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06:43
序论:在您撰写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网络文学翻译作为一种新的翻译模式,正逐渐走进人们的学术生活。网络文学翻译相比传统文学翻译,有翻译技术、网络平台作为支撑,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网络文学翻译与传统文学翻译相比有哪些优势、劣势,翻译质量如何保障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网络文学翻译;传统文学翻译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学逐渐兴起,网络翻译也层出不穷,这对传统文学翻译产生了冲击。网络文学翻译相较于传统文学翻译有一些新特征,例如:更即时、更多互动、受众更广、更便捷等。相对于传统文学翻译的唯一性和权威性,网络文学翻译有更多可塑空间,当然网络文学翻译误译、漏译现象也时有发生。
一、传统文学翻译
传统文学翻译是以纸张为媒介,译者把自己的译文逐字逐句誊写在纸上,由出版社编辑出版,最后印刷上市的(张英洁,2013:7)。传统文学翻译的译者完全脱离网络,不借用电子词典或翻译机器,不使用计算机录入文本,这也是最早的一种翻译方法。
二、网络文学翻译
网络文化是当代影响范围最广、传播速度最快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契机,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网络也给文学的发展创造了平台,网络文学随之产生。外国文化的流行让翻译外国畅销文学作品成为翻译爱好者一种文学时尚。网络文学翻译就是指翻译行为的网络化,包括把传统文学翻译作品上传到网络上或者直接在网络上利用翻译工具进行文学翻译。这种网络化的文学翻译给文学翻译提供了更大众的平台,让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学翻译的翻译策略,以及译者、读者的角色等。(郭振星,2013)
三、网络文学翻译的新特征
(一)即时性
与传统文学翻译相比,网络文学翻译具有即时性。外国文学畅销作品很快能呈现在网上,与之相应的中文版也会在网上随之推出,翻译者可能是翻译专家,也可能是民间翻译团队或个人。网络文学翻译的即时性特点,使读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文学作品的故事内容,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当然,和传统文学翻译的严格措辞、编辑、校对相比,网络翻译的质量参差不齐。
(二)互动性
在传统文学翻译中,译者通过自己的理解,把原版作品翻译给读者,与读者没有互动,不同读者对翻译作品的理解也大相径庭。互联网给译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创造了交流的平台。在网络翻译中,没有绝对的权威,翻译成为人人可以参与的活动,翻译可以是个体行为,也可以是集体行为,如众多译者在网络上翻译接力。读者可以评价译者的翻译,提出建议或批评,这有利于译者重新审视自己的翻译,提高翻译质量。读者与读者之间也可以交流阅读心得,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文学作品,剖析人物性格。互动给译者与读者营造了一个轻松交流的氛围,使文学作品变得更生动。
(三)便捷性
阅读传统翻译作品需要通过纸质书籍,而阅读网络翻译作品显得更加便捷和快捷。网络化的生活让很多人都养成了网上阅读的习惯,上网阅读的人数越来越多,读纸质书籍的人越来越少,网络文学逐渐兴起,网络文学翻译成为了文学翻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文学翻译的便捷性还体现在修改方便。译者通过鼠标操作就可以增删译稿,对译文进行反复修改,通过互联网交流,逐渐完善译文。传统文学翻译的修改就显得不那么便捷,但传统纸质翻译更便于收藏、保存更久。
(四)快餐化
网络文学作品通常篇幅比传统文学作品精短,选材更自由,翻译更多为意译。翻译者大多是网络文学的爱好者,在翻译过程中报着娱乐心态,而非盈利目的,更多的使用网络用语等轻松诙谐的语言,有时缺乏传统翻译的严谨态度,有时会出现错译、漏译现象。这更像一种快餐文化。(五)读者角色多样化(1)读者兼文学翻译的批评者读者阅读传统文学翻译作品只能自我吸收,而阅读网络翻译作品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评论,他们兼翻译作品的批评者。有的评论一针见血、成熟客观,有的评论显得主观偏激,不管批评是否到位,文学批评在网络平台下更加大众化。(2)读者兼文学翻译的译者读者们在批评网络译文的同时也争相传播自己的译文,做起了翻译作品的译者。网络民间译者声势浩大,力量不可低估。集体竞译推动了网络文学的繁荣,推动了翻译市场的发展。专业的翻译有时甚至会参考民间翻译,例如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之“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就是民间译者率先译出被人民文学出版社采用的。(张艳琴,2007:17-18)
四、网络文学翻译的质量探讨
网络翻译的质量受到一些传统译者的质疑,如:利用机器翻译会降低翻译质量,多人合译使翻译风格无法统一,网络翻译缺乏科学的态度等等。笔者认为,译文质量与选择的翻译工具、翻译方式没有必然联系,而与译者有关。传统文学翻译的译者大多是翻译大家,五四时期,文学翻译家同时也是著名作家,如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人,他们首先是文学家,其次才是文学翻译家。而网络文学翻译由于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的脱离,译者水平的参差不齐,才造成了网络文学翻译的质量鱼龙混杂。但值得一提的是,传统文学翻译作品不一定都是优秀作品,网络文学翻译作品也不一定质量不高。传统文学翻译经过了出版社的严格校对、编辑、包装来保障质量,同样网络文学翻译也可以通过读者对其进行优胜劣汰来保证质量。对于网络翻译质量的探讨又引出一个新课题即文学翻译是否需要专业化。文学翻译不同于科技翻译,文学本来就是语言创造的艺术,“文学翻译是要用另一种语言工具,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品读原著一样从中受到启发、获得感动和美的感受”(刘建林,2009)。文学翻译并不要求译者的精确翻译,而是需要译者的再创作。过于精准的翻译,不一定能达到文学作品的感染力,也不一定满足读者的需要。
五、结语
网络文学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这不同于传统翻译理论所要求的译语表达与源语表达最大程度实现对等,也不再拘束于源语文化需植入译作之中的专业化要求。当代网络文学作品题材丰富、现实感强、风格多样、消费节奏快,这些特征相对传统文学作品来说,对译者的领悟能力、翻译能力和文化素养其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对于原作的取与舍,对于源语文化的传递与回避,对于目的语文化的植入与放弃,都是需要译者的再创作。网络文学翻译这种翻译形式不会降低文学翻译的质量,它可以作为传统文学翻译的补充,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作品,同时给传统文学翻译提供借鉴。网络文学翻译的即时、快速传播的特点满足了读者一睹为快的愿望,读者可以给译者提出更多建设性意见帮助提高作品的翻译质量。网络文学翻译和传统文学翻译需要相互借鉴、互为补充、共同发展,这样文学翻译质量才会提高,文学翻译才能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英洁.论互联网文学翻译对译介学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郭振星.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网络文学翻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3]张艳琴.网络时代文学翻译读者角色的多重化[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06).
关键词:网络文学;传统文学;继承
引言:
在全新的网络信息化时代,网络文学已经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其易于获取和方便阅读的特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阅读网络文学作品,令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富足。然而,网络文学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传统文学带来了挑战,在相同的本质与价值上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一、网络文学的特点概述
相较于传统文学而言,网络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出现了变革,令国家的全体公民都可成为文学作品的直接创作者;同时,文学爱好者可以更加自由随意地发表作品。传统文学的创作过程中,只有那些具备一定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人才能够借助于报刊杂志来发表文字,各编辑出版单位也对文学作品的要求较高,会对创作者的专业性能力进行严格的审查,令很多文学爱好者的文字作品受到了限制。而在全新的网络文学中,作者可以尽情地发挥自身的创作想象能力,将个人的情感观念进行表述[1]。
二、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继承与创新分析
(一)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继承
在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中,媒介传播都会在总体上凸显出共处原则,网络文学的发展也不能凭空进行,而是要借助于传统的文学体裁,将其中优秀的部分保留,在借鉴中赋予其全新的生命,逐步演化成如今的网络文学。以当下较为热门的网络原创文学为例,这些作品的作者都是在吸取传统文学理念下而成长的,逐步形成了对文学体裁的认知与思维,网络文学体裁与传统文学的体裁大致相同,并未偏离文学的初衷[2]。网络文学的作者都是在阅读传统文学书籍的环境下成长的,其所具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念等深受传统文学的影响,在进行网络作品创作时也就将大量的传统文学元素融入其中。我国的文化传承源远流长,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体现,网络文学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传统文学的熏陶,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完美展现。传统的文学作品还是网络文学作品创作的源泉,很多的网络文学作家在创作作品时都会将传统文学作品中塑造丰满的人物或是较为经典的历史典故与事件等元素融入其中,既能令自身的作品可以更加丰满,极富感染力,又能很好地起到对我国传统文学继承与发扬的作用。此外,网络文学中还将各类传统文学的形式与技巧进行高度融合、结晶,将诗歌散文、小说等传统的文学体裁借助于网络文学的新型式进行呈现。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本质还是相通的,仍然归于文学的范畴内,其所不同的只是文学发表的平台与媒介出现了变革。综合来看,网络文学的核心要素还是在于语言、情感、形象的表述与塑造,这些内容与传统文学所表述的内容不谋而合,阐述了文学创作最基本的规律,因此,网络文学将传统文学进行继承对其今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发展意义。
(二)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创新
1.丰富文学表现形式
在信息化时代下,网络文学的发展使得传统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逐渐发生着变更,已经由传统的明确界限划分逐渐向模糊化方向过渡,各种各样的文学体裁形式逐渐趋于融合。网络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以不同的形式来呈现,令文学作品的类型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网络文学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可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等艺术元素更好地融合,在艺术作品的构成形态上更为广大读者所接受,使作品整体更具感染力,内容丰富度更为充足。这一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使文学作品彻底摆脱了纸质书籍的限制,是文学作品发展史上的重大性突破。
2.优化语言表达形式
在文学创作的发展历程中,文学创作的形式始终未摆脱文字这一形式,人们将文字书写在竹简、布帛或纸张上,借助于文字这一元素形式来将艺术进行表达。在全新的网络文学作品中,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已经不仅局限于文字之上,其中又增添了许多全新的表达元素,使语言的表达形式被优化,在整合与变革中取得了全新的突破。例如:在进行表述时,可借助于表情符号来表达一些确切的人物情感,使文章的人物塑造更为丰满,这些网络词汇的运用,可更具备灵活性,并为读者的阅读提供了便利性。此外,还可借助于数字的形式来进行一些特定的表述,如666表示鼓励,而886表示再见等。
关键词:网络文学;传统文学;继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2-0187-02
随着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学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其方便易获取的重要特点使得很多读者越来越热衷于阅读网络文学作品,不可否认,网络文学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传统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文学在本质上与传统文学是共通的,而不是相对立的,它们存在的价值都是为了发展我国的文化,因此,网络文学的出现对于传统文学而言,最主要的影响在于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发扬,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形式。
一、网络文学概述
1.网络文学的概念
1998年3月,台湾人蔡智恒用“痞子蔡”的网名连载了一部长达34节的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这部原本只为满足个人写作欲望的练笔之作,却一再被转载,竟然风靡了整个华语文坛,“网络文学”这个概念也随之声名鹊起。从《第一次亲密接触》的成功,到今天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网络文学网站和数以十万计的网络群体的出现,从少数人把“网上晒字”当作娱乐消遣,到现在数以亿计的网络文学作品诞生。网络文学已逐步走入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要认真去研究它。网络文学主要是指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所进行的一些文学创造,这些文学作品以网络为载体,是读者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阅读的一种新型的文学形式。
传统文学主要是指在我国悠久的发展历史中所存留下来的文学作品,大多是一些主流文学作品,我国的传统文学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历史悠久,有着成熟的写作技巧,是我国的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化时代快速到来,网络文学的出现,对传统文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冲击,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主要起着继承和发展的影响,两者之间并非完全对立,相对于传统文学的存在形式,网络文学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对我国未来文学的发展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2.网络文学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文学而言,网络文学主要具备以下两大特点,一是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发生了变化,使得全体的平民百姓都可以成为文学作品的创作者;二是使得文学爱好者发表作品可以更加随意自由。在传统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只有那些具有一定地位和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的人才能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字,编辑出版单位对于文学作品的要求也很高,对于创作者的专业水平要经过严格的审查,限制了很多文学爱好者的文字创作,而网络文学作品的发表不需要经过出版商和编审的严格审查,创作者可以在网上尽情发挥自己的创作热情,实现了文学爱好者自由创作、自由发表的权力,网络文学的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传统文学的功利意义和审美意义,网络文学大多是创作者一时的情感宣泄,篇幅较小,并带有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二、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继承
首先,进行网络文学创作的作者大都是在传统文学书籍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有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其创作的作品中也富含大量的传统文学因素。我国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渗透在每一个领域和环节中,对网络文化的发展也是如此,网络文学作品的成长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网络文学作品中也同样体现着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念。例如著名的网络文学网站“榕树下”中,就容纳了很多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意蕴的网络文学作品,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体现的一个标志。
其次,传统文化是现代网络文化创作的源泉,很多网络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会引用到传统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典故或历史故事等元素,来丰富自己的创作作品,如《唐僧传》、《我爱上那个坐怀不乱的女子》、《李煜的悲惨世界》等等经典网络小说,就借助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来表现故事。这样的手法一方面丰富了网络文学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继承作用。
再次,网络文学还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学的形式和技巧,诗歌、小说、散文等传统形式和创作方法在网络文学中照样存在。文学评论家刘庆邦说:“与传统文学一样,网络文学的本质还是文学,不同的只是发表的平台和交流的媒介。归根结底,网络文学最核心最实质的所在还是语言、形象、情感,同样要坚守观照现实生活、激发人类情感、抵达人性深处这些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
三、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创新
1.网络文学的发展丰富了传统文学的表现形式
网络文学的出现使得文学艺术的形式不断发生着变化,传统的文学形式对文学艺术的划分极其明确,网络文学使得艺术形式的划分逐渐变得模糊,从文学样式来看,网络文学出现了许多新样式,如小说接力,散文诗接力、诗歌跟贴赛等。网络文学作品呈现出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极大地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和类型。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最大不同在于,其表现形式上融入了先进的多媒体数字技术,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艺术表现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读者喜闻乐见的艺术构成,使得文学作品的表现更加生动和有趣,增加了文学作品表现的丰富性。这样的技术支持使得文学作品脱离了纸质的限制,是文学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突破。
2.网络文学的发展丰富了传统文学的语言形式
从我国古代的文学创作到我国现代的文学创作,作者的创作形式始终没有脱离文字创作这一形式,他们将文字写在竹简、帛布直至纸张上,文学作品的表现只有借助于文字这一艺术元素进行表达,而网络文学大大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在文字和口头语言之外,又增添了很多的图像因素和语言因素,拓展了文学作品的语言形态,对传统文学的语言表达进行了全面的革新和整合。例如,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在网络文学的创作中逐渐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即网络语言,其中的一种就是数字语言,比如数字886意思就是拜拜,而数字520意思就是我爱你,555代表哭。语言就是可以用表情符号来表现人们的心情,喜怒哀乐各有不同,形象而生动,这些新兴的网络语言被人们称作“网词”,在网络交际中,“网词”具有很强的便利性和灵活性。
3.网络文学的发展丰富了传统文学的创作手段
网络文学的兴起改变了人们原有的单手写字的传统写作手段,而是要求人们掌握先进的网络操作技术,用机器来代替人的双手,实现“以机换笔”的跨越,使原来创作者的单手创作变为双手书写。传统的文学创作基本属于是一种个人的行为,网络文学的开放性使得文学创作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集体创作的行为,一个文学主题可以由多个文学创作者来进行创作或发表不同的意见,进行集体性的文学创作构思,集中集体的智慧来完成一个主题的文学创作,超越了传统文学个体创作的形式。
如今,网络文学如雨后春笋,充满生机和活力。然而由于其发展还未成熟,故而良莠不齐。如何更好地吸收和传承传统文学中的那些优秀之处,相信是网络文学未来发展应该认真思考和努力研究之处。
对于网络文学的逐步发展,我们一方面认识到网络文学的发展存在着良莠不齐的问题,要建立有效的机制来及时解决,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网络文学为我国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对我国传统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创新的作用,我们必须看到,网络文学的公平性和开放性使得很多的网络迅速成长起来,深度挖掘了一批有实力的文学创好者,我们应该秉承公平公正的正确态度对其进行评价,为网络文学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推进网络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斌.观照现状 探寻未来――对网络文学的再思考[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9,(03) .
[2]褚晓峰.浅谈网络文学的大众化特征[J].科技创新导报, 2009,(30).
[3]赖敏.网络文学文学价值评估[J].青年文学家,2009,(18).
网络的介入可以说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颠覆,不论是在载体还是创作模式上,亦或是传播方式以及表达形式上,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都存在诸多不同。
(一)载体不同
传统的文学作品主要通过竹简、书本、杂志等予以承载,基本无法更改,而且载体的容量相对有限。而网络文学则以符号的形式存储于电脑甚至是云端中,这样就使文学创作本身更具随意性与开放性,且可随时对内容进行更改。
(二)创作模式不同
传统文学的作者要基于个人的生命体验感悟,经过长时间的磨砺以及艺术构思,才能打造出一部优秀的作品。作品不仅是为了抒发作者对生活与境遇的一种感慨,更多的时候是为了向人们传递一种观念。如曹雪芹历经10载,批阅5次,才写出我国4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还有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更是经过三十四个春秋才得以完成。网络文学则不然,它为我们每一个人在文学层面上都创造了平等的机会,只要有想法、会使用计算机,人人都能成为“作家”,而且写作具有随意性。
(三)传播方式不同
传统文学的传播方式是线性的,也就是作者将作品通过媒介传递给读者。由于在网络中传递信息具有即时性及方便性,因此网络文学的信息传播方式是环形的,作品在将作品传递给读者之后,读者又将自己对于作品的感悟反馈给作者。甚至有些时候,网络文学的作者和读者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二者通过在网络上的交流,读者将对作品的欣赏变成了创作,而作者又变成了新作品的欣赏者。
(四)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
传统文学特别注重情感的表达、景色的渲染以及气氛的烘托,受作者生活背景及文化传统的影响比较大,用词上文学气息浓郁,时代感强烈。而网络文学由于受众面广,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更加追求简单、直观,一些用语的缩写以及符号的运用逐渐变成网络文学的发展趋势。
(五)方式不同
在文学创作中,以往那种伏案疾书的写作方式已经逐步地被轻松自由的网上写作所代替。当作品需要发表时,作者可以非常方便地将作品通过网络发送至对方的邮箱或者网站特定栏目下,而不必再像以前一样通过邮寄信件的方式,既方便又快捷。对于这种变迁,美国的保罗•利文森认为“:计算机以及它对写作的影响可以被看成是写作缺陷的一种补救。”
(六)结构不同
网络文学的娱乐性、随意性更强,注重的是作品能否给网民带来愉悦与放松,因此在结构上常常显得松散、不规范。而传统文学注重作品结构的层次性及合理性,因此在结构上显得更加紧密。
(七)创作的目的不同
传统文学作品或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是作者所处年代的缩影,亦或是鼓励人们与罪恶进行抗争,所要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与期望。如诗圣杜甫的《春望》,诗人以长安城内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的景象,表达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又比如屈原的《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意欲借诗歌来抒发一种忧国忧民的思绪。而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绝大部分的创作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营利、渲泄和自我娱乐。
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融合发展
网络文学虽然与传统文学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网络优势的进一步凸显,越来越多的人都转向了网络文学的创作。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统文学的发展,其实则不然,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模式,它在许多方面都是在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且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继承和丰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一样都还属于文学的范畴,二者只有融合发展才能促进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网络文学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文学的表现方式
随着网络文学的不断发展,以往根植于我们思想里的传统文学艺术表现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由于网络中的类型多种多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文学的类型进行了拓展。例如在关于爱情的网络小说《火星之恋》中,作者在描述故事的同时,还加入音乐、图像等,这可以说是对传统文学形式的一种拓展。同时网络文学还有其它表现形式,比如超文本链接:传统文学是一种平面展示,而超文本链接则在平面显示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将多种平面文本叠加,呈现立体化开放性网状结构。
(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方式的融合发展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方式上虽有不同,但二者各有特点,相互间取长补短才是文学发展的关键所在。传统作家在不断地将自身作品按以往方式的同时,也通过建立博客,在网上进行作品的宣传以及与读者进行交流;而一些网络作家在将作品放到网上的同时,也将作品印刷成书或者期刊,以此来获取传统文学的认可。因此,不管是网络文学还是传统文学,这种改变都使作品的生命力得到了加强。
(三)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思维观念的融合
关键词:网络文学 传统文学 差异 融合
文学进驻网络空间且非常活跃。资深作家陈村慷慨地赠言网络文学“前途无量”,曾言道,“有人一口派定网上的文学作品都是垃圾,那是精神错乱,我们应该怜悯他。有人说网上的作品才是文学,那是理想,我们要努力。”网络文学在当今文坛上其势头已经不可抵挡,有燎原之势,成为互联网上一道亮丽的文学风景,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一、网络文学的现状与发展
国际互联网于1994年进入中国,次年便有了文学网站,拉开了我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序幕。经过近20年的发展,网络文学可以称得上“前途无可限量”。 通过检索,设有文学视窗、文学平台或栏目的网站成几何指数增长态势,囊括了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信息。应该说,早期的网络文学都是经过网站管理人员的选择、甄别后,分类登录入网的传统作品和网络原创文学,为读者提供了具有艺术品位的大量素材,有利于加快文学经典的广泛流传,扩大文学影响力,满足读者的审美需要,减轻了图书馆的借阅压力。当然,也必然带来图书市场效益下滑和侵权风险。如,1999年王蒙等6位作家状告“北京在线”事件曾轰动一时。
网络文学以自己无远弗届的影响力,给疲软的文坛带来一阵清风、一个亮点。然而网络文学的健康成长之路还很长,很艰辛,需要不断克服自身缺憾,迈向成熟和健康。首先,防止恣意灌水,提高作品质量。网络有时犹如马路旁的心情留言板,文笔随性,纵横无忌。它为网络创造了文学圆梦阵地,也给恣意灌水的文字垃圾提供了抛洒乐园。随心所欲的杜撰,无病的抒情,粗鄙的谩骂、吹捧,乃至错别字、生造字、符号代码字等比比皆是。结果是宣泄多于艺术,粗疏多于精致。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同样是网络文学发展之正道。网络文学可以改变文学载体和传播方式,改变读者阅读习惯和作者视野、心态,却难以改变情感、想象、良知、语言等文学的基本要素。其次,利用网络优势,增强作品的原创性。网络文学的特色、优势和发展方向在于作品原创,尤其是利用多媒体和WEB交互作用创作作品。把文字与视频、音频结合起来制作超媒体、超文本链接式作品,这才是最贴近网络本性的创作革命。而非传统文学电子化。再者,重视网站个性与特色建设。许多文学网站用整理代替原创,用拷贝代替创意,用自由上传代替编辑遴选。缺少创意,缺乏特色和个性,必将消失在网络的风口浪尖里。
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差异
网络文学往往以颠覆经典文本的面貌出现,在写作中以轻松、嘲讽的气氛取胜,与传统文学正儿八经的叙事、抒情,神与貌皆相去甚远。网络技术将文学写作由创作者的思考变成集体智慧的凝聚,闯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新路。但是,网络文学的本质还是文学,并与传统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存在方式方面的差异
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较之传统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有文本载体、文本形式和文类界限的易位。如传统文学作品主要以书本、杂志、报纸等“硬载体”文本出现的。网络文学则以电子符号的软载体形式存在于电脑中,传输在互联网上。在这里,文学创作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随意性,也可随时更改。
2.创作模式方面的差异
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创作模式的不同主要包括构思方式和创作手段两个方面。传统的文学构思基于个人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感悟,以整体艺术观来施展潜在创造力,是个人化的艺术思维。而网络文学则不同,它的写作是随意的,无需完整的艺术构思。创作手段上,网络作者首先需要以机换笔,让 “爬格子码字儿” 的一笔一划变成轻松的键盘输入,使文学创作者写作时不再低头,而是抬起了头。
3.语言与传播模式的差异
传统文学讲究文学语言的情感性与个性化,注重通过气氛的渲染,景色的烘托,传达人物的情感体验。网络文学作为新型的文学样式,其语言突破了传统文学语言的藩篱,以格式化、程序化的语言模块,使阅读更加生动自然。其语言往往追求简约、形象和直观,词组缩写和符号表意成为网络文学中比较典型的语言形式。传统文学以书面材料为载体,属于单向传播模式。而网络文学具有双向交流的特征,作者和读者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常常将欣赏变成了创作,或将创作变成欣赏。
三、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互补与融合
作为一种新文学样式,网络文学是适应时代而产生的,有着传统文学无法比拟的优势。我们应该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关系,有效地促进它们的融合与互补,推动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1.表现形式上的互补
如果以纸媒为载体的传统文学是平面的的话,那网络文学是立体的。网络技术赋予了网络文学更加完善、强大的立体表达功能,突显了电子文学的超文本特性。在网络世界里,文学作品不需要读者的仰视和评论家的俯视,其形式较传统文学生动得多。它如一股涡流,把作者和读者卷入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中。对于写者来说,开放互动的网络环境是永不枯竭的创作动力,然而,网络文学的创作和阅读离不开传统文学的支撑,只有“平面中看立体,立体中找平面”,实现作者和读者良性互动,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互相交融,共同促进,才能使文学的表达更加给力。
2.思想内容上的互补
传统文学的生产机制仍然是由文学评论家和文学史家等掌握话语权,网络文学则比较倾向于民间意识。因此,传统文学在思想内容上比较严谨,对作品的审美趣味要求比较严格,对非现实主义的作品持有谨慎怀疑的态度。而网络文学可以说是天马行空,任尔驰骋。但是,文学的发展只有坚持严肃性,走大众化道路,才能使文学成为人们健康的精神食粮,才能满足不同群体日益丰富的文化需求。
3.思维观念的逐步融合
经过不断发展,网络文学逐渐走向成熟,努力从传统文学等学科知识中吸取养料。传统文学也逐渐摒弃偏见,利用其诸多闪光点为自己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在评价标准上,以前的传统文学不是走大众路线,而是精英路线,热衷自斟自饮。受网络文学的影响,意识到只有面向大众才是合理的生长氛围,大力向网络文学靠近,加快了构思的广度和创作活动的深度。两者相互补充的过程中逐步走向融合与重叠,感受思维解放之乐趣。
4.文学创作与传播方式的逐渐融合
在文学创作中,过去那种伏案执笔、正襟危坐、满地废弃纸团的写作方式,逐步由轻松自由的计算机操作所取代。而且,传统作家在不断的将自己的作品按照原来方式发行的同时,建立和使用博客来宣传作品。当作品需要时,他们及时借助网络,将作品立即发送至出版社的电子邮箱或网站的栏目,比以往的纸质方式更加安全、便捷。传统文学作家迅速向网络文学的工作方式靠近。不少网络文学的先驱骨干也纷纷尝试融合传统文学的形式,获取版权和收益,借用传统文学的评价理论来要求自己作品,以获得传统文学界的认可。无论是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她们的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大大增强文学的生命力。
网络文学是新科学技术对文学发动的一场革命。我们正处于一个文化开放、思想兼容的时代,“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包容和互补既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它们的同根同源性,只有相互补充、互相融合,才能实现文学的真正繁荣。然而,要让网络文学融入传统文学中,让传统文学接纳网络文学,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作为高职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加强学习,充分发挥传统文学的长处,合理接受网络文学的优点,积极开创当代中国文学的崭新时代。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学批评;网络文学;大众文学批评
2009年4月,全民参与的选秀运动——“快乐女声”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一路被评委看好的实力唱将郁可唯最终杀进4强。但在这之后4进3的比赛中,输给李霄云,位列第4。“快乐女声”评委之一巫启贤于8月25日在其博客中发表文章“快女四强,是强”中谈到郁可唯的失利时说,她“虽然把《玫瑰人生》唱得如痴如醉,却让一个把《斗牛》唱得普普通通的李霄云P了下去,虽然我们很痛心,好音乐又一次败在热闹激情的手下,但是因为这比赛不只是有专业评委,还有大众评委的投票左右大局,他们可能是因为选手的一句话,一滴泪,或一个故事就会把票投过去,而跟选手的演唱表现毫无关系,时常令我们有一种挫败感。”在“快乐女声”这样一个商业化色彩浓重的选秀节目中,我们不排除大众被商业利益操控的嫌疑,但巫启贤谈到的“专业评委”和“大众评委”的差别却是指出了精英与大众在面对艺术对象时的关键不同。大众常常因主观感情的偏好等因素而在对艺术对象进行审美判断时加人更多个人化的因素,而专业精英则更注重理论、技巧的运用,更具学理化色彩。艺术如此,文学亦如此,这最明显地体现在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关系上。
90年代以来,《第一次亲密接触》、《告别薇安》、《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涌现出来。2008年11月,中国作协指导、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与中文在线联合举办了“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这次活动集中了《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长篇小说选刊》等20余家文学名刊的资深编辑参与审读和评点,最终推出十部网络文学佳作。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所发生的深刻变化,网络文学,正如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网络文学研究专家欧阳友权所说:“这个一度连‘正名’都困难的‘野路子’文学,已经实实在在地走进了社会的文化视野,步人了时代文学的殿堂。”在福州参加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作协主席铁凝、副主席陈建功也认为,网络文学的兴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铁凝说,网络文学的兴起,颠覆了纸质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它是一个完全平民、自由的平台,给每一个喜欢写字的人以相对平等的机会。可以说,这是一个全民参与的文学现象。相对于掌控在少数统治者或精英人士手里的传统文学,网络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空间,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及文学批评像现在这样繁荣这样无拘无束。
但是,一些学者在众生喧哗中提出质疑。白烨在《文学批评的声音太弱了——有关文坛现状的问题与建言》中明确指出:我国当代的网络文学实际上处于“无监管、无批评、无引导”的“三无状态”。网络文学这样一个新生的事物,由于其充分的自由:参与主体身份的自由、“说什么”的自由、“怎么说”的自由,以及网络技术造成的文学环境的极端宽容,促成了这样一个喧嚣与热闹的文学景象。在网络上常见有高水平的作品出现,但一些文学水平低、思想道德水平低的作品也混杂其中,甚至由于商业化、社会化等原因引起了媒体和大众的热捧。在网络文学的鉴赏和评判中,大众由于充分地参与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而他们,如同巫启贤所说,“可能是因为选手的一句话,一滴泪,或一个故事就会把票投过去”,他们更关注选手或作品的“切身相关性”,而忽视一部文学作品应具有的文学价值。因此,本文认为,网络文学迫切需要文学批评,尤其是传统文学批评、专业文学批评的引导,使其及时准确地调适自己前行的路标,以便用业绩和品质历史地证明自己。
表面上看,网络文学是有自己的文学批评的,如谭德晶的《网络文学批评论纲》一书便是专门分析网络文学批评即大众文学批评方式所出现的特征的,但是这种批评方式并不完全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虽然其中有一些具有真知灼见、理论色彩浓厚的批评,但它们大多是以直觉感性评价为主,多数只是一两句的点评,既不规范,也无章法。更重要的是缺乏明确的批评标准与专业的学术理念指导,更注重充当“自我表现”的角色,因而不能真正发挥文学批评应有的功能。而在此时迫切需要站出来发挥作用的传统文学批评却在面对驳杂庞大的网络文学面前出现了失语的状况。传统文学批评的权威身份崩溃了,消费主义、感官享受主义、趣味主义风盛行,没有人理会谁是经典、谁是大师,没有人耳提面命地说“***是工农阶级的代表”,也没有人愿意正襟危坐去听权威老者说经论道,网络成为一个消费欲望、寻求的平台。传统批评家所倡导的时代使命、文学使命与网络相隔甚远。在这样吵吵嚷嚷的环境下,即使有几个大师发出呐喊,也很快消失于茫茫网海,这是传统文学批评面临的困境。如何在网络文学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我认为,传统文学批评一方面要坚守传统文学批评的使命,引导文学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一方面须调整自身的不合理因素,适应时代的变化,必要从大众文学批评中提取可借鉴的因素。
一、树立人文主义精神、坚守文学使命
人文主义精神可以简单地定义为一种非宗教性的以人的精神、理性、文化价值为基点的对极权、物质、肉体、流行、当下的一种超越,它往往在“天下汤汤”之时提醒人们留意于这些基本价值,批判统治者或芸芸众生那种非理性的极端和狂热。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商业文化、消费文化的膨胀,网络文学中弥漫着大众文化流行的趣味主义、享乐主义、感官刺激,网络上的大众批评方式也是如此,虽然有一些怀着人文主义精神进行批评的作品,但多数大众常常凭个人喜好,常常通过评论作品来抒写一己情怀,这是由于大众对主观内心世界的过度关注造成的,这些都在无情地消解着理想、崇高、英雄主义,消解着一切绝对、终极、本质的形而上价值,而作为传统批评家则应在网络文学面前承担更多的责任。
“解构主义中,批评家被告知,他们并不具有启蒙资格,只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操作,一种标志职业身份的手段。”我认为,文学批评活动绝非白娱自乐地操作,当然批评家也不仅仅是对作家的创作和读者的阅读进行解说,而更应该重点通过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作家的创作取向等等方面来告诉人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是,目前部分传统文学批评家成了商家谋取商业利益的筹码,而批评者本人由于利益的驱使,也甘当筹码,把粗制滥造的作品说得天花乱坠,出现吹捧式批评和炒作式批评。这一方面是批评家个人道德素质水平高低的反映,助长了不良社会风气的形成;一方面混淆大众对文学作品的评价,使得精品的浮出和流传愈加困难,这一点是值得文学界引以为戒的。
二、批评策略的转换
不可否认,在网络文学面前,传统文学批评缺乏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理论性太强,批评术语太多。甚至有些晦涩难懂。游荡在网络上的读者上网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娱乐,试想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看一个轻松的笑话、一部声色并茂的电影、几页故事曲折离奇的小说,这种诱惑下,有几个人能静下来心去读懂传统批评家的理论术语?福柯曾断言“话语的真理性不仅在于它说什么,而且在于它怎么说,换言之。话语是否被接受为真理,不仅与它的内容有关,而且还与话语使用者的意向有关”。传统文学批评应在批评策略上,语言的言说方式上向大众文学批评学习。当然,大众文学批评的通俗易懂多是由于批评者缺乏理论修养,不能熟练地掌握文学批评术语而不得不采用这种方式的,但是它的确在客观上使得文学批评开始摆脱沉重的说教,开始变得富有个性了。对于传统文学批评,尽量使文学批评通俗易懂,容易为大众所接受,相信它会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
三、回归民间。向大众靠拢
[关键词]网络教学 以问题为中心 成教教学
在高等教育中,基于问题学习最早是20世纪60年代由加拿大哈密尔顿McMaster大学的医学院提出,并从此得到较大范围的推广。现在,全世界许多大学和学院正在将之作为许多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其好处在于基于问题学习将问题与主题联系在一起,利用已经获得的知识,并且通过获取新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深层次客观事物分析。
网络教学是运用了网络技术的教学活动。基于问题为中心的网络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海量的存储信息和可以进行相对自由的学习时间和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特别适用于成人教育。但网络教学缺乏师生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不利于教师掌控教学的进程,因此,网络教学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授课模式。如何将二者有机的契合,近年来笔者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传统授课结合基于问题为中心的网络教学模式在成教教学中的实践
我院成教临床医学专科专业微生物课程,在传统理论教学模式下进行集中授课,接着以互联网为平台,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个性化教学为特征,让学生在不断的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发思维,自主获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思维能力。教学内容包括:(1)8学时传统授课,讲解课程知识体系、重要概念。(2)按照每周4个学时的进度在互联网上公布问题和任务,并提供给学生一种阐明主旨的方法,通过讨论区指导学生成功学习,28个学时。开始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以他们的已有知识为基础去分析这些问题,辨认、解释、争论而生疑,由此产生系统化学习目标。接下来,学生沿着学习目标阅读书籍和文章,看网络教学课件以及网络留言板询问老师。(3)选取学生讨论争议最多一些问题以及临床工作中有代表性的病例进行传统授课模式下讲解,教师总结归纳知识要点。
二、教学实施的经验
1.教学理念上,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时展要求现代高等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种要求突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即以学生为中心。基于问题的网络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教师角色变为组织者和协助者。学生是学习主体,面对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发现和掌握群体生命的现象、本质及活动规律,充分体现主观能动性和探索性。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内化知识、创新和完善头脑中的知识体系的过程,能力和素质不断增长的过程。
2.教学目标上,以解决问题为基础,注重能力和素质提高。基于问题的网络教学,摆在学生面前是一个又一个的问题,采用被动学习无法进行下去,必须积极开动脑筋,针对每个具体问题,应用已有知识,从多角度分析,综合思考,进一步学量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并通过计算机平台,检验设想的正确与否。如果检验不合格,还需重新再来,直至解决问题。在不断思考、探索中,学习和掌握群体生命本质特征和规律性的东西,迁移与拓展知识,突出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3.教学特点上,体现个性化教学,贯彻因材施教。人本主义代表Rogers认为,如果学习者用一种对自己有意义的方式学习,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学习速度极快,而且不易忘记,不仅增长知识,而且促使个体各部分经验融合在一起。基于问题的网络教学照顾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不管是优秀学生、中等学生,还是差生,都能发挥各自的学习方式和思维特点优势,进行相宜的学习。
4.教学手段上,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由于传统讲授的学时大量压缩,借助网络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教学需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内容与结构、教学方式和模式进行新的革命。因此,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实际教学中积累、沉淀,重视成教学生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提炼出他们实践中的鲜活案例并接合课程特点加以升华。
5.教学环境上,营造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氛围。“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自由在于创造,在于超越,在于自觉、自愿、自律,追求真善美,发展自己的能力和个性,实现与社会自然的统一”。基于问题的网络教学,为学生构建创新的环境,学习作为学生自己的创造,作为天赋才能发挥的最高自由。学生是作为教学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发现和掌握群体生命的现象、本质及活动规律。教学过程就是主动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整合、更新,使原有知识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是知识内化的过程,创新的过程。学生通过变换生物因子或环境因子,模拟生物群体的消长,获得发现新知识和重新建构知识的乐趣,整个学习过程沉浸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氛围中。创新成为学生的内在精神需求,成为自我实现的表现形式。
6.教学评价上,充分发挥指挥棒的作用。考试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融于教学全过程。教学开始时,检查学生必备的起始知识和能力,确定教学方案恰当与否。教学进行过程中,开展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监测学习进步和学习错误,提供反馈信息,激励教师和学生,修正教与学的不足。教学结束时,给学生评分,同时评价教学的有效性。平时成绩占课程学习成绩的60%,教学结束时的考试成绩占课程学习成绩的40%。平时成绩根据学生每次在计算机上解决问题的情况和学习表现进行评分。教学结束时采用开卷考试,基础知识占30%~40%、基本原理占30%、综合应用占30%~40%。
成人教育学生群体对利用网络途径学习的需求十分强烈,希望学校建立和完善支持学生网络学习的互动平台,以充分发挥网络学习的自主陛、灵活性,体现个别化、个性化的学习特点。目前制约学生应用网络学习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是学校需加大网络建设的投入,丰富学习资源,拓宽互动途径:二是学生方面,虽然具有利用网络学习的愿望和需求,但在网络硬件条件、时间、地点、家庭和单位支持及个人的应用能力方面还有一定的差异,真正实现网络学习,需要一个推动的过程。
综上所述,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实施远程网络教学,将是我校成人教育的新手段,也是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Azer SA. Becoming a student in a PBL cource: twelve tips for successful group discussion. Med Teach, 2004,26(1):12-15.
[2]Groves M, Rourke PO, Alexander H.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reasoning in a graduate-entry, PBL medical programme. Med Teach, 2003,25(6).