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资产定义的变化范文

时间:2023-06-28 16:52:12

序论:在您撰写资产定义的变化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资产定义的变化

第1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医院会计制度;会计核算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和监督,规范医院财务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8号)以及国家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相关规定,2010年12月28日财政部、卫生部共同了新《医院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同时废止了1998年的至今已经运行十多年的旧《医院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原制度”),新制度充分体现了医院的公益性特点,强化了医院的收支管理和成本核算,在医疗药品收支核算、医疗成本归集与控制、会计科目和财务报告体系等方面,凸显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本次制度修改,对医院固定资产的核算也做了很大的改变。

一、 新、原制度中固定资产核算的差异比较

1、单位价值方面的变化

2、明确了固定资产的核算范围

新制度规定,医院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和其他固定资产,并且对于应用软件和图书做了专项说明。与原制度相比,新制度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范围有了更加明细的说明,便于医院财务人员进行固定资产相关账务处理。

3、取消了“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增设 “累计折旧”科目

原制度规定按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一定比率提取修购基金记入支出,即对固定资产不提取折旧,按账面价值的一定比率提取修购基金,并通过“专用基金一修购基金”进行核算。与原制度相比,新制度取消了“专业基金——修购基金”科目,增设了“累计折旧”,新制度中累计折旧是作为“固定资产”项目下的一个备抵项目,反应固定资产价值的转移情况,固定资产原值减去累计折旧就是该项固定资产的净值,固定资产净值更加真实的反应医院的固定资产价值信息。

4、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后续支出处理更加合理

新制度对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支出的会计处理做出了明确规定,新制度认为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支出应分两种不同情况进行会计处理,即如果是资本性支出,应计入固定资产的价值,否则应计入当期损益科目,这样使得医院的成本费用与收入更加配比。而原制度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处理没有明确规定,容易造成后续支出会计处理不规范,从而影响医院固定资产信息的真实性。

5、新制度增设“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新制度借鉴现代企业会计制度引入“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该科目体现了会计的谨慎性和真实性原则。原制度中,固定资产反映的是固定资产的原值,不计提折旧也不计提减值准备,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用过程中的损耗或者长期闲置等原因,必然会导致医院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随之降低,甚至是低于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医院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严重失真,对医院管理决策人员形成一定的误导。

二、 新制度的亮点

1、改变了以往固定资产的摊销模式,确定了固定资产的补偿机制。

新制度打破了原有的严格遵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固定思维,提出医院的固定资产参照企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资产补偿机制,要求医院通过成本补偿尺度,从收入中收回固定资产价值。这样,既能反映医院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及其损耗程度,又能反映其实际价值。

2、引入谨慎原则

新《医院会计制度》基于谨慎原则,要求医院不仅要求对资产进行折旧或摊销,甚至对一些资产要求计提减值准备。

新制度引入“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并且要求医院应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对于长期闲置的固定资产、价值大幅下跌的资产或损耗比较严重的资产进行可回收金额的有效估计,并将其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进行比较,确认该项固定资产是否发生减值。若确认发生减值的,借记“其他支出——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确认的减值准备应当作为相关资产的备抵项目,减少期末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以保证医院有关固定资产信息的准确性。

三、 新旧制度衔接时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一)结转“固定资产”科目金额

新制度设置了“固定资产”科目,由于固定资产价值标准提高,原账中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实物资产,将有一部分要按照新制度转为低值易耗品。转账时,应当根据重新确定的固定资产目录,结合固定资产的清理状态,对原账中“固定资产”科目的余额进行分析:

1、对于达不到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应当将相应余额转入新账中“库存物资”科目;对于已领用出库的,还应同时将其成本一次性摊销,同时做好相关实物资产的登记管理工作,在新账中,借记“事业基金”科目,贷记“库存物资”科目。

2、对于符合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确认标准,因出售、报废、毁损等原因已转入清理但尚未从原账核销的,应当将相应余额连同相应的“固定基金”科目余额转入新账中“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借记新账中“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原账中“固定资产”科目,同时,借记原账中“固定基金”科目,贷记新账中“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新旧转账时已转入清理但尚未清理完毕的固定资产,在执行新制度后发生的相关清理费用以及取得的清理收入等,通过新账中“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

3、对于符合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确认标准且未转入清理的,应当将相应余额转入新账中“固定资产”科目。

(二)追溯确认待冲基金。

按照新制度规定,医院为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所使用的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资金应当确认为待冲基金,并在计提资产折旧、摊销等时予以冲减。医院应当将执行新制度前所有在账固定资产(新旧转账时转入“固定资产清理”、“库存物资”科目的固定资产以及图书除外)、无形资产账面余额中由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资金形成的金额追溯确认为待冲基金。对于除房屋及建筑物、无形资产以外的确实难以追溯的固定资产,至少应当按照以下范围追溯确认待冲基金:1999年1月1日以后以固定资产入账并且执行新制度前仍在账的资产。

按照上述要求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账面余额中由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资金形成的金额追溯确认为待冲基金时,在新账中,借记“事业基金”科目,贷记“待冲基金”科目。

(三)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第2篇

目前,经济高速发展,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医院总资产中固定资产的比例越来越高,而完善固定资产核算的管理就尤其重要,为了适应各方面发展与变化,财政部、卫生部出台了新的《医院会计制度》。新制度里对固定资产科目的核算、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对科目的账务处理进行了科学改进。

1 新旧制度中固定资产科目变化对比

(一)固定资产定义

旧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指持有预计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的、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其中:专业设备的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一般设备的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有形资产”。

新制度中固定资产入账价值则调整为:“专业设备的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一般设备的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

(二)固定资产核算范围

旧制度中,医院固定资产分五大类:1房屋和建筑物、2专用设备、3一般设备、4图书、5其他固定资产。且应用软件没有明确的规定。

新制度中,医院固定资产分四大类:1房屋及建筑物、2专业设备、3一般设备、4其他固定资产。图书则参照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加强实物管理,但不需计提折旧。且新制度对于应用软件也有了明确的规定:如果该应用软件构成其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则应当将该应用软件价值包括在所属的硬件价值中,一并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

(三)相关科目的应用

旧制度中,与固定资产相应使用的还有“固定基金”、“专用基金一修购基金”两个科目。固定基金科目一般与固定资产科目金额相等,反应的是医院积累的固定资产价值。而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则体现的是医院为购置固定资产的储备。

新制度中,取消了上述两个科目,并增设了“累计折旧”科目,该科目作用于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使医院总资产更为真实的体现。同时,新制度还增设了“固定资产清理”科目以及“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变化的实质在于:当固定资产拟出售、报废或发生毁损时必需核销时,需先将固定资产的净值转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而旧制度则是在固定资产清理完毕后,才将清理结果进行账务处理。

2 固定资产改革的必要性

(一)固定资产价值标准提高的必要性。

近年来,物价指数的不断高升,固定资产的界定如果仍延用原来的标准,那么低值固定资产势必会无形的加大管理投入,降低医院的管理效能。可以说,固定资产单位价值的提高,则更利于固定资产的科学管理。

(二)固定资产核算范围改变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应用软件已成为医院运营中不可或缺的资产,在新制度中,就明确了应用软件的财务核算口径,将软件进行了非常清晰的界定与划分,让长期以来困扰在各个医院的难题得以解决。

(三)固定资产相关科目改变的必要性。

旧制度中,固定资产以原值反映,没有折旧,只要资产没有报废,无论其是否仍有使用价值,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价值就一直保持不变,那么,势必导致虚增医院总资产和净资产,会计报表反映失真,医院管理层与财务部门根本无法对资产的真实情况进行管理与监督,在这种情况下,固定资产改革势在必行。

新制度增设累计折旧科目,能很好的反映了资产损耗的情况,也真实体现了资产实际的价值。同时,新制度还新设了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能将固定资产处置的全过程以原貌反映。旧制度中,固定资产出售、报废、毁损在没有得到上级的批示时,资产就一直停留在固定资产总账里,清理过程无法核算,新的会计制度借鉴了企业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模式,解决了该问题。而资产减值准备科目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失真,所以更好地体现了会计谨慎性原则、真实性原则。

2012年全国统一执行的新《医院会计制度》,弥补了旧制度的不足,固定资产账务处理的变化则更有利于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使得医院的资产信息更为真实、完整、准确、可靠,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医院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聂兴凯,黄国诚.医院会计制度讲解与运用【M].医院会计制度编审委员会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

第3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折旧方式;会计核算;企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 F30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固定资产折旧在我国企业会计处理当中,比较的特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既会影响到处于微观地位的企业,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家税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不同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会发挥差异化的效用,并且也会差异化的影响到企业业绩、利润以及国家的税收。那么企业就需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一、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

(一)结合固定资产的使用规律,来对折旧方法进行合理选择

企业持有固定资产,主要是用于商品的生产、劳务的提供等等,作为一种有形资产,通常使用寿命在一个会计年度以上。因为固定资产有着较长的使用年限,那么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就会在成本或者费用中转移它的价值。因此,企业需要对固定资产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进行统筹考虑,之后慎重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如果在各个使用年限内,固定资产会给企业带来差别不大的经济利益,并且有着类似的损耗和修理支出,那么平均年限法是不错的选择。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固定资产的使用规律是早期给企业带来很高的经济效益,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固定资产的效用却逐渐减少,那么也会逐渐减少计入产品成本和费用的折旧金额。

(二)要结合企业固定资产的磨损状况来对折旧方法进行选择

固定资产的磨损价值会通过固定资产折旧反映出来,其中包括两种损耗,分别是有形和无形的。需要充分考虑这两种影响因素,之后才可以对折旧政策进行合理选择,因为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的选择会受到这两种因素的决定性影响。如果固定资产有着较快的无形损耗,那么加速折旧方法是不错的选择,这样折旧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

(三)要结合企业财务利益对折旧方法进行选择

因为固定资产有着较长的使用年限,那么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就可以在产品成本和费用中加入固定资产的价值。折旧方法的不同,会对固定资产价值的确认产生影响,销售成本的核算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样就会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在选择折旧方法的时候,就需要充分结合财务利益来进行。

(四)要结合纳税角度来对折旧方法进行选择

在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之前,还需要将纳税影响因素充分纳入考虑范围,因为企业需要纳税,并且如果企业有着较大的规模,纳税在支出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税制条件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对企业税负产生的影响也是差异化的。因为纳税紧密联系着国家折旧政策,因此,纳税考虑是不超出国家折旧政策的弹性范围。

二、固定资产折旧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一)对成本费用的影响

除了在产品或者劳务成本中计入固定资产折旧额之外,还会将一部分在期间费用中计入。因为固定资产有着较大的价值,那么在整个使用期间都会贯穿折旧计提,在产品或者服务成本中依然会计入很大的折旧额。要知道,折旧额和成本费用呈正比的关系,也就是折旧额越大,那么就需要越高的成本费用。如果其他条件是相同的,那么企业前期的成本费用,匀速折旧费就会低于加速折旧法,而后期的成本费用则会正好相反,因此,就需要选择合理的折旧计提方法。

(二)对企业利润的重要影响

确定下来的折旧方法,会对产品和劳务成本中的折旧成本直接决定下来,因此,企业利润的分配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选择的折旧方法的影响。如果选择的折旧方法,会提高折旧成本,那么如果其他因素是固定的,就会减少企业可以分配的利润。相反,如果选择的折旧方法,降低了折旧成本,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就会增加企业可以分配的利润。

(三)对企业市场价值的重要影响

在一定时间内,企业市场价值会对企业的利润水平分配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企业采用的是股份制形式,当企业具有较高的利润水平,那么就会有较高的股息或每股收益,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就会升高企业的股票市价,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相反,就会降低企业的市场价值。那么要想平息市场波动带给企业价值波动影响,就可以对折旧方法和折旧政策进行合理选择。

(四)对企业筹资量的影响

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耗,这样就需要对此进行补偿,被人称为折旧额。折旧额的多少会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分别是折旧年限、折旧方法和固定资产价值。在某一个时期内,有很多的折旧,那么就说明企业留下了很多的现金。

三、企业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内容

(一)固定资产折旧及后续支出

固定资产不同于存货,它不是被一次性完全地耗用或销售而转化为货币资金,它可以在较长的时期内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或其他目的服务, 并且其服务潜力是随着企业在使用过程中逐渐降低以至于消逝。因此,按准则的规定,应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另外,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为了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要,或者为维护或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往往需要对现有固定资产进行维护、改建、扩建或者改良,即进行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二)固定资产的清查和期末计价

为了确保企业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应在会计期末进行固定资产清查并考虑是否发生固定资产减值,以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期末价值。

(三)固定资产的处置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对那些不适用或不需用的固定资产,可以通过对外出售、对外投资、对外捐赠、偿债、非货币交易换出等方式进行处置,对那些由于使用而不断磨损直到最终报废,或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发生提前报废,或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等非正常损失发生毁损的固定资产应及时进行清理。无论什么原因导致固定资产退出企业,都应作为固定资产减少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四、不同固定资产折旧法对企业的影响

(一)从纳税方面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几种折旧方法对应纳税总额没有影响,只是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使得企业资产折旧在期间分配上前多后少,造成应纳税额往后递延,从货币的时间价值出发,这两种方式使得企业在资金的周转上得到了一定优势。

(二)从现金流量方面分析,固定资产折旧本质上是企业投入到固定资产上的资金的投资回收,因此,会计年度内固定资产折旧提取的越多,则资金回收速度越快,当期回收现金流量越大,对于需要融资偿债的企业来说,加速折旧法从一定程度上为企业提供了某种意义上的无息贷款。

(三)从净利润方面分析,企业采用加速法提取资产折旧,增大了企业的成本费用,使得利润相对减小。反之,使用直线法提取资产折旧,则会相应降低企业的成本费用,增大当期利润。因此,固定资产折旧提取方式的不同,直接影响成本费用,间接改变企业净利润,不失为企业调整利润的一种方式。

五、规范企业计提固定资产可采取的措施

(一)注重固定资产折旧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固定资产通过折旧方式以达到更新改造的目的,而固定资产折旧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折旧方式,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企业采用直线折旧,减轻工作量,计算简单,但是这种折旧方法往往不符合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原则。笔者建议在技术和条件成熟的企业应该应采用加速折旧法,固定资产在使用的前期,生产效率比较高,应该多计提折旧。随着固定资产使用时间的增长,其效率逐渐下降,产生的经济效益也逐渐减少,应少计提折旧费。这样做比较符合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因此正确的折旧方法的选择可以使投入的资金更快地收回,减少企业的隐性损失,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建立健全财务控制制度,提高固定资产核算的及时性

固定资产的核算是企业财务核算的一部分,要想完善固定资产的核算,加强对其控制,应从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入手,加强会计监管力度,建立健全资产管理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使得固定资产从计划、采购、验收、保管、使用、维护、修理、处置以及报废直至退出企业整个管理流程都能做到科学合理,从制度上确保固定资产业务操作的规范化和秩序化,对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依据相关法律制度及时处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企业财务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影响,因此,企业就需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依据制定下来的经营目标,对折旧方法进行合理选择,最大限度地扩大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蒋贤辉(1985-),安徽合肥,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专业:金融学 学位:硕士研究生。

摘 要:本文从期权的Black-Scholes-Merton定价公式以及影响期权价格的因素的敏感度因子定义出发,关于期权价格的影响因素对期权价格的影响大小作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Delta对冲以及gamma对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Black-Scholes-Merton定价公式;期权的风险敏感度因子;Delta对冲

一、Black-Scholes-Merton定价公式

对于不支付红利的标的资产的期权,看涨期权的价格:

c=S0N(d1)-KertN(d2)

看跌期权的价格:

p=KertN(-d2)-S0N(-d1)

其中,d1=ln(S0/K)+(r+σ2/2)TσT。

d2=ln(S0/K)+(r+σ2/2)TσT=d1-σT;

其中,S0表示标的资产现在的价格,K表示执行价格,r表示无风险利率,c表示看涨期权的价格,p表示看跌期权的价格,σ表示标的资产波动率,N(d1)表示正态分布中随机变量小于等于d1的概率,N(d2)表示随机变量小于等于d2的概率。

二、 期权的风险敏感度

影响期权价格的因素有很多,标的资产价格,标的资产价格波动率,到期时间,市场利率等因素的影响,各因素对期权价格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下面我们首先关于这些因素对期权价格的影响的指标作一介绍,然后在Black-Scholes-Merton定价公式的基础上对这些因素影响大小,以及怎样对冲这些因素做一个简单的实证分析。

(一) 期权风险敏感度指标

1、 Delta

Delta是我们进行风险对冲时的第一个需要考虑的指标,他衡量的是期权的价格随标的资产价格变化的灵敏度。Delta定义为期权价格变化对标的资产价格变化的比率,这一比率越高,意味着期权价格对标的资产价格变化越敏感。我们用数学公式可以表示为:

看涨期权:Δ=ΔcΔS,看跌期权:Δ=ΔpΔS

如果一项组合的价格不随标的资产价格变化,那么这个组合就处于delta中性。我们可以通过在期权情况下买入或卖出份标的资产使该组合处于delta中性。

2、 θ、(Theta)

一个期权组合的θ定义为,该组合价格的变化对时间变化的比率,它被定义为有价证券的时间损耗。

θ=ΠT

由于资产价格变化是不确定的,而时间减少是确定的,所以对冲资产价格变化是有意义的,而对冲时间的变化是没有意义的。

3、Γ(gamma)

某种标的资产组合的gamma值,定义为该种资产组合的delta值变化对标的资产价格变化的比率。该比率值较大,意味着该组合的delta值对标的资产价格变化比较敏感;否则,该比值较小,意味着该组合的delta值对标的资产价格变化不敏感。

Γ=2ΠS2

4、 ν(vega)

某种标的资产的vega值定义该种资产的价格变化对于标的资产波动率变化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υ=Πσ

这一比率绝对值越大,该证券组合的价值对于波动率的变化敏感;反之,如果vega的绝对值很小,波动率的变化对证券组合的价值影响较小。

5、ρ(Rho)

Rho定义为有价证券组合的价值变化与利率变化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ρ=Πr

它衡量证券组合的价值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这一比率越大,证券组合的价值对利率变化越敏感。

(二) 期权的风险敏感度的实证分析

假设标的资产为某商品期货,现在价格为S0=3600元,执行价格为K=3600元,到期时间为115天,标的资产的价格波动率为σ=25%,市场无风险利率为r=3%

我们用Black-scholes公式计算可以得到看涨期权现在的价格为c=217元。假设期货价格上升到ST=3700,期货盈利100元,其它条件不变,我们计算得出期权的价格上升到c=277元,期权盈利为60元;如果标的资产价格下降到ST=3500,期货亏损100元,期权的价格下降到c=166元,期权亏损51元。我们看到标的资产变化价格变化了,期权的价格也跟着变化,但是期权价格的变化又并非完全由标的资产价格变化来决定。那么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由标的资产价格变化而引起期权价格变化的作用有多大呢?

1、Delta的贡献

我们由期权的定价公式以及期权Delta值的定义,可以得出在期货价格为S=3600元,K=3600元,时间为115天时,期权的Delta=0.555,因此可以认为当期货价格从3600元上升到3700元,由标的资产价格变化而引起期权价格的变化,即Delta的贡献为55.5元,当期货价格从3600元下降到3500元,由标的资产价格变化而引起期权价格的变化,即Delta的贡献为-55.5元。

2、 gamma的贡献

我们在上面对Delta的分析中,已经得出标的资产价格变化对期权价格的影响,但是我们知道标的资产价格变化之后,Delta值也会变化,因此标的资产价格变化对期权价格的影响不仅是直接的,而且会通过对Delta值的影响而间接地影响期权的价格。我们通过black-scholes公式及gamma值的定义得出当标的资产价格为S=3600元,执行价格为K=3600元,时间T=115天的gamma值为0.000782,由gamma值定义,可以得出当标的资产价格变化100元时,gamma值对价格的影响是3.9。

3、 其它部分对价格的贡献

除了上述的两个因素外,我们还可以看出当标的资产价格变化100元,期权的价格对期权价格变化的影响是0.6,因此影响是比较小的。这些因素是时间,标的资产价格的波动率,以及市场率。

4、 Theta的贡献

假设其他条件不变,标的资产价格S=3600,执行价格还是K=3600元,波动率还是σ=25%,利率为r=3%,时间往后退迟了一天,期权的价格从c=217.81变化到c=216.81,我们可以看出标的时间对期权价格的影响为216.81-217.81=-1.01元,这个作用非常小。

5、 vega的贡献

同样的,假设标的资产价格没有变化,执行价格,时间都没有变化,只有标的资产波动率发生了变化,从波动率为σ=25%变化到σ=26%,期权的价格从c=217.81变化到c=225.80,期权的价格变化了225.80-217.81=7.99元,这个影响也并不是很大。

6、 Rho对期权价格的贡献

最后我们来看看市场利率对期权价格的影响,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只有利率发生了变化,从r=3.0%变化到r=3.1%,期权的价格从c=217.81变化到c=218.37,期权的价格变化为218.37-217.81=0.56,利率对期权价格的变化也是非常小。

三、 Delta对冲及gamma对冲

从上面我们的讨论可以得出,标的资产价格,波动率,市场利率,时间这些因素中,只有标的资产价格对期权价格的波动影响是最大的,我们在风险对冲中,关键是要把标的资产对期权价格影响对冲掉。首先,我们应该对冲Delta,使组合处于Delta中性。

我们可以通过卖出1份期权,买进份标的资产来对冲标的资产价格对期权的影响。

当期权价格上涨了100,期权价格变化-60元,对冲盈亏为55.5元,因此对冲后组合的盈亏只为-4.5元,规避了标的资产价格的影响。另外,如果标的价格下跌100,期权获利51元,对冲头寸亏损55.5元,组合的盈亏为-4.5元,虽然不对冲会带来额外的利润,但是对冲却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除了对冲Delta风险,我们还需要调整买进(卖出)标的资产的头寸,即对冲gamma风险。

我们可以按照先对冲Delta风险使组合处于Delta中性状态,然后再来对冲gamma风险。

例如我们在标的资产价格为S=3600元,执行价格为K=3600元,卖出一手期权,买入份标的资产,然后当价格上升到S=3700时再买入0.075份标的资产,或者当价格下降到S=3500时,卖出0.080份标的资产从而对冲标的资产对期权价格的二次导影响,达到新的Delta中性。(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资产负债观 收入费用观 存货 金融工具 所得税

一、资产负债观的内涵

资产负债观是指会计准则制定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资产负债观是指以资产、负债的概念为基础和核心,定义利润及其构成要素。

资产负债观以资产负债表为重心,强调全面收益,认为收益的本质是某期间净资产的增加,它不主张采用历史成本,要求资产和负债的计量采用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强调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应当着眼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观为经济实质提供了最有力的概述,是准则制定过程中最合适的基础。

二、资产负债观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体现

1.会计要素的定义

资产负债观首先要求定义资产和负债,再以资产和负债这两项最基本要素的变动来定义其他要素。新准则一切从资产、负债的定义及其变动出发,通过对其变动原因和具体变动项目金额的确认与计量,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报告期内资产负债变动情况。

2.存货发出计价中取消了后进先出法

从资产负债观的角度分析,由于先购入的存货形成期末的留存,形成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该存货项目反映早期的成本水平,不能反映当期存货的市场价值,所以取消后进先出法不仅是由于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的不一致。。但从收人费用观的角度分析,后进先出法能更好地体现配比原则,因为后购进的存货先销售,形成销售成本,销售成本更接近当期的市场价值,和收人的配比效果更好。

3.所得税准则中的运用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摆脱了原来所得税核算中收人费用观所带来的不符合资产负债定义的递延税款借项或贷项的调整项目。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定是资产负债观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的最好例证。除以上各交易、事项外,新准则体系中资产负债观的运用还表现在其他很多方面,如企业的开办费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不再计入长期待摊费用;无形资产研究阶段的支出费用化,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可以资本化。

三、资产负债观理论与收入费用观理论具体差异

1.两种理论在会计准则指导思想上的差异

资产负债观下,制定会计准则时,首先要定义并规范由该类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相关资产或负债或其对相关资产或负债造成影响的确认与计量,然后再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确认与计量收益。收入费用观理论则要求以收入费用观作为会计准则制定的指导思想。具体而言,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首先要关注的是与某类交易或事项相关的收入和费用的直接计量,然后再根据两者的比较来确认收益。

2.两种理论在会计目标的侧重点上的不同

在资产负债观理论的指导下,企业的财务报告体系以资产负债表为核心,利润表只是作为资产负债表收益总括信息的一个详细说明。在资产负债表中,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采用的是未来利益观,资产和负债的价值量反映的是资产和负债对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影响程度。在收入费用观理论的指导下,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中利润表处于核心的地位,而资产负债表则作为利润表的补充报表。收入费用观理论体现的主要是受托责任观的会计目标,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也主要是以可靠性为主。因此,资产负债观理论体现的主要是决策有用性的会计目标,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也主要是以相关性为主。

3.两种理论在会计要素的优先地位上认识不同

在资产负债观理论下,资产和负债是会计要素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两个要素。只要规范了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其他要素都可以通过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定义。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要素是优先考虑的要素。在六大会计要素中,该理论要求首先定义收入与费用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定义利润要素。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与收入、费用要素没有明确的联系。

4.两种理论在会计计量上的不同两种理论在会计计量重心上存在差异。

在资产负债观理论下,会计计量重心是资产的计量。资产是最为基本的会计要素,其他各要素的计量都从属于资产的计量。资产计量强调资产的未来价值观,而不是其历史成本观。但在收入费用观理论下,会计计量的重心是收益确定。

5.两种理论在会计计量属性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资产负债观理论下,资产的未来价值观必然要求资产的计量面向未来,引入现行市价、现行成本、公允价值以及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多种计量属性。但在收入费用观理论下,收益计量的核心地位使得资产的计量完全服务于收益的确定,服务于对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和经营业绩的总结,由此必然会以历史成本作为其主要计量属性。

四、资产负债观在我国会计准则中应用的优势

应用资产负债观进行收益计量能够更好地关注资产的质量和运营效率,更加关注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风险,以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资产负债观侧重信息的相关性,强调某一时点资产负债的真实、公允表达,但相关性并不排斥可靠性,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及时、准确地提供资产负债的真实相关信息反而能更好地体现信息的可靠性。资产负债观是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的表现,应当结合我国现阶段不断发展变化的会计环境,积极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发展过程中的有益经验,加强对资产负债观的理论深入研究,并将其作为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与完善的指导基础,加快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协调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李勇: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比较研究:美国的经验与启示.会计研究,2005 年第 12 期

第6篇

关键词:资产定义;会计基本准则;资产特征

一、资产的概念特征

根据定义,资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如果某一项目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就不能将其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前期已经确认为资产的项目,如果不能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也不能在将其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二)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通常在判断资产是否在时,所有权是考虑的首要因素,但在有些情况下,虽然某些资产不为企业所拥有,即企业并不享用其所有权,但企业控制这些资产,同样表明企业能够从这些资产中获取经济利益。

(三)资产是有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只有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才能产生资产,企业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资产具有如下特点:第一,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第二,资产都是为企业所拥有的,或者即使不为企业所拥有,但也是企业所控制的;第三,资产都是企业在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中获得的。

二、资产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资产是企业生产力的主要代表,是企业能够开展生产、经营的物质资源。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进行,资产的形态、结构和价值也随之发生变化。对典型的生产型企业而言,一个经营循环总是从现金购买原材料等各种生产要素开始,各要素相结合投入生产过程,并以一定的成品为输出,经过销售过程实现了价值补偿,并获得了新的价值增值,成为下一个经营循环的起点。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企业的经营过程便是资产的投入、结合、运用的过程,也就是一种资产的运动过程。只有资产不断地处于流动状态,才能为企业带来价值增值,所以资产的重要性对于企业的经营是不言而喻的。从会计的核算技术和确认、计量特点上而言,资产是会计六大要素中的基础概念。资产的耗费形成了费用,基于资产的运用而产生了收入,进而资产就与收入和费用配比的结果-利润产生了联系,所以资产与三个动态要素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系,资产确认、计量的结果影响收益的计量;另一方面,根据会计的平衡公式,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资产的来源,所以资产的计量在数量上会直接影响债权和股东权益的大小,权益的增量通过资产价值的变化来体现。因而,资产是确定其他会计要素的基础性概念。

三、对于资产的定义,我国的会计准则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资产的确认经历了从收付实现制发展权责发生制,再向现金流动制转变的反复。

理论上看,最严格的收付实现制以收到现金为收入,付出现金为费用。这样,企业所有的资产就应该是现金资产,在存在任何非现金资产。在这一理论下,资产的确认较简单、直观。但是,只要是商品经济,就离不开商业信用。也就是说,企业必须有相应的债权和债务,从而,出现了对收付实现制的第一次修正,资产的确认扩展到对债权、

债务的确认。工业革命导致机器化大生产,固定资产问题再次成为会计所必要考虑的内容。收付实现制出现了进一步的修订,将固定资产和折旧问题纳入确认的范畴。多次修正的结果是:权责发生制逐步取代收付实现制,成为会计确认的基础。

《企业财务报告条例》和《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的重新定义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这一定义,忽略了作为企业资产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性质,即资产应当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未来经济利益”。按照我国基本准则规定的定义,在实务工作中产生的主要问题是:即使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不能再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仍然作为企业的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从而造成了企业产不实。例如,由于技术进步,原有设备已经被淘汰或长期闲置不用,或从国外引进的设备原材料供应等原因在国内无法使用、这些设备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因其符合资产定义而仍作为企业的资产,其价值仍反映在会计报表的资产方,造成企业虚增资产,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所反映的信息因此也失去其真实性。

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这一定义忽略了作为企业资产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性质,即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国务院第287号令,自2001 年1月1日起施行)第九条中对资产进行了重新定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一定义强调了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利益。

2006年2月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资产的定义是:“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这个定义仍然基本沿用企业会计制度的说法,只是在措辞上略有调整。国际会计准则在框架中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指作为以往事项的结果而由企业控制的可望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可以看到,变化后的定义从理论上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了内在的一致,其实践意义是可以据资产的定义明确纳入会计核算的资源范围。

四、资产的特征

资产具有各种特征,主要有提供未来服务的能力;有交换其他资产的能力,可以清偿负债;特别是可用来捕捉获利的机遇; 还有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等等(葛家澍,2005)。在这里,笔者具体从经济学和法学的角度来考察其特征,以便更全面地理解资产的本质。

1.资产的会计特征

与企业实际拥有或控制的资产相比,会计上资产的定义狭于“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限制,对于诸如基于未来合同或契约等形式的金融工具资产,不能很好地容纳。与此同时,会计上所确认的资产不仅满足定义性,而且必须是可以用货币加以度量的,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有进一步加以确认的可能。而这些特征实际上是与会计中的历史成本核算原则和货币计量假设相对应的。

2.资产的经济特征

(1)收益性

资产之所以成为资产,恰恰在于其收益性,即满足资产业务各当事人经济上及心理上的需要程度,为其所有者或控制者带来预期经济效益,而且资产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能为所有者或控制者带来的预期收益量的多少。只有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才能确认为资产。

(2)稀缺性

经济学上的资源总是建立在稀缺性的假设前提之下,因而才有了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才产生了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特定主体在获得其控制权时,必须付出代价,在市场经济中表现为价格的形式,此时经济资源才成为资产。

3.资产的法律特征

法学中财产是以所有权为核心,只有符合所有权要件,才能成为企业的财产,强调财产的法律形式。如融资租入的资产在法律上仍属于资产的出租方,出租方拥有其所有权,该资产不能属于租入方的资产。但是在进行会计上的资产研究时,必须超越这一限制,所有权是获得资产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如果企业能对其进行实质上的控制,那么即使不拥有所有权,也应将之视为企业的资产,典型的就是融资租入资产,虽然承租方不拥有所有权,只拥有使用权及因此而获得的收益权,满足了经济利益能流入企业的经济实质,但是也应该将之确认为企业的一项资产。此外,资产的另一个法律特征是合法性,企业所取得的资产必须是合法的,有真实的凭证,证明企业确实拥有合法的可以行使的权利,才能确认为企业的一项资产。

五、结束语

我国的资产定义,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信息使用者要求的提高及财务会计自身理论的发展和丰富等因素而不断变化,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趋同。

第7篇

关键字:资产负债观利润表观勾稽关系

一、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关系

人们支持用勾稽关系和非勾稽关系着两种方法来解释会计要素、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之间的关系。假如没有资本支出或前期调整,那么净收益等于本期业益的变动,从这一点看,两个报表在数字上存在着勾稽关系。非勾稽关系割裂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之间的数学关系,认为每张报表的界定和计量都独立于另一张报表。

1.勾稽观念

美国第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确认的会计要素、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得、费用和损失。利润是根据收入、利得、费用和损失计算出来的。在勾稽观念下,利润是业益的一个组成部分。表中列示了勾稽会计模式和分类体系。

在勾稽观念下,所有的会计业务都可以用表的模式进行分类。所有者权益由三个部分组成:实缴资本,留存收益和未实现的资本调整。实缴资本可以细分为法定资本和其他来源的实缴资本。留存收益由3部分组成:损益表账户,前期调整和股利。由于收益是留存收益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存在勾稽关系。损益表内部本身可以进一步的划分:将收入与利得,费用与损失区别开来,将收益和损失划分为正常的和不正常的。一些会计业务没有包含在损益表中,因为他们被认为是属于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而这些调整可以直接记入到留存收益中去。股利则代表着对利润的分配。随着第130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有关全面收益条款的颁布,这些未实现的资本调整很快就消失了。

在勾稽关系体系中,有两种定义会计要素的观念可供选择。一种观念称为收入――费用观,专门定义损益表的要素,它把重点放在损益表、收入确认原则和收入计量规则上;而将资产和负债作为收入和费用的副产品来定义、确认和计量。另一种方法称为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正好相反,它强调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确认和计量;而把收益作为资产和负债计量的副产品进行定义、确认和计量。

2.收入――费用观

20世纪30年代以来,会计政策主要是关于收益的定义、确认和计量。收益是将确认的收入和其相关的成本(包括注入折旧等费用的主观分配)进行配比而得出的。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主要受控于收入确认和成本配比的会计规则。这些规则代表了一种收入――费用导向。

收入―费用观的后果之一是,由于资产负债表作为收益计量规则的副产品,这就导致了资产负债表不仅包含资产和负债本身,而且还包含所谓的具有不明确的借贷方的递延费用和递延贷项。这些项目并不符合现行的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但却依然列入资产负债表中,仅仅是因为这些项目在损益表中的递延确认。例如,开办费就是一项递延费用。这些成本费用需要在几年内摊销到损益表中去,而不是于发生时即确认为当期费用。发生的开办费是一向沉没成本,不能再收回。因此,这样的费用项目能否在资产负债表中继续保留就很值得怀疑。一些递延贷项也是一样,许多此类项目的贷方余额并不是真正的负债,而仅仅是未来损益表的贷项。这些贷项是有现实的经济业务引起的,需要递延到以后期间的损益表中。

3.资产――负债观

资产―负债观直接关注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和呈报。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6号财务埃及概念公告中将全面收益定义为“在一个会计期间内来自于非所有者的公司净资产的变动额”。损益表被视为归类和报告企业净资产变动的一种简单方式:由于资产和负债是真实的,所以将其作为主要的计量对象是合乎逻辑的。所有者权益账户仅仅是一个使复式记账会计体系成为可能的发明,收益及其组成部分是从属概念,他们只是报告资产和负债的一种简单方式。

资产――负债观主要关注净资产的计量,这种方法明显优于收入――费用观,因为,资产和负债是真实的,正是净资产的增加才产生了收益,反过来就不一定了。

现行会计准则采用资产负债表观,着眼点在于促进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资产和负债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利润反映的只是企业某一期间的经营成果,是企业净资产变动的组成部分,净资产的增加才是企业价值真正地增加。净资产的变化决定着股东财富的变化,也决定着投资者利益的变化。因此,应该由单纯地注重利润考核指标转向净资产相关指标的变化,以净资产的增加来确认利润而不是由利润来确定净资产。资产负债表观的确立突破了传统的单纯的利润考核概念,要求企业管理层更加关注企业资产、负债的变化,关注企业未来的发展,避免短期经营行为和收益超分配现象的发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操纵利润等行为的发生。资产负债表观是以真实的净资产增加作为收益,注重的是经济实质,有助于企业避免眼前利益和收益超前分配,有利于企业制定长期战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资产负债表观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体现

1.会计要素确认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跟旧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定义的角度不同。旧企业会计准则强调收人、费用的直接确认和计量,因为旧企业会计准则将配比原则与权责发生制原则看作是两条重要的原则,未强调其与资产、负债的关系。而现行会计准则中的定义更强调所有者权益,而所有者权益正是资产扣除负债后的余额,应用的是资产负债观的思想,并且要求收人、费用只有在导致资产、负债变化且导致的经济利益的流人、流出能够可靠计量时才予以确认。

损益观把重点放在损益表、收入确认原则和收入计量规则上,会计要素的定义与分类中没有将资产和负债放在优先地位,其他要素的定义并不依附资产和负债的定义,除了注重收入与费用的直接配比及其结果,其他各会计要素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损益观在确定收益时不以现实的资产负债为标准,而是运用递延、应计、摊销和分配等会计程序,使收益数据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特别是管理当局收益平滑或盈余管理行为, 又可能使账面收益与实际业绩完全脱离。在损益表观下,按照配比原则将不能与当期收入相配比的费用挤到资产负债表中去,以“递延( 待摊) 或预提”的项目列示,这大大削弱了资产和负债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资产负债表观,与损益表观正好相反,它强调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和确认。损益表中的递延资产等虚拟资产作为企业利润的“蓄水池”不及时确认,不摊销或少摊销已发生的费用或损失,权责发生制就成为此时冠冕堂皇的理由了。按照资产负债观更加注重相关性原则的应用,将已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即不符合资产定义的项目剔除出资产负债表,如:“ 待处理财产损益”、原纳税影响会计法下的递延税款、“ 待摊费用”和“ 预提费用”等项目都不再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所有者权益要素仍由资产和负债的对比来确定,说明所有者权益的变化是由资产和负债的变化决定的,而不是由利润的变化所决定。此外,收入和费用的概念在定义角度上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原来定义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了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产生的变化影响。因此,会计六要素的重中之重不是利润而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计量和报告。

我国的现行基本准则有关会计要素定义的说明,是以“经济利益的流动”作为主线,贯穿于六项要素之中,把所有的要素都联系在一起,并提出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而且区分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的和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充分体现了资产负债观。

2.会计计量模式

在损益观理论下,会计计量的重心是收益的确定。损益观强调基于实现原则、采用交易法进行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因此倾向采用历史成本进行会计计量。历史成本确保了信息的可靠性,但不能充分揭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

在资产负债观理论下,会计计量重心是资产的计量。资产是最为基本的会计要素,其他各要素的计量都从属于资产的计量。资产负债观全面运用公允价值。资产负债观强调资产负债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同时要求会计收益中全面反映报告期内企业各项交易和事项的影响,因此必然内在地要求会计计量中全面采用公允价值,全面反映报告期内所有交易和事项的实质,并由之计算确定企业报告期的收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的市场价格频繁波动的情况逐渐增多,仍用历史成本反映的会计信息越来越显示出相关性不足的缺陷。在以决策有用观为主导的计量观下,企业有责任将现值或公允价值恰当地纳入财务报告中。如果仍以历史成本作为主要的计量属性,则与现行计准则财务会计的目标相背离。因此,现行会计准则在保留了原历史成成本,引入了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企业可以根据不同性质的资产存量价值变化的特点,选择能够客观反映这些资产存量价值的计量属性和计量模式。

3.会计目标侧重点不同

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是财务会计目标两种基本观点。在受托责任观下,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反映受托者的受托责任和履行情况,关注的是企业受托资源的安全、资本的保全和增值,因此要求提供尽可能客观可靠的会计信息。在决策有用观下,会计的目标是提供与经营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因此更强调会计信息与经营决策的相关性。

在损益表观理论的指导下,利润表处于核心的地位, 利润表中的收益信息更主要的是提供有关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的经营业绩和经营成果,反映的主要是企业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且主要是基于本期的考虑。该信息有助于企业所有者客观、公正地评价企业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损益表观体现的主要是受托责任观的会计目标,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也主要是以可靠性为主。在资产负债表观理论的指导下,企业的财务报告体系以资产负债表为核心,利润表只是作为资产负债表收益总括信息的一个详细说明。在资产负债表中,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采用的是未来利益观, 资产和负债的价值量反映的是资产和负债对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影响程度,是未来现金流量的一种现值反映。该信息有助于现在的和潜在的股权投资者、债权投资者以及其他用户去评估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发生的金额、产生的时间以及其不确定性。因此,资产负债表观理论体现的主要是决策有用性的会计目标, 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也主要是以相关性为主。

4.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