加冒险,两种情境下都呈这种态势,这符合假设1b的预测。

总结来看,随着概率的增加,T系数((风险项损益值一确定项损益值),确定项损益值)的降低。人们都偏好冒险,不管是赢框架还是输框架。研究假设1b得到了部分验证。

3.3 社会线索影响

概率水平研究描述性统计中,抱负水平与两类

创业决策情境都成正相关,其中与创业选择情境的相关达显著性(r=0.15,p

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创业倾向和抱负水平等对框架效应影响的逻辑回归分析,见表3。从两表可以看出,创业倾向对风险选择、尤其是对创业选择情境下的风险选择有显著影响,这与相关分析的结果一致,研究假设2a得到了验证。然而,抱负水平对风险选择的影响却不明显,假设2b没有得到验证。输赢框架对风险选择的影响都成负向关系,即得益框架下人们更偏好保守、输框架下更冒险。

此外,考虑到研究中创业风险决策情境更有可能企业中高层才更有机会参与,因此,研究比较了损益值影响研究中职位为普通员工与中层及以上员工的差异。逻辑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两样本并没表现出明显差异性,见表4。

本研究认为,关于认知视角的创业或经营风险框架效应研究其样本在“职位是否高层”这点上的差异不会给结果带来较大影响,实际上,以往研究(如Druckman)也没有严格区分职位的差异。普通员工可能没有决策权,但都亲历或体会过重大决策过程。因此,当做创业模拟决策时不会与中高层员工表现出很大差异。正如McNeil和Pauker等的研究发现。专业人员和外行都容易受框架效应的影响。上述观点也将成为本研究主要以普通员工为样本的支持依据。

4 讨论

通过两个情景的重复验证,研究得出了一致结论。假设1a、2a得到了验证,1b部分得到验证,2b没有得到验证。总结得出,创业风险决策情境下,框架效应并不出现在所有正负框架的决策情境中,它受到损益值、概率水平和创业倾向的影响,随着损益值的增加人们倾向保守,而随着概率水平的增加偏好冒险,创业倾向高的个体也更倾向冒险。

损益值的结果与Wang、Ktihberger等研究一致。假设2a也得到了验证,创业倾向对创业风险决策具有显著影响,高创业倾向的个体更偏好风险。这与Steward和Roth元分析结果一致,作者发现创业者比管理者具有更强的冒险倾向,而通常而言,创业者比管理者具有更高的创业倾向。

假设1b只得到部分验证,得益框架下的结论与假设1b相反,也与大多数前人的研究不一致,可能的原因包括:①情境因素,本研究关注的是创业决策情境,而Ktihberger等的元分析采用的大多是以往关于亚洲疾病问题的研究为二手数据,事实也证明Miller和Faglev的研究情境与本研究情境更为接近,此时他们的结论跟本研究也一致。为什么情境不同会导致不一致的结论?原因可能在于社会线索或问题内在相关度对风险决策或框架效应的影响,经营或创业是当今社会的主题之一,人们尤其是年轻一族对此都会有所考虑或受此影响,它不同于亚洲疾病等完全假设的情境;②本研究的实验情境跟前人研究有不一致的地方,以10%概率下的风险决策情境(B选项)为例,

“选择竞争,10%的可能性赢得价值¥800,000的市场:90%可能性赢得市场为¥0”,而Ktihberger等研究采用的实验表述是:“B.请你玩下述游戏:一个盒子里有10个球(9黑1白)。请从中拿出一个,如果是白球,你将获得×元,如果是黑球,则没有任何获益”。与前人的研究相比,本研究的实验对概率水平的表露更加明显,也许这也成为人们偏好高概率下风险项的原因之一。损失框架下的结果与研究假设1b是一致的。Ktihberger等提出,概率的影响部分是通过损益值来起作用的。因此。在损失情境中,随着概率的增大。两选项的损益值逐渐接近,在“确定的损失”和“可能的损失”之间人们显然偏好后者,虽然这个“可能损失”的发生概率比较大。

研究假设2b没有得到验证,抱负水平对创业风险偏好及框架效应不存在显著影响,因此,本研究中抱负水平不是影响框架效应的主导社会线索。另外,不排除这种可能性。即抱负水平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随情境和个人状况的不同而不同,并表现出适应性,很难精确捕捉,本研究用未来3年的期望薪酬来衡量,也许没有很精确地捕捉到。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体现在结合创业风险决策情境,并以有工作经验的样本来研究框架效应结构特征,这突破了以往研究过多以亚洲疾病问题为对象以及以学生为被试的不足。

本研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①情境的设置上。限于现实可操作性,研究一设置的损益值和概率水平情境并没有包含所有数值,因此对结果的推广需保持谨慎;②社会线索的选取上。影响创业风险决策的社会线索很多,限于篇幅本研究只选取了代表性的,其它更多线索的影响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未来研究可以结合更丰富的情境和社会线索,以及选择其它类型的框架效应,如特征框架效应等,来研究其特征和认知加工机制。目前关于框架效应的研究以基础性定位为主,未来加强其应用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4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大学生创业;创业园

创业,是指某一个人或一个团队,以外界现有资源为基础,运用个人或团队力量开创性的去寻求机遇,创立企业并谋求发展的过程。大学生作为最为活跃的群体,拥有将创意付诸实践的强烈愿望。大学生创业无论对于解决就业压力,还是培养创新精神以及实现人生价值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然而面对不确定市场环境下的诸多风险,当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普遍偏低。因此,在风险管理视角下对当前大学生创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对策,以促进大学生创业园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创业企业的成功运营。

一、风险管理的概述

对于风险管理的内涵各研究者有不同的定义。极具权威性的美国COSO在其的《风险管理整合框架》(2004)中将其定义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一个过程,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和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项经营活动,用于确认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对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风险管理整个过程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范,风险决策等内容。

由此可见,企业的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其总体目标在于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同时这一过程需要组织中包括董事会成员、管理者和其他人员的参与,需要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根据经营活动中所处的内外部因素识别和应对各种潜在和现实的风险,以最终实现企业的持续经营和发展壮大。

二、大学生创业风险特征

创业风险是指由于不确定的创业环境、复杂的创业机会和创业者有限的能力等原因而导致创业活动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即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大学生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思维普遍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这些都是学生创业的优势所在。作为在校大学生,其有着很多现实存在的限制因素,致使他们创业更加艰难,包括市场动态、融资方式、法律知识、社会经验等的严重缺乏,所有这些都给学生创业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分析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常见的创业风险主要来自于经验、项目、资金及技术风险四个方面。其中经验风险主要包括社会关系、社会经验及法律、信用和团队意识等因素,项目风险反应在项目选取、市场定位和环境判断上,资金风险表现为资金的筹措及团队利益的分配,而技术风险通常产生于技术的水平及其应用领域和创新能力。

三、个案研究

通过对风险管理概念和特征的认识,本文将以绍兴文理学院大学生创业园为例,就解决大学生创业问题展开具有针对性的剖析。

(一)创业园概况

绍兴文理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创办于2009年3月,是学校基于金融危机的背景和严峻的就业形势设立的大学生创业实验园项目。设立初衷在于为有创业愿望和已在自主创业方面崭露头角的在校学生个人或者创业团队,提供“准创业”、“模拟创业”的平台,促进大学生成功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

作为全省乃至全国学生创业园建设的先行者,该校创业园项目当前主要涉及广告设计、媒体推广、数码电子、物流、教育培训、环境检测、花木工程、纺织品设计等领域,包括绿舍生态花卉工作室、绍兴天艺广告公司、绍兴体育健身服务机构、兰草布艺中心、炫染坊等。创业园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成果也逐渐显现,一些项目经过“孵化”羽翼渐渐丰满,涌现出了一批创业榜样,如兰草功能纺织品与布艺创意中心的徐海涯在2010年纺织品博览会上获得“越隆杯”首届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唯一的一等奖,并成为越隆集团的签约设计师。

(二)创业园存在的风险

截至当前,尽管创业园入驻企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越来越多的创业“金点子”从设想变为现实,但通过对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团队的调查分析可见,创业园现存项目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如下(见图1):

1.经验风险。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创业经验风险成为最大的潜在风险。创业园受访的项目负责人均表示,大学生创业者在年龄、阅历等方面尚不成熟,在社会关系中也缺乏必备的经验,对法律、信用和团队意识缺乏深刻认识。其中社会关系、社会经验在此风险中分别占38.6%和34.7%,法律、信用和团队意识占26.7%。

2.项目风险。选择可行性的创业项目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在大学生创业项目风险中,项目选择占37.8%,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创业者只看到项目新颖性而忽视项目的可操作性和风险的不确定性,导致选择团队成员时缺乏理性;对于市场定位等相关的前期准备不足,市场定位在项目风险中占35.2%;创业环境的复杂性也导致27%环境判断风险。

3.资金风险。资金风险是创业风险的重要来源,大学生团队在初期创业中资金基本来自成员出资,银行贷款申请难、手续复杂等问题导致资金筹集成为风险的主要原因,占41.5%。创业园的多数受访的团队成员表示,创业者自身财务运作能力不足,资金投资和利润分配也是重要的风险。

4.技术风险。由于创业技能不足,创业园项目团队存在较高的技术风险。调查显示:20家企业均表示在整个创业过程中因专业技术水平不足、技术应用能力缺乏及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等导致创业活动遭遇风险。其中本身的技术水平占44.2%,技术运用占33.7%,技术创新占22.1%。由此可见创业者自身的技术水平、创业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仍待加强。

(三)大学生创业风险管理的总体策略

第5篇

关键词:创业过程;创业风险;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11)06014104

作者简介:王 锋(1976-),男,湖南桑植人,吉首大学学生工作部政工师。

一、创业风险的提出

美国着名创业学专家Timmons在其提出的Timmons创业模型中认为,创业过程就是创业机会、资源、团队之间高度配置适当的动态平衡过程。但随着时空的变迁、机会模糊、市场不确定性、资本市场风险及外在环境等因素的冲击,这三个要素也会因为相对地位的变化而产生失衡的现象。这种失衡现象称为创业风险。对于风险的理解,一般有两个角度,一是强调了风险表现为结果的不确定性,一是强调为损失的不确定性。前者属于广义上的风险,说明未来利润多寡的不确定性,可能是获利(正利润)、损失(负利润)或者无损失也无获利(零利润);后者属于狭义上的风险,只能表现为损失,没有获利的可能性。风险的核心含义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或损失”。如果采取适当的防范策略使破坏或损失的概率不会出现,或者说在智慧认知和理性判断的基础上,继而采取及时而有效的防范措施,那么风险可能带来机会,由此进一步延伸的意义,不仅仅是规避了风险,可能还会带来比例不等的收益,有时风险越大,回报越高、机会越大。因此如何判断风险、选择风险、规避风险继而运用风险,在风险中寻求机会创造收益,意义将更加深远而重大。鉴于此,大学生创业风险是指在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过程中,因创业环境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创业机会的复杂性,创业企业的多样性,大学生创业者及其创业团队的能力不足,以及创业投资者实力有限等因素而导致创业结果的不确定性。

二、创业风险的识别及方法

既然创业风险是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那么直面风险并化解之,是创业过程中的重要任务。风险识别是应对一切风险的基础,只有识别了风险才可能有化解的机会。同时风险也是一种机会,应该开拓、提高它积极的作用。(一) 树立正确的创业风险意识

创业风险识别是大学生创业者依据企业活动,对创业企业面临的现实以及潜在风险运用各种方法加以判断、归类并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大学生创业者都必须掌握风险识别的能力,并不断提高这种能力。作为大学生创业者,应该正确树立识别企业风险的基本理念,具备以下意识(1)未雨绸缪的观念。创业风险需要大学生创业者通过创业活动的迹象、信息归类,认知风险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不仅要识别风险所面临的性质及可能的后果,更重要的是(也是最困难的)是识别创业过程中各种潜在的风险,为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据。(2)有备无患的意识。创业风险的出现是正常的,带来一些损失也是正常的,既不能怨天尤人,也不能骄兵轻敌。关键的问题是要密切监视风险,减少损失,化解不利,甚至转化为盈利的机会。(3)实事求是的精神。虽然风险识别是一个主观过程,但是必须遵循客观规律。风险识别十分复杂而细致,应按照一定的程序、标准、方法科学有序系统地分析各种现象,对企业的面临的风险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估。(4)持之以恒的思想。由于创业风险伴随着整个创业过程,同时风险具有可变性和相关性的特点,所以大学生创业者必须要有“持久战”的准备。风险的识别工作应该是连续地、系统地进行,并成为企业一项持续性、制度化的工作。发现和识别风险,是为了防范和控制风险。如果大学生创业者在企业未发生损失之前就能够识别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那么这个风险是可能被管理的,因此风险识别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点。

(二) 创业风险的类型

按照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划分,创业风险一般可分为主观创业风险和客观创业风险。按照创业风险的内容划分,创业风险可分为技术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生产风险、管理风险和其他风险等。(1)技术风险是指大学生创业者经常以其自主知识产权开发生产等方式创立科技创新性企业,技术含量高、投资风险大。因为技术成功、技术前景、产品生产、技术效果及技术寿命等众多不确定性因素,使得技术很容易在市场竞争中丧失优越性乃至被淘汰,引发投资贬值或投资失败。(2)政策风险是指生产产品或生产技术不符合国家或地方的环保政策、能源政策、科技政策等等,或因为海关限制,无法获得产品、生产设备、辅助材料、技术方法的进口许可等等。(3)市场风险是指市场情况的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损失。主要表现为市场接受能力、市场接受时间、产品扩散速度和竞争能力的不确定性。生产新产品的企业在创业初期往往缺少资金和强大的销售系统,能否在短时间内占领市场都有待于时间的考验,大学生创业者在短时间内很难准确估计市场能否接受及接受的数量。(4)生产风险是指主要表现在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因为生产工艺的不合理或现有工艺落后导致难以实现大批量生产;原材料供应短缺、生产周期过长或生产成本过高;产品检测手段落后,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等等。(5)管理风险是指因创业企业管理不善产生的风险。大学生因为管理企业经验的缺乏而导致的管理制度风险、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营销管理风险等等。当创业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上以后,对企业管理的需要就日渐凸显,管理不善会导致内部消耗巨大、重要员工流失、产品销售不畅等一系列风险事件的发生。6.其他风险主要指创建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需要具有良好前景的项目、足够的资金、优秀的管理等不可或缺的条件。企业作为组织本身是在宏观的外部环境中活动的,宏观环境中的自然地理因素、人口构成流动因素、技术革新因素、政治与法律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导致既可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机会,也会对企业造成潜在或直接的威胁。创业风险种类繁多,贯穿并交织于整个创业过程,但是这些风险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创业本身就是一个识别风险和应付风险的过程,风险的出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创业风险的存在是客观的;创业所依赖的影响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它们不断变化、发展甚至变得难以预料,造成创业风险的不确定性;创业有着成功或失败的两种可能性,创业风险具有盈利或亏损的双重性;随着影响创业因素的变化,创业风险的大小、性质和程度也会发生变化;另外创业风险与大学生创业者的行为紧密相连,同一风险采取不同的策略,将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三)创业风险评估技术

大学生创业者要系统、科学、全面和准确地对企业的总体风险,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必须根据不同性质与条件,按照一定的途径,运用一定的方法,或者借助一定的工具来实施。比较重要的风险识别评估的技术包括:SWOT分析法、ATA事故树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AHP层析分析法等。

1.SWOT分析法。SWOT方法指列出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并将这些风险与大学生的创业活动联系起来考察,以发现各种潜在的危险。风险涉及创业企业的所有资源,包括实物、金融、无形资产等,尽可能列出创业企业需要的其他设施、条件,以及企业的宏观环境(自然、社会、政治、法律和经济等)和微观环境(投资者、消费者、供应商、政府部门和竞争者等)。通过对上述因素的分析,明确企业面临的机会及威胁,发现企业的优势与劣势,采取相应对策。

2. ATA事故树分析法。ATA事故树方法,指利用逻辑关系、因果关系以及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等,运用逻辑推理,对创业中涉及的主要风险事件,按时间顺序和事件的成功或失败因素组合在一起,确定系统最后的状态,发现风险产生的原因及条件。本方法有利于对各种系统性危险进行识别和评价,了解创业过程中风险的动态变化。

3.模糊综合评价法。由于有创业过程中随机事件的是否发生的不确定性和企业本身状态的不模糊性。在这种认知不确定的状态下,基于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再分别确定个因素的权重和隶属度向量,获得模糊评判矩阵,最后进行归一化的模糊运算并得到模糊评价的综合结果。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及非确定性情境下企业风险识别及评价问题。

4.AHP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按企业风险的性质和企业的总目标将此问题分解成不同层次,分为最低层(供决策的方案、措施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序并构建多层次的分析模型。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信息不足对企业带来的风险。在运用上述评估技术时首先要通过调查、问讯、现场考察等途径获得;其次,需要敏锐的观察和科学的分析对各类数据及现象作出处理。根据对于信息的分析结果,确定风险或潜在风险的范围。根据量化结果,运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假设、模拟等方法,进行风险影响检验评估,预计可能发生的后果,最后提出方案选择及确定处理风险的方法和行动方案避免损失时间、精力和资源。

三、创业各阶段风险与防范策略

风险贯穿于整个创业过程,各个阶段的创业风险既有共同的特征,也有自身独特的特征。创业风险在各个阶段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所以应对和化解风险的方法和手段也不尽相同。笔者根据不同创业阶段所面临的风险,针对性的提出了风险识别与评估分析方法,并从大学生创业促进体系的主体层面如大学生创业者自身、高校、政府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防范策略。

(一) 创业准备阶段的风险与防范

创业准备是指在打算创业到创业初期的这个阶段。这一阶段所存在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政策风险等方面。本阶段损失的风险达到60%以上。例如产品如何从构想、概念或初始形态发展成产品;企业人员较少,只有创业者或少数几个技术人员,没有或没有胜任的管理人员;未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大学生创业还未充分理解政府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及要求等等。在实施相应的风险防范策略时,企业可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和AHP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从大学生创业者个体层面上主要是增强学生个体的创业风险识别能力、创业兴趣激发等。根据ScottA.Shane的观点,信息在创业者机会风险识别中起了核心作用,大学生创业者需要拥有从新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和识别有价值想法的能力、广博的知识基础、适当的思维方式等等;从高校层面来看,高校在创业准备阶段可通过创业课程、创业竞赛等教学训练活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学习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促使更多的学生掌握创业技能。如吉首大学把“职业价值观自测量表”和“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量表”引入课堂,进一步帮助学生发现和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特长,从而使学生科学地作出职业规划。为使讲授内容在更大范围推广,讲师团成员将教案进行整理编撰成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特色教材《大学生学习与谋职指南》,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创业教育。另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奖励、允许休学创业等办法鼓励学生创业;政府层面在这个阶段应加大指定创业机会、创业技能、创业激励方面的政策并加大宣传和普及力度,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以使潜在的创业者大学生能得到创业所需的各种资源。

(二) 创业初级阶段的风险与防范

在创业初级阶段,大学生创业者要把具有潜在商业价值的创新或商机通过设立企业变成现实。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生产风险和管理风险等。企业开始制造生产少量产品,一方面是通过实验进一步试排除技术风险;另一方面要进入市场试销、接受市场的检验与信息反馈。开始生产时,因技术或规模的原因,生产成本往往较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短期内无法迅速扩展市场至预期水平;加之一些预料之外的因素等;创业者无法有效管理、无法吸引优秀经理人等原因,损失的风险在50%左右。在实施相应的风险防范策略时,适宜采用SWOT分析法和ATA事故树分析法去评估创业初期所面临的风险与机遇。资源获取和整合能力对大学生创业者至关重要,创业者必须要快速获取并整合实际创办一家企业所需的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高校可以通过创业沙龙、创业基金、创业联盟等形式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建立优势互补的创业团队,同时为创业学生提供资金支持或贷款担保,利用高校科技园提供孵化服务等等,比如吉首大学在湖南省内高校中率先建立SIYB培训基地,开展了SIYB(创办你的企业)创业项目沙龙式培训。它包括“产生你的企业想法”(Generate Your Business Idea-GYB)、“创办你的企业”(Start Your Business-YB)、“改善你的企业”(Improve Your Business-IYB)、“扩大你的企业”(Expand Your Business-EYB)四个部分,完全模拟创业实际过程演绎并合理设计案例,突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政府方面在这个阶段首先要为新创企业在登记注册、信息服务、劳动用工、社会保障、税收政策、企业融资等方面提供法律保障。如2003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是我国制定的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第一部专门法律。

(三) 创业成长阶段的风险与防范

这个阶段,企业产品日益成熟,企业盈利增加,有能力进行市场开拓及产品升级开发,技术已不再是主要风险。此时,市场风险、管理风险日益凸显,由于技术成熟,部分仿造、山寨版产品开始出现,会挤走一部分市场;同时,大学生创业者大多靠技术起家,对市场营销并不熟悉。但是,与前两个阶段比,损失的风险已经降低约25%。除此之外,企业面临着技术革新因素、政治与法律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导致的其他风险加剧,在某种意义上会导致大学生创业者的功败垂成。在实施相应的风险防范策略时,适宜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就大学生创业者个体来说其管理技能、管理经验、战略规划等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一方面,应坚持生产增长与市场开发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解决好增产与市场开拓的矛盾,增加资金回收;另一方面,坚持产品的技术升级、产品开发与企业组织管理机构的更新、变革等工作。高校在大学生的创业成长期仍可以通过提供管理咨询与决策和提供人才服务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如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MBA教育,开设创业研究基地等为创业者提供技术研发平台,为创业者的企业输送高质量的毕业生等等;政府在企业成长阶段需要进一步的为企业提供法律和政策服务外,还需着力规范市场,创建和谐有序公正的竞争环境等等手段为新创企业保驾护航。

第6篇

关键词:董事会群体断裂带;企业风险承担:社会认同理论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7)01-0101-07

一、引言

Kim和Lu以及李文贵和余明桂研究发现,风险承担是一种积极的企业行为,有助于企业加快资本积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企业风险承担呢?对此问题的解答主要集中于三个层面:一是社会层面,Anf和Lee认为,经济水平、资本市场状况以及文化价值观等会影响企业风险承担;二是企业层面,Atting等研究了企业特征以及公司治理因素对风险承担的影响,比如企业性质、企业生命周期、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等;三是个人层面,余明桂等依据高阶理论发现,高管人口统计特征或心理特征等也会影响企业风险承担。

前两个层面倾向于将企业作为分析单位,忽略了企业风险承担决策主体――董事会的作用。个人层面虽然关注到决策群体在企业风险承担决策中的作用,但这些研究仅仅关注了决策群体的某项个体特征,或者某些个体特征在决策群体内的分布程度,鲜有文献关注到董事会成员多重个体特征组合所形成的属性格局或者构型可能会给企业风险承担带来的影响。自Lau和Mumighan创造性地提出群体断裂带(或群体断层)概念以来,学者研究发现,群体断裂带对群体效能具有重要影响。例如,Kunze和Bruch研究发现,高强度的群体断裂带加剧了社会认同,容易形成相互排斥的子群体,导致群体绩效下降;Rico和Molleman研究发现,较强的群体断裂带会使决策质量下降。由于董事会也是一个决策群体,因此笔者借鉴群体断裂带概念,考察董事会的群体断裂带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

笔者基于我国沪深上市公司2010-2015年间440家上市公司数据,实证研究发现:董事会群体断裂带强度对企业风险承担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董事会群体断裂距离、企业性质对群体断裂带强度与企业风险承担之间关系发挥调节作用。

与现有文献相比,笔者可能的新意主要体现在:(1)首次从董事会群体断裂带视角研究其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这为企业风险承担的现有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2)关于群体断裂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群体断裂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笔者考察群体断裂带对企业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拓展了群体断裂带的现有研究边界。(3)笔者发现,董事会群体断裂带强度确实对企业风险承担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并且群体断裂带距离、企业性质发挥显著的调节作用,这些发现也为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建设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二、文献述评

风险的本质是一种不确定性,从企业层面上来讲,企业风险是企业收益流的不确定性。余明桂等认为,风险承担反映的是企业管理者在投资过程中,对那些预期收益和预期现金流充满不确定性的投资项目的选择。对于企业风险承担影响因素的研究,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社会层面和企业层面。企业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其经营发展必然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经济、政治、法律等变化都会造成企业风险决策的差异。企业层面的主要影响是在公司治理方面,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以及管理层激励等因素对企业风险决策均有重要影响。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机制,现有文献主要以高阶理论为基础考察决策群体成员的某项特征对风险承担决策的影。比如,Harioto等研究了董事会的多样性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而Lau和Murnighan开创性地提出群体断裂带概念,Lau和Murnighan以及Bezrukova等将群体断裂带定义为依据某个或某几个特征将群体划分为若干个子群体的假想线。这一概念不仅考虑了群体内的多种特征,而且还关注到了这些特征在群体成员中的排列组合以及由此划分的子群体的数量。群体断裂带与多样性虽然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两者还是具有本质上的差异。关于多样性的定义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观点,谢小云和张倩认为,多样性的概念反映的是个体特征在群体成员之间分布的离散程度,群体断裂带则强调了成员多重个体特征的分布格局或构型。Thatcher等运用一个简单例子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差异。表1描述了两个假想工作群体的成员构成及各自的特征。

由表1可见,工作群体(1)和工作群体(2)均由A、B、C和D四位成员构成,各群体的全部人口统计特征都表现出相同的多样化程度,但是工作群体(1)明显存在断裂带。工作群体(1)中成员A和成员B在种族、性别、年龄以及职位上非常相似或相同,成员C和成员D亦是如此,而且A、B和C、D在相同的特征上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工作群体(1)中存在明显的断裂带将群体划分为分别由A、B和C、D组成的两个子群体。在工作群体(2)中虽然成员特征的类别以及各类别的人数与工作群体(1)相同,但是群体(2)中不具有各项特征都较为相似的成员,也就无法划分成为不同的子群体,因此很难形成断裂带。断裂带虽然存在于多样化的群体中,但是并不是所有多样化的群体内部都会产生断裂带。当团队多样化程度较高时,成员特征相互重叠的可能性较小,这种情况下比较不容易产生断层;当团队多样化程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因为成员所具有的属性特征有限,特征重叠的可能性较大,更加容易产生断裂带。

Tuggle等首次将群体断裂带的概念应用到董事会情境中,研究了董事会群体断裂带对公司创业问题的影响。由于较强的断裂带需要董事会分配大量精力处理子群体间的冲突及沟通问题,所以如果董事会群体断裂带较强,董事会成员之间难以对公司创业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目前关于董事会群体断裂带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主要集中在其对企业战略选择及价值创造的研究。比如,Kaczmarek等从权变视角考察董事会群体断裂带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以及公司治理情境特征的调节作用。李小青和周建提出了董事会断裂带与董事会成员努力程度、决策冲突、信息共享的关系。周建和李小青与李小青和周建以大样本实证分析了董事会群体断裂带与企业价值、企业创新战略以及企业战略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任务导向董事会断裂带对企业价值以及企业战略绩效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企业创新战略会产生积极影响。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社会认同理论是由Tajfel等提出,该理论缘起于对群体间种族中心主义的研究。种族中心主义是指内群体偏好以及外群体歧视。这种群体间的态度与行为反映的是一个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客观利益,当群体目标出现不一致时群体之间就会出现竞争,产生群体间相互歧视、相互敌对的态度。Tajfel等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社会认同理论,即个体认识到自己属于某一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该群体成员带给自己的情感和价值。社会认同是对社会群体的一种认同作用,是由属于同一社会类别的全体成员得出一种自我描述。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环境,存在一种将自己分类到一个或多个群体中的潜在倾向,在群体成员资格基础之上建立自己的认同,通过所属群体的规范来界定自己的适当行为,同时个体会坚守与其他群体的边界。Tajfel等认为,人们总是争取积极的社会认同,个体倾向于通过加入该群体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这种积极的社会认同是在内群体以及相关外群体的不断比较中获得。群体之间的比较是群体成员获得积极认同的重要手段,个体会以积极的特征来标定自己所属的群体,同时以消极的特征来标定外群体。个体在群体比较中会突出自己某方面的特长使得在群体比较中表现得更为出色,并以此满足自尊需要。同时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个体会主动在重要维度上夸大不同类别之间的差异,而将自己所属群体内的个体差异最小化。个体因内群体与外群体之间对自己有利的比较为内群体成员提供了较高的主观声望,伴随而来的是积极的社会认同,Tajfel等认为,这种满足内群体成全自尊或自我激励需要的社会认同是产生群体问冲突和歧视的根源所在,这种属于某群体的意识会强烈地影响人们的知觉、态度以及行为。

董事会是由一些具有特殊背景、技能以及自身利益的个体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互相协作的群体,董事会成员往往被认为是企业决策体系中的精英人员。虽然有学者将董事会成员作为同质的单一体进行研究,认为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差别不大,但是大量的研究都已表明,董事会成员的认知模式以及行为动态在群体环境中会变得更加复杂。董事会作为企业决策的核心,其成员在性别、年龄、任期、教育背景等特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程度,根据相似吸引范式,董事会成员会寻找与自己特征相似的其他成员逐渐形成若干个子群体。基于董事会成员各种特征(例如性别、年龄、教育背景等)的分类会激发社会比较过程,使群体成员产生组内和组外的意识,由此形成董事会群体断裂带。社会认同理论以及自我分类理论认为,不同子群体之间会发生社会比较,这种比较会使内群体成员产生“我们-他们”的分离,这种分离会使董事会成员产生内群体支持和外群体歧视这样的偏见,进而产生认知冲突和群体矛盾。当董事会群体断裂带强度较大时,董事会成员对于所属子群体的认同会更加强烈。甚至超过了对董事会作为一个决策整体的认同,子群体成员间认同差异的增大可能导致子群体之间的认知偏见更加严重。

Watson和Kumar关于不确定性条件下群体决策的研究表明,共享目标的达成以及决策责任的分散有助于决策群体做出高风险决策。Harioto等认为,如果决策群体可以通过信息交换以及群体内部的讨论形成被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的共享目标,那么群体决策将更加偏向极端,群体成员也更加愿意尝试风险较高的决策。此外由于决策失败的责任由决策群体所有成员共同承担。因此,决策者倾向于选择高风险决策。当企业董事会内部的群体断裂带强度较弱时,不同子群体之间的社会比较弱化,董事之间不会发生强烈的冲突,信息的交流以及沟通讨论更加顺畅,如此董事会可以更加迅速地形成被普遍接受的共享目标。此外,群体成员之间的和谐有助于形成情感纽带,可以促进群体责任在个体之间的扩散,换言之决策失败的后果由董事会整体共同承担而不会由某个个体或者某个子群体来承担。因此,这样的董事会倾向于承担较高的风险。与群体断裂带强度较弱的董事会相比,具有较强群体断裂带的董事会面临着更加严重的沟通障碍以及子群体间的认知偏见,由于子群体之间的冲突更容易产生不信任、不理解的消极情感,因此,董事会内部很难形成一个可以被大多数成员普遍接受的共享目标。另外在这样的董事会中各个子群体之间更多的是一种互相比较、互相排斥的氛围,很难像群体断裂带较弱的董事会那样形成可以分散责任的情感纽带,为了避免承担决策失败的责任,董事会在最终决策上倾向于更加安全有所妥协的决策,因此,董事会内部存在较强的断裂带时,董事会所愿意承担的风险水平更低。为此,笔者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O:董事会群体断裂带强度对企业风险承担产生负向影响,即董事会群体断裂带强度越强。企业风险承担水平越低。

四、研究设计

1.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笔者选取了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10-2015年间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由于根据Fau算子运用穷举法进行董事会群体断裂带计算时,宜选用董事会规模在7人以下的公司,而我国《公司法》规定,董事会规模应在5-19人之间,因此笔者使用董事会规模为5-7人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并根据研究需要,剔除了金融类和ST类上市公司。最终样本为440家上市公司共931个观测值。笔者所用数据来自于国泰安研究服务中心CSMAR数据库,部分缺失的董事会成员信息根据巨潮网、和讯网进行手工补充。

2.变量测量

现有研究主要使用企业盈利波动性和股票收益波动性两种方法测量企业风险承担。由于企业盈利波动性作为一种财务性指标,会受到企业财务报表的约束与限制,其受操纵的可能性较大,而股票收益波动性可以规避这种问题,能够较好地反映企业的风险承担行为,因此也常用来作为企业风险承担的测量指标。因此,笔者借鉴Coles和Daniel的研究。采用股票收益波动性来测量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即年化股票日收益波动率标准差的对数值(Risk),计算公式为:

(1)

其中,ri,j,t为公司i在年度j内第t日的收益率,T为每个会计年度内的总日数。

笔者根据Thatcher等提出的Fau算子测量董事会断裂带强度(Fau)。借鉴已有研究采用的方法,笔者选取董事会成员的年龄、性别、学历、任职期限以及法定来源作为计算基础。其中,董事会学历分为本科以下、本科、硕士以及博士,任职期限为董事从上任之初到统计截止时间在公司的任职时间,法定来源是指董事会成员是执行董事还是独立董事。具体计算公式为:

(2)

根据李文贵和余明桂、Nakano和Nguyen等的研究,笔者选择如下控制变量:公司规模(Fsize),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财务杠杆(Leverage),资产负债率;公司成长能力(Growth),企业营业收入的增长率;股权集中度(CR_5),公司前5位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企业上市年限(Age),企业上市年限的自然对数值。另外,笔者还控制了行业(Industry)和年份(Year)的影响,以虚拟变量加以度量。

五、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表2给出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与变量间相关系数。从表2可以看出,样本企业的风险承担平均水平为负,表明我国多数企业风险承担水平普遍较低。董事会群体断裂带强度均值为02424,这反映出我国多数样本企业董事会内部存在着群体断裂带并且断裂带强度较高。从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董事会群体断裂带强度(Fau)与企业风险承担水平(Risk)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earson系数为-02495,且在1%水平上显著),这与前文假设的预测相符:其它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系数相对较小。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表3给出前文假设的回归结果。基准模型给出包括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模型(1)将董事会群体断裂带强度变量(Fau)引入基准模型。

回归结果表明,董事会群体断裂带变量(Fau)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董事会群体断裂带强度对企业风险承担水平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与前文研究假设一致。

群体断裂带强度是指以相同的方式将群体按照某种或多种特征进行划分形成子群体的程度,反映的是子群体内部同质性和子群体间异质性程度,是将群体划分为若干子群体的假想线的清晰程度。

自群体断裂带的概念提出以来,大多数学者仅关注了断裂带强度这一维度,近年来学者对断裂带的结构进行了补充,将应用于社会学、组织行为学中的“距离”维度引进群体断裂带中,并对这两个维度的内涵与测量做出清晰的界定。Bezrukova等提出断裂带距离反映的是一个子群体在多大程度上有别于另一个子群体,它计算的是不同子群体质心之间的距离,测度的是由断裂带划分而成的不同子群体之间的差异程度。例如,A群体中有两名25岁女性和两名50岁男性,B群体中有两名25岁女性和两名30岁男性。两个群体可以根据性别和年龄清晰地分为两个子群体,即断裂带强度相同,但是两个群体中子群体的差异化程度明显不同,A群体两个子群体年龄差距大于B群体中子群体的年龄差,因此A群体断裂带距离更大。为此,笔者进一步考察董事会群体断裂带距离对断裂带强度与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关系的影响。模型(2)将董事会群体断裂带强度与距离交叉项变量(Fau×Dis)引入回归模型。发现董事会群体断裂带强度与距离的交叉项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董事会群体断裂带距离负向调节了断裂带强度与风险承担水平关系,即董事会群体断裂带距离越大,群体断裂带强度对企业风险承担的负向影响越弱。

Thatcher等以及李小青和周建认为,董事会持股有利于增强董事会成员对于股东利益的认同,促进董事会成员跨越断裂带迅速地达成明确的共享目标,弱化由群体断裂带所引发的信息共享障碍、决策冲突等。为此,笔者进一步考察董事会持股对断裂带强度与风险承担之间关系的影响。模型(3)将群体断裂带强度与董事会持股交叉项(FauxBstock)引入回归模型,发现该交叉项回归系数为负,但未能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水平,说明董事会持股对群体断裂带强度与风险承担之间关系并无显著调节作用。得到这一实证结果其原因可能是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中董事会持有股份相对较少,没有发挥出长期激励作用。另外,我国目前没有完全开放对于董事会持股的管制,相关法规的限制也抑制了股权激励效果。

考虑到对于不同性质的企业而言。群体断裂带对风险承担的影响可能会有所差异。因此笔者引入企业性质变量。模型(4)将董事会群体断裂带强度与企业性质的交叉项(Fau×State)引入回归模型,发现该交叉项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企业性质对断裂带强度与风险承担关系有显著的负向调作用,即与国有企业相比,私营企业中的董事会群体断裂带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更强。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国有企业具有较多的社会职能,承担了很多政策性负担,在决策过程中会受到来自政府方面的干预。而私营企业则没有这些限制,在决策过程中更加自由,由群体断裂带导致的各种认知偏见难以消除或减轻,因此致使私营企业中的董事会群体断裂带对企业风险承担的负向影响越强。

第7篇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都在发生着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科学技术的创新、企业的重组、以及消费者不断出现的多样化的需求偏好等,都在无形中使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这些21世纪经济舞台上的主旋律使企业面对的风险概率逐渐增加。从而使企业投资风险事故的发生规模逐渐加大。

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并且是无法避免的,企业只能通过各种方式来降低风险的发生,但是并不能完全消除风险。长久以来,很多企业的投资结构严重不平衡。许多企业投资时盲目的将投资目光放在了粗放型增长、低水平产量的方面,从而忽略了市场竞争的规律。有的企业甚至因为不能正确的预见投资风险而使企业面临破产。因此,现代企业要想在不断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在面对重大的社会观念转型、面对各种人为事故和自然灾害时、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时、面对各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时,必须树立新的风险管理理念,对企业的各种风险进行科学的管理,并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使企业的风险投资降到最低。

二、企业风险投资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一)企业风险投资的概念

企业的风险投资又被称作创业投资,主要是指企业为了促进行业高科技的产业化发展,以股权资本的形式将资金专门投向存在着较大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开发领域,并期待成功后能通过股权的转让来获得较高资本的收益的一种投资行为。

(二)风险投资的基本特征

1、是一种具有较大风险的投资

风险投资主要支持的是高新科技、产品的创新,所以在技术、市场、经济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投资风险,一般而言投资成功率平均只占到30%左右。美国曾经有一位经验丰富的风险投资家认为:在他们投资的项目中仅有三分之一的投资非常成功,并取得了高额的回报,有三分之一的投资与投入资金基本持平,另本文由收集整理外还有三分之一的投资几乎是血本无归。但是,面对高额的投资回报率,很多企业仍将风险投资作为企业的一项投资活动,仍旧吸引着全球各企业的目光。例如:1977年创业的美国的阿普尔公司,在短短的几年后,一美元的投入就获得了240美元的高收益。可见风险投资的吸引力是多么巨大。

2、是一种典型的组合型投资

很多成功的风险投资案例证明,如果采取组合投资,将是企业风险投资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就要求企业不要将所有的资金全部投放在一个项目、一个阶段、一个企业中,而是将投资均衡的投放在不同的企业和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和项目中。这种分散式的组合投资将投资的风险成功的进行了分散,只要有一部分投资获得成功,就完全可以弥补其他投资带来的损失。企业也可以只投入所需资本的一部分,不必承担全部投资,这样可以避免企业孤注一掷。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统计数据表明,美国很多企业的风险投资大多数集中在新企业的创业成长阶段,占投入资金的80%左右。

3、属于一种长期投资

一般的风险投资要经历3至7年的时间才能获得收益。在投资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的对那些有希望成功的项目或企业不断的进行增资投资,故此,很多人将风险投资称作是“勇敢并且有耐心的资本”。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经济环境,投资者们必须具备“十年图破壁”的强大魄力,对待风险投资多一份冷静和耐心,少一份浮躁和急躁。

4、属于一种权益性投资

风险投资的本质并不是借贷资金,而是一种明显的权益资本投资。投资的着眼点并不在于投资对象当前的盈亏上,而是在于对投资企业或项目的发展前景或资产的增值上。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希望通过对投资企业的上市或出售转让变现而取得高额的回报。

5、是一种非常专业的投资

企业的风险投资并不是单纯的向投资企业的创业者提供资金,而是企业的管理者凭借自己积累的丰富学识、经营管理经验、广泛的社会关系等向投资企业提供这些资源,并积极参与企业的创业,与企业的创业者共同创办企业的经营管理,帮助企业的创业者取得经营的成功。

三、风险投资的构成要素与风险投资企业的特点

(一)风险投资的构成要素

风险投资的构成要素主要包含:投资者、风险投资公司、风险企业。一般而言资金开始从投资者流向投资公司,经过投资公司对资金和企业筛选后做出决策,再由投资公司将资金流向被投资风险企业。

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已经吸引了很多的投资目光,包括企业、保险公司、甚至还有外国资本的投入。这些投资者由于知识的欠缺、有限的精力、风险的分散等方面的原因主要讲投资资金转交给投资公司运作,自己很少参与。例如:比尔·盖茨在投资方面的眼光就远超他人。最初的微软公司为ibm的pc机编写了msdos操作系统,售价极低,当ibm正为自己赚取便宜而窃喜时,微软公司为它编写的操作系统遍布全世界,从而为微软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风险投资企业的特点

风险企业实际上就是指那些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是从事高新技术的研发,同时随着不断发展的科技而发生着动态的变化。对于这些极具开拓创新的风险企业而言,一旦研发成功将会使企业高速的运作发展起来,并获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还将

转贴于

推动社会的前进。风险投资企业不同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它具备独特的特征:

1、风险投资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大风险、低成功率的特点

风险投资企业具备很强的探索精神,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技术的不成熟、较高的创新程度等,因此,在新技术的开发研究中会本文由收集整理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失败是十分常见的。美国的风险投资企业中成功率在20%——30%之间。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风险企业投资的对象一般是那些刚起步的高新技术或产品,并没有抵押或担保,另一方面是由于投资的风险企业处于设计的初步阶段还不完善,还不能确定高新技术是否能转化为生产力,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2、风险投资企业具备较高的收益性

风险投资企业一旦取得成功将会带来巨大的收益,将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迅速的扩充国内外市场,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正因为风险投资是一种战略性的未来投资,所以很多投资者往往对投资中的风险视而不见,这主要是受高额回报的影响。

3、风险投资企业是具有知识、技术的高级人才密集的企业

一般来说,那些较为成功的风险企业中集聚着一批高素质的创新技术人才,这是风险投资企业面对激烈变化的市场竞争最宝贵的资源。风险投资企业一般对职工的技术要求很高,一般高技术人才占企业人数的50%——80%,否则将不能胜任。风险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水平,还要具备现代化的科学管理理念和知识。例如:美国的硅谷年产值达400亿美元,而它拥有的博士学位的科技人才有6000名,工程师更是达到15000名。可见,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中,风险投资企业的高新技术人才是多么的重要。

4、风险投资企业具有很强的情报信息和应变能力

风险投资企业的成败除了要拥有一批高新技术人才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情报工作。风险投资企业如果做不好信息情报工作就不能把握企业前进的方向。目前很多国家已经将信息、能源、原材料作为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所以,风险投资企业必须能依靠有效的手段获取到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情报,以便在竞争中一举击败对手。

5、风险投资企业的风险资本具有较低的流动性

投资者一般是在企业创立之初就将资金投入到风险投资企业中,直至企业股票上市或者被收购转让才能获得回报,因此具有较长的投资期。也就使得资金的流动性较差。同时,风险资本一旦退出时,企业撤资将十分困难,这也使得风险投资的流动性低。

四、企业风险投资的控制对策

投资风险的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人员在经过对风险的分析和衡量后,针对企业的投资所面临的不同风险因素而采取的控制风险的措施,从而使企业风险投资消除或减小,并降低企业的预期损失。

(一)风险的避免

在风险投资管理中,风险的避免是一种较为消极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对风险源的中断来彻底消除某一风险造成的损失和一些潜在的负面影响。但是,这种方法的实施也同时带来了风险可能带来的收益的损失。在现实中,风险避免将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地震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生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国家法律政策的变化等。另外,很有可能避免某一风险时带来了其他风险的发生。

(二)风险损失的控制

损失控制主要是指在发生风险之前对企业的投资过程中的某些方面进行调整或重组,以便降低企业投资损失的发生。损失控制主要是通过损失发生的概率来降低企业投资损失的。一般情况下,企业可以采取改变企业的投资风险因素、改变风险因素所处的环境、改变风险因素与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等措施来完成对风险损失的控制。

(三)风险转移控制

风险转移是一种风险控制的基本方法,主要是指企业将自己不愿意承担的分先以某种方式转移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的一种风险管理措施。它主要包括:风险的保险转移、风险的非保险转移。前者主要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后者主要是指控制型风险的转移和财务

转贴于

型风险的转移。企业实施风险的控制转移主要的方法为:出售买卖合同,将风险转移到其他单位或个人。例如:企业可以采取向下承包的形式将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转移到其他经济单位或个人,并按照合同约定将风险转移出去。所有那些无节制的、无限度的风险转移都是违法的、不道德的行为,必须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进行风险的转移。

(四)财务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