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数字乡村建设成果范文

时间:2023-06-28 16:51:54

序论:在您撰写数字乡村建设成果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数字乡村建设成果

第1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城乡图书馆 信息资源共享

[Abstract] The authorpoints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libraries for the building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aly- ses the status quo of rural library cause development and discusses how to carry out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be- tween urban libraries and rural libraries to better promote the rural library cause.

[Key words]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Urban and rural libraries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1 新农村建设中图书馆的重要作用

1. 1 图书馆是农村信息资源中心 图书馆收藏的文献资料是信息的主要载体,是 农村发展各项事业所需信息的重要来源。它不仅必 须满足有着不同爱好、不同文化程度的广大农民群 众的信息需求,对农民群众进行继续教育,还须为农 村经济建设提供各类信息服务,为普及科学文化知 识提供资源支持。只有具备充分的馆藏资源,并且 在发展中不断积累,才能保证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 中全面发挥作用.

1. 2 图书馆的发展有利于城乡文化的融合 目前中国的城乡贫富差距仍然是一大社会问 题。贫富差距似乎是一个经济问题,但事实上,经济 建设和文化建设从来都是互相促进、并行不悖的,任 何一方的缺席都会导致社会发展的失衡。城乡居民 之间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和文化素质的差异,在文 化和价值观念方面存在差别。随着大量农民工涌入 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如果城乡 文化得不到很好的融合,将会引发尖锐的文化问题 和社会问题。图书馆作为农村地区的文化阵地,在 城乡文化的融合问题上义不容辞.

1. 3 图书馆是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工具 十六届五中全会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统筹城 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 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 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广大农 民致富奔小康则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图书 馆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发挥知识收藏与大众传播的 职能优势,对文献信息进行保存、积累和利用,为农 村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1. 4 图书馆是农村教育事业的中心 图书馆扮演的各种角色中,主要社会职能是教 育职能[1]。它作为文化教育职能机构,作为最广泛 的人民群众接受终身教育的最理想场所,在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成为农民群众最好的第二 学校和培训基地。首先,图书馆作为农村教育事业 的中心,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帮助 农民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高文化知识水平,提高生 产技术水平,了解党的政策信息和有关法律法规,提 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

要培养具有建设新农村意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 营”新型农民,农村图书馆任重而道远。其次,图书 馆有助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它不仅向农民提 供文学、美术、音乐、体育、棋类等文娱书刊,供他们 学习阅读,并且可以定期组织各种读书活动和文娱 体育活动,是农民劳动之余的好去处。这些文体活 动给农民营造了一个文明、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丰 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了农村精神文 明建设.

2 农村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分析 20世纪80年代,我国乡镇图书馆曾有过较大 的发展,但后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乡镇图书馆的发 展变得参差不齐。据有关资料估计,我国目前有乡 镇图书馆近7000个,村级图书室120, 000余个。这 些乡镇图书馆(室)的情况,可粗略概括为:数量少, 资金缺,人才乏,水平低,条件差,虽是星星之火,未 成燎原之势[2]。经济基础决定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水 平。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中部地 区的广大农村长期处于闭塞、贫困的状态。因而农 村图书馆事业也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相 比较而言,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图书馆办的有声有 色,像江苏省1987个乡镇至1998年底已建馆654 个,建馆率高达33%。广东、上海、山东等省的一些 发达乡镇,还建成了万册图书馆,海南的一些乡镇图 书馆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中西部及边远经济欠发达 地区,真正能够按照公益图书馆模式运转的农村图 书馆凤毛麟角。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当,政府 重视不够等诸多原因,导致图书馆空壳现象严重.

县级公共图书馆由于没有持续稳定的文献资源补充 机制,在中西部地区,几年甚至十几年没有买书或很 少买书的绝非少数,“空壳化”现象是县级公共图书 馆经费短缺,特别是资源购置费没有最低限度的基 本保障的必然结果[3]. 3 城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是农村图书馆事业发 展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我国图书馆事业同样在其发展过程 中存在两个“极”,因各地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发展 水平失衡,且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及其应用的 不平衡,这两个“极”日益清晰和明显。处于强势一 “极”的大中城市图书馆如何与仍然处于极度弱势 状态的广大乡镇农村图书馆(室)一“极”协调发展, 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实现城乡图书馆之间的信息资 源共享,成为发展农村图书馆事业的必要措施和有 力保障.

3. 1 建立以城市图书馆为中心的区域城乡图书馆 联盟,实现资源共享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各个图书馆之间通过网络进行资源共建、共享和协调服务成为了可能。信 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迫切要求信息资源的共享共 建,而建设以城市图书馆为中心的区域城乡图书馆 联盟,是解决目前区域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问题,协调 城乡图书馆信息服务,促进农村图书馆建设的一条 重要途径[4]。城市图书馆投巨资购买的现代化设 备,花大力气建立的图书编目、流通借阅、数据库检 索、网上信息资源收集等服务项目,只有通过拓展服 务范围和领域,才能更大地实现其社会效益。以城 市图书馆为中心的区域城乡图书馆联盟可使同一区 域内的所有图书馆共享系统内的资源,因而不论是 对城市图书馆本身还是对农村图书馆,都是一举两 得。此外还可双方通过协调采购,实现资金的合理 使用和资源合理配置,缓解农村图书馆的经费短缺 和藏书总量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图书馆联盟可 以城市图书馆为龙头,联合各农村图书馆,组建地区 性图书馆网络,实行联合编目、联机检索和馆际互 借。再者,图书馆联盟可为农村图书馆提供人员培 训和业务管理服务,提高农村图书馆的人员素质和 服务质量.

3. 2 以一体化思路构建农村图书馆服务共享体系 构建一个以市(县)图书馆为中心,以乡镇分馆 为纽带,以村级图书馆为基础的新农村图书馆服务 体系,可以有效地实现城乡图书馆信息服务共享,完 善农村图书馆服务。城市图书馆可利用先进的网络 技术,为农村图书馆提供文献传递、代检代查、参考 咨询和定题服务等方式的服务。城市图书馆,尤其 是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为农村图书 馆中不懂图书分类编目、排架,不懂图书收藏、借阅 等基础知识的人员提供业务培训和管理服务,提高 农村图书馆的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由于农村图书 馆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城市图书馆,城市图 书馆发展水平的高低和服务范围的大小对农村图书 馆的建设具有重大的影响,因而强化城市图书馆的 服务能力是前提和关键。可首先做大县(市)图书 馆,巩固和强化其辐射能力,然后把资源和服务有效 地配置到乡镇分馆。在强化县(市)馆的同时,稳步 推进乡镇分馆的建设。最后以乡镇分馆为接力站, 把资源和服务辐射到村级图书馆,形成一个完整的 资源共享服务体系.

3. 3 城乡图书馆整合各自优势资源,达成优势互补 农村图书馆作为直接面向广大农民群众的场 所,处在农村读者信息反馈的前沿,是策划“三农” 读物选题的最佳基地。农村图书馆通过利用自身优势,深入农民群众,倾听他们的声音,再把第一手信 息反馈给市县

图书馆,供其整理挖掘深层信息,再通 过多种途径传递给书刊出版机构,辅助落实“三农” 政策。城市图书馆通过农村图书馆直接面向农民群 众,宣传国家农业政策,国际市场的农资、农产品需 求信息等。农民和农业科技工作者一旦在实践中碰 到科技难题或困难,农村图书馆可以把这些信息通 过城市图书馆网络技术传达到高校的专家、教授手 中,由专家教授亲自帮助解决问题、答疑解惑,图书 馆从中能起到一个很好的桥梁作用。另外,市县图 书馆农业技术方面的书刊查阅人次少、流通率低,这 些书刊又恰恰是农民最为需要的,农村图书馆应整 合此类资源,为己所用,服务农民。城市图书馆还可 通过“送书下乡”活动,经常捐赠一些图书或农业科 技类期刊给农村图书馆,并帮助他们加工整理、上 架,供当地的农户和科技工作者参考使用。城乡图 书馆通过发挥各自的优势,达成资源互通,优势互 补,共同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4 结语

农村图书馆建设是国家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 设的必要项目,承担着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利的重 大使命。农村图书馆与城市图书馆只有通过协调与 合作,才能真正实现1+1>2的功效,促进共同发 展,共同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兆英.试论图书馆的教育职能[J].黑龙江信息科技, 2009 (8): 94

第2篇

中农兴业网团是中国农村兴业工程的机关管理网站,旗下有中国三农资讯网、中国乡村网、中国三农市场网、中国农副产品供销网、中国农资供销网等五大涉农网站和六个特色经济网站以及数百个加盟网站,是集权威性、指导性、商贸性、规范性、服务性、实用性、科技性为一体的三农资讯平台和三农电子商务网络平台。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农兴业网团现面向全国下列企事业机关单位和部分涉农媒体无偿提供网络服务平台,具体受赠对象如下:

一、面向全国县级以上各级党政涉农部门赠送中农兴业网络系统平台,着重帮助地方政府及企业找资金、找项目、找销路、做推广、创品牌提供资讯、途径和资源,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增添光彩。

二、面向全国各地各类涉农社团组织无偿提供中农兴业网团五大涉农网站资讯系统服务和科教商贸交流服务平台。为全国各地各类学会、协会、商会、研究会、联合会提供务实高效的网络信息服务和科教商贸服务。

三、面向全国各地各类涉农报刊媒体赠送中农兴业网络系统平台。为充分发挥涉农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增强涉农媒体的资讯传播覆盖率和影响力,特在中农兴业网团五大涉农网站为全国的知名涉农媒体无偿开设358个服务栏目。

四、中农兴业网团在全国334个地市级城市建立办事机构或单位,具体负责信息采集和会员服务管理工作,以及中农兴业工程的各项活动,欢迎全国各地有志于三农事业发展的企事业机关单位加盟中农兴业网团。

相关事宜请登陆中农兴业网(省略.cn)。

中国数字城乡论坛暨技术产品展示交易会在扬州举办

通讯员 贾旮菲

由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农业部信息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工业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大众科技报社联合举办的“中国数字城乡论坛暨技术产品展示交易会”于2008年12月5―7日在江苏省扬州市举行。

大会以“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信息统筹、促进数字产业创新、加强行业交流合作”为主题,旨在交流城乡数字化建设经验;探讨缩小城乡信息化差距,加快数字化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推广创新成果和先进技术产品。大会由数字城乡论坛,技术产品展示交易会,数字城乡建设项目暨招标信息会,项目洽谈与对接,数字城乡建设成果展等几部分组成。

为推动数字创新,大会首次进行中国数字化创新奖评选,编辑出版《中国数字城乡建设理论与实践》及《荣誉丰碑――中国数字城乡建设成果实录》大型图书,研究与制定数字城乡发展指数评价体系及建立调研基地,从综合角度评价和分析中国城乡数字化发展,为决策者提供客观依据,为研究者提供珍贵素材,为实践者提供重要信息与可资借鉴的理论指导。

作为国内首个关注城乡数字化统筹,推进城乡信息一体化的活动,大会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多个城市的信息产业、科技、农业、建设主管部门、科研院所,国内外领先的数字企业积极参会参展,展位面积达2万多m2。

新闻链接:

中国数字化创新奖评选活动举办

以“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产业创新,促进城乡统筹”为宗旨的中国数字化领域的首个全国性大奖“中国数字化创新奖(CDIA)”评选活动举办(评选活动官方网站:省略)。

数字化发展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我国高度重视数字产业的发展和城乡数字化建设。2000年同志发表“早日实现‘数字中国’,是我国争先抢占技术产业和经济制高点,是我们走向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战略”的重要讲话,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城乡信息统筹。在推进城乡数字化建设进程中,许多入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正是有了他们的辛勤工作、无私奉献,才推进了中国的信息化进程、社会的快速发展,他们的工作应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尊重,他们的事迹应该永远铭记史册!许多代表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创新技术和产品,应该得到扶持与推广!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方位展示中国数字化创新成果,树立典型、宣传先进、打造品牌、推动创新,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农业部信息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工业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大众科技报社共同开展了此次中国数字化创新奖评选活动。中国数字化创新奖(CDIA)评选活动共设立推进中国城乡数字化进程杰出贡献奖、中国数字化创新人物奖、中国数字化创新管理奖、中国数字化创新技术奖、中国数字化创新产品奖五大奖项。

第3篇

2014年11月18-19日,由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指导,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首都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主办的“第一届北京数字校园与智慧教育学术研讨会(BEIC)”圆满举行。会议就数字校园的应用现状和智慧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交流,旨在跟踪国内外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探索数字校园与智慧教育应用创新,优化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为相关教育部门、研究机构和企业提供一个开放协同发展的交流平台。BEIC会议为非盈利会议,将每年进行一届,会议倡导“领导讲话简短,专家报告务实,企业不设展台”的宗旨。本届会议报告人及参会人员来自相关大学、教育部门、研究机构、中小学、企业等。

在主会议报告中,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从环境、模式、体制三个方面谈了对智慧教育的独到见解;清华大学钟晓流教授从整体上呈现了智慧教育体系架构;友成基金会常青基金苗青主任介绍了将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引进乡村的双师教学研究项目;方海光副教授了由首都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和数字化学习实验室基于近六年研究成果积累为基础,自主设计和开发的中小学数字校园支持系统E-School,该系统满足多数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需要,将面向中小学提供公益性使用和支持;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田鹏副主任基于目前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成果,介绍了北京市数字校园建设实践及下一步推进思路;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主任焦宝聪教授剖析了微课程的现状,并阐述了如何设计微课程与制作中的若干问题。

在数字校园与智慧教育会场中,报告人包括: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副教授、牛栏山一中何代华主任、明博公司王锦萍、百度公司袁志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阮利副教授、天士博公司王川总经理、中国科学院软件所力研究员。在新技术教育应用会场中,报告人包括: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尚俊杰副教授、四中网校王伟平主任、互联网教育学院吕森林老师、英特尔公司刘伟、清华大学杜婧老师、立思辰公司郭丹、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夏时洪研究员。参会专家和人员进行了多种方式的积极互动,还进行了相关内容的主题讨论和相关主题的培训,就数字校园的应用现状和智慧教育的未来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参会人员纷纷表示本次会议内容务实,与国内其他相关会议具有完全不同的风格,能够提供一个积极关注研究和技术的氛围,促进多方面进行深度的思考,参加本次会议有很大收获,期待下次会议的举行。

(本刊记者 王晓明)

第4篇

关键词 乡村 文化信息资源 共享工程

中图分类号:G258.22 文献标识码:A

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于2002年正式启动,在数字资源、技术平台以及服务网络建设等方面成果斐然。乡村文化共享工程在现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文化信息资源不断丰富、来源更加广阔;服务点增多,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体系逐步建成;各乡村把建立具有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地方特色资源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成果斐然;将文化共享工程与乡村党员干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结合起来,实现数字资源的共享,乡村文化服务网络在设施建设、服务水平以及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通过多样化的现代技术手段与通讯设备提高资源的传输效率与使用率,互联网、有线电视、卫星等方式实现文化共享工程资源稳定快捷传输。

1乡村文化信息资源分类

(1)根据文化信息的来源划分:传统文化信息资源,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信息资源与物质文化信息资源;社会主义文化系统资源,是文化观在中国的实现,是指导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

(2)根据文化信息生产部门划分:党政机关文化活动产生的文化信息资源,党政机关是文化活动管理的主要机构,在文化活动管理中产生大量的文化信息资源;公共文化公益机构文化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图书馆、文化馆以及博物馆与科研机构等为村民免费提供的信息资源;公共文化信息服务机构提供的资源,以及公共文化产品开发企业的信息资源。

(3)从文化信息内容划分:科技类文化信息资源;文娱类文化信息资源;教育类文化信息资源;经济类文化信息资源;政治类文化信息资源以及卫生类文化信息资源。

2乡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现状

(1)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一致,经费投入不足。各级政府部门财政压力沉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经费得不到保障,导致管理人员编制与经费问题无法落实,设备引入、维护经费问题得不到解决。

(2)信息资源利用率低。虽然文化共享工程可以为乡村居民提供大量的文化信息资源,但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以及地域差异,基层站点宣传力度不足,基础设施设备利用率不高,百姓对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了解程度有限;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信息鸿沟的影响,乡村居民获取信息有一定的障碍。

(3)政府政策支持不够与技术服务不足。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需要地方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虽然工程开始之初政府已经颁布了相关政策,但并没有形成完善的配套支持政策,经费与技术支持力度薄弱,相关政策难以切实执行。

(4)文化管理体制不合理,乡村居民参与热情不高。政府在文化工程建设中既是管理者又是经营者,缺乏竞争机制,乡村文化机构设置不规范。文化生活的参与积极性与参与者的文化素质有很大关系,由于乡村居民文化素质有限,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匮乏。

3乡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实践性

3.1建立经费与人才保障机制

政府需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经费纳入预算,确保乡村人均文化服务经费均衡;吸收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文化事业建设,通过资金社会化实现工程的可持续运转;加强文化部门、财政等对工程建设资金的监督,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建设由乡镇文化专干、大学生村官以及学校教师组成的文化工作队伍,为乡村居民的文化生活提供帮助与指导;通过信息化技术对乡村服务点工作人员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考核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积极性;发动民间艺人传承民族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3.2建立文化服务管理体系

从文化共享工程项目开始建设到运行过程中系统的维护,都应制定量化管理体系,通过分析项目进程中的知识、经验教训,进一步优化项目管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工程项目,需要进行综合性管理。充分运用软硬件设施与资源,借助图书馆、文化馆以及企事业单位等的数字资源,建立资源共享共建体系,在政府、社会的共同参与下,形成职责明确、服务规范、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管理体系。

3.3开发建设数字资源

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是工程项目的核心,须在数量与质量上有保障,同时需要加强网络建设。数字资源在内容上要雅俗共赏,面向乡村普通百姓,增加农业科技知识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内容,使其具有实用性与大众性。同时要具有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关注少数民族与少年儿童的需求。解决数字资源版权问题,鼓励作品权利人授权文化共享工程使用作品,通过募捐、合作、优惠采购以及购买等方式实现数字资源版权自主化。

3.4建立健全监督评估体系

树立以人为本的绩效评估理念,强化公众对政府文化行政的监督责任,促进政府绩效的提高,使公众意识到自身享有文化服务的权利,也有维护文化服务提供秩序的义务;绩效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评估实施、评估分析以及评估反馈四个阶段,借助这一过程促进政府组织文化服务的绩效;根据工程的实践情况对文化体系建设不断修订改进,确定绩效考核的内容与范围,形成正确导向与有效激励;根据公众反馈进行改进;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纳入到政府政绩考核体系,推动工程项目良性发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

4结语

乡村文化信息资源分类复杂,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成果斐然但仍有不足,需要在经费与人才保障机制、文化服务管理体系、监督评估体系等方面加强建设力度,同时做好数字资源的开发建设,为乡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单肖娟.基层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中的问题与思考[J].艺术百家,2012(S1).

第5篇

一、传达“三城联创”动员会议精神

在全体乡村干部大会上,认真传达了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把我县建设成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县城、第三届省级文明城市即“三城联创”的重要意义和县委书记、县长在会上提出的“四个重点”、“四项要求”。“四个重点”是:整治环境卫生、改造基础设施、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建立长效机制;“四项要求”是:标准要高、工作要实、把关要严、推进要快。二、结合“三城联创”和环境综合治理,措施如下:

1、统一思想,深化认识,积极参与创建

“三城联创”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全县人民的共同愿望。乡作为城乡结合部,毗邻县城,加强环境综合治理,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积极参与创建工作,这是荣誉,是义务,更是责任!会议要求全体乡村干部要深化认识,坚定信念,从我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言行,为创建工作尽一份心、献一份力。为此,乡上成立以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实行包片领导、驻村干部定点联系村和重点路段、河道。各村书记和各单位负责人为专项行动的直接责任人。要求各村、部门、企事业单位要利用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动员全民参与创建工作,把县委、县政府的“三城联创”精神落实到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让广大群众深入了解,积极支持、主动参与,自觉维护治理成果。2、抓住机遇,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工作再上台阶。

2012年,我们要以高速路互通道、六桥、养老社区建设为契机,与“三城联创”相结合,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快土桥村、地母垭村、木孔坝村拆迁农户安置小区建设,高规格打造2个新农村综合体。

二是以项目实施为抓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力发展我乡水利、交通、能源、农村信息化、村级阵地等。改善环境,提升质量。重点抓好病险水库整治,今年将利用项目资金对2座小(二)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整治五小微水利工程4处。维修提灌设施2台套,建集中供水站1处。建设通村通社水泥路22公里,完善公路养护管理50公里。新增沼气池100户,天然气用户100户。发展数字电视用户300户。落实改厕1500户,建地坑式垃圾中转站1处。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全面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后期的管理和养护工作为主要任务,以提升农村公路管理效能为总目标,推动落实政府在农村公路管护中的主体责任,动员全社会参与农村公路的管护,构建完善“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公路管护体制机制,为实现农村公路绿色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农村公路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支撑作用提供有效的机制保障。

工作目标

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农村公路管护体制,构建“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三级管养体系,明确农村公路管护主体和责任,落实管护队伍和管护经费,全面推动我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常态化、规范化、法制化,切实做到农村公路“有路必管、管必到位,有路必养、养必优良”,确保全区1363公里农村公路(其中:县道82公里,乡道242公里,村道185公里,组道854公里)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人民群众对农村公路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三、工作任务

(一)管理日常化,实现“有路必管、管必到位”。

1.健全路政管理机构。大力推行区级统一执法,乡村协助执法的工作方式,建立“区有路政员,乡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三级联动、专群结合的农村公路路产路权保护队伍,加大农村公路日常综合执法,保障农村公路的完好、畅通。继续落实镇有交管办、村有养护队,做到机构健全,责任明确。

2.严格管理公路两侧建控区。县道两侧边沟外各10米,乡村组道路两侧边沟外各5米范围内不得进行建房、临时搭建等违章活动。落实公路两侧建筑物报批须先经区交通运输部门(县道)同意后,住建、国土等部门方能审批建房手续的联合审批制度。

3.依法保护路产路权。深入开展农村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整治,严厉打击占道经营、私设平交道口、违章建筑、乱堆乱放、倾倒垃圾等占用公路、侵占公路产权的行为,营造畅安舒美的通行环境。

4.构建部门联动的综合执法体系。整合交通路政、公安交警、综合执法、农业、水务等部门执法力量,以超限检测站点为依托,以镇、村重要节点为支撑,形成区、镇、村全覆盖的道路交通综合执法网络。

5.加快推进农村交通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数字化、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推进交通信息化建设,共享“雪亮工程”和气象、水利、国土等信息资源,推动农村公路管理数字化、智能化。

(二)养护常态化,实现“有路必养、养必优良”。

1.建立多元化农村公路养护体制。坚持管养并重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牢固树立“三分建设、七分养护”的理念,建立县道县(区)管、乡道乡管、村(组)道村管的三级养护管理模式,实现区有公路管理所、镇有交管办、村有养护队的综合管养体系,明确县、乡、村各级职责。区公路管理所具体负责县道及其公路附属设施的日常养护管理,指导协调培训各乡镇做好乡、村、组道路的日常养护及桥梁管理工作;镇交管办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乡道管理养护工作,做好乡村公路及其设施的保护工作;村养护队负责本村村组道路的日常管理养护,及时进行道路清扫和巡查工作。县、乡、村三级联动实现全区县、乡、村、组道路管养覆盖率100%,做到“有路必养,养必优良”。

2.探索农村公路市场化养护。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工程市场化改革,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按规定采用公开招标投标方式,实行合同管理、计量支付,并充分发挥质量检测结果评定作用,择优选定养护队伍。

3.提高农村公路专业化养护水平。按照“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专业化”的要求,优化现有养护队伍,对养护人员定期开展养护专业理论培训指导,建立更加高效、稳定、专业的养护队伍,扩大作业覆盖面,提升专业技能,充分发挥其在公共服务、应急抢险和日常管理养护中的作用。县、乡、村道的日常养护以及路面修补、桥涵构造物修复等小修技术性较强的养护工作实行专业化养护。

4.积极发动农村群众参与。构建专群结合的养护机制,将村组道路日常养护纳入公益性岗位,优先聘用贫困家庭或个人;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力量自主筹资筹劳参与农村公路养护。

5.加强农村公路养护质量。树立“建养并重”的理念,加强农村公路养护质量管理,确保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的比例不低于80%,路面技术状况指数(PQI)逐年上升。严格执行国家和有关标准和规范,统筹规划建设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将公路安全生命防护设施与公路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有效巩固农村公路建设成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建立权责明确、运转高效、监管有力的组织体系,特成立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二)加强资金保障。建立管养资金投入增长机制,采用财政投资、社会集资、企业捐资、群众投劳等方式,多渠道筹集管养资金。区政府将养护资金纳入区财政预算安排,并随着农村公路里程增加、技术标准提升,逐步加大养护资金投入。为保障我区农村公路正常运行,保障农村公路安全通行及良好的路容路貌,经测算用于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的资金总额县道不低于10000元/年.公里(年财政补助不低于82万元)、乡道5000元/年.公里(年财政补助不低于121万元)、村道3000元/年.公里(年财政补助不低于55.5万元)、组道2000元/年.公里(年财政补助不低于170.80万元)的标准。

第7篇

【关键词】互联网+;数字乡村;乡村振兴;数字鸿沟;发展路径

数字乡村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1]。山东省在《数字山东发展规划(2018-2022年)》和《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互联网在乡村的快速普及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城市和乡村联系越来越紧密,城乡联动、融合发展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但数字乡村建设才刚刚起步,城乡数字鸿沟仍然存在,还有加大的趋势,鉴于此,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路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现状

近年来,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1数字基础设施全面提升。随着“宽带山东”战略的深入实施,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得到稳步增强,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运算速度和综合技术水平位于国内前列,全省所有城区、行政村实现了光纤全覆盖,城乡家庭互联网接入能力基本达到100Mbps,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也不断的得到完善,但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亟需增强,农村尤其是偏远山村,因其居住分散且基础设施差,导致网络建设成本很高,运营商无法收回成本,不愿意建设农村网络,设备商提供商也不愿意花费精力进行农村网络创新方案的研究,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还不广泛。1.2电子政务建设深入推进。全省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实现互联互通,各服务平台的核心业务信息化应用加速,“一次办好”改革全面推进,基本实现了公众和企业网上办事“一号登录、一站受理、一网通办”[2],全省政务信息系统集成整合共享工程明显提升了政府数字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但在农村,电子政务治理还比较薄弱,公共服务的数字化建设还需稳步加强。1.3信息惠民水平大幅提升。在数字山东的带动下,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宽带建设已普及,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成效初显。在教育、医疗、养老和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惠民政策宣传和普及、信息服务平台的使用及惠民水平都得到了大大提高,形成了城乡共享的优质教育文化资源,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1.4农村数字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互联网+”和市县级大数据服务平台的建设,使农村数字化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越来越多的得到转化和推广应用,但是不同地区之间差距明显。鲁西南是淘宝村集聚区,菏泽市淘宝村、淘宝镇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从地区分布来看,开展跨境电商的村主要位于沿海地区,特别是拥有外贸传统的城市,如青岛市等。同时电子政务标准及规范体系不断完善,网络空间法治化取得积极进展,显著提升了网络安全防护和处置能力[3]。

2山东省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城乡数字化鸿沟进一步拉大。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下,城乡“数字鸿沟”是山东省数字乡村战略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4]。传统意义上的城乡“数字鸿沟”集中体现在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管理措施上。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缺乏网络设备与上网条件、缺乏文化知识与上网技能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构成了制约数字乡村建设的瓶颈[4]。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存在很明显的较大差异,城乡居民的互联网理念和对信息知识的应用就存在着较大差异,城乡“数字鸿沟”不断以新的形式呈现,其更多的是体现在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理解和使用上,阻碍了农村培养数字化生产力的进程。还有一些地区在引导搬迁、撤并村庄时忽略网络设施和信息服务完善,促使了新的城乡“数字鸿沟”的形成。2.2农村信息失联、情感失联、财富流失及空心化严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青年农民都选择进城务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也逐渐增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留守儿童、老人和妇女对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的应用很少,导致了乡村的信息失联以及情感失联。大量中青年农民的进城,使得农村土地也被大量闲置起来,无人耕种,加剧了乡村财富的流失,乡村空心化严重。这是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必然产物。2.3农村数字化发展水平各地区不平衡。目前,我省农村数字化发展各地区很不均衡,发达地区与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比例差距也比较明显。淘宝村的出现,破解了农村信息化的难题,缩小了城乡数字鸿沟,如:滨州博兴县、菏泽曹县和郓城县等、青岛市即墨等淘宝村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2.4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我省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我省移动宽带用户、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等指标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种植养殖、加工、集配、运输、仓储、营销、支付、消费等整个流程的数字化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产地仓、冷链物流、信息网络、购销网点等方面的建设还需加强,智能电网、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农业建设任重道远。另外农村的互联网理念淡薄,缺乏网络设备与上网条件、缺乏文化知识与上网技能也是影响数字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2.5缺乏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平台。在农村数字化建设中缺乏专业的科学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没有完善的培训机制和管理机制。虽然在农村开启了社区教育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有些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构建还不完整,学习资源不丰富,根本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另一方面部分村民没有电脑和智能手机,不会上网也限制了数字化学习平台的使用,而且绝大部分人上网只是娱乐,对学习农业新技术不感兴趣。2.6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比较低。“互联网+党建”工作开展不到位,村干部老龄化严重,党务、村务、财务不能实现网上公开,乡村现代化治理能力进程缓慢,“互联网+政务服务”不能实现乡村覆盖,缺乏“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乡村治理能力和体系亟待加强。数字技术和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在线诊疗和在线教育等公共服务发展缓慢。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乡村综合治理能力,提高公共服务的数字化水平,使村民真正获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3山东省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路径

3.1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乡村首先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各级政府部门应响应《数字山东2020行动方案》,积极推动“百兆乡村”建设,统筹推进移动和固定宽带网络的IPv6发展,推动智慧广电网络建设,支持培育和引进开放的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农业农村观测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体系[5]。继续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推广和应用,大力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推动农业领域的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进程,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实现传统农业向数字化农业的转型。3.2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在基础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快建设数字型政府,加强各行政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办理,力推政务服务“一次办好”,并进行机制和体制改革,推进线上线下政务服务一体化。地方政府做好促进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制度供给工作,建立或者健全一套适合当地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促进政策,特别是要制定出一套适合当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优惠举措,补足数字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制度体系,营造适合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制度氛围。同时,协调各级政府部门,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主体提供必需的物质和资金支持,以此来引导和激励当地的数字经济发展。3.3消除城乡“数字鸿沟”,建设幸福乡村。首先,加强乡村信息化教育,培养信息化技术人才,把握好“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机遇,利用现代科技建设数字乡村,使农民得到更大的收益,愿意留下来,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数字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利用数字化、现代化设备来实现智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鼓励农民积极接触和参与到农村电商中去,彻底打破农民信息贫困锁定的藩篱,为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不断丰富乡村网络内容,构建数字乡村新系统,不断完善乡村信息化建设和农村数字产业,让更多的农民就地就业,使农民获得幸福感,改善农村信息失联、情感失联及财富流失等问题,建设幸福乡村,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真正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助力农村数字化建设的全面开展。3.4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专业化信息人才的紧缺是数字乡村建设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已成为制约数字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本土农民是建设数字乡村的内生动力。首先,以本土农民为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目前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农村中种地的人大量减少,大量的土地进行了流转,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形成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在发展农村数字经济的同时应提升农民的信息化素养,积极培育实现智慧化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其次,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利用好各种培训平台,让农民成为懂信息、懂数据、懂技术的新时代农民,提升乡村信息化水平,进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再次,建立健全人才培育、引进及激励机制,为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发展环境。3.5构建乡村大数据平台。山东省大多数农村地区的数字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及平台的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传输、服务不健全,涉农电商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规划发展乡村大数据平台,整合数据信息资源,加强乡村信息资源的共享、兼容和公开,利用“互联网+”模式建设具有乡村特色优势的大数据系统,借助大数据促进数字乡村的快速发展。3.6数字乡村文化建设。在加强数字化基础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数字文化建设,提升村民的信息化素养,尤其是乡村传统文化是农村数字化建设的灵魂,以无形之力推进着乡村数字化的进程。首先,改变文化宣传方式,除了采用传统的公告栏外,还可采用微博、微信、网站等各种形式实现农村各项政策和事务的线上宣传,在乡村营造起良好的信息化氛围。其次,在培育新型农民的各种培训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元素,使农民在接受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理念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逐渐提高村民的数字化素养。最后,利用新闻网站、学习强国及各种媒体平台,宣传数字农村的建设,讲好数字乡村故事,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数字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3.7建立健全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在乡村政务工作和乡村治理中深化数字化建设。首先: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农村领导班子应改变传统思维,改变意识,从思想上树立农村信息化的观念,不断学习国家以及山东省关于农村数字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并积极落实到位。其次:将农村的各类资源纳入到乡村大数据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数字化管理,建立“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再次:积极开展“互联网+党建”工作,定期开展党员信息化学习和培训,鼓励党员带领群众一起发家致富,探索农民在线交流议事模式,激发农民参与决策的积极性。最后: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真正实现党务、村务、财务的网上公开,推动形成积极互动的农村基层自治体系,建立健全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

4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在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山东省将数据和信息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统筹推动城乡信息化融合,加快推动山东数字乡村建设,使网络信息化在全省农村社会的影响不断扩大。论文在分析了山东省农村数字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乡村数字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农村数字化发展的路径,以期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静.分四阶段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建设[R].经济日报,2019-5-18.

[2]丛楷力.从“碎片化”到“整体性”: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治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3]2019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J].新疆农业科技,2018(6).

[4]毕耕.”软硬兼顾”解决数字乡村发展难题[N].光明日报,2019-09-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