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7 15:56:03
序论:在您撰写产业发展特征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审美文化产业发展艺术设计教育
一、审美文化释义及其基本特征
在西方,“审美文化”并不是一个什么新概念,它在工业革命时期的19世纪就已经出现了。当时,西方文化和艺术正受到工业革命和商业化大潮的冲击,受到世俗化和消费化的侵袭。正是在这种情势下,西方文人学者开始关心和论证“审美文化”的真正含义。英国学者提出了“审美文化即把艺术作为文化的核子的文化”的观点,美国学者提出了“审美文化即生活与艺术融为一体的文化”的观点,欧洲大陆学者提出了“审美文化即文化的各个领域(道德、认识、艺术)在审美原则下融合的文化”的观点。其中,当时的英国皇家督学阿纳尔德对文化的定义最为权威,他认为:“文化就是通过学习人们迄今所想出的和所说出的最好的东西而达到人类自身之完美的活动。通过这种学习,人们就可以用新鲜的和自由的思想之泉去冲洗掉自己陈旧的观念和习惯。”根据阿纳尔德的解释,所谓完美,就是“在一种和谐完美的标准的指导下,达到美和智慧的结合。完美是通过良好的修养而达到的特性”。这种“文化”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完美,还包括整个人类的或整个社会的完美。很显然,这种文化正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审美文化”。
二、审美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原因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审美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在我国悄然兴起。这些产业所涉及的领域是相当广泛的,包括衣、食、住、行、用等生活的各个层面,主要表现在广告媒体、手工艺设计、建筑艺术设计、时尚类设计、电影、游戏软件、音乐、图书出版、旅游产品等审美文化产业方面。
审美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起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益高涨的经济形势引发了我国审美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的成绩,带来的最直接的结果主要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生活条件的改善,物质生产的极大满足,必然会促进精神方面的强烈需求与消费。不仅如此,科技发展、时代进步,人们对文化产品也提出了更高、更新、更美的要求,而过去的文化产品由于品种稀缺、质量不精、面貌不美,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优秀文化产品的进一步产出。因此,特别是近十年来高速发展的经济势头极大地促进了媒体设计、时尚设计、软件开发等各种审美文化产业的兴起,并通过它们创造了很多全新的、特别适合大众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满足了国内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二)国家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调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国家开发了文化产业,同时也是在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利用国内现有资源,研究中国经济持续发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体现。
(三)文化产业内在条件的厚积薄发。随着经济的发展,艺术等审美文化品类经过了多年的原始积累,在采用先进传媒技术、吸收外来经验、拥有一定人才储量、促进本国艺术发展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可以形成产业化的内在条件。无论广告业、房产与建筑艺术,还是电影、音乐等,都比过去有了极大进步,都为审美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做好了充分准备。
(四)国外文化产品对我国市场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审美倾向等意识形态。在当前,良莠不齐的文化产品充斥着我国的文化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而国内文化市场目前还没有完全建立健全的现实与新兴科技技术不断要求创新的内在矛盾,为文化产品改进、繁荣、丰富多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种审美文化产业在重重压力下悄然兴起和运作,尤其如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正蓬勃兴起,并不断打造形成较大规模的文化产业链,推动了文化品市场的效益产生与经济发展。
三、审美文化产业对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
审美文化所形成的各种产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自然是积极、促进的。一是通过丰富的文化产品繁荣了大众文化市场,满足了当前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经济继续发展创造了和谐的文化环境。审美文化产业通过艺术创意和市场的结合,生产出大量高质量的像电影、电视剧、游戏、图书等精神产品,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为稳定社会,提高国民素质,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市场机制的引入、产业链的构建本身就是对文化艺术生命力的一个检验。借助文化市场内部的竞争和优胜劣汰,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会“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可以带动相关产业、行业共同发展,赢得经济进一步持续发展的繁荣局面以及更多的经济利益。审美文化产业与传媒、出版、发行等产业密切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多的行业受到促进,还可以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三是能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实力和外部形象,从而对抗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袭,让优秀的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自古就是文明国度,对世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但今天中国的文化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高端产品的匮乏,而一些低劣艺术品污染着人们的心灵,也或多或少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这成为引发社会不和谐状况的一个诱因。近年韩国电视剧的热播,以冗长、琐碎但适合中国人当前精神需要的简单剧情、美丽的画面和演员俘虏了不少中国观众,不仅击败了一些中国电视剧,还引发了对韩国泡菜、服饰、美容、餐饮乃至图书音像制品等许多方面的流行消费,这不能不说是韩国人审美文化产业精心创意、精心策划的结果。因此,大力发展中国本土文化产业乃是当务之急。四是审美文化产业可以促进艺术本身的再发展和艺术人才潜能的进一步挖掘。我们的社会将逐渐形成重视艺术欣赏、认同艺术创新、强调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人的才能潜力得到更多开发的局面。新晨
四、艺术设计教育在审美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与对策研究
艺术设计教育属于文化范畴之一,审美文化产业的崛起与重要性给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十分严峻的任务和重新对其审视和调整的可能。它要求艺术教育及时调整办学理念与方法,面向市场,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独特创造力的人才,创作出更多适合国民需求、提升国民素质、为国民乐于接受的文化作品,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促进文化市场繁荣。
(一)在艺术教育的办学理念中要融入较强的市场意识。这种意识是指研究市场、适应市场、服务市场的意识。艺术本身是一种对人的内在精神(性情)的抒发和表现,是非常讲究自我、个人化、个性化的。当然好的艺术作品并不是纯自我的表现,而是小我之中有人类大我的共同情愫与喜好。审美文化产业化,就要求将这种个人化的艺术表现进一步提升,在更广泛的受众心中形成共鸣,占据文化市场,产生经济效益。这同样意味着艺术设计教育中要重视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心理、审美习惯等,在创作出发点上有一个角度的转变,即从研究表现自我,转变为研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美国是文化创意产业十分发达的国家,研究表明,其创意产业是当今极具活力并带有巨大经济收益的产业,其文化产品成为美国最大宗的出口产品。好莱坞电影大片的外销、音乐人唱片的热卖、畅销书籍的传播、精明的传播人士的策划,使美国文化走向世界各个角落,拥有众多消费者。这些成功都是对消费需求、心理、审美等深入细致研究的结果。研究消费者、研究市场并不意味着艺术设计教育完全成为市场导向的奴隶,只是更强调教学与实际(市场)相结合,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市场营销学强调市场是细分的,不同的受众孕育不同的市场,同样,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也要根据学生个人特长适当细分,引导那些善于研究消费者心理需求、审美品格,善于将其表现传达出来、适合从事审美文化产业的部分学生与市场接轨;培养部分擅长策划选题的学生,能够将市场需求和艺术表现联系起来;也允许不适合从事文化创意产业工作的部分学生转而投入艺术研究领域。总之,办学理念更能体现尊重人、不一刀切的科学性。这是因为,市场对艺术以及艺术设计教育的要求与期望,本身可以促进艺术内在的发展,但过度追求文化艺术的产业化,会阻碍艺术本身的丰富与繁荣,也不利于人才成长。
(二)在艺术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文化的产业化就是要将创意、创新出来的文化作品加工出来并加以推广传播,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审美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一是要在机制上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认可肯定学生的创新之作、大胆尝试,也要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兼容环境。二是丰富完善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和措施。可以引入企业投资,创建利于学生发展的设备、仪器、场地、资料库等,使学生多听多见多经历,丰富其人生阅历,提高对艺术的鉴赏力,拥有更细致更深刻的感知和表现力。三是课程设置应更宽厚深广。艺术各学科之间虽有差异,但也有相同之处。人们常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音乐、绘画、雕塑、戏剧、摄影、舞蹈、电影、书法、文学等都可以互相激发、相互促进。艺术设计常常可以从相关的姊妹艺术中获得灵感、启发出好的创意。因此,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中尤其要重视文学课程。题材不同、主题相异、体裁多样的文学作品是对一定时期文化心理、哲学思想、生活状况、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缩影、记载,它给人无穷的创意启发和借鉴。美国迪斯尼就是“一切从一只老鼠开始”,建造了一个庞大的文化市场,这其中包含了人类多少智慧和想象。
(三)艺术设计教育中注意在借鉴外来文化各种流派经验时,要加强对本土文化、民族特色元素的传承和创新改变。艺术特色、独特性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为了保持特色,很多艺术设计专家去历史悠久、文化丰厚、风俗独特的地区写生采风,甚至接近原始部落、接近大自然,目的只有一个:找到能够表现生命活力的独特原创的东西,才不会使自己的作品被轻易替代。一味模仿西方技术与风格,会使我们迷失方向,丢失自己可贵的特色。我们应坚守中国文化的沃土,并加以创新和改变。中国文化自身有深厚的哲学思想体系,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和的思想、仁义宽恕、中庸调和、追求浩然正气;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超脱、辩证对立转化、追求自由、讲究参悟、返璞归真、热爱自然以及禅学的悟道思想等一些积极的方面对艺术设计都产生过巨大影响。像中国绘画讲究妙在传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讲究神韵、讲究写意,正是传统哲学思想对艺术表现的影响所至。中国还是一个诗的国度,古人给我们留下无数意境优美、韵律和谐的诗作,这些也都成为建筑园林景观甚至房地产开发设计过程中追求的效果:如讲究“小桥流水人家”,讲究“清泉石上流”“鸟鸣山更幽”的优美意境。许多动人的神话传说成为壁画、雕塑作品表现的题材,丰富多样的戏曲曲目,还有绘画作品、雕塑、古典建筑等等,都给世人进行艺术设计留下无穷创意的源泉。从绘画、音乐,到建筑、园林、景观,再到广告设计、电影艺术的传达,无处不在。就连美国的动画设计选材也从中国古典文学形象花木兰的故事中寻找创意元素,拿来再造,使花木兰成为世界知晓的形象。从某种角度说,艺术设计是创作个体哲学思想的艺术表现,没有思想做内核的艺术设计,其生命力是脆弱的。艺术设计教育既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还要加以创新、发扬,才能突出本土特色,契合中国人的审美欣赏习惯,满足其精神消费需求。不仅如此,当我们的艺术作品走向世界的时候,这种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线条、色彩、声音、画面也正是吸引异域人们的重要元素。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的审美文化的产业发展输送所需人才。
综上所述,审美文化产业作为新崛起的产业,期待着高校培养输送大批所需人才,它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也会在不断调整适应过程中,培养出更多有创新精神、更高创意能力的人才,推动社会产业、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艺术本身的腾飞,为社会和谐进步助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潘知常等.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马龙潜等.经济知识与审美教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一、2010年我国产业发展表现与特征
(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仍然是带动国民经济恢复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但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有所减弱
2010年,我国经济基本走出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GDP增速虽然低于“十一五”前期的2006年和2007年的增速(分别为12.7%、14.2%),但超过两位数,高达10.3%,高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大的2008年和2009年的增速(分别为9.6%、9.1%)。分产业来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仍然是带动国民经济恢复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特别是第二产业受4万亿元投资计划及其后续影响,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高达55.1%,是“十一五”时期最高的一年。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有所减弱。数据显示,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已经连续3年下降,2010年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40.4%,比“十一五”最高的2007年下降了5.9个百分点。
(二)工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
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达15.7%,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同期最高速②。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也连续22个月处于扩张区间,表明我国的制造业经济总体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在工业恢复快速增长良好态势的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初步成效。一是国家通过控制投资、淘汰落后产能、加强技术改造等方式加大了对高耗能行业发展的治理,六大高耗能行业③的投资和增速有所回落。二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等高技术产业恢复快速增长,成为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也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华为、中兴、阿里巴巴、腾讯、东软、迈瑞、无锡尚德、保定英利、华锐风电等企业成为带动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龙头。
(三)第三产业增速相对有所放缓,但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2010年,金融业(2009年该行业占第三产业比重高达12%)、房地产业(2009年该行业占第三产业比重12.6%)等重点行业由于宏观调控等政策性原因而出现增速放缓④,第三产业增速相比2009年继续放缓。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中,一些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如物流业、文化产业、信息服务业等发展迅速,促进了服务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0年前三季度,物流业同比增长14.6%,比GDP增速和第三产业增速分别快4个百分点和5.1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软件产业2010年1―8月累计实现软件业务收入8286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比2009年同期提高8.8个百分点。设计业1―8月同比增长71.1%;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收入和信息技术增值服务收入分别同比增长40.7%和37.4%。
(四)农业保持稳定增长,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在国家惠农政策推动下,我国农业发展在“十一五”期间取得良好成绩:农业连续增产,现代农业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产量实现连续增产。2010年全国粮食产量达10928亿斤,比2009年增产300多亿斤,连续4年越过万亿斤大关。在粮食连续增产的同时,油料基本持平、棉花有所减产、糖料稳中有升、蔬菜产销两旺、畜牧养殖稳步发展,全年农产品供需继续实现基本平衡,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一)产业发展基础不稳定,过度依赖投资特别是房地产业投资
2010年,我国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内需拉动⑤。在消费需求日益发挥对产业发展拉动作用的同时,投资需求继续成为主要拉动力量。2010年的投资需求有两大特征:一是政府政策性引导投资明显。我国政府直接投资已经比较少⑥,但政府为了追求GDP,通过人为压低投资成本(如压低土地成本、环保成本、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等),来促进投资快速增长。二是房地产业投资在投资中比重上升。2010年前三季度,房地产业投资增速高达34.7%,而同期制造业投资增速仅为25.4%,房地产投资占投资中比重上升,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过度依赖房地产投资特征明显。而房地产业由于销售价格猛涨使得国家对其加强调控,未来房地产业发展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将使得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出现波动。
(二)工业领域结构性和体制性产能过剩问题较为严重
“十一五”以来,“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外部需求急剧下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更加严重。国家4万亿元投资虽然对促进经济企稳回升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强大的投资动力和巨额的货币信贷,使部分产业本该淘汰的落后产能又恢复生产,出现“逆向调整”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这些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如钢铁行业,受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快灾后重建步伐等短期性需求的影响,列入淘汰目录的大量低端粗钢生产又复燃生产。值得注意的是,不仅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盲目扩张,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重复建设的倾向。2010年的产能过剩问题相比前几年仍然突出。和产能过剩问题相随的是,落后产能问题严重。淘汰落后产能和抑制重复建设任务艰巨。⑦
(三)服务业整体质量仍然不高,结构不合理,需要加快服务创新和结构调整
我国服务业发展整体质量仍然不高,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一是服务产品质量需要提高。电信、铁路、航空等垄断性行业供给不足,服务质量难以保障,旅游业等服务产品受到投诉较多。二是服务产品供给存在结构性过剩。传统服务如传统商贸流通业、餐饮业等明显供过于求,而新兴服务如通讯增值服务、科技服务、法律及咨询服务、信息咨询、金融衍生工具等供给不足,传统服务业中的新型业态发展滞后,教育、医疗卫生服务供求矛盾突出。三是服务业投入结构不合理。近年来,除了房地产业投资旺盛外,服务业其他行业的投资增长缓慢。
(四)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影响明显,农产品价格上涨问题突出
2010年,极端天气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农业灾害多发重发等因素给农业造成的灾害损失比较严重,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也进一步凸显,给农业生产带来较为不利的影响。与此同时,受流动性过剩、气候异常、投机因素和国际农产品价格传导等多重因素影响,2010年,我国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和大蒜、生姜、绿豆等“菜篮子”产品价格,出现普遍上涨、逐步加快的态势,成为推动CPI上涨的重要因素,给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压力。农产品价格上涨,若处理不当,可能进一步引发工业品价格上涨,诱发明显的通货膨胀,对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经济健康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2011年产业发展趋势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产业发展将受到“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技术创新动力增强、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的大背景和出口不确定性增强、消费需求继续扩大、投资需求有所减弱、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产业竞争压力加大等现实因素的综合影响,并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国民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工业和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将有所加强
当前我国仍然是城市化和工业化交织推进时期,消费需求日趋旺盛,投资需求虽然减弱但仍然强劲,外需也将继续有所增长,2011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增速保持较快增长,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保持稳定,但工业对GDP的贡献有所增加。受我国工业继续较快增长的需求影响,生产业继续保持强劲需求,生活业也将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拉动而保持较快增长,第三产业发展将再次出现快于第二产业增速的态势。农业保持稳定增长,但对GDP增长的贡献将继续下降。
(二)工业继续较快增长,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在国家政策支持和投资需求带动下,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其中,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技术密集型和高加工度的产业增速加快,成为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一大亮点。与此同时,我国消费需求继续保持旺盛,由消费所带动的工业特别是轻工业(也有部分重工业如汽车等)将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部分产品可能出现较快的增长。从而使得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增速差距有所缩小。在节能减排措施的影响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将受到更加严格的限制。
(三)服务业加速增长,一些新兴行业继续成为增长热点
整体上看,国际服务外包向中国加速转移,我国不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加上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服务业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服务业部分行业如金融业受宏观调控影响以及投资需求减弱,增速继续保持缓慢增长。而受工业较快发展的需求拉动,和各级政府政策的推动,大多数生产业特别是物流业等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生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进一步提升。商贸、旅游等居民消费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服务发展也将增速。
四、对策建议
(一)继续实施扩大消费需求政策,积极培育消费新热点
继续采取财政补贴与税收减免等措施刺激节能、环保、绿色产品的消费需求,引导消费升级。继续实施促进家电、节能产品消费的政策,积极鼓励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紧紧抓住3G发展、宽带建设、三网融合等市场机遇,加快推进软件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工业设计以及工业金融等生产业的发展,积极开拓新型消费领域。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政府采购政策,加强政府采购对高技术产品的支持力度。
(二)优化投资结构,将投资重点放在民生工程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等方面
以“十二五”规划为指导,在保障房建设、落实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投入,民生、科技创新、节能环保等薄弱领域,积极增加新的项目储备,财政预算预留必要的支出空间,一旦社会投资增速出现大幅度回调势头,适度加大政府投资力度。鼓励推动服务业基础设施和生产业投资的适度超前发展。依据产业特性制定细化的投资政策,着力优化和调整服务业投资结构。 要继续加大以农田小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投资。
(三)继续改善出口环境,多措并举支持企业“走出去”
针对当前出现的国际经济和贸易形势新变化,及时国际市场和贸易政策信息,协调贸易摩擦,根据产品出口形势,灵活调整出口退税等相关贸易政策,不断改善出口环境。根据形势变化适时保持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灵活性,灵活调整人民币汇率政策。及时抓住我国经济率先走出低谷的良好机遇,积极引导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加大“走出去”步伐,扩大对外投资领域,提高战略资源掌控和跨国经营的能力。
(四)科学对待“产能过剩”问题,推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
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技术升级、加快并购重组等多种措施推动工业结构转型。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和技术标准的门槛作用,对技术落后、污染环境、资源利用率较低的落后产能坚决淘汰;大力推进工业节能减排,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不断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强化设计能力,加强品牌建设,鼓励提高产品开发和深加工能力;积极推动企业并购重组,发展大企业集团。
(五)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是把增强自主研发能力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中心环节,支持和鼓励中资企业自主研发、自主发展,着眼各环节关键技术,集中人力和财力,实施重点攻关,力争在重点领域取得重要自主创新成果并形成产业化。二是积极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企业提高国际分工和合作地位,不断提高与跨国公司的分工、合作层次,引导跨国公司研发、关键制造领域向我国转移。三是支持国内相关企业之间的收购、兼并和重组,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大型内资企业集团。
(六)继续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放宽垄断行业进入限制
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特别是要加快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创业资本筹集机制和市场化的创业资本运作机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加快垄断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在不涉及到国家安全问题的前提下,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行业的资源配置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为主转变,允许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垄断行业领域特别是第三产业领域,并鼓励参与国有垄断企业的改组改造。
(七)完善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抑制通货膨胀
要全力保证2011年农产品丰收。加快推进农田小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投资投劳相结合的办法解决农业基础设施长期拖欠的历史遗留问题。建立“大粮食安全”支持方案,高度关注大豆产业发展。建立农产品进出口调节机制,构建稳健的供给体系。启动农业反垄断调查,规范市场秩序。■
注:
①王岳平综合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25个指标,以我国2008年的数据计算判断我国开始向工业化中后期过渡。参见王岳平:《“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与对策》(国家发改委宏观院2009年重点课题)。
②2007年同期工业增速高达18.5%,是近5年来最快的,国家为此也出台了宏观调控的政策来抑制过快增长势头。
③包括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④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放缓和股市低迷一定程度可以反映金融业的增速放缓,而房屋销售增长情况一定程度可以反映房地产业增速放缓。
⑤尽管外需增速相比2009年有比较大的提高( 2010年前9个月的出口总额增速为34%),但由于2009年同期(1―9月)的出口增速是-21.3%,可以说,2010年的出口高增长对产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应该还没有恢复到“十一五”前期的水平。
⑥在应对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政府实施4万亿元投资计划,但不是政府的直接投资的规模有4万亿元,而是通过政策等引导而形成如此大的投资规模。
关键词:江西钢铁行业 发展过程 发展特征
1、引言
钢铁工业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反映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和发展实力的重要指标。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钢铁行业,体现着一个国家工业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高低。“在未来20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将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作为制造业与建筑行业最重要的工程结构材料,钢材的总需求量还将进一步增长”①,这意味着,钢铁行业的发展还具有一定的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
我国钢铁工业的铁矿石对国外依存度大,而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的江西省,其铁矿资源对外依存度更是超过70%,铁矿资源的限制,使江西钢铁行业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特殊性。深入把握江西钢铁行业的发展特征,有助于更加合理利用江西省自然资源,促进江西钢铁产业更快的发展。
2、江西钢铁产业发展历程
2.1江西铁矿资源
由江西省地调院承担的“江西省铁矿石资源单矿种潜力评价项目”初步估算,截至2010年,江西全省铁矿预测资源总量为28.48亿吨,此外,在安福县灯盏窝还发现了储量近3000万吨的大型铁矿,主要分布在新余、分宜、安福、萍乡、莲花、永新等县市②。
2.2江西省钢铁行业发展历程
综观江西省各个钢铁企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
“九五”期间。这是江西省钢铁工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间,在前期,江西的四大钢铁企业只有规模最小的洪都钢厂连续保持20年盈利外,其他3家全部亏损。但是,从1996年到2000年,江西的钢产量从172万吨增长到319万吨,4年增长了85.8%。一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改进程度,如高炉利用系数、入炉焦比、连铸比等,也都好于全国平均水平,有的已名列全国前茅。③
“十五”期间。十五”期间,在2000年末全省规模以上钢铁企业只有4户,但是江西省钢产量在2005年已由2001年的399.73提高到963万吨。“十五”期间也是新钢见长以来发展最快、社会贡献最大和员工收入提高最快时期,通过技改和管理创新,2005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37.34亿元。④
“十一五”期间。在全国粗钢产量达到6.3亿吨,占世界钢产量的45%左右,江西4家钢铁厂情况如下:萍钢2000年的一系列改扩建和2003年的整体改制,加上2004年完成的再造工程使其钢产量达到200万吨。2006年对就将钢厂的兼并使得了“十一五”期末萍钢实现年钢800万吨,销售收入300亿元的成果。⑤
3、江西钢铁产业发展特征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江西钢铁产业的发展主要呈现如下一些特征:
从产业间关联效应来看,纺织业的影响系数和敏感系数越来越大。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钢铁产品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领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钢铁产业不断融合其他产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对东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了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钢铁产业和其他产业诸如电子、军工等产业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加速了产业间的结构升级。
从产品的科技含量来看,钢铁产业的“含金量”不断得到提升。“九五”期间,江西钢铁产业的主要产品偏向单一化,不能够完全满足各类生产需要。到了“十一五”期间,江西钢铁产业的产品囊括相关钢铁生产要求的各类产品,数量众多、质量可靠、品种繁多。
从钢铁产业江西省区域分布来看,钢铁产业始终以铁矿资源富集地为中心。江西省钢铁企业基本分布在新余、分宜、安福、萍乡、莲花、永新等县市,与铁矿资源的分布一致。这主要是受铁矿资源以及钢铁产品运输费用影响。
4、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从江西钢铁行业发展特征可以看出,钢铁产业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以下:
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是钢铁产业发展的原始动力。早期的钢铁产业中,铁矿资源和劳动力、资金等占产品总成本的比重大,由于铁矿资源和钢铁产品自身的特点,其产品原材料的开发和产品的运输费用成为决定钢铁企业选址的重要因素,这就使得钢铁产业无法像其他单纯的劳动力密集型或者是资金密集型产业一样发生转移,而只能依附与铁矿资源丰富的地区。
科学技术是钢铁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20世纪80年代以后,科技实力超过资源和劳动力成为第一生产力⑥。科学技术渗透到钢铁产业的每一个环节,不仅改变了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和生产效能,而且增加了钢铁产品的功能,延伸了钢铁产品的应用领域。
产品生命周期是钢铁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按照产业生命周期理论,随着产品从创新――成熟向标准化方向发展,产业的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不论是哪种产品,都要求推陈出新,生产出性能更好、价格更低廉的钢铁产品以满足需求,这就简介促进了钢铁产业自身的结构升级以实现产业的高阶化发展。
产业间的关联效应是钢铁产业的外生助推器。从产业间的相互作用来看,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为钢铁产业提供了新的应用领域,带动了钢铁产业的发展,并对钢铁产业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也进一步促进了钢铁产业的发展。
5、政策建议
我国的钢铁产业在世界钢铁产业发展大潮中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在钢铁产业产能明显过剩的背景下,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面临许多困难,在产业结构、所有质结构、贸易体制、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以及投资结构等方面都还存在相应的制约因素,如何突破这些限制因素也是需要政府、行业和企业等相关部门的认真思考。据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政府部门应积极完善钢铁生产管理标准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加快相关体制改革的步伐,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要加强行业组织自律和协调机制建设,构建结构合理、内容完善、查询便捷的行业信息数据库。企业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经营机制,加大对产品开发的投入,使产品向高级化、优质化和高附加值方向转变,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从数量和价格的竞争到质量和品牌的竞争转变。
参考文献:
[1]黎玉柱,陈锶.我国钢铁行业结构特征及其调整优化战略[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6,(05):32-34
[2]贺明生, 赵潭乡.江西省铁矿资源开发利用及可供性研究[J].金属矿山, 2003,(11):21-24
[3]董贻正.从江西钢铁工业的变化看如何挖掘企业潜力[J].冶金管理,2001, (06):39-42
[4]黄泽明.“十五”期新钢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分析与思考[J].金属世界,2006, (03):48-51
一、经营规模化
规模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固定成本巨大而边际成本很小。对于美国这样一个成熟的银行卡产业而言,随着业务规模的日趋增大,银行卡产品和服务的边际成本越来越低,新进入者投入大量的固定资产来建立交易及账务处理系统、客户服务中心之后,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培育出大量客户,将面临长期的亏损直到被其他同业竞争者兼并收购。而我国这样的新兴市场由于规模效应尚未明显,整个产业经营成本较高,发卡机构、网络服务商和其他第三方服务机构规模较小,市场进入“门槛”反而较低,意味着新兴银行卡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将远大于成熟市场,但也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二、产业集中化
产业集中化是经营规模化的必然结果。为了达到规模经济,降低平均成本,提高效率,各发卡公司均把壮大发卡规模、扩大市场份额作为重中之重。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竞争结果,使市场份额绝大部分落入前十几家大银行卡公司手中,从而形成了当前美国银行卡产业的集中化。美国前10名的银行卡公司总贷款余额占市场份额的90%以上,高度集中。
三、完善的社会征信、保障体系
健全的法律体系,是保证社会征信体系客观、公正、健康发展的制度基础。越是社会征信、保障体系健全的国家,信用消费需求越是旺盛,银行卡业务的风险相对越小,产业利润越是稳定。反之,信用体系不发达,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国家,对银行卡消费信贷的供求就相对疲软。借款人担心失业、养老等财务风险,发卡银行担心坏账率上升风险。
四、产业竞争以理性竞争为主
由于美国银行卡市场监管规则的因素,以及银行卡发卡机构的资信要求使得美国银行卡行业的竞争一般处于理性状态,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都不会为了增加市场份额而轻易使用价格竞争手段。同时,随着营业收入和利润的增长,大多不会继续盲目增加客户量,而是理性地选择客户,留住优质客户,同时把风险比较大的劣质客户淘汰掉。控制风险是发卡机构业务扩张的首要前提。对于发卡机构而言,成熟市场的客户一般拥有不止一张银行卡,持卡人选择用哪一种卡进行交易,和支付卡的广泛接受性、方便程度、积分奖励等整个服务体系密切相关,而且是很容易变化的随机偏好。对于收单机构而言,以“交易量”为标志的市场份额的“高流动性”导致经营者一般不会用倾销的手段来猎取持卡人和商户,而是通过不断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来刺激交易增长。发卡、收单机构和第三方服务商通常是在促进利润增长的前提下拓展市场。客户偏好的流动性造成美国银行卡产业竞争以理性竞争为主要特征。正是由于这种理性竞争,使得美国整个银行卡市场的风险控管机制、客户服务体系、信用分析市场都随着业务的增长而逐步发展,产业的利润也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风险损失率的下降而逐渐增长。
五、专业化分工发展迅速
21世纪以来,美国银行卡产业发生了一个重大变革,即专业分工的发展与专业化服务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兴起,收单市场逐渐形成了专业化、细致化的分工协作体系;一些收单机构为了剔除不具有规模效益的业务,保持其在收单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往往将很多业务进行外包,如将POS布放及维护外包给POS专业化服务公司、商户拓展业务外包给专业化商户拓展机构、收单交易处理业务外包给专业化收单处理商,等等。
收单业务被细分成若干个环节,每个环节都由相应的机构进行专业化的运作,从而不仅大大提高了收单市场运作的效率,也大大降低了市场运作的成本。美国收单市场高度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经营,极大地提高了收单业务的运营效率,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受理环境。这不仅有利于收单机构专著于核心业务,还会起到优化重组银行卡产业价值链、进而提高银行卡产业整体效率的作用。各个参与主体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不再“求全”而是从事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收单业务的各个环节都进行高度专业化的协作经营,共同形成了一股推动美国收单市场发展的巨大合力。
六、启示
关键词:茶产业 发展特征 武夷山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225-02
茶叶是中国的国饮,更是与咖啡、可可被称为当今世界三大非酒精饮料之一,成为“自然、健康、绿色”消费时尚的21世纪健康饮品。如今茶产业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朝阳型产业,市场前景无法估量。我国是茶叶的起源地,具有悠久的产茶历史、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茶叶产量居世界第一。茶的种类也很丰富。著名的茶叶有: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紫阳毛尖、信阳毛尖、霍山黄大茶等。各个产茶大省都在积极发展当地有特色的茶产业。但近年来由于欧美国家执行更为严格的检测标准和技术壁垒,使我国茶叶在国际上的销量下降。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享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武夷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红茶的发源地,中国著名的茶乡。武夷山作为福建省的产茶大市,茶叶种植的历史悠久、品种丰富,武夷岩茶随着武夷山风景区知名度的提高也声名远播。通过对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进行分析,提出政策、措施、建议,有助于对改善武夷山市茶产业目前的现状产生借鉴作用。另外,研究结果也有利于政府及时、合理的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相关政策,使武夷山市的茶产业健康发展。
一、武夷山茶产业发展特征
1.发展总体规模较大,增速明显。2010年武夷山市茶园总面积8740hm2,茶业总产值13.06亿元,农民茶叶人均纯收入1883.25元。截止2011年,武夷山市现有的具有现代茶产业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总面积8910亩,茶业总产值从2006年的0.95亿元增长到14.06亿元,茶叶税收从2006年不足300万元,增长到3300万元。茶产业在武夷山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且增长速度较快,成为武夷山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2.茶叶种类较多,基本实现多元化发展。近几年,引进推广金观音、黄观音、茗科一号、丹桂等10余个茶叶新品种,改善了南平市过去以菜茶、水仙、福云6号为主的品种单一老化的状况。目前,国家级品种有武夷水仙、黄旦、毛蟹、梅占、铁观音、本山、大叶乌龙。福建省级品种有:肉桂、佛手、黄奇、悦茗香、白牙若兰、丹桂、黄观音、九龙袍、春兰、金观音。其中大红袍有84种,水仙有24种,肉桂有24种、茗枞7种、武夷红茶2种、正山小种6种等等。每种茶的价格相差比较大,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价格上不等,可以使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选择不同的产品。产品的多样性进一步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同时产品的多样性也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3.茶产业集聚明显。到2010年,全市茶叶生产加工企业592家,家庭作坊958个,全市注册商标企业395家,全市现有1个驰名商标(武夷山大红袍),1个中国名牌产品(武夷星),2个福建省名牌产品,13个著名商标,66个知名商标,2个证明商标,756件注册商标,新申请正在办理商,963件,通过QS认证的有127家。
其中武夷星为当地的龙头企业之一,福建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10月,主要经营乌龙茶、绿茶、花茶、白茶、红茶等茶类,是武夷岩茶的生产、加工、销售、科研及茶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公司拥有茶园基地7500余亩,通过了瑞士IMO国际有机茶认证及中农质量认证中心有机认证。现有厂房面积5.6万平方米,设有茶叶初制加工厂及相配套的精制加工,拥有茶叶科学研究所、新产品研发中心、农残安全卫生及理化指标检测检验中心。由茶叶栽培经验丰富的茶叶老专家、审评技术精湛的高级茶师、茶学理论知识渊博的茶学教授、加工技能熟练的业务骨干组成企业团队。与相关科研部门级大型企业进行业务合作。改进提升传统手工与炭焙岩茶制作工艺。注册的商标“武夷星”成为福建省入选的首批“中国驰名商标”;同时被国务院三绿工程办公室授予“中国三绿工程十大放心畅销茶品牌”的称号;2006年,武夷山星大红袍还进驻钓鱼台国宾馆成为国宾馆指定用茶。又如正山茶业,正山茶业有限公司是生产出口产品“正山小种”红茶的唯一生产企业,是2002年武夷山市委,市政府重点扶持的12家工业企业之一。公司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获得了德国BSC,日本JONA有机茶认证,2002年3月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原产地标志注册企业。拥有茶叶基地5000多亩,年生产加工成品精致茶能力达500吨。再如,福建武夷山古岩农茶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武夷岩茶种植、加工、销售的公司。现有资产300余万,茶叶生产基地160亩,具备年产茶青9万多斤、毛茶2万多斤、精制茶叶约1万多斤的能力。从列举的三个比较有代表性规模的武夷山茶企业和一些数据,可以看出企业的规模大小不一,现在武夷山的茶企业形成以“武夷星”当地龙头企业为核心,其他较小茶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彼此竞争激烈,使茶的价格维持在比较合理的价位上,不会由某个企业抬高。茶的质量也有保障。茶企业必须考虑到自身的销量,努力提高茶质量。
4.政府管理制度较为完善,为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近年来,武夷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把茶产业列为武夷山的农业主导产业。推出了一系列关于推动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了加强对茶产业的管理,2007年成立了茶业局。2011年武夷山人民政府为了规范“武夷山大红袍”这一中国驰名商标,进一步规范证明商标、驰名商标,有效提升“武夷山大红袍”品牌效益。印发了ㄍ“武夷山大红袍”中国驰名商标及地理标志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武夷山市加快茶产业发展若干意见》及《加强武夷山大红袍茶叶品牌推广实施意见》出台后,使武夷山大红袍、正山小种、红茶品牌建设得到有力推动。《武夷市现代茶产业生产发展项目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切实抓好现代茶产业生产发展项目工作,进一步提高茶叶单产、品质和效益,围绕“四促进、两带动”的目标,依靠科技进步和经营创新,推进现代茶园建设,实现茶产业升级、茶叶增值和茶农增收。
二、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茶叶生产和加工技术创新不足,制约了茶产业的发展。武夷山市作为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虽然有着悠久的茶历史,制茶的工艺也很久远。但目前武夷茶部分制作工艺仍采用落后的小农生产工艺,跟不上其他一些茶生产地。许多茶叶加工厂房设计不合理,加工设备落后、数量少、不配套,造成加工能力有限、规模偏小、影响了加工数量。
2.劳动力素质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全市茶叶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一方面,据调查武夷山的茶叶大部分由个体户种植,这些种植户大都是一些没怎么受过教育的农民,在种茶方面基本上只是沿袭了父辈祖辈的传统方法,导致茶叶产量低,种茶效益得不到提高,茶园管理粗放。茶园管理应根据茶树不同年龄的生育特点,采用现代化的茶叶科学技术,为茶树生长发良创造优越的条件,达到高产、稳产、优质的目的。但传统的种植方法达不到这种目的。一些优良的茶品种、科学的茶园管理方法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传递给农民,有时甚至给农民造成损失。另一方面茶叶加工企业缺乏加工技术培训,加工茶叶的先进技术推广、普及遇到障碍。大多数茶企业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出色的科研人员。茶企业的经济的效益得不到提高,在茶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还可能面临着破产。
3.缺乏龙头企业,没有形成品牌效应。随着武夷山市茶产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几个骨干型企业,但与茶农之间的关系,仍是一种仅以茶叶购销为主的松散型的买卖关系,没有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这些企业的规模在当地虽然发展得比较好,但与其他一些国家知名甚至国际知名的企业差距还很大。武夷茶要走向海内外,必须有更多的企业做强做大。当地的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带动产业发展能力有限、有待进一步做强做大。
4.茶叶生产管理不完善,存在质量安全隐患。有些茶农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没有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质量要求生产和加工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施用了国家有关部门禁用的农药和化肥,加工茶产品时也没有注意卫生状况,一些茶企业没有把握好茶质量关。据2010年质检部门抽查,全市有21家茶企业产品发现稀土等项目超标,这些超标茶样有的是在加工茶青生产中造成超标,有的是当地茶农在生产管理时喷施禁用农药造成的超标。这些质量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武夷茶在消费者心中一贯安全、绿色的良好印象。
三、发展茶产业的对策及研究
1.加大茶产业集聚园区建设,形成集聚效应。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要充分认识到武夷茶产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武夷山市经济的发展,在发展武夷山市经济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各级领导应把现代茶产业生产发展项目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借助武夷山世界双遗产,以大红袍为品牌加大对武夷山茶产业的开发力度。加大资金投入研究新品种、引用新品种以满足市场需求。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对于茶农在贷款种植茶叶或企业购买先进的加工茶叶工具等其他与茶产业有关的活动,经申请由政府相关部门同意可无息贷款。设立新品种基地以鼓励茶农种植新品种,对于茶农种植新品种给予相应的补贴。政府积极鼓励外地茶业领域的生产商, 将产品汇集到武夷山来,在这里设立产品批发中心,向义乌学习,借鉴义乌市培育小商品集散地过程中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做好信息建设工作,及时、准确地公布相应信息为企业牵线搭桥,促进企业产品外销。
2.加强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吸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政府加大力度,一方面请一些制作茶叶经验丰富的员工对在生产线上加工茶叶的工人进行定期、有计划面对面免费的培训,到企业的茶叶生产加工车间指导工人如何选择精制茶叶。另一方面,鼓励企业高薪聘请高素质的管理、科研人员。加快新技术、新工艺等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系、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合作,积极开展技术交流与培训。利用当地的高校武夷学院培养高素质人才。
3.规范生产,严把质量关,加大茶产品品牌化建设。武夷山执法人员应深入茶园基地查看茶园标准化建设情况,从源头把关,抓好茶叶产品质量。企业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样进行生产。政府等相关部门加强茶叶经营企业的监管,严厉打击生产经销不合格产品、掺杂掺假等违法违规行为,每年定期开展1—2次茶叶市场专项整治活动,不定期对经营销售企业进行抽检,建立企业不合格产品曝光制度,由质监、茶业、工商等部门定期对经抽检评审不合格产品的茶企业在电视台予以曝光公告。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利用每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暨武夷山茶节平台,多方位、多角度宣传“武夷山大红袍”中国驰名商标品牌,扩大其影响力。重点做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武夷岩茶主销区的茶品牌宣传推广。加强防伪商标和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加大财政投入,在中央、省级核心媒体大力宣传武夷山大红袍(武夷岩茶)证明、驰名商标防伪措施,引导消费者正确选择武夷山大红袍(武夷岩茶)。规范“武夷山大红袍”推广中心和会员店管理,制定“武夷山大红袍”推广中心和会员店管理规则,明确责任义务,严格考评管理,进一步提高推广中心和会员店的品质。着力打造更多知名品牌。提高产业化程度,推动茶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4.重视茶文化建设,多渠道促进茶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每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暨武夷山茶节平台,继续开展好茶旅营销活动,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省内外举办的相关茶业活动,在做大展会规模的同时,茶博会组委继续推广与弘扬茶文化,开拓展会专业采购商组织工作,与全国茶业经销商、商、集团采购商等茶业组织机构合作,筹办茶艺大赛、茶王赛、全国茶业经销商大会、茶席设计大赛、高端品鉴会等茶文化活动,延伸产业服务链,丰富参展企业的品牌推广方式,寻找优质的专业买家,推动产业交流与合作。用好“海峡两岸茶博会”这个平台进行营销,积极争取将武夷山作为海峡茶博会的永久性会址,建设一流的展馆,提供一流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曹贤忠.芜湖市生产业发展特征及对策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26)
2.蓝增全,沈晓进,吕才有等.昆明茶产业现状调查与发展思路[J].云南农业科技,2007(3)
3.范静,刘奉昌,余步云等.连云港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J].现代农业科技,2009(2)
4.张俊锋.福建武夷星大红袍品牌市场推广研究[D].河南大学,2012
5.张锡友.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10)
【关键词】新三网融合 OTT TV 移动互联网 内容聚合 监管
1 引言
2001年3月,国务院“十五规划”中首度提出要“促进电信、电视、互联网三网融合”;在各方的努力下,由电信和广电两大行业主管部门主导的“三网融合”工作,目前已进入试点工作的最后阶段——按照国务院2010年的“三网融合”总体方案,2012年将是三网融合试点阶段的最后一年,而接下来的2013~2015年将是三网融合的全面推进阶段。
回顾这些年来“三网融合”的进展,不难发现:与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主导、历经十余个寒暑尚处于试点阶段的“官方版”“三网融合”相比,近一年多来以开放互联网为核心的OTT互联网音视频服务异军突起,大有星火燎原之势。
2 OTT TV催生“新三网融合”
所谓“OTT TV”,是指基于开放互联网、在多种终端上为客户提供音视频服务,其服务不依赖于特定的物理网络,强调服务提供与网络的无关性。
OTT TV服务的出现,模糊了传统意义上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之间的区隔。作为当下官方“三网融合”IPTV业务强有力的竞争者,OTT TV从其诞生起,就引起了各方的关注。目前互联网上大量销售的第三方OTT机顶盒,不仅能够提供与电信和广电广播级质量相差无几的电视直播业务;更是能够凭借互联网丰富的视听内容资源,提供电信运营商和广电所远远不能比拟的视听点播服务。
电信运营商为夺取IPTV主导权而大力推进的“光进铜退”FTTH宽带建设,成了OTT机顶盒越卖越火的推手;电信运营商花费重金打造的高速宽带网络,成了OTT视频服务的廉价通路——用电信运营商自己的话来说,它们彻底沦为了“管道”。
广电尽管坐拥庞大的正版内容,却因为缺乏一个面向直接用户的通道,眼睁睁看着大量的非正版视频内容搭着OTT的快车,呈现在海量的视频用户面前。
以开放互联网为基础的OTT业务,正如其英文原文Over The Top(过顶传球)所描述的那样,借助互联网的开放性,在业务发展上直接越过了电信和广电,而在这两大巨头的夹缝中实现了其独有的“野蛮生长”。
OTT业务的“野蛮生长”,给囿于电信业和广电业之间博弈的“官方版”三网融合带来了不可测性。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OTT业务的大行其道,可以看成是对“官方版”三网融合的推动;当前官方推动的稳步前行的三网融合,在加入了OTT基因后,将有可能实现小步快跑。
可以这样说:融合了OTT基因的三网融合,正在从传统意义上以强调广电网、电信网和互联网的对等融合,向以互联网为主导、涵盖电信网和广电网的“新三网融合”演进,当前已进入以开放互联网OTT业务为代表的“新三网融合”时代。
3 “新三网融合”的特征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新型社交网络的广泛应用,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三网融合,“新三网融合”时代网络、业务和终端层面的融合趋势更加明显,而个性化和社区化应用也逐渐成为应用的热点,服务提供商的“内容聚合”能力成为竞争制胜的关键。
(1)多元化的网络、业务和终端的融合成为主要方向
相较于强调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对等融合的传统“三网融合”而言,“新三网融合”强调的是在开放互联网主导下的网络融合,开放性成为网络融合的主旋律。
在这种融合进程下,网络之间的功能性区别被逐渐淡化,而回归其业务承载的本质;而随着网络功能性区别的消失,现有基于行业划分的网络管理模式,也将发生显著变化。
与此同时,承载于原有网络上的特定网络业务也呈现出融合的态势,绝大多数的网络业务未来都将以IP的形式进行传输;而在网络业务的功能性特点上,新的网络业务形态将具有原有三网业务的所有特征。
举例来说,传统意义上电话、即时通信(IM)和视频分属于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络,但在网络融合的大背景下诞生的腾讯“微信”业务,却将这三种业务统一在了一个应用App下。
如果说业务融合是网络融合的必然产物,那么终端的融合则是因业务融合的需要而自然发生的。既然业务应用不再依赖于特定的网络,那么业务应用在不同终端上的同步展示和解析便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许多“跨界”的终端产品将成为市场的“宠儿”,这从近期三星“跨界”手机Galaxy Note II在全球的火爆销售上便可见一斑。
另外,如果把智能手机的“平板化”看成是通信终端和PC融合的话,那么平板电视的“智能化”则可以看成是电视和PC的融合;而一旦“智能电视”接入网络,可以让人们面对面交流,那就可以说,终端的融合已臻于完美。
由此可见,在以互联网为主导“新三网融合”背景下,基于行业划分的网络间区别将逐渐缩小,依托了原有网络的业务应用和终端也将逐渐融合;“新三网融合”时代下,“融合”具有了更加广泛和多元的意义。
(2)移动互联网业务成为核心业务
如果说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信息获取和交换的方式,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全方位虚拟信息互联;那么,“新三网融合”中网络、业务和终端的融合,则为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全方位互连”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在网络、业务和终端全面融合的背景下,移动性成为业务应用发展的必然;具备全天候无缝衔接能力的移动互联网业务,成为ICP们赢得用户青睐、决胜互联网的关键。看一看当下如火如荼的iOS/Android应用App,便不难得出上述结论。
(3)个性化分享和社交化应用成为热点
移动互联网时代是彰显个性的时代,社交网络从某种程度上也正成为互联网的代名词。而“新三网融合”背景下网络、终端和业务的融合,为表达个人意见、实现信息共享和传播提供了条件。
近期一系列社会热点,如“陕西表叔”、“重庆官员不雅视频”等,无一不是由网民个人上载视频和照片,再经微博和天涯论坛等社交媒体传播,进而引发社会关注和官方介入。
从这个意义上讲,个性化分享和社交网络已经成为聚焦网络热点、获取各方关注的便捷工具,相关的应用正成为网络应用的热点。Facebook等大批社交网站的诞生以及海量用户的加入,也说明了这一点。
(4)“内容聚合”能力成为竞争制胜的关键
在“新三网融合”时代背景下,网络和终端的融合,弱化了网络差别和终端区别,使得不同网络和不同终端上的业务应用,将不得不在统一的平台上展开竞争;业务提供者的行业背景和行业许可,对于最终用户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也越来越小;最终,所有业务应用的竞争,都将归结于“内容”的竞争。也就是说,未来业务提供者之间的竞争,将呈现出“内容为王”的特点。而在“内容”纷繁复杂的今天,“内容聚合”能力便成为竞争的关键。
所谓“内容聚合”,就是将海量的互联网内容,按其特性和内在关联进行整理分类,并按照不同用户的应用习惯,以用户关注度为序推送到用户面前,节省用户的内容搜索和整理时间,大大提升用户的应用感受。
在互联网应用中,基于“语义关联”的狭义“内容聚合”已经逐渐成为如Google等搜索引擎的重要功能,而广义的基于“内容关联”的“内容聚合”技术,正成为研究的热点。
举例来说,虽然目前互联网上能够提供视频服务的网站很多,但用户更愿意选择那些能够对视频内容进行分类、并提供关联视频内容链接的网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内容服务商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体现在“内容聚合”能力上的竞争。
可以说,在“新三网融合”时代,已经模糊了原有的行业之间的界限,颠覆了原有的行业竞争模式和管理模式,也给电信业和广电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4 电信业和广电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4.1 电信和广电面临的挑战
正如本文前面所提到的,作为“新三网融合”的必然结果,物理网络间的界限将被打破而走向统一开放,业务提供者的行业特征和身份定位将被模糊,所有服务提供者将在同一个平台上展开竞争:以OTT TV业务为代表的开放互联网业务的兴起,不可避免地将给电信业和广电业带来巨大的冲击。
在这种巨大冲击下,电信运营商的“被管道化”越来越明显,而其必然结果就是“被边缘化”。电信运营商在互联网业务的利益格局中越来越显得无足轻重,其所能够分食的“利益蛋糕”也越来越小,电信运营商面临着为互联网OTT服务商“做嫁衣”的窘境。虽然电信运营商们提出了“智能管道”、“流量经营”等诸多应对措施,但目前看来其效果显然并不足以抵挡OTT业务对电信业务的侵蚀。
而对于当下的广电来说,其局面只能用“惨淡”二字来形容:广电迟迟未能形成全国统一的网络和管理体系,其现有网络仍未完全实现“双向化”改造,资金的缺乏更使得广电壮志难酬。于是行政性的牌照发放和行业准入,更多时候成为广电抗衡电信运营商和OTT服务商的最后一道“防线”。
4.2 电信和广电的机遇
对电信和广电来说,它们之间不仅存在着竞争,更面临着来自开放互联网OTT业务的挑战,这是不争的事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来自OTT业务的挑战,是当前电信和广电所面临危机的主要方面。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如果电信和广电能够主动融入互联网开放的大潮中,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OTT业务,主动拥抱OTT业务;那么OTT对于电信和广电来说,未尝不是一个重大的机遇。
对电信运营商来说,在“被管道化”趋势不可避免、其自有业务缺乏客户吸引力的情况下,它们是否能够放下身段,主动成为OTT服务商的“专有管道”?比如通过为OTT服务商构建“专有管道”,使该OTT服务商的业务应用具有更好的客户感知和用户黏度,从而大幅提升其OTT业务价值。
显然,电信运营商是可以从OTT服务商的价值增值中实现自己的价值的;而这,显然也符合电信运营商“智能管道”和“流量经营”的理念与初衷。
与此同时,作为拥有广大用户、洞悉客户所有网络应用行为的业务承载者和内容传输者,电信运营商对于客户应用习惯和业务需求的了解,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电信运营商所要做的,就是将客户的应用习惯和需求加以“数据挖掘”与“云化处理”,作为电信运营商“内容聚合”的依据提供给愿意付费的OTT服务商。这不仅将极大提升电信运营商自有业务的客户吸引力,同时也更能够体现电信运营商自身的“管道价值”。
而对于广电而言,作为传统意义上视频内容的“生产者”及合法版权的“拥有者”,其在内容的传输和分发方面,相比电信运营商来说并无优势;但在视频的生产和内容演绎整理能力上,相比起电信运营商和OTT服务商来说,广电却拥有巨大的优势。广电是否能够将这种海量内容的优势,转化为面向电信运营商和OTT服务商的“聚合平台”提供能力?如果可能的话,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发展前景的举措。
另外,对于电信和广电来说,既然OTT的兴起不可阻挡,那么与其封堵互联网OTT服务商的服务,不如自己也成为OTT服务商,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开放的平台,面向更广大的用户,面向用户更多样化的应用需求,推出拥有深厚行业积淀、极具用户吸引力的OTT业务。
总之,电信运营商和广电应以开放的心态看待OTT业务,依托互联网开放的平台打造自有的OTT业务,并以一个平等加入者的心态为其他OTT服务商提供服务和参与竞争,以实现其网络优势和传统行业优势的利益最大化,在“新三网融合”时代下以凤凰涅槃的勇气实现其自身的转型和发展。
5 “新三网融合”时代的行业监管
“新三网融合”背景下的网络和业务融合,让原本壁垒森严的行业区分变得不再清晰,原本准确明了的行业规则也变得难以准确执行;互联网OTT业务的诞生,不仅给电信业和广电业提出了挑战,也为行业监管者带来了新的课题。
在这种情况下,转变原有监管思路,监管对象从以“运营行为”为主变为以“运营内容”为主,便成为顺应互联网业务发展、促进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简而言之,在这种以“运营内容”为主要监管对象的行业监管模式下,监管的焦点将不再集中在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服务类型”和“服务价格”上,而是在服务提供者所提供“服务内容”的合法性上。
也就是说,在这种新的监管模式下,将不再区分电信运营商、广电运营商以及OTT运营商的行业身份,而只对其所提供服务“内容”进行审查;传统的电信、广电和互联网业务将不再具有准入限制,大家同在一个公平开放的环境下,开展业务内容和服务的竞争,以赢得用户的认可和支持。
摘 要 随着人均消费水平的增长,近两年我国的休闲体育产业发展迅速。本文从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区域性特征详细分析了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特点及现状,发现我国休闲体育产业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北京、东北、内蒙古、新疆等地区对于休闲体育产业的开发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
关键词 休闲体育产业 区域经济 消费
“休闲体育”一词,虽然是一个比较现代化的表达,但它所代表的那种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却是来源已久。有人研究,休闲体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产生,那时的人们在填饱肚子之余,创造出了一些祭祀、图腾之类的游戏来缓解焦虑,寻求精神上的愉悦和寄托,这也成为了休闲体育的雏形。进入农业社会以后,人们经常在农忙或是闲暇时间举行一些仪式庆典,在仪式庆典中会包括游戏、舞蹈等。到了十八世纪,休闲体育才开始真正兴起。工业革命的浪潮使人们进入了大工厂生产时代,在规定的劳动时间之余,“休闲”成为了一种流行。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得人们参与休闲体育的机会增多,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之外,人们更加渴求一种健康、放松的生活。而“休闲体育”就成为了人们的一项重要选择。
我国的休闲体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区域性的特征。其中就包括了不同的民俗文化、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干预下的休闲体育产业布局所带来的独具特色的、具有开创性的产业类型。下面我们选取了北京、天津、内蒙古、东北地区、上海、江苏、浙江、青岛、新疆等十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来具体分析休闲体育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从政策支持方面分析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区域特征。
一、奥运城市北京
北京市作为首都,在休闲体育产业的开发方面一直都做了很好的示范。在挖掘、传承、创新奥运城市。奥运文化、奥运遗产,打造与奥运相关的休闲体育产业方面竭尽所能。其中鸟巢、水立方等奥运比赛场馆被打造成奥林匹克公园,与奥运相关的一些产品还被收录到奥林匹克博物馆,供国内外游客参观,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另外,北京市还倡导围绕群众体育品牌,打造有特色、专业化休闲体育产业。借助体育博览会、文化创意博览会、北京国际体育产业展,利用会展经济发展休闲体育产业。围绕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形成的集总部、研发、赛事组织、信息交流于一体的国际化高端体育产业集聚区,开发相对应的休闲体育产业。
二、江苏南京的绿色体育旅游
南京市也是一个非常具有文化底蕴的城市,近年来南京市在原有的偏向文化古迹休闲体育旅游产业上进行再开发、再创新。顺应节能减排、绿色生活等环保潮流,南京市在举办亚运会和青奥会的契机上打造了新的旅游品牌:绿色体育旅游,并创新体育旅游产品营销策略,利用数字媒体进行绿色体育旅游项目的广泛宣传。打造了生态体育旅游、农闲体育旅游、滨海休闲体育旅游等产业。
三、内蒙古独具特色的休闲体育项目
内蒙古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在发展休闲体育产业方面,与内地和沿海城市相比,内蒙古地区具有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内蒙古可以结合少数民族运动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游牧文化,发展少数民族休闲体育产业。其次,还可以发挥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大会的影响力,发展休闲体育产业。另外,围绕通辽赛马节、兴安马速度大赛、巴丹吉林沙漠汽车越野赛、鄂尔多斯汽车场地赛等发展特色休闲体育产业。
四、东北的冰雪、森林休闲体育产业
东北地区冰雪、森林资源比较丰富,在冰雪运动项目,以及森林旅游、探险等项目的开发也是极尽所能。成为了我国冰雪休闲体育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同事,东北地区还积极借助内外重要赛事,发展与体育相关的休闲体育产业。其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在国内也是名列前茅。
五、“魔都”上海的休闲体育产业
上海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交通运输业也比较发达,因此也成为了国内乃至世界许多体育赛事的首选之地。因此,上海市休闲体育发展策略就是借助国际大都市优势,结合上海日、网球大师赛、斯诺克大师赛等国际顶级赛事举办相关休闲体育产业。同时,围绕国际大型体育博览会,发挥、壮大休闲体育产业。
上海的迪斯尼乐园也创造了国内第一。
六、旅游城市青岛
青岛市是08年奥运会帆船赛的比赛场地,同时也是海滨城市、旅游城市。在休闲体育产业的开发上青岛省利用第二节世界休闲体育大会的契机,大力推动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同时,对奥运遗产也进行了开发利用,建立了奥运帆船赛博览会,对场地设施等进行再开发,借助青岛山海特色,以及莱西湖、姜山湿地等地理资源,发展休闲体育产业。
七、新疆特色
新疆省利用其独具特色的地理及民族风俗打造了休闲体育产业独特的名片。其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策略包括:1.发挥新疆那达慕草原节、岳普湖达瓦昆沙漠休闲旅游节、阿瓦提刀郎休闲文化旅游节、新源国际冰雪节、尉犁国际露营大会等资源优势,开展休闲体育产业运营。2.利用冰雪运动名片,发展冰雪休闲体育产业。3.借助环塔拉力赛、鄯善国际沙漠健身休闲大会、环赛里木湖公路自行车赛、环艾丁湖摩托车越野赛等赛事,发展赛事休闲体育产业。4.结合民族特色体育优势,发展马术、传统体育项目体验等休闲体育产业。
⒖嘉南祝
[1] 薛涛.休闲体育产业与假日体育消费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6(6):7-10.
[2] 王先亮,杨磊,任海涛.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特征及布局[J].体育学刊.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