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3-06-26 16:06:49

序论:在您撰写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思考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第1篇

一、农村信息化存在问题

第一,农村信息化的物理网建设成就显著,但信息服务网特别是内容的服务严重不足,导致农村信息化仍停留在“架桥铺路难行车”的状态。

第二,农村信息网缺乏统一规划,各部委缺少联动,运营商之间恶性竞争,使已建成的网在信息传输上很难互联互通。

第三,基层电信运营公司的领导干部和员工,缺少对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认识,缺少对农业、农户的基本了解,因此,很难找到有效的业务模式和服务手段,运营商在这方面的培训严重不足。

第四,中国农民对通信与信息服务的承受能力仍很脆弱,村通工程仍处在国家花钱,村民被动接受的状态。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关键问题

第一,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正确的舆论引导和理论支撑。

目前,关于农村信息化研究的部门很多,但大都基于物理网的建设上,缺乏对农民需求的了解,因此,诸多报告都在提议加大宽带投资、加大网络、基站、设备投资,使舆论界单纯地认为农村信息化建设落后是由于基础设施投资不足造成的。但是,基础设施之所以投资不足,关键是因为地方政府、乡镇、农民没有真实地感受到农村信息化可以带来的好处,于是,搞点形象工程,应付上级检查,买几台电脑做个样子成为普遍现象。由此可见,科学、客观的舆论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农村信息化要分清不同层次信息化内涵。

农村信息化的内涵应是以信息技术和设备,以信息服务改变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经济运行方式,提升社会文明和物质增长,提高农村社会经济的综合承载能力和产出能力的过程。

在研究实践中,一定要科学区分农村、农民、农户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特点和地位。

第三,农村信息化建设不能一刀切,应循循善诱,让农民看到实惠和好处才可能大力发展。

渐进式的、以点带面式的农村信息化推进途径,对于可持续性的提高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既是一个紧迫性的问题,又是当前必须尽快实施的重大举措。

第四,在目前的国情下,以中央政府投入为主,地方政府投入为辅,农民不付费、少付费,中间环节消化费用,是建立农村有效信息化发展模式的核心问题。

目前,农村信息化的推广模式大至有以下四种,即:政府主导模式,如宁夏政府在2332个乡村建立了信息服务站;电信运营商主导模式,如中国电信在1000个县级和10000个村级示范试点,中国移动开展的农信通工程等;行业联合会/合作模式,如北京大兴区庞各庄西瓜产销联合会;特许权经营模式,如英特尔、四川电信和商务部:1000个乡村市场项目;私营部门模式,如联想:300个信息化体验中心,广东培训50000人。

在目前的国情下,以中央政府投入为主,地方政府投入为辅,是重要的投资手段,要使电信运营商拥有投资积极性,必要的普惠模式和商业模式须双管齐下,在内容提供上,支持公司化、市场化的内容提供商的发展刻不容缓,而服务收费的多元化,特别是农民不付费、少付费,中间环节消化费用,是建立农村有效信息化发展模式的核心问题。

第五,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要靠地方政府的支持,没有地方政府的配合及相关的区域规划,农村信息化将处于无地生根,无水之源的状态。

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及诸多体制性因素使工信部、电信运营商的规划在一定范围内受制于地方政府的行为,这在沿海基础网的建设中已日趋明显。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对策操作问题,要找到一条地方政府有积极性、工信部及国家政策能够到位,运营商能够有效安排建设投资及有效提供服务的对策。目前,能够看到的成功案例,均是电信运营商与地方发改委、农委、地市县政府的协同作战完成的。

第六,改善农村通信网建设的竞争环境,加强监管和规制建设。

可以做出的基本判断是,未来3-5年内,中国一定会出现新的中小型运营商,并在局部地区与主运营商展开竞争,同时,在3g发展进入成熟期后,还会出现一批虚拟运营商,加上不同运营商的竞争,近期农村通信市场的竞争会呈性竞争激化的趋势,对于传统的电信运营商,在正视现实的基础上如何制定有效的发展经济规划和竞争策略,是拓展农村新市场的关键问题,也是市场经济在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对于无线市话,诸如phs、cdma450、scdma等系统在农村的作用,应有一个客观的评估和管制政策。

三、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大问题

政策方面:一是研究建立农村信息化服务及模式的政策原则和政策依据;二是研究建立农村信息化服务及模式的产业基础和市场化条件;三是研究建立农村信息化服务及模式的国家扶持、补贴及普惠政策;四是研究建立农村信息化服务及模式的国家扶持与市场推进的协调机制;五是充分利用开放政策,消化、引进 、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扩大对外合作的手段,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六是研究建立农村信息化服务及模式的具体对策和具体建议。

对策方面:针对目前面临的各种难题和问题,我们把它归纳为以下十一点:

一、如何变多头管理为统一规划。

二、如何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对信息化重要问题的理解。

三、如何解决部分地方政府把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形象工程的短期行为。

四、如何使国有电信运营商由被动变为主动地发展农村市场。

五、如何解决国家全额补贴、国家高额扶持与市场化手段相脱节的矛盾。

六、如何让农户真正感受到信息对提高其生产和生活的有效性。

七、如何解决网络建设与信息内容建设相互脱节的矛盾,以及如何建立一套信息源支撑体系的市场模式。

八、如何解决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条块切割问题,解决各个地区的信息封锁及地方保护主义,如何建立可分层、分级的具有统一标准的、适合农村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信息搜索体系,以及这种体系建立的多元化资本投资体制。

九、如何推进国家经济振兴规划的专项基金,能够按时、足额发放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一线部门。

第2篇

新疆地域辽阔,乡村之间距离遥远,距离城镇也较远,交通不便。同时新疆是个有47个民族的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文化的不同使交流变得困难。新疆又是一个教育资源、信息产业相对弱势的地区,新疆还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因素的客观存在对于新疆农村信息化建设来讲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在分析了新疆农村的境况,提出几种可以尝试的途径,以期对新疆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起参考作用。

【关键词】新疆农村 存在问题 信息化建设 对策

新疆位于我国的西北边陲,166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但其中丘陵和高原约80万平方公里。在新疆生活的47个少数民族中有以传统农耕为生的,也有游牧民族,城市化的步伐也是刚刚起步。地域的辽阔,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差异,势必造成信息传播的各种困难。这样的现状使新疆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也面临着挑战。

一、新疆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几个问题

1994年,国家农业部首次提出旨在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金农工程”。为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农业网站等相继开办。新疆农村的信息输入主要是通过广播、电视,但一些内容老百姓感到枯燥而不愿接受,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才是他们最关心的。在新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以下几个问题不容忽略。

(一)现代信息社会中的“知沟”问题

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提出来“知沟”理论假说,他们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媒体的迅速发展,手机、电视、广播等在农民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为各种客观原因,新疆农村整体上信息基础实施比较薄弱,农民在田间地头可以用手机打电话,但报纸、互联网的使用却很少。

(二)电视带来的变化

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使农村、农民的各方面状况得到普遍改善。新疆农村也不例外,农民回家听广播的变少了,生活因为有了电视而变得比以往更加丰富,电视信息可以直接进入到千家万户。但同时还带来了新的问题,柯克・约翰逊在 《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中说:“虽然电视带来了变化,但它同时也贬低了许多村民眼中的传统乡村生活。今天,鲜有年轻人希望继续从事父亲和祖父们的工作。”。

有些农民看电视是以消磨时间为主的连续剧或一些娱乐节目居多。这是因为新疆的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而读报纸、上网对用户的知识和基础教育有一定要求。造成了网络、报纸的不能普及,而电视备受欢迎。

(三)农民的媒体素养

在新疆的部分偏远乡村,对媒体的认知还停留在广播这一种形式。有些少数民族村庄中的居民没有一个会说汉语认识汉字的。而广播能够开播的语种又比较有限。可想而知他生活在怎样的信息环境中,他是不是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他”决不仅仅是一个人,他可以代表相当一部分语言不通,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群体。在一个有80人的乡镇干部培训班中,会用电脑,常看新闻,会用互联网的人也只有41人,“不会用,没电脑”等现实问题是最主要的几种因素。

二、几种可能的对策

(一)扫盲脱贫

1、切实推进“双语”教学

汉语是我国在各个领域使用最广的语言,那些居住在偏远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同胞也应该被带动起来,了解汉语学习汉语使用汉语,这样才能保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脱节,不落伍。应该鼓励和支持像南疆“依麻木乡国语小学”那样的乡村汉语小学,并给予政策性的扶持,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让这样的学校一直运转下去。

2、扫盲不仅停留在表面

扫盲并不仅仅是认识文字会说几句汉语就不叫“盲”。要真正的放下姿态,让更多的新疆农村受众从心理和思想上多接触社会,接受丰富的信息内容,才有可能加速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使新疆各地农村融入到现代信息社会当中来。

3、知识可以脱贫

有关政府部门应该继续加大资金上的扶持,精神上的鼓励,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教育资源的调配等,带动了很多偏远农村教育的发展。如果扫盲和脱贫这两项工作到位了,既可以推进基础信息条件的建设,也可以使信息被接受。在此前提下,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手段,将信息集成和网络服务作为目标服务于农业服务于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服务。

(二)让世界了解新疆和新疆农村

新疆在不断发展,新疆丰富的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特殊的民俗风情都应该被正确的宣传。新疆农村的发展应当让世人了解,这样才可能有更多的人愿意来旅游来投资,改变今天的面貌。

(三)信息化建设能否做到“村村通”

在新疆农村,这个“村村通”不仅是信息的通畅,其实也必须是路途的通畅,这样才能保障新疆农村的信息化系统工程得以正常的运行。如果在推进“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再多增加一些语种,使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加通畅就更好了。

(四)培养一批来自农村的信息员

在信息化建设基础阶段,需要培养一批来自农村的信息工作人员,包括不同民族的,文化程度不完全相同的人员。一样的成长背景,一样的民族等各种便利条件会使当地农民更容易对这些信息员产生信任。只有这样一批人可以在新疆农村这种“熟人社会”中发挥其优势。这样信息员可以在农业方面进行技术推广;对最新的惠农政策进行宣传;最新的农产品供求信息可以直接告知当地村民;甚至可以手把手的教那些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学习电脑、网络的使用等。无论是什么项目的建设都离不开人的力量,选对人才能奏效。在信息员的帮助下,让农户尝到甜头才能真正从心里感觉到这些工作是在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才会有人去关注去关心并主动地参与到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当中来。

新疆农村信息化建设无疑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如何提高面向农村服务的职能,为新疆农村的特殊状况真正开出一剂良药,让新疆的各民族同胞尽快融入到现代化的信息社会中来,需要做的研究还很多。■

参考文献

①柯克・约翰逊:《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③陈力丹,《2009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1期

④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

⑤喻国明:《中国媒介生态环境分析》,中国传媒中心,2006

第3篇

[论文提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给我国教育带来重大变革,尤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优化,缩小城乡之间的鸿沟,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南昌县农村中小学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现状,研究了影响我国现阶段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因素,探讨了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可行性策略。

二十世纪末,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并导致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全国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城乡教育之间的“数字鸿沟”、“文明鸿沟”,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正日渐突显,并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一、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期,我们对南昌县湾里区、安义县等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深深感到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城市学校相比已经错过了一个阶段,其主要表现在:

1、基础设施装备落后

目前多数农村学校不具备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条件,尽管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镇、村各级学校先后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电脑和教学设备,但镇一级学校人均拥有计算机台数约3%,村级学校还不足此数,信息技术教育课无法全面开展,有的教师即使制作了课件也因缺乏设备而无用武之地;其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条件还较落后,许多地方网络的延伸还没有到位,严重影响了教学信息的交流和沟通,教师更难接触到优秀的教学资源。

2、教师运用能力欠缺

农村学校基本没有具备信息化建设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信息技术课教师严重缺乏,一般教师也不具备教学课件的开发能力。以罗亭镇的中小学为例,只有初中的一般学科教师的实际运用水平接近城市教师的平均水平;而村小的一般学科教师的实际运用水平都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因此,即使有的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师资问题,其课时也远远不够。

二、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氛围的差异性,影响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因素很多。对于广大贫困地区的农村来说,除了投资力度不够、教育观念陈旧、教学资源缺乏等基本影响因素之外,我们认为学校教师的培训及学校的文化氛围也应是影响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主要因素。下面我们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学校发展经费捉襟见肘

在农村地区,教育费附加是补充教师工资不足部分的经费来源,而农村教育集资则是改善校舍和办学条件的主要经费来源。由于税费改革造成的经费缺口,只靠地方财政是难以完全填补的。相形之下,需要财政或学校挤出经费配置计算机、改造基础设施更是难上加难。

2、教学资源严重匮乏

农村教师能够接触到的一些软件多是面对城市的内容和硬件配置,没有适应农村教育的本土化的教学资源;由于不具备网络系统等先进的信息传播设备,教师不能及时得到新的教学信息,课堂内容大多局限于传统的教材。在我们对湾里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查时发现,农村多数教师能够理解和接受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式,但由于缺乏适合于农村学生学习的信息化学习资源,新课程改革在具体实施时受到了影响。

3、教师培训力度欠缺

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参加信息素养教育的机会很少,当地相应的培训机构也很缺乏。培训内容局限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多媒体、网络等计算机技能方面的知识,缺乏相应的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知识。培训方式一般是“一刀切”的模式,教师不能结合自己的学科进行有效的学习。培训的结果是教师在实践中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能与学科课程很好地整合起来。学校在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后也没有形成相应的评价制度,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励。

4、校园文化氛围淡薄

大多学校决策者在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发展信息化是某种意义上的学校包装,可以产生吸引生源的效应,但在教学中全面深入的应用信息技术,会因教学模式的改变而影响到升学率,因此,对设施设备进行大投入大建设后,没有促进信息化资源利用的具体措施和机制。我们认为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环境并不仅仅是物质支持条件的满足,如果农村中小学教师不能利用有限的信息设备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学校领导和教师尚未形成使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意识和行为,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就得不到提升。

三、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讨

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已经错过了一个阶段,但不能再错过一个时代。全面理解信息化的内涵,用全新思维选择适合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新途径,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是农村学校刻不容缓的工作。其具体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方筹措资金 分批投入实施

(1)政府部门可以建立专款专用制度,首先加大对贫困地区特别是对国家级贫困县的教育投资,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避免资金的流失和浪费。也可以采取考核和竞争机制,把资金拨给有资格的学校或区域。

转贴于

(2)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就目前情况说,单纯依靠政府的投入来保证持续发展是难以办到的。信息化设施更新和折旧快,耗材和维护的费用大,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因此,应该通过必要的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吸引一些民营企业单位增加对教育资源的投资和捐助,以保持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得以持续发展。

(3)贫困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启动和持续发展,必须有外部资金的注入,这样可以保证学校对信息化的建设发展形成总体的长远的规划,对硬件设备做到配置统一,从而避免硬件设备来源复杂、随机增添、因规格不同带来使用与维护困难、不能适应教学需求和持续发展的需要等现象或问题的出现。

2、整合教学资源 系统规划建设

在城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初期,出现了“车、路、货”不匹配,“重硬轻软”发展不协调问题,客观地说这是正常的。因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到多种要素。农村教育信息化要在信息化资源建设中实现系统规划,使各要素协调发展。

(1)硬件资源建设

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施设备是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在技术上要考虑计算机、网络的配置是否可满足软件资源运行的需要,数量是否满足师生使用的要求,现有基础对以后的设备升级、扩充有何影响等。

(2)软件资源建设

软件资源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核心,它的开发建设涉及资源种类的丰富程度,使用的便捷性。更重要的是资源内容与组织方式要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软件资源的提供与开发要立足于学生生活的环境,从本地提取信息、事例;同时还要考虑资源的获取途径,以及对传统音像、文字资源的转化问题。

(3)教学资源的管理体制

信息化教学资源各部分的高效利用、有序发展有赖于管理机制的健全。对学校而言,管理的内容在整体上包括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长期、中期、近期的发展规划;在具体上包括对计算机教室、各种教学软件资源使用时间和数量的规定;还包括对教师参与资源收集、整理工作的相关鼓励措施等。

3、分层次逐步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教育除了和城市教师一样,培养其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之外,还要培养他们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在培训时,我们要针对农村教育、学校信息设施和教师的特征,选择适合于农村教师需要的培训内容。

(l)远程教育培训方式

现在很多地区的农村学校都拥有了卫星转播设备,我们可以利用卫星传播系统对教师进行信息素养的培训,具备网络设备的学校可以让教师通过网络资源的学习来提高信息素养。除此之外,还可以把一些优秀的教育资源做成光盘,让教师通过观摩学习提高信息素养。

(2)教师“参与式”培训方式

教师“参与式”培训方式就是让教师带着“教学任务单元”参加培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带来的优势;教师接受的培训内容和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便于教师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这种培训方式在“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得到了体现,并且对我国很多区域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类形式容易使他们形成内驱力,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迅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校本培训模式

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制订适合本校教师特征的培训体系。可以组织各学科经验丰富、信息素养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通过优秀案例对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邀请一些信息技术教育的专家到学校作专题讲座。

4、制定激励机制,形成浓厚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首先,学校管理者应具备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积极推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设置相应的评价机制激励教师,改变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惟一评价标准的做法;教师要学会积极主动地利用学校现有的信息设施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形成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文化氛围,而不是在上观摩课或教学比赛时,被迫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

农村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呼唤,是当代人的历史责任。发展农村教育信息化应以建构社会的需求与可能和人的需求与可能的契合为出发点和归宿,集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力量,创造性地解决资金与人才问题,才能实现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玉.农村信息化寒冰解冻尚需时日——江西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

[2]李金凤.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6).

[3]荣曼生,李小明.株洲市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现状的调查与对策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2).

[4]桑新民,郑文勉,钟浩梁.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2).

[5]汤新春.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信息素质[J].中小学电教,2005,(6).

第4篇

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由于当前农村的矛盾和纠纷越来越多,主要是聚焦在财务上,农村财务工作普遍存在着管理混乱和账目不清的情况,在不同程度上遮掩并加剧了一些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等违法乱纪的情况,这样会导致农村负担不断地加重,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也非常地紧张。因此如何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村会计和财务管理,加快农村会计核算的质量,可以加快发展农村会计信息化,它是当前农村会计工作最主要的热点。

1 关于农村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概述

农村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国家一定要加以重视,要想有效地促进人口、资源和人口方面的集聚,那么就需要加强会信息化建设。从而解决我国经济由非均衡向均衡方向进行发展,不断地促进城乡的发展,是我国未来几年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从我国的"九五"计划发展开始。时代的到来,给农村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经历五年计划当中强调农村建设,各级政府已经把农村建设当作是重点的工作。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在十提出全面农村建设问题的重要,而且明确提出:"改善需求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村发展",这样可以着力建设并且制约经济持续的发展。农村会计它主要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然后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方面的建设,而行政职能的双重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核算的资金。行政经济管理职能决定了生产经营资金方面的核算,比如经营管理的资产,直接决定了生产经营资金的核算。同时需要行使村民自治的管理方面的职能,可以为农户服务和兴办集体的福利事业,比如向有关部门收取政治所批准的行政事业的收费、五保户、集资和基金等,直接决定了非生产经营方面的资金核算。

2 农村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可以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

实现会计信息化之后,会计数据的输入、处理和输出,一定要符合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和操作方面的规范性。因此,为了使整个会计操作中一些不规范和不统一的财务混乱问题,才能进一步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工作方面的效率。

(二)进一步促进农村的"三资"管理

只有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网络平台,才能进一步加强农村"资产"、"资源"和"资金"管理,由于农村集体资产的核资和产权登记,那么就需要运用农村集经营性资产的销售,实现网上的监控。纪委、监察以及审计等随时根据工作的需要,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进行检查,真正提高资产的管理,从而保证体资产的安全性,它可以保值或者是增值。

(三)增加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农村财务信息化之后,需要按照标准将农村的集体的财务方面的状况。通过会计专业人员审后可以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相关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保证财务信息更加地透明化,更符合当村想要了解村里的一些财务方面的情况。因此才能真正做到"群众明白,干部清白"的目的。

(四)有利于财务公开的公正

实行计算机管理可以进一步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出纳账和会计账在网络上进行账务的处理,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加群众与管理方面的透明程度,所以发生的经济业务,需要自动生成各村的财务方面的公开榜,比如加盖公章则需要向群众进行公布,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方面的效率。

3 农村会计核算电算化在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村会计核算电算化的发展时间并不长,而且归根到底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村集体资产的速度也在加快,作为集体资产所有者的农民非常关注自己的财富,但是传统手工会计核算模式及财务管理并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加上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应用,必然会促进农村会计核算电算化的不断发展。

(一)农村会计电算化的人才相对比较匮乏

由于农村相对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地区,因此农村会计电算化人才相对比较缺乏,尤其是中高层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农村会计信息化的施行,一定要以人为本,随着会计委派制和会计制的运用,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巨大地提高,因此由于企业业务水平处于一个初级的发展阶段。对于财务软件只能当作是最基本的操作,因此还不能够进行灵活运用。如果一些初级计算机和软件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那么农村会计信息化建设也只是一个空谈。

(二)缺乏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欠缺沟通

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来看,由于软件公司的后期维护的成本相对比较高,导致维护不及时。这样就会进一步挫伤部门村集体经济组织方面的积极性,从而财务软件的使用频率很低,时间一久又会回到传统的手工账上。从另外一个侧面来看,我们的农民朋友非常懂得成本的效益,从软件来看,主要是因为前期在推销软件的价格相对比如低,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进行相应的培训,但是效果却并不大,因此远不如企业财务软件所带来的效益。农村工作相对比较繁琐和辛苦,这样就会使软件工作没有积极性,软件公司的后期的维护成本也会很高。

(三)农村会计电算档案管理存在问题

施行电算化和会计档案形式发生变化之后,除了要打印相应会的计凭证和会计账薄等要进行保管外,还需要进行数据的备份,防止数据丢失甚至是无关员的窃取。

(四)农村会计培训体系和审计工作不完善

由于农村的会计培训比较松散,不系统,因此几乎没有盯关的培训制度和计划,从而导致电算化培训力度并不高。另外审计工作一般情况下只是流于形式,主要是因为各村会计人员要进行相互审计或者是派人进行审计,因此审计的内容非常地表面化,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测试。

4 加强我国农村信息发展的相关对策

网络财务软件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然而,现今财务软件的一些局限性还是制约了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发展。并对各种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为企业能够根据自身业务需要,选择适合本企业的财务软件,提高企业会计透明度及满足企业的发展的需求等提供了意见。同时通过对软件开发企业对自身软件发展的更新和完善,使我国财务软件能够满足现代不同企业的不同需求。

(一)进一步改善财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首先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强化各基层单位的村报账管理,村报账员在经过民主程序产生后,会及时地向农村会计服务机构进行报批备案,同时也要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只有加强对农村会计机构工作人员的聘用管理,聘用的农村会计机构工作人员一定要具备会计从业的资格,同时还需要熟悉具体的财务方面的工作。由于农村会计机构负责人要具备助理会计师以上的资格的或者是从事会计工作达到三年以上。

(二)进一步开发适合农村信息化的计算机软件

面对现行的农村所用的会计软件适应性差,技术含量不高,我们需要充分地考虑农村会计信息使用主体,充分考虑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在筹资渠道、运营成本和收益分配等,创新系统的开发机制,开发一系列面向广大农村和农户的一些专用性的财务会计信息化的相关软件。

(三)引进先进的软件管理系统

我国现行的农村会计运作模式则进一步阻碍了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只有全面建立和实施村级会计服务的模式,明确财务会计信息化和各个流程,因此实行村级会计服务机制。这样,才能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才能真正地在系统中反映出来。这样可以进一步深化村务的公开,保证村民可以对村财务进行民主化管理,真正实现村集体资产的优化配置。因此,引进完善的信息系统则显得非常重要。信息化硬件设施它是实现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也就是在不同的经济组织,一定要根据未来的发展目标和经济实等因素,进一步规划好硬件设备。其次我们还要对硬件的档次和网络结构等外部设备做出更多的原则性的规划。进一步促进农村财务信息化的发展。同时还需要以政府作为引导制定硬件的标准,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尽量去选择一些统一和高性能的服务器配置和客户端的配置,从而进一步满足当前农业部门发展的需求。因为农村财力信息化它是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因为尽可能加地硬件设施的规划和兼容性,才能进一步提高会坟信息的可靠性和维护。

(四)改善农村财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环境

农村财务信息化体系统,改善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体系,它可以进一步优化农村财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体系,它集合了计算机技术、现代传输以及数据库技术为一体,合格的财务信息化人才,它是农材财务信息化建设最为关键的一部分,最主要的是进行人才的财务信息化的培养,保证财务管理人员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政府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一定要积极地配合,不断地致力于农村专门信息化的人才培养,从而培养出大批懂信息、懂农业的懂经济的人才,为农村信息的建设提供优良的环境。

第5篇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推进之下,信息管理技术也得到了较快的进步, 作为我国第一产业的农业在近些年的经营管理之中表现的问题逐渐突出,其中主要有出现了对于管理上的疏忽,信息较为滞后不方便进行更新,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等等问题, 在当前的农村经营管理中如何对其进行科学规范化的管理,保证农户的利益最大化,实现透明以及公正,做好民主监督管理。

二、当前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概述

1.对农村经营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农村经营管理已经有了十多年,同时也得到了较为明显的发展成就,在当前全球经济、工业以及城乡都处于转型的背景下, 应该不断推进我国农村经营管工作逐渐在信息化建设道路上前进,同时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我国现代农业转型以及发展的转折点。进入到新时期以来,我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逐渐加快,在现代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也得到了重视。在这个基础上,我国农村面貌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升的过程中。同时农民对于农村产业经营管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给新农村之中的经营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以及机遇。 在当前这种状况之下,农村对经营管理做好信息化建设以及深入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这些问题就给新农村之中经营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机遇, 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挑战。在当前的情况下,农村对于经营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以及发展工作诉求也逐渐凸显,因此,需要做好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才可以从根源上较快推进我国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进步,进而不断创新农村的发展机制,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步以及发展。所以,目前各地农村管理人员同领导应该对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给予充分的重视。各级相关部门需要从资金、整体规划、领导等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掌握好农村经营管理建设发展问题,促进我国农村经营信息化建设。

2.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进行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不仅仅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必有之路,同时也和我国目前的经济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政府职能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整个过程的信息处理工作,对于信息不仅仅可以实现进行科学化的统计,同时还要求进行智能化管理和设计,这样才可以实现经济管理工作和质量的提升。在这样观念的指导下,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才可以使其有序展开,农村经济等等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就有了整体的规划。比如说可以把现代化的3s技术应用到我国农村的管理以及种植之中,遥感技术不仅仅可以准确对耕地之中的农作物产量进行估计,同时还可以帮助农民有效监测自然灾害的出现。

三、如何做好农村经营信息化建设

1.不断建立健全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管理制度

一般来说,应用信息化管理指的是通过一些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软件技术来整合农村当前的生产、经营以及管理活动,同时可以第一时间准确的给农民提供决策的数据信息,这样就可以方便对外界变化进行准确的调整,其最终目的是提升农村经营管理的水平, 市农业局经营科以及信息中心构成的管理系统, 而对负责系统的业务指导以及网络安全,通过和农村经营管理信息的特点结合,做好制定以及完善与之相关的信息化建设的规章制度,同时依照管理的要求形成各种管理指标,对农村经济进行实时管理。

2.做好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

信息化建设工作要求加入诸多硬件设施投入到其中,则就要求需要相关的启动资金,在农村经营管理部门中需要积极创作条件, 利用多个渠道开始筹集资金,购买数据库的软件、服务器等等相关设施,而进行软件开发和完善工作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要做好软硬件设施的配置工作,可以给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服务。

3.实现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作为我国科技进步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资源,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为重要的一步, 所以,需要不断提升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工作,建设一个有着创新能力的创新性的国家以及社会,需应该发挥好农村经营管理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人才培养相关的规划,同时也可以引进一些具有教学能力的教师展开教学工作, 同时做好相关培训工作,对于符合考核要求的人安排其上岗,不符合要求人继续培训,直到满足工作岗位要求,一旦出现三次不合格的情况, 需要及时辞退,通过社会招聘的方式,来吸纳更多的人才。

4.做好与之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化的发展是需要有现代高新技术以及设备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同时还需要相关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做好经营管理工作中的信息化工程建设,就要求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做好经营管理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各级农村以及农业部们应该高度重视,不断推进其进步。

第6篇

【关键词】农村;欠发达;基础教育;信息化

今年八月,总理在河北张北县为广大农村教师作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总理指出“农村是社会的基础,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农村教育都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农村人口众多,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教育的整体水平。”“中国有13亿多人口,超过半数生活在农村,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在农村。农村教育是农村的希望。农村教育发展了,农民素质提高了,就会形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相反,如果农村教育跟不上,众多的人口就会成为发展的巨大压力。”当今社会又是信息的社会,教育的信息化更要走入农村,更要走入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可是想要在这些地方全面推行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又面临很多困难。

一、欠发达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

1.经济问题

我国地域辽阔,农村和偏远地区面积较广,国家很难提供充足的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以便实行信息化,农村地区中小学的硬件设备严重不足;而拥有设备的农村学校,也由于缺少信息化氛围,设备利用率非常低。要实现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就要配置较当地消费水平来讲相对昂贵的计算机网络设备,其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比较发达富裕、教育意识浓厚的地区,还基本可以支持,欠发达的偏远地区,对这样的奢侈要求更是不敢轻谈。

2.思想意识问题

据有关资料显示,一些边远贫困山区学校,初中三年辍学率累计最高的可达到40%左右,一般初中学校年辍学率实际都在6―8%之间。在偏远的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基本的教育的意识都没有建立起来,教育的信息化就更谈不上了。电脑对于他们,仅仅看到了它的负面,认为信息化就是游戏、不务正业。让他们将网络视为洪水猛兽,避之惟恐不及。即使认识到了“读书才能有出路”,大部分农村学校和一些基层教育的领导也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信息化建设流于形式,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程度还未真正对教师职业形成根本的冲击,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是农村学校的主流教学形式,教师仍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地位,课堂上很少运用媒体。

3.技术人才问题

大多数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的教师队伍中,能熟练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少之又少。由于教师待遇差、工资低,很多骨干教师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差,公办教师人心思走,代课教师“亦农亦教”,使农村基础教育雪上加霜。在广大农村,尤其是欠发达的偏远山村,很多教师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分散精力从事其它职业,增加收入以维持生计,从而不可能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再加上经费问题,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少,致使多数教师不可能进行教育信息化的改革。

二、加强欠发达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思考

1.加强资金和技术双方面的投入,奠定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政府部门可以建立专款专用制度,首先加大对欠发达的偏远山村进行教育投资,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避免资金的流失和浪费。当然这是远远不够的,在政府还应采取多种方式,吸引一些民营企业单位增加对教育资源的投资和捐助,以保持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得以持续发展。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首要条件一是资金,二是人才。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人才,要建立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主要内容的覆盖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和网络管理人才等,内容各有侧重的人才培训体系,培养各级、各类教育信息技术人才。在培训对象上应当首先培训管理者如教育局长、校长,而后是骨干教师和全体教师等。要培训教育信息化离不开现代教育理论的支撑,要培训教师的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使教师能够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符合课堂实际需要的教学设计,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实施有计划的长期培训,使教师具备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真正解决教师想用却不会用,又没处可学的难题,同时让教师切身体会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效果,使之产生浓厚兴趣。

2.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意识

一些农村家长如此厌恶电脑,惧怕网络,是因为他们对此存在先入为主的偏见,只看见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没有发现它的巨大优势,所以他们才不支持信息化教育。不改变他们的意识,实现教育信息化,只能是一纸空谈。普及网络知识,其实成了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不可或缺的准备工作之一。

对于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必须要改变以往死啃书本的学习方式,树立全新的学习观,要从传统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处理知识、运用知识,获得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3.采用远程教育项目进行教学,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目的

针对欠发达农村地区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可以利用远程教育向农村传送优质的教师资源、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农村地区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以利用远程教育传送优质教学节目,使任课教师能够观看到优质课,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策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起到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的作用。

农村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呼唤,是当代人的历史责任。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部门的充分重视和大力扶持下,欠发达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得到普及等,呈现出较好的可持续发展态势。但要实现欠发达农村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认真总结经验,提出有效发展策略,为持续推进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安福杰.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研究[J].襄攀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2]缪贤根.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第7篇

【关键词】农村 中小学 教育 信息化 建设思考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越来越普及,就是在偏远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改革息息相关,它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的教育体系,因而学校的教育必须信息化,也必然信息化。城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这一新理念已初见成效并蓬勃地发展着,然而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却不容乐观。

一、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具体体现

尽管农村的中小学远离城市,消息比较滞后,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也有了一定的起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配置了多媒体教室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当今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要进行多媒体教学,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和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置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建成了校园网

在偏远的农村,很多学校的电脑都实现了宽带接入,建成了校园网,还有的学校建立了自己的学校网站,为学校的介绍宣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农村中小学校园网的建立,让外界的信息变得触手可及,同时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多优秀的网络资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注入了一股强有力的新鲜血液。

(三)实现了网络办公

校园网的建立让学校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革。利用网络办公,不仅有效地节约了纸张,还大大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利用网络来进行学籍管理,利用网络来召开视频会议,这些都是网络在学校教育信息化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改变传统的办公方式的催化剂。

(四)配置了电子备课室和网络教室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强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融汇,提高了学校信息技术运用的深度和广度。学校电子备课室和网络教室的配置不仅提高了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还促进了教师教学手段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加快了学校教育化步伐,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配置了远程教育设备

在农村,很多学校都配置了远程教育的模式一、模式二,有的学校还配置了模式三。这些远程教育设备的配置不但给农村中小学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山区的学生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接受到更优越、更全面的教育。同时,对学校的教学方式产生了更深的影响,对学校领导和教师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领导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育信息素养,同时为教师创造培训的机会,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课程整合能力,从而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观念比较淡薄,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尚浅

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领导头脑中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和观念,对学校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对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也有很大的关联。在农村中小学里,有部分领导的信息素养还严重不足,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观念认识尚浅,因而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没有起到引领的作用。以致在部分农村中小学里,出现了以下不和谐的画面:没有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远规划,也没有建立专门的信息化建设制度,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设备投入甚少,对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不够重视等等。

(二)学校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学校的发展是离不开全校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更离不开全校教师的努力。教师是站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工作者,是与教育信息化设备接触最多的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推广与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密切相关。但由于是农村的中小学,大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尚浅,对学校的信息化教育设备的使用,很多时候都感到力不从心。这一点在教师对课程的整合,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就能很明显地体现出来。农村中小学里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导致了部分教学设备的空闲、浪费

在农村中小学里存在一个比较普通的问题,那就是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专业的计算机教师甚少。在大多数的学校里,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还要承担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任,比如:多媒体设备管理、网络教室管理、校园网管理,甚至学校的科研课题研究等等。究其原因,专业的计算机教师一般都具有比较扎实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电脑操作能力,在对学校教学设备的管理上也能得心应手。但在农村的中小学里,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大多是由教其它学科的教师兼任。在这些兼任的教师中,大多数又是"半路出家"的,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不是很熟练,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上也存在很大问题。因而,在管理学校的现代化教育设备上显得力不从心,导致了部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空闲、教学资源的浪费,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三、解决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

学校教育信息化是当今这个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为了使农村中小学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稳步发展,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一)重,即重视。

一是领导重视。学校的发展方向与领导的决策息息相关。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必须引起领导的重视。只有领导重视了,才会制定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远规划,才会舍得投资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设备,也才会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二是教师重视。教师作为投身教学改革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学校教育信息化起到推动作用。如果把学校教育信息化比作前进的车,那么,司机就是学校的领导,车轮就是教师,只有方向统一,步调一致,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才能稳步向前。

(二)培,即培训。

一是培训领导。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学校领导是起关键作用的。但教育信息化的理念,教育信息化的素养,并不是每个领导天生就有的,何况这些理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历史的前进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只有将这些新鲜且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注入到学校领导的头脑中,才能让领导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作出与这些教学理念、方式相适应的决策,才能让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迈上正轨。二是培训教师。对教师的培训,除了着重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培训外,还应着重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和资源开发能力。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保证。

(三)导。一是学校加强领导。

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想要实现以教育信息化为重点的转移,就要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学校应该把教育信息化列入学校教育的工作目标,制定长远规划,加强管理和监督,健全组织,建立学校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让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每项工作都落到实处。学校的领导就像火车头,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这趟火车就是在领导的引领下向前行驶的。二是上级加强督导。实现教育信息化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以此作为凭仗来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效益。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上级有关部门应该加强指导、注重引导,力求重在运用、讲究实效。举个很实在的例子:远程教育在农村中小学已经有几年了,但有很多学校都没有充分利用,有的甚至让设备闲置、浪费。上级有关部门就应该对这些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就应该及时帮助解决,让每所学校的教育设备都能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做到"边建设、便发展"的目标。

(四)变。一是思想改变。

有的领导把花费了大量资金建设起来的多媒体设备、网络教室、远程教育设备和很多优秀的教学资源闲置在一边,仅作为供检查、参观、炫耀的摆设和进行招生的招牌,对学校一线的教学改革起不了多大的实质性作用。作为领导,就应转变这种思想,应让这些教学设备物有所值、物尽所值、物超所值。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思想也应有一定的转变,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很多教师仍只是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升学率和考试分数,仍停留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而对新形式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不甚重视,不注重自身信息素养的培养,也不注重自身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对新课程的改革漠然视之,不仅阻碍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对学校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五)促。一是促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