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等级划分规则范文

时间:2023-06-28 16:52:16

序论:在您撰写等级划分规则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等级划分规则

第1篇

【关键词】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评分规则

1.前言

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以下简称雪上技巧)是中国潜优势雪上项目之一。本文结合前几年不同版本的国际评分规则的变化,对目前评分规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商榷,寄希望为中国队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借鉴作用。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2012版国际雪联评分规则中雪上技巧的评分内容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本文查阅了与雪上技巧项目相关的文献资料,主要涵盖国际雪联网站、中国期刊网都相关信息。

2.2.2专家访谈法

为获得翔实的研究资料,先后走访了国际雪联官员、国家队教练员以及各国从事裁判工作的专家,所获信息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3.结果与分析

3.1 评分规则在“回转”评分要素方面的变化

表1 雪上技巧回转评分变化

序号 旧版规则评分要素 新版规则评分要素

1 滑降路线 无

2 刻雪动作 刻雪动作

3 缓冲与伸展 缓冲与伸展

4 上体姿势 上体姿势

从表1可以看出,新版国际规则在回转评分要素方面取消了对“滑降路线”的判定。国际雪联之所以做出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在运动员“窜道”方面的判罚加大了力度。

图1 运动员滑降路线“窜道”判罚

如图1所示,运动员在滑降路线方面只要发生“窜道”现象,基础扣分为“0.3”;即运动员从“0”的位置到“1”位置,扣0.3;运动员从“1”的位置到“2”的位置,再扣0.3;运动员从“2”的位置回到“4”的位置的位置实际扣“0.3+0.3=0.6”;另外,在偏离两条滑降路线过程中,还要再追加扣除两个旗门区域没滑行的分数:“0.5+0.5”;所以,图1所示的最后扣分总合为:2.5分。

由图1可知,针对“窜道”现象判罚是相当严厉的,这是新版本国际评分规则将“滑降路线”从回转评分要素中提取出来,并形成单独的判罚条文的重要变化之一。

另外,在“回转”评分要素方面,新版国际评分规则对回转评分裁判的判罚范围扩大到:运动员完成两次跳跃动作后再进行评判,即运动员跳跃动作的着陆情况已经关联到回转评分中,这也是新版国际评分规则重要变化之一。

3.2 国际评分规则在“空中动作”种类方面简化了“7o”系列动作的判定

雪上技巧项目要求运动员在滑降回转的过程中完成两次跳跃动作,这两次跳跃动作包括:空翻类动作和非空翻类动作。其中,本次最新版本的国际规则最明显的变化是简化了“7o”系列的动作判定。

“7o”系列实际上是“偏轴”翻转动作,共分别为两类,即“7oA”和“7oB”动作。这两个动作最大的区别是运动员借助跳台起跳后,当身体沿纵轴方向进行转体时,如果头部在水平位下,则定义为“7oA”动作;反之,如果头部在水平位之上,则定义为“7oB”动作。

本次最新版的国际规则变化是:鉴于在纵轴转体度数相同的前提下,不以头部与水平位的关系来界定动作,即全部判定为“7oA”类的动作。国际雪联针对“7o”系列动作界定的调整,是一种简便宜行的变化,便于裁判员在实际比赛中执法。

3.3 国际评分规则在DNF(不得分)方面的判定变化

本次国际雪联加大了对DNF(不得分)情况的判罚力度:即雪板脱落和滑降过程中“漏旗门”都将被判为DNF。而且,为DNF判罚更加准确,还专门设置了“Gate Line”(旗门线)。

由图2可以看出,“Gate Line”的设置,实际就杜绝了以往运动员错过旗门后返回进行弥补的可能。

由图3可以看出,在双人雪上技巧比赛中,两个人同时比赛时,中间有一条蓝线分隔,如果运动员“窜道”,也将判为DNF。

图2 单人雪上技巧DNF判罚情况图(深色线:DNF)

图3 双人雪上技巧技巧DNF判罚情况图(深色曲线:DNF)

3.3国际评分规则在扣分方面的判定变化

表5 雪上技巧回转扣分的分类

序号 扣分的分类 内容

1 轻度跌绊

2 滑降路线偏离

3 速度调整

4 明显的滑倒 部分赛道明显无回转或无滑行(每个旗门最大0.5分)

5 像子弹一样射出 部分赛道明显无回转或无滑行(每个旗门最大0.5分)

6 轻度触雪 瞬间单手或双手触雪

7 中度触雪 髋部或手臂触雪

8 重度触雪 后背或身体侧面触雪、前滚。

9 完全摔倒 整个身体触地,雪板上没有承载任何重量。

10 完全停顿 任何原因的完全停顿。

注:

1.运动员失控以及双板拖雪无回转滑行超过两个完整的旗门:扣分=1.0(0.5X2个旗门);2.运动员起跳后失去平衡,背拍触雪但没有中断并立即起身滑行:扣分=0.8-1.0;3.运动员完全跌倒后拖雪滑过2个旗门并完全停止,随后继续滑行:扣分=1.5+1.0(0.5X2个旗门)。

从表5可以看出,本次国际雪联对雪上技巧回转的扣分分类更加准确,这种调整有利于裁判员的具体判罚。

3.4 国际评分规则“双重扣分”问题所引发的“负分”现象

国际评价规则的变化将引领着运动项目的发展。

虽然国际雪联针对雪上技巧国际评分规则做出了上述几个方面的重要大变革,但雪上技巧评分规则存在的问题尚未得到应有的解决。例如,“双重扣分”问题。

所谓“双重扣分”是指裁判员先针对运动员的表现进行等级划分,然后再进行扣分。例如,回转评分等级被划分成8级(见下表)。实际情况是:划分等级的过程就已经在“扣分”了,再按扣分的分类进行判罚,实际上是对运动员所犯错误的“双重扣分”。

表6 雪上技巧回转评分划分的等级

序号 等级 得分区间

1 优秀 4.6~5.0

2 很好 4.1~4.5

3 好 3.6~4.0

4 较好 3.1~3.5

5 一般上 2.6~3.0

6 一般下 2.1~2.5

7 差 1.1~2.0

8 很差 0.1~1.0

按照表6的标准,对现行的雪上技巧评分标准对运动员的回转进行判罚,再减去所扣分数,经常会得出 “负分”现象。例如,某运动员的回转被划分到“差”(1.1~2.0)这一档次,如果运动员出现两次跌倒现象,那么就可能会出现“负分”判罚现象。造成“负分”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双重扣分”所引起。

3.5 关于雪上技巧国际评分规则的发展对策

3.5.1 取消回转等级标准,避免“双重扣分”

取消回转等级,只针对运动员的滑行错误进行判罚,可以避免重复扣分的现象发生。

3.5.2 取消雪板脱落DNF的判罚

从公平的角度而言,运动员雪板脱落是无奈的事情,如果因此而强行判罚运动员DNF(不得分),未免过于武断,有失公允。原有的旧版国际评分规则中允许运动员在雪板脱落后重新穿板滑行是比较人性的判罚。

3.5.3 取消“Gate Line”的限制

由于各种原因而引起的运动员滑出赛道,都应该允许运动员返回重新继续滑行,否则,运动员就失去了参赛的机会。

4.结论和建议

4.1结论

4.1.1 2012版国际评分规则部分内容的调整,相对于旧版国际评分规则更加合理和公平。

4.1.2 2012版本雪上技巧国际评分规则对“7o”动作的简化处理,将有利于裁判员进行判罚。

4.1.32012本雪上技巧国际评分规则仍然没有解决“双重扣分”所导致的负分现象。

4.2建议

4.2.1 建议取消回转等级的划分;

4.2.2 建议细化扣分标准,避免重复扣分现象。

参考文献:

[1]门传胜.再论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时钟法”判罚标准[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4):12-15.

[2]门传胜,孙立平.对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时钟法”判罚标准的商榷[J].辽宁体育科技,2004(4):46-47.

[3]龙春生,戈炳珠.自由滑雪评分总则裁判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45-48.

[4]FIS Freestyle Committee. FIS International Freestyle Judging Handbook[S].FIS Freestyle General Rules for Scoring Judging Handbook, Revised: November 2008.

[5]王石安.雪上技巧简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冰雪专刊.2002(22):65.

[6]王旭,王鹏程.国际自由式滑雪裁判员培训综述[J].冰雪运动,2004(10):5-7.

第2篇

一、主题解读

评分规则,是教师在教学前根据学习目标设计的学习要求,由“关键指标”和“区分度”组成,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任务中创造出符合某种特定标准的作品。以往的课堂关注学生“学什么”的问题,而评分规则的运用试图关注学生“学得怎样”的问题。

“一个好的评分规则可以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更多的信息;其中的指标等级划分也可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自身的不足,指导学生自主学习。”[1]评分规则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评分规则得到反映和揭示,进而调整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评分规则中的“关键指标”能指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评分规则的等级划分,即“区分度”,能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不足,并且指明他们需要做怎样的努力才能达到要求。

以前的课堂不太重视评分规则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首先,教师的教局限于预设,课堂是单行道,不越道不调头,丢失师生思维碰撞的课堂生成;学生的学亦限于接受,无创造,是“老师要我怎样”,而非“我要怎样”的学习状态。第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比较含糊,谁也不明确怎样才算是“学会了”。用评分规则组织课堂,变单向告知为双向交流,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变含糊的学为清晰的学,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课例描述

通过四年级美术《猜猜我是谁》一课三上的实践,我们探索如何用评分规则促进学生学习这个重要问题,我们从评分规则的制订、理解和运用三个方面去展开研究。

(1)制订评分规则

在四年级美术《猜猜我是谁》一课的教学中,通过课程标准、教材解读和学情分析,确立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能发现人物背面特征,并能用不同的线条表现和评价”,促进与检测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评价任务“利用发现的人物背面特征进行线描写生和评价”来完成。这样的一个评价任务的实现,需要评分规则的助推,开发评分规则见表图:

这个评分规则表几经磨砺而成,评分规则由“关键指标”和“区分度”组成。通过学习目标分析确定评分规则的关键指标及其评价内容,但在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做不到“服装发饰表现精细”的评价要求。仔细琢磨小学美术第二学段的课程标准,发现问题出在我主观拔高学习要求,忽略四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那这一关键指标的评价内容如何落实?一时陷入纠结。

在第一次试上中,几张学生作业带给了我启发:学生冬季服装材质多样,羽绒、毛领、围巾……各式花纹图案举不胜数,完全可作为表现素材。因为是学生生活中的鲜活素材,更符合课程标准“通过观察、绘画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丰富的想象,唤起创造的欲望”的表现内涵。思考之下,决定将“服装发饰”的评分内容“表现精细”修改为“抓住外形、表现图案”,立足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向课标看齐。

评分规则制定好后,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完善。既立足学习目标,又立足学生学习能力,两条腿走路,才能带领学生迈出有效学习的坚实大步。

(2)理解评分规则

有了评分规则,学生需要理解,才能指导后期的绘画与评价活动。第一次执教结束后,教研组展开研究讨论,觉得先前的“整块区分度”不能做到关键指标的分项评价,为不完全评价。应将评分规则的“区分度”修改如下图:

我困惑无比。“分项区分”?艺术作品整体感知,更多时候只是一种感觉,太难用语言来澄清;要将评价项目逐一拆分,各分出三种表现程度,相当于9种不同的等第,这该如何用语言向学生表述清晰呢?

直到我在第二次上课之后,华师大崔教授及其团队介入课堂观察,提出“样例呈现”的方法,才让我柳暗花明:当语言无法表述清晰的时候,就让样例说话。有了样例,学生就明白了“什么是好作品”;有了样例,学生就明白了“我可以向着怎样的目标努力”;有了样例,学生也就明白了“我、我的同伴究竟画得好不好?”豁然开朗的我决定通过呈现三种不同的样例向学生解释分项区分度,直观告诉学生“这样的(1号)头部外形表现为优秀,而这样的(2号)是良好,这样(3号)为一般……”如下图:

一句“这样的”化解语言无法清晰表述的困惑,将说不清道不明的“区分度”解释得淋漓尽致。学生理解了评分规则,自然将后期的评分规则导学、导评功能发挥至极致。事实上,在我的第三次上课时,这种功能就真的发挥出来了,学生作业呈现出的水平令我兴奋。

(3)运用评分规则

①学了不用,难称“学会”。通过“样例分析”的学习活动,学生对评分规则理解透彻,紧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利用评分规则引导绘画”的学习活动。通过“评分规则于作业纸顶端呈现”和“学生作画”的教学环节,实践对评分规则的理解。“评分规则于作业纸顶端呈现”,让学生参照着画,引领学生绘画过程中的表现,还能在进程中不断给予提醒与帮助。这种绘画不是随意的,而是学生根据评分规则的自觉执行。“学生作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绘画语言阐释对评分规则的理解。这种自觉的、有明确指向的绘画,充分体现了评分规则的导学功能。

②用了不评,难称“会用”。绘画实践结束我组织学生进行了“用评分规则引导评价”的学习活动。通过“教师示范评、学生自评互评和全班展评”的教学环节,进一步理解运用评分规则。教师根据评分规则示范评价,告诉学生如何利用评分规则表展开评价,进而学生也尝试根据评分规则展开自评、互评。每个人都期待得到一个中肯的评价,这种协商式的评价,使学生在观点的碰撞中深化了对评分规则的理解和运用。全班展评,请学生根据评分规则“说说它成为10星作品的理由”,肯定自我,同时提出自我修改意见,促进后续学习。这种作业评价不是感性盲目的,而是在评分规则引领下的理性分享,体现评分标准的导评功能。

但在实际教学中,在我第三次比较完善的执教中,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学生成为专业评论员,能用评分规则指导作业评价,但评分规则指导绘画的“导学”功能没发挥好。原因是评价任务后置了。老师布置作业时说“请按照这张作业评价表的要求,写生前面同学的背面头像”,却没说“画完以后,我们要用这张评价表打星评价”的学习任务。虽然将评分规则设计于学生作业纸顶端,学生却不知道这张评分规则表的用途,整个绘画表现的过程,评分规则未起到引领的作用。课总是有遗憾。若有下一次,我定将评价任务前置,让学生清晰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催生更丰富的学习信息。

三、实践研究后的理性思考

课的结束不是课例研讨的结束。课例实践探索的过程,让我对如何运用评分规则促进学生的学习,有了这样一些体会:

(1)评分规则应合理、清晰、完整

评分规则的关键指标由学习目标而来,是知识重点,但因学习任务的情境性和开放性,很难有客观、统一的评价。为了能让学生有一个合理、公正、统一的评价,评分规则应合理、清晰、完整,使不同评价者对同一任务的评价趋于一致,解决“仁者见仁”的评价困惑。

评分规则应用学生明白的语言,明确的指向,清楚告知学生应该怎么做;评分规则应合理,尊重学生认知特点,不拔高不滞后,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要求;评分规则应完整,除了与学习目标相关的知识“点”的评价,还应有整体“面”的评价,有局部亦有整体。合理、清晰、完整的评分规则,才能促进学生实现公平、统一的评价。

(2)评分规则的制订应注重过程

评分规则的制定注重师生共同研制,而非教师单方面告知。评分规则的制定应经历“关键指标的确立——各指标区分度的解释——根据学生案例不断调整”的过程。这一制定特点决定评分规则非一成不变,而需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因此,教师不能凭一己想法武断呈现评分规则,可以带动学生共同研制:首先,教师依据学习目标确定评分规则的关键指标,呈现方式避免直白告知,可通过“游戏发现”“教师示范”等方法让学生参与进来;接着,通过给“样例”的方式,跟学生共同探讨各个关键指标“最好”和“最差”等级的区分度;再者,收集学生案例,师生商讨如何对评分规则进行调整和完善。评分规则的研制过程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师通过评分规则传达教学期望和意图,学生对照评分规则进行自我评价,知道做怎样的努力才能达到要求。

(3)确保学生理解评分规则

理解是运用的前提。学生理解评分规则,才能对后期的学习任务产生引领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评分规则,可尝试让学生参与评分规则的制定,唯有自己经历过的,才是最深刻、也是最容易理解的。再者,用“同伴样例”呈现关键指标的区分度划分,克服语言无法清晰表述评分规则的局限,为学生理解评分规则提供切实的帮助,亦为下一个学习任务产生更为丰富的信息作铺垫。

(4)科学合理的使用评分规则

“清晰的评分规则和评分指南不仅能帮助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也能帮助学生理解评价的任务要求,促进学生学习的开展。”[2]但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这几点:①前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能根据评分规则的关键指标有针对性地完成任务,发挥评分规则的“导学”功能。②将评分规则置于学生眼睛随时能及的地方,如置于黑板或PPT或作业纸顶端,随时发挥其引领学习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进入评分规则引领下自觉指向的学习状态。

参考文献:

[1]Andrade,H.G.(2000),Using Rubrics to Promote Thinking and Learning,Educational Leadership,57(5),13-19

第3篇

【关键词】电子海图多级网格; 航海用途 ;分幅 ;命名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review of electronicchart subdivision requirements, the HPD multi gridplanning ideas, the new coastal electronic chart multi griddivision method and naming, and ultimately determine thegrid of ENC range Chinese coastal existing navigation purpose layer and naming rules, which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ideas for using HPD system in the production ofChinese coastal grid electronic chart planning.

[keyword] electronic chart navigation multi grid;application; framing; naming

中图分类号:U675.81

1 引言

中国海事自90年代初着手生产电子海图,经过近20年的发展,至今已经具备规模生产的能力,目前公开发行的电子海图已达418幅,引起了国内外用户的广泛关注。

电子海图的要求与纸海图有所不同,但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海事的电子海图目录与纸海图的目录完全一致。纸海图受到海图纸张的限制和方便使用的要求,只能分幅表示,且要考虑用途、海区的完整性等多方面因素。而电子海图的图幅不受大小限制,理论上可用一幅电子海图表示出同一航海用途的全覆盖区域。

随着航海信息量的日益增大,越来越多的气象、水文等因素将被融入ECDIS,这样就会增大电子海图数据的数据量。而空间多级网格的数据组织与管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适用性,可以实现对电子海图数据的切割,解决数据量过大所带来的问题。因此,为实现中国沿海电子海图全覆盖,我们利用“空间多级网格”的思想展开研究,以期为中国海事电子海图图幅的重新规划提供一些思路。

2 电子海图分幅要求

电子海图分幅作为电子海图图幅的一种规划思路,应参照官方电子海图ENC(Electronic Nautical Chart)所遵循的S-57标准,遵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2.1 同一航海用途内数据不能重叠

为了便于有效处理ENC数据,给定电子海图单元(幅)必须是矩形的(由两条经线和两条纬线定界),在IHO S57中明确规定了同一航海用途单元里的数据必须不重叠。

2.2 电子海图实际使用效能

单幅电子海图的数据量应小于5兆,以满足绝大多数的ECDIS和ECS的硬件设备的最低配置要求。

2.3 命名规则符合IHO标准

多级网格电子海图的分幅命名应符合IHO S57的标准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必须是唯一的,符合S57附录B1 5.6的文件命名规则(见图1)。

图1

3多级网格划分方案

多级网格划分即按一定的规则将电子海图空间划分为一定大小的空间区域(单元网格),以单元网格为基本单位,将全国海域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状的单元,实现对全国海域分层、分级、全区域的无缝多级网格化管理[3]。多级网格划分是中国沿海网格电子海图分幅的基础。

3.1 HPD多级网格测绘工程规划方案

2008年,中国海事局参考了日本、加拿大、香港的海事生产模式后,结合中国纸海图和电子海图生产的实际需求,在同年召开的第九次HPD生产研讨会上通过了HPD多级网格测绘工程规划方案。该方案参考了中国地形图分幅原则、根据全国沿海海域的水域特性和产品覆盖情况,以百万网格为基础,将全国海域划分为10万、5万、2.5万、1万四个等级网格(见表1)。

表1

该方案首次提出中国沿海多级网格划分的规则,网格编号为:CN+网格等级(1位)+百万网格编号(1位)+行号(2位)+列号(2位)(共8位)。

3.2 新的航海用途划分规则

在此次研究中,笔者所在团队提出了适合我国电子海图的新的航海用途划分规则(见表2)

表2 中国沿海电子海图航海用途划分规则

这一新的航海用途划分原则充分利用了航海用途6的富余空间,将图幅最为集中的1:22000~1:44999和1:45000~1:89999分开,解决了航海用途4、5可用编辑比例尺过多的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原航海用途划分所造成的同一航海用途单元数据重叠的问题。

3.3 中国沿海电子海图多级网格划分方案

笔者团队在HPD多级网格划分及新的航海用途划分基础上,重新划分了中国沿海电子海图多级网格。

首先,根据中国沿海海域的基本情况,以6°×4°大小的范围,在东经102°~126°、北纬8°~44°之间的区域内,划分了25个初级网格。编号采用一位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即A~Y,从西到东、从北到南依次排列(见图2)。

图2 中国沿海初级网格覆盖范围及编号

然后,在初级网格的基础上划分五个等级的网格,见表3。

表3中国沿海电子海图多级网格划分

网格编号依然采用HPD多级网格测绘工程规划中提出的方案,具体为:CN+网格等级(1位)+初级网格编号(1位)+行号(2位)+列号(2位)(共8位),详见图3。

图3

由于采用了新的航海用途划分规则,这一方案的最大特点就是网格等级与电子海图的航海用途一致,一个HPD网格恰好对应一幅电子海图,较好解决了已有HPD多级网格测绘工程规划方案中未能解决的电子海图命名问题。

4 网格电子海图分幅及命名

4.1 网格电子海图分幅及命名一般原则

根据2013年版《中国沿海港口航道图目录》,笔者团队基于下列原则确定了现有的各航海用途层的网格电子海图单元。

(1)符合IHO关于电子海图的相关要求,如2所述。

(2)所有图幅按照中国沿海电子海图航海用途划分规则(表2)确定航海用途。

(3)根据航海用途,按照4中所述选择对应的网格等级,网格等级即为航海用途,网格编号即网格电子海图单元名称。根据中国沿海电子海图多级网格划分方案,未来网格电子海图文件名正好与网格编号保持一致。

(4)如果网格内所包含的数据全部为陆地区域或仅有一小片水域且水域内的数据与更小一级航海用途单元数据基本一致,该网格不制作电子海图。

根据上述原则确定了中国沿海网格电子海图分幅,现截取东海航海用途层3的网格电子海图分幅图示意如下(见图4)。蓝线范围为网格电子海图的分幅范围,粉色区域为网格电子海图的有效数据覆盖范围。

图4航海用途层3网格电子海图分幅图

4.2 同一航海用途层中网格电子海图重叠的处理原则

从3.2中新的航海用途划分规则(表2)可以看出,在同一航海用途中仍然存在某些电子海图数据重叠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建议遵循如下处理原则。

(1)当同一区域的同一航海用途中有多个比例尺电子海图时,且各比例尺电子海图数据完全重叠。此时,可以采用选取一个主比例尺数据制作电子海图,另一个比例尺数据不做电子海图的方式。

(2)当同一区域的同一航海用途中有多个比例尺电子海图时,但各比例尺电子海图数据有部分重叠。此时,建议将大比例尺图数据放入小比例尺图数据所在的HPD层中,一起制作电子海图。

(3)航海用途层3中电子海图重叠的特殊情况处理

航海用途3中数据重叠的问题,即HPD中C1层(1:90000~1:179999)和C2层(小于1:179999)数据重叠,网格电子海图无法制作。分析2013年港口航道图目录发现受影响的是16幅1:30万海图、1幅1:40万海图(电子海图编辑比例尺为1:18万)与50幅1:10万—1:18万海图(电子海图编辑比例尺为1:9万)数据重叠。

为解决该问题,建议将16幅1:30万海图对应的网格电子海图设置为1:35万,航海用途变为2,虽然这与现行的电子海图编辑比例尺确定规则不符,但这样做有以下优点:

a.可以解决航海用途层3中因数据重叠而无法制作网格电子海图的问题,并且使中国沿海网格电子海图的层次更丰富;

b.解决了16幅1:30万海图与同系列1幅1:40万海图的拼接问题,调整之后1:30万海图与1:40万海图属同一航海用途2,可以统一制作网格电子海图;

c.电子海图中编辑比例尺主要用于最小比例尺的设置,1:30万与1:35万更为接近,这样设置并不影响电子海图的质量。

4.3 入海江河网格电子海图单元分幅及命名原则

现有港口航道图目录中覆盖入海江河的海图,如海河、黄浦江、珠江,单元范围不按照4中所述方案划分网格,而是根据纸海图范围划分为连续不重叠矩形,单元名称为:CN6R+河流名称缩写(2位)+顺序号(2位),如黄浦江第一幅电子海图(最接近入海口的图)文件名为CN6RHP01,示例见图5。

图5 入海江河分幅示例(上海港黄浦江)

5结语

本文笔者团队针对电子海图分幅原则的要求,对解决同一航海用途层的单元数据重叠提出建议,进而在新的中国沿海电子海图航海用途划分规则下,重新划分中国沿海电子海图多级网格,并最终确定了中国沿海网格电子海图分幅及命名。这对网格电子海图的下一步发展做了基础性铺垫,为实现中国沿海网格电子海图全覆盖的蓝图拉开了序幕。

参考文献

[1] 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上海海图中心.《电子海图分幅方案》征求意见稿,2012

[2]International Hydrographic Bureau. IHO Transfer Standard for Digital Hydrographic Data Edition3.1, 2009

[3] 张岳 王昭 李辉 邢攸姿 石金榜. 电子海图多级网格化管理的设计与实现,2009

[4] 文琳. 基于网格下的HPD源数据生产流程探讨,2009

作者简介

1.刘莉雯(1981- ),女,湖北红安人,工程师,硕士,200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现从事海图制图及质检工作。

第4篇

【关键词】学习激励;过程性评价;网络教学平台

一、问题提出

学习动机不强、参与程度低一直是网络学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针对这个问题,目前的一些研究成果中主要提出了优化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加强教师参与、增强过程性评价等策略。实际上,这些策略主要涉及两个关键要素,一个是教师,一个是网络教学平台。其中,平台的作用则体现在为教师激励策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既包括对各种教学资源组织呈现、教学活动开展的支持,又包括对各种学习行为数据的采集分析、对各种学习评价策略的支持。然而,目前主流的网络教学平台在资源共享、教学组织、互动交流等方面的功能已经较为成熟,在学习评价方面,功能还未能尽如人意。

刘盛峰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为了工作的需要”、“为了提高素质,提高竞争力”、“为了获取文凭”[1]。姚巧红等对大学生网络学习情况的调查研究则发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通过考试和满足兴趣等是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三项主要动机[2]。可见,在我国,无论是远程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学生参与网上学习的动机都是以外部动机为主。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合理的评价机制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就显得尤为必要。目前,人们普遍认可的一种评价方式是开展过程性评价,将学生的参与程度反映到课程成绩当中,而如前所述,当前主流的网络教学平台对这一策略都未能提供较好支持;另外,相关的研究也多是仅仅简单提到这一策略,对于如何具体实现则未进行深入探讨。实际上,这一策略说起来简单,但真正要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实现,还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具体问题。因此,设计一个具体的网络教学平台中的学习激励机制并进行技术实现,研究如何通过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激励机制

1.参与学习,记录积分

以积分作为考查学习参与程度的依据。为登录平台、利用资源、分享资源、讨论交流等平台中的各种活动分别赋予一定的单位积分,学习者每当参与某种活动,就会获得相应的单位积分,随着学习的不断进行,学习者的单位积分不断累积,构成总积分。积分通过次数、时间等量化数据客观地反映了学习者的参与程度,既记录了学生在各个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又将各种数量单位统一在了一个体系当中。

2.单位分值,自主设定

网络教学平台中各种参与积分计算的活动都被赋予一定的单位积分,这些单位积分不是系统内置、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由教师自主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类型不同、侧重点也不同,有的要求学生多学习教材内容,有的则要求学生多参与讨论,由教师设定单位积分,便可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灵活安排不同活动单位积分的相对权重,使积分的计算更加合理。

3.任务完成,积分开始

学习者想要获得积分,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达到教师设定的最低标准。教师除设定每类活动的单位积分值外,还要设定每类活动的最低要求,学习者只有完成最低要求规定的任务,才开始获取积分。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够督促学习者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又能激励学习者持续积极参与。

4.积分排名,分段计分

对学生按照所获积分的多少进行排名,并将学生的名次划分为若干等级,为每个等级设置一定的分数,这样,学生名次对应等级的分数就是其积分所对应的成绩。这种方式根据名次计算成绩,不设积分上限,可以激励学习者持续积极参与;而划定等级的分段计分,又可以模糊相近积分之间的差异,避免学习者为了追求一两个名次而进行恶性竞争,使成绩的计算更加公平合理。

5.参与情况,实时反馈

向学习者实时呈现自己的积分状态,包括总积分以及每一项活动的积分,使参与学习的同学能够看到自己积分的不断增长,与此同时,呈现学习者目前的积分的名次以及各项活动中全班同学的平均水平,这样,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以及所处位置,有利于积极参与的同学维持学习动机,也有利于积分较少的同学及时发现差距。除向学生实时反馈之外,也向教师实时呈现全班同学的积分状态,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全班同学以及个别学习者的学习状况。

6.积分规则,灵活配置

允许教师对各种参数进行自主配置,包括前面提到的参与计算积分的活动项、每一项的单位积分值、积分的等级数量及范围、每一等级的对应的分数等,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一个积分规则。除了积分规则本身可以由教师自主配置外,还应允许教师在一门课程中配置多个积分规则,每个积分规则应用于不同的教学阶段,并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不同,为各个规则配置相应的活动项、单位积分值、计分方式等,使激励工具的应用能够尽量灵活。

三、学习激励机制的功能实现

基于以上实现机制,本文对相关功能进行了系统开发,在平台中新增“课程积分”模块,主要包含积分规则管理、积分规则设置、积分信息反馈等具体功能。

1.积分规则管理

在一门课程当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为不同的学习阶段设定不同的考察项目、积分值及计分方法等参数,形成不同的积分规则。进入“课程积分”模块,教师与学生用户均能看到本课程所有的积分规则,教师可对积分规则进行各种管理操作,包括添加、删除、预览、修改、查看学生积分等,学生则具备查看积分规则信息以及查看积分详情的权限(见图1)。

2.积分规则设置

在“课程积分”模块中,教师可点击“添加”按钮,添加一个新的积分规则,积分规则中需要设置的内容有三项,一是基本信息,包括积分规则名称以及该规则收集数据的起始时间;二是规则明细,结合平台已有功能,系统提供了登录次数、学习时长、发帖数、回帖数、帖子被浏览数、提问次数、资源下载次数、资源上传次数等可选考察项,教师可根据需要选择,对每一考察项,教师需要设定单位积分值及最低要求值,单位积分值表示学生参与单位活动能够得到的积分,最低要求值则表示该项目最少需要完成的量,只有在达到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学生才会获得积分;三是分段计分规则,系统采取分段计分的方式实现积分与成绩的转化,具体机制为将学生按照积分进行排名,最后按名次段计分,例如给前10%的学生100分,10%至20%的学生90分,设置该项目时,教师首先需要添加一定数量的名次段,然后设置各段的名次范围及其对应的分数(见图2)。

3.积分信息反馈

“课程积分”模块的积分规则列表会向学生即时呈现其当前积分及名次,点击积分值,系统将呈现其在每个考察项的积分情况以及各个项目的课程平均水平,这样,学生既可以随时看到自己的积分,又能够全面了解自己在各个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教师用户登录后,点击某个积分规则后的“学生积分”按钮,系统将列出该规则下全班学生的积分、名次与成绩,点击某个学生姓名后的“详情”按钮,系统则会呈现该学生的分项积分情况积分及积分日志。

四、结语

网络教学平台虽然扩展了教学空间,但是由于学习者内部动机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通过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督促学习者积极参与还是很有必要的。激励措施的实施需要平台的支持,本文设计的学习激励机制以积分记录学习过程,允许教师自主制定积分规则,积分及参照情况及时反馈,并根据积分名次确定学习参与成绩,这些具体机制可以为教师采取学习激励措施、开展过程性评价提供一定的帮助与支持。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策略博弈;绩效考评;激励机制

企业是若干契约的结合,企业相关利益者之间通过契约联系在一起。又通过长时间的博弈决定了企业各种政策的指定和形成。企业效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实质上便是各利益相关方相互博弈的结果。因此运用策略思维平衡各利益相关方的目标期望。从博弈论的视角设计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解决冲突,加强控制。设置更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推动绩效管理的变革。

一、企业层级绩效考评中的策略思维

(一)绩效考评目标设定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曾经指出。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则这个领域必然被忽视。当前,目标管理已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的管理中。目标管理强调组织上下协商制定各级组织以及个人的目标,并以此确定彼此之间的成果责任;强调人人为实现目标而努力,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强调通过绩效考评来对整个管理工作进行引导、监督、验证和激励。但企业实际运用目标管理法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下问题:确定目标的过程有时会变成一场讨价还价的舌战:目标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不高,经营者在预算管理中注重短期利益,预算管理很难真正为企业长远发展和战略管理发挥作用。原始目标一旦下达。很难再修改;把MBO作为一种控制手段去强加于员工而不是激励员工。在实际使用中,应结合其它考评方法修正完善。

现行的绩效模式存在问题通常用固定目标来控制管理者未来的行动,通过考核KPI指标的预算完成情况,实现主要发展任务的落地。下级经营单位往往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与上级管理单位进行博弈:1.在预算编制阶段。预算执行者低估收入、高估成本。夸大完成预算的困难。预算目标设置准确性不高。2.在预算执行阶段,已经达到预期绩效水平的经营单位,超额完成计划的加分奖励往往不具有足够诱惑力,其最优策略是保存实力。避免下一年预算任务被“加码”,从而导致经营结果低于真实水平。当预算无法完成时,其最优策略是干脆牺牲当年绩效得分。实行“硬着陆”。来换取以后年度较低的预算基数和较高的同比增长率。

通过以上分析,上级管理单位应采取的策略是建立弹性目标的相对业绩管理体系:1.年初下达的预算目标作为考核的基准值。同时将根据本行业收入实际增幅进行调整,成本、利润与收入的调整实现联动,使业绩评价与激励的方式更加灵活、有效。如以外部企业作为标杆进行业绩评价,可以激励经营者提高经营业绩,相对的业绩考核目标的标杆可以是竞争对手、行业水平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的其他经营单位:考核经营单位收入市场份额的提升,按照经营期末收入市场份额较上年度末收入市场份额提升的百分点进行加分激励,引导经营单位快速提高市场竞争地位。2.采取激励加分上不封顶的开放式考核方式。鼓励下级经营单位在完成上级要求基准目标的基础上,多干快干,实现超越发展。3.加大对关键业绩指标的增长率和贡献度的考核。对各经营单位设置收入、利润总额综合贡献度指标:综合贡献度=(某指标本年贡献度-指标去年贡献度)×权重系数%+(某指标同比增量÷某指标各经营单位同比增量合计)×(1-权重系数%)其中。某指标贡献度=(指标完成值÷各经营单位指标完成值合计)×100%。若指标未同比增长,则增量取0。若指标实际完成值为负数,可以采用“垫高”技术处理,如对于利润指标,利润贡献度=(某单位利润完成值+P)÷(各单位利润完成值合计+单位数量×P)×100%。P为各单位中利润完成最小值的绝对值。避免出现部分单位利润完成值为负数时,影响考核结果。

(二)绩效考评指标及计分规则设定

现行绩效考评体系主要是选取KPI指标,对其预算完成率进行考核。计分规则大多采用线性计分,实际完成超过预算目标,按照完成比例线性加分,并设置加分上线:实际完成低于预算目标的单位,按照完成比例在指标分值内进行扣分,设置保底分值或扣完为止。

从策略博弈的角度,可以适当淡化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突出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即在预算目标考核的基础上,引入绩效评价,从目标考核与综合评价两个方面科学评价下级单位的经营业绩。一是,强化对市场占有率的考核。加大其指标分值权重。提高通过行业对表,引导快速提高市场竞争地位。二是,设置存量贡献度和增量贡献度考核指标,突出下级经营单位之间横向和纵向对标、鼓励增长、鼓励贡献。

在具体计分规则上,综合贡献度评价指标的打分可采取功效系数法和分级打分法。功效系数法是根据多目标规划原理,测算每一项评价指标在最优值和最差值间的相对位置,计算各指标实现最优值的程度,并以此确定各指标的分数。功效系数法打分的指标,其得分由两部分组成:基础分和附加分,单项指标得分=基础分+附加分。

正向指标的附加分=(指标值一最小值)/(最大值一最小值)x附加分上限

逆向指标的附加分=(最大值一指标值)/(最大值一最小值)×附加分上限

分级打分法需要根据指标的规模将其划分为若干个等级,等级内的打分方法同功效系数法。每个等级设置标准值、基础分和附加分上限,标准值用于区分每个等级的最大最小值,每个等级上下两个标准值分别为这个等级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每个等级的指标得分由基础分和附加分两部分组成,其附加分的计算采用功效系数法。另外还可以采用按照指标完成值的排名计分。例如若共有10个经营单位,第一名10分、第二名得9分,以此类推。最后一名得1分,同时对排名前位的经营单位进行专项奖励。

适当运用“调节系数”,加大计分规则灵活性。有效实现激励导向。调节系数可以根据企业战略目标,综合选取多个影响因子,通过多因素标准化加权计算得出。如经营难度系数,即根据各省外部环境对经营产生的不同影响,根据外部各因素对收入的相关系数及专家判断确定第三产业占比、区域GDP、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市人口占比等因素来反映经营难度,通过多因素标准化加权法得出经营难度系数。

第6篇

设计者的认识误区:

考评体系的设计导向就是

只看“评分”,不看“绩效”

有这样一家公司,对员工采用了“关键任务”考评方法,在考核表中详细规定了考核项目名称、行动计划以及输出结果,还设定了工作任务的实际完成结果描述(如时间、质量等),指标的绩效得分由直接上级和间接上级评分后按照6:4的比例综合计算得出,上级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考核评分。

乍一看,这个考核方法好像设计得很不错,然而,实施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例如某项关键任务,指标的满分(标准分)设定为20分,在实际考核评分的时候,领导可能会给这项任务评20分,也可能评18分,不同的领导也会有不同的评分。那么问题就来了:20分或18分,是表示这项工作完成得优秀,领导比较满意吗?17分或10分,是表示这项工作完成得一般、合格、还是良好呢?显然,从分数上,员工无法确认自己的这项工作到底完成到了什么程度,也无法获悉领导对这项工作任务的目标和期望,更无法知道领导对这项工作的完成结果是否满意。最后,员工只能通过领导的评分猜测领导的满意度,这样一来,就会在无形中将员工的注意力转移到绩效的评分或者说是领导评分高低的偏好上,失去了对任务本身过程、结果及改进的关注。以至于有些员工在面对18分而不是19分的评分时,琢磨着:这一分的差异是不是代表我这项工作完成得还不够好?久而久之,员工自然就会认为绩效考核就是考核自己与领导的关系――与领导关系好考核分数自然就高,关系不好分数自然就低。因此,出现“绩效考核就是一种形式主义”和“绩效考核就是上级用来扣罚员工工资的工具”等误解,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其实就是很多公司的绩效考评体系设计者一直以来都没有意识到的一大误区――绩效考评体系设计者所设计的考评体系的导向是考核“评分”,而不是为了提升“绩效”,即忽视了绩效评分规划和绩效评价等级的设计,从而给管理者/考评者传递了一种错误的考评导向。

考评者的认识误区:

考核评分就是管理员工的“指挥棒”

某公司对员工采用了“行为态度”考评方法,设定了详细的行为态度考核指标,明确了每项指标的定义和评分标准,并在考评时结合员工的日常关键事件/行为记录材料进行评分。然而,在实际的考评工作中,领导往往以自己的主观印象或者综合比较部门所有人员的表现后,再将某一个人的所有指标放在一起进行综合评分,而不是根据实际情况对每个行为态度指标逐一考评,从而导致“员工自认为表现好的行为指标而领导评分却很低,员工自认为表现不好的行为指标而领导的评分却还不错”等情况出现。结果,员工对这种考评方法和领导的主观评价结果非常不满意,同

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员工对绩效管理的认识误区。

这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作为绩效管理的考评者缺乏“公平、公正、客观”的绩效意识和考评态度,认为绩效考评就是管理员工的“指挥棒”,怎么给下属员工评分由自己说了算,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色彩,违反了绩效管理的原则和制度规定。

问题解决之道:体系需要

科学的设计,考评需要正确的态度

按照指标的性质来分,绩效指标可以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一般来说,定量指标的绩效得分,可以通过采集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信息,统计核算出指标的实际值,然后对照目标值和指标得分的计分规则综合计算得出。只要绩效指标的目标值和计分规则设定合理,绩效数据真实有效,那么通过计分规则计算出来的绩效得分就可以合理地确定该指标的绩效结果/等级。所以定量指标的考评结果比较客观。

定性指标的考核评价是由领导个人进行主观评价,而不同的领导各有各的评价标准和喜好,所以往往带着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因此,对于定性指标的考评方式,不仅要科学地设计出“以绩效而非分数为导向”的考评方法,还需要考评者具备正确的绩效意识和考评态度。

一方面,在设计定性指标的考评方法时,首先要对考评指标进行界定和描述,明确定义绩效指标的具体内容。其次,界定绩效指标的目标结果以及绩效评分的标准和规则,如采用“等级描述法”对每个定性指标的工作标准分别进行分级描述,并确定各等级的绩效标准和评分规则,此方法要求事先对每一个定性指标的目标结果和评价标准进行详细描述,操作过程比较繁琐。还有一种“标准等级择一法”操作比较简单,即对定性指标的绩效结果划分统一的绩效评价等级,并详细定义每一个绩效评价等级标准,然后将其对应一个相应的绩效分数或分数区间。这样做的好处是,员工可以通过领导评出的指标评价等级或者评分所对应的指标评价等级,获悉该项指标的目标完成程度以及上级领导对该项指标绩效的满意程度,从而促使员工个人精力和注意力专注于工作绩效本身的改进和提升上。

需要注意的是,指标绩效评价等级的数量和分数标准,应当与员工最终绩效等级的数量和分数标准保持一致,否则可能会导致考评出来的绩效结果与员工的实际绩效出现偏差。最后,对所有管理者/考评者制定统一的考评管理规定,要求管理者/考评者在日常工作中及时记录和采集员工的日常行为表现和关键事件,考评时必须以这些材料为评分依据,并严格对照指标的定义和评价标准进行考核评分,同时对不按规定考评的管理者/考评者采取相应的监察和处罚措施。

第7篇

一、界定清晰的考试评价目的

考试本身有多种目的,不同的目的会有不同的命题要求。期中、期末考试指向于学习诊断和学习改进,评价目的指向促进学生学习。其一,指导学生理解知识的连贯性。其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标志在于转化性,在新情景的评价试题中,学生可将新的价格情景材料转化为熟悉的知识,从而易于解决实际问题。考试评价起始于目的,这些目的可以是知识的、技能的,也可以是价值观的,目的都是促进学生学习。

二、选择有效且恰当的评价题型

政治学科题型可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在选择题型时,我们面临的挑战往往是如何将题型与特定目标匹配,如果要测验出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程度,则是非题、选择题在这方面更有效率,而且对知识的取样更精确。但这些题型的弱点在于把知识划分得太细,不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掌握情况。主观题弥补了这一不足,它不仅考查更大范围的知识单元或逻辑关系,还利用论述试题考查学习者更复杂的认知活动和更深层的思维水平。如考查“做理性消费观”这个知识点时,运用情景材料,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解决热点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如(经济生活期中评价试卷):在一片“涨”声中,不少人想赶在“涨价”之前囤积生活必需品,他们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叫“囤族”,甚至还有人自称“海豚(囤)”,即海量囤储。

请你以理智的消费者身份,给“囤族”一些建议。

三、建立考试评价的基本框架

只有评价标准规定的内容具体、清晰时,评价目标才会明确,评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考试评价框架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点,它要求命题人根据课程标准的知识模块,填写各考点的认知要求,明确各认知要求的表现,把握各知识点的认知要求和权重。考试评价框架可从六个维度考察:考查内容、考查目标、难度、题型、价值取向、评分规则。高质量的试题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学生在答题过程中不仅感受试题的知识和能力价值,还起到价值取向引领的作用。

四、编制评价试题并制订评分规则

编制评价试题并制订用以确定学生在相应试题上的表现水平的评分规则,是整个考试评价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编制试题应符合这样的标准:根据考试评价框架恰当地体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使用简洁、明晰的语言清晰表述要完成的任务;避免设置会导致消极价值观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习。以经济生活试题为例:

刘阿姨与儿子儿媳生活在一起。儿子媳妇均是外企白领。加上刘阿姨每月的退休金,全家3口人的月收入总计1万元。每月儿子给刘阿姨1500元伙食费,每月还能节余6000元,进入10份月刘阿姨的饮食支出同比多花了200块钱。

问题:刘阿姨家生活水平有什么变化?

从上述试题中可以看出考试评价必须做到:清楚答题者在答案中表述哪些内容;明确要求学生具备的推理或问题解决能力。这里主要是计算能力与转换能力。学生计算出恩格尔系数,并转化为生活水平等级,由富裕水平下降到小康水平;情景切合考查要求,又能引发合适的回答,却不会泄露答案信息;指向清晰、表达准确且角度巧妙地设问。

评分规则的质量反映了教师对课程标准和学生表现的把握程度,它直接影响了评价结果的信度。清晰有效的评分规则有助于学生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并从中测量出自己的学习水平。我们可以用等级量表评价上题中学生的掌握水平:

五、基于标准的评价结果运用

基于标准的考试结果的反馈不能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指出学生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及时有效的反馈有助于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评价结果的运用应采取这样的做法:建设性教师的评语、评定的等级,这对学生增强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有促进作用。基于标准的评价结果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评价应该强调学生的进步和成就,用评价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基于标准的考试还应该告诉学生如何评价自己,学生可以用列清单的方式描述在考试中稳定表现出的学习优势,成为评价结果的享用者。

参考文献:

[1]盛群力,褚献华.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的二维框架[J].课程.教材.教法,2004(09).

[2]文开艳.探析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的表现性评价[J].当代教育论坛,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