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6:52:14
序论:在您撰写企业资产经营的效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净资产收益率 小微企业 财务分析
小微企业在我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它们在解决就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这类企业由于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在会计信息处理方面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就更谈不上财务分析了。2013年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开始实施,该准则的实施必将提高小微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可比性,这些真实的、可靠的、可比的会计信息为小微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提供了依据,使得小微企业进行必要的财务分析成为可能。
一、小微企业进行财务分析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2013年是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第一年,《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最大亮点是:针对小微企业的会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本准则减化了相关账务处理,减少纳税调整,从而有利于提高小微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这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从外部信息使用者来看,有利于改善小企业目前筹资难、税赋高等诸多阻碍小微企业发展的困境;从企业内部来看,这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为小微企业进行自身财务分析提供了充分的、必要的条件,使得小微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成为可能。同时,《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也为小微企业的会计信息处理提供了标准,有利于小微企业会计信息之间的横向比较。
财务分析的目标是将大量的报表数据转化为对特定决策有用的信息,并据此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优劣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小微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做大做强,要想完成这一终极目标,除了在经营管理上下功夫,同时还需要根据自身情况结合财务报表进行必要的财务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调整生产经营,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最终目标。显然,要实现这一目标,仅凭借几个简单、孤立的财务指标是不可能得出科学的、合理的、公允的综合性结论的,因为每个单项财务指标只能从某一方面说明问题,况且不同财务指标之间可能会有一定的矛盾性或不协调性,如偿债能力很强的企业,由于其借入资金较少,可能不能发挥财务杠杆作用,导致其盈利能力可能会很弱;或偿债能力很强的企业,由于其不同资产之间的结构可能不太合理,导致其营运能力可能较差,因此,只有将各种不同报表、不同指标的分析与评价融为一体,才能从总体意义上把握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等不同方面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的意义就在于将有内在联系的各财务指标结合起来,对企业整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优劣进行综合、全面、系统的剖析、解释和评价。除此之外,综合分析的结果可以在不同企业、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之间比较分析,有利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现差距、赶超先进,进而从根本上、整体上反映和把握企业生产经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综上所述,小微企业的所有者仅仅看懂会计信息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要实现小微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就必须进行相应的综合财务分析。
二、以净资产收益率对小微企业进行综合财务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可以表示为净利润与净资产的比值,是一项综合性最强的指标,它集中反映企业的营利能力即每一元的净资产能带来多少净利润,该指标越大说明企业的整体营利能力越强。小微企业的所有者一般也是经营者,因此,该指标对所有者来说尤为重要的,是小微企业所有者掌握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依据。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净资产=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其中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这三项指标分别从小微企业营利能力、营运能力以及偿债能力等三个方面反映企业的基本情况。销售净利率反映了企业营利状况,即一元的营业收入产生的净利润是多少,该指标等于净利润÷营业收入,在该指标中,营业收入越高成本费用越小,其差额净利润也就越大,该指标也将越大,说明企业营利能力越强,因此,提加收入减少成本费用是销售净利率提高的基本条件。
总资产周转率等于营业收入÷平均总资产,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全部资产周转情况,是衡量企业全部资产利用效率高低的指标,即企业的业务多长时间能回一次本,该值越大说明总资产周转越快,总资产使用效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具体来说,营业收入越高则总资产周转率越大;同时平均资产总额也是影响总资产周转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资产总额由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组成,它们的结构将直接影响资产的周转速度。一般来说,企业流动资产的大小决定变现能力的强弱进而决定短期偿债能力的高低,而非流动资产则代表了企业的经营规模和未来的发展潜力,两者之间应保持合适的比例关系。若某项资产比重过大,必将影响总资产的周转情况,此时应具体分析其原因,并进行适当的调整。
权益乘数等于平均总资产÷平均净资产,或等于1÷(1-资产负债率),可以看出权益乘数可以用资产负债率(负债÷资产)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资产负债率越高,权益乘数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当企业的负债程度较高时,根据财务杠杆原理,能给企业带来较多的收益,当然也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严重的话可能导致小企业的破产,因而该指标不宜过大,尤其是对小微企业来说应相应地降低权益乘数。
总体来看,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分别从营利能力和资产利用效率两个不同方面揭示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这两项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的经营状况越好,而权益乘数和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紧密联系在一起,该值不宜太大,应保持合适的水平。
张先治东北财经大学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心主任
会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的今天,研究企业价值创造的途径是关键。实际上在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都与价值创造相关:生产经营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创造价值;商品经营通过市场营销创造价值;资产经营通过资产配置与使用创造价值;资本经营通过资本运营创造价值。我国企业经营方式从总体上经历了由产品经营向商品经营的转变,再由商品经营向资产经营和资本经营的转变。然而,在企业经营方式转变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将企业的资本经营、资产经营、商品经营和产品经营协调一致或融为一体,从而严重影响企业价值创造。企业经营方式之间的不协调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偏重商品经营,在产品成本、价格上做文章;另一种是偏重资本经营,在企业资本扩张,并购重组企业上做文章。这两种倾向从某种程度上都忽视了企业资产经营在价值创造中的地位与作用。
资产的价值决定着企业的价值,商品经营的价值创造只有体现资产价值增长才是真正的价值创造,试想,如果一个企业一方面产品成本降低、价格增长,另一方面资产闲置、浪费严重,其结果必然影响企业价值创造。同样,资本经营只有通过资产经营的价值创造才能真正实现资本的增值。因此,提升企业资产经营理念,重视资产经营是当前企业经营和价值创造的关键。企业通过资产经营进行价值创造主要可运用资产存量经营、资产增量经营和资产配置经营几种方式。
资产存量经营是企业资产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资产存量是指企业现存的全部资产资源,包括各项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资产存量经营就是要充分、有效地利用企业现有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与效益,使现有资产创造更大企业价值。在企业存量资产中,有使用中的资产,也有未使用或闲置资产;在使用资产中,有使用效率高的资产,也有使用效率低的资产;在资产使用效率一定情况下,由于资产投向不同,有资本增值率高的资产,也有资本增值率低的资产。因此,进行资产存量经营,从广义上说包括:第一,盘活资产存量,使闲置资产充分发挥作用;第二,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使效率低的资产提高利用率;第三,重组或重新配置存量资产,使低增值率资产向高增值率转移。
关健词:生产经营 资本经营 特征 意义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251-02
一、资本经营的内涵
资本经营由来已久,但在西方经济学中无这一概念。资本经营是产生于我国经济学的一个新概念。从时间上看,这一概念内涵的形成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初。
对于资本,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理论界一直认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是获取剩余价值的手段,把企业所有的财产都称为资本;为了同资本主义区别,则把社会主义企业的财产称为资产或资金。在实践中,对企业中的国有资产,企业可以使用,可以管理,但无权出租,出售,企业也不注重资产的保值、增值。无论是宏观上还是微观上,对国有资产的管理都仅限于实物形态、使用价值的管理。这种观念和体制,使企业领导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企业财产只讲使用,不讲效率;只顾投入,不计产出;只点实物,不核价值。许多企业设备陈旧老化,但账面上数字仍然很大;许多企业的机器设备及其他资产闲置亏蚀,但不能出让转作其他经营等等。这些问题的根源,显然与对资本的片面认识有关,与国有资产的管理基于计划体制有关。实际上资本的一般属性是制造商品、产生利润的一种手段。
从经济学意义上来看,资本经营泛指以资本增值为目的经营活动。其内涵很宽泛,生产经营也包括在其中,但从其产生及其使用的背景看,资本经营又是作为与生产经营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提出和使用的。因此,要全面把握资本经营的内涵,首先要明确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各自的特征。
二、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的特征
1.生产经营的特征。生产经营简单地讲,是以物化资本为基础,通过不断强化物化资本,提高运行效率,获取最大利润的商品生产与经营活动。它有以下几个特征:(1)经营基础是物化资本,如厂房、机器设备、产品设计、工艺、专利等等。其中,产品及其生产产品的工艺技术装备具有重要意义。(2)在一般情况下,现有的物化资本在经营中是非交换对象,除非企业自行终止或被清算。(3)生产经营的核心问题是根据市场需要及其变化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4)投资活动主要围绕强化物化资本进行,包括以量的扩大和质的提高为目的的更新、改造等活动以及以提高运行效率为目的的产品开发、工艺改进等活动。(5)生产经营的收益主要来自向市场提品和劳务所取得的利润,并以此实现资本的增值。(6)资本循环一般要经过购买、生产和售卖三个阶段,相应地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三种职能形态。从生产经营的上述特点可以发现,生产经营实际上是以生产、经营商品为手段,以资本增值为目的的经营活动。
2.资本经营的特征。与生产经营不同的是,资本经营一般不通过商品这一中介,而以资本直接运作的方式实现资本增值,或者以资本的直接运作为先导,通过物化资本的优化组合提高其运作效率和获利能力。所谓资本的直接运作,是指在生产力要素资本化了的基础上,在产权层次上配置生产力各要素。因此,资本经营的一般含义是:以证券化了的资本,或可以按证券化操作的物化资本为基础,通过优化配置提高其生产率,进而提高其资本市场价值的经营活动。与生产经营相比,它有下述特征:(1)资本经营的对象不是产品、工艺、机器设备、专利等物化资本,而是证券化了的物化资本,如股票;或者是可以按证券化资本操作的物化资本;如股权;以及可以转化为股权、股票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资本经营虽然极为关注资产的具体形态及其配置,但更为关注资本的收益和市场价值以及相应的财产权利。因此,资本经营虽然也是考虑其资产在生产经营中的运行效率,但一般不涉及与资产的具体使用相关的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2)资本经营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优化配置提高资产的运行效率,以确保资本不断增值。因此,在运作方式上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是转让权的运作,主要表现为以产权市场为依托的产权交易,卖出收益较低的资产,买进预期收益率较高的资产,使资本结构不断优化,确保资本的保值、增值;其二是收益权和控制权的运作,主要表现为以获取较高的收益为目的,长期地持有某一企业或某些企业的全部股份、部份股份,并以此参与企业的战略决策。(3)从资本经营运作的两种形式可以发现,资本经营的主要活动形式是投资,通常通过产权交易进行,但也经常进行直接投资。因此,企业资本经营主要包括四大内容:其一是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确定,包括经营战略和发展战略的选择,如多角化经营与一业经营的选择、收购兼并与内部扩张的选择等等;其二是企业资本配置及经营业绩的评估,包括对总资本运行效率的评价以及各组成部分运行效率的评价,以确定重新配置的方法、途径等;其三是资本筹措决策,包括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等内容;其四是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包括寻找投资机会、项目评估、投资组合等投资决策等等。总之,企业资本经营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增量调整和存量调整不断优化资产结构,以提高资本的增值能力及其市场价值。(4)资本经营的收益主要来自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后生产率提高所带来的经营收益增量,或生产率提高后其资本市场价值的增加。从根本上讲,资本经营收益是企业利润的一部份,但表现为较高的投资回报与较低的投资回报之间的差额。(5)由于资本经营要求将其财产资本化,并以较高的资本收益为运作目的。因此,资本经营的资本循环相对来说比较复杂,一般表现为生产资本、货币资本、虚拟资本三种形态。在产权市场不发达,或股份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其资本循环可能有其他形式。
上述内容表明,资本经营有其明确的内涵边界和不同于生产经营的若干特点。但是,由于资本经营仍然属于企业经营的范畴,因此,它与生产经营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三、资本经营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一些国有企业的整体情况相当严峻,突出的问题是近几年来盈利水平下降,亏损增加,相当一部分国有资产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运营,大量的存量资产难以流动重组。据统计,近几年全国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面增加,亏损行业增多,亏损企业比重逐渐上升。全国工业固定资产存量有1/3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5%~7%的国有企业长期处于停业、半停业状度。资料显示,纺织行业的生产能力约有1/3闲置;彩色电视机、家用电冰箱、家用洗衣机等行业,约50%左右的生产能力过剩。据商业信息中心统计,1996年上半年全国606种主要产品中有147种产品生产能力过剩。更严重的是,在大量资产闲置、流失的同时,企业资金严重短缺,国家投入不足,许多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70%以上。
上述问题,有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积累起来的,有的是在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但总体上讲,是缺乏资本观念和资本经营观念,长期进行粗放经营的结果。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实施资本经营。
资本经营要求在证券化了的资本,或可以按证券化操作的资本的基础上进行。这一基础的营造包括资产评估以及评估后经资本市场转换或投资者确认两个步骤。资产评估包括社会评估和企业的自我评估,通过对资产评估的判断或估计,为确定其实际价值或市场价值提供参考,其方法是规范的,公认的。由于资产评估是一种动态的评估,既包括对实物量和实物状态的估价,还包括对资产运用效果的估价。因此,经过资产评估的企业,其资产状况、经营状况、获利能力等影响企业资本市场价值的因素被准确确定,企业经营状况的透明度也大大增加。对这一评估,无论是投资者直接确认,还是市场进行了修正,都表明企业的资产已可按证券化资本操作,或可按法定程序资本化。这就可以使企业的资产在资本市场或产权市场流动,资产的重组也有了基础。
资本经营有一组至关重要的操作及考核指标,即以资本利税率和资本回报率为核心的一组指标。经过评估的企业,这组指标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无疑将大大增加。对企业投资者而言,如果这组指标低于目标值和期望值,就会认为企业的获利能力较低,其投入在企业的资产缺乏保值、增值所必须的经营能力。这样,投资者就会考虑撤回、转移投资,根本不可能出现在企业资本效益较低的情况下继续投入或大规模投入的反常现象;如果这组指标高于投资者的期望值,已投入在企业的资本不仅不会流出,相反可能有新的资本流进。这种随企业资本效率的高低而进出的资本流动,资本的证券化,或资本可按证券化操作起了重要作用。对企业经营者而言,由于企业资产的运行情况与企业投资者的反应这一关系及其后果是事先清楚的,因此,企业经营者事实上经常对企业的经营及资产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对处于低效、无效、负效状态下运行的资产,也会自觉通过流动重组予以盘活。这样,在资本经营机制的作用下,既不会出现长期的粗放经营,更不会出现大量资产闲置,长期处于低效、无效、负效运行的现象,这就是资本经营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国有资产 运行机制 资产经营
一、什么是国有资产的经营目标
想要管理好国有资产,首先就要知道国有资产的营运目标,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多年以来, 我国的国有资产的管理效率十分的低下,资产的使用的效率也十分的低,都是因为对于国有资产的发展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到导致的。从字面上来说,国有资产就是国家的资产,人民的资产, 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都应该以服务人民为主要目的, 但是怎样才是服务于人民,满足任命的利益,却十分的笼统,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的解释这些目的。没有一个清晰的管理目标,自然容易受到管理过程中的忽视。这就造成了很多国有资产都遭到了浪费,许多的国有资产并没有真正的运用到民生中去,没有起到其应该发挥的作用。那到底国有资产的经营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呢?其实国有资产的经营的目标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使实际经营过程中的偏差出现的最小化。这个最小化是和运行机制进行比较的。所以说运行机制的组成才是具体决定国有资产经营的目标的重要因素。国有资产的组成主要包含以下四个部分参与的主体,也就是国家、 进行委托的管理者、 企业方面以及付出劳动的个人。 从我们全体人民的角度来看,国家持有国有资产,并且确立了资产经营的目标; 宏观上从经济学的稳定方面来讲 ,大的经营目标之下有划分出了很多的小目标。进行资产管理的一方,是受国家直接委派的,他们有义务保障国有资产经营的正常运营。 这些企业则通过对国有资产的使用和营运惊醒各项业务的开展,从而达到国有资产的发展目标, 当然在满足国家制定的各项任务指标的前提之下,管理者也要考虑到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中劳动者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 从企业的盈利装康就可以直观的看出来。从职工的角度来说,他们是国有资产经营的参与者同时也是也是劳动者, 也是资产经营结果的消费者, 在国有资产的经营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他们的利益。
二、国有资产经营的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在国有资产的经营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一个能够传递各个机构信息的通道 , 能够对我国的经济在宏观上进行一个合理的调控; 同时在经营的过程中他也是反馈机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 动力机制的核心的地方就是它的动力机构 , 它是能够实现国有资产的营运的一个核心的力量。 它也是近几年国家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进行模式改进和发展的一个切入点 , 同时也是新式管理模式区别于过去效率低下的管理模式的一大不同 , 它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对于资产经营中的各个层次进行利益的调整从而实现管理效率的提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物质上的需求越来越大。物质上的获益对于一个个体或者集体都有着十分强烈的吸引力,对于社会的各个部分都能够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可以说,经济上的调配是国有资产经营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手段,经济的地位已经是社会上不容忽视的主导地位。
三、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简单的来说,就是监督的机构和评价的机构的辅助的之下的经营调节机构 , 首先通过动力机制的作用,使得国有资产的经营能够满足国家既定的各项指标 。然后针对这一经营过程进行合理高效的监督和结果评估,对于出现的问题经过一个及时的调整,是经营的结果和目标的偏差越来的越小,一下是运行机制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原则,通过对这几个原则的把握能够让整个的经营过程变得更加简洁、明朗,促进其经营的上的成效。
(一)运行目标要与经营动力相配合
目标和动力的配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方面,目标的制定要使在当前的动力水平之下可以达成,制定的目标如果在动力水平之上,很容易造成整个的经营过程变得浮躁起来,缺失了本来的目标,可能会造成本末倒置的现象;第二个方面就是,目标的设定应该在机制运行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将动力扩大。例如,如果想要提高企业经营的经济效应,可以通过合理的奖惩制度来实现, 使得企业在管理和经营上能够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收益, 从而提高人们的收入,缩小贫富差距, 使得社会的整体福利情况越来越好。对于那些想要调整企业的经营结构的目标,可以通过可使用强制的奖励的方式去鼓励经营管理者进行创新,因为一个企业不能进行时时的保持危机感、敢于进行创新,即使是国企也有垮下的一天。
(二)目标与经营
经过多年的社会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可以看出, 行政和经济两个职能如果不能得以有效的分割开来,将会带来很多的问题, 例如对于预算的约束形同虚设, 在政策和规则的制定过程中,执行效率十分的低。所以,一定不能够将两个职能合二为一: 经营职能,就要以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为目标;行政职能就要专注于管理企业的行政事宜。只有这两者进行有机的统一到一起才能让整个的国企迸发出新的活力,立于规则之内而又能突破规则的传统束缚,展现国企所应有的创造力。
(三)机制的稳定性
机制的稳定性体现在国有资产在经营的过程中,能够自己调整,自己发展, 不会出现管理失衡、问题百出的局面。经营机构拥有定价的特权,在目标构建,动力机制,运行机制中要注意定价的问题,不要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通过这样一个稳定的机制让国企的内部运转变得更加流畅、迅猛起来,保证企业所应具有的稳定性和创造性,让企业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快速的成长、屹立起来。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于国有资产经营过程中各种体系的分析,指出了资产经营定量化具有很大的困难国有资产在经营的过程中结果出现偏产,主要原因在于各个机构的问题, 尤其是目标体系的建立之中, 由于目标体系的特殊性,想要对其进行定量化具有十分的困难性。所以理论模式运用到实际中的定量还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值得我们大家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参考文献:
[1]谭静.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关键词】高等职业学院 管理 经营 模式研究
职业院校如何满足市场需求?如何借鉴市场机制?不少院校管理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得到的结论是,院校不仅需要管理,还需要经营,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引进面向市场经营的观念、运行机制、操作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一、经营的涵义
当前“经营”一词使用极为广泛,除了企业组织普遍使用之外,非企业组织使用经营概念的频率也在逐年上升。院校经营的涵义是院校经营理论的核心,国内学者理论界认为,现阶段“经营应有较为广泛的含义。它既包含商品经营,又包含资产经营;不仅是对企业拥有的资产进行经营,也应是对社会上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进行经营;不仅包括对物质资源的经营,也包括对人力资源、知识、信息资源的经营”。
二、院校经营概念的界定
(一)院校经营的涵义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靳希斌教授明确提出院校是可以“经营”,而且第一个提出了“院校经营”的定义。他认为“院校经营(schooloperating)是指院校组织从自身行为特征实际出发,以提高院校资源效率和效益为根本目的,以院校资源多层次优化配置、整合为基本途径,所实施的院校经营环境分析、院校经营思想确立、院校经营目标确定、院校经营策略选择以及院校经营操作方式等一系列的筹划、营谋活动”。
(二)院校经营与企业经营的比较分析
院校经营与企业经营之间既有着共同的特点,也具有特殊性。
在经营理论上说,院校组织是非企业组织,其经营行为与企业组织的经营行为相比呈现出四个明显不同的特征――多公众性、多目标性、专供服务性、公众监督性。
1.多公众性。院校必须以未来学生、现有学生、学生家长、教职员工、当地企业、当地政府等公众为目标,来开展其经营活动。
2.多目标性。院校经营一般多倾向于追求多种目标,而不是像企业主要以利润为目标。
3.专供服务性。院校组织从事的主要是服务(是非有形产品)产品的生产供应,院校所提供的是教育服务。
4.公众监督性。院校组织要受到公众的严格监督,其经营活动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
(三) 院校管理与院校经营的比较分析
对院校实行经营性运作必定会考虑院校管理问题,不可否认它们存在一些共同点,但是,院校经营与院校管理还是存在不同。
1.“重效率”与“求效益”之别
管理讲效率,经营讲效益。管理院校,核心是提高院校和教职工的工作效率,目标指向的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经营院校,核心是提高院校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标指向的是院校的生存发展。
2.“着眼内部”与“内外兼顾”之别
管理院校,着眼于院校内部,办学是封闭的,学校无权根据市场进行定位,也无权自行确定院校服务的对象、区域和层次。经营院校,办学是开放的,实行的是“内外兼顾”,根据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院校在市场中找准位置,办出特色。
3.“僵化被动”与“灵活主动”之别
管理院校,学校强调照章办事,习惯于贯彻、落实、执行,遇到困难找上级主管部门,寻求上级支持,这是被动的“等、靠、要”。经营院校,学校考虑的是服务、竞争和生存,遇到困难找市场,寻找市场商机,这是主动地谋求发展。
4.“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之别
管理院校,学校强调向上负责,让上级主管部门领导满意;经营院校,学校还要向下负责,让教师、学生、家长都满意。院校提供的产品是教育服务,院校必须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三、院校经营模式的涵义及分类
(一)院校经营模式的涵义
院校经营发展模式,就是指在院校经营实践中长期形成的有共同投资和管理特征的院校经营方式。
(二)院校经营模式的分类
院校经营大体上可以分为院校产品经营、院校资本经营、院校资产经营三个层面。这三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组成院校经营的有机整体,每一层面都有若干具体运作模式。
1.院校产品经营
院校产品经营中的产品,即教育产品,是指院校所提供的能够满足教育市场需求的教育成果,其形态可以是不同规格的学生,也可以为各种形式的教育服务。
院校产品经营,是指院校按照教育市场需求,以其拥有的或所控制的经济资源为基础,以培养出能够满足教育市场需求的教育产品为基本手段,以教育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来获取效率和效益的经营活动。
院校产品经营的主要形式有教育产品开发、教育市场开发、院校品牌开发三种。院校品牌也是院校经营能力、经营水平、经营状况的综合反映。
2.院校资产的经营
院校资产经营中的资产,是指院校所拥有的或控制的、能够满足院校产出教育产品需求的经济资源。院校资产包括有形资产、无形资产、流动资产、固定资产、递延资产五大类。
院校资产经营,是指院校以充分有效利用和保值增值为目的,以价值形态经营为特征,利用资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资产结构的动态调整等方式和手段,对院校各类资产进行综合运营的院校经营活动。
现代院校的资产经营,包括有形资产经营、无形资产经营、人力资产经营三种主要形式。
3.院校资本的经营
会计界普遍认为现金比利润重要,那是因为很多企业亏损还能生存;企业界也普遍认为现金比利润重要,那是因为造成企业停止经营的原因是缺少现金。这两种观点都没有错,但这两种观点都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看到现金和利润的本质,不能解释现金、利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现金可以有三种理解,一是资产负债表的现金余额;二是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三是营运资本。正确理解现金的含义对理解现金与可持续发展很重要。第一,现金余额是一种持有现金。持有现金主要出于谨慎之考虑,对营运周转没有直接帮助。严格地说,高效率的企业无需持有现金,就像零库存一样,因此现金余额与可持续发展无关。第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就是现金持续不断的循环,通俗理解就是现金的流入与流出。当现金入不敷出的时候,持续发展受到威胁。尽管如此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入不敷出是企业停止经营的原因,那些造成入不敷出的原因才是导致企业停止经营的真正原因。第三,入不敷出与经营效率以及权益资本、债务资本的变化有关。经营效率以及权益资本、债务资本实际上就是保持持续经营的营运资本,也就是第三种理解的现金。只有说清楚上述问题才能弄清现金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任何企业都是通过营运资产(存货与应收账款)带动销售,而且营运资产与销售存在着持续经营的倍数关系,只要这种倍数关系不被恶性破坏,企业就能持续经营,反之,企业持续经营就受到威胁。这种比例关系财务管理称之为周转率,即本文所说的经营效率。经营效率高低不同,或许同样得以生存,但是付出的代价不一样,这个代价就是营运资产对营运资本的需求。只要营运资产与营运资本保持一种平衡关系,企业就能持续经营,当这种平衡关系被恶性破坏(营运资本少于营运资产),企业现金必然减少,直至死亡。
二、效率与风险
现金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实质上就是效率与风险问题,研究企业的现金与可持续发展必须找准企业的效率与风险所在。
关于效率,国际著名电脑厂商DELL堪称高效率的典范,高明之处在于营运管理,也就是库存、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的周转管理。高效率企业表明相同的经营规模需要的营运现金更少。有资料显示,DELL的库存周转只有5天,应收账款周转10天,应付账款周转却高达75天,整个营运现金周期为--60天。这样,DELL的营运现金不但不因经营而流出,反而因经营而流入,并且经营规模越大,营运现金流入也越大。毫无疑问,这样的企业现金很充足,持续经营能力很强,这是企业经营效率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企业存在两个风险:一是经营风险,二是财务风险。
经营风险实际上就是经营损益风险,是毛利贡献与固定成本的较量。经营风险表现在外部市场,却源于内部成本,是外部市场的不确定与内部成本相对固定矛盾造成的。通常情况下,当市场增长的时候,固定成本也随之增长;但是,当市场下降的时候,固定成本却很难降下来,出现了亏损,而且短期内很难扭转,经营风险随之而至,SARS期间的航空行业最为明显。
财务风险实际上就是资本风险,是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较量。财务风险表现在债务市场,却源于权益资本,两者共生共灭。不论是银行向企业贷款,还是供货商对企业的赊账,它们对企业的考察,一看股东出了多少钱,二看企业能赚多少钱,也就是企业的股本与利润。股本与利润都是企业内部权益资本,它们共同决定债务资本。当企业内部权益资本增加,外部债务资本也随之增加,可谓锦上添花,风光无限;当企业内部权益资本减少,外部债务资本也随之减少,可谓雪上加霜,风险无限。
效率与风险是此长彼消的关系,效率高风险小,效率低风险大。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又是互为因果。经营风险决定财务风险。财务风险表现为债务现金流减少,造成营运周转不畅,营运周转不畅造成市场流失,市场流失导致经营风险全面爆发,企业陷入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恶性循环之中,使企业的现金从萎缩到枯竭,直至企业死亡。
三、会计平衡与经营平衡
企业如飞机,资产与资本好比飞机的两翼,两翼失去平衡,飞机必然坠毁,资产与资本失去平衡,企业必然死亡。
从会计而言,资产与资本是永远平衡的,那是会计平衡,是一种假象;对经营来说,资产与资本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是永远不平衡的,持续经营本质上就是保持这种平衡,即经营平衡。
为便于分析,我们可以将资产负债表各项目与损益表的销售项目变化成为如下经营平衡式:
1.(现金+存货+应收账款)×经营效率=销售
2.现金+存货+应收账款=(股本-固定类资产)+应付账款+银行借款+利润
第一个经营平衡式表明,企业的持续经营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营运资产;二是企业的经营效率。保持持续经营销售水平可以通过两者互相调节,只要两者的乘积等于或大于保持持续经营的销售水平,企业就能持续经营;相反企业就不能持续经营。
第二个平衡式表明,企业的营运资产决定于四个方面:一是企业股本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也就是长期资金与长期投资的配比关系;二是供应商赊账;三是金融负债;四是经营损益。以上四个方面是营运资产的现金供给者,是企业的营运现金,营运现金大于或等于保持持续经营营运资产的需求,企业就能持续经营;反之企业就不能持续经营。
我们还可以将以上两个经营平衡式变化如下:
3.营运现金Х经营效率=销售
4.营运现金=(股本-固定类资产)+应付账款+银行借款+利润
第三平衡式表明营运现金与经营效率共同决定企业的持续经营,更清楚地说明了现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经营效率高对营运现金的需求小,经营效率低对营运现金的需求大。
第四个平衡式表明营运现金受四个方面的综合影响,它们共同决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股本与固定资产类投入比例关系。股本是企业第一道现金来源,首先用于企业固定及长期资产的支出,剩余的才是营运现金。股本是一项永欠性资金,同时也有风险。风险之一是股本与固定及长期资产投入的配比关系,过大的固定及长期资产投入使营运现金减少,造成营运现金天生不足;风险之二是股东违规变相抽资。变相抽资或股东占用资金实际上也是一项固定及长期资产的投入,缺少长期资金匹配,潜在巨大风险,这样的案例在中国上市公司不胜枚举。
第二,供应商赊账。供应商赊账是继企业股本之后的第二道现金来源,主要决定于企业的讨价还价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营运现金来源,基本上随正常的存货而变化,相对来说,风险较小,但是,它通常是企业终结者。供应商的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其他三个方面营运现金减少,如经营亏损、金融负债的减少,必然造成供应商赊账的超期,通过拖延付款加大供应商赊账。当供应商无法忍受超期赊账,企业又无力偿付的时候,风险就暴发,超市的倒闭大多如此。二是企业销售不均衡的时候也会造成供应商赊账的间歇性减少,使经营休克。如长期假日期间停止销售,但供应商赊账陆续到期,造成销售收款与供应商赊账到期付款脱节。
第三,金融负债。银行只会锦上添花,从不雪中送炭,银行负债是企业最大的风险。银行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现金越好,银行越给予现金,现金越多,被掩盖的经营问题会越多。企业没有现金不行,但现金多了也是有害的。很多上市公司就是在现金多余的时候出了问题。现金就像湖水,湖水深时淹没了所有暗礁,湖水浅时所有暗礁都暴露出来。二是企业现金越差,银行越抽回现金。使企业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最终将企业逼上绝路。这样的案例在上市公司中也是不胜枚举。
现金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实质上就是效率与风险问题,研究企业的现金与可持续发展必须找准企业的效率与风险所在。
关于效率,国际著名电脑厂商DELL堪称高效率的典范,高明之处在于营运管理,也就是库存、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的周转管理。高效率企业表明相同的经营规模需要的营运现金更少。有资料显示,DELL的库存周转只有5天,应收账款周转10天,应付账款周转却高达75天,整个营运现金周期为--60天。这样,DELL的营运现金不但不因经营而流出,反而因经营而流入,并且经营规模越大,营运现金流入也越大。毫无疑问,这样的企业现金很充足,持续经营能力很强,这是企业经营效率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企业存在两个风险:一是经营风险,二是财务风险。
经营风险实际上就是经营损益风险,是毛利贡献与固定成本的较量。经营风险表现在外部市场,却源于内部成本,是外部市场的不确定与内部成本相对固定矛盾造成的。通常情况下,当市场增长的时候,固定成本也随之增长;但是,当市场下降的时候,固定成本却很难降下来,出现了亏损,而且短期内很难扭转,经营风险随之而至,SARS期间的航空行业最为明显。
财务风险实际上就是资本风险,是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较量。财务风险表现在债务市场,却源于权益资本,两者共生共灭。不论是银行向企业贷款,还是供货商对企业的赊账,它们对企业的考察,一看股东出了多少钱,二看企业能赚多少钱,也就是企业的股本与利润。股本与利润都是企业内部权益资本,它们共同决定债务资本。当企业内部权益资本增加,外部债务资本也随之增加,可谓锦上添花,风光无限;当企业内部权益资本减少,外部债务资本也随之减少,可谓雪上加霜,风险无限。
效率与风险是此长彼消的关系,效率高风险小,效率低风险大。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又是互为因果。经营风险决定财务风险。财务风险表现为债务现金流减少,造成营运周转不畅,营运周转不畅造成市场流失,市场流失导致经营风险全面爆发,企业陷入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恶性循环之中,使企业的现金从萎缩到枯竭,直至企业死亡。
二、现金与利润
会计界普遍认为现金比利润重要,那是因为很多企业亏损还能生存;企业界也普遍认为现金比利润重要,那是因为造成企业停止经营的原因是缺少现金。这两种观点都没有错,但这两种观点都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看到现金和利润的本质,不能解释现金、利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现金可以有三种理解,一是资产负债表的现金余额;二是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三是营运资本。正确理解现金的含义对理解现金与可持续发展很重要。第一,现金余额是一种持有现金。持有现金主要出于谨慎之考虑,对营运周转没有直接帮助。严格地说,高效率的企业无需持有现金,就像零库存一样,因此现金余额与可持续发展无关。第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就是现金持续不断的循环,通俗理解就是现金的流入与流出。当现金入不敷出的时候,持续发展受到威胁。尽管如此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入不敷出是企业停止经营的原因,那些造成入不敷出的原因才是导致企业停止经营的真正原因。第三,入不敷出与经营效率以及权益资本、债务资本的变化有关。经营效率以及权益资本、债务资本实际上就是保持持续经营的营运资本,也就是第三种理解的现金。只有说清楚上述问题才能弄清现金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任何企业都是通过营运资产(存货与应收账款)带动销售,而且营运资产与销售存在着持续经营的倍数关系,只要这种倍数关系不被恶性破坏,企业就能持续经营,反之,企业持续经营就受到威胁。这种比例关系财务管理称之为周转率,即本文所说的经营效率。经营效率高低不同,或许同样得以生存,但是付出的代价不一样,这个代价就是营运资产对营运资本的需求。只要营运资产与营运资本保持一种平衡关系,企业就能持续经营,当这种平衡关系被恶性破坏(营运资本少于营运资产),企业现金必然减少,直至死亡。
三、会计平衡与经营平衡
企业如飞机,资产与资本好比飞机的两翼,两翼失去平衡,飞机必然坠毁,资产与资本失去平衡,企业必然死亡。
从会计而言,资产与资本是永远平衡的,那是会计平衡,是一种假象;对经营来说,资产与资本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是永远不平衡的,持续经营本质上就是保持这种平衡,即经营平衡。
为便于分析,我们可以将资产负债表各项目与损益表的销售项目变化成为如下经营平衡式:
1.(现金+存货+应收账款)×经营效率=销售
2.现金+存货+应收账款=(股本-固定类资产)+ 应付账款+银行借款+利润
第一个经营平衡式表明,企业的持续经营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营运资产;二是企业的经营效率。保持持续经营销售水平可以通过两者互相调节,只要两者的乘积等于或大于保持持续经营的销售水平,企业就能持续经营;相反企业就不能持续经营。
第二个平衡式表明,企业的营运资产决定于四个方面:一是企业股本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也就是长期资金与长期投资的配比关系;二是供应商赊账;三是金融负债;四是经营损益。以上四个方面是营运资产的现金供给者,是企业的营运现金,营运现金大于或等于保持持续经营营运资产的需求,企业就能持续经营;反之企业就不能持续经营。
我们还可以将以上两个经营平衡式变化如下:
3.营运现金Х经营效率=销售
4.营运现金=(股本-固定类资产)+ 应付账款+银行借款+利润
第三平衡式表明营运现金与经营效率共同决定企业的持续经营,更清楚地说明了现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经营效率高对营运现金的需求小,经营效率低对营运现金的需求大。
第四个平衡式表明营运现金受四个方面的综合影响,它们共同决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股本与固定资产类投入比例关系。股本是企业第一道现金来源,首先用于企业固定及长期资产的支出,剩余的才是营运现金。股本是一项永欠性资金,同时也有风险。风险之一是股本与固定及长期资产投入的配比关系,过大的固定及长期资产投入使营运现金减少,造成营运现金天生不足;风险之二是股东违规变相抽资。变相抽资或股东占用资金实际上也是一项固定及长期资产的投入,缺少长期资金匹配,潜在巨大风险,这样的案例在中国上市公司不胜枚举。
第二,供应商赊账。供应商赊账是继企业股本之后的第二道现金来源,主要决定于企业的讨价还价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营运现金来源,基本上随正常的存货而变化,相对来说,风险较小,但是,它通常是企业终结者。供应商的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其他三个方面营运现金减少,如经营亏损、金融负债的减少,必然造成供应商赊账的超期,通过拖延付款加大供应商赊账。当供应商无法忍受超期赊账,企业又无力偿付的时候,风险就暴发,超市的倒闭大多如此。二是企业销售不均衡的时候也会造成供应商赊账的间歇性减少,使经营休克。如长期假日期间停止销售,但供应商赊账陆续到期,造成销售收款与供应商赊账到期付款脱节。
第三,金融负债。银行只会锦上添花,从不雪中送炭,银行负债是企业最大的风险。银行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现金越好,银行越给予现金,现金越多,被掩盖的经营问题会越多。企业没有现金不行,但现金多了也是有害的。很多上市公司就是在现金多余的时候出了问题。现金就像湖水,湖水深时淹没了所有暗礁,湖水浅时所有暗礁都暴露出来。二是企业现金越差,银行越抽回现金。使企业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最终将企业逼上绝路。这样的案例在上市公司中也是不胜枚举。
第四,经营损益。经营损益也是影响营运现金因素之一,盈利使营运现金增加,亏损使营运现金减少。从数额上来看,无论是盈利还是亏损,对营运现金影响都不大,而且很容易从其他三个方面的营运现金得到弥补,这就是为什么亏损仍然还可以持续经营的根本原因。但从性质上来说,亏损使权益资金减少,权益资金减少必将对其他三个方面的营运资金造成恶性影响。首先,权益资金减少破坏了股本与固定及长期资产的配比关系;其次,权益资金减少使资产负债率提高,从而使银行负债倍数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