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旅游专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27 15:56:01

序论:在您撰写旅游专题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旅游专题研究

第1篇

On Vocational College Sports Tourism Professional Employment

――Take Guangxi College of Sport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as an example

LEI Jun

(Guangxi College of Sport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Nanning, Guangxi 530012)

Abstract By tracking, statistics and interviews in Guangxi Sports College sports and leisure services and management (outdoor sports and tourism) Professional students and graduates in recent years, employment situation, analyze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and employment mechanism, school training and other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influence students in school and employment on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recreational tourism, tourism (sports direction) and sports tourism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to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and business and adapt to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vide a reference.

Key words tourism talents; training; employment

1目前我区旅游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区共有本科高校28所,高职高专41所。在本科层次,形成了广西民族大学培养东盟小语种旅游人才,广西大学培养旅游英语方向人才,广西师范学院培养旅游地理、旅游策划方向的人才,广西师范大学培养旅游历史方向的人才等旅游人才培养定位明显区别的高校布局。现高职高专层面共有21所院校开设了旅游类的相关专业,形成了以培养导游、酒店技能型旅游人才的广西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旅游职业院校龙头,培养农业旅游人才的广西生态工程学院,培养酒店、东盟旅游人才的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东盟旅游人才的广西外国语学院,培养茶艺及休闲娱乐活动人才的广西演艺职业技术学院及培养体育旅游人才的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等多行业学校多点开花培养旅游细分市场需求人才的局面。

通过研读文献资料和访谈部分用人单位发现,本科院校培养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实操能力较高职差,常以未来管理者自居的现象,虽然高校的培养有一定的侧重点,但是学生毕业后具备的知识技能区分不明显,选择就业大多重叠在旅行社、酒店和景区领域的办公室人员,造成旅游人才就业竞争加剧。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出来的旅游人才专项技能较好,但综合素质较弱。毕业生原先对旅游服务行业的认识不够,不能长久从事旅游技能服务行业,加上旅游企业缺乏人才培养渠道,晋升空间少,最终大量的人员会离开旅游行业。

2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户外运动与旅游)近三年的就业情况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的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户外运动与旅游)是定位培养旅游细分市场所需人才的新开专业,该专业2010年开始招生,招生人数较少,2013年有了第一届毕业生,2013-2015年的就业情况如表1。

从收集的资料来看学生的初次就业率高达百分之95以上,说明该专业学生没有太多的好高骛远,对于就业有着比较现实的理性认知,毕业后都会先选择就业。从就业的信息来看大部分就业单位性质为规模较小的私企,学生的岗位工作内容的对技术要求一般,进入门槛较低,就业质量不高。对口就业单位多为实习所在单位,相对集中,毕业生在第一年内更换工作单位比例高。而那些毕业后没有从事与旅游相关工作的人员,多为在校不喜欢专业学习,专业素质技能及个人能力较差的群体。

通过访谈发现学生在经历大半年的实习后,在实际工作中认识到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觉得把自己放到社会行业中,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竞争力较差很难找到更好的岗位,即使不太满意实习单位的薪酬、工作环境和其他机制,也下不定决心重新找工作岗位。在毕业初期承受来自学校、家庭和找工作的压力下,一般会选择先在顶岗实习单位工作就业。所以就业对口的学生的就业单位基本为学校安排推荐的与我校建立合作关系的实习单位,学生扎堆就业顶岗实习单位后,人员饱和的顶岗实习单位将不能再接收我校实习,而学校将不得不开拓新的顶岗实习合作单位,对专业办学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从后续的就业跟踪发现学生迫于自身知识技能有限,社会关系少、刚出学校承受压力等原因选择临时“安置”性的就业,往往半年后就会有60%的人员换工作岗位或转行,就业稳定性较差。以2015年毕业的学生为例,对口就业的12人仅分布在两个实习单位,近一半的人打算先做半年后,再考虑其他事宜,或是待别的条件成熟后另做打算。参照2009年麦可思的调查:高校专业对口率最高的两个本科专业大类为医学(88%)和工学(73%),专业对口率最低的两个本科专业大类为哲学(41%)和法学(47%),四成以上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与专业不对口。参照这一结果,半年后的我校学生二次就业专业对口率较低。

3 影响体育类旅游学生就业的因素

3.1 学生的专业认知对就业的影响

很多就读旅游专业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对专业和大学的学习没有太多认识,仅仅凭借觉得现在旅游市场红火,旅游是件令人快乐的事情,学这个专业应该不错就填报旅游专业。忽视从事的是旅游职业而非旅游本身,没有虑及自身特长优势、专业对性别和某些特质的要求等因素。

高职旅游相关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定位为具有行业技能的服务型人员。服务SERVICE这个英文单词,内涵要求上我们可以理解为S-smile微笑、E-effort努力、R-rapid快速、V-various多样、I-intelligence聪明能干、C-convenient方便快捷 E-expect期待和E-eye用眼看等单词内容的组合。即一个优秀的服务人员应该具有较好的精神面貌和笑容,多样灵活的服务技巧,好的服务意识,能识别并快速满足顾客的需求等特质,而我校大多学生对服务没有这样的认识,这些特质是很多学习体育旅游专业学生弱势所在。

作者接触的体育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学生发现,他们学习的动力不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就业定位。对专业的大部分科目,特别是涉及到理论的科目没有求知的欲望敷衍了事。不能很好地将现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跟今后的就业联系起来,意识不到专业技能优劣在今后找工作中的重要性,对以后的工作和工作岗位没有认识和想法,不能很好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这些不足认知一是由于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二是跟学校的培养不到位有关。

3.2 高校课程教学环节中对就业选择影响的主要因素

体育旅游专业教材编写滞后,无法反映行业的最新工作内容和标准,现有实践类教材未能将体育与旅游深度结合。高校教师缺少行业实践,教师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书本层面上,授课效果难免显得单调和苍白无力。旅游类课程的实践,往往只是简单出游1~2次,就用完实践教学的课时,教学效果不明显。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毕业生的素质与就业岗位需求严重脱节。

现今广西的大部分高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或是就业指导课程。有的学校作为必修课开设,有课学校作为选修课开设。有的学校从低年级开设,有的学校从高年级开设。无论是哪种开设形式,由于师资和课程内容等因素原因,大部分学校采取的是大班上课、跨专业上课,以讲授、讲座的形式来开展,任课教师主要为系部辅导员、就业指导师和外请专家担任。教学方式还停留在老师讲授,学生听课,注重理论灌输,缺乏实践教学和课堂互动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多学校没有专门的任课教师和教研室,对课程的教学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对专业的认知度不高,对自己的个性、兴趣、特长、喜欢并能从事的工作认知不清,对职业生涯规划强烈渴望,与此同时对它又不知所措,说明我们的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未能达到帮助学生形成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预期目标。

3.3 行业、企业特点对学生就业的影响

许多用人单位倾向招收招来即用员工。应届毕业生理论与实践与实际工作缺乏紧密的联系,一般不在这些单位优先考虑使用范围内。单位招收新人一般也是从学生的实习期开始,这也导致了学生如果在顶岗实习期间不能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毕业后基本很难进入旅游业的门槛。

旅游企业、户外俱乐部、攀岩馆、拓展公司等用人单位规模较小,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新来员工认为最好是“要用就招、招来即用、用了再说、走了再招”,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企业只想要一个价格相对廉价的技能人才,忽视人才人力资源成长的需求,这样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下,旅游从业人员难免不出现异心而离职甚至转行。

旅游企业、户外俱乐部很多都是私人外包部门,导游、户外领队工特点为周末节假日忙碌,工作季节性明显,工作压力大,工作没有底薪,收入不稳定。酒店、景区等服务性岗位的薪酬普遍就低。现在中国的旅行社处于规模散、小,竞争能力较差,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区内的户外俱乐部基本上是几个人的小公司;酒店业务涉及的部门多,员工需要有过硬的服务技能,在基层服务几年才能走向管理层。这些岗位工作具有季节性、薪酬普遍低,基层员工发展机会少,晋升空间通道狭窄导致了行业员工的高流失率。

4 结论和建议

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来进行专业教育,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岗位兴趣。如开学初期做好专业的介绍,邀请毕业的师兄师姐回校谈学习、谈专业、谈学校生活和工作感想,让学生对在校学习的专业有更全面的了解。在系部文化建设中营造职业的工作氛围和行业的精神气质。聘请行业人士来进行专业教育,开展相关的行业讲座,把对专业的了解从学校学习延伸到社会的行业工作,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转变。学习中期通过实习基地参观、就业单位来校挑意向实习生的方式,使学生了解用人单位需求,通过淘汰的方式促发学生的就业压力感,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能力。针对专业加强学生职业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引导。

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前需持严谨态度进行市场、行业相关信息的调查、研究、论证,召集企业人才、学校任课教师和外校专家围绕市场需求、专业面对的岗位工作群内容来制定培养方案、可衡量和评估的实施标准。针对我校专业,可把专业课程体系分成几大部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体育类学科课程、旅游类学科课程、服务管理类学科课程)、专业核心课(体育类特色课程、旅游类管理课程)、专业选修课(体育拓展模块、旅游拓展模块及服务拓展模块)和基于兴趣爱好的通识课。

第2篇

【关键词】 高职 旅游专业 文化素质 课程体系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旅游消费需求高涨,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致使对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愈来愈旺盛。旅游属于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要求高,是一个实践性很强专业。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是目前旅游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但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普遍重视专业教育,轻视文化素质教育,导致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文化素质整体偏低,不能满足现代旅游企业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旅游人才流失率高,不利于旅游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要积极推进高职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加强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一、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特点

文化素质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方面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它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是以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为目的的课程,主要包括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方面的课程。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比较,区别主要在于专业课程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强调的则是人们在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究中体现出的人性关怀,突出人性教育在素质教育课程中的地位,它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人性。文化素质教育实质上是强调教育的文化属性,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是教人如何“做人”的教育,即提高人的素质。二是内在性。文化素质教育除了传授人文知识,还注重人内在品质的塑造,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即陶冶情操、提高品位、塑造理想人格,具有内在性的特点。三是相通性或通识性。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在其内容结构上与专业课程有区别,它既具有专业性的内容,又跨越专业的限制,使不是该专业的选课学生既能掌握相关专业最基本的知识,又能领会超越专业内容的基本道理,而且比较易于理解和接受。四是阶段性或渐进性。人文素质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内容,儒家经典《大学》中这样表述:“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说明中国古代的人文素质教育就充盈着强烈的人文意识与人文精神,强调人文素质教育的阶段性、渐进性。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以修身立德为根本,建立一个适应不同年龄段的教育体系。五是引导性。在文化素质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所学人文知识中蕴含的做人道理与处世哲学,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拓展知识、开阔视野。

二、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995年,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进入试点阶段,将文化素质教育逐渐纳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领域,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和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不同,它是按照职业分类,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培训。曾几何时,高职教育被诟病为“人力”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被冠以“机器人”、“工具人”等称号。在全国高等教育大声疾呼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各高职院校也开始从思想上重视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但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课程的引导性不够。人文素质课程的开设过于功利,有些课程为了增加学生选修人数,片面地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强调实用性、工具性,而文化素质教育的引导作用没有或很少体现。二是课程设置存在“专业化”倾向。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具有相通性的特点,其课程内容应该跨越专业的限制。而目前高职院校所开设的文化素质课程基本上还是按照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来分门别类,导致某些课程实质上沦为专业教育的延伸,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融合不够。三是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大部分高职院校文化素质课程的设置缺乏科学论证与合理规划,课程开设随意、盲目,课程凌乱,毫无系统性、整体性可言,并且有些文化素质课程的设置与专业学习完全脱节,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与专业教育的相关度低。四是文化素质课程的落实不到位。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普遍存在重视专业教育、轻视文化素质教育的现象,部分职业院校将文化素质教育当作“面子工程”,没有全面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的意义,有的院校甚至将文化素质教育甚至约化为“两课”教育,导致文化素质教育课程难以真正落到实处。五是课程的评价方式存在偏颇。目前高职院校文化素质课程的评价方式基本与专业课程一样,大多数课程的评价仍以分数论成败。文化素质教育具有阶段性或渐进性的特点,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非常复杂、缓慢,需要以课程知识为载体,经过一段时间的内化,还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及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才能慢慢积淀为素质,其形成过程非常缓慢,必须经过教育、养成、熏陶等过程,因此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不应是阶段式的,应该是长期的,评价方式与评价体系都有待改进与完善。

三、高职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1、高职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的办学理念,坚持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及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将文化素质教育作为高职教育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促进人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2、高职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原则

首先,“以人为本”的原则。推动教育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教育是人的教育,其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必须做到以人文本、德育为先,鼓励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其次,全面、和谐发展的原则。高职教育必须转变观念,坚持素质教育的理念,坚持全面、和谐发展的育人观,明白高职教育并非“制器”,转变高职教育为“技术教育”的偏颇认识,在文化素质课程设置上既要注重人文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第三,系统性与针对性原则。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必须经过科学论证与合理规划,构建科学、完善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课程设置既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又要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既要贴近社会发展,又不能完全迎合学生。第四,可接受性原则。文化素质课程的开设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兴趣,所开课程必须具备可接受性,让非专业学生也能“听懂”,并尽可能地增加课程的可感知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五,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结合原则。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了灿烂的文化与厚重的人文精神。当今世界,在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素质课程设置既要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及其深刻的文化底蕴,又要展现世界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与人文精神,尤其是科技发展的成果,要与国际前沿理论紧密联系。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在全球各种文化的激荡与科技、经济、意识形态的较量中,有能力维护国家与民族的正当权益,才能推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健康、持续与协调发展,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3、高职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1)高职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结构

构建高职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课程结构问题。通过研究,综观各高校关于文化素质课程划分的情况,笔者将旅游专业的文化素质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大类。显性课程也称显著课程或正式课程,是指学校中的正规课程,是学校或教师公开承认并讲授的课程。隐性课程是除了显性课程或公开授课等以外的课程,隐性课程避开课堂上的直接说教,而是将教育目的深藏在随时都可能进行的丰富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各种情感体验,在无意识中走进教育者预先设计的境地,通常能达到显性课程难以达到的教育目的,并且易于为学生接受,所以隐性课程通常又被称为隐蔽课程。

(2)高职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显性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旅游专业文化素质课程的显性课程,按照课程类别可以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类。其中必修课程是指蕴含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人文知识、人文素质及相关的人文表达能力的课程。必修课的设置,按照国外的经验,可以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类课程,旅游专业可以开设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古代诗词鉴赏、世界文化与文明、东西方文化比较、中外民俗等课程;第二类是方法类课程,包括科学方法、学习方法、生活方法的引导课程,旅游专业结合专业实际可以开设一到两门与生态环境、地理有关的课程,如人文地理学、自然资源学、生态与环境规划、风景园林规划等课程;第三类是表达类课程,主要学众传播和表达技巧,结合旅游专业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高要求,可以开设普通话、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等课程;第四类是专题研究类课程及人际交往能力等,旅游是服务行业,与人打交道,人际交往能力尤为重要,可以开设服务礼仪、公共关系、心理学及相关课程。选修课主要是拓展学生视野、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发展某一方面才能及个性发展需求相关的课程。旅游专业的选修课的设置可以考虑开设语言类、艺术类、教育类的相关课程,语言类的可以开设各种地方方言,如粤语,艺术类的可以开设音乐、舞蹈、美术类的课程,教育类的可以开设关于大学生恋爱、青春生活的等课程,如爱情、婚姻与家庭。

(3)高职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隐性课程体系的构建

隐性课程被国内许多学者称之为文化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主要指通过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各类文化素质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的开展,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的目的,帮助学生提升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塑造理想人格。结合旅游专业的专业学习及社会对旅游人才提出的素质要求,笔者认为,高职旅游专业的隐性课程的设置,要鼓励学生在课外广泛阅读,多涉猎文学、历史、文化、民俗、地理等方面的书籍,尤其是要阅读一定量的中外名著;开展各类人文知识讲座,如各类音乐、戏曲艺术赏析讲座,中国画、中国古代文学及诗词鉴赏讲座,中国陶瓷、雕塑及各类工艺品艺术赏析讲座,各类影视评论、文物古董及旅游文化、公关礼仪等讲座;开展各类文化素质活动,如中国传统的各类民俗文化节、旅游文化节、旅游技能竞赛节、西方艺术节、戏剧节,帮助学生感知和体验各类文化,并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参与校内各类文化社团组织的活动,如诗歌朗诵、演讲与口才、书画摄影展等,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观看各类经典影片、文艺演出和音乐会等,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围绕专业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旅游景区、主题公园、博物馆、星级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及相关行业进行参观、体验,组织学生进行各类公益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社会,从而改造自我、提升自我,进而使人格得到升华。

四、结语

作为高职旅游专业的一名专业教师,笔者只是针对高职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建议,其课程体系的构建还不够成熟与完善,需要我们在实践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完善。总而言之,高职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还任重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各位同仁共勉。

【参考文献】

[1] 张岂之:加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4(4).

[2] 谢和平:弘扬大学文化 推进人文素质教育[J].求是,2011(17).

[3] 傅晓军、尹新:从哈佛通识教育到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06(2).

[4] 韩秀婷: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论坛,2014(11).

[5] 刘晓明: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程的定位与课程体系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5).

第3篇

[关键词] 旅游管理 课程体系 优化

1979年,我国第一所旅游高等学校――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成立,标志着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的开端。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了以国家旅游局为领导核心,以南开大学、西北大学、杭州大学和中山大学为龙头的全国高等旅游教育的格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同时受旅游业快速发展对地方经济和人才需求的影响,许多院校也相继在原有相关学科专业的基础上组建或新建了旅游系或专业,使我国的高等旅游教育进入一个高速度发展的新阶段。到2007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1,641所,其中高等院校770所;旅游院校在校生为773,757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397,365人。近30年来,高等旅游教育为我国高速发展的旅游业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旅游专业人才。但同时,仍存在旅游人才建设与行业发展建设不适应、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两大突出问题。一方面,在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中,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转行;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才的空缺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以致出现了对“旅游本科规模:是发展还是限制?”的疑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问题分析

1.缺乏特色

课程设置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意味着通过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传授,学校教育要培养何种规格人的问题。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进行了定位。但由于旅游学科的不成熟和复杂的依托专业背景,目前许多旅游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把握不准,有些教育机构主持制定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专业特色已经淡化到难以识别的地步,各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存在很大差异。如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的旅游管理专业的13门主干课程,在不同院校的开设程度不一。据笔者对收集到的32所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有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地域)的教学计划分析,13门课程都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的只有2所,最少的院校只开了3门,有些院校则把一些专业主干课程设在选修课中,各院校之间缺乏统一的体现专业特色的主体课程,没有形成明确的学位课程。从中反映了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的统一性不够,专业特色不够明显,缺乏明确的核心主干课程,影响学生专业特长的形成和发展。

旅游活动是凭借一定的旅游资源和地域空间展开的,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使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都各具特色,旅游业的地域分异和地方特色十分明显。因此,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在关注专业统一性的前提下应体现一定的地域性和特色性,将与本地旅游资源及开发、旅游业发展等相关的内容列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形成地方特色课程。但目前许多高校(包括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缺少乡土旅游课程和教学内容,学生毕业后对本地的旅游状况不了解,岗位适应期较长。

2.内容重复,逻辑性不强

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背景复杂,大多起源于地理、英语、历史、中文、经济等专业,课程设置具有明显的依附专业和学科的痕迹,与原有专业相关的课程设置过多,课程之间内容重复较严重,这不但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使学生缺乏应有的系统的旅游专业知识,也会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先修课和后续课顺序的颠倒,逻辑性不强,不仅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也使教学体系本身散失了应有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系统性。

3.因人设课现象普遍存在

由于师资和专业背景的原因,一些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设置课程时,往往会忽视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专业特色,考虑更多的是哪些教师能上什么课或哪些教师想上什么课,而不是旅游专业学生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人设课现象较传统专业更为严重。因人设课也是造成部分教学内容重复的原因之一。

4.实践环节不足

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然而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普遍存在重课堂理论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根据对部分院校教学计划的分析,各校均在第8学期安排毕业论文设计,时间都为6周。但是其他类型的实践教学活动不论从实践内容上还是从时间安排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总体上存在实践环节不足的问题,一是实践学时不足,旅游本科实习多为2~3个月,最多半年,二是实践内容不到位。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旅游本科教育既缺乏基本的服务技能模拟实验室,更没有像瑞士洛桑等国外旅游院校“前院后店式”的办学条件,而一些旅游企业则对旅游人才培养舍不得投入,把实习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学生到企业实习多是充当劳动力的顶岗实习,无法进行换岗实习和管理实习。而且大多数旅游专业学生到企业的实习属于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实习,因忙于写论文和找工作,根本无心实习,使毕业实习流于形式。而海外旅游院校则具备相当好的实习体系。如欧洲某旅游院校学生在一年级、二年级和毕业之前分别有9周的入门级实习、8周的服务实习和16周的管理级实习,而且学生入学之前必须至少要有9个月的本行业工作经历。专业设置以综合广泛著称的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对4年制的本科大学,要求在4年内必须有800学时的实习。瑞士、法国的旅游管理学院授课与实习时间各占一半,且大部分实习时间在一些联合饭店,实习后写出报告,并要求指出该饭店经营过程中的优缺点及改进意见。经过如此全面的实习之后,再加上大量的专业知识,学生毕业之后便可直接担任管理人员。而我国的许多学生在毕业实习时可能才第一次接触饭店工作,只相当于人家的第一或第二阶段,毕业后还要从头做起。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优化思路

1.明确培养目标,力求专业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统一

培养目标决定着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决定着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21世纪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坚持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辩证统一的原则,面向旅游宏观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培养基础知识较为扎实,操作能力较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服务意识的中高级应用性人才。正确引导学生对“管理人才”的理解,使学生明白熟悉基层工作和具备娴熟的业务能力是成为优秀旅游管理人才的基础。加强课程理论研究,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必开的、能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特色的主干课程和学位课程。专业课程既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要体现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特色。与此同时,针对旅游业的地域性特征,各高校可以针对地方实际或学生就业的领域,开设适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课程,使学生毕业之后能以最短的时间适应工作岗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创造教师到旅游企业兼职或挂职实习、交流与进修学习的条件,使他们能深入到旅游实践的第一线,以了解旅游业的最新发展态势。同时,也可聘请一些水平和能力比较突出的旅游行政人员和旅游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到学校兼职教学,形成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其次,中老年教师应更新原有知识结构,构建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年轻教师应加强科研能力培养,以科研促教学,做到教学科研相长。

3.加强实践教学,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实践与技能课程既包括最基层服务技能的掌握,也包括职业意识的培养,行业、企业管理环境的熟悉,对旅游业经营活动中人际关系的认识和对旅游行业实际管理活动的考察与见习。实践教学需要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的设计来完成,贯穿于整个大学教学过程中。在本科阶段实践时间可以安排1学年,大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4部分内容:(1)旅游资源考察实习;(2)导游实习;(3)饭店服务实习;(4)旅游企业管理实习。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特征,以及我国高校旅游专业办学经费少、缺少类似瑞士洛桑等国外旅游院校“前院后店式”的办学条件等状况,应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设施条件好、管理水平高、培训能力强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的不同教育资源,形成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产学合作,使学生完成旅游业各部门、从服务到管理各层面的实践锻炼。

4.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应从培养目标的确定开始,以学科知识的逻辑性、教育的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性相统一的课程观为指导,体现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对课程及其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和改革创新,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促进个性发展和增强社会适应性。为此,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这条主线,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整合为“基本素质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素质提高课程模块”,构成新的课程体系。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按照“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基本思路,使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现两个一致(即基本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相对一致)和两个分化(即素质提高课程分化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后期分化),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图)。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结构框架图

第一学年以基本素质课程为主,要加强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突出外语、计算机等素质技能的教学。第二学年以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为主,打破学科界限,构建宽泛的基础知识结构,为专业学习提供知识和能力的生长点。第三、四学年在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平台的基础上,开设专业方向课程,学生可通过专修三大专业的主干课程扩大专业口径,并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有所侧重,形成一专多能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素质提高课程可以从第二学期开始开设,让学生根据不同的爱好自由选择。4次大的实践活动可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循序渐进地设置:旅游资源考察可以安排在第一学年结束,利用暑假中两周左右时间进行;第二学年暑假安排一个月左右时间进行旅行社与导游业务实习;第三学年结束,进行四个月的饭店服务实习;旅游企业管理实习可放在第八学期,时间为两个月左右。

参考文献:

[1]旅游本科规模:是发展还是限制?[DB/OL].最佳东方网页.guanli.省略/guanli/112/2007-5/13/0751322153184742.htm

[2]申秀英阳琴: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7(2):139―142

第4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体验式教学 模式

一、体验式教学概念

体验是心理学范畴的一个概念,主要指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是指在对事情深刻的了解的基础上对事情产生情感。

体验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学习以模拟情景或者生活实际为背景,激发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学习内容、引发主动学习的教学形式。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

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中国旅游业从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2010年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4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58.1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8%和15.5%;国内旅游人数21.03亿人次,收入12579.77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0.6%和23.5%;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5738.6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4%;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1.7%。

与中国旅游大国地位相对应的是中国已经成为旅游教育大国。到2010年末,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967所,比上年末增加115所,在校生59.61万人,增加9.7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001所,比上年末增加120所,在校学生49.03万人,增加3.62万人。两项合计,旅游院校总数1968所,在校学生为108.64万人。(表1)

目前在旅游专业的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教师的自由度大,学生的自由度小;教学的方式以教师讲授,学生记笔记的方式为主;教学中忽视实践操作能力,单纯理论传授,照本宣科的现象比较严重。引进体验式教学可以较大程度上改善目前的现状。

1.体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为中心,在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作用,学生是听众,在教学中容易产生学生投入不足或者参与不积极的现象。目前旅游专业教师经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演示法,而讨论法、练习法等应用较少。而体验性教学以“学”为中心,学生占主导地位,教师起策划、组织的作用。学生在体验的教学中体会成就感,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体验教学生动、形象,易于被学生接受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为教室为主要教学地方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为灌输为主,也造成了学生消极的接受信息,而体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空间,可以让专业知识的传达更生动、活泼。如在讲解旅游景区管理中的标识管理时,将学生带入一个旅游景区在讲解完景区标示的意义、原则、材料等理论内容后,可以让同学们在景区内的标示,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这样就可以变学生的惰性接受为主动学习。生动的体验学习有助于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体验式教学模式更契合旅游专业

旅游行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而目前普遍存在的重视知识点、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其结果是,学生应试能力较强,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在授课的过程中如何不涉及旅游实际,无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兴趣,同时因为旅游行业的综合性,很多知识也是单独课堂理论讲授无法传递的。

三、体验教学模式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1.改变教学理念,倡导体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并重

体验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师精心选择的场景中,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提问、发言,加强师生交流。体验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但是提倡体验教学不是排斥甚至排除理论学习,而是要树立两者并重,两者相互补充的教学理念。理论是多年实践的总结和升华,是指导实践的工具,没有理论学习就使得学习没有框架、没有总纲。体验教学可以最大程度解释、理解、发展理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2.在旅游专业教学中设置多样的体验教学方法

(1)案例体验教学

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旅游业中某一领域的典型案例,指导学生掌握分析这一案例的能力和知识。其后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场景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分析这一案例,从而在体验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角色扮演体验教学

角色扮演体验教学是指设置某一教学场景,师生参与到角色扮演中,通过不同的角色分工,体验一定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导游业务课程中就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其中每组学生都要经历导游和游客角色互换的过程,从中体会导游人员的服务技巧、方法及游客对导游人员的要求等学习内容。

(3)讨论体验教学

讨论体验教学是指教师预先设置讨论场景,预先布置讨论题目,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自主讨论,在畅所欲言的基础上达成某种共识,及保持一些个人意见。如在旅游景区门票管理一章的讲授中,可以应用讨论体验教学方法,设置的讨论问题是景区门票上涨问题,学生可以在讨论中分析景区门票是否应该上涨、上涨的原因及幅度等,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景区门票定价原则。

(4)现场体验教学

现场体验教学是将学生带到宾馆、饭店、旅游景区、旅游购物场所,在真实的旅游环境下,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旅游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克服了“黑板+粉笔”式教学的弊端,易于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例如在讲酒店管理的服务管理中将学生领入酒店前台,在讲完前台服务技巧后,可以让学生带着诸多问题与工作人员交流,通过工作人员的回答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如是否包含外币兑换业务,外币兑换的金额等。学生得到的经验除了提高了教学效果外,还可以直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完善教学设备、设施,为体验教学创造条件

体验式教学对教学设备、设施要求和依赖程度较高。旅游专业为了实施体验式教学必须引进一些教学设备。目前旅游院校初步改变了“黑板+粉笔”的授课方式,引进了一批多媒体教学设备,这些设备使得体验教学的条件略有改善,但是为了更广程度的推广体验式教学还需引进各种软件系统,如虚拟景区系统、酒店管理系统等。

此外还需加强对各种实验实训中心的建设,改善体验教学的环境。现在旅游专业基本设有模拟实验室,其中最多的是模拟客房实验室、模拟餐厅实验室。但是这些实验室的条件较差,与真实的酒店、餐厅存在较大差距,学生的体验性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体验性,可以建立更多的实验室,如建立模拟导游实验室、模拟旅游规划实验室、模拟前台实验室等,让学生在更多的体验环境中学习。

4.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安排教学内容。而体验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变为指导者、组织者,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验教学要求教师同时具备较深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尽管现在很多旅游专业教师拥有各种旅游业从业资格证书,但是实践能力普遍较弱。

为了体验教学的顺利、高质量的进行。一方面旅游专业需要引进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作为客座教授,参与体验式教学;另一方面也需要制定一定的政策,鼓励旅游专业教师积极通过挂职、参加社会实践、在职进修等方式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提高体验式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沧.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

[2]刘丽梅,吕君.旅游管理教育教学创新模式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5.3

第5篇

关键词:绵阳;体育旅游;旅游资源;开发

1 绵阳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

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对地处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的绵阳市而言可以带来诸如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众多的外部经济效应,但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旅游资源开发给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环境污染、偷猎珍稀动物、盗窃重要文物、毁坏景观建筑物等,给旅游资源环境带来严重破坏。二是文化冲击。随着绵阳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特别是商业行为的冲击,绵阳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日益受到削弱甚至面临湮灭的危险。三是开发不当。一方面造成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另一方面,又造成旅游资源开发的恶性循环,使旅游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2 绵阳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转变方式的策略

2.1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绵阳旅游资源开发方式要吸取粗放型开发的教训,走出粗放型开发的误区,实现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一要打造精品。克服县县搞开发、乡乡抓旅游的现象,认真贯彻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决定,重视和加强以品牌为主的旅游资源开发进程,树立大旅游观念,努力使旅游资源开发向规模化、精品化方向迈进,培育旅游龙头景区和拳头产品。二要丰富内涵。在不增加或基本不增加景点和景区外延的情况下,以、文学、民俗、建筑、宗教、等文化因素为内涵,对原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再开发,这既是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深层次挖掘的过程,也是旅游产品的更新过程和深层加工过程。三是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要按照旅游星级标准新建和改造好景区,解决好景区厕所的水源和排污问题;要建好景区游道、桥亭和休息凳椅,让游客既能安全游览观光,又能适时休息调整;要完善旅游标识和警示标牌,方便游客游览和提示游客遵守相关规定;要建设无障碍通道和各种紧急救援机制,方便残疾人旅游,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真正把绵阳旅游区建成文明安全旅游区。

2.2由单点式向系统化转变

绵阳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实现由单点式向系统化转变。一要统筹规划。对旅游资源具有同质性、旅游经济具有关联性的相邻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景区在开发上的轻重缓急、旅游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旅游行业的协调管理、旅游产品的联合促销等进行合理部署、有序安排,以避免单点开发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破坏、资金浪费,实现资源整合,发挥资金最大效用。二要联动互补开发。联动互补开发模式是利用中心景点的较高知名度,进行旅游资源的滚动式开发,形成聚集规模经济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模式。联动互补开发模式的实现,能够充分利用中心景点的品牌效应,以无形资产辐射带动有形资产的互补式聚集,起到以热点促冷点的效果,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形成区位规模经济。三要合理配置资源要素。绵阳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加快旅游路网建设,尽快改善通往景区的支线公路,重视和加强信息传输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景区的可进人性问题;要重视和加强对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组织专门力量去设计和开发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特色的旅游商品,精化工艺,改进包装,提高旅游商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要加快景区宾馆、游乐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文化演出,挖掘绵阳地方美食文化,让游客游在绵阳、乐在绵阳。

2.3由简单化向生态化转变

绵阳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压力,达到将游人分流的目的,以维护旅游地生态平衡。二要科学开发。绵阳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生态旅游资源科学开发的原则和思路,做好总体规划与区域规划。其中的重要环节,是在规划阶段对各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客观评价,既要考虑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合理布局设施和维护生态平衡等,又要紧密结合区域所在的重点发展目标、相关行业配套,减少在实施项目中的盲目性、局限性及不必要的损失,求得科学与协调发展。三要持续发展。为了保证生态可持续发展,绵阳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思路,对景区进行功能分区,缓冲区和核心区内不能修建任何餐饮及住宿设施,以减少对生态旅游区的污染和破坏。加强旅游区(点)及周边生态环境建设,如加速实施绿化工程,提高植被覆盖率;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建立绿色天然屏障,从而改善生态大环境,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四要生态与人文并举。就绵阳的生态旅游资源来说,体现于自然层面的地域特点和体现于人文层面的民族文化特点息息相关,并存在结构性的内在联系。

3 结束语

绵阳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人文与自然有机结合。绵阳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是绵阳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现实途径。因此,既要提倡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在发展中提高发展质量,又要强调在资源开发中,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合理开发,优化利用。对多数旅游资源富集且具备发展条件的地区,应通过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促进旅游资源保护;对少数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的地区,实行封闭式的保护管理。绵阳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应该和谐地结合为一个整体指导思想和行动方案,以发展为前导,以保护为支撑,既使当代人脱贫致富,又把青山、绿水、蓝天留给子孙后代,这才是真正的、完整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志华,王康,陈晓莉.浅析甘孜州旅游资源开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

[2] 陈实.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设计[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第6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多媒体技术;旅游专业;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718.3;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3-0048-01

中国的旅游教育事业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教学体系,而作为为旅游相关企业、单位等培养一定技术人才的中职学校,在旅游教育中承担着基础性的作用,为培养旅游方面的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实践和培训教学环节,突出‘做中学、做中做’的职业教育特色。”为此,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辅助教学,可以在授课中将课本没有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影像等传达给学生,而且能创设环境,实现交互练习,增加师生互动,开拓学生学习视野和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等,不失为提高中职旅游专业课堂效率的有效之策。

一、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旅游专业的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对某种研究方向产生十分浓厚的兴趣,他所进行的学习是积极和主动的,其效率要远远高于被动学习的效率。这充分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旅游专业涉及的面很广阔,尤其是地理方面,对于中职阶段的学生来讲比较复杂,而课本枯燥的文字无法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单调、枯燥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多媒体可把教师需要讲述的内容以声、色、光、动画等形式组合起来,创设一种情境,让语言文字所描写的抽象内容变成可观可感的形声结合体,让静态的审美对象动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述一些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如中国三大瓷都、世界三大饮料、中国三大佳石时,教师可在网上搜集与之有关的图片,一一展示给学生看。学生通过PPT,了解了一些著名的特产和手工艺术品的原貌,对这些巧夺天工的物品充满惊叹之余,也认识到旅游专业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如此一来,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必然让学生对旅游专业充满兴趣。

二、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增强教学效果

中职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性格活泼,充满朝气,但是在学习能力上可能要稍微逊色于普通高中的学生,这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初中阶段在学习上对自己有所放松,因此各科成绩基础不是很理想。旅游专业的教材专业性比较强,里面的内容概念很多,甚至很繁杂。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他们很难理解这些概念。但是概念作为旅游专业学习中的重要知识点和学习环节,对旅游专业课程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如何让学生既能充分理解这些概念,又不至于混淆,还能降低这些概念的理解难度,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个问题。例如,在讲述有关导游的基础知识的时候,特别是关于旅游活动的定义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旅游的定义中的重要内容如非定居者、不从事任何的赚钱活动等,教师将艾斯特(AIEST)定义摆放在课件上,然后与国际旅游组织的官方定义以及国内知名领域的学者所下的定义进行对照,让学生比较这些说法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旅游的定义和发展史,教师还从网络上找到很多与之相关的照片,一一展示给学生看。如此一来,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了旅游的基本概念,从而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三、视频讲解,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优点在于可以大屏幕播放与教师所要讲述内容有关的视频,更好地吸引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在教学中,学习视频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十分重要,它不仅可以将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一般获得学习的感受。具体到旅游专业而言,教师在课堂讲解的时候可以用视频的方式展示各地的人文特色、民俗风情等,比单靠嘴巴讲或者文字表述效果更好。我国烹饪历史悠久,烹饪文化博大精深,各地精美的菜肴数不胜数,在给学生讲述有关中国的饮食文化的时候,由于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再加上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将各种菜肴都给学生讲解。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烹饪文化的魅力,教师事先精心准备了与之相关的视频,如《满汉全席》《舌尖上的中国》《饮食中华》等,然后用电脑技术将与学习有关的内容进行剪接,最后播放给学生光看。再如,讲述旅游地理方面的知识如我国著名的园林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各地园林建设的风格特色,里面包含的内容文化以及建筑的特点等,教师给学生播放了大型纪录片《圆明园》。在视频播放的过程中,学生被圆明园壮美的景色深深地吸引和陶醉……而此时,伴随着悠扬的笛声和唯美的画面,学生们几乎是屏住呼吸,目不转睛,生怕遗漏了画面。而正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更好地学习旅游知识。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有限公司;股权转让;法律

     一、法律视野下有限公司股权转让的本质和后果

(一)有限权利的转移——有限公司股权转让之本

顾名思义,股权就是股东的权利,是股东凭借其地位而单独享有的一系列权利的总和。股东身份的存在与否与其是否持有公司的股权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因此一旦全部股权被转让,股东身份即可失去,而非股东在受让任何额度的股权后都会依法获得股东身份。而股东身份的存现消失也转移也同样意味着享有相关权利的转移。可以说,股权转让的本质就是股东与股东之间或股东与非股东之间就其对公司所享有权利的一种移转。

(二)利益、治理格局的变革——有限公司股权转让之果

股权转让在法律上往往会发生两种基本后果。发生在股东与股东之间的、且以不转让全部股权为前提的股权转让,公司股东的出资额度将会形成重大的变动;发生在股东与非股东之间或者是股东转让其全部股权的情况下的股权转让,公司的股东结构构成将形成重大变动。而我国有限公司的运行规则往往是以资本多数决定为基本原则,这种股权转移必然会将明显的改变公司内部的力量的对比,进而还会该表公司的运行方向、法人治理结构以至于利益诉求也会发生相应变革,甚至公司经营的稳定性也会受到影响。因此,不仅针对转让双方会产生很明显的法律后果,股权转让还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公司自身的管理和利益。

二、间接联系——有限公司股权转让的合同效力分析

公司股东一般来说作为股权出让人与股权受让人就股权的转让事件达成意思一致,从而宣告股权转让合同成立并具有法律效力,已经成为学术界毋庸置疑的共识。而针对股权转让合同如何生效以及生效识别标准则莫衷一是。很多法学专家针对股权转让合同生效评价标准归纳为三种,即公司登记标准、协议标准和工商登记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第四十四条第二款明确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可以锁有限公司的股权转让合同的法律效力自成立之日起就具有,随着股权的转移,股权受让人向股权出让人支付相应约定的价格。而同时,只要公司的股东作为股权出让人与股权受让人就股权的转让达成意思一致行为,股权转让合同即表现为成立且立刻生效,双方或一方就必须变更公司登记以及工商变更登记。当然股权转让合同成立且生效,并不与受让人丧失股东资格、丧失股权发生直接的效力联系,而标志着受让人当即获得股东资格、取得股权。

三、人合性保护——有限公司股权转让的法律限制

有限公司股权转让的法律限制主要基于两个原则,一个是,作为一种财产,股权只有在流通中才能实现价值和利益的最大化,而对股权转让的限制必然会对财产的自由流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对财产价值的最大化的实现形成明显的消极影响。”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股权转让任何形式的限制其实都是相对的,而股权具有可转让性则是绝对的原则。有限公司的根本特征是资合性与人合性。有限公司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公司的构成必然是资金的结合要建立在人合的基础上这一法人格局,而人合也同样是有限公司设立的基础与前提。股东间的人合需要长期合作,股东问的相互信任是股东成立、加入、经营公司的重要期待。选择目标一致、兴趣相投、相互信任、彼此了解的合作伙伴,是公司人合性的重要保证和现实表现形式。而股权的转让势必会带来公司内部法人结构和全体成员结构的变化,因此出于保护公司人合性的目的,就应该通过设立相关必要性条件对股权转让进行适当的限制。以立法者的角度来看,制定一种制度来推动和促进股权的转让,可以增加投资者投资行为的信心和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公司管理机制和法律规范的积极效能。

四、亟待完善的有限公司股权转让的信用法律体系

诚信是股权转让的重要合同性尺度,是有限责任的社会、法律要求,是有限公司运营的基础前提。因此关于股权转让的立法就不可回避关于信用法律体系的完善。因此,首先要确保有限公司股权转让的诚信保证体系的完善。作为企业的股东,股权交易的转让人由于对企业经营状况了如指掌,而处于信息不对称处境下的受让人反而对企业内部情况知之甚少,因此股权的受让往往表明受让人成为了企业的股东,同时要通过其购买的股权对企业承担各种债务责任。而从外部受让人的立场来看,股权的受让背后往往捆绑着变幻莫测的市场情况和巨大的法律风险,因此,法律应规定在股权转让过程中的诚信保证。其次是进一步完善股东的信赖利益在股权转让过程中的保护机制。基于这个出发点,就要要求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之时,需要经过半数以上的其他股东的同意或视为同意转让方可执行,而且转让条件一旦低于转让通知中约定的条件则被视为无效。而在实际执行中,如果转让条件低于通知中所约定的条件的,其他股东有权依法予以撤销其成立。另外,对股权转让完成的期限做出规定,对股东提出转让股权,在受让人满足了其提出的条件,而股东又拒绝转让的,法律要规定一定的惩罚,以督促股东诚信,维护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之间的相互信赖,保障其他股东的利益。而对于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该股东可以选择终止本次股权转让或向其他任何股东转让其股权,也可以指定由不同意转让的股东与拟购买该股权的股东以外的人竞争购买该转让的股权,各方提出的转让条件不得低于通知中列明的条件,该股东必须将股权转让给提出条件较高者。总之,有限公司的股权转让常受到法律限制,而一种有利于股权转让的制度,可以使投资行为更具积极性,进而使公司运行更加合理,因此要以正常的态度对待,而不要过度放任。

参考文献:

【1】涂克明,略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中的诚信责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

【2】赵艳秋 王乃晶,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制度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11)

【3】王红帅,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问题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