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学生厌学心理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27 15:56:06

序论:在您撰写中学生厌学心理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学生厌学心理研究

第1篇

【关键词】中学生厌学;原因;对策

学生厌学主要表现是: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迟缓,提不起精神和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伴随着学习效率降低,作业错误率上升,学习成绩差等后果。根据学生的种种表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心理诊断,学生厌学是典型的心理疲倦反应,即是由于持续努力和精神紧张或长时间从事单调的工作引起的不适和厌倦状态。一般认为,引起心理疲倦的因素有三个:一是精神紧张程度过高;二是长时间从事单调的工作;三是思想冲突、挫折、忧虑、惧怕等情绪的反应。厌学心理产生与发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绩,甚至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改变学生的厌学心态,首先应该了解产生这种心态的内在和外在原因。

1.外在原因

1.1 学习的时间周期较长。学习是种内化过程,不仅需要很大的心智努力,而且需要较长的时间。根据《教育法》的规定,适令儿童的基础教育需要九年的时间,如果升入高等院校需要更长的时间。我们知道,无论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干的时间长了都或多或少地会产生厌倦情绪,何况至少要九年的持续学习呢?

1.2 学习内容繁琐、教学方法的呆板。学生的学习动机依赖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来激发,但实事求是地讲,学校采用的各科教材,无论怎样精心设计安排,其趣味性也无法与其他传递知识的媒介相比。再者,教师、学生及知识构成的传递系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按照一成不变的模式运转着,很少发生变化,使学生对学习缺乏新鲜感,久而久之便会造成厌学心理。

1.3 学生心理压力太重。现代中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太重,无论是望子成龙的家长,还是受片面追求升学率驱使的教师,都对学生的学习抓得特别紧。学生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中接受最多的信息是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将来考上一所好学校。特别是家长教子心切,往往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又毫无心理学知识。所以,总是无休止地埋怨、挑剔,使孩子产生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使家长满意的挫折感。这样,学生心理产生太大压力,必然造成厌学心理。

1.4 缺乏必要的辅导和关心。有些家长在平时从事繁重的工作,回家又要忙于家务很是辛苦,他们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很少了解孩子的思想,认为只要将孩子的吃、穿照顾好就行了。孩子学习上无人辅导,思想上又无人关心,天长日久,孩子怕苦怕累,遇到困难绕道走,失去依赖就寸步难行。

1.5 教师原因。常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反过来也有厌其师而倦其道。教育方法落后,课堂气氛沉闷,师生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其次学生因为对老师的反感而讨厌上老师的课,极力回避与老师的接触,最终发展到对某一科目的厌学。有些则是过分的看中分数,使学生感到厌烦。

2.内在原因

2.1 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该怎样去学,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盲目性。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还会受到来自家长和同学的压力、责怪和鄙视,同时又不知道怎样与教师密切配合和交流。导致自信心降低,遇到困难时就产生逃避的想法。

2.2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生由于没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学业成绩不良,造成精神苦闷,觉得难以学习下去,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极重要。

2.3 学生本身的智力因素是导致厌学心理产生的内在原因。厌学学生中一部分学生的智力水平往往不是很高,表现在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都不会太高。

2.4 人际交往问题。青少年更渴望寻求同龄人的接纳、陪伴和友谊,倾向于从同伴那里看到自己,否则学生会觉得孤单无助,自尊心受到打击,就开始讨厌学习。他不是真的讨厌学习,只是不喜欢学校环境。从而对学校生活产生了恐惧,开始逃避上学最终也会产生厌学的心理。

3.解决方式

3.1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社会、学校及家庭,为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都适当降低了要求,减少了教学难度,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从过重的学习负担中解脱出来,有充裕的时间去从事自己喜欢干的事,参加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持旺盛的精力,情绪饱满地投入学习生活。

3.2 充分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突出实验教学,不但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而且要组织好每一个分组实验。当上实验课时学生的积极性都是很高的,说明学生喜欢实践活动。要尽量通过活动课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看录像等,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兴趣,调动积极性,克服厌学情绪。

3.3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课堂教学的消化、吸收率高就等于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这样就杜绝了厌学情绪的产生。

3.4 寓教于乐,把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愉快的情绪相结合。父母或教师应从青少年身心的发展特点上掌握孩子最喜欢哪些事情,然后把学习文化知识同引起学生愉快情绪的活动结合起来,每当学生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时,就放手让孩子自由选择去做自己喜欢干的事。长此以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建立起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变厌学为好学。总之,要面对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的厌学情绪,不断发现各种克服此现象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从而使学生生动活泼、自觉主动地完成学业,以提高教育质量。

3.5 辅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营造学习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师心中时时要装着厌学学生,为其营造一个能广泛参与学习的机会,备课时要了解厌学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过程中做到五优先,即优先提问,优先答问,优先演算,优先批改,优先辅导。四经常,即经常考察,经常指导,经常鼓励,经常强化。很多厌学的学生一般都是由于学习跟不上,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怪以及同学们的轻视。索性破罐子破摔,经常逃学,在外“鬼混”。因此,老师要及时想办法,尽量创造环境,教师要用爱这把钥匙开启僵化的心灵,要爱得真,爱得持久,多关心了解,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学生学习提高了,他们才会变得自信起来,那么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第2篇

【关键词】厌学心理;原因;对策

案例:黄某,15周岁,我校初三(3)班学生。该生上初三后,各科成绩一般,上课总是无精打采,毫无精神,经常看着窗外发呆。针对他的表现,各科老师严肃地批评了他。老师的批评引起他强烈的不满,以后再也不愿听课,不愿记笔记,拿起课本就烦,总体成绩下降很快,与老师之间的心理距离也越来越远。这属于一个典型的学生厌学案例。

一、原因分析

1.我校的学生进入初三后,重新分班,同学之间基本上都是新面孔。另外加上大部分的老师都是新老师,更加使得黄某感到恐惧和不安等负面情绪。

2.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不能有效学习课堂文化知识。进入初三后,学习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程的门类增多,学习任务加大。如果学生自学能力不提高就不能适应教师教学的快节奏,必然在激烈的初三学习竞争中慢慢落后。另外黄某的学习行为不佳,又有不良的心理暗示,导致学习效果非常不佳。

3.亲生父母离异,与继母生活在一块,逐渐产生不良的心理暗示。黄某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他的父母因感情问题离异后,他母亲把他留在了父亲的身边,但是他父亲并不是一个负责的父亲,他又不能接受老师的批评,逆反的心理产生了严重的厌学表现。

4.黄某现在处于青春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青春期闭锁心理,这个不良心理使得他没有真心朋友,这更让他在班级中显得自卑和孤僻。

5.社会环境对中学生厌学的影响是巨大而不可忽视的。长期以来,我们教育学生的方式一直坚持道德和目标认知教育。号召学生学习这个人物,学习那个榜样等,潜移默化中将一种固态思维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只会想“我应该如何”,而不去想“我能如何”。进入难度较大的学习阶段后,很多学生由于缺乏主观能动性和自我约束力,对学习和生活感到迷茫,导致主体能力、价值观和客观现实的错位,进而导致厌学。[1]

二、厌学心理影响个人身心的全面发展

青少年时代是形成个人智力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学习能力如何将是今后智力发展关键。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成绩很有可能将不好,因而导致个人智力和能力滞后发展。现代社会是急剧发展变化的社会,对人们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普遍承受比以往年代更多更沉重的心理压力。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面对的是一生中最繁重的学习。如果不能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学习,而把精力集中放在应付严重的心理矛盾冲突中,就会影响学习,也会因丧失自信而自卑,自暴自弃,造成性格上的缺陷,身心遭受严重损害[2]。

三、辅导方法和过程

1.“尊其师,信其道”。帮助挖掘各科老师优点,逐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黄某的脑海中,我们老师浑身都是缺点和错误。因此,我给他布置了一个长期的课外作业,就是每天都细心地观察和欣赏各个老师的优点,不需要很多,每天找一个就可以了。实践证明,我这样做是有效的。这样做了一段时间后,黄某认识到了自己的认知错误,同时各科老师也主动改善不良的师生关系,帮助黄某分析成绩下降的原因,用热情和爱心感化他,给了他重新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2.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和挖掘学习兴趣。有个哲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本来是有趣的,只是没有找到兴趣点而已。各个老师都在我的建议之下给予黄某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学好语文必须掌握朗读技巧,在体验课文生动,凝炼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中,做到口到、心到、情到;掌握速读技巧,大量阅读课外书,扩大知识量;模仿范文写作,培养观察能力,学会感知;寻找成绩较好的同学,以他们作榜样,提高语文科的学习效率。

3.做好家校沟通工作。通过家访和家长来校座谈,使家长认识到自己教育上的错误和失位,提高了家长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父母也承认错误,并保证在今后家庭中不再出现偏激的教育方式。

4.发挥集体的力量,用同学的热心转化内向心理和青春期的闭锁心理。鼓励黄某正视现实,以顽强的意志战胜心理弱点,发泄心中的抑郁。学会心理转移法、心理换位法、合理发泄法、感情升华法;积极融入班集体中,与同学老师多交往,开拓自己的眼界,培养良好的心境,使身心健康成长。

5.创造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能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滋养。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烧烤、爬山等等,使我们班级了解社会,锻炼能力,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强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激励能力,提升社会责任感。黄某身在这样一个活跃的班级中,也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

四、辅导的阶段性结果

通过个体心理辅导,黄某改善了师生关系,找到自己在家庭中的正确定位,能与父母能进行良性沟通。学习成绩在第二次段考中比第一次段考进步200多名,获得了学校的进步奖。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武术教学 厌学心理 成因 对策

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从古至今武术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武术作为现代体育和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终身体育的重要手段,以其丰富的肢体语言、深厚的文化内涵、昂扬奋发的武德要求,对当代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培养都会产生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提高武术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找出武术教学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形成原因,从而克服学生厌学心理,找出相应的对策。

一、武术教学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产生原因

1.缺乏吃苦精神。现在中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不够。由于武术课大多在室外,又经常使用器械,不少学生怕脏、怕累而不愿参加体育锻炼。

2.学生的个体差异。伴随着中学生生理发育的不断成熟,他们性格上变得更为敏感,更加关注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在做难度较大的动作时,怕自己做不好,怕同学笑话,产生害羞怕丑心理。同时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从而使部分身体素质差、体育能力弱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最终影响了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学生对武术认识不清。许多学生看到影视作品中的各种打斗动作,刀枪棍棒和硬功气功的运用自如,把对手降服余地这就是他们心中的武术。而我们学习的武术是武术中一些最基本的动作,也就是一些简单的动作,这与学生心目中的武术大相径庭。

4.缺乏学习兴趣和动机。在中华文化中,武术以其显著的声明和深远的影响,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了一定的神秘感和崇高感,对武术产生极大的兴趣和探求的欲望。学生在开始上课时兴趣很浓,可是随着课程的进展失望的心态就逐渐增加,产生厌学心理。再者就是随着运动和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很多学生比较喜欢篮球、足球、排球还有艺术类的美术、音乐、舞蹈等,多个方面影响到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

二、消除厌学心理的措施及对策

中学武术课多年来受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教、学生学”,自始至终采用学习――复习――再学习的单一方法,很少采用娱乐性、对抗性和电化等教学手段,教法老化,形式枯燥,使课堂气氛沉闷乏味,压抑了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因此要不断深化学校武术教学的改革,在继承优良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习武兴趣入手,采用启发式、开发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武术特点,技击方法,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1.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和动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的自主性,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项目。要进一步加大学校武术课的教学,建立武术兴趣班。充分利用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武术教学。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爱好、兴趣不同,性别不同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武术教学内容也要根据这些需求有所变化。如对女生开设太极拳、绵拳等拳种课程,对男生开设刀、棍、长拳等。根据武术具有功防含义的特点,在学习动作的时候让学生体会动作本质含义,结合动作的攻防意义进行武术的练习,从中领悟中华武术的精髓。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

2.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师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应注重教法的研究,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法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特有的电化教学优势条件,对传统体育、养生与保健理论等进行声像技术、多媒体等形式的教学,通过形象生动,直观性强,易于接受和掌握的现代化技术的教学,促进武术运动的普及与提高,使学生在教学中亲身感受到武术运动带给自己的活力。

3.增加对武术场地、器材建设的投资。学校也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加大体育这一块的资金投入,扩建体育场馆,增添运动器材,给学生营造优良的体育锻炼环境,从而推动武术以及其他体育项目的全面发展。

总之,要解决学生对武术课厌学心理,教师就要和学生多交流,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且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尽量将一些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对武术的浓厚兴趣。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体操教学;学生,厌学心理;对策

体操是中学生必修课之一。在大学四年的体操学习中发现为数不少的学生存在厌学心理,不利于培养学生体操教学能力。因此,分析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确保体操教学顺利进行,就成为体操教师共同关心和研究的重要话题。这里仅就个人体操教学的实践体会,与同行们共同讨论。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黑龙江省部分中学的学生。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因为这方面的资料实在太少,只查阅到少量和本论文有关的资料,为研究积累理论素材。

问卷调查法: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制定问卷调查表。为了测定问卷的有效性,将调查问卷发放给体育教育方面的专家,向他们征求意见,均认为可行。问卷发放采用亲自发放和委托两种发放形式。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82份,其中有效问卷80份,收回率82%有效率80%。

二、结果与分析

1. 体操教学中学生厌学心理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厌学体操作为人的一种行为表现,是指对体操活动的一种消极怠工行为。体操教学中。学生在练习时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或很不积极,流露出紧张,信心不足,甚至不想再练的厌学情绪。通过对黑龙江省部分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结论,究其原因大致有:

从下面(表1)中造成损伤原因的统计数据明确告诉我们:

(1)紧张心理

体操的动作多,技术的差异大,每个动作,必须在必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完成,既有节奏快慢、幅度大小之技术分别,又有身体各部位用力顺序和用力时机之技巧要求。在动作技术练习时,容易出现不协调的现象,这种不协调常常造成动作失败,甚至身体受伤,很容易使学生形成紧张心理。多次失败的刺激使学生认为学习体操很苦,久而久之,发展为厌学心理。

(2)急于求成心理

体操动作技术的掌握要经历运动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而这个过程的长短对每个学生来说是不尽相同的。有些学生自以为能力强,素质好,过高的估计自己,在练习动作时往往抱着“一举成功”的期望,而不是仔细思考动作技术的难点、重点、关键以及用力的时机等。持“一举成功”心理的学生,总是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学习技术,当然是难以奏效的。这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发现自己的成功值小于期望值,便由“求成”到失望,如再缺乏学习的耐力和吃苦的精神,容易产生急躁情绪,进而发展成厌学心理。从掌握动作技术的过程来看,学生掌握体操动作技术的过程不是直线匀速上升的,一般是初期学有所获,一个阶段后动作技能出现波动甚至停滞不前,被心理学家称为“高原期”。这个时期正式技术飞跃的前奏,而处于“高原期”的学生,信心下降,产生“畏难”心理,进而产生厌学心理。

(3)胆惧心理

部分学生因身体素质较差,加上许多体操动作与自己平时掌握的体育技能毫无联系,技术动作练习往往有力不从心之感,动作经常失败,极易产生焦虑情绪,总觉得困难重重,于是自信心下降,以至错误地夸大动作的难度,形成“胆怯”,如果再缺乏信心和勇气,则会产生恐惧心理,进而产生不想练习的厌学心理。

(4)个性特征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个性特征较大程度地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而一个人的行为与动作的完成情况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认为,个性特征与学生是否喜欢体操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这方面原因导致厌学的学生也为数不少,教师应该根据每个人的个性心理来选择教学的方法。

2. 消除厌学心理的主要措施

学生的厌学心理是动作技术学习的阻力,直接影响和削弱教学效果,但厌学心理并非不可改变,只要教师耐心指导;采用诱导性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运用亲切、鼓励的语言,形象生动地讲解,译介优美、准确的示范,是能够激发学生积极要求练习的动机与兴趣,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的。具体而言,可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目的教育,激发内部动机

学习动机是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人类的一切活动总是受某种目的的驱使,学生学习体操的行动是否积极,同样与他们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做育人的思想工作,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作为译名体操教师所应达到的体操技术技能目标,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2)不断挨近教学方法,重视心理素质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举止言行中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对素质差的学生要表现出极大地热情和耐心。在教法上,运用简明扼要、形象生动、风趣幽默地讲解,准确、优美的示范,因人而异的教法,以及各种鼓励性的语言,加强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3)重视体操转向素质训练,打好基础

体操动作对身体各种素质要求较高,特别是灵敏、柔韧、协调、上肢力量素质。这些素质是学习和掌握动作的基础。因此,在课中,教师要根据体操专项特点,结合学生素质的具体情况,有目的地进行素质训练,为学生学习技术动作打好基础,基础扎实了,学动作就变得容易,学习信心也会因此得到增强。

(4)防止体操运动中的运动损伤

如何避免或减少学生的运动损伤呢?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的措施:

1)思想上重视

加强安全、组织性纪律性的教育,加强防伤观念,思想上不能麻痹大意,应有计划地进行体育锻炼,不能急于求成,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安全教育,告诉学生运动损伤的可能性和危害性,充分认识运动损伤的严重性。

2)合理安排教学和训练

教学训练中,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运动技术的水平,充分了解教材中难点,估计哪些动作不容易掌握和哪些动作环节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做到心中有数,事先做好预防的准备。不断改进教学训练的方法,在学习动作时注意由易到难,从分解动作到完整动作的教学;在运动训练中,要保证保护、帮助的实施。

3)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教育学生认识准备活动的重要性,掌握一般准备活动的合理方法,养成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的良好习惯。准备活动应该有一定的针对性,应根据教学、训练的内容而定,准备活动最后部分的内容,与主教材的内容紧密联系,对主教材活动中负担较大和易伤部分成不同小组,由教师或体育骨干带队集体做准备活动,并注意手段的多样化,避免单调,在训练时,自己应根据训练内容有针对性地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4)加强保护、帮助和自我保护能力

体操教学应首先有利自我保护能力提高的动作。如:前、后滚翻,鱼跃前滚翻等。保护和自我保护是预防运动损伤重要手段。特别是儿童少年在体操训练中,由于肌肉力量不足,判断和控制能力较差,很容易发生技术动作上的错误或失手跌倒。在进行器械练习尤其是学习新动作时,都应加强保护。在教学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特别是学生体育骨干的保护、帮助能力作为教学任务,教师应将保护和自我保护的正确方法传授给学生,强调在新、难、高、尖动作时保护、帮助的必要性。例如,摔倒时立即屈肘、低头、团身,以肩背部着地顺势翻滚,而不可直臂撑地等等。

(5)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未见乐处,必不我学”。可见体操课程要获得成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教学方法呆板、机械,学生就会产生怠慢厌学行为。相反,如果教师教学过程中,语言风趣而含蓄,形象而生动,精练而带有鼓励性,并结合教材内容,根据课堂实际,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就容易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另外可根据学生好胜心强和兴奋容易转移的特点,可以采用竞赛性、多样性的教学手段。总之,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可以使体操教学过程充满很强的吸引力。

(6)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要以自己的模范作用、表率作用和文明形象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对学生关心、爱护和体贴。此外,教师生动形象地讲解,准确、熟练、轻松、优美地动作示范,可引起学生对体操动作的直接兴趣,使之产生跃跃欲试之感。因此,教师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优秀的心理品质,是获得威信、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有助于厌学体育的学生转变态度,改消极怠工为积极参与。

三、结论与建议

第5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厌学;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712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厌学心理及其相关研究近年来备受关注,关于学生厌学心理的研究, 主要体现在定义、表现及特征、影响因素及预防矫正等方面。从以往研究中可得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厌学现象在中职学校尤其常见,对中职学生厌学心理的进行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学生目前的厌学现状, 进一步推进学生厌学心理预防矫正的研究。

1 中职学生厌学心理分析

中职学生厌学现象相当普遍,学生来源复杂,除了初中毕业生,辍学后又重新上学的学生,还有许多社会青年,他们的共同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成就动机低下,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遇到困难时又缺少勇气和决心,甚至自暴自弃,常以 “我不行” 作为推辞,害怕失败,从心理上不指望自己能成功。其次,自我评价低下,缺乏必要的自我认同感,认为自己不能学好,因而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困难面前不去思考、努力,逃避困难。再次,效能感低下,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想的更多的是失败,不去努力便放弃,因而经常体验到失败,厌倦甚至厌恶的情绪,身心健康也受到损害。最后,消极归因,他们在学校和家庭中失败多于成功,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从而更加以固执、消极的方式对待学习,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而把这一切问题都归因为 “自己笨”。

2 厌学心理的危害

厌学心理是一个社会、学校、家长都担忧和关心的问题。厌学心理的危害性首先在于它的普遍性、易流传性, 这对我国的教育是一个严重的威胁。由于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相互之间的影响、模仿要大于对成人的模仿。因此,如果不能尽快解决学生存在的这一问题,其厌学症将继续流传和扩大。其次, 厌学心理将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并将对我们的民族素质产生不良影响。中职学校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能掌握熟练的技能,并能在社会中胜任某种技能型工作,如卫生类中职学校主要培养护士。如果学生不愿意学习, 就不可能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更不可能掌握熟练的技能, 又何谈为国家社会做贡献呢?再次, 厌学心理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不乐学, 不愿意学无法取得优秀的成绩, 达不倒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无法融入社会和得到社会的认同,进一步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厌学是阻碍学生发展的绊脚石。因此, 中职学生的厌学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真正关注。

3 厌学问题研究现状

我国对学生厌学心理的研究大多还是停留在经验理论性的层面上, 实证性的研究偏少, 文章的共同特点是理论分析少, 多集中于教学经验的总结和主观感受,而在国外的研究中多采用实证性研究。已有的实证性研究多采用问卷法对厌学的影响因素及厌学状况等方面进行考察, 问卷多为自编调查问卷, 现在仍没有统一的问卷全面地反映出厌学的影响因素,对厌学状况的考查情况也不统一。在现有的研究当中,关注人群主要是中小学生,而对中职学生的研究少之又少,研究方法也不统一规范。中职学生离开学校后就会进入社会,若在校期间厌学心理严重,将不利于他们在社会上找到立足之地。因此,我们应该选择适宜的针对性强的研究方法,加强实证性研究, 以得出更有说服力和信效度较高的研究成果。

4 研究的意义

厌学是学生对正面和负面学业负担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尤其是中职学生,在经历中小学阶段,很可能已经被贴上“坏学生”的标签,而家庭和学校把这都归咎于学生主观原因的做法对成长中的少年极不公正,也是成人和教育者缺乏责任感的表现。学生之中的确存在主观厌学的倾向并且需要承担相应的个人责任,但是,也和他们的成长环境,所受的待遇和教育质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教育者和社会必需寻求理性的解释替代粗暴的对学生的责怨态度,勇于承认、担当道义责任,帮助学生从学业倦怠和厌学的阴影中走出来,走向学业成功和身心健康和谐全面发展,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全面和谐。只有对中职学生的厌学心理进行全面、深刻的研究才能得到可信而又有价值的结果,才能指引我们达到最终目的。

5 结语

学生厌学心理是一个心理问题, 也是一个教育问题, 心理专业与教育专业的学者应共同参与研究, 通过研究探索去 “拯救一批人(包括诲人而倦的教师和学而生厌的学生)、一代人(当前社会现代化急剧转型背景下的未成年人)和一批学校(薄弱学校、教育Y源分配中的弱势学校)”,履行和实现教育工作者在当前国情条件下的沉重的社会责任和光荣的历史使命,使影响厌学心理的内外部因素都能有效地改变, 达到预防及改善中职学生厌学心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格格.中学生厌学文言文现象的教育心理学分析[D]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2]张保丽.中学生厌学心理分析与干预[J].才智.2009(27).

第6篇

【关键词】初中生;厌学;表现;预防措施

厌学症是目前初中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初中时期是学生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中出现的“厌学”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就会给学生的身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造成初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有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学生自己的原因等等,不一而足。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防治厌学行为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矫治初中生的厌学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合作努力,这其中最容易忽视的是家庭教育。本文从家庭教育方式入手,分析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

一、家庭因素造成初中学生厌学的主要表现

(一)家长的期望值与学生实际能力不合而带来的负效应

有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学习天赋条件,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提出过高的要求。父母人为地把子女的学习与痛苦体验联系起来,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那种期望值的时候,就会放弃努力,产生厌学心理,严重的会出现较明显的厌学现象,对学习失去兴趣,觉得学习就是为了应付家长对自己的要求。

(二)家庭富有带来的负效应

由于家庭的富有,住宅条件、交通、通讯工具等的现代化,外加独生子女自我感觉优越性,等等,不少初中生从小就养成了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因此对学习知识技能的劳心劳力且枯燥单调的生活,自然就有一种畏惧感。

(三)家长严重的功利意识带来的负效应

功利意识表现在:一是虚荣心驱使,拼命要求自己的子女争气,事事要比同事、邻居的孩子强,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二是强化子女大人意识,要求他们按成人的思想来对待学习,将来考一所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毕业后找一份高薪的工作。事实上,功利思想的强化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子女们往往不买帐,反而会变得麻木不仁,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四)家长过分纵容孩子带来的负效应

有些父母认为迁就孩子,让其自由发展,可以使孩子变得独立而有上进心。但事实恰恰相反,不受限制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没有上进的动力,有的是依赖和懒惰。他们不知如何为自己确立目标,并按照目标所规定的原则去做事,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五)家长不关心孩子带来的负效应

有些父母由于过分埋头于自己的事务,从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既不督促又不检查,任其发展,然而当孩子交上了极差的学习成绩单时,他们就大发雷霆,非打即骂,结果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也有些父母只关心孩子是否取得了好成绩,但对获取好成绩的过程、途径则采取漠然的态度,对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无能为力,只是要求孩子如“填鸭”般地伏案学习再学习,结果使得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六)家庭关系不和带来的负效应

有的初中生还受到严重家庭问题的干扰。家庭问题会使孩子心事重重而无力顾及功课,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使学生情感孤独,缺乏温暖,于是便常常寻求情感补偿;而学习本是件辛苦的事,是很难起到情感补偿作用的,很少有孩子会一心钻到学习中去以忘却家庭的烦扰,大多数孩子会从其他渠道上获得心理满足来弥补家庭情感的残缺,从而导致厌学现象的产生。

二、预防初中学生厌学的方法

(一)正确估计子女的学习能力

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值往往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家长首先应冷静分析自己子女的天赋条件,事实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家长应努力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家长要根据孩子成长的规律,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思维特点、兴趣特长等,把握其“最近发展区”,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孩子实际的阶段性期望目标,为孩子规定的目标要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使孩子乐于努力达到目标。

(二)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

家长应做到言传身教,与孩子共同学习,为孩子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据调查分析,有的学生厌学与家长的不爱求知有关,这些家长应转变思想,认真多学点知识,可以学孩子的功课或现代家庭教育的一些新的理念,提高自己的家教能力和水平。家长是镜子,其一举一动对孩子影响很大。

(三)教育方法要与时俱进

家长在教育方法上切忌简单、粗暴,动辄棍棒相加,以平等的方式和子女多交流、多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给予及时的关心、指导。因为这个时期中学生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逆反心理较强,如果家长采用简单粗暴地处理方式,则不仅不能很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将矛盾激化,这样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更不能达到消除孩子厌学心理的目的。

(四)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为子女营造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尽量避免或减少对孩子心灵的创伤。据专家的研究发现,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强烈的。父母要尽可能多地与子女接触,尽可能多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让子女感觉到家的可爱,父母的可孝可敬,从而增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总之,初中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是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依靠学生、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互相配合,综合治理。家长不要再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而应多与孩子交流、沟通,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给他们以更多的信心,这样才能使孩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初中学生。

参考文献:

[1]初中生厌学原因的分析及矫治对策研究.蔡桂芬.辽宁师范大学2007.

第7篇

关键词 心理弹性 厌学 学习倦怠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1心理弹性概念

心理弹性来源于对“resilience”的翻译,它又被叫做“心理韧性”“复原力”“抗逆力”等。目前较多的用“心理弹性”一词。而对于心理弹性的定义一直未有统一的标准,大致有三种类型,即过程性定义、结果性定义和能力性定义。过程性定义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中,通过应对逆境、压力事件而达到良好适应的调试过程。结果性定义是指个体在经历创伤、逆境后仍能良好适应的行为结果。能力性定义认为心理弹性是与社会适应相关的人格维度,指的是在情境发生改变时,个体所表现出来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倾向。

2学习倦怠概念

对于“学习倦怠”的概念目前并没有确定的定义。Pines(1980)和 Meier(1985)对学习倦怠的定义是: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和负担,而产生精力耗竭、对课业及活动的热情逐渐消失、与同学态度冷漠疏远,以及对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国内学者也未形成统一的定义,连榕指出学习倦怠反映了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是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过大或对学习的兴趣不足而厌倦学习的消极态度和行为。

3心理弹性与学中学生学习倦怠

3.1心理弹性对中学生学习过程的作用

心理弹性能够帮助中学生应对学习压力,克服学习困难。心理弹性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保护性的作用。而这些保护性因素正是帮助学生应对学习压力的重要源头。在这里,可以把保护性因素分为三类: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比如积极乐观的心态,良好的气质,较高的自尊等。家庭因素是指民主的教养方式,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亲子关系等因素对克服困境的积极作用。社会因素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学校。浓烈的学习氛围,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对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弹性提供了基础。综上所述,心理弹性正是以上述三种保护因素为途径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学习困难。

3.2厌学中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

中学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也被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从根本上来说,厌学是缺乏学习兴趣,是学生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对知识的排斥,由此而引起的一种不良学习行为表现。那么厌学中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有哪些表现呢?(1)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2)成就感低。厌学中学生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在学习上经常的挫败感使得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找不到成就感。(3)人际关系出现危机。由于厌学的中学生不想学习,他们会对老师产生消极、否定的态度,尤其是当他们不学习时,被老师批评的时候。因此在与老师的关系中,会存在危机。

3.3心理弹性对厌学中学生学习倦怠的作用

心理弹性对厌学中学生的学习倦怠有着积极的作用。青少年发展中有最基本的需求,如爱、归属感等,学校、家庭、社会这些保护性因素可以满足他们的这些需求,而心理弹性能够提供这些保护性因素帮助厌学中学生克服学习倦怠。心理弹性的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这些就是有利于青少年的外部保护因素,只要青少年拥有了这些因素,就可以形成利于适应的内部资源,这些内部资源可以保护青少年,可以减少学业上的有害因素对青少年的损伤,从而能在学业上表现良好,减少了学习倦怠的产生。

培养心理弹性有助于降低厌学中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那么我们从心理弹性的视角出发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预防和降低厌学中学生的学习倦怠呢?

(1)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弹性和内省、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高期望、批判思维、问题解决能力、自身调节能力、移情能力、意志力等这些具有正向、积极意义的因素有关。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个性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面对学习困难时能够克服。

(2)从外部因素来看,学校要为学生提供适时、积极的外部支持,让学生在面对学习压力时能有所缓冲。外部支持是心理弹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包括学校心理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学校教学过程的及时调整。

(3)从另一个外部因素来看,应该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家长应该使用民主的教养方式,学会和孩子商量。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学习上有压力时,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分析问题,提供适当的帮助。良好的心理弹性的重要保护因素必然少不了充满爱意和关怀的和谐氛围。

(4)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应该丰富多彩,以此来激发厌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要对教学内容有所研究,要精心设计。

参考文献

[1] 赵琴.高中生心理弹性、应对方式与考试心理问题的关系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3.

[2] Masten A.S.(2001).0rdinary magic: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American Psychologist,56:227-238.

[3] 陈猛.情绪智力理论的整合:挑战、依据和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5.

[4] 连榕,杨丽娴.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37(5):632-636.

[5] 阮薇.心理弹性对中学生学习倦怠的积极影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5):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