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地区经济基础范文

时间:2023-06-27 15:56:03

序论:在您撰写地区经济基础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地区经济基础

第1篇

 

关键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不良信货资产 债务处置

经济落后地区由干经济基础薄弱,信贷资产质量较差,处置不良资产困难重重,已成为资产管理公司高效、快速处置下良资产的“瓶颈’,直接制约着公司整体业务的发展。对落后地区资产处置的分析研究,是我们面临的又一课题。

    一、经济落后地区不良伯贷资产形成的原因

    总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由于国家银行政府职能所形成的不良资产,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信贷资金财政化的结果;二是由于政府干预,对重夏建设、产品无销路的企业发放贷款所形成的不良资产;三是由于国有企业自身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经济效益日趋下降,亏损严重,贷款难以归还,形成银行相应的下良资产:四是金融监管过于松弛,银行资金大量流向房地产,自办经济实体等形成的不良资产:五是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快速转变,使决策和管理水平远远不能适应商业银行的需要;六是信用观念淡薄,企业还款意识差.敢于借债盲目扩张,借款不还。

    二、经济落后地区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处里难点

    (一)经济基础薄弱,企业筹资调节空间狭窄二这些地区由于区位偏僻,资源匾乏,目前仍处于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局面,工业形势非常严峻。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产品低劣,机制不活.发展缓慢,债台高筑。尤其是县级区域,没有主导产品,没有龙头企业,经济结构极不合理,财政长期人不敷出,工资拖欠间题非常严重、财政始终处于饥饿状态。经济落后地区企业筹资渠道单一,自我调节空间狭窄,绝大多数企业固定资产80%是银行贷款,流动资金10090靠银行贷款,企业对银行的依赖性太强,甚至到了离开银行就无法过日子的地步。大部分企业处于瘫痪状态,渍务包袱沉重、严重资不抵债,被迫关闭、停产,破产,企业筹资还款不现实.由此决定了不良资产的处置难度:

    (二)信用观念淡薄,社会环境不佳:由于企业长期的稠负荷运行,负债率极高.决定了其信用观念更为淡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银企资金洪应关系造成了银行信用关系混乱.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相当一部分企业片面认为银行的钱就是国家的钱,国有企业用国家的钱是天经地义的,头脑中根本没有银行的钱是存款公众的债权,应该偿还的概念。时至今日,经济落后地区这种影响仍有很强的惯性.集中表现在:一些企业长期大量拖欠银行本息、甚至恶意逃废债,甩脱银行债务的现象屡屡出现。少数地方政府仍然在自觉不自觉地鼓励或放纵企业逃废债。有少数企业以欠账作为牟利的一种手段.以重组改制为名,通过不规范的破产、分立兼并合资、股份合作、承包租赁、拍卖出售等方式逃废债务。如河南省周口地区电机厂利用企业分立,将一个企业分为三,两个新开炉灶.厂址厂房.机器设备都划了过去,工行债务却保留在老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壳、连方.公地点都是租用新企业的、逃避银行债务4001万元而大量的欠债势必造成社会的信用危机成为阻碍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侄桔。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法津措施的不配套.影响着收购债权的落实.集中表现在:一是在法律制度的内容上多有断层,如对企业借改制,悬废银行债务的行为我国现行法律中尚无明确的处罚规定;三是国家有关企业改制.破产等方面的文件法规的下一致性,影响债权的落实;三是在祛律执行的结果上效率低下:四是在落后地区以权代法的行仍时有发主以上这些困素的存在,成为落后地区资产处置的难点。

    (三)收购资产质量低、处置变现回收困难:在我们接收的资产中、90%是信用贷款、有政府关停文件、且已过诉讼时效、因此处置变现几乎为零。极少数存在的企业也是名存实亡,债权质量极差。大部分无抵押、无担保,回收困难。部分有房地产和机器设备做抵押的贷款也是后来银行完善贷款手续时补办的,未过评估了带有很大的虚假成分。这些抵押物的状况有两.点令人堪忧:一是地理位置偏僻。如河南内乡县地毯厂以部分厂房做抵押,厂址在距县城5公里的山坡上;同一县的化工厂以生产车间做抵押,厂址在距县城40公里的山沟里、有的房产位置是古代遗址.被定为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不得用于开发、这些都为处置带来极大的瘴碍。二是抵押物价值严重不实、普遍较低.当年补办手续时估价过高.经自然损耗。严重贬值。部分抵押物因企业欠职工集资款.被用于抵消债务.变现极难。一些机器设备。因长期处于停产状态,陈旧老化,且专用性强,市场价值极低、难以变现。

    三、经济落后地区资产处的对策

    大量不良信贷资产的存在既是威胁国家金融安全的一个重大隐患、也是危害国民经济稳定、健康运行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形势要求我们快速处置这些资产,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有资产回收价值最大化。而这些不良资产中、国有企业占的比例较大对那些负债率高的企业来说,债务已经成为其发展的沉重负担:因此要寻求一种解决方案.使得国有企业既不因负债沉重而只想逃废债务,又能使国有资产得到最大限度的回收二通过以上的分析.就要求我们根据经济落后地区的特有现伏.采取有效的对策.防止值务友财务状况继续恶化、防止现有抵押品的市场价值随时间的变化而逐渐减少.防止现有债务入逃废债务。

(一)宣传政策、促使政府和企业转变观念。要让政府和企业真正认识到,国家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的目的、一是帮助企业扭亏为盈.摆脱困境、深化改革二是为了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为此、要积极宣传金融资产管理公可的政策.使得地方政府和执法部门既要支持企业改制、又要注意克服片面从企业部门的利益出发.处理债权诉讼和破产案件的随意性和不公正性二要强化银行贷款是公众储蓄的理念、把改制企业对金融值权的落实作为产权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防止债权的流失。

第2篇

【关键词】中部;金融;结构

1.中部地区地理划分

我国中部地区是指河南、湖北、湖南、山西、安徽、江西6省,土地面积为102.78万平方公里,面积广大,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0.84%。人口众多,截至2010年11月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部六省人口总数3.65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8.21%;中部地区地形复杂,分别有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南部丘陵地区等各种形态,具有四通八达的区位优势,历史上,许多年中部地区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河南、湖北、湖南、山西、安徽、江西六省经济基础雄厚区域优势明显,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下面列表大致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

河南省的人口数量第一,经济总量居中部之首,近年来已建立起较完善的原材料、能源、食品、轻纺工业体系。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省份之一,在粮食、能源、交通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当前正努力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物流中心;湖北工业历史悠久,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工业基础,一直在努力打造“1+8 武汉城市圈”,正在通过大规模的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形成汽车、钢铁、光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体系;湖南省也是工业基地,有农业优势,在保持并发挥其优势的同时,近年来积极开放,竞争能力逐步提高;安徽省的地理是紧邻长三角,在能源、材料、机械制造等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同时努力大力培育自己的产业,已形成以汽车工程、机械、农产品深加工、家电等为主导的完整产业体系,整个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江西省地理位置独特,靠近珠三角和长三角,近年来努力利用其地理优势寻求经济的错位、补位发展方向,提出具有特色的战略定位;山西省具有全国领先、非常丰富的煤炭资源,探明的煤炭储量占我国储量的三分之一,通过对传统产业新兴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行业发展战略,取得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根据历年的全国GDP汇总数据计算,中部地区省份2004年的GOP总量约为3.1万亿元,在全国的比重为18.58%;2010年的GDP总量约为8.6万亿元,居全国四大板块第二,全国的比重为19.7%;2011年中部六省区生产总值达9.65万亿元,6省地区生产总值全部突破一万亿元,中部地区GDP在全国的比重,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发展速度总体保持在1l%以上,高于全国水平,在2004年比长三角低l.5个百分点,和珠三角比落后3.8个百分点,在2010年高于其余两个区域的增长率。

中部地区虽然取得了这些成绩,但是中部地其所拥有的庞大人口与其经济总量相比还是很不相符的。虽然中部地区GDP总值在全国GDP的比重正逐年上升,但巨大的人口总量,使得中部地区的人均GDP要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原因在于资金投入与经济产出比较低,地区金融未能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根据2009年上半年统计,中部地区投资增长平均增幅为20.2%,而同期的GDP增长率则要低得多。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为中部地区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撑,但中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表现为低层次水平,很大一部分投向了能源原材料产出低的产业,表现为低层次的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很不明显,从而不利于健全区域内的金融市场。

3.中部地区的金融发展综合分析

3.1 地区金融发展的程度相对低

在衡量金融发展的指标上,国外的研究中有Goldsmith提出了五个量化指标,其中被广泛认可和采用,最重要的是金融相关率(FIR),该指标是用来衡量一国经济货币化程度、金融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金融相关率的数值越高,反映该地区的金融发展规模就越大,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反之越低。公式FIR=(Ds+Ls)/GDP,其中Ds指标代表国有银行存款,Ls指标代表国有银行贷款。

通过表4比较,我们看到中部地区、珠三角和长三角的金融相关率,三个地区2010年金融相关率高低依次为2.22、3.14、3.21,长三角金融相关率最高,珠三角次之,而中部地区的金融相关率2.22最低,这反映中部地区金融发展规模还是比较小、发展水平较低。

中部地区因为位于我国的内陆腹地,又是国家的非重点发展区域,政策上没有中央的优先支持,自身基础又不足。表现为金融机构的运作和金融资产的交易不够活跃。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业务一直是金融市场中数量占比最大、最传统的交易活动。一般来说,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存款量就会增长,地区金融机构就有充足的资金来源;而对应贷款的投放规模则反映了该地区资金的利用程度;通过存款转化为贷款的渠道更好地支持产业发展和投资增长。通过比较2000年至2010年这十年间数据,我们发现全国四大区域的人均存款量和人均贷款量,中部地区是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各地区人均存贷款量反映的是该地区金融资产的人均持有量,金融资产规模雄厚,才能更好地支持地区的经济建设。相比全国其它区域,中部地区的存款能力相对较低,没有很好地发挥蓄水池的作用,同时运用资金的力度也不够。

3.2 地区金融体系的结构不合理

中部地区金融体系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两方面:(1)银行为主的金融结构;(2)国有银行为主的银行结构。

中部地区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占主体地位的银行金融机构相比,有一些明显的特征,如资金实力不足、起步晚、发展慢、社会信用低、抗风险能力比较差、发展水平过低、业务发展普遍滞后等,这些机构主要包括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这些特征使它们无法与银行金融机构相抗衡,银行类金融机构成为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在以银行为主的金融结构中,市场参与主体表现为过于集中、交易品种单一,这些因素作用使得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明显不足。

通过表5,我们看到在地区银行业的内部结构中,国有商业银行比例相当大,在整体上处于垄断地位,相比之下非国有金融机构的发展不足,市场份额过小、比重过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金融市场化发展和多元化发展反差突出。分析这一状况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

以国有银行为主的银行结构和以银行为主的金融结构的双结构,导致了地区金融发展的质量不高,地区经济效率与金融发展速度相比未能得到显著的提高;同时因为市场的不充分竞争,使各个经济实体的金融需求也处于高度依赖国有商业银行,也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集聚大量的金融风险,从而不利于金融机构自身经营水平和效率的提高,制约了国有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不利于地区资源配置优化和提高效率。

3.3 地区金融发展的效率低下

通过中部地区金融发展分析,发现效率较低,原因在于它的金融体系不是完全根据市场效率原则来决定资源的配置,金融配给依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具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地区的金融配给方式存在较严重的行政干预,对于市场需求,并不是完全按照市场要求,同时国有银行产权主体的缺位,加剧了政府行政干预的存在,导致中部地区金融发展的效率低和浪费。(2)中小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小、发展快,对资金的需求很大,在我国往往需要借助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而发行股票、债券其程序复杂费用比较高,发行债券和上市要经过层层审批,造成中小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普遍困难,因此许多发展前途好、资产优良的中小企业因难以获得及时融资,而只能维持原状,导致金融市场的信息生产功能被大大的削弱了,帮助优良企业的功能也被降低了。(3)银行对于不同的贷款对象存在歧视,由于地区大部分金融资产集聚在国有金融机构手中,使得大部分银行贷款资金都流向了经济效益并不是很好的国有企业,而那些最需要的民营中小企业原本应该获得资金却难以获得贷款,而非常重要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受到了阻碍。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中部地区在金融结构、效率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花大力气加强软硬件的建设,赶上全国乃至世界的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韩正清,王燕,王千六.城乡经济金融二元结构:理论关系与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2).

[2]胥嘉国.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距以及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6(6).

第3篇

关键词:基础设施;西部民族地区;投资

中图分类号:F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4-0072-02

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尤其是薄弱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已成为制约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西部民族地区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历史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1 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1.1 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基础设施通过其巨大投资的乘数效应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反过来通过加速效应刺激社会对基础设施增加投资,最终形成滚动式发展的良性循环,使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1994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以“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为主题考察了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联系,通过对多国1990年的数据分析表明“基础设施存量增长1%,GDP就会增长1%”。

1.2 基础设施与成本的关系

基础设施的发展既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能减少管理与交易成本,促进管理效率提高。一方面,随着基础设施的发展和竞争机制的引入,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将逐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也相应降低。且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避免企业自己投资基础设施,因此提高了开工率,降低了综合成本。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的发展有利于交易双方获得更多的交易信息,使得交易者进行交易变得越来越容易,减少了获取信息的成本和进行交易的费用。

1.3 基础设施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作为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产业,其发展与工业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即相互为对方提供投入,同时又互相消耗对方的产品。具体来说,一方面交通、电力、通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将消耗工业部门提供的产品,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工业的发展也需要消耗基础设施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工业也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市场需求支撑。

1.4 基础设施与获取境外投资的关系

基础设施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据IMD《世界竞争力年鉴(1999)》中的计算结果,基础设施的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8。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吸引外资困难在于国际资本为攫取最大利润,在决定投资产场所时,并不是单纯看中投资所在地廉价劳动力和税收优惠政策,而是更加重视投资场所的总体竞争力,其中包括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是否完善,通信是否畅达,交通是否便利,以及公共设施是否齐全等等。

1.5 基础设施与消除贫困的关系

具备最基本的基础设施是确定社会福利程度的基本标准。94年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中认为贫困与基础设施落后密切相关,“穷人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定义为:不能消费最低数量的清洁水,生活环境卫生条件恶劣,除直接的定居外,流动性和外界的联络极其有限的居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改善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条件,而且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改善贫困人口收入。

1.6 基础设施与环境的关系

由基础设施构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是社会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物质环境之一,是支撑经济活动得以实现和延续的必要条件,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服务,可以优化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如环保类基础设施。

2 西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投资总量规模存在的问题

基础设施发展快慢与其投资规模的大小密切相关,投资规模大小是影响基础设施发展的关键。相对于经济发展的要求而言,西部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整体规模仍然滞后,投资不足。具体表现在:

第一,经济基础设施存量不足。据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出:西部民族地区每平方公里拥有铁路的长度是东部的24.5%,是中部的28.8%;拥有的等级公路和等外公路分别是东部的21.9%、58.5%,是中部的43.3%、65.3%;每万人拥有的城市自来水管长度、城市供气管道总长度及城市下水管道总长度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仅占东部的51.2%、70.3%及42.4%,分别是中部的93.0%、121.2%及79.1%;每人拥有的市政工程铺装道路面积分别占东部和中部的43.6%和68.5%;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只有东部和中部的22.0%和39.4%。

第二,社会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与东部发达地区比较差异巨大。统计显示:2000年东西部高等院校的数量分别是491、233;每十万人中大专教育的人数东西部分别是5681和2940;东西部平均文盲率各为5.8 、13.1;每千人中东西部卫生机构数为4.7 、2.2。这些数据明显的反映出了西部地区的教育、医疗,人力开发等方面的投入不足。

2.2 交通类和通讯类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西部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偏远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复杂,自然屏障重重,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是打破封闭、开阔视野、促进与其他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西部民族地区的交通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要手段,除一些国道、省(区)道外,大部分属于低等级公路,路面质量差。特别是有些山区、牧区和边远地区还没有现代化的交通设施,仍然肩挑背扛或畜驮。

各种通讯设施是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而信息作为现代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部民族地区通讯设施普及率低,传播手段落后,尤其在好多农牧区,还无法实现村村通邮。

2.3 能源类基础设施和环保类基础设施状况

西部民族地区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工程布局不均,且多数工程维修不够,不能充分发挥工程效应,利用率低。水环境逐渐恶化,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越来越大。在电力开发和电网建设方面,经过长期的努力,绝大部分地区解决了通电问题,但大部分地区存在电力供给不足的情况,不能满足居民用电增加的需要。

在西部民族地区,这些年开发和建设的实际情况表明:基础设施对环境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效应。一方面由于规划的不科学或过度开发,在西部一些生态脆弱或敏感地区修建的大量公共工程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巨大压力,甚至是根本性的破坏;另一方面在基础设施的设计和营造时,对废弃物的排放和处理问题缺乏长远考虑,使得环境成本外化,不但提高了基础设施服务的成本,而且造成无法估量的环境污染。

2.4 社会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基础设施水平严重偏低,人力资源“瓶颈”约束明显,教育普遍落后,文化水平偏低,人才严重缺乏,导致了西部的知识和技术能力普遍薄弱,其综合知识发展程度、人均专利授权数和获取知识能力分别仅相当于东部的35%、30%和14%。

3 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3.1 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开展西部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顺应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指导作用。基础设施的投资规划应当从产业规划、生产力布局、宏观经济影响、社会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动态的规划。

3.2 大力增加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

当前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与资金供给的矛盾十分突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仅仅依靠中央和地方财政是远远不能满足投资需求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必须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发展。在基础设施的投融资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他的“示范”和“引导”效应,集中有限的财政预算内资金、国债资金和政策性金融资金重点分配或补贴到那些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长期性、战略性、全面影响的基础设施领域,如:交通、能源、石油开发、邮电、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同时,也要尽可能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参与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来,要积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及国外政府援助资金,积极利用国内资本市场、扩大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领域。

3.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不仅影响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改善,也是造成城乡差别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应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民素质、加快脱贫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等方面,确保农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到实惠。

3.4 加强对现有基础设施的管理

基础设施维护与基础设施的经营效率密切相关。基础设施建成后,其效率的正常、有效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基础设施的良好维护。忽视维护的结果必然导致基础设施的重建或至少是局部更新,从而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因而需要加强对现有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并适时进行改造,延长其服务期限和提高其服务质量。

3.5 以科技促进基础设施改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要素的运用会带来基础设施建设质的飞跃。西部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应以提高运输速度、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为目的,发展与配置现代化运输装备;采用网络技术建立智能交通系统,采取科学方式对各种交通方式进行综合管理协调,提高综合运输网络的总体效率;邮电通讯部门应逐步建成邮政传输快速化、作业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处理综合化、服务多元化的现代化邮政通讯网,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要求;加快城乡电网改造,推动西电东送,提高电力产业的技术经济效益;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其现代化和市场化水平,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3.6 重视社会基础设施建设

社会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间接的推动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其在社会发展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西部民族地区要重视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地区的教育、科研、医疗及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尤其是对人力资源投资――正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计划、成人和其它类型的非正规教育,能够更有效的增加人的技能和人力资源,从而推进技术进步,这是解决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第4篇

论文摘要:经济落后地区不良信货资产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而决定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责产处置过程中的难度。我们要根据济落后地区的特有现状,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有资产的回收。

经济落后地区由干经济基础薄弱,信贷资产质量较差,处置不良资产困难重重,已成为资产管理公司高效、快速处置下良资产的“瓶颈’,直接制约着公司整体业务的发展。对落后地区资产处置的分析研究,是我们面临的又一课题。

一、经济落后地区不良伯贷资产形成的原因

总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由于国家银行政府职能所形成的不良资产,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信贷资金财政化的结果;二是由于政府干预,对重夏建设、产品无销路的企业发放贷款所形成的不良资产;三是由于国有企业自身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经济效益日趋下降,亏损严重,贷款难以归还,形成银行相应的下良资产:四是金融监管过于松弛,银行资金大量流向房地产,自办经济实体等形成的不良资产:五是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快速转变,使决策和管理水平远远不能适应商业银行的需要;六是信用观念淡薄,企业还款意识差.敢于借债盲目扩张,借款不还。

二、经济落后地区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处里难点

(一)经济基础薄弱,企业筹资调节空间狭窄二这些地区由于区位偏僻,资源匾乏,目前仍处于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局面,工业形势非常严峻。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产品低劣,机制不活.发展缓慢,债台高筑。尤其是县级区域,没有主导产品,没有龙头企业,经济结构极不合理,财政长期人不敷出,工资拖欠间题非常严重、财政始终处于饥饿状态。经济落后地区企业筹资渠道单一,自我调节空间狭窄,绝大多数企业固定资产80%是银行贷款,流动资金10090靠银行贷款,企业对银行的依赖性太强,甚至到了离开银行就无法过日子的地步。大部分企业处于瘫痪状态,渍务包袱沉重、严重资不抵债,被迫关闭、停产,破产,企业筹资还款不现实.由此决定了不良资产的处置难度:

(二)信用观念淡薄,社会环境不佳:由于企业长期的稠负荷运行,负债率极高.决定了其信用观念更为淡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银企资金洪应关系造成了银行信用关系混乱.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相当一部分企业片面认为银行的钱就是国家的钱,国有企业用国家的钱是天经地义的,头脑中根本没有银行的钱是存款公众的债权,应该偿还的概念。时至今日,经济落后地区这种影响仍有很强的惯性.集中表现在:一些企业长期大量拖欠银行本息、甚至恶意逃废债,甩脱银行债务的现象屡屡出现。少数地方政府仍然在自觉不自觉地鼓励或放纵企业逃废债。有少数企业以欠账作为牟利的一种手段.以重组改制为名,通过不规范的破产、分立兼并合资、股份合作、承包租赁、拍卖出售等方式逃废债务。如河南省周口地区电机厂利用企业分立,将一个企业分为三,两个新开炉灶.厂址厂房.机器设备都划了过去,工行债务却保留在老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壳、连方.公地点都是租用新企业的、逃避银行债务4001万元而大量的欠债势必造成社会的信用危机成为阻碍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侄桔。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法津措施的不配套.影响着收购债权的落实.集中表现在:一是在法律制度的内容上多有断层,如对企业借改制,悬废银行债务的行为我国现行法律中尚无明确的处罚规定;三是国家有关企业改制.破产等方面的文件法规的下一致性,影响债权的落实;三是在祛律执行的结果上效率低下:四是在落后地区以权代法的行仍时有发主以上这些困素的存在,成为落后地区资产处置的难点。

(三)收购资产质量低、处置变现回收困难:在我们接收的资产中、90%是信用贷款、有政府关停文件、且已过诉讼时效、因此处置变现几乎为零。极少数存在的企业也是名存实亡,债权质量极差。大部分无抵押、无担保,回收困难。部分有房地产和机器设备做抵押的贷款也是后来银行完善贷款手续时补办的,未过评估了带有很大的虚假成分。这些抵押物的状况有两.点令人堪忧:一是地理位置偏僻。如河南内乡县地毯厂以部分厂房做抵押,厂址在距县城5公里的山坡上;同一县的化工厂以生产车间做抵押,厂址在距县城40公里的山沟里、有的房产位置是古代遗址.被定为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不得用于开发、这些都为处置带来极大的瘴碍。二是抵押物价值严重不实、普遍较低.当年补办手续时估价过高.经自然损耗。严重贬值。部分抵押物因企业欠职工集资款.被用于抵消债务.变现极难。一些机器设备。因长期处于停产状态,陈旧老化,且专用性强,市场价值极低、难以变现。

三、经济落后地区资产处的对策

大量不良信贷资产的存在既是威胁国家金融安全的一个重大隐患、也是危害国民经济稳定、健康运行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形势要求我们快速处置这些资产,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有资产回收价值最大化。而这些不良资产中、国有企业占的比例较大对那些负债率高的企业来说,债务已经成为其发展的沉重负担:因此要寻求一种解决方案.使得国有企业既不因负债沉重而只想逃废债务,又能使国有资产得到最大限度的回收二通过以上的分析.就要求我们根据经济落后地区的特有现伏.采取有效的对策.防止值务友财务状况继续恶化、防止现有抵押品的市场价值随时间的变化而逐渐减少.防止现有债务入逃废债务。

(一)宣传政策、促使政府和企业转变观念。要让政府和企业真正认识到,国家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的目的、一是帮助企业扭亏为盈.摆脱困境、深化改革二是为了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为此、要积极宣传金融资产管理公可的政策.使得地方政府和执法部门既要支持企业改制、又要注意克服片面从企业部门的利益出发.处理债权诉讼和破产案件的随意性和不公正性二要强化银行贷款是公众储蓄的理念、把改制企业对金融值权的落实作为产权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防止债权的流失。

(二)运用法律武器、加大执法力度为进一步支持和保障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依法行使债权气的权利,国务院颁发了《金融资产管理条例》,并根据有关的法律规定.最高入民法院了《关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这些法规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威摄力,我们要充分运用。要防微杜渐,加强宣传、对企业晓之以利害要让政府和企业的各级领导层明白逃避国有资产的法律后果。同时加大法律运用的力度,加强与司法机关的沟通与合作。为资产管理公司业务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法津咨询和法律服务。

(三)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处置不良资产。大规模行业性不良资产的处置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同题,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处理、这就需要我们对各种方法的“特性”有清楚的认识、才能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出最优的政策搭配。

第5篇

关键词:西北地区;外出务工;家庭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3.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2-0054-04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较之前有了很大提高,然而对西北地区的农民而言,如果维持原有的产业结构,大部分家庭收入的增长速度赶不上支出的增加速度,即家庭收入的增加赶不上家庭消费的增长。这其中,日常生活消费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是支出增加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一般而言,西北地区劳动力过剩、资金短缺、资源贫瘠、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一方面,传统的支柱产业――农业生产粗放经营,广种薄收,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化程度较为低下。再者,加入WTO后,我国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均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单靠农产品价格上升来维持收入增加已经不太现实。另一方面,不仅农业不发达,非农产业也很落后,就业岗位少,致使农民在当地发展的机会少、余地小,加之人力资源贫乏,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劳动力基本属于原始状态,在此情况下,走出家门、外出打工就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

本研究属于以社区为基本单位的微观研究,笔者选择了甘肃省外出务工人数较多且在地形、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等方面较有西北代表性的4个村庄为研究单位,共收集问卷153份,并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探究了务工家庭的生活现状、经济收入构成及家庭消费情况,获得了大量的定性资料。

1.当地外出打工者的特征

1.1外出劳动力以已婚男性为主,受教育程度较低

外出劳动力中,已婚者的比例为64.7%,未婚者为35.3%。多数农户家庭选择让家里的主要男劳力外出打工,妻子留在家里照看父母和孩子;只有少数是夫妻俩共同外出或妻子外出,外出劳动力以已婚男性为主。外出者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占78.2%,小学次之为20.3%,读过高中的占1.5%。外出劳动力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可获得的就业资源受到一定限制。

1.2组织方式以自发为主,劳务市场和政府组织为辅

农民外出就业的组织方式具有明显的自发性。由于劳动力市场发育的不完善,当地农民主要依靠自己寻找门路和亲朋好友的介绍外出就业,自己或社会关系、血缘联系的广泛性和较强的亲和力是他们寻求就业机会的主要依靠。由政府组织的劳务输出虽然近年来日益发挥作用,但其主要的输出对象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的未婚青少年,对已婚中年男性外出作用很小。

1.3就业方式的兼业性、季节性和恋家性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外出就业的农民基本没有脱离农业、放弃土地经营活动。他们或者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或者利用家庭辅助劳动力来经营农业。调查中60.8%的劳动力属于季节性外出,即农忙时回家务农、农闲时外出就业。当地农户外出就业的兼业性和季节性明显带有主动性和期望性,同时具有很强的恋家性。已婚者多在当地附近县区,且流动性很大。“农忙季节可以回家帮忙”及“离家近可以常回家看看”是许多已婚劳动力选择就业地点的主要考虑因素。

1.4从事行业的集中性与低技术性

由于农户劳动力自身素质的制约和劳动技能的缺乏,外出农民大多集中在煤矿、砖厂、建筑业和服务业等以手工操作为主且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行业普遍具有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等特点。虽然近年来从事技术性较强的工作的人数在增加,但增速较慢,多数人受年龄、培训资金和时间的限制,难以接受技术培训。

多数外出者收入较低且不稳定,年收入多在2000元~8000元之间。

2.外出务工对家庭经济的影响

2.1外出务工改变了家庭收入结构

调查显示,当地农民打工收入占到外出者家庭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外出务工改变了家庭收入结构,但收入比例在资源不同的村庄差别较大。

通过调查农户的家庭经济条件发现,外出打工者家庭经济状况以中等及以下为主。调查样本中贫困户占23.3%,中等偏下户占三成,经济条件中等的农户有四成,中等以上的农户占总样本量的6.7%。

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其最主要、最直接的动机就是提高家庭收入。就总体情况来看,打工收入已经占到外出者家庭总收入一半以上,但是这个比例在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村庄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农业发展相对不错的地区,打工收入占到打工者家庭收入的一半左右;而在自然环境恶劣,农业基本没有收成的村庄,打工成为大多数家庭唯一的现金收入来源,而这样的地区在甘肃省不在少数。

在经济发展较好的D村和J村,村民们大多是在基本保证农业收入的基础上,丈夫或其他家人外出打工来增加家庭整体经济收入,农户的外出打工和农业种植相得益彰。尽管多数农户是家里男主劳力外出务工,但这基本不会影响到农业的生产和收益。农闲时的土地管理如浇水施肥等由妇女和老人进行,而农忙时大部分外出人员都会回来帮助收获,即使不回来,妇女和老人多受些苦,受些累,也会把粮食和东西都收回来,不会损失。因此,这种情况下,农户外出务工的收入是除去外出成本之后的纯收益,基本不会有损于农业的生产经营。

而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R村和Z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外出打工的收入完全成为农业收入欠缺的一种补偿和替代。目前甘肃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是靠天吃饭,丰年脱贫、灾年返贫现象很普遍。R村和Z村虽然水资源历来比较短缺,但人均土地面积较多且土质较好,在以往雨水可以勉强供应的年景,洋芋和小麦等经济作物收成很好,“种一年吃三年”,农业是他们生活的主要来源。但2003年以来,R村和Z村连续四年受到严重干旱威胁,农业已基本没有收成,打工已成为多数农户家庭唯一的现金收入来源。

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以及农业生产资料(地膜、化肥、农药等)价格的不断上涨使得农民利用农业增收的难度加大,在很多地区,农业的收入和支出基本平衡。而作为农民来讲,土地是他们生活的依托,也是唯一退路,因此虽然农业基本没有盈余,也没有人放弃土地,这样既可以达到基本生活资料(粮菜)的自给,又可以在家庭壮劳力外出的同时,合理配置家庭内部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

由于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实用的劳动技能,因此大部分外出者从事装卸、杂工、煤矿、建筑等工作,收入较少。但不管怎样,外出务工提高了家庭的经济收入,改变了家庭的经济收入结构,将打工收入提升到一个重要的位置。

2.2大部分家庭的打工收入用于补充生活基本消费

收入和消费组成家庭经济的两方面,对一个家庭而言,家庭收入往往具有多种来源,而消费支出也是多方面的。一般家庭在进行某一项消费时,并不好严格区分这项消费是来自于打工收入或者农业收入。因此,打工收入和家庭其他收入的用途并不好区分。但是,由于当地的农业收入多以实物的形式消费掉,如:地里打的粮食,自家养的鸡、猪等;因此,农家能支配的现金收入绝大部分还是来源于打工者的工资收入。

据调查,日常吃穿消费、子女教育、化肥等农业生产投资是打工者家庭收入的主要用途,其次为看病就医和“其它”,而“其它”主要指人情消费。

日常吃穿消费是农民维持生存的最基本需要,通过访谈统计,这部分现金消费一般占家庭总现金消费的1/4左右。从以前商品匮乏时代走过来的农民养成了节俭的习惯,所以日常的吃穿费用能省则省,例如,一般每户农家都会养一头猪,过年时杀掉,腌制成腊肉,这样吃一年。蔬菜一般也是自己种,只有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才会买一些。

当地村民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十分看重,随着打工获得的经济收入的提高,农民可以对子女的学习投入更多的经济支持。虽然现在我国中小学实行了“普九”义务教育,但农民对教育的投资似乎并未减少。据了解,初中和小学虽然不用交学费,但辅导资料、试卷、班费等各项费用加起来,一个小学生一年要拿200多元,初中生一般要住校,上述费用+住宿费+生活费,一个初中生一年要拿600多元,而一个高中生一年的各项费用加起来也在4000元左右。尽管投资如此“巨大”,只要子女学习够好,大部分农民还是竭尽全力地提供。

这样投入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他们对社会地位的固有看法。西北地区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其他地区,加上社会对农业和农民的偏见,因此很多人认为只有读书考大学才是跳出农门的唯一途径,只有让子女把书读出来才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也是光宗耀祖的事情。这种想法体现的还是传统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但多数农民的想法也很现实,当子女学习成绩较差,升学无望时,他们便会让子女外出打工,以补贴家用。

盖房和儿女婚事的支出是家庭大宗消费的主要目标。由于缺乏其他投资方向和热情,农民往往将建房作为长期消费,再加上在农村住房一直是私有财产,所以农户特别舍得在建房上花钱。住房对于农户既是生存消费又是享受消费,还是财产储蓄,房子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在农村传统的婚姻习俗中,新房具有绝对重要的作用。而且,体面完成儿子的婚事不但是提升家庭社会位置的需要,也是父代农民一生的重要目标。因此,在子女成家之前,为了准备婚事,父代农民不得不压缩正常的生活消费,节衣缩食去进行短时期的“过分消费”。这使整个家庭的生活消费时时处于紧缩状态,尤其是父代农民,在储蓄尚未满足需求之前,更是省吃节用,生活只求温饱。

化肥、农药、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在家庭消费也占有相当的比例。近年来社会物价整体上调,尤其是化肥的私人化经营,销售者哄抬价格,政府监管不力,使得农民在这方面的支出大大增加。土地较多的家庭,除了生活必需的小麦、玉米,还可以种一些经济作物,如洋芋、洋葱、豇豆等来增加经济收入,而拥有土地较少的家庭只能种小麦、玉米来保证粮食的供应,生产资料投资加上人工,几乎可以与农业的收成相抵。

此外,人情礼已经是当地农户家庭消费的一个重要方面。盲目性、愚昧性消费依然存在。目前部分农村居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超前性消费、攀比性消费日趋严重,请客送礼人情风愈演愈烈。

从耐用消费品来看,大部分家庭的耐用消费品仍以黑白电视机、电风扇、手表等中低档商品

为主。目前较少家庭会考虑改善家庭耐用品方面的支出。

3.结束语

以上看来,外出务工增加了家庭经济收入,但尚难以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的状态。

由于西北地区非农产业发展落后,就业岗位少,竞争激烈,加之外出者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打工获得的收入较低且不稳定。因此,外出打工虽然增加了家庭的经济收入,但对大部分家庭而言,收入和支出相抵,盈余较少,发展缓慢,目前大部分农户只是为了生存而奔波,“生存”而非“生活”对于他们具有不同的意义。

西部大开发,西北地区目前正处于重大的社会变迁之中,这期间,文化各部分失调的现象十分突出。文化堕距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在所组成的文化发生变迁时,各部分的变迁速度是不一致的,一般来讲,“物质文化”会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西北地区也正处于这种“文化堕距”当中,如虽然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之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这一地区的农民普遍观念意识守旧,外出者当中很多人一年外出3~4个月,预测赚够了当年所需的花费便回家,认为只要衣食无忧就可以了,觉得自己的生活与那些比他们更贫困的地区相比还不错,并不会尽可能多地去赚钱储蓄以转向其他投资方向。他们平时生活很闲散,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也比较满意,安于现状思想严重,缺乏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种现象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影响造成的。西部开发之前的相当长时期内,虽然农民广种薄收,一年一收,但地广人稀,土地面积相对较多,农产品的收入基本可以满足家庭的日常消费,因此,他们农忙之外的生活一直比较闲散。随着西部大开发以及社会整体发展的进步,日常生活消费和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大部分家庭支出的增加速度快于收入的增长速度,于是农民被迫外出务工,外出是一种基于生存需要的被动的无奈行为。

他们之所以发展意识欠缺,也存在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客观来讲,做生意投资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开铺子动辄需要两三万元,这不是一笔小数目,而且,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仍相对落后,“现在铺子开的也不少了,利润小,风险大”,“开了也没人买,资源不好”,这些都使外出者缺乏转“行”的勇气。主观方面,一来很多人认为,自己年纪不小了,已经没有心情和能力去学习新的技术知识,另外没有时间也没有资金去接受技术培训;同时也有不少人认为做生意是一种很费脑子、需要“智慧”用心经营的活动,自己“没那个脑子”,打工的生活反而轻松舒心很多,也没那么大风险。

在当地,不外出打工家庭的经济状况甚至要好于外出打工的家庭。不外出家庭一般为以下几种情况:(1)自身家庭经济基础较好,或负担较少,或有亲戚的帮助,开个铺子:百货商店、服装、家电、建材之类;(2)家庭中有成员具有稳定的工作,如教师等;(3)家庭拥有较多土地。在D村,土地的分配是不平均的。D村是一个迁移组成的村庄,有的农户迁移较晚,或其他原因,分到的土地较少,他们还需要再攒钱购买土地或者租种别人的土地才可以维持日常食物消费需求。而有的人家土地较多,经济作物可以大大增加经济收入。

这就存在一个“马太效应”的问题,优势累积与劣势累积,即“好的越好,差的越差”。经济是发展的基础,经济条件较好者,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投资,学习知识和先进的技术,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人际交往,视野更开阔,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发展得更好;而对于经济条件较差者,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投资,或者惧怕经不起“折腾”不敢投资,没钱没时间学习技术,视野思想观念受限,交往范围有限,不进步即为退步,于是差者愈加相对落后。所以,增加物质积累、进行人力投资依然是促进打工家庭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胡苏云,王振.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就业及其对农户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4,(1).

[2]张继焦.外出打工者对其家庭和社会的影响[J].民族研究,2000,(6).

第6篇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本文以索洛增长模型为基础,通过索洛增长速度方程,从数据计量的角度测算出全国各省级行政区划(港澳台除外)的资本边际产出弹性系数、劳动边际产出弹性系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及全要素生产率,并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实证结果,最后对相关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索洛增长模型索洛增长速度方程地区间差异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近两年,中国经济的危机后复苏更是走在各国前列,按可比价格计算,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了8.7%,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进一步攀升,达到了10.3%。然而,伴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是逐步扩大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这既不利于我国经济健康稳步的发展,又有悖于协调发展的理念。有鉴于此,本文将借助索洛增长模型的框架,通过数学计量,从要素边际产出弹性等角度,给予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均现状一个直观的实证分析。

现有文献中,关于索洛增长,刘海生、解树江(2005)通过模型推导得出,按技术分配促进的非体现技术进步和体现技术进步在短期内提高了经济总产出的增长率,在长期内提高了国民收入增长率和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按技术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按技术分配的实施奠定了宏观经济基础。

刘彤(2009)则认为,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以验证索洛模型稳定状态的存在;应当关注资本的产出弹性的变动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提高资本的产出弹性的途径主要是发展教育,促进技术进步,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模型运用的理论研究较为充分。其中,侯荣华(2000)通过对索洛增长模型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剥离因素共同作用后准确衡量技术进步速度λ的公式,最后对产出的资本边际产出弹性系数α、劳动边际产出弹性系数β提出高等代数的算法,摆脱了对若干年份大量数据点的依赖。为方便运算,同时解决大样本回归带来的误差,本文将采用侯荣华(2000)的计算方法,将数据计量对象限于各省级行政区划,并以此进行横向比较。

模型建立与数据计量

(一)模型介绍

在索洛增长模型中,Y=AKαLβ,其中,Y为总产出,K为投入生产的资本存量,L为投入生产的劳动力数量,A为全要素生产率,为资本边际产出弹性系数,为劳动边际产出弹性系数;从索洛增长模型中又可以推出索洛增长速度方程:

y=λ+αk+βl

其中,y为总产出增长率,k为资本存量增长率,l为劳动力增长率,λ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二)参数计量方法

假定资本对增加资本存量与劳动力雇用的边际产出相等,亦即(记w为平均劳动报酬),则此时资本存量与劳动力数量的相对比例达到稳定状态;又因为可改变投入的要素仅限于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即α+β=1,故可联立解得:

采用(1)(2)对要素边际产出弹性系数α及β进行计量,并在此基础上进而由计算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与全要素增长率,这样可以有效满足小样本数据条件下的计量需要。

(三)数据选择

本文的数据取自中经网年度统计数据。由于数据来源所限,取实际地区生产总值为Y,全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K,年末从业人员数为L,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w。

在索洛增长模型中,K代表资本存量,但毕竟K作为存量不宜计量,相关数据有限;另一方面,索洛增长模型对于作为资本存量的K假设所有资本存量均被用于经济生产,且完全竞争市场中不存在垄断无效率状态;对于明显不符假设的实际生产,资本存量K明显会高估用于生产的资本要素。此处方便起见,以当年固定资产投资代替资本存量。

(四)计量结果

根据上文介绍的算法,带入数据则可计量得到2008、2009两年的各省级行政区划的参数值(见表1)。

实证分析

(一)资本层面暨资本边际弹性系数α分析

理想的市场出清条件下,资本存量K与劳动力数量L 的相对比例由其相对价格决定,因而表1中各地不同的α与β值实质上反映的是资本与劳动力在各地不同的相对价格。

从数据中可看出,内蒙古、吉林、辽宁和天津是仅有的两年α值均大于0.6的四个省级行政区划,这说明相应地方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较高,而劳动力较少或劳动力价格较低;而贵州与则是两年中仅有的出现过α值小于0.3的地区,这说明两地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较低,而劳动力较多或劳动力价格较高――值得注意的是,此处仅以同一地区的资本与劳动力作相对的比较,而非不同地区间的资本存量、劳动力抑或劳动力价格的比较。

其反映的现实问题在于:

首先,各地方政府可能开放投资优惠,在税费减免以及批复土地租金方面的优惠各自都不相同,有的甚至为企业提供低于市场利率的低息贷款,扭曲了市场均衡状态下应有的资源配置结果;其次,各地的土地租金差距极大,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在跨省销售时容易受到当地政府地方贸易保护主义有形无形的贸易壁垒,导致了资本价格也发生了扭曲。

(二)劳动力层面暨劳动边际弹性系数β分析

由于模型中可改变的生产要素只有资本存量与劳动力,α与β即自然形成一种确定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因而上文对地区间α值差异的分析实际上也可看作是对β值差异的阐释。

劳动力层面的现实问题较之资本层面更甚:一方面,以农民工为代表的低知识水平劳动力受户籍制度、社会歧视等综合因素影响,无法实现完全的自由流动;另一方面,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高知识水平劳动力盲目涌向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而不愿意前往其它欠发达的地区,导致经济发达地区高知识水平人才过剩,其他地区人才匮乏。

(三)技术水平层面分析

在索洛增长模型的框架中,技术水平泛指除资本存量、劳动力以外的包括科学技术、行政管理、法制水平等各种影响因素,其对应的变量为全要素生产率A及其增长率λ。

就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λ值而言,2008年,青海、贵州、内蒙、宁夏远超其他省级行政区划,至少达到0.140以上,这说明了其经济生产效率提高较快,初步显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果。2009年,国家为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启动大规模的为期两年的四万亿投资计划,过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k对λ值进行挤压,导致计量结果总体较2008年减少,甚至呈现负值。

而作为存量的全要素生产率A具有较强稳定性,全要素生产率定义为一定时间内的经济生产效率,用来衡量单位总投入的产量,受上文提到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影响较小,故具有较强的可参考性。列表中显示,两年内,京、沪、粤三省市全要素生产率较高,这显示了其在技术水平、专业化程度、社会法制、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程度,也与我国当下的经济现状相符。

结论

对于上述实证中得到的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亦即资本存量K、劳动力L的价格不等对其要素边际产出弹性系数的影响,总结其症结为:

资本层面:一方面是政府行为,主要是在一味强调地方经济总量增长的背景下,实行的一系列关于低地方税收、低土地租金、低贷款利率等招商引资的优惠措施,以及地方贸易保护主义形成的地域性价格差异;另一方面则是由经济地理上的资源分配不平衡所导致的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或钢材、水泥等原材料的价格的差别,以及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所形成的整体上土地租金的差距。

劳动力层面:同样是因为经济地理上的资源分配不平衡,包括城乡差距与东中西部差距,导致人才流动囿于少数发达地区,而其他地区人才紧缺;与此相反的是,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大量农村劳动力无法正常永续地流往城市,劳动力供需无法匹配。

技术层面:在全要素生产率A的计量结果中,地缘优势和改革开放以后的政策导向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在无论是基础设施、科学技术、生产理念、法制建设、行政管理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反,中西部地区则与之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距。

有鉴于此,针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本文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第一,统一规范地方政府对固定资本、土地资本等市场的干预行为,禁止地方贸易保护主义,促进国内各地之间商品的自由流通;

第二,一方面推进户籍改革,尽快取消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提高劳动力资源分配效率,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跨地域就业信息渠道,加速劳动力自由流动;

第三,促进欠发达地区的技术引进、组织创新、专业化提升、法制建设与行政管理水平改善,完善市场机制,结合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进行产业在地区间的前后向转移,吸引大学生前往就业发展及企业投资设厂。

参考文献:

1.刘彤.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索洛经济增长模型中稳定状态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35)

2.刘海生,解树江.按技术分配之索洛模型解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6)

3.徐勇,徐策中,侯玲,方本挺.索洛模型应用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2)

4.侯荣华.国际分工、要素价格扭曲与中国地区差距[C].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4)

5.张玉铃.论索洛经济增长模型[C].河北职业技术学校学报,2001(4)

作者简介:

第7篇

[关键词]羁縻制度;经济视角

羁縻一词首见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盖闻天子之于夷狄也,其义羁縻勿绝而已。”[1](p2322)羁縻的本意为对牛马的束缚,可引申为怀柔、抚绥之意。自西汉以来,羁縻制度经历了边郡制、羁縻府州与册封制和土司制三个阶段。[2](p24)在《新唐书・地理志》中这样说:“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3](p1119)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对此大力发挥,把它概括为:“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即其渠帅而用之”的方针。[4](p35)

可见,羁縻制度是统治者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一种特殊的管理制度,它以“羁縻”政策为指导,以土官统治为基础,由少数民族的酋领世领其地,世长其民,对朝廷表示臣服,而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不进行直接的管理,日常事务由当地的少数民族政权来实现的一种宽松的民族政策。

历朝历代都注重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唐朝初期,为了尽快恢复社会生产,面对周边实力在不断增强的少数民族政权,唐朝在处理东北、西南、西域等少数民族问题,通过通使、和亲、册封和互市等政治和经济手段为主,武力威慑为辅的策略,对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政权进行招抚,积极推行羁縻制度,从而达到“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目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形态。唐朝建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经济凋敝,百姓疲敝,众多的地方割据政权也随时威胁唐朝脆弱的统治。首先,唐初的经济实力,不可能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进攻,面对这些问题,统治者必然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新生政权,这反应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主要是采取较为缓和的羁縻制度。其次,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使得统治者注重对这一地区的管理。西南地区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物产状况以及人口等众多因素使得统治者注重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因此唐初在这一地区积极推行羁縻制度。

西南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气候温润,雨热同期,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优越的地理环境,是西南地区物产丰富的一个重要的自然因素。

在农业上:四川地区的开发较早,社会经济相对发达,部分地区处于成都平原,水利灌溉系统较为发达,使得成都地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也。”[5](p3134)农田水利发展迅速,许多的灌溉工具和水利工程也运用到了农业生产中。筒车在西南地区运用较为广泛,“川中水车如纱车,以细竹为之,车首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6](p81)这样有效的保证在旱时农业能够保收增收。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人口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唐人陈子昂曾说:“蜀为西南一都会,国家之宝库,天下珍货聚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顺江而下,可以兼济中国。”[7](p673)

农业的发展,促进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繁荣,使得社会产品丰富起来,商业交换的产品数量和种类相应的增加。“隋唐时期,由于全国统一和交通运输的通畅,地区间的商品交流活跃,进入市场的商品种类非常多,主要是土特产品和手工业品”,[6](p298)手工业也出现了地域的分工,四川的井盐也成为了市场上的热销产品。在社会文化用品上:“四川提供的纸张品种很多,有麻面纸、屑末纸、滑石纸、金花纸等十余品。”[6](p299)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

手工业、商业的繁荣进一步促进城市大的发展,在农村,草市的兴起也是商业经济繁荣的表现,商业经济已经从城市发展到农村。“唐代的草市都是因商业的需要在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交易市场,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就形成一定规模的商业区。如四川彭州唐昌县的建德草市,起初只是照顾来往而无处投宿的商人而建立的,后来则有旗亭、旅舍、房屋相连,货物中也有珍贵商品。”[6](p299)经济的繁荣发展,也依赖于交通条件的巨大变化,唐时期,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通往全国的新陆路交通网,其中主要的干道其中就有西南道。水路通过长江水系可以顺利到达下游地区。同时“身毒古道”也经过西南地区,通过这可以到达印度。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方面,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文。富庶的天府之国孕育出了人们闲淡的生活态度。西南地区处于丘陵地带,气候湿润,多云雾天气,在横断山区、丘陵地带,大多适合茶树的生长。“在我国长江以南的广东、广西、四川、湖南、福建等地,也都先后发现了高度在10米以上生长数百年的野生大茶树,有的地区还发现了成片成林生长的野生茶树。”[6](p201)西南地区盛行饮茶之风,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对于茶颇有研究。陆羽的《茶经》内容广泛,涉及到茶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源、具、造、煮、饮、事、出、略、图等内容。唐宋期间,卖茶、贩茶的发展,出现以茶换马,西南地区的茶马贸易发达。明清时期,茶马古道盛极一时。

成都也成为了巴蜀地区的经济中心。在隋朝,它是水陆所凑,货殖荟萃的地方,所产绫锦,民闻天下。到唐代,其繁荣仅次于扬州,有“扬一益二”之美誉,成都也两次接纳出逃的皇帝,成为唐南京。可见,西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使得政府不得不重视对这一地区的管理,这也成为唐初在西南地区推行羁縻制度的重要原因。

此外,西南地区开发历史悠久,社会物产丰富。战国时期,李冰太守修建都江堰,灌溉便利,使得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因此,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三国时期刘备据蜀地,开发四西南地区,加强对该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使得西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他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特点和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孙权、曹操三分天下。西南地区可以说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在《元和郡县图志》中有关于四川各地向唐朝政府每年的贡、赋有这样的记载:

蜀州的“贡、赋:开元贡:罗十八匹,木兰皮,沙塘。”[8](p775)

嘉州的“贡、赋:开元贡:麸金。赋:小布,麻。”[8](p787)

戎州的“贡、赋:开元贡:葛五匹,宁布。”[8](p790)

松州的“贡、赋:开元贡:狐尾,当归,犀,牛酥。”[8](p810)

茂州的“贡、赋:开元贡:麝香,升麻。赋:麻布。”

悉州的“贡、赋:开元贡:麝香,当归,羌活,聱牛酥并尾。”[8](p817)

在《新唐书・地理志》中:

“厥赋:绢、绵、葛、宁。厥贡:金、布、线、葛、、绫、绵、羚羊、尾。”[3](p1079)

可见这些地区,地势复杂多变,植被较好,每年向朝廷上贡的货物当中有大量珍惜的名贵药材,另外,这些地区地理优越,朝廷每年可以获得大量的珍奇异宝。同时,这些地区的丝织业也相对发达,在上贡的物品中,葛、布、绢也较多,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些地区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同时说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此外,西南地区也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在这里生活着众多的民族。《史记・西南夷列传》载:

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在蜀之西。自冉彪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9](p2281)

《新唐书・南蛮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南诏,或曰鹤拓,曰龙尾,曰苴咩,曰阳剑。本哀牢夷后,乌蛮别种也。夷语王为“诏”。其先渠帅有六,字号“六诏”曰蒙诏,越析诏,浪穹诏,邓赕,施浪诏,蒙舍诏。[3](p6267)

还有名蔑,单单,骠,西原蛮,南平獠等众多民族。他们在这些地方生息繁衍,加强对这些少数民族的管理,有利于促进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发展和繁荣,促进少数民族的进一步融合。

由此可见,西南地区自身的经济发展,使得政府必然更加关注西南地区的发展。西南地区每年向中央的贡、赋,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以充实国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唐初经济的发展。同时,从反面证明,政府疏于对这些地区的管理,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物产、便利的交通条件、众多的人口因素,这些可以成为割据势力的有利经济条件,当地方的实力过于强大,必然会对中央政府构成强大的威胁,这是任何统治者所不愿看到的结果。这些成为统治者在西南地区推行羁縻制度最重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杨圣敏,丁宏.中国民族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3][宋]欧阳修,宋祈撰.新唐书・地理志.卷四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

[4]罗康隆.唐宋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羁縻制度述评.[J].怀化师专学报,1999年18卷.

[5][清]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转引自.中国全史・农业史・简读本.杜少陵集详注.卷十.春水.诗注.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7]转引自.吴存浩著.中国农业史.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