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学生智慧课堂范文

时间:2023-06-27 15:55:58

序论:在您撰写中学生智慧课堂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学生智慧课堂

第1篇

【关键词】中职教学;智慧课堂

自夸美钮斯17世纪创设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这种集体授课形式便成为学校教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中职教育亦是如此。但中职教育由于其生源的特殊性,存在着课堂教学各式各样的问题。审视传统的中职课堂,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依然是其主要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失去了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智慧发展的整体关怀。教育要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从单纯传授知识的教育转向培育智慧的教育。智慧课堂是开启和丰富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灵性,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想课堂。在中职教学中开展智慧课堂的生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下是在课题研究中关于智慧课堂生成的几个问题的回答: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把握

智慧课堂教学目标应以追求学生的智慧发展为指向。智慧课堂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发展的课堂,是培养知识丰富、思维敏捷、能力和个性突出的智慧学生的课堂。思维是智慧课堂的核心,没有思维就没有智慧。因此智慧课堂上所有的行为,都应该围绕着思维开展和进行。教师的提问要具有思维价值,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促发学生深度思维;学生的学习要具有思维价值,要敢于质疑,敢于突破常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真正的智慧课堂应该是争辩的课堂、疑问的课堂、探究的课堂。中等职业教育承载着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或技工的重任,因此中职课堂更应该以发展学生智慧为己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除了知识的掌握、专业技能的操作更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否被点燃,心智是否被开启,立足于学到的知识能否活学活用,掌握的技能能否不断创新,社会适应是否良好等方面的培养,而摒弃多年来乏味、陈旧、低效的传统知识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堂教学内容的转化

1、组织教学内容。中职课堂教学内容繁杂,三年中职时光,除去半年至一年的实习,需要在两年时间内学习公修课及专业基础课30多项,且教材本身还存在着“内容滞后就业需要,理论脱离学生实际”等一系列问题,学生本就学习兴趣不高,又面对如此繁重而脱节的课程,自然是一招“以不变应万变”,课堂敷衍了事,得过且过。

课题组认为教学内容的组织可以在把握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获得:(1)筛选.首先选择权威的,内容最新的教材,其次选择教材中顺应社会就业需求,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2)补充.职业教学中知识和技术更新比较快,对于这部分的内容要经常进修培训,同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查询相关材料进行课堂上的补充;(3)回归.使课堂教学场合回归于原来的知识与技能习得的情境,使学生由聆听者变为旁观者或参与者,更好的学习和体验;(4)重组.教师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开拓创新,重新设计和编制特定的教学内容。

2、运用教学方法。对于中职生来说,只有首先吸引注意力,才能引起对教学内容内在价值的关注。头脑风暴法、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表演、小组活动等方法的运用都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加多媒体设备、仿真软件的使用,也可以增强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生动活泼,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有效的知识、能力和专业素养。

三、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学情境是动态的生成,需要高水平的预设。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进程的布置,教学情境的构想反映了教师预设的智慧性。但课堂不是情景的演出场,没有固定的台词,老师也不是可以操纵人心的神灵,能够预设所有学生的反应,想象出每一种反应的应对策略。智慧型的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灵活、合理地调整教学预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时机,主动捕捉问题,以机智的行动促使预设与生成的精彩结合,在动态生成中让课堂朝着预设的方向发展。

四、课堂师生关系的掌控

智慧课堂是一种课堂形态,也是一种课堂理想。在智慧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群为了共同的目标、观念和信仰的人组成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智慧和学生智慧同构共生。教师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同路人,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陪伴中,体验到的是彼此间的接纳、认同和支持。学习既是学生的一种人生体验,也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他们互依、互惠、协同合作,他们批判性地探讨各自的观点,新的阐释、新的意义层出不穷,每个成员思想的自由性得到发挥,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影响,相互竞争,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中随处可见。

五、课堂学生差异的应对

智慧课堂始终关注学生自身的生命和智慧的成长,始终以是否激发学生心智、开启学生智慧作为衡量课堂优质的重要指标。中职教学面对学生个体差异高度分化的现状,绝不能单纯的以知识量的掌握,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程度,而是要考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课题组以13级护理9班为实验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多方面进行干预,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挖掘学生潜能,从班主任到任课教师,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己任,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自我的平台。两年后利用横向比较法,发现该班成员在心理健康程度、学业成绩、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均优于同期其他班成员;利用纵向比较法,发现该班41位成员的自我认同感均明显高于干预前,41位成员有36位同学在集体荣誉之外均获得一项甚至多项个人荣誉,有效的将学生差异转化为他们自我认同的优势所在。

参考文献:

[1]吴永军.关于智慧课堂的再思考[J].新课程研究,2008(4).

[2]张少明.转识成智―――智慧课堂及其生成策略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2013.

[3]张卫卫.智慧课堂及其生成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2009.

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智慧生成;案例

中图分类号:G623.5;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4-0059-01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智慧地教,才能实现学生智慧地学,而这种教学智慧的生成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果。因此,这就需要教师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捕捉数学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培养自身的教学智慧、优化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智慧在课前预设中生成

教师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深刻解读,找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课前教学预设。而通过使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案例:在进行“可能性”的教学时,教学内容涉及到了必然事件、可能事件、不可能事件及等可能事件的概念的说明,继而要求学生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并学会用分数表示简单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教师可以在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采用不同难度的游戏将抽象的问题实例化,同时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首先,通过比较简单的抛硬币游戏,看看会有几次是正面几次是反面,从而让学生明白正反面出现的可能性是相同的,都是1/2。其次,在一个盒子里装入白、红两种不同颜色的球,让学生进行摸球的游戏。当盒子里只有一个白球和一个红球时,摸到白球和红球的可能性也都是1/2,但当盒子中的白球和红球的数量发生变化时,摸到不同颜色的球的可能性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当盒子里有一个白球和7个红球时,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变成了1/8,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就变成了7/8……通过对盒子中白球和红球数量的变化,能让学生加强对可能性大小的理解。再次,可以再次加大难度,进行摸扑克牌的游戏。教师提前准备好6张扑克牌,分别为红桃A、红桃2、红桃3、黑桃A、黑桃2、黑桃3。通过让学生进行摸牌的游戏,向学生提问:摸到每一张牌的可能性是多少?学生通过讨论后可以得出结论,一共有6张牌,所以摸到每一张牌的可能性是1/6。教师接着问: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多少?这时可以引导学生,6张牌中有3张红桃,占总数的3/6,也就是1/2,所以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1/2。再追问:摸到3的可能性是多少?6张牌中有1张红桃3、1张黑桃3,所以摸到3的可能性是2/6,也就是1/3。最后,再通过迁移应用,进行拓展提升。生活中,人们搓麻将时常用抛色子的方法来决定谁先摸牌。教师可以拿出1个色子并提问:抛色子时,每个数字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对色子的形状进行观察,色子是有6个面的正方体,每个面都分别写着1、2、3、4、5、6,所以抛色子时每个数字朝上的可能性是1/6。这样的预设充分利用了直观的情境,层层深入地解释了数学概念,有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思考,看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反映了教师教学预设的智慧。

二、智慧在课堂教学中生成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有些突发的问题是教师无法进行课前预设的,这就需要教师灵活运用这些问题,对与教学相关的有效信息进行快速捕捉,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充分利用课堂中生成的有效资源,促使学生自己生成智慧,这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最高挑战。教学案例:在进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关于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的问题,学生之间出现了争论。一部分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而一部分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学生表示:只要把平行四边形左边的三角剪下来拼在右边的三角上就是轴对称图形。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的学生表示:把平行四边形对折后,两边的图形并不能重合,因此不是轴对称图形。此时,教师不能简单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判断。这时,学生会对两种不同观点进行分析:平行四边形对拆后,两边只是面积相等,而通过裁剪,图形的性质已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平行四边形了,所以不能说明平行四边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通过裁剪拼接可以形成矩形,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不能说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菱形也是平行四边形的一种,但它是轴对称图形。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针对课堂上突发的争论,对学生进行了启发式的引导。整个过程中,教师都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思考,使他们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更加深刻。

三、结束语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智慧的引导。想要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就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设计,并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断提高,主动进行心智的开发,为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第3篇

1 智慧选择实验地点,点燃学生智慧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中的内容。这是初中生第一次上生物实验课,实验能否顺利开展,教师能否智慧地应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实验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面对学生自己准备的实验动物――鼠妇数量不够的情况,教师可以智慧的处理:把实验地点换到教室外。

上课之前,教师需要在校内进行生态环境的考察,既要寻找鼠妇种群密度较大的场所,且该场所适合学生活动。比如操场边的花坛下,覆盖着许多落叶,用树枝轻轻翻动,就会看到大量鼠妇的身影,这里使可以作为实验的场地,用粉笔在地上写上对应的组号,让学生在指定区域内分组活动,同时也不会因为学生过于兴奋而干扰其他班级的上课。

实验结束后,几乎没有学生主动将鼠妇放生。对此要教师即时提醒,学生都会立即执行,不仅保护了实验动物,而且也将新一轮课程改革生物学核心素养中的生命教育落到实处。

经过教学实践发现,在智慧选择实验地点之后,学生对于实验过程体会更加深刻,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增强了学好生物学的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点燃了学生智慧。

2 智慧探究实验材料,开发学生智慧

生物教学中,实验课难上,教师要在实验课中贯穿“探究”,更是难上加难。教师可通过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实验,以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对经典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和提取”进行改进,改为探究性实验。学生围绕实验材料,能够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① 实验中CaCO3有什么作用?② 滤纸条为什么要剪去两角?③ 层析液为什么不能浸没滤液细线?④ 滤液细线为什么要细而直?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实验。全班学生合理分组后,进行有效分组探究实验。在自主探究中,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最后把实验结果和结论写在学案上。对于现象不明显的结果,教师要分析原因,从而开发学生智慧。

3 智慧开发实验资源,丰富学生智慧

初中苏教版《生物学》教材中,研究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的实验方法是:将新鲜的和烫过的等量同种蔬菜装入黑色塑料袋中,插入软管扎紧袋口,并用止水夹夹紧软管。1 d后,让袋内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验证袋内是否产生CO2。在实际教学中,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

3.1 制作新的实验装置

如图1所示,新的实验装置主要由洗手液空瓶(或带有按压式瓶盖的空瓶)连接软管和一段玻璃管组成。洗手液空瓶要清洗干净,拧紧瓶盖,利用排水法进行气密性检测。经检测合格后,将瓶内吸管减去2~3 cm。橡胶软管的长度大约为7 m,软管的一端与洗手液瓶盖的出口连接,另一端与直角玻璃管的长管端相连。

3.2 实验改进后的优点

① 装置体积小,却能进行多次实验;② 洗手液按压式的瓶盖在拧紧后气密性好,洗手液瓶子的材质是一种较硬塑料,在挤压的时候不会出现外形的改变,加上每次按压的力度基本一样,因此可以通过控制按压的次数来实现由定性实验向定量实验的转变;③ 装置末端添加一段玻璃管与化学试剂直接接触,实验操作规范。

实验资源来源于日常生活,经过教师的智慧开发,丰富了学生智慧。

4 智慧对话实验课堂,活化学生智慧

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是高一学生遇到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涉及渗透作用生物学原理。如何开展探究性实验,笔者利用类比,进行了积极的尝试(表1)。

探究植物细胞如何吸水、失水时,学生依照上表的类比都能作出假O。假设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成熟的植物细胞相当于一个渗透装置。通过类比,课堂中与学生智慧对话,从而活化了学生智慧。由于实验假设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因此学生的实验热情高涨,探究的兴趣浓厚。

5 智慧探索实验评价,发展学生智慧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一般2名学生一组完成实验,但实际课堂中往往只是1名学生独立完成,另一名学生游离在课堂之外。教师也无从评价每位学生的实验过程。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智慧探索实验评价:教师不评价学生,转而由学生组内进行互评。如高中生物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在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借助于学案,在学案中创新地设计了“‘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行为检查表”(表2),学生2人一组,组内互评,屏幕上有3 min倒计时仪,进行限时实验,实验结束后,随机选择一组学生汇报介绍实验过程中如何给对方进行过程性评价。

这样的课堂教学有一些优势。如保证了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杜绝了课堂边缘人的出现,实现了面向全体学生课程理念。一人操作,一人观看评价,有利于操作学生更认真地对待每一个操作步骤,对于评价的学生来说,观摩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能汲他人之所长,避他人之所短。3 min倒计时仪的使用,能让学生既要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又要注意到时间的紧迫性,避免了学生在实验课上的盲目性,提高了实验的效率。全班汇报评价,对于学生也有激励作用。这样的实验评价,便能够发展学生的智慧。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课堂;智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5-0060-02

[作者简介]朱海燕(1982―),女,江苏南通人,本科,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城南实验中学教师,中学二级。

数学是一门较为复杂的学科,同时也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数学课程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升,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获得最大的收获。

一、借助数学思想,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方法决定着数学学习质量,良好的数学思维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数学中的思想方法为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可以让学生从雾里看花到柳暗花明。

(一)数形结合

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学习中运用非常广泛,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把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可以将问题简单化,降低问题的难度。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有这样一个练习题:

A、B两名学生进行射击练习,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20次,请将A、B的射击练习情况在表1中补充完整。

这是一个数形结合的题目,给出图表让学生解答问题。学生在解答后面的问题时,要看清楚图表中的文字、数据信息,要将给出的图表转换为具体的数量关系,要补充A、B射击练习的相关数据,学生可以借助已知的图形、图表信息,再结合已学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这道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函数与方程

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也是初中数学学习中常见的方法之一,它运用函数概念、性质、图像等来解决数学问题,巧妙地将问题转换为方程的形式,通过解答方程式得出结论。

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中,笔者通过一个冰箱销售的数学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探究其函数关系。在这个案例中,笔者给出了以下几个条件:已知进价每台40(元),年销售额120(万元),需要求取的是年销量Z(万件)与销售单价A(元)之间的关系。这是关于函数与方程的应用问题,通过题目给出的条件,得到函数关系式为120=Z(A-40)。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我们会经常需要用到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它给我们的数学学习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解题思路,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向多向发展。

二、注重因材施教,推动学生参与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特别是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教师必须做到尊重学生、因材施教,要调动全体学生思考的热情,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效率。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是全等三角形的求法,本章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判定方法。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学习、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笔者在上课之初先拿出提前做好的两个全等三角形给学生看,然后提问:“大家看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发现?”一些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很快就知道这两个三角形是一模一样的,立马举起了手,考虑到其他学生还在思考,笔者没有马上请人回答。过了一分钟左右,笔者猜大家思考得差不多了才请人回答,接着引出本节课的新概念――全等三角形。然后笔者又提出疑问:“看这两个三角形你有什么发现吗?”并在黑板上板书“角”“边”两个字提示学生。通过黑板上的提示,学生很快发现全等三角形的三个角和三条边对应相等的特点。然后笔者带领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求三角形》的内容,并通过实际演练得出全等三角形“SSS(边边边)”的判定方法。为了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地思考问题,笔者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全等三角形其余三个判定方法。学生的水平存在差异,为了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成功的数学课堂应该做到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并且都能获得进步,这就需要教师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因材施教,充分考虑所有学生的不同之处,让全体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三、调动学生兴趣,引导自主思考

数学教学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智力进行开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探索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解疑。

在教学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几何图形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笔者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具体物体中举出几何图形的例子。生活中关于几何图形的物体到处都是,学生反应很热烈。为了规范课堂纪律,笔者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长方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所有的学生都不会感到陌生。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发言的机会,笔者采取小组接龙的形式让学生说说自己印象中的长方体的物体。学生的回答很丰富,有冰箱、笔记本电脑、纸箱……轮到这组最后一位学生回答时,学生慢吞吞站起来,很尴尬地望了笔者一眼,然后低下头。笔者知道他可能一时想不起来了,于是提示他:“其实生活中的长方体很多,比如……”笔者没有说完,只是拿着数学课本摇了摇,这位学生很快反应过来,说道:“还有课本也是长方体。”“嗯,很好,我们在学校接触最多的就是书本了,书本其实也是长方体。”听到这样的评价后,学生终于舒了口气。在课堂上不乏注意力不集中、思考缓慢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关注这些学生,想方设法地让他们跟随大众的步伐一起前进。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形式各样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唤起其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四、注重自主阅读,开发学生智力

书本知识的获取既需要教师讲解,也需要学生自身通过阅读思考获得。在进行数学学习过程中,掌握良好的阅读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效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思想,掌握解题方法。

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章中《用列举法求概率》的学习其实难度系数不大,考虑到九年级的学生理解、认知水平都比较成熟了,在教学这节课时,笔者没有急于向学生介绍新知识,而是先让学生阅读本节课的内容,自主学习新知识。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笔者提醒学生将自己不懂的知识点或者是新概念标记出来。为了检查学生阅读的效果,笔者让学生解释概率的含义,而概率是前面学习的内容,学生不至于那么快遗忘。尽管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不是非常流畅,但可以看出大家对这个新知识点还是有了一定的了解。

阅读不仅适用于语文学科的学习,也是数学学习不可或缺的方法。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将本课中的重点、难点知识一点点解决,通过一步步引导,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行思考。

数学是一门高实效的学科,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它。初中数学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思维的重要场所。数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在课堂上重视学生思维的开发,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断收获人生财富。

参考文献:

[1] 林爱升.新课标下学生数学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教师版,2010(2).

第5篇

一、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石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实施教学的基础和有效手段。教师只有和学生建立了友好、和谐、彼此信任的关系,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和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做到既是“授业解惑”的教育者,又是学生“无话不谈”的亲密朋友。高中政治教师要培养自己“边缘化”及“非中心化”的能力,积极与学生达成互动,使学生正确理解教师的行动和意图。只有教师把学生的情感当做肥沃的土壤,才能进一步把知识播种在这土壤之中。创造这种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三个方面去努力:第一,教师对学生的满意与欣赏。成功的教学活动可以发展和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充分体现相互之间的满意与欣赏。比如,如果学生在学习中的各个方面都使教师满意,则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和积极愉快的体验;同样,教师对学生满意的情感体验以一定方式表达出来,又会促进教师对学生的满意。这样师生之间互相感染表现出富有内涵的情感关系。第二、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感情,关心学生的进步,满腔热情地培植他们的正当的兴趣和爱好,期待他们的成长,并且当他们登高望远的阶梯,使课堂得到感情的滋润。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没有对学生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第三、完善个性和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大方、幽默、风趣,真诚宽容的良好品质。在政治课堂上,鼓励学生说“不”,鼓励学生要勇于向权威挑战。尊敬和亲近学生,了解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学生潜在的主体作用。自觉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素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和教育艺术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真理的象征,智慧的化身,人格的楷模。

二、 运用新的教学方法等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手段

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叉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能更好地把政治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做,即可以拓宽学生获得政治知识的渠道,有可以使政治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情境感染法

人的情绪和情感是相互感染的。情境教学法是指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又是教师,教材,学生间情感的交流过程。教师力求挖掘教材中的健康,愉快地情感去感染自己的对象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从而把自己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说任何一名成功的政治教师,都是调动情感因素的高手,使学生真正被教材所蕴含的美感而折服。

2 过程启发法

过程启发法是在传统的高中政治课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经过对传统的启发式教学的研究,笔者发现这种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针对结果的启发,其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的问题,教师头脑中先有了一个答案(结果), 然后通过启发式的提问提出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向预设好的答案逼近,直到把这个答案问出来。这样做就使学生形成对教师提问的依赖,离开教师的提问他就不会思考。过程启发法则完全不同。过程启发法的目的是教学生学会思考,提问要指向思考过程和思考方法。过程启发法的基本实施步骤是:根据学生学习知识、 技能所需要的高效思维方法,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根据所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启发。

3 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就是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活动、游戏和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反思、分享,获得对自己、他人和环境的生动的感受和认识,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并把它们运用到现实中去。可见,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体验式教学的的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提倡民主、开放、合作的学习氛围,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习时不仅会对新事物进行认知,而且会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表达,用手操作,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师由过去的教书匠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活动的组织者、体验式学习的参与者。体验式教学的目标,不仅是学生知识的增长,更为注重的是学生身心、人格的健全与发展,将课程内容扩展到了学生的情感升华和人格塑造。

第6篇

一、让学生熟悉课文和材料

课堂教学就好比是一场“战争”,在开战之前,我们必须充分掌握对方的情况。学生对课文,对教材也应如此,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懂学会。因此,不但要求老师能非常熟悉地掌握教材,而且学生也应如此。但是有很多学生在讲课之前只是随便浏览一下,或仅仅是“把课文当故事看看”,没有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在中职语文教

学之中如何克服这一缺陷呢?笔者认为,只有让学生最大限度地熟悉课文和材料。

1.严把预习质量关

课前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初读,感知全文,从而具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笔者教学中设计成初读、自读、质疑,要求学生把疑问、体会写在预习笔记本子上,还不时地进行抽查,这样严把预习质量。

2.细读、品读

开讲前用几分钟细读、品读,以补充语文课预习中的不足并达到预习达不到的效果。初读,一些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不少同学对文章根本就没有细细品味过,对其中的重点组块感悟浮浅,甚至不懂得问题怎么回答。我们要让学生很好地熟悉课文、材料,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

如果问一个资历较深的语文教师,语文课怎么上效果更好,他会说读,读,读。这话有一定道理。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多读,可以逐步达到“知己知彼”的程度。也许存人会认为多读会浪费时间,不,“磨刀不误砍柴功”。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先把课文看上两三遍,甚至更多,以便熟练掌握课文。多读是达到“熟”的最佳手段。比如说我们上中职语文课时,可以结合课文,结合中学生的喜爱,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去读,去思。比如说教学鲁迅先生的《祝福》,让学生粗读,再细读,尔后又品读,学生已经对《祝福》的内容、思想性、艺术性有了一些了解。但还不够,语文教师可以利用DVD光盘,播放《祝福》的电视片,再配上老师的解读。此时此刻,学生的读有了一个更高层的深华,这样产生的读,就能充分地体现学生自主读的作用,学生已能感受到自主读的愉悦。

语文新课程标准是十分注重多读的。齐读,自由朗读,让学生提前去感受、理解、欣赏,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并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联想与疑问。如中职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语文教师可以提出教学建议一上课就可以让学生自读,不必先激发阅读兴趣,学生自然会越读越奇。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让学生在自由、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1.多让学生独立思考

我们经常听说学生学语文一听就懂,一做就懵。有时老师越是讲如何做,如何理解,而学生越是糊涂,原因在于学生只循老师的思路而未能开发自己的思维。为此老师要先出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以开发他们的思维,然后再讲解。这样比教师直接讲好得多。这是因为学生开发了自己的思维,动脑筋思考,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曾说:“要用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予提示,给予时间,不满足于问题的解答,应追求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2.加强自由讨论

自由讨论是不可少的课堂教程,它是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锋,是整节课学习的,思维的。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使学生敢想、敢说,通过讨论激发思维的火花,通过答疑明辨是非,加强了自由讨论的学习形式,学生面对学生敢于直言,敢于说对,敢于说不对,敢于开诚布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虽然每个同学的看法或答案都不可能是准确全面的,但在七嘴八舌中,都示演了大脑的分析、比较、综合、整理,对各种信息进行了评价、

分析、筛选或优化,既培养了学生倾听别人意见和观点的品德、作风,又补充了自己答案的不足。通过学习别人的语言,丰富了自己的词汇,提高了语文表达能力,养成了自己虚心学习的好思想,好作风。

3.重视新课点拨

新授、点拨是老师必要的讲解教程。唇枪舌剑的讨论留下了问题,学生也到了“悱”、“愤”的程度了,对课文的内容也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这时老师对一些讨论未决或争论不休的问题,在与学生共同探讨中,适时加以点拨以达到较圆满的效果。新授、点拨,重点是点拨,意在引导学生把思维的“弓”拉满,然后让他们自行去突破。可以附以表演、示范来促使学生之间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比如说教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可以先让学生自读,品味,听《荷塘月色》的录音播放。可以让一些学生朗读描写部分,一些学生朗读抒情部分,一些学生读议论部分。从而让学生在自主读,自主听,自主议,自主思中去领会朱自清的寓意,艺术特色。

三、重视学后拓展引导

第7篇

关键词: 师生课堂冲突 语文课堂 智慧与艺术

师生课堂冲突是课堂教学情境中师生交互作用的产物,指的是课堂教学情境中师生之间由不同的个人需要或价值观引起的双方在观点、行为等方面的矛盾、对立或对抗。语文课堂教学中难免发生师生冲突,教师运用智慧与艺术正确、快速、巧妙地对待和处理好师生冲突,对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深师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语文课堂上师生交往冲突的内涵

师生冲突是师生之间由于价值观、目标、地位、资源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直接的、公开的旨在遏制对方并实现自己目的的互动过程。师生冲突主要表现在课堂冲突方面,这是因为师生交往互动的时间和场所主要在课堂上。教师言语的和非言语的行为传递给不同学生不同的信息,这些行为被不同学生接受、认可,抑或排斥抵制。学生在互动中的行为反应使教师对不同学生产生不同期待,这种产生于师生之间的不同期待与师生自身条件的局限之间的矛盾不易调和。

课堂中师生冲突由于条件、情境不同而类型各异。师生课堂冲突可分为一般性冲突和对抗性冲突。一般性冲突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出现的可由教师控制的对立或对抗行为。一般冲突一般不影响课堂教学,仅是课堂中的小小插曲。一般冲突处理得当,就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群体的活力,处理不当则容易转化成对抗冲突。对抗性冲突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的激烈的对抗性失控行为,它通常表现为教师和学生均以非理智的态度和行为表示对对方的敌视和对对方的攻击或诋毁。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因此,它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也是美的生成图。情感要流动,就要得力于师生之间的双向理解,教师通过优美的语言、和谐的动作、饱满的激情,用自己内心流淌的情感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有了“养料”,学生内心也会生发出不可遏止的情感波澜,他们或用表情、或用动作、或用语言将此表露出来反馈给老师,多次循环,反复流动,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交往状态。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情感差异,存在着情感分歧,这种差异、分歧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上升为师生交往冲突。而语文课堂上的师生交往冲突则带上了语文学科的独特色彩,这种冲突是以师生间的交流为起点的。

语文课堂上,师生交往既有和谐的一面,又存在分歧、对抗和冲突。审视和探析师生交往冲突的特点及成因,对于全面揭示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发展及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意义。

二、语文课堂上师生交往冲突的形成原因

语文课堂上的师生交往冲突有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也会使课堂教学陷入一片混乱,甚至会引发课堂外一连串的法律问题和社会问题。然而,语文课堂需要交往,有交往就会有冲突,师生交往冲突既然是语文教学的互动形式之一,它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学生的地位提高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有机会、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一旦对某个问题或者是对教师的观点产生异议,学生就会抓住机会予以澄清。如果教师不接受,学生自尊受损,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教师对优生和学困生使用双重标准。

在和学生口头言语的互动过程中,“对于学业成功者,教师倾向于采取民主的、肯定的、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言语表达,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要求高,在言语互动进程中表现出极大的耐性。对于学业失败者,教师倾向于专制的、否定的和控制的言语表达,在言语互动的进程中,教师较少给学生思考与充分表达的机会”。[2]如果教师对那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给予肯定的评价,而对那些学习成绩不出众,但其他方面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给予负面评价;对自己喜欢的学生就特殊照顾,对不喜欢的学生就置之不理,这样当有些学生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通过各种行为达到心理平衡,在课堂上扮鬼脸、发怪声、骚扰同学等,导致课堂纪律涣散。这些学生会因为这些行为“引人注目”或“逗人一笑”而获得一种在学习中得不到的情绪体验。

(二)学生主体意识增强,价值取向多元化。

语文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因此,学生的独立人格、价值取向、创造性受到极大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由消极被动转向积极主动的态势逐步显现出来。学生是一群正在成长过程中的文化群体,再加上时代的变迁、教育模式的转型,使学生的个性更加突出,他们在选择、吸收各种文化时,不愿简单地趋同于传统文化,在行为方式、语言等方面追求突出个性,对传统文化持有不同程度的批判态度,在价值态度方面也有求新求异的趋向。这样,师生之间价值观的差异,形成一道无形的交往障碍。而教师一旦从学生身上发现了与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不符的观念、情绪和行为时,就往往运用权威加以同化和规范,简单地指责他们,这样,师生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交往冲突。

(三)教师自身能力欠缺,过分强调教师权威。

教师能力包括智能和非智能因素两方面,前者如知识系统、教学能力、组织能力等,后者如监控能力、应激能力、情感交流能力等。教师智能因素的欠缺会引起学生对其价值功能的质疑和挑衅,教师知识权威的威慑力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和组织能力的凌乱同样会引起学生的怀疑和排斥;教师对班级问题的监控不力或手足无措使部分学生更加肆无忌惮地捣乱,引起课堂的混乱,引发师生冲突。有些教师师道尊严的观念较重,过分地强调教师权威,上课内容枯燥无味,教学方法呆板,学生稍有不从,便认为和自己过不去,导致师生冲突。虽然教师权威是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但它不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压制和控制之上,而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尊重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学生的自愿服从的基础之上。

(四)语文课程的开放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课堂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它不仅没有局限于教室,而且不局限于教材。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出课本,开展综合性学习,充分利用多种语文课程资源,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程面对生活,如此开放,社会上的各种信息冲击着语文课堂,冲击着青少年一代。他们稚嫩单纯的内心世界相应趋向复杂,心中的矛盾和困惑增多,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教师让学生避开冲击,达到教学目标,将直接影响到师生之间的交往,师生交往冲突的产生也无疑多了诱发因素。

三、解决语文课堂上师生交往冲突的对策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和教育过程中有三个源泉――科学、技巧和艺术。作为这三个源泉的高级能力,教育机智是教师智能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威信和教学质量。发挥好教师的教育机智,运用一定的策略,就能较好地应对这些课堂交往冲突。

(一)尊重学生,强化师生对话教学。

教师要尊重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建议。对话的顺利进行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对话双方是平等的;对话是谦恭的、负责任的;对话要信任对方;对话中需要双方的合作;对话需要有批判意识。很多时候学生的课堂过错行为是由于其年龄和生理方面的客观因素所导致的,因此教师要宽容学生的失败和偶尔的过错行为。

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或暗示,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困惑,进入“愤”、“悱”状态,或者学生提出问题,引出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鼓励多维思考或尝试多种操作方法,出现师生冲突,及时采取措施,力求达成共识,获得情感满足,保留继续探讨和交往的兴趣。如一位老师在执教莫怀戚的《散步》时就遇到了这样的“思维冲突”,他先出示了问题“我看到了一个?摇?摇 ?摇?摇的家庭,因为?摇?摇 ?摇?摇”,同学们阅读后根据对文章的理解纷纷填上“幸福”、“天伦之乐”、“和谐”等词语。很显然,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这个家庭中浓浓的爱意。在一一表示赞许之后,一位同学突然抛出一个与他们相违背的观点:“我倒觉得‘和谐’中也有‘不和谐’,因为文中有个词语分明很刺眼――分歧。”学生们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分歧”上来,什么分歧?为什么会有分歧?分歧是怎样解决的?课堂就随着这些问题渐渐走向深入,最后“不和谐中的和谐”“分歧中的爱”这些认识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个思维上的冲突也就成了教学契机。

(二)调适自我心态,珍视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行为。

教师在言语讲授时还应当善于“自我控制”,抑制言语的冲动,化解来自内外的心理干扰,调节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例如:教学《孔乙己一课》,在理解《孔乙己》结尾中的“大约”、“的确”(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时,引发了师生认知冲突。我问学生这两个词语矛盾不矛盾?说说你的理由。并说说你对孔乙己死的理解。多数学生认为不矛盾:“大约”表示“推测”,因为“我”没有亲见,“的确”说明必死无疑。对于孔乙己的死:有的说孔乙己是饿死的,他不会劳作,又被打断了腿,没有人照顾,缺吃少穿,一定是饿死的;有的说是被冻死的,他最后一次来酒店已是深秋,不久就入冬,可他只穿了件破夹袄,加上吃不饱,身受重伤,最后只能被冻死;还有的说是笑死的,在黄粱美梦的虚幻情境中大笑跌倒而死。我对同学们的回答及时进行了肯定和表扬,就在我准备进入下一教学环节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学生举手说:“我觉得是矛盾的。”这让我和其他同学感到惊讶。我及时调整了情绪,笑着说:你还有不同的看法,说来给大家听听。他显得有些激动地说:“‘大约’表示猜测,‘的确’表示肯定、确定,用在一起就是自相矛盾,您以前给我们讲病句的时候不是说过吗?只不过是鲁迅写的,我们说不矛盾,实际上就是病句。”我们一时怔住了。稍停片刻,我首先对该同学的不同见解、勇气表示了肯定,然后问其他同学能否再作解释,结果这时教室出奇地安静。此时我调整了思路:“我这么认为,你注意体会一下,‘大约’是猜测的意思,因为没有人确切知道孔乙己的下落,对他的死只是一种猜测,更何况也无人去关心他的死;但是孔乙己迂腐懒惰,孤苦无依,遭打致残,更何况身处那样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社会,实在是必死无疑,所以用‘的确’。这两个词语是从不同角度来说的,既突出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更加强了作品对社会的批判性。类似用语像鲁迅杂文名篇《为了忘却的记念》,这题目看似矛盾,但根据作品实际确实‘大有深意’。你看我现在这样解释你能接受吗?”该同学笑着看着我,点了点头。通过这件事,我觉得只要学生能将课文内容和自己原有的知识积累结合起来,表达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就应该得到尊重,加以肯定。

试想,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丝毫不尊重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行为,则一场师生交往冲突恐怕又要上演。

(三)做好应变的多种准备,妥善处理课堂偶发事件。

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从根本上说,课堂教学中的“预约精彩”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修养、教学经验和实践智慧,课堂上的每一个非预测事件的出现,都在实实在在地考验教师的应变能力和教育智慧。因此,教师能否“预约精彩”的问题,就变成了教师能否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研究与探索丰富自身的素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问题。

马卡连柯说过: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不能成为好教师。如果一遇到突发事件就“怒气冲天”,大发雷霆,失去理智,就不可能思考和选择最佳的方法处理问题,而且会使全班学生的思想、注意力集中到这个事件上,容易激发师生之间的矛盾,有损教师的形象。通过委婉曲折的方式处理课堂突发事件,能避开冲突的锋芒,比较容易为另一方所接受,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气氛,缓解紧张情绪。有时气氛严肃,此时教师若能冷静下来,运用智慧,临场应变,“怒发冲冠”即刻可变为“烟消云散”,化干戈为玉帛。有一位30多岁的女教师,平时工作也算认真负责。一次上课,她在黑板上板书时,突然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一个纸团,正好击中了她的头部。这种情况不管是谁,可能都会非常生气,但她却采用一种幽默、机智的处理方法,说一句“送礼物,应该面送否则不好面谢”,让学生看不见老师被激怒的场面,使学生的违规行为得不到强化。在冲突缓和以后,教师再了解情况。

(四)做和谐、有追求、充满智慧的教师。

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语文教育工作的实质是交往互动,避免不了冲突和矛盾。“静坐常思自己过”、“宁静以致远”,既是一种生活态度,又是一种工作态度。“和谐”教师还要在公正中平衡自我心理,弘扬对话精神。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观念、教育设计及教育方式无一例外都成了不和谐的所在之处。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有梦想,有追求,学会不断怀疑自己,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进行重新思考,不断推出适应学生的、有选择余地的新计划、新内容、新方法和新的评价方式,成为充满智慧的教师。

总之,语文课堂上师生交往冲突有着学科的独特性,它的存在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只要教师能沉着冷静应对,运用一些教育智慧与艺术处理,本着为学生着想的理念,就能达到理想的出人意料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春苗,刘祖平.关于师生关系对中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