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临床医学收入情况范文

时间:2023-06-27 15:56:01

序论:在您撰写临床医学收入情况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临床医学收入情况

第1篇

2011年12月,调查组对广东某高等医学院校2010级临床本科学生,采取随机抽样法抽取300人,对其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96份。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分析

2.1临床医学生毕业打算和就业意向

2.1.1临床本科毕业后的打算

被调查者在“本科毕业后你的打算”问题上,选择“考研或出国”、“考公务员”、“去城市工作”、“到基层工作”、“其他选择”的分别占28.4%、8.1%、40.5%、10.1%、12.8%,去城市工作占最大比例,其次是出国或考研。

2.1.2临床本科毕业后的就业单位选择

在被调查“如果当医生,你愿意在什么单位工作”时,大部分学生选择城市单位,城市各级医疗机构中,按医疗机构的级别分类,级别越高的所占的比例也越高,愿意到乡镇卫生院的仅仅占被调查者的1.4%,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比例也只有12.2%。

2.1.3临床本科毕业后的期望收入

对毕业后的每月期望收入,46.6%的人期望达到5000元以上;24.3%的人期望达到4001~5000元的收入;20.3%的人期望达到3001~4000元;仅有8.8%的人期望工资为2001~3000元;1001~2000元收入没有一人选择。

2.2临床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知

被调查者中高达27%的医学生不知道“全科医生”,可见医学生对全科医学及全科医生的认知情况不高。在问及“你认为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应该开始《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吗”时,有87.8%的被调查者选择“应该”,有12.2%的被调查者认为“不需要”,可见绝大部分临床医学生还是希望获得全科医学相关的信息和知识。

2.3临床医学生对成为全科医生的接受性

针对“如果有需要你愿意毕业后通过转岗培训或者接受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成为全科医生吗”问题,被调查者中75.7%的人表示愿意,24.3%的人不愿意。调查愿意做全科医生的原因时,64.2%的人认为全科医生将来发展空间大,26.6%的人认为是对全科医学的兴趣,6.4%的人认为由于大医院医患关系紧张,只有2.8%选择喜欢在基层工作作为原因。对不愿意做全科医生的原因进行调查时,“发展前景不好”、“得不到社会认可”、“不愿意在基层工作”、“收入低”分别占34.5%、32.7%、19.2%、14.5%。与临床医学生对全科医学认知不足不同的是,临床医学生对全科医生的接受性较好,相当高比例的临床医学生对成为全科医生并不存在抵触,愿意成为全科医生的医学生中认为发展空间大的比例较高,不愿意成为全科医生的原因主要担心全科医生发展前景不好和得不到社会认可,其次是收入因素。

3讨论

3.1转变医学生的就业观点

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医学生到基层工作的意愿较低,毕业打算到城市工作以及出国或考研这样的传统所占比例相对高,对于具体工作单位的选择可以看出,临床医学生更向往城市级别较高的医疗机构。此次调查结果与赵露、任成所作的研究结果“临床医学生对到城市大中型医疗机构工作选择高达84.9%,而对乡镇医疗机构的选择仅有1.6%”非常接近[1]。学生的就业观点并没有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改革政策以及社会需求而发生转变,作为非一流医学院校的学生,就业观点与一流医学院校学生的就业选择没有差别,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必将有部分学生会在就业过程中受挫。因此,医学院校需要对学生开展入校专业教育和卫生政策宣教,同时对高年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专业教育、卫生政策宣传和就业指导一定要紧密联系我国卫生改革现状和社会的卫生人才需求实际。很多学校都有开展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但是针对性不强,而且教学内容没有随医改政策而做出调整,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对学生的指导性不强。这需要学校重视这项工作,就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社会需求的分析[2],指导学生了解医疗卫生就业市场的形势需求[3],选择专业人员适时调整完善相关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并优化课程设置[4],通过这些教育活动改变学生的传统就业观适应社会需求。

3.2积极宣传医改政策和全科医学制度

临床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知度不高,与笔者的另一份调查结果“27.7%的临床医学生不知道我国近几年有进行医疗卫生改革”吻合,说明医学生关注专业课程学习,对卫生政策和卫生改革了解甚少。但临床医学生对全科医生的接受性较好,并不抵触成为全科医生。医学院校通过对医学生普遍开设《全科医学概论》课程,以普及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识,提高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知度,也同样起到引导学习兴趣和正确就业知识的作用。与此同时借助《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对我国新医改政策导向和全科医学制度开展宣传。比如学习全科医学时,有必要首先向其介绍全科医学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学科地位与作用,密切结合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政策和工作实际,要让学生首先对全科医学有一个较高的认知水平[5]。同时,学校多提供与宏观卫生政策相关的选修课程,比如《卫生经济学》《卫生事业管理》《社会医学》等,鼓励医学生多选修相关课程,以扩充医学生的视野和增强对国家卫生政策的了解,使本科阶段的医学专业学习与社会卫生人才需求和就业挂钩。

第2篇

【摘要】为了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对医学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我国于1998年设置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这是医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措施,是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的战略性调整,它将彻底改变临床医学者的临床能力训练不足及临床能力较弱的状况,为医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关键词】专业能力;临床医学

为了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社会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临床专业学位教育以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师为目标,注重临床能力的培养,要求研究生在系统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并能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的常见病合并疑难病症,从而提高临床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临床医学专业现状

1.1 临床医学管理的不规范,制度欠完善。医师缺乏紧迫感和使命感。一是由于各医院的建设目标均为自己设定,缺少具体的量化指标和参照系,加上学科分布不一,考核较难。二是上级机关由于人力、精力等诸因素限制。对临床医学中心运行机制研究不够,缺乏有力指导和组织管理。

1.2 部分临床医学专业自身建设不足建设经费投入中绝大部分均用于病房和手术室改扩建、重大仪器设备购置等硬件建设,用于科学研究、新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等软件建设不足:人才流动受人事分配制度和内部运行机制制约明显;半数以上临床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已过65岁;面临扶植、培养新一代中青年学科接班人的问题。

1.3 部分临床医学专业作用发挥不足大部分单位为适应发展需要,不同程度地对临床用房进行大规模的改扩建。对一些新进设备的使用产生一定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临床医学发展:临床医学专业人员的收入与所承担的工作数量、质量、风险、难度之问差距明显,各医院之间分配悬殊,直接影响人员积极性与创造性,制约了临床专业的产出,导致其作用发挥不足。

2 未来发展政策及建议

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建设,我们提出“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发展思路。

2.1 实行科学管理:一是要建立科学、可行的申报、审批程序和管理细则以利于开展检查与指导,体现管理效益。主管部门既要严格临床医学专业准人,又要在之后的每一轮评审中加强动态管理,督促临床医学专业的计划落实。

2.2 抓紧研究建设规划,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现:一是主管部门要通过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组织专家对临床专业的数量、结构、布局进行科学论证,正确引导处理增长与数量,质量与速度、效益的关系,本着“适度规模、适度数量、提高质量”的原则。即要有长远规划。又要有近期计划。二是医院要有重点学科发展的科学规划。结合医院自身条件、市场因索、支撑条件、专科技术等方面,在多专业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充分选择论证重点发展专业。

2.3 建立临床医学中心:由于临床医学中心研究在当地具有专科技术优势,能够吸引周边地区大量疑难危重病例。然而普通病例与疑难危重病例在诊疗技术方法、卫生资源消耗上差别很大,如不将其加以区分。就很难合理实施质量控制。传统的评价指标如治愈率、平均住院日、床位周转率、死亡率等在不同的医疗单位之间缺乏可比性,依据这些指标进行评价。往往不能反映医疗单位的实际情况。病例分型管理理论结合患者病情,将住院病例进行科学分类。解决了当前医院管理中医疗质量指标体系不完善、分类过粗、可比性较差等问题。防止了临床科室片面地强调以。指标为中心。鼓励多收治复杂危重病例。从而发挥了医疗质量管理的正面导向作用。同时有利于奖金分配、评功评奖、职称晋升和人才堵养、医疗保险理赔等措施的完善。

2.4 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的软硬件建设:针对临床医学专业“重硬件轻软件”的情况,要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学的软硬件建设。尤其是人才培养、课题研究及管理等软件建设。 以人才培养为例。

一是注重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从岗位和需要出发进行选拔培养,综合思想品质、工作作风、学术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等多方面,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培养具有推动新兴和前沿学科发展能力的学科带头人。

二是要培养技术骨干队伍。大力启用培养现有中青年骨干的同时,积极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打造一支梯次合理、整体素质好、技术水平高、医德医风好。具有团结、拼搏、奉献精神的技术人才队伍,以保证学科竞争实力和发展后劲。

三是不断改善支撑条件。完备专科设备、实验室、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医疗用房和一定规模的床位,保证资金投入,强调设备购置高精尖和配套适用,保证临床医疗中心规模和重点学科科研顺利开展。

四是努力进行技术创新。集中精力,重点突出,突破高新技术、重大疾病防治及疑难危重病的诊疗技术,瞄准国内外学科发展趋势和主导技术。着眼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同时注重新兴、交叉、边缘学科领域,填补学科领域空白,确实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最终达到持续的、高层次的学术地位和技术水平。

五是深化人才激励制度改革,拉大收入差距,使分配向临床第一线、向优秀人才倾斜,建立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支持知识、技术和管理要索参与分配。体现人才价值,对少数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年薪制”。

2.5 构建优势学科群:以重点学科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疾病诊治链为纽带、以重大研究项目为切人点。深入开展研究。通过若干同类相关学科或跨门类学科组合、交叉、渗透和联合,使原有学科优势和效能得到更大发挥,进而组建集不同学科之长、体现群体协作优势、跨学科联合攻关的学科群,形成强大综合实力,实现知识、技术的创新及新知识的推广用,以此构建医院的创新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是为了探索专科技术新理论、创造新技术、提供新经验,带动整个上海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要在技术上勇于创新、改进。及时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并负责对其他单位进行业务指导、技术帮带和协作联合,通过交流经验、现场劳教指导、培养进修人员等方法促进本市医疗技术的提高和普及。组成本市同类临床专科技术中心协作网;在临床医学中心运行过程中注意总结管理经验,针对中心建设模式、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交流,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月忠.充分发挥科主任和护士长在科室管理中的作用[J].医院管理杂志,1999,6(4):281-282

[2] 曹德品,朱慧全,王丽娟.新形势下加强临床实习教学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3.4:34

[3] 杨蕾.许苹,连斌.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绩效评估[J].医院管理杂志.2006.13(8):623-625

[4] 易学明.狠抓教学查房确保教学质量[J].医院管理杂志,2005,12(1)

第3篇

1.1资料来源

从北京教育考试院调取2005年至2014年北京地区整体与高考理科本科第一批次统招统分临床医学专业招生录取分数类数据,摘取北京教育考试院编著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京招生录取分数分布统计(理科):提前批次(含艺术类提前批)及本科录取部分》(2005~2007年、2008~2010年、2011~2013年)中人数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主要评价指标

1.2.1实际录取人数。本研究中,实际录取人数是指被北京地区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实际录取的考生人数,该指标主要反映了每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际就读群体的数量规模,它与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计划招生人数密切相关。

1.2.2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本研究中,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是指北京地区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录取平均分数在北京地区高考理科考生分数分布中的排名位次占考生总数的百分比,在高考理科整体生源具有一定同质性、考生分数分布呈现相似正态性的情况下,该指标主要反映了临床医学专业录取生源在高考理科整体生源中所处的相对位置。

1.2.3报名招生比。本研究中,报名招生比是指北京地区以一志愿一专业报考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数与该专业计划招生人数的比值,它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同时报考竞争1个临床医学专业计划招生名额的人数,该指标主要反映了临床医学专业对于高考生源的报考吸引力以及招录竞争激烈程度。

1.3统计方法

采用Excel20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不同类型数据资料分别采用均数或者中位数描述其集中趋势,按照时序绘制相应折线图,直观地呈现主要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对主要评价指标进行线性趋势预测。

2研究结果

2.1招生数量规模

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际录取人数在数值上依次历经激增、渐减、回升的变化,与计划招生人数变化趋势相同。2006年实际录取人数最多,2012年实际录取人数最少,两者相差82人。总体来看,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际录取共计2735人,平均每年实际录取约274人,招生数量规模总体呈现出减少的变化趋势。

2.2录取生源的整体质量

2007年至2013年(2005、2006年缺乏平均分数数据,2014年缺乏分数分布情况,故该指标只统计2007年至2013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录取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在数值上历经渐增、回落的变化,2012年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最高为前11.06%左右,2007年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最低为前5.59%左右,两者相差5.47个百分点。总体来看,2007年至2013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录取生源在理科整体生源中的相对位置总体呈现出下滑的变化趋势。

2.3专业吸引力

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报名招生比在数值上呈现波动性下降,2005年报名招生比最高,2012年报名招生比最低,两者相差1.28)。总体来看,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对于高考生源报考的吸引力总体呈现出降低的变化趋势。

3原因初探

3.1临床医师执业状况不佳

由于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高度专业化的学科,其绝大多数毕业生都会选择担任医师、从事一线临床医疗工作,故医师执业状况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招生质量及吸引力有着最为主要的影响。从目前来看,医师执业状况不佳主要体现为“三大三低”,即“工作负荷大、压力大、风险大”与“职业待遇低、声誉低、安全感低”,我国临床医师似已“恶化”成为一种危险职业。当前,临床医师一方面要谨慎地完成“医、教、研、防、保、康”等方面的高负荷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承担职业发展的高压力和医疗行为的高风险,与此相应的却是相对较低的、与劳动复杂专业程度不相适应的收入待遇,以及医患缺乏信任、关系趋紧背景下人身安全可能面临的威胁,加之极少数医务人员出现医德下滑等不良现象致使医师群体的社会声誉受损,这些正是造成我国临床医师职业和专业吸引力不足以致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质量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

3.2临床人才培养尚存弊病

我国临床医学人才教育培养分为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3个阶段,紧密衔接着临床医学生的招收环节,因此,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方面某些行业性、体制机制性、人为性“弊病”,也是造成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质量下降的一个直接原因。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5对矛盾:一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周期长、投入花费大与快节奏的经济社会发展及“低投入、高产出、快产出”的社会心理追求之间的矛盾;二是教学质量较高的医学院校招生数量少、生源品质较好与教学质量欠佳的医学院校招生数量多、生源品质较差之间的矛盾;三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与人才需求在规模数量、专业结构、区域分布等方面不够协调匹配的矛盾;四是部分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增性与其教学资源承载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五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临床实践、人文素养、医患沟通等方面薄弱与临床医疗岗位能力要求之间的矛盾。上述5对矛盾或将造成人才“贬值”、人才流失、人才竞争优势下降,使得高考考生对于就读临床医学专业的前景预期不乐观,不利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质量的提升。

4思考与建议

4.1不断改善临床医师执业状况

面对目前临床医师“三大三低”的执业状况等因素影响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质量的问题,需要逐步完善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制度,引导患者合理就诊、有序流动,减轻医院医师过重的工作负荷。健全医疗执业保险制度,分担医师执业的过大风险。改革人事薪酬制度,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完善激励约束、激活人力资源;改革职称晋升与绩效考核制度,建立起适应不同岗位特点及工作内容的指标体系,实行评聘分开,缓解医师职业发展的过大压力。落实财政投入政府责任,建立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薪酬体系,逐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至合理水平,切实提高医务人员收入与待遇。坚决维护正常医疗秩序、努力营造安全执业环境,提升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感与工作幸福度。鼓励媒体对临床医疗工作进行体验式、纪实性报道,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宣传优秀医务人员的先进事迹,提高医师职业群体的社会声誉,提升临床医疗职业对于高考生源的吸引力,进而改善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质量。

4.2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

第4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中心;发展现状;对策分析

一、引言

我国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有了一定的提升,大部分的医疗设施以及检验技术也开始在不断的完善,这些条件的出现,都极大程度的提高了临床医学检验事业的发展水平以及质量。临床医学检验主要是利用临床需要使用器具以及相关的技术和经验对病患进行各类检验,并相应的填写出其所检测出来的报告。临床医学检验的证据主要是为病患的后期诊疗提供一个更加精准、科学的依据。按照其所检测出来的报告进行临床的诊断,保证报告填写数据的准确程度,让病患得到更有效的治疗。

二、临床医学检验中心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临床医学检验中心主要是对一些基层医疗的机构进行临床样本的医学检测服务,进行优势互补,把基层医疗机构内部的一些样本含量比较小,所耗费的成本比较高项目放置到临床医学检验中心当中。我国在医学独立的实验室发展中,其起步的时间比较晚,整体的发展时间比较短,但是其发展的速度却比较快,我国在1994年成立了第一个独立的医学实验室,该实验室的成立,给我国医疗发展史上带来了一个重大的突破。该实验室是由三方共同出资构建的,是我国最早并获得相关许可证的一个实验室。在2000年时,其医学独立实验室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很多的实验室。在2005年时,我国的医学诊断收入再创新高,已经达到了一千亿元,其中独立实验室所占据的收入为10亿元,只是占到了总体医学诊断收入的百分之一左右,和其它国外的医学发展相比,其份额差距比较大。所以,我国开始依照西方的一些国家进行医学检验中心的发展。相关人员预测,我国会在2018年成立规模更加宏达的医学实验室,并且其整体的上升空间也会比较大,发展的前景也比较客观。

三、临床医学检验中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1.存在的问题

(1)医疗卫生资源的分布

大部分的医疗卫生资源在分布情况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其会受到各种外力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整体出现分布不均匀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发生,使得大部分的医院结构开始重复设置检测机构,整体的医疗人员的关系被排布的比较错乱,临床医学检验队伍的力量相对来说也比较薄弱。在一些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地区,其内部的医疗机构质量会比较差,整体实验室内的条件也比较简陋,一些仪器以及设备不能得到很好的使用,甚至還会有一些实验室内的布局存在根本性的问题,没有从长远的角度对其布局进行规划和设计,不能满足相关的安全以及防护的各种基本需求。

(2)管理规范

我国临床医学检验中心起步的时间比较晚,所以其整体在管理过程中会存在大量的问题,管理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对一些临床准入的确立制度也不是十分的完善,随着我国医疗事业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提高,恶性的低价竞争现象开始涌现,这使得我国临床医学检验中心管理无法正常的进行,让患者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打破了医学检验市场稳定的运行秩序。

(3)报销范围

经过调查,我国大部分的检验项目仍旧没有被纳入到医疗保险制度的系统当中,脱离了报销的范围,这一举措严重的阻碍了医学检验中心的发展,约束了其整体的发展水平,除此之外,大部分的临床医学检验服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投入的资金比较多,所以,需要国家各种医疗保险的支撑,共同去维系临床医学检验中心的发展,若临床医学检验中心得不到其相应的支持,那么其整体的检测项目就无法继续推行,更无法和市场接轨。

(4)检验人员素质

检验人员是构成临床医学检验中心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会直接决定其工作开展的质量和水平,虽然近些年来,我国临床检验中心的实验室条件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并没有从内在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素质的调整和提高,大部分的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比较地下,对一些科研工作的研究力度比较薄弱,更是缺乏对其的创新以及钻研的意识。特别是一些市级以下的医疗机构内部的检验人员,其更是存在着教育水平地下的状况,甚至会出现一些临床思维惰性化的现象,使得相关的工作人员无法跟上临床医学检验中心发展的步伐。

2.解决问题的对策

(1)搭建临床医学检验平台,共同协作

为了能有效的缓解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地方政府需要下发一系列的政策,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听从这一调配,在政府的安排下,进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创新。构建一个跨城市或者跨地区的临床医学检验中心,让其内部的资源可以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调配和使用,实现数据信息的实时共享,以此来尽可能的减少病患重复检查的现象,降低其整体诊疗检测所需要支出的费用,提高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其优越性在国外已得到证实,且有部分独立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开始实行股份制,进行商业化、企业化管理。

(2)构建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

目前,国内大多数独立第三方检验所正在按照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还有部分临检中心通过美国病理学家协会质量管理认证,这将促使临床医学检验中心健康发展。

(3)加强高水平、专业化医学检验人才队伍建设

临床医学检验中心需要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且能在各级医疗机构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如此,临检中心可以根据岗位需求与医学院校合作制定医学检验人员培养方案,积极参与教学,培养符合临床医学检验中心需要的人才,从而可以大幅度提升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

(4)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点

随着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层面提出未来要构建以人为本的一体化服务模式,围绕居民及其家庭的医疗健康,通过正式的上下协作、优质的医疗数据、供方之间以及医患之间的数据共享、患者积极主动参与等方式有效组织实现基层医疗机构与二、三级医院实现服务一体化,将疾病预防、检测诊断、治疗和预后监测等医疗服务相结合,为患者提供综合全面的服务体验。所以,我们要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

四、结语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主要是对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的强化相关人员对临床医学技术的创新意识,推动其整体医学事业的发展,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对检验工作方式进行处理和优化,把相关的检验信息数据等完整的录入到其中,并进行归纳以及归档处理,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性,提高其精准程度,让相关的部门可以实时的进行数据信心的共享,不断的提升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水平,对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和解决,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勇于接受各类的挑战,提高整体的临床医学检验中心的服务质量。

作者:董家俊

参考文献: 

[1]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若干问题[J]. 肖进.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16). 

第5篇

关键词 临床医学生 专业思想 认知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Cognitive Thinking of

Clinical Health Professional Students

SHI Guoying[1], LIU Yuanhai[2], ZHANG Meng[1]

([1] Basic Medical School,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ning, Hubei 437100;

[2] College of Sports,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ning, Hubei 437100)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for 2012 medical students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professional thinking, including professional attitud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rofessional conduct, professional ideals, etc., showed that professional medical students ideological problems mainly learned non wish, apply utilitarian motivation, lack of integrity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rofessional learning low level of effort, blurring the professional ideal, it is recommended to strengthen the medical students for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 the reform of clinical medicine training model and curriculum, rich second class, to help medical students to establish and consolidate reasonable professional thinking, thereb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clinical medicine.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ine; professional thought; cognitive

所谓专业思想,是指学生对其专业的理性认识,是从信念、情感到行为的稳定的综合心理品质,包括学生对所学专业及对今后所从事的与专业相关的专业所持的观点和态度。①临床医学生肩负着未来民众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使命,专业思想至关重要。②临床医学专业思想是学习和从事该专业的人员对待该专业的观点和看法,简称“专业价值观”,它是进行专业学习和开展工作的主要动力和精神支柱。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实力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临床医学这门古老的学科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高等教育中持续热门的专业,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实际学习过程中,一部分学生厌学、逃学,无法完成学业,还有一部分临床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医疗技术和医德医风的问题导致医疗事故频发,引发医患纠纷,这些问题迫切要求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加强和改进临床医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湖北科技学院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2级150名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8人,女82人,平均年龄19.9939。

1.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本次对临床医学生专业思想的调查主要内容包括:(1)专业态度(包括志愿、动机、心理适应等);(2)专业认知(包括专业概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关系、就业方向等);(3)专业行为(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成绩情况);(4)专业理想(包括热点关注、专业前景及个人专业生涯规划等情况)。

第6篇

【摘要】 本篇结合上海市卫生局对33家临床医学中心评估结果的客观分析,揭示了临床医学中心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六点建议,为确保临床医学中心的龙头地位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临床医学中心;管理;可持续发展;对策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objective analysis of 33 clinical medicine centers by the Board of Health in Shanghai, this paper revealed problems which exi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medicine center, and offered six proposals for ensuring the leading role of clinical medicine center and improving the capabil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ine center; manage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为解决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存在的难以考核、难以横向比较的实际问题,以及能够在绩效评估过程中查找各临床医学中心所存在的问题,在引进病例分型的基础上,通过在实际应用中检验和反馈修正最后建立了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评估指标体系,从而实现了对各临床医学中心客观、科学、量化的评估和排序,为上海市卫生局制定临床医学中心发展规划和进行临床医学中心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1 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海市卫生局对33个临床医学中心的评估结果,发现临床医学中心中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1.1 临床医学中心人才供需矛盾较突出

由于中心的特殊地位和承担的特殊使命,不但要求有出色的学科带头人,而且需要有很强的骨干队伍和足够的人才储备。但固有的人事编制在这方面没有足够的政策配套支持,中心人才储备需求与核定人员编制的矛盾较为突出。有的中心骨干面临职称、待遇等现实问题困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已出现了骨干队伍人才流失的倾向,其潜在危害较大。人才储备和优秀人才进得去、不宜人员出得来等问题,尚有待更好地解决。

1.2 重硬件轻软件建设的现象比较突出

临床医学中心的建设经费总投入,绝大部分均用于病房、手术室的改扩建以及重大仪器设备的购置等硬件建设,只有不足10 %~20 %的经费用于科学研究、新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等软件建设,客观上造成“重硬件轻软件”、“重有形轻无形”的局面,有悖于中心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在临床医学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实行“软”“硬”兼施的策略,加强管理科学研究,有效实现学科重组及真正实现疾病的优化诊疗模式,是各中心必须应对的新的挑战。

1.3 保险政策制约临床医学中心的发展

现行医疗保险政策主要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而在各中心开展各种高风险、疑难危重疾病的诊疗,都得不到有效的特殊扶持政策。因而,出现每解决一例复杂疑难病例、每开展一台重大的高难手术,都要影响核定给医院的医疗保险总量,出现“多做多罚、鞭打快牛”的不利局面,给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带来经济压力和负面效应,也妨碍了医务人员技术劳务收入的提高,挫伤了工作积极性,使医患双方处于两难的境地。

2 政策性建议

针对临床医学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紧紧围绕“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发展思路,将临床医学中心的发展与评估纳入科学轨道,激励组织和个人,进一步推动临床医学中心的持续发展。

2.1 注重临床医学中心的发展规划

临床医学中心的规划不仅是医学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上海乃至全国人群医疗保健服务的需要,所以应抓紧研究临床医学中心建设的规划,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从机关来讲,要通过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组织专家对中心的数量、结构、布局进行科学论证,正确引导、处理增长和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本着“适度规模、适度数量、提高质量”的原则,即要有长远规划,又要有近期计划。二是从医院发展看,各医院要有重点学科发展的科学规划。综合医院的专业很多,在普遍提高的基础上,选择哪一个医学专业作为重点发展要进行充分论证,在结合医院自身条件的基础上,考虑市场因素、支撑条件、专科技术等方面。对于基本条件相差不多的科室,应优先考虑选择对医院整体医疗技术能起较大带动作用的专科。三是每一中心自身,应制定本学科的技术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认真分析其现有水平、人才结构、技术特色和现场需求,抓住技术主攻重点,不但要注重边缘学科、疑难杂症,也要注重常见病、多发病、危害性大的疾病,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学”的良好格局。

2.2 实行临床医学中心的科学管理

临床医学中心的建设发展,是一项包括基础建设、业务建设和技术队伍建设等在内的系统工程。要对人、财、物、时间、信息实行全面科学管理,挖掘内在潜力,降低成本消耗,提高医疗质量,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以创造最大最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一是要严格申报、审批程序,加强过程管理。一整套科学、可行的申报、审批程序和管理细则,有利于工作检查与指导,有利于发挥管理效益。主管部门既要严格把好临床医学中心准入关,又要在评审通过后至下一轮评审中,加强动态管理,督促临床医学中心落实计划。对发现不能保证作为国内的先进地位的临床医学中心,要在建设过程中及时发现、指导,难以改进达到要求的予以撤消,根据优胜劣汰原则,确实做到中心的“入、升、留、降、撤”。二是建立健全评估标准。建立健全临床医学中心评估指标体系直接关系到中心申报、评审、管理各环节,评估标准要体现先进性和科学性,要与时俱进,紧跟医学科技发展步伐,使之符合当今医学发展。

2.3 加强临床医学中心软硬件建设

针对临床医学中心“重硬件轻软件”的情况,要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学中心软硬件建设,尤其是人才培养、课题研究及管理等软件建设。以人才培养为例:

2.3.1 注重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 学科带头人的水平高低、能力大小,直接影响着专科建设的水平和质量,要培养具有推动新兴和前沿学科发展能力的学科带头人,从用人岗位和用人需要出发进行选拔养,从思想品质、工作作风、学术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等多方面考虑,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办法,使具有推动学科发展能力的优秀人才充分施展才能,不断提高其学术技术水平和创新精神。

2.3.2 要培养技术骨干队伍 中心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不仅依靠学科带头人,还有赖于技术骨干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要在大力启用、培养现有中青年骨干的同时,积极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医学科学具有实践性、持续性和群体性强的特点,只有拥有一支梯次合理、整体素质好,技术水平高,医德医风好,具有团结、拼搏、奉献精神的技术人才队伍,才能提高学科竞争实力和发展后劲。

2.3.3 不断改善支撑条件 先进的、配套的专科设备、实验室、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医疗用房和一定规模床位是中心技术发展的必须条件。一定条件的实验室和规模床位可保证重点学科科研和技术的开展与优势。故要保证资金投入,并制定相应的政第,经费投入强调专用,设备购置强调高精尖、适用和相配套,确保学科在基本建设、技术发展和医疗服务上的需求。

2.3.4 努力进行技术创新 高新尖技术、重大疾病防治及疑难危重病的诊治技术,是中心水平的标志,是提高竞争力的核心。为使技术水平永远处在领先的地位和先进水平,必须始终集中精力,突出重点,形成优势,起点要高,特色要突出。只有瞄准国内外学科发展趋势和主导技术,着眼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同时注重新兴、交叉、边缘学科领域,填补学科领域空白,才能确实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2],最终达到持续的、高层次的学术地位和技术水平。

2.3.5 改善人才激励制度 目前虽然已经打破了大锅饭,但收入差距拉的还不够大,分配向临床第一线、向优秀人才倾斜的力度还不够,福利性的因素太多而激励因素太少。因此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支持知识、技术和管理要素参与分配,拉开收入差距,体现人才价值,对少数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年薪制”。

2.4 发挥临床医学中心的核心作用

建立临床医学中心是为了探索专科技术新理论、创造新技术、提供新经验,带动整个上海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组成上海市同类临床专科技术中心协作网,通过技术辐射、协作,达到彼此促进、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临床医学科技水平,即是适应医学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快医院建设的需要,更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的需要。因此,一是各级都要认识到它不仅是一个医院的业务工作问题,也是为了适应上海卫生需求,要发挥好临床医学中心在上海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中的牵头和辐射作用。二是临床医学中心自己要在技术上勇于创新、改进,及时引进国际先进技术; 要负责对其他单位进行业务指导、技术帮带和协作联合,通过交流经验、现场劳教指导、培养进修人员等方法来促进上海市医疗技术的提高和普及; 要总结临床医学中心管理经验,针对中心建设模式、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交流,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

2.5 以临床医学中心为“龙头”,构建优势学科群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科门类、学科之间交叉日益频繁,新技术、新学科蓬勃发展,一项真正意义上的重大技术突破,一个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一个领先学科的诞生,紧紧依靠一个人、一个科室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加大医院内学科与人才内部结构的调整力度,发扬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团队精神,在学科之间实行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率领整个学科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或者达到交叉学科的相互整合,不断推出适合时代需要的新型学科,构建优势学科群[3]。

优势学科群是指围绕某一学科发展的具体目标和任务,由若干同类相关学科或跨门类学科组合而成的学科集群,通过相互间的交叉、渗透和联合,使原有学科优势和效能得到更大发挥的学科群体。优势学科群是医院高新知识的集中体现,是医院进行创新的主要力量。通过建立医疗及科研资源的“联合、开放、共用”的科学管理机制,构建一个集成不同学科之长、体现群体协作优势、跨学科联合攻关的学科群,可形成强大综合实力,进而实现知识、技术的创新及新知识的推广应有。

2.6 以病例分型为基础,合理评价医院医疗质量

作为病例分型理论的应用研究,本研究对第二军医大学4所临床医学中心和长海医院24个临床科室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与医院医疗工作的实际情况吻合度高,说明结果可直接对医院临床科室的医疗质量进行合理的量化考核,从而为公正、客观和全面评价临床科室医疗质量提供新模式。由于临床医学中心在当地具有专科技术优势,能够吸引周边地区大量疑难危重病例。然而普通病例与疑难危重病例在诊疗技术方法、卫生资源消耗上差别很大,如不将其加以区分,就很难合理实施质量控制。

传统的评价指标如治愈率、平均住院日、床位周转率、死亡率等在不同的医疗单位之间缺乏可比性,依据这些指标进行评价,往往不能反映医疗单位的实际情况[4,5]。病例分型管理理论结合患者病情,将住院病例进行科学分类,解决了当前医院管理中医疗质量指标体系不完善、分类过粗、可比性较差等问题。防止了临床科室片面地强调以“指标为中心”,鼓励多收治复杂危重病例,从而发挥了医疗质量管理的正面导向作用。同时有利于奖金分配、评功评奖、职称晋升和人才培养、医疗保险理赔等措施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勘,许铁峰,夏擎世.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信息,2004,8: 13.

[2] 周琳,朱敏,许苹,等.医院核心竞争力的评价[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3,1(1):3.

[3] 李静,邱长荣,程传苗,等.教学医院优势学科群建设[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3,10(3):268 272.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临床医学;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临床医学教学现存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临床医学的学生教育培养并不能有效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之所以会造成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临床医学教学现阶段仍存在如下的几点问题。

(一)临床医学师资队伍的不完善

我国教育部门近年来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培养提出了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目的是提高学校师资队伍的质量水平,促使教学的质量水平得到充分的提升。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现阶段对于“双师”这一概念的认定仍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师资队伍的质量而对教学的质量水平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就临床医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来看,学校往往仅看中教师的证书而忽视了其与实践教学的适应性而影响了师资队伍的力量。此外,教师的收入与医生的收入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也造成了优秀临床医学师资的流失,而学校需要聘用专业的医生进行兼职授课,这就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了学生教育的不稳定性而影响了教学的质量水平。

(二)临床医学教学管理的不完善

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往往对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就目前来看,我国高职院校临床医学现阶段在教学管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完善,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临床医学的教学质量。就目前来看,临床医学教学管理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课程结构仍需调整。就高职院校临床医学的课时安排来看,其中理论课的课时主要安排的两年的时间,但结合学科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一时间并不足以支撑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就课程的设置来看,学校往往更加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而未能给予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充足的重视,而造成了教学与实践的脱离;其次,教学方式合理性的缺失。就高职院校临床医学的教学来看,传统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仍在教学中受到广泛的运用,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造成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降低而影响了学校的效果;最后,教学实践的缺失。临床医学本身对实践性有着相对较高的要求,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显然对其教学实践未能给予充足的重视而对学生自身的能力造成的限制。

(三)临床医学教学评价的不合理

就现阶段高职院校临床医学教学来看,教学评价不合理是其中一个非常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对学生的考评往往更加重视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就考试的内容来看,也可以发现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现阶段的考试内容均是课本教材中的基本理论,而在知识的综合应用方面却未能真正有效的设计,这显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限制。此外,教学评价的方式单一也是现阶段非常普遍存在的现象,即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临床医学的实践性,而仅重视通过笔试的方式来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的运用往往造成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有较高的记忆,但在理解运用方面却存在明显的不足,而给学生自身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造成了限制。

二、高职院校临床医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为切实提高高职院校临床医学的教学质量效果,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学校就必须针对现阶段临床医学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充分的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充分落实相应的教学改革。

(一)优化学校的临床医学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能力素质往往对教学的质量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基于此针对高职院校临床医学的教学改革,就要求高职院校能够重视对临场医学的师资队伍进行建设优化。基于临床医学教学的实际要求来看,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应满足如下的几点要求:一方面,有较高的实践能力。要求高职院校能够针对学校现有的临床医学教师加强相应的工作培训,确保学校以医院之间的合作,以为学校教师提供充足得进修机会,进而在此基础上对师资队伍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强化培训,以切实有效的为教师教学的改革提供有力的保障,以促使教学的质量水平得到充分的提升;另一方面,吸引优秀的医生兼职授课。学校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优秀临床医学的兼职授课标准,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医生到学校兼职来任教进行实践经验的传授,为提高临床医学的教学的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此外,针对教师培训的实施应重视采取定期的培训方式,要求确保教师自身的能力素质水平能够与市场的实际需求相适应,基于此,学校就可以在校内培训的同时利用寒暑假等时间让教师进入到医院中进行培训,确保在此基础上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能力水平。

(二)优化学校临床医学的教学管理

基于学校现阶段在临床医学教学管理方面不完善的问题,针对教学的改革也要求能充分针对教学管理进行优化,确保通过有效的教学管理来提高教学的质量水平。针对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现阶段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实际的教学管理实施就要求做好如下的工作:首先,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基于高职院校临床医学的教学改革,首先就要求学校能够给予课程设置的优化充足的重视,要求学校能通过课程设置的优化来充分提高其合理性,确保能够在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进行培养的同时还能充分的对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进行培养,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有力的保障;其次,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临床医学教学的实施应基于其本身所具备的实践性要求促使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要重视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确保能给予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充足的重视,并有效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进而为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最后,落实相应的教学实践。要求高职院校临床医学教学实施中能重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结合,确保在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同时还能充分引导学生充分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以促进学生理论实践综合能力的提升,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

(三)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

为促使学生的临床医学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来提高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高职院校的临床医学在教学改革中也应重视对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加以转变。结合高职院校学生以及临床医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学校教学评价的师生主要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出发进行改革:一方面,对考试的方式进行转变。要求学校能给予学生的综合能力充足的重视,确保从综合能力的角度来进行考核内容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来对学生进行考核,以切实有效的以综合能力为导向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并有效对学生的主体性加以调动,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另一方面,针对学生的教学评价应重视评价方式的多元性。要求在传统闭卷考试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学科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评价的方式进行拓展,确保从根本上提高对学生教学评价的综合性,在强化学生理论认知的同时还能有效对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等能力进行充分的培养,进而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为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实力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